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十篇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十篇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36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1

【关键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1.引言

合作组织是劳动群众为谋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在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农民为成员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和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探寻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社区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进行剖析。

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1)全国合作组织发展滞缓,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协调。中国科协统计的数据显示,到1998年底,全国的专业技术协会有11.56万个,会员有620余万人,仅占全国农户的3.5%,这说明,专业技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规模还很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协调。1999年底中国科协对山东、河北、黑龙江等20个省区的专业技术协会进行的统计显示,共有专业技术协会8.56万个,而仅山东、河北、黑龙江三省的农协数量就突破1万家。

(2)新型资源和传统资源交叉结合、共同发展,表现多元化的特点。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即由农民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自愿联合起来,组织新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传统的组织资源,包括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及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站、种子站、植保站、水利站、林业站、粮管所等“七站八所”,进行了改革,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在一些典型案例中,由农业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43.33%,供销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20%,政府其他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占10%,企业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由农民自己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

(3)多数合作组织以农产品为纽带,服务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的行业以种养业和养殖业居多。其主要形式为以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家禽和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开展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技术等经营服务活动。

根据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占36.7%;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组织30%,两者合计达到66.7%,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种养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对合作的需求动机较强,而从事加工业的占6.67%。根据全国科协所统计的11.56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结果显示,提供购销、加工、储运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为1.36万个,为总调查数的16%,这说明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并不是很不大。

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初期和中期的作用非常关键,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仍然与形势要求有很大差距,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

(2)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设施落后、信息机制残缺等、契约关系不稳定。

(3)农民合作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淡薄的现象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多数农民不了解新时期的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性质;第二,近些年一些不正规的合作组织干部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投机取巧,伤农害农时有发生;第三,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兴趣;第四一些合作组织由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效果不好而解体。

(4)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短缺。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是经纪人或种养殖能手,在劳动实践中的能力很强,但是这些优秀的人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需要的合作社管理人才是有很大差异的。对于合作社管理人才来讲,他们不仅具有经营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合作知识,他们知道如何管理合作社,如何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小规模的农户仍是农村中农业经营的主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统一,政府的宣传引导力度有待。大多数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尚处于模糊认识阶段。部分干部对合作理论知识、意义不甚了解,思想意识不统一。政府和部门缺乏有效的宣传、指导、支持和引导,仅靠农民自身难以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合作组织数量少、范围狭窄、覆盖产业面窄,网络用户少。在组织形式上,高级紧密性的合作社还没有。在合作内容上,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提供生产资料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上的合作内容却没有。在合作范围上,成员局限于生产环节的农民成员,没有与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大客商大市场合作,合作区域范围狭窄,仅限生产一端。

(3)未形成农民为主体的创办人结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发起人划分,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由农民中的大户牵头领办。二是由乡村干部牵头领办。三是由乡镇基层农业技术部门人员牵头领办。但尚未形成农民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安排。

(4)扶持政策不到位,推动效果不明显,运转经费保障存在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多数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政策,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在很多方面难以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并且由于缺乏能人、市场、技术等组成要素,经营活动少、规模小,合作组织盈利能力弱,运转经费依靠投入,基本运转难以维持。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2

【关键词】电力工业;经济增长;发展概况;产业结构;合理调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业的劣势渐渐显现,电力能源的严重短缺大大制约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城市化建设中一个难以逾越的短板。纵观我国发展史,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电力开发研究方面的投资,但是相比于现在国民在电力方面的巨大空缺,还是显得杯水车薪。怎样有效地发展电力工业,保证了其供应顺畅,不会出现大范围断电状况,和经济同时稳步进行发展是现有的重大难题之一。由此可知,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1、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显示,在我国现有的发电装机容量中,截止2014年10月,水电20.4%,火电70.1%,核电1.4%,风电6.7%,其他1.5%,,而火电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总体的发电量在国际发电量三年排名第一,但是我国人均电量却不及世界人均电量的一半。这样的电力发展现状,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在国家进行电力工业整改之后,现已根据地域位置形成了六个区域电网,通过地域的传导对于不同地区供电进行调节改善,对于各地区电力使用量的不均衡进行了调整。虽然这样的方法已经极大的缓解了现存的供电问题,但是对于电源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还是没有得到切实改善。而水能生电这一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水力发电不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所以导致电力的发展不尽完善,并且电力损耗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这些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决定了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础,合理的进行问题调整,有效地进行解决是现有电力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联系

从宏观经济上面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每一个部门和产业都密切相关,任何一个行业的变化都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反过来说,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也影响了现有基础行业的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生存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行业,其研究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合理的协调平衡两者的发展关系,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两者之间既要保持平衡互利,还要互相制约,这样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加稳定。在电力的发展中,其增长比例需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增长合理的调整,一味的提高增长比,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出现资源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电力系统在对于国民电力供应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供电正常进行,还要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减少电力消耗,为今后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经济共同进步。

3、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调整策略

从现有的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上面来看,调整两者整体发展以及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调整才能令电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进行,不仅是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重点,也是两者关系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3.1了解实际、实事求是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以及电力建设中,很多人对于现状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对于电力工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发展自身相关部门的时候,不能和其他产业部门进行协调,导致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认清现在经济的发展趋势。想要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共同长久的进步,首先就是需要相关人员认清现状,实事求是的从根本问题上面进行分析调整,在保证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和其他产业发展协调配合。

3.2高效利用电力能源

从我国的人口状况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电力的巨大需求,决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力能源的开采,自身的节能利用也是重要的环节。在节能利用中,需要各个单位部门对于用电结构进行调整,保证最大程度上减少电能损耗率,在国民电力使用中建立节能的意识,不断地进行电力现状的科普推广,令每一个人都能节约的进行电力使用,提升电力利用率,协调经济发展。

3.3建立电力电网

想要使电力满足于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对于电力的提供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在保证了人们对于电力需求的同时,扩展现有电力市场,推动经济合理发展。在供电方面,加快电力电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电网建设推广到全国每一个角落,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力联网,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有效及时性。从现有状况上面来看,我国国民电力使用中,电网使用负荷率不断下降,而使用峰谷差在不断地增加,现有的电力电网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应对使用状况。这样的状况,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电网的协调力度,鼓励使用者对于电量使用进行控制和时间的规划。

3.4合理调整电价结构

想要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电力工业现状,对于电力供电电价调整是刻不容缓的。制定一个合理的电价,有利于市场中对于经济以及电力供应的变动做出快速调整,使整体的产业结构都能与经济同期改变。在价格调节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时间的用电划分出价格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鼓励用电者进行用电时段的调整,保证了用电高峰期用电量量降低。

3.5建立相关电力制度

从现有的电力以及经济发展上面来看,建立一个合理的电力企业制度,对于任何方面的增长以及发展前景都起到了好的作用。相关制度的实行,可以顺应市场上面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至于出现不合理发展,过快或者过慢发展的状况。在企业建立以及制度实行的过程中,加大对于高端管理人才的选择培育,保证了有人才可以利用。

4、总结

从上文介绍的电力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发展上面来看,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现有经济体重比较重要的一环,是与国民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想要良好的发展现有的经济,就需要对于以电力为首的一系列所属产业链进行调整,只有切实有效地保证了所属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同步稳定,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加长足和进步。而关于上文介绍的相关调整措施的实行,可以使电力工业最快的进行改革调整,在保证了电力工业实现增长的同时,与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不协调,令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快速的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司增绰.我国工业化过程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J].产经评论,2011(1):22-32.

[2]于立敏.基于经济增长的陕西省电力需求数量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0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3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在这种经济结构性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即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经济。为便于明晰,现把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差异特列表如下: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地区差异[3]

地区消费支出农民收入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东部

中部

西部1.81.92.11.91.9

1.31.41.41.21.2

1.01.01.01.01.01.82.02.42.12.2

1.31.41.51.31.3

1.01.01.01.0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2002年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自1985年至2001年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拉大之势。另据资料记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2001年占人口62%的农民消费只占我国全年社会零售额的37%,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消费占全年社会零售额的63%。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几近停滞,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全国平均20%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20%的低收入户的7~8倍”。[4]这则资料也清晰表明,城乡经济以及城市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足以表明,尽管我的经济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诸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经济还欠发达,经营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之间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十分少见,法律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也不具备明显的重要作用。鉴于法律意识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必然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正如有学者所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即所谓的‘送法下乡’。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的情况并未达到发起这场运动的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状态,相反倒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很多情况下,原有的社会控制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规避法律或者干脆按照习俗行事。”[5]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以笔者浅见,尽管其中有传统习俗的影响使然,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现实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孟德斯鸠曾说:“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广泛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畜牧的民族比狩猎为生的民族所要的法典的内容就更多了。”[6]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依然采取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民众相互之间产生的经济纠纷较少,因此对法律的需求也相应降低,这无形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法律重要性的认知,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因此不发达。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43-02

环境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呈阶梯状变化趋势。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工业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沿海地区却拥有近70%的工业基础,内陆地区只有30%的工业基础。和内陆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要好得多。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环境状况是引起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经济增长效益低,这些问题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各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不平衡现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产值的不平衡。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这10个省市。而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这12个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为例,东部人均GDp分别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区人均GDp则分别为2691元、4252元、8717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GDp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产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

(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现状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这三年中,我国东部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700元、8342元、13621元,东部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国西部城镇居民在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145元、1606元、2277元。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形式则以发达的工业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均年收入现状存在着不平衡,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使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恶化。

.

二、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与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一)我国环境资源的总体概况

我国的资源不足且分布区域不平衡,很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严重缺乏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引起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严重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问题,这些环节污染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威胁。

根据我国土地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面积为1.21亿公顷,而全国的2800个区县中,竟然有六百多个区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这一数据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规定的农民人均耕地标准。我国的水资源也同样紧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很多地区的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面积减少,导致我国每年缺水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

我国东部地区的水利资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库设施,当地农民能够很好地发展农业、渔业。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将会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要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则比较恶劣。

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沙漠,这些荒漠的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34.6%,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地区的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7.3%。当地居民难以在荒漠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这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荒漠的面积还在持续增加,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沙尘暴。

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这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还使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严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断出现河流断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西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企业不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反而还向黄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兰、环境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会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随着西部地区人口的增加,相应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当农业耕地无法负担众多的人口时,就会出现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地区的村民就会不择手段地乱砍树木,村民这种靠山吃山的观念会严重损害当地自然环境。

西部居民为了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就会将很多林地变成农耕用地,破坏了当地的林地环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护作用,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导致当地风沙、旱灾、沙尘暴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将会使西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气候的风蚀作用会不断地侵袭农耕土地,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断荒漠化将使村民逐渐丧失仅有的农业耕地,最终陷入极端贫困的生存绝境。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益较低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地区的能源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我国很多草原地区,牧民是通过饲养大量牲畜来达到致富的目的,牧区草地已经难以供养更多的牲畜。由于风沙的侵袭,很多草原地区不断出现土地沙化问题,这对于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三)恶劣的环境状况危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则疏于治理。我国西部地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严重超标,将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

我国黄河流域的内蒙古乌海地区废水污染问题严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废水污染问题。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很多企业在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致使矿山废石、废水随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如果将这些废弃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给居民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重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要让沙漠地区出现更多的青山绿水。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利用。当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不能滥砍滥伐,要保护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问题不再发生。

(二)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点。某些西部的经济形式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然而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则非常缓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形式,要依靠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加快生态技术的革新,促进环保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要在西部农村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净能力之内。西部地区要逐步改变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

(三)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当企业在损害生态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企业对生态系统进行了保护,那么就应该对其进行利益补助。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让受益者支付生态保护费用,使受益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根据生态补偿制度中“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当污染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还应该支付相应的环保资金。比如,一些化工企业会往河流中排泄污水,这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生态管理部门就可以根据规定,让化工企业缴纳排污费,再利用这笔排污费来治理河道污染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能对污染企业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我国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很多生态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态环境。为了有效治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该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明确各化工、石油、煤炭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如果发现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就应该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五)加强政府部门的生态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质量、污染问题清除等责任,要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内容与精神。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生态管理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提供环保物资、直接投资环境治理工作的职能特点,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外资、私人企业、社会资金多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各种企业加强生态监督,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应该注重开发再生资源。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环保宣传,要让公众都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多发动群众来共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政府部门可以多引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各种环境保护公益组织都加入到保护西部环境的行动中来。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5

关键词:新时期;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房地产涉及范围广、关联性高,是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要知道,房地产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很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房地产行业只有通过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

一、新时期下我国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由于房地产业所提供的房地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子,也即离不开房地产;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开展活动也离不开房地产。因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总要超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又会引发对其它许多行业的需求,对相关产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其次,房地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往往这些产业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最后,房地产业还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支柱产业是指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扩散作用,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份额。

二、新时期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1.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过去的几年,是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房地产行业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作为涉及范围广。关联性高的行业,在行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房地产经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住房问题一直是关系着人们生存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住房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积极地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3.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健全,很多大型城市存在房产泡沫现象。房价大幅上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巨额利润,使得大量的企业纷纷进入,冲击着并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不合理。

4.房价上涨幅度大。近几年,房价大幅上涨,尤其是几个大城市,房价更是出现了不合理的增幅,还有就是房地产的供需存在很大的问题,高端住房供给较大,商品房出现供不应求额的现象,保障性住房却供应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房价的大幅上涨,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房地产的发展很不合理。

三、新时期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向

房地产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未来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是一大趋势。

1.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还处于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上升的时期,因此,未来的发展,市场的调节作用一定会体现出来,再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积极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

2.房价将会日趋稳定。过去几年,房价增长很快,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影响,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房价是与国民经济成正向发展的关系的,只要国民经济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政府的调控措施得当,那么,房价便不会出现加大的波动,近几个月的房价环比下降正是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未来的房价必会日趋稳定。

3.未来的房地产业将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行业都是由规律可循的,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下,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下,未来的房地产业一定会着眼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并逐渐走上一条节约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发展道路,并逐渐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4.国家政策会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积极地调控。针对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要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是针对恶性囤地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市场上供需的矛盾,进行房地产税制的改革,从而为建立房地产市场的良性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合理调整房地产税费改革与比例,从而可以促进其健康、稳定地发展。

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房地产经济一部分是金融,一部分是政策,因此,对房地产经济的评价不能仅仅看一个方面,还应该看国民经济的稳定状态以及金融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进入了恶性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房地产经济泡沫,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规整,还需要国家积极地进行调控,以保持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房地产经济一定可以坚定不移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雷.房产新政下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3]黄平,吴春义.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分析[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1).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6

关键词: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与重视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原因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加快发展(包含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这是依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状况和整个国家的状况采取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原因。

1.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其相对落后

中国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受到国内发动统治阶级与本民族剥削阶级的严重剥削,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的摧残与束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充分、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处在极度贫困与愚昧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停滞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现代工业,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全部靠天吃饭。交通运输特别落后,就连公路也很少,全部依赖肩挑背扛,牛拉马驮,文化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状态,文盲比重占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医药稀缺,经常发生流行疾病,人口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开展了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因为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发展相比较,差距依旧较大。在这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要想赶上先进民族,那就得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在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状况下要想调动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加速自我发展的能力,那就得在自身奋发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国家与先进民族给予相应的帮助。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力量等诸多方面全面地支援与帮助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与国家的帮助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加快”分不开的。

2.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来看其占有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发挥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优势、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才可能有高速度的发展。例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草原、森林、水利资源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占绝对的优势,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也很丰富。这不但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而且也是加快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再如,畜牧业、林业等是某些少数民族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同志所讲的,“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不完全的经济”。

3.从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来看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210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大多都居住有少数民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约有30多个居住在边境线上,从东北的黑龙江,到北部的内蒙古,西北的新疆,西南的、云南,南部的广西,都是祖国边防第一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15个国家接壤,有很多少数民族是跨国界居住的,像苗族、傣族、俄罗斯族、蒙古族、朝鲜族等。要巩固国防,把边防建设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就得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与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首要的是要把边境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这是改善边境地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夺得反对境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因素,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的物质条件。为此,为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安定的国内社会局面,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把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当前,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因而,解决好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来的民族问题,实际关系到当前社会安定团结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情况、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等原因,体现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二、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特别需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特别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曾讲过:“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假设没有少数民族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假设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毫无可能的。就像同志讲的:“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族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方,区域自治地方,都现代化。”另外,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跟汉族地区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国家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扶持与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这不仅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缩小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改变内地和边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了平等。然而,因为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进行压迫、少数民族内部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还有少数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等因素,导致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民族在行使各种平等权利时,受到各种约束。从经济角度来讲,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并未约束少数民族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然而。因为,文化教育的迟缓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客观上约束了对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的使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迟缓并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造成影响。

各民族并未平等地行使宪法与法律赋予的各种发展经济与文化的权利。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的根本途径,就得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让各民族都步入先进民族的队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加强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与互助合作,为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逐步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事业,不仅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是中国的根本利益,促使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的全方位开放与改革。同时,还有利于充分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边疆得到建设和国防得到巩固,加快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7

增长。

1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3加强林业知识普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尽管林业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林业知识缺乏确切了解,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林业知识储备。要注重农民林业知识理论的培养,使农民明确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提高林业发展意识。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常规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不良习惯问题,丰富林业发展的科技知识,开放农民思想。并且我国的林业法律制度尚不晚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问题,不断完善林业法律制度,使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促进我国整体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8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迅猛发展,而同时,涌现的各类社会问题也较多。例如,较为典型的城乡差距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我国推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这一经济政策[1]。加快新农村建设,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区域发展指的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将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协调起来,而产生了综合体,它不仅仅是项地理概念,同时还能真实反映区域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则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则整个国民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展农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够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的2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却占据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这当中巨大的悬殊,已经成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一颗沉甸甸的石头[2]。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多的粮食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加快农村发展,能够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相关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条件有着千差万别,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速度快,而内陆农村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3]。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该区域的特征,加上本土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有的农村地域属于传统经济发展型,有些地域属于现代经济发展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注重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限制、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制

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乏,也无法及时的掌握相应的农业科技,这不利于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当前国家对农村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为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区域发展。

(四)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时候,要注重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这不仅对影响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而言,这不利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现状问题:

(一)国家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置建设。例如,公路桥梁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要注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城市投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企业,要注重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积极推行必要的政策,为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注重加大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任务,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资金、有精力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快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3]。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首先在农村区域设置城中村、设置城乡结合部等试点,利用城市极为先进的经济条件,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以先发展部分单位,然后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整个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还利用将散居迁居到乡镇或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方,逐一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技术扶贫

我国的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基于这种特点,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具备的产业机构,例如农、林、牧、渔等产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优化。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原有的畜牧业,细化为养牛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同时对于家禽饲养业,可以将其分为家禽、农副产品等产业。通过将产业结构细化,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以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注重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积极在乡镇上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上夜校、职业教育等措施,向农村地区传授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而土壤农民将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4];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支持,注重聘请高技能的人才走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在加快农村区域建设的工作时,相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特色各异、人口素质有待提升、资金投入欠乏等现状,要注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加大技术扶贫等,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2]许秀川.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量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20-224.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措施浅谈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4-0016-0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短暂的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变开始进入滞缓状态,虽然国家政府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本文将对农业中各个领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紧缺,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建立健全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投入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大都使用了很长时间,有些工程超过了服务期限,无法应对气候等的变化,造成了农业抗灾能力下降的现象。

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武器,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技术仍处于较落后阶段。譬如,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我国仍未达到低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落后于科技研究,许多科研结果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中。缺乏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较差,使得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城乡差别大,双重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此外,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差距巨大,农产品价格低廉,而农业向城市提供的资金,并不能在城市产生效益,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1.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2.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并不像东部乡镇企业那么发达,还有待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应借鉴东部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布局。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农业经济发展要发展特色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要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三个方面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杜宗义;罗明灿;成清琴;;云南省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对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1年03期.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篇10

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原因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坚持加快发展(包含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这是依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状况和整个国家的状况采取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原因。

1.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其相对落后

中国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受到国内发动统治阶级与本民族剥削阶级的严重剥削,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的摧残与束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充分、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处在极度贫困与愚昧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停滞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现代工业,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全部靠天吃饭。交通运输特别落后,就连公路也很少,全部依赖肩挑背扛,牛拉马驮,文化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状态,文盲比重占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医药稀缺,经常发生流行疾病,人口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开展了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因为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和汉族地区发展相比较,差距依旧较大。在这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要想赶上先进民族,那就得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在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状况下要想调动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加速自我发展的能力,那就得在自身奋发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国家与先进民族给予相应的帮助。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力量等诸多方面全面地支援与帮助了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与国家的帮助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加快”分不开的。

2.从少数民族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来看其占有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发挥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优势、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才可能有高速度的发展。例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草原、森林、水利资源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占绝对的优势,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也很丰富。这不但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而且也是加快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再如,畜牧业、林业等是某些少数民族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同志所讲的,“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不完全的经济”。

3.从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来看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210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大多都居住有少数民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就约有30多个居住在边境线上,从东北的黑龙江,到北部的内蒙古,西北的新疆,西南的、云南,南部的广西,都是祖国边防第一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15个国家接壤,有很多少数民族是跨国界居住的,像苗族、傣族、俄罗斯族、蒙古族、朝鲜族等。要巩固国防,把边防建设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就得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与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首要的是要把边境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这是改善边境地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激起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夺得反对境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斗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因素,也是保卫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的物质条件。为此,为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安定的国内社会局面,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把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当前,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因而,解决好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来的民族问题,实际关系到当前社会安定团结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情况、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等原因,体现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二、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特别需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特别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曾讲过:“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1]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假设没有少数民族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假设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毫无可能的。就像同志讲的:“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族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方,区域自治地方,都现代化。”[2]另外,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跟汉族地区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国家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扶持与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这不仅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缩小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改变内地和边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