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十篇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十篇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32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1

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二是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的认识;三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表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二是教师教学用语一定要准确、生动;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

三、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2

首先,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我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其次,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再次,“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3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育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二、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现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他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三、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想象力的源泉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想象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一题多解,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1、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有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设问:“1、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2、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的实际观察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同”、“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篓沿竖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来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计算公式。三是通过变换哪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意向品质。

2、增加信息量,提高思维密度。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不能清除,学生学习就是接受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是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和储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3、训练主题思维,优化想象力的品质。教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想象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问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题,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数学质量之目的。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创新思维想象力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往来日渐频繁。而在当前的社会进程中,若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因此,我国目前对具有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的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然而在对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发现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充分发挥和应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为此,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出了探讨。

一、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英语教学内容。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并没有选择符合自身教育培养定位的教学内容,而仍是选择传统的教学内容。这是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使教育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也是传统教学的成果,教学思维模式较为传统老套,因此,很难使教学内容更具创新性,也就不存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

2.英语教学方法。大多强调学生学习的刻苦性而忽视学习的方法性;大多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集中性思维而很少激发其运用发散性思维;大多偏重于传授给学生异中求同的本领而忽视教会学生同中求异的方法;大多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智力因素的训练而放松了对其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多注重其讲课的经验性而忽视其讲课的科学性。以上诸多因素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3.学生英语考核和评价方法。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考核与评价方法仍然是采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即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尽管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考核与评价中除了最终的考试成绩决定对学生的成绩与能力以外,还加入了日常平时成绩的考核,但总体来讲,考核与评价方式仍然过于单调,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另外,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则很少,这也是制约当前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各类毕业生需求规格的不断提高,职业学院招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希望在哪里?在于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学校培养的"产品"即学生的质量上。

为此,必须对教育教学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要使这一系列改革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尽快构建起职业学院的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由于英语是一门国外语言,因此更是需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三、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

1.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用下列内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1)whatdoyouthinkthispassageismainlyaboutaccordingtothetitleandthepicture?

(2)whatwouldyouliketoknowaboutfromthispassage?

(3)whatquestionscouldyouraiseaccordingtothetitle?

(4)whatwouldyouwriteaboutthistitleifyouwerethewriter?

2、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使他们在相互交换自身体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散与拓展,充分发挥想象力,使课堂氛围积极向上,继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如:

希望英语1Unit1,可问Howdoyouwanttospendyourcollegelife?

希望英语1Unit2,可问whatwouldyoudoifyouhavesomeproblemswithyourparents?

希望英语Unit3,可问whatextrmesportsdoyouknow?

3、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

希望英语1Unit1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还可以要求学生作为一个reporter,对学生采访,然后回来在课堂上makeareport。

希望英语1Unit2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谱.

4、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了课文的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结局、续编剧本、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希望英语1Unit5可提出:让学生想象以后pizza会如何演变。

5、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如每上一个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每课的看图描述,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是相当有益的。

6、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或兴趣拓展项目等,以游戏或其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发散的课外项目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其想象力的培养与应用。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培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43-01

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只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绘画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让美术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在绘画上,让无形的思维展示在有形的作品中,有效促进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学科不受重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只会督促学生学好数学、语文和英语。除了学校的课程,家长还会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塞得满满的。部分学校为了获得较大的市场优势,难免会迎合家长的需求,将更多的课时放在主要学科上。

(2)美术教师教学思想落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得到更新。在美术学科不受重视的环境中,很多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探究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更没有将个人能力的提升作为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还有教师坚信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经验才是教学的法宝,没有认可创新的教学思想。教师不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影响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落实。

(3)缺乏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针对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示范具体的画法,让学生对自己画在黑板上的东西进行临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影响了教师绘画想象能力的提高。虽然一些教师认识到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性,却无法将想象力培养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没有正确的想象力培养方法,直接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让美术教学中的想象力教学难以实施。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利用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想象力。美术与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就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身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观察,是想象的第一步。想象力不是凭空瞎想,它需要得到大量的表象支持。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街道、商店、动物、植物等,这些直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转变成为他们头脑中的图形印象,为美术学习服务。比如在讲解“会滚的玩具”时,教师要在一周前做好教学铺垫,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外出过程中,观察会滚的玩具,收集素材。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设计一种属于自己的会滚的玩具,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让美术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2)丰富多种知识,培养学生想象力。生活经验与知识,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提高生活观察能力之后,教师要重视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让学生的想象思路不断扩展,对已经积累的表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学生不了解知识,哪怕通过想象创作了作品,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比如,一些学生创作“夏天的麦田”这一主题作品时,将麦田涂成了黄色。这样的常识性创作错误,非常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常识性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逻辑思维范围内创作美术作品。

(3)重视美术欣赏,培养学生想象力。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美术课本上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欣赏,能够启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在欣赏课本美术作品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美术作品或者教师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美术学习上。美术欣赏,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欣赏,更是对作者的感知。比如在讲解“色彩的对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当评论家,对课本上的作品进行评价。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其五花八门的评论会让美术作品欣赏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性。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画一幅抽象风格的作品,让学生去联想这是什么,能够让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4)转变教学认知,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美术教学思想,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获得想象力提高的机会。学校与家长要理解素质教育模式的意义,并认可美术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美术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往灌输式或者临摹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追求,根据学生的需求转变自己的美术教学方法,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期待中的课堂,从而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资源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开发,于日常观察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习惯。只有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在看到优秀美术作品时产生积极情感,愿意拿起笔来去创作。

参考文献: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想象力;目的性;广阔性;生动性;深刻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据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探索中深感注意培养想象的目的性、广阔性、生动性和深刻性是行之有效的。

一、指导学生明确主题,培养想象的目的性

教学实践表明,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明确想象的目的,然后在一定的主题后,一步步地展开想象是达到目的的前提。如,教学《蛇与庄稼》一文,课文主要是阐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这一道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让学生看了题目后想象: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初读课文时又让学生想象:文章写猫与苜蓿、吐痰与结核病、下雨与地湿等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事物与题目表面看似乎不相关,那么,作者想用这些文字说明什么道理?当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后,再让学生进一步联想: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能说明这个道理?这样,学生便在层层设疑、层层想象中既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又推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二、引导多角度探究,培养想象的广阔性

对于同一个问题,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能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唤起各种相关的意象。由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教材中寻找各种因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想象,使学生想象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作者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各具情态时用了“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这个句式。我让学生阅读时,再展开想象:除文中描写的形象外,还会有什么样的形象?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想象到狮子在踢球,有的想象到狮子在呼朋引伴,也有的想象在捕获猎物……真是各出奇想。此外,教完《捞铁牛》《新型玻璃》《曹冲称象》这类课文时,我分别让学生想象:你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捞铁牛?你是否能创造出其他功能的新型玻璃?你是否能运用别的办法来称象?这样的启迪,便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想象的生动性

强烈的好奇心,是发展想象的起点。教师应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想象,乐于想象的学习积极性,使想象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尤其是展示直观形象的实物和运用现代化技术创设情景,逼真地再现情景,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学《我喜爱的小动物》的作文课时,我把准备好的金鱼缸搬进教室,学生立即被五彩缤纷的小金鱼迷住了,接着我再播放有关介绍金鱼知识的光盘,让学生了解、欣赏,学生个个饶有兴趣,对金鱼评头论足。结果交上来的习作,想象力丰富,有的把金鱼想象成“飘在水中的仙子”,有的把金鱼说成是“一个个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天使,展示着自己最美的舞姿”;还有的说“它像一朵朵会动的花,会飘的五彩云”……所有的学生都用最美、最奇特的语言去形容它、赞美它。

四、鼓励质疑,培养想象的深刻性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想象往往停留在表面,不易深入其中,这是他们想象力发展的一大阻碍,因而造成学生想象力发展迟缓,以至影响到整体智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如能适当启疑引导,使学生既敢“想”,又想得到有质量,无疑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例如,教学《飞夺卢淀桥》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是抽掉木板呢?这一问题问得奇妙,并且有新意。我及时表扬这位学生,随后组织学生仔细读课文中描写桥险部分,学生从“山险水急”的地势和只剩下十三根在风中摇摇欲坠的铁链的卢淀桥去展开想象,从而使他们明白了:在敌人看来,小鸟飞过去都是不可能,何况是红军呢?再加上重兵布防,根本没有必要炸掉铁链。又如,有的学生提出:小鸟都飞不过的卢淀桥,红军为什么能“飞”过去?怎么“飞”过去的?“飞”字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在质疑探讨中再进一步地明白:红军真神,比鸟更棒,没有翅膀也能“飞”过卢淀桥,值得敬佩。至此,学生不知不觉中对红军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想象力朗读悬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6-02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马克思曾经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渗透想象力内涵,引导学生重视想象力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作“象”,而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作“想象力”。通过“想象”与“想象力”这两个概念的比较,我们应明晰想象力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曾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郑文光先生也说:“任何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从科学幻想起步的。”可见,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进行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想象力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留给学生疑惑进行思考、想象的机会很少。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将自己的问题设置出来之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套路展开教学。所以就出现了人们认为凡是老师的话都是真理的普遍现象。某位老师在课上画出一个月牙状图形,然后问学生所画之物为何物,有些学生说是镰刀,有些学生说是豆角,还有的学生说是发夹,答案各有不同。但最后教师却回答:“你们的答案都不对,这是一只小船。”学生立刻对此信以为真。试着猜测一下:在老师设置好的答案下,哪有同学敢对此进行辩驳,长此下去,学生不仅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丧失想象能力。幸运的是,当前在新课改下,“老师少说话”“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质疑”的有效措施在语文课堂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由学生自主进行解答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势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前语文课堂上,师道尊严的不复存在,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师的各种问题不存在了,加大了学生的质疑;标准答案消失了,出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回答。这种课堂气氛下,减轻了教师的课上负担,却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的活跃思维,所以说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重视朗读教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教师朗读之前,让学生先了解一下课文,对生字生词进行查找从而加深印象,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有的学生在读课文时,全盘按照老师的方式去读,他们对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却很少有人完全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形似而神不似,却没有人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面对这些误区,新课标主要针对学生对课文的自我朗读体验,大力支持“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动手查字典将课文读准;通过反复阅读,熟读课文,将课文读畅;通过分析课文的内容,抓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懂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读出课文的意境。这样层层递进,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尤其是后面的两方面,学生的朗读感情可以发挥想象力,以“内在的眼”去观察作者眼中的世界,用“内在的耳”来聆听作者的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中就存在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不同人的观点又十分深邃,鲜明而富有个性因为这并非别人逼迫的,而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的朗读脱离了“见字出声”,达到了“内明于心,外达于人”的境界。基于真挚的感情朗读,有如小溪流水般叮叮咚咚;或像汹涌澎湃的激流奔泻千里;或如置身于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加强课后训练,提高学生重组表象的能力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但是想象绝对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照表象自身的规律“重新组合”。想象力的强弱要靠“重新组合”表象的能力来验证。因此,会不会重新组合表象就成为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重新组合”表象的能力,并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我认为重新组合表象的能力是下列诸因素之和:对表象的观察力,对表象之间的联系方式及联系后的发展方向的分析力,想象者的创新精神和灵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从客观入手进行分析,再进入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作文练习的途径训练学生重新组合表象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有关“想象”的练习题中编写在初一、二、三册里。以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想象力的注重,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注重。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够更快速地学习好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金龙.基于想象力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2]孔令燕.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学周刊:a,2014,2.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8

1.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质点”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首先通过研究物体的运动,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物体都有形状和大小,要确定运动中的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而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非建立一个物理模型不可的印象。然后,再从众多的事例分析中,让学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我们所研究的现象产生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以致能把它看做是一个无大小、无形状的点,即质点。经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质点”这个概念。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认识自然规律的最基本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想象能力。纵览整个中学物理教材。不难发现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概念还有:刚体、理想流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力线、光线等等。

2.通过物理公式的导出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从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它的每一个规律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在通过物理公式的导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在由实验得出必要的具体数据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值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总结出它们的数值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一般反映了某一物理规律的某一个侧面);其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想象,把上述各个方面的关系按其内部联系综合出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物理规律(通常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例如:在推导“欧姆定律”的过程中,我们在认真测得一些数据之后,应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电阻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的关系是怎样的?②电压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阻的关系是怎样的?③分析每一次测出的3个数据能得出什么样的关系是怎样的?④怎样用字母符号表示这一关系?经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解答。学生一般能独立地推导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方式i=U/R。

3.通过对相关或相似的物理问题、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把规律性相同或相似的物理问题、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既可消除学生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和模糊认识,又可以使学生通过联想、比较,产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此外还有利于学生们的记忆。教学中我们发现,常用的归类比较的做法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比较。例如:交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在机构原理上的比较;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求法与计算物体重力势能的比较;物体质量的计算与物体浸入在某液体时所受浮力大小计算的比较;幻灯机成像调节(或照相机成像调节)与放大镜成像调节的比较;柴油机工作原理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的比较,等等。

(2)把表达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例如:质量与重量;密度与比重,力矩定义式与功的定义式;动量与功率,电源电压与路端电压:电势与电势差;静电场与引力场,电势能与重力势能;质点与点电荷;电力线与磁力线;电压与水压等的比较。

(3)把表达形式或规律相似而本质不同的物理定律、公式进行比较;右手定则与左手定则的比较;动能(动量)定理与机械能(动量)守恒定律的比较;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等等。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9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

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想象能力。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比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播放了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不受限制的读,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茅屋,抱茅而跑的孩子们,透风的屋顶,屋里的雨水,破烂冰冷的被子,穷困潦倒的杜甫与不谙世事的小儿。这是一副让人心酸的画面。让学生以脑海中的画面进行联想:“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为垃圾的茅草。那么假若你是诗中的主人公,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屋漏又遇连阴雨的凄惨情形,你会怎样想呢?在学生的想象情境中来感悟诗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的冷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昭然纸上。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触动学生而使其受到教育。

二.在教学片段中设置情境,以情入境,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应该以联想为基础,否则就成为胡思乱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从培养正确的联想开始。比如我在教学《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在理解“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行径。”和“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两句的含义和它所表达的情感时,我放映了《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再现那些所谓的文明人抢掠和焚烧圆明园时的画面,圆明园这座东方文明的瑰宝在抢掠与烈火中如何被毁掉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许多学生情绪激动义愤填膺,纷纷举手,谈出雨果对远征军的愤怒谴责讽刺之情和对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的赞美与毁掉后的悲痛之情。由于设置情景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就比较轻松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重要思想感情。

三.挖掘教材内容,抓住关键词,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文章并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是情。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接近联想,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再造画面,这样既能借形象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抓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词语跟随文章内容展开想象,一幅幅图画浮现在脑海来感受春天的美;在教学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时,我抓住关键词“望”设计了几个问题:两首诗所“望”之景有什么不同?两首诗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两首诗中你“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从而联想出:“泰山的巍峨雄壮;家园的残破凄凉”“征服泰山的雄心壮志和家园一片狼藉的悲伤”“挺拔年轻意气风发的杜甫和身板弯曲眼神凄凉的杜甫”,这样就更好的理解了诗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不能滥用,特别是语文课堂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