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思维培养十篇化学思维培养十篇

化学思维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09

化学思维培养篇1

一、运用多维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多维变式教学特点是,对问题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和答案,扩大选择余地,多途径、多方向地思考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视角审视问题的智慧。

1.多途径发散

对问题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做出多种多样的解答。例如,在氢氧化铝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下列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借以从多个侧面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1)将少量铝盐滴入强碱溶液有什么现象?(2)将强碱溶液逐滴滴入铝盐溶液中去,又有什么现象?(3)将铝盐溶液逐滴滴入强碱溶液直至过量,又有什么现象?(4)铝盐溶液逐滴滴入过量氨水中时,又有什么现象?(5)铝盐溶液跟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6)用明矾溶液代替铝盐溶液重做上面实验,有什么现象?(7)铝盐溶液为什么显酸性?(8)氢氧化铝为什么显碱性?(9)怎样由氢氧化铝制取纯净的硝酸铝?(10)怎样除去明矾中的离子和离子?

2.多方向汇聚

对问题从多方向各寻捷径求解,最后殊途同归。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化学物质的多途径合成、物质鉴别与检验的多种方法设计、习题研究中的多题归一等属于这种形式。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这种策略进行知识规律的总结。例如,针对问题:常温常压下,50mL硫化氢与60mL氧气混合点燃,问能生成相同条件下的二氧化硫多少mL?可指导学生以硫化氢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起点,分别从并列反应、连续反应、合并反应、电子守恒、体积差量等多个方向去总结硫化氢与氧反应的基本规律:

3.多角度推论

对论点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寻找多种论据加以推论。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后,可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阿伏加德罗定律进行推论,则可得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各种特殊情况:(1)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V)之比=物质的量(n)之比=分子数(n)之比;(2)同温、同体积时,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压强(p)之比;(3)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或物质的量)与式量(m)成反比;(4)同温、同体积时,同质量的两种气体,压强与式量成反比;(5)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ρ)之比=式量之比;(6)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密度(ρ)之比=式量之比=质量(m)之比;(7)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二、运用换元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换元变式教学的特点是,灵活地变换事物诸影响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方式思考

主要通过对问题“变脸”(问题的内容、形式、顺序和结论变换)后而引发出新的思考途径。这种策略可以培养思路通畅、灵活多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1)变换叙述方式

简单地变换题目的叙述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18.4g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求原混合固体中氢氧化钠的百分含量。可将原题中的16.6g变换为12.72g,其他条件不变。此题有三种可能:一是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恰好反应;二是氢氧化钠过量;三是碳酸氢钠过量,其中碳酸氢钠过量最复杂。此题的变换就是把氢氧化钠过量变成了碳酸氢钠过量,把问题引向复杂和深入。

(2)变换设问角度

把设问的角度的多重变换,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思维视角去研究问题。例如,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求生成氯化银的质量比。变式①: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当生成的氯化银的质量相同时,求三种溶液的体积比。变式②: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在其体积比为1:2:3时,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求生成的氯化银的质量比。变式③: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分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当生成氯化银的质量比为3:2:1时,求三种溶液的体积比。

(3)变换已知条件

变题目的制约因素,包括增加已知条件和减少已知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研究问题。例如,电化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运用探索性实验进行研究:①把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再观察现象,解释原因。②把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先把在溶液中的部位相互接触,观察现象;再改为露在外面的部位相互接触,观察现象,解释原因(铜片上有氢气放出的原因)。③再用电线把铜片和锌片相连插入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再接上电流计观察现象。④把铜片的锌片换成碳棒和铁钉按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与铜锌连接的实验做比较。⑤把碳棒和铜片也按④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解释原因。⑥把碳棒和铜片分别接上外加电源,碳棒接电源的负极、铜片接正极,插入氯化铜溶液中去,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解释原因。⑦把电极换成两根碳棒,按⑥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把湿的淀粉Ki试纸放在阳极碳棒附近,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4)变换因果关系

这是一种“两面神”思维方法。可设计“互逆型”问题,通过题目因果关系的互相逆转,激发学生的思路转换。例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巧妙利用:

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问题中分别把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设为因和果,进行互相推导。

2.排除性运用

这是“优选式”思维方法,可设计“多解型”问题,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排除已掌握的习惯性方法,而用新方法进行创造性思考。例如,向15g铁和氧化铁混合物中加入150mL稀硫酸,能放出1.68L(标准状况)氢气,铁和氧化铁均无剩余,向所得溶液中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时,未见血红色。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的亚铁离子全部转化为氢氧化亚铁,共消耗了200mL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原硫酸的浓度有多大?此题运用常规方法求解,非常繁琐。如果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很快就会发现: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原硫酸溶液中硫酸物质的量的2倍,即可简捷的求出硫酸溶液的浓度:(0.2×3)÷(2×0.15)=2mol/L。

3.逆向性思考

可设计“逆思型”问题,指导学生脱离常规的思维程序,能从常规思路相反的方向或通过倒转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获得新颖独创的结论。在无机合成或有机合成的教学中,常运用逆向性思考来解决问题。例如,以苯、天然气、食盐、水、空气为原料制取酚醛树脂。此种题运用逆向性思考很容易解决问题。

三、运用创优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创优变式教学的特点是,不为已有答案所满足,尽力寻优,通过独创性思考,标新立异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能挑战权威的观点,并迫使其从自己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问题的习惯。

1.审视性阅读

可以指导学生探索教科书、参考书中的失当之处予以纠正,或启发学生对一些知识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得出一些派生的结论或间接性结论等;也可以设计一些不完整的、有缺欠(缺少条件的试题,让学生补充条件)的,或似是而非的,或含有几个解答的不确凿的问题,让学生发现、确定、修改;还可以提供一些科学上仍在探索、推测的科学之谜,激发学生去思考、辨别、选择和推测。

2.完美型加工

可以指导学生对正确的运算过程、表述、推理、结论进行加工、修改(如优化解题方法,改进化学实验或把某一学习材料的某一部分重新构思和改写等),使之更科学,更完美(由于加工的东西是正确的,因此更需要独辟蹊径地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善于借鉴而不单纯模仿,于被人忽视的细微之处有独到的发现或见解,在已知领域中有所突破的能力。

3.新角度表述

化学思维培养篇2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为知识而教、为能力而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善于创新创造和总结反思等.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

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实验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一些化学知识,限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化学教材上往往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解释和说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善于应用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同是“氧气”,为什么气态的氧气是无色的,液氧、固态氧都是淡蓝色的呢?利用初中理化知识很难给予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来说明:①取一粒高锰酸钾固体(紫黑色)于试管中,加入10mL水,这时溶液变为紫红色;②取①中的一滴紫红色溶液滴在10mL水中,这时颜色明显变浅;③取②中浅红色溶液滴在100mL水中,整个溶液几乎为无色.这时顺势告诉学生颜色变化与“固态氧、液态氧、氧气”是相互对应的,得出有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单位体积内物质微粒个数的多少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情境性实验,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通过实验展示化学的仪器之美.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回顾,更要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广口瓶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比较常见的仪器,教师应该拿出多功能瓶的图片或者课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同时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讨论该装置有哪些用途.经过讨论、整理、分析,学生提出了以下用途:作收集o2、Co2、H2的气体装置(注意气体的进出方向);作干燥气体的装置(一般盛装液体药品,如浓硫酸);作防止水倒吸的安全装置(起缓冲作用).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考课外资料,设计更好的装置.这样的复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行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材上的许多实验,是化学研究者心血的积累.前人的优秀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不代表他们的设计和思考都是完美的.比如,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起来很麻烦,现象也不明显.可以说,不是最佳方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创新.

四、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心理感觉,兴趣高昂.设计实验,是学生应用化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现有以下气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空气,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将它们一一区分,并要求写出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交流等,学生都进行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一道习题带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实验设计,打消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优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化学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可以作为科技创新的素材,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开展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之后撰写科技小论文.例如,在讲“Co2的制法和性质”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如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如何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如何利用一般家庭中常见的物质制取Co2气体?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总之,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叶成杰单位:安徽无为县高沟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化学思维培养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

1.创新思维的概念

1.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其成果是首创的,独一无二的,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另一类是广义的,对学生个体而言,确实是其独立思考产生的,是以前头脑中不存在的,没有经历过的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2]。广义上创新思维的不断积累是产生发明创造的基础,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的来说,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新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是创新思维。

1.2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形式。没有常规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的产物,它要借助直觉、灵感来实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创新思维又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力量,它借助逻辑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作为矛盾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创新思维的求同,一再发现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某种普遍规律;创新思维的求异,则是力图发现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创新思维在本质上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实践,通过思考与质疑,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

2.2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建立充满感情、个性活跃的“谁都有机会”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

2.3开放性原则

创新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更新教育资源来更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打开创新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从单向、被动、收敛性转化为多向、主动、发散性的开放性思维。

2.4发展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学会学习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也要学会做人是人格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创新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其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迳

3.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过程,经常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好奇心和兴趣又通常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的学习情境[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够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类问题通常是学生自己没有想到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循着问题做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过程可以作为新课直接导入,也可以设计作为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阶段,但它决不是简单的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3.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很多,从题目条件上质疑,从解题方法、思路上质疑,从一题多解方面质疑,从知识点的相关方面质疑,包括从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质疑等等,关键的一点是使学生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化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有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灵感,才能专注于辛苦的创新劳动,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有责任按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全力拓展学生内在深处的潜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有用人才[4]。

3.3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概念的引入、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例题的讲解和知识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恰当的探究式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质疑,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先在实验活动中探究,然后再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答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4.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1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演示实验由教师是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的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可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学到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可以激活彼此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4.2创设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中的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根据教学重点教师自行设计的探索、应用性实验。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实验完全排除了实验结论的已知性,可以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更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思维能力。

4.3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不仅让学生掌握实验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激发自己思维的火花,利于自己创新性的去思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育的使命,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在化学的教学中更要实施好开放式教学、情感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建立了和谐、友爱、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充满民主气氛的环境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空前张扬,学生变得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诱发了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存芳.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58

[2]翟维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孙和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a].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2

化学思维培养篇4

关键词:激发思维发展思维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19-01

在人类科技创造的发明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人无一例外都具有优秀的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从事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激发创造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正如杨振宁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因此,浓厚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与兴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有些学生对不感兴趣的内容或学科,发怵厌烦,总觉得难学难记,也不可能学好;相反对那些感兴趣的内容或学科愿学乐学,学得又快又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条件,采用直观方法、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环保、医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学好化学的强烈兴趣。再如,在讲原电池时安排一下“蕃茄实验”,当学生看到西红柿能导电,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此时再设疑置问:西红柿为什么能导电?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

所以,在教学中要坚决摒弃“满堂灌、一讲到底”等传统授课方法,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和欲,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发展创造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好化学,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2.1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创造意识

化学实验中经常伴随着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激发他们努力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学习原电池时,我们首先把子锌片插入稀硫酸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很快答出锌片溶解并有气泡生成,把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无现象,学生也能答出理由,然后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起插入稀硫酸中再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回答,锌片不断溶解,铜片上有气泡生成而且气泡的生成速率比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速率快;接着我又连上一个电流计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这时学生心里立即产生强烈的寻求答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联系日常用的干电池、蓄电池等多种电池,学生无不侧耳聆听,产生对直流电源供电原理、制造、用途的强烈探索和创造欲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2.2精心设疑,培养创造能力

我国许多古人都认为:“学贵为疑”,所以提倡“学则须疑”。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每一个教学环节所要解决的矛盾,精心设计一些既有启发性又有兴趣的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去追根求源进行探索。如学习燃烧条件的学习:学生由我的演示实验中观察到:(1)热水中的白磷熔化但不燃烧;(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薄铜上的红磷没有现象,也没燃烧。这时我就引导生疑:(1)为什么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空气中的白磷燃烧呢?其主要条件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同在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呢?然后共同讨论得出: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中的白磷,条件相差是水中的白磷缺少氧气,空气中红磷和白磷,其着火点不同,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引导得出:(1)白磷可保存在水中;(2)若在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应会燃烧。这样,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创造思维得以培养。

我在教学中不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而且尽可能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创新或通过增补一些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特别是发展创造思维。

3习题训练,拓展创造思维

做习题是学生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运用思维方法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的基本方法,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在化学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化学用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操作均需要有计划地加强习题训练来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当讲完一道习题后,再把原题进行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等,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对例题理解更深,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设计这样一道题“一瓶硫酸,不知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如何将它鉴别出来?”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方案。这时,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提出多种方案。如:(1)在液体中分别加入胆矾晶体,蓝色变白色的是浓硫酸;(2)将光亮铁分别放入液体中,无明显变化的是浓硫酸;(3)分别将少量液体溶于水,观察是否放热,烫手的是浓硫酸;(4)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铜片,微热有刺激性气味生成的是浓硫酸;(5)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液体放在滤纸上,滤纸炭化的是浓硫酸;(6)测定密度,大的是浓硫酸;(7)比较粘度……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交流,这道路题迎刃而解。通过解答,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积极创设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优化思维情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发现、积极创造的思维能力。

化学思维培养篇5

一、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创新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计划性。它集中解决人们创新活动的动力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杠杆。要抓住培养创新精神的三大要素,激励、启迪学生乐于创新、主动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乐于创新。还要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兴趣。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强烈而浓厚,其思维与心智就会经常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其观察、思考乃至注意就会较多地聚焦于创造的领域,从而激发创新思维的自觉性,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能够坚忍不拔地进行创新。

二、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

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也是化学教学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秩序上,强调正襟危坐,强调整齐划一,强调标准答案,唯恐出现什么“意外”问题,打乱了教学阵脚。这种呆板的教学气氛与激发创造性思维很不相宜。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因素比体力消耗更能使人产生精神上的疲劳。烦躁、焦虑是产生疲劳、抑制精神活动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在愉快的环境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自然会精神百倍、干劲十足。可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多么的重要。

三、在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心理学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脑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的效率就越高;思维越灵活、越敏捷,学习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适当地进行调控,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都参与学习:动脑想,去发展思维能力;动口说,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动手做,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只有让学生切实感知、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才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四、保护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思维培养篇6

关键词:思维;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假设法;激;启发;训练;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59-02

思维是人的意识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把所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和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相结合,去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反应的本质;去通过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推知同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等等。使学生的思维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以及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思维观,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总结与提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并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利用假设法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假设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利用已知的规律和事实来对未知的现象及规律作出科学的猜测与判断,并在揭示现象的原因和本质联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假设法也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一般有下述五个步骤:

1.观察、研究各种现象;

2.对产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可能的原因进行假设;

3.根据所作假设推测出可能的结果;

4.根据产生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可能情况进行充分的验证,以确定推测结果的正确性;

5.最后做出所做研究的正确结论。

例如:在讲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时,为了揭示钢铁生锈的原因,可先启发学生去分析钢铁生锈的各种可能情况:如放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钢铁会生锈,而放置在干燥的空气中的钢铁则不易生锈;作了防腐处理的钢铁不易生锈,而未作任何防腐处理的钢铁则在空气中易生锈等。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提出以下三种可能的假设:①钢铁生锈是因为钢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②钢铁生锈是因为钢铁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③钢铁生锈是因为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反应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推论:若第一种假设正确的话,则钢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就能生锈;若第二种假设正确的话,则钢铁在没有空气的水中也能生锈;若第三种假设正确的话,则证明钢铁生锈必须同时具备空气和水这两个条件才能生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针对上述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种假设法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应有的提高,也可使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平铺直叙讲解教材;而应该通过启发性发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境。比如在分析硝酸的强氧化性时,可设问:①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并还能与其他一些化合物反应放出其他气体来。但在制备氢气和碘化氢等气体时为什么要用其他的酸,而不能用浓、稀硝酸呢?②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溶液变红色,为什么遇浓硝酸时却是先变红后褪色?③铜、锌等金属在常温下均能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铝和铁在常温下不能与浓硝酸反应而产生红棕色气体呢?又如在进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比较时,可提出问题:如果一氧化氮中混有少量二氧化氮杂质时应该怎样除去?如果二氧化氮中混有少量一氧化氮杂质时,又将该如何除去?等等。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要紧抓教材的重难点与关键,有一定的层次性。使问题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环环紧扣,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不断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这样即可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又可使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促进。

三、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正确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应教给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方法。任何问题均存在提出、思考和解决三个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思考:①问题是如何提出的?②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③思考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处着手进行?④解决这个问题又有哪些方法?⑤利用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⑥最后该得出何种结论等等。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为教师的逻辑推理所吸引,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掌握思维方法。

四、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和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

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品质,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不断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从两个不同的层次介绍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1.基本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中学化学该掌握的内容,应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培养他们将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化,提高记忆能力和记忆效果,并形成能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等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初级阶段,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思维过程中才能获得的。例如:在讲授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其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情况,还需引导学生领会其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情况。然后将已学过的同类物质做进一步系统化,在使自身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也就培养、训练和提高了思维能力,并为更高级的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基本思维能力的提高,无疑会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显然是不够的,难于实现所学知识的价值,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化学中的综合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能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能选择和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块,将问题进行分解、迁移、重组,最终使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并能用文字、图表等来表达自己答案等的应用能力;能将所学化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纳、总结形成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等的评价能力等等。这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讲练结合等方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通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理念的更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并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化学思维培养篇7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是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在如今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创新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化学课堂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完善学生的创造人格,为国家的强大与富强提供应有的科技保障与人才支撑。

关键词:化学课堂;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拘于固有思维定势,有自己独特思考元素的特点,通过运用创新性思维,产生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同时又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1]。通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来提升社会创造力的原动力,当然其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而通过课堂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是一种基础和行之有效手段,当然化学课堂也同样是可以的。讲到化学课堂,我们回顾可知,化学发展所经历的曲折历程及面对重重困难时的破冰之力,无不体现出创新性思维的伟大与不可战胜。

20世纪,人类经历了迅速的社会转型,而作为化学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教育也不断受到来至社会,生活,科技,理念等等方面的挑战和冲击;而面对知识更加膨胀和爆炸的21世纪,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等等方面是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发明家和创造者,需要更多人的积极改革和锐意创新。因此,在现代教育的化学课堂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转变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课堂的培养,使学生们在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创新性,力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新世纪建设人才。这将是一项非常重要及将影响到整个社会今后发展速度的迫切任务[2]。

要在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做起:

一、通过实验探究,启迪创新思想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而实验又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化学课堂中实验内容不少,我们应该在众多实验中,尤其是从探索性实验中深层次挖掘创新点,把握时机,创造条件,积极启发、逐步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当然教师在利用书中的演示实验时,也要适时改造,补充或重新设计以求达到最优目的,争取在实验的探究中能让班级的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同学都能变被动的接收为主动的接受,要让学生感觉到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实验,那么实现它的结果的方法也并非唯一,在平凡之中也同样可有创新之处。

二、利用化学课堂,培养创新情感,增加实践动手能力

大量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验证:智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更不是唯一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情感智力比智商更重要,对人的生活和事业的影响更加关键和深刻[3]。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离不开对其创新性人格因素及创新情感的培养。

那么教师该如何从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实现它呢?个人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对于被教育者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浓厚的兴趣和观察力、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调整能力、良好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大胆求异、积极创新,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和思维空间,让其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最后,教师对学生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因素的培养,不仅要采取课堂教学和讨论的方法,还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观察和体验来展开。总之,教师要以情施教,营造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沟通师生心灵交流,交融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品质和个性[4].

三、架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构建创新性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带给其大到一个集体,国家,小者个人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因而,把创新性思维的转换为创新成果更具现实意义。因此,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校和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和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多渠道多方位的来为学生创造这样机会和平台,当然通过开放实验室、开放阅览室和图书室等这些还是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多方面下功夫,来力争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社交面,让他们掌握查阅资料、收集有效信息和学会调查研究等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起关心时事,诸如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能源利用、生命科学及社会改革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关注目前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等等[5]。当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平时多动手,因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可激发他的创新性思维细胞的活跃,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多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一些探索性课题,与此同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不是一早一夕的事,它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仅靠课堂教育或是某门课程的教育来实现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多方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当然,作为老师,我们必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高效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发展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细胞,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为祖国的未来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性人才保障。当然化学课堂也应本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转变固有的课堂形式,从课堂点滴做起,发挥出其学科应有的学科优势,为给祖国提供创新性智力支持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昌华.试论化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67-72.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40.

[3]张爱华.全脑开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8):34.

[4]范文异.论面向社会改革中专化学教育.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9)48-50.

[5]方维华.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物理教学,20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是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在如今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创新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化学课堂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完善学生的创造人格,为国家的强大与富强提供应有的科技保障与人才支撑。

关键词:化学课堂;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拘于固有思维定势,有自己独特思考元素的特点,通过运用创新性思维,产生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同时又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1]。通过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来提升社会创造力的原动力,当然其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而通过课堂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是一种基础和行之有效手段,当然化学课堂也同样是可以的。讲到化学课堂,我们回顾可知,化学发展所经历的曲折历程及面对重重困难时的破冰之力,无不体现出创新性思维的伟大与不可战胜。

20世纪,人类经历了迅速的社会转型,而作为化学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教育也不断受到来至社会,生活,科技,理念等等方面的挑战和冲击;而面对知识更加膨胀和爆炸的21世纪,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等等方面是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发明家和创造者,需要更多人的积极改革和锐意创新。因此,在现代教育的化学课堂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转变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课堂的培养,使学生们在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创新性,力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新世纪建设人才。这将是一项非常重要及将影响到整个社会今后发展速度的迫切任务[2]。

要在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做起:

一、通过实验探究,启迪创新思想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而实验又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化学课堂中实验内容不少,我们应该在众多实验中,尤其是从探索性实验中深层次挖掘创新点,把握时机,创造条件,积极启发、逐步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当然教师在利用书中的演示实验时,也要适时改造,补充或重新设计以求达到最优目的,争取在实验的探究中能让班级的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同学都能变被动的接收为主动的接受,要让学生感觉到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实验,那么实现它的结果的方法也并非唯一,在平凡之中也同样可有创新之处。

二、利用化学课堂,培养创新情感,增加实践动手能力

大量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验证:智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更不是唯一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情感智力比智商更重要,对人的生活和事业的影响更加关键和深刻[3]。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离不开对其创新性人格因素及创新情感的培养。

那么教师该如何从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实现它呢?个人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对于被教育者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浓厚的兴趣和观察力、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调整能力、良好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大胆求异、积极创新,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和思维空间,让其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最后,教师对学生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因素的培养,不仅要采取课堂教学和讨论的方法,还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观察和体验来展开。总之,教师要以情施教,营造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沟通师生心灵交流,交融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品质和个性[4].

三、架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构建创新性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带给其大到一个集体,国家,小者个人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因而,把创新性思维的转换为创新成果更具现实意义。因此,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校和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和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多渠道多方位的来为学生创造这样机会和平台,当然通过开放实验室、开放阅览室和图书室等这些还是远不够的,我们要从多方面下功夫,来力争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社交面,让他们掌握查阅资料、收集有效信息和学会调查研究等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起关心时事,诸如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能源利用、生命科学及社会改革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关注目前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等等[5]。当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平时多动手,因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可激发他的创新性思维细胞的活跃,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多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一些探索性课题,与此同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不是一早一夕的事,它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仅靠课堂教育或是某门课程的教育来实现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多方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当然,作为老师,我们必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高效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发展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细胞,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为祖国的未来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性人才保障。当然化学课堂也应本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转变固有的课堂形式,从课堂点滴做起,发挥出其学科应有的学科优势,为给祖国提供创新性智力支持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昌华.试论化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67-72.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40.

[3]张爱华.全脑开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8):34.

[4]范文异.论面向社会改革中专化学教育.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9)48-50.

化学思维培养篇8

关键词:化学教育;创新思维;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50-01

化学教育作为整个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它仅是实现高中教育总体的一门学科教育。教师进行化学教育就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教学,同时也重视化学实验教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拓展课程资源,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就必然注意化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注意渗透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就必然注意用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及人格力量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同时,化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当是当前教师的重中之重。而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与创造力思维相关的思维因素很多,它包括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及迁移思维等。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际,浅析化学教育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期能抛砖引玉、振兴化学教育、振兴科技教育。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一)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自然、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要关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以肯定。沟通学生的心灵,营造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感觉受到重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激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在创新思维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呈中性,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因此,教学中有意识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对待任何一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创造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把人类已有的化学科学知识,通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认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不仅能形成正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精神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着动力作用。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化学实验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鲜明的现象只能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而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抓住变化的本质,才能完成认识的飞跃。那么在实验教学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注重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能够开发学生的大脑和培养动手能力,引起学生对待问题的兴趣。实验设计要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适当控制难度,逐渐提高设计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加强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来,遵循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编写开放型的实验习题,如(nH4)2So4和nH4Cl的鉴别实验。(3)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敢于怀疑问题的习惯,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找出原因。并且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迷信课本,要动脑子去思考、反思问题,内化自己的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化学思维培养篇9

一、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也可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体现出来,高考第二大题单项与多项选择混和,其目的是增加试题难度,降低随机猜测得分率。而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少选,漏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经常有意识地漏选选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比较隐蔽的或带假象的选项时,能去伪存真,正确选择,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二、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诀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1995年高考化学试题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易受传统解题方法的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规”的解题捷径,也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计算题教学中若把计算为主,推理为辅,转化为推理为主,计算为辅,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高考题第36题的各种巧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化学思维培养篇10

本文以化学课堂改革为例,探究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利用问题本身的障碍,或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以引起学生新的刺激反应,从而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思维是智力的心脏,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均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求异思维能力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来“探试”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有助于避免思维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呆滞,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思维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突出“求异”要素,这在课堂中是很重要的。

(一)设想、联想、创新跳出思维定势。

学生学习化学,不但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而且要在旧经验、老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设想、联想、大胆创新,跳出思维定势,找到新经验、新方法。

(二)深化引伸拓展善于融会贯通。

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要善于将问题深化拓展开来,要能够把化学基本概念、元素与化合物、计算,甚至数学、物理等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有碳酸钾和氯化钙的混和物49.8克,在40℃的条件下加一定质量的水搅拌后恰好完全反应,在该温度下过滤得104.3克饱和溶液。试计算:(1)原混和物中碳酸钾的百分含量;(2)氯化钾在40℃时的溶解度。

分析: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溶解度计算题,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或在溶解度与溶质质量、饱和溶液质量等关系中打转将是无意义的循环。如果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把它看成一个数学问题,就可以很快找到最优解法。

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两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而无剩余,如何求由两反应物组成的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百分含量?(由两物质反应的质量比直接计算)

2.如何求溶质氯化钾的质量?(由两种反应物的质量和利用“和比”计算)

(三)多思多变多解发展求异思维。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广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思勤想的习惯。对于每一个问题,不要满足于会做,而要勇于探索,发挥创造,多变多解,对于目前教学中所谓“标准答案”、“解题模式”等求同思维的东西,应该控制。要提倡不断创新,跃上新高度。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能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时所不可缺少的。

二、加强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概念本身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标志,所以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基础知识,都离不开科学抽象。而抽取出感性材料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东西时,理性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逻辑思维方法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无论对理解掌握知识还是开发创造力,都有重要意义。化学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现象,如酸与碱、氧化与还原、金属与非金属、化合与分解等。许多化学物质既有其自身的特征,又有同类物质的共性。这些内容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好教材。同时,也只有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例如,初三化学教学中关于“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的知识,是学习无机化学的重要工具,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新物质、新概念多。由于头绪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易掌握,灵活运用更具困难,有时还会发生两极分化现象。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就需要着重训练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认识和把握众多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的共性与个性、本质与规律。

三、运用“联想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一)联想模式的形成。

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联想模式?主要是着力于使学生在储存化学信息与刺激化学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建立联系也就是使他们熟悉相应的联想模式。联想模式的形成,还决定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这方面的工作至少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把一个问题和其它相关问题串联起来,织成网,总结规律,同时进行对比。例如学习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化学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三角关系图”的联想模式(关联联想),学生就容易理解。

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加兴趣性内容。如以课内学习联想到课外事物,理论联想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想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联想模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