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十篇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十篇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29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提升。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教育的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分析

随着教育的优化及创新,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者及接班人,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成败。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立中,并没有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就为教育的优化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中,应该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目的性以及创新性,从而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依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挑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高度集中环境下,经济体制的现实,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使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政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而且也应该有效防止个人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有效满足社会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成为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基本挑战。[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观的挑战

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中,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得到了教育人员的重视,并在此环境下,也就出现了否定灌输环境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使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观念,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及社会观念形式的核心任务,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分析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观念创新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在完善理论指导体系的环境下,提升学生对内在精神及信仰的追求,而且,在此基础上,也应该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社会思潮及环境发展的引导者及传承者,大学生对深追核心体系认同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些价值体系的形成,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形成构建完善性的创新机制,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完善。[2]

(二)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教育创新中,应该将社会主义观念充分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强化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识。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西方文化以及思想理念不断涌入,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形成逐渐成为制度发展统领。而且,在社会环境下也存在着认识不同、思想落后以及腐朽的文化冲击体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形成造成了影响。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出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淡化的现象以及学生民族意识削弱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融入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多样化以及系统化的教育创新体系,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3]

(三)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构建和谐化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是和谐社会营造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高校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提供充分性的保证。而且,在校园文化建立的同时,应该将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作为基础,将和谐校园作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基础,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规范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和谐文化营造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运行机制的协调性,通过核心文化的构建,可以院校师生形成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及教师在整个环境下,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从而为高校人文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构建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院校文化营造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升,应该有效构建核心文化的指导理念,明确和谐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高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力,从而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提供决定性的依据。[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构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是要坚持并实现意识形态下的主导地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导,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念的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掌握社会运行的基本形态,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为核心性的指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之中,从而有计划的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的认同,使社会价值核心理念成为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教育的创新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5]

(二)将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言,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作为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营造特色化的社会环境,并通过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的融入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教育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高校思想社会教育理念优化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主义宏观为核心,实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行为意识,使学生在思想理念强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生道德的规范化发展。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国主义作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制度的改革创新,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从而为社会的维护及民族团结提供有效保证,有效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为民族精神的继承及发扬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在高校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思想教育环境下,形成独立的思想,并鉴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为特色化社会主义指导新年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第四,通过对大学生指导体系的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从而为社会主义指导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依据。[6]

(三)强化学生自我感悟及自主参与能力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而且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理念的融合,有效解决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及探究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同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作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以及自我实践的能力提升。而且,在教育中也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及准确性,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强化自我能力的感悟,完善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入,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念的认识,突出学生的内化感悟能力,构建长效性的教育创新体系,从而为学生自我能力以及自我参与能力的强化提供有效依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设计的感召力。[7]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环境下引导高校的意识发展形态

在现阶段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先进化的教育体系创新机制,科学弘扬社会主义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构建性的教育体系。而且,在校园文化设计中,也应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自觉性,并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辩证理念,形成差异性以及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形成增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在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价值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逐渐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强化学生的向心力,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8]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社会主义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特色化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将民族精神作为弘扬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系,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弘扬社会主义理念,进一步丰富教育创新环节。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明确教育体系指导目标,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亮开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郭开虎,韦冬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过程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09):203~206.

[3]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王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李恒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江苏高教,2011(03):142~143.

[6]李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求知导刊,2015(01):16~17.

[7]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8]王炳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0(12)29(理论版).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2

[关键词]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52-02

多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确定,是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教育体系的重要责任,在多元化背景下,如何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内容。当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和相应的原因出发,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共同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

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但还是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比较老旧单一

当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比较老旧单一,大多数学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都是理论形式化的教育,与学生的实践结合比较少。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上进行理论讲解,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加上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使得很多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比较厌恶的感觉。

(二)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还不够

面对多元化的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这部分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深,教育理念还比较老旧,在学校教育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教育而言,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中,其能力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高的教师,但有的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理论型教师,而且自己的能力水平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影响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改革与转型带来了多元化的时代环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很多人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影响了父辈的一代人,当前社会中,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飞速发展的社会变迁,由于以前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速度和时展的速度相比较而言显得比较滞后,所以在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容易形成比较轮换和虚无的现象,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他们本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当代的学生也经历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发展,多元化背景带来了多元化价值体系,各种价值观念和体系的冲击,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本身就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问题。

(二)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也快速发展,经济体制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而经济体制的变化对价值观念的变化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比如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效益相关的评价体系,很容易使得学生形成一种物质和经济第一的观念,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和观念,等同于一些具有个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最终导致学生的道德现象丧失,产生排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念的现象,排斥一种公平、民主、科学的价值观,出现价值观严重缺失现象。

(三)在多元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文化、科技与管理制度以及价值文化之间在相互交流、兼容发展,这些文化之间也发生着渗透的作用,改变着人们在国际社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中存在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张,一些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通过各种传媒渠道渗透到社会中,学生作为一类主要的受众,其辨别能力以及对价值的信仰能力还存在一些缺失,因此当一些另类的思潮通过各种文化产品、教育产品等方式涌人我国时,对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是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危害系数比较高特。

(四)网络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教育中也逐渐

开始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于学生而言,网络信息技术是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用的手段,在多元化的文化以及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很多学生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比较缺乏,因此有时候会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中出现价值观念的缺失,接受一些其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产生很大的抵制作用。

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探索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3

【关键词】价值观管理大学生理想信念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mBV理念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实效性研究》科研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Y0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3-01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文化的多元性发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形式化、过场化现象严重,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价值观管理(mBV)是继指令管理(mBi)、目标管理(mBo)之后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通过建立一套与企业内外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来引导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新地管理模式,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人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自身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创新性的将价值观管理引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管理的内涵,并提出了运用价值观管理推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1.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都是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强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新形势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化、过场化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理想信念教育处在“文件规定上重要,实际执行中次要”的困境。按照规定开展的教育也是照本宣科,走过场、流于形式现象普遍,针对理想信念教育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

1.2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滞后

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听老师讲理想信念教育太枯燥是导致他们不喜欢、不欢迎它的主要原因。部分老师只是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另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设置的课程与社会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缺少针对性。

1.3教育对象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相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他们更多地关注培养锻炼自己的技能,获得奖励,顺利完成学业、就业等关乎自身利益的理想,容易忽视理想信念的培养。

2.运用价值观管理推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与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高校在运用价值观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真正把理想教育落到实处,应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

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全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来分析、提炼、确立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与大学生积极对话和交流,把他们所渴望的美好未来形象化,形成一套既符合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又符合大学生个人理想追求的价值观体系,并通过教育,使其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

2.2开展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2.1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当作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客观事物对人来说是否具备价值,在于其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亦是如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获得生长的沃土。因此,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一点就是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理想。此外,积极教育大学生在重视个人理想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理想,要逐步引导他们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用社会理想来引领个人理想,真正做到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2.2.2以人为本,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反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尝试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新途径。一是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我们既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显性教育渠道,又要积极开展隐形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二是以人为本,实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我们既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性和逻辑性的力量让学生信服,又要以情感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大道理融于小道理中,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的典型事件中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是合理利用网络渠道。教育者要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摸索创建一些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BBS、博客交流、红色网站等网络渠道,方便师生间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密切提防大学生受网络的虚拟、自由、非他律等特性而淡化理想信念和道德理念。

2.2.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和巩固他们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同时,通过正面的指引,使学生克服或消除不良的价值观,自觉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面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契合,最终成长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论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4:31-35.

[2]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道德与法研究,2011,(148):57-60.

[3]吴蓓,曹向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反思与建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1):100-102.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4

关键词 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所存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学生普遍认同党的各项方针制度,充分信任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非主流思潮和不良文化进入高校,渗透和浸蚀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一些学生对此表现得无所适从,产生了思想困惑,在意识上受到干扰,其理想信念也出现了动摇。

1.1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淡漠

受社会上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地将视线转向当前,转向对现实和物质的追求。一方面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表现出怀疑,另一方面对于精神层面的尊重、荣誉、信念、自我实现等,出现了迷茫。一些学生不关注时政和国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感和正义感,甚至是非观念混淆,理想信念淡漠。主要表现为注重物质利益,淡化精神追求,轻视道德修养,把现实目标当理想。这些观念体现在具体的知识学习、活动组织、荣誉取得和兼职实践中。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对传统文化既不认同,也没有新的归属和寄托,不思考也不追求,表现出麻木和无所谓的态度。

1.2崇尚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迷茫

高校学生个人主义表现为一切以个人需要为中心,讲权利而忽视义务,要报酬但不愿奉献。对于学校和社会创造的条件,认为理所当然,不知道感恩。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联系,高校学生思想也出现多元化。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受到错误思想的蒙蔽,价值取向逐渐走向迷茫。在精神层面,看到见义勇为和无私奉献行为会表示怀疑,把节俭勤劳看成是守旧过时。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膨胀,只强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不懂付出,缺乏集体荣誉感。在多种不良思想的冲击下,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表示困惑和无所适从,学生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表现为思想不够成熟,自主选择能力较差,容易走极端。

1.3思想多元化,价值选择倾向功利

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出现矛盾。比如强调诚信,但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有正义感,但关键时刻表现退缩;渴望上进,但很难坚持学习。

另一方面,在网络快速进入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和就业压力的时候,功利意识明显增强,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也进入高校学生价值观念中。在很多问题的出发点上,学生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缺乏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主动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大打折扣。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

通过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所存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就要结合学生特点和现有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规律,要有针对性,更新观念,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建设、网络平台打造等多方面深入探究切实有效的措施。

2.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入认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排斥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善于捕捉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实际在课堂中分析,破解学生疑团,深入基本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向教学的完美转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教学、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2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针对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率较高,学习生活网络化倾向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完善舆论环境,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达到无痕化和形象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注重网络宣传教育,通过主题网站、专题博客和理论论坛的建设,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平台,使主题网页和专题论坛成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网络宣传阵地。二是健全校园信息网。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避免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三是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关心学生网络生活,密切关注各种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2.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活动中因势利导,通过校园环境中的各种载体以及校园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一方面通过宣传栏、作品展、网络平台等宣扬民族精神,从环境上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外部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感恩教育、贫困资助和各种公益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行为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其次,在学生活动中,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如民族精神主题演讲、抗震英雄事迹介绍、系列活动、一二九爱国运动活动等。以具体事例和重要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多层次、多主题、形式多样的学术竞赛,加强对新苗人才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浓郁的学习探究氛围。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推动大学生的人才培养。

2.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

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的现实体现,其生动性和具体性决定了通过实践的方式比课堂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参与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中要深入实际,比如走访基层、红色旅游、服务群众、政策宣传、社区共建、社会调研、下乡支教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高校学生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寻找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强化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永久地深入才能体现成果。实践中要全盘推进,形成合力,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关键要素,防止形式化和松散化,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适情、适度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推动不等于时时的理论说教。重视理论教育,但是在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上要淡化说教式的传统方法,避免学生对纯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抵触心理,通过多条线、多方位、多样化的形式,形成隐性教育模式,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教育实效。

(2)生活化原则。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将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转化为关注大学生生活。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虚事实做,将学生家庭生活、就业困惑、心理疑问中的具体事件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视野,在细小的事件中内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

(3)全员参与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需要整合全校教学和管理资源,集体参与,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增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认同。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在理论研究深入的同时,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在实际中贯穿于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学生头脑,转化其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1] 吴春江.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 关进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 朱洪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探析[J].理论探索,2011(1).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5

关健词:高校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党十会议的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全社会开展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促进公民素质和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的主要群体。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作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科学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出顺应时展潮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1.主导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不断地被调整,利益关系又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观念等无时无刻不在碰撞、渗透甚至是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人民追求实现个体的价值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人民关注国家命运和名族振兴,却又不崇尚高度的利人主义;人民在主张自由的同时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人民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不完全认同西方哲学的功利主义。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就是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当代的大学生更要有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觉悟,要努力积极的培养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又要发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将个体价值差异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进行有机的统一,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个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的来说,当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是多元化追求主导性的过程。

2.崇高性与大众性的辩证统一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态分两种:即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理论形态向观念形态的转化是整个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十六大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对价值观及如何凝炼价值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仍处于研究发展有待完善的阶段,该阶段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抽象性、崇高性的理论特征。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处于向崇高性向大众性发展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它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性和平、崇高伟大的理想信念。当前的实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处于发展转变的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在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的共同助力下进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开设多节党课,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听课,聘请专业的讲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互动热情。

2.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全球化、市场化等一系列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产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要建立价值商谈机制,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文化知识的组织者,在与大学生的对话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效性,让学生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便更新自己落后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2.

[2]孙秀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19-124.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6

关键词:区域文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当前,全国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如何在大学生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1]。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有一定创新意义。从理论层面看,既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又能促进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从实践层面看,高校将特色区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有助于区域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统摄、驱动、定向和凝聚等作用。

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内涵,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密切联系。

1.区域文化与高校核心价值教育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因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或者具有其他特殊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典型性、独特性。区域文化的独特性使高校核心价值教育的方式不拘一泥,不断地创新发展。

大学地处区域文化所在的包围中,区域文化对大学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渗透性。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文化,反世俗成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2]。有了大学文化背景的支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区域文化的创新,融入更多的其他文化,使区域文化得到更多的发展。

通过高等院校的建设,融入更多的区域文化特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为特色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同时,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承,还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区域文化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价值。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每一种文化都催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些价值观凝练出来。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是地区人民共同的情感纽带,也是激发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精神力量。区域文化资源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价值,

首先是价值观认同。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和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借助区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观落实或驾驭,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认知偏好,切合人们的文化心理。其次,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当区域文化资源成为价值教育和传递载体后,以高校学生熟悉、理解和认同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大众化。最后,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区域文化基于区域内相对稳定的传统、习惯及风俗人情,表现为性格和心理特质的一致性,为增进本区域民众的思想认同、同化本区域民众的精神诉求提供力量源泉。

3.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的可能。

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理念与高校教育理念吻合。如昆山提倡“共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同享全面小康”。高校是提倡的知识创新、和谐友爱、全面发展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大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区域价值观思想与高校传承的道德不谋而合。如在共谋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表述基础上,昆山衍生出富民、亲商、高效、廉洁的政府价值观,守法、诚信、履责、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和包容、进取、友爱、奉献的市民价值观。廉洁、守法、诚信、进取、友爱、奉献等价值观与高校的道德要求如出一辙。

区域全方位营造以文化人、尊重人才、崇尚学习和创新创业的风尚与高校文化育人不谋而合。昆山以“文化+科技”为特色,推进昆山“创意城市”建设。高校整合资源、精炼优质高效的教学,强调以文化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文化提倡异曲同工。

二、区域文化视阈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既然区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能互相促进,就应掌握这一规律,根据社会转型的特点,探讨区域文化特色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方式。

1.发掘区域文化精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根据昆山区域的孝道、奉献、吃苦耐劳等文化精髓,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学工四大品牌结合区域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品牌访谈节目《非常零距离》邀请特级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与在校生做交流,以感恩、孝道、和谐、爱国、拼搏等为主体,通过访谈的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如,第十五期主题“怀孝心,践孝行――传承孝道文化”邀请在校教师、下企业同学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告诉大学生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待――读书,行善,尽孝。

品牌校刊《登云学工》,专设“校园故事”、“榜样故事”、“学子心声”等栏目,重点选模范学生事迹报道。如校园故事“小主传”讲的是院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合主席、系部学生会主席的奉献精神,他们把业余时间都奉献了给学校和社会,为老师分忧,为同学解难,在社会做义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

累计开设300余场讲座的品牌人文素养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国际形势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座得以充分展现,如讲座“国际形势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当前局势,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品牌诚信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立诚信意识和习惯。借助诚信平台,对学生经济诚信、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等方面展开全方面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自我提升。

2.借助区域传统文化,构建^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积极推动区域传统文化、区域精神进校园,使大学生认同区域文化,从而真正接受核心价值观。昆山从实践区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初便开展各种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日知讲坛”,取昆山先贤顾炎武《日知录》的原意,聘请专家讲健康、讲国学,讲党史,吸引一大批爱好听课的年轻人。周庄“吃讲茶”(古时为调解邻里街坊事务纠纷的方式)为深化基层思想道德建设“三讲三评”活动的创新讲坛,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作用。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与昆山先进文化教育积极对接。“弘扬祖冲之科学创新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昆山“日知讲坛”科普讲座等进校园。这些活动围绕昆山文化开展,宣传昆山古今文化精神,如题目为“玉出昆冈・昆山文化漫谈”的讲座,围绕“百戏之祖”昆曲、“马背上的学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昆山的历史文化。通过区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平台的建立,师生深入了解区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3.发挥区域价值观的作用,构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的制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昆山地区“共谋科学发展”的理念,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模式和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昆山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套科学模式。一方面,突出思想教育主线,夯实学生公寓、日常管理两大阵地,建设好辅导员队伍、宿舍管理队伍、学生干部队伍,抓好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入学教育、岗前教育;创立了“四有建设工程”(辅导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学生有道德、有梦想、有技能、有体魄)。根据这些科学理论指导,学院先后编制《学生手册》、《学生行为规范手册》《大学生文化活动卡》、《大学生德育考评手册》等,这些规章制度均是紧跟时代进行创新,并从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的角度制订的,各项内容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目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区域文化之中,贯穿区域传统文化、经济转型、城市现代化建设等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根据时代需要采取新的方式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使学生真正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7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价值多元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更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明确教育目标,科学制定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内容

(一)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政治信仰是人生观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首要标志。它一般指人们对某一种政治学说或制度表现出的真诚信服和坚定不移的遵守和执行的态度。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向往、行动动力,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基础,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关注的应是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问题。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信仰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理性自主的。通过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教育与学习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政治信仰,使大学生寻找到并确立起一个能支撑自己命运的精神支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理想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斗志、激励创新,助推着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不遗余力、不懈追求。这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我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以,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着眼。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全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新世纪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中,坚持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科学的将两者合理的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往往只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就业情况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项同等重要的任务,不管在受重视程度还是支持力度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他学校管理工作之间都有天壤之别,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多在宣传上能与教学、科研享受同等待遇,高校不会主动自觉地作出相应的人、财、物投入。部分高校在处理德育和智育关系问题上“一手软,一手硬”,对中央提出的“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只是片面理解,表面应付,形式化比较严重,并且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不良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核心价值观培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忽略了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总之,这种认识不到位、投入不齐全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达标,导致“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有效地付诸实践当中。

(二)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统一、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的整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教育者按照教育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教学。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分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当中。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有限,一般一章内容只有2一4个课时。因此,课时较少导致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没有进入系统化状态,必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和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承担着改革带来的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三)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首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没有彻底普及。当代大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手段,然而,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或高校的投入不到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形式,只有必要的时候才会申请多媒体教学。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自主性更强、求知欲望也更加强烈,他们渴望在一种公平的、被尊重的环境下学习,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以及大学生的需要。其次,教学过程中互动不足。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互动性恰恰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实践活动偏少,比例偏低,组织难度较大,没有稳定的经费保证,缺乏实践活动基地,实践内容和形式雷同,实践教育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最后,其他教育载体的建设相对落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公寓、网络、社团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对于系统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学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日益与社会密切接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冲击,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其次,虽然高校努力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但学校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体制及机制脱节现象。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仅仅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三育人”的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最后,方法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起不到作用,往往还会降低或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仅仅靠学校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思想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结合时代特征,组织以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舆论宣传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校的教职员工,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帮助大学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念进行引领的能力,有力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示范作用,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要确立教育的目标是想让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首先就应从培养教育工作者入手。因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学中与大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最近感应群,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培养教育的示范者,提高教师素养,即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示范者,从而奠定培养的坚实基础;新课改实施后,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受益者,教师是辅助影响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身为示范,才能培养出国家期望的优秀大学生、接班人。可以看出,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国家政治信仰、思想导向与所学知识、个人精神面貌、人格魅力等相结合。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素材,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与教研能力,能够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事件给学生以思想传递和导向。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我,无论在政治思想素质还是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在教育内容上,除注重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外,要特别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文明风尚的养成。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思想营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且运用多种形式,使其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教育的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在教育手段上,应当体现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上。当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气息,在用好学报、广播、电视、橱窗、讲座等传统媒介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掌握和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拓展信息传递渠道;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防范有害信息传播泛滥;要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借助QQ、QQ群、email、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扩大正面信息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一种有利于陶冶学生、感染学生的高格调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定期举办报告会、专题教育活动、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围绕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集中教育活动,各种有意义的宣传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等,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要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系统工程。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将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对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价值工程,2010(11).

[3]刘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研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性教育大学生党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凝练提出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加上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给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带来许多新思考、新挑战。如何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符合时代要求。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新旧交替”的现实,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社会意识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而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则加重了当代思想建设的艰巨性。面对新形势,我们党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并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精神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掌握话语主导权、占领话语制高点的时代要求。

曾经说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问题的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兴国之魂,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培育的最集中表达,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是社会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大学生党员更是舆论宣传的先锋队,需要依靠广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为了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树立道德风尚,使我们国家在思想和精神上强大起来。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就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吸收社会优秀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现实的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丰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p31-32。现在我们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党的组织纪律教育,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性教育中,作为党性教育的现实内容,既丰富了党性教育的内容,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正确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概念,以人为本是重要内容,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最需要突出和做好的便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丰富了党性教育的内容,在党性教育中树立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党员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悟党性教育的重要性与深刻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学生党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价值理念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体现,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倡导“天人合一”[2]p30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与人为善”,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是提倡“友善”;等等。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就丰富了党性教育内容,实现党性教育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党性教育效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陈云曾指出:“增强党性修养,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每一个党员必须争取实现的,没有任何党员可以特殊,可以例外。”[3]p196党性教育是党组织为了提高党员的党性而进行的政治、思想、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增强党性是共产党员一辈子都不能放松学习的功课。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的要求,要以党员的高标准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是要使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越来越富强,政治建设上越来越民主,文化建设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建设上越来越和谐[4]p32。这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完全一致的。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加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追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性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使广大学生党员对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进一步上升到文化价值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立足社会层面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大学生党员中进行社会层面的价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党员进一步了解政治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挥党性教育在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价值判断的指导作用。目前,一些学生党员对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问题在认识和判断上不是很明确,信心不足,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道德情操作为公民个人价值准则,表明我们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显得顺理成章。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有利于广大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组织,提升学生党员队伍道德素质,凸显党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生党员作为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学生党员的道德情操修养决定了未来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对每位学生党员提出的时代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内容。曾指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5]p417党性教育就是按照党性内容的要求对党员进行立场、观点、方法等的教育。党性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导思想[6]p41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进行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时代性特征明显。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饥饿感。新的教育知识必然可以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加入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之中,并将思想上的认识外化为实际践行。

过去,党性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理论上的单向灌输,学生党员简单而被动地接受以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当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契机,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在学生党支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交流会,在党课和民主生活会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号召广大学生党员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书籍并撰写心得体会,在学生党员中形成一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气。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大学生党员的实践中。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要把无产阶级各种伟大的进步特征发展到最高度。每个党员要照着这一切特征来改造自己,要使自己具备这一切的优良特征。这就是本质的改造。”[7]p224-225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强弱,既要靠党组织的理论教育,更要靠在生活实践中的锻炼培养。真实有效的党性修养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锤炼,从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大学生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结合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实际和成长成才规律来进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实践。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切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成长需求,采取多种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充分了解其科学内涵和实际价值,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信任感,使党性教育实践性增强,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学生党校、学生党支部、学生理论社团为依托,在大学生党员当中开展一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周”,寻找“我们身边的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同时深入革命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历史,正确看待社会,让大学生党员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实效性。

3.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应得到重视,而这需要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的系统构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的构建既是合理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也是推动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序发展的要求,更是大学生人生过渡阶段的特殊要求。必须让大学生党员保持高度警惕性,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坚定党性立场,端正入党动机,正确认识现状,同时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应将党性教育贯彻到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始终,不断创新党性教育模式。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应该包括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为使党性教育的作用得到体现,应该从这几个要素出发,构建科学的党性教育模式。当前高校应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目前高校党性教育不温不火、效果欠佳的现象,改变学生党员重发展轻培养[8]p39-40的教育模式,使党性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更加明确,从内容上充实党性教育,规范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同时要创新党性教育评价机制,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三大优良作风,用好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性这一特征,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性教育模式构建的每一个环节,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为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党性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党性教育在大学生党员中的作用,从而保证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取得实效。

4.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各种文化相互交织,高校应积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且很好地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结合起来。

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理论上的契合性,二者相互影响、关系紧密。在高校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陈云曾指出:“我们的学习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学习他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背诵教条。”[3]p7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等教育,不断促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深入人心,从而使广大学生党员一方面可以得到马克思理论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与文化自信,弘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高校应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网络平台。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给广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影响,学生党员获取相关信息、学习知识以及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便是来自网络,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占据网络宣传阵地,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网络教育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贯穿于网络活动当中。一方面,高校可以开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网站、论坛等平台,给学生创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大在微信、微博中的宣传力度,在网络上掀起学价值观的高潮。通过这些努力,既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增强先锋模范意识,又能使党性教育的效果大大提升。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从而发挥党性教育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80-02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大学生是新时代最先进的知识群体,他们具有创新的精神,拼搏的斗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依靠他们来实现。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明显以及教育手段的落后,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出现了许多弊端。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外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观念开始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在多样化的价值观面前,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在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势在必行。

(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迫切需要

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3]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观念非常活跃,有的人打出学术自由的旗号,大力宣扬西方的社会思潮、政治思潮和生活方式,鼓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否定,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思想开放,创新意识强,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这在一定程度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思想活跃、辨别能力差,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影响科学的价值观念的构建。所以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有利于调整和消除各种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保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三)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突出了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还借鉴了外国的有益成果,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使他们从根本上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而使他们保持中华民族的先进性,有效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当今形式下出现的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能够利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是大学生提高马克思理论水平的主要任务。科学的思想理论水平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理论素养不高,一切活动实践都将失去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此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学习,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指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崇高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学生前进奋发的精神力量。有的学生因为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动摇了对党的忠心,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发展得快,我们国家也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思想观念是极其错误的,都是理想信念滑坡的表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就是因为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大学生应该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振奋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加强大学生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就应该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就应该要求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精神武装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路人。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学习教育,在学生当中深入开展学习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4]

4.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大学生学会在多样化利益潮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多种价值选择,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明确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抵制什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联系实际,也才能真正用好。”[5]一种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以内化为个人的自觉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来提高认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从切身体会中领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从而使学到的理论不局限于课堂的狭小空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提供更加广泛的途径。

(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1.运用多种网络教育方式。对于一种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要有内因的决定作用,还需要外界的促进作用。网络上信息量大,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头脑,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这样可以及时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家信息动态。所以要想抢占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就应该加强网络的宣传和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创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主页,在网络主页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内容,还可以举办一些网络教育活动。

2.利用一些现代传媒手段。通过音频、动画、电影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掌握大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专栏、校报等传播媒介,及时公布宣传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报道,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现性。

(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首先,教师队伍应该精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内涵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进行科学的诠释,不要向学生简单教条地讲述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其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教育,要学会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的生动活泼的传播形式。最后,教育队伍还应该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从而才能提升在社会的信任程度,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使教育对象“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敬而受教”的教育效果[6]。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还应该爱岗敬业,具备人格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五)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培养人、创造人,对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养意义重大。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氛围。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培养情操,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学校宣传栏等传播先进文化,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其次,为了让学生有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也要加强学校宿舍、食堂、图书馆、运动场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2.优化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里的监督,更需要家庭的培养。所以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精神状态、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为此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精神状态,和学校及时沟通学生的教育状况,为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辅导工作。

3.优化社会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都会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影响。加强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社会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新闻联播、报纸广播指引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导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03.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4]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3.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80-02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大学生是新时代最先进的知识群体,他们具有创新的精神,拼搏的斗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依靠他们来实现。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明显以及教育手段的落后,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出现了许多弊端。随着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外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观念开始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在多样化的价值观面前,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在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势在必行。

(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迫切需要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3]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观念非常活跃,有的人打出学术自由的旗号,大力宣扬西方的社会思潮、政治思潮和生活方式,鼓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否定,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思想开放,创新意识强,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这在一定程度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思想活跃、辨别能力差,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影响科学的价值观念的构建。所以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有利于调整和消除各种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保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三)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突出了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还借鉴了外国的有益成果,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使他们从根本上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而使他们保持中华民族的先进性,有效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当今形式下出现的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能够利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是大学生提高马克思理论水平的主要任务。科学的思想理论水平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理论素养不高,一切活动实践都将失去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此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学习,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指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崇高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学生前进奋发的精神力量。有的学生因为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动摇了对党的忠心,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发展得快,我们国家也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思想观念是极其错误的,都是理想信念滑坡的表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就是因为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大学生应该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振奋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加强大学生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就应该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就应该要求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精神武装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路人。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学习教育,在学生当中深入开展学习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4]

4.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大学生学会在多样化利益潮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多种价值选择,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明确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抵制什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联系实际,也才能真正用好。”[5]一种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以内化为个人的自觉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学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来提高认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从切身体会中领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从而使学到的理论不局限于课堂的狭小空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提供更加广泛的途径。(三)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1.运用多种网络教育方式。对于一种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要有内因的决定作用,还需要外界的促进作用。网络上信息量大,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头脑,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这样可以及时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家信息动态。所以要想抢占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就应该加强网络的宣传和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网,创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主页,在网络主页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内容,还可以举办一些网络教育活动。

2.利用一些现代传媒手段。通过音频、动画、电影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掌握大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专栏、校报等传播媒介,及时公布宣传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报道,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现性。

(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首先,教师队伍应该精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内涵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进行科学的诠释,不要向学生简单教条地讲述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其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教育,要学会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的生动活泼的传播形式。最后,教育队伍还应该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从而才能提升在社会的信任程度,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使教育对象“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敬而受教”的教育效果[6]。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还应该爱岗敬业,具备人格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五)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培养人、创造人,对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养意义重大。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氛围。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培养情操,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学校宣传栏等传播先进文化,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其次,为了让学生有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也要加强学校宿舍、食堂、图书馆、运动场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2.优化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里的监督,更需要家庭的培养。所以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精神状态、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为此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精神状态,和学校及时沟通学生的教育状况,为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教育做好辅导工作。

3.优化社会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都会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影响。加强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社会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新闻联播、报纸广播指引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导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0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4]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