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1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1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重要影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针,是决定国家未来人才整体素质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今天,我们以宏观的视角,统观世界,从国际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和反渗透,主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十分激烈;从国内发展看,这些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的格局深入调整,人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正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实现有的放矢的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中央指导文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发展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1984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国明确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理论指导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指明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举全党之力发表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意见》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文件精神,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等方面的作用。

(二)专业学者理论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大量的理论成果。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但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性的独到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这些论著在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丰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008年由陈义平主编的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时代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提高

党中央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有些方面尚存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理论课题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的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也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形式出现,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和目的是一致的,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达到和实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是相同的。二战之后,由于因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曾有过。所以,20世纪后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还是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把大力加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项首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二)世界多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不吝投资

美国1991年4月,“教育总统”乔治?布什颁布了振兴美国教育的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并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学生培养为好公民,许多州大学都硬性规定,思想政治科目的学分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同时他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英国也认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德育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都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绩。在教育机制上许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道德效绩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效绩的评价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分析介绍,我们对国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状况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因素。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客观原因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大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的问题。实现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国家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受教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获取科技知识和智力训练上,往往忽视对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第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符合度来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设计还没有完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依然存在理论内容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大道理多而空洞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从教育形式上看,简单说教、生硬灌输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鲜活、不生动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针对上述原因,为了找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措施,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些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就改进我国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水平而言,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客观原因为靶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总结我国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与成就,结合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与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结合上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笔者认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

(2)探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真正需求,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调整和改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3)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现实方案,挖掘新颖思路。

(4)为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时性提供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其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方面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其作为一种疏导人的心理发展、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人作为其学科发展出发点和基本点的。在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这一内在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发展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下去。[1]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资源内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是以多种现实和历史的人文内容为发展的原动力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其主要内容的重要体现方面。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精神意志,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其次,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来源。再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建设架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和全角度的理论系统,在实际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可以从其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在纵向上,应该深入到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土壤当中,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在横向上,构建以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统一体系的理论系统,加强对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渗透和学习。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方法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关键程序和重要突破口。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调整、和谐和感化的融合原则和实现方法的运行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理解人文关怀的含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两个方面。人文关怀中的“人文”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利用沟通和交流的形式,把深刻的价值观念和共存的思想理念进行换位思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抽象的反思,赋予整个沟通过程以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充分理解“人文”的含义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紧密的理解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思想道德过程当中对于他人需要的满足与关注,把相关的人文载体的内容通过实际的思想道德的传播过程而实现完整的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以制度关怀为主要的工作立足点的推行机制。制度关怀就是利用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文化载体去渗透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实现过程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误区的纠正的方面,人文关怀在实现的过程中缺乏了“人文”的核心内容和忽视了人文关怀主体的全面关怀是务须纠正的两个主要方面。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没有很好地全面贯彻“人文”的关怀理念。目前的人文关怀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主要的利益进行关怀。这种关怀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人文”的内容,因此不能把该种关怀说成是人文关怀,而只能说是日常生活关怀。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关怀”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关怀”在过去和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解读为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或者群众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注。这种解读无疑只是停留于对应的层级关系上,从而也没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上或者更加宽宏的思维上去进行落实。而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缺乏对关怀主体相关内容的考虑。在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中,都把研究者排除出相关的关怀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发展方向的研究

促进研究方式的转化和优化,革新人文关怀的思维方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沿着系统思维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集合各种社会生活方面和范畴的系统学科,也是一个以人为本和根据人的实际生活需要来引导人进行终极价值最求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其次,人文关怀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思维的发展。立体思维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也是以人的发展多样性和立体性为出发点的。人具有多种属性,人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人”;可以是“社会的人”,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人文关怀过程中的立体思维的研究能力。

促进人文关怀的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人文关怀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的主要途径是以世界的眼光去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经验。例如国外的社区健康活动和相关的关爱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人文关怀应该利用多个学科之间的优势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的实践基础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化解相应的研究困难。历史借鉴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但在运用相应的研究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相应的历史文本当中去寻找有意义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法也是人文关怀研究的重要使用方法。在运用该种研究方法时,应该平衡好各种实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深入了解各个比较内容之间的异同。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探索,从而在反思先进的人文关怀的内容和实践方面的缺失当中可以得到相关的难题解答答案,最终确立起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佳研究途径和研究爱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3

论文摘要:房玫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导论》是一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根本意义,思考和回答“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术著作.该书既紧紧扣住了时代脉搏,又切合我国的客观实际,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既有规范性的一般说明,又有关于实践操作和注意事项的具体提示.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作用。就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保持着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冷淡、排斥.甚至厌学。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不够,说服力不高。感染力不强,缺乏实效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和实践始终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这种研究往往分别侧重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某一方面(这当然是必要的),还缺乏对“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一问题的总体的系统的研究,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意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误解和偏差:一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单纯的文化课程,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知识体系。一种学问。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知识、学问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就行了。因此。讲究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喜好甲乙丙丁式的繁琐讲解。一再嚷着教学时间不够。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的“高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变成了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的“唱高调”: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日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形势报告。满足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追求大场面,搞政绩。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能上。只要能把学生唬住就行了。在这种视域中,讲思想概论课的没有看过《选集》;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不看《邓小平文选》,甚至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也没弄清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不懂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课堂成了炒股战场。思想道德修养课变成了辅导员的训话课等等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些误解和偏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大的一个深层原因。显然。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根本意义的研究。搞清楚“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格外紧迫。

房玫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导论》就是一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根本意义。思考和回答“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术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既紧紧扣住了时代脉搏。又切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本书立足于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基本趋势和中国实际及其发展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及其成长需求的新特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精神为指导思想.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基本原则。对“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了富有时代感的论述。书中写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要与中国实际及其发展互相作用;而且还要与世界历史进程互相影响。这两方面互相交融和互相促进。从世界历史进程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趋势:从中国实际及其发展看,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巨大而深刻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及其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判断与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只有在认真研究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其实效性”。这样的论述。既紧紧扣住了时代脉搏,又切合我国的客观实际.高屋建瓴、意蕴深刻。

第二.思路新颖、内容翔实。在教育研究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虽然很多,但从整体上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果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本书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在广泛汲取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较完整地建构了研究与表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全书共分九章。以多元视角,分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定位、当代视野、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实施等方面作了详细的理论阐述。这样的体系框架。不仅思路新颖、逻辑清晰,而且各个章节既相对独立。又浑然成篇,从而使“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怎样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个根本性问题。清楚地凸现出来。整部著作。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具有学术见地。富于实际操作。相对于学术界在这方面已有的成果。本书有不少创新之处,这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思想结晶。比如,过去有这样一种误解。即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进行了澄清,并提出了当今时代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仅要“横向借鉴”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而且要“纵向继承”中国古代在这一方面的优秀传统;由此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从价值论意义上,即目的意义上说的.是指每门学科都要挖掘该学科的有关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狭义不仅是目的的意义上。而且是从主要手段的意义上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是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专业课程,而是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高度统一的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作这样的两种理解,既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责任感。又如.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评价问题上。作者在书中也作出了独到的分析。针对仅从教育教学的结果上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片面性倾向.提出必须站在教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结果三者相统一的高度.遵循着方向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激励性相一致的原则.用“情感标准”、“认知标准”和“践行标准”来综合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样的分析,既纠正了评价中的片面性,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4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有很多途径和手段,学习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按照青年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亭,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和克服简单粗暴的方法与只凭经验办辜的经验主义。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人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别复杂。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它不但能揭露事物的生理学意义,而且能揭露事物的社会意义。它整合的一切内外活动,保证适应环境,并且创造科学,改造世界。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脑的活动就是反射活动,心理的反射实质在条件反射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提示,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最主要的条件。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就其生理实质来说就是强化。有关强化的性质、强化的时间、强化的方式和反应效果的研究,为思想政抬工作中有效地进行奖励和惩罚提供了依据。例如:心理学提出,评价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训斥更有效。而奖惩的效果又因个体特征的差异而不同。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包含三层意思,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反映论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启发。它告诉我们,人的任何品质都是在现实影响下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而不能听任青年去接受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心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每个具体人来说,他所在的集体—家庭、学校,特别是所在的班级、班组和小组,对他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局限于做大报告与个别谈话上,而应该十分重视整个校风、班风,特别是宿舍、小组的风气建设。因为它们会像染缸一样染红或污染学生的心灵。人的心理是客观现象的主观映像。人对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生活经验、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折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外部影响的心理反应都会受到内部影响的折射。因此思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一个培养人的内部意向,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

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心理表现在活动中,活动受心理的调节,心理在活动中展开。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但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人能够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特合内心的表现来。因此,我们的观测一定要全面、系统、有分析,以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管一个人怎样掩饰或伪装他的内心活动,总会在行为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根据心理学的发展原理,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口头的宣传与教育,而应当把青年组织到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去,通过他们自身的积极活动,培养和改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

青年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就是离开父母,要求个人独立自主的时期,可以说是心理性的“断奶期”。青年人的身体急速发展,性机能迅速成熟,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意把握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是:

—“闭绝性”。他们已经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率和天真。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大轻易表露在外,但又希望别人理解。

—独立性。强烈的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行为独立、生活独立等要求。可以看作是他们否认自己是儿童、确定自己是青年的正常要求。在他们寻找独立的过程中,又往往渴望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性心理的成熟引起性表现的发展,产生了性的需要和意识。情绪容易激动,短暂而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同时又开始带有文饰和内隐的特点。

—思维独立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再相信书本的解释。但他们的认识常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倾向,容易绝对化。:

青年人的这些心理特点,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课题。如果忽视这些特点或无视这些年龄特征,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青年具有闭绝性,情感表现带有文饰的特点。因此就不能依一时的言行举止判断他们的感情,更不能断定是虚伪或表里不一。对青年的创造性不能压制、斥责,而应鼓励、支持并积极引导。青年性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正确进行性教育的问题。回避青年的性间题,只会使间题更尖锐。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5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YJC710026)“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35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年度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专项项目(CDJSK10003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证研究”;高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CDJSK100045)

作者简介:代礼忠(1971-),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

摘要:文章以大学生对执政党执政效能及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操作变量,并基于重庆市高校的调研,采用Sem法对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对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第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其中,间接路径影响力更大,而且,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第三,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认同;影响路径;结构方程建模(Sem)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190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被各界所关注。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语境、社会转型背景以及网络时代的信息膨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实效性频遭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质疑声中,理论课的教学被寄予厚望,但同时又不堪承受之重。文章以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为例,从政治认同的视角,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现状、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质:政治认同的程度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实质是价值认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对特定的实践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表现为成员是否形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符合特定阶级、政党、社群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这个层面讲,实效性的实质是价值认同程度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从价值评判角度探究理论课的实效性[2]。

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以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层次,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3]。

在中国正规化的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开设来实施,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侧重不同。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名称是《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和培养,同时在培养行为习惯过程中强调品格铸造和德性养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人教版)名称为《思想政治》,辅以副标题,四本必修教材的副标题分别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另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侧重于智力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理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运行的方式,进而认同,特别是对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认同,即政治认同。但这一时期认同教育重点放在“是什么”问题上,学生独立判断和评价能力尚未形成,政治认同尚不稳定。

持续、稳定的认同需要建立在理性分析与选择基础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为什么”的逻辑分析,形成、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目的性而言,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培养提高政治认同;二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符合时展需要的代表前进方向的政治要求、政治主张,以特定的渠道、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以期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赞同、支持,整合政治意识,规范政治行为,形成较高程度的政治认同”[4]。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代礼忠,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

政治认同表现为在一定政治生态条件下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即政治体系或系统)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蒋荣等对政治认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认为,政治认同包括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两个维度,政党认同包括执政效能认同与执政价值认同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发现,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价值认同是政党认同的终极指向[5]。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质是大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现行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与执政价值,尤其是对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

基于“理论课”的价值认同教育实质以及政治认同的层次性,文章重点研究高校“理论课”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重点分析“理论课”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路径。

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及理论假设

(一)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执政效能认同的影响分析

执政效能的认同程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自身的公平性、效率性与正义性。民众总是站在自身的利益立场对政策效果加以评价,因而,同一政策不同利益主体的评价往往不同。政党虽然是特定阶级的代表,如果要长期执政需要协调兼顾好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任何一项政策效果的评价,都有民众“有限理性”的烙印。执政党为了取信于民,除了尽可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外,还需要说服民众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意识到他们已经尽力,或正在努力做得更好,这种说服性工作往往通过宣传、教育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引导大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立场和经验判断,对党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理性的“回顾性评价”。一般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越高,相应地理论课的引导、说服教育就越有效。因此,提出假设1(H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就教学内容认同而言,重难点突出,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善于联系实际释疑解惑,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就教学态度认同而言,学生青睐乐学敬业、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却又严格要求他们的教师。就教学形式认同而言,反对学院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风格,期望平等交流和独立思考,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论上,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的认同度越高,政治理论课的说服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可以进一步假设1a: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1b: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1c:大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

(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分析

首先,意识形态是执政价值的集中体现,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自身的内在逻辑,即理论要无懈可击。诠释执政当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当局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一般而言,教学内容言之有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越高。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越认同,相应地,对执政党价值的认同程度就越高。深动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因而,高度认同的教学形式同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于是,提出假设2(H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a: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b: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c:大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

其次,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更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可证实性,即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在于:他往往“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的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实际是,他是要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11]。因此,为了使意识形态有效率(更充分地诠释、更有效地凝聚),它必须相当好地合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民众包括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认同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执政价值的认同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假设3(H3):执政效能认同对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即执政效能认同度越高,则执政价值认同程度相应越高。

如果将上述三大假设用图1所示的结构路径图加以反映,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对执政价值产生影响,称为“直接路径”;二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评价,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评价,称为“间接路径”。

图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一)量表制作

此次调研的测量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量表设计之前,笔者与重庆大学的部分师生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大学生政治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量表和大学生政治认同量表。于2009年5月在重庆大学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试测。通过样本指标可靠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提纯和修正,最后,正式的教学评价量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三个因子,9个题项。大学生政治认同量表包括执政效能认同与执政价值认同两个因子,6个题项(见表1)。

教学内容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惑点的处理情况(见表1的3101、3102、3103);教学态度评价包括三个题项(见表1的3205、3206、3207),主要反映授课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教学形式主要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见表1的2202、3203、3204)。

执政效能认同包括对执政党和政府工作效果与能力的评价,就效果而言,是指当局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所表现出的效率性、公平性与正义性。执政效能分量表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项政府工作作为题项设计(见表1的2203题项),同时,通过了解被试对执政党的信心及党员素质的评价,测评被试对执政党能力的认同程度(见表1的2201、2204题项)。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标签,执政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执政价值分量表主要针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两个方面,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设计了3个题项(见表1的2208、2209、2210)。

(二)被试特征

2010年9-10月,课题组成员在重庆大学(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和西南大学(偏重于人文社科的综合院校)进行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两个学校共抽取2400个样本,分别发放问卷1180和1140份,回收率分别为97.03%和98.51%,总回收率97.76%。笔者对回收问卷进行严格筛选,最终,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回收问卷的有效率分别为74.76%和62.6%,总有效样本数为1559个,总有效率为68.74%。

信度检验表明(见表1),各分量表、各因子的信度界于0.766-0.913,其中,教学态度认同量表、教学内容认同量表、教学形式认同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72、0.861、0.822;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总量表的信度为0.913;执政效能认同量表和执政价值认同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66和0.835;政党认同总量表的信度为0.840,均大于0.6[12],表明各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描述

1.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的总体描述

将得分4分及以上分为高度认同;3-4分为中度认同;3分以下为低度认同。表2统计表明:总体上,两校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度认同,其中,对教学态度的认同度相对高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认同,对教学形式的认同度最低。表1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描述分量表因子题项题项代码总体均值总体标准差政治理论

课教学认同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老师对热点问题跟踪及时,分析深入老师对重点问题把握准确,讲解深刻老师对难点问题剖析清楚、入理老师乐学、敬业老师对我们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老师关心爱护我们,值得信赖课堂上鼓励我们独立思考课堂上注重培养我们的自信心课堂上注重与我们交流,不是一味的灌输3101310231033205320632073202320332043.153.283.283.513.423.423.213.153.141.0040.9410.9341.0040.9881.0111.0151.0101.074政党认同执政效

能认同执政价

值认同我对中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信心我对党和政府在下列工作中的表现很满意大学生就业支持医疗改革房价调控反腐倡廉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差距民主政治建设目前党员队伍中,有坚定信仰的党员占很大比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共产党没有别的党派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220122032203-12203-22203-32203-42203-52203-62203-72203-822042208220922103.142.613.013.022.352.362.672.492.252.682.573.823.613.621.0840.7700.9381.0651.0381.1061.0611.0010.9841.0561.0501.1251.1711.059教学内容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240.85591教学态度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450.88701教学形式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170.88587执政效能认同(加权)低度认同2.780.80715执政价值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680.97133注:本表的测评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对上述陈述的态度“非常不赞同”记1分,“较不赞同”记2分,“一般赞同”记3分,“较赞同”记4分,“非常赞同”记5分。2.政治认同的总体特征

表2政治认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值及标准拟合指标实际值拟合标准X2RmRRmSeaGFiaGFinFiiFiCFiCnX2/df159.281(p=0.000)0.0240.0300.9830.9730.9840.9920.9927572.069p﹥0.05﹤0.05﹤0.08大于0.9,小于1,越大越好﹥2001﹤X2/df﹤3注:本表由amoS17统计所得。

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表现,总体上,大学生加权的执政效能认同仅有2.78分,属于低度认同;执政价值认同为3.68,属于中度认同。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路径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法(Sem),实证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影响路径(如图2)。

表3显示了模型的拟合优度,除卡方值(受样本规模的影响较大)外,主要适配指标均达到模型可接受标准,表明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之间具有较理想的契合度,模型收敛效果佳。

[Ht6K〗注:本图系采用amoS17工具,根据修正指数>4的原则加以修正后的模型

图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结构关系图

第一,根据图2显示的各因子间的结构可以看到,在α=1%的置信水平下,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的因子载荷都是显著的,而且,除执政效能认同的2204题项外,标准化参数全部>0.7,总体上说明执政价值认同量表、执政效能认同量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量表测量有效。

第二,所有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理论课教学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产生影响,两条路径联合的解释变异量为51%(R2=0.512);理论课教学既会直接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影响,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理性的“回顾性评价”,从而间接影响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

第三,从路径图可以发现,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的总效应为0.12+0.27+(-0.28)=0.11;然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的总效应为(0.14+0.12+0.29)×0.65=0.36。这表明,间接路径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有更大的影响力。

进一步分析间接路径的效应大小发现,理论课教学对执政效能认同的效应值仅界于0.12-0.29之间,说明理论课教学虽然能够改善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评价,但改变不了执政效能的客观状况。如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腐败频发等客观事实,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图2中,执政效能认同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高达0.65。这表明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

第四,进一步分析理论课教学对价值认同的影响发现:教学内容对执政价值的直接效应为0.117,间接效应为0.0886,总效应为0.2056;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为0.274,间接效应为0.0789,总效应为0.3529;教学形式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为-0.297,间接效应为0.1883,总效应为-0.1087。比较表明,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最后是教学形式。

第五,实证研究发现,教学形式认同对执政效能认同和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其中,教学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负向影响,与假设不符。笔者在设计测量教学形式认可时,强调独立、平等,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教学形式允许、鼓励学生对现有理论进行大胆质疑。教学形式认可度与执政价值认同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现有理论需要随着实践变化不断创新,以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四、结语及启示

培养、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在分析政治认同维度及层次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核心层次的政治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及影响路径。

第一,大学生对执政党在执政效率、公平、正义上的表现低度认同,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执政价值中度认同。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可谓任重道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其中,间接路径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且,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这表明,价值认同不仅需要“言之有理”,更需要“行之有效”。新时期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加强执政效能建设特别是加强执政能力和防腐拒变能力建设,是培养、提高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

第三,就“理论课”对价值认同的贡献而言,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人格打动学生。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释疑解惑,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传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最大区别,“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学术水平,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许志功、方永刚到贾凤姿,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马思思主义传道者,无不具备乐学、敬业、爱生的品质。

其次,重视学术研究,以精湛的学术水平说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博大精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说服学生,首先要说服自己。对此,需要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跟踪、把握理论前沿,将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实践进程引入课堂,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课的学术魅力,而不是强词夺理的说词。

最后,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政治认同是生活体验的主观反映,执政效能所反映的公平性、正义性与效率性是民众经验的重要部分,“社会不公与腐败是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最大障碍,是现阶段消耗我党合法性资源的主要政治和社会问题”[13]。正如前文所言,政策效果评价带有民众“有限理性”烙印,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立场和经验主义,改善对执政效能的“回顾性评价”,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博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54-57.

[3]高国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4-9.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12.

[5]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2-392.

[6]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5-12.

[7]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1):62-69.

[8]吕芳.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支持的实证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129-135.

[9]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0]柴宝勇.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的关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2):98-106.

[1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3]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23-27.

empiricalstudyonteachingeffectofideology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

universitiesandcollegesbased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DaiLizhong,JianGRong

(marxismtheoryDepartment,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p.R.China)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6

关键词:微博;研究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6-03

“围脖”,是网民们对微博的昵称,让人感到温暖;“今天你微博了吗?”,已成为校园中的流传语,让人感到亲切;“在这里可以获得最新最酷的资讯,随时随地你身边的新鲜事”,新浪微博首页宣传语,让人充满期待。今天的微博,以“每个人都能成为话语领袖”的草根精神,迅速成为网络时代的宠儿,引领着碎片化沟通时代的来临,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活跃在各个行业里,正深刻影响着互联网世界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研究生是微博最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使用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因此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微博受研究生青睐,但由于其发展时间短,现有的研究资料大多仅对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弊作简单阐述,对如何加强微博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上使用的管理,还没有深入探讨。本文借鉴BBS使用的发展历程,对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使用的管理进行粗浅探索。

一、微博与研究生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1]最早的微博系统创建于埃文?威廉姆斯2006年开办的twitter网站,在国内兴起的时间短暂却经历了些许波折:07年产生以“饭否”“叽歪”等网站为代表的微博雏形,由于管理及政策方面的诸多因素,09年曾跌入低谷;2010年春重新兴起并迅速掀起微博热潮。[2]微博具有的时尚性、简洁性、互动性、几何式传播等新特点和[3]“关注”、“评论”、“转发”三大功能,与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及情感等需要产生共鸣而深受热捧,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等各种终端随时随地用“语录体”形式“一句话心情档案”。

(一)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

微博之所以受研究生的喜爱,首先在于它在信息的和获取上与传统的网络工具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相比BBS,打破互联网间狭小范围,信息能在手机-互联网平台之间传递;相比博客,突出“微”特色,140个字符的限制既能真实的记录即时所感,又能节约使用者的时间成本。因此,微博在最短时间内对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量是当前所有媒体均无法比拟,如2010年新浪微博两会专题中人气最高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其跟随的粉丝在3月15日两会闭幕时已高达230,986人次;同时,微博的信息内容包括包罗万象,从军事到民生,从经济到政治,从学术到娱乐,从热点问题到寻常唠叨,从星光名人到普通老百姓。而研究生由于平时忙于科研实验,没有过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上网,因此,他们一方面可以利用手机,在任何零碎的时间空隙里登陆微博;一方面作为高层次知识分子,他们思维活跃并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知识的汲取不仅局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有了这扇窗口,可以及时获得各种资讯,真正做到“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二)提供即时交流平台,拓展人际关系

研究生群体的生源结构复杂,既有在校直接攻读研究生,也有参加过工作或在职,其经历不一样,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同,对集体观念较为淡漠,但同时却承载着更多的期待和关注,容易感到来自社会的各种无形压力,其个人需求更加实际,因此,研究生之间难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培养珍贵的情谊,微博为他们找到了沟通的平衡点。在微博空间里,可以暂时隐藏各种真实信息和放下顾虑,在任何碎片时间里,用碎片化言语进行交流,相互成为“粉丝”并互相“关注”,编织虚拟空间里的人际网络,有助于弥补现实人际关系。

(三)展示个性特征,满足心理需求

由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在微博里,他们有自己的话语权,可以相对自由的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敢于表现“自我”,还原“真我”,并随时随地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回应。这种信息和话语权的对称既能引起思想共鸣,又能满足他们被尊重和关注的心理需要,还有利于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压力进行宣泄和缓解情绪。

二、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使用的管理缺失

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大雨曾说过“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碎片化时代”,碎片化的交流成了研究生生活的主流,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思政政治管理者已逐渐意识到微博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学习与管理,主动守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但是,任何网络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传统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灵活和开放,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但也存在着无可忽视的弊端。

(一)任何人只需简单注册后就可以在微博上任何信息,其内容繁杂凌乱,良莠不齐,难以掌控,甚至出现偏激反动的言论。[1]这种即时更新的碎片化内容使得微博系统的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和信息监管,一旦人为过滤或整合碎片信息,则会降低微博系统的用户参与度及活跃程度。

(二)研究生虽然作为高层学历人才,但其媒体素养仍需进一步提升。因为与其他的网络论坛不一样,微博没有“版主”,没有固定的人为审核体,所有的言论和观点都是“原创材料”,需要研究生本人进行判断和鉴别,因此,难免会受片面或偏激言论的影响和渗透,引起思想上的疑惑和混乱,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虽然知道需考虑研究生的特点,对微博的管理只能“疏”而非“堵”,却还没能形成一定的规范或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目前,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上使用的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这种监管的缺失,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使得部分辅导员因担心难以把握言论自由的尺度而带来问题纠纷,迟迟未将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虽然有的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重视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必须开通微博,但实际上辅导员将其真正运用在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却不多,使用者大多停留在通知或是转发一些学习文件,没充分利用它的核心价值。因此,高校虽然提出鼓励辅导员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仍力不从心,尴尬难行。

三、借鉴BBS探索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管理

任何一种网络工具的出现,都有其使用的发展规律,为了更好发挥它的积极性,需要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监管。例如曾风靡一时的BBS,被称为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拥有过自己的BBS站点,如未名湖、水木清华等。但由于早期对站点缺乏相关的软件设置和管理上存在疏漏,社会及学校里各种大小事件都可以在BBS中迅速传播,一旦有过激的不良言论散播,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则可能将矛盾扩大和扭曲,并从网上传到网下引发校园危机事件。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高校开始对BBS采取危机管理,2005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下发的17号文件适时指出BBS存在“重防御轻建设、重经验轻规范”等弊端,提出要重新确立高校BBS管理的核心主题,即从危机管理走向服务建设。于是,屏蔽了校外信息后,BBS才真正成为校园内部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专属于校园内部师生交流的网络公告。

BBS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使用的发展历程,为微博的使用提供了有实际价值的借鉴。回顾微博短暂发展历程,从雏形到形成使用热潮,由于管理及政策方面的诸多复杂因素而跌入低谷。但据《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到1.95亿,尤其受大学生热捧,预计2013年微博使用将达到高潮。拥有规模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网民,可见微博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高校学生对微博的使用将加速微博各项功能开发和辐射力度。但目前社会和高校对微博使用还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和防范,将可能导致微博的舆论管控难度越来越大,最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和开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在鼓励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利用微博进行引导教育的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未雨绸缪,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使用微博的监管力度,以更有效的发挥微博在思想政治上的教育作用。

(一)加强网络系统技术监控,控制信息源头

“高传播率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无法对用户进行实名验证,也无法对其病毒式传播的放大环节进行监管,这就注定了微博客的发展还有一段非常曲折的路要走”互联网评论人大雨如是说。的确,由于自身实力及监管能力的缺失导致国内早期的微博如“嘀咕”、“叽歪”等纷纷关闭或走入低谷。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为了给予微博信息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其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引入正确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在微博系统的技术层面上,网络研究者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通过更新或提高系统议程设置,控制信息源头,从内外部环境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监控。

(二)建立微博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微博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在信息的和传播上随意性很大,加上没有经过任何监管的程序筛选或过滤,其内容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监控频率,如通过对微博用户实行“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有限责任实名制度,从过后台追查到在微博中恶劣言论的用户本人,净化网络环境,同时保证个人隐私并维护校园稳定。

(三)与时俱进,提高微博参与意识和参与度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2月,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用户中,仅有187个大学微博用户和314个高校老师微博用户,这与微博主要的使用群体高校学生的数量相比是微乎其微,与1亿的用户群体来说更是极为渺小。由此可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微博基本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尤其是一线辅导员未必都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才能真正取得效应,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开通微博作为一项硬性工作要求,辅导员不仅要用辩证的观点来接纳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且要重视和理性、深入的研究微博的使用,积极探索如何用平等的“微博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整合到微博平台的信息交流中。

学校层面上,在原有“校领导接待日”或“校园开放日”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校长或部门的学校官方微博,借鉴“微博问政”模式,搭建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形成“微博问教”的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权威一些官方态度和看法,形成积极的导向性微博舆情,又能增强话语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微博可以直接与学校和有关部门进行直线距离的交流,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同时,鼓励导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通微博。“两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劣势难以吸引研究生的兴趣。教师主动开通微博,与学生在课外更为随意的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感情基础,教师也能更真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将其结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教育引导。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负责人,利用微博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他们。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组建“微博”管理队伍

网络道德教育是在现代校园网络普及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微博传播信息的特点,网络道德教育要从源头上采取防范措施,如开设网络文化讲座及相关的课程,让研究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提高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体素养。

此外,为了更好的对研究生使用微博进行管理,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注重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者自身网络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支善于利用“微博”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能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潮流的队伍。因为微博作为碎片化沟通平台,不加筛选的大量信息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正确引导,可能成为别有用心的人进行恶意传播或思想渗透的手段,影响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因此,辅导员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敏感性,及时发现和疏导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还需具有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保持政治警惕性和敏感性,通过微博上的片言只语,及时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捕捉学生跳动的思想脉搏,获取各种信息资料,尤其是在学生中发生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洞察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有预见性的对政治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为主导,以研究生为主体和辅导员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结构,利用新的网络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校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对微博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工具因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而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更贴近学生生活,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网络平台。高校和社会只有合力加快对微博应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力度,才能利用微博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密甜甜.论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11,(6):39-40.

[2]刘祖清,何平.借助微薄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7):205-207.

[3]杨琳.微博兴起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资料,2011,(26):112-114.

[4]徐海捷.加强高校BB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6):131-134.

[5]缠菁,门薇薇.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管理[J].中国轻工教育,2011,(3):31-3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7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heanalysiscurrent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oughtpoliticstheoryclasseducationexistence'squestion,proposedthatthepromotion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oughtpoliticstheoryclasseducation'ssuggestion,enhancesitsclasseducationeffect,completesthe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isaspectclasseducationalwork.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Keyword: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oughtpoliticstheoryclasseducation

引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门需要深入人心的教育工作,是“精神”教育,它能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言行。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90后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喜欢积极表现自我,对社会现象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在经济社会、也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何改变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从而很好的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亟待得到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高职院校的很多领导都认为,职业院校的任务是依靠专业课程体现优势,吸引生源从而保障就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公共课不需要占用太多课时。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不足,专职教师严重匮乏,只得从本校或校外聘请非政治类专业教师,导致讲授内容缺少专业性和实效性,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教师引导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有些职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教学责任心,忽视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或讲授内容太杂乱满堂灌,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课程不感兴趣

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自己以后靠专业课吃饭,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只要考试时找到答案就行,学不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要。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检验标准不全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检验实效性的单一模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上大力支持,并且保证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每年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评选高级职称,进行高学历深造,参加交流培训活动,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做好思想工作就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或学校团委干部,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主导性,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强化教学责任心,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多种现代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讨论、辩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真实案例引导教育学生,用亲身感受感化学生,不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义,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结合

1、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凸显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要重视硬件环境的改善,定期装修教室,宿舍,多设自修室,扩大图书室馆藏量,多建人文景观,加强校园绿化设施,体现学校人文环境。改变强制学生自习的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定期聘请社会知名学者、教育家、成功企业家到学校开办讲座。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礼仪修养课,影视欣赏课等选修课,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

2、重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将学生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契机,一方面了解专业技术操作,另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当地社会发展情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亲身感悟党和国家路线、政策、纲领的正确,提升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身感悟社会发展,增加教学素材。

利用节假日、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发挥学院团委与学生社团的优势,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展现自我的热情,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开展读书心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定期举办礼仪修养大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需要系统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体现时代性,实效性,从多角度改变教育模式,以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冯国平,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讲座用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8

摘要:我国日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正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科研力量。研究生教育以学术探究、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提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述评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效果探析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与方法探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路径探究慕课语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探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新方案实施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策浅析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浅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及实践创新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探讨――以广西为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经验交流会议综述都市型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艾·爱因斯坦,利·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基金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2012),项目编号:CSZ12075

作者简介:覃世艳(1978-),女,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董波(1975-),男,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9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兼具基础性研究特点的应用学科,培养的是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补充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队伍的专门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参与政府决策。研究其培养创新模式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当代传播的质量,影响到我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影响。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学科的后备人才百脉俱开,其研究与实践既彰显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层皈依,又焕发出时代风采,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反映和时代要求的回应。可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差距很大。课题组近期对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表明:

对于读研期间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这一问题,只有l3.3%的学生选择了有大幅提高,还有9.5%认为完全没有提高,22.7%选择有小幅提高,54.5%选择有提高;在创新能力对就业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上,竞有1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另有13.3%认为说不清楚,55.2%的学生选择有影响,只有18.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仅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就很容易看出,研究生整体上对创新并不重视,并且读研期间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局面,本文就此作进一步探讨。

一、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而加强学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

1.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始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个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多达600个,课程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显然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塑造。有关部门应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搭建培养创新基础理论平台。

其次,要突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如航海类专业是特色专业,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准备进入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学校根据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方向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效果较好。

最后,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既要培养充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也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更要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时代命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科带头人的创新意识影响到梯队导师的创新意识,而导师的创新意识又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持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应加大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既有厚重扎实的基础,又有纵深创新的高度。

首先,课程设置特色化。例如,不同研究方向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要有依据,三者之间自然衔接;增加不同行业定向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专门研究等,课程结构要合理。编著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感的教材,教材陈旧、学术性差都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理论教育时代化。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社会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食品安全、失地农民、环境保护等焦点问题,可以在“研讨课”或“案例分析”中专题讨论,不仅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分析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更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有助于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内容是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应增加全球普适性学科内容,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另外,国外尽管不完全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确有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并且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对我国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作相应安排以拓展研究生理论视野的同时,增强其中外比较研究意识,有利于对国际敏感问题的把握,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改革培养创新的机制

1.创新日常培养机制

快速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不断为其设定新的目标,不断对其进行考核鉴定。一般来说,有三个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指导。

(1)入学启蒙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就灌输创新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可采用座谈会等形式与初入学的研究生交流思想,也可让往届的研究生参与座谈,介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受与经验教训,帮助新生厘清思路,设定规划,尽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

(2)注重开题创新。开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一项很重要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创新必须洞悉学科前沿,论文选题应及早进行,而且,最好的选题是在不断地确定一否定一再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对多个预选课题的验证过程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认知和分析能力,也最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毕业论文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即研究内容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对某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加以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即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新颖的,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优势;三是研究结果的创新,即研究所得到的与前人不同但是经过验证的结果,或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构想与操作模式。其中,研究结果的创新更有理论或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提高工作起点或者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进步,使得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报考者多是因为相对好考,而不是有志于这项事业。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为研究生创设利于开展创新竞争的环境氛围,激励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构建培养创新资助保障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构建以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主,特殊奖学金、各类助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奖助学金资助保障机制,从而为其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4.设立双导师与复合导师责任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创新培养,导师的职责比以往更重,传统的“个人指导制”已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因此,应实施“双导师制”或“集体指导的复合导师责任制”。

“双导师制”是指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中聘请有学术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校内导师为学术导师,校外专家为职业导师,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互相配合,共同制订指导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更有利于研究生拓展知识面,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导师制”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还能促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更有利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

“复合导师制”,指建立学科专业导师指导小组,在以主导师指导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集体指导的优势,集众家之长,以利于研究生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5.坚持科学研究创新

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导师除了抓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培养研究生树立和强化进行自主创新的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吸收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其从一些基础环节开始熟悉科研的流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的研究视角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研究结论的获得、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规则。在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让其独立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完善培养创新实践的路径

1.实施研究生助教制度

助教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知名院校中,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及指导研究生方面,很多本科生的课程实际上是由助教担任的。助教通常是由全日制的优秀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助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首先可以丰富其实践经历,锻炼实践能力,其次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酬金来补贴生活开销。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始于2008年l0月,既有效地发挥研究生助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且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校内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助教研究生细致入微地答疑解惑,或进行小范围的辅导,既“助教”也“助学”,还提高了办学效益。今后导师还要加强助教工作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助教既达到理论知识的巩固,又不失时宜地进行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

2.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校内本专业内部学术交流,通过导师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专题探讨和观念交流;还可以参加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为研究生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其次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国内本学科相关会议,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二是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调研,通常安排学生到学科发展较好、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院校去,通过参与其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名师讲坛等方式“取经”。还可以参加国际交流,了解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领域。

3.丰富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篇10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08-02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质就是借助于网络教学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到底在哪几个教学环节?其教育效果依据哪些指标来评估?据了解,在高校内部,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也没想清楚。当前,只能说我们正在尝试着进行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那么,在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专任教学队伍都在尝试的时候,我们认为,探讨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是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的。

一、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什么能快速推广

首先,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早已风靡全球,其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更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在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服务,这又很有某种主动、渴望、好奇、分享、体验等意味。互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很难一言以蔽之,它实在是复杂的。近二十年,互联网生活的丰富性、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几乎重新塑造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往方式。而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正是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应运而生。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包括:第一,课堂移动化导致学习更加个体化;第二,线上课程的设计知识点化导致教学过程切片化、碎片化;第三,在结构上,线上与线下持续进行,相加成为整体。

其次,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中,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变革。最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名牌大学使用慕课推广优质高等教育,把名校的大量课程制作成为公开课,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免费学习、资源共享。在这个大环境和总体趋势下,我国一些大学正在开展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教育推广和教育方式变化是非常理性的行为。

再次,就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更加适应了学生随时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和便捷学习的需求,比如,慕课的交互式教学平台使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填鸭”转而成为学习主体,学生之间可以一定程度地信息共享,学生还可以适当表达思想情感、彰显个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产生了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这些感觉得到和看得见的变化使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刻板印象也有所改变。

二、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1.人文、社会科学类互联网课程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和资讯场所,它也是争夺人的认知的地方。这种争夺不仅仅表现在网络焦点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娱乐泛化、网络谣言横行等表面化的恶劣现象当中,更表现在隐蔽之处。比如,从国外大学翻译过来的“网络公开课”,其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相当一部分课程明显带有价值观渗透、政治态度转化的特征,而国内许多大学生对于国际知名大学提供的免费公开课趋之若鹜、真心向学、全面沉醉。所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网络传播课程,单就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来看互联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就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来看,互联网课堂早已成为观念秉持者、传播者竞相争夺的战场和阵地。

2.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对于建设高水平的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我们目前还在摸索,即在探索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目标,毋庸置疑是进行主导意识形态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当前,许多学校采用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线上+线下”结构,线上部分的制作由有关网站、参与教学的学校负责教学内容制作和教学资源推广。而线下,则由使用慕课的大学自行安排。从这个分工角度分析,这是“总体+局部”的结构。这个结构对于采用某个慕课平台的大学来说,教学任务的一部分由线上提供和解决,剩下的才是本校教学。所以,本校教学的工作量确实是减少了。对于一个具体使用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校,在新的模式下,怎样利用线上既有资源搭建本校的线下平台呢?而对于慕课提供者而言,怎样设计教学进程,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估?如何进行多方面的教学反馈从而改进平台现存的问题?推行慕课之后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这时,对于将要相加的两个部分,我们的理念是“合璧”吗?还是在实际之中做成了“切块”“分而置之”,如何运作线上、线下这两个部分才能真正把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成有机的完整的一门课?在慕课的初步推广阶段,我们认为,对于以上几个关键问题还不够明确,需要长期的探索。

3.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使用感受差异较大

在我们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学生的使用感受差异比较大。例如一些学生认为“慕课这个形式很新鲜,这样的政治课学习起来很方便,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感觉看屏幕学习不要超过半小时,时间长就很疲劳乏味,观察周围的同学似乎能够坚持看半小时的也不多,总体上比老师在课堂的讲课枯燥,没有老师讲得吸引人,还是喜欢坐教室里跟着老师学习”“如果老师留作业不是必须登录慕课网的,自己就没有兴趣主动登录了,因为没有空闲时间到网上看政治课。去慕课网学习政治课,完全是因为老师给成绩要参考登录表现,登录和在线时间稍长一点也是希望自己这门课的成绩好一些”。由此分析,慕课教学当前的设计,以及线下教学与慕课教学的“合璧”,还需要从课程设计方面进一步加强。

三、如何评估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对于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它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不是使传统教学借由慕课获得更好的发挥了?我们使用慕课开展教学,不是单纯为了教学方式的“更新换代”,许多人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慕课时代一定不能落伍,一定要跟上时代,要加快慕课化”,这种追求卓越的心态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实当中,每所大学的具体情况往往差异比较大,大家都采取快跑方式进入慕课通道,其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使用慕课形式作为一个理念与作为一个行动是有巨大差别的,因为慕课这个新生的事物将助推教学改革是一个理念,而我们在教学上的使用,则是在行动层面的。那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该如何改进?习惯于灌输教学的老师们要适应慕课教学有哪些困难,教师素养如何提升?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线上部分如何评估?在线下部分如何评估?“线上+线下”如何评估?这些问题需要有充分依据的回答,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才好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才能更有信心地加快推广。

四、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是国内外学界、政界关注的重大领域,但是,当前急剧转型的社会生活,使党和国家遇到了多种考验,一些困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主导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党的十以来,关于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阐述分散在多次重要讲话当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西方敌对势力妄图让我们变色变质,腐化了一些人迷惑了一些人,造成一些人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此外,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还要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腐朽落后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干扰我们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阻碍。来自外部的、来自历史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一些人当中已经有了市场,在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当中也有些市场,这说明意识形态领域遇到了危机和挑战,要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教育。

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教育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解释、价值信仰,以及从理论走入人们心理的策略主张。那么,对应这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认知、信仰、实际行为上都是大有可为的。目前,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使用熏陶感染教育、角色扮演、体验教学等方法。我们把学生带到实践场所进行体验,比如到红色纪念馆参观,在学校给学生放映红片段,在课堂组织学生讲演、辩论。这些方法在慕课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呢?我们以往的经验通过使用慕课平台布置观看相关教学内容,但有学生反馈“好多人把电脑打开,就洗衣服去啦。要不,就让宿舍同学照管,自己出去办事了。读屏学习就这样完成啦”。因此,在一部分教学内容由线上解决时,线下教学的部分就更加要有能力来完成我们预设的“加强意识形态灌输”的功能。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检验慕课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意识形态灌输的效果?目前,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在同行中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彭林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时代特色及其启示[J].求索,2015(12).

[2]刘宏森.转述和转化――关于当代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