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解决方案十篇高等教育解决方案十篇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48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64-02

教学环节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师资方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

施呢?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另外,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不能将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加以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四)成绩考评单调,实践能力测试不足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五)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高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的高职会计教学方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解决措施

(一)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清高职教育目标。树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结构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是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如对《财务会计》内容及时补充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内容,则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进行协调。

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新颖的会计制度等,更深入地进行会计领域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会计教学不仅要妥善运用咨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课堂演示性、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要大力提倡,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相关的参考书、全国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中有关会计实务的内容、网络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的“会计从业资格”与全国“注册会计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三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可以利用专业师资的优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组建会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记账、财税咨询、审计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审计基础工作。

其次,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企方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刘尚林.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2

参加此次峰会的客户有来自政府、教育、医疗、国内金融、制造、互联网、电信、能源等行业的信息化专家及it主管。戴尔通过行业分论坛以及现场演示向客户展示了戴尔在这些领域最新的解决方案,并与Cio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Cio们还现场体验了戴尔云计算、虚拟集成系统以及智能数据管理等解决方案。峰会上,戴尔展示了完善的制造业解决方案,如供应链管理学院研修课程、DellDragon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戴尔产品及利润分析解决方案等;在金融行业,移动信息平台、银行柜员终端解决方案,商业智能,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帮助金融企业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也展示了在教育行业的互联校园解决方案、虚拟化实验室及教育云等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架构;戴尔是全球医疗it解决方案主要提供商,其移动临床计算解决方案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医生的效率,将推动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从XpS13超级本、Latitude系列商用笔记本到LatitudeSt平板电脑等的最佳移动体验,以及包括第12代服务器、Compellent存储、wYSethinkClient等戴尔新一代企业级产品及解决方案。

峰会上,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技术培训及试点合作,戴尔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更好地践行教育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应用要求,为中国教育用户创造更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体验。戴尔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签署戴尔虚拟集成系统(ViS)联合实验室项目备忘录,帮助教育行业客户率先使用戴尔ViS解决方案和“互联校园”教育信息化技术;同日,戴尔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并搭建的虚实共存且动静结合的云时代数据中心在北京大学正式落成。戴尔还与中国东方航空双方就长期发展签署了合作备忘。戴尔已经参与东航的虚拟化、呼叫中心、联合办公以及东航eRpe—HR系统的管理咨询和开发咨询工作,双方致力于把航空服务和客户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出新一代完善的航空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非常高兴能够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北京大学以及其它行业机构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加深了戴尔在中国的实践,也聚集了业界最优秀的专家,进一步体现了戴尔服务中国客户的决心与承诺。it和业务不断融合,客户期望我们提供端到端的it解决方案,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客户的心声就是我们的行动。希望通过此次客户峰会以及深入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帮助客户实现业务目标。”戴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大型企业及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容永康先生表示。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系列;案例;教学法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或称法学教育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旁听案例、实习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是笔者经过近二十年的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在原有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由五种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这一系列的几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也可以全部使用。每一种方法的目的和具体操作各有其特点: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比如,为了使学生明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犯罪客体对定罪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两个相似的案例甲盗窃工厂仓库中的电缆,构成盗窃罪;乙盗窃铺在地下的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再比如,为了说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举出王宝森贪污的案例等。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各个阶段时,教师可以讲“王XX诉李XX损害赔偿一案”,从王XX如何起诉,李XX如何应诉,到法庭如何审理等。这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进行电化教学,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这是对某一法学课程的某一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也可以先分后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一一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搞模拟法庭。当学生在学习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一程序法,又学习民法(或刑法、行政法),既具备实体法的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搞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实习案例需要具备多门法律知识和多种能力,一般在大二大三以后进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的要求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原则完成教学过程。所谓教学原则,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反映教学活动规律、体现一定教学目的、为提高教学成效而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系列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守和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大学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并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教育的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困难,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能像学电脑的学生一样上机操作,也不能像理工专业的学生到工厂实际动手。而法学专业的实习也都是放在临近毕业时专门进行。因此,如何在日常授课中贯彻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就成为一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就系列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社会实际。当然,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联系实际有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两种。间接的联系就是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直接的联系是实习案例,旁听案例也有直接的成分。

法学教学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只是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做到联系实际。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学认为:知识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其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的发展必定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来加以实现、并影响知识掌握的速度和知识的运用效率。

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几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系列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过程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以上能力。

当然,要发展学生的以上能力,仅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教、学、做事、做人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学习是极为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智力活动。法科大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比较深奥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尤其是讨论案例法,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案件时,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分析,指出其有误的地方,发现其可取之处。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看,还是传统的讲授法。然而,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系列案例教学法是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按照法学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增加了全新内容。系列案例教学的主导仍是教师,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全面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完整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打破封闭的讲授方法的枷锁,代之以全面开放的讲授方法。三尺讲坛,可以包罗万象,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所需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还应当有一定的法学实践经验,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教学所需的案例,也要有将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路、途径,而且也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我国法制的实践状况和实际动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学基本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企望的。系列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教师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取得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好、更全面的效果。

为什么系列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

(一)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都同实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法学课程,不乏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接触实际案例,是无法学好法学理论,更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法学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中的列举案例法、评讲案例法、旁听案例法着重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而讨论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侧重于解决问题。系列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就是通过对各种实例的接触、分析、应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把“创造性”当作今后急遽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美国也把“创造性”(他们有时称为“弹性和适应能力”)看作是在现代急遽变化的信息社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必须将以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与做事结合的教育观念。系列案例教育法正是贯彻了这样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四)系列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把学历和具有一定专业实际能力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条件。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在竞争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

法学系列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取得比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其关键是要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的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呢?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就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从本质上讲,学校教育当然地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任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却向来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法学教育中,只重视对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大缺陷。在此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也缺乏解决现实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系列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实施系列案例教学法,要有大量的案例相配合。系列案例教学法由五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共同组成,而每个方法对案例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讲,列举案例法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它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它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用甲、乙、丙、丁来代替主人公的案例。总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讲评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反映、揭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这类案例可以是在改革开放情况下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通过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讨论案例法中的案例,一定要有确实根据或证据,并能说明法学课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法律规定,使学生经过讨论能得出结论性的成果旁听案例法,学生可以到法庭参加旁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法庭请到学校开庭审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并参观了法院如何审理案件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法庭要有相对较大的课室,并按实际审判的要求进行多次排练,作好充分准备。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

(三)在用系列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自己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对司法实践一知半解,案例的选择也是从书本上获取,其教学过程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无法达到系列案例教学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4

摘要:在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持续完善化情境下,高等法学教育之法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愈加凸显。当前《刑法学》教学模式重理论教育而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契合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完善化的诉求,而《刑法学》本体及其特征决定了其实践性的教学取向。《刑法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故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成为其主要教学方式。《刑法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拟定研究计划、整合资料、推导结论、反思与创新知识。

关键词:《刑法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法律职业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法律职业资格意见》),意见明确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将司法考试制度调整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法律职业逐步走上统一、规范和专业化的道路。这对高等法学教育、具体法学课程、《刑法学》教学模式有何影响?值得探索。

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完善化的意义:法律职业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是,高等法学教育定位,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或其他?这存在持久而激烈的争论。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战略主题,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系何种关系?依据《纲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十九)规定,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二十二)规定,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据此,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但《纲要》也明确了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素质教育诉求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教育构成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部分。法学本科教育兼顾了通识与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能[1]。

既然“以职业为导向”教育构成高等法学教育部分,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完善对于高等法学教育有何影响?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卓越法律人才意见》),明确其指导思想,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据此,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即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意味着法律职业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法律职业资格意见》颁布之后,法律职业教育之于高等法学教育的意义得到深度强化。《法律职业资格意见》确定其基本原则之坚持遵循规律,即遵循法律职业人才特殊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要求。明确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体内容,即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考试以案例为主,每年更新相应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比重。依据《法律职业资格意见》“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考试主体内容,实践、职业化导向将对法学教育产生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

根据《卓越法律人才意见》和《法律职业资格意见》,法律职业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法律职业教育视阈下《刑法学》教学模式的困境

宏观上,以法律职业教育的诉求和标准审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后者存在极大问题。我国的法学教育实践取向现在还存在着教材、教学过程、学生考核标准、法学教育与实践环节对接方面的缺失[2]。根据《卓越法律人才意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即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运用法学等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恰恰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硬伤。正如《卓越法律人才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据此,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不利的重要表现。

具体至《刑法学》课程,在法律职业教育视阈下,当前《刑法学》教学模式困境重重。

(一)教学定位模糊

《刑法学》教学目标即主要培养学生的刑法条文解释能力、刑法条文之于具体案件的适用能力,与此相适用,《刑法学》的教学定位和目标应指向刑法适用、问题解决,但这一问题并未得到专门思考与付诸实践。

(二)教学内容单调

大体上,《刑法学》使用指定教材,讲授的内容为教材中的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形态、法定刑、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分,但是教材案例大多非真实案例,类型性特征比较明显,难以触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单一

《刑法学》主要采用传受式,“重教轻学”的问题较明显。教师“教”,学生“听”,这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以及其学习规律,并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难以达到使学生理解、内化、创新知识的教授目的。其次,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参与程度低,吸收不佳。课后,学生难以将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并未实际掌握解释刑法、适用刑法本领,欠缺运用刑法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当前的《刑法学》教学大多以理论性为教学取向,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传受式教学模式。然而,该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实现《刑法学》教学目标,还与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相距甚远。

三、《刑法学》应然的教学取向与教学模式

(一)《刑法学》教学取向:实践性

近代以来,法为实践理性的体现是一个严格的命题。事实上,法律是实践的产物,而法律的目的是实践,其实践性是品格明显[3]。如此,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根植于实践,亦要服务于实践。而刑法的实践性特征更为明显。因为,犯罪与刑罚的规范,首先源于实践,是实践中关于行为如何定罪与处罚的理性抽象,而且该规范以具体适用于实践为指向。更为重要的是,“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现实中所有行为的定罪处罚必须要有刑法明文规定,对行为的定罪处罚的实践与刑法规定具有统一性,这也意味着,刑法必须具备完全服务于实践的品质。就此而言,相对于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的实践性品格更强。

法的实践性品格决定了法学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而《刑法学》本体及其特征又决定了其实践性的教学取向。法学教育固有属性要求它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4]。需要说明的是,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并不否认法学教育具有理论性特征,应当承认,该两个特征在法学教育中并存,只不过不同的课程教学侧重不一,如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等基础性课程的理论性特征相对明显,而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实践性特征更明显。另外,如前所述,对所有行为的定罪处罚必须要有刑法明文规定,而定罪处罚必须先解释刑法,故而,解释刑法是刑法实践的前提。一般认为,狭义的刑法学即刑法解释学,如此,刑法学实践性强烈。刑法分则均是关于具体犯罪如何认定犯罪和判处何种刑罚的规定,而刑法总则大多为刑法分则抽象、补充的规定,《刑法》具有直接面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明特点。《刑法学》教学主要责任即引导学生将刑法知识转化至实践,故应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案件、解释刑法、适用刑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如果将应用性、工具性作为刑法学的主要特征,《刑法学》教学则应主要以实践性为导向。

(二)《刑法学》应然的教学模式

高等法学教育同时要求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而“以职业为导向”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法是实践理性的一种体现,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理性,又不是单纯的实践经验。所以,高等法学教育也应当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高等法学教育和具体课程中地位相同。但法律职业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使理论教育具有基础性意义,而《刑法学》教学应以实践性为导向,虽然我们也承认其理论导向的作用。如此,不同于纯粹的法律理论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重视理论教育,也应突出法律实践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所以,《刑法学》教学在肯定理论教育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既然《刑法学》教学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应坚持理论教育,这一关系应反映于具体教学模式之中。而当前《刑法学》主要采用了传受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快速掌握大量信息。传受式教学模式较合适运用于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但教师“传递”而学生“接受”的模式,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被传授的信息,而且,教师主导而学生被动,难以激发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刑法学》教学中,主要由教师介绍、讲解,学生听讲、记忆。然而,刑法是直接面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规范,《刑法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单纯的刑法学知识记忆仅是《刑法学》学习的初步阶段,距离刑法实践遥远。所以,“传受式”的《刑法学》教学模式仅能提供刑法实践的基础性知识,并没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知识、信息被接受的效果存在疑问。

《刑法学》传受式教学模式基于《刑法学》理论教育取向,而这一取向即《刑法学》教学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理论教育的错位理解。《刑法学》教学模式应当基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而理论教育为辅的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吸收、内化、转化和输出知识。传受式教学模式在《刑法学》中并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正确方式,应予纠正,即从以“教”为主的单维教学方法“学”“教”并重的多维教学方法转变,厘正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实践能力。据此,问题导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应成为《刑法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而“传受式”等教学模式应成为其辅助方式。探究式教学和传授式教学,都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并且这两种教学方式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5]。该多元的教学模式,既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也体现了《刑法学》实践性教学导向,契合了《刑法学》教学定位和目的。

四、《刑法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展开

《刑法学》教学模式应从传受式转向以探究式为主,但这一转变并非易事。法学教育改革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教学方法的改进[6]。需论证《刑法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价值与可行的操作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概说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学生自主、积极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自主寻求或建构答案、知识的活动,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正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而展开。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原理,并通过问题解决的连续思维序列实现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分工明确,“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m织、引导、解惑作用,学生占课堂主导地位。教师负责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展开,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在此过程,教师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独立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学生需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发现问题,明确目标,选择方法,给出解决方案。

(二)《刑法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探究式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纵向而言,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资料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运用结论等。依据这一顺序,《刑法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识别问题关键、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实现这一步骤的最理想载体是案例,因为,如何解Q具体案件是人们对刑法最直观的了解。简言之,如果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设问题即提出如何解决该案件。在此步骤中,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案例。首先,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具体课程主题相关,而且该关联性应尽可能覆盖至重点、难点,突出知识点的完整性。其次,所选择的案例最好富有争议,以增强学生的对抗性思维,再次,所选择的案例最好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或者兴趣点,以激发学生主动、持续学习的热情。

2.分层指导,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案情,确定案件事实与法律事实,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案件材料、了解案情并概括基本案件事实,寻找核心争议。其次,根据案件核心争议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学生对其的支持性,对学生分组,并确定每组的研究方向。再次,每组讨论并确定其研究计划。

3.搜集与整理资料。以组为单位,每组为其论点搜集、整理资料,以了解该问题现有解决思路和现状,并评价之。教师需介绍搜集、整理参考资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告知学生参考资料的大致内容和范围,而学生需找到与案件解决相关的条文、司法解释、判例、理论学说等资料,并对上述资料整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已有解决方案,使学生明确基本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抑或修正、补充现有方案。

4.推导结论。内容上,需通过语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发现刑法条文合理的涵义,需通过刑法论证获得实际案例妥适的解决思路。形式上,教师组织、引导、协调学生探寻答案,讲授所涉及理论,而学生表达、交流观点,师生互动。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让每组表达其立场、基本论证思路、疑惑,进而就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并让学生总结、评析其结论。其次,教师总结学生研习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论,寻找学生观点的分歧及其原因,进行相关的刑法解释和论证。再次,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学生再度思考、交流,教师再度阐述,循环反复,达至相应共识。

5.总结、反思与创新知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并建构知识,而要达到此目的,总结、反思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该知识既包括作为客体被学习的知识,也包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思考路径。唯有在反思他人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之主动探索、创新,建构知识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孙笑侠.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关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等法律职业制度相衔接的研究告[J].法学,2012(9):114.

[2]何志鹏.我国法学实践教育之反思[J].当代法学,2010(4):151.

[3]葛洪义.法与实践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1999:95.

[4]方流芳.追问法学教育[J].中国法学,2008(6):20.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5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和实践型人才为特色,因此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点,着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而源于古希腊“启发式问答法”的案例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可以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本文通过介绍案例教学的理论以及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中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并认为,通过实施真实的案例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新的教学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案例教学教学环节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分析

案例教学法亦称个案教学法,是一种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研拟出的,在当前管理学界、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等机构用于培训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宗旨为“搭建起实务与理论的好桥梁”。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找出案例的关键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所用案例都是模拟真实商务活动和场景,要求学习者运用交际、决策和分析能力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强化知识和技能,并且案例教学强调能力的培养胜于知识的获得。在此,教师主要起指导、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学习者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在互动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契合

国务院于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的这一要求和方向,也为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指导。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案例教学无论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契合,将案例教学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满足其教学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要求。

教学方法即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法依据学法确定其教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案例教学所依据的认知主义、联结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和互动学习等,主张学习者在用中学(learningbydoing),并且为了运用而学(learningforusing)。

另外,案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利用既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环境下,通过与真实业务相关的具体内容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者需要运用交际和团队合作技能完成既定任务。因此,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结的体现,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中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方向,即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

三、案例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水平的逐步提高、资深职业经理人加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案例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提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实践性课程的中心环节。

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案例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应用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角色转换问题

为满足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需要既精通并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专业学科的教育背景。同时,教师需要转换角色,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转换成课堂实践的指导、监督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有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多元方法。

2.学习者的素质和素养问题

案例教学对学习者也有特殊要求。学习者除了要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具备一定的储备之外,还要能够读懂长篇的案例,进行严肃的讨论。同时,学习者还需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参与讨论的态度,抛弃传统教育中被动等待教师提供答案的心理,养成预习案例、自主搜索资料、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教学环境的调整问题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是教师站在黑板前面,学习者坐在固定座椅上,面对教师听讲。由于案例教学大大有别于传统教学,因此,piotrowski指出了调整并优化学习环境的必要性。welty也提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该是U型设计,这不仅有利于大家面对面交流,而且方便引领讨论的人对活动实施控制。另外,他还建议使用旋转座椅、在两面墙都挂上黑板、教师面前放一个小桌子等。因此,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室或者使用小型会议室等以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4.评估方式的调整问题

鉴于案例教学以学习者集体参与讨论为主,不提供唯一的答案或标准答案,并且学习者需要完成多种形式的任务,因此,在质和量方面对学习者的表现进行评估不能遵循传统教学的单一评估方法。welty提倡对学习者的持续参与活动进行评估。Jackson也建议通过自我评估、同伴反馈、教师反馈以及个人日志等方式进行评估。

四、对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思考

鉴于目前我国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首先,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教学观念应该发生转变。由于采用案例授课的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如组织者、协调者、监督者、评估者或顾问等,但其主要角色还是作为促进者,对其授课技巧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对其知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授课技巧,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即交际式教学,因此教师在此方面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案例教学的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focusonthelearner),给学习者以极大的施展和发挥其知识和技能的空间,因此需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观念。

其次,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为了顺利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做好心理准备,如教师可以事先将案例教学的特点介绍给学习者,鼓励学习者大胆表达、勇于挑战权威,积极参与讨论甚至辩论,放弃怕“丢面子”的心理。同时,教师应该让学习者在案例教学前了解背景或相关知识,这也有助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在课前,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习者介绍与案例有关的背景知识、概念、基本原则等内容,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习者查找相关内容,这样做还有助于案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设计15分钟左右的与案例密切相关的热身问题(warm-upquestions)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强化对案例的记忆,而且有利于之后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

再次,教师应该及时对学习者参与案例教学活动进行动态的反馈。由于案例教学以任务为导向,教师对学习者任务的履行情况要特别关注,重点强调任务履行的过程(process)而非问题的解决情况(solution),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教学强调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特点。此外,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很多动态的环节,如讨论等。因此,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表现所做的反馈和评估不应只是静态的,也应该是动态的(ongoingassessment),不应局限于以学习者的总结报告为评估标准,而是要动态地观察、跟踪每个学习者在参与案例前、期间和之后的表现。

最后,教师和研究人员应该选择和编写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的案例教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外跨国公司的案例,有些并不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的适用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就此展开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选用和编写适合我国高职毕业生未来就业企业的真实案例,形成案例库,并及时更新,使案例更具时效性,以便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操练、探索和研究。

五、小结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近十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发展现状与其应发挥的作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着严重的“低专业对口率”和“高就业失业率”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理论课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关系不大,即理论脱离实践,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与就业企业的需求脱钩。而基于真实企业情景的案例教学法强调自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习者交际、决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符合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理念,使高职教育更加符合国家对其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瑞林,张冠兰.案例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7(8).

[2]董玲.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法的研究——浅谈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3]蒋秀娟.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堂[J].国际商务研究,2013(6).

[4]王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案例教学[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2).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6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据观察研究发现,由于部分德育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缺乏艺术及德育课得不到足够重视等原因,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案例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探究活动解决案例问题。对于中职德育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或道理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案例展示出来,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而且,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案例教学,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思考,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互动的交往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由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真正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不仅德育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参与式、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很高。比如对德育学科的专业理论的娴熟运用,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学生群体心理掌控等等都有较高要求。不管是案例的精选、呈现、分析,还是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三、有效实施案例教学

1.精心准备,设计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中等职业德育课本已经有许多优秀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另外,可以精选一些有特色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紧扣教材,把握正确的正面教育的德育方向。其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生搬硬套。再次,案例的选择要有时代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更容易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二节《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可以选择并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福喜”,祸兮?

近日,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餐企原料供应商上海福喜公司被曝大量使用过期肉,上海警方目前已介入调查。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将落地肉直接上生产线,各种过期原料随意添加;次品全部混入生产线,来历不明的牛肉饼就此“洗白”;监管形同虚设,冷冻臭肉重新变身“小牛排”。这些都是福喜公司加工车间内的场景,这些产品一直以来都直接供给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7月23日,上海警方刑拘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5名负责人。有法律人士称,福喜过期肉事件影响巨大,福喜可能面临天价罚单,还可能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该案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该案例和该节课内容紧密联系,既符合德育教学需要,又颇具时代感,这就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2.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将事先印制好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或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采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等方式,教师可根据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灵活选择。

在展示案例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学生讨论准备的时间,包括对资料的准备和思考时间。

(2)教师提出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

(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难度适中,有针对性。

3.交流讨论,分析案例。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探讨。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时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员,记录发言要点、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与启发。在讨论案例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启发,避免学生讨论案例时走弯路,影响课堂讨论效果。

(2)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讨论案例时,课堂上会有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并存的现象,甚至对有争议的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等等,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适时控制课堂,从而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3)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用正确的言论思想适时教育引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4.总结评述,深化案例。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7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思考创新

前言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要研究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是扩招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的创新,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工作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教师素质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应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锻炼出实际的能力。

二、课堂案例教学创新

我们教师就是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案例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模拟再现一种仿真的情境,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岗位任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统一答案,而是重在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例子教学、例证教学不同。例子教学和例证教学是以消化理论为目的,例子和例证仅仅是为说明或证明理论的正确的;案例教学则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是在必要的理论提示的基础上,把形成实际能力作为目的,理论在教学中只是一种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这样,理论的工具性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性就摆正了各自的位置。案例教学为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提高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的训练形式。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案例教学也在社会上要求改进教育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采用。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医学文献检索课为例,首先要给学生确立这是一门实用学科的思想,学生先明白了这门课是实实在在要用到的技能,才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然后在课堂上辅以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透彻重要的概念,比如“主题标引”这个概念就必须佐以实例讲清楚“主题词”、“副主题词”的用法以及标引原则和格式;其后还要加以讨论,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逐渐清晰各个概念或检索方法;最后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检索工具找到指定命题的文献。

三、以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努力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全员育人意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除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还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986年美国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促进委员会(CaS)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职业信息和学习范围,扮演好候选人角色,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最满意的工作机会”。受其启发,我国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咨询与服务,进行人才市场预测,提供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毕后不能只是就业岗位的拥有者,也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国外很多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课程。在这方面,我国高还比较欠缺,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结语

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并结合考评体系和授课方式的创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李华荣,李海涛,汤晓兰.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高雅平.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4)

[3]黄晓波,陆文,沙玲,陈惠方,哈兰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03)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8

会议结束后,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金志军老师、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马悦先生,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忠华先生接受了记者专访。

差异化解决方案打造智慧校园

马悦先生首先介绍了华为公司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的iC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基于四点目标:一是持续创新;二是确保技术领先;三是给用户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四是易于被集成。马悦先生说道:“华为公司面向教育行业,尤其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传播,教育行业也非常重视对前沿技术的研究,所以华为会在教育行业持续的投入资源。”

华为针对云课堂推出了桌面云的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云操作系统,二是桌面的软件,三是终端。

胡忠华先生介绍说:“在终端这块,我们应用了大量的华为海思自己研发的芯片,这个芯片本身使得这个产品更加安全、高效、绿色、节能。从我们的应用案例来看,通过部署云课堂的解决方案能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第一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也是云计算本身所带来的好处;第二个是通过部署云计算提升整体的it的运用效率;第三是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桌面云在教育云建设方面越来越普及,华为为西安交大、上海中学等提供了桌面云解决方案,帮助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师生创建绿色教学环境,降低能耗和噪音;同时it运维方面能力增加10倍。华为拥有全球桌面云最佳实践,桌面云服务华为全球超过13万用户。

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是当今世界学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华为认为关键问题是资源的互联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教育资源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可以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华为提供云计算、数据中心、敏捷网络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教育机构实现资源的互联与共享。

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继承了云数据中心弹性扩展、按需分配、资源服务独立硬件物理位置、网络自由开放、移动互联及安全可靠的特点,使学习不再被动,课堂不再固定,有效培养创新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与学成为了可能。

对学校来说,云计算实现了教育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敏捷网络使得网络提供自由开放并易于运维管理的环境,降低了高校运营成本,提高业务和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移动课堂使学习不再被动,课堂不再固定,有效培养创新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与学成为了可能。

有记者问马悦先生,“您觉得智慧校园离我们还远吗?”马总顿了一下,说:“智慧校园就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等,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来得要快。”

教育信息化是重要基石

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快,而且学校的需求也是每年都有不同的变化。但华为却对自己很有信心,胡忠华先生说:“华为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在三五年内能够充分的满足这些学校的需求。”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的发展这几年在我国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我国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里面,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教育部也颁布了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2010―2020年专门就教育信息化进程这部分列为一章,从国家层面来说是非常重视的,把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华为的信心来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华为的技术创新始终是围绕着客户需求来的;二是除了具体产品线的研发人员以外,华为专门有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实验室;三是华为研发的战略很重要的一点,即平台化的战略,华为尽量做到产品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是一致的,这样也有利于平台产品的版本维护和平滑演进。

作为一家规模巨大,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华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对偏远地区有很多支持和帮助。对此,胡忠华先生说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这种打破时间、打破地域的这样一种沟通和教学的目标和模式。就是我们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通过云计算实现了资源共享。”

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充分利用国有通信企业的现有网络,解决当地校园的网络接入问题,尽快实现“校校通”;加大教育系统各环节信息化的应用力度。对各类行业信息化来说,建设是基础,应用是关键;加强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建设。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和带动多方参与和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为依托,调动一批教育、科技相关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资源开发与推广、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等项目工作中。华为在这方面做出的较多贡献,如Cernet重点高校ipv6系统案例,广州教育局科研网云计算平台以及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桌面云应用等。

打破高校信息孤岛

高校实施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信息孤岛、各自为政、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等问题,华为在帮助高校建设教育网络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这些问题。对此,马悦先生做了解读:“信息化将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育平台。华为的教育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老师,以及教育各界群体之间的自由交流,打破信息孤岛,这也是华为作为信息与通信公司对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通过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点的阻隔,开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之路,共同实现中国教育梦,是华为对教育信息化的追求。”

之所以会形成信息孤岛,是因为很多行业以前建设的信息系统都是垂直的,信息系统缺乏一个共享机制。要实现这个信息共享,首先要把这种垂直的烟筒式的建设体系变成能够水平整合的建设体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个信息共享的机制。其次要考虑如何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共享,这需要技术的支撑。这方面,云计算的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因为云计算的出发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信息的共享(资源共享)。通过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基础的一个设施。基于云计算平台构建各种业务,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应用和软件。

专访最后,马悦先生谈到了自己的中国梦和教育梦:“大家都在说中国梦,但是我认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信息化能够帮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打造一个高效灵活平等的教育平台。”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工程实践;科学课程;整合;课程目标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16C06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工程教育起源于技术教育,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活动。中国的工程教育发端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学效率及质量一直很低。近年来,中国的工程教育开始关注欧美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尝试与国际接轨,开启高等工程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的缺位,使得学生对工程领域知之甚少,在学科认识与专业选择上存在诸多困惑,进而直接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工程教育是当前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Stem是以问题解决驱动的跨学科理科教育,提倡通过工程方法来解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问题,促使未来人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水平、复杂性和合作性不断增强的趋势。21世纪初期,Stem教育逐渐走入基础教育,围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领域设计与开发一系列工程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其对科学概念及工程技术的理解。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2011年颁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与2013年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以下简称“新标准”)中,整合了Stem教育理念,并引入“科学和工程实践”作为科学教育的三个维度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整合工程教育,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成为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基础科学课程中如何合理引入工程教育,其目标要求以及过程模式的特征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工程教育的前提。为此,本文在梳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基础上,通过分析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与形式,并联系真实工程作业环境中的工程设计实践活动的要求与特征,结合美国科学课程纲领性文件中的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探讨基础科学课程中整合工程教育的目标和过程模式;并对我国基础工程教育实践形成启示。

1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认识

课程整合是以共同的功能基础和价值取向为前提的,科学课程中整合工程实践是否具有可行性,我们需要通过认识工程、工程教育及其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来理解。

关于工程的定义众说纷坛,张锡纯在谈到工程特点时指出“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阶段。工程活动的结果,总是完成符合某种社会目的的人工自然物”,强调工程活动的应用性与目的性。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认为工程是一项艺术,“是应用科学、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尝试以造福人类的一种艺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的过程或满足特定需要的体系”,突出了工程活动的创造性本质。清华大学罗福午教授给出了工程的完整概念,“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实践经验,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开发对社会有用产品的实践活动的总称”,强调工程活动是一项改造自然、服务社会的生产活动,突出其实践性特征。综合可见,工程活动的开展是以掌握一定的科学、数学原理与技术手段为基础的;工程活动的目标是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工产物;从目标向结果的转化过程需要“开发、改造、生产”的实践过程,这类实践活动不是将条件、目标进行简单的拼接组合,而是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角度出发,在考虑现实的各种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构思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概括而言,工程是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主线,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发现、提出问题,考虑多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和工程设计原则设计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活动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工产物(包括实物硬件和非实物软件)的创新活动。工程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工程教育的属性。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和工作单位在社会环境中所进行的创造性专业教育。它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从事科学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创造“人工产物”的活动,成为各个工程领域所需的工程人才。

通过对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的分析发现,科学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层次,强调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工程属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层次,关注活动过程的体验和结果的形成。二者又彼此交叉融合,前者的认知构建可以基于一定的工程情境中,工程实践也离不开通过科学认识过程获得依据。根据工程与科学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具有着本质的联系。科学教育活动中学生进行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解释的基础上,即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去认识科学世界;工程教育则需要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科学教育强调学习结果,即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而工程教育更为关注学生实践过程和产品设计的生命周期的体验。

2科学课程中整合工程设实践的目标和过程模式

工程实践是指工程师所从事的工程构想、设计、实现和运行工作。其中,工程设计贯穿于产品孕育至消亡的全寿命周期,起到了促进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和社会需求之间互动的中介作用,因此,工程设计实践成为了工程教育领域的核心,基础科学课程中整合工程教育主要表现为科学与工程设计实践的整合。

以下我们将在对比分析现实的工程实践与高等教育的工程实践的目标和过程基础上,参考美国“新标准”中对于工程设计实践的相关规定,探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工程设计实践的要求和过程特征。

2.1真实的工程实践及其过程

工程活动从需求出发,明确任务,选定目标,依靠人类文明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协调诸多现实制约中的矛盾,去构成一个有效、可靠、实用且系统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实质是运用现代工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工程系统任务要求转化为系统技术要求和系统最优配置的过程,是一个以信息为主的输入输出转换过程。

真实的工程实践一般都遵循一套基本的思考程序流程,基本步骤表现为:①分析需求,明确目标:通过对环境的辨识,正确地分析社会需求,明确应该做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特别强调目标的准确度;②发散综合,产生方案:使用发散思维,通过类比、联想等多种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以资比较;③收敛分析,比较方案:从技术、经济、人与社会等多个角度,对产生的诸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各个方案存在的优势与不足;④综合评价,决策选优:依据一定的评价准则,找出应使用的评价特征,对各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权衡利弊得失,选出最佳方案。显然,真实环境中的工程实践将面对复杂的外界环境和社会需求,需要综合多元的标准和限制条件,进行充分的事先评价及利弊衡量促成方案选择或优化,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

2.2高等教育的工程实践目标及过程

2.2.1高等教育的工程实践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基本任务的专业教育。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培B模式中包含了不同的工程实践目标和过程,现以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中较为推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和CDio模式为例,简述其培养目标和过程。

“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卓越计划”要求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下,综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充分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在“回归工程实践”的背景下,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提出的工程教育理念,开创了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新模式。CDio模式的教育目标是指通过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CDio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四个层面:

(1)学科知识和推理。为了发展复杂、高附加值的工程系统,学生需要掌握工程教育所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高级的工程基本原理和核心的工程基本原理。其中,推理是工程过程中知识形成过程的基本形式。

(2)个人的和职业的技能与态度。涵盖工程思维(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科学思维(实验和知识发现)、系统思维、职业技能和态度与个人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工程推理)上获得成长,更要在心理和社会意识上得到发展。

(3)团队合作和交流的人际关系技能。包括团队工作、沟通和外语交流三个方面,其重要性在它是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知识和能力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产品和系统的基础。

(4)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学生通过体验完整且真实的工程实践过程,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理解工程师的努力对产品或系统的实际影响。

无论是“卓越计划”亦或是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都较为一致地反映出高等工程教育以“企业、社会及学校”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为核心的特征,它参照企业或设计的工程建设要求创设真实的或仿现实的工程实践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设计和开发满足工业及社会需求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

2.2.2高等教育中工程实践的过程

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实现途径,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基本过程涉及如下四个阶段:

(1)构思阶段。建立在个人的和职业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定性分析工程问题,主要表现为确定客户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有关规定,开发理念、技术和商业计划。

(2)设计阶段。标准的设计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工程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参考相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考虑工程项目的财务与经济学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战略与目标等,设计环节集中表现为创建设计,包括计划、图纸和描述产品、过程和系统实施的方法和算法。

(3)实施阶段。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变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测试和验证。通过硬件制造与软件实现的集成,完成可持续的实施过程,并测试、证实、验证与认证工程设计。

(4)运行阶段。通过产品、过程和系统为用户提供预期的价值,以及对系统的维护、改造、回收和报废。

与真实工程设计实践相较,高等教育中的工程实践旨在通过各种工程实践活动培养该领域学生达到特定的培养目标,即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实现培养工程人才的最终目的;而真实工程设计实践则是使具备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工产物。此外,就所面对的工程实践任务而言,高等教育中的工程实践任务是通过对现实中的工程实践任务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而形成的,与培养目标及其阶段性相适应;至于其实践过程,高等教育的工程实践与真实工程实践过程相似,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体验真实完整实践过程的机会。

2.3美国K-12科学课程中的工程设计实践

美国在科学教育纲领性文件“框架”中,用“实践”一词取代原标准中的“探究”,将科学和工程实践作为三个维度之一,通过在科学课程中整合工程设计实践的方式,组织和实施基础工程教育,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科学教育变革和创新。“框架”认为,K-12教育的实践应取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日常工作。通过实践,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逐步发展的,通过一系列方法去探究、建模和解释世界,通过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厘清科学和工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从跨学科和单独学科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理解学科和工程领域的知识与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吸引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该领域继续学习。可见,“框架”强调基础科学课程中通过整合科学和工程两种实践活动,贯通科学知识与基础工程知识学习的通道,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促成学生跨学科视野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框架”还提炼了科学探究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共同要素,据此划分并阐明了K-12阶段科学课堂的实践的8个环节,分别为:①提出、定义问题;②开发并使用模型;③计划并实施研究;④分析并解释数据;⑤运用数学、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思维;⑥建立解释、构建解决方案;⑦参与基于事实的论证;⑧获取、评价并交流信息。其中,在步骤①、⑥中明确区分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区别,即科学侧重问题的提出,工程侧重对问题的定义;在解决问题方面,科学侧重于建立解释,而工程更侧重于构建解决方案,这与前文分析的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特征相吻合。

在“框架”提出的“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科学和工程实践”三个维度基础上,美国新一代科w教育标准围绕工程设计这一主题,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提出学生在工程实践的8个环节中应该达到的表现期望,见表1。

综合分析“框架”与“新标准”中K-12阶段工程实践要素及其具体要求,并与高等教育的工程实践培养目标与过程作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个教育阶段的工程实践,都要求含有与真实的工程实践相一致的过程要素,即涵盖了问题分析,寻求、比较与优化解决方案,构建模型或原型以表征解决方案,运行与修订产品设计。但由于不同阶段学生学科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水平以及在该领域的各项技能水平的限制,使得不同阶段工程实践的培养目标、任务复杂度与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培养目标。高等工程教育以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专业人才――工程师为宗旨。与此相较,K-12阶段工程教育的首要目标为:①强调工程设计;②融合重要的且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数学、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③形成工程思维习惯。

(2)任务复杂度。任务复杂度主要是从任务是否需要分解和所涉及的领域知识来看的。高等教育工程实践任务强调真实性,因此往往包含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需要进行任务分解才能得以完成;而基础工程实践关注过程体验,对实践任务会作适当的简化。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工程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工程教育所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高级的工程基本原理和核心的工程基本原理;相比而言,K-12阶段的工程实践所要求的科学知识与该学段相对应,一般不要求以完备的工程原理为基础。

(3)过程差异。高等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需求和现实的约束,在对问题进行专业性和伦理性的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技术、科学、工程知识,使用技术、技能和当代工程工具设计并进行实践,分析并解释数据,解决工程问题,并且,高等工程教育的设计环节是一个螺旋优化的过程,其过程远比K-12阶段复杂。对于K-12阶段的学生而言,强调“更加精确地定义问题,在选择最佳解决方案时能够设计一个更为周密的过程,优化最终设计”,即侧重“定义问题”、“开发方案”和“优化设计”三个阶段的体验。其中,开发方案主要表现为考虑约束和现实限制条件,并利用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凸显知识的应用,对设计的要求并不高。

3对我国基础工程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工学门类本科招生人数日益增长,但工程类人才却明显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主要源于基础工程教育缺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很少有参与工程学习的机会,对于该领域陌生难免会降低学生对工学门类学科的学习兴趣。我们通过对美国科学课程相关纲领性文件的分析,看到科学与工程的整合教育是未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工程教育的突破口,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目标定位和实践过程模式是基础工程教育的需要。

(1)培养目标方面。通过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与美国科学课程文件K-12阶段工程教育表现期望的解读,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现实条件,把握工程教育的两个基本的目标维度:体现工程领域特色的能力与态度(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全球化和创新性意识、合作与实践的能力等);发展在整合背景下的与阶段相适应的数学、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地域化或校本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2)过程要素及特征方面。目前我国学者在美国K-12基础工程教育实践要素和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诸多更为详细且符合真实情境的工程实践步骤,但单纯的借鉴或简单的移植拼接痕迹明显。针对美国课程文件以及相关的主要研究中提出的工程实践的主要环节:“定义问题、构建解决方案、构建模型或原型、优化与完善”,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辨析和演绎,比如“定义问题”中“定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考虑到此环节旨在明确工程活动的目的所在和寻找限制问题解决的可能因素,因此将“定义问题”调整为“构思问题”更为贴切。“新标准”在“构建解决方案”环节降低了对学生设计层面的要求,将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问题等同,但这会影响学生对设计要求和过程的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保留但降低设计的要求,并分解为“开发、形成与优化解决方案”与“构建模型或原型”两个阶段,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设计在工程活动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设计的基本程序和要义。此外,关注学生在构建问题和设计方案之间的信息收集体验,设置“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并收集信息”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规划的标准和约束条件,结合已知的知识或信息,对需要补充的加以收集。至此,我们初步提出了适应性的工程实践环节:①构思问题;②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并收集信息;③开发、形成与优化解决方案;④创建模型或原型;⑤测试模型或原型,记录并处理数据;⑥交流与评价;⑦迭代循环,优化设计。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展工程实践活动时,上述环节可以有所侧重,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在实践基础上发展相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nationalResearchCouncil.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m].washington,D.C.: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1.

[2]achieve.the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eB/oL].http:///sites/ngss/files/executiveSummary.pdf.2013~04~16.

[3]锡纯.工程事理学发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

[4]冯厚植.工程教育设计与工程设计方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5]汪久根.工程实践与工程教育过程的讨论[J].第十二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6]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7]CrawleyeF,malmqvistJ,stlundS,etal.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等教育解决方案篇10

[关键词]财经院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7-0085-02

一财经院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战略与解决方案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列为电子商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电子商务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电子商务长远规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正是这一战略规划得以应用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掌握各门电子商务专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电子商务战略与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宏观上更全面地把握企业电子商务的战略规划、需求分析、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方案的评估方法,是对电子商务专业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升,并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在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1-3],但是,目前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教学中仍旧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教育的先进性。我校教师的精力太多地放在技术上,忽略了教学应用上的思考。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应该遵循教育的先进性,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注重知识的先进性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将行业中的真实情境导入教学并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践所学理论,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却对电子商务行业很陌生。三是,注重专业知识而忽略专业特性。教师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技术过程中没能和电子商务专业特性相结合,没有充分注意到学习者的特殊性和其专业性。

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教学探索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育方法中基于项目学习的理念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4-5],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特性非常吻合。因此,借助CDio教育理念,推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下面具体介绍CDio教学方法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需求,熟练掌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技术基础知识,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基本商业模式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对主流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行业实际应用案例有所认识和体会。完成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熟练进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规划和设计,掌握分析、评价和选择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技能,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2教学内容设计

在深入研究了现有《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依据与时俱进的原则和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在结构上,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分析、选择直至实施的执行步骤作为主要结构框架,用技术、支付、安全和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选择填充主框架,最后综合全部理论知识宏观分析了制造行业、服装行业、旅游行业以及物流行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并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掌握课程内容。

根据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安排

企业构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项目背景描述、项目商务需求分析、项目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模型建议方案、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原则与目标定位、目标系统总体结构构建、应用系统方案说明、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网上交易中的支付与认证、项目系统安全及管理、项目系统性能优化及评估、项目系统集成方案确定、项目系统开销与投资预算、项目系统实施方案提出与收益分析。因此,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电子商务项目分析阶段、电子商务系统构建阶段、电子商务系统管理评估阶段和预算、收益分析阶段四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中又包含具体的工作步骤、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构建了教、学、做、能力拓展四位一体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综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作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一线教师,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实验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实践环节上,亟须通过设计一系列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实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综合的实践训练,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感性认识,掌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满足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迫切需求[6]。

目前,我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结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特点,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课程教学,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项目专题讨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一门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环节我们通过项目专题讨论的方式将主要知识点贯穿起来,通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选择经典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进行项目分析与讨论。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项目实践。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实践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实干、肯干、会干并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在本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分解为对应的项目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开发。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当中,由学生主动学习完成项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同时在团队合作中让学生互相协助,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分享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将实践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效率。另外,实战项目的情景演练也帮助学生培养了职业能力,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以项目为中心,注重以项目作品的设计与开发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各门电子商务专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把握企业电子商务的战略规划、需求分析、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方案的评估方法。通过学与做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践,从而综合运用和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全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3)多媒体项目汇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对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汇报,这种学生讲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对学生的课堂陈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能够很好实现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由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项目汇报时通常会引用文字、图形相互配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更好地揭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以生动形象和图解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汇报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展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全貌,从而完成项目汇报所规定内容。同时,通过项目汇报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某一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课程考核

提出改变传统单一的期末考查考试方法,将考核时间阶段化,考试方式多元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有好的培养模式,还要有科学的、完备的检测体系。[7]实践操作(实验、学习报告成果制作等形式)+多媒体项目汇报+期末测试三部分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循序渐进学习。

总之,由于采取了CDio教学理念以及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理论学习的机械记忆法,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局限,同时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拥华.电子商务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9):82-85.

[2]施薇.基于电子商务人才供求错位探讨电子商务教学[J].中国市场,2015(33):92-95.

[3]庞秀平,赵宇,杨秀会.基于CDio理念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大学教育,2014(3):98-100.

[4]钟寿仙,张瑛,郭绍辉.mpC-CDio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69-175.

[5]柳华梅.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及创业引导分析[J].电子商务,2015(5):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