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十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十篇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3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体制;创新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政府对教育的重点一直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对职业教育始终关注不够。2001年“两会”期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教育体系。”现在职业教育正在迅速的发展,政策倾斜,大量资金投入,大力宣传,相关企业的自身需求和配合,使职业教育大规模多形式地发展开来。我认为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点。

一、义务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职业教育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从时间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长,经验还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社会还不太认可,尤其是学生及家长。职业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及与普高学生数量的比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教育体制要创新

1.转变教育观念

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市场观念,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职业教育一定要有市场意识,要努力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彰显自身的质量、品牌和特色,提高就业率,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2.创新办学体制

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办学体制是基础。(1)要加快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大力扶持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在学校用地、税收、基本建设、师资队伍、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2)大力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教育、劳动等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公办学校进行股份制、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体制改革试点,允许各地引入民间资金改造薄弱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推动公办学校重组和整合。(3)大力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给职业学校松绑放权,在招生、学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扩大学校自,帮助学校构建面向市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3.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也应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的就业:(1)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2)要鼓励学生通过考学或考证,获取更多、更高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导游证、会计证、技工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各类资格证等,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3)是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市场。

4.加强领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发展职业教育,主要受益在地方,主要责任在县(市、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政策、经费、办学、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协调。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2

应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关系着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改善滞后于其他教育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状态。

以针对就业教育为主导服务于

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随时按照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随着市场需要的转变而转变,积极推进“定单式”培养,优化资源结构。所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院校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就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院校与委托单位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监督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双方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和沟通,确保了培养质量。同时,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即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随着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需要,进行内容的更新和改造。还应当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资质,持证上岗,保证其具备必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法律保证。从制度上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普及,院校学生不仅应具有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还应获得与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妥善政策,吸引全社会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校加强管理,还必须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搞好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为社会服务。

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

积极推进多元办学格局

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有所突破,行业、企业办学的行为有所加强,形成以政府举办公办学校为主导,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行业企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主体办学形式,形成以政府主导管理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体制,积极发挥多元办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措施,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求,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须要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面对教师现实水准的整体偏低、培训基础薄弱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开辟教师在职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到高等院校脱产培训。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送本校教师到国外、综合类大学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二是到培训基地在职进修。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使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进企业工厂业余锻炼。高职院校将教师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希望利用业余锻炼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本身也必须了解和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克服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自觉地在实践中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不断加强和完善队伍建设,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堂要素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结合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等的提出,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上可谓“见仁见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论断不断涌现。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仍是“涛声依旧”。

一、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首先,许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片面的强调那些所谓的“规律”、“法则”,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往往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往往忽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形式也产生了变化这一现实,致使我们的教学难以产生针对性,使得改革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有的虽然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使一些好的思路、方式慢慢淹没淡化,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收效不明显。www.133229.Com

二、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例如,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可以说是“有效”的,所以对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就业负责,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有益的空间,基础课程要体现“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岗位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注意做好发展所需的知识的累积,为其将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其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三、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适时、适当的开展“开放教育”和“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唯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2.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标准

从各种各样的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标准。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必须。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4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实用性。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决定了中职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按照实用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以应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高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

(2)基础性。中职教育虽然与我们通常所说“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使每个受教育的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今后生活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却是这两类教育担负的共同任务。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绝不等于可以忽视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①所谓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是强调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为他们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职教育实际,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教学、就业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把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统一起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市场需求与社会人文需求结合起来,切实重视和加强中职学生的基础教育。

②人文素质培养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会造成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审美情趣、崇尚信仰等精神品质,不仅是由人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所以,努力使中职学生成为“人格高尚、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明显、终身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是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中职生源素质下降的现状,仅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毋庸讳言,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单纯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几年过后,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或回校培训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2.推行“五给”教学理念

(1)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面对学生的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解答,教师不要立即评价、判断,尤其不要轻易作出否定的评价。教师通过“延迟判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互相评断,乃至在自言自语中深入思考,也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教师的“延迟判断”,学生缺乏期待,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实验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深度可言。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是“教学留白”的艺术,几秒钟至几分钟的留白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再思考、再创造。

(2)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课堂上,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能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在学生提出的新创意不完善甚至有错误时,要允许学生出错;要经常引导学生“猜测、期待、观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而学生通过再实验、再观察的体验,思维就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要避免出现只有讨论的形式、没有深刻体验的情况。

(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当学生之间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对学生在冲突中闪出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展示。把冲突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争论、相互启迪,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让所有成员畅所欲言。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一直倾听、思考,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使方案在讨论中逐步完善。

(4)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学生在深入思考、创造性设计的过程中,有些想法是不正确的,有些想法是正确的但又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不轻易否定,也不代劳,可以通过描述、提问等方法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给学生再表现的机会,使其改正错误、修正不足,通过严密的思考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5)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评价。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评价,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更要给学生一些权利,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想法。这种权利可以使学生选择、处理、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增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反馈,可以使评价更加客观。

3.化繁为简,以例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证明有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烦琐的理论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利于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学校推行了分层次的学案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钻研课程大纲,充分了解学情,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对学生实施无批评评价

应实施无批评评价,努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笔者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学生发言有误,教师不责备,要修正加激励;学生听课违规,教师不训斥,要提醒加劝告;学生练习出错,教师不打,要问号加批语;学生主动质疑,教师不回避,要肯定加赞赏。”现在,学生们都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有时候是在批评,但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6.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借助多媒体、模拟、仿真、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长期以来,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化的试题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特别是目前,由于中职学校采取“宽进宽出”的方式吸引学生,因而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方法,使之比较适合评价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学习效果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

笔者认为,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提问、作业、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进行多次考核,也就是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中职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应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但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以占50%左右为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5

【论文提要】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有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招生总量持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数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佳,尤其是一些新建的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还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引起了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广泛关注。把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引入高职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因素是质量。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因素很多,它涉及学校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必须从单一的毕业生质量扩展到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来认识。因此,需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过程,即学校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一执行(d0)一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二是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三是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大体包括:高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一设置相应专业一制定招生计划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宣传一招生一在校教育、能力培养一毕业考核一毕业生就业一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在准确地确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调研,开发专业,防止盲目跟风导致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不适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二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三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即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凋研开始的。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要紧紧跟上市场需求,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其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有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紧跟技术进步的形势,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要从管理最终的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领导,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要贴近市场,全方位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市场进行调研要靠教师;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需要靠教师去探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校的质量风险机制应该是全员分担的机制,人人都是质量的责任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权力参与管理,管理者要设法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去。只有把各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全体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全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强调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为用户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保障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促使组织健康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质量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1.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对实用技术要求的提高,其市场发展越来越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首先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质量决定生存;其次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性、技能性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得到重视;再次是来自民办高校的压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与高职教育基本相当。

2.全面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调查人才市场的供求差,必须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工作机会,以及掌握当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技术人才有多少。这样,才能正确地设置专业,使它的规格要求、口径宽窄能符合社会需求。现实情况也表明,专业对路则学校兴旺,否则就衰落。所以,专业设置应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而市场调研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3.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为了提高院校身在社会上的信誉,就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中所指出的——质量还必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国际间的知识交流、互动网络、师生流动、合作研究项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提高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看,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树立一个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管理改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和潜在的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顾客的观念,从而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做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者和忠诚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工作。

2.突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注重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一定比例的管理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科研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选拔评价机制。责、权、利挂钩,职、岗、贴相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队伍。

3.追求一个目标:引入is09000族标准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3.169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尤其是旅游十分盛行的今天,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但该专业的学生很少接受过职业生涯教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1.1旅游管理专业缺乏职业生涯教育

为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各个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在旅游该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了必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学生为了发展直接会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帮助学生快速就业,为社会贡献力量,也就成为高校的责任。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可以帮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1]。所以,一定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旅游管理教育中。

1.2社会需求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竞争压力较大,多变的市场也提高了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他们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2]。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却正好缺乏这些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高校方面一定要正确认识社会需求,联系社会实际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不断强化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很多高校为发展,每年都在不断扩招,也就意味着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也就成为大学生最困恼的问题,面对不断增强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自信心不足或自暴自弃的情况,也有很多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如很多人认为旅游管理没有前途,学生自身也认为自己属于高学历人群,但很多工作还需要从基层做起,与自己“身份”不相符,所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职业生涯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思想误区,更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可见,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有必要的。

2职业生涯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

2.1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但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规划,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旅游业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行业,要成为管理者首先应了解基层工作,所以,旅游管理人才应该从基层做起。这就需要高校与旅游企业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共同培养学生,让企业为学校提供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并让学生参与旅游基层工作,以便为学生为了发展奠定基础[3]。

2.2学生主体原则

所谓的学生主体原则,就是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认识到学生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应用到教学中,并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2.3系统原则

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发展异常重要,这就需要将其纳入到旅游管理中,让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旅游管理教学活动,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做到从校领导到学生都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且能够积极主导参与到教育中。

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并没有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就没有将其纳入到教学范围中,他们只重视学生的一次性就业,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为毕业生讲解一些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现阶段的就业信息以及在面试中应该怎样灵活应对,这样的教育内容与职业生涯教育实际是不相符的。其次,职业生涯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很多高校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与职业生涯教育有关的内容只要在日常教学中捎带一下即可。最后,职业生涯教育保障资源不足。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多数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都是非专业的,教师综合素质得不到保证,且职业生涯教育教材缺乏,教学工作也无从下手。另外,不少高校只是在学生要毕业的前夕才开设了几节教育课程,由于学校不重视,教师也就没有认真授课,学生也不认真学习。

4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

在我国高校教育培养体系中并没有强制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但各个高校应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要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方面用转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真正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构建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符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职业生涯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能力。

4.2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与活动

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就要分阶段设计教育课程与活动,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完全贯穿职业生涯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高校方面应在学生入学时就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分析对职业的认识,掌握在工作中应产生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让学生充分且客观的认识自己,逐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做到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如开设职业生涯竞赛等。高校也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灵活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

4.3做好各项保障设施的建设工作中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力量,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还涉及社会学与经济学知识,因此,就要提高对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的要求。首先,让教师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高校方面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职业规划师证书。

参考文献:

[1]任孝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293-294+296.

[2]李娟.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5:12-1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规律;实践知识;直接经验

作者简介:王川(1957-),男,四川成都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资培训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

课题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项目“职业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粤教高[2012]Kt03),主持人:王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04-06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教学现象也不例外。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就必须加强对职业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规律研究,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但是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强化引导与管理的力度加大,理论研究呈现出二种倾向:一种是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的目的、课程论的“洋务运动式”的研究,即大量引进国外理论的介绍,大谈与国际职教接轨的必要;另一种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对“经世致用”的教学方法、技术的研究。而作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基础和中介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却忽略了。教学规律研究的缺失导致了职业教育教学论知识体系的“去理论化”和“去科学化”,表现出要么是高深莫测食洋不化的国外理论学说的堆砌,要么是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细微化的所谓“专业课程、方法改革”研究。

一、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研究回顾

职业教育学起步较晚,理论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源于普通教育理论,尽管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规律在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但随手翻翻手头的职业教育学教科书,却几乎很少有使人眼前一亮的职业学校教学规律的研究,要么用普通学校教育的教学规律代替职业学校教学规律,要么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兜圈子,要么干脆避而不谈。

第一种观点是用普通教育教学规律替代职业学校教学规律的“等同说”。

上个世纪90年代,郝庭智在其主编的《职业教育学》(1995年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的第七章论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质、特点及规律”,他在谈到教学过程的实质时,从普通教育的角度论述道:“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能的过程”等。他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知识,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从学生获得知识的总量看,是以间接知识为主,极为宝贵和重要的直接知识较少。直接知识是学习、理解、掌握间接知识的催化剂,是发展智能的桥梁,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是教学与专业劳动实践相结合,二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三是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四是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教学原则。所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四个:一是简约性规律;二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是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四是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胡迎春在主编的《职业教育教学法》(2010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尽管没有直接用“教学规律”这个词,但他在第一章论述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在第三节专门阐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本质和特点时,其实也在谈教学规律问题。他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内在的、隐藏的、共同的属性与特征,它决定教学过程的存在,推动着教学过程的运动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的统一。随之提出“职教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的论断,并论证道:“学生的时间有限,要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也不必要都从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不可能将所有认识都回到实践中一一检验,指导实践。”接下来的阐述完全是普通教育学书上的文字了:“相对于一般人类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大量是前人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大部分是从接受间接经验开始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学生主观认识上是新的,但在社会上已不是,而是前人已经发现并总结了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必都从亲身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开始。第二,由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而不能只靠自己的摸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起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高效率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巩固,经历捷径,不断提高。第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第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还在于这一过程的进行要受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所制约”。

以上二人所论述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也有很大的代表性,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普通教育学的思路来阐述,所论述的这些规律与普通学校教育的教学规律完全一致。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减负增效;中学生教育

2014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生职业发展辅导的主要载体,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通过中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让其了解自身兴趣、气质、性格,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激发学习原动力,从心理上“减负”,在学习上“增效”。

一、中学生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

1、显性价值――协同合作,减负增效

目前,“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等措施“增效”和教学督查等措施落实“减负”之外,还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主动性、高效性。如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是前提,而树立目标就需要“知己知彼”。中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开展探索、进行决策的过程,是中学生实现自主、快乐认知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协助支持、共同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这种共同体验和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减少学习压力,从而促进了“心理减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能够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择业理念,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增负”行为。

2、隐性价值――知己知彼,目标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知道“四个为什么”即:知道喜欢干什么,了解职业兴趣;适合做什么,了解职业气质和性格;能够干什么,了解自身职能和技能;最看重什么,正确认知职业价值观。同时,中学生通过初步了解职业的科学含义、职业的功能、职业的分类、行业的特征,初步了解职业的工作环境、标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认知职业的能力,拓展对职业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初步开展行业探索、职业探索、企业探索,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特质和职业选择的结合点和兴趣点,初步树立职业理想,为升学、职业选择和确定职业、就业目标提供支持。

二、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不够全面

有学者认为减负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效[1]。当前,关于中小学减负增效的研究,也多重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如何发挥教师作用,而忽略了中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家长、社会合作教育的作用,忽略了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因此“减负增效”的效果不理想。同时,我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在教育目标上,重应试能力轻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普及轻教育整合;在教育机制上,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参与[2]。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郑泽萍等曾对广州市6所高中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自我认知模糊,主动发展意愿不足;职业认知不够,信息来源渠道零散;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缺乏准确定位等方面问题[3]。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课程繁重,基本上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专业选择、自我认知、专业认知方面都十分迷茫,不利于专业学习、学业和专业规划和就业。这种现象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抓起提到了紧迫日程。

3.合作教育存在难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为主体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建设和合作的教育。中学生在自我认知阶段,需要家长和尤其是教师进行引导;在职业认知阶段,需要社会提供认知职业的途径;在认知过程中,离不开家、校、社会三方的密切合作。但是,目前缺少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教育的具体耦合联动机制研究成果,同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也缺少可以借鉴的具体案例,成功经验的欠缺阻碍着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的发展。

三、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体系

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内容体系应包含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传、基本知识介绍,让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加拿大在小学阶段,学校就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做职业介绍。第二个层次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什么是、怎样做”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如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试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第三个层次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在初中生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或必修课,按照一定学时,开展教育教学,初步的介绍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测试,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征。第五个层次是理论结合实践见习,在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以职业场所参观、职业人工作讲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见结在认识的方式,不断明晰自我、了解职业、修订目标。

四、加强自我和职业认知教育的相关建议

1、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职业规划教育

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是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好处不仅能够加强亲情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特质和理想等不易观察到的信息,为未来的升学选择、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2、加强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培训

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进修、师范生课程专题选修、“特岗教师”培训专题研修、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中学教师、师范生、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辅导咨询学习、方法工具使用、实践活动指导等技能。

3、形成联合教育机制

首先,要确定共同教育、共同参与的具体内容,让家长、教师和社会能够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其次,要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动力支持,要引导家长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上倡导企事业单位对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责任:三是形成组织职业认知教育的平台,政府应牵头组织远程教育平台和基地见习平台,把职业体验分享、职业介绍和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相连接,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向中学生特定时间开放,形成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见习基地。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定位;措施

作者简介:鲁琳雯(1964-),女,浙江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32-03

近年来,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数量,还是教学的质量,都令人欣喜。但在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定位不清,出现了偏差,从而给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一些按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思维方式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可能把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引向误区。因此,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解决好这个基本问题,深化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改革,无疑是保持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

现代化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单单是过去那种琐碎、简单的家务性劳动,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性劳动。随着酒店硬件的不断完善,酒店电脑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酒店文化的建设等都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从事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大部分是两类出身:一类是由过去的中职、中专升格而来;一类是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这使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的胎记,加之过去若干年的办学惯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么是中专酒店专业的发面馒头,要么是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压缩饼干。这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游离于自身的培养目标,也使人们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甚至在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办学特色更无从谈起。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

1.中职中专出身的人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就是为酒店进行的职业培训,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将人文教育边缘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性质工作,不是做研究,无须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2.普通高校办的高职学院认为,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3.百姓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众多百姓看不起为酒店服务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仅仅是培养端盘子、叠被子的服务员,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不屑一顾。因人们缺乏市场意识,令中国这个全球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成了酒店业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最为紧缺的国度。

4.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酒店业的“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服务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服务人才。从表面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实际上,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

5.一些高职学院与酒店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如高职生读了三年书,酒店让他们从服务员做起,令其难以接受。部分高职生缺乏吃苦精神,不安心从酒店的基层做起,对学历比自己低的管理者产生鄙视心理,由于心态调整不好,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就业很短的时间里,便频频跳槽,无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认为,酒店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时急功近利,一味地实用主义,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比如把大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他们看不到前途。而酒店却认为大学生“难伺候”、“不好用”、“反正不安心,不如使用职高生”,这种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协调,影响了人才的录用和成长,影响了酒店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双赢的大局。

二、对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2004]教育部1号文件就提出“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2006]16号文件又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因此,我们需要找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及其人才规格定位和就业去向,解决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等方面的矛盾,尤其是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的区别。实际上,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四星级以上酒店,从事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吧、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工作,须胜任酒店基层或中层管理职务。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作如下定位:

1.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道德、性格、思想、知识、能力、体魄这六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都要体现二者的融合与协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和综合素质。

2.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素质的培养上,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从培养目标的层面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一年左右要成为酒店基层乃至中层的管理骨干。毕业3~5年后,部分学生要成为酒店行业的精英人才”。

3.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酒店业岗位应用型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应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要适应市场――酒店业需求进行办学,即以服务于酒店业为宗旨,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此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定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应该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最终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因此,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培养学生基层和中层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和操作型的中职学生及科研型的本科学生区别开来,有别于职业培训,突出其应用型、实战型和技术型的办学特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科学定位应采取的措施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中的基层或中层管理者,这类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又需要有管理能力,同时又承担着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而做好主管、领班等基层工作,是酒店生存或良性运转的根基。目标决定模式,只有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1+0.5+1+0.5”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教育,即学生首先在校学习一年,掌握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去酒店实习半年熟练掌握前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弥补在学习理论时感性认识上的空缺。经过实习,学生带着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其它课程及技术,最后再到酒店实习半年。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位,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

(二)建设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市场需求证明,高职教育既不能采用操作型的中职教育模式,也不能沿用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特征,遵循“加强基础、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继承、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整合课程内容,大力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建立开放、个性、多元课程体系结构,形成“三级教学平台”(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工具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职业流动和提升能力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平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块化教学,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配置以相应主干课程,使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专业与基础进行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紧,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人才培养水平。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把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在这种职业意识和习惯上,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够在酒店企业充分施展才能。

综上所述,只有解决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定位,澄清模糊认识,运用工学交替“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培养中、基层酒店管理人才方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才具有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朱莲.加强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酒店类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史保金.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黄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定位[J].职教论坛,2004,(21).

[6]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德育课教学加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职校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时代向职业生涯过渡的准备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为了使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职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专门课程教学、专业或学科教学渗透、日常德育工作等。笔者认为,在各种途径中,德育学科教学是目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较为有效途径。因此,笔者结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关工作,重点探索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一、德育课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课教学可以成为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阵地

中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教育阶段既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抉择阶段,提供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教育和指导,是中职德育课教学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中职德育课课程内容丰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为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因此,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之处,在教育的目的上高度重叠,这就决定了德育课教学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

(二)德育课教学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系统的教育资源

中职德育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及《心理健康》五门主干课程构成。

1.专门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课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竞赛、辩论、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基本知识、技能和策略,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并形成正确成才观和动力机制。

2.德育课课程教学渗透。《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及《心理健康》这四门课程都突显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着重帮助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经济政治与社会》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哲学与人生》帮助学生提高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通过这些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中职生顺利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好准备。可见,德育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为渗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使职业生涯教育不再局限在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

二、在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主要策略

(一)准确定位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分阶段整合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中职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规划、自我要求发展的意识,并获得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学生三年中职学习过程。同时,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分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布局,初步确定年级阶段目标要求。其中,职一级是“职业认识”阶段,主要完成专业、职业的初步了解和自我定位。职二级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积累”阶段,主要是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各个就业方向、完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锁定目标单位群,积累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职三级是“职场实践探索”阶段,主要是引导中职生顺利通过招聘进入目标单位,开始“顶岗实习”,在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德育课教学也结合阶段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专题模块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德育课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调整,形成相应的专题模块教学内容,使德育课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体现职业认知特点,并与学生专业学习一致,也使德育课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职业学习发展需要。

(二)立足《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该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结合专业教育要求,以拓展的方式,如职业能力测评、专业技能比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等。另一方面,要结合职业实践,以职业调查、专业实训、企业宣讲等的形式介绍当前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迹等,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书为载体,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实践。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一上学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学生基本完成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书仅是文本形式表现的学生职业生涯远景描绘与近期行动的计划,学生能否将规划的内容落实于行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在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于行。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尝试:第一,开发《学生活动任务指导手册》。该手册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设计了职一年级到职三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完成,使学生自身的职业认识和发展得到提高,相关的目标和措施逐步落实,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反思和调整。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我校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项目列为校技能节比赛的通用项目,每年学校技能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然后在初赛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市决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在内容上体现专业及职业教育特色,在形式上拓展了德育课程教学功能,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为顺利就业和创业创造条件。第三,尝试就业。创设模拟求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准备求职简历、关注面试形象、面试礼仪,注意面试问题的应答。消除学生对于“面试”的畏难与紧张情绪,为学生此后真正应对面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及面试过程的应对,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面试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检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目标的实施情况,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调整。

三、德育课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

(一)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果显著

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职业定位与兴趣特长、阶段目标与具体措施、评估与调整相结合,提高“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在顶岗实习中找出自身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使顶岗实习的稳定度得到很好的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参加广州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中,每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互相促进

经过两年多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德育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也增强了。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都得到很大提升,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形成了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同时,也提高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德育课教学中强化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成为共同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