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42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1

1优化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下属的二级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监管工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主要从事常规农作物产品检测,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负责动物疫病监测、动物产品检测,县种子管理站负责农作物种子检疫检测,县植保植检站负责农业植物检疫、病虫检测。就目前的现状看,农产品检疫检测人员分散,检测设备建设维护成本高,检测设备利用率低。可以考虑将相关机构具备检测的职能合并,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扩大检测范围,充实技术人员,统一开展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室职责范围,创新机制,做到检测有人员、检测有经费、检测有手段、检测有重点。

2提升检验监测能力

农产品检验检测是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是防止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有效措施。落实监测抽查制度,做到例行监测与突击抽检相结合,形成防范管控高压态势。建立本地生产企业分布,生产经营情况档案,不断扩大监测的品种和范围,逐步做到监测全覆盖。落实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岗位责任制,在检测上实施责任追究制,提高检测人员树立责任意识。政府财政每年要预算农产品监管专项经费,改善检测条件,增强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信息畅通渠道,定期公布检测结果,让群众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群众放心消费。加快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平台,实行产地自检、产品抽检直传直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监测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

首先必须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加快制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加大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二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三要加大改造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确权颁证,鼓励和扶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农业生产模式,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主导,大力开展绿色原料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实现生产有标准、管理有规范、质量可控制。

4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

加强产地准出管理,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开展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生产自查、委托检验等措施,把好产地准出质量安全关,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和顺畅流通。制定和完善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推进规范包装标识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充分发挥包装在农产品贮藏保鲜、防止污染和品牌创立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加强对重金属、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管。对存在风险隐患的农产品实施跟踪监测,努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凡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无论企业或个人都必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承担责任;凡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的,或经有关机构检测达不到质量标准的,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者的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黑名单”制度,定期公布“红榜”企业、“黑名单”企业,接受社会监督。鼓励企业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品牌,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要求的农产品。实行项目淘汰制,对企业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两年内不安排农业扶持项目。严格执法,整治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

6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9-1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明确农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是各级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当前,由于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致使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畜产品疫病较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也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1加强政府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各业、卫生、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农产品安全卫生,农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农产品标签标志,肥料质量,农药兽药安全及使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都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应划清职责,明确目标,协同管理,从偏重管理向管理与技术服务转变。应加大对农业保险项目、科研与检验、农业发展及与贸易有关的项目、运作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投入,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一体化运营,推行HaCCp体系认证。根据国际植物保护公约、wYo协议的要求,制定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鼓励通过国际化公平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2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各级农业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组织保障。现在市、区都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乡镇一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市区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各级都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农产品生产基地、村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作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3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重点加大农药、肥料和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连锁经营、企业直销、技物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供等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选择1―2种适合当地的模式进行推广,构建起放心农资经营网络,提高放心农资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强有力地打压假劣农资生存空间,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农资特别是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尤其对禁用农药的名单、限用农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技术等要大力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在所有作物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六六粉、林丹粉),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1605),久效磷,磷胺。在蔬菜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甲拌磷(3911),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包括三羟基克百威),涕灭威(包括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水胺硫磷,乐果,氧化乐果,氟虫腈。

4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工商、质监、商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配合,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制度的衔接。工作中,准确把握定位,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能,重点抓好农产品上市前的包装和标识,依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开展监督检查。

5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针对监测中心专业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不够,专业技能不强,特别是掌握高、精、尖检测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长远需要的实际情况。监测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研讨班、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组织检验人员到设备先进、技术能力强的地方学习检测技术和方法,加大对检测人员的能力培训和技术考核力度。

6积极工作,争取支持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农业质检机构的职责,是一项公益型、基础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监测中心在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完善、修正“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做好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刘振伟.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J].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01期.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3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41003)

摘要: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是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科技手段,但是大规模的使用农药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还通过各种途径使畜产品受到农药残留的污染,并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愈加的关注。?

关键词:农药残留;畜产品;安全;控制措施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畜产品来源于各种畜禽,在畜禽饲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简要介绍农药残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探讨农药残留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为提高畜产品安全质量提出建议。?

1农药使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1],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提高粮食单产成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大减少了由于各类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成为提高粮食单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在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同时,农药残留也造成了对饲养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着畜产品质量的安全,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重大隐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中国大陆是较大的残毒污染地[2]。?

2农药对畜产品污染的主要途径?

农药除了直接污染畜产品原料和制成品外,还能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在畜产品中形成农药残毒的蓄积。当给作物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农药附着作物表面,被作物体吸收,有些农药甚至在作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另一部农药分散落于土壤中,有些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有些随雨水排入河中,造成空气和水体污染。当畜禽采食了有农药残留植物性饲料和水时,残留的农药进入畜禽体内,这些有毒物质在畜禽体内不能被完全分解,经过食物链和富集作用,在畜禽体内形成高浓度的农药残留,这些高浓度的农药残毒危害畜禽健康的同时,由其产生的肉、蛋、奶等畜产品中亦残存着一定量的农药残留,造成对畜产品的污染。?

3控制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抗病、抗虫的优良作物品种。培育和利用作物抗性品种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使种植业可以大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健全农药使用标准。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绿色农药。?

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使广大农民提高科学使用农药的意识,掌握科学施用方法,合理的施用剂量和浓度。注意环境卫生,施用后的农药包装,要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养殖区域无污染。加强畜产品产前监控,注意养殖区域的环境监控,保证畜禽饲用的粗饲料以及其他饲料的的原料质量,对已知农药污染的饲料,要进行脱毒处理以后,在用于饲喂畜禽或饲料生产。?

加强行政管理,促进饲料行业健康发展。相关饲料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药残留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将畜禽饲料专项监测工作的常态化,对饲料生产企业的原料来源进行定期跟踪检查。饲料生产企业要严把原料进货渠道,不购进不使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原料来加工饲料,从生产源头上保证饲料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虞国平.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7-2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4

1.健全机构,把着眼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实践证明,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的问题是强化机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此,2009年,舒兰市农业局设立了农产品安全监管科,经舒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人,为独立法人、独立办公的科股级事业单位,是吉林市农业部门首家单独设立的农产品质检机构。投资400万元改建543平方米办公楼,设有常规理化室、原子吸收室等11个实验室;配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农药残毒检测仪等80台(套)先进检验、检测设备。每年可完成蔬菜、水果、粮食等4大类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12项、重金属5项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年可检测3000个样品以上。

2011年,舒兰市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为目标,结合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全市1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在不增加人员和编制的情况下,确保每站有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到“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利”。在基础设施方面,每个乡镇建设1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办公、监督、抽样等工作设施,承担本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使全市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市财政每年还拨付了3~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必要的经费保运转。

2.落实责任,把着力点放在健全工作机制上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思路,健全机制,用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和指导工作。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小组,由农业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农产品质量监管单位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每年年初农业局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定期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

二是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示范,推广普及科学种植知识和安全生产技术。

三是承担对种植过程的督导巡查。重点对农药、种子、肥料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防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环节,督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档案。

四是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指导农资经营门店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档案记录,受理假劣农资投诉举报。

职责明确后,每年年中进行半年考评,平时不定期进行抽检,年末进行全面考评,兑现责任状,奖优罚劣,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之外,对市站和各基层站分别建立各自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市质检站,从站长、副站长、财会人员到各检测试验室共建立规章制度14项。通过建章建制,使站内工作逐渐向规范化、正规化轨道迈进。

3.强化措施,把着重点放在农产品质量监管上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农业局一贯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与贯彻,充分利用电视、传单、板报、条幅等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1年,举办了3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集,同时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进村入屯组织培训,培训人数达6200人次,接受咨询2280人次。发放《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700册,安全消费传单14500份,张挂宣传条幅5条,出宣传板3块,进村屯社区25次。同时在吉林农网、舒兰电视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使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力度,强化监管。2011年舒兰市农业局共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324人次,出动车辆94台次,对全市152家农资商店进行了常规性及拉网式检查,并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进行了重点检查。与经营业户签订了承诺书,明确规定了严禁销售甲胺磷等国家规定的高度高残留农药;不经营劣质、过期农药及准用农药中添加违禁农药产品;对国家限用高毒农药要建立来源及去向台账。查处假劣农药案件2起,查封农药10箱,送到省统一销毁。同时发放了“拒绝高毒农药珍爱生命健康”宣传挂图1800张,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高毒农药清单等宣传单3200份。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5

关键词: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169

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农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里,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养命之源,无时无刻不能没有,质量安全确保人民健康生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的话题。市场上有害农产品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几乎每天的饮食都是在服毒,一些慢性病在你的体内逐渐滋生,不知哪一天会发生一种奇异的病症,夺去你的生命,有害农产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逐渐癌化,一种不知名的细胞想魔怪一样潜伏在体内。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提到有害健康农产品就谈虎色变,惊慌不已。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民生问题以及安定和团结,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让人民买的放心、吃的放心,人民才能安心工作,谋求发展,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否认:市场中农产品质量存在很多另人不可想象的问题。

1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

根据农产品市场分析:近年来,人民呼吁,政府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环节的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相应的保证。但在采取措施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农产品在土壤中的有害残留物质。在过去农田里都是农家肥,不用考虑污染问题,农产品健康安全营养。此后,农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农业化学肥料投入使用,以及农药的使用,一些有害农药的残留物质存在农产品里面,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建康。农产品在生长成熟中施用的有害物质。在农产品成熟前使用化学添加剂,而且超标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在果菜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生剂和催红等素,为了让农产品早上市,产生超值经济价值,可不利的是造成农产品的口感很差,同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农产品加工时,业也使用国家禁止的添加剂,这样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影响也特别恶劣。农产品在空气、水源中污染的有害残留物质。随着工矿业的发展,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给农产品中重金属超标,的概率也比过去逐步增大了,引起急性中毒,造成慢性健康危害的问题,让人民更加引起重视。

2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措施

2.1建立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无安全隐患

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配合消费者,形成共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系统的完善落实生态农业的体系与精神。在一些工业区实施生态农业,就要工业与农业协调配合,既要发挥工业的优势又要实施生态农业,以农辅助带动农产品的生产,深化农业标准化意识,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地方气候适应农作物的生长,种植品种,种植作物带,搞好优良发展。在种植农产品的同时提前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并有一套完整的检测、追溯、流通、评估、预警、准入等体系。

2.2根据农产品质量隐患现状,制定确实有安全防患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6

十多年来,按照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部署,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治地治水入手,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积极发展“三品一标”,持续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全省从未发生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治地治水,

呵护农产品生产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而农业生产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与保证。几年来,全省在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立3000个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点,建立产地环境数据库,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实施长期稳定的监控和保护。通过农科教企协作攻关,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的创新集成,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积极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关政策措施出台,重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不仅保护了八闽大地的青山绿水,也极大地维护了全省农业生产环境,为农产品生产营造出良好的自然条件。

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

多年来,坚持把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组织种植、养殖方面专家将种植业、养殖业产品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汇编,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明白纸发放给广大生产者,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能力。积极筛选养殖场、园艺场进行部级、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的创建,已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场72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6个。加大农业品牌培训力度,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服务指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三品一标”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福建省累计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一标”达311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85个,产品2163个;绿色食品企业393家,产品773个;有机食品企业32家,产品12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1个。已有福清等11个县(市)13个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53万亩,福州茉莉花茶等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农业部首批推荐的中欧互认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录,强势迈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三品一标”认定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360万亩,认证产品总量达430万多吨。福建省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总体推进工作在全国领先,总结出的“龙岩模式”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全国推广。福建省的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与推介工作已连续九届获得绿博会组委会设置的展团最高奖项。

创新管理平台,

全程管控质量安全

对农产品生产实施全程管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全省努力加强两个平台的建设。一是农药监管信息平台。全面实施农药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对全省茶叶、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所使用的农药实行统一准入门槛、统一经营登记,建立和完善农资经营诚信档案、购销台账制度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销制度。二是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将全省涉及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家畜和家禽等六大产业的设区市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纳入省级可追溯监管平台管理,逐步实现进入城镇超市的食用大宗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共有8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纳入省级平台管理,在年底前全省纳入省级平台管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可以突破1000家以上,并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对接。

健全监管体系,

构筑质量安全的防火墙

不断推进监管体系建设,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防火墙。2012年底,全省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此项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政府领导的肯定。近年来,在推进基层监管人员专职化的同时,不断为基层充实执法监管设备,目前基层监管人员已近2000人,乡镇也将在今年实现流动监测车辆和检测设备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强化多层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积极建立完善和督促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备案制、生产记录制、问题投诉举报制和绩效管理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努力提升基层监管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为强化对突出问题的处置,全省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一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与农业综合执法有机结合,确保一旦监测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启动执法程序,及时固定证据、追踪溯源,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去年以来,全省出动执法人员16.7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9.8万家次,查处问题981起,有力地震慑了违法分子。

创建示范省,

持续推动监管工作

为巩固和发扬全省治理“餐桌污染”的成果,持续不断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持续不断地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省政府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为有效推进示范省创建,在全省选择30个县作为示范省的承载点,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其中尤溪、福清、福鼎、云霄4个县(市)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全面推进示范省安全县创建工作,按照“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标本兼治和“四个最严”的要求,省农业厅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进行对照检查,今年4月,专门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通报会,深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方向。省农业厅厅长张立先同志就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确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有效落实。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7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响水县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8-0064-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大众对上市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渐进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并对社会大众消费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最低消费需求。基于此,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日渐加强了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视,尝试在本区域内建设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促使本县域内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生产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粮油、蔬菜和水果等多种类型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认定,同时有很多企业并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县近三年来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成本7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促使该地区农产品生产工作逐渐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日渐提升,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响水县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的努力

近几年,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县农委在农业农村工作中逐渐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并注意将质量安全监管作为重要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严格开展“三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等工作,并在此方面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措施,极大的推进了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具体来说,响水县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做出了如下努力:其一,集中整治,重抓源头。响水县农委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和农业投入品使用高峰期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集中整治,并且将整治重点延伸到田头、加工和农产品收储运过程中,严禁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时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和各类型的添加剂,从源头上禁止非法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行为,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1]。其二,重视日常管理,将定期巡查监管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精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加工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责令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治。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其三,加强制度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一定的保障。响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并结合本县域内各镇(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严格实行“一品一标”的管理规范,促使响水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显著的加强,为响水县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2]。

2现行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长时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维护,希望能够以高质量的生产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工作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现阶段,从世界农业经济的建设情况看,我国基本上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质量,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无公害农产品正是我国农业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本质上就是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基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对农业生产工作加以规范,并组织各地区农业部门积极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希望能够切实推进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进程,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是长时间以来,我国虽然保持着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并不理想,监管能力相对较低,无法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3]。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视,对现行监督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管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保障。

3新时期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措施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工作主要集中在镇(区)村,基层监管力量削弱,所以县级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对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科学的管理也应该从县级政府部门入手,借助健全的管理制度实施监督管理行为,促使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县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农产品的基地监管体制加以完善,为基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并加大宣传贯彻力度,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监督管理,以技术指导引领科学生产,促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质量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最后,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群众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承担起农产品生产者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而自觉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升监管效果。

综上所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各地区农业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作的重视,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思路和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工作加以规范,逐步提升生产质量,促使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更大的成效,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程。

参考文献

[1]董发来.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J].天津人大,2013(11):34-35.

[2]王健波,吴月霞,古燕翔等.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调查分析――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5(5):35-39.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8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困境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膨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再如日本,从前设定的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63种2470项,而今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则新增了51392个限量,涉及264类食品中的734种化学品残留,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这使得农产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出口技术门槛,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涉及到6000多家出口企业。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12只/m2,欧盟却提出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由此养殖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

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例如,日本自2003年起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探析

1.国内自身原因:(1)农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政出多门,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涉及经贸、工商、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造成权威不足,收效不明显。(3)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验技术和检验手段也有待改进。(4)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实力不强,战略经营的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向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

2.国际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也逐步放松,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关税门槛因此随之降低,这就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2)消费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相应地,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就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健康型”转变,对营养、健康、卫生、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潮流。(3)国际标准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都在积极援引wto协议和国际标准进行贸易交涉。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占据主导地位。

3.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全过程监管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证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控制来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2)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

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必要设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相应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实施重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我国技术性贸易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承担建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工作等。这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联合作战;有利于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加强沟通,在应对技术贸易型壁垒上收到良好效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障碍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组织专家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修改、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加大wto/tBt、SpS人才培养力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地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9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新特征,成为制约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大力提高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并善于运用贸易争端机制化解农产品出口的各种障碍。论文关键词:农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对策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困境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膨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再如日本,从前设定的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63种2470项,而今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则新增了51392个限量,涉及264类食品中的734种化学品残留,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这使得农产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出口技术门槛,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涉及到6000多家出口企业。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12只/m2,欧盟却提出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由此养殖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例如,日本自2003年起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探析1.国内自身原因:(1)农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政出多门,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涉及经贸、工商、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造成权威不足,收效不明显。(3)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验技术和检验手段也有待改进。(4)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实力不强,战略经营的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向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2.国际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也逐步放松,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关税门槛因此随之降低,这就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2)消费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相应地,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就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健康型”转变,对营养、健康、卫生、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潮流。(3)国际标准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都在积极援引wto协议和国际标准进行贸易交涉。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占据主导地位。3.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1)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全过程监管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证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控制来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2)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必要设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相应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实施重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我国技术性贸易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承担建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工作等。这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联合作战;有利于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加强沟通,在应对技术贸易型壁垒上收到良好效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障碍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组织专家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修改、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4)加大wto/tBt、SpS人才培养力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地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贸易问题,2006,(2).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10

中国的肉类、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曾经被业内人士预期在加入wto后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但2002年以来这些产品却频频遭遇技术壁垒,出口形势严峻。如年初浙江舟山冻虾仁因检查出极微量的氯霉素被欧洲公司退货索赔;欧盟兽医委员会还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虾、兔和家禽肉等动物源性食品;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蔬菜实行批批检验的苛刻检验措施;中国出口欧盟的蜂蜜又被以“抗生素超标”为由遭到“封杀”,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检验。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一、什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是指进口国采取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措施、商品包装标签及标志和环境要求等,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入该国市场形成贸易限制作用。这些对农产品贸易产生限制作用的技术性措施,原本是为了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经济欺诈行为。但长期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被一些实行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所利用,使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恶化。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之所以在最近几年愈演愈烈,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如肆虐欧洲的二恶英污染畜禽饲料、比利时可口可乐污染、法国的李斯特菌污染熟肉罐头、日本“o—157”和雪印牛奶金葡萄菌污染、横扫欧洲的疯牛病、口蹄疫等,形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许多国家因此而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卫生要求更加苛刻。第二,wto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农产品关税、非关税措施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wto规则的约束,但发达国家并未因此而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而是藉食品安全问题,利用动植物卫生检测检验技术措施设置障碍,抬高进口门槛,国际农产品竞争已从过去单纯的关税、非关税措施,转向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限制政策和措施。第三,世界经济低迷和一些发达国家国内农业问题的政治化,使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的最有效手段。有关研究估计,70年代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约有10~30%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但90年代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超过50%。二、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根据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情况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1),主要体现在严格的检验、检疫、认证、标准手段和措施上,大致可分为4种情况:(一)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法规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如针对90年代中期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欧盟于2000年1月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80多项保证食品安全的计划,要求食品卫生责任首先由生产方承担,食品从饲料开始,经过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链条都要保证安全。美国则有《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等,对进口农产品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检验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每月扣留的进口商品高达3500批。美国于1997年12月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禁止进口未实施HaCCp的水产品和肉类食品,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肉类产品企业必须获得HaCCp的认证资格。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都认可采用HaCCp体系。日本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对于植物检疫,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或经过发生该病虫害国家的寄生植物和土壤均严禁进口。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农产品还需要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食品卫生检查。对于强制性检查食品要逐批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对不同时间进口的相同商品,则规定每次须检验,而对日本国内同类产品只需一次性检验即可。目前中国蔬菜出口正遭遇此类限制。(二)质量标准、食品标签和包装要求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如日本对中国大米要求进行检测的指标,已经由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目前的123项,而且要求在14天内完成。食品标签和包装也是重要的市场准入工具,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强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据估计,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加工企业每年多支出10.5亿美,显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力负担这一费用。(三)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要求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如1995年4月,发达国家要求实施《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还要求使用“绿色环境标志”,如德国的“蓝天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和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2只,欧盟提出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而这将增加鸡的养殖成本,无形中也成了贸易壁垒。(四)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如日本农林水产省最近宣布,自2003年起在日本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凡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这样下去,日本迟早会对进口蔬菜采取同样的身份认证制度。这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三、技术性贸易壁垒与wto规则由于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表面上是为了保护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它具有合理性、隐蔽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等特征,使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规避有关国际规则的约束,广泛而高频度地使用。因此,近年来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已从一般形式的贸易战逐步转变为损害更加严重的技术性贸易战,发达国家藉此动辄宣布封杀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发达国家名目繁多且不断升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目前农产品贸易争端的主要领域,严重制约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目前wto框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是专门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与此同时,Gatt第二十条一般例外与第二十一条安全例外、《原产地协定》、《农业协定》、《补贴与反补贴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装运前检验协定》等也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有关。wto新一轮谈判中的《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贸易与投资》等议题也将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tBt协定和SpS协定是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规则。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不合理的技术性措施,减少国际贸易壁垒;通过制定多边规则,指导各国制定、采用和实施被允许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努力保证这些措施不构成歧视,不形成对国际贸易不必要的障碍;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wto《tBt协定》的基本规则为:第一,各国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要求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应以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为基础,它们的制定、采纳和实施均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国际兽医组织(oie)等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第二,在涉及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情况下,允许各国实施的标准超出国际标准,但必须提前向wto通报;第三,各国认证制度相互认可,应以国际标准化机构颁布的有关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性措施的基础;第四,实施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第五,贸易争端进行磋商和仲裁,遵守wto《关于争端处理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各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并防止各国滥用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搞贸易保护主义。按照SpS协定宗旨,各国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动物及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在必要时,可以采取限制贸易措施,但需要遵循三项原则:第一,科学证据原则。SpS协定规定,各成员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但必须以科学的依据为标准,也允许各国采取的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但这些措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第二,风险评估和适度保护原则。SpS协定允许各国在风险评估基础之上,根据本国可承受危险程度,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同时还须考虑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各国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考虑可获得的科学证据、加工与生产方法,相关生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第三,国际协调原则。SpS协定要求各国采取的卫生或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应该依据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并应尽可能参与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以促进在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方面的国际协调。这些组织包括,保护食品安全性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保护动物健康的国际兽医组织(oie)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秘书处3个国际性组织。SpS协定认为如果采用国际标准,就可将其视为该标准符合Gatt1994有关规定。显然,wto的tBt协定和SpS协定实际上规定,只要是为了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环境的安全、防止经济欺诈,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法规即使超出国际标准,也是合理的。目前发达国家利用此设置了名目繁多、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表面上基本都符合tBt协定和SpS协定的条款,但实际上则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难逾越的贸易壁垒。如仅2001年,wto就收到671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通报,其中与农产品相关的通报143件,占23%(仅次于机电产品的31%)。动植物卫生检疫通报772件,其中,美国通报238件(占30.8%),新西兰111件(占14.4%),欧盟46件(占6%)。这些新提出的技术性措施,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现有的wto规则,还难以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和因此而引发的贸易争端。据wto统计,自1995年wto协定生效到2001年,wto受理的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件共97起(占全部争端案件的40.2%),首当其冲的是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争端,达14起(占14.4%)。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统计,2001年中国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且2002年以来呈增加趋势。由于欧盟自2002年初开始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导致2002年上半年中国水产品出口下降70%以上,仅浙江一个省2002年一季度就因此减少农产品出口1亿美元。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仅在2002年1月到3月就扣留中国沿海地区农产品累计896批次。2002年1~7月,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23%,冻鸡下降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分别下降了20%和29%,鸭肉2001年出口4668吨,2002年该数字为零。与其他贸易限制措施不同,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一旦出现限制,影响巨大,而且损失很难避免。具体而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有如下特点:1.受影响农产品范围广,直接挑战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从水产品、禽肉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加工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由此严重影响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部署,增加了农民增收的困难。2.扩散效应显著。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和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限制,容易扩散到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2001年6月,韩国单方面宣布从中国进口的鸭肉中发现禽流感,日本政府仅据韩国片面情况,宣布暂停进口中国禽肉产品,此后,其他国家纷纷采取类似措施,限制中国禽肉出口。直到2001年8月7日,日本政府才正式宣布恢复从中国进口禽肉及其制品,而中国出口企业因此已经遭受巨大损失。3.具有歧视性。一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往往高出国际标准,有的以设备能检出的最低限为准,有的专门针对中国产品。如日本在农药兽药残留方面对中国肉鸡产品实施歧视,检测克球粉时,要求中国产品达到0.01ppm,而对美国等其他国家的产品只要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0.05ppm的标准。4.使用频率高,实施时速度快,取消时则需较长时间,而且形式多样、理由多变,防不胜防。有些发达国家经常找借口先实施暂时禁令,使中国企业失去市场,经中国艰苦努力后才同意开放市场,但不久又设法寻找新的理由,重新关闭市场。如中国过去对欧盟出口肉鸡产品较多,但自1996年8月1日起,欧盟以中国禽肉生产不符合其卫生检疫标准为由,禁止中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致使中国每年损失1亿多美元。在中国禽肉被禁期间,巴西、泰国等冻鸡出口国填补中国在欧盟的市场分额,如1996年欧盟从巴西、泰国进口的禽肉只有3000吨,到2001年已达到40万吨。直到2001年5月25日欧盟才对上海和山东等地区的14家企业开关,要求每批出栏的鸡不少于15万只,不得并群等,并要求对出口禽肉进行新城疫检测。由于欧盟只认可北京和上海2家检测实验室,这2家实验室即使满负荷运转也难以完成检测任务,而且检测费用较高(每次约3000美元),检测周期需要30天,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2002年初,欧盟又以中国出口的禽肉、龙虾制品农药残留及微生物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性源食品进口,市场又被重新关闭。五、中国农产品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遭遇技术壁垒的影响,除了上面所说的问题外,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是要解决吃饭问题,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考虑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不足。过去的生存性农业现在要转向市场、竞争性农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检测检验手段、质量控制体系。如目前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管理体制,内检和外检是分开的,相互难以协调,不能发挥检验检疫、质量监控的整体功能。与此同时,国内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管理上确实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优势,迫切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状况。从政府角度看,当务之急应解决下述问题:1.改革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食物安全控制系统,通过行政部门,监督检验部门和分析实验室,对食物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管理、执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2.建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的起草,依法管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农产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督检测检验体系、论证体系、执法体系、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4.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对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烟草等出口产品的卫生安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结合中国实际,制订新的卫生安全标准,供出口企业参考的国际标准。5.针对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小、低价出口、无序竞争严重等问题,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行业商会、协会与中介组织进行协调管理,加强自律机制。6.加大谈判力度,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新规则,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壁垒。应考虑实施下述战略:——产品升级战略。中国畜禽产品出口主要以生鲜产品为主,深受进口国检疫措施的影响,国内一些企业尝试把生鲜产品改为熟制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避开了苛刻的检疫限制。——市场多元化战略。由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一些出口企业除了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需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了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走出去战略。企业还应考虑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避开技术壁垒,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让“销地”变“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