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48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地域;特征;东北;秧歌;风格;形成;意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J722.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56-01

地域性特征与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地域性特征指导着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东北秧歌舞蹈风格又是地域性特征的最有力体现。二者的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最佳艺术辩证的关系。

研究探讨这二者的密切关系,无论是对于地域性特征,还是对于东北秧歌舞蹈的提升与深化、繁荣与发展,都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价值。为此,本文专门研究探讨这一重要艺术命题,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来说,这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断层扫描”式的系统化解析与研究。

一、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意义

研究地域性特征与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第一个层面,是全面认知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意义。

地域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地域性文化的特征,而地域性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征愈鲜明,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愈强烈。而民族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思想之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都以民族为主流和主导。而一切文艺作品,也都以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明确地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1]

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得十分精准透辟:“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2]的确如此,地域文化常常是民族文化的亮点与支点,许多文艺经典之作,都得力于地域文化特征的魅力。“自有文艺始,便有文艺的地域性及相应的文化意蕴。《诗》三百篇,地道的黄河文化,北方风情;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属楚文化,南国韵致。考证家说,《金瓶梅》,山东味儿;《红楼梦》,京味儿。此外,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诸位大师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文化内蕴丰厚的地域文学之作。”[3]同样,仅就秧歌而论,在我国就有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等多种,也都以地域文化特征各尽其妙、各放其辉。

由此可见,地域性特征的确对文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得更直接一些,地域性本来就是文艺的生命与灵魂,这是勿庸置疑的。

二、东北秧歌舞蹈的地域风格

在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的制约、指导、影响下,东北秧歌舞蹈形成鲜明的东北地域风格。

首先,东北秧歌产生于东北,带有东北地域文化的先天性艺术基因,据清人杨宾所著《柳边纪略》一书所载,东北秧歌舞蹈的产生大致情况是:“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巳。”[4]从中可知,东北秧歌产生于关东(边外)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俊扮(妇女)与丑扮(参军)两种角色,而且载歌载舞,但以舞蹈为主。

后来,东北秧歌得以发展繁荣,并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与模式:秧歌队表演分“大场”与“小场”两种,“大场”是集体舞蹈,队形变换有“编蒜辫”、“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珍珠倒卷帘”等。“小场”表演歌舞小戏或演唱东北民歌中的小曲小调,如《瞧情郎》、《丢戒指》等。舞蹈基本动作是“秧歌步”。

由此可见,东北秧歌舞蹈的地域风格,与东北地域特征同步一体。

三、地域性特征与地域性舞蹈风格的关系

地域性特征与地域性舞蹈――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东北地域文化特征中的“傻大黑粗”影响、制约、指导了东北秧歌舞蹈粗犷豪放、土野火爆、热烈自由的风格的形成与确立;另一方面,东北秧歌舞蹈的这种风格特色,又是整个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与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赫尔岑.往事与沉思[J].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2]鲁迅.致陈烟桥[J].鲁迅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张葆成.黑土戏剧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文化产业的保护、创新和发展依然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化的目的是谋求人类的发展。发展不仅是纯粹的经济增长,marshallSallins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各方面的繁荣,即文化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因此,在特色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对传统地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研究课题。Graemeaplin认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人们需要与场所、时间保持联系,以便地理地、历史地定位目前的生活,而遗产则具有提供时间感、空间感的特质,在此意义上,遗产使人之为人;另一方面,遗产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化定位,它使个体与社区、国家联系在一起,为局内人及局外人营造一种族群身份的象征”[2]。俞孔坚认为,现代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对乡土文化保护可以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继而对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3]。文化产品的特色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特色即意味着多样性,UneSCo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中说,“文化的多样性带给人类的福祉正如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注意到人类以往所有经验、智慧和实践的精华”[1]对于一个地方城镇的建设发展来说,只有继承和发展地域性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地方城镇更具特色,才能使居民具有文化归属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二、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李孟竹2014年通过对马栏村的研究,提出地域性文化保o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乡村原整体风貌渐遭破坏、传统民居保护亟需开展、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不健全[4]。段威也提出,“空心化”现象、“破旧立新”的商业开发和村民无序地“自发更新”,是城镇化过程中地域性文化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5]。归纳起来,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层面重经济建设而轻文化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保护主体不明确,政府、居民、企业责任不清晰;保护对象过于笼统,没能对传统地域性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保护方法上,只注重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没能有效地与特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做到地域性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针对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状问题,对其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在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破坏严重,居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归属和幸福感。那么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对地域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高度重视,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性传统文化符号融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之中,从建筑、自然景观规划,到本土人文生活习惯等的全方位统筹都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

2.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链,盘活地区文化经济

地域性传统文化形成于这一地域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地域性文化保护应与城市产业转型相结合,找到将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去的有效路径。如今,许多地方通过开发整合自身地域及人文资源,大力借助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使原本沉寂的地方经济变得蓬勃活跃起来。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产业链,与以往单纯的旅游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涉及范围领域十分广泛,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体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的经济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合理有效地整合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塑造特色文化产品,树立地域性文化品牌,必将成为地域性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

3.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构建良性市场竞争

地域性文化保护除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外,还应该包括投资、运营等相关民间企业的有效介入。政府做好保护对象的认定、保护政策的制定,做好顶层设计,在具体运营中要利用市场导向,刺激民间企业资本的介入,构建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推进传统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4.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在地域性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当地居民和投资、运营企业除承担保护主体责任外,同时他们也是利益相关者,企业注重开发特色产业,将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居民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在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中做到自觉保护和传承,只有多方联动,构建区域文化保护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区域传统文化可持续性保护。

参考文献:

[1]UneSCo,张玉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16-17.

[2]Graeme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16.

[3]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三联书局,2015:274-277.

[4]李孟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析-以北京门头沟马栏村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1):21-25.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3

在城市景观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风俗习惯,世界各地景观都会呈现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景观各具特色。地域性景观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相互影响并不断发展。只有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景观才会更具有竞争力和说服力。

1.地域性文化景观特点的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环境等。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很大,在不同区域形成代表当地的地域性文化景观特征,北方景观的雄伟、壮观,南方景观的别致、淡雅,这都和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人文历史因素。由于人文历史、民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方面的不同,也会影响不同地域景观的发展历程。地域文化是一个继承、积累、发展、创新的过程,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等,是全国各地历史文化的精髓。

2.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文化是任何一处景观设计灵魂,尊重当地文化,考虑当地民俗风格,设计师要充分理解并加以合理利用,以当地的文化为设计背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为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地域性文化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等因素,了解其地域特征,以此作为设计依据,赋予现代景观活的灵魂和创新思想,使景观在符合现代时展的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居民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例如紫禁城的红墙、江南园林的粉墙白瓦等极具地域特征的元素。

(2)弘扬当地文化,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不仅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且是其灵魂和精神所在。在景观设计作品中,能让历史文化以景观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人们欣赏景观的同时体验当地文化,充分体会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不是景观元素简单拼凑,而是一个有其文化内涵的有机整体。

(3)帮助人们缅怀历史。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却不禁发现我们正在远离和遗忘历史。地域文化代表了一种场所精神,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地域文化作为了追忆过去的精神寄托。蕴含地域文化的景观不仅让市民缅怀历史,引起市民感情的共鸣,更能引发游客的理性思考,如歌颂地域文化中的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道德精神、、地域的典故和名言等,使景观不仅是城市的一片公共绿地,更是市民对地域文化的追寻和怀念。

地域性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

(1)地形。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山地还是宽广辽阔的平原,都应尽量保持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这是地域性景观存在的基础,满足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尽量用最少的土方量达到最佳效果,最大可能的保留其多样性,最终诠释其地域特征。例如法国丘陵景观和意大利的台地园林景观特色。

(2)道路。园林道路在景观中起着至关只要的作用,是各景观节点之间的连接手段。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彰显出地域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规划设计应考虑当地文化,采用地方材料进行铺装,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满足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美学效果。例如深圳古窑遗韵景点的园路铺装采用古窑出产的瓦片、瓷片,彰显独特质朴的地域个性。

(3)水体。水体是地域性景观中最具灵性的要素,被人给予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景观中水体的作用都很重要,是最有亲切感的要素。不同地域尤其不同地域特征,“一方水养一方人”,当地人民赋予水的感情更多,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水源作为凸显地域景观的重要标志。

(4)植物。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种类繁多,有季相变化。植物景观不仅可以满足造景功能,还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形成开敞或闭合空间,植物景观是地域景观殊的要素,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有所不同。注重植物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生态平衡景观,同时尽可能多的使用乡土树种,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在色彩、季相、层次等各方面相得益彰,体现地域特色。

(5)建筑。景观建筑作为地域性景观的表达要素之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满足审美需求,是景观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同都直接影响地域性景观的表达。在建筑的外形、材质、色彩等方面都应结合当地文化,体现当地的地域特征。

结语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05—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地域性原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域性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独有性的特征,使用的是本地区独有的材料,这些材料中常常会包含着某一地区也有的性质、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内涵。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理念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不但在自身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也在互相的借鉴以及渗透中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是体现其设计地域性的理性选择,是在当今的工艺、材料以及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一种值得提倡的先进理念。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多元化的外表下不断向前发展,其设计的理念和审美风格更加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受到了削弱,区域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有必要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发展的崭新趋势

伴随着崭新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日渐频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理念也在日益趋同。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材料上的不断应用,使得世界范围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更加趋于一致,加上交通的便利使得全球资源共享的程度日渐加深。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已经从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技术和地区的阻碍,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可以从外在被仿制和重塑,使得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已经不再具有不可复制性。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赋予材料的内在精神气质并不会由于生产的规模化和流通的国家化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料在空间中的表达并不单单依靠材料的外观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依靠材料本身长期在该地区存在所被赋予的精神上的需要、特殊的精神气质以及本地区文化性的认同,即是它的文化属性。人类不断地生产和创造赋予了材料本身以独有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不同都是材料中所能够体现出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总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相同材料也具有不同的感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和心理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材料的地域性原则。

三、地域性材料的使用对环境艺术设计所传达的信息以及理念的传播

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都是人们反应的重要来源。任何正常人都会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物、地、时等,会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的反应还是具有固有的规律性和一般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从材料的选择以及使用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状态。地域性材料的鲜明特征是地域性明显,材料本身便体现着内在的本区域文化特征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习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材料能让人切身的感受的地域性文化的存在,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这种影响下空间参与者会对整个室内空间的认识产生改变,也会更加深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反映的是文化内涵是根深蒂固的,是独一无二并且流传已久的,这种符号性以及独特性长期的发展中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人们的文化理念中,可以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唤起人们对地域性室内设计的认同,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原则的理解。

四、结语

材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整体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路,传达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任务。虽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材料选择地域性的重要性和其在体现设计文化中的重要性。设计人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理解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原则内涵,并且在此理念指导下做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工业建筑;地域性;建筑设计

1工业建筑设计现状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前景,正处于一个焕发蓬勃生机的时代。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建筑的特殊工艺因素对其设计模式的强力制约,导致缺乏系统考虑的工业建筑,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破坏。以其占地广、尺度大、建筑种类多、工业约束强、重大设备多、地标性显著等鲜明特征成为工业建筑中绝对不可忽视的龙头大。

建筑只是城市的躯壳,文化与精神才是灵魂。目前不少的工业建筑缺失文化与精神的表达。大部分工业区的工业建筑只是单纯的生产性厂房设计,缺少地域特色,不能与传统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说现在大多工业建筑识别性差,整体形式单一,缺失地域文化特色。

2工业建筑的地域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文明的融合,各地之间的建筑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工业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也变得愈来愈重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

“地域性与现代化”的矛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此,笔者试图通过了解传统建筑形式的内涵,发掘传统建筑中具有现时意义的内容,并将之运用于设计中。

随着时代与思想的进步,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对于工业建筑的重要性。工业建筑是建筑设计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除应满足特定的生产工艺对建筑环境的严格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工作环境舒适度和精神愉悦的建筑美学要求。工业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除了承担着生产责任外,也肩负着展示当代艺术价值的责任。

唯有以地域文化为起点,充分挖掘传统元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对本土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工业建筑的地域文化发展显得特别必要。

3如何表现工业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化工业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工业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用细部表现工业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细部,尤其是较为重要的建筑构建细部,通过窗、门等重要部件表达出地域文化特征的样式、形制和功能,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

(2)通过空间的营造来表现工业建筑的地域性:工业建筑细部的地域化表现并不是完全复制、模仿地域元素的细节和样式。而是从深层次的核心去理解、简化细节样式,再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传统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进行拓扑变换而营造出令人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地域感”。

工业建筑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通过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营造出建筑地域,这种地域带给人们关于建筑空间的直观感受,而营造那个场域的关键则在于建筑构件、细节,通过设计、组合、营造所表达出的丰富含义。

(3)通过对本土材料的应用来表达工业建筑的地域性:地域建筑的产生来源于各个地区的人们长时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而营造的建筑。建筑材料取材于建造的当地,经过发展也成为了地域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地域文化,各种材料不同的性格、质感、色彩、纹理、透明度给与人们不同的感受,被人们赋予多样的文化的意义。地域工业建筑应该是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与环境完美契合的反映地域文化的建筑。

利用现代手法表现工业建筑的地域性只是一种手段。技术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设计时如何去运用这种工具去表达传统的地域建筑的文化理念。

我认为从思考上应该遵循这样几点:地域性工业建筑应该是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的统一。从空间角度看,内部环境更多地体现了人文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而外部环境则主要体现了自然适应性。地域性工业建筑的魅力应该是由表及里的。地域性建筑不同的空间形式是适应地域习俗、生活方式的结果。

4项目实例

如何才能在项目设计中继承地域文化,减少建筑趋同现象的出现呢?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吴良镛曾提出了抽象继承的观点,即:第l,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第2,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母题,再用到设计创作中。

该新疆华电吐鲁番(2×350mw)项目厂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亚尔乡吕宗村。年均气温14.4℃,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该项目为初设投标项目。

该项目正是在抽象继承的原则下,借鉴新疆吐鲁番当地的特色,植入了拱券特有的建筑造型。电厂内各具特色的单体建筑分峙而设,以体现新特的格调和其历史内涵的工业建筑。该项目建筑立面通过材料和线条的划分、立面体块的凹凸处理等方式,丰富了造型,体现了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及立面风格的统一性。突出现代工业厂区所具有的独特性。具有地域性的传统元素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平和、雅致、淡泊、自然的美学原则通过空间、材料的选择表现出来,将地域文化和现代科技进行融合,来达到永葆生机的目的。

5结语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6

一、地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地域音乐文化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特殊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殊和本土民族色彩。它来源于民间,发展在民间,在本地域范围内生长与本土的人们生活相融合,深入到当地人们的灵魂,为人们内心中所认可和接受。因此,地域音乐文化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域文化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域音乐文化社会功能强大,对于人们有独特的感染力,也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的教化作用。由此可见对地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地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域音乐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环境甚至于地域生态环境,具有极具特色、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属性,面对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传承本土化音乐、保护地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通过研究认识学校教育在传承和保护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母语式音乐教育。正确认识、传承与发展地域音乐文化,认真思考地域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大力弘扬民族、地域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华,传承并发展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以地域音乐文化为载体和主要内容的教学既丰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创造了其他一些更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能够提高大众的民族性,使“母语教育”得以回归。由此可见对地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是当下社会的客观需求。

1.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内容,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地域音乐文化既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表现,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长期受到本地域内语言习惯和风俗信仰的熏陶,与当地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共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习惯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对于音乐文化的需求也有所转变,这样一来地域音乐文化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色彩,也出现了更多的发展形式。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对地域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越来越关注,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去探索。

2.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地域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文化传承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教育,更多的是音乐文化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实现音乐文化传承是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任重而道远。

3.学校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实现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学校设置有专门的音乐专业和与之配套的音乐课程,既有理论方面的学习又有具体的音乐实践,既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又有文献资料资源的供给。可以说学校音乐教育在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它途径望尘莫及的。因此充分利用学校音乐教育的资源,传承地域音乐文化,自然是一条最优的途径。

二、地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在学校中并没有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很多学校即使开设了专门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很少有建立地域音乐资源库,对地域音乐文化重视不足是现今学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比较盲目,课程体系的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地域音乐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地域音乐文化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资源利用率不高,这都是地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传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学校音乐教育用的音乐教材除了国家教育统一教材外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自行开发设计的教材,因此校本教材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其适用的教学范围是体现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对地域音乐文化重视及实施程度的直接表现。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和音乐文化,但是从地域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程度来看,很多学校都缺乏与本地域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环境和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欠缺,实训机会不多,对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对于地域音乐文化的认识对于教育理念的建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有直接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都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地域音乐文化的学习,从调查资料显示,在学校学习期间接受过专门地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师仅占到8%,有40%的人是因为职业岗位的需要自学过,有80%的人受社会传媒的影响学习过,有65%的人参加过地区的音乐演出活动。由此可见,作为学校音乐教师,参加地域音乐文化方面的培训机会是少之又少,这说明文化教育部门对地域音乐文化也缺乏重视。虽然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来了解地域音乐文化,但是毕竟是有限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尽人意。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余只有37.8%的人会喜欢听一些民间音乐,70%的人不对地域音乐文化并不了解。特别是高等院校,学生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对地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其中有20%的人表示对地域音乐文化好奇,感觉很新鲜,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现代学习音乐教育受现代西欧音乐教学理论影响巨大,大力宣传西洋音乐,对于民族音乐就弱化了很多。对地域本土音乐文化,很多学生都觉得缺乏时尚元素,不符合潮流,感觉有点“土气”,引不起学习的兴趣。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本地区的学生对于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音?肺幕?也不愿表达太多。

三、学校音乐教育中地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现策略

1.紧跟时展步伐,树立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

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学校教育理念的变革,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理念也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树立多元化教育理念。随着外来文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冲击力的不断加大,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其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寻找各种途径来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主流理念。学校音乐教育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上,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主流音乐文化的教授和发扬,还要兼顾非主流音乐文化,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音乐文化体系,挖掘地域音乐资源,使地域音乐文化的魅力得以展现并受到支持。

2.针对地域音乐文化设置特色课程

受欧洲音乐教育模式的深远影响,我国要实现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首先就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地域音乐文化作为特色课程纳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并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显现出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位置,同时还要注意与其它课程顺序的编排和衔接,既不能重复设置,又要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另外还要考虑到课程结构的安排,对国家必修课程、地方音乐课程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力求结构最优,这一点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学需要以及地域音乐文化本身的特点而定。

3.学校应该开发和编纂地域音乐教材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区域文化引领作用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区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良性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有效推动社会进步。大学文化既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有明显区别于区域文化的独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高科技服务的教育机构,与区域的关系日趋密切,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交融也日益深入。在当前现代大学的功能向社会进一步延伸、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更加突出的背景下,探讨大学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对区域文化的和谐发展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功能与大学文化的特点

1 大学的功能

大学文化的特点与大学的功能息息相关。对于现代大学的功能,学界认识并不完全统一。通过在政府管理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学生家长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下述四方面的大学功能得到了普遍认可:第一,以人类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学从建立伊始,即以培养善于治国安邦、富有理性和智慧、勇于探索真理的高端人才为己任,这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也是大学得以永续发展的根源之一。第二,传承与创新文化,进行科学研究。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大学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使命,科学研究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集成,二者是大学功能的主要体现。第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直接服务社会。现代大学和大学人正日益广泛地走向社会,以其环境、条件、研究成果等直接与社会其他组织建立各种联系,参与社会各领域的服务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现代大学在功能上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主要体现。第四,追求科学的真理性,促进国际交流。因为科学、学术的真理性是无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所以大学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这便客观地推动了大学内外、大学所在城市内外、大学所在国家内外等范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国际交流也逐渐演变为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

2 大学文化及其特点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人为主体,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筛选和积淀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大学所有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一方面通过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环境等反映大学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的特性,另一方面由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活动等体现了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以及承担社会重大责任的根本。

大学的功能决定了大学文化与社会其他组织文化有着截然不同之处。大学文化有着鲜明的创新性、先导性、开放性以及批判性。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大学的使命,世界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大都源于大学这块沃土,植根于大学文化中,因而说创新性是大学文化的首要特征。

大学所从事的活动无论是师生之间的文化、科学、知识交流活动,还是他们之间的思想、意识、信念、品德的感染和熏陶,都是一种学理性、价值性、意义性极强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和积淀的大学文化也就具有了超越世俗文化的特点,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联系在一起,独具先导性。

开放性是所有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共同特征,现代大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大学与国内、国际全方位的学术或科研交流,时刻主动吸取与接受着世界优秀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将自身积聚和创造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辐射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是一种公益事业机构,独立于社会其他部门并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成果和有批判精神的学术精英,能对社会的愚昧、落后现象进行深刻批判,对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正误做出准确、公正的评判,进而弘扬公平和正义,因此说批判性是大学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

二、区域文化及其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1 区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区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区域人通过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产实践所创造或逐渐形成的区域财富的总和。区域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一定区域的人文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意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区域文化由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媒介文化组成。

传统经济时代,因地域地理条件所限,加之经济文化流通相对缓慢,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不同特点。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江浙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京津文化等,虽然都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又各具彼此迥异的特质。当前的信息经济时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各区域文化系统的交集逐渐扩大,区域文化的共性与特色分别得以凝聚和提炼。

总体来说,比较于大学文化,区域文化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但由于区域文化主体(在该区域临时或长期从事各种不同活动的居民)和区域系统的复杂性,区域文化更多地体现为综合性和世俗性的特点。

区域文化的综合性指的是区域作为人类长期生产、生括的集聚地(城市)和集散地(乡村和山区),既是区域内的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农村文化、山区文化的综合,又在不断吸纳周边区域文化的成分,成为各种文化汇集的综合体。如山东省的区域文化融古齐文化、鲁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一体,同时又融入了近代海洋工业文化、新兴城市旅游文化的特色。

区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世俗性。区域文化形成演变的历史,就是民众为满足自身经济、政治、文化需要而进行生产、贸易、斗争的历史,区域文化与民生民态不可分离,区域文化与所处地域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因而,民俗民风是区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凡区域文化都有鲜明的世俗性,而这种世俗性具体到每一个区域又有不同的表现,或古朴或奢靡,或豪放或柔韧,或开放或保守,等等。

2 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动机制

大学是区域的教育机构,也是区域文化中心。大学长期浸淫在区域文化之中,或多或少烙有区域文化的印痕;同时,大学也往往成为区域文化的载体,在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问存在着一种互动机制。

一般而言,平行、博弈、交融构成了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机制的基本常态。所谓平行,是指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大学文化虽然浸淫在区域文化之中,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区域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品性和文化追求,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属性。所谓博弈,是指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价值和秩序的较量和竞争。文化的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大学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较量和竞争。譬如在当代商业气息、功利价值追求弥漫整个美国的时候,耶鲁大学依然力推自由教育,促进个人品性的提高,是两种文化博弈的生动写照。所谓交融,是指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具有耦合性的一面。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耦合既源于遗传和环境,有时也出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机制的基本常态中,平行是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博弈、交融关系生成的前提;博弈是平行的必然,也常常为交融提供可能;交融是博弈的结果之一,博弈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新的平行。良性的互动机制是维护这种平行、博弈、交融三种常态的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偏重一头。如果区域文化和大学文化只有平行或只有交融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博弈,二者也就失却了各自的特质。

区域文化发展呈现的问题表明,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机制出现了平行态势偏重的表象,也即,大学与区域的交融没有充分实现,尤其是大学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较弱等。因而,我们应探讨大学文化影响区域文化的规律和途径,促进二者互动机制的良性运行,进而推动区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缺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区域文化建设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的缺位、城市文化建设的失调、社会新阶层信仰的迷失、对农民工人性关怀的滞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近30年的文化建设没能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步有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进一步激化区域内已初露端倪的多方面的社会矛盾,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大学文化独具鲜明的创新性、先导性、开放性以及批判性,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互动机制,因此必然会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可以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1 对区域文化精神的提炼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论是古典大学还是现代大学,虽然大学的功能有了延伸,但是大学文化中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的核心要素是永远不变的,这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机构得以长盛不衰的灵魂所在。借鉴大学文化的这些经典大学精神要素,有助于寻找区域文化的先进因素,摒弃那些保守落后、忽视人性关怀的成分,提炼区域文化的精髓,引导更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区域的价值追求,从而转化为区域民众的文化自觉。

2 对区域文化特色的重塑

一方面,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性及感染性,可以为区域特色的重塑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素材,让区域的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区域的高品位特色;另一方面,大学本身也是区域的名片,是区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名牌效应理应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关注点。

3 对区域文化记忆的发掘

大学不仅是大学文化的载体,还是世界先进文化、区域文化的传承与记忆者。对区域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对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区域记忆元素的发掘、对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展示等,都可以从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中找到借鉴因素。

4 对区域文化和谐价值的追求

和谐是个人、组织及社会的恒久追求目标。区域文化通过和谐价值的追求,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个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环境,并促使区域居民的生存状况、社会心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步得以提升,进而与区域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达至内外统一、和谐共存。大学一直是和谐价值追求的先行组织,大学文化也是一种各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螺旋式提升的和谐系统,区域文化和谐价值的追求离不开大学文化这一和谐系统的支持与影响。

四、大学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途径

大学是区域的教育机构,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之一。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不仅仅出于大学的地域特征,也缘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更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内在逻辑使然。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要从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不同特点出发,根据二者的互动机制和相关文化传播的规律,探寻有效的途径。

1 加强大学自身文化建设,引领区域文化发展

大学要承担起引领文化发展的重任,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保持大学自身的文化品性,突出大学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着力点,加强大学建设,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第一,大学要继续坚守大学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虽然现代大学已经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但大学更不能仅仅是服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站”。现代大学既要走出象牙塔,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过度的专业化和严重的功利化,势必抑制大学文化内在的张力,难以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也因而难以成为引领文化发展的排头兵。时下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行为有趋同化倾向,大学要准确定位,利用区域优势,错位竞争,把服务区域作为办学目标之一,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在区文化发展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优势。第二,大学要突出培养、培训和输送优秀人才,突出科学研究,提升区域文化的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大学要贴近区域发展的需要来设置相关专业,为区域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并积极承担文化人才的继续教育任务,努力造就一批文化名人乃至文化大师,在构筑区域文化人才高地中建功立业。大学还应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主动参与区域的科技创新,采取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和转让、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方式,使更多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在区域企(事)业单位中、区域管理中得到加速运用和推广,从而提升区域的文化技术水平。第三,大学要发动师生开展服务城市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区域文化的品位和国际化水平。大学开展的学生“三下乡”与“四进社iX"’活动、参与的各种志愿者行动、师生的家教服务或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反映出高校师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也大大丰富了区域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区域的文化品位。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高等学校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更加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内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从以往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的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大学高频度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大学文化以及驻地区域文化发展不断提供异质性资源,这些异质性资源会给区域发展带来难得的核心竞争力。

2 促进区域文化的内生转化,在大学文化体制内引领区域文化发展

出于地缘因素,大学文化也会受到区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区域文化发展,需要大学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吸纳扬弃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内生到地方大学文化的有机体之中,并通过有机体的运行,转化为大学具体的教学和管理等行为,从而在体制内引领区域文化发展。大学要有选择性地移植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纳入到大学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区域文化的课程开发,开展区域文化教学,对区域文化进行积极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纳入到大学的科研活动中。创新区域文化的重要渠道就是进行区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大学可以以课题的形式对区域文化研究进行立项,将区域文化创新纳入到大学的科研活动当中;也可以建立区域文化研究机构,将区域文化研究常规化、建制化,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发挥大学文化的外向辐射作用,在体制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

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不仅要加强大学自身文化建设,实现区域文化的内生转化,还要在此基础上发挥大学文化的外向辐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体制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第一,大学要开发多种渠道,向区域开放,实现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享。如:建立和完善大学与区域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网络、手机等媒体,定期将区域内大学文化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告知区域居民;大学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建立开放式校园,促进文化共享。第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科技成果本身就是大学创新文化的结晶,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是文化的凝聚和生成。大学文化借助产学研“联合体”辐射,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世界许多大学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第三,大学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引领区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于提供文化生产力意义重大。大学既可以展开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打造区域文化产业研究平台,也可以为区域文化提供保护和设施服务,为社会公共娱乐开展艺术表演或提供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服务,甚至直接提供文化产品的制作与销售等。

4 打造大学与区域合作品牌,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多样的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原则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古代时期的园林景观相比较,明显表现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现代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逐渐减少地域文化的应用。但现在看来地域文化有用着极大的魅力,能将其适当的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将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进步。

一、地域文化的定义

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种说法:狭义的和广义的地域文化。前者说的是在秦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各个不同地区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称;后者说的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各个不同地区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称,从时间上看是指我国远古时期直至如今的所有文化遗产。大部分学者支持“地域文化特指中国广袤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别具匠心、别具一格,到目前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文化。”的说法。

二、目前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态分析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在单一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设计师自然认为能够通过吸取地域文化来提升自己的设计成果,这样就促成了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背景下也在迅猛发展,但由于有许多外来文化的干扰及影响,在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现出它独特的色彩。目前在一些建筑物上能够发现一些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但这对于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和迅速发展中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是不满足的。因此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考虑地方特色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使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

三、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相融的方法

1、吸收地域文化特色元素

由于每个不同的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人文地理都非常多彩,所以每一个地域都有许多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要基于对当地地域文化的认识,在五花八门的地域文化元素里中挑选与自己的设计最为契合的、最具有当地精神文明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元素。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所调查到的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选出最契合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有时甚至是需要设计师到当地去生活,亲身体会当地的传统、民俗风情。当设计师真正理解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其提出的设计方案才能很好的吸收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当当地的园林景观吸收了当地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前来观赏的人们就可以体会到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这样可以传播和传承当地的优秀传统。

2、遵循表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原则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是重要创作素材之一,设计师们都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设计中表达出地域文化元素。这样的想法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在将地域文化与自己的设计进行融合时,要遵循表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原则。设计师在表现地域特色文化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有整体性、独特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园林景观设计吸取地域文化元素时,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确保不打乱所有环境因素的自然发展规律,确保人文景观、地域文化和园林设计三者的协调统一。只有达到的整体性,才能使园林景观设计放在自然环境中不显的那么的突兀、不合群。独特性原则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独”字,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想体现出它的独特之处,就要在详细了解了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最典型的、最具有独特性的、别具一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吸收到园林景观设中,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当园林景观设计拥有了它的独特之处,必然能够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不仅是大力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想发展自然就想到了大自然,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脱离大自然的发展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十分重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给予大自然充分的尊重,力求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总结全文所述,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将园林景观设计设计成夺人眼球、独具匠心的景观,就要巧妙地运用地域文化元素素材,使之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景观,变成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媒介。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地域文化尽可能完美地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考虑其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园林景观设计大同小异的问题,也能够继承和传播传统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国英.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分析[J].风景园林设计2016,35-02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9

一、湖湘文化和地域民族音乐的主要内容

1、湖湘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湖湘文化已经成为了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符号。湖湘文化是特定地域美术、音乐、体育、戏剧、舞蹈、文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湖湘文化的繁荣性和丰富性。在历史发展中,湖湘文化孕育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比如毛泽东、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屈原等,从而在教育上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秉承“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湖湘文化在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中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湖湘文化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明,对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湖湘地域民族音乐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湖湘地域民族音乐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在新时期发展中具有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音乐文化形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湖湘地域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内涵,从民族文化中提出有价值的元素和材料作为地域民族音乐的主要内容,提升了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联系,从而不断地培育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根本上提升了地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关系分析

1、湖湘文化为地域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源泉

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统一的关系,两者共同为地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不断推动文化的进步和传承。首先,湖湘文化内容繁多,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瀚如沿海的文化典籍、古典浓厚的音乐艺术、深沉浑厚的宗教文化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地域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地域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从而为地域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其次,对于地域民族音乐发展来说,音乐创作大多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文化娱乐、民风民俗等方面来进行取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文化对地域音乐形成的重要性。

2、地域民族音乐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地域民族音乐是湘湖文化内容的集中反映,它从湖湘文化本身取材,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和筛选,从而选择出能够反映地域民族音乐核心和主题的音乐体裁和内容,从而实现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地域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湖湘文化本身的传送,实现了湖湘文化本身与时代的有效融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域民族音乐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从根本上保证了湖湘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和交汇,从而实现了时展的进步。

3、湖湘文化与地域音乐的融合加速新型湖湘文化的构建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发展来说,它都是动态的、互动的,并展现出与时代的融合度和适应性。可以说,湖湘文化与地域音乐的互相融合,让湖湘文化本身更加具有时代性,从而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而地域音乐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元素更好地结合,为地域音乐本身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活力。从本质上讲,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湖湘文化与地域音乐的融合在根本上加速了新型湖湘文化的构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文化本身的传承。

三、新时期如何更好促进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传承

1、进一步加强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的联系

在新时期,要想更好地促进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传承,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之间的联系,不断地突出湖湘地域性、民俗性等文化特性,以此来更好地实现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的发展。善于辨别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苗族音乐、土家族音乐、侗族音乐、瑶族音乐等诸多民族音乐中找到湖湘文化的影子和内容,从而来更好地对湖湘文化进行有效地分析,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加强两者的互动性。

2、与时俱进,实现湖湘文化的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实现湖湘文化的不断创新,推进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之间的有效传承。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湖湘文化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地实现有效的湖湘文化整合和创新,从而来不断地繁荣湖湘文化内涵,强化社会大众的湖湘文化认同,从而来培育民族自信心,实现湖湘文化时代化发展,以此来为地域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加强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

不断加强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开辟民族音乐发展实践路径,从而来推动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创新和实践,以此来不断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具体到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专业课程调整和整合、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民间艺术家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实践,从而来从根本上实现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共同繁荣。

4、通过立法实现地方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通过立法来实现地方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不断推动湖湘文化与地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共同进步。首先,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进行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从而来实现对于民族音乐资源的有效保护,这对于地方民族音乐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其次,对于地域民族文化和地域民族音乐发展而言,应该结合时代文化产业化发展潮流,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化、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规划,以法律的形式来督促其实践,开创民族文化新局面。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1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

“文化景观”概念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它“代表某个明确划分的文化地理区域,同时亦是能够阐明这一地域基本而独特文化要素的例证”[1]。文化景观可以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等所构成的连续时空中。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建筑与聚落景观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以土地利用形态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和以环境伦理为核心的生态空间三大方面。

文化景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质,突出体现地方性特征[2]。一是地方性自然环境。温度、水分、地形、植物、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分异性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是地方性景观形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二是地方性知识体系(非物质文化景观)。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文化传统和对文化现象的整体理解,是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悠久历史的地方性知识。三是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在地方性环境和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直接表达在地方性物质空间上,塑造出独具特色和独特认知体系的物质景观体系,主要包括建筑与聚落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地方性居住模式三个方面。成为认识地方性环境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最直接的方式和便捷途径。通过物质景观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方性文化体系。因此,地方性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3]。

2保护地域文脉景观的重要性与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以及城市的记忆,保存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是提供线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人民带来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会使我们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使我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景观,必须能积极地融入地方的环境肌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能有效的节能、节地、节省资源。真正创造出适合本土条件的,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景观环境。

2.1城市景观文脉延续的设计原则

2.1.1保持历史与空间连续性―求真原则。

城市景观始终与一定时间维度相联系,城市与时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城市景观也随着时间不断演化,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是遗存下来的记载着城市演化过程的片段。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历史之中所谓“真”的东西越来越少。千城一面让我们失去了许多“记忆”。当然,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中西合璧”建筑,同样也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它是当时历史、文化的真实反映,至今其中许多建筑成了文物建筑,它们所在地段成了今天现代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历史遗产珍贵之处不但在于他得外在物质形式,也包括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外在可以模仿,但是历史信息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象风格的确定总是会有意无意的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过去民族风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时,始终保持其创造性。其中通过类聚的手法与过去的风格保持连续性、相似性;通过对比保持新旧信息的可识别性。

2.1.2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表层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具有复杂、多样和多元的形态,并与地段的功能相对应。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是人们多样性的生活内容的物质反映和历史积淀。一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特征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城市中的标志物,更多的是由大量普通建筑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性状决定的。城市历史地段景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地段景观“功能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二是对整个城市而言,如果存在多个历史地段,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各个地段各自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不能为了取得整个城市景观表面形式的统一,而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而应该具有各自的主题,表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是要达到深层的统一;三是对于单个历史地段而言,不能采用单一的设计方法,不能仅仅追求平面形式以及某一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的推敲每一个建、构筑物的功能和形式,保证普通建、构筑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当然,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强调表层的形式美,因为景观作品的艺术表达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但是由于现代人在生活中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加强景观外在的表现力,利用各种手段方式等,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想要传达历史文化的氛围就更应创新景观的创造了,比如,南京的夫子庙,各式的灯饰让当年秦淮河畔的繁荣呈现在了众多游客的眼中,使人们对这里的感受更加深刻。利用现在手段去体现历史的元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2.1.3强调传统心理的延续性―中层与深层审美特征原则。

景观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原则的体现。特征原则是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始终的,尤其是在中层以及深层审美层次上更为突出。特征原则在地域文化的体现则是传统的一种体现。地域传统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形成地方特色的风俗礼仪、道德及习惯等等,构成一个亚文化区域。人们对自身传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延续有如生物“基因”,这些“基因”存在于一定的人群中,他们的行为习惯、情感意识、审美体验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正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积留在我们传统经验中与记忆相对应的设计元素,唤起当地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情感认同。每个人对城市都能产生意象,通过看、听、感觉、感知产生心理形象,一般来说,个性强的、形象鲜明生动的、意义重大的、能激起情绪活动的,与观察者关系合宜的,多次重复出现的事物,其意象性越强。通过一些文化传统的共鸣,我们更能达到一些深层的感动,关乎生命、历史、宇宙、当代等等。当然,美是不存在真伪的,但是要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时往往需要我们内心所有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情感认知。

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规划设计

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来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本质体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景观的调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之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一是依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多元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是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三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性。其中,地方性物质空间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生活模式四个方面为核心和设计切入点,将各自的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纯和归纳,并综合反映到新的地方性设计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点中。打破传统设计中只关注建筑特色的传承,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设计的不完整现象。全面、系统、综合传承地方性精神的景观要素[4]。二是将地方性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三者在特定空间中结合所形成的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空间才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最高体现。只有对居住模式的研究,才能将各个地域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综合,进一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承地方性景观图示,强化和传递居住模式的内在规律和特征。三是依托不同尺度景观特征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的复合性尺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尺度不同,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决定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不同。

4结语

地方性是保持风景园林多样性和文化性的重要属性,地方性园林就是文化园林,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大成。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设计更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和营建可持续景观的核心。在传统地方性认知中大多存在以建筑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忽视传统地域景观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在传统村镇保护过程中就形成了对建筑和村镇保护体系,忽视了对周边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空间的景观延续,更忽视了土地利用景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现的文化地方性、景观地方性和综合特征的保护。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建立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示语言体系,系统展现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将成为未来生态景观和可持续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和发展前景。

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景观的塑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文化、能够与人们产生更多的共鸣,寻回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设计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保持城市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景观的表达方式方法,让景观可以真正的走入人们的心里,让人们记住历史,保留传统并使人们能够感动,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UneSCo.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Z].2003.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3]王云才,郭焕成,陈田.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

[4]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