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动物的知识十篇保护动物的知识十篇

保护动物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00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1

关键词: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DF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69-02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又称为知识产权的边境执法或知识产权的边境措施,是指海关依据国家法律的授权,在边境采取的制止侵犯受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境或者出境的行为。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属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内容的一部分。我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始于1994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并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但该法在施行中暴露出诸如程序复杂、效率低与担保金和有关费用的规定不尽合理等问题。2003年11月26日国务院通过了新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2004年5月25日,海关总署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对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程序作出了重大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标准。

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但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在实践中也逐步反映出法律制度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立法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新《条例》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方面的改进

(一)关于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担保制度,根据世贸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作了两方面修改,使其更灵活、更利用操作

1.对权利人请求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担保方式作了灵活规定。对权利人请求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担保,旧《条例》只规定了担保金一种方式,新《条例》第十四条将旧《条例》的担保方式修改为“不超过货物等值的担保”,从而没有限定担保方式。

2.对收货人、发货人提供担保后可以请求放行的货物范围作了限制。旧《条例》对收货人、发货人在向海关提供规定的担保金后,可以请求海关放行有关货物的范围没有限制。新《条例》第十九条将收货人、发货人提供担保金后可以请求放行的货物仅限于涉嫌侵犯专利权的货物。

(二)关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职责和程序,新《条例》作了三方面的修改,以达到即保护了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又不影响通关速度的目的

1.新《条例》取消了强制备案的要求。但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主动保护职能,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

2.缩小了海关认定侵权嫌疑货物是否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的范围。旧《条例》规定,海关在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后,要对所有被扣留的货物是否侵权进行调查、认定,从而严重影响通关速度。新《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海关只对进出口货物是否侵犯已经备案的知识产权实行主动查验,并仅对主动查验发现进出口货物有侵犯备案知识产权嫌疑的案件进行调查、认定。至于其他案件中侵权嫌疑货物是否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权利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认定。

3.对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时间作了明确限定。旧《条例》规定,海关对被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进行调查时,侵权嫌疑货物一直由海关扣留,没有时间限制。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新《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1)海关应权利人的申请扣留侵权嫌疑货物,自扣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收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的,予以协助;未收到的,应当放行。(2)海关主动查验,发现进出口货物有侵犯备案知识产权嫌疑、通知权利人后,权利人请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自扣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被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是否侵犯知识产权进行调查、认定。经调查,认定被扣留货物构成侵权的,没收该货物。不能认定的,自扣留之日起50个工作日内,收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的,予以协助;未收到的,应当放行。

新《条例》实施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同时,海关在权利行使方面也有了更为具体可行的法律参照。可以说,此次修改对我们应对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是,与欧美一些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有利于完善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

二、欧盟、美国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方面的借鉴

第一,保护的范围广泛,保护进口为主兼顾出口。欧盟海关保护的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专利权、证书权、植物品种权、原产地标志和地理标志等。欧盟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环节主要以进口环节保护为主,兼顾出口环节的保护。《欧盟条例》[1]规定各国应当建立一套程序使海关能够有效地禁止来自第三国的侵权货物进入共同关税区,包括转运、进入共同体自由流通、以任何方式存放或寄存在免税区和免税仓库同时,对于正在出口、复出口的侵权货物海关也可以采取措施。即欧盟海关对于进口的保护是强制的而对出口的保护则是可选择的。而美国海关可以主动采取措施实施保护的知识产权仅限于商标、商号名称和版权。美国海关仅在进口环节对知识产权实施保护。对于出口的侵权货物以及在美国境内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侵权行为,美国海关是没有权利处理的。

第二,海关保护程序简便。欧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从保护的申请、案件的调查处理等方面都体现一个简便的原则。从保护的申请方面来看,权利人只要递交一次申请,海关就可以给予1年以上甚至更长期间的保护;海关在启动保护程序方面具有较大的主动权,不必每一次扣留都需要权利人的再次申请;在案件调查方面,对于侵权事实的调查尤其是对于相对比较容易认定的假冒货物的调查方面,实行侵权推定原则,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收发货人不能提供有效实施知识产权证明的,海关即可推定构成侵权。

第三,知识产权权利人申请海关保护的负担轻。在欧美海关保护制度中,海关具备较大的执法主动权,权利人的负担较轻如《欧盟条例》[2]规定在没有权利人申请的情况下,海关也可以中止货物的通关,权利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海关补交扣留货物的申请。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权利人不必向海关提交担保,在美国,权利人甚至不必承担货物在海关扣留期间的费用。

三、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扩大海关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范围。当前,我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仅限于传统的商标专用权,但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如地理标志等,还被排除在海关的保护范围之外。在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不断利用知识产权问题给发展中国家制造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这种保护范围的局限性将日益突现扩大海关保护的范围,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应对新的国际贸易争端,保护国内产业及权利人利益等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二,增加海关主动依职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力。新《条例》虽然加大了海关对侵权案件的调查权,但在海关主动依职权方面,较之原条例却没有做多大修改,海关主动依职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力依然不足。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必须有权利人的申请,这就大大限制了海关对进出口侵权货物行为的打击力度侵权货物涉及的利益方方面面,对于那些涉及公共利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进出口侵权货物,即使没有权利人的申请海关也应当有权予以扣留,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现代海关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中应有的题中之意。

第三,建立程序简便、责任明确的执法程序制度。比如在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上。商标类似与否的判断是商标侵权行政保护的难点,口岸海关在货物中止放行后,往往通过逐层上报请示的方式提请上级海关来决定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侵权,以此来降低自身的执法风险。这样拖延时间很久,即便是有足够的理由,当事人也往往因时间的拖延而产生对海关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质疑,转而启动司法救济程序。因此,在程序的建立上,不妨吸收欧盟海关的立法经验,确立“法定期间依法扣留货物海关免责”的制度,在减少海关行政风险的前提下,明确工作期限,规定易于操作的标准,建立一套简便快捷的执法程序,确保知识产权保护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第四,进一步降低权利人寻求海关保护的负担。传统知识产权理论认为,知识产权属于私权,保护知识产权应当更多地走民事救济途径,权利人应当自行承担维权成本,但随着知识产权与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已经使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远远超出了私权保护的范畴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是国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权利人不应承担过多的义务。所以,在海关保护程序中,法律也应当减轻权利人寻求海关保护的负担,一方面,取消或降低权利人申请海关保护时递交的担保;另一方面,由国家承担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所需的有关费用。

第五,建立起与各国海关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制度。wto的《海关实施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的国内立法样本》第26条规定:“国家行政部门间应建立联络渠道,交换贸易中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信息。”[3]欧盟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尤其是权利人的作用,帮助经营规模较大的权利人建立自己的专职知识产权部门或专职人员,或与社会共同培养专职的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践中权利人与海关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随时向海关提供确切信息。而在我国,目前由于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权利人应当向海关提供信息的范围,也没有明确规定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权利人所享有的权限及所处地位,因此,往往会发生两个极端:一部分权利人出于权利人内部各部门之间利益的冲突和认识上的差异而导致权力的滥用;而另一部分权利人则往往错误的认为只要在海关备案,海关就承担起对备案权利的全部保护责任,从而消极行使自己的权力。因此,我国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权利人应当向海关提供信息的范围和所享有的权限及所处地位。同时,应在知识产权进出境保护工作中大力推广建立moU(合作备忘录)制度,在人员培训、情报交流、执法互助等各个方面加强同各国海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机关、社会中介组织、权利人及权利人协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通过为企业培养熟悉商标保护的法律人才,聘请企业商家讲授商品辨别知识等互动的方式,唤醒社会各界尤其是权利人维护自身权益和依法行使自己权利的意识,提高海关的执法水平,以便更好的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建华.欧盟、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J].中国海关,2004,(11).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2

【关键词】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

随着国际贸易的广阔发展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知识产权已经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其中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亦逐渐演变为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而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护知识产权,禁止侵权货物的进出口不仅是我国遵守tRipS协议的一项重要承诺,也是我国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措施。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海关的一项日益重要的职责,相关法律法规日渐完善,海关执法成熟高效,查获了一大批的侵权嫌疑货物,成绩显著。但同时,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也存在不足,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体系,提高海关执法效能,在中国提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建立相对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体系,提高海关执法效能,将对欧盟、美国等外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进行介绍,以期借鉴其成熟的制度措施,并在微观上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提出建议。

一、外国边境保护制度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比较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起步较晚,海关执法经验尚有欠缺,本文将对发达国家较有特色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予以介绍,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我国有所启示,最终提高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水平。

(一)明确专利权保护的边界

专利权可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初步审查后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也就是说,专利权,尤其是我国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其权利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有可能被宣告无效。同时由于专利权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涉及较高的技术要求,且当事人的反复和争议较大,海关作为边境执法部门在处理这类争议时显得有心无力。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专利权的保护由司法机关或其他具有专业力量的机构负责,普遍排除对专利权的海关依职权保护。美国海关对专利的保护有两种程序:一是执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进口货物中的重大专利案作出的决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337特别条款进行调查,对进口货物的重大专利侵权案件作出决定,由海关执行。二是根据权利人的要求,对进口货物进行专利监测。后者是根据专利权人的要求,对进口货物中的嫌疑的专利侵权作出的专利监控。监控期分为2、4、6个月,如果在监控期内,海关发现了涉嫌侵犯专利侵权的货物,将在1个月内报告专利权人,如无发现,则在监控期结束时报告专利权人。美国海关无权认定是否存在专利侵权,海关监控报告副件送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只有美国国际委员会才能认定是否专利侵权,下达禁令,由海关执行。欧盟各国普遍接受tRipS协议的观点,将专利保护排除在海关主动依职权保护范畴之外。日本海关对专利案件需权利人提出申请,且在认定期内,需就涉案货物是否侵犯专利权询问专利局意见。专利局在30天内反馈书面意见,海关应当将专利局的意见告知双方当事人。

我国现阶段的专利权边境保护制度使我国海关难以承受,而且保护效果也并不明显,据统计,目前海关查获的侵权案件中,只有不到1%的案件属于专利侵权案件,而且其中几乎全是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侵权案件数量微乎其微。这与我国广泛存在的专利侵权现状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应当参考外国海关的做法,适当调整专利权边境保护的制度。海关只在程序上对侵权嫌疑货物采取边境措施,不负责专利案件的调查和审理,将双方实质的争议提交相关机构解决,这既符合海关不介入当事人民事纠纷的原则,又极大地提高了海关对专利权边境保护的效率和质量。①

(二)为权利人维权创造条件并简化执法手续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从权利人的申请、案件的执法及调查程序等方面都体现了简便原则,有利于当事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非常值得我们国家的借鉴。

从权利人的申请方面看,有关国家的立法普遍规定当事人的申请是边境主管机关采取实质性保护措施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边境主管机关掌握了货物侵权的证据而没有权利人的申请,主管机关依然无权对此货物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但我国的申请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有较大区别:我国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侵权嫌疑货物即将进出口的,可以向货物进出境地海关提出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申请,而其它国家一般规定申请的有效地域范围是关境内的所有区域并对申请都规定了一定的有效期限。《欧盟条例》规定,权利人发现侵权货物正在进口、出口和存放于保税区等,可以向海关递交采取保护措施的申请。一旦申请被核准,该项申请的保护期限为1年,可以续展。在保护的有效期内,海关发现侵权货物的,应当予以终止放行或扣留,权利人无需就个案再次提出扣货申请,但在必要时海关可以咨询权利人的意见。英国法律规定有效期限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权利持有人根据要求的有效期不同而分别缴纳不同的行政费用。日本规定申请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美国跟其它国家有点不一样,其采取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备案制度:《美国法典》规定,权利人要求海关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应当将有关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备案,备案申请一经核准,有效期为20年,可以续展。在备案有效期内,海关发现进出口货物涉嫌侵犯备案知识产权的,海关可以采取扣押措施。②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美国及欧盟、英国、日本海关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和备案本质并无区别,仅是有效期长短不同,且均为一次申请后无需再就个案提出申请。但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中权利人必须针对每批货物向进出境地海关分别提出保护申请。因此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状况是,如果侵权货物在不同的海关、不同的时间内分不同的批次分别进出,则权利持有人将在我国关境内向各海关分别多次提出申请,或者出现短期内权利人反复向同一海关提交申请的状况,非常浪费权利人的资源且效率低下。

从案件的执法、调查程序来看,《欧盟条例》没有明确各成员国海关对侵权事实进行调查认定的权利,仅规定各成员国应当根据国内法指定由某个部门启动对侵权事实的认定程序。但该条例设置了一个货物提前处置程序,即允许海关在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后10个工作日内,如果权利人和收发货人双方达成协议,同意不再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对货物的侵权事实进行确定,货物可以在海关的控制下直接予以销毁。在上述10个工作日的期限内,若权利人未与收发货人就货物的销毁达成协议或成员国指定的侵权事实调查部门未启动调查程序,海关则放行货物。美国海关对侵权嫌疑货物有调查认定的职权,但实行侵权推定原则,即货物持有人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货物是经合法授权的,即推定为侵权。我国海关则对侵权事实具有调查和认定的权利,程序上通常先由海关对侵权事实予以认定,海关无法认定的,通知知识产权权利人,知识产权权利人再决定是否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诉前停止侵权行为,最终借助法院的裁定来阻止侵权货物,可见程序不够简化。欧美制度关于案件执法、调查程序的设定,都体现了简便的原则,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和执法风险,符合海关边境执法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货物提前处置程序赋予当事人更多的选择权,从而更大程度上维护其利益。③

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建议

(一)关于保护的客体范围及执法模式

tpipS协议在规定边境保护的最低义务标准是保护商标和版权的同时,也规定了各成员国可以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适应于其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要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海关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内法予以保护的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在进出境环节予以保护,是建立完整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需要。因此,建议借鉴欧美做法,考虑将原产地标志、集成电路布图、生物多样性、商号权等纳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范畴。

对不同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采取“三权合一”的执法模式,即对于商标、专利及著作权的保护均采取依职权和依申请的双轨制,除对专利权设置反担保放行外,对三权的保护几乎采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程序,对于侵权的处罚力度亦未根据不同的侵权性质和社会危害性进行区分而统一采取没收并处货物价值30%以下罚款的规定。在执法实践中,以上的执法模式受到了较大的考验:一是基于利益博弈的必然选择,权利人对海关行政保护“过度依赖”,知识产权边境保护主要通过依职权保护的模式开展,即便权利人掌握进出口侵权货物的动向,其对比依职权和依申请两种模式的“投入回报”,必然会采取为海关提供情报,交由海关进行布控从而推动海关启动依职权保护模式;二是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分别适用《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及相关配套的规定进行保护,三者保护范围不同,保护的力度不同,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同,国内法也设置了不同的行政处罚条款,但我国知识产权边境对三种权利的保护却几乎采用同样的标准、程序,设置同样的行政处罚条款,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过于简单和轻率。

针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客体范围过小及执法模式“一刀切”带来的执法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扩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客体范围,将原产地标志、集成电路布图、生物多样性、商号权等纳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范畴。其次应当打破目前“三权合一”的执法模式,根据知识产权的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设置不同的海关保护模式。对于权利属性稳定、侵权事实明显的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的进出口货物纳入海关保护的双轨制模式,设立商标权及著作权的备案制度,体现海关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主动性。对于专利权,应尽量简化相关程序和手续,以增强可操作性为目标,海关只在程序上对侵权嫌疑货物采取边境措施,建议将专利权的海关保护模式设立单一的依申请保护模式,取消专利权的备案制度。最后,对新纳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范畴的原产地标志、集成电路布图、生物多样性、商号权等,考虑其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均无须办理海关备案,采取依申请模式寻求海关保护。

(二)关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规制

如上文所述,虽然我国设置了依职权和依申请两种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模式,但权利人如依申请模式启动知识产权保护,需向海关提供足以证明侵权事实明显存在的证据并缴纳相当于货物价值的担保,维权成本相对较高,但如果采取向海关举报,海关启动依职权保护的模式,权利人则不需要任何的成本,这直接导致了权利人过分依赖海关的行政保护,衍生了很多的问题:一是由于权利人采取向海关举报的模式无需任何成本,举报不实也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这就导致了权利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泛滥性举报方式,这种举报方式往往命中率很低。如2011年,知识产权权利人采用举报的形式向广州海关提供线索经海关实施查验后核实,成功捕获侵权货物的仅有20%。这样低的成功率不仅大量浪费了海关的执法资源,且严重影响口岸的正常进出口秩序。二是权利人滥用权利,利用海关边境保护措施进行商业恶性竞争,打击竞争对手。为了在口岸截留竞争对手的货物,使其出现交货延迟、信用下降甚至合同违约等不利后果,权利人恶意举报某企业的进出口货物侵犯其知识产权,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因此我们在强调海关对边境采取知识产权措施,保护权利人合法权利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权利人的约束,扭转其过度依赖海关行政保护或滥用权利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的适度保护:

一是完善依职权保护模式下权利人的情报举报制度,增加权利人举报不实的法律责任。目前,权利人在向海关完成知识产权备案后竭力将所有案件向依职权保护模式靠拢,而向海关提供举报信息的零成本和举报不实的无责任,也成就了权利人运用此方式的随意性,这从权利人递交海关的情报捕获率极低可见一斑。建议对权利人与海关之间的情报举报渠道及情报运用方式予以进一步规定,对权利人通过情报举报渠道要求海关进行布控查验货物的形式要件及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规定,并对多次提供不实情报恶意打击竞争对手,滥用自身权利的权利人予以追究责任。

二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权利人信用评级制度。可以参照海关企业管理的成功做法,将备案权利人根据维权积极性、维权效果、与海关配合程度、信息完整性、是否存在权利滥用行为等条件,设置4个左右管理类别,对不同类别的权利人实施不同的程序设置和管理方法。如将维权态度积极、能够及时负责地对海关确权通知予以回应,积极联系海关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并及时完善维护备案信息,合理行使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权利,无恶意举报行为,并确实多次遭到知识产权侵害的权利人划为a类,对其备案的权利实行重点的积极保护,并在总担保或行邮渠道总申请、免担保等方面实施优惠便利的措施;对于备案后查获案件不多,但慎重运用海关行政保护措施,维权态度主动的权利人划入B类,允许其享受总担保等便利措施;对于多次对海关确权通知不予回复、不及时维护备案信息造成海关执法局面被动、拒绝备案许可生产企业名单、滥用权利给他人造成损失或浪费海关执法资源的,划入D类企业,对于此类企业可以设置保护冷冻期直至撤销其备案并对其再次取得备案的权利予以限制;其他权利人可归入C类,按一般政策予以管理。④

注释:

①林少俊,《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聂毅,黄建华,《欧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1期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3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生存、创新和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农业生物技术是运用基因工程等手段改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从而达到优化农业资源产品性状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当前,在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关键期,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对于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加速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将起到重大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意义

(一)促使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我国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把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利益有效统一起来,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取得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经济回报,导致科研人员主动研发和努力创新的氛围受到极大损害,潜在的科研力量受到难以计量的损失。知识产权制度视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从法律层面予以有力保护,使得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从以往的无偿使用转变为必须有偿使用的专利和技术。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经济回报的获得就成为一种必然。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成为一种有效的促使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的出现对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必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突破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瓶颈的有效抓手

随着传统农业技术的广泛和大量使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依靠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棉田长期使用农药,棉铃虫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使用传统的农药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灭虫效果,我国棉花生产一度遇到无法解决的危机。农业生物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些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成功研制和开发,成功地破解了棉铃虫无法杀灭的难题,获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市场的占有率连续9年出现超过10%增长率。在农业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抗虫棉的广泛应用,使得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棉农的生产成本得以显著降低。事实证明,保护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借助法律保障平台实施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是突破农业技术创新瓶颈的最佳选择。

(三)农业生物技术实现持续创新的坚强后盾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环境持续恶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农业污染开始危及人类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考虑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物技术是一项具有极大的保护自然环境功效的科技手段,在自然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利用生物技术这一新兴工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是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层次,在落实和规范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和完善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整体的立法工作,从各方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作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合法转化和高效应用,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借力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常规科研活动的高度统一

一是立项阶段严格把关。在立项时要特别重视文献资料的查询,尤其是要认真做好专利查询工作,严把立项质量关,确保研发目标的创新性和唯一性,从立项开始就避免发生技术侵权或低效研究现象。二是研发阶段着手保护。要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融入到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中,在研发活动的实践中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目标考核制度,统筹对专利未来的维护和使用进行前期规划,要特别注意在研发过程中就把专利申请成果纳入到科研考核指标体系中。三是项目后期做好收尾工作。研究工作结束后要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及时把科技成果进行登记形成知识产权。

(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科研成果效益的合理分配

知识产权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对提高组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做用,因此,知识产权管理已经被纳入到许多组织的管理要素中去。农业科研单位优化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必须重视下面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熟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有关程序,通过细致的工作提高专利申请的速度和有效性,及时保护专利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申请人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把专利申请和单位的奖评考核密切联系起来。例如对有重要发明专利的人员予以重奖;在职称评聘时予以特殊待遇。三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环境,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内部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拥有量、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及保护状况作为科技资金资助、科技进步奖评审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国际间知识产权保护的交流

一是要参考和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技术转让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实现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加速农业技术专利的转让,使专利技术尽快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注意加强农业专利的保护措施。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越来密切,一些生物技术潜在的经济价值惹人注目,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农业生物技术的保护措施也要加强。因此,我们要密切跟踪国外一些国家的有关做法,适时制定我国相应的对策,在交流与引进的同时,避免我国农业生物产业遭受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保护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4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概念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被称为知识产权的“边境措施”,在我国被称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指海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采取的旨在阻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境或者出境的措施。可见,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是指由海关实施的制止侵犯知识产权商品进出境的执法活动。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有以下2个特征。

1 是由海关实施。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海关的传统职能一般包括:征收进出口关税、实施国家的贸易管制政策、查缉走私和对外贸易统计等。长期以来,海关上述职能的发挥,对维护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和调节国内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知识产权保护而言,各国很晚才对海关在这个领域能够发挥的作用予以重视。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的贸易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oeCD估计,全世界仅假冒产品的产值每年达1000~1200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7%。大量侵权商品在国际间流动,严重地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扭曲了国际收入,成为国际贸易中不正当竞争的重要因素。更加严重的是,假冒的伪劣产品已经渗透到航天、航空,汽车、食品、药品的制造和流通领域,对各国的国家安全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巨大的损害和威胁。为遏制国际贸易领域的侵权盗版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司法保护的同时,也把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转向行政保护、特别是海关的边境保护方面。由于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有能力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有效的控制,在防止和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境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各国大都先后颁布了有关禁止侵权货物进出境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达成《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协定》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对其国内法规进行了补充修订,赋予海关采取措施、制止侵犯知识产权货物进出境方面的职权。

2 在进出境环节实施。根据各国海关法的规定,海关的职责是对进出境的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行李及邮递物品进行监督管理,除从税收角度可以继续对海关监管货物进行管理外,海关在放行进出口货物后,对收发货人在境内或者境外从事的包括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海关没有管辖权。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对境内侵权行为,海关不负责查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进行查处。

侵权贸易的危害

侵权贸易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危害可以被归纳为7宗罪。

1 损害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声誉。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和出口国,生产的电池70%销往国际市场。许多品牌已经享誉国际市场。但是,由于受国内出口的假冒劣质电池的冲击,这些品牌已经面临被赶出国际市场的危险。1996年10月,肯尼亚国家标准局公告,告诫消费者和商人不要再使用和进口中国的“虎头”牌电池。经监测,“虎头”牌电池的使用寿命短、容易爆浆毁坏电器设备,不符合该国的质量标准。要求消费者抵制“虎头”电池。公告还警告商人今后进口和销售“虎头”牌电池将被并面临严厉的处罚。另据肯尼亚报纸tHeGRUSaDeR报道,乌干达国家标准局也裁决来自肯尼亚的“虎头”电池属于不合格产品。此后,坦桑尼亚标准局也宣布新华、玉兔、虎头、金钟和Domex等数个中国品牌的电池为劣质商品,不准进口。

2 扰乱了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经过我国出口企业多年的苦心经营,我国许多品牌的出口商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但是,假冒商品的出口往往造成对上述销售渠道的严重破坏。由于假冒商品的市场与正牌商品的市场重合,但商品来源渠道完全不同,必然会造成同一品牌的商品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和品质方面存在严重差异。为此,国外许多长期我国出口商品的经销商对我国商品已经失去了信心。

3 造成国家外汇收入的流失。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生产和销售假冒商品的企业,不仅擅自在其出口商品上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而且大幅压低价格对外兜售。由于事先没有宣传品牌的广告费和市场开发投入,假冒企业的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合法企业,也就具备了低价销售假冒商品的条件。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合法企业为避免国外客户流失,也只得把价格降低到假冒商品的水平。例如:广州市一家公司以前出口某个品牌的5号干电池的售价为每打90美分,由于同一品牌的假冒电池的对外成交价仅为每打40美分,该公司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只得把价格降到与假冒电池相同的水平。最终使国外客商从中渔利。所以,假冒商品出口,不仅使合法企业损失惨重,同时也造成国家外汇收入的流失。

4 不利于我国名牌战略的实施。安徽省某电池厂生产的某个品牌的电池,本来畅销国际市场,但由于受到了假冒商品的严重冲击,被外国质量监督部门禁止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该厂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宣传培育自身品牌和打假维权工作上面,反而也去生产出口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电池。1999年,该公司生产的一批假冒“金霸王”电池被上海海关截获。在海关调查时,该厂经办人竞争辩说:“我们的电池也经常被别人侵权。”从海关查获的众多侵权案件看,国内企业被他人侵权的同时又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状况如不能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被“逼良为娼”,像安徽某电池厂那样,在被假冒侵害的同时又去从事假冒活动。在如此恶劣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根本没有创名牌的动力和积极性,国家倡导的名牌战略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

5 影响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我国逐渐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后,能否具有稳定和完备的法律环境就成为外商来华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至关重要。广东省鹤山市银雨灯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装饰用灯的台资企业,已经在大陆发展近6年,员工最多时达数千人。仅该公司一家就带动了鹤山市共和镇一个镇的经济发展。该公司重视产品的设计开发,目前已经有国家授予的专利100多项,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欧美市场,销售旺季时产品供不应求。但是,巨大的商机和利润也诱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仿冒银雨公司的产品,使该公司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该公司的我国台湾省老板感叹说:“过去我们在大陆做生意主

要怕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会变,现在我们最怕的假冒侵权。”上海某外资企业由于受假冒商品的冲击,出口量逐年下降,前几年被迫关闭了2条生产线。

6 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目前,世界各国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加强了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职能,而且大多以查处进口侵权商品为主。根据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关当局定期的统计数字,被查获的假冒商品中相当部分原产于中国。在我国生产和出口的假冒商品中,绝大多数属于境内企业根据境外客户指定的品牌生产收购出口的,也有相当部分属于境内企业承接境外不法分子委托加工后出口到外国的产品。在后一种交易中,境内企业一般只收取加工费,获利十分有限,但却给我国的国际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7 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经营的都是国营外贸公司,国家在培育扶持外贸商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目前,绝大多数知名品牌还是由国有企业拥有和经营。企业经营品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①商品的销售收入;②许可他人使用品牌的许可收入。目前,假冒我国名牌出口的商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和出口的。假冒商品的出口,不仅挤占正牌商品的市场份额,而且无偿地利用国有企业开创的国际市场。这种被称为“搭便车”的行为,无形中也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如果假冒商品损害了某个品牌的市场信誉,重新树立品牌声誉将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我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产生的背景

我国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始于1994年9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和美国政府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双边贸易谈判。经过双方的努力,1992年两国政府达成了《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谅解备忘录》)。该《谅解备忘录》规定:“两国政府将在各自境内及边境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救济,以避免或制止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并遏制进一步的侵犯。在采取这些办法和救济时,两国政府应提供禁止滥用的保障,并应避免为合法贸易制造障碍。”这是有关中国海关实施保护知识产权的边境措施的最早的法律依据。为了有效实施《谅解备忘录》,我国国务院于1994年7月5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其明确要求:“为履行我国参加的《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和《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外经济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要强化海关在保护知识产权、制止侵权产品进出境方面的职能,采取必要的边境措施,有效地制止侵权产品的进出口。海关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依法严格实施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措施。”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于1994年9月1日发出公告,宣布侵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货物禁止进出境。同时向全国各口岸海关发出通知,要求各海关对其发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要一律予以扣留。这标志着中国海关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开始。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海关总署的指示,全国海关陆续截获了大量的进出口侵权货物。但是,由于此时国家还没有正式颁布有关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法律法规,海关在对侵权货物的处置等方面缺少法律依据。为此,1995年5月5日海关总署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再次公告,规定海关发现进出境的侵权货物可以予以没收并进行销毁或变卖处理。

为使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符合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要求,199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该条例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从此,海关对知识产权的进出境保护正式成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一个新的领域。

二、我国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自1994年9月1日我国海关开始承担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来,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执法已经成为我国海关的一项日益重要的职责。在这10年里,我国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1994年我国海关开始知识产权保护时,我国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国务院于199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标志着知识产权保护正式成为我国海关的一项职责。2000年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在第四十四条和第九十一条对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了规定。此后,国务院于2003年又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要求,对《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对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的行政处罚予以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国务院于2002年颁布的《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2004年颁布的《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也赋予海关执法的职责。

为适应我国经济和入世形势的发展,海关总署于2003年向国务院提出了修订《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建议。国务院在海关总署修订建议的基础上,对《条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强化了海关调查处理侵权货物的权力、减轻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寻求海关保护的负担、明确了海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其他行政机关之间的职责。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又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了进出口侵权货物的刑事责任。至此,适应实践需要的全新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 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自1995年起,我国海关就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知识产权中央备案制度。为了便于口岸海关及时了解与进出口有关的知识产权的法律状况,我国海关自1995年10月1日起建立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制度。只要知识产权权利人事先将知识产权在海关总署备案,各口岸海关就有权对其发现的侵权货物予以扣留。知识产权备案制度,极大地方便了口岸执法和知识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到2008年8月底,已有10314件知识产权在海关总署进行了备案,其中,商标权备案6004件;著作权备案453件;专利权备案3857件。为保证口岸及时了解备案信息,总署早在1997年开发了知识产权备案申请系统。为了

进一步做到关务公开,提高海关执法的透明度,海关总署几年前又对该系统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社会查询备案信息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网上提交备案申请的功能。改造后的系统成为我国海关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办理海关业务的系统。投入使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英国海关官员在参观了系统演示后表示,这比他们国家海关的有关系统还要先进。

(2)建立了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相结合的执法模式。目前,在海关发现的侵权货物中,有些属违法事实十分明显的假冒和盗版产品,有些则存在较大的侵权争议。为了做到即保证海关能够及时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口,又不至于因保护知识产权对合法贸易造成障碍,我国海关依据有关法规,通过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掌握了主动和被动保护的执法技巧。

(3)培养了一支高效和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为提高海关执法水平和准确性,近年来海关总署政法司根据全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引导和帮助各关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执法机构。截至目前,全国各直属海关法规部门均有效行使了知识产权保护主管部门的职能,有13个海关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科。一些条件具备的海关还在业务现场设立了知识产权工作的联络员。总署一直属海关一隶属海关三级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已初步形成。

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属于新兴业务,法律关系复杂的特点,海关总署政法司还注意组织有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增强各关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在海关系统内形成一支人数虽少,但精练强干的专家队伍。对海关知识产权人员的执法能力,外界予以高度评价。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委员会会员公司一致认为,海关人员的工作态度认真,工作作风开明,是他们接触的所有行政执法机关中素质最高的。

(4)知识产权执法成绩显著。自开始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以来,我国海关查处了大量的进出口侵权货物。仅在2007年,我国海关共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8498次,扣留侵权货物7456批,查获侵权商品333498249件,价值人民币438855566元。海关通过卓有成效地执法,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公平竞争对外贸易秩序和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口岸肆无忌惮进出口侵权货物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海关执法也在引导国内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得到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高度评价。由近200家在华投资的国际跨国公司组成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连续3年将中国海关评为“最有效率的执法机关”:2007年5月世界海关组织授予中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杰出贡献奖。每年海关总署和全国各口岸海关都会收到大量的来自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感谢信、锦旗、牌匾总部设在巴黎的“全球反假冒联盟“也于2006年授予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嘉勉奖。知识产权权利人将海关被誉为“打假先锋国门卫士”、“知识产权的忠诚卫士”、“维权先锋打假尖兵”等。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提高了中国海关的形象,也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

我国海关对知识产权实施保护的意义

1 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如前所述,我国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施中美两国政府达成的双边协议。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协议》中对各缔约方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提出了使人具体的要求,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海关能否有效地制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境,又成为我国是否认真履行世贸组织成员义务的一项重要指标。

2 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国家逐渐放开了对进出口经营权和进出口商品经营品种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这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也出现了外贸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特别是出口冒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给国家和合法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3 是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需要。在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之前,我国的一些法律中也有禁止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规定。例如,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第十一条规定: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进口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应当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不得有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行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海关未被授予知识产权边境执法的职能,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往往在进出口环节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不仅知识产权权利人不能及时在进出境环节得到法律规定的保护,而且国家知识产权和对外贸易管理部门在对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方面也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我国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海关作为进出境的执法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海关实施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法律依据主要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00年7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海关法的第四十四条规定:“海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需要向海关申报知识产权状况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及其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海关如实申报有关知识产权状况,并提交合法使用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文件。”第九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出口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货物的,由海关依法没收侵权货物,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199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共六章,三十六条。对我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范围,可以依法行使的权力和程序,知识产权权利人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权利义务,侵权争议的处理、对侵权货物的处置以及海关行政处罚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颁布后,海关总署在1994年和1995年的2个公告予以废止。《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实施,对维护国家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出口环节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得到一定的遏制。

但是,由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立法时间较短且缺少实践依托,立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海关查处案件权力的限制不合理,权利人担保金负担过重,海关执法与其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执法以及司法审判之间存在权力冲突等,阻碍了海关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2003年11月26日国务院第30次常务会议决定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于2003年12月2日由总理国务院令予以公布,并于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修改后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共分五章,三十三条。不仅解决了海关目前执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且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遵守入世承诺,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愿和决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如果说海关法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明确了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范围、权力和程序,那么上述法律法规则为海关如何确定侵权货物提供了法律依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根据海关法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对进出口侵权货物构成犯罪的,海关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所以,我国有关的刑事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就是海关判断是否移送案件的依据。

严格说来,我国加入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双边协定等也属于我国海关对知识产权实施保护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上述公约和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都予以体现,目前一般不直接适用于中国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我国海关保护知识产权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目前我国海关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 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便利合法贸易相结合。海关采取的保护知识产权措施,应当做到及时、有效。对侵权状况能够确定的进出口货物,海关应当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扣留、没收和处置措施,不应放任其继续流入商业渠道。对侵权货物的收发货人,海关还应当依法予以处罚或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由于海关手续时国际贸易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加强海关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海关在便利合法贸易和维护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责任。所以,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充分保障包括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在内的所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相结合。所谓主动保护,是指海关本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依法履行作为国家进出境管理机关的职责,对侵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知识产权的货物和侵权人采取的查处措施。被动保护是指进出境地海关根据权利人在海关总署备案的知识产权情况或权利人在备案后提出的采取保护措施的申请对进出境的侵权货物和侵权人采取的查处措施。我国海关确立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是在学习借鉴外国海关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并充分考虑当前形势对我国海关知识产权边境执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的。

3 不介入当事人的民事纠纷。鉴于知识产权侵权属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应遵循“不介入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海关不介入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主要体现在:海关在调查过程中不进行确权和调解工作。

海关实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程序

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国内执法部门相比,我国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程序的要求比较严格。以下就海关知识产权执法的程序简要介绍如下。

1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要求海关对其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的,可以直接向侵权嫌疑货物进出境地海关提出扣留侵权货物的申请,也可以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备案。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主要有2个作用一是便于口岸海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侵权嫌疑货物,二是便于海关在发现侵权嫌疑货物后能够及时得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协助和配合,保证海关对知识产权实施保护措施的准确性。所以,知识产权权利人只有事先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备案,才能得到海关更加有力的保护。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自海关总署准予备案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10年。在知识产权有效的前提下,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向海关总署申请续战备案。每次续展备案的有效期为10年。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有效期届满而不申请续展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期届满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随即失效。

2 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申请。这里分为2种情况:

(1)被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侵权货物即将进境或者出境,可以向货物进出境地海关申请采取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措施。知识产权权利人请求海关采取保护措施应提出书面申请。知识产权权利人请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应当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文件,并提供足以证明侵权事实明显存在的证据。此外,申请人还要就其申请向海关提供担保。

(2)主动保护如果海关在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过程中发现了涉嫌侵犯已经在海关总署备案的知识产权的货物,应当中止办理货物的通关手续并立即通知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知识产权权利人要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向海关提出书面申请。与被动保护相同,申请人也要向海关提供担保。

3 海关调查。海关认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出的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申请符合《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的,应当扣留侵权嫌疑货物。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后,在主动保护模式下,应当自扣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被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是否侵犯知识产权进行调查和认定:在被动保护模式下,海关不对货物的侵权状况进行调查和认定,而是由知识产权权利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就被海关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或者财产保全的措施。海关可以对人民法院作出的有关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或者财产保全的裁定协助执行。

4 对货物进行处理。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被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经海关调查后认定侵犯知识产权的,由海关予以没收。个人携带或者邮寄进出境的物品,超出自用、合理数量,并侵犯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知识产权的,由海关予以没收。海关没收侵犯知识产

权货物后,应当将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有关情况书面通知知识产权权利人。

被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货物可以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海关应当转交给有关公益机构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知识产权权利人有收购意愿的,海关可以有偿转让给知识产权权利人。被没收的侵犯知识产权货物无法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且知识产权权利人无收购意愿的,海关可以在消除侵权特征后依法拍卖:侵权特征无法消除的,海关应当予以销毁。

5 行政处罚。对海关没收侵权货物的,海关还应当对有关货物的收发货人处以货物价值30%以下的罚款。对进口或者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涉嫌构成犯罪的,海关还应当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主要功能

我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具备以下3个基本功能。

1 制止已经发生的侵权。海关扣留侵犯知识产权的进口或者出口货物,造成侵权商品国际贸易程序的中断,制止侵权商品继续进入流通渠道,避免或者减轻了知识产权权利人遭受的侵权损害。所以,及时并有效地制止国际贸易中的侵权行为,是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首要职能。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中的侵权货物,按照其流动方向,大致要经过出口国境内制造加工、出口、进口、进口国境内销售等多个环节,侵犯知识产权货物的国际贸易也是如此。针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选择在出口国针对制造加工和出口环节采取制止侵权行为的措施,也可以在进口国的进口和销售环节采取措施。但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对制造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侵权行为,无论是在出口国还是在进口国,都很难予以有效制止。

这是因为:首先,制造和销售环节的侵权活动分布比较分散而且隐蔽性强,难以获得侵权的证据。目前,在其他国家,除海关和警察以外,大多没有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机关。除少数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由国家给予刑事制裁外,对一般的侵权行为则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权利人必须首先自己或者雇佣私家侦探到处搜集侵权证据。相比之下,我国的知识产权权利人则幸运得多,我们不仅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执法的工商管理、版权管理和专利管理机关,而且还有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知识产权执法的质监、药监、文化市场管理等部门。我国的行政执法机关拥有的调查处理权,给予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强有力的保护。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像外国联邦执法机构那样的全国性的执法机构,对那些大规模、有组织的跨区域的侵权行为,地方行政执法机关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司法诉讼的时间冗长、程序复杂而且属于事后救济,对侵权行为造成的即时损害往往不能及时制止。此外,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侵权行为,如假冒注册商标和盗版等,寻求司法救济的成本相对比较大,知识产权权利人往往望而却步。和司法机关以及境内执法机关相比,海关执法则具有统一、高效的优势。世界各国的海关都是国家的执法机关,具有垂直型的组织机构,在执法方面高度统一,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为保证国家进出口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各国准许进出境的口岸和设立的海关数量有限。按照各国法律,所有的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物品都必须在海关的监管之下进出境。所以,不论在境内多么隐蔽的侵权活动,其侵权产品只要进出口,就必须运输到口岸接受海关的监管。所以,海关介入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通过在进出境环节过对侵权货物的控制,有效中断侵权商品的国际贸易链。而且,海关的边境执法相对于司法程序,具有及时、成本小和程序简单的优势。

2 防止将来发生的侵权。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要能够有效遏制和减少今后发生的类似的侵权行为。也就是说,海关执法要有足够的威慑力。说起海关执法的力度,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海关的行政处罚。确实,海关没收侵权货物、对进出口侵权货物的收发货人给予行政处罚以及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对故意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侵权货物的违法分子必然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同时,也使一些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引以为戒,在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但同样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威慑力不仅仅局限于海关的行政处罚。海关在进出口环节查获侵权货物后,往往会导致国家司法机关对侵权人予以刑事制裁,或者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民事救济方式追究侵权人的民事侵权责任。这些都会对侵权人造成巨大的威慑力。

3 为启动民事救济提供便利。通过海关查获进出口侵权货物,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获得对侵权人采取法律行动所必须的证据。此外,人民法院和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海关了解侵权行为在进出口环节的情况,从而更加迅速和准确的处理侵权纠纷。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2007年,中国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进出境环节侵犯知识产权违法活动依然猖獗,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执法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还面临许多挑战。

1,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给海关执法造成较大压力。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1738亿美元,海关监管的进出口货运量超过24亿吨,海关审核的进出口报关单据超过4900多万票。为了保证进出口货物及时通关,中国许多沿海口岸海关已经开始实行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通关。面对日益增长的监管业务量,海关不能单纯依靠提高货物查验比例来提高侵权货物的查获率,必须通过应用风险分析方法,提高查缉侵权货物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2 不法分子侵权手法日趋多样。随着中国海关不断加大对进出口侵权货物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法分子为逃避海关监管和制裁,所采取的侵权手法日趋多样化,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例如:

(1)伪报品名。利用申报进出口货物多而杂的特点,将一些海关重点监控的敏感商品伪报成一般商品,使海关难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监控措施。

(2)藏匿不报。将侵权货物与其他合法货物混装、或者将侵权货物藏于其他合法货物中,使海关执法人员难以察觉。

(3)遮盖侵权商标。用其他商标甚至是合法注册的商标将侵权标示进行遮盖,侵权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4)化整为零。将侵权商品拆解成零件或者将商品与侵权标识相分离,分箱甚至分批出口,以逃避海关监管。

(5)伪造授权文件。向海关提交伪造的被授权使用知识产权的文件,以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

(6)使用近似商标。在侵权商品或者包装上使用与合法商标不同但足以造成误认的近似商标,或者将他人注册商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给海关调查鉴别制造困难。

3 部分权利人对海关执法未给予有效配合。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执法过程

中,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积极履行自身义务。但实践中,一些权利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维权经验不足等原因,对海关执法工作不能给予必要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有的权利人甚至怠于履行法律义务,如没有及时向海关提供侵权信息,没有及时将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情况向海关备案、对海关确权通知没有及时给予答复等,影响了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4 进出口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在中国,知识产权尚属新生事物,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了解还很有限,更欠缺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一些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对有关商品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不足,企业为求生存,只能大量使用他人技术或品牌,增加了海关监管业务量:二是企业无意识侵权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定牌加工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签订定牌加工合同时,没有审查委托人是否真正拥有所委托使用的知识产权,往往造成无意识侵权。

今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点

广泛应用风险分析方法查获侵权货物。组织全国海关开展风险分析与布控的研究和实践,大力推广风险分析等先进监管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的运用,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增强查缉工作的针对性,在当前难以大幅提升货物查验率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侵权货物的查获率;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执法系统”为依托,实现全国海关知识产权案件的信息共享。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执法依据。总结执法实践经验,结合进出境侵权违法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修订《的实施办法》,解决执法疑难问题,进一步规范海关保护知识产权执法行为,以海关公告的形式明确行邮渠道侵权物品“自用、合理数量”的认定标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海关对自用、合理数量物品的豁免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进出口侵权货物。

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在全面加大对进出口侵权货物违法活动打击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侵权货物生产和出口比较严重的地区的监管;加强对加工贸易等重点环节,邮递快件等重点渠道,赴欧、赴美、赴日等重点航线的实际监管,继续保持打击进出口侵权行为的高压态势。

加大对国内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调查研究国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为其自主创新提供服务。了解企业维权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企业成立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帮助其提高维权能力。通过案件查处,维护企业自主品牌的国际声誉,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出口名牌战略的实施。

加强对海关现场关员的培训工作。邀请权利人和业内专家对海关现场关员进行鉴别侵权商品的专题培训,适当加大对内陆口岸海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海关关员查获侵权货物的能力。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5

一、我国涉粮知识产权的立法状况

(一)生物技术方面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需要法律的有效保护。我国于1980年3月加入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出于谨慎考虑,我国目前《专利法》中明确将动植物品种排除在专利法之外,但赋予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新方法符合《专利法》规定的申请条件的,可获得专利保护。我国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

(二)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

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规主要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13年修订)以及与其相关的两个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在我国,关于保护植物新品种的条例颁布时间虽然较晚,但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的一体化需要,在协调农民权益与育种者权利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及劳动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涉农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及保护模式,2000年7月8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三)地理标志方面

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首次以法律性文件明确了我国通过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2001年10月,第二次修改后的《商标法》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对地理标志的概念及保护方式做了明确规定,随后国务院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我国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对地理标志予以保护。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并实施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部门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2001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保护原产地标记所有者权益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这一部门规章及其配套实施办法。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接受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和认定,这是在借鉴与总结原有两个规章的基础上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一大进步。2007年12月25日,农业部根据《农业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开创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先后制定了18个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目前,在法律层面,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实行双重保护制度,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商标法保护。而在管理机构上,我国共有3种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管理、保护的模式:首先,商标法方面的保护,主要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在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时,严格保护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来实现;其次,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则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对注册地理标志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来实现;最后,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的保护,主要通过农业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及保护来实现。三者层层递进,法律逻辑严谨,使我国关于地理标志的双重保护制度发挥到极致。

二、我国涉粮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一)涉粮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产品品质、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国际农业竞争、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农业市场主体弱小,研发投入有限,难以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劣于发达国家。以我国水稻技术为例,我国转基因水稻品系主要技术等均受控于国外专利,因此一旦转基因水稻被商业化就有可能无法控制种子价格上涨,我国农民将面临成本不断上升的困境。同时,作为转基因作物,其在不断推广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及相关动植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这种不可避免的危害剥夺了农民和消费者选择传统品种的权利,最终导致国家农业技术被发达国家控制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立法层次低,体制不完善

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缺乏系统化、权威性并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与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中。这些法规并无太强的针对性,甚至其中有些规范性文件并非为保护生物技术的专门规定。且这些规范性的保护文件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部门规章,效力等级不高,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专业性。而国外多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专业化保护,因此,我国亟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保护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权威性法律。

(三)管理机制不完备,安全准入无保证

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农业知识产权经营机构,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涉粮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任何高新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农业技术也不例外。审慎之举是在任何农业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应首先确定其是否会影响人的健康,是否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某项技术还未证实其安全性之前,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安全评估,对其市场准入进行全方位、科学化的审查与实验,获得可靠的安全性结果后方能逐步扩大生产。

(四)管理体制混乱,分工不明确

缺乏健全的保护涉粮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当前在管理涉粮知识产权过程中,普遍存在行业垄断、区域壁垒、部门冗杂、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涉粮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因此经常出现国外的个人或组织借来华参观、考察、学术交流之机,将国内一些物种资源甚至某些领先国际并已经成熟的涉农科技成果擅自偷运出境的丑闻。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科研人员为谋取私利甚至将职务发明转卖给其他企业。所有权单位往往因诉讼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维权,不得不接受相关损失,从而导致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对申请专利或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的知识产权制度

(一)减少确权纠纷环节方案――确立“两委”的准司法性质

此处所述“确权”,包括知识产权行政机构对专利、商标等申请的受理、审查阶段的确权及因权利冲突或侵权纠纷所引起的对权利有效性的再次认定。确权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不仅影响权利安定性,而且容易造成行政资源与司法资源浪费,影响涉粮技术的移转和扩散。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和简化专利权及商标权的确权程序,最为直接的方式是确立“两委”的准司法机构地位,以衔接行政管理机构与司法机关关系。在我国现行的“两审终审”司法审判制度下,将“两委”定位为准司法机构,是简化专利和商标确权程序、避免循环诉讼的有效方式。

(二)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管理机构集中化、专业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部门冗杂、重叠执法、管理不统一所造成的诸多弊端,不仅使政府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受损,也使市场主体在寻求保护时无所适从,因此,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实有必要。可考虑建立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体制,以理顺各级知识产权职能部门的关系,减少行政管理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同时,应建立政治、经济、科技、知识产权和有关行业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切实解决目前科技投入分散、分割、重复投资、重复立项等问题。

第二,建立涉粮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一项事业取得成功或者一个组织要实现持续健康运转的必备条件是充分、及时地信息交流,而政府部门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汇总、筛选、加工和交换者之一,在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涉粮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我国政府应通过积极推动和引导,在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有特色的专利专题数据库。同时,对商业性组织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给予指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专利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提高公众利用专利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专利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

(三)导向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

第一,加强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的自我管理能力。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新区管委会要在职能范围内,引导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动性,使其自身加强知识产权自我管理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侵权与诉讼案件发生,从源头保护涉粮技术。从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制定、成果保护到技术转让等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6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法律保护实践   

法律对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基于这种重要性的认知,国家在立法层而做了大量工作,作出积极努力。当然,学术界的积极探索,也为国家立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重要性的认知也正是在这种双重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从相关资料来看,《二年律令》《唐律疏议》等律令已经有医药知识保护的相关记载,到明清时期,《大明律集解附例》等法典对医师行医及药材保护等方而有了较为系统、全而的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把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决定木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加强对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和妇幼保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毯}}5年《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保护、扶持和发展民族医学,提高各民族的健康水平。”[2]这是对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知识的科学价值、历史贡献、应用效能的充分肯定,是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传承与保护最有力的支持,因为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医药行业法规也陆续出台,《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医药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行业性法规,从药品生产管理、医师资格准入、医疗事故处理以及医药资源保护等方而,为医药发展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这些法律法规在保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换句话说,这一系列行业性法律法规的构建与完善,既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科学有序发展的保障,又是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传承和保护而临的挑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如何适应现行法律法规,现行法律法规如何更好地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发展提供保障等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和学术界苦苦思索的一道难题。事实上,这种双向选择和双向适应的难题也体现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过程。少数民族传统药方、治疗手法、疾病认知等作为一种知识,无疑应该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事实上现行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也作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木身所呈现的特征与知识产权法保护客体所要求具备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加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持有者自身存在的方方而而的问题,产权保护行动举步维艰。所幸的是,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对传统民间医药的地位达成了共识,并且将每年的

12月12日定为“世界传统医药日”,同时发表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北京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民间医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利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随着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知识的重视,我国地方政府也针对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传承与保护的需要做出了积极回应。如2009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批准通过的《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第九条第二款明确“鼓励土家医药、苗医药申报知识产权”;第十四条第六款明确了“土家医药、苗医药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利用”o}。可以说,这是将土家医药列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的标志性努力,这种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法律性保护的深远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法律保护缺陷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法律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格局基木形成。对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及其缺陷分析比较透彻,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议。((1980-2008年贵州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计量学分析》[4一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0-2008年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文献进行分析后指出,新兴学科的研究逐渐增多,给进一步开发利用民族药物提供了科学保障。新兴交叉学科对于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研究已形成一种趋势。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不仅使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也使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变得更加明晰。     

(一)对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缺陷   

我国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药材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藏的药材资源更为丰富而珍贵。从全国4次中药材资源的普查结果分析来看,“西南和中南资源种类约占全国的50%-60%,是我国药材资源种类最丰富的两大地区,各省、区的药材资源种类一般在3000-4000左右,最高达5000多种”[5]。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大,由于片而追求经济发展,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环境不断恶化,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不少物种已濒临灭绝。而对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而对动植物野生药材资源的日渐濒危,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改变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临的窘境。例如,经过第二次修正并于2015年4月2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提出:“国家保护野生药材资源,鼓励培育中药材。”

又如,1987年10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作了系列规定:“对一级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禁止采猎、出口,二、二级野生药材资源限制采猎、限量出口”“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旅游等活动,须经过保护区管理部门批准”“对违反条例的行为,按情节严重程度处以不同处罚”o}毫无疑问,药材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尤其是专门性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对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对于缓解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遭受的破坏也是有效的。但仔细分析,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的法律性保护,依然存在着保护品种少、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法律效力不高、执行力量不足等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利用,这在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显得更为突出。   

其一是保护种类少。"1987年国家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野生动、植物管理部门制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共收录了野生药材物种76种,仅限于一些珍贵的、濒危的或具重大经济价值的野生药材资源,而且只包括野生动物和植物药材资源,对不少濒危微生物药材资源,如冬虫夏草、大麻、桑黄等却只字未提。”o}事实上,在使用野生药材的现实活动中,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已知或未知的物种未被列为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这样势必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实践带来更大的困难。   

其二是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对于违反野生药材资源法律的行为,在责任的认定、定性、处罚程度等方而未作明确规定,法律条文也未充分考虑到违法行为发生时的不同情况,如“情节严重”一词的定量定性、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等,这就给不法行为留卜了可乘之机,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可能因此承担较轻的处罚。法律有空子可钻,违法成木低,难以达到法律惩治违法行为的初衷。另外,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相关法律的实施涉及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农业部、林业部、农牧渔业部、卫生部等多个管理部门,如:野生动植物药材保护名录,由国务院野生动植物管理部门制定;采药证由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发放;自治地区的管理工作由木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等。多个管理部门作用于一个管理对象的不同方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职能、权限划分不明确,职权和责任重复或遗漏的问题,彼此之间难以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为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的保护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其二是执法力量不足。由于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分布范围大多在人迹鲜至的地方,对非法采猎者难以防范,执法部门往往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监管与保护,更多的时候是从市场流通渠道发现问题再加以解决,这种事后处置的被动执法难免背离法律保护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的初衷。 

(二)对诊疗技艺保护的缺陷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7

[关键词]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遗传资源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6-0065-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的法律协调研究”(批准号:09XFX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引狮(1978―),山西闻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一、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概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地理上涵盖了寒、温、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具有寒山冰川、高原草甸、深山峡谷、浅山丘陵、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多种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与东盟陆地接壤地区,主要涉及云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纵向山系、大河,构成了全球独特的高山峡谷景观,成为亚洲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拥有北半球的绝大多数生物群落类型和除沙漠与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世界级的基因库,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这一区域地处元江一红河、澜沧江一湄公河、怒江一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4条国际河流的上游,与缅甸、老挝、越南比邻,与泰国、柬埔寨相近,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及跨境影响等问题极为敏感。我国的广西北部湾、海南等地与东盟国家通过海洋相邻,海南自然资源与东盟十分相似,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明显。北部湾海域拥有儒艮、中华白海豚、江豚等14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等多种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近10多年来,随着“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区域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使得该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空前的扰动,生物多样化遭到威胁,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进行积极的合作与协调,确保各国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因“各自为战”而产生的冲突甚至对环境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东盟国家加强了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探讨建立生物多样性走廊,通过了《东盟跨境烟雾污染协定》和《东盟遗产公园宣言》等相关环境机制,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强和推动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下的环境合作等,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行动计划(BCi),确定柬埔寨的豆蔻山脉、蒙多基里东部平原;中国的西双版纳;老挝的Xepian-DongHuaSao-Dongampham;泰国的德林达依―西部森林、栲艾―thapLan;越南的ngocLinh-XeSap;老挝和越南的安南山脉湿润林等为行动计划的示范点,同时在保护区合作、人员培训、边境防火、亚洲象跨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去年3月,由亚洲银行资助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曹邦(越南)-广西(中国)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主要是为了保护全球濒危物种东部黑冠长臂猿。

二、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中

遗传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的建设,该廊道内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发掘遗传资源的经济和利用价值在生物领域内已然成为热潮,但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1.廊道内遗传资源有被盗掘滥用乃至减少的危险。廊道内丰富的遗传资源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窥觊的对象。只占全球3%的地理面积的东南亚国家,拥有着超过全球20%的动物、植物和海洋生物。例如菲律宾拥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众多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兴趣,美国医药产业施贵宝就多次对当地资源进行调查以寻找医药的自然来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通过总统令和行政令出台了一系列遗传资源及有关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菲律宾的国际稻米研究所(iRRi)推广所研发的稻米新品种,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因为接受新品种而逐渐丧失原有品种之种源,此种品种少量化的生态结果就是造成耕作生态脆弱化,增加其遭受大规模病虫害的危险。据统计,泰国和缅甸种植的稻米有40%是属于五种品种,柬埔寨更是单一品种占了84%的种植面积。廊道内中国西南地区的生物遗传资源丧失也十分严重。有学者指出瑞士诺华等跨国企业国际医药巨头,对中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垂涎三尺,与我国西南地区的科研院所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中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如灯台树、灯盏花是滇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治病良药,但在被成功地进行商业医药开发,成为止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效药后,信息提供人均未因贡献了关键的传统知识而得到任何回报。

2.廊道内遗传资源面临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中国―东盟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货物贸易、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更为广泛,廊道内各方之间出现生物入侵现象必然会激增。如处于廊道内的云南省边境线达4000多公里,随着对外贸易频繁,进口木材的增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几率也明显增加。目前,云南省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已达87种,从境外传入的就有68种。常见的紫荆泽兰、滇池中疯长的水葫芦等、近两年来入侵的松材线虫病,以及椰心曳甲都对云南省林业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东盟国家内部也出现了生物入侵,致使遗传资源遭到破坏。

3.廊道内遗传资源面临被孤立保护的现状。《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规定,每一缔约方应尽一切可能,建立一种保护区制度,并在保护区内采取特殊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它不受国界、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邻,生物物种之间的迁徙和交流比较频繁。例如野生亚洲象是一种珍稀动物,就分别分布于我国的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和老挝南木哈部级自然保护区,但每个国家自己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实际是把亚洲象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使亚洲象生活在一个个独立的生态孤岛。又如我国云南省与缅甸克钦邦毗连,高黎贡山是我国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缅甸伊洛瓦底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濒危动物绿孔雀的栖息地。由于缅甸在森林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健全,中国在保护原始森林的同时,缅甸方却在砍伐,形成一种对自然保护区孤立保护的现象。

4.廊道内跨界遗传资源利益分享不够清晰。随着对廊道内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跨界遗传资源利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问题也开始出现。如观音草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也被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苗族广泛使用,沏泡煨汁用于止咳、感冒、风湿关节痛和小儿惊风的治疗。如果有公司想按图索骥地找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并研发出新药的话,其创新就会获得专利保护,而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源头的主人却将可能一无所获。在一些其他国家,很多药方都是基于公开发表物上披露的传统中医药药剂成分而形成的。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该采取知识产权的方式维护遗传资源利用所带来的利益。但是苗族亦是越南及老挝的原居民族,生活在东南亚的苗族也有观音草的药用历史和习惯。如果有医药公司根据观音草这种药用遗传资源开发出新药,所获的利益应该如何分配?这是一个涉及跨界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三、对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廊道中

遗传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知识产权领域具边缘性也极富挑战性的议题。当前国际社会达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均反映了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遗传资源这一趋势。1992年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2001年11月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公约》(itpGR)也对遗传资源的获取、基于遗传资源的技术转让等做出了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00年底专门成立了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政府间委员会,召开多次会议讨论遗传资源的来源获得和利益分享等问题。

我国已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约定》等国际条约,同时,对国内法的相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如《专利法》增加了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制度,并明确遗传资源的获取或者利用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遗传资源保护与专利制度的结合将为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目标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中国政府还完善了有关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法律法规,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把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设作为其主要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遗传资源保护和保存体系。

除文莱、新加坡外,其它各国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老挝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员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也加入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0年东盟10国拟定了“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框架协定(草案)”,根据框架草案,动物和植物物种将进行版权登记。

(一)从宏观角度看,要注重加强廊道内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跨国合作

东盟于2005年9月27日签定了《成立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协议》,并决定在菲律宾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aBC),搭建了各国间信息沟通和协作管理的平台。2009年东盟在新加坡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议中,申明支持《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框架协定》(草案)谈判的进程。目前东盟内部还有4个国家不愿加入该中心,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整个中心的成立进程。

中国与东盟之间,虽然于2009年10月在泰国签订了《中国-东盟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但因为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属于一种新的事物,因而在备忘录里并未提及。中国与东盟之间在遗传资源项目中的合作,应通过双方之间的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建立中国―东盟遗传资源法律协调中心,这一中心的职责主要是搭建国际组织和廊道内各国间法律信息沟通平台,并网监控有关项目合作的正当进程,以避免廊道内遗传资源孤立保护的困境,以及提供认证、鉴定、公证等法律服务等。例如可由该中心提供遗传资源的地理标志认证服务、提供自由贸易区内流通货物的原产地标志的鉴定和公证服务等事项。双方要以共同加入的国际条约和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为法律依据,共同监管,合作共赢。同时鼓励我国与东盟内各国之间的遗传资源合作研究,如我国云南省2009年与老挝签署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老挝卫生部传统药物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拟在未来5年内将加强科研人员交流;推进项目合作;交换科研材料和信息、学术刊物;联合对老挝境内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野外考察;联合探讨建设XtBG-tmRC友谊植物园等。

(二)从中观角度看,廊道内各国应加强对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立法与管理体制建设

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基本上是一种多头管理,没有主导机构协调的运行机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做法,菲律宾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勘探及遗传资源利用规范法律化的国家,他们的《生物与遗传资源勘探法》,确立了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职责,明确要求勘探者与当地社群、公众组织进行协调,以提供生物勘探活动的基础规范架构,且要获得政府或当地社区的事先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机制安排,符合勘探合约的最低限度要求等,皆为从事勘探活动者不可或缺的义务。规定生物与遗传资源跨部委员会(iaCBGR)是落实该法的管理机构,跨部门委员会隶属于环境与资源部,由环境与资源部、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外交部、国家博物馆、科学界代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非政府组织一名代表、土著文化社区(土著人)或其他组织的代表组成。菲律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设立多个主管当局负责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涉及多个领域,同时又涉及生物开发的国际关系问题,这样的机构设置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开发和保护,并明确了该机构的权限,制定了从事生物与遗传资源勘探的申请流程和审核程序,规定了勘探活动的监控、终止、撤销以及具体的罚则等。

(三)从微观角度看,廊道内各国应加快廊道内遗传资源的普查、登记、注册等基础工作,为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打好基础

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对廊道内遗传资源进行登记,这将使遗传资源更加方便地用于科学研究,其次是落实知情同意原则和惠益分享原则的合作。廊道内的土著社区和传统社区为遗传资源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从遗传资源的使用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回报,惠益分享一方面有助于遗传资源保护者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外界获取遗传资源,顺利进行科技合作。遗传资源的普查、登记、注册等工作可以动态监测廊道内遗传资源的数量变化,还能提供廊道内生物入侵的数据,也是廊道内跨国惠益分享的重要依据,是廊道内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经济利益补偿的根据。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工作可以实现廊道内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参考文献]

[1]GRain.Biopiracy,tRipSandthepatentingofasia’sRiceBowl[eD/oL]..

[4]王忠田.柬埔寨水稻遭遇越南金蜗牛[n].北京青年报,2003―05―20.

[5]余俊.CaFta框架下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对策建议[J].河北法学,2011(2).

[6]蒲莉.遗传资源与相关传统知识的民法保护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onmaintainingRegionalDevelopmentby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ntheecodiversityCorridor

ofChina-aSeanofGeneticResources

JiaYinshi

(LawSchool,GuilinUniversityofelectronictechnology;GuangxiGuilin541004)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8

[关键词]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传统知识是发展中国家的宝贵资源。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有效保护传统知识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所谓的传统知识通常认为是指由某一特定群体基于本民族的信仰、准则和实践,仅在某些特定的区域、群体或活动、仪式中产生并存续,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积累的并经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资源。这些知识不符合现代技术标准与法律标准,通常没有固定形式,只是知识的集合或片断,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开发的并维系下来的,和开发者的群体生活密切相关。传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不是靠单个成员完成的,而由其群体甚至是相关联的多个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共同完成的。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单个的成员可以对其主张“创造者的权利”。它主要包含“民间文学艺术”和“地方传统医药”两大部分。

一、保护传统知识的宗旨

传统知识的保护有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它不是一种旨在独占和排他的保护,而是立足于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侧重于使客体本身得到维持和传承。在保护传统知识时,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变消极的静态保护为积极的动态的保存与利用。保护传统知识并不是仅仅使那些古老的知识不至于消灭,也不是为了阻止现代人利用它们的价值,而是为了更好的更积极的使用这些知识,充分挖掘他们潜在的文化和生产价值,使其为现代文明服务。传统知识的保护对象也不应局限于静态事物,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在于“文物”性,而在于其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及可能的实用性。因此,在所有的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中应该体现弘扬和鼓励发展,而不是限制传播和利用,并且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指导传统知识的保护,以传统知识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作为立法的基石和目标。

1.保护传统知识的主体

由于传统知识往往是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成果,没有一个个体成员可以当然的主张权利,因此它一般被认为由某一民族集体共同拥有,所以承担保护职责的也只能是该集体的某个组织。一般认为这种组织有两种形式,即官方的和非官方的。采用官方组织保护传统知识的主要是一些单一民族且人口较少、土地面积较小的国家,通常由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程序指定一个政府机构或准政府机构来负责传统知识的保护。对于一个地广人多的多民族国家而言,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由政府统一保护传统知识的成本较大,因而一般由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来保护。这种组织是依法代表相关传统知识创造者或拥有者或其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或原则设立的专门组织。由民间机构来保护传统知识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因而被更多的采纳。但是非官方组织作为保护主体,不等于说排除了国家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职责。鉴于传统知识保护的特殊性及传统知识自身的脆弱性,即使建立了以私权或群体公权为基础的保护机制,政府依然要在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过程中承担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在国内法律制度建设上重视传统知识的保护、为相关制度的实施创造合适的社会环境、制定并实施鼓励传统知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辅助政策、对许可使用传统知识所获得的费用进行有效的监督,等等。

2.保护传统知识可用的法律手段

保护传统知识旨在保存和可持续利用,而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则立足于排他性的保护。因而,传统知识的保护思路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实是相矛盾和冲突的。尽管在许多人看来,知识产权几乎已经成为可用来保护文化产品或智力成果的惟一法律手段,而且目前可以找到的研究传统知识保护的大多数文献也都局限在对于用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保护传统知识的探讨上,但是实际上,当人们首次提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这一问题时,已经认识到现行知识产权法无法为传统知识提供合理保护的这个现实;而一些国家之所以在其版权法或者其他知识产权立法中规定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其实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对几种保护模式的回顾

1.通过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wipo组织认为:“尽管在现有知识产权体制下保护所有种类的传统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但在某种程度,还是有可能通过现有知识产权体制保护某些种类的传统知识,至少,可通过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它的表现形式或包含有传统知识的产品。有些现有知识产权标准可以用作这一目的,也可采用不同形式。”如传统医学的一些成分可以得到专利保护,用于治疗目的的植物的组合物及其天然成分已可被授予专利权;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防止一些有价值的传统知识泄露;通过对地理标记的保护来提高农产品、手工艺品和其他由传统知识衍生的产品的价值;版权和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也可以应用于保护艺术品;有的国家直接在著作权法中规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等等。笔者认为,单纯的通过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操作上难度很大。比如说,用著作权法保护作为传统知识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者问题无法说明,著作权归属难以确定;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通常要求作品具有一定载体。传统知识中的民间文学艺术大多口头传诵,没有太多记录,这样大多数传统知识就会被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排除在外。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知识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想变成现实,必须对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彻底改造,“使其不再是为‘正规的创新’提供动力的法律手段,成为合理平衡正规创新与传统知识拥有者之间利益的一架天平”。然而,这一目标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2.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一些学者和非政府组织所强烈建议的方法是建立一种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即为适应传统知识的本质和特点而为其专门设立“它自己的”法律制度。在2001年4月欧共体提交给tRipS理事会的关于tRipS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的通告中,它也对开发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模式表示了支持。一些国家已经通过特别立法的方式对传统知识予以保护。如日本和韩国将其规定为无形文化财产并指定传承人进行保存;瑞典和加拿大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来保护传统知识;印度和埃及设立专门的场所以集中培养传承人;美国则通过资金资助来弘扬传统知识。笔者认为,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立法复杂,并且实际上提出了很多复杂的概念或实践问题,如保护的条件、授予的权利(排除权,取得报酬权,防止盗用权)、获得权利的方式、保护年限和实施措施等等。由于传统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如果采纳制定专门法的途径,则需要考虑是要建立一种单一的、涵盖传统知识保护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制度,还是建立一系列不同的、适应各种形式特殊性的专门性制度。如果采用单一制度来保护,则较难对传统知识的各个主题的共同规则做出限定。因此,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3.通过实施现有的习惯法保护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收集的证据,在某些情况下习惯法保护了某些传统知识。举例而言,孟加拉“生物多样性和社区知识保护法”草案中有一项禁止侵犯“共同财产权制度”。该制度包括各种不同的权利、关系、体系和文化风俗习惯,不论是否具有法律的形式或者是否已得到承认。根据该制度,社区对生物和遗传资源有所有、利用和获取的权利。这种方法可能在民族国家内部引发远远超出保护传统知识这一问题的政治后果。因为在许多国家,土著居民与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仍存在诸多问题。

4.通过tRipS协议保护

一些wto成员过去曾建议在tRipS中包括有关保护传统知识的规定,也有学者提出应将传统知识纳入tRips保护范围,修改tRips以适应传统知识保护的要求,“承认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传统知识的存在及其集体所有权性质,进而承认资源来源地居民对传统知识的自和利益分享权,从而解决各类传统知识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最终把传统知识完全纳入tRips的保护,争取在wto体制下解决tRips保护传统知识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在现阶段,tRipS理事会不是谈判保护传统知识这个新颖且复杂的问题的合适场所。wipo知识产权、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化政府间委员会正在对此进行广泛讨论,wto的工作最好能建立在该工作的基础上。等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结果后,再来着手修改tRipS协议比较合适。毕竟wipo才是联合国负责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的专门机构,从专业角度看,是处理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最适合的场所。

三、探索我国对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纵观以上几种理论界的观点,笔者认为我国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应采取多种法律制度综合保护的模式,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也要着手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时要与国际保护潮流相接轨,积极参加有关的国际公约。利用已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传统知识是多数国家的通例。在现今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只能采用这种方式。它可以大大降低保护成本,并且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对一些优秀的,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传统知识可以精心包装,实行品牌战略,申请注册商标或取得原产地标记,用商标法加以保护;著作权法可以保护传统知识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知识中的遗传物质、传统医药可以作为化学物质申请专利保护,符合专利授权条件经授权后,权利人就享有独占制造、销售、使用专利产品的权利。另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护,如《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旅游管理及文化市场管理法》等。但毕竟传统知识是不同于著作权、专利和商标的新型知识产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无法为传统知识提供适当保护。所以要求建立专门的保护制度。我国在保护传统知识方面正在进行探索,制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包括了对传统知识的保护。相信该法正式颁布后,将成为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依据。这是单一立法的一个尝试。最后,我国还应多参与到国际合作中去,积极加入有关的国际条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地域性,国家层面的保护制度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因此必须要与国际保护接轨。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9

一、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源于生活,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把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我们为什么可以听见来自于周围的声音。其次,拓展到噪音污染。在这里,可以对噪音污染进行一些拓展。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为噪声。最后,用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在1981年,美国举行的一个露天音乐会上,由于音乐声过大,现场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噪声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内一些噪音污染问题,工厂、铁路、飞机场等产生的噪声危害周围居民的事件,让学生清楚噪音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或是减弱噪音污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内化,实现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要有社会意识,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妨碍他人,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二、物理实验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作好防护,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需要以激光作为光源,但是激光是一种高密度的光能,微弱的激光直射肉眼,会感觉非常刺眼,稍微高功率的激光,会让眼睛暂时失明,大功率的光强度能直接伤害人的眼部神经,导致失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激光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要用眼睛正对光源观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避免身受激光的危害。通过物理实验的演示,学生对光学的污染有了具体感知,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介绍一些光学污染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光污染。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会反射太阳光,反射光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严重的会引起火灾。这些事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所存在的污染问题,并有所思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环保意识的人才,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

三、物理实践与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研究课题的提出,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通过实践了解物理,探究环保问题,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考察、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比如,学生近视问题的研究。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教师可以布置研究课题“近视的原因调查和解决方案”,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并仔细分析形成近视有关的各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视觉环境,而不是用眼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国情,使学生了解当今环境保护的急迫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生活中观察体验,懂得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终日笼罩在粉尘烟雾中的水泥厂,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体验邻近机场飞机呼啸而过的噪音,使学生了解噪音危害的严重性。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解了环境科学知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当前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扛起环境保护的大旗,引导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

保护动物的知识篇10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