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强迫症的辅导方法十篇强迫症的辅导方法十篇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13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1

小玉,女,12岁,六年级,性格内向、缅腆,善长绘画。数学科从低年级开始就一直不尽人意,需要课外辅导。今年上六年级,临近小学毕业考,父母对她的数学学习非常关注,怕数学成绩会拖毕业考的后腿。所以开学初以来她上数学课就爱边听课边画画,老师讲得越难(尤其是应用题),画得也越快,画面内容大致统一:一个中年妇女拿着木棒追着一小女孩喊打,小女孩手中拿着一张“45分”试卷惊恐逃跑,或是一个男老师在熬一锅油汤,用一个大勺舀上一个小女孩要往锅内倒。小玉很苦恼,家长、老师也很着急,用了许多办法(如责骂、谈话、拿走纸、笔等)都无济于事,如果上课不让画画(被拿走纸笔后),该生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现象,手指还在不停地画,严重影响了小玉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分析诊断:该生患的是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

1、临床表现

强迫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常常不能自行克制地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意向等,并因这些反复出现的观念或动作深感痛苦,却又无法自行摆脱。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动作和强迫情绪。小玉的行为属于强迫症中强迫仪式性动作,病人在原发性强迫观念促使下,伴发继发性仪式动作。小玉同学为了数学成绩上升,听到家长和老师反复对上数学课听讲重要性的提示,无法抑制担心听不懂,做不好题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和减轻焦虑,该生不自觉地采用了防御机制,用自己最放松的绘画来解救,却又不得解脱。在绘画中反复重复同样的绘画内容,以至什么也听不进,只要一坐下就想画,严重干扰了学习和生活,而且带来头晕、胸闷、惊悸症状。

2、病因分析

由于该生谨慎、敏感、胆小等个性特点,又加上家庭、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严格要求引起了强迫症,经常训斥、责怪,引得孩子自我责备,尤其当父亲生病以后更加重了对自己的要求,而家长、老师对课堂听讲的极大关注加重了孩子的焦虑,使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紧张,……最后导致无法控制,发展为强迫症。

二、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进行心理咨询的首要条件,耐心倾听她的痛苦,适时肯定、鼓励,帮助她整理思路,把她内心的困扰清晰明确化,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与之共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2、了解相关情况。

通过询问小玉、家访与数学老师的交谈,全面了解该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她的个性、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家庭情况、交友情况等,并作了记录。

3、制定治疗方案及步骤

首先,通过认知领悟疗法,带领该生分析其绘画内隐藏的情绪,要求小玉带来上课时的绘画作品,咨询者引导她去发现问题。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自己已很优秀,如绘画班上也是数上数二的,了解父母、老师过高期望是一种负责任的关爱,自已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第三,运用系统脱敏法为该生进行脱敏,该生也在课堂上配合咨询教师进行实地脱敏(这是本次治疗的重要之点)。

第四,指导父母、老师正确对待该生,告诉父母、老师不要过高要求,降低在数学上的期望值,更不能训斥。

辅导过程:

1、运用认知领悟疗法揭示绘画背后的动机,使问题得以澄清,第一次咨询,小玉带来了大量的内容统一的上课时的绘画作品(见上文),咨询者运用解释的技术,直接和她进行讨论、分析,询问“你认为这个中年女士像谁?”“你画的这个男士是谁啊?”“这个小女孩怎么啦?”在共同的讨论下,循序渐进地接近问题,从而揭示了画面背后的焦虑情绪,该生最后轻松地直言:“这个女士是我妈,这个男士是数学老师,我是这个被迫学好数学的小女孩。”问题得以澄清。

2、运用认知疗法让该生拥有正确的认识,并把这次经验化为成长的力量。描述过去、现在,尽情宣泄:

①是通过倾诉、宣泄并释放被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

②是引导她面对现实,通过询问她“班上的班报谁出得多又好!”“语文成绩如何?”等让她认识到自己也很优秀,不必过高要求自己,在咨询中要运用会谈技巧与来访者“共情”建立良好关系,初步改变不合理认知,经过这次咨询,该生感觉轻松多了,也能认清当前行为的幼稚性和荒唐性,已能上数学课,但上课仍有强迫行为。

3、主要运用系统脱敏法对该生的行为作纠正。①进行松驰训练:教会她肌肉放松的方法和想象放松的方法,在咨询室做几次肌肉放松训练,然后在咨询老师言语引导下作想象放松训练,掌握以后回家每晚睡前作二次。

②制订焦虑层次等级表:进行系统脱敏焦虑层次分级由弱到强安排如下:(1)上数学课铃声响起,自己随同学们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用具:课本、直尺、铅笔等。(2)复习上课时内容。(3)讲解新课程,讲简单题型(有题例分析)。(4)讲应用题。(5)讲较难的应用题。(6)让我上讲台演算难题。(7)我没有演算成功。在上述的假设情景中,同时教给学生一个和焦虑相对应的反应,如深度的肌肉放松(一般4-5次)和想象放松(咨询者描述情景或运用录音带)。

③学生在课堂实地脱敏:在课堂上实现脱敏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课堂上无法进行肌肉放松,可改为深呼吸和想象放松相结合。在以上脱敏过程中,在第5、第6、第7等级时遇到了阻碍,学生出现了预料中的焦虑反应(如头晕、不适),所以第5、第6、第7等级时分别实施四次及以上脱敏,还配合了2-3次实地脱敏。

④指导父母、老师进行良性配合:告知其父母和老师当看到小玉强迫行为出现时,不能过分焦躁,应视而不见,或转移其注意力,更不能训斥,不能把该生的行为挂在嘴上,应降低对孩子的过高过严要求,多陪她去接近感受大自然,老师在上课时不能盯着她看,不要注意她的强迫行为,多对她进行简单题的提问,随后及时表扬、鼓励。

通过近二个月的辅导训练,现在小玉的强迫行为已完全消失,上数学课时,已能轻松听课,自信地举手答题,期中考试数学考了87分,这极大地鼓舞了她。同时在自我放松训练中也磨练了她对待困难、挫折的能力。

三、感悟点评

1、这是一个辅导效果极明显的成功案例,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起了主要作用,再次证明了“行为疗法”在治疗强迫症上的重要作用。

2、对小玉的辅导离不开学校、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家长、学校的三位统一才能使辅导产生明显效果。

3、小玉的这次心理障碍是其父母不懂教育方式方法而引起的,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还应对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辅导,如开设“家长学校”,“子女家庭教育讲座”定期让家长到校听讲,也可开办“学校―家庭”小报,进行沟通与辅导。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2

关键词:认知疗法 改良电抽搐 强迫症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12月收治患者加例,符合CCmD-3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伴随的强迫症状和严重的躯体疾病且Y-BoCS评分≥16;年龄18~60岁。观察组(认知疗法结合改良电抽搐治疗组)22例,对照组(单纯SSRi类等药物治疗组)18例。观察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1±6.2岁,病程3个月一2年。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33.6±8.2岁,病程4个月~2.5年。两组在例数、年龄、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分组及设计:①观察组:每个病人先进行认知治疗,谈话时间50分钟,每周3次。改良电抽搐:经检查无meCt禁忌证后采用美国产meCt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0次。以上方法均综合进行。患者每次就诊时,我们常先给予认知治疗,然后给予改良电抽搐并辅以药物治疗,主要用SSRi类等药物百优解、赛乐特等。②对照组:单纯服用药物百忧解或赛乐特,日用量20~60mg/日。主要用SSRi类等药物百优解、赛乐特等辅以苯二氮革类及适量中成药。对照组:给予上述药物治疗设计用药3~18个月。百忧解或赛乐特的日用量在20~60mg/日。

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采用Y-BoCS强迫量表、SDS、SaS量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时各评定1次。Y-BoCS强迫量表减分率≥50%为治愈,≥35%为显效,≥20%为有效,

统计:采用SpSS-1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Y-BoC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Y-Bo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3

关键词:心理疾病;自杀预警;自杀干预

今年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现已尘埃落定,其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黄洋同寝室的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

今年6月13日,复旦大学一名历史系周姓大一新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尽管同学及时发现并送医,但仍未能挽回周同学年轻的生命,他的遗书显示其厌世。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识别及风险程度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有如下五类,每一类心理异常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根据症状以及持续时间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心理疾病隐患。

(一)抑郁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其表现以心境的低落为主要特征。

1、在精神方面症状表现存在“三少”,“三自”和“三无”特征

①“三少”症状:闷闷不乐;兴趣减退,高兴不起来;思维迟缓:话少、少动;②“三自”症状:自卑、自罪、自杀;③“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感。

2、抑郁症在躯体方面也有其症状表现

①睡眠障碍:失眠或眠多;②饮食障碍:无食欲或进食过多;③体重减轻;④头痛、头昏。以上症状持续2周以上,主观体验到痛苦或烦恼,可初步判定为抑郁症疑似病例。

3、抑郁症的风险程度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65%,高出一般人口的80倍;自杀死亡率约为15%。

(二)狂躁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狂躁症也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与抑郁症恰恰相反。

1、狂躁症的识别:“三多”——①情绪高涨、易激动;②思维奔逸;③言语、行动增多。

2、狂躁症的症状表现:①夸大妄想;②好打抱不平、爱管闲事;③精力充沛,睡眠需要量减少、食欲、增加;④行为、决定冲动、轻率。判定狂躁症症状标准:症状持续1周以上,对工作生活带来影响或给周围人带来烦恼。

3、狂躁症的风险程度:①轻率决定带来的财务损失;②轻率的;③对正常教学及行政工作的扰乱;④冲动伤人、杀人的风险。

(三)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感知觉、情感、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等。

1、精神分裂症的识别:①阳性症状:明显的思维、语言、行为异常;②阴性症状:少语、少动、孤僻、被动、懒散;③认知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理解领悟能力、操作能力等下降。

2、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①孤僻,话少,独来独往,不与人交往;②学习生活没有主动动机;③生活懒散,不讲个人卫生,不修边幅;④发呆、少动;⑤思维贫乏,言语单调。

判定精神分裂症症状标准:症状持续1月以上。精神分裂症特点是:自己认为没病。

3、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程度: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8.5倍。

(四)强迫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强迫症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症的本质是内心焦虑。强迫思维: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想法,想控制却控制不了;强迫行为:继发与强迫思维的行为,目的是缓解焦虑。

1、强迫症的识别:①症状消耗大量时间,学习生活严重受影响;②主观痛苦或烦恼。

判定强迫症症状标准:症状持续1月以上。

2、强迫症的风险程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高11.5倍。

(五)社交焦虑症的识别及风险程度

社交焦虑症本质上是交友、学习等社会功能受损。

1、社交焦虑症的识别

①在特定的或广泛的社交场合的紧张、焦虑;②回避相应的社交场合,并感到痛苦;③伴随脸红、心慌、出汗、发抖等躯体症状。判定社交焦虑症的症状标准:症状持续3月以上。

2、社交焦虑症风险程度:①造成较严重的功能障碍;②自杀危险性比一般公众高5倍。

二、自杀预警

(一)自杀的预警评估要点:1、目前自杀表现;2、精神疾病;3、既往史;4、心理社会状况;5、个人优势和弱点。

1、目前自杀表现(自杀意图强度)

①没有:没有自杀的计划或想法;②轻度:有想法,无特定或具体计划;③中度:有想法和一般的计划,无“意图”自杀;④严重:想法经常且强烈,计划特定且致命,手段可行;⑤极严重:明确表达了一旦有机会就自杀的意图。

2、精神疾病:目前有精神障碍的体征或症状,特别注意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障碍、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

3、既往史:①既往自杀未遂、中断了的自杀尝试、或其它自伤行为;②既往或目前的治疗;③自杀或自杀未遂家族史、精神疾病家族史。

4、心理社会状况:急性心理社会危机和慢性心理社会应激;生活状况,是否有外在支持;家系和家庭关系的质量;与死亡或自杀有关的文化信仰和;

5、个人优势和弱点:应对方式(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人格特质(极端主义);既往对应激的反应;现实检验能力;忍受心理痛苦的能力和满足心理需求的能力。

三、对自杀事件的心理干预措施

1、事前:敏锐觉察预警信号;24小时监控(至少安排2人陪伴,以保障陪伴人的人身安全);通知父母;评估危险性;排除周围隐患;

2、事中:启动危机小组功能;建立联接——信任的人;倾听;共情,了解需求;稳定情绪;识别危机时刻;积极寻找资源;

3、事后:危机小组善后功能;心理辅导;识别高危人群;处理创伤症状;自杀姿态、未遂者严密监控其再次自杀的危险;身亡者,关注其身边其他人的反应——个别或团体哀伤辅导;告别仪式。(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金田(励志),2012(08):264

[2]吴荣梅.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干预措施探讨[J].吉林教育,2012(14):04-05

[3]史晨宁.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路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156-158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4

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强迫思维,使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出门前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睡到半夜也担心门没锁好而起床检查;时常反复回忆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你有这些“奇葩”的坏习惯吗?近段时间,国内外中枢神经领域专家在一项活动上表示,青少年时期是强迫症高发期,应重视强迫障碍诊疗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提升其识别率与治愈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强迫障碍(oCD)和强迫相关障碍(oCRDs)属于常见的精神疾患,在世界范围内,强迫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在0.8%~3.0%之间。强迫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思维包括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动作。

强迫障碍是致残性较高的疾病,位列世界卫生组织“致残性疾病”第十名。强迫障碍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及恐惧,往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转直下,并且因为强迫的表现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患者的生活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名患者总是觉得自己的衣服穿得不整齐,所以不断地穿了脱、脱了穿,整个穿衣过程从最初的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后来他干脆躺在床上,不穿衣服也不起床。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强迫障碍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我们必须对这种精神疾病高度重视。

强迫症通常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老年人出现强迫障碍的情况比较少见,一旦出现可能与中风等躯体疾病有关系。儿童期发病的强迫障碍常常更严重、更持久,同时与抽动障碍、其他焦虑障碍密切相关。而近年来青少年强迫症频发的原因,则与青少年长期处于身心疲劳、精神紧张、压力繁重的状态有关,加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或应对,尤其是学习生活方面的压力,对许多的青少年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严重者甚至会诱发偏执型人格障碍及强迫倾向。

强迫障碍除了与遗传因素、帕金森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幼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习惯或者在其心灵上留下阴影的恶性事件,也可能诱发强迫症状的出现。举个例子,挑剔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在出门前反复检查穿戴是否整洁、皮鞋是否干净、出门有无锁门等。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的强迫心理或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成年时期产生心理病态症状的患者,其幼年或者青少年时期往往受到了恶性事件或者相关经历的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纾解与治疗,而青少年强迫症之所以严重的原因也在于此,少时经历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恶性事件是疾病心理出现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产生强迫症状并导致病情发展的催化剂。

强迫障碍较为常见且致残性较高,而且目前疾病诊疗状况也不容乐观。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只有34%的患者寻求医学治疗,而在症状出现到确诊大概平均要经历17年。据美国规划区流行病学调查(eCa)数据表明,30岁以前发病的患者中有74%可能是延误诊断;而另外一项研究表明,50%的患者在就医行为前的20年就已经出现强迫症状。

因此,一旦出现强迫障碍症状,应尽早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心身科进行诊疗。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与工作。

强迫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需要药物和心理协同作用的长期过程。医生应考虑患者的感受、需求、期望,和患者一起制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选择需要按照一线、二线、联合治疗等流程序贯进行,保证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加量、停药等事宜。同时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的资源来加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青少年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其预防治疗大部分采用心理辅助的方法。要求患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对自己过于苛求,遇事顺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去评价、议论它。患者需要一些自我暗示,适当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焦虑状态。如犯错之后不要着急批评自己,对自己说,“人非圣贤,谁没有犯过一点过失呢?”当然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富有冒险精神的足够刺激的活动,让青少年在特定的环境下大胆果决的做出决定,是缓解青少年强迫症的好办法。

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心理厌恶法,询问这个方法是不是能够对青少年的强迫障碍产生较好的效果。有一个案例,孩子有轻微的洁癖,又非常的讨厌牛奶,父母得知之后想要缓解孩子的这种情况,在孩子想要擦桌子或者洗手的时候,强迫孩子喝下一杯牛奶,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能碰到牛奶,甚至正常的清洁习惯,都反射性厌恶,而这痛苦的过程,最终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强迫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患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毅力和信念承受巨大的痛苦,孩子面对着很多的竞争力,家长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成绩的压力等等让他们经常神经紧绷,对于孩子的疾病治疗一定是要小心谨慎的。笔者提倡,厌恶法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缓解青少年强迫症的方式,但请家长一定要慎用,如果一定要用,请先咨询心理医生,规划出详细的治疗方案来。

在青少年强迫症的治疗中,饮食疗法主要起辅助作用,强迫症的病症有轻重之分,病症轻重不同的患者,治疗的手段也是不同的。青少年强迫症的食疗方法有很多种,但很多人都会怀疑强迫症食疗的效果,事实上,轻度强迫障碍,通过食疗是可以起到缓解作用的。当然在选择食疗时一定要注意,食疗只是用于轻度强迫症的患者,而强迫症的食疗在治疗执行力上也是有疗效的保证。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哪些食物对于轻度青少年强迫障碍是有效的吧!

香蕉:有助减少忧虑,香蕉中含有一种被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适量食用香蕉非常有利于大脑神经的宁静和愉快。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他命B6的超级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产生忧虑的情形。

鸡肉和鸡蛋:鸡肉是硒的一个重要来源,硒的摄取能够帮助人恢复协调性,而鸡蛋富含胆碱,胆碱是维生素B复合体的一种,有助于进步记忆力,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菠菜: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镁,镁是一种能使人头脑和身体放松的矿物质。另外,其富含另一种营养物质――维生素C,同时也含有大量铁质和人体所需的叶酸。缺乏叶酸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社交恐惧症和早发性痴呆等。所以多吃菠菜有助调节强迫症。

燕麦:有助摆脱焦虑,燕麦中富含维生素B,而维生素B有助于平衡中枢神经系统,使你安静下来。

瓜子:它富含可以消除火气的维生素B和镁,还能够令你血糖平稳,有助于你心情平静。

全麦面包:谷类中含微量矿物质硒,有振奋精神的作用。碳水化合物抵抗忧郁的作用较慢,却是最健康、无副作用的。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5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一、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又可以称之为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强上网的时间,从上网的整个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到不快乐,焦虑以及抑郁,强令中断会出现戒断症状,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很少花时间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烦恼与情绪的问题。

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好奇心,网络灵活而且是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的体现,无不强烈吸引着青少年。还有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时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补偿,而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着自己一个满意的角色,以此弥补生活中所缺失的缺憾。逃避心理,当个体遭受挫折后,面对压力情境,产生一种轻微的神经症状如抑郁症或者狂暴症,为了寻求解脱沉迷于网络世界,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自己所无法面对的遭遇,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被认可的一种认同感。

网络成瘾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络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过迷恋网络友谊以及网络爱情,并用其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网络强迫行为,指的是强迫性的参与网上讨论,过度关注在线购物,交易拍卖等等活动的行为。收集和下载毫无意义的软件等网络行为,信息超载,指强迫性的在网上浏览网页以及搜索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是迫切需要的资源或者数据,话费大量时间在网上查找和搜索信息,同时伴随着强迫性冲动倾向。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策略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世界脱节,容易引起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矫正的方法有:

1、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来自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是依据条件发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正人们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2、团体心理辅导

与个别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咨询具有有利于治疗网络成瘾的独特的特点,首先,团体为成瘾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其实成瘾者在团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还有团体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另外在团体中通过助人也可以增强成瘾者的自信心,帮助其注意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力量所在,在小组在通过自省、谈论等方式帮助成瘾者找出造成网络成瘾者的具体原因,了解其上网行为,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成瘾者体会到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乐趣与重要性并且联系社会交往的技巧。同时交给成瘾者一些有效控制上网行为的方法,帮助其逐步摆脱对网络成瘾的状态与现象。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矫治,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的参与,共同创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样心理辅导

包括厌学,逃学,上网成瘾,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智能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的指导

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戚关系,爱情友谊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的问题,如社交恐惧,缺少社会兴趣,社交过度,人际冲突等。尤其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不必要的冲突。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包括自信,缺乏自知,自我膨胀,自我优越感太强,沉溺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偏差太大,以及各方面的自卑,自贬,甚至有的是自暴自弃。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方向。

4、从认知发展辅导

包括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

四、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使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班杜拉认为,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现象说明了有机体为了生存,必须在环境中寻求满足其生存的东西,如果人类只保持生物性的求生本能的话,就根本谈不上道德,人类这个词,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有组织,纪律,有规范,因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必须学会两种求生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违背社会的规定,抗拒诱惑就是指在面对诱惑的情况下,就是个人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以及自己自身的克制能够抵挡得住多方面的诱惑,比如我们这篇文章中所试论的青少年成瘾问题,面对此诱惑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做出伤害自己以及对违纪社会规范的行为,自我控制也以为着道德的问题,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依据所学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景之中的所有约束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要想使当代青少年以及学生能够很好地抗拒诱惑,你仅需要适时的惩罚,而且需要适度的惩罚,在学生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的苗头状态时就应该提出警告并且给予相应的说服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目前存在心理疾病折磨全球十几亿人,在总人口当中有10%~25%的人均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在的行为适应相一致相统一的一种良好状态,这种心理健康既表现在学生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青少年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联合国专家曾预言;未来的五十年里将面临一种灾难,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够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德.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6

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尿急性尿失禁;尿频

中图分类号:R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10―03

oaB常伴有尿急、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和夜尿增多等症状。2006年abramsp等建议将“急迫性尿失禁”改为“尿急性尿失禁”,从而明确尿失禁的病因是尿急而非急迫,同时用“日间尿频”代替“尿频”,以便和“夜尿增多”相区别。因此新提出的oaB定义为尿急、伴或不伴有尿急性尿失禁,通常有日间尿频和夜尿增多的症状。

1 诊断

oaB是以临床症状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的。根据2004年第三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制定的评定规则,oaB的基本评价应包括完整、全面的病史、直接的体格检查和适当的辅助检查。因oaB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涉及膀胱感觉神经、排尿中枢、逼尿肌等多方面因素,其他形式的储尿和排尿障碍也可引起逼尿肌的非抑制性收缩,因此,对oaB作出正确的诊断需依赖筛选性检查和选择性检查。

1.1筛选性检查 指一般患者均应该完成的检查项目,包括:(1)病史。oaB是一种症状学诊断,因此对病史的询问非常重要,应涵盖到发病的典型症状、相关症状及相关病史,同时应进行排尿日记评估。(2)体格检查。包括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检查,以了解有无引起oaB的原发性因素,如对于有oaB症状的老年男性,应进行直肠指诊了解有无前列腺相关疾病等。(3)实验室检查。oaB诊断首先应排除感染性因素,所以尿常规检查必不可少。(4)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如尿流率、剩余尿的测定及经直肠前列腺彩超等了解下尿路功能状态。

1.2选择性检查 指对怀疑同时合并有泌尿或生殖系统病变的患者应进行选择性检查,包括泌尿或生殖系统病原学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必要时根据情况可行尿路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U)或mRi检查。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可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逼尿肌功能,但并非诊断oaB的常规检查手段。

2 治疗

2.1行为治疗 其中心概念是教育尿失禁患者了解自身情况,制订治疗方案以减少或根治尿失禁。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和排尿辅助。行为治疗的优点是无创、无不良反应,可以随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因此被认为是治疗oaB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存在缺乏长期研究报道的结果以及治疗方法难以标准化等缺点,其作为独立治疗oaB方法的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估和研究。

2.1.1生活方式指导关于生活方式与尿频的研究较多,但有关生活方式改变和尿频症状改善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在生活方式指导方面的研究证据仍不足。BryantCm等报道了一项关于咖啡因对尿频、尿急及急遣性尿失禁影响的随机试验,认为在oaB患者中液体控制和咖啡因的摄取可以改善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

2.1.2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是oaB患者最常使用的方法。膀胱训练开始时,患者根据已制定的固定时间间隔表定时排尿,但多数时间患者会在尿急和尿失禁之前排尿。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排尿间隔将逐渐延长。Colombom等,通过膀胱训练,在急迫性或混合型尿失禁患者中,主诉症状改善率达73%-90%,排尿日记显示改善率达到了12%`16%。

2.1.3盆底肌锻炼 盆底肌锻炼治疗oaB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但是多项实验室和临床随机研究显示,通过对盆底肌肉的收缩锻炼,可以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反射。GoodepS等的报道指出在治疗女性oaB中盆底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更有助于控制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

2.1.4排尿辅助 在确定患者排尿条件和环境因素后,给予专业的指导。在老年oaB患者中排尿辅助主要包括定时排尿指导和时间图排尿指导。采用排尿日记确定患者排尿的间歇时间和排尿时间图,并根据具体情况,医护人员提供排尿指导,防止患者尿失禁症状的发生。

2.2药物治疗 治疗oaB的关键问题是何时采用药物治疗,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患者将药物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的处理方法。

2.2.1抗毒蕈碱药物 抗毒蕈碱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oaB的一线药物。目前较为常见的包括奥昔布宁、托特罗定、曲司氯胺、索利那辛等。Schneidert等综述了近期治疗oaB的抗毒蕈碱药物的进展,所有临床应用的抗毒蕈碱药物疗效均经过了随机、双盲试验的验证,并得到了肯定。除了奥昔布宁在口干症和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较多外,所有药物的耐受性均相当。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作用于膀胱m受体,减少对身体其他部位和器官m受体的作用,从而减少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2.2.2黄酮哌酯主要作用在于具有温和的钙离子拈抗、抑制磷酸二酯酶,从而对膀胱平滑肌产生松弛作用。RuffmannR报道600mg和800mg黄酮哌酯治疗有储尿期症状的患者,夜尿、尿频及膀胱容量均显示有明显改善,几乎没有发现不良反应。但ChappleCR等在一项安慰剂双盲对照研究中报道黄酮哌酯(1200mg/d)疗效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抗抑郁药 临床上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安那芬尼等治疗遗尿症,如小儿夜间遗尿的治疗等,对于oaB的治疗尚需更多研究来证实。CastledenCm等研究报道大剂量(150mg/d)丙咪嗪治疗逼尿肌不稳定的老年患者有明显疗效,而RaezerDm等报道丙咪嗪与丙胺太林联合用药治疗逼尿肌不稳定有效。值得注意的是丙咪嗪和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均可引起性低血压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尤其在小儿患者中更应慎重。

2.2.4a型肉毒素 临床上a型肉毒素逼尿肌多点注射能阻止神经肌肉接头处胆碱能神经末端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逼尿肌的麻痹。研究表明逼尿肌内注射a型肉毒素能提高膀胱的容积,降低排尿压力,从而改善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有效时间为6-9个月,注射位点应避开膀胱三角区,其理论依据是注射于该部位可能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

2.3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调节治疗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来调控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其中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周围神经。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目前一线治疗oaB的标准模式,但在这些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时可选择神经调节治疗,包括经皮电刺激或磁刺激以及利用植入装置侵入性治疗等方式。电刺激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和腹下神经的传入刺激诱导抑制盆腔神经,并通过腹下神经的传出刺激抑制膀胱收缩。wangaC等比较了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3种不同方式治疗oaB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电刺激治疗改善oaB症状最有效(症状改善率达51.4%)。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7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流量鼻导管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而引起进行性肺不张,常出现呼气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及呼吸衰竭等系列症状[1]。呼吸支持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方式,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目前治疗早产儿呼吸问题主要方法,但其缺陷也随着临床广泛应用逐渐开始显现,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是一种新型的通气方法[2],可改善通气状态,保持气道湿润,降低相关并发症。笔者采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3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1例呼吸窘迫C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呼吸支持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出生胎龄(34.13±3.43)w,出生体质量(1702±563)g,极低出生体质量25例;出生时apgar评分5~10分,平均(8.32±0.53)分。观察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出生胎龄(33.32±3.55)w,出生体质量(1732±458)g,极低出生体质量26例;出生时apgar评分5~10分,平均(8.65±0.47)分。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极低出生体质量及出生时apgar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胎龄

1.2.2排除标准重度窒息患儿(apgar评分

1.3通气方法所有患儿先经气道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适量,给药完毕后进行相应呼吸支持治疗。

1.3.1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调节通气装置(英国emC公司inflantflowsystemnCpap),初调参数:Flow8~10L/min,持续气道正压通4~8cmH2o,吸入氧浓度0.2~0.4L/min,将鼻塞填满鼻腔,保持鼻腔密闭,严格观察通气效果,当持续气道正压通

1.3.2观察组调节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相关参数,置入直径0.2cm的Ce0120型鼻导管,气道湿化温度37℃左右,氧流量4~6L/min,鼻导管与鼻腔之间保留一定间隙以维持患儿部分自主呼吸。根据患儿气血指标及临床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维持pao260~80mmHg、paCo240~50mmHg。

通气失败指征:患儿24h内严重呼吸暂停次数>3次,paCo2>65mmHg,Fio2>60%维持下tcSao288%~92%,则提示通气治疗失败,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治疗前后48h动脉气血分析指标变化,包括pao2、oi、Sao2、paCo2;两组患儿气促、、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改善时间及呼吸支持治疗时间;观察两组患儿二氧化碳潴留、腹胀、鼻损伤、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率。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a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资料采用χ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气血指标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oi、S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h后,两组患儿气血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pao2、oi、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呼吸三凹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二氧化碳潴留、腹胀、鼻损伤、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早产儿及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着胎龄的降低而升高[3],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及肺发育不成熟,易造成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造成肺间质水肿及纤维蛋白沉着,加重缺氧及酸中毒程度,形成性循环,进一步加重患儿临床症状[4]。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是最早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呼吸支持的无创通气方式之一[5],相关研究表明,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可以保持气道处于扩张状态,改善通气血流比值,防止肺泡萎陷,改善氧合状态,可给患儿上呼吸道和肺部提供支持性压力,以保持肺泡呼气末正压,稳固上呼吸道,增加功能残气量,降低气流阻力,防止肺泡的反复萎陷和扩张,提高治愈率。然而随着其临床广泛的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呼吸窘迫早产儿,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最终依然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腹胀、鼻损伤、漏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6]。近年来,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技术在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通过高流量气体产生能起到正压经鼻导管提供高分钟通气量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具有更加优越的湿化效果。充分加温湿化的气流较吸入干冷的气流而言,可提高起到传导性及防御功能、增强肺顺应性,减少气流阻力,防止支气管痉挛,减少气道分泌物粘性[7]。

pao2是决定血氧饱和度的重要因素,可直观判断出机体缺氧程度,是衡量氧合水平的良好指标[8]。Sao2是反应机体氧合程度及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程度,可连续无创性检测,是评价心肺功能可靠指标[9];paCo2与肺泡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基本相同,是反应肺泡通气功能、判断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10]。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儿气血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pao2、oi、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呼吸三凹征改善时间,二氧化碳潴留、腹胀、鼻损伤、低氧血症及机械通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戴立英,张健,王pp.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4,4(8):732-735.

[2]陈佳,高薇薇,许芳,等.两种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847-851.

[3]付惠玲,刘俐,张娟,等.西北地区三级医院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特点和防治状况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39-1044.

[4]柯华,李占魁,于西萍,等.不同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00-404.

[5]李禄全,余加林,封志纯,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1):1203-1207.

[6]吴开锋,陈佳,向建文,等.湿化高流量鼻导管给氧呼吸支持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88-90.

[7]河北省新生儿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研究协作组.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4):271-276.

[8]郝明伟,张琳,章车明,等.动态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1):980-983.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处突救治;医务人员

随着军队医院任务的不断拓展,执行突发事件救治任务越来越多。执行突发事件救治任务的医务人员在特殊的工作环境、突发的状态下实施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应激会造成不良心理状态[1],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反应,引起心理、生理活动变化等[2]。为了提升部队医院医务人员执行救治任务中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探讨了通过心理援助对其进行心理状态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某医院执行救治任务中医务人员256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筛选出SCL-90总分大于160分,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项目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73名医务人员,均为女性,年龄18~43(25.11±1.32)岁。采用实验性研究设计,将入组的73名医务人员随机分组,干预组37例,对照组36例。其中3例因个人原因离开医院工作退出研究,最终有效例数为70例,即干预组36例,对照组34例。在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干预组平均年龄(25.24±1.12)岁,对照组年龄(25.01±1.33)岁。在前期调查结果信息中,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CL-90评分中各项因子得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SCL-90),即90项症状清单,涉及比较广泛的神经科症状内容,如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类因子。评定方法为五级评分法(1~5级),1=无,2=很轻,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2.2调查方法由医务部门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实施调查,指导上述医务人员阅读指导语后单独填写。某公共事件发生后集中参与处理救治的医务人员完成第一次填写,当场按要求填写并回收。共发放问卷256份,完整有效性问卷235份,有效率为92.58%;第二次测试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为100%。

1.2.3心理干预援助方法

1.2.3.1常规援助两组均接受常规心理辅导。由医院专业心理咨询师对70名医务人员开设相关内容专题讲座,主要涵盖:浅易心理学入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压力分析与压力应对等内容。

1.2.3.2分组干预干预组还接受个体干预。主要包括:①专人心理辅导。鼓励自觉症状较重、感觉交流沟通有困难的、或测试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医务人员预约个体心理咨询。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心理治疗;②减轻压力训练。组织干预组定期开展小讲座,讲授减轻压力的内容;指导呼吸技巧,练习学会冥想;③身体放松法。心理咨询师指导练习各类放松法。④处突救治患者后即时进行心理压力调适。由心理咨询师从专业角度分析在救治中的冲突角色和冲突愿望,共同讨论并引导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策略。为期1年的心理援助后,即进行第二次的scl-90心理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2003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心理援助干预前两组SCL-90评分各项因子得分比较见表1。

2.2心理援助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各项因子得分比较见表2。

3讨论

执行处突救治任务是新形势下部队医院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对参与处突救治任务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调查,找出存在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援助,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与信念,使他们意识到压力对健康和工作的影响,建立医务人员支持系统,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疲劳,使医务人员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得到适当的锻炼和放松,减轻压力,消除身心疲惫。使处突救治任务中医务人员在情绪、精力、智慧、才能、潜能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官兵和突发事件中受伤的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9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我校1022名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和分析,显示有心理问题者占31.31%,其中以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因子居高,均高于国内常模。分析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对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心理健康;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职学生

1测查方法

此次测查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表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工具,由9个因子构成,涉及到心理问题的多个方面,能较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该表采取5级评分的方法,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即考虑为筛选阳性,需作进一步检查。9个因子中的任一个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分值越高,表明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次普查共检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1045人,收回有效量表1022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1017人,初中毕业生968人,高中毕业生54人。

2测查结果及分析

2.1总体结果(见表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在1022人的总样本中,有轻度症状(因子均分大于等于2)者为320人,占样本总数的31.33%,明显高于国内常模[1]。存在中等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有69人,占样本总数的6.75%,与国外资料显示16~19岁护生心理社会问题检出率为5%~15%的结果相一致。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中职生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对环境适应能力差,集体住宿生活中面临的全新人际关系以及处于青春期所出现的情感问题等;学习目的不明确,被迫无奈地来校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加上医学类专业的课程繁多,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文化基础差,初中阶段就可能被老师及家长认为是不成器的孩子,自卑心理强烈;考虑自己学历偏低,对毕业后就业过分担忧;这些对心理、为人处事能力还不够成熟的中专学生是一个大的挑战。

2.2SCL-90总体筛查结果

(1)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九个因子中,强迫症状因子阳性者占第一位,高至39.33%,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次之,为37.38%,抑郁和偏执因子阳性比例分别26.52%和24.76%,均明显高于全国SCL-90的常模。这些问题是当前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今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另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也占有一定的比率,意味着在中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固执、偏激的人格特征,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处理,并将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对此我们在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亦应引起高度重视。而在症状呈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的因子中,亦以强迫症状因子为最高,比例为4.10%,与全国常模相近。其它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标准。

(2)在各因子中,以强迫症状因子尤为突出。根据变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强迫症是由人格基础与心理社会因素相结合而造成的。具有强迫症状者往往表现为谨小慎微、刻板、优柔寡断、一丝不苟等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中强迫因子呈现阳性的比例高的原因可能与女生的性格特点、护理专业学习压力大、学生责任心过强有关。

(3)表2还显示,在九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更突出)比例较高,表明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较大的困惑,这与其年龄、认知和社会经历有关。

3思考与对策

(1)中职学生处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年龄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在当今中国社会中被许多人认为是文化层次不高、素质较低的学生,初中时常常被人看成“不成器”的人;各自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个性特征等方面不同,再加上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护理专业可能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专业等原因,许多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抓好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任务。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我们现在对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2)SCL-90总体筛查结果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焦虑居前五位,大部分学生主要集中于轻度异常层次。综合分析其成因,社会因素有交往能力缺乏、群体之间磨擦、相互竞争激烈、应激紧张、遭受挫折刺激、贫富差别较大、学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有异性羞怯、同性冲突、社会回避、自卑自傲、懊伤沮丧、无名担忧、妄想猜疑、被动应付、压抑苦闷等。因此,作为教育机构,除了要做好对少数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心理干预外,大量的工作应是做好心理预测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让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外化为学生自己处理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3)关于中专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对有各因子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脱敏、领悟、认知、行为、娱乐等适当的心理治疗;对一些具有相同心理问题者,要与班主任一起制定计划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中的敏感或困惑等问题可举行专题报告会,引导学生纠正一些问题;对各种应激所带来的不适或遭受挫折要适时进行心理防卫教育;对有神经性、精神性、躯体者要及时制定方案,做好应激处理和及时转诊。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心理变化特点,制定好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加强心理网络的建设,强化硬软件的资金投入,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强迫症的辅导方法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有效性

1.问题提出

近20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中30%左右有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仅明显高于成人,而且高于高中生,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感障碍、偏执状态、心理失衡等。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增多,精神、心理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1]。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者早期使用更多的测量工具是SCL-90问卷[2],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之后的研究则增添了人格量表[3]、能力量表[4]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5]。研究范式呈现描述性与实证性并存,且以描述性为主,实证性稍显不足。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研究群体的片面性较为突出,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并认为,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于是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认为其他“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这种工作重心的严重偏斜,导致了大多数普通学生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除了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之外,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总之,广大的普通学生获益甚微。其实,心理健康既包括消极情绪的减少,又包括积极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成长中的发展问题,如何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性辅导途径呢?团体心理辅导恰恰较好地适合了这一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行为[6]。它提供的是一种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使参加者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而构成了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7]。

针对上述观点,本研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并揭示出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张贴海报招募,经过面谈和心理量表筛选,最终确定8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60人。

2.2实验材料

2.2.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采用心理剧、角色互换和信任游戏的形式,其主题包括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

第一次:自我探索,其目的是消除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契约书、“刮大风”、“棒打薄情郎”等。

第二次:信任培养,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信任百步行”等。

第三次:自信培养,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他人眼中的我”、“戴高帽”、“照镜子”等。

第四次:生命价值观,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写遗嘱、团体讨论。

2.2.2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此量表在国内外已被广范应用,特别是精神卫生领域,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的是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翻译本[8],SCL-90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采用5级评分制(1,2,3,4,5)。

2.3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每周每小组聚会一次,每次聚会时间为1.5小时,共四周。辅导主题内容涉及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等。每次活动之后布置课外作业,在首次聚会前和最后一次聚会使用SCL-90量表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试,把前后两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回收问卷81份,全部有效。

2.4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表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与干预后SCL-90差异分析(n=81)

注:*p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被试SCL-90量表中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干预后,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结果讨论

SCL-90中的十个因子,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其得分均值均有所减低,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1),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躯体化因子上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院系,在团体活动过程中,他们有幸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团体成员的心情高涨,为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而高兴,心情舒畅,这种愉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对身体的不适感敏感性降低。

该实验结果显示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降低。强迫症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可能是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造成的。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彼此接触,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接纳自己,包容他人,从而有效地调节了完美主义倾向。

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明显。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人际关系敏感性比较高;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中,团体成员通过一些有趣的交往活动,彼此熟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的锻炼,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渐消除了人际敏感。

SCL-90量表中焦虑因子和抑郁症状在干预后也有了明显的减轻。这是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积极地参与活动,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成员之间平静地自由交谈,烦躁感消失。在团体人际交往中,苦闷的情感和心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心理上获得满足,生活兴趣提高,动力充足,从而使抑郁症状得以减轻。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反映在SCL-90量表中令人可喜的是敌意因子、恐怖症状和偏执症状的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所在。团体心理辅导创造的是一个类似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的是一个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已经建立起信任关系。在团体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和包容,能够容忍他人的优缺点,也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成员之间能够坦诚相对,成员的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等观念得到改变,偏执性降低,敌对情绪消失,恐怖症状也得到有效的缓解。这些积极的改变将会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5.进一步的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只有扩展到全体学生才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蓬勃发展。如何扩大团体辅导的受益面、扩大它的应用研究范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实验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团体辅导的运用结合自然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班会、团队、社团等进行;同时可以开展同伴教育辅导,即团体成员在参加团体辅导和同伴教育培训后,将自己所学到的应对知识、应对技能等利用同学聚会、老乡会、友好宿舍联欢等业余活动时间向其他同伴宣传并提供帮助,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6.研究结论

(1)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量表中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2)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董增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与矫正[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7.7,24(1):88-90.

[2]黄永新.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1994.01.

[3]李永鑫,李艺敏.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4]罗敏,胡文东,文治洪.大学生基本能力和卡特尔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

1,16(1):70-71.

[5]刘素贞,蔡溢,许明智等.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0.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