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文化的概念十篇班级文化的概念十篇

班级文化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12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1

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回顾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相关概念

布尔迪厄指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这些基本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些概念不仅是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本身也反映了关系主义的基本倾向[1],也就是说一个场域由依附于某种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关系构成,而惯习的形式是固定的“性情倾向”则是由沉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社会、历史的关系所形成,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人们正是在以资本为工具的基础上在场域内进行各种活动的。

1场域

场域,即行动空间,回答的是行动者在哪里行动的问题,关注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布迪厄指出,场域是“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这些位置在客观上是由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的分配结构中实际或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的客观关系(支配、服从、类似等等)所决定的,而拥有权力或资本,则意味着可以获取场域中利害攸关的特定利润。行动者的策略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在特定资本分配中的位置,也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持有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他们作为场域中的一点对场域所作的观察”[2]。布迪厄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场域的一般社会空间,一方面是一种力量的场域,而这些力量是参与到场域中去的行动者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斗争的场域,就是在这种斗争场域中,所有的行动者相互遭遇,而且,他们依据在力量的场域结构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斗争手段,并具有不同的斗争目的。与此同时,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3]。因此,场域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场域是一种结构性的空间,但也是由空间中的行动者建构的,具有主动的建构特征;其次,场域是一个为争夺资源而激烈竞争的场所,但身为其中的行动者也有保持或改造场域的共同目标;第三,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场域的独立性是经过激烈的斗争从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控制之中脱离出来的过程,形成了本场域特殊的行动逻辑并逐渐成为支配特定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行动的逻辑。但是,各个场域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它们都会受到元场域的制约;第四,场域的界限具有模糊性,各个社会场域之间的界限具有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并处于互相影响的关系网络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特定场域的界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资本

资本最初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经济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将其视为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人们在排他性的基础上占有这种积累的劳动,资本的概念扩张到社会的各个场域之中,从而成为一种客观性的力量,同时也是强调场域内在规律性的原则,并决定了资本拥有者在场域结构中的社会位置。布尔迪厄指出,“资本排斥了对于运气的偶然性的理解,资本的占有和积累不是式的过程,而是一种有秩序的连续形成的活动;同时,资本还具有一种生成性的繁殖能力,它以等量的或扩大的形式来进行自身和利润的再生产,资本具有获取各种形式利润的潜在能力,行动者在特定的场域中总是趋向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4]。因此,资本就是某个特定场域中行动者通过劳动积累下来的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资源,这种利益不单纯是经济的利益,其内涵因资本和场域不同而变化,“每一个场域都拥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想,场域创造并维持着它们”[5]。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中分成的各种资本形式是用于分析各个场域的基本工具,在某个具体场域究竟哪些资本最有价值,是依具场域自身的内部结构决定。

3惯习

惯习,即行动逻辑,回答的是行动者如何行动的问题。布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长期的实践活动,经过积累将经验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调节行动者的行为,成为行动者与周围世界的日常联系策略或图式。

布迪厄特别指出,惯习所产生的行为并不像根据某种规范原则或固定格式推演出来的行为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律性,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惯习是含混与模糊的概念,作为一种后天具有生成性的自发性,它在与不断变动的场域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确定自身,并遵循一种行动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多少有些含糊不清,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现状。所以,布迪厄提醒人们,应当从惯习的生产过程中挖掘惯习的意义,离开了过程便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布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里的社会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适,是“外在性的内在化”的结果,是“结构化了的结构”和“促结构化的结构”[6]。惯习概念集中体现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结构的建构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基于行动过程的意义。

(二)文化资本的含义

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阶层的孩子在学业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指出,不同阶层的孩子所能获得的学业成就与其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基本上是对应的,也就是说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家庭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定义为“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在某些条件下能转换成经济资本的一种资本形态”[7],并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存在形式:一是客观化的形式,也就是理论的具体体现,一般是以文本或文化商品的形式加以体现或对象化,如图片、书籍、机器以及工具,等等;二是身体化的形式,即内化于个人身体和心智之中的、持久且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这种形式直接存在于人的身体中;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即以合法化和正当化的制度加以认可的各种资格,如各种学位、文凭和资格证书等。文化资本和所有的资本形式一样,具有顽强的再生产能力,它们共同维持着社会的再生产,即现存的社会秩序及其不平等的状况的再生产。

二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建构

(一)班级管理的含义

班级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相关管理原理,科学地分班,配置班级管理力量,创设班级活动条件,使班级成为学校有效的育人单位。二是指班主任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使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8]。在本文中,我们选取第二层含义。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控制和服从,一味追求表面化的纪律和秩序,致使班级管理沦为教学的附庸,班级丰富的育人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9]、“自主式”管理理念[10]、“基于人性化的量化”[11]管理理念都各有其特色。由于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有普通高中生也有职高生,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培养目标也大不相同;且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文化强国”“文化兴校”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将“文化资本”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资本”,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理论和就业能力。

(二)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

通过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和班级管理的探讨,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涉及到班级场域、班级惯习、班级文化资本的概念,根据这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以下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图。在这个概念框架图中,强调的是利用班级中的师生个人初始的文化资本,通过他们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构建班级场域、班级文化资本和班级惯习,同时在新的班级场域中,受到新的班级惯习和班级文化资本的影响,每个人又会获得更高级的文化资本,作为集体的班级也会获得全新的文化资本状态。

三文化资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边界界定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有其研究边界,根据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图,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班级文化资本:班级管理的行动工具

首先,班级文化资本包括两个层次,即个人的文化资本和班级文化资本。个人文化资本包括个人进入班级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在班级中学习生活几年后文化资本的提升;班集体的文化资本主要指班级中的各项文化制度和班级目标、班级中文本的文化资本、班级中的隐形文化氛围。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资本的主体是班级,而不是个人。在这里,班级管理就是要建设相应文化制度和班级目标、购买文本化的文化资本、营造良好的隐形文化氛围。班级文化资本的价值取决于班级场域中师生学习与生活行动的存在;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核心依据,也是班级场域中处于不同客观位置中的学生与老师在学习、生活中中彼此竞争和争夺的关键所在,如评优评奖、差生转化等。第三,在班级文化资本中,有有形的文化资本(班级制度和目标、文本化的文化资本)和无形的文化资本(班级隐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的行为举止和性情)。

(二)班级场域:班级管理的行动空间

首先,场域的建构性特征可以把班级场域视为一个由处于其中的师生共同建构的行动空间。所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情景中发生的,个人行为策略的变化和周围空间情景的变化是双向建构、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每个学生由于拥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文化资本,相应地在班级场域中都有一个特定的客观位置;并对周围的环境和情景有相应的认知与感知,这种认知和感知依赖于他们对班级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从自身在班级场域中所处的位置点出发所采取的视角。同时,每个人先前的文化资本和行为策略使他在班级场域中具有主观立场。班级场域中的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立场和客观位置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惯习”,从而使自身的行动策略能够持久有效地适应外部情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

其次,场域的斗争性和界限的模糊性特征决定了班级场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空间。班级场域中的各种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作为一种相互关系,始终伴随班级场域的历时性而改变、伴随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不断进行着自我生成和自我更新。斗争性特征决定了处于其中的成员是竞争性的关系,他们围绕着特定文化资本展开争夺和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地赋予班级场域以新的意义和变革基础。各种力量关系和竞争关系,催生了班级场域的结构性变化和学生行为策略的的建构性变化。

(三)班级惯习:班级管理的行动逻辑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的强化,或者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远不变的。”惯习作为一种具有后天生成性、能被塑造的、主观的能动的行动策略,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是研究社会资本理念下高职班级管理的关键部分。班级惯习是指在班级场域中,积淀于学生身体中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学生在班级场域中有规律地行动,正是这种“惯习”的力量。班级惯习作为班级管理的行动逻辑,是由于:首先,“班级惯习”的建构性使得每个人的“惯习”都不是被动地复制的,而是在与班级场域和其中的行动者发生联系时,结合自己原来的行为策略,不断改组建构。作为班级场域中的成员,他们在解构和重构自己的惯习时,也影响了场域中其他成员惯习的解构和重构。其次,惯习既是在个体内部建构和生成的,也是在班级场域这一制度化学习生活环境和情境中社会性建构和生成的。在社会性因素与个体性因素的交互建构中,学生的惯习才得以生成、巩固、改造或重构。最后,班级惯习是通过大学生的行动轨迹将外在的社会结构内化到个体的身体之中,从而使个体社会化,被赋予了一整套班级场域的性情倾向系统,因此,班级惯习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建构的过程。正是这些特性,才使班级惯习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概念。

(四)走向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级管理的行动主体

在现代日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在学校授课制度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的今天,大学中班级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中的行动者:教师、学生。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我们有过教师主体、学生客体和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的理论,以及现在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理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传统缺陷,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专制性班级管理模式,以规训为手段,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确立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通性、共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主体间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胡塞尔认为,为了使先验现象学摆脱“为我论”或“自我论”的危机,现象学必须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另外,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即“交互主体的可涉性”。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海德格尔所谈的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主体间性理论中提出了“视界融合”“对话”“交往”,使得主体间性从认识论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在班级管理中,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共情”地“对话”“交往”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共同构建有意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班级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规训的组织场域,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4]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

师范大学,2011.

[2][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

[3]高宜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6]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2007.

[7]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孙淑桥.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长春

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4).

[10]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

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

[11]沈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人性化量化管理研究[J].现

代商贸工业,2010(24).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2

【摘要】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本文在对新媒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班级文化的特点,分析新媒体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方面,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班级文化建构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班级文化;影响;对策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研究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媒体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新型媒体模式的出现为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平台。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新旧说,即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在构成要素上能够区别于传统的媒体就是新媒体。例如:丁金诺认为“新媒体”,这种提法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它是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它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指涉对象。每个时代都会产生适应这个时展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体形态,当代意义上的“新媒体”则包括3G网络、BLoC、微博、微信、虚拟社区,iptV等新媒体承载着新的文化,随着新媒体涌入高校校园,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人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第二、技术论说,认为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并且产生影响的媒体形态。例如:颜秉忠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媒体的总称,包括了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人性化和互动化。还有学者认为只要是在第四媒体以及其后出现的现存媒体都是新媒体。例如肖瑞认为新媒体与传统的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不同。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并通过彼此间不断地交互和提炼,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学界目前之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解释说法不一,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具有限制性,另一方面也和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系。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提出的:“新媒体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

二、高校班级及班级文化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研究

关于大学班级的概念柯小君认为大学的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方雅静则认为班级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塑造良好个性。在这一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单位中大学生接受知识,同时能够在相关文化情境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隐性教育内容的影响。本文认同方雅静的定义。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涵义

1.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宋顺喜等认为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是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环境、行为方式和班级精神,是班级成员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班级的本质、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南江辉从班级文化的构成的角度进行了界定,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平台是班集体、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内容是由班级的制度、精神、物质文化所组成、集中表现为班集体内部共同认可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柯小君认为大学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和风貌,这种精神和风貌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它与以往的人为管理#制度管理不同,既没有人治的专断,也没有法治的强硬,而是一种柔化管理,它更多则体现了对人的一种软约束和人性化的关怀。陶建莉认为,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本文认同陶建莉的观点即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2.班级文化的特点研究。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班级文化对象的个性化;(2)班级文化的多样性;(3)班级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思想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愈加成熟的高校班级文化,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势力。三是灵活性。班级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根据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建构高校班级文化的意义

第一,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可以推进德育成效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它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构筑学生健康的人格,激励学生不断反思、超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建构全面、协调发展的班级文化将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文化氛围的改善和校园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第三,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推动个体社会化建构和谐的班级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利用内化的价值观进行相关评价,使自身的言行符合社会评价标准,从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有效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实践基础。

4.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也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隐形的教育力量,能凝聚、约束、鼓舞、同化周围的同学、使同学身上带有班级文化独特的气质。

班级文化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践证明,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并为他们所接受的,寄托着学生共有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共有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管理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班级文化能够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班级文化形成之后,在班级成员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感染下,通过班级的班风、班级舆论对班级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使大多数学生选择服从班级集体利益的行为,以达到同化班级成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因此,大学班级的文化建设对班级的集体建设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能够促进提高班级成员的各方面能力。班级文化形成之后,成员相互之间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好的经验和方法得到班级的认可,并能够有效的被学习和模仿,从而使得成员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3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班级建设挑战对策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班级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一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年制逐渐向学分制、学年学分制转变,班级概念日趋弱化,班级功能不断退化,班级建设受到全方位的冲击。

学分制是从选修制(又称选课制)发展起来的,“选修制的实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在选修制发展的基础上,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学分制”[1],它是“教学评估的一种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必要数量学分作为准予毕业和获取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导师制做保证的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2]。目前,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大多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管理规范、专业分类严密的特征,又吸收了完全学分制的课程选修、补考重修、弹性自由的特点。一方面,学分制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分制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对班集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学分制对高校班级建设的挑战

(一)班级概念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大。

班级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载体一般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四级体系组成,班级作为体系的最后一环,是最基础的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一旦这个环节弱化,链条松散,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缺少实施载体,极易造成各种学生思想问题。学分制实行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存在着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级的现象,因此会逐步淡化班级的概念”[3]。

与此同时,学分制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产生了不同的听课群,形成了“课程班级”或“教学班级”。而“课程班级”是因短暂的选课而组成,学生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集体。因此,原来传统的行政班级因各人选择不同课程而逐渐弱化,而课程班级又因各人短暂相聚而不能持久稳定,逐渐导致了班级概念弱化、集体观念淡化。这样一来,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被打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缺少一种直接联系的固定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难度加大。

(二)班级建设松散化,学生“三自教育”困难重重。

班级建设是指班主任、班级委员、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班风、学风、班级文化诸方面的探讨、研究、落实等行为,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因此,除了学校、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班级干部和成员对班级的自我规划和管理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一环,历来为各高校所重视。而随着学分制的实行,班级建设逐渐出现松散化趋势,学生开展“三自教育”难度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班风建设失去抓手。班风是班级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班风建设从内涵上来说,包含共同的班级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等方面。学分制下,班级概念逐渐弱化,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减少,这对于班级共同目标的制定、班委的有效组建、班级向心力的凝聚及良好舆论氛围和组织纪律的建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班风建设丧失抓手。

二是学风建设缺乏引导。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是班级成员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学分制实行后,一方面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被弹性的时间体制打破,传统的课堂考勤与提问、课后反馈与辅导产生了不便,极易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驰、疏于学习甚至不去学习。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前景缺少理性的判断和全面的分析,“选课时较盲目……学生无法独立地设计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目标模式,难以优化学习方案,导致了学生在选课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忽视知识的系统性,避难就易”[4],不利于班级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是文化建设缺少载体。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一个大磁场,不仅反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班级成员的人格完善、和谐发展。学分制条件下,随着上课地点和时间的分散性与不确定性,班级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减少,班集体活动减少,同学间的感情变得疏远和冷淡,导致班级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随着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松散化,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愈发艰难。

(三)班主任指导真空化,班级管理无的放矢。

班主任(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班级建设最直接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学分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专业、时间、学习进程,希望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希望班主任过多地管理和干预,由此,班主任的指导、监督和教育作用逐步削弱。同时,学分制下,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离散性,班主任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群体教育的时间和机会减少,思想教育、集体活动、班干部队伍培养等都难以开展,容易造成学习的随意化、学生的自由化及管理的真空化。而且,目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囿于自身专业条件,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学生思想教育无法系统进行,业务教育又受到局限,班主任指导出现真空化,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实体班级、网络班级双管齐下。

1.加强行政班级、课程班级的实体化建设。

学分制下,虽然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但在具体实践中,行政班级作为学生的基层组织形式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消亡。班级建设与管理仍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主要管理模式。根据在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15个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目前全国高校仍采取班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占90%以上”[5]。加强学分制下班集体的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统一思想,改变在学分制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不重视班级建设的观念,提高对班级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建好班级党团组织,发挥党团干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并不断探索班风、学风、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等班级建设的新模式;三是在强化行政班级建设的同时,应根据学分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重视以课程为单位组建的课程班级,开创课程班级管理的新形式、新方法,使课程班级和行政班级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2.开创网络班级为新平台的班级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班级建设已不再局限于实体班级的范畴,网络班级建设具有实体班级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资源丰富性、活动协作性、管理自主性、组织虚拟性、主体平等性和时空无限性等。同时,网络班级形式多样,包括人人网虚拟班级,班级博客、微博,班级讨论版,班级QQ群、飞信群等;网络班级操作方便快捷,个性化设置优势明显,班干部名单、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班主任信箱、课程表、学生名片、评奖评优、班级公告、班级日志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可以在网络班级上实现。网络班级管理与学分制“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它强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互动,充分体现班主任与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参与者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在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和长期跟踪研究班级提供网上交流平台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工作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班主任、班导师齐抓共管。

纵观四年大学生涯,学分制下,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教育及班级建设各有特点。低年级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其进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适应性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及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学分制条件下,虽然班主任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群体教育和班级建设的时间和机会减少,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公共基础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较少,因此影响并不大。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选修课程的增多,班主任统一组织群体教育的时间减少,加上自身专业条件和业务水平的限制,班主任指导的局限性越发显现。因此,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在做好班主任指导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由专任教师担任的导师制。

导师制是组织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案指导,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班主任与班导师应各自分工明确,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形成合力,具体说来,班主任侧重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等,做班级建设的管理者、学生成长的服务者;班导师则侧重高年级学生选课、专业学习、科研指导,以专业为切入点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做班级建设的引导者、学生成才的规划者。班主任、班导师的双重管理体制的出现,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等主要特点,对于学生教育、班级建设具有突出的作用。

(三)学生生活园区和社区学生组织形成合力。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传统的班级、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的概念逐渐淡化,随着必修课的减少,以班级为整体的活动相应减少,跨班级、学科的交流随之增多,学生群体维系的纽带由班级向寝室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群体转移”[6]。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活动主要阵地的优势逐渐被学生生活园区(学生公寓)取代。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公寓成为学生群体教育的重要阵地及班级建设的全新载体,公寓文化建设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越来越多高校所重视。学生公寓公寓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发挥学校的宏观指导作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统筹和引领,另一方面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社区学生组织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因此,在传统的班级建设模式捉襟见肘的背景下,以学生生活园区为阵地、以社区学生组织为队伍保障,共同开创班级建设新模式成为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目前,国内高校已建立公寓党员工作站、学生社区工作中心、公寓自管会等一系列自我管理组织,同时,各学院也相继把学生会的生活部、服务部等的职能向公寓进行有效的延伸。学生生活园区和社区学生组织形成合力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主要做法为:一是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将班级文化融入寝室文化中。如与公寓自管会携手组织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种公寓文化评比活动,如文明寝室、温馨小家评比、大学生公寓文化节等,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公寓文化来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二是以公寓党员工作站为阵地,建立班级党、团员干部队伍体系,组织全班党员、团员开展各类诸如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党团活动,共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三是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进公寓,班主任、班导师利用学生在公寓的时间经常性下公寓,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指导,在增进与学生感情交流的同时,为班级成员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徐佩琴等.学分制的由来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4.

[2]曲建武.学分制与大学德育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4.

[3]李德全,李景国.从学分制视角探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4]李莉.我国大学选修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9,3.

[5]周祥龙.学分制下高校管理模式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6.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教师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和课外活动。班级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班级建设的现实意义

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班级就是最好的参照物。班风体现学风,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仅是关系一个班级的小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正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班级的熏陶是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羊群效应”。一方面,先进模范和正面典型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形成感召力;另一方面,“反面教材”则可能滋长班级歪风邪气,导致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涣散。如果选好“领头羊”,建设良好班风,抑制消极影响,则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加强班级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建设关系到校风、学风的好与坏

校风、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显著标志,班级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良好的班级建设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基本条件之一;反过来,校风、学风的建设又为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班级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班级、学风、校风建设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统一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班风既是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又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基础。所以要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必须从加强班级建设入手。

3.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很好的舞台,良好的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文化营造、班级活动策划、班级成员互动,行使班级“主人翁”角色,在全面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掌握班级建设状况,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但反映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对五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00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8.9%的受访者认为,相比高中阶段的班级,现在的“班级”概念要“弱得多”;而认为班级对自身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受访者仅占27.8%;在对班级活动的调查中,有2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几乎没有组织班级活动”,等等。

应该说,班级建设得好坏,既有大环境的因素(社会综合因素),也有各高校管理制度的约束,还有内部制约因素(班级自身)的作用。社会影响和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是班级建设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催化了班级建设各种状况的发生。内部因素是班级建设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因素分析

从20世纪末开始,社会大环境到高等教育领域小环境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高校班级管理所处的环境,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虚拟技术对班级建设的全方位渗透

互联网在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班级建设。班级网站、BBS、QQ群等网络技术在带来班级管理新平台和交流载体的同时,也以其虚拟技术的固有缺陷植根于班级建设。虚拟交流主观意识强,发言随意,交流时段片段化,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调查发现,班级生活中的网络投票、BBS和QQ群讨论、短信投票曲高和寡,推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网游和虚拟交流让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班级以外的集体认同,冲击了班级建设。问卷数据反应出,36.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等虚拟技术严重影响了班级建设”,而认为对班级建设影响不大的受访者仅占10%。

2.成员个性发展的影响

调查显示,现在高校班级成员80%以上是独生子女,尽管“鸟巢一代”展现出了他们负责任的一面,但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发展需求却对班集体建设造成窒碍。他们比上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愿景的影响,很多同学入学时就确立了大学发展目标,并有计划地实施对自己的“目标管理”,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班级建设的参与。高校学生中,“考族”、“游族”、“玩族”等适应着学生各自的需求。此外,“社团族”、“恋爱族”都是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集体,这些“族”的认同和班级建设出现价值背离。有42.2%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取决于“个人”,38.9%认为取决于“家长和老师”,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取决于“班集体的影响”。

3.高校扩招导致硬件条件不足

高校扩张后,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也急剧扩大。教室和宿舍是建设的重要场所和必要载体,但现实条件没有随办学规模扩大进行匹配改善。同一专业少则一两个班,多则五六个班;有的班级人数高达百余人。以教室为例,在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2007年有31所教室面积尚未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占直属高校总数的41%。受访者反映,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普遍采用大合班课,课堂规模甚至超过200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室得不到保障,导致专业教室共同进步转变为个人探索,教室(专业教室)环节转变为宿舍环节或“茶吧环节”(在茶吧开展小组学习)。有55.5%的受访者坦诚“缺少教师环节的班级成员交流”,导致班级概念不显著。

如果以“宿舍”来考量,同期有53所,占比71%的高校未达标。住宿条件的限制导致宿舍调整捉襟见肘,部分高校出现了同一班级成员分住校内校外,甚至校外多个宿舍区的现象。甚至因条件限制,学校有条件地同意学生自行租房。这些状况,打破了传统以班级聚集安排宿舍的原则,在丧失“教室”这一阵地之后,又严重削弱了“宿舍”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有31.1%的受访者认为“宿舍分散”导致班级概念不强。

(二)高校制度因素的影响

1.学分制等新型管理制度的影响

学分制的实施,使班级学生课程选择发生了巨大差异,学生按个人选课对照课表上课,一个教室内听课的可能是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北京市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经过10年发展,使跨校学习成为很多同学的选择;班级成员按照个人发展意志和兴趣选择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也因师资和场地限制,出现大合班课。除了选课,以“二课堂素质认证体系”为代表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法,使班级成员课外活动选择呈现个性化。这些共同导致班级成员共处时间减少,离散性增大,给建设带来制度。受访者中,有35.5%认为各种合班课和选课制使班级成员互动减少。

2.管理服务措施滞后于时代

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未能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导致一个班主任负责几个班,一些高校甚至取消班主任,由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做法,弱化了班级概念。甚至在选择班主任(辅导员)过程中,不加甄别地使用,致使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不能做到尽职尽责;部分班主任(辅导员)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管理方式粗糙;更有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乐于走上层路线,难于深入开展学生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不加调查和研究,运用传统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造成传统手段的强制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尖锐矛盾,使部分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批判情绪和叛离心理。此外,班级管理制度滞后于时代,或是不能选好配强班级干部,造成班级,致使班级组织机构涣散,也是班级建设危机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认为班主任和班干部对班级建设作用突出。

(三)班级自身建设影响

1.班级活动缺乏的影响

班级集体活动是加强成员交流,增进成员感情,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途径。67.8%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活动对班级建设作用“非常显著”,7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集体活动来强化。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提倡,甚至不允许班级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外出的集体活动,丢掉了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管理者则丧失了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开展的文体活动中,班级概念也在逐渐弱化。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由传统的“班级组队”变成了“专业组队”、“年级组队”、“哥们组队”,甚至“俱乐部”运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社团热”逐渐升温,社团活动取代了班级活动。

2.班级文化缺失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5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级文化”体现出来。班级文化不仅体现在班级制度建设,开展文体活动,融洽的成员关系,还通过班级亚文化来增强。如班级群体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等,通过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体现出的小群体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补充;以寝室价值观念为核心体现出来的寝室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班级网络文化则成为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动态,促进师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博客或信息群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为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实现共同创造求实和谐、进取创新的班集体文化,使之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纽带。

三、引导班级建设的管理对策思考

探索班级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班级的管理和发展、学生成才以及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基础课题。根据调研反馈的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

1.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和师资配比

和时代特征配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办学硬件条件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基础。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班级需要的教室和宿舍等住宿生活场所的需要,按学科、专业不同满足教室场地需求;住宿上严格控制按经济条件和生源地分区住宿和自行租住,要按照班级集中的原则进行区划。加快学生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努力保障学生从事体育竞技、文艺活动、学术交流、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场地要求。逐步按照师资比的要求扩充师资队伍,适当降低课堂学生规模,创造课堂学生交流的条件。

2.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好管理队伍

建立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班级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机构是班级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对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反馈,有24.4%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班级管理制度”,33.3%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选好配强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队伍”。各高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者要在公开、公正、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干部选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干部职务。班主任(辅导员)的选择聘任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选聘。要创造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干部培养和使用的条件,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条件。

3.开展班级活动增强成员互动

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辅导员)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了解班级成员需求,围绕学校主体活动设置班级活动议题,找准班级成员兴趣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使班级成员获得充实愉悦的体验。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互动,增进班级成员彼此了解、理解,构建成员间的友谊网络,密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联系,逐渐形成团队观念,促进成员在合作中享受班集体温暖,提升班级情感,以加强班级建设。

4.加强班级党团建设和交流展示

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5.5%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能通过评优表彰活动得到加强。学校除了每年例行的优秀班集体表彰,还可以适时推出各种主题评选和班级展示,如精心策划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评比,引入答辩和展示环节等。充分利用宿舍这一学分制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重要补充方式,通过宿舍党员挂牌制度、党团组织进公寓、文明宿舍评选、公寓文化节等,构建宿舍文化,做好团队辅导,加强宿舍间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建设。各班级还可根据情况在上级组织的帮助下,设立班级党支部、党小组,通过指导学习、竞赛、专题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契合班级文化的活动提高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动感召力,通过开展“我身边的榜样”的学习,使班级成员感受到班级是一个携手奋进的大家庭。

当然,高校班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远不仅如此,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下,班级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对班级管理认识、机制的转变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联合行动。摸清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探讨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有时代意义,也有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2]廖爱军.高校学生班级认同危机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0-42.

[3]陈璐.羊群效应与高校班级建设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6):51-52.

[4]胡晓毅.普通高校学生班级建设刍议[J].文教资料,2008,(35):186-187.

[5]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科学大众,2008,(10):63-64.

[6]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建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33-36.

[7]翁礼成,高岳仑.关于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上半月):66-67.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5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35-03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欧风美雨的产物,与个别化教学旨趣一致,都是为了克服时展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丰厚的绩效。小班化教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和上海等地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在改革中不断推广,已经走进改革的关键期和深入区,需要理性判断和深度反思。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意义重大。从2008年伊始,笔者就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工作,期间亲身看到了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数上的激增,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扩张的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更难以进行“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原来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减少到1个教学班的教学,学生数量相对减少,为开展小班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本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笔者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进行了多年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亲身体验到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学,本文尝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厘清小班化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界概念万千,容易泛化,容易致使含义模糊,表达概念的词语指称的对象不确定,遂存在偷换概念的可能性。似乎人们都知道环境微生物学,尤其小班化教学的泛化概念,然而却不一定知道其究竟,因此,概念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已如汗牛充栋般之多,然关于小班化教学概念的研究却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笔者尝试结合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尽力阐释清楚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减少班级人数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通过改革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安排不同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协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并且要求掌握在小班教学的同时,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益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减少学生人数,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研究和分析小班教学可以看出,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充分了解并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进行统一规格化教学,而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和奖惩制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基于环境微生物学新兴学科课程的独特性,在学生人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超越传统班级授课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于201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系访学期间,有幸旁听了马修博士主讲的环境卫生学课程,亲身观察了其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也深深感受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和优势,小班化学生人数较少,约翰・杜威主张的减少教师解释(讲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讨论)成为现实,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受此吸引和启发,加上学校政策支持,笔者结合自己在《环境微生物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尝试。整个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讨论课的参与,把原来大班课堂难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问题的设置

班级授课制主要强调教学效率,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师的讲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满堂灌”的窠臼,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低,很难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大约维持一个教学班有25~30名学生,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问题引导的模式,每章节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式问题,该部分呈现在前一个章节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开始前进行简单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堂课结束后,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合作交流,并提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在课堂上汇报,促进深层次学习的进行。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6

【关键词】问题驱动;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高中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实际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仍然存在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不利于高中生群体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本文以“曲线与方程”一课为例,结合当前阶段高中生群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以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结合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落实的现实背景,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也需要及时进行转变自我的教学观念,摒弃过去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相关要求,深入明确其课堂教学的发展目标.在完全认知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其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在保证不断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班级中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并掌握其概念,进而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以学习问题为主要课题引入内容,结合精心设计的相关驱动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时有效地融入至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的“曲线与方程”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科学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细致划分成为四个层次.首先,为班级中学生集体教学曲线方程的知识内容,使其深入明确曲线方程的数学定义,进而全面掌握特殊曲线与方程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其次,为学生正确指引出一个求解曲线方程的具体流程,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解答其学习问题;再次,借助不同类型的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数学影响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可以十分合理地再次建立直角坐标系;最后,可以自主进行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并有效地利用坐标法来全面解析其数学问题.

二、精心设置问题,组织合作探究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教师,只有高中生群体对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习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多变地设计其数学问题.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合理地划分成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集体为其布置学习任务,使班级中学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在全面构建温馨友爱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概念掌握能力.

教师可以将班级中前后桌的4名学生划分成为一个小组,为班级中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教学问题,进而全面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讨.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际学习情况,提出学习疑问.如,你想要邀请自己的好友去某某咖啡厅喝咖啡,其咖啡厅的位置在路官一街红粉路左侧50米,你该如何将其进行叙述?此时学生可以借助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将问题简单解决,运用其中的点与坐标之前存在的对应关系来全面落实曲线与方程隐含的数学关系.

再如,数学教师也可以为班级中学生进行布置“绘画出两坐标轴所形成的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要求学生求出其方程,并及时地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

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班级中学生进行图像的展示,并有效组织班级中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并在练习本中进行绘制.数学教师需要及时解答学习疑问,学生则可以借助其学习问题,来全面解析其概念.学生在经过细致的学习讨论分析后,得出倘若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其到这两坐标轴之前的距离是相同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同时也就求解出其方程x-y=0[1].

三、科学展开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阶段,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其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内部隐含的关联,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凝炼其教学评价语言,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应用[2].一些与之相关的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语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生的学习质量.为此,在实际开展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变化,并不断为学生加油打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7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案例;选择Generaltechnology"caseteaching"choice

LiBaoxiang

【abstract】Generaltechnicaltextbookcaseisparticularlymuch,howtochoosetheappropriate"caseteaching"isourteacherstrugglinggoal,combinedwithhisownteachingpractice,summedupthepurposebetter,makefulluseofvariousmultimediaresources,closetothestudentlife,studentsplaythemainrole,principleandmethod.

【Keywords】Generaltechnology;caseteaching;selection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高中阶段新开设的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没有前车可鉴,更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只能是一种挑战。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通用技术课本中的案例特别多;但同时有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平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喜欢插入一些自己生活中的案例和经验加以分析,辅助教学。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呢?

1目的性要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为目的。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要想学生对通用技术感兴趣必须先激发他们对“教学案例”的好奇心,好奇心的特点是求新、求异、求奇。这要求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新、异、奇。例如在“发现问题”这一节的教学中,现在我给同学们举个例子,说明发现问题的价值。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巨型发电机出现了故障,很多人都修不好,只得请来了德国的电机专家来修理。这位德国专家来了以后,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呆在发电机旁,这看看那听听,最后,他在发电机的顶上划了一条线。告诉修理工,将顶盖打开,将划线处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果然被排除了。这位德国专家向福特公司索要1万美元的酬金。很多人认为不值,因为故障很简单,排除也很容易。同学们认为值不值?

在”技术试验与方法”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用书上的这一案例,而是结合实际,适时选择我国“嫦娥”一号(二号)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讲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技术的两面性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我在医院亲眼见到的《割骨增高》手术,重点描述了病人因割骨而造成的痛苦。进一步说明技术的两面性,同时告戒同学要谨慎选择这种高新技术.

对中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短暂的、不稳定的,飘忽不定的。要想学生对一门课有持久的兴趣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培养学生的“乐趣”与“志趣”。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所涉及到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回答。例如在“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一节的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系统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环境的适应性,你认为“春捂秋冻”、“一着不慎,全输皆输”分别体现了系统的哪一基本特性?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降低了问题难度,也全面复习了系统的性质,同时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多赢,何乐而不为?

2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所以对于大多数通用技术的概念一定要配合一定的案例加以讲解,学生才可能理解得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来分析概念时要以增进学生的理解为目的。在讲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时,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一开始就说,我今天要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一句重要讲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修改.学生立嘛打起精神,然后我再通过表格比较的形式来区分科学与技术,通过事例的判断加深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同时引申到2000年后,我国把原来的中国科学院一分为二,变成了现在的两院,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充分说明国家高层对技术工作和设计的高度重视.再如在讲解“强化试验”这一概念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强化试验”的概念: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对象的作用,以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称为强化试验。接着播放了一段“手机按键强化试验”和“笔记本电脑的开关强化试验”的视屏,学生对强化试验这一概念有点感觉了。最后以小板凳强度试验的案例(为了试验一张小板凳的强度,我们在小板凳上不断的增加重物,直到小板凳断裂)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试验是不是强化试验,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强化试验”这一概念的理解。再比如在讲解《流程的意义》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流程的各种概念,我一开始就动用视频手段,播放了著名小品演员黄宏等主演的小品《开锁》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环节,很轻松的理解了环节和时序这两个重要概念。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8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高校和城市中的各种学校的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各个学校的考勤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繁重。采用人工登记的考勤管理机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特别是数据库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传统人工管理制度正在被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制度所取代。学习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也提高了学生使用数据库技术的能力。microsoft公司的VisualFoxpro6.0具有良好的可视化界面,直观且操作简单,特别适合数据库技术的初学者用来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该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指导学生采用VisualFoxpro6.0设计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前级知识

要完成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具备一些前级知识。首先,要懂得如何建立概念模型,以及将概念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式。概念模型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务抽象到信息世界中,而关系模式则是将信息世界的模型映射到机器世界;其次,要熟练掌握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包括其中的查询、数据修改、定义、控制和管理等知识。通过SQL语言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各种操作;第三,要学会VisualFoxpro的表单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的编程。表单设计体现的是最终用户使用的界面,而编程则是后台运行的程序。只有灵活应用上述三方面的知识,才能设计出一个功能强大同时操作简单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

2系统设计

2.1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式

通过调研,确定了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建立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由概念模型转换的关系模式如下:

班级(班级编号,系,年级编号)

学生(学号,姓名,全勤,缺勤描述,班级编号)

2.2所涉及的表和表单

班级表如图2所示,学生表如图3所示。

3所遇问题和解决方法

因为VisualFoxpro是关系数据库,所以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建立概念模型,然后将概念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式,再根据关系模式去创建数据库表。但是有个别学生是先建数据库表,然后通过数据库表倒推概念模型,得到的结果如图6所示。

这个概念模型的问题在于没有体现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同时将一个本来不属于学生的属性―班级编号当成了学生这个实体集的属性。解决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要养成习惯一开始不要考虑怎样建表,而是从设计的要求出发,分析概念模型如何建立,同时明确实体集之间一般都会存在联系,不会出现孤立存在的情况。

另一个比较多出现错误的是学生表的缺勤描述这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多数学生采用字符型,然后将该字段的宽度设置得很大,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该字段的数据类型设置成备注型。因为字符型字段最多只能容纳254个字符,或者127个汉字,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学生缺勤情况没法完全被录入。另外将该字段宽度设置过大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缺勤描述都不会占用整个字段的宽度,而采用备注型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在学生出勤查询界面中有插入和修改两个按钮,用于增加和修改学生出勤的信息。一些学生用appenD和eDit编写这两个按钮的代码,造成单击按钮之后弹出一个窗口,该窗口显示学生表的全部记录,所有记录都可以被修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向学生们强调,凡是涉及数据库操作的都采用SQL语句。比如插入用inSeRtinto学生表VaLUeS(tHiSFoRm.teXt1.VaL...),而修改则采用UpDate学生表Se...,这样程序在后台运行,不应该被修改的记录就不会被改动。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9

一、运用图片及新闻材料展示情境――理解“理性”主义的含义

2010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的发生,到日本提出将实现“国有化”,这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全国人民强烈的不满。我从网络上选取了典型性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哪些是理,很容易得出“理性”的含义:指人独立思考、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实践情境――理解“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等概念

“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受自然法则支配,人人都平等享有自然权利: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这些概念太抽象、太理性化,学生难以理解运用,为此我把这些理性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可接触的现实文化,结合当时班级正在举行的换届活动,设计如下情境教学。

①本周高三(1)进行班委换届工作,凡是在本班的同学不管男女、胖瘦、美丑、高矮等,只要是热爱班集体、愿意为班级的发展出谋出力的同学都可以参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②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嘿嘿,今天谁当选班委我做主了。(人民)

③对于新当选的班委必须带头遵守班级制度,如果个别班委故意破坏班级形象,有带头迟到、打架、抽烟、上课说话等行为,我们就改选,不让他干。(人民、社会契约)

④班委可以进行工作分工,团书记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并制订班级管理条例。如果班级同学违反了这些规定班长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学习委员等其他班委具体负责班级学习及其他各项具体工作,协助班长、团委带动班级良性发展。(权力分割)

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一步步进入情境中,把学生从枯燥的历史抽象知识带入日常生活实际中,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增强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运用音乐情境――理解“理性”主义如何发展了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含义:①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②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个人价值,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理性主义”的含义:一般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也指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方法。具体体现为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宣传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推崇真理,反对迷信和权威。同学们请听歌曲《我的要求不算高》,听完后小组讨论指出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在歌词中的具体表现,理解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学生甲:“八十平方米的小窝,还有一个温柔的老婆,孩子能顺利上大学,毕业就有好工作,每天上下班很畅通,……我必须要有行动,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幸福才能揽入怀中。”这些内容体现了人文主义中的个人自我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追求现实幸福的愿望,而不是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或者天堂中。

学生乙:“养老生病不差钱,有政府来买单。生意都要讲诚信,食品安全吃得放心,贷款十年就能还清,人民币很坚挺,老百姓腰板很硬,社会相对很公平。”这些内容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内涵,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依赖于政府的公平、公正、法治、规范。

班级文化的概念篇10

1.1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案。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言,教学内容上以考研大纲为范围,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言,教学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可适当补充应用统计的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可适当补充一些预备知识。比如在“古典概型”部分,补充排列组合,加法原理及乘法原理内容。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适当削弱理论深度。核心在于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注重概念背后隐藏的实际背景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很多概念都与生活当中熟悉的实例想关联,通过这些实际背景引出抽象难懂的概念,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做了许多教材研究工作。比如讲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这一章,从如下问题引出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两个班级a班与B班,各有30人,学习相同的知识,分别以X与Y表示a、B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这两个班级的成绩可能会发生下列两种情况:

(1)两个班级的而平均成绩差别较大;

(2)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几乎一样,但a班中每个人的成绩都差不多,没有太好的,也没有太差的,而B班中有一部分人成绩非常好,另有一部分人成绩很差,即成绩差距很大。那么上述两种现象用X与Y如何描述?再比如,在数理统计部分,从如下实例引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概念:在概率论中,我们研究的随机变量,其分布大都是已知的。在这一前提下,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可以完全得以描述。但是对于太多的实际问题,一个随机现象的概率分布往往是不知道的,或者虽知道其分布的类型,但不知道其中的参数。比如,某工厂生产大批的电视机显像管,显像管的寿命服从什么分布?这是不知道的。如果凭以往的经验,假设显像管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e(λ),但是其中的参数λ却是未知的。怎么才能估计出一个随机现象分布中的参数呢?这类问题属于参数估计问题,这是数理统计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假设电视机显像管批量生产的质量标准是平均使用寿命为1200小时,标准差为300小时。某电视机厂宣称其生产的显像管质量大大超过规定的标准。为了进行验证,随机抽取了100件为样本,测得平均使用寿命1245小时。能否说明该厂的显像管质量显著地高于规定的标准。这类问题与上面问题不同,它需要在两种假设:接受或拒收厂家说法中选一个。这类问题属于假设检验问题,这也是数理统计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3)避免记忆死板公式以全概率公式为例,某电子设备制造厂所用的元件是由a,B,C三个制造厂提供的,它们生产同一种元件,每个制造厂提供元件的份额分别占15%,80%,5%,三个制造厂的次品率分别为2%,1%,3%。这三家工厂的产品在仓库中是均匀混合的。在仓库中随机的取一只元件,求抽中次品的概率。授课中可引导学生分析:D={取到的是次品}这个事件和哪些事件有关?a={产品由a车间生产},B={产品由B车间生产},C={产品由C车间生产}。a,B,C这三个事件什么关系?借助文氏图。进一步,利用乘法公式有p(D)=p(a)p(Da)+p(B)p(DB)+p(C)p(DC)。最后,抽象出来,上面的式子称为全概率公式。再比如在二项分布的引入中,先求解一个分布律的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地进行5次射击,每次射击时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6,求击中目标的次数X的分布律。在求解这个分布律的问题时,尽量按规律写概率,进一步问:这是否是一个分布律?由于该分布律与二项展开式有关,因此称此分布律对应的分布为二项分布。

(4)淡化理论推导过程以二维随机变量这一章为例,可将一维随机变量中讨论的概念和性质直接推广到二维随机变量中,例如将一维离散型的分布律推广到二维离散型的联合分布律;将一维分布函数及性质推广到二维分布函数及性质;将一维连续型的定义及概率密度的性质推广到二维连续型的定义及联合概率密度的性质。这样不但让学生复习了一维随机变量的相关知识,而且对于抽象复杂的二维随机变量,更容易接受。再比如在讲解中心极限定理时,可借助级数的思想:有的时候一个有限的和很难求,但一经取极限由有限过渡到无限,则问题反而好办。在概率论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如果X1,X2,…,Xn是一些随机变量,则X1+X2+…+Xn的分布,一般算起来很复杂,如果利用极限的方法进行近似计算,则在很一般的情况下,和的极限分布就是正态分布。在概率论中,习惯于把和的分布收敛于正态分布的那一类定理都叫做中心极限定理。

(5)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以“统计规律性”这个概念为例,可通过设计课堂学生抛硬币的试验。抛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有可能出现反面。抛10次,频率在0和1之间波动很大,如果抛50次,同学们会发现,正面出现的次数大约为25次。那么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其结果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即为统计规律性。再比如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概率密度函数,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下面换个角度来理解概率密度的意义.假设区间[a,b]是一有“质量”的线段,它的线密度为f(x),则区间[a,b]的总质量为ba乙f(x)dx。比较它与p(a<X≤b)=

ba乙f(x)dx的共同点,我们完全可以把密度函数类比为质量密度,把求概率类比为求质量.(6)增加应用实例例题和习题尽量选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学生感兴趣的双色球中奖概率,生日概率,抽签与顺序无关,数学骗局,保险问题,投资决策,考研录取分数线的预测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补充应用实例,比如第1章:利用概率计算圆周率;分赌本问题;人寿保险问题。第2章:药效试验;在保险业务上的应用;捕鱼问题;昆虫繁殖问题。第3章:研究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电子系统的联结与寿命;导弹攻击问题。第4章:数学期望在医学疾病普查中的应用;民事纠纷案件;街头游戏;积分的计算问题;至少安装外线数问题;价格预测。第5章:统计研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统计数据的收集;统计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第6章:单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两总体比例差的置信区间。第7章:对单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问题;对两总体比例差的假设检验问题。通过这些实例,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又可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2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