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十篇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十篇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59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1

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最常用,是一种名誉处分。这么多年来,两大交易所年年通报批评与公开谴责一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管,但在目前这样一个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环境下,不仅被批评和被谴责者对此无动于衷,投资者也早已对此类信息感觉麻木了。人们发现,遭遇通报批评的上市公司股价极少因此受到影响,有时甚至出现股价不降反升的怪现象,致使上市公司对被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为什么曾被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过的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会二次、三次违规,而未被处分过的企业会前赴后继违规的原因。违规的成本如此之低,如果再乘以被查处的概率,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成本比起其可能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截至2012年底,两市境内上市公司两千余家,2012年被查处的为44家,被查处的违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不到。在造假违规盛行的市场氛围之下,要说这一查处范围已经涵盖主要违规主体,实难令人信服。

在处分措施上,44家公司除个别高管被认定为不适合担任相关职务外,几乎全都是名誉处分。而且名誉处分中较重的公开谴责也只有9家,其余80%的公司是被课以毫无违规成本的通报批评。仔细看交易所的处分决定,会发现很多公司涉及好几项违规行为,但也仅被处以一个最低程度的通报批评。比如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存在日常关联交易违规、关联投资违规、关联担保违规、关联财务资助违规等四项违规行为,但深交所仅给予公司及公司董事长一个通报批评的处分。再如粤水电,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也分别涉及三个不同项目的关联交易,均未及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深交所也仅对粤水电及其监事会主席和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给予通报批评的处分。交易所对违规上市公司手软到何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无怪乎有学者指出,“自律组织以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应被期望像慈善团体、或者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那样服务于公共利益”。

在处分时间上,交易所公布的处分决定,很多被处分事项发生在2011年、2010年、2009年甚至2008年。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之所以被认为是一国证券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公认为是市场的第一道防线,是因为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能够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从而弥补行政监管的滞后性。违规行为发生后的较长时间内未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了也迟迟不处罚,显然会大大降低处罚的威慑力。

根据法律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交易所如此微小的惩罚力度和查处概率面前,违规者或者其他市场主体会做何选择,当是不言而喻的了。当然,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公开谴责已与其上市地位挂钩。如深交所《中小企业板股票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特别规定》第三条规:“公司受到本所公开谴责后,在二十四个月内再次受到本所公开谴责,对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第十一条规定:因这一情形“股票交易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在其后十二个月内再次受到本所公开谴责的,暂停其股票上市”。第十七条规定:“因这一情形“被暂停上市的,其后十二个月内再次受到本所公开谴责的,终止其股票上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现实中要满足在特定期限内再次或者第三次受到同种处分当也是小概率的事件,再笨的公司也会尽力规避。

当然,除了前述无关痛痒之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外,交易所还有暂停或者终止上市等严厉的处分措施。特别是终止上市,对上市公司是致命的打击,但问题是交易所在对上市公司实施这种致命打击的同时,覆巢之下无有完卵,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的利益也将遭受巨大损失。所以现实中,交易所难免投鼠忌器,不敢轻易使用这一手段。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2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5―87―02

我国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后称《条例》和《细则》)已实施20多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条例》及《细则》已不适应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现就《条例》及《细则》存在的问题及其修订建议提出如下观点。

1监督执法主体

《条例》第10条规定“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这与《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相互矛盾。目前卫生防疫机构多数已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代,而行使公共场所监督执法权的是卫生监督所,造成实际执法主体与《条例》所指主体不一致。若一旦发生行政争议,出现行政复议与诉讼等,势必造成卫生监督所的被动局面。卫生监督所是根据2000年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成立的事业单位,并没有真正成为卫生行政机关。建议:修订《条例》,首先要明确卫生行政机关公共场所监督执法的主体地位,其次进一步改革卫生监督所为卫生监督局,使其成为卫生行政机关的一部分,执行公共场所监督职责。

2公共场所概念

《条例》和《细则》均未对公共场所给予明确定义,《条例》第2条只是将公共场所分为7类28种。随着市场经济飞迅发展,现《条例》所规定28种外的各类新兴公共场所不断涌现。例如:网吧、健身房、按摩房、洗头洗脚房、溜冰场、证券交易所、婚纱影楼等。卫生监督部门对此无法可依,也无监测标准,这些新型公共场所常拒绝卫生监督。然而这些场所与《条例》规定的28种在性质上有共同点,即:在一定时间内接纳的人数较多、人群流动性大、组成复杂,容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不良影响等。建议:对公共场所的概念作一原则性表述,同时又就对象一一予以归类,包括新出现的公共场所,这样既可防止出现监管空档,又可避免卫生行政部门层层请示释疑和其它不必要的司法纠纷。

3卫生行政处罚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3

一、涉税案件发生的主要类型

认真分析467件涉税案件,按照税收违法、违章行为当事人主观意识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法盲型、无知型、故意型、得不偿失型、心怀侥幸型和其他等六种情形。

(一)法盲型46件。表现为当事人对税法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税收违法行为已经达到了触犯刑律的标准,比如达到《刑法》中列举的偷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等情形。

(二)无知型128件。通俗地讲,就是一些小企业只顾经营赚钱,不管税收政策如何规定,会计做账也以服从业主意见为上,表现为:

1、人为调控隐瞒收入。这类企业主要表现为人为控制销售收入,需要开票的就记销售收入,不需要开票且货款已回笼的就让会计挂记往来账,暂不作处理。

2、生产变加工隐瞒收入。这类案件一般会在小规模纳税人中发生,因为该类纳税人如果按照生产性质来申报纳税,其计税依据将远远高于加工费收入,会多缴很多增值税。

3、为迎合地方政府对纳税销售指标的考核需要而相互开票,虚增销售。

4、票货名称不一致抵扣发票。较典型的发生在部分铸造企业,企业购进煤炭,进供货方却提供了货物名称为生铁的发票,企业老板抱着票面总金额不变、抵扣税款没有损失的心态指示会计入账。

5、现金交易陷入假发票陷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中小企业老板贪图省事的特点,采取送货送票上门进行现金交易。企业接受的都是异地开具发票,购货方并不清楚这些票是否合法,开票单位是否都是正规生产经营单位,钱货两清之后就找不到推销人了。一旦对方案发,受票企业就只能坐等接受税务机关处理。

(三)故意型55件。表现为当事人主观上为了少缴税而采取一定方法或手段进行偷税,如:设置账外账隐瞒收入。此类企业隐蔽性和故意性都很强,另设一套账单独核算体外经营的业务,而向税务机关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一般显示为税负基本正常或略偏低。个别企业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甚至非法购买发票虚抵税金。

(四)得不偿失型18件。此类企业依靠耍小聪明,最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比如,明明买的是固定资产,偏偏要化整为零开成配件,或者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也让会计入账并抵扣税款。

(五)心怀侥幸型51件。这种类型的纳税人,往往心怀侥幸、自欺欺人,有一种“这么多纳税人,什么时候才能查到我头上”的错误想法。近两年,该局通过全面核查比对有疑问的海关完税证,曾先后查处了11户企业利用25份假海关完税凭证妄图侥幸偷税的案件,涉案税金89.6万元。

(六)其它违反日常管理规定类型169件。这类案件一般较上述五种类型在情节上相对轻微,主要是违反税务登记、申报管理等日常税收管理规定,造成相关违法、违章行为。

二、涉税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虽然467件涉税案件的类型、情节和性质不同,但在对这些案件进行深度剖析后,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一)企业负责人税法观念淡漠是造成偷税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467件涉税案件的企业负责人调查分析发现,88%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不懂税法是造成偷税的根本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在当今社会,在税收上搞一点“球”,实属理所当然,在税务机关按规定对其进行偷税行为进行处理时,都会发出“早知现在、何必当初”的感慨,调查仅发现有12%的偷税是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明知故犯所造成的。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思考,笔者认为,与税务机关税法宣传培训对象定位不准确有相当关系。税法宣传月活动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各级税务机关都把税法宣传培训当作重要工作来抓,但是,税法宣传培训的对象还局限于企业财会人员和办税人员,每逢新的税收政策出台,都是在第一时间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宣讲,而忽略了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税法知识培训。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负责人对各项经济活动具有最终决定权,财会人员在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方面的“话语权、决定权”极为有限,从而形成了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税法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偷漏税行为仍大量存在的情况。

(二)涉税案件行政处罚力度偏低降低了涉案企业的“偷税成本”

对467件涉税案件的处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剔除不涉及税务罚款处罚倍数的169件案件,在其余的298件涉税案件中,罚款0.5倍的122件,0.6倍的6件,0.8倍的1件,1倍的165件,1.5倍的1件,2倍的3件,平均罚款为0.79倍,超过1倍的仅有4件,最高仅为2倍。虽然这仅是一个地区的数据统计,但据了解,税务处罚力度偏低仍是许多地方共同存在的普遍现象。《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一旦上述规定没有发挥法规中应有的威慑和惩戒作用,少数企业的偷税花样便会不断翻新、偷税行为就会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试想,在明确告知企业负责人偷税后果的基础上,如果在处罚标准上遵循从严原则,加大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偷税企业付出高额的“偷税成本”,那么,税务违法案件的发生率一定会有所降低。

(三)涉税移送案件的监督不到位影响税法的刚性

我国《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遵循上述规定,467件涉税案件中税务机关应按规定移送51件。但据了解,公安机关立案的有10件左右,最后进入审判程序的仅有6件。显然,涉嫌税收违法犯罪案件在移送公安机关后,立案不到位的情况客观存在,这里固然存在着移送标准偏低和公安部门办案力量不够的情况,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涉税违法案件移送后的监督不到位。虽然检察机关对涉嫌税收违法犯罪案件是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负有监督职责,但检察机关对税务机关移送的涉嫌税收违法犯罪案件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监督难以到位,加之少数办案人员由于地方保护、部门利益等多种原因,最终形成了各地普遍存在的涉税违法移送案件立案率不高的现象,难以形成对涉案企业的严打高压态势,直接削弱了税法的刚性。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建议将企业负责人接受税法知识培训纳入现行的《征管法》的相关规定之中。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开车的前提首先是要接受相关的交通知识学习和教育,取得驾驶证才能驾车上路。同样,企业设立后,企业负责人也必须按规定接受一定的税法基础知识学习和教育,跨过这道“门槛”,才能确保他们在执行税收政策上不出大的问题,这是当前提高税法遵从度的关键点。只有企业负责人能够原则性地把握税收上“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大力降低偷税行为的发生才有更有力的保证。姜堰市国税局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该局抽调业务骨干编写了菜单式培训教材,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企业常涉及的税收法律法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涉税业务办理流程、违反税收征管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涉税警示案例等,通过分批举办为期两天免费培训班的形式,由税务干部对全市3500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详细的税收政策解读,并采取书面测试的方式对参训人员进行检验,考试合格后发放培训《合格证》,并以此作为企业今后评定纳税信誉等级的一个参考依据。同时与其签订《诚信纳税承诺书》,大力弘扬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从源头上降低偷税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有效保证。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4

香港:“闯黄灯”扣5分,罚款600元港币

在香港的马路上开车遇到黄灯时,究竟是可以冲过白线呢?还是应该停在白线内?记者就此问题,电话采访了几位相关人士。

多年从事驾驶行业的罗先生告诉记者,在香港,当黄灯亮起,车头已经越过白线时,可以继续向前行驶;如果车头没有越过白线,则需要停在白线内等候,但是这个时候需要注意后方车辆,以防突然停车所导致的交通意外。

香港处理交通违章的机构——“中央交通违例检控组”的工作人员表示,香港现行的法规并无明确规定“闯黄灯”的细节,只有香港法例第375章——《道路交通(违例驾驶记分)条例》第18条规定:“没有遵从交通灯的指示,扣5分。”该工作人员补充说,遇到黄灯的时候,车头如果没有越过白线,车辆一定要在白线内等候。在黄灯亮起时加速穿过白线的行为是违章行为,将会被视为“不依交通灯候车”而被扣掉5分,罚款600元港币。

至于立法方面,香港特区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回复记者查询时表示,“闯黄灯”现象在香港很少见。到目前为止,特区立法会还没有收到香港市民有关“闯黄灯”个案的投诉,特区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因此也没有展开对“闯黄灯”行为的立法。不过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在香港,任何一项法案或条例的制定或修改,都必须交由特区立法会表决,负责法案或条例制定的政府官员或者立法会议员,需要在立法会会议上解释立法的目的和原则,经全体立法会议员三读通过之后方可生效。

日本:处置闯黄灯不搞“一刀切”

日本《道路交通法施行令》第2条规定,黄灯亮时行人不得横过马路,正在过马路的要迅速穿过马路或者退回。车辆不得驶过停止线,但是变黄灯时如果车辆已经接近停止线“不能安全停车”的情况除外。

所谓的“不能安全停车”是指,由于紧急刹车可能导致的追尾、侧滑翻车以及可能对同乘者造成伤害等情况。随意紧急刹车还可能导致违反禁止紧急刹车的规定,因为日本交规第24条规定,除了避险外禁止紧急刹车。

根据日本交通违规扣分和罚款规定,无论闯黄灯还是闯红灯都按“无视信号”处理。由于车辆种类不同,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因此,日本交规对于大型车辆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大于普通车辆。

所谓的普通车辆是指定员10人以下,总重量不足5吨,载重量3吨以下的机动车。此外,日本机动车分类中的“中型机动车”和“大型机动车”都属于罚则中的“大型车辆”。

如果“无视信号”,驾驶员将被扣2分,另外普通车辆将被罚款9000日元(10000日元约合750元人民币),大型车辆将被罚款12000日元。如果属于酒后“无视信号”将被扣除7分,醉酒“无视信号”将被扣除14分。

日本的普通路口黄灯时长一般都有四五秒左右的时间,可以给驾驶员较充分的时间判断是否能安全停车,这也可以让黄灯时驶进路口的驾驶员安全驶出路口。如果变成黄灯之初驶进路口,一般可以在变成红灯之前以正常速度驶出路口。

红灯设置上也有所考虑,一方路口黄灯变换红灯后,另一方路口的红灯并不是马上变换绿灯,而是同时保持2~3秒的红灯,以便清空路口,也保证正在路中的行人的安全。

记者还记得,日本的驾校教员在讲解路口通过方法时曾讲过,如果发现前方路口绿灯已经亮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否会变灯时,可以在距离路口五六十米左右的距离时适当收油,做好停车的心理准备,在20米内左右仍没有变换,就可以正常速度行驶。另外,车主在驾驶时也可以以人行横道的信号灯作参照,日本一般稍大的路口的人行横道都设有信号灯,人行横道的红灯要早于机动车的红灯,且在亮红灯之前绿灯会闪烁,当发现人行横道的绿灯闪烁时,说明机动车道的绿灯也接近尾声。这时可以根据车速、距离提前做好准备。

泰国:“黄灯”停靠交规更靠自觉

在泰国,开车闯黄灯属违规行为,但由于首都曼谷等城市堵车问题严重,对闯黄灯的处罚在执行时比较宽松,解决闯黄灯问题多半靠司机的自觉。

根据泰国交通法规第22条关于交通信号灯的规定,黄灯是警示司机准备在停止线前停车的信号灯。如黄灯亮起时,车辆已越过停止线,那么就可以继续通过,否则就是违规。

在负责审核和发放驾照的交通部陆地交通厅,每天都有许多人排队等待接受身体测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交通信号灯反应能力的考核。模拟交通信号灯不停变换颜色,受试者必须在绿灯变黄灯时在规定时间内踩下模拟刹车板,否则便会被认定为身体状况不合格。

在碧武里府执勤的交警素帕猜上校告诉记者,泰国最新交通法规把闯黄灯与闯红灯均视为违规,可分别处以最高300泰铢(约合61元人民币)和500泰铢(约合102元人民币)罚款。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闯黄灯处罚措施的执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泰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较高,首都曼谷因车辆多,素有“亚洲首堵”之称。除私家车外,曼谷的摩托车数量也非常大,加上道路狭窄、车行道少,早晚高峰时段很多路口出现“堵死”状况。据了解,曼谷目前共有1000多个十字路口,其中300多个主要路口设置有摄像头。但交警通常在高峰时段对闯黄灯行为执法较宽松,以增大路口车辆通过率。

记者在曼谷最拥堵道路之一沙吞路上观察发现,有不少司机是能够做到看黄灯亮而减速停车的。有着45年驾龄的华人陈向兴每天都要开车经过这条路,但几乎从来没有闯过黄灯。他说:“这种做法很危险,不能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泰国交规执行并不很严厉,监控设施的盲点也很多,但泰国人开车普遍还是比较守规矩,上车系安全带、变道打转向灯、临时停车开双闪灯等“基本功”非常扎实。此外,人们开车时也讲究礼仪,不少司机能够主动停车礼让行人和其他车辆,也几乎听不到有人在开车时鸣笛。这或许与泰国的开车风气、个人的自觉观念有关,而风气和自觉需要时间培养。

新加坡:闯黄灯视情形对待

新加坡道路在停止线之前,由近及远有3个连续的箭头,每个箭头之间距离约10米。如果信号灯从绿灯变为黄灯时,车辆处于离停止线最远的第一个箭头位置,此时强行通过要被罚款扣分。如果车辆处于离停止线较近的第二或第三个箭头时,车辆通过则视为正常通行。新加坡还有一项规定非常重要,那就是红灯亮时,如果车辆在十字路口的方框区域内停下,就算违规,并会被处罚。所以一般司机看见前面堵车,如果觉得过不去,就不会抢着进入十字路口。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5

【关键词】香港价格法律制度

前言

价格体制是指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的制度。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最大限度的市场调节和最小限度的政府干预相结合,自主经营、自由竞争。这也是香港当局制定各项经济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据。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香港的价格体制已形成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调控的、与国际市场相连接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价格体制。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而对属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形成、政府间接调控的制度。无论价格的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办法都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一、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

高度法制化是香港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也是香港价格管理机制高效运转的制度原因。香港是普通法适用地区,属于典型的判例法体系。香港回归后,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为其法律制度的宪制性文件,并保持原有的法律制度特性,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备,更加适应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价格法规有两种模式,即独立型价格法规和混合型价格法规。所谓独立型价格法规,即国家立法部门专门制定的价格法规,如,奥地利、挪威等国的《价格法》,日本的《物价统制令》,韩国的《物价安定法》,瑞士的《联邦价格监督法》等:混合型价格法规,即没有制定专门的价格法规,对价格的法律规范体现在其他各项专门立法中,如美国的三大反垄断法案:189o年颁布的谢尔曼法案、194o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案、1914年通过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香港的价格法律属于混合型价格法律。

香港并没有系统综合性以成文法形式出现的价格法,对于各类价格行为的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之中。不仅繁多,而且齐全。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价格基本法律,但它价格法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商业、电讯广播、医疗卫生、公共财政、公众安全、环境自然、行业规管、地政房屋、渔农矿务、船务港口、知识产权、刑事、民事、政府行政、交通运输、司法等等各个方面的立法中对价格规管都有涉及,对各种价格与收费行为都有细致而且明确的规定。与价格和收费相关的法律条例散见于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立法中,使得几乎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诸多法律成龙配套,构成香港严密的价格监管法律体系。

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除了具有价格法规的一般特征,如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国民生活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明确价格违法行为并进行经济处罚和法律惩罚等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香港没有专门的价格法律,但法律制度比较完备,涉及价格方面的立法,比较全面、系统,能适应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其价格法规表现形式为“制定法”和“判例法”,而“制定法”使用极为广泛,已形成“制定法”为主体,与“判例法”并存,形成互为补充的法律架构。

2.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规管,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干预色彩。虽然香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但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则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如《储备商品条例》第3条规定,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就“规管或管制任何储备商品的最高价格”、“费用及收费”等等事宜订立规例,凡违反任何上述规例,即属犯罪。

3.对价格的规管非常细致。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价格法律,但在金融机构、行业规管、公民权利、雇佣劳工、政府行政、工程工务、公共财政、地政房屋、涉外事务、渔农矿务、人事登记/入境、环境自然、公众安全/保安、交通运输、司法、船务港口、执法、电讯广播、诉讼仲裁、文康娱乐、刑事法律、教育、民事法律、医疗卫生、家事法律、宗教、商业法律、公益慈善、各类法团、财经事务、各类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对涉及价格与收费等事宜都有细致而且明确的规定条款。

4.对价格违法行为处罚重。香港的价格法律强调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特别严厉,其处罚方式主要是经济处罚与监禁。在有关价格违法处罚的法律条款中,对违法者进行罚款或者监禁处罚的条款很多,如《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6B条规定,对于在公众地方以高于批准价格出售或游说他人购买载运商或其代表发出的客票的行为,“即属犯罪,第一次定罪可处罚款一千,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两千及监禁6个月”;《石油(保存及管制)条例》第6条规定,获授权人员可就石油供应商或经销商贮存、供应、使用或处置石油事,向任何石油供应商或经销商作出其认为适当的规管石油的供应价格或出售价格指示,任何供应商或经销商“违反或没有遵守根据第(1)款向他作出的任何指示,即属犯罪,可处罚款十万及监禁2年”等等。

二、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

(一)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

正确处理价格违法案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是对价格违法行为性质的认定。价格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违反价格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包括不履行价格法规、行政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义务和实施了的价格法规、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中明文禁止的行为。认定价格违法行为,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违法的主体,即法律法规中规定承担法律义务的人,包括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二是侵害的客体,即该行为侵害了价格法律规范所保护的客体,包括社会、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三是危害后果。

在香港,固定价格,即各竞争者间明示或默契地协议,将其产品的售价固定在一个统一的水平…卜;维持零售价格,即同买方达成协议,规定买方必须按固定的价格零售其商品;搭售,即在合同中规定,买方在购买某种商品时,必须同时购买另一种产品等等价格行为都属违法行为。另外,价格垄断、低价倾销、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价格行为也是被禁止的。

香港法律体系对价格与收费行为的规管制定了诸多细致的规例和条例,对违法行为的特征、构成及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细化和明确的阐述。任何违反这些价格规例和条例的行为都属违法行为。这些规定,为惩处价格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二)香港价格监管执法体系

香港没有专门的价格监管执法部门,香港价格监管体系主要由消费者委员会、竞争政策咨询委员会、各行业公会和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组成。它的价格监管执法体系主要是按行业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法院。如,香港的资源环境价格主要由香港政府环境运输及工务局规管,该局负责的规管事宜包括环境保护及自然护理、发展运输基础设施、提供运输服务、交通管理事宜、公共工程、供水事务、斜坡安全及防洪措施等;负责监督属下八个部门的运作,包括建筑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机电工程署、环境保护署、路政署、运输署和水务署。

(三)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由于价格违法行为往往会对竞争对手、顾客或消费者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目前香港价格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价格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1.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

香港《释义及通则条例》第3条规定,犯罪是触犯或违反法律而有刑罚之规定者。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也就是指价格行为触犯或违反价格法律而有刑罚之规定者。香港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是处罚金与监禁,并且这两种处罚方式常并举。

如价格欺诈的刑事责任,《盗窃罪条例》第17条“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规定,“任何人以欺骗手段(不论该欺骗手段是否惟一或主要诱因)而不诚实地取得属于另一人的财产,意图永久地剥夺该另一人的财产,即属犯罪,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0年”,第18条“以欺骗手段取得金钱利益”也规定,“任何人以欺骗手段(不论该欺骗手段是否惟一或主要诱因)而不诚实地为自己或另一人取得任何金钱利益,即属犯罪,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o年”。

对干扰正常价格也要承担刑事责任,《防止贿赂条例》第6条“为促致他人撤回投标而作的贿赂”规定,“任何人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向他人提供任何利益,作为撤回为了与公共机构订立有关执行工作、提供服务、办理事情或供应物品、物料或物质的合约而作的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撤回该项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而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即属犯罪”,“任何人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作为撤回为了订立第(1)款所指合约而作的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他撤回该项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防止贿赂条例》第12条“罪行的罚则”第i款规定,对违犯第6条所订罪行者,一经循公诉程序裁定,“罚款五卜万及监禁1o年”;一经循简易程序裁定,“罚款十万及监禁3年”,此外,“法庭须命令该人按法庭指示的方式将所收取的利益款额或价值,或该款额或价值中由法庭指明的部分付予法庭所指示的人或公共机构”。

《汽车(首次登记税)条例》第4i条规定,在取得署长同意之前,“将任何新汽车(本地装配汽车除外)以高于根据第4a(5)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将任何新的本地装配汽车以高于第4a(6)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将并非新汽车或本地装配汽车的任何汽车以高于根据第4a(7)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或“将本地装配汽车(并非新汽车者)以高于根据第4a(8)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以及如果本身为注册分销商,“没有按根据第4a(1)条所作规定以书面公布零售价目表”、“没有按根据第4a(2)条所作规定以书面公布零售价”、“没有按根据第4a(4)条所作规定在其拟公布的零售价目表公布前至少7天或之前将该价目表的副本递交署长”或“没有按根据第4a(4)条所作规定在拟更改某型号的零售价时给予署长不少于5个工作天的通知”,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罚款五十万及监禁12个月”。

对其他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如《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6B条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在公众地方以高于批准价格出售或游说他人购买载运商或其代表发出的客票”,任何人违反此规定,“即属犯罪,第一次定罪可处罚款一千,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两千及监禁6个月”。

2.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价格违法行为对社会财产、他人财产或权利造成侵害所要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主要是对已经造成的权利损害和财产损失给予恢复和补救。如《商品说明条例》第35条“货品根据第15(1)(f)条被检取的损失补偿”规定,“凡任何货品被获授权人员根据第15条检取或扣留,政府在符合本条的规定下,有法律责任补偿货品的拥有人因货品被检取或扣留或因货品在扣留期间失掉、损坏或变坏而蒙受的损失”。

《邮政署条例》第18条“船长须接受邮包或邮袋予以运送”规定,“即将从香港开出前往香港以外任何地方的船舶(军用船舰或具有军用船舰地位的船舶除外)的船长,须将任何邮政署人员交付给他运送的任何邮包或邮袋接收上船,并须为此而发出符合署长订明格式的收据”,而第l9条“无法派递包或邮袋的损害赔偿”规定,“根据第18条获交付任何邮包的船长,须当作与署长订有下述规定的合约:该船长以该等邮包而获支付的酬金为代价,会在其抵达任何港口后立即将该等邮包妥为交付予邮包所致予的邮政当局,且不会有故意或可避免的延误,以及如其在任何方面没有履行该合约,则他会向署长缴付一万的款项,作为违约的算定损害赔偿。”

3.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

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价格法规定的行为人所要承担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制裁。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的处罚方式主要有:处罚金、责令停止、颁布禁令以及起诉。

如在参照货品的价值以评定和计算税款时,《应课税品条例》第26a条规定,“为参照任何货品的价值以评定和计算税款,该价值须为该货品于有关时间在公开市场上由独立于对方的买卖双方在售卖中所能取得的正常价格”,同时规定任何进口的应课税货品和香港制造的应课税货品的正常价格,须根据“价格不包括根据本条例须缴付的任何税额”等五项假设厘定,其第46条“罪行与罚则”规定,“任何人违反根据本条例合法地施加、作出或发出的任何条件、限制、规定或指示,即属犯罪”,“裁判官如认为任何人意图逃避缴税而犯罪,则除可判处就该罪行所规定的罚款或监禁外,并可另处罚款,款额不超逾该人所就之而犯罪的应课税货品的须缴税额的lo倍”。

责令停止,如对住宅物业的广告宣传的管理,《地产常规(一般责任及香港住宅物业)规例》第9条规定,“持牌地产不得安排或准许发出任何全部或部分与其地产业务有关并载有在要项上属虚假或具误导性陈述或详情的广告”;“持牌地产不得就其以持牌地产身分的住宅物业,安排或准许以有别于有关的客户所指示的价格或租金或条款宣传该住宅物业”;“如关于拟分租的住宅物业的广告没有明文述明该物业是拟分租的,则持牌地产不得安排或准许发出该广告”。而在有关的住宅物业不再可供出售或购买或租赁或有关的地产协议终止后,“持牌地产须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尽快将所有由他发出或安排发出的广告移去”。

颁布禁令,指对价格违法者颁布停止违法行为的禁令,包括命令价格违法者刊登限期改正的广告、废除及变更经济合同、修补经济合同条款及做社会服务等。如《海鱼(统营和输出)规例》第4D条“输出许可证的发出、格式及取消”规定,在申请输出许可证时,如果处长认为“申请所关乎的指明鱼类的输出本身,或此项输出在顾及其他鱼类的输出后,可能对该指明鱼类在本地市场的供应或价格造成不利影响”或“批准该项申请会因任何理由而违背公众利益”,处长可拒绝发出输出许可证,并以书面通知申请人他拒绝发出输出许可证。

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除行政处罚以外,对特别严重或复杂的违法行为还进行起诉。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但是像消费者委员会等价格监管部门本身不具备行政处罚权,一旦它们认定某企业或个人行为违反法律规定需要给予处罚的,可根据价格行为调查结果,向法院进行起诉。

三、香港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

任何行政执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它是实体规范得以正确实施的基本保障。价格处罚程序是行政程序的一种,它是价格执法机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定过程、方式与步骤的总和。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分为两种,即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对于一些情节严重、事实庞杂、违法事实和应用法律有争议的价格违法行为,香港相关部门以普通程序进行处理,依法将之上诉于法庭,案件审理包括立案、调查、定案处理、执行、结案、备案程序。

香港价格执法部门在对一些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常采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是为了达到易于执行的目的,对普通程序的简化。它是一种即时处罚程序,适用于对一些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适用法律明确的一般价格违法行为的即时处罚。《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3条“权力的转授”规定,“凡任何公职人员根据本条例的条文,获得权力以准许或同意进行任何事情,或获得权力以发出进行任何事情的牌照,则该人员所属机关的任何公职人员,如获该人员书面授权代其行使上述权力,均可行使上述权力”。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6

问题的解决要从分析问题开始。我们先探究一下轻微违纪现象的演变。

一、学生轻微违纪现象的演变

学生的轻微违纪从偶然变成习惯,从个别行为转变成不良的班级风气,其过程大致如下:

1.轻微违纪,从偶一为之到形成坏习惯

(1)关于学习和行为表现,班级总会有一些制度规则。这些规则从颁布之时起就在接受学生的试探和挑战。

(2)规则对自律的学生来说,几乎不会有什么关系,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个事。规则一开始对他们有一定的震慑力,因为担心违纪将受到处罚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们会怀疑规则是否会被执行,所以他们会观察和试探。

(3)学生终于因一定的利益诱惑或者其他一些原因,怀着侥幸心理,挑战规则,出现违纪。

(4)如果在最初的违纪中尝到甜头,又能逃避规则的处罚,学生就会在庆幸之余感受兴奋刺激,甚至产生成就感。

(5)如果违纪行为始终得不到惩罚和矫正,偶尔的尝试会变成经常性违纪,这种强化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对违纪行为变得毫无愧疚感,道德的力量根本抵制不了违纪带来的利益,也无法约束学生的行为。此时,规则在他们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从偶然行为转化为经常行为,最后形成坏习惯。

2.轻微违纪,从个别行为到群体行为

一个人的违纪是个案,一群人的违纪是风气。学生最清楚同学的情况,行为会相互感染。其他人目睹首先违纪的同学获得利益并未受处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有愤愤不平的,有抱怨鄙视的,有羡慕嫉妒的,等等。“羊群效应”让一部分人开始仿效那些违纪行为,原来不违纪的一部分人觉得“吃亏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让跟进者心理负担减轻,违纪情况会由个别扩展到多人,形成一种气场。一些守纪的学生不愉快了,开始抱怨,其中会有一部分人跟随歪风气而行为大胆起来,慢慢地,大家都在适应中变得麻木,没有是非,对不良行为失去了谴责的动力,最后视而不见。不正常的变成了正常的,正当的行为反而会显得另类,被排斥,不良班风形成。

以上演化过程可以用以下五个阶段简略表述:

敬畏期怀疑期挑战期蔓延期麻木期

在此期间学生心理活动有这样一些变化:

不能违纪,否则会受到惩罚。

真的会被惩罚吗?

试试看,或许不会有事。

没有人把我怎么样,原来真的可以啊!

不用怕,老师只是随便说说吓唬人的。

他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行?

要罚反正也不只我一个。

(班干部)他们都这样,我管不了。

……

二、教师对轻微违纪问题的处理策略

明确了不良风气形成的原因,班主任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阻止它的生成。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策略,行动采取得越早越主动,如果等个别人的“小恶”形成风气,再想治理,难度就很大了。

行动要点有:

1.充分利用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期,广做宣传,反复宣讲,让规则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教育分化,将试图违纪的学生比例降到最低。

操作策略可以包括:

(1)把规则下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或张贴在醒目的位置;

(2)详细解读规则,举出实例对违纪的后果予以具体描述;

(3)把规则告知家长,并收取家长的回执,留存;

(4)经常就规则提问某些学生,让他们复述规则;

(5)就规则开展讨论,征集学生对规则的意见,修改后的规则要经过学生的同意;

(6)利用黑板报或其他媒体进行宣传;

(7)让学生在规则文本或遵守规则的承诺书上签字;

(8)对学生公开表达执行规则的决心;

(9)强调遵守规则的好处,从个人形象、心理状态、班级评价等方面加以说明;

(10)表扬守纪的学生,等等。

2.仔细观察学生对规则的反应,找出对规则不屑一顾或想耍小聪明的学生,重点关注。

3.对任何违纪行为的处理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方案,规则要可以被执行。

4.每一项规则开始执行的一段时期就是这个阶段班级工作的重点,要明确告知学生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5.大大提高违纪的成本。不痛不痒、绵软无力的处罚其实是对违纪行为的另一种放纵,学生会满不在乎,规则将显得十分可笑。处罚必须是严厉的,要罚得学生心疼,其基本原则是在不侮辱学生人格、不侵害学生利益、不伤害学生身体的前提下,尽可能严厉。要让学生觉得从违纪中获得的利益远抵不上违纪所付出的代价。让违纪的学生承担巨大的麻烦、走繁琐的程序就是一种策略。

6.要公平地执行规则。

7.不要让任何试图挑战规则的学生得逞,对任何挑战规则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学生发现无机可乘,自然会知难而退。

据此,班主任的心态要沉稳。规则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有规则就要执行。评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先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把执行难度不大的违纪处理放在前面。一段时间重点解决一类问题,注意力不要分散,不要企图将所有的违纪行为一网打尽,要有主次、有先后地逐步解决问题。

由于处罚的力度大,所以面一定要窄。要团结大多数学生,不能树敌过多。例如有五名学生违纪,全部处罚,对立面就是五个人;如果只处罚一个,则另外四个没有被处罚的学生就站到了班主任这一边。这就是“破冰效应”,打击一小点,震动一大片。那么如何选择这“一小点”呢?点的选择必须是有道理的,要具备唯一性特征,要么是第一个,要么是情节最严重的一个。

由于处罚是双刃剑,所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预防为主,以表扬为主,不轻易处罚学生。如果确实需要处罚,就一定要处罚到位。处理要及时果断,不能拖拉。根据“火炉法则”,一触碰到火炉就立即会被灼伤。每处罚一个学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要以有限的处罚案例教育全班,树立违纪处理的标杆性事件。

如果坚决执行规则,则会使学生不再抱有幻想,规则的严肃性得以维护,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可就此树立。

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来看,学生会从最初的因对规则心存敬畏、害怕处罚而不敢违纪,到养成规则意识而不会违纪,最后形成良好的素质,不仅不违纪,而且还会追求较高的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定是知法守法的正直公民。

从班级整体来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一个强大的正义气场,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从不得不服从规则,到不好意思违纪,再到对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良好的班风也逐步形成。

此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简略表述如下:

被动服从期主动适应期形成习惯期自觉自律期

三、典型案例:学生抄作业行为的治理

学生抄作业是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最为烦恼的“小恶”之一。学生为了逃避不交作业的处罚,采取抄作业的行为,就完全违背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违纪行为。这里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

如何治理这个顽疾?

第一,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不以每天交齐作业为“政绩”,而是以“独立完成作业”为价值导向。宁可作业交不上或者留有空白,也不抄袭,能完成多少就是多少。坚决不抄作业的学生将获得好评。不会做可能不是你的错,但抄袭一定是可耻的,将获得差评,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让学生觉得抄作业毫无意义,是解决抄作业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二,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既不允许抄作业,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交不交作业无所谓。这种帮助可以分指导和辅导两种。

“指导”主要是指介绍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让班级里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现身说法,汇集别人的或资料上的好经验在全班推广。

“辅导”是指用教师或团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科任教师答疑;

(2)班级里学习好的学生组成专家组或难题攻关组,主动学习并给其他同学答疑、辅导;

(3)导师制,也就是一帮一、结对子。一个学习好的负责带一个成绩差的,两个各有所长的同学可以互为导师,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4)小组合作制。通过组内互助,把疑难问题尽可能地在组内提前消灭掉。

第三,为最大限度地消灭抄作业现象,鼓励学生在校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作业,当天可以完成的作业当天交,不必等到第二天。让抄袭者没有样本可抄。

具体措施是根据班级特点和各学科教师的要求制定的,只要愿意动脑筋,总能想到一些办法的。

第四,就抄袭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无论学生提供的信息真实性有多少,这样的动作依然是有意义的。

第五,在全班发起“不抄作业行动”或“共同抵制抄作业行动”或“独立思考,远离抄袭”等主题活动,召开相关班会课,请学生自己谈谈抄作业和被人抄作业的感受,展开讨论,发起承诺签名,以板报、海报等宣传为辅助,在全班营造不利于抄袭的氛围,让少数抄袭者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六,班主任努力做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协调工作,平衡各学科的作业量,最好能布置差异化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要求。但是,做到这点比较困难,所以放在最后,较容易操作的是前面几点。

班主任可以做的工作主要是了解情况,做学生的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以上工作不能完全解决学生抄作业问题,但尽最大可能做好了辅助工作,为最终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作为最后的保留,还必须在班级为学生设置红线,即如果抄作业,将会受到一定的处罚。只有这样,教育管理才是系统的、立体的。

学生抄作业,一经发现,会立即受到处罚。这一点必须在全班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清楚之后才开始实施。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违纪成本:

(1)只要有两本相同的作业同时在一个学生桌上出现,即可认定抄作业;

(2)一旦确认学生抄作业,则抄作业者和被抄的学生将受到同等程度的处罚;

(3)两名当事人必须重新完成这门当天的所有作业;

(4)当事人写出500字思想认识,附家长的签字;

(5)班主任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谈话。

当然,这些处理措施只是一种示意,即你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另外找一些方法,但总之,必须让抄作业的学生“吃尽苦头”,被火炉灼伤了才能接受教训,下次他就不敢再那样做了。其他同学目击这些做法,也受到教育,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

学生自然会在心里计算、比较,如果为了图一时之快,也许就是抄一个题目,就要接受如此多的处罚,他肯定会做出趋利避害的行动。即使偶尔抄袭,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心理压力也非常大。谁都不是傻子,权衡的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在刚开始治理时,班主任一定不能怕麻烦,必须认真严格地执行,要亲自检查,同时在班级里设置若干监督员,提醒同学不要抄作业。如果在采取了多种措施后,还有人敢于“顶风作案”,则应毫不犹豫地落实以上措施。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7

为了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的分工和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现就在市级行政执法部门中全面推行行政处罚立查审相对分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目标

按照“合理分权、权责相应、相互制约”的原则,将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立案、调查和审查职能相对分离,完善各自工作程序,并分别由本部门不同的机构(人员)完成,形成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统一协调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促进规范执法,严格执法。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职责分工

1、规范行政处罚案件立案程序。各执法部门通过日常巡查或群众举报发现涉嫌违法案件后,经初步调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填写统一的立案审批表,统一编号,并报有关负责人批准。经批准立案的,应报本部门法制机构备案,法制机构应单独存档。

2、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工作由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机构(人员)负责。调查人员应依法开展调查取证,撰写调查报告,并对所收集的证据资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负责。

3、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工作由各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人员)负责。审查人员应根据违法情节、按照有关处罚条款和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提出拟处罚意见,并对处罚意见负责。

4、行政处罚案件应由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作出决定。重大案件应经部门负责人会议集体研究后,作出决定。

(二)规范调查取证

1、在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2、执法人员应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不得仅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

3、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4、执法人员在调查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调查所收集的证据资料及调查终结报告交由执法部门法制机构(人员)审查。

5、执法人员在调查结束后未发现违法事实的,应报有关负责人批准撤销立案。对经批准撤销立案的,执法人员也应及时将相关信息报本部门法制机构(人员)备案。被撤销立案的案件卷宗应与其它作出处罚决定的案件卷宗一同归档保管,其编号不得被重复使用。

(三)严格案件审查

1、法制机构(人员)应当对案件内容进行如下审查:

(1)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2)证据是否确凿;

(3)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4)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5)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2、审查后,法制机构(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作出如下处理:

(1)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应当退回执法机构(人员)补充调查。

(2)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显著轻微可以不予以处罚的,应当填写审查意见,报部门有关负责人决定不予处罚。

(3)经审查,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听证通知)书,经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应认真进行审查,对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法制机构(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回族自治区行政听证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进行听证。

审查终结后,法制机构(人员)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定。对于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给予处罚或者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法制机构应当将拟处理意见提交本部门负责人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四)依法做出决定

执法部门负责人或执法部门负责人会议对调查结果经过审议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者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2、违法事实成立,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由本部门法定代表人签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有说理性内容。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处罚必须报请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应以书面形式报告,经批准后方可作出处罚决定。

4、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市政府实施处罚的,应在提出处罚意见后,连同全部案件材料报市政府决定是否实施行政处罚。

5、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将案件材料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本部门推行行政处罚立查审分离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应的立案、调查、审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分工,制定符合立查审分离基本原则和本部门实际的行政处罚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时限,并及时向执法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实施方案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应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

(二)推行立查审分离改革,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各部门所有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都必须按照本部门立查审分离制度规定的责任分工、程序原则进行查办。

(三)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制度落实。市法制办牵头,对各部门开展行政处罚立查审分离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年度依法治市考核内容。

四、工作要求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8

我们认为此判决的上述认定值得商榷,因为这既与行政证据制度的原理与规定不合,又违背了现代行政法理和行政改革的方向。

一、案件中的取证行为与证据效力

我们不妨先围绕此案中的行政处罚证据做一分析。众所周知,证据是行政处罚的前提条件,而取证过程要受到法律的诸多约束,证据效力也要经过排除规则的严格检验,若无瑕疵方能作为行政处罚的根据。本案中公安机关的取证过程及其证据效力到底应做何评价,笔者认为此案判决中的有关结论值得商榷。

首先,公安机关的取证行为并非行政权力的委托和让渡。试想果如法院判决所言,市民拍摄的照片具有直接的证据效力,且此时的调查权为市民所掌握,那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下面结论:首先是公安机关一旦获得这些“证据”,对其效力也就无须甚至不能加以甄别排除;其次是公安机关一旦对此类“证据”不予采纳反而将因行政不作为而构成违法。这样的逻辑无疑十分荒谬。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我们仔细辨析这一规定便可发现,调查与检查作为两种不同的取证手段,后者的实施条件比前者严格,非行政机关亲自进行不可,但也仅在必要时方需如此。而调查收集证据的方式则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电子眼、录音器等现代技术设备采集,可以是行政机关在调查过程中直接制作调查笔录等,也可以由行政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广泛收集和公民主动提供。这就意味着,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采用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调查方式方法,也即证据来源多样化,是行政机关很自然的选择,而其直接目的就是高效地收集到行政处罚所需证据,同时降低调查取证的成本。在本案中,公安机关“调”来市民拍摄的违章照片,“查”实之后择其符合要求者而用之,“调”的主体是公安机关,“查”的主体还是公安机关,又怎么谈得上是将调查权委托、甚至让渡给市民呢?此时的调查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公安机关手中,鼓励市民提供线索恰是其行使调查权的方式之一。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个人不能成为接受委托实施处罚的主体,实际生活却已经出现了由个人接受委托、甚至获得授权实施处罚的需要。最明显的例子是船舶航行途中的船长和列车行驶途中的列车员为了保障船舶或列车等流动性公共场所的秩序与安全,有必要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授权或委托获得实施处罚的权力。因此,我们只能将不得委托个人实施行政处罚视为一般的原则而非绝对的铁律,本案判决中称调查取证是行政处罚权的组成部分而不能委托公民行使,就未免过于绝对了。

其次,市民“拍违”的照片经得住行政证据排除规则的检验。与诉讼证据类似,行政处罚证据的效力须经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即所谓证据“三性”的检验方能被采信。[2]本案中市民拍摄的违章照片具备真实性与关联性已无须赘言,否则公安机关根本无法辨认原告,而原告在复议程序中也承认了违章事实,这也反证了照片具有真实性与关联性。[3]

那么这些照片是否具备合法性呢?“非法性排除要求对来源和形成为非法的证据(资料)不得作为诉讼中定案的依据,应该予以剔除。这种非法不仅指违反了程序法,而且也包括违反实体法,同时,亦包含对基本法——宪法的违反。”[4]具体而言,行政程序中的证据因非法性而应排除其效力的情形主要包括:(1)严重违反法定取证程序收集的证据;(2)不合法主体收集和提供的证据;(3)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4)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5)不具备合法性的其它证据材料。[5]笔者将其概括为程序违法、主体违法、手段违法、侵害法益四种主要情形。就本案中的违章照片而言,它的取得在程序上并没有违反“证据在先、处理在后”的原则,也无其它违法情形;在主体上,诚如上文所言,取证过程始终操之于公安机关之手,其权力从未假手于人;在手段上,无论是孔某拍摄赖某交通违章的过程,还是公安机关向知情者孔某收集照片的过程,均无利诱、欺诈、胁迫、违反善良风俗等情节;而取证的过程也并未侵犯赖先生的生命健康、隐私名誉等合法权益。因此,对本案中公安机关所采证据材料的效力,应当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再次,类似的取证方法在我国其它法律中已不乏先例。众所周知,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可以使用通缉悬赏的方式鼓励公民提供线索、协助侦查,公民提供的案件线索和证据材料,也常常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指控与定罪的证据。如《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便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依照“举重以明轻”的法律解释规则,刑事处罚使公民遭受的损害为重,而行政处罚使公民遭受的损害为轻。严厉的刑事处罚尚且可以通过广泛发动民众提供案件线索和证据材料并依法加以选用,较轻的行政处罚难道就只能使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亲历亲为所笔录的证据材料吗?要知道,即使与最轻微的刑罚比较起来,数额一般在百元左右的交通罚款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而已,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进而言之,其实无论是刑事处罚还是行政处罚,即便是侦查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亲历亲为所得到的证据材料也同样可能不符合证据“三性”的要求,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律采用,而是同样需要按照证据规则和法定程序加以甄别和筛选。因此,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这也体现了现代行政执法制度中一项重要原则——调查与决定相分离。

二、案件中的行政行为与各方关系

本案公安机关采取的特殊行为方式和由此形成的不同寻常的官民角色关系,以及它们所体现出来的行政改革方向,同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本案的行政处罚中,“拍违”的市民并非以所谓“行政相对人”的角色出现,而是反过来站在公安机关一边协助它“对付”另外一部分违章的市民。这种不以传统面目出现的官民关系尽管属于制度改革、方法创新的新生事物,完全适应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方向,但许多时候却由于人们对新生事物抱有的习惯性的怀疑、否定态度,而受到非议和责难。所谓“市民做回市民,警察做回警察”、“执法归执法,挣钱归挣钱”便是持否定意见者的代表性意见。对此,笔者却乐于为这种看似“别扭”的官民角色关系做一番辩护。

首先,从行政机关一方来看,其实施的是旨在调动公民积极性的行政奖励。在本案中,公安机关对公民赖先生等交通违章者实施的是行政处罚,对另一类公民孔某等“拍违”者实施的则是另一种行为——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6]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拍违”市民所给予的物质奖励,属于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却被一些人讥称为公安机关在做“买卖”。尽管行政奖励与等价交易的“买卖”之间存在种种不同,二者并不能划上等号,但笔者却以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即便把这种奖励视为“买卖”,做这种“买卖”也并非就那么大逆不道。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桩买卖中,作为“买主”的公安机关获得了查处交通违章的重要线索,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开支,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作为“卖方”的市民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其它普通公众则得到了更加良好的通行环境和更有保障的交通安全;即便是对被拍者而言,这种“买卖”纵然会使违章者更可能受到应有的惩处,却并不至于使守法者遭遇不当的错罚,也并不冤枉。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买卖”有人得益却无人受损,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当然值得一试。

其次,从社会公众一方来看,其履行的是旨在协助行政机关执法的公民义务。基于行政优先的行政法理和法律的规定,公民负有协助行政执法的义务。过去我们常将这种义务的承担者局限于行政机关向其发出要求的特定对象,实际上不特定的多数人也有可能作为此种义务的承担者。在交通违章行为高频出现难以查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情况下,公安机关鼓励市民“拍违”的通告,当可视为向不特定人提出的协助执行公务的一般要求,市民对此便负有协助义务。

当然,市民履行协助执法义务的方式与程度有一个较大的弹性空间可供伸缩,否则便有可能成为行政机关推诿自身职责,将执法工作转移到市民头上的借口。客观条件与主观态度决定了不同市民履行协助执法义务时在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别,以拍摄违章协助交通执法而言,则摄像器材与摄影技术的限制便对许多市民构成了限制,但我们并不能据此便否认他们对这一义务的履行。因此,本案中公民履行协助执法义务的最低程度即消极的履行方式,便是对公安机关的此项工作不加妨碍、不施破坏即可;其更为积极的履行方式才是拍摄违章、提供线索,二者均是其履行义务的方式。而公安机关对履行此项义务中的更积极者、更出色者,给予物质上的表彰,自属理所当然。

再次,从违章者一方来看,其接受的只不过是本来就依法应得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本案中公安机关所尝试的新的行政手段,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官民关系也并未使违章者遭受更加不利的对待。诚然,监控交通违章行为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而交管部门鼓励市民拍摄违章,将违章行为置于公众的监控之下,兴社会之力以敌一人,看起来使得违章者陷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里似乎有滥用行政职权之嫌,而权力控制和禁止权力滥用恰是依法行政原则的根本要求,这也是本案中公安机关的行为颇受诟病之处。

但我们认为,公安机关的行为实际上并无可厚非。一则公安机关动员社会力量的目的旨在制裁市民的违法行为而非合法行为,在目的上具有正当性。违章的市民因此遭受处罚的可能性虽然加大了,但他们所遭受的处罚却不是额外增加的,而是本来就依法应得的。二则市民们与违章行为斗争的过程同样受制于法律的严格约束,若市民以此为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样应该受到追究。现实中已经出现有成为“职业拍车族”的市民为牟利而引诱司机违章,或者更改照相机的时间显示以造成多次违章假象等,交警部门则表示一旦发现“拍车族”存在以上行为将取消其拍摄资格。[7]三则市民提供的线索也须经过行政机关依法甄选方能形成证据并接受证据排除规则的检验,公安机关并不能因证据线索是由市民提供的而降低其要求,从而使违章者遭受不利。

三、蕴藏在案件背后的现代行政法理

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本案背后蕴涵的现代行政法理。现代行政法理,即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它是适应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方向而对传统行政法理念进一步修正、发展的结果。追求政府在有限规模约束下的高效运作,鼓励公民对行政过程的积极参与,以及行政手段的不断丰富革新是现代公共行政改革最突出的特征。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行政法治理论不断矫正,以新的理念——有限政府、公民参与、行政手段革新等等,来对现代社会中的行政法现象做重新的检视和评判。对于本案,如果我们做更进一步的追问,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对下面的命题做出回答。

首先,面对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我们能否容忍它变得臃肿庞大起来?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与公众期望的不断上升带来的政府职能扩张已是不争的事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便进入了所谓“行政国家”的时代,到了“二战”前后,其政府规模更是达到了空前地步。同样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空前繁荣,以及转型期一系列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存在,势必要求我国政府职能大幅度地扩张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的政府是否就应该为此而变得日益庞大起来并不断地增加其公共开支呢?

一如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所业已做出的选择,我们同样更希望拥有一个“有效”然而“有限”的政府。如此一来,政府在多数时候,就将被要求满足于“掌舵”的角色而非事必躬亲地去“划桨”,从而将行政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交给社会力量去完成,政府则收缩战线专事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必要的直接公共服务。这就是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出现的行政管理民主化、民营化进程带来的变化,在某些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民营监狱。在行政管理民主化、民营化的过程中,分担政府职能的社会力量不但应当包括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也完全可以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在内。如果我们真正地把建设一个“有限且有效”的政府作为目标的话,我们就既不能容忍公安机关让交通违章者逍遥法外,但也决不会同意它以此为由而不断扩充其规模和开支。既然如此,当公安机关循着这一思路,试图借助市民的力量,以较小成本来完成其法定职责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指责它呢?

其次,面对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置身事外?在依法行政的传统逻辑链条中,行政过程超脱于直接民意之外,行政机关无须听取民众意见就作出行政决定也当然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公民除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被动地进入行政过程接受处理之外基本上便与此无缘。然而,伴随着传统行政模式固有的冷漠、僵化、低效对公民的伤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民意在通过立法机关向政府传递的间接过程中所遭受的扭曲被不断地暴露出来,直接民主作为一针有效的“解毒剂”被逐渐地注入到传统行政模式僵硬的肌体当中。行政民主化运动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其核心内容在于改变那种单一功能、单一主体、单方意志、单一行为、单一标准、单一效果的传统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模式,代之以在间接民主基础上有选择地结合直接民主的新模式,其客观基础在于现代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更加现实有效的参与热情与条件。直接民意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可以被概括为:对行政的直接组织和参与、对行政的直接评价和监督,以及对行政直接提出要求。公民协助执法就属于对公共行政的直接参与,它打破了政府部门对公共行政的一贯垄断,使公民能够以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相对人之外的身份置身于行政活动之中,体现了当今行政民主化的要求。

相对于日益繁重的城市管理任务而言,城市政府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城市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城市政府势必常常捉襟见肘。美国的许多城市便已经形成了调动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城市治理的一整套机制,包括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发现”城市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实施、参与监督。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现代城市管理过程固然离不开行政机关,但如果没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则城市治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也会十分高昂。[8]公民参与依法治理在我国也并不鲜见,人们对于行政立法中的征求意见和公开听证、监督行政中的群众举报和公民评议行政机关、行政首长等行政民主形式已经不太陌生,那又何妨把市民通过“拍违”而参与行政执法的行为也视为行政管理民主化的新尝试呢?

最后,面对公共改革的潮流,我们是否应该继续保守观望?成型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传统行政模式又被称为秩序行政、管制行政,行政目标往往简单,行为手段较为单一,单方性、命令性和强制性是其主要特征。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行政管理的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现代行政管理手段的权力性、强制性色彩减弱了,淡化了,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民主、协商的品格,体现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相互合作的精神。[9]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许多暂新的行政手段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计划、行政奖励等纷纷涌现,共同冲击着传统行政的陈旧框架。“行政机关将会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依法实施一些权力色彩较淡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这是现代行政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0]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正进行着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方式方法创新,例如在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中大量采用电子技术手段,采用更加人性化、柔软化、灵活性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实现行政管理中更多更深的民众参与和民意表达,等等。广州公安机关鼓励市民“拍违”,就属于此类行政方法创新的做法。而此项创新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非议、矛盾和困难,实际上源于一些人用陈旧眼光衡量当下鲜活的社会变革所得出的评价,而这与刻舟求剑、叶公好龙又有何异!

四、简短的结论

案件终审,法效立现,利弊得失,尚难评判,本案背后的真正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广州市公安机关鼓励市民“拍违”的举措已被迫暂停多时,许多原本打算群起效仿的其它城市也变得对此望而却步,这一项自其出台以来便饱受争议的改革措施是否就此偃旗息鼓、改弦更张,确需拭目以待,但我们不愿看到它就此夭折。[11]审判机关作为常规状态下公民合法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应如何通过审判工作对行政改革与行政方法创新引起的争议依法评判?如何依法规范和依法保障行政机关的改革与创新行为?笔者以为,这需要审判机关本着司法为民的原则、依循现代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发展的方向三思而后行,确保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合理界限和张力,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扮演适当的角色,避免对于行政改革积极性和公民参与积极性的双重压抑。在此,笔者热切呼吁我们的政府多一分信心,法官多一分远见,民众多一分宽容,社会多一分理解,让每一关乎治道变革、有利人民利益的“良法美策”能多一分存活之机和用武之地。

注释:

[1]余亚莲:《广州法院:市民拍违章照片不能做处罚依据》,载《信息时报》2004-12-03;王海涵:《“向法规叫板”:市民拍违章照片不能作处罚证据》,载《南方都市报》2004-12-03.

[2]行政处罚程序中应当排除的证据材料还包括对非原本证据的排除,在听证程序中还应当适用案卷排它的原则。而本案所适用的既非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其证据材料又是直接证据与原始证据,自然无法因这两项采证规则而排除其效力。

[3]当然,根据“证据在先、处理在后”的原则,原告赖先生在复议程序中的陈述已经不能够被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但它却足以说明原有的处罚证据——违章照片的真实性与关联性。

[4]王利明、江伟、黄松有:《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5]徐继敏:《试论行政处罚证据制度》,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6]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

[7]据王铭铭:《广州“拍车族”设陷阱诱司机违章以谋奖励引争议》,载《信息时报》2004-02-16.

[8]莫于川:《全民法治实践的参与权利与责任——依法治理主体问题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9]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10]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9

[论文关键词]税收行政执法;税收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主要拟对现行税收征管法作出三个方面的修改,其中第一方面主要是税收征管法与有关法律衔接问题,并明确列举了与行政强制法、刑法、行政许可法相衔接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税收征管实践的需要以及妥善处理了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然而《修正案》中的部分条款还有待完善和细化。比如《修正案》第七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第七十二条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条文只是规定了税务机关在发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行为存在违反《刑法》的可能性后的移送义务,但并未明确移送的相关具体程序,也未明确税务机关在移送前是否可以处罚、税务机关的处罚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问题,这也就导致了税收征管实践中“以罚代刑”等现象的出现。

二、税收行政执法与税收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的必要性

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相互独立,又内在联系。税收行政执法针对的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情节轻微的涉税行为,而税收刑事司法则针对的是达到犯罪标准的严重违法涉税行为。虽然从立法上看,两者以涉税行为违法情节轻重为区分标准,但在实务中,由于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往往是在调查过程中逐步确定的,因此并不能事先在税收行政执法与税收刑事司法之间进行明确分工。同时,由于经济犯罪具有特殊性——其违法行为通常具有过程性,因此简单地移送与程序倒流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完善税收行刑衔接机制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税收领域执法和司法效率的有利保障,对于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当前税收实务中,“以罚代刑”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威严,也使得部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了应有的惩罚。税收行刑衔接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能更好地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实现一事不二罚,避免重复处罚;另一方面也使违法、犯罪纳税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我国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将涉嫌税务犯罪的案件依法移交给司法机关。由于该条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因此税收行刑衔接机制在实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部门间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纳税人等相关主体的违法行为按其性质可分为税收行政违法行为和税收刑事违法行为。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前者由税务机关的稽查机构管辖,而后者则由公安机关的经济侦查部门管辖。同时,现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也明确规定了税务稽查局同公安经侦部门间的权限问题。

虽然从立法上看,税务稽查局的职权边界十分确定,即对税收行政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而必须将严重的税收刑事违法行为移交给公安机关。但是,在实务中,对于如何认定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该标准由谁进行制定、严重程度由谁进行认定,均未得到明确规定,这也就导致了实务中两者职权边界模糊的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税务稽查局对税收行政违法行为的执法权,但由于其只能采用非强制性措施,在查办涉税案件中受到了极大的约束,由此产生取证难等问题。再加之现行关于移送时间的规定不明确,稽查局将涉嫌刑事违法案件移交给司法机关,司法机关由于一些原因,在调查取证方面也遇到了问题。

此外,法律法规在明确了两者之间的权力界限问题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联合办案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却由于部门之间能力权力不匹配问题——税务稽查局具有办理涉税案件的能力却没有强制调查的权力,而公安机关具有强制调查权却缺乏办理涉税案件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呈现出双方互相依赖,但联合办案又困难重重的尴尬境况。

(二)移送及标准问题

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作了统一规定,规定了移送时间、违反规定的相应责任等内容。但在实践中,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并未出现理想的分工合作状态。

虽然该规定明确了税务机关必须移送相关案件的职责,但并未对移送标准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在实务中,两机关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由于对涉税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不一,税务机关只享有非强制性执法权限,调查取证能力有限,因此税务机关在移送时所要查明的犯罪事实要素和证据材料可能不符合公安机关的要求,公安机关往往不接受移送的案件。同时,由于现行立法并未对移送前税务机关是否能够进行行政处罚进行明文规定,税务机关往往出于处罚数额的考量和寻租问题,对违法纳税人等相关主体进行一般性行政处罚后就终结此案,并不愿意将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最后,虽然《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规定了检察院、监察机关等的监督职责,但在实务中,我国并未制定行之有效的移送监督机制。

(三)税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适用问题

由于当前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并未对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作出明确规定,也就可能存在两者竞合的问题,也就存在当事人的税务违法行为已涉嫌犯罪的,税务机关是先处罚后再移送司法机关,还是不进行行政处罚,直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问题。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一条的内容来看,“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相应罚金”,也只规定了移送前已经罚款的行为。就此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没有统一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同时科以行政处罚和刑罚,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存在交叉现象,同时科以处罚,可以相互弥补,更有利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只科以刑罚,由于税务机关已将达到犯罪程度的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因此只能由司法机关对其追究刑事责任,不再处以行政处罚。三是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当移送案件被司法机关认定为不构成犯罪或者经法院审理认为其情节轻微,免于刑事责任的案件,虽然行政机关将其移送,但仍可以处以行政处罚。

同时,处罚时间与移送时间如何确定又成了另一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依法移送,不罚款。税务机关在查处税收违法行为时,认为纳税人涉嫌构成犯罪的,根据刑事优先原则,即优先追究纳税人的刑事责任,应及时将案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这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功能,有效打击涉税犯罪行为。二是先罚后送。三是先送后罚。某些犯罪情节轻微,法律规定可以免于刑事处罚的,人民法院免除其刑罚后,行政机关仍可以给予犯罪者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四、我国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与税收刑事司法程序衔接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立法,细化规定税收行刑衔接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首先,应当推动税收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将税收执法、司法程序做详细明确规定,避免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其次,在未制定税收基本法的情况下,不妨在《税收征管法》中单列“涉税刑事侦查”一章,具体规定涉税刑事调查的执法主体、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和职权等条款。另外,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适用方法和程序上作出统一规定。

(二)从长远看,在稽查局设立涉税犯罪侦查部门

关于我国税务机关同公安机关的职权界限模糊问题,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从国外经验看,绝大多数国家赋予了税务稽查机构刑事侦查职权。如日本即在税务稽查局内设立“涉税刑事犯罪侦查处”,规定税侦部门是惟一的涉税刑事犯罪调查的执法主体,并依法赋予有限的刑事侦查职权。同时,该处负责研究、计划和协调有关刑事调查程序的管理工作,为刑事调查提供经济分析、研究,刑事调查结果的审核,与刑事调查相关的情报、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开展税收刑事调查等工作。这就使得在查处重大涉税案件以及其他紧急情况下,无需中断稽查,提高办案效率,解决取证难或者重复取证的问题。

(三)从近处看,完善涉税案件移送的机制

第一,进一步完善涉税案件移送的法律规定。明确涉税案件的移送程序,确立和细化案件移送的手续和文书,以便区分公安机关与税务机关的责任,并对案件处理结果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同时完善移送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公安机关不予接受移送案件和税务机关不移送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二,虽然我国税收实务中,部分地区在分工合作方面建立了部级联席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可以适当借鉴日本的税收情报制度,建立专门的税收情报会议制度,商讨情报工作基本运作政策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将法定情报收集(情报日收集)和非法定情报收集(一般收集)相结合,为税收调查提供依据。

常见交通违法处罚细则篇10

保安员月度考核细则一第一条责任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全部所辖区域。

第二条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关于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保安工作制度,对职责范围内的保安工作全面负责。

2.依据制度实施公司人员、财产、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岗位职责

(一)保安队长的工作职责:

负责保安队伍的建设、全景区安全消防工作,负责监督执行保安队内部各项规定,及时把每天所发生异常事件呈报给上级主管,及时传达、落实上级命令。具体如下:

1.负责维护管辖区域内治安秩序,预防和查处安全事故,做好与相关单位的联系联防工作。队长与警员一样轮流值日,履行保安人员工作职责。

2.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处理当班突发事件,如火灾、偷盗等立即报警,并迅速与消防队、治安办部门联系。

3.建立正常的巡视制度并明确重点保卫目标,做到点、面结合。

4.根据所管辖区域的大小和周边社会治安情况,配备相应的保安人员,并对保安人员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密切保持与保安人员的通讯联络,每天不定时巡视管辖区域的安全工作,检查各值班岗位人员的值勤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保安队长对保安岗哨坚持不定时的查岗及查夜,及时指出保安人员的工作失误及不规范的行为。每日查勤主要有以下内容:

5.1保安仪容仪表;

5..2当班保安值班日志及巡逻记录;

5.3物件签收事宜;

5..4人员、车辆、物品出入记录;

6.完善管辖区域内安全防范措施,检查安全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情况,保证其能在工作中达到预定的使用效果。

7.检查管辖区域内有无妨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有无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并及时进行纠正,提出处理意见,跟进处理结果。

8.协调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9.协调处理各种纠纷和治安违纪行为。

10.负责对本组保安人员的管理、督导训练与考核。做好保安人员的出勤统计,业绩考核等管理工作。

11.掌握保安人员的思想动态,定期召开队务会议,做好思想沟通工作。定期对保安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思想道德和各类业务技能培训。

12.做好保安队各种内外文件、信函、资料的整理归档;各种通知的起草以及各类案例处理的书面报告。

13.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全面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事项。

(二)保安人员工作职责及注意事项

保安人员的工作职责:执行公司的安全、门禁等相关制度并填写相关报表、异常事件的汇报。

1.保安人员必须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处事公正,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不玩忽职守。

2.维持公司办公场所内外区域的正常工作秩序、治安秩序,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有违反,则按《保安违章处罚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3.认真履行值班登记制度,值班中发生和处理的各种情况在登记薄上进行详细登记,交接班时移交清楚,责任明确。

4.对来访客人热情、有礼、耐心文明问询和主动引导,维护公司良好形象。尤其时对夜间送货到公司的客户或司机更要热情问候,以礼相待并负责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到厂验收货物。

5.在规定的站岗时间段内,必须服从保安队长安排按要求站岗。

5.1站岗时间为上午8︰00下午18︰00,每两小时换一次岗

5.2站岗要端正,不得缺岗、误岗(迟到和早退),在岗台上的执勤保安不得下岗、蹲岗,随意走动,不能东倒西歪、说话打闹,也不得有其他的小动作,非遇紧急情况不得走下岗台。

5.3保安人员站岗和执勤时,须穿公司规定的制服,佩戴员工识别证。

6.保安值班要高度戒备,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治安防范,加强防盗活动,及时发现可疑人和事,并进行妥善处理。。

7.加强防火活动,及进发现火灾隐患苗头,并消除之。应熟记景区内各处水、电、燃料、开关、门锁及消防器材的地点,以免临急慌乱,定期对消防水管进行检查登记,如有发现有失效的应立即通知保安队长。对重要的电灯、门窗等有缺损时,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处理。

8.保安应该负责门卫室日常清洁卫生工作,以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美观。

9.配合领导做好下班后值班工作,检查公司办公场所安全状况及宿舍留宿情况。

11.保安必须提前十分钟到岗,要有饱满的精神执勤。做好工作交接,正确记录当班值班日志和案件笔录,及时提出相关工作报告。

12.保安人员必须每月八号下午16:00进行训练,非特殊情况,不得缺席。

13.保安值班时间按照公司相关规定灵活执行。

保安员月度考核细则二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保安人员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确保工厂的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公司给予奖励:

1、标准执行岗位责任制,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工作热情,遵守公司制度,当月未发生任何事故,公司给予表扬。

2、当公司的公共财产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能灵活采取有效措施,起到了免受损失的效果,得到公司认可和书面表扬者,奖励伍拾元。

3、巡逻时能主动自觉维护厂内秩序,有效保护厂内环境,制止破坏厂内秩序的人和事,当场抓获破坏者,奖励贰拾元。

4、在巡逻中能及时发现偷盗嫌疑人踪迹,并采取有效措施当场抓获嫌疑人(有作案现场,缴获赃物,作案工具)。奖励伍拾元。

5、能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并及时报警,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论功绩大小奖励伍拾元至伍佰元不等。

6、在处理求助或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到位,现场处理得当,有突发表现者,奖励伍拾元。

二、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公司予以处罚:

1、不服从上级领导命令,不听从指挥者,予以除名。

2、当公司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视而不见,临阵逃脱者,予以除名。

3、在执勤中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者,予以除名。

4、执勤时精神不振,睡岗或脱岗者,第一次罚款壹拾元,第二次罚款贰拾元,第三次予以除名。

5、巡逻时对破坏工厂秩序的行为不制止,不处理,每次罚款贰拾元。

6、未按规定巡逻和巡查记录不全,每次罚款伍元。

7、值班人员未对进出厂区的车辆、摩托车、来访者和物品等,未进行盘查和车牌登记者,每次罚款壹拾元。

8、未着装上岗或衣整不齐,罚款伍元。

9、巡逻时围观打牌,打麻将或去打电游者,每次罚款贰拾元。

10、值班室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且严禁会客,如有违者,每次罚款壹拾元。交班时,值班未打扫卫生,每次罚款伍元。

11、值班物品,机械等发生丢失或损坏,当事人赔偿。

12、辱骂和殴打同事,情况严重者,送公安机关处理,并赔偿医药费,处罚一个月工资作为受害人精神补偿费,并予以除名。

保安员月度考核细则三1、发现并设法抓获各种违法犯罪分子者。(奖100元)

2、保安人员见义勇为维护公司利誉、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服从工作成绩显著者。(奖100元)

3、年终被评为先进保安员者。(奖100元)

4、凡在值勤中,日常管理中完成规定目标,无违纪违章行为和其他处罚,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圆满完成者。(奖3050)

班长责任心强,以身作则,怎真监督本班人员执勤,带领保安人员圆满完成任务者。(奖3060元)

5、保安人员必须提前15分钟交接班(包括当班记录)不准迟到、早退,每一次不按要求交接班或迟到、早退一次分别罚款10元。(班长20元)

6、执勤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不许留长发,胡须、穿拖鞋、衣冠不整,没发现一次分别罚款10元。(班长20元)

7、当班期间不准睡岗、串岗、空岗、脱岗、看书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发现一次分别罚款10元。(班长20元)

8.外来客人办事一律在门卫登记,门卫与有关部门联系,经同意或相关人员到场后,方可指引客人去向,发现一次不登记、通报的罚款10元。(班长20元)

9.对出入车辆、人员和物资必须认真检查,凭出门证放行,并认真核对票物是否相符,不准私放公物出厂,否则,因不负责任造成物品流失,发现一次罚款100元,直至开除出厂。(班长200元)

10.熟悉掌握防范区域内的各种情况,确保不出现被盗案件,发现一次被盗案件,当班保安罚款100元,视情节轻重给予开除出厂。(班长200元)

11.执勤人员必须应尽职守,认真履行职责,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不准吵架甚至打架,不准监守自盗,发现一次监守自盗扣罚当月工资,开除出厂情节严重的交公安机关处理。

12.巡逻人员每两小时巡逻一次,节假日,夜间每1小时巡逻一次,发现每少一次扣罚10元

13、当班保安人员,每天做好当班工作和巡视记录,每少一班扣罚10元

14、岗人上员必须认真负责,不准懈担不准酗酒、醉酒状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