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57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8-02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自身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中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6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均每天(24小时)6~8个小时在班级中度过,甚至于有24.5%学生承认自己在班级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所以说,班级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最基本的载体,是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1.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既要发挥“两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通过学生班级这个阵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渗透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在高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班级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文化殿堂。班级文化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具有德育、学习交流、美育、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功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基地,承载着甚至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建设和谐班级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学分制下班级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班级的作用大大减弱,学生集体意识淡漠,这就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4.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班级现代管理模式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管理后勤化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由于招生人数剧增,教室资源相对紧张,高校多采用了流动教室制,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逐步被减弱。教室管理后勤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如教室重管理、轻服务,重设施建设、轻文化育人建设等问题和不足。

二、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几点思考

高校进行和谐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

1.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是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保证。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便建立起操作性比较强、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其次,因为班级文化是群体文化,要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需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师生群策群力,各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共建、共有、共享的长盛不衰的班级文化。

2.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作用。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是班级核心成员,他们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会班级成员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在创建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要把握标准,深挖典型,夯实班级文化典型教育的基础,通过对他们的宣传,发挥其导向作用,以有利于其他班级成员“三自”(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形成“班级是我家,创建文化靠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优良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

3.重视班级文化的美育功能,以文化情景塑造班级文化。班级环境美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环境美化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念。在美化班级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内容上精心选择,突出“新”;二是班级布置上要合理,突出“美”;三是形式上要定时更换,突出“活”;四是设计上要结合专业,突出“特”。只要准确把握以上原则,才能形成“布置合理、健康美观、各有特点、富有内涵”的班级文化,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求变、求新、求美的心理需求,以使达到更好的效果。

4.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掘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专业的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主流文化,坚持不懈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发挥班级文化在道德内化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达到凝聚班级成员,增强其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部分高校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设备方面的较大压力,形成以院系划分为主的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后勤管理为主的新格局。这些变化,一方面学生学习条件及班级室内设施的改善,为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由于服务不到位,管理、服务与教育“两张皮”,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者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研究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与规律,以充分发挥班级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04.

[2]何芳.教室的教育学意义与资源再造[J].新课程,2007,(12):7-8.

[3]姜海燕.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65-66.

[4]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2009,(1).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2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达学院的校训“忠、诚、勤、和”与之非常契合,践行校训,同时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校训精神渗透到班级建设中,将之日常化、具体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纵观目前对于校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训名称的翻译、校训内容和含义的解读、校训理论的阐述、名校校训的罗列分类、校训功能及意义的静态分析等方面。纵观目前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探究,较多地使用逻辑推理和描述法,聚焦于普遍性,个案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前辈的结论,抓住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途径,了解学生对校训的认同和践行意愿情况,运用可行性措施加强学生对校训的认同。以一个班级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把校训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所在。

二、立达学院校训的内涵

校训是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可通俗地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上海立达学院校训“忠、诚、勤、和”具体解读为“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以为全校师生立身处事之标杆,培养具备责任感、勇气诚实等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优质立达人。

忠以持志,倡导所有师生应当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心态中正。从宏观来说,要求所有立达人忠于国家,忠于共产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力量,从微观来说,要求所有师生忠于自身的志向和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

诚以待人,要求全体师生把诚信作为个人的生活准则,诚实守信,待人要真诚老实,言必行,行必果。因为只有坚守诚信,大学才能称为充满信任的美好校园。

勤以治事,倡导全体师生要勤劳勤奋,反对好逸恶劳,在从事学习或工作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尽力多做。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遇到事情不推诿,具备勤恳的道德义务。

和以处众,倡导全体师生善良地对待他人、他物。与人为善,谦虚礼让,帮扶互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三、班级文化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在一定规范下创造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方式。它是班级成员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发展而成的独特体系,能正确反射出班级成员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是一个班集体区别于另一个班集体的重要特征。

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形成一种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班级学生感受到同学间的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相互关心,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引导班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班级学生构建更完善的人格;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规范准则和制度,能柔性约束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用校训引领班级文化建设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立达学院2014级会计专业的一个班级,共计55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43人。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52人,群众3人。录取形式方面,参加全国秋季高考统招的有32人,自主招生入校23人。

高职院校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类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天天与金钱打交道,如果心术不正,容易犯下严重错误;会计部门一般是企业的综合性管理部门,要和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人接触,友善热情待人是基本素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忠于?守、坚持原则、踏实勤恳、诚实朴实、细心谨慎、友善热情等优良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班级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校这个微社会里完善自身人格,毕业之后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校训“忠、诚、勤、和”。如:组织“校训解读”主题会,向学生推送校训的基本内容“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组织“故事讲演会”,分别以“忠、诚、勤、和”为中心词,以历史人物为缩影,讲述精神可贵;组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学习会,他或她曾倾一己之力,践一生之诺,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形成一股高贵的精神力量。充分利用学院学生德育工作节点,以活动为载体,以校训为精神支柱,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

加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以校训精神为导向,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把校训“忠、诚、勤、和”融入实际学习生活中,以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呈现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面貌。

(三)物质文化建设

所谓“环境造就人”,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集体的硬件,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客观存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该班级的固定教室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班容是班集体所有成员的形象代言,优秀的班级物质文化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室内卫生干净整洁,桌椅摆放齐整。此外,板报制作、墙饰设计、公布栏、卫生角等方面,需要精心策划,并及时更新,静态不变的板报信息基本没有育人功能。在班级环境布置中,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体味其中的快乐和成就。以校训为基调,凸显实时变化的主题板报,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室前方张贴校训“忠、诚、勤、和”字样,教室两侧悬挂校训精神的名人标语,后方板报实时更新。

(四)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要求班级师生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守则”,让学生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必须做,哪些鼓励做。在建立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班会、寝室走访、个别了解等途径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班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味坚持原则,需要灵活开展落实。

为了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和落实,提升制度管理的严肃性,需要班委干部以身作则。因此,班委干部本身素质需要过硬,有良好的自觉自律意识。组织学生对班委干部开展定期的检查、考评,从而优化班委队伍结构,可进可出,促进制度建设良性发展。

以校训精神为班级制度建立的依托,对应“忠、诚、勤、和”四个方面,制定班级管理条例,建立党、团员发展考核制度、诚信考试制度、上课出勤管理制度、文明和谐宿舍评比制度等,把校训精神融入班级管理的各方面,以期作为学生优良素质养成的目标。

(五)行?槲幕?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显性形式。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从基本的文明礼仪抓起。在校园里见到师长主动招呼问候;在课堂中有事主动举手示意,获得老师同意后从后门轻声出去;不讲话,不随意玩手机,不带早餐进课堂;同学间不乱起外号;需要别人帮助时,主动说“请,麻烦,谢谢”等礼貌用语;自觉保持教室、寝室整洁、卫生,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不抽游烟;不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

有意义的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育人载体和有力抓手。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娱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能起到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活动要有教育性、趣味性和自主性,让大家在愉悦轻松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比如在学习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用实际行动接受挑战、完成挑战,营造竞争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志愿者服务”、“献血”、“学雷锋”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落实校训精神;主动担当重要任务,比如负责校运会开幕式节目表演,在集体排练过程中,班级行为文化逐步提升;组织学生为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传送加油语,增进彼此情谊。

五、学生对班集体反馈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检测用校训目标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形成对比数据,再次对抽样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实际回收51份,其中有效卷为51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根据班级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编制了问卷。问卷共有18道题,目的是摸底学生对班级的满意情况。

在班级精神文化方面:

请问你热爱你的班集体吗?你清楚校训的内容内涵吗?

你认为班内同学团结吗?你信赖班委干部吗?

你认为班级整体风气是在不断优化中吗?遇到困难时,班内同学会关心帮助你吗?

在班级行为文化方面:

你会主动参加班级、学院的活动吗?在校园遇到师长,你会主动招呼吗?

评选优秀班级时,你会为之努力吗?毕业之后,你会主动邀请同学聚会吗?

在班级物质文化方面:

你对班级教室环境满意吗?看到教室悬挂的校训标语,对你有指导意义吗?

在班级制度文化方面:

你同意你代表的不只是自己,更代表班级形象?你认为班规对你有约束作用吗?

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有班集体归属感,其中一半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另外一个家,这充分说明了该班级具有强烈的凝聚力,班级目标明确。在争创班级利益时,71%的学生态度坚决,表示当然会为之努力。84%的学生认为班内同学很团结,39%的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总是能得到班内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因此,通过这一年来师生共同努力,以各类活动为契机,80%的学生对校训内容和内涵有了清晰的理解,自律性和自主性更为突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优良风貌,班级同学间关系融洽。班级上课出勤率在兄弟班级中排第一;在学校班级年度评优中获得“先进集体”、“红旗团支部”;代表学院参加校运会入场式表演,获得“第一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日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学院主题板报设计中获得“第二名”。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广受国际关注。该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以下四个要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情境;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信息资源。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实践证明,该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正面的影响与积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灵魂。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只依靠外观装饰,注重器物摆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内在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依靠标语、对联、班徽、墙报、班训,更多的是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这样能使班级文化更趋完善。以下是班级文化建设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

一、以生为本,建构信息资源,设置优美学习环境

优美的外观环境设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设置优美的外观环境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消除视觉疲劳,由温馨整洁的环境对班级产生“家”的归属感,热爱班级,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外观环境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进行选择加工”:

1.征集班名:为了营造高中文科班文雅博学和谐竞争的书香气,在起班名时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定下“博奕书苑”之名。

2.“激活”墙壁:学生自定班级生活、学习主题标语――“励志笃行,博学慎思”,用对联、励志标语为班级气质定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每期墙报设计都有一个主题,但墙报主题不会偏离班级文化主题――“文雅博学和谐竞争”。

3.角落“飘香”: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书籍,整齐放置在班级图书架上,与班里同学分享好书。

环境的布置内容都是由学生决定,让学生在选择加工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协作学习,建构学习模式,创设良好舆论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创设良好舆论氛围的保证。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协作体现为“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

1.生生协作,言说自由:我班学生宿舍内部组织时事热点研讨,每个宿舍把值得研讨的议题贡献出来,在班级展开“每周热点讨论”,学生可以围绕热点自由言说,学生代表作记录,讨论热烈,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不能离经叛道。

2.师生协作,舆论导航:班级需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航,导航的风向标是班主任。在学生自由言说的时候,班主任如听闻离经叛道的言论,要及时将其往正确方向导航;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传播正能量的节目(《社会正能量》、《新闻周刊》、《冷暖人生》、《对话》等)和报刊时评。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建构出一定的话语体系,逐步减少无聊的言说话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自主探究,建构认知过程,促进精神文化发展

学生之间需要协作,也需要独立思考,建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发展。“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班级文化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立班级独有的精神价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目标的达成不在短期,需要不断地建构与发展。

1.利用班级公约,抓好每日常规,学生人人有事做,学生自组“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宿管小组”、“学习小组”、“阅读小组”五个组,大体分成五个项目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独立思考,建构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养成“人人为班级”的高度责任感,从细节教育处强化班级精神文化意识。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理念文化,处于班级文化的核心地位,丁淑贞[1]认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四点:一要,树立高远目标,增强引领力和向心力;二要,培养优良班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树立集体舆论,增强集体的约束力和教育合力;四要,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合作力。

袁诗军[2]认为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他认为,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其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其二,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其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其四,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其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田言辉[3]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一是,多角度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二是,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三是,深化评比和竞赛活动。本文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了几点单的思考: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班级管理者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由班级管理者强行灌入或者越俎代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商务价值追求,催化他们参加班级文化精神建设的活力,要善于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创造各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片面了解情况,往往使班级管理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出现偏差而留下遗憾,为此,不论大小事情都要先进行情况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详细思考解决班级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在班级管理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缜密,谨慎的班级精神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会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遇到事情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作评价或者根据事实作出判断和处理,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管理效果。

3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最多就两个孩子,这些孩子被娇惯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适应班集体的约束和管理,所以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4]

学生既是班集体教育管理的对象,又是班集体的主体。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把班级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真正使学生树立起“班荣我荣,班差我耻”的集体荣誉感,进而逐步升华为自觉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5]

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培养当代人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闭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向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教育,发扬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6]

4多举行竞赛和评优的班级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中,可以通过开展“评优秀,树标兵”,“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在班级选出学习标兵、劳动标兵、读书标兵、守纪律标兵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集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自创班级格言评选活动;结合创建文明班级,开展班级建设金点子的评选活动,依此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热情。[7]

班级文化形成之初可能是某一种现象,一种萌芽,只有通过管理者的倡导、整合、提升、才能使之成为主流性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执行群众路线,树立榜样,不断加强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使每一位班集体中的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淑贞.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3]田言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教论坛,2007(4).

[5]徐玉莲.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主要问题的解决[J].学理论,2010(14).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5

什么是班级文化?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所界定的班级文化的内涵也不相同。

郝京华认为:“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所占有的文化的总体。”史华楠等学者也认为:“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通过多种活动而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一种潜在的学习。

班级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理解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从广义来理解班级文化,我们可以把握班级生活中一切影响班级成员发展的班级文化的影响因素;从狭义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握住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为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给予他们最好发展条件,或许使他们感到最大满足的班级文化条件。

笔者对班级文化的界定是: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的影响下,由班集体全体成员自己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学者们认为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一)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而,有学者认为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功能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知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二)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个体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

(三)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也有学者提出班级文化具有平衡和保障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平衡功能是指其对班级文化中的矛盾的协调作用;而保障功能则是指班级作为一个准社会,也发挥其自身的保障功能,以使学生们在当中能安全地从事各种活动。

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集体中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过程。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对于如何建设班级文化,学者们研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他们几乎都是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几个角度来研究的: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抓好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保证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关键是如何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规章制度的作用,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三)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时,仍然按照传统的途径去思考探索。经过这样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初步地对如何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有启发性的思考。其实,学者们在探讨实施途径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始终有一种理念蕴含其中,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感受。学生是班级的独立主体,班级文化的各项功能只有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够达到实际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张林.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J].班主任之友,2003,(11).

[2]蒋忠.班级文化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4,(6).

[3]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4]呼君.本机文化建设的误区及纠正[J].河北教育,2006,(10).

[5]易孔山.关于创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0,(3).

[6]李文萍.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12).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家”,是学生成长和了解社会的基础基地。班级文化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是班集体在长时间通过一起学习、生活所形成的一种风尚。班级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精神文化,后者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优秀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班级文化对学生出入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中职院校的班级意识不强在一些班级中,相对于中学的班级意识,现在的班级意识不断地被削弱,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荣誉、归属感等没有多在意。其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于其他高校不是很浓厚,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因此学生在自我约束和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学生不在乎缺课、逃课、挂科等情况,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班级的活动参与性不强,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较少。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精神文化内涵中职院校目前缺乏的是强大的内心世界,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重要的部分,不仅是班级的灵魂,还是班级的核心。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文化建设有巨大的作用,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中职教育中,一些老师对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文化的认识不深入,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很重视。久而久之,班级的问题越来越大,班级文化的建设力度较弱。3.班级活动太少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活动显得十分缺乏。活动作为引导、组织学生工作的载体,健康有益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给班级文化增添一定的韵味。一些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开展得不多,虽然有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但是由于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导致很多活动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组织班级活动降低了兴趣。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方法

1.班级环境建设环境是对人产生客观认识的主要影响,学生所处于的主要环境是班级,班级支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班级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布置以及育人设施的建设,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面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师环境能够给外人一种暗示和感染,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例如,在开学时,老师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对教室的包装,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和谐家园”,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有意义,有氛围。学生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些植物,如多肉植物、吊篮等。老师安排学生对该植物进行照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公告栏中张贴一些规章制度和通知;班级小角开设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贡献出来。2.班级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要建设适当的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维护班级优良秩序的关键所在。作为建设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制定班规就是实施、监督、制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班级应该围绕一些规章制度,以学习、纪律、卫生等为内容建立一定的标准,制定考核量化,要突出班级的民主、科学。老师应该遵守该制度,代领班干部进行遵守,使全班学生遵守制度。3.班级精神建设精神文化是班级的主要象征,不仅反映一个班级的学风、班风,还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从班风入手,培养学生重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班级形成一股无形的正能量。该正能量能够发挥激励、教育和制约学生的作用。增强班级班干部的凝聚力,班干部严格遵守制度,给班上同学带好头,适当地提高班干部的威信,使班干部能够发挥带头作用,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三、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正能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上,需要老师进行良好的班级建设。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钱进春.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慕晓洁.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的自主管理[J].价值工程,2011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现代意识

[作者简介]李俊(1978-),男,山东烟台人,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春虎(1979-),男,山东费县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青岛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70-02

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可以说是高校德育工作一个重点。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与突破口。“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①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将会为和谐班级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班级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为之后如何进行特色有效的和谐班级建设提供了多种思路。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在狭义上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起来并遵守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纪律习惯等方面的总和。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学生在文化课上成绩优秀、班级活动上表现积极等方面的体现,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班级文化这个大环境熏陶下,将自己对班级文化的理解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作为联系学院和学生宿舍的一个中间体,班级文化建设亦对学院文化、宿舍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班级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宿舍有引导作用。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基本活动单位。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场所。寝室文化具有易接受性、广泛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在对学生形成一种人格时所具有的长久性和典型影响最为突出。②可以说,宿舍在学生生活中有着与班级同等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的班级,必然离不开建设和谐的宿舍。建设和谐宿舍,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适合自己宿舍的一种特色文化,比如某个宿舍学生普遍爱好书法,那么完全可以在宿舍内部进行多次书法写作交流,或者书法比赛,为整个宿舍营造一个浓郁的特色氛围,当然,这一切必须要在班级文化的指导作用下有序进行。班级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不仅仅将目光投放到学生在班级上的表现,还能够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最大化、最广泛化地体现出来,最终实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得到学业与心智的双重洗礼。

2.班级文化建设对和谐学院、和谐校园建设有推动意义。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对象,一个校园的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班级文化这一根基是否坚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会对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产生良好影响。社会学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变化和发展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影响最大。③一个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将会使学生在认识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地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和发展学院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3.追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着重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走势。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应该看到,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与突破口,应该做到有益于学生形成长远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收获对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做事的锲而不舍,可能是面对挫折的坚韧。总之,班级文化不仅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通过文化建设使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提供指导。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班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班级文化中,积极进行探索与调研,运用科学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文化的时代感。

1.贯彻和谐观念,推进班级和谐。班级和谐,离不开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努力与支持;成员的努力与支持反过来将给班级和谐带来推动与活力。所谓和谐观念,就是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向往的班级建设的理想境界,是班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理想。贯彻和谐观念,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班级建设始终充满着足够的热情与动力,使其能够为了达到和谐的标准而更快更好地推动班级建设。只有和谐的观念深入人心,班级日常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条件地、顺利地开展下去,班级建设才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接纳,有基础进行下去。一个人心涣散、混乱无序的班集体,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使自己身处环境变得和谐这一愿望,那么班级各项活动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和谐与否了。所以,一个群体是否拥有统一的和谐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的质量与速度。

2.建设班级文化的有形载体。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企业在市场中的运作经验(如企业文化建设和CiS设计),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发挥班级同学的聪明才智,将班级文化物化为班级的有形载体,增加班级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有形载体可以有如下形式:(1)通过全班同学参与,设计出富有特色、具有寓意的班徽,形成同学认可的、并能具体实践的班训,谱写可以传唱的班歌,形成班级行为准则。(2)建设班级网站,班级群等,形成同学敞开心扉的阵地。(3)美化班级教室,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4)制作班级的旗帜、t恤衫等标识物,增强同学对班级的自豪感。

3.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个企业都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竞争压力,但是,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重围,独树一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的某一些甚至可以为我所用,或者经过创新发展,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来,凸显了在班级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时代精神。首先,引进竞争机制。企业间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而这又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像企业一样的优胜劣汰,而是保证班级内始终拥有着积极向上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损人利己,主张利人利己,但在行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利己利人,处理事情时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利益。此外,学生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愿享受做学生的权利,不愿承担做学生的义务;对待事情、对待学习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只注重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不考虑集体等。和谐班级的文化内容,必然包括了全体成员相互负责、荣辱与共,这是群体中各个成员约束自己行为的有力保证,也是一次集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最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标需要而提出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当前,科技发展呈现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个体是无法存在的。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社会上去“拼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更加突出合作精神,也就是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的综合考察。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发展,同时形成班级中和睦、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平日中的学习、生活。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尝试

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班级文化为出发点,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月,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学院每年举办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指导各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评选先进班级予以表彰,激发了同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各班级形成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班徽、班训,做到了班徽班训上墙,给班级同学一种无声的引导;各班级美化教室环境,建设了班级的宣传栏,教室环境不断改善;学院统一制作班牌,刻上班徽、班名,挂于教室门口,成为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学院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之窗,将各班级的班徽、班训进行展示。

2.指导班级进行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特色。学院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各班级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并鼓励班级大胆创新,让自己的班级文化更富特色。有的班级利用教室后墙空白地带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立了诸如“优秀作业栏”(将学生们平日练习的钢笔画、水彩画、钢笔字等作业中较为优秀的张贴出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加强了之间的互相学习)、“读书园地”(将从报纸、杂志上精选的各种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为同学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奇思妙想(展示同学的精彩创意、创新性思考等)、原创海报(张贴班里同学自己绘制的海报)富有新意的方案。有的班级建立的班级日志,同学可以在班级日志中畅谈理想、人生、学习,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同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班级设立了班级行为准则,引导班级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

3.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丰富班级文化建设载体。为了使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具体,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学院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也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连续三年在新生中开展“算账知感恩,生活更理性”主题班会,通过让每一位同学计算自己大学花费的总费用以及每日的花费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节约,学会感恩;每年寒假为每位新生布置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为父母洗次头,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成立了爱心互助基金会,引导同学互相帮助,奉献爱心。这些活动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增加了感恩、奉献的内涵,“5·12”地震之后,各班自发开展了向灾区人民捐款、义卖的活动,便是感恩精神的良好体现。为加强同学的交流,推动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创办了“学生论坛”,为同学打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观点碰撞,文化得以共享、传承。为使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学院从各个班级抽调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质出众的高年级学生就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与新生们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热情,带动新生更快融入新环境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文化是维系班级的精神之源,以文化为凝聚力,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要将班级文化视为班级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利用班级文化的强大精神作用来推进和谐班级建设;着眼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延伸与发展,关注学生长远的精神状态;始终突出班级建设中的时代精神,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

[注释]

①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1(11):11.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8

论文关键词:和谐班级;高校;构建思路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与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班级作为和谐校园的基本构成单元,构建和谐班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班级的意义

1.和谐班级是和谐社会的应有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把和谐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它本身就是由各个子系统内在和谐有序构成的。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班级作为和谐校园的基本构成单元,其构建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和谐观念、理念,另一方面创造了和谐的主体间关系,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元素。

2.和谐班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依照我校教育集体的信念来看,培养道德的最微妙的奥秘之一,是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思想寓于青少年儿童敏感心灵的激情和渴望之中,寓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这说明,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习惯、荣誉感和责任感,甚至他们的思想与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谐班级的创建,就是为班级全体同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重要平台。

3.和谐班级的构建为新形势下高校育人提供有益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90后”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思想的多元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过多追求实用性、技术性的知识,出现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学生目标整体性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良好的班级同学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和谐班级的内涵与特征

从词源意义来看,和谐是指互相配合、协调之意。《吕氏春秋》中有“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意思是人的耳朵很奇怪,不愿意听单一的声音,一定要听几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感到舒服,这很好地说明了“和”的含义。“谐,和也”(《尔雅》),“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从系统论来看,和谐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以达到系统有机组合的功能,无论是对组织,还是有机体,和谐都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使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并形成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及角度来看,和谐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统一。和谐班级是指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民主、平等、和谐、进步的班集体组织。在和谐班级里,班级这一子系统内的各元素是和谐、有序的,学生之间则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班级作为子系统与其他系统也是协调发展的。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依据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谐的特征,和谐班级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整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美国的麦克霍尔·迈尔斯在《大规模系统工程》一文中对系统特征进行归纳,认为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和谐班级本质上就是一个协调发展的子系统,它的整体性特征使得班级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谐班级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班级文化的统帅下,各成员形成了共同的愿景,为预设的班级目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但和谐班级的整体性并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而是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张扬下的和谐整体。整体性的特征,并不是要抹杀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相反,和谐班级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保障每个班级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的:“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它的统一”。

2.制度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班级应是科学管理的班级,科学的制度是对班级进行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的统摄下,班级形成共同的目标,建立班级公约、班委职权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进而形成具有独特班风、班貌的班级。但这种独特性并不排斥作为一个子系统的班级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与交流,从而展示和谐班级的开放性。和谐班级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中,鼓励班级成员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发展、提升自己。

3.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和谐班级是实现自我教育、开展自我管理、拓展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师生平等是和谐班级建设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实现角色的转变: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从单纯的说教者变为大学生的激励者;从严师变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性,无论是班委的选举、班费的管理、班级制度的制定,还是各种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都要让班级每位成员参与到其中去。

三、和谐班级构建的思路

1.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和谐班级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指导思想,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才,又关注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的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和谐班级目标的确立与实现,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依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分层次、分阶段设计和谐班级的建设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

2.创造班级文化与寝室文化的有机契合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和谐班级建设中,它创造着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本身的内聚力主要靠班级文化来维系,表现为:班级成员在学习上的积极进取、共同奋斗,在生活上的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在行动上的协同一致。班级文化在和谐班级构建中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

从外延看,寝室文化隶属于班级文化。在高校里,学生往往是依据课表,在流动的教室里听课、学习。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里的班级更像一个“无形组织”。这种“无形组织”使得班级文化尤其是教室文化的建设具有隐形的特征。而在高校里,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一般学生一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所以寝室文化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其建设又往往具有显性的特征。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可以举行“寝室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来改善寝室文化,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布置寝室,让他们的思想在寝室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3.努力处理好三种关系

(1)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辅导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辅导员是和谐班级建设的主导,在建设和谐班级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中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观念,化解师生间的代沟;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注重方向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指导,善于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细致工作,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逐步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切不可有包办一切、让学生唯命是从的思想;注重促进班级学生个性的、健康的人格发展,提升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和谐的教学方案,实施和谐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端庄大方,平易近人,发挥为人师者应有的模范作用;要做到以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以理性引导学生的个性,以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摒弃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合理组织、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对话”式教学,通过“对话”,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消除教与学的隔阂和对立,形成共同协调的行动。师生在对话中相互碰撞和激活,共同探寻真理,发现知识,获得智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的。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班干部能否与班级其他同学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环节。辅导员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思想与和谐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师生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特别关心弱势群体即学习弱势群体、地位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的状况,发挥他们和谐班级主体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

4.建立四种机制

(1)激励机制。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和谐班级是一种组织形态,有其总体目标的设定,但和谐班级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班级每个成员个体目标的成功实现。班级成员由于家庭出身、经济状况、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个性特征等的不同,其个体目标也各不相同。在和谐班级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位班级成员的个体差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尤其要建立情感激励制度,营造有归属感的班级文化。特别注意好榜样激励在构建和谐班级中的作用,选好榜样、用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聚合作用。

(2)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班级作为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的基层组织,本身固有一定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设计、运行,约束每个班级成员,制度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班级制度不仅包含有形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包含无形的、不成文的、体现和反映班级传统习惯的非正式的制度。前者体现为显性、刚性的作用,后者体现为隐形、柔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的制度对构建和谐班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首先要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其次重在抓好制度的实施。在制度的贯彻中,学生在主动遵守与被动遵守、自律与他律连续不断的选择中,逐步养成了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让班级制度自然而然的成为班级文化,被学生们所接受、认同,内化为班级成员的素质才是最终目的。

(3)评价机制。围绕和谐班级的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确立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以展示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由学管部门、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及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整合各方面的评价力量,可以全面把握和谐班级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有助于营造理解、信任、激励和促进班级发展的民主管理氛围。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艺术素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在评价机制中,被评班级的自我评价很重要。让班级成员涉入评价过程的经历以及通过经历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班集体中的每位学生把个人行为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加深对集体的认同感,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同时也是班集体自我反思、促进班级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9

关键词:和谐班集体;意义;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在和谐社会中,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基本单位必然呈现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一种状态、一种效果、一种境界。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组成的班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构建和谐班级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素。

一、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意义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机构,没有和谐班级,就不会有和谐校园。目前班级建设的理论缺乏和谐理念指导,只有和谐的班级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才能培养出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谐班级是文明、向上、创新的班集体,是宽松、协调、包容的班集体。创建和谐班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了班级建设的理论。

本文所探索的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将有效解决班级中存在难题,新时期黑龙江省高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的管理方式及班级建设理论进行了补充。构建和谐班集体,可以美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成长,弘扬学生的个性风采,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

(2)丰富了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

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和谐的管理机制加以保障,构建和谐班集体对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丰富建设和谐校园的理论也是不言而喻的。班级集体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的基层组织形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创建和谐班级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有效形式,也是营造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教育又要在和谐的校园中实现,而和谐发展的校园需要和谐的班集体提供有力的保障。人的和谐发展需要和谐的育人环境,高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是以校园学习生活为纽带的,切合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形成彼此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的学习氛围与人文环境。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教育整合功能。大学生班集体的教育整合功能实际上就是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遵循大学生发展的规律,把对大学生具有教育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筛选、整合,从而优化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环境。从而把影响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多重因素通过合理组合和结构优化,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对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最有利的状态。

(2)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班集体一旦接受和发展了一套统一的体现个体意愿的行为规范,往往会得到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认同,大学生就会将群体规范内在化,自觉遵守群体的约束,甚至在独自一人或在其他群体时也都会遵循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指导,对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班级群体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良好的班级群体学风与班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达到班级目标。

二、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必要性

1.和谐班集体建设是高校教育阵地的重要依托

班级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是学生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学计划执行的重要园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班级是高校实施管理的基本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决策贯彻的落脚点和执行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子系统,他的工作直接牵涉到每一学生和教师,因此,和谐班级的建设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有班级和谐了学校才会和谐,只有班级工作做好了,学校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学风、班风和教风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2.和谐班集体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怎样有效地获取各种知识,如何进行自我设计,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紧迫的压力。在当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是加强大学生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恩格斯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大学班级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继续社会化的微观环境,制约着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无论是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对其所处的环境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处理方式。“大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分析周围环境所传递过来的信息,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益或无益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如果这一阶段能做好,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2]。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仅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应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学习态度、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发展、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等诸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0

关键词高校班委建设制度建设班委权限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大学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思想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然而高校是大学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阵地的管理与建设对高校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班委会又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管理的最小单元。因此建设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班委会不仅对于高校管理至关重要,也对于高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班委会是班级建设的带头者也是班级建设的践行者。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委会应起好带头作用,也应及时地反映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就现行高校班委会所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建设高校班委会展开探讨。

1高校班委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班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容易产生疲怠现象。问题的存在主要与现行高校班委会组织制度及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有关,在很多高校的班委会从大一到大四(五)任职一成不变,班委会成员缺乏危机感,就很容易产生懈怠。同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及奖惩机制,缺乏对他们日常工作的考核及奖惩。

(2)任务分布不均衡,如何协调各班委之间的工作关系。现行高校班委会很容易出现“一担挑”的现象,建立目标责任制主要让各个班委会成员明确职责,更好地协调各个班委之间的工作关系。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班级工作的有序进行及班级更科学、民主地管理。

(3)班委会如何发挥主动性。在现行高校班委会很普遍存在班委会形如虚设,只是班级辅导员及班主任的“传话筒”,班委会做事畏手畏脚的现象。如何发挥班委会的主动性,这就需要班级辅导员充分信任、授予班委充分的权限,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班级辅导员事事管的工作负担,也有利于班级的民主、科学地管理。

(4)班委会如何去把握好“度”,协调好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班委会事务的践行者和解决者,它也不能够事事管,也不能够事事管,要把握好“度”,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把握好“度”,协调好与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班委会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充分调动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班委会的建设

(1)加强班委会制度建设。建设健全的班委会组织制度是班级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及保障。班委会组织制度主要包括班级财务制度、例会制度及班委会的选拔、任命办法等,班委会组织制度它使得班级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班级组织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完善与健全。同时还要强调班委的目标责任制,就是要明确各个班委会成员的职责,避免出现个别班委会成员“一担挑”的现象。明确目标责任并不意味着班委会部门之间不需要相互合作,而是在合作中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

(2)增强信任、授予班委充分的权限。辅导员合理地授权于班委会,不仅可以提高班委会的办事效率,也有利于班级的民主管理及班风学风建设。在合理授权的条件下,班委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同时也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然而辅导员也不能过分的授权,由于班委会本身的局限性,缺乏系统地管理知识的学习,难免会发生班级管理的过失,但一味的集中班级管理权,这样班委会就形如虚设,不利于班级的科学管理。因此,只有在合理授权,充分相信班委会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科学、民主的管理好班级。

(3)加强交流、培养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内容是由班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组成,集中体现班集体内独特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一个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班委会的建设,两者相互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同时也是由若干个宿舍组成,因此良好的宿舍文化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班级制定严格的宿舍卫生检查、评比、奖惩制度,由班委会或院学生会等实行。良好的卫生环境对于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上层建筑,它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班级精神文化对整个班级建设及班委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精神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班级形成的班级共同认同的信念、思想及行为准则的综合。它是班级之魂,推动着班级的整个建设和发展。良好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对于整个学校发展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精神文化对于形成团结、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班委会至关重要。

高校班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高校班委会建设对于班级及学校建设至关重要。需要班级辅导员注重班委会的团队选拔、建设及管理。在高校班委管理过程中,班级辅导员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高校班委会制度建设、充分授权班委会及班级文化的形成,推动高校班委管理工作向新的平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磊.浅谈高等学校基层班委会建设[J].现代交际,2012.

[2]叶如芳.浅探高校班委工作的管理及运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