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交流的要求十篇文化交流的要求十篇

文化交流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52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1

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拿中西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来说,首先,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北美文化中,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亚洲文化中,时间观念比较宽松。所以,在来自中西两方的人员进行经济活动时,同时也是文化交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比如,美国人喜欢追求速度和效益,所以就会尽量减少谈判的时间。而中国人更喜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喜欢花较长的时间去了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间观念不同。西方人有较强的空间领域感,而中国人则喜欢和伙伴共享空间。所以,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时,如果向主人提出参观卧室的请求就会被认为是无礼。并且在晚上9点以后,除非有紧急商务事件,西方人不喜欢被别人拜访。所以,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发生文化交流的冲突。再者,人情和法制观念不同。在贸易合同的处理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时,常常会准备较为详细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国人常常会觉得文件内容过于繁琐。这是因为美国人主要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自己与经济伙伴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人则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很容易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从而妨碍不同文化的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

1.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想要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国贸易往来。因此,企业只有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与其他跨国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首先,企业领导人必须重视起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从而做好企业员工的跨文化管理。其次,企业领导需要向员工传达跨文化交流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再者,企业管理者要注重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从而通过与这些人才进行沟通,加深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另外,也可以使用跨文化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差异的培训,进而使员工全面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总之,企业只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做好跨文化的交流。

2.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有差异,但是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不能因为别人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对别人的行为举止表示不满。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所以,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才能加强彼此间文化交流。比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处于劣势,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企业却不能抱有民族观念来对合作伙伴表示不满,这样只会使得商务合作难以进行。总之,没有哪国文化是绝对优越的,想要与他国企业进行合作,就一定要本着平等的文化观念,来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企业想要在他国发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从而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业要做好当地文化的调查,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的心理,顺利进行跨文化的沟通,进而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能一味的迁就他国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本国文化在渗透到他国文化中,达成文化的融合。再者,追求文化的融合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考虑到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排外情绪,从而保证积极健康的跨国文化交流。最后,不同文化的人有着自己固有的行为方式,既不能拿本国文化来衡量异国文化中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总之,在追求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定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原则,来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的交流。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利用这种差异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业间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可以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打造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企业特色文化。其次,在看到文化差异的负面问题时,同时应该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客观的看待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再者,为了实现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企业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得企业员工为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总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

三、结语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2

于浩(简称于):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厦门市为目前唯一的“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既是对厦门市在两岸新闻出版交流合作工作实绩方面的肯定,也充分表明总署对设立厦门基地所寄予的期望和要求。

总署在厦门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基地,我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厦门与台湾具有地域优势,离台湾一水之隔,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第二,厦门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第三,厦门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上具有窗口优势,要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第四,厦门在两岸新闻出版交流合作上具有产业优势,2009年厦门市新闻出版业的总资产达到143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市GDp的2%。新闻出版业的增加值占到文化产业的29.1%,将近三分之一,是厦门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中,台湾业界投资厦门市新闻出版产业的比例很高,台湾客商投资厦门印刷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就占到厦门印刷业年度产值的41%,台资成为境外资本投资厦门印刷业的最主要来源地。此外,在厦门市游戏和动漫产业的构成中,台湾客商的投入也占有较大比例。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业界在报刊方面的合作也不断深化,《厦门商报》、《海峡导报》、《台海》和《书香两岸》杂志等报刊都与台湾报刊建立了合作关系,部分报刊已进入台湾发行,在台湾地区产生较好的影响;第五,厦门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具有载体优势,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推进两岸出版界的双向交流互访,积极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比如,近年来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平台和组团参观、参访、座谈、研讨、培训等方式,不断拓展图书、音像、网络出版、印刷、数字出版等项目合作,积极探索两岸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的合作方式,扩大了两岸交流的范围和领域,也推进两岸新闻出版业的合作发展不断深化。

书香:厦门建立“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有哪些优势吸引两岸业界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于: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和深化厦台出版交流合作已步入新的战略机遇期,不仅十分重要、必要和紧迫,而且还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①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形势为厦台出版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规划的颁布实施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福建省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闻出版业建设合作协议》的落实及厦门市充分发挥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作用的要求,为厦台出版交流合作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

②文化建设的兴起为厦台出版交流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厦门市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发展政策,发展的有利条件明显增多,为加速推进厦台出版产业发展与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③厦门出版产业的快速壮大为厦台出版交流合作增添了新的优势。

全市新闻出版业强化品牌意识、创新意识,转变增长方式,实力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产业指数连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继续增长,出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已逐步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厦台出版交流合作的深化搭建了平台,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④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为厦台出版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迫切要求两岸加强出版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两岸民众和世界华人对新闻出版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两岸业界携手奋进,走向世界,为不断扩大两岸出版业界交流合作的空间和范围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客观条件。

据此,我们认为,海峡两岸出版业界应当继续秉承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和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双方持续良性互动,稳步扎实地推进两岸出版业界交流合作发展进程。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3

【关键词】幼师生跨文化英语交际幼师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英语交际

目前,经济的快速全球化要求并促进着交际的全球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跨文化英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英语(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就要求交际者不仅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与来自英美文化背景的人自如交际,还要对英美文化及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比如:历史、交际禁忌、风俗习惯、信仰、教育理念……等许多方面。如果在不了解英美文化的情况下与英美人士进行交流,很有可能存在沟通的障碍,甚至会令彼此对对方产生误解。因此,跨文化英语交际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各种跨国行业领域中受到人们的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直接影响、促进着行业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我国高校中除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之外,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跨文化英语交际也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幼师生

幼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类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就业方向有着相对定向的特点。她们在毕业以后将要成为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的行业。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之外,作为幼儿的人生启蒙老师,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认知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对待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她们所具备的技能水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技能的开发和发展程度。幼儿交际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很多时候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这时候幼儿教师就要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三、幼师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广泛发展,幼儿对英语的接触和学习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幼儿和幼儿教师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跨文化英语交际。因此,对幼师生进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成为了必要。当幼师生走上幼儿教育岗位后,她们会在教学和与幼儿交流过程中会把自身对跨文化英语交际的理解、英语文化现象以及英语交际技巧传输给幼儿,这种传输就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日常交际习惯、以及在以后的中学和大学阶段对跨文化英语交际的兴趣及学习程度。所以,幼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对她们进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重视对幼师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也即将成为幼师生在毕业时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4

1国内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大型活动需求研究涉及的领域还仅仅局限于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小明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部门,它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其中陈艳艳教授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多篇论文。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p.Loucopoulos教授是需求工程领域的专家,它是需求工程杂志的联合主编,信息系统杂志的副主编。p.Loucopoulos教授研究主要是为大型复杂动态组织提供信息处理系统。它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工业、银行业、公共事业、政府机关等。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5

[关键词]文化交流旅游资源开发

一、前言

海峡两岸交流2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交流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随着两岸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合作;而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交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现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纽带。文化交流不但活跃了两岸关系,同时还给我区的旅游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大好机遇,同时也使我区面临严峻挑战。

二、广西经济发展现状与优势

广西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具有发展经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际经济关系优势。广西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大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特殊优势,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国家从战略高度把广西推上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国际环境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两岸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政治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以往的经贸活动突破了地区、国家界限,甚至突破意识形态和敌对壁垒的制约。改革开放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11月6日是两岸交流满20年纪念日,两岸文化交流的内容不断扩展,层次不断深化。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来祖国大陆探亲,一些岛内文化界人士和歌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先驱。据统计1991年~2007年,经文化部同意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达5千多项,5万多人次,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教育、文物、民俗等领域。见下表

近年来,文化部所属中华联谊会连续成功举办“情系三峡”“情系黄山”“情系香格里拉”等两岸文化联谊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见,两岸文化交流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两岸经贸和政治上的交往。总书记会见连战、宋楚瑜等台湾政党要人是两岸交流深入发展的结果。

四、文化交流和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感受、体验一种有别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这样就体现了两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台湾文化源于大陆,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例如佛教和民间祭祀文化、艺术和书法等。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离,造成同一文化产生了源和流的分歧以及同一民族思想意识上的差异,但这给跨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提供了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区带来有利发展机遇和条件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任何与外界的交流都可能成为发展我区经济的契机。两岸文化交流发展形成跨地区旅游经济是可能的、是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台湾高校和学术团体直接和间接到广西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除学术交流外,更多的是进行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等。台湾年轻一代同胞对了解祖国大陆的需求胜过了对了解学术的需求,这是一个从两岸文化交流发展成为旅游的极好机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港、澳、台三地的旅游业交往,将为广西的旅游业发展,甚至整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五、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与市场供求关系

目前我区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品牌的旅游还在酝酿中。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推动广西经济全面发展不仅要依靠资金和科技,更重要的是创新思想观念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广西拥有11个少数民族,分布地域零散,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种经济水平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我们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恰恰这种文化差异,是形成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力。目前,我区已经形成较系统的旅游产业结构,其中桂林山水和各种少数民族的风情游等,吸引游客留恋忘返;抗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等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来追溯历史。这种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市场虽然还没有系统开发,但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并有待进一步开发。

六、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1.广告效应

既然文化旅游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市场开发前期的广告、宣传要依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有序地进行。创新思想观念,摆脱区域性规模发展的思想局限,与全国的大旅游圈密切配合。例如,把“牵手08―情系邕城”、“牵手08―情系漓江”等旅游品牌打出来,使我区的旅游成为全国大旅游圈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结合我区少数民族地处的不同山水风光、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迫切了解的需求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旅游消费。在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宏观指导下,积极地发展台湾各大高校和中学生来我区学校进行相对应的参观访问,加深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同胞来访大陆和两岸关系正常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

2.开发项目的建设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整体规划上遵循系统的理论,坚持从大旅游观念出发的原则,以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实力及区位条件为依托进行逐步开发。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有机联系。

纵向联系遵循从国家到地区、从中央到地方、从重点到普通的原则。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一般都是通过文化部、教育部等级别的单位进行沟通的,往往都是从北京国家各重点大学进行访问后才有选择地到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学进行访问,因此要保持我区与中央及其重点大学的密切联系,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链条式文化交流与旅游结构。横向联系一方面是指加强与其他省、市和自治区的大学或教育、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指依托我区已经较为系统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将以两岸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旅游整合到我区的大旅游圈中,与纵向联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旅游发展结构,并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

3.开发的预期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两岸文化交流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注重社会效益。但随着交流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产业的规模式发展,逐渐转变为政府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并以后者为主体,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社会效益会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发展。只要有隔阂,就会有思想、文化的差异,这是产生交流和形成旅游市场的原动力。以文化交流带动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是产生效益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自形成“三通”以来,两岸的交流不断增加,层次从平民百姓发展到政府和政党要人,发展规模的扩大促使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形成,目前,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台商的投资已遍及我区各地,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给两岸交往树立了榜样,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科学的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他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加强在两岸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中组织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旅游产业乃至整个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我区特殊的地理及国际经济关系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再次腾飞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茆雷磊:文化部:两岸文化交流20年来从无到有、不断深化[eB/oL].省略/jrzg/2007-11/06/content_797820.htm.2007-11-06

[2]韦耀莹钟燕莫理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广西经济发展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4):4~50

[3]李祥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0(2):61~64

[4]李玫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广西经济发展对策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6):5~6

[5]杜文宏肖华龙:创新区域文化推动广西经济发展[J].广西经贸2003,(8):16~18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6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下,国际交往日趋频繁,跨文化传播成为必然。而参与国际跨文化传播不仅要求参与者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的交际能力之外,更要具备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现实背景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恢复和走上正轨,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着发展和变革,先后走过了“规范与发展、调整与改革以及提高与深化的阶段”。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学生基数庞大、水平不一,多年的应试教育遗留影响等因素,教学仍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如熊敦礼等对大学生的口语能力的相关调查就显示,非英语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还无法达到大纲的要求;户进菊等在对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结束时学生的英语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综合语言能力不高。虽说很多同学也通过了四级考试,但与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听力上很多同学听不懂大意,更谈不上掌握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学生对自己的听力并不满意;即使是听说读写等几项技能中稍强的阅读能力,也只是基本能掌握中心大意和主要事实,对细节的领悟能力和上下文的判断推理能力还很欠缺;翻译上,出现理解和表达的偏差、语言的不得体等问题;写作上也同样存在语言使用的适切性、语篇语义表达以及汉式英语等问题。②

总体说来,大学英语教学还偏重于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操练,缺乏对学生进行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训练;忽视文化及跨文化教学,注重西方文化引入而疏于对母语文化的教学,缺乏跨文化传播意识等,导致学生似乎掌握了语言,能用却用不好,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有障碍,问题重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对英语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跨文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

1、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③从跨文化传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和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萨默瓦的话来说,“文化和传播协同工作——两者不可分离。事实上,要判别哪个是声音、哪个是回音往往是困难的。”④而文化和传播又离不开语言,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要素。传播使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发展绵延,并使文化的交流、扩散成为可能,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文化为传播提供了语境,即语言传播的环境,它既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又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人们的习得过程中也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总而言之,人们通过传播活动习得语言和文化,传播推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影响着语言和传播。文化、语言和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以语言和非语言为途径、以文化为环境的信息传递过程。它依赖于语言和文化,又同时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习得和交流。”⑤

因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跨文化传播中是传播的主要形式,是架起文化间传播和交流的桥梁,那么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2、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跨文化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的说明已清楚阐释了大学英语教学对内在跨文化要求。英语语言本身必然承载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英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也一定不能剥离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教学,而且应该是跨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也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需要。⑥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如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走出困境,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基于对跨文化传播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核及其关系的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多方面入手,以适应和达到跨文化传播的要求。

1、文化教学不可或缺

跨文化的传播离开了文化是无法有效进行的。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英语语言教学自然不能忽视文化教学,从教学理念上就应有跨文化的意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西方文化也要有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应将文化教学贯穿在语言教学中,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帮助和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包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通过英语学习理解英语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形成文化的双向学习和传播。同时,注意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使两种语言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两种文化的学习相互促进。在教学方法上应遵循互动性原则,包括教与学的互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和文化间的互动。语言是鲜活的,语言教学也不能仅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和操练,在教学中应采取交互的方式,用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课下的英语交流实践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建立语言实践平台、开展短期中外互访交流等。真实的对外交流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练习和体验机会,让他们在使用中学习、体验并发现问题,促进有效学习,学到活的语言,体味真的文化,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2、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作为母语的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语法等的语言符号系统上差别较大,而且,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克服文化冲撞带来的紧张、挫败感、退缩等心理障碍,避免文化成见和民族中心主义,建立开放、包容、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在交流中应用掌握的语言、文化、交流知识,理解和灵活处理交流中的问题,并根据交流环境的变化和交流的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3、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以保证跨文化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本身也应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在教学中注意中西文化教学的平衡,发挥两种文化学习的互促作用,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同时,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的角度,也应该为大学英语教师创造和提供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和培训机会。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主要形式,我们通过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了解世界,也要用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审视和思考教学改革和发展,培养既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有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跨文化传播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陈红、蔡朝辉、戴祝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演进与变革》[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②刘润清、戴曼纯编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③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④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⑤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校外事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7

abstractatpresent,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tendstobeinternationalized,soitismoreandmoreimportantforcollegeeducationtobeagoodcommunicationabilityofforeignaffairs.andthebiggestproblemfacingtheforeignaffairsworkis"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thestructure,vocabularymeaning,emotionandexpressionoflanguag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foreignaffairstranslationisthemaintranslationobstacles.excellenttranslatorsshouldfullyunderstandtheculturalbackgroundofbothsides,improvethelevelofknowledgeandcultureandcomprehensivequality,theuseofflexibleskills,soastoprovideagoodguaranteeforthesmoothdevelopmentofforeignaffairs.

Keywords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ollege;translationofforeignaffairs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作为对外合作交流的前沿地带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高校外事部门是对外开展合作交流的窗口部门,而且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合作程度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①作为交流合作的载体,外事译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高校外事是高校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双方学校能够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建设,促进文化交流,增加合作机会。本文从当前跨文化交际现状出发,对高校外事翻译进行探析。

1外事翻译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对外交往活动出现得早,外事翻译出现得也早。《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可不通过‘旬寄之才’(即翻译人员)以‘达其意,通其欲’。”即外事翻译即译员表达双方各自的观点立场,进行各种学术、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为外事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高校外事翻译的目的

正如我们所知,翻译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双方思想文化的交流,是各项活动开展的前提。而高校的外事交际活动,外事译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包括介绍本校的历史背景、擅长领域、教学、科研现状或者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一方面是国际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为两国的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搭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学校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实现高水平办学,提升高校的影响力。

3外事翻译的基本特点

在高校外事交际活动中,翻译是重要组成,是彼此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外事翻译有异于其它行业的翻译工作,它的政治敏锐性、译文的严谨性、文化冲突性等特点将更加突出。②这个“涉外工作”,可以说是掌握当前国际合作交流前沿的一项工作,一言一行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外事翻译交流的同时还应懂得相关要求准则,也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1)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涵盖了国度的立场、政策。稍有失误,就可能影响到交际活动的开展,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外事翻译工作者的必备素质。翻译过程中除遵循我们所熟知的“信、达、雅”之外,还应熟知天下大小事。

(2)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很强。口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工作的最大特性是时间紧迫,短时间内需要译员高标准地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常常困难重重,翻译工作者须短时间、高标准地完成翻译、定稿、打印、校正等一系列复杂程序。

(3)外事翻译语言表达要求严谨而又精准。译员不仅要准确、完整、严谨地完成翻译工作,而且要求译文通顺、情感色彩鲜明、带有文学色彩。例如“wewatchthedevelopmentofthesituationwithsatisfaction.”在翻译时应译为“我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满意。”而不是随意地译为“我们对形势的发展感到非常满意。”所以,翻译语言所要求的灵活高标准,对于外事译员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同一表达,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文化下,表达的意义都不一样,有时候甚至是禁忌。

4外事翻译的影响因素

(1)价值观。中国人口众多,文化丰富。每个人都接受来自不同学派知识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③中国人在交际中善于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人们更偏向于直接简单明了的表达。所以,熟知双方背景文化,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方式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2)文化定势。何谓文化定势?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本身的思想定型。这一说法最早是由w.Lippman在《大众舆论》(1992)中采用的术语,指的是人员由于外界影响或者自身所接触到的事物,对某一类人或者国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看法。④但是,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巨大的消极作用,人为地为他国或者某一事物贴上标签,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导致不信任和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影响。相似的,胡文仲提出的“刻板印象”也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翻译活动,人为地为外事交际造成了障碍。比如,认为法国人浪漫,日本人精明并且是工作狂,美国人随意等等。⑤

(3)自身修养。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环境和背景不尽相同,在交际过程中,对同一交际表达的解释、辨别能力都是不同的,误译显而易见。就如本国文化中某一行为是合乎标准规范的,而在他国文化背景下却是一项禁忌,如果误用,易造成误解。

(4)思维模式。翻译是语言的表达,也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既有文化的对比,又有文化的交流学习。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熟悉双方的思维习惯,在工作中迅速进入角色,采用对方的思维模式进行交流,更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用贴近对方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严谨准确的表达,为顺利开展交际提供有力保障。

5高校外事翻译的策略

(1)求同存异。外事译员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素养,一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二要有敏锐洞察力。那么,何谓文化素养?对于外事译员而言,外事译员应该具备的文化修养包括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和工作中基本的多学科常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外事译员扮演的不仅仅是个翻译人员,更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这就要求外事译员应对本国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发展现状等都要非常熟悉。当然,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应了解,对两国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寻找共同学习的机会,保持自身的文化常态的同时融入异族文化,尊重并了解这些差异,懂得如何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对方沟通,促进外事工作顺利开展。

(2)增强语言基本功,不断提高语言素质。跨文化交际不仅讲求细致严谨,而且充满困难挑战,对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事译员所做的每一项工作不只代表个人素质,更是代表国家外事的综合水平和能力。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外事译员而言,坚实的语言基础是必备素质,只有语言水平提高了,顺利的交际才成为可能,才能更好地向外界宣传学校品牌,并促进双方实现共赢。

(3)把握机会,积累经验。任何外事译员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地完成工作,所以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学习对于外事译员来说格外重要,以最大限度降低失误几率。正如实践证明,外事人员对双方的文化等各方面异同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越有可能在交际中摩擦出新的火花,以确保外事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不打无准备的仗。古人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就如1987年,英国女王在访问中国时,身穿黄色服装并不是随性搭配,而是因为黄色在中国是象征着帝王的传统颜色。选择访问中国的时间也很有讲究,选择的时间是我国的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预示着⑥她的访问的成功。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有自己充分准备,谨慎安排外事活动,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综合能力的象征。当然,外事人员准备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外宾的身份和专业背景、个人情况等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相关专业词汇,把握会议或者交际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工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灵活发挥。外事译员的翻译工作不同于创作,但却含有创作的性质在里面,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风格,能够精确把握语言的特征和意义对于任何一个译员而言,都需要长久的学习和积累。原文是翻译的基础,是重要的前提。译员需严谨地遵从原文,而不能擅自改动原文。

(5)真知源于实践。广泛的交际实践对于外事译员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工作都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工作后懂得总结,在总结中学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懂得为何失败,成功的意义等。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促进外事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交际过程中外事译员⑦应该注意:①设身处地:以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认真倾听,洞察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和情感色彩,避免文化认知偏见。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交际中坚持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他人想法,以合作为前提,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分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过分强硬只会适得其反,应使用恰当得体的言语和行为。③双向辩证:在跨文化交际中,当双方遇到冲突或者矛盾时,应该学会懂得如何实现双赢,求同存异,采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去探讨最合适的方案。

(6)学无止境。外事译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译员需要注意增加政治的敏感性,合理利用时间充分了解当前最新实时讯息,并且联系本校综合情况,寻找双方发展合作的契机,对本校外事工作做出详尽合理的措施,制定更适应本校发展的方案。

6小结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事工作是一项高度严谨、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工作。在外事工作中,每个译员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学会找寻方法去克服困难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自己才了解自身的问题,在实践中去寻找不足,实践出真知。当然,作为外事人员,一方面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多元化的文化与科技。强化母语学习的同时,对他国文化语言进行深(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入理解,并深入研究中外文化差异,了解他国文化的标准和禁忌所在。一名合格的译员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既做一名专才,也做一名通才,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可靠的技能保障。

注释

①②钟伟良.校外事工作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③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④周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J].理论界,2006(1).

⑤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8

传统的期刊基本上以学术型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社会调查、自然勘探或新闻评论作为其主要内容。其文字的专业性强,文章内容严肃,学术性较高,编写人在学术界的地位较高。因此传统的期刊很难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导致期刊发行量逐年下滑,很多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期刊文章得不到广泛传播。传统的期刊大多选用纸质作为媒介,其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经常会受到审稿人或专业性人士质疑的影响。导致其发行速度慢,连载期刊发行等待的周期较长,造成很多读者不愿意长期等待或不能理解其文章中的专业性词汇。因此,很难受到大众的欢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模式逐渐在期刊文献中盛行起来,其速度快,媒介多元化,文字亲民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新媒体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最早开始使用新媒体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期刊或学术型论文出版活动。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在学术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引起了当时美国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和研究。之后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逐渐在西方国家盛行起来。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新媒体模式从1999年开始引入我国,但起初并未引起太高的重视,传统的期刊方式在我国根深蒂固。大多的出版社和学者仍旧选择传统的期刊方式进行,而一些学术性地位较低的学者开始选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并迅速取得了显著效果,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6年开始,新媒体出版模式在我国逐渐盛行起来。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富媒体化,文字的亲民化,给大众读者打开了科普认知的大门,因此易受到公众的欢迎。新媒体模式强调的是个性化的数字信息交换,其主要特性在于能无缝实现读者与作者交流。传统期刊文献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纸质传播,其期刊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和文字校对过程,一些学术型的期刊,还要经过专业学者的筛选。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导致其发行速度缓慢,大多连载的期刊发行周期较长。读者由于较长的等待时间,通常会中途放弃。传统媒体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对单一,大多仅局限于从作者到读者的单项交流,无法从读者向作者反馈信息。随着新媒体传播模式的逐渐普及,将出版活动的信息交流分化为由群众发起的交流形式和由媒体发起的交流形式两种形式。群众发起的交流形式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像媒体提出自己的要求,由媒体统一将要求总结和处理,然后进行组稿、,以满足群众所提出的要求。这一类型的交流模式大多包括资源或文献定制类的期刊。而由媒体发起的交流模式则大多是作用在期刊发行或创作的前期,是由媒体的工作人员与读者进行对话,进行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调查,当然,最终期刊的发行结果不会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媒体只能调查时根据大多数读者的要求来进行整理,将要求反馈给期刊作者,再由作者撰写文章。有界限式交流模式主要是以媒体作为中间媒介,向作者提出要求的一种交流模式。而无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指读者与作者间直接进行交流,无需通过媒体作为中间的中介进行信息传递。所有人可以一起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读者和作者可以一起进行内容和学术型的探讨。而无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新媒体交流模式中较为直接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这种信息交流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是一种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作者与群众,读者与群众间的一种多向的交流模式。该模式下的交流信息量大,交流人群较为复杂。传统模式下的期刊编辑,常常是通过撰写人自己寻找研究题目,选取题目后对该项内容进行调查或研究,其研究内容的来源单一。期刊的编辑模式大多是通过纸质的编辑,再由出版社进行期刊的审核和文字的校对,最终由出版社进行发行。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模式的普及,期刊的编辑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进行研究内容相关资料的调查时,新媒体传播模式通过网络平台,为作者提供大量的参考性信息。作者可以通过参考网络平台中检索出的专业性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缩短自己独自开发的时间。网络平台除了提供给作者撰写期刊的资料外,还可以作为作者进行社会调查的媒介。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或群众进行兴趣调查和学术探讨,然后筛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信息资源的汇总和整理,再根据大多数读者的兴趣进行期刊编辑。由此,期刊的编辑模式逐渐上升为纸质版、电子版并重。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通常是一种角色性的转化,读者与作者之间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使读者可以参与到期刊的编辑工作中来。下的编辑模式和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模式对比图。图1中,传统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是通过媒体向读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编辑模式,该模式下,媒体需要对大量的读者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再筛选中大多读者反馈的问题,再将问题反馈给作者。这一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常常会导致期刊的发行周期较长。是一种由媒体向作者反馈信息的单一的编辑方式。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恰恰解决了信息传递的单一性。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编辑追求的是网络平台信息交流的更高层次。读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来随时随地与作者进行互动,并随时跟进期刊的连载进度。相较传统模式下的连载期刊漫长的等待过程,新媒体模式下的连载期刊,读者在等待期就可以与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间也可以进行心得的交流,让读者也参与到媒体的编辑活动中来。新媒体模式下采取的网络平台互动交流式编辑,冲破了传统编辑模式慢、周期较长的瓶颈,是目前期刊编辑中较为热门的一种编辑模式。传统模式下的期刊出版通常是通过纸质形式进行出版。其出版前需要在出版社进行人工的审核和校对,其审核时间较长,人工投入成本较高。而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则更加多元化。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由计算机或移动终端随时信息内容。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时效性,节约了人力资源。因此,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出版周期通常较短。期刊的出版可以分为纸质版、电子版等形式。利用互联网无限扩大了期刊的阅读人群。自2006年新媒体模式兴起以来,期刊的出版速度越来越快。大多出版社由独立的一家媒体,逐渐转变为众多媒体合作的形式。期刊主题也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得益于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语言生动亲民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编辑和出版逐渐在各大出版社中普及起来。本文针对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编辑活动和出版模式进行了探讨。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编辑更具有亲民性和可交流性,读者与作者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亲自参与到期刊的编辑活动中来,不但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扩大期刊的受众人群。在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出版将更多元化,作者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从而促进了期刊时效性,缩短了周期。新媒体模式的出现不仅为期刊带来了多样化,也是一场期刊编辑和出版的革命性变革。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9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化交融的结果之一。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在学习方面也不止只限于书面知识,更多的外国学生因为学习汉语,所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不止注重衣食住行,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大多对佛教文化比较感兴趣。本文就将从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来看中外文化交流进行论述。我们知道,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内地经由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即由中亚、西亚地区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然后再深入中原地区。史书上记载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以白马驮经到达洛阳,就是经由陆路而来的;稍后的安世高和支娄伽谶也是通过这条路线来到中原的。另一条是海路,大约到南北朝时才有著名的译经大师从海路来到中国传教,如禅宗祖师达摩就是经海路到达广州,然后才逐渐北上,进入少林寺修行的。丝绸之路的发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作用是相互的。

由于科技的发展,所以实习方式多元化,可以简单概括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因为实习是跟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工作。在平时讲课时就接触到了外国学生。学生为印尼学员,信教,所以在讲课前会进行祷告。这也是本文来源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有多方面的。例如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等。宗教间的交流为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将从宗教方面,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主要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并且结合Chinlingo平台的实习经历,研究在宗教方面,中国与外国之间,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很多书籍介绍的主要为佛教东传的过程,忽视了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活动。其实,在印度佛教东传的同时,中国的僧人兴起了西行求法活动。西行求法活动,可以追溯于西晋时期。据统计,西晋时,已有三人西行求法,东晋已多达37人,六朝时达百人以上。因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可以看出,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课题,触及民族文化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深远、巨大。其影响不止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也体现在文学、医学等各个方面。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例如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等其他僧人的作品的出现,保留了中国文字学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医学方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各种印度医学观念也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方法,针对在宗教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同之处,进行对比,看中外文化如何在宗教方面体现出来交融,并且通过宗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事件进行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在宗教文化中,看出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国文化的求同存异,即包容性。

一、主持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答辩人:目的:因为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单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特别细微的阐述。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本文欲从这两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阐述,从而得出论文结论。

二、主持人:本篇论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答辩人:本文欲从六个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即:

第一章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的结果;

第二章是有关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意义;

第三是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第四章我主要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这两件事情的异同;

第五章我针对这两件事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个概述。

最后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括,也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是怎样一个态度。我的论文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就是这样。

三、主持人:在你研究的课题方面,你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答辩人:我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文献研究法: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产生的影响,翻阅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比如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以及法显的《佛国记》等,种类有许多,在论文撰写初期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2、对比法:对中国以及外国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又与“一带一路”进行结合,产生现实意义。并得出我们针对此现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得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现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交流的要求篇10

关键词:语境;高语境;低语境;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100-01

一、高、低语境定义和分类假设

人类学家霍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从感知和交流方面研究文化之间异同的有效方式。根据交流中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合还是来自交流的语言,它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霍尔这种分类所用的假设是:“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在人和外在世界中间建立一个高度选择性的屏幕。文化通过该屏幕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决定了我们注意到的内容和忽视的内容。”因此,对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认清人们注意到了什么,而且能够帮我们认识到人们忽视了什么。霍尔使用下列方法定义高低语境:“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指大多数信息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有极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

二、高语境文化的成因及其交际方式

在高语境文化中,如日本、中国、韩国,人们在经历信息网络资源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同质性。由于传统和历史因素,高语境文化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动不大。在这些文化中,一致的信息会获得对外在环境的一致反应。霍尔说:“高语境文化的结果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正常交流中,他们并不需要也不期望详细深入的背景信息。”因此,意义没有必要一定包含在话语当中。在高语境文化当中,可以通过手势、空间的使用甚至沉默来提供信息。高语境文化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更加敏感,不通过语言也能传达他们的感情。正如安德森指出:“高语境文化更加依赖和熟悉非语言交流。”在高语境文化中,通过环境就可以获得许多信息,没有必要把所有事情说出来。譬如说,诸如“我爱你”等表示喜欢的话很少直接说出来,因为这一信息已经通过语境表示了出来。

三、低语境文化的成因及其交际方式

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如德国,瑞士和美国,人口具有较低的同质性,所以造成人际交往的区别。缺少共同的经历意味着“每次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都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这一特点反映在多个方面。举例来说,亚洲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隐晦、间接和含蓄,而西方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直接和坦率,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需要说明白,而且是越明白越好。

四、两种导向下的认识差异

哈瑞斯和摩兰是这样概括这两种导向的差异的:“除非全球领导人都能认识到这些微妙的差异,否则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在交流时会产生误解。”这样看来对差异性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1)对可信度认识的不同

与这两个导向有关的一个交流方面是对可信度认识的不同。在高语境文化里,那些主要依靠语言交流来获得信息的人相对而言比较不可信。他们认为沉默传达的讯息常常胜过语言,那些需要谈话的人没有有用信息。正如一句印度尼西亚的谚语所说:“空罐子叫得最响。”

(2)对冲突认识的不同

在这一交流维度方面的差异甚至会改变人们感知冲突和对冲突做出反应的方式。丁・图米注意到,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在交流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上。举例来说,因为高语境文化比较含蓄,所以他们认为冲突会破坏交流。丁・图米说:“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慎重而巧妙地解决冲突。”

(3)对信息来源认识的不同

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追求,信任并乐于使用客观的,不具个人喜好的信息来源,而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交流者更加偏爱个人的信息来源。在没有人力的帮忙新环境中,,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会感觉新环境不友好并且冷漠无情。

(4)对非言语信息的认识不同

一般在交流中,低语境文化较少注意非言语动作或行为(如面部表情,语调等),场合,交流对象的身份所传达的信息,他们的反应会更加针对言语本身。高语境文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理解这些语境传达的含义。当他们遇见对此类信息不能正确回应的人,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反应迟钝甚至粗暴无礼。

(5)对套话的认识不同

高语境文化认为不使用套话的交流方式是不礼貌的,而低语境文化认为使用套话的交流方式为不真诚。

(6)对交流中的责任人的认识不同

低语境文化认为说话人和作者应对整个交流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负责。说话人和作者应该阐释清楚,争取听话者能够完全明白自己的话。高语境文化期待听话人在理解信息的含义上多出些力,对整个交流多尽点责任,甚至说话者可以不具体用言词表达完整或准确,而靠听话人能注意到说话的语境来理解话语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禅宗,它的特点之一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常是师傅说一句高声莫测的话,留给弟子们去参透其中的玄机,当然能参透者甚寡,能参透者即是佛祖的有缘人,日后的得道高僧了。

(7)对礼节的认识不同

低语境文化更希望能在交流中能剔除礼节性的规范,能够更家真诚自然地以心交流,传达彼此的感受。高语境文化通过严格按照礼数行事来表达尊重和欢迎之情,并能体现自己是个高素质的人。

(8)对宴会的认识不同

高语境文化赋予宴会的含义在于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主客间的地位,与席者间的关系和庆祝的场合。如果呈上的都是些珍馐佳肴,客人就知道自己受到特别的尊敬和重视。席间,人们也会互致一些表示尊敬的恭维话。这些在低语境文化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

(9)对合同的认识不同

如果合同双方起了争执,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会诉诸合同的条款,试图解决分歧。高语境文化的交流者除了考虑合同的条款,很可能会考虑到双方的关系和情境因素。事实上情境因素对高语境文化比起合同更加重要。

(10)对寻求帮助的途径认识不同

低语境文化在处理低语境代码时,向会计,律师,媒体寻求帮助;高语境文化在处理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向中间人,公证人和经纪人取得帮助。

五、结语

高低语境文化交际导向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时常造成交际障碍,因为它影响信息的获得,阻碍人们的交流。在实际交际当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文化,认同别人的交际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扬长避短,达成共识,促进交流是我们的宗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