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护理知识十篇老年护理知识十篇

老年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30

老年护理知识篇1

关键词:老年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

国际上疼痛已被作为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在我国疼痛的评估和干预也做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宣传,相应对护士进行疼痛培训课程也由各大医院召开,其中包括浙江邵逸夫医院主办、四川华西医院主办、丁香园主办、北京医院主办的等。疼痛作为老年综合症(常见的老年综合症主要包括吞咽障碍、营养不良、尿失禁、跌倒、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肌容积减少症、卧床不起、便秘和睡眠障碍等[2])之一,严重影响者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了解老年科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情况,针对认识比较薄弱的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和干预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对太原市老年科护士进行微信问卷调查,问卷回收204份,完整率为100%。护士来自二级乙等及以上的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所占的比例是79.4%;年龄均大于20岁,其中40岁以上人数所占比例为12.3%;护龄6年及以上所占比例为60.8%;学历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为84.8%;学习疼痛知识的方法包括上学期间(67.7%)、讲座(45.6%)、科室或院里的业务学习(71.1%)、岗前培训(12.3%)、多媒体等渠道(34.3%)、参加会议(23.0%);71.1%的人参加过继续教育;57.8%的人参加过相关培训;仅仅有18.6%的人对疼痛了解;大家所知道的疼痛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定法(39.2%)、数字式疼痛评定法(29.4%)、文字描述式评定法(27.5%)、23.5%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对疼痛知识学习的意义认为:能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评价患者的疼痛,帮助其减轻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判断患者疼痛程度及相关护理提供指导;促进康复,积极治疗等。

1.2调查工具1.2.1童莺歌翻译修订的疼痛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3](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KaSRp)该问卷为BettyFerrell及margomcCaffery设计并不断修订,2008年4月是最新一次修订[4]。源英文问卷的重测信度为r>0.80,内容一致性信度为r>0.70,经童莺歌修订后该问卷由40个条目组成,内容涉及到疼痛评估、处理、用药原则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条目1~22为是非题,23~36为选择题,37~38为案例分析,每个案例分析都包含2个分条目,为37a、37B、38a、38B。评分时参照标准答案,计算答对题数所占的比率,即答对率=答对题数/总题数×100%。根据疼痛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作者建议,答对率80%设为及格分数[5]。1.2.2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医院级别、护龄、职称、学历、是否接受过继续教育,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疼痛评估工具、开展疼痛学习的意义、对疼痛知识自我掌握的评价等。1.3实施方法制作微信问卷,发放到山西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群里,请大家协助调查,由微信填写并提交问卷,这样既能节省大家的时间,又能保证问卷回收的质量,提高问卷回收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统计学率和频数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得分情况204名护士得分为(17.50±0.21)分,最高分为25分,最低分为9分;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本组护士无人达到该标准,答对率最高仅为62.5%,204名护士正确率为(42.5±0.5)%。2.2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问卷答对率前10个条目见表1答对率最高为条目16,由表1可见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评估方面知识答对率较高。2.3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问卷答对率后10个条目见表2答对率最低的是条目37B,由表2可见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药物管理方面知识较欠缺。

3讨论

3.1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亟待提高由于老年患者疼痛感觉下降和社会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存在的轻到中度持续慢性疼痛易被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忽视[6],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管理不够理想,护士缺乏疼痛评估和干预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研究204名护士得分为(17.50±0.21)分,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本组护士无人达到该标准,答对率最高仅为62.5%,总体正确率为(42.5±0.5)%,充分说明老年科护士对疼痛一般知识、疼痛的评估、药物知识和干预等方面知识欠缺。同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相比:平均得分和正确率均高于陈晓燕等[7],该调查外科护士得分和正确率依次为(15.75±3.41)分和(39.38±3.98)%,也高于南桂英等[8]对产科护士的调查结果(12.53±1.40)分和33.80%,但此调查结果低于Glajchen等[9]的报道,美国1236名居家护理护士的疼痛知识回答正确率为56%;意大利护士的正确率为59%[10];澳大利亚护士的正确率为71%[11],老年科护理人员急需疼痛方面的相关培训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评估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干预和观察,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2提高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认知和态度管理策略

3.2.1增强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本研究得出23.5%的人对疼痛评估工具一种都不知道,仅仅有18.6%的人对疼痛了解,说明其日常并不注重自我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个体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制订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及物力资源,选择及实施适宜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2],自主学习能力是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3]。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做到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特定行为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判断。它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是个体已经拥有的技能多少[14]。王振宏等[15]研究揭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较高,同时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与其行为水平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关系,这提示我们要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水平,促进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医学知识,培养其日后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以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2.2加强在校护生疼痛相关知识教育力度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则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科护士(67.7%的人在上学期间学过相关知识)对疼痛认知和态度方面知识无论何种学历得分都不及格。说明我国目前各高校对疼痛相关方面知识设计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也许与我国的整个护理教育体系有关,我国护理院校对疼痛管理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教育,学生仍然存在着对疼痛管理知识理念和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认识上的偏差。这些知识缺乏和认识上偏差将影响护生成为临床护士后对临床疼痛恰当的评估与处理[16]。护士从学校到医院所接受的疼痛教育和相关培训知识是有限的,并不会随着学历的提升而有所增加。甚至有23.5%的人不知道疼痛评估工具。所以应从医学生阶段抓起,各大高校应注重疼痛方面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3.2.3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继续教育、相关培训和讲座力度本研究得出只有57.8%的人参加过相关培训,只有12.3%的人岗前培训有讲解疼痛相关知识。李伦兰等[17]调查研究发现系统学习过疼痛相关知识和经常从学术期刊上查阅疼痛相关文献的护理人员,其疼痛知识和态度问卷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关研究[18]已经证实,疼痛教育项目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改变临床疼痛管理实践是有效的。所以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成立医院疼痛管理小组,要定期举办相关方面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本研究中只有23.0%护士参加过疼痛相关会议,因此可以根据自己医院做得不够好的,可以给优秀员工申请外出学习的机会来引进好的疼痛管理理念。可以培育老年专科护士来系统学习老年综合征的管理和护理,尤其是关于疼痛评估和非药物干预方面的知识,建立规范化的老年患者疼痛管理模式和流程,提高老年科护士的疼痛知识和态度得分。更专业地减轻老年患者的疼痛,同时增进患者的舒适感觉。总之,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方面的知识有待提高,希望通过上述对策能提高对老年患者疼痛管理的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merbothmK,BarnasonS.managingpain:theFifthVitalSign[J].JnursClinnortham,2000,35(2):375-383.

[2]张玉芹,陈雪丽.老年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

[3]童莺歌,叶志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问卷的汉化及应用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B):66-68.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0.04.056.

[4]Louisep,CynthiaL.nursingStudents,Knowledgeandatti-tudesRegardingpain[J].painmanagementnursing,2006,7(4):167-175.Doi:10.1016/j.pmn.2006.09.003.

[5]mcCafferym,RobinsoneS.Yourpatientisinpain-here’sHowYou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

[6]李征华.老年慢性疼痛96例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7):103-104.Doi:10.3969/j.issn.1009-8194.2010.07.057.

[7]陈晓燕,郁燕,王艳,等.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1):2919-2921.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5.21.013.

[8]南桂英,王慧玲,朱迎春,等.产科护士疼痛知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8-40.Doi:10.3969/j.issn.1672-1756.2009.02.013.

[9]Glajchenm,Bookbinderm.KnowledgeandperceivedCom-petenceofHomeCarenursesinpainmanagement:ana-tionalSurvey[J].JpainSymptommanage,2001,21(4):307-316.

[10]Visentinm,trenfinL,marcoRD.etal.KnowledgeandattitudesofitalianmedicalStafftowardstheapproachandtreatmentofpatientsinpain[J].JpainSymptomman-age,2001,22(5):925-930.Doi:10.1016/S0885-3924(01)00355-4.

[11]VanniekerkLm,martinF.tasmaniannurses’Knowledgeofpainmanagement[J].intJnursingStud,2001,38(2):141-52.Doi:10.1016/S0020-7489(00)00053-5.

[12]Strannegardo,StrannegardiL.theCausesoftheincreas-ingprevalenceofallergy:isatopyamicrobialDeprivationDisorder[J].a1lergy,2001,56(2):91-102.

[13]谈存梅,齐海燕,杨菊兰.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8):371-373.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3.08.014.

[14]BarbaraKH.FocusonHealthpromotion:Self-efficacyinoncologynursingResearchandpractice[J].HaaS,2000,27(1):89-97.

[15]王振宏,刘萍.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32(1):65-69.

[16]陈素娟,冯金娥.本科实习护生疼痛管理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12-14.Doi:10.3969/j.issn.1008-9969.2009.12.005.

[17]李伦兰,倪秀梅,甘玉云,等.227名骨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4,21(19):44-48.

老年护理知识篇2

1.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新入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74份,收回问卷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回收率95.4%。其中,2013级本科191人,2013级专科357人;男生25人,占4.56%;女生523人,占95.44%;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78±0.88)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及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老年照护专业的认知及态度等内容。采用不计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情况独立、诚实回答,集中发放、集中收回。

3.资料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调查表数据库,双录双输所有数据;统计过程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两相关样本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

1.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在我国老年人判定标准一项中,本科生105(54.98%)认为60岁以上为老人,专科生231人(64.71%),总共336人(38.70%),可见在这一项中总体认知率偏低,其中专科生认知较本科生低。本科生95人(49.73%),专科生117人(32.77%),总共212人(61.30%)听说过“人口红利”。在是否听说过老年长期照护的选择上,本科生68人(35.60%),专科生212人(59.38%),总共280人(51.09%),专科学生认知比本科学生高,可能与专科学生有更多的照顾老人经历有关。

2.护理专业新生照顾老年人的经历。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本科生79人(41.36%),专科生177人(49.57%),总共256人(46.71%)有照顾老人的经历。

3.护理专业新生对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了解情况。

本科生109人(57.06%),专科生295人(82.63%),总共404人(73.72%)。数据显示专科生对老年照顾专业的了解率明显高于本科生,可能与现目前主要针对专科学生开设该专业有关。

4.护理专业新生了解老年照护专业(方向)的途径。

排在第一位的是讲座30人(23.72%),后面依次为教师授课81人(14.78%),网络媒体73人(13.32),杂志、书籍46人(8.39%)。可见学校宣传是新生了解该专业的主要途径。

三、讨论与对策

1.加深对老年照护的认识。

调查表明目前有大部分护生对老年照护有初步了解,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护生有照顾老人的经历,对老年照护专业了解并不透彻。很多人将老年照护等同于老年病护理,而后者只是对某种老年疾病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措施,而老年照护的范围已经超过了传统医疗护理范围,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护理,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老年群体的需要。护生在新型医疗模式下对老年照护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以适应需求。

2.加大对老年照护的宣传力度。

老年照护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护生对老年照护认识偏差大。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杂志书籍等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宣传氛围,提升老年照护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

3.加强护理专业情感培养。

护理情感教育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老年照护专业认知教育、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法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专业情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兴趣中培养专业技能,让学生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

4.增强老年照护职业认同感。

增强职业认同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加强护生对老年照护的认识、加强职业前景教育、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我国老年照护起步晚,很多人对老年照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混淆了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实际上,我们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的应该是全身心的照护,工作范围也从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机构;老年照护属于专科护理,改变护生对老年照护发展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老年照护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消除顾虑;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对老年照护的需求大大增加,老年照护职业前景可观;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护生,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老年照护事业发展尽力,实现自我价值。

5.探索适合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习模式。

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可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方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护生通过小组方式参与到老年照护的实践中去,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并应用于实践,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

6.改变本专科护生认知差异大的现状。

老年护理知识篇3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上升,如何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而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也为我国养老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有100万,实际需要约为1300万;与此同时,现有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特点。笔者培训之余的调查随访发现,多数在职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愿望强烈,愿意接受分阶段、分层次的养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现将具体培训需求分析介绍如下:

一、无证人员职业资格培训

参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目前,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中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1]。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要加快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养老机构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力度,提高持证上岗率。

二、有证人员职业水平培训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部分护理人员为持证上岗,但是证书获取方式不一,导致职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想提高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有证人员高水平、高素质便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养老机构有证在职人员培训需求大致如下:

1.心理护理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关注、干预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2013年,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纵火案导致11人丧生。事件发生后,天津市社科院教授、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说,我国在政策上一直非常重视养老院的硬件安全,细致到如楼层高度等要求,此次事件当引起最大的反思还是在“软件”方面,“养老更须养心”,“必须重视掌握老人的心理动态。”鉴于我国当前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设置心理干预岗位的现状,加强心理护理,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水平便成为大势所趋。

2.急救知识培训: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救助有:心跳呼吸骤停、噎食、外伤出血等。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当老年人因意外受到伤害,存在生命危险时,养老护理员作为现场人员,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若能为老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基本救助,有助于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维护。

以心跳呼吸骤停培训为例,因为各种原因,老年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比例远高于普通成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使生存率提高2-3倍。据报道,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的国民达到5000万人口,即4人中有1人,每年有大约900万人接受心肺复苏操作训练。我国虽然今年来一直在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力度,但仍显不足。中国的医疗机构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康复出院比例普遍低于1%,而在美国个别城市这一比例高达30%以上[2],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仍然非常显著。

从笔者接触的培训人员来看,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相比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有显著不足,有急切的培训需求。而且此类培训不可一劳永逸,应定期审核掌握现状,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3.老年人常见疾病基础护理知识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免疫水平低下,存在多种慢性病并存,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特点。因此,作为养老护理人员,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助于用更加科学的护理方式为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照护。限于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现状,从业人员可能通过短期培训获取了执业证书,但是对于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到位,这就可能为高质量的养老护理服务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因此,不能忽视对于有证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是某些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变、癌症、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知识必须定期更新强化相关知识。

4.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一个有道德的公民,应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发展、社会良好风尚形成的基础和保证;而法律法规是养老服务的依据,是自身行为的准则,还是维护服务对象和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因此,加强养老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有助于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前培训,虽然也设置相关课程,但大多数培训机构或单位都是草草了事或者一笔带过,有些甚至直接掠过不讲,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老年护理知识篇4

1社会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1.1国外老年护理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老年护理领域,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的特点。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护理设施和护理方式。在德国,1997年统计数据显示,65岁老人占整个人口的16%,社会为老年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设立了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学校,培养具有全方面护理知识的专业人员。在美国,1900年,老年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需要被确定下来,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展了老年护理实践的高等教育和训练,培养高级执业护士,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经过认证,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的照顾问题。在美国老年护理发展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的护理院校设置了老年护理课程,并有老年护理学硕士和博士项目。

1.2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6%。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近1.6亿,占总人口的12%。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等省市。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1]。201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约占总人口的14%,2025年老年人口将增长到2.84亿,占总人口比重19.34%,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15%,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21世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2老年人医疗保健面临的挑战

人到老年,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据统计,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可是我国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老年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给老年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人———这一容易患病的特殊群体渴望得到专业的保健护理。而护理业发展与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专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特别是具有专业老年护理知识的护理人员严重短缺,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家庭作为基本照顾单位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为农村地区老年人提供照顾也面临相当的挑战,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疗养院等)。为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必然要求改变现在的护理状况,树立健康老龄化的新观念,尽快发展老年护理事业,加速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构筑连续性的老年护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把以往的护理专业细化,老年护理专业应运而生。

3开展老年护理的社会意义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明显,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人口老龄化严重,“空巢”老人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2]。老年人群中慢性病患者急剧增加,但是真正具有专业老年护理知识的护理人员短缺严重,一些慢性病老年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3,4]。转变护理职能,从过去传统的医疗救助转向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全面照顾。护理人员的知识不全面,面对特殊的护理人群,要求护士不仅具有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还应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社会快速发展,老年护理问题不断增多,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及待加强。根据目前老年人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多层次老年卫生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培养具有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和现代护理理念的新型老年护理人才已经刻不容缓。不仅能为老年人实施康复护理、饮食护理、保健护理、心理护理、情感护理、运动护理、临终护理等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护理服务,还要具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它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打针、喂药和照顾病人的护士,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的护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老年群体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5]。

老年护理知识篇5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oRem自理; 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450007 郑州市中医院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比率的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已成为社会级的难题。oRem自理护理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知识宣教的基础上,以自理护理为主,临床护理为指导的糖尿病护理干预方法,对于文化程度普遍低于青年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1]。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1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oRem自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69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1.3±4.9)岁,糖尿病病史3~20年,平均(7.9±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缺少自理能力患者。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8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护理方法,包括定期血糖监控,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病案建立及病情评估 自患者就诊起即建立患者的个性病史病例,根据患者的病史、治疗情况及当前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情况,详细的给予记录并准确的评估,预估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可存在或潜在健康问题,自理的能力及病情的发展情况,以便于对其oRem自理护理进行前期规划。

1.2.2 糖尿病知识宣教 根据前期对于患者病情及疾病知识的认知情况,对于患者进行全面的糖尿病知识宣教,让患者明确及时治疗与积极控制血糖对其的重要性,及血糖控制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等内容,熟知自理护理中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医护人员交流及保持联系的方法。

1.2.3 心理疏导 对于常年存在糖尿病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应针对其前期心理情况的评估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起积极战胜病魔的信心以便于配合治疗和积极的进行oRem自理护理。

1.2.4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如何选择低糖类的适宜食物,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足量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指导患者随身带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2.5 血糖监控及治疗指导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控,按时用药及用药后应注意的适量运动等自我护理常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的血糖情况,护理干预前后给予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普及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情况,问卷内容包括:糖尿病病理知识、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糖尿病自我护理知识、糖尿病饮食知识等内容,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分以上为良,60分以上为可,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7.01±0.14)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9.71±1.54)mmol/L;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平均(8.62±0.35)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1.40±1.48)mmol/L。由此可见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知识掌握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由此可见观察组在oRem自理护理干预后糖尿病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1,p

3 小结

oRem自理护理干预模式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2],其能够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病情的评估和监测,对其日常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通过知识宣教及心理护理干预,将患者的被动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3]。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1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oRem自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可以看出,oRem自理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着较好的血糖控制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人自身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增强其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陆懿,张彩华.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2904292.

老年护理知识篇6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2006年10月8日~2007年10月8日,住院老干部102例,其中男97例,女5例;年龄53~88岁,平均年龄76.59岁。大专以上文化45例,占44.1%;初高中文化53例,占52.0%;文盲4例,占3.9%。心血管疾病37例,占36.3%;脑血管疾病25例,占24.5%;消化道疾病16例,占15.7%;呼吸道疾病13例,占12.7%;其他疾病11例,占10.8%。

1.2方法由护士随机发放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主要内容:入院知识、对自身相关疾病的认知、治疗及并发症、自我护理知识、药物作用和副作用、预防保健知识、出院回访等18项,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有需求者占87.26%,对自我护理知识有需求者占70.36%,对日常保健知识有需求者占72.25%。82%患者入院时需要介绍入院环境及院规,85%患者住院后需求所患疾病、发病原因、并发症的讲解,90%患者需要对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的讲解,100%老干部患者对特殊检查需要讲解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100%老干部患者对出院的回访工作有强烈需求。

3分析

3.1结合患者需求做好针对性健康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住院老干部对护理健康教育有多方面的需求,100%老干部患者在特殊检查如:胃、肠、支气管镜检查时,需要护士做详细的介绍,本组14%老干部患者(偏瘫、脑血栓后遗症)及家属对床上训练:尿管、胃管、坠床等防范措施及皮肤护理、营养、功能自理训练有强烈的需求,需要护士反复详细讲解,是此组病例宣教的重点。

3.2结合临床工作开展随机性健康教育调查结果显示,38%住院老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低,而且记忆力、理解力下降,因此,交流时根据年龄、职业、文化、社会背景、疾病特点等选择老干部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85%住院老干部对护士操作时需要讲解该项操作的意义和注意的问题,需要护士讲解一些用药知识及药物副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科在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我们采用日常护理操作时对患者进行教育[2]。调查中发现患者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于对自身病痛的了解,患者得到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同时护士也把关心及时传递给患者,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3运用沟通技巧开展健康教育沟通技巧是健康教育的前提[3],沟通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老干部住院后需要护士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进行疾病知识讲解时,针对老干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身体状况、学习动机等,因人、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尽量不使用医学术语,讲解要慢,一次进行讲解的内容不能过多,随时反馈知识是否被对方理解和接受。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如:表情、身体姿势、手势,注意说话的声音及语调,不大声喊或嘀咕,以免引起患者不快,造成沟通无效[4]。对于听力下降的患者,护士在进入病房时要面带微笑,尊称患者,语速要慢,让患者看到你的口型,并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协助表达。

3.4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的老干部,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及娴熟的业务技术以便获得患者信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知识性。因此,护士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才能更好地为老干部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健康教育,使患者早日康复,从而也对护理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凤齐,等.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健康教育需求及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3):63

2于卫华,等.影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多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52-53

3王海平,等.健康教育中护患沟通技巧.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0):601

老年护理知识篇7

关键词:专科护士;专科护理小组;临床实践

专科护理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不断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同时也不断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我国在专科护理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我院自2005年9月开展以建立专科护理小组的工作模式来推进专科护理建设,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就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1资料

1.1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的资料2005年9月成立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由2名接受了香港理工大学培训的老年专科护士(GerontologicalnurseSpecialist,GnS)担任组长,组员为来自各病区选拔的临床护士。组员的入选条件为热爱护理专业、对老年专科护理感兴趣、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临床护士经科室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后由护理部组织审核,最后由医院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和护理教育培训委员会考核确定7名护士为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的成员。她们分别来自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心内科、骨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延续护理中心,年龄26~35岁,平均年龄29.3岁;成员中护师5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1名。GnS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专科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制定小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通过成立专科护理小组形成了护理部主任专科护士小组护士病区护士的专业护理架构[1]。

1.2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的工作方法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65岁以上老年人在入院时使用老年人综合征评估表(SpiCeS量表)[1]进行初筛,根据初筛的阳性结果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制定护理措施,对难以解决的护理问题和复杂个案转介给老年专科护士,并负责对患者进行跟进。小组成员运用科内的专题讲座、护理查房、交接班、现身说法、床边指导等形式对所在病区的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理论培训和集体技能培训1次/月,并根据病区老年患者的情况进行随机的床边指导和技能演示。小组成员在开展培训前、后运用《老年专科护士临床培训目标和能力要求》[1]对病区护士进行考核。同时,根据GnS制定的工作指引在病区内开展工作,规范病区的老年专科护理,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小组成员每月召开工作汇报会,对成功的工作方法进行分享和存在的工作难点进行讨论,请求GnS进行协调和帮助,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

1.3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老年专科护理评估工具的应用得到了推广GnS根据国情和院情不断引进了SpiCeS评估表、Braden压疮危险度评估表、morse-fall跌倒危机评估表等9种专科护理评估工具。小组成员经过专科护士的统一培训后,将这些评估工具在临床科室进行推广和使用,并不断收集问题反馈给专科护士。例如,在推广SpiCeS评估表应用时,小组成员首先对护士进行理论授课,讲述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和评估后的处理,将量表内的各个子项目的内涵进行讲解,使护士初步掌握量表的理论知识。然后,小组成员选择病例组织护士进行操作演示,教会护士应用并督促护士完成对>65岁的老年人运用该量表进行评估。

2.2各病区实施了规范的老年专科护理根据专科护士制定的专科护理流程和指引,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如老年患者入院治疗,小组成员就使用统一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并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对难以解决的个案进行转介。

2.3提高了病区护士的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成员对所在科室护士的培训,各科室的护士在老年专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χ2=118.50、92.96,p

3讨论

3.1专科护理小组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对专科护士的培养能有效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但我国目前护理队伍的主要现状使专科护士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障碍,而且,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2]。因此,培养和发展专科护士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同时,在每个科室培养专科护士就目前阶段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采用了以专科护理小组的形式推动专科护理发展。让一部分对老年专科感兴趣的护士在专科护理中先行一步,通过他们在临床工作的优势带动整个病区的专科护理发展。与专科护士相比,小组成员能在更多科室更广泛地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他们能随时随地为身边的护士进行老年专科护理的指导,有利于促进病区的老年护理发展,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3.2专科护理小组有利于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专业护理由于我院未设立专门的老年专科病区,老年患者仍然按疾病谱入住各个相应的学科。而专科小组的成员来自老年患者相对集中的科室,经过培训后他们首先掌握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同时将这些知识、技能传递给护士,让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弥补了非老年专科的缺点,也在更广范围推进老年专科护理。同时,小组成员在第一时间接触老年患者并能及时发现病区老年患者的护理问题,对难解决的护理问题和复杂个案及时转介给老年专科护士进行处理,有利于专科护士的工作更加紧密和连续,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护理。

3.3专科护理小组有利于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护理队伍中,护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有很少的护士承担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的角色,而大部分护士都是在临床一线承担护理工作的,这样,有一部分有能力的护士对工作产生消极反应。我们成立专科护理小组,让小组成员在病区护士中就某一护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优越于其他护士,担任对其他护士进行指导的角色。这样有利于保持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发展自己的专业道路,从而稳定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知识篇8

关键词:老年病人健康教育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笔者通过对老年病人健康教育实践,意识到健康教育对老年病人的康复起着有益和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2007年-2009年内科老年病人,年龄在60a以上的住院病人,年龄最大达92a;文盲半文盲占75%。护士不定时进行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检查反馈与其它项目相比,令人不满意的是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发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诊疗、检查项目、目的、药物、饮食、活动、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不够,达不到充分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的地。

2老年病人生理、心理特点

2.1记忆力差、认知力差及感知觉减退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生理功能衰退,使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如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健忘、耳聋、视力减退、感知觉减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易引起误解或曲解别人的意思。

2.2易怒、固执、疑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但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复杂。由于生理性衰老、视、听不灵、体弱多病,加之社会和家庭角色改变,适应能力减弱,一旦住院,心理压力增加以及对医疗费用的负担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为悲观和对抗意识,而出现易怒、固执、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护理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

3护士在健康教育时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的护士可能缺乏沟通技巧或不熟悉沟通技巧,影响着护患之间的关系;有的护士在运用护理程序方面存在着入院评估收集资料不全面,如病人的身体情况、疾病过程、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行为方式(生活、饮食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的收集不完整或欠认真细致,评价不及时或未能做出恰当的效果评价;有的护士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全面;有的掌握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如:入院教育、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教育、检查项目介绍、治疗药物知识的宣教、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出院指导等。基于这些原因,而导致护士在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时不能根据病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病情各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显示不出个体差异。

4讨论

4.1护士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首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按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信息。健康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内科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亦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例如: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住院后主要与病人讲解采取有效的半卧位休息的目的,低流量吸氧的目的,指导有效排痰的方法以及吸烟、有害气体、粉尘及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同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和饮食的指导,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因素及改善个人体质。而支气管哮喘病人住院后主要讲解哮喘发作时取端坐位舒适的目的,用B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鼓励病人补充水分,每天2500ml-3000ml的目的,指导病人不宜食用鱼、虾、蟹,猪肝、蛋白质等易过敏的食物。避免诱因:避免密封门窗及花草、地毯、皮毛、异味气体接触,防止情绪激动等。因人而异: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的病人要利用每日治疗,护理查房的时间,反复多次强调并且耐心细致的教育指导。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4.2护士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水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收集病人资料,护士不仅要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包括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而且还包括形成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应用护理程序及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根据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删减或增加教育内容,及时评价,反馈调整教育计划。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护士对病人的照顾既有权利又有专业和法律的责任[1]。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护士,才能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达到病人满意的回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一个完事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应包括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美国教育家B.S布理姆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应该是双边人员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2]。心理学家R.a布朗汉认为激励等于效价一手段-期望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对所获得报酬的需要程度,手段是为获得报酬而努力的方式,期望即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三种因素之一为零,那么激励也为零,就无法产生“自动务”。例如:一位高血压病人因头晕、呕吐、心悸、Bp180/100mmHg而入院,如果护士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和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水平,而不顾病人当时的病情、心理,盲目地进行入院教育,结果会使病人产生烦闷的情绪,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对以后护患双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效价为零。既然健康教育是护患双边活动,那么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5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促使老年病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使老年病人获得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使老年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缝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病人的“自动力”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等综合因素的结果。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知识篇9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危险性评估安全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11

老年住院患者主要安全问题

夜间急症发生率高:①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特点决定老年人有些疾病易在睡眠时急性发作,而且往往比白天发病更为凶险。如脑梗死发病时,病人突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歪眼斜、视物模糊,这主要是夜间睡眠时,心率减慢、血流迟缓,血小板凝固,形成血栓而发病。另外,胆绞痛、痛风、心绞痛、哮喘都是老年患者夜间易发的急症。②跌倒: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听力障碍。地面光滑、潮湿、有果皮、病房内设施多、过道障碍物、卧床时间长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据报道有患者因术后卧床时间长,在慌张起身接电话中跌倒,导致颅底骨折[2]。

告知行为不规范:告知行为反映了护士职业情感以及对患者的尊重,告知过程中的不恰当,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感和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同时也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老年人失眠时服用的安定与异搏定同用时可造成肝炎;与杜冷丁同用时可引起呼吸停止;与利眠宁合用可引起遗尿;与苯巴比妥合用可引起精神错乱[3]。

安全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安全教育应在落实上下功夫,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老年病诊疗手册》、《医院管理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管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自觉性,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讲奉献、讲协作、创一流服务。我们充分考虑老年患者身体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的特殊性,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老年病知识的业务学习,定期召开护理工作讲评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订相应的护理规范、常规,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

建立防护措施:保持每块地面清洁干燥,病房和通道内简化设施,走廊、厕所、浴室设有扶手,电话由床尾改装在床头,并在床头设置呼叫器,夜班护士按时巡视病房。对术后和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后30秒再行走,以防跌倒[2]。

加强老年病健康宣教:为落实健康教育,请专业医生讲解各疾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要求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3天内,讲解疾病知识,护士长对入院3天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检查,并把此次检查以优、中、差纳入护士量化考核中,直接与奖金和年终考核挂钩。护士长每周召开1次护患座谈会,倾听患者对诊疗护理及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对潜在的隐患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了安全,如一长期服用安定的老年患者通过责任护士的健康宣教知道了自己服用安定后不能服用异搏定等知识,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2.

老年护理知识篇10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充分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也泛指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增进老年人适宜生活的社会服务活动。 

护理本科学制为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临床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就业领域的不同,可在医疗卫生保健、高级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工作。本文所提的老年护理一般是指在养老机构中,专门为老年人进行护理的医学人才。 

在这种特定的服务领域下,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和护理常识,还有必要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这也对护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将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及专业知识融入护理专业教学,可以拓宽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旨在服务老年的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系统、医务水平更高的护理。以老年人的健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观念与老年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老年社会工作同样以老年人为中心,不单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服务,更多地以解决老年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目标。两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是统一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三、助人自助的服务目的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目的,旨在表达帮助案主(服务对象)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并最终使其重新投入生活当中。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抗老”能力,学会自己调节自身心理及生理的变化。在老年护理过程中,不论是高超的医术水平还是高质量的医务护理,都只能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问题,而在老年人面对自身患病的事实时,老人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重建需要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及科学的操作方法。 

四、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 

在闡述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之前,引入“文化养老”这个概念。“文化养老”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文化养老”其核心是文化先行,养老应该以养心、养德为基础,使老人获得精神慰藉。在中国的传统中,文化和养老关系十分密切。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总结出了“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生活经验。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不管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老年人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大。以上三种传统的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时候文化养老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使文化养老模式顺利展开,相应的服务方法必须随之提升。老年社会工作在老年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解决困难。这其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是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具体有老年个案工作方法、老年小组工作方法、老年社区工作方法等。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分析问题,合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科学的方式为之服务。 

五、老年社会工作与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的关系 

老年社会工作与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是两个不同门类的科学,也是独立的两个专业,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引入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更有效地辅助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的教学,使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快达到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结合老年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服务目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优势,本文建议将这些优势结合到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老年社会工作尚未普及与完善的今天,这种推广和结合将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工作技能,适应全新的护理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