首页范文护理临床实践能力十篇护理临床实践能力十篇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00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便利抽样对320名在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均为女性,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且自愿参加;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4所。

1.2调查工具:1.2.1在职护理人员自评量表由研究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包括:①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工龄等;②调查对象对临床实践能力发展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③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方式;④影响能力提高的因素。

1.2.2在职护理人员临>:请记住我站域名/

2.2在职护理人员对临床实践能力发展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64.8%在职护理人员认为发展临床实践能力非常重要,33.2%认为比较重要;其中70.3%的专科学历者最重视实践能力的发展,67.1%自愿选择护理职业者认知程度高。

2.3在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调查情况。

2.4不同层次在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调查情况。

2.5在职护理人员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认知情况。

2.6影响在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发展因素。

3讨论

3.1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人员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3.2探索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在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总体属于良好水平,但各项实践能力中,“技能操作”、“分析判断”得分较低,提示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的专项技能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在职护理人员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继续教育。结果显示,64.8%的在职护理人员认为发展临床实践能力非常重要,33.2%认为比较重要;且最希望采取的方式是专题讲座,其次是短期在职培训和院外进修。其中专题讲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理论和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针对性较强,且缓和因工作忙、家务重,没时间学习的矛盾;短期在职培训和院外进修也是在职护理人员推崇的继续教育方式,医院应给予支持。

3.3尝试按需培训分析显示,掌握的专科护理操作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和能顺利完成专科护理操作得分最低,提示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技能欠缺;能根据临床情况做出护理分析和能准确判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得分也较低,说明护理人员的临床决策能力偏低。另外,不同工龄、学历、职务、人事关系以及职业选择在临床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分层次进行培训。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2

关键词:临床护士;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持续质量管理;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qualityitimprovement,CQi)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1],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2]。CQi的基本方法是: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3]。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士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必须掌握患者病情,以对其生理、心里、文化、病史、检查等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估,这是护理程序的基础;而准确、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江苏省卫生厅在2012年5月印发了《江苏省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的文件也强调:为促进年轻护士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人文素养的养成,引导年轻护士运用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加强病情观察、操作技能和对症处理的能力,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久开展。卫生厅对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各级医疗机构新录用护士全面实施规范化培训并进行考核。

方法:根据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参照我院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见表1。

1培训前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存在的问题

①对患者既往史了解不全面,只能掌握其入院时的第一诊断;②对患者入院后连续的病程了解不全面;③身体评估方面不到位,不能细诉患者当日的生命体征、饮食的种类,对老年患者肌力评估等方面定位不准确;④患者治疗口服药种类掌握不全;⑤对于异常辅助检查结果的关注不能抓住重点;⑥低年资护士护理问题主次不分,不能体现首由原则,对当日患者病情的重点关注及计划性护理措施个性化不强。

2具体原因分析

2.1病种多样我科虽为老年内分泌科室,但是大多数老年患者合并有多种疾病:由于病房的特殊性,我科还收治帕金森、癌症、外科手术等病种的患者,护士在短期内无法全面掌握患者的疾病。

2.2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床位与临床护士的比例应为l:0.4[4],而我科室床护比例低于这一标国际标准,使得护士在有限的实间内只得应付医嘱,为完成输液、发药等繁重任务而疲惫不堪[5]。

2.3置身于过去的传统工作状态长期以来功能制护理模式使我国护理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工作状态,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医嘱的"机械"执行[6],忽略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有效沟通等。

2.4责任护士排班不固定由于护理工作实行三班制,护理人员需白班和晚夜班交替进行,对患者护理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进而对患者病情变化无法全面掌握。

2.5检查结果数据繁琐、不易记住每1例患者住院后都需抽血、Ct、B超等检查,项目繁多,数字不利记忆。

2.6年轻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由于低年资护士对患者护理诊断定位不准,预见性护理能力远低于年资高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不能抓住护理要点。

3建立目标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平均合格率>85%。

4改进措施

4.1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加强思想认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为患者着想,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措施。以熟练掌握本专科知识为前提,再此基础上遇到不同病种,及时查阅相关书籍,学习护理常规逐步积累护理知识。

4.2病区每1位责任护士均分管一定数量的患者,每1例患者均有护士负责。护士全面履行职责,了解分管患者情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及病情诊治康复需要等各方面考虑患者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机化性护理;责任护士将住院患者病情状况通过查阅病例等方法归纳成书面材料存放固定地点,当班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修改书面材料;责任组长每周定时复查、修改。

4.3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改变工作模式,改变护理人员的固有观念:护士不是机械地遵医嘱打针、发药做治疗。目前我科责任护士统一对患者实行床旁护理,减少因取物等往返而消耗时间;以护理程序作为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计划性护理、个性化护理,并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评价护理效果。

4.4改变以前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我科目前采用a、p、n班及月包班形式:每月脱出2名责任护士白天分管固定床位,无须轮流值夜班,保证了对患者的连续性护理。

4.5对于实验室、器械异常检验结果,责任护士需学会抓住重点,准确判断那些能够影响病情的主要异常结果,并且及时与医生做好有效沟通,必要时遵医嘱进行紧急处理;责任护士需做好交接班,接班护士需关注患者复查结果,及时更新患者病情的书面材料,写好交班记录。

4.6每月科室开展业务学习,分管护士选取一名有代表性的患者进行个案护理查房,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高年资高的护士对低年资的护士做出特别指导:护理问题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首忧、次忧排序;护理措施无需按照过去护理常规,而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护理,注重护理细节,以体现专科性、个性化。

5检测评价

5.1护士长每日下午随机抽取一名患者的病情,对责任护士进行考核:责任护士以书面材料或口述的形式汇报患者情况,不足之处,护士长及时进行指导。

5.2病区每周二交班后进行早会提问,由护士长随机选取1例患者,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年资高的护士进行现场点评。6个月后再次对病房10名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对50例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年轻护士经过一段时间知识的积累临床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平均合格率>85%。

6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的新模式关注质量督导的全过程,它强调了在原有的质量基础上不断定位更高的标准,使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在-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7]。CQi方法的应用,使护理管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8],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霄鹤.护理管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30-131.

[2]夏雪中.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展概述[J].中国护理管理,2004,4(2):40.

[3]陆琴,沈春苗.持续质量改进在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78.

[4]蒋佳英.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1):1366-1367.

[5]黄金,姜冬九."医院管理年"督查三级医院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30-832.

[6]黄人健.向护理巾帼英雄学习营造和谐医疗环境[J].中华护理杂,2005,40(6):401-402.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3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4

关键词:临床教学;护理专业;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保健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社会对护理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了在这种压力下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临床判断能力。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护理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我们发现,临床型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一、临床型教学模式的定义与分析

1.临床型教学模式是将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型教学模式以医学教育为目标,促进学生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

2.国外的临床实践课程开设的较早,主要以床边教学为主。让学生深入医疗机构等途径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某些国家越来越注重以社区为主的实践教育,将学校教育转为社区实践教育。其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我国的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单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由老师带领学生在临床见习,缺乏有效的临床教学组织。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有很大的弊端,例如:①实践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学中缺乏计划性,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导致了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低下。一些教师也只是单单的注重学生的基本操作而已;②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动手次数,以其数量来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了学生过分的注重动手次数,忽视了教学中学生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发展;③教学手段与方法较单一。教学中,老师主要以自己为中心,师生互动少。缺乏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

4.通过国内外相比,可以发现,其中的教学模式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5.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医学学科中是十分重要的。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它无法脱离医院、病人及社区。单一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理论联系实践,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临床型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实验的研究对比

1.研究对象:某大学医学专科护理人员200人。

2.方法:将200名医学专业护理人员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人。采用传统教学与临床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研究内容:将实验组分为十个小组,采用临床型教学方法。在不影响课堂教学学的前提,有计划的到各大医院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为病人服务,跟随主治医生进行现场学习。在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下,对病人做一些基本的护理工作。跟随指导老师学习基本的操作技巧。

4.对照组则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前两个学年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按教学大纲进行临床见习,第三年则进行临床实习。

5.考核方式:①理论考核: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②操作技能考核:由考核小组进行随机的抽取考核项目进行考核;③综合能力考核:学生在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其综合能力由带教老师进行表格填写,此表格包含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管理等多个方面。

6.结果:通过两组学生的成绩及其综合能力评价。发现在新型的临床型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其临床经验及其理论知识都普遍较高,而在传统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普遍低一些。

三、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1.结合学生的考核结果发现,在新型的临床型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之所以成绩较高,因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下,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准确,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以及经验相对较差。

2.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未结合实践教学,其理论知识点较为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死记硬背知识点,使学生很难消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甚至于产生厌倦的心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但是新型的临床型教学模式则不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渐渐的增加学习兴趣,真正的对护理去深入了解,真正的走进护理。在临床的实践中,学生自主思考,无需死学。临床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发展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沟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对病人的实践护理中,可以很大的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观察以及领导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护理专业的长期努力与不断的积累。

四、对未来护理专业教学的建议

国内外的医药高等学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多年来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这一方面的具体探索相对较少。在现在医疗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人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只有新型的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跟得上护理事业的发展。通过新型创新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出一批职业道德高尚、护理技术高的精英护理人员,才能更好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就现当代来说,新型的临床型教学模式适合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才是最适合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临床型教学模式为以后探寻更好的护理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本文通过实验的比较,以及对国内外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比较,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在现当代来说,临床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临床型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护理学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护理人员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凤娟、陈丽峰、张绮静.加强护理实验室的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8.15(4):71-72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5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实践教学

随着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实施《护士条例》,对护士执业注册及注册条件做出具体规定,培养社会和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护理行业准入的对接。我国自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虽培养了部分高层次护理人才,但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如何使学校教育与临床护理很好结合,护理实践教学改革一直是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显示,目前护理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能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学校教育与临床脱节等是产生上述结果的直接原因[1-3]。因此,笔者及同仁详细剖析护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归纳总结,提出相应改进对策。现报告如下。

1实践教学设计方面

1.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构建一定规模的模拟医院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医院、社区或家庭的环境中提供健康全程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2009年1月1日《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出台,要求医学实习生在进行临床实践活动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需得到病人同意,护生临床实习中的伦理学问题备受瞩目。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护理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间见习与临床实习两种形式,尽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规模未相应增加,一次性到医院见习或实习的护生太多而降低了学习效果[4]。传统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总体上仍停滞于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忽视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5]。因此,从根本上转变实践教学理念,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一方面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整合学校资源,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模拟医院,以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方式在模拟情境中强化训练,完成在“高仿真模拟人”身上的各种护理操作及流程。目前,尽管少数“985”院校或教学资源实力雄厚的护理院校已建立了高仿真护理实验室,但因此类院校入学标准较高且招生规模并不大,故培养护生主力军的任务落在大多数“二本”级别的医学院校身上,而这些院校的现有实训室的规模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需要,一些院校缺乏经费投入,甚至缺乏在临床中已普遍应用的输液泵、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血液透析机及心电监护仪等,使护理实践教育滞后于临床实际。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投入更是当务之急。

1.2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编撰体现三级指标的实践教材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的课程大多以一两本教科书为主,教科书的编写及出版均需较长一段时间,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需求。长期以来,护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课附属品存在,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零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6]。姜小鹰等[4]调查显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适合程度中,临床护士中显示完全适合者占9%、基本适合者占69%、部分或完全脱节者占22%;医院方面显示完全适合者占1%、基本适合者占74%、部分或完全脱节者占25%。这说明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较大,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亟须更新。因此,应组织人力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应体现出护理实验三级指标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临床护理教师应把握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动态,尤其是护理用具及时更新,并优化组合各种实验教学内容,使各相关内容衔接紧密。这也要求临床护理各课程实践教学应打破课程界限,不再是单一授课,而应遵循器官系统组织教学。例如,对于伤口护理,不但涉及基础护理学的换药,也涉及外科护理学的不同部位伤口愈合,不同用具如何拆线以及急救护理学的单一伤口、多发伤或批量伤员的伤口止血、包扎等。

1.3优化护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设计实施三级层次护理实验

目前我国大多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医学为导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这种设置使学生重视基础医学知识,忽视护理专业特色[6]。在此体系指导下院校大多在最后一年或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临床实习,这种安排使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内容相隔时间较长,待护生真正接触临床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时,往往无所适从,增加自我挫折感和病人不信任感。就实验教学环节而言,基本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设计仍多为演示性实验,学生易被“具体操作步骤”框架束缚,不利于学生自身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办学机构应整体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实践学时,设计实施前述三级层次护理实验,尤其强调直观地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试验”。从伦理学角度思考,护生应先在规范的模拟医院强化训练合格后,再由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实施对病人的护理。因此,科学规范的模拟医院管理是保障条件,这种管理应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提倡3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让学生从物品准备、操作流程、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7]。就临床护理实践环节而言,应着重建立标准化实践教学基地,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对此,可借鉴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美国护生临床实习与临床专业课程同步进行,每周3d授课,2d实习,且越到后期实习时间逐渐增加;香港护生最后一年的三分之一的临床实习时间分配到各节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适当延长课间见习时间。上述实践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改进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技能操作为中心,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演示-模拟练习-指导”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在课前由实训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用物,教师示范过程中,过分强调操作动作的规范性及程序的正确性,学生练习时死记操作流程,机械模仿教师的动作,导致很多学生进入临床环境后对所需用物选择上无所适从,操作时手忙脚乱,工作效率降低,更缺乏应变能力。在此模式中技能考核环节,考核评价内容仍较注重操作步骤,而不强调学生临床实际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及人文关怀、评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对操作者职业素质的考核,不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8]。因此,应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模拟医院的设施使隐性课程在实践环节得以彰显,教师言传身教,使这种职业情感教育内化为护生稳定的职业心理品质,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应树立课程意识和学科意识,围绕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紧密结合专业认证评估标准,建立学生考核成绩比较、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及同行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

2实践教学师资方面

2.1注重护理专任教师临床实践培训,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护理教育界一直呼吁学校教师应到临床参与护理实践,但由于各院校体制不同、政策不同及师资数量问题,学校教师到临床实践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同时一些院校缺乏一些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或不重视选拔、培养、使用临床教师,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因此,在设订用人计划时应重视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并注意对教师培养计划中必须规定临床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完善与之相关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注意与临床紧密结合,并不断更新。模拟医院护理实验教师应由熟练掌握各临床专科护理用具及计算机交互系统的人员担任,她能够有效组织各护生小组进行高仿真模拟人临床案例的诊疗护理、解答相应问题。

2.2依托医院带教管理政策支持,选拔优秀临床护理带教老师

临床护士带教的积极性是影响临床带教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增加护士带教的积极性,实习医院需完善医院带教管理政策支持,将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与带教护士相关的奖励及晋升政策挂钩。随着临床护理中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广泛开展、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的提高及整体护理内涵的拓展,临床带教教师护理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临床带教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很难兼顾临床与教学两方面工作,致临床带教教学质量下降。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合理安排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和良好的排班制度,使带教教师在发挥自身潜能的同时有效指导护生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表现为带教教师在“经验”与“学历”上的矛盾。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多数学历层次不高,多为中专和大专,加之缺乏足够的知识来源,使得其临床知识更新不足。有些学历层次高的老师,临床教学经历不长,经验相对不够丰富,在适应护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样性方面还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表现为临床教师专业修养上不同。部分临床带教教师在工作中存在“随意化”倾向:语言逻辑表达欠佳、自身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重视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等,难以起到“榜样”作用。因此,选拔优秀临床教师带教很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应由思想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护士担当,定期对他们的带教工作进行评估,并适时加以改进、提高。

2.3系统培训临床带教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丰富临床护理带教形式

高等护理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了解学生需要,临床实践的环境是个体化的、复杂多变的,临床带教教师因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但普遍没有经过教育学知识的系统培训,带教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不同学历者“一视同仁”,忽视了“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评判性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欠缺,带教老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较少,所以不能根据护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带教进度和方法,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得不到更好地发挥。发达国家重视学生个性、独立分析、评判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临床护理带教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阶段性目标带教、运用护理程序的带教等,还会提供不同专业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际上护理实践注重的是个案讨论,强调互动,尤其提倡问题式教学法,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思考并总结出自己的临床经验。临床带教老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自身也会学到新的知识和护理理念。因此,医院管理者应注重临床带教教师培训,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考核制度,在安排临床带教中应多方权衡,固定临床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强化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生专业化、标准化技能的培养和规范意识,严于律己,以培养理论和临床经验全面的护理带教团队。

3护生职业角色培养方面

3.1增加护理专业内涵认识,逐步适应职业角色

临床实习时,部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内涵认识不足,对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多重角色缺乏理解,导致其“重技能操作、轻基础护理”,工作主动性不强,部分护生虽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仍存在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过于生硬等情况,这就要求护生在临床实践中将理论融入临床具体问题中,重点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9]。此外,有些护生对实习过程有过高期望,一旦实习中受挫或现实与理想有差距即感失落、郁闷,产生心理压力,对护理工作丧失兴趣,从而思想动摇,打退堂鼓。张凤佩等[10]研究发现,拥有较高情绪运用能力的护生能够很好地运用他人及自己的情绪,调整积极的情绪状态,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处于不同情境下都能够鼓励自己、适时给予他人关怀与帮助。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在课程设计时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等课时,整合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护生体验模拟与感受病人的痛苦与需求,对他们的心灵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临床教师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护生在临床实践和主题班会活动中获得对关爱生命的切身体会。只有重视护生专业思想教育,加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11],才能逐步适应护士职业角色。

3.2提高沟通能力,增强法律意识

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患沟通与人文关怀能力居知识缺陷的首位[10]。我国目前的护理本科教学尚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忽视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沟通能力是护理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对护生职业角色人格培养至关重要。护生应学会在与病人的接触中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将人文关怀理念及人际沟通语言模拟融入具体操作之中,在训练中不断强化,规避导致不良沟通的言谈举止,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升病人的信任度。此外,临床护理工作常与法律责任联系密切,吴婷[12]调查显示,大多数护生在校期间很少接受临床安全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即使本科护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法律知识,但其内容也是有限的,尤其缺少医疗护理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法律意识欠缺,给医院带来了隐患,一旦发生护患纠纷则举证困难[13],而且实习护士因缺乏临床经验,是护理差错出现较多的群体,一旦出现差错,责任由带教护士承担,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为了减少“护患纠纷”,往往采取保护自身的方式,降低带教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4]。随着病人自身“维权意识”的提高及对实习护生的不信任感,同样增加了带教的难度。因此,护生在实习之前应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对于护患间常见的纠纷引发的法律问题有所知晓,这样在面对和处理护患关系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工作中,只有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组建高效实践师资队伍以及准确把握护生职业角色定位等方面着手,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护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步伐,才有利于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莉娜.临床护理带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127-128.

[2]董红艳,陈瑞领.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113-115.

[3]陈杭健,陈京立,李玉玲.护理专业实习生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7):485-488.

[4]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6.

[5]许乐,肖春秀,郭谊楠,等.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6):252-254.

[6]郭洪花,付伟.杭州护生对高等护理教育现状看法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2C):492-497.

[7]管静,孙宏玉.护理学实验室功能定位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79-880.

[8]黄万琪.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45-2147.

[9]吴晓琴,叶国英.浙江省护理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12):69-71.

[10]张凤佩,孙翠勇,张金华,等.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0-22.

[11]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1.

[12]吴婷.我国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15-17.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6

关键词:高职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提升

一、临床能力现状

(一)调查工具和对象。我们采用自制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后临床能力调查问卷》[1]对学校408名高职护理实习返校学生(学生组)和医院232名带教老师(带教组)进行调查,有效问卷634份,其中学生组403份,带教组231份。问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的主要目的及专家意见建立,问卷分为6个维度共60项条目,每个条目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问题全部是单选题,有很强、强、一般、差和很差5个答案等级,对各等级分别赋予5、4、3、2、1等5个分值。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二)结果。(1)护生临床能力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实习后护生临床能力的6个维度学生组和带教组评价各项均分均在3分以上(临床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护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6个维度学生组评价情况为3.727±0.470、3.209±0.414、3.441±0.538、3.159±0.535、3.228±0.502、3.242±0.483,6个维度带教组评价情况为3.700±0.515、3.300±0.455、3.368±0.484、3.059±0.401、3.071±0.426、3.131±0.417),临床护理能力的评价无论是学生组还是带教组评价得分均最高,位于6个维度之首(见表1);60个条目中,50个条目V分>3分,其中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均分为4分。结果说明高职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基本达到了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护生实习后临床能力总体不是很强,临床护理能力在六项能力中比较强。(2)护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社区护理能力较低。在本次调查中,专业发展能力和社区护理能力显示相对薄弱。社区护理能力评价两组得分最低,位于6个维度最后(见表1),该维度7个条目有3个条目(独立进行社区评估、独立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社区独立开展健康咨询)均分

二、临床能力提升对策

(一)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1)强化基本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实施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化、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优势,提高学习效果;以省级、部级护理技能比赛促进护理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运用高仿真模拟人系统进行救护训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病例引导下,将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变成综合护理知识的运用,在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她们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2)加强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一是增加《护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的实践课时,使护生掌握基础理论、策略和形式。二是加强临床教育实践,使学生掌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能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健康宣传品的制作、专题讲座和家庭健康教育;通过案例、情景、临床实践等让学生主动建立主导的护患关系,使护生找准沟通切入点,正确应用沟通技巧和方式,使专业知识得以真正有效应用。(3)多种途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采用融入生命教育的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院合作开展开放式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日记教学,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促使学生面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疑问,促进了护生学习,提高职业能力。总结复习性概念图示训练,促使学生进行评判性的思考,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病人。实习过程顶岗实习采用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护理伦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的训练,体验病人病情动态变化,做出对应处理,将理论与实践及时有效结合。

(二)加强社区护理教学,提升社区护理能力。(1)完善社区护理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于临床,社区护理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无论在学时安排、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与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需求尚欠匹配,因此,学校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社会医学、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人文与关护、老年保健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学、信息学、社会调查研究等,培养知识层面上合格的社区护士。(2)重视实践教学。加大社区实践比例、增加社区实习时间,以家庭病床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实践,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各家庭,如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调查、儿童预防保健、营养饮食情况、妇女保健等。

(三)转变能力评价观念,培养专业发展能力。(1)强化专业认识。专业发展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岗位竞争实力。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对推动护理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次调查发现护生实习后专业发展能力薄弱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各医院实习带教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技能的训练,对科研、管理等专业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学校教师对高职护生的专业发展、长远的规划缺乏较深的理解,学生在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训练较少。为此学校和医院双方加强认识,重视护生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2)完善评价模式。有关调查表明临床学习环境对护生专业能力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与临床护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也有关。实习前采用临床能力培训模式,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教学计划开发+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培训。实习过程中以临床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临床能力指导评价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标准,倡导反思式学习,逐项完成实习任务。

(三)开展项目培训。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专业发展能力比较。薄弱的6个条目,开展《护理科研设计》、《科研论文》和《创新》等项目化讲座,即强化培养某种能力提升计划的专题讲座,进行创新作品设计和科技查新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并形成能让实习护生模仿实践的实施项目,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完成,提升预设能力。

总之,要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才素质,适应时代要求,能力培养是关键。在校的学习是基础,一年的临床实习至关重要,院校双方仍然要共同努力,在坚持临床护理能力教育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社区护理、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使护生的临床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7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护理教育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我院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工作作为师资培养及教改的举措之一,在提高4-职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与临床教师的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各护理院校专职护理教师也意识。随之增多,专职教师在学校承担教学及科研工作,很少或不直接参与临床工作,因此,专职护理教师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已日益突出,为此,我院将专职教师走向临床作为师资培养举措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实施方法

选择我院不直接参与临床工作的专职中、青年教师。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选择在本院教学基地进修的模式,每周4天在临床直接参与临床工作,同时承担本院学生的临床实践的带教任务,1天返校,为期一年。

2效果与意义

2.1有利于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刘燕燕等通过对护理本科师资培训模式意向调查,认为临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是目前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护理教学应面向临床,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2.2有利于专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2.1有利于培养专职教师的创新精神

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从“教书匠”转向“研究者”的标志教师培养的学生有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有无创新能力有关。创新的本质就是对原有知识、理论、方式等的否定和超越。如果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并能提高教学效果,就属于创新。如果一名教师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只遵循旧的传统,很难想象培养出的学生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护理教师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所谓创新,专职教师作为高层护理人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所处的学术环境,决定其比较容易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专职教师在临床工作,便于发现临床教学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专职教师意识。

2.2.2提高专职教师临床教学能力

临床教学和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安排教学、控制教学活动,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临床环境,临床教学对每位专职教师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专职教师担任临床教学任务,促使其必须熟悉临床情况,很好的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逐渐掌握如何为学生选择合适病例、提出问题,使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护理查房等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

2.3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临床后完全由临床教师带教,而临床教师在带教的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专职教师走向临床,学生可以南专职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同时进行临床教学。国外研究显示,学生认为这种双重的带教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她们在知识背景和技巧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因此,专职教师走向临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职护理教师在临床参与到实践中去照顾病人或服务对象,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此时教师的身教意义远远大于任何说教的力量。

2.4促进专职教师与临床教师的交流

专职教师和临床护理教师从事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双方可能分别存在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不足的差距,专职教师走向临床,为专职教师提供了与临床教师很好沟通的机会,互相取长补断,更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专职教师在临床可以利用科室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一些讲座,使临床护理人员了解学校的学术研究动向;还可以在临床中开展护理查房、讨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专职教师走向临床既可以解决专职教师同临床结合的问题,又可以促进临床护理教学的发展。

3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建议

3.1选择合适的方式

专职教师如何和临床相结合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护理教师和临床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体化(unification)模式、合作(collaboration)模式、整体(integration)模式、第二职业(moonlight)模式、个体经营(privatepractice)模式和联合聘用(jointappointment)模式。由于我国各地的护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专职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专职教师和临床教师一同带教、专职教师短期进修等方式。

3.2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8

关键词:分级护理;护理大专生;护理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认识不断加强。现代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日益完善,我国护理市场已向多层次、多形态、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在校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应着重于判断技能、沟通方式、应变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挥[1]。2014年卫生行业新标准《护理分级》的正式实施,要求护理人员对级别护理有明确的分析及判别能力[2]。而分级护理一对一教学以分级护理理论为基础,按照分级护理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并结合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进行带教,在实践中注重训练护生的临床综合护理能力,以适应分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通过对不同级别患者的护理,锻炼护生的病情观察能力、健康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专业技术操作等综合护理能力[3]。从而为临床输送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的优秀护士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8月~2014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实习的52名护理大专生为对照组;将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实习的48名护理大专生为实验组。两组护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学生,学制3年,比较两组实习护生的性别、年龄、入院考核平均成绩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对专科实习护生的要求结合我院教学要求,制定泌尿科实习护生的教学计划。轮转周期为10w。

1.2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带教老师均具有护师以上职称、工作4年以上、取得带教资格、有较强的临床应变及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经过医院对临床带教老师的统一培训。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基础护理操作、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生入科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入科介绍,根据护生实纲要求,掌握基础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和理论知识,熟悉泌尿科专科疾病诊疗及手术方式。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一对一实习带教方式,由一名带教老师带一名实习同学,遵循学校制定的实纲及临床实习医院制定的教学计划为基础对实习护生进行一对一带教,偏重于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基础护理理论的考核的带教工作,以带教老师受教为主,安排一次/w小讲课对泌尿科特殊检查化验、临床病例等进行讲解。实验组:教学的实施过程为主责护士为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进行分级护理理论指导下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实习期间要求护生完成不同级别一定数量患者的护理工作,了解并完成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诊疗过程,包括入院评估、压疮评估、跌倒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癌痛评分、手术前准备、手术后护理常规、患者健康宣教、并发症的预防、出院指导等。

1.3实施过程

1.3.1对带教老师及带教护生进行分级护理制度的统一培训内容包括分级护理制度及工作内涵和标准、责任制整体护理理念。一级护理注重培训护生的病情观察能力、压疮评估能力。带教护生由带教老师带领巡视患者1次/h,重点讲解如何观察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各种管路的观察及规范管理。二级护理培训护生对患者整体评估能力、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带教老师带领护生巡视观察患者1次/2h。讲解手术宣教、术后健康知识宣教、了解患者心理特点等并带领护生一起完成。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可对患者完成基础操作及治疗性操作。三级护理主要侧重健康教育能力、用药知识、康复指导的训练。带教老师带领护生巡视1次/3h患者,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完成对患者病情及心理情况的知晓,关注患者饮食及睡眠情况。

1.3.2护生实习的具体内容①完成教学大纲的实习任务;②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有自主工作意识、熟悉主责护士的工作职责;③完成基础护理操作:根据护理级别的不同,给予或协助患者完成基础护理工作包括:①病情的观察:主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②皮肤粘膜的变化和呕吐物及大小便的颜色、量、性状、次数、引流液及尿液等的性状颜色及量等;③完成医疗护理内容如下:治疗护理,如退热、输液、吸氧、排痰、监护仪等的使用;用药护理,如协助患者用药,正确服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诊疗护理,如临床各种化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如尿常规、便常规、痰培养等,做各类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如:腹部B超需要空腹检查、泌尿科腹部平片需肠道准备等;④生活护理:照顾患者的清洁卫生,如患者七洁、辅助患者床上或下床活动;⑤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种病情的需要,安排患者饮食,指导患者手术前后饮食注意事项;⑥休息与睡眠:了解患者休息与睡眠情况;⑦心理护理:通过基本交谈了解患者的心里状况;⑧泌尿科专科护理:如尿道口擦洗及膀胱冲洗等。在整个实习期间内遵循对学生放手不放眼,在工作中学,在学中体会临床过程,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导向性教学为指导的教学思路。

1.4评价与考核标准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由护士长带教老师从泌尿科专业践技能题库中抽出100道试题,在由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习专业老师进行审核,对护生进行考核,每题1分,满分为100分。采用朱京慈和周厚秀开发研制的临床能力评价表[4],对两组实习护生在自我临床能力测评方面的进行比较,运用Likert5级计分法定量划分各项指标,按照优秀强弱程度对能力划分呈正相关得分,得分越高能力越优秀[5]。专家对临床能力评价表的评价内容效度系数0.933,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0.899[6]。采用科室自己编制的《实习护生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填写评定比较两组护生工作满意度;所有考核均在护生出科前1w内完成。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及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实习护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及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实习护生自我临床能力测评结果的比较实验组实习护生的临床能力总评及各项临床能力自评结果(除临床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2.3患者对两组实习护生满意度的比较实验组患者对实习护生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分级护理理论一对一带教模式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实习护生刚刚从学校走入临床,对临床工作充满憧憬与畏惧,实习过程则是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了解、运用、掌握专业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7],学生实习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有效胜任新的护理工作岗位,护理工作质量及自身对临床期望水平态度等[8]。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向的以教育输出为主导,以受教为主要形式,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缺少临床创新意识,缺少临床综合能力[9]。分级护理引导下整体护理模式在护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不仅传授临床知识,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进行讲解,还要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运用pBL的教学理念[10],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给带教老师以启发,运用创作型思维来引领临床基础护理,打开陈旧性护理的薄弱环节,提升了临床教学层次,促进护理事业及护理科研的发展,提高了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3.2分级护理理论一对一带教模式有利于培养实习护生的临床综合素质现代职业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远落后于普通基础教育,从我国教育过程和方法来看任然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主宰着人才培养的方案[11]。随着医学的发展及信息化社会的进程,护理学作为医学中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学科,其临床实践性之强,再次证明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刻不容缓,改革临床教学模式也是当务之急。社会老龄化日趋于严峻,各大三甲级医院病源不断上涨,临床一线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加剧。实习护生在刚刚上岗后能否马上胜任角色,参与到临床实践中,从护生的角色到临床护士的角色过度期越短越好。而分级护理一对一带教护理模式贴合临床,让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就能够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模式,提升了护生的临床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的胜任临床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3.3分级护理理论一对一带教模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注重于临床实践操作及护患沟通能力,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护士的临床技能水平观察应变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护士的工作以患者为活动中心,与患者长时间密切的接触,护士的一言一行直接受视于患者。在分级护理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带领护生按时巡视病房,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分级别进行给予、帮助、指导。对于护理能力缺陷及部分自理能力缺陷的患者给予完成或协助完成基本的生活护理包括患者的七洁等。在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健康指导、基本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生与患者密切接触有效的沟通,培养了患者对护生的信任。

我科为教学科室,实习同学较多,护生在实习中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临床操作,实习护生的临床操作能力的强弱对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传统式教学注重"教",临床操作能力训练相对较少,而分级护理整体化教学,护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与临床护理操作,操作中体会与患者交谈使患者从心理接受她们,即使操作不成熟也会得到理解,护生有带教老师带领做到"放手不放眼",也减少了由于护生操作不当或者流程不熟等带来的护理差错的发生。在不断地巡视病房过程中,主动的给予患者帮助,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心理需求,和带教老师一起进行治疗、宣教等各项工作,使患者体会到了护生给予的关爱与帮助,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护生的满意度增加。

综上所述,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阶段是护生由理论转向临床的重要阶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通过制定专科生的临床实践计划,结合临床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临床素质,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增加。护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历练,我们也会在实践中不嗑勒偏差、协同进步、不断积累和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郑丽维,郑智慧,张文霞.注重能力培养的"护理基本技能综合"教学模式探讨[J].中护理教育,2010,7(8):359-361.

[2]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3]付凤齐.对专科护生实施主责护士整体护理带教模式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27(21):72-73.

[4]周厚秀.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6.

[5]陈梦丽,史瑞芬.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7B):14-16.

[6]李光兰,张玲芝,孙丽,等.护理本科实习生情商与临床能力的相关性调查[J].护理与康复,2010,9(7):569-571.

[7]杨淑美,梁汉武,潘红,等.根据学生不同实习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8-20.

[8]赵阳,张立力,臧瑜,等.临床综合实习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倾向性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3a):19-22.

[9]刘娅林,张凤勤,刘静娟.师生一体化教学在临床实习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5):61-64.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9

1.1对象

采用Delphi法的样本估计方法,即样本含量为护理专家20~50人为宜,考虑到样本回收中的遗失和无效问卷及专家分布平衡性,于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4个领域各选取12人,即共选取专家48人。专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咨询。入选标准:护理教育专家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生导师,从事护理硕士教育3年以上;护理管理专家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担任科护士长及以上职务,从事护理管理工作5年以上;临床护理专家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科护士,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0年以上,临床带教5年以上;临床医疗专家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副高以上职称,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0年以上,从事硕士教育3年以上。

1.2方法

1.2.1专家咨询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各1人,临床护理专家及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各2人。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总结、分析,初步构建我国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该框架设计出包括9项一级条目及28项二级条目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专家咨询问卷。为保证问卷各条目表述清晰、合理,选取护理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及临床护理专家各2名对该问卷进行预试验,并根据专家意见增加、删除、合并部分条目,修改部分条目表述方式,最终形成包括8项一级条目、27项二级条目、70项三级条目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专家咨询问卷。本次咨询问卷共分为3个模块,第1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第2部分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咨询表,第3部分为专家对本次研究内容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调查表。问卷采用结构式问卷,条目内容的重要程度用Likert5级评分法描述,具体分为“5=很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很不重要”5个等级。采用发送电子邮件、现场发放的方法发放和回收咨询问卷,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在发放下一轮问卷时反馈上一轮情况,以便专家作出准确的判断。每个条目只能选择一个分值,并根据条目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1.2.2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双人平行录入epida-ta3.1,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均数、标准差、权重系数、变异系数,以及咨询专家的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专家积极程度由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系数(Cr)由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Ca)、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Cs)共同决定,Cr=(Ca+Cs)/2;专家协调系数由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

2结果

2.1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共发放两轮问卷,第1轮发放问卷48份,第2轮45份,分别回收45、43份,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95.56%。

2.2专家权威程度

本研究第1轮专家咨询中Ca=0.80,Cs=0.83,Cr=0.82;第2轮专家咨询中Ca=0.90,Cs=0.83,Cr=0.87,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均较高。

2.3专家协调程度

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0.21(均p<0.01),专家意见协调性好,结果可取。

2.4咨询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为包含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在德尔菲专家咨询过程中,研究者使用调查问卷对特定主题进行两轮咨询以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直至专家组成员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专家的选择是利用Delphi法进行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选择的专家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4个领域,既有来自于培养单位的专家,又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所有专家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包含了在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所有领域,说明专家不仅具有良好的学科代表性,且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两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95.56%,且每轮均有多名专家对各条目提出建设性意见,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一般认为权威系数≥0.70为可接受;权威系数>0.80则说明专家对咨询内容具有较高把握。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及0.87,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各指标评价结果的变异系数、肯德尔系数(Kendall′s,w)表示。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的意见越趋于一致;肯德尔系数介于0~1,肯德尔系数越大,表示专家一致性程度越高,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协调系数经检验后有显著性,说明专家对指标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结果可取。本研究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0.21(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对指标体系的认同程度已趋于一致,且结果可信。

3.2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与时代要求

临床实践能力在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平均期望值及权重值在一级指标中均位于最高,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同时,美国学者Hamrice等认为高级实践护士应具备直接提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专家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提供咨询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7种核心能力,且反复强调“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在荷兰,临床护理能力亦是护理高级实践者的首要核心能力。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全球临床护理呈护理专科化发展趋势,对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要求同时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护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级护理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要胜任护理岗位,临床实践能力是其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亦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此外,护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临床实践能力是保证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护理新技术和新知识,护理科研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管理者都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以保证护理科研、教学、管理不与临床脱节。由此可见,无论是“科研型”或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均为其首要能力,这不仅是专业本身的要求,更是进一步进行护理科研、管理、教育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评判性思维能力权重值仅次于临床实践能力。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在护理教育、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中的意义更加凸显,其不仅是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亦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护理教育专家非常重视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教育、管理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对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本研究中专家对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符合实际情况。本研究结果中护理科研能力位居第三,与国内以往研究有所不同。早在1990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指出,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护理协会(ana)在1994年亦提出,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应能够起到临床护理专家的作用,能够协助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项目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工作。国外学者认为科研能力应是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对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护理科研能力应是其必备的第一核心能力。在我国以往研究中,护理科研能力并未得足够的重视。

2011年护理学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办新修订学科目录,成为一级学科,使护理学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迎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护理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护理科研,并将护理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实践中,护理学才能进一步发展。而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级护理人才有必要亦有责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领护理同仁进行护理科研,并将所得出的结果应用、推广于临床实践中。因此,专家均认为临床科研能力是护理硕士研究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并对其做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专家认为“获取信息能力”及“科研选题能力”更为重要,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进行临床科研的基础,而科学的科研选题则是整个科研探索的起点,选题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目的,更决定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本研究中护理管理能力的期望值及权重值在一级指标中均位于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部分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以及国外对护理高级实践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需要经过努力学习、工作锻炼、专业培训而逐步成长,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本人身心机能条件和社会实践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需要管理者经过一定管理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特有基本素质。因此,为了培养护理管理领域人才,国外较早开展了护理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其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方式。但国内护理管理能力的培训暂未形成体系,存在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机构层次不一等问题。且护理管理培训对象多为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两个层次,未见针对培养或提高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能力的培训。而护理硕士研究生大多临床经验欠缺,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对护理硕士研究生或是刚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来说其主要职能仍旧为临床实践者,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育咨询的任务,故对其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因此,二级指标中“领导能力”的平均期望值亦较低。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护理人才,计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亦将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护理管理能力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之一,但相较于其他核心能力其权重较低。

4小结

护理临床实践能力篇10

1护理的临床决策

1.1如何理解估计临床决策的概念以及意义

估计临床的决策是指一种专业决策,该决策是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士人员所做出的。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在其综合的临床技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护士在实际临床实践过程中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则往往贯穿于整个护理临床的过程中。例如,在对一个老年人进行护理时,对于老年病人的病情护士人员需要制定一个自己的工作顺序,即为针对病情做出计划和决策,在面临许多病人时,护士人员需要立刻判断出应该先处理那个,即做出有优先决策等。有效可行的决策不仅影响到护理人员干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且对科学护理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上。

1.2护理临床决策的影响因素

护理临床的决策是认知和实践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是一个多阶段的整体,是会受到临床经验、专业知识、个人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护理决策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调查显示,护士人员一身所具有的“自信”,“成就感”,以及管理人员对其的鼓励也是对护理决策发挥着重要的的影响因素,而人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是影响护理决策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护理方面的教育以及”管理人员对其的鼓励”是影响护理决策重要的外部因素。某医院希望引用临床决策工具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决策能力,然而现如今,对于工具是否可以提高护理临床决策能力还未正式的进行有效研究。还有一些与临床决策相关的影响因素仍没有得到证实,从而造成影响临床决策能力的因素非常的复杂。

1.3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与临床决策能力

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又称评判性的思维,在我国专业的护理中批判性思维是指自我控制的判断过程和自我反思的推理过程,其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批判性思维应该应用在临床护理的实践过程中时,其关注的焦点总是决策问题的解决和对临床的判断上。护理临床的决策是应用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实践过程,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在。然而,评判性思维的核心目的在于要制定与病人实际情况符合的临床决策。

2护理教育临床决策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2.1临床护理教育的培训方法

(1)临床观察的护理方法。临床观察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对资料的收集,从而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持有研究,怀疑的态度,使得所学的知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在实践中要有积极的心态,有自己的见解和依据再进行研究讨论,并且将自己的反思写出来。

(2)对实际的情境和病例进行模拟。对病例和临床的模拟方法的前提基础是护理程序模拟,根据护理的程序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病例的不同情况,不同培训人员的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工作人员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此种方法可以高效的培养接受培训的人员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以及各种技巧,可以使得接受培训的人员在面对不同的病情时迅速的做出有效的决策,从而为今后各自事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2对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有效评价

(1)国外的评价工具。现如今,对于护理临床决策能力进行相关评测的工具少之又少,相关文献中经常提及的对护理行为进行模拟的工具Cover,在早期该模拟工具主要是对护士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适用于护理临床决策的能力的测评。期初是用来测量护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后来被大多数的学者将其应用在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个大专生的临床决策能力的问题的解决上,它的评价具有公平性、客观性,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另一种文献中长提到的测评表为Jenkins。

(2)国内的评价工具。我国的学者叶春旭等人对国外的几种用于测量临床决策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与我国护理教育评价现状相结合,通过对情境的的模拟对我国的护理从业人员进行评测,并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工具表。

2.3护理人员临床决策能力的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护理临床决策的相关研究在外国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还不够系统,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估计临床决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对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估计临床决策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中展开实践工作,对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决策能力的测评,培养的方式和培养的效果发挥多方面的指引作用。,护理临床决策的体系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估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的解决更需要进一步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