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十篇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十篇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53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1

关键词:幼教改革;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冲击;对策

引言

幼儿园是儿童开始学制化教学第一个接触的场所,其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保教机构。对于幼儿家长以及社会来讲,幼儿教育有可控且多样化等优势,是儿童走向社会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阶段。因此,幼儿园可以说是幼儿在同龄化环境中进行人格和情感养育的温床。在幼教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工作。

一、幼师素质结构的含义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可知,幼师的素质结构包含了幼师的道德、学识以及幼师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幼师的素质能够体现出幼师的整体能力,也能推动幼师的教学效果呈现。在对幼儿教师素质进行研究时,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幼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和教学责任感等方面都属于幼师素质结构的范畴。良好的素质结构,能够使幼师与幼儿间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进而提升幼儿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幼师素质结构的基本组成

根据幼师素质结构的构成划分,幼师的素质结构主要可分为:普通素养、专业素养、专业态度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普通素养就是指教师自身的人文、科技素养。也就是说在幼师个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包含了基本的政治文化素养、社会阅历素养以及其他各学科知识素养。教师的普通素养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其教育素养结构的基础内容。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则指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师个人专业的知识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素养。而教学能力素养则更多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的教学规划能力,包含了对课程设置的规划,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规划等。专业的教育态度实际就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学态度,主要包括了课堂教学态度,课后与幼儿的交流态度等。教师的人格特征就是教师个人的基本特点,包括身体健康情况、精神状态、情绪表达以及性格特征等。

三、幼教改革背景下的幼师素质结构面临的挑战

(一)幼教市场改革对现有幼师素质结构的挑战

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所以也要逐步走向市场化,大多数公办园要转制,民办园要直接面对市场经济,幼儿园运营模式也会逐渐趋向企业化、产业化,园长也会向企业经理的角色转变。但是,幼师素质结构中并没有市场经营及管理这一项,而且幼师及高师课程也没有这项培训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幼师也需要进一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以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什么经验可循,所以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比较大的。

(二)飞速发展的科教文化对幼师现有素质结构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教文化产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幼儿教师来说,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教文化面前,其原有的素质结构也会面临较大的冲击。首先,科教的发展对幼师个人的文化素养要求也有所提升。幼师要想更好地适应幼教工作,就必须促使自己的思想文化与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教文化内容保持一致。其次,科技的发展也必然带来教育产业发展的科技化。因此,幼儿教师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也必须对原有的素质结构进行变革。而且随着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度提升,也必然使幼师在开展幼教工作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四、面对挑战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一)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对于幼师而言,其不应该因为自己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就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即便是幼儿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促使自身的发展与教育改革保持一致。目前行业对幼师从业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幼师自身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在幼儿教育活动程中可以满足社会提出的要求。

(二)幼儿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在幼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幼师的素养影响着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首先是幼师从业者至少应该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水平。学历基础是确保幼师基本素养的根本;其次是在幼师素质结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师行业的特殊性,鼓励教师进修,通过改善幼师自身素质结构来提升幼师执教能力。

(三)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和设置

现有的幼师素质问题多少都与高师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局限有关,所以,必须改革高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高师也要针对带来的四大挑战进行改革,改变培训体制、方法和课程内容,增设幼儿教育哲学、课程设计、综合教学、观察评估、教師专业态度等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和理性批判能力。而全国园长培训班还要加入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五、结语

总而言之,幼教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当前的幼师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针对幼师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相关单位及人员应该从幼教改革对幼师素质结构带来的冲击着手,加强对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如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幼师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身素养。

作者:马前义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2

论文摘要: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提高“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的意义,并就加强“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途径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工队伍建设、凸显校园环境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品味、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幼儿教师是公民人文教育的启蒙教师,所以,提升“准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不仅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和提高公民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

1.加强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的意义

1.1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人文素质应该体现综合性、示范性、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当前,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上。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部分“准幼儿教师”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在能力层面上,部分“准幼儿教师”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准幼儿教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要和要求,职业技能综合性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准幼儿教师”人文素质与幼儿联系不紧等等。

1.2加强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育的意义

1.2.1有利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改需要的新型幼儿教师。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培养高师“准幼儿教师”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2有利于“准幼儿教师”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尤其是促进“准幼儿教师”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包括多方面,主要技能表现在“说、写、画、弹、唱、跳、做”等,其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灵的塑造者,幼儿教师的素质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其技能和素质直接影响幼儿心智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准幼儿教师”的人文教育。

1.2.3有利于“准幼儿教师”的和谐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公民的素质和谐发展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知识、能力和修养都要和谐发展,即公民的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修养都必须和谐发展。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大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这些都离不开“准幼儿教师”人文素质的和谐提高。

2加强高师“准幼儿教师”人文教,的主要途径

2.1新人文教育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准幼儿教师”教育的重点:一是增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我国下一代公民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要靠广大幼儿教师的辛勤劳动。二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个幼儿。幼儿教师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幼儿,都要一视同仁。三是以幼儿生存和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幼儿。幼儿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幼儿游戏和幼儿玩耍机会,使幼儿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四是尊重和理解幼儿,把自己放在幼儿的位置上。

2.2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i。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应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应包含幼儿园教师所需的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心理知识、历史知识、艺术知识等,为“准幼儿教师”奠定丰厚的人文素质基础。

2.3改进和加强教工队伍建设。专任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准幼儿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3

关键词:幼师生;师德培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心理素质。其中,由于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幼师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幼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幼儿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幼师生师德教育是指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要求,对在校生施加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专业信念”。然而,目前广大幼儿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仍以说服教育为主,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方式,这一问题是本文试图探讨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开设师德课程,形成师德认识

师德教育应避免枯燥空泛的形式主义,注重幼师生师德水平提高的有效性,首先要使幼师生形成明确的师德认识,开设相应的师德课程学习并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与要求,在师德课程中将社会公德教育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行为准则,使幼师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师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利于幼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日后的幼教工作中树立“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的观念,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自身言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划定底线,不越雷池。

二、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师德修养

师德教育也要避免形式单一的理论传授,重视文化熏陶的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幼师生的师德修养。幼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师范性”,使校园设施、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成为师德教育的载体。如黑龙江幼专在校园主广场树立了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在各草坪设置了刻有教育语录的假山怪石,在文化长廊、宣传栏、壁挂等设施上宣传以“兰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精神,着力打造幼师生高雅的君子、淑女气质,以促进其品质修养的提升。其次,重视开展“两代师表建设”,评选校级名师、教学骨干、教学新秀作为榜样目标,并邀请教育名家、知名学者进行专题报告、讲座,打造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此外,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如在教师节、儿童节、教育家的诞辰纪念日、校庆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强化师德观念。

三、重视实习实训,树立师德理想

师德教育应抓住实习实训这一重要契机,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幼师生检验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正确进行教师角色定位,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只有真正接触到幼儿和幼教工作,幼师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幼儿的养护者、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者,幼师的师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道德认识的形成。因此,在实习实训其间应尽力做到语言文明、规范,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亲和,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自身的学识和德行感染、引导幼儿。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唯有对幼教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将爱心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始终,才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进而树立“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目标,充实并丰盈师德幼师生的师德理想。幼儿教师师德素质的养成要抓牢职前培养这条重要途径,幼儿师范院校有责任与义务采取多样的教育实践方法培养出知识过硬、品质高尚、素质优良的幼儿师范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教人才。

作者:吕小婉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21-01

幼师专业备受学生青睐,从事幼师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多,幼师生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幼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其中音乐素质的缺乏格外突出,究其原因,幼师院校在对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对幼师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效的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的现状

对幼师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我们往往认为这是纯粹的音乐学习,但是缺乏人文底蕴的音乐教育是低水平的,不可能对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音乐素质培养。[1]而人文底蕴是一个人综合学习的积累,在幼师生进入学校以前,这一积累是依靠文化课的学习来实现的。

但是从现实看,幼师生在入学前的文化课学习并不是太成功,这就导致了幼师生相关人文底蕴积累的缺乏,使音乐学习缺乏基础。

幼师学校对幼师生在音乐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音乐素质培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幼师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不仅仅需要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悟性。[2]不仅需要有一个系统的音乐学习体系,还需要学生有一个音乐熏陶的环境。

幼师学校在幼师生音乐培养的课程安排上缺乏对音乐学习的注重,只关注幼师生教育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因此使幼师生在学校缺乏对音乐的系统学习。幼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但是学校的课程安排没有对幼师生进行统一的音乐训练,没有在专业设置上突出音乐教育的特色。

幼师学校的音乐熏陶环境也相当缺乏,其实对音乐熏陶环境的构建并非难事,但学校对于音乐专业教育缺乏重视,导致了环境建设方面的缺失。

幼师学校的教育职业化使学校的氛围缺乏活力,缺少能让本身具有音乐兴趣和特长的幼师生发挥的活动,如举办晚会、演出和座谈会等。

二、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问题的产生是整个幼师教育体系不健全的表现。首先应立足于幼儿教育的自身特点,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应该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启发,因此需要幼师有一些专业特长。

幼师实际工作的需要是培养幼师生的目标,那么对于幼师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就应该加强。但是大部分幼师院校对“幼儿”和“师范”这两个幼师教育核心的把握出现了偏离,将幼师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进而运行一般师范教育模式,没有突出幼师教育的独特性。

从其自身来看,幼师生在这一时期尚属于人生的不成熟时期。思想上难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关注度更多地放在自身知识学习之外的方面。对于自我音乐素质的培养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幼师生群体音乐素质水平千差万别,导致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不能正常进行,幼师生群体水平的不平衡也使得学校无法开展统一的音乐课程学习。

社会大环境也对幼师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就业应聘中,企业只注重应聘者的能力,忽略了其素质,他们的升迁也往往不是靠业务能力,而是靠一些非技术性的能力。这样的大环境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浮躁、不务实。

三、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的改进措施

既然我们明确了幼师教育的需求和特点,就应该在幼师生的培养上突出重点,对于幼师生的教育技能培养和音乐素质培养做到按合理的比例搭配。

首先,应该增加音乐学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音乐的学习是注重基础的,而且幼师生的自身素质比较薄弱,因此,在安排音乐学习的课程上应该侧重幼师生的音乐基础学习,将音乐基础打牢。

其次,应该教育幼师生注重音乐特长幼儿的培养。现在的家长大多注重孩子的特长开发,因此对幼儿的专业教育要更加细化、更加追求深度。

再次,学校还可以开设幼儿音乐教育专业,将幼师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得以体现,让幼师生能获得完整的幼儿音乐教育。

四、结语

幼师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幼师生在幼儿教育中的工作成效,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培养幼师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改革,以保障对幼师生的全方位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5

摘要:自有幼儿师范教育以来,理科教育基本能适应幼儿园常识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尤其《指南》科学探究中三个目标的提出,显然学前教育专业理科课程不能适应这一课程标准,为此探讨理科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探究理科课程幼儿科技教育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下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三个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指南》揭示3―6岁儿童学习规律与特点,是幼儿科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加入发达国家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相应元素,瞄准科学教育制高点,这是一个起点高、操作性强的保教体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本文专门探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源于初中毕业生,理科属于初中后教育。反思学前教育专业理科课程是否适应这一课程标准,如何顺应这一课程标准?

二、理科课程设置的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的

从1903年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诞生至今,幼儿师范教育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对教师要求的提高,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道路,开始升格为大专或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合并,培养大专或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已成为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伴随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就理科课程设置而言,清末幼师理科课程设置作为文化课,包括化学、博物、格致等;民国时期以1919年北京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1917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传习所(后于1922年改为幼稚师范w校)为例,主要理科课程设置包括理科、算术、混合数学等。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首次有详细的规定。三年制幼稚师范科之理科教学科为算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理科课程从课程门类到课程名称都相对稳定。从咸丰到民国时期近50年的发展,我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初步建立,中等幼稚师范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为幼师生开设理科课程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标,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理科课程为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我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理科课程体系基本确立。虽然教育部在1961年曾对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育计划做出了调整,但60年代中后期“”开始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全盘毁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重现生机。

1980年10月教育部重新制定颁发了全国统一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明确规定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养员,修业年限分三年、四年两种,招收初中毕业的女学生。本教学计划把文化基础课确定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这八门课整合并简化了以往该类课程的门类,90年代后期增加了英语和计算机,至今未变。课时方面1985年教育部又对1980年的教学计划做了修订,三年制幼师上课总时数由3131减为2660,减少理化课的课时(比原计划减少一半)。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和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课程设置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与此同时,推进教师教育结构调整,提出三级师范要逐步向二级师范过渡,从而使中等师范学校得到合理收缩,并淡出教师教育体系。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三年制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五年制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幼儿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幼儿教育发展,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具有必需的幼儿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幼儿教育实践技能和相关的幼儿教育研究能力,具有能从事幼儿教学的特长,能胜任相关领域与机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幼师理科课程设置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课程分为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六门学科。自有幼儿师范教育以来,理科教育基本能适应幼儿园常识教育,较准确地反映当时社会发展对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即培养能“教”幼儿园常识课的老师。

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志明于1990年编著《幼儿科学教育》一书,率先提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成为该课程改革研究的先行者。幼儿科学教育对原有常识教学做了根本性的调整,并且开展了相应的教法实践研究。从常识到科学教育,课程名称的改变本身就说明幼教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转变。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幼儿科学教育快速变革时期,幼师理科课程设置的问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显现。幼师的理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参照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的标准确定。虽然幼师毕业还不能达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水平,但幼师应为幼帅生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做好各方面准备,打好基础。

三、理科课程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从常识课到科学教育领域的嬗变,显然幼师理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相应研究不足,改革乏力。况且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期学生素质很好,90年代后期,因高校扩招导致幼师新生质量下降等,21世纪以来幼儿教师和幼师生科学教育底气不足,科学素养期待提高呼声不断,我校研究和全国其他院校基本一致。幼儿教师的实际状况和《指南》要求的差距是当前需要特别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的理科教学需要顶层设计,1997年国家教委开展了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园丁科技教育行动”,意在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启蒙教育能力,改变幼儿科学教育薄弱的状况。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迫切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指南》的颁布,从《指南》科学探究目标和内容探讨学前教育的理科教学,偏离幼儿园科学教育实际需要,倒逼学前教育的理科教学嬗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主管部门尽快解决。

这与新西兰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相似,2002年新西m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调查表明,新西兰幼儿教师的整体科学素养偏低,然而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改革措施有三:①选取优秀生源改变以往录取对象,挑选有着优异理科背景知识的综合性中学毕业生和增加招收男生比例;②增设自然科学专业课程;③为期一年的本科实习在顺利通过前三年幼儿专业课程和科学专业课程学习后,本科第四年开始每个学生将要开展为期两年的幼儿科学教学实习活动[1]。

这些改革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江苏高等幼师免费男生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男生优质生源从事未来幼教事业,提高了未来幼儿教育师资的科学素养并带动和提高了女生的科学素养。改变了前些年师范教育“开闸放水”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现象,客观上容易让人感到教师工作是一个“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工作。江苏高等幼师免费男生政策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教师教育“触底反弹”、逐渐攀升的希望。

增设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如面向幼儿园的综合理科和StS课程,改变知识过细、过窄且陈旧,方法传统,科学探究失范,又偏离幼儿园科学教育实际需要的现状。把培养探究素养和实施探究教学的幼儿教师作为核心目标。建立以体现当前科学教学的知识结构、学科要素、思维模式、体现《指南》理念,满足科技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诸方面要求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强化第五年的幼儿科学教学实习活动内容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在当下国情和学前教育专业科技教育环境下,按当前培养模式,使现行幼师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等得到较大提高有一定的难度;能迅速并持久改善科技教育现状和大量培养合格的科技教育教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创办科学教育专业,集中科学课程优秀的有志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学生,培养专职科学教育幼儿教师,快速充实和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水平。

在《指南》新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现状众所周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主管部门要尽快解决的课题,本文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的职前教育探讨仅供相关部门参考。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6

(山西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044000)

[摘要]在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通识性知识既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幼儿园教师保教工作水平持续提升的源动力和支撑力。学习通识性知识有助于拓宽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化水平。高校、幼儿园和教师三方融合一体化培育,是幼儿园教师学习通识性知识的主要途径。

[

关键词]通识性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质量和发展态势,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通识性知识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它对拓宽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视野、丰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保教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价值。高校、幼儿园和教师应三方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

一、通识性知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通识性知识指支撑和保障其有效开展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促进其专业持续发展的广博普通文化知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掌握的通识性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这些知识对促进幼儿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持续发展、提升幼儿园教师保教工作质量起着基础性作用。

首先,从幼儿园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独特性来看,幼儿园教师接触的是3—6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范围逐步扩大,学习的渠道也开始多元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十分旺盛,所提问题不仅十分奇特,甚至还具有前沿性和深刻性,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文化、数学、宇宙、艺术、生活等方方面面。教师由此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广泛的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通识性知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掌握支持、引导、促进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并能在保教实践中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其次,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来看,由于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师必须注重各个发展领域之间、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而不应片面追求儿童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也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才能为儿童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再次,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启蒙性来看,幼儿园教师必须广泛学习人类文化各个领域的通识性知识,才能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到理解、感悟和信念,并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加以实践。由此,对幼儿园教师而言,通识性知识的多少、文化底蕴的厚重程度,一方面决定了他们文化水平的高低和专业知识的多少,决定了其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营养是否充足和将来专业持续发展的高度与持久度,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幼儿对其提供的保教内容、保教方式的喜爱程度和其开展的保教活动的质量。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枝繁叶茂,同样幼儿园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丰富,文化素养越深厚,在保教工作中往往更有爱心、信心、耐心,更懂得信任和宽容儿童,保教实践更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仅立足于幼儿现实的发展,更关注幼儿未来的发展。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通识性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历练师德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从教书匠成长为卓越的教师,真正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学习通识性知识的途径

(一)高校要对接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加大通识教育课所占比例,增强课程的文化内涵

纵观我国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专院校,其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基本包括四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素养模块,通常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二是人文素养模块,通常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三是教育素养模块,主要开设了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中外教育名著导读等课程;四是工具技能类,通常开设了外语、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尽管涵盖了政治、社会、人文和教育四大领域,但真正作用于“文化内涵”的课程还是开设得很少,尤其是课程实施中没有真正对接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需求,难以满足幼儿发展和幼儿园保教工作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专院校对接幼儿园,从幼儿园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出发,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精心构建本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融汇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美学等学科领域,使其特色化、深度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孕育文化内涵的课程或内容,如可以增开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自然科学知识、艺术修养、通俗美学等选修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为职前幼儿园教师积淀通识性知识、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历练文化品性,进而坚定职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供广泛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二)幼儿园要重视园本文化建设,为教师搭建持续学习交流通识性知识的平台

为丰富幼儿园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育幼儿园教师美好的心性品质,就必须首先重视发挥幼儿园园本文化的引领作用。园本文化的功效说到底是养成、浸润、生成与升华,故幼儿园应坚持“以文立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办园思路,用“园本文化”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发展专业。其次,要发挥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引领作用,通过特色课程、专题讲座、知识论坛、外出培训等方式,让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获取更多更广泛的通识性知识、人文精神资源和职业自信力,充实、替代或改变自身原有的一些旧知识、情感和行为,并自觉内化为高尚的人文精神,最终融化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保教工作水平。再次,要拓宽通识性知识和文化习得的渠道,搭建幼儿园教师之间、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社会、高校研究者之间多元学习、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沟通交流平台与互助平台,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幼儿园教师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保障。

(三)幼儿园教师要加强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和反思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3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批准号:BHa110056)的子课题“基于职业准入标准的幼师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BHa110056-11)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保障,而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又是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幼儿园职业准入标准,以此保障幼儿教师的发展、幼儿的健康成长。

21世纪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也对幼儿园教学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育手段不断更新,各种多媒体软件的不断开发,随之而来的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提高,制订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准入标准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研究以湘潭市幼儿园的性质和质量等级(示范园、民办园),分层随机抽取10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对象职称、年龄不等。主要通过三种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分别是:问卷、访谈和观察法。

2.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来源与获取态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达到90%以上。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对幼教工作前沿信息的态度、幼儿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情况、教学软件的制作与运用方法等方面。整套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基层幼儿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陷于琐碎而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因此,他们的教育知识和信息技能70%主要来源于个人实践经验及其反思,这是一种自下而上、日积月累而成的个人知识;其次,30%是来自同事间的观摩和交流。

(2)幼儿园信息设备资源配置与教师应用能力现状。随机选取了30位教师作为结构访谈对象,35%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信息化资源程度不丰富,只有65%的教师认为园里的信息化资源是丰富的。可见,湘潭市大多数幼儿园对幼儿信息化教育所作的投入还不是很大,多数一线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在前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中,全程参与观察六位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除了在公开课或教研观摩活动上,平常幼儿教师上课时基本上不使用课件,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几乎为0,对于信息化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word、powerpoint、Flash等+简单工具,能熟练应用的分别只占25%、17%、5%。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

课题组提出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的3个基本理念,从3个维度提出了8条要求。

1.基本理念。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满足和保证教育的基本功能及科学的儿童观、幼儿课程观、幼儿教师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造良好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的3个基本理念。

2.基本内容。针对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必须达到的信息技术目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准入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如表1所示)

四、准入标准的可行性

1.标准的科学性。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知识维度,通识性知识领域提出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提供了依据。信息素养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信息时代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从3个维度提出的8条要求,符合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2.幼儿师范院校培养的可能性。信息技术课程是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一学期课时安排一般不少于18周,周课时不少于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的思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典型的项目中,整合知识点,精选案例,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使用、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重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幼师生只要完成幼儿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教学目标,就能达到课题组提出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中的8条要求。

3.幼儿园需求的满足。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幼儿园。幼儿教师在备课时选用最适当的探究方法或检索系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检索在线信息,进行网上教学交流,并独立使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把知识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增强幼儿学习时机。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的结构,有利于突破教育活动的重点、难点,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涵盖了“利用软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浏览网页,采用各种方法收集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查阅与比较”等基本要求,该标准能够满足幼儿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327-02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

(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这些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只有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才会避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自己却不懂的现象。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过去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孩子才可能有一碗水”,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报纸、电视、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有好学爱问不断学习的精神,应该敏锐地向生活提问,向生活学习,老师应和幼儿一起成长,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不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幼儿,如,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通过让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纪录片《婴儿日记》的方式进行巧妙地、直观地回答。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过去在科学教育方面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即时效应,组织一个活动就希望实现一个预定的外显的目标,如孩子学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这里我们强调的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的。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为本,注重教育教学、课程对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宜性、选择性,强调儿童的主动实践、探索探究学习等一些基本理念应该成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幼儿教师进行的是科学启蒙教育,所以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幼儿教师科学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怎么能指望幼儿去正确的认识世界呢?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不通过操作材料就完成科学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如,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到了秋天,就收集种子、捕捉秋虫等。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孩子们操作的科学材料。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材料……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在进行有关“风”的教育活动时,教师提出“风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就让幼儿自己尝试“造风”,有的幼儿通过扇硬纸板产生风,有的幼儿发现教室里的风扇能产生风,甚至有的幼儿说跑得快了就感觉有风在耳朵旁边吹等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他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奥的科学概念被他们理解和掌握,他们也从中不断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如教师讲有关“对称”的概念时,一位幼儿说“屁股是对称的”,教师很生气地说“就你会想,坐下”。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原本正确的关于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更挫败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信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同时,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也能够使幼儿教师很好地对待工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素菊.我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分析综述[J].当代学前教育,2007,(5).

[2]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2010,(21).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9

论文摘 要: 幼儿教师的发展正在开始从数量满足型向专业发展型过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兴衰,又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为此,作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发展正从数量满足型向专业发展型过渡。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幼教师资队伍,既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兴衰,又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在对临沂市的幼儿教师调查中发现,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核心力量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改革对策,则将成为区域幼教事业与教师发展的“瓶颈”。 

一、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素养偏低,教育理念落后。 

调查显示,临沂市幼儿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各层次的学历比例为:初中占7.3%,中专占68.9%,专科占20.2%,本科占3.6%,这表明大部分的幼儿教师是中专学历,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是初中学历。虽然学历不一定与才能、学识成正比,但是高学历的教师总体能力、学识层次更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整体而言,临沂市的幼儿教师学历偏低,本科以上高学历老师更是太少。幼儿园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突出人才优势。 

另外,大部分幼儿教师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或职业幼师,虽然有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弹唱舞美基本功,有耐心、童心,等等,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弱点,就是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功底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等。更重要的是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没有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能平等对待儿童,不尊重儿童,不重视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等等。 

(二)专业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临沂市的幼儿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只有27.4%,幼教专业毕业生只占38.7%。这说明大多数的幼儿教师是非专业的,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进入了幼教行业。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二是幼儿教师的培养渠道减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一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毕业时无法拿到幼儿教师资格证。因此他们虽然经过了职业培养,但专业思想并不牢固,综合素质较差。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中,认为个人的专业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占23.6%,一般的占46.2%,较低的占27.9%,很低的占2.3%。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方面,有长远规划的占0%,有中期规划的占21.1%,有近期规划的占23.5%,没有规划的占55.4%。近五年个人参加专业培训的情况为:5次以上的占0%,3—4次占0.5%,1—2次的占21.4%,0次的占78.1%。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职业规范、职业周期、专业发展规律、职业价值取向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树立终身从事幼儿教育的观念,在专业学习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情绪,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还有些教师仅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甚至是“保姆”,这显然与当代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离“专业型教育家”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长期工作在保教第一线幼儿教师,因缺乏职前与职后幼教专业培训,在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时,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急需在学习与研究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教育实践能力偏低,教育研究能力较差。 

由于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加上工作的繁忙和琐碎,不少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差,表现为不会分析、评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能够根据儿童的需要、具体的教育情境和长远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对幼儿教师近五年个人承担立项课题及正式的调查显示,只有0.3%的老师承担过市级课题,15.6%的承担过县级课题,没有课题的占到84.1%,76.3%没有发表过论文。由于受科研能力水平的限制,不少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其教育能力的偏低势必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幼儿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针对《纲要》的要求,根据省教育厅提出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意见,结合临沂市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要使幼儿教师获得长足发展,真正成为专业化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法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20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地贯彻和落实,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只有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教领域并安心从教,幼儿教师的质量才能提高,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二)加快培养步伐。 

山东省教育厅在《关于规范五年制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将根据全省小学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实施途径。承担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任务的各有关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五年制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根据这一指示,我市的幼儿师范学校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要根据当前学前教育对师资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合格幼儿教师。把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而完善的课程体系,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只有设置合理的职前教育专业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人才,才能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最终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 

(三)健全培训体系。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厅长在山东省农村学前教育研讨会上提出,到2012年,我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以上。幼儿园园长、教师持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现在,我市的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只有53.2%,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只有27.4%,离省里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除了严格引进新师资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幼儿师范、教师进修学校等作为固定培训基地,积极建立形式多样的学前师资培训中心,把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划,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对从事学前教育的师资有计划地进行轮训,并逐年扩大培养数量。其次,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个人等方面的积极性,开展脱产、函授、业余面授、在岗自学、教学教研等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在培训质量上,要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多方面结合,强调实践。通过培训,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加快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岗位的建设。最后,要通过请进来(聘请专家辅导、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走出去(走出去参观学习、取经)的方式和相互观摩活动,加强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强化队伍管理。 

进一步明确和健全管理权限,确保幼儿教师有机构管、有人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调动等有章可循。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必要的清理,将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素质较低的教师调离教师队伍。同时,通过经济、行政甚至法律手段,制约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减少学前师资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流失,保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而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师素质决定学前教育质量。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真正把幼儿教师待遇和地位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打造一支质高量足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贤,丛立新.高屋建瓴——当代教育新观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1997.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应试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集体组织,它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认知和行为习惯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学前教育会让幼儿终身受益。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幼儿教育向小学化倾斜。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过早的教授幼儿与其年龄不相匹配的文化知识,单纯靠死记硬背,会使幼儿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害怕,不愿意去学习,长久下去也就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幼儿们的健康成长。单纯将文化课程教授给幼儿,幼儿机械地学习、记忆,阻碍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长时间学习知识,会影响神经系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也会造成驼背、近视等,影响幼儿健康成长,规范幼儿教育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问题

1.社会、学校、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家庭对幼儿的成长追求过于片面,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经验不足、认知不够,在幼儿受教育方面不能综合考虑,在考查幼儿受教育情况时,片面追求幼儿认识了多少个字,学会了多少个单词,背会了几首诗……这些考查标准导致幼儿学习标准向小学化倾斜。

2.幼儿教师素质不达标

幼儿教师的聘用机制不够规范,导致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达标,综合素质不均衡。有些幼儿教师不能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幼儿,认为给其传授更多的知识就是成功的教育,严重制约幼儿身心、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校方对幼儿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标准不科学,通过幼儿文化课程受教程度来断定教师的工作成果,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向小学化倾斜。

3.幼儿教育市场混乱

对于私立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一直以来幼儿教育未被列入教育体系当中,使教育监管部门以及相关督察人员对待幼儿教育、幼儿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指导、管理办法,导致幼儿教育市场混乱。市场经济下私立幼儿园竞争激烈,为追求更多的生源,学校迎合家长,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口号,揠苗助长,一味地追求学习效率,忽视对幼儿的人格、习惯、社会认知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谋求利益导致幼儿教育场所向小学化倾斜。

三、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1.社会、学校、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把学习文化知识当作唯一的成才之路,社会、学校不能将文化知识的考核当作判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幼儿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社会、学校、家庭站在幼儿的角度,把塑造人格、培养行为习惯当作学前幼儿重点培养方向,让幼儿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遐想。在改进学校教育的同时,家长也应转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发挥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2.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幼儿教师的聘用标准,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改革陈旧的教育方法,以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目标;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彻底改变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多元化、多方面科学合理地制定幼儿学习课程模式,让幼儿从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3.规范幼儿教育市场,建立幼儿教育体系

国家、社会应明确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幼儿教育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幼儿教育场所的办学资质,提高办学软条件,相关政府部门要尽快将监管幼儿教育管理规章制度责任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监管部门作用,彻底查处违规经营、不规范经营和不达标经营的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应做好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孩子都赢在起跑线上。规范幼儿教育,要做好幼儿入学前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做好幼儿入学前的衔接工作。教师应帮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塑造幼儿诚实、自信、坚强、乐观向上和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的海洋中都能有所收获,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道路都能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赵敏.特色幼儿园的创建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方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