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思维的培养十篇地理思维的培养十篇

地理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45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地理;思维习惯;空间思维;创造思维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有些用功刻苦型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笔记也记得工工整整,但每到考试时他们得到的回报与付出似乎相差很大,我困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地理思维方式与空间建图能力,他们对地理的学习过于死板,因此,普遍学得很累,对知识多用机械记忆。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向45分钟要效益,因为课堂上有老师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进行思维建模的最好时刻。以湘教版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应该如何解决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一般从开源、节流两个角度进行思维建模。开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拓宽能源的进口渠道;建立核电站、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勘探开发。节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耗能工业。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答题时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状况,对于所有资源、能源的短缺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见建立思维模型显得格外重要,而这种模型的建立应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二、注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

地理教学是以地图作为载体,这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学会读图、分析图、甚至绘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所以他们的记忆方式是机械的。要将地理学轻松,活化地图很重要。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放到图形上,进行图形记忆,之后学生只要学会看图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地球公转》一节中,关于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问题,我利用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图,让学生自己绘图,自己发现由于地球始终侧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确实导致在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在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动画。这样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积累,解决高中地理抽象事物多的问题。如《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问题,解决这个知识难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通过动画演示在不同节气南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可以形象地看出,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是南通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大。这样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知觉,化繁为简。

其次,从读图到分析图再到绘图,循序渐进。地图的运用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源,是地理学科的的一大特色;地图的出现使地理学科变得丰富多彩,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实用性。因此,重视地图教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考地理试题的呈现都以地图作为载体,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采用简图、示意图的方式表现地理知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题的根源是不会读图。因此,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天气系统》一节关于冷锋和暖锋问题,可以采用边讲边绘的方式,动态呈现二者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知觉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再次,进行地理模拟实验的展示。若学生本身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时,很多内容用自己平淡的语言很难描述,而用ppt又是一晃而过,欣赏的时候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后记忆浅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地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心理学家认为在各种记忆中,动作记忆是保持时间最久且不易遗忘的记忆。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可以设计地理实验,准备等量的黄土,分别置于两个盘中,将两个盘按同样的角度摆好,用不等量的水同时洒在盘中,观察桌下水和泥土的多少,思考水土流失和水量大小的关系,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罗列表格得出结论,各小组间分享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记忆是终身的。

三、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渗透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与当今素质教育相统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的课堂里我相信学生学得并不快乐,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任务。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观点的一种赞同,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错。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出来,那么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转化成学生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

1.转变教师“一言堂”的思想,放下面子接受质疑

经多年观察,很多学生有创新思维的思想,特别是在开学伊始,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很多情况下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肯定,慢慢地也就不乐意动脑子,而习惯于听老师讲,变成完全的接受者。而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为提高“效率”,很少让学生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耗时多;很少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思维,因为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怪想,因为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自己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综上所述,教师面对升学压力,教学任务,选择了自己去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翻转课堂,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者的观念,思考教育让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不是“考试机器”,而是社会的建设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思想上、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应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在教师、学生共同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提高。

2.注重教学的引导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出发,调动起积极性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湘教版必修3的《产业迁移》为例,可以结合身边的实例,如在购买苹果手机时发现上面写着英文:assemblyinChina。这表明苹果手机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这就是产业迁移。这样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同时整节课可以以苹果手机这个案例为主线来与学生共同探讨产业迁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学生就会感觉原来身边很多的现象,都可以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

3.正确评价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因此,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培养思维的个性,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并为其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进行正确评价,耐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29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地理学科而言,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照本宣科,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进行全面改革,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又如何能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呢?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培养。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学科学习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兴趣成为学生思维的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枯燥式、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还能还原地理学科教学的生动与活泼,让地理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来,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释放,这样才能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展现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讲解,而是在动态的演示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智慧的开端,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自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只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自然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维。如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关于石油枯竭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如下问题:“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带来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但是许多国家却在积极地发展其他行业,如旅游业、农业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与指向性,可以引导初中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当石油资源枯竭后依旧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以感性材料引导思维形成

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感性材料正是思维的起点,没有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思维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学生的思维正是建立在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在教材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打破以往教材与教室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中深入事物的本质,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以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眼睛,没有地图的地理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加强地图教学,以地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地理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与巩固,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时,我们可以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总结出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此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进而使学生通过思考与思维总结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冬季少雨夏季多雨。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而是能够通过地图将这些知识点存储起来,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气候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绘图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为直接的地理学习经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主动探究,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再沿用旧模式、旧观点、旧方法,而是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性思维,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社.初中地理教学中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3).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创造性地学习;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作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实现。

一、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是目前地理课程目标中核心技能和能力目标培养的关键性环节,高中学生已经从初中少年期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性思维顺利过渡到高中即青年出气以抽象路基思维能力为主的关键性阶段,我们的新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以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对接关系,我们在初中阶段性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本身以及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性认知,同时,能够顺利的运用此种原理去分析和阐述我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一系列发展性观念理解,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本要素,我们应该在问题中深入分析此问题再进一步到最后的解决问题,这都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一个人的思维是建立在感觉、知觉基础之上形成的对事物内容以及本质特征的深入性、创新型的探索性思考,一门学科的思维训练,是指在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默契的师生互动和交流,而并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和吸收,我们应该在结合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性质的基础之上,遵循科学的思维发展规律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创新型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系统性的,而并非支离破碎的,掌握一门学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对各种创新型的思维形式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自身独特且有效的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有所创新,从而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判断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思维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学生掌握思维的模式,对于地理学习及其重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思维模式即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质量。

1.建立联系、学会纵横思维

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利用联想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赋予巧妙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理解等。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还要建立思维线索,知道从哪具体去想。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性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2.探索问题,激活想象思维

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使其大胆想象,然后对问题做出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激活。例如,在讨论未来的宇宙变化时,有学生说:江山易主,太阳将不再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因为太阳的质量减小,其引力减小,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将会被其它恒星吸引,所以太阳不在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宇宙中将不再有太阳及太阳系存在。有学生说:物以类聚,太阳和太阳系存在。因为是人类把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叫太阳,把人类所在的恒星系统叫太阳系,随着太阳的消失,一定会有新的太阳诞生,就会有新的太阳系存在。

3.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4.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4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www.133229.Com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学案地理教学想象力思维能力解答辩论

随着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也步入了新的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解放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改革中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想借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东风会有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丰富感性认识,为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在现今的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使我们更应具有超前意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生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还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知识的传授,更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学生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探索过程中,活跃和发展思维,由此可见思维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地理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打下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

二、学案设计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非常重要。

1、学案要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学习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然而思维却在于问题的产生。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就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学案中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结合学案知识内容,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通过学案例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出于学习的主动地位,随着地理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了出来。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讨知识:现举例说明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心的设计学案,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可以使独立思考、对学群学可以使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是学生认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解析学案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教会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解析学案中问题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启发式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学案的设计要有重点,问题不宜过多要分层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下一个问题。

2、学案的设计要使学生具备综合分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的空间

地理学科的学案设计要是学生从问题的分析入手,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对学案的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及时指出解决问题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3、鼓励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问、质疑,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引导有密切关系。在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做出回答,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发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概念。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

2、通过学案设计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现代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和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通过学案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是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学生就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这给展示的学生带来了压力,我当时也是一怔。看到台上站着的核聚焦在下面同学投来渴望的眼神。展示的同学略微思考了一下给同学们这样解释: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6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  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与实验得出的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一点粗浅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勇于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与教材结构,给学生做好创新的示范作用;再次,还需要积极改革地理学科的测评模式,体现对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考查;最后,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7

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属创造性思维。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标志,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因。受好奇心趋使的行为就是探索,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中学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这也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很好的素材。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设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例如,我们在讲“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强得知到日本东京出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北京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北京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弟弟后出生,年龄却比哥哥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我们在采用“问题解决法”学习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立体农业,有几位同学就提出了千烟洲立体农业是根据其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壌丘陵地区条件而形成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我们中牟县是平原,怎样根据我们这里的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教师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地图,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本身就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性质,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创造性想象是各种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和创造性想象高度结合。创造性想象参与后,从而能够结合过去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新形象,提出新假设。

不论是直觉思维,还是创造性想象,都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所谓表象,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地理事物包罗万象,纷繁芜杂,学生不可能都亲身感知。而地图具有直观形象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就能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使迅速产生灵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力和集中思维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从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多元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入手。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设黄赤交角为0°,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寻找出答案。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在习题训练中,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紧密联系的。面对一个新问题,先发散,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集中思维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经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最佳方案。

五、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包括野外考察、春游、野营、参观、社会调查、地理讲座、课外兴趣活动等。其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又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更是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沦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浅论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使命。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属创造性思维。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标志,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因。受好奇心趋使的行为就是探索,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中学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这也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很好的素材。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设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例如,我们在讲“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强得知到日本东京出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北京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北京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弟弟后出生,年龄却比哥哥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我们在采用“问题解决法”学习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立体农业,有几位同学就提出了千烟洲立体农业是根据其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壌丘陵地区条件而形成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我们中牟县是平原,怎样根据我们这里的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教师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地图,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本身就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性质,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创造性想象是各种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和创造性想象高度结合。创造性想象参与后,从而能够结合过去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新形象,提出新假设。

不论是直觉思维,还是创造性想象,都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所谓表象,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地理事物包罗万象,纷繁芜杂,学生不可能都亲身感知。而地图具有直观形象特点,“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就能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使迅速产生灵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力和集中思维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从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多元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入手。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设黄赤交角为0°,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寻找出答案。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习题。在习题训练中,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紧密联系的。面对一个新问题,先发散,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集中思维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经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最佳方案。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8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地理课程是建立在一定语言文字的表达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性。对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字语言本身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及其丰富的人文背景知识出发,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以便帮助他们建立整体学习和理解感悟的意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在这些语言文字的表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况,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整体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整体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面信息中探寻其中的表达意思;其次是培养学生鉴别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汇或者语句来深入理解文字表达的核心内容,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奠定基础;最后,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思考和探究,特别是一些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关键信息,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湘教版(下同)高中地理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够深入体味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如下四个方面:(1)人口增长模式;(2)人口合理容量;(3)人口迁移;(4)地域文化与人口。其次要求学生在理解上述问题表达信息的基础上,体味: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习题的思考探究题目进行自主思考探究,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主动性。

二、关注合作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特别要求教师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把握,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课程的主体性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笔者以为,这种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就是建立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情感的激活,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过程中,促进地理学科知识技能有效生成。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养成严密而又全面的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中,笔者就通过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思维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这些方法的要求是:(1)布置学生作自主阅读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2)建议学生利用网络等学习途径思考: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还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地理教学认为,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够为他们的发展创新奠定基础。

笔者以为,运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注意学习内容的可实践性,即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其成因;其次,实践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规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最后,注重对实践活动的表达呈现,让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创新能够有完美的结合。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应该在优化教学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下,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解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韩梅.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9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情境知识迁移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记忆,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甚至包括学业水平测试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越来越严峻的考核要求。

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拥有独特新颖见解的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地理教材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联系性,能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识结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每个课题教学中设计出目标测试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思考途径多、解决方法多、结论非唯一的地理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地理教师还必须懂得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出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国际日界线问题时,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这时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某个国家,有一对孪生姐妹,先出生的却是妹妹,后出生的反而是姐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违反常理的情况,对学生的刺激作用的显而易见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与老师配合,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感兴趣,就让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这门课,这就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丰富的联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一句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能让学生非常形象地记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这个知识点,并且还记得非常的牢固。再如在我们学习亚洲季风这一环节时,对于季风的成因,要想很好的理解,就要用到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着力于打破固定的思维,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这里的标新立异不是外在的,不是穿奇装异服,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在想法上敢于与众不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喜欢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下去,不允许学生提出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殊不知,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其实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而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还是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当讲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突发奇想,并提问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嗤之以鼻,嘲笑他脑子坏掉了,地球怎么可能自东向西转。但其实,这位同学恰恰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敢于打破常规,勇于突破已有的固定思维。而这,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不仅不能嘲笑他,更应该对他的这种思路和想法大加褒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广开思路。

最后,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地理知识综合性极强,如何能让学生融会贯通,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分析、比较、演绎、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要求,独立整理笔记,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参考书目:

地理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因索果,讲解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我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滴适量的水,待水向下流的过程中,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观察水流的偏转方向。他立即作了该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紧接着我又问,研究“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有何实际意义?知识面广的同学踊跃发言“河流在北半球以冲刷右岸为主,南半球冲刷左岸为主”,“远洋航海利航空都必须纠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否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发射洲际导弹不订正方向就无法命中目标”等。我进而引导说“这些都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反向逆推,探讨命题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适时问学生,高原有水土流失,平原可以发生水土流失吗?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老师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探究地理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例如:在学习“核能源”时,有的学生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适宜大力发展核电”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核电站核泄露事件会造成严重污染,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不宜大力发展”。我解释说,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造成污染。可学生的意见是:即便是处理得当,目前没有造成污染,可核废料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随时有因为突发的不可知事件而造成核污染的可能性,对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应慎重开发。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类似于数学上证明假命题不存在,所以真命题就是正确的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讲解太阳光照图判读技巧时,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不好理解,我就先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特殊情况,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反向选择,活跃逆向思维。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如果由题干直接做选项不好做时,可以看选项,如果里面三个选项是一个意思,那就可以选那个不一样的了。例如此题,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湿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墨累达令盆地收割小麦 D.我国东北地区高温多雨

一看选项,a、B、C都是北半球的冬季,所以直接选D。

3.正逆互用,促进双向思维。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利,《高中地理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7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