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十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18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减负增效;中学生教育

2014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主要载体,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中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让其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激发学习原动力,从心理上“减负”,在学习上“增效”。

一、中学生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

1、显性价值――协同合作,减负增效

目前,“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等措施“增效”和教学督查等措施落实“减负”之外,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主动性、高效性。如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是前提,而树立目标就需要“知己知彼”。中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展探索、进行决策的过程,是中学生实现自主、快乐认知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协助支持、共同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这种共同体验和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减少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了“心理减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能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择业理念,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增负”行为。

2、隐性价值――知己知彼,目标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知道“四个为什么”即:知道喜欢干什么,了解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了解职业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了解自身职能和技能;最看重什么,正确认知职业价值观。同时,中学生通过初步了解职业的科学含义、职业的功能、职业的分类、行业的特征,初步了解职业的工作环境、标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认知职业的能力,拓展对职业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初步开展行业探索、职业探索、企业探索,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特质和职业选择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初步树立职业理想,为升学、职业选择和确定职业、就业目标提供支持。

二、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不够全面

有学者认为减负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效[1]。当前,关于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也多重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如何发挥教师作用,而忽略了中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家长、社会合作教育的作用,忽略了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因此“减负增效”的效果不理想。同时,我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在教育目标上,重应试能力轻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普及轻教育整合;在教育机制上,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参与[2]。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郑泽萍等曾对广州市6所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自我认知模糊,主动发展意愿不足;职业认知不够,信息来源渠道零散;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缺乏准确定位等方面问题[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课程繁重,基本上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专业选择、自我认知、专业认知方面都十分迷茫,不利于专业学习、学业和专业规划和就业。这种现象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抓起提到了紧迫日程。

3.合作教育存在难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建设和合作的教育。中学生在自我认知阶段,需要家长和尤其是教师进行引导;在职业认知阶段,需要社会提供认知职业的途径;在认知过程中,离不开家、校、社会三方的密切合作。但是,目前缺少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教育的具体耦合联动机制研究成果,同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也缺少可以借鉴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的欠缺阻碍着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发展。

三、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体系

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内容体系应包含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传、基本知识介绍,让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加拿大在小学阶段,学校就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做职业介绍。第二个层次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什么是、怎样做”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如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第三个层次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在初中生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或必修课,按照一定学时,开展教育教学,初步的介绍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测试,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征。第五个层次是理论结合实践见习,在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职业场所参观、职业人工作讲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见结在认识的方式,不断明晰自我、了解职业、修订目标。

四、加强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相关建议

1、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教育

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好处不仅能够加强亲情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特质和理想等不易观察到的信息,为未来的升学选择、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2、加强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培训

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进修、师范生课程专题选修、“特岗教师”培训专题研修、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中学教师、师范生、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辅导咨询学习、方法工具使用、实践活动指导等技能。

3、形成联合教育机制

首先,要确定共同教育、共同参与的具体内容,让家长、教师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其次,要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动力支持,要引导家长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上倡导企事业单位对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责任:三是形成组织职业认知教育的平台,政府应牵头组织远程教育平台和基地见习平台,把职业体验分享、职业介绍和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相连接,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向中学生特定时间开放,形成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见习基地。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生角色;关系

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与其他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一样的,同样是教师与学生。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明确师生之间新的角色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教学。

一、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教师角色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与智慧型的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当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产业化等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教师要迅速适应新趋势的发展要求,以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为指导,体现教师新角色。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角色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意识和道德行为上稳定特征的综合,是教师形成价值观的基础,具有价值取向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第一,忠诚于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成人成才为本,这是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首要的角色要求。第二,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依据相应的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第三,了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才能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走向社会作好充足的准备。

(二)职业教育教师的文化专业技术素养角色

为了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教师还要扮演重要的文化专业技术素养的角色。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其他素质与能力的解础。其次,职业院校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教师在扮演本角色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本专业职业分工的变化与调调,掌握相近专业或多种专业知识,苦于知识更新,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第三,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以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第四,要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师要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种能力。第五,要具有市场经营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教师要扮演社会市场的角色,懂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经营意识和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素养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的层次呈多样化。教师来源广泛,既有专职也有兼职,既有只懂一般专业技术而不懂教学规律从教的,也有只懂教学而不精通专业技术发展的从教的人员。因此,首先,职业教育教师除了扮演普通教育教师的角色外,还要扮演探索职亚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者的角色,不断学习和创新,学习相应的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心理学,掌握适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示范能力。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必须准确运用,并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职业院校突出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扮演具有较强的操作示范者的角色。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院校教学丰富,教学场所宽泛,既有课堂的,也有课外的;既有校内的教学和生产实习,又有校外“真刀真枪”的实干和广泛的社会服务,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要扮演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既懂得校内的教学,又要适当了解社会企业的管理。

二、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学生角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所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期和技能型人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索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就要以这一培养目标为核心,明确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角色,包括在知识接受、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三方面角色的扮演。

(一)知识接受角色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知识接受角色方面包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范围广泛,学科门类广,有人文的、社科的、自然科学的以及方法论知识的接受。第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着重于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各种人类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和定向性。上联着科学,下联着生产,是职业教育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

(二)能力提高角色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与知识相比,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中。

第一,专业能力的提高。这是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目前,“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第二,方法能力的提高。这是一种发展的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科学的思维和基本技能,科学的思维有助于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技能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所具备的技能。第三,社会能力的提高。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基本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最终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

(三)素质培养角色

素质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职业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素质培养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主要培养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科学文化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因为相对而言,职业教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一般,专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素质,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色。第二,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这不单纯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爱国主义情怀等,还指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第三,身心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职业教育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以及胜任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保障。

三、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长期探讨的一个话题,在职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师生交往二个方面。师生关系主要指的是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既包括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也包括满往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教师与学生的复杂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上的一对范畴,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的主体性主要指独立性、能功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师生的主客休关系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的,这样的关系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选择,对认同的教师和教学课堂给予肯定和接受,对不认同的教师予以排斥,如不听讲、恶作剧或打瞌睡等;二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主体性选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选择、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和教学信息,并且运用原有的知识和认知对教学指令和教学信息中不熟悉的内容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状态,与原有的知识和认知打通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三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批判性、创造性、发展性乃至超越性,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与发展。比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教学信息的质疑、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对实践操作中新产品的发明等。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一是塑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培养,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二是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时地反思和自我总结,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中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以及分析、选择、判断、评估和处理信息的技能。同时着重培养职业教育学生对知识运用、知识创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施开放式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的参与性,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车间,走向社会,从多渠道采集教学内容;加强合作式和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二)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师生交往中形成并在交往活动中遵循的“人一人”关系,师生人际关系具有直接性、交互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主要表现在: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也是影响学校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体验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人生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择业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2004年4月由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可见,很多学生由于对个人、社会、经济的需求认识不清晰,导致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以至于在职业道路上走不少弯路。如何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接触较少或者只有肤浅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被动性。由于对所学专业的陌生,导致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感到迷茫,没有职业认同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成才的机会,没有不成功的行业,只有不成功的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是每个学生成才的关键。在职业教育中正确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职业与社会的认识,综合评价自身主客观条件,对其合理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职业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教育应具备的的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是为了使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日本在《2004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把职业生涯教育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具有三方面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上的“用工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校园内是大量青春时光不知如何度过的莘莘学子,校园外到处是为找工作而焦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学生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不明白要学什么,更不清楚如何学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发挥咨询与指导的作用外,还应该起到指引与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理想、优势和特长,不同职业对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等因素也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寻找“人职”匹配的最佳结合点,使其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追逐生命的目标。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人的主观态度将对其能力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学习观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能够合理经营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其认识职业与事业、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理想与现实等复杂的关系,对于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确立个人职业目标有重要的作用。

2.专业指导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岗位特征、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提前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这些认识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现有的许多职业生涯教育往往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类似于一种短期促销式的就业培训。有人总结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始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念教育的少;每年重复的招聘会指导多,深入研讨改进就业指导的少。”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就业工作、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员,他们大多从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形势、心理学理论与测评技术、面试技巧与礼仪等普适性的层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由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较低,专业方面指导的缺乏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需求、所需职业能力、职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肤浅,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专业领域发展的个体需求。

3.实践导向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充分揭示了亲身实践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职业实践逐步探索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职场生活,根据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才能了解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性格特征重新选择和确定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实践是经验内化的途径。知识、技能只有经过人的身体力行、亲身尝试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因此,参加职业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在职场中的生存能力。

三、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1.注重观念的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和社会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去寻找发展前景比较好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思想,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在生存的基础上去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再次,不要被专业所局限,要根据社会需求,善于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面对新的岗位和工作任务,要善于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去向,认真分析不同的区域、岗位、竞争程度和条件要求,避免好高骛远的选择给自己和家人未来生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要引导学生树立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工作的理念,要用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的工作和自己现有的水平,既要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又要有准确合理的人生定位,既要有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又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有长远合理的人生规划。

2.整合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师职队伍

为使职业生涯教育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需要设置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部门和岗位,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统筹规划,全盘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职能部门可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相结合,按照不同院系、专业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培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社会信念”、“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法律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崇高的职业意识、职业领域必备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职业生涯教育应将心理学、思想政治等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增加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严肃的理论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职业生涯教育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而是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时的全程教育;不是单个专业教师的教育,而是从校长到每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全员参与的教育;不只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教育,而是融座谈、竞赛、演讲、情景模拟等于一体的多样化教育形式。不同职业院校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在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中坚持“教材校本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教育还要立足本专业,邀请行业专家、企事业相关代表、优秀毕业生开展系列讲座和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使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而定下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去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让学生通过见习、实习、职业调查等形式对职场生活进行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由于课堂生活的单一化、抽象化、概念化,远离了现实的职场生活,使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真实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强职业体验,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知识、能力水平与工作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锻炼,以便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学生的职业体验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学校能够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利于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还能够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选拔,使企业有机会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有机会考察和发现适合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4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这不仅制约了实践课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拖累了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实践课教师个体角度而言,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包括:正确认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会学习和反思,强化教师专业角色意识。

一、关注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问题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有文化理论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等。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主要是指在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日常职业教育活动中,他们经常被称作实习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实践课教师等。在上百万人的职教师资队伍中,包括专任和兼职在内的实践课教师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然而,这部分教师在职前缺乏基本的正规的教师专业训练,专业素质先天不足;人职后提高专业素质的培训较少或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大部分实践课教师在专业教学和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的教学素养。

一般来说,教学素养这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模糊。这里的教学素养主要是指实践课教师式,问题的准确诊断能力,有效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能力,相应的专业行为和反思能力,实践教学的体验感悟,以及作为专业教学人员所具有的心理模式。实践课教师缺少教学素养除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他们本人的知识结构不良,有人缺少本体性知识,即特定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知识;有人缺少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人缺乏文化性知识,即特定专业以外的知识;有人缺少技术性知识,如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管理、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沟通合作等知识。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的职业教育信仰不够坚定。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软肋。因此,加强对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则,尤其能够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寻找到切人点。教育部曾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川实践经验告知我们,要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真正具有职业岗位教学技能的实训教师队伍来保证。而这点恰恰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分离、工学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欠缺是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长期存在的致命问题。因此,研究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能够促进实践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真正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能够为职教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指导。特别是为我国制定专门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包括实践课教师资格标准等法规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保证。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来看,尤其缺少对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个问题作出系统的和专门的探究。

二、提升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

我们认为,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的教学素养问题,首先应该从教师个体角度着眼,从“常识”层面人手。对于实践课教师个体来说,其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基本策略主要是:

1.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

正确理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就是正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以及大力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意义,这是实践课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行动:<1)回归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原理,即还原了职业技术教育原来的道理。我们知道,职业教育起源于“学徒制”。学徒制本身就是在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在数千年的演进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型与变革,从传统的现场训练的学徒制转向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后来又转向了制度化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职业教育又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阶段,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例如日本的“企业内训练”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美国的“综合”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但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采用什么模式,无论怎样演变转型,其中“做”是永远不变的,即万变不离其“做”。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却出现了异化现象,从“做”而论道变成了“坐”而论道,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原来的道理。(2)回归了学习的本义。纵观我国现今的普通学校教育,包括职业学校中的学习,往往是有“学”无“习”。“习”是什么?习就是做,就是练。古人讲的“学而时习之”,就是在学中习,在习中学,也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因此,我们说,做是学习的本义,做中学、做中教就是回归学习的本义。<3)回归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是不能脱离做的,做就是动手、动脑、动心的。学不是简单的口耳传感,而是手脑心的联动。不做就不会有“心得”,也就学不会。有了心得,也就学会了,就不用再教了。而我们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的,较少针对学会做事。叶圣陶先生讲:“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学,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通过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需要引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进而引向或转向“车间”、“田间”、“房间”等工作现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会。<4)回归了学生本身。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被忽略了。“生”就是“生存”、“生活”和“生命”。只有在“做”、“动”的场境中,学生才能在经历和体验中有所感悟,在做中求悟,由此才能明事理,会生存,做好人。(5)回归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我国学校的“教育荒废”、“知行分离”问题非常严重。学校教育过渡偏重认知学习,忽视行为学习。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生做事做人。正如陶行知先生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实践课教师必须认识到,“做”是学与教的载体,是学与教双方的焊接点,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轴线。做是学,做是教,做更是创造。不做就无学,不做也无教。现今的学校教育缺少“做”,经常是以讲代教,以教代学,以听代学,以看代习,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既不成事也不成人。

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改革,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符合“成功教育”的理念,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符合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与价值取向,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一脉相承。对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来说,把“做”的观念与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践课教师要在“做”中体悟和成长。

2.正确认知学生和学习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正确认知和把握是实践课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指导和管理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现代社会的“代际效应”(孩子因父母强而强,因父母弱而弱)问题及其家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贫乏,使得这部分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遍差,学习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人类间接经验的能力较弱,不具备基本的书写、阅读、运算、逻辑推理、口头及书面表达等语言思维技能,没有掌握好基本的文化知识;自我评价水平低,自卑心理情结严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导向不明,抱负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靠外压式学习纪律约束;学习习惯不良,没有掌握常规的学习技术,例如学习准备等。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特殊学生。首先要理解“生”是什么,“生”包括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的含义,即指生存的本领、生活的常识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生存就是学会谋生的本事,有一技之长。学会生活就是养成不给他人带来麻烦的生活习惯、积极人世的健康心态、向往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等。学会珍惜生命就是学会尊重、珍惜、关爱、保护生命等。

关于“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有不同的解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中表述的学习概念是:“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川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打造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持续的终身学习的总和。学习力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生命力和生存力,学习力还是竞争力。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力。

作为教师还要理解和懂得人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接受式学习方式,这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亦称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不能替代。就学习的内容来说,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即包括认知范畴的知识,又包括应用范畴的知识。我国学校教育普遍重视认知范畴知识的学习,忽视应用范畴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好这这两类知识的关系。

3.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教学”不管是作为“普通的日常用语”,还是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这些理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二是将教学当做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具体来说,教学有时被理解为“教学即学习”,有时是指“教学即教授”,或者指“教学即教学生学”,或者是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对教学的理解关键在于懂得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既要教编码知识,也要教非编码知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教的内容也就是“四个学会”的内容,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怎么教?要从教书转变为教学。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转送给学生,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来教。对于实践课教师来说,虽然不是也不需要照本宣科,但是指导学生学艺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教学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学,因此,要从讲课转变到教学,因为讲课不等于教学,会讲课,不一定会教学,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以教代学的情况就是如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学会处理鱼渔关系,真正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教学本应是“质疑教学”,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终点都应该是问题,这是由人的学习天性和学习的本质决定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学问,学习等于学问,学习不等于学答。我们知道,人的学习是从学问开始的。据此判断,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无疑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学生总是举手“抢答”也是背离学习规律的。在这种学习模式里,学生的学习只是学答,复制知识。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复制模仿能力,而不是反思创造能力。所以,从“学答”到“学问”,从复制知识到创造知识,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那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学习实质上却是复杂的心智过程。从教学过程来看,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或反复练习,而是包含着学习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认知图式的定型、认知结构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的过程,是综合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绝非是简单的“做”和重复的“做”。

4.学会学习和反思

在知识社会中,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西方国家普遍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为工作、为公民素质和为可持续性发展而学习。今天,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变迁的时代,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和培养方式改革,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有强烈的读书和研究意识,尽快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装备自己,以此来解决自身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获取做教师所必备的关于学与教的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教育的理性思维水平,提高教学服务能力。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5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是在中考中未能顺利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奈之下选择了职业学校,他们大多对自己缺乏正确评价,对未来充满悲观和迷茫,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少有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深入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个性,理性分析自身的潜在优势和不足,从而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目标,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增强学习内动力,以在毕业后能更好地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

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职学生剖析自我,认知自我,了解社会,熟悉职业,最终确立目标,建立自信,帮助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促进职校学生培养职业发展的所需能力,如过硬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为职业发展积蓄能量和优势,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前辅导,使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求职中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就业几率,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脱颖而出,最终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有利于职业学校的长足发展。

面临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职校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即失业。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发展,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和自我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市场就业的成功率,缓解就业压力。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及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提高学校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有利于推进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信息时代要求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择业观念更加科学化、多元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而且能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自己进行理性、正确及相对准确的定位,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自己具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使得每个人都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从而使得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有序。

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本质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生涯教育面临种种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策略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根据中职学生发展和成长规律,分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为职业了解期,即认知教育阶段,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和职业世界,树立发展意识,同时包括生涯规划、科技创新、专业创业、优质就业等意识的引导;第二阶段,针对二年级学生,主要偏向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并进行生涯规划、科技创新、专业创业、优质就业等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针对三年级毕业生,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就业或继续深造,注重培养学生求职技巧、职业情感和工作态度等,关注学生去向和指引,进行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形式实现多样化。

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展时就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目的是让中职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制定职业目标及能够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基本训练,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目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1)可以通过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作用。(2)通过职业生涯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辅导学生增进的自我认识,确定就业领域,帮助中职生建立自信,摆脱自卑并在择业和就业方面进行充足的心理准备。(3)根据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碰到的问题,设立不同的专题讲座。(4)在学科教学中,在适当的单元或话题中,通过教学内容的教学或者是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素质等。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势也呈现多元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求其具备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规划、设计、完善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男性18名,女性132名,年龄范围为19~23岁,平均年龄为21.3±1.5岁。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

1.2方法

1.2.1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习惯了在“格子化的环境下”学习、生活,造成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对未来走上社会的职业类别、职业环境状况和职业要求几乎是一无所知。学生将“读书”看成了自己的唯一职业,将“考上大学”看成了自己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学生职业观”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即使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设计,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职业理想。对职业认识的先天不足,使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对职业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直到毕业时才忙于了解、关注职业,这样难免处处碰壁。

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应对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应具备全过程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按照设计路径来实施,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有效完成预定任务,并引导大学生理解、树立全过程理念;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规划学业,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构建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紧紧围绕其目标体系来进行,遵循护理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满足普遍学生需求为主线,兼顾个性化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教学为重要保障。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教学体系应涵盖4学年,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按照阶段目标进行设计,包括自我认知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等内容。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尽可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通识课、专业课等专业教学课程也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进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承担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工具等基础性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等。大学生学业、职业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方位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保障,并且该课程体系必须紧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突出阶段性、系统性的特点。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的实施由多个主体构成。这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手段多样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授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主体,同时要注重就业主管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主体的联动。课题组开展了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组织同学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辅导讲座等活动。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上述学生教育前后自我认知(满分五分)以及就业规划(满分五分)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教育前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2.3±1.1,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1.5±0.9;教育后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3.9±0.8,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4.1±1.2。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人格、个性、兴趣特征,考虑社会需求等制约因素,选择今后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科学的大学学习目标,不断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决定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现阶段,我国就业问题还未得以改善,使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学生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必须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并根据其所制定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朝着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

[2]郑宁.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15,(1):113-114.

[3]刘相明,宋传文.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组织行为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8):87-88.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7

1.“知识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格局

职业教育的教与学仍然遵从书本知识,教学体系以“知识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往往是国家或省一级教育部门规定的学科类教材;在教学的取向上,追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系统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输入”,通过传统的教与学对应的师生关系传递;教学评价则是就所学知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量的积累加以考核。这种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地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这却忽视了知识的价值。知识只是学生成功与否的一个符号,而不是体现学生能力的利器。在这种“知识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格局中,并非是没有对实践的提法。教与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历来是统一的。只是在“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主导下,实践成了知识教学的装饰和知识掌握的工具。实践是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再生产的实践,而不是知识运用和输出的实践。实践被认同为知识在生产的工具和被牢记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在“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是被忽视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洁教授指出,“引起当今学校教育重重危机的决不在于它承担了传授知识的任务,而在于它致力于塑造一种知识人。”[1]职业教育的这种知识生产目标指向的固守,一方面完全因循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承袭自凯洛夫教育学,其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学论已经在中国生根;另一方面则归咎于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隐性作用。

2.“知识认知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格局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逐步走出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放眼世界,对于西方的先进的教育理论采取了“拿来主义”举措。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探索同样在进行。以“知识认知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在教学中的发展性在于其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认知能力,这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前进了一步。“知识认知为中心”的教学,“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学习’”。[2]学生的认知性学习、“会学”能力的培养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知识之外的同知识学习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力、性格等得以重视。教育界逐步认识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双管齐下’,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有所保证。”[3]“知识认知为中心”的教学突破知识中心格局,转而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无疑是有深远意义的。首先,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革命。学生从被动地“学什么”到主动地“如何学”的思考。这对于学生的信息的吸收、知识的建构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这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求,代表着一种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其次,它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从“教知识”到“教方法”,即“教”到“学”的转变。《学会生存》中即指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4]“知识认知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目的仍然是希冀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更多、更牢地掌握知识,更有效地发展智力和认知能力。“把课堂教学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5]“知识认知为中心”的教学同样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目的。

3.“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格局

“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点:学生的主体性和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品质得以在知识生产中被重视,遵从个体对知识的能动建构性、个体对技能的能动性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先进之处在于学生不再停留于对知识的认知,更多地培养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和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特性:(1)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成为评判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得是否得法,首先应看其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6];(2)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选择性以及对知识加工运用的自主性、创造性”[7];(3)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从探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和新观念的机制出发,强调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己有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的调整,都有赖于个体的主动建构,“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8];(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单一、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多样性、主动地学习;(5)师生关系的转变:明确“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9],教师则起教练员、辅助作用。但是,就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终极目的来看,这些教学改革仍然是不到位的。虽然改革力度很大,教师的教学思维、学生的学习观得以改变。但是,根本的一点是对知识的认知尚未改观,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没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更没有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得以体现。这同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知识生产遵从的应该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核心是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必然取向:趋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使人们开始思考人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人力资源的素质问题,从而开启了对于知识认知的质变性思考。随着对主体实践形态的变化以及认知领域研究的深入,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知识生产为大学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更是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同职业教育的目的的有效衔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是职业性院校培养学生的必要指向。

1.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要求

无论社会是否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也无论这个时代是否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一直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体能型实践”,依赖体能的支出和动手能力进行的操作性生产、生活实践;另一种是“智能型实践”,此种实践主要是基于系统知识的创新运用来进行的生产、生活实践。随着人类的发展,“智能型实践”越来越多地显现出其卓越的地位,因为其与人类的智力创新、人的价值体现紧密联系。知识的智能化运用成了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知识社会的到来对于人力资源的社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知识性实践能力,也就是人才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建构、生产与再生产能力、创新能力等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指向。“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工作”的“知识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比例却在不断上升[10]。“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从事制造或搬运的劳动人口,仍占全部劳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到1990年,他们已经萎缩成占全部劳动人口的1/5。估计到2010年,他们的比例定不超过10%”[11]。从国际上人力资源发展的情况来看,人才的“体能型实践能力”转向“智能型实践能力”成为了必然。

2.“智能型实践能力”的基本特征

所谓“智能型实践能力”是指社会个体综合运用知识、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是指社会个体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据自身对系统知识的逻辑建构并结合相关经验,创造性地加以分析、解决所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智能型实践能力”的显著特征如下:

第一,知识为基础。“智能型实践能力”与之前的“体能型实践能力”或者以感性经验为主导的实践能力不同之处,首要的就是其对知识的依赖。个体对系统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前人经验、知识认知、知识运用等针对某一问题的知识综合化能力的理性化思考和形成需要知识的积累。“智能型实践能力”完全涵盖了之前的“体能型实践能力”的肢体动作技能和运用以及个体感性经验为主导以感触情境而得的经验应对。“智能型实践能力”的体现融于二者之中,但绝对高于二者。它对问题解决中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运用有着更高的要求,更为强调知识在复杂的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知识的外化。“智能型实践能力”同认知能力有着共通的方面。一方面对知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另一反面需要借助知识学习活动的帮助。但是,二者绝对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能力是“智能型实践能力”形成的关键一步。或者说,二者的绝对区别在于认知能力止步于知识的积累,因为认知活动强调的是知识以符号形式的个体输入和个体头脑的信息加工、逻辑思维、知识系统的建构;而“智能型实践能力”则起步于知识的积累,实现于知识价值的“实现”。“智能型实践能力”实现的是个体知识的创造性外化,它更为关注主体化知识、观念、思维的整合“输出”。“智能型实践能力”有着一个截然的中介:问题。只有面对问题才能体现出“智能型实践能力”的存在和价值。否则,知识只是以认知能力的增强为表现。

第三,知识的创造性特征。“智能型实践能力”是一个面对问题显现的个体头脑中知识的逻辑思辨、知识统整和系统建构以及及时调整的体现。它虽然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知识认知为基础,但是,是凌驾于知识、认知、经验三者基础之上的创造性“输出”。“智能型实践能力”的核心是“智能型”,强调了个体处理问题的心智作用。一方面,强调个体对于既定的知识或经验的了解和有效把握;另一方面,强调通过与实际运用情境的交互而进行的知识改造、转换、调整、重构等能力。因而,“智能型实践能力”是个体独有的基于知识的创造。

三、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目标转向的必要性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曾说,“一个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寻找新的土地,而是获得新的目光”[12]。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目标转向为“智能型实践能力”正是基于一种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向,定位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现实目的和核心任务。

1.转向“智能型实践能力”,走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认知误区

长期以来,关于学生知识运用的讨论从未间断,但是,一直未能触及本质,人为造成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操作技能训练的断裂。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看待都是知识和能力的理论上的一体化,行动中的“并行线”。在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无一不是一种动手操作技能训练的再生产。并美其名曰实践要完全依据岗位需求,进行实际场景下的“真实”训练。然而,正是这种岗位“真实性”、“体验式”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同于岗位游戏或者动手操作的训练。职业教育场域下的学生同职业培训、技校的学生的区别如何?还不如技校生、岗位培训学徒工的操作到位!毕竟这只是一种“游戏体验”。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有效性,而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产品必须体现出其知识同实践间的综合效果。“智能型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只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意识地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和训练,“教、学、做一体化”才可能实现,“知”与“行”才能合一。

2.转向“智能型实践能力”,有助于职业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被混为其他教育的一方面,那么职业教育就永远不能成功。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观的认知、自我特色的彰显。职业教育的知识生产落实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是明确的两条线: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平行”关系、“交叉”关系还是“一体”关系,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于教学的认知。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的职业性,这一点所有的职业教育的院校、教师都能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并非能设身处地地加以“职业性”思考和运用。职业教育中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融合、以技能培养带动相关知识学习,这是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的着眼点与关键点。但是,长期以来,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平行的”,这一点不可否认。因为,职业院校的学制、学时、课程安排、实践资源等没有一个职业化的认知。各个院校、专业教师却都是在“单纯”地进行着自己的改革,以至于相形渐远。“智能型实践能力”的提出,可以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统整知识和实践为“复杂”的认知。有意识将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计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职业教育的学制、学时、课程安排等等弹性化;将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大并葆有效能。职业教育的培养路径在各方力量的集中“复杂化”过程中指向学生“智能型实践能力”的培养。

3.转向“智能型实践能力”,“焊接”学生的认知脱节

当前,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已经很高,但是,因为没有同实践紧密地结合,因此,有趋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认知取向严重偏离职业化目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面对职业岗位,表现出认知脱节的困扰:所学知识一时无从下手取用。这可能是因为所学知识真的并非实践所需,抑或者是所学知识一时不能得以在实践认知,因而不能奏效。职业院校学生在认知脱节上的表现主要有(1)不能学以致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概念、规则、原理等)不能应用于实践,知识和实践存在断裂感;(2)不能动手操作。学习中的知识完全是理论化的,“纸上谈兵”尚可,对实践一无所知;(3)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实践能够匹配,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遇事“卡壳”现象严重。“智能型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这一目标的提出完全可以使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牢牢地“焊接”。拥有“智能型实践能力”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是能够以自我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出自己的知识认知力和实践创新力。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在学校、教师的引领下以实践为前提,佐以知识的学习、深化,将知识同实践融为一体。明其然,亦明其所以然,更能做到超然于外。这样,学生在“智能型实践能力”的熏陶下的学习才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根本目的所在。“智能型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合格产品。

结语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观;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16-02

一、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观调查分析

当前的中职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信息高速发展、改革全面深化的特殊时期,他们一方面追求独立,思想前卫,个性张扬,喜欢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叛逆性,另一方面,他们从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里,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通过我校的一次调查问卷发现,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职业道德观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具有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知识的浇灌,更加关注课外和自我能力的培养;敢于评价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重视个人价值,发挥个人专长和作用;自我权利保障意识增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处理应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项事务。但其中也不乏幼稚、片面和消极的做法,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不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缓解和释放压力,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其二,超过半数的学生心态不稳定,对就业前景和人生前途比较悲观,他们不了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认为中职教育不正规,与大学生比起来感觉“低人一等”。此外,中职生的思想素质还有待提高,表现在自私任性、集体观念淡薄、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方面。其三,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个人特长突出,富有创造性。

二、立足学情,树立中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观

1.提高职业认识,培养职业情感。职业认识也称职业价值观,中职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有足够的认识,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为社会做贡献。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更新其就业观念。同时,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走工学结合道路,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通过企业文化,学生对企业和学校的凝聚力以及归属感可以得到加强。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双向互动,将这样的职业价值观内化,实现从内容向过程、从认知向评价的转变,使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上升到情感认同的程度。据一份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入职新鲜感对促进低频次社会实践学生的职业情感具有显著效果,并且随着低频次社会实践的增多,职业情感不断加强;职业倦怠感阻碍中频次社会实践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职业效能感可以显著促进高频次社会实践学生积极职业情感的塑造。结合不同程度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实践应当纳入“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社会实践“中频次阶段”学生职业情感降低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使命、人生价值探讨,指导人际沟通技巧,鼓励挫折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锻炼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目前中职教学虽然一直都致力于强化实践教学的分量,注重学生显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习得,却有意无意淡化甚至漠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严谨态度,不能适应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职场文化和职场规则不了解等。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被提上日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最终实现其职业理想。专业课教学不仅要培养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严谨意识以及职业责任感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探索课上与课下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将职业意识培养融汇其中。

据我校的一份关于职业理想的调查问卷显示,许多学生对职场和自身都缺乏了解――34%的学生只了解1~2种职业,了解6~10种职业,甚至更多的学生不超过10%;当问及是否考虑过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工作时,22.5%的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5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偶尔考虑,只有25%的学生回答会经常考虑;此外,33.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18%的学生认为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自己了解不多,而在预计工资待遇时(起始工资),学生们的选择都偏高,70%以上的学生预计在300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们的职业理想还是很模糊的。对此,中职院校应当构建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中职人文教育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具体的职业理想引导和实施“人文教育”,例如,通过“职业理想”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人文学科的强化,帮助学生形成最高层次的伦理道德、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一言概之,就是将职业理想逐步贯穿于人文教育体系的每个环节。

3.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要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执业行为习惯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中职院校应当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行为习惯养成规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体系,将学生的一般行为习惯与职业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其次,要建立中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训练模式,将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成三个阶段:一年级的职场认知、二年级的职场体验和三年级的职场实践。在每个阶段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职业行为规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职场行为训练项目,以乐观自信的职业心态习惯接纳任务,以创新的职业思维习惯分析项目及设计自我,以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完成项目。最后,要创新开发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的校内外平台,包括校内的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校外的社会活动实践和校企实习基地,通过各种校内外平台,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安全规范操作规程,促进学生职业思维、职业心态和职业行为的各项任务。

总之,树立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观,需要教师和学校联系学生实际,立足学情,树立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并通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促进其职业道德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肖树伟.试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现代交际,2011,(3).

[2]罗玉琳.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情感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9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2.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40.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了解,40.5%的学生比较了解,1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8%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说明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还有欠缺,学校仍需要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按照要求锻炼、培养自己,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10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1.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每个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生产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员工职业道德标准和培训、管理体系。实力越强、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凝练、企业理念的探寻、企业精神的追求越迫切,对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越重视,对招收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高。如宁波方太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就把“人品、企品、产品等三品合一”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设立孔子讲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员工培训;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将安全责任意识作为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他们采用“安全三级培训”、生活专管员等方式,实现了员工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全覆盖。

2.学院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根据对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的统计分析,发现学院没有系统开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关的课程为《就业指导》,共36课时,职业素质内容5课时。其他与之相关的内容零散分布于思政课、素质任选课和专业课中。在“学校是否聘用职业道德教育专任教师讲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这个问题上,12%的学生反映“有”。通过对学院“就业指导”任课教师进行统计,90%以上为思政课教师,不足10%的由负责就业的教师担任。以上数据表明,学院在专任教师的配备上存在缺失问题,导致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得不到保证。在“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活动”这个问题上,85%的学生认为“学校只开展过几次”或“学校从来没有组织开展过这样的活动”。在“您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整体效果评价如何”这一问题中上,同样有85%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

3.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观念上重视,但行动匮乏对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否重要”这一问题,95%的学生认为重要和比较重要。在“是否有必要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一问题上,8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您是否了解所学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否经常关注与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学习”方面,不了解、不关心的占大多数;对于“你平时通过哪种途径获得职业道德相关知识”这一问题,除了学校安排的相关途径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寥寥无几,通过网络获得的为0。对于“你认为职业道德的学习安排在什么时间合适”这一问题,选择安排在第三年就业前或今后到工作岗位上再学的占到半数以上。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围绕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共性要求,通过对已就业学生、企业领导员工、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访谈,发现现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遵章守纪(65%)、诚信品质(53%)、责任意识(46%)、团队意识(44%)、敬业精神(41%)。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模糊。针对“你认为什么是职业道德教育”,62%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其次是学生对所从事行业、专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规范了解程度低。在“是否了解自己以后要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一问题上,认为略知一二的和不了解的学生占83%。再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缺乏。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相关职能部门、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未形成合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不能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学院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职业道德课程主要包含在思政课、就业指导、素质选修课及专业课程中,未设立自成体系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思政课老师是否会讲授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的问题选择上,有91%的学生认为“会,但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认为“不会”。调查数据进一步表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与专业学习存在脱节的问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的调查中,86%的以理论考试、考查为主,此种评价方式只能片面地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从而加剧了学生对此类课程的漠视,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也大打折扣。

(四)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的选择上,84%的学生选择来自教师的课堂讲授,16%的学生选择来自专家讲座、实践活动。这表明学生获得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单一,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五)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

在“对我院老师的总体职业道德印象如何”这个问题上,41%的学生选择满意,42%的学生选择勉强可以,17%的学生选择不认真。以上数据反映学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选择上,排序依次为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企业专家、其他。在“专业课教师是否能经常讲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的问题上,65%的学生认为“有,但很少”,17%的学生认为“有,经常”,18%的学生认为“没有”。以上数据表明,专业教师能够更多、更深层次地向学生传递专业精神和专业思想。

二、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规划体系

学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组织专人进行研究。依据行业、企业及相关专业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制定体现专业精神和专业思想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所教学科中。

(二)实践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管理和教育

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专任教师的培养。根据各专业的职业道德需求制订培养计划,选择责任心强、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进行培养。其次,教师应注意在讲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时,应以实践性教学结合理论传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针对性。专业课教师应围绕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相关企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让高职院校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了解职业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取向。

(三)采用“引企入校”的合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

“引企入校”的合作新模式,包括引企业人、引企业文化和引企业理念及精神进入学校,使教与学有的放矢,符合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岗位需求。通过邀请企业人“现身说法”,开展讲座、报告会、座谈等,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企业、理解企业、认同企业。通过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及精神引入校园,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地与所学专业结合,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新思政工作,探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新途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