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十篇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十篇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13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1

关键词:产业政策;全球化;能力建设;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理论已形成并发展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古典经济学在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产业政策曾一度被视为影响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障碍而饱受批判。然而上世纪末,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在解决拉美经济危机及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无所作为,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希望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引导并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各国纷纷推行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政策,使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传统意义上产业政策的产生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产业活动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相关产业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置,并使资源按照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重新配置,是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综合性目标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挑选赢家、严密保护、直接干预三方面。在执行产业政策过程中,政府往往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针对特定产业乃至特定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在对外贸易方面,为改善国际收支,政府往往会制定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选择征收高额关税及推行非关税政策对本国市场实施严密保护。早期的产业政策帮助一些国家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在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产业或企业产生较为明显的租金,导致政府及其机构出现普遍的寻租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陷危机中的拉美经济是最鲜明的例证。因此,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遭遇普遍的怀疑,这直接导致“华盛顿共识”的产生。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对产业政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以贸易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终结。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日本、东亚、拉美等国仍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针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本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方面设置种种限制,通过严密的贸易保护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随着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加速,全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在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了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所设置的限制。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也摆脱了单纯以要素禀赋为标准的传统理论的束缚,转而考虑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这方面来说,现代产业政策理论也必须克服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着眼于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特定产业升级,实现特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的动态调整,从而通过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世纪末,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等非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在这阶段,创新与研发、区域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两方面在产业政策理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不断产生的各项新的要求,导致近几年西方经济学中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

三、现代产业政策的新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产业政策的拉美国家与东亚诸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货币危机的困境,这就把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推向灭亡。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举措,也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产生。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现代产业政策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产业政策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其核心内容,教育、培训与研发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重要议题。随着创新经济学及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已摆脱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把创新科技发展视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推行公共教育与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等,从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证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确立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等公共方面投入的力度,扶持一些外部效益较高的创新部门的发展,从而产生全社会性的创新浪潮,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在这方面,欧盟产生之初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明确规划了欧盟各国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随后的《博洛尼亚宣言》以在民族国家内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其行动的根本目的。“里斯本战略”的制定更是明确了欧盟各国要通过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最终确立欧盟各国在国际领域的整体创新竞争力,保证欧盟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克林顿政府围绕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发展信息技术的新经济政策则更鲜明的揭示了能力建设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其次,现代产业政策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偏重于供给推动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而转向综合利用供需两端的政策实现其政策目标。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挑选赢家的机制,通过许可证、直接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改变相关产业的供给结构与供给水平,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在传统产业政策阶段,政府采购固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其更多是满足政府自身的消费需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在现代产业政策阶段,公共采购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各国政府可综合运用公共采购手段,消除创新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担其创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购创造一个自由市场无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规模,从而保障企业的创新行为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润,以刺激企业创造行为的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其所占有的知识存量对某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期后,就可以明确向各市场主体,也就是公共采购活动的供应者提出其创新方案的具体功能、成本及质

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指明方向,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公共采购就可从需求的角度着手,起到引导创新行为的作用。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在许多领域,公共采购比直接向企业提供研发补贴更能激发创新。在目前金融危机之时,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公共采购刺激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一时期,利用产业政策手段,从需求角度促进社会创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各国尽快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困扰。

再次,现代产业政策更关注在wto规则的限制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传统产业政策框架下,一个国家无论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都往往选择严密的措施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通过紧密的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和金融交易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存在已经不再可能。wto的相关规则也限制关税、配额等传统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就必须在wto及其他多边或双边协议的许可下,充分发挥全球市场的功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本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集群及区域经济协调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形式。在这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的一体化使欧洲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促进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交易。同时,欧盟范围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事业协作能力的加强、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资源共享性的增强、全欧洲层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像欧盟这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的重要研究领域。

最后,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内,政府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直接管制转向在健全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则,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在传统产业政策模式下,政府管制的功能往往会使其行为获得巨额的租金,而一旦政府机构的委托机构没能得到合理设置,或缺乏足够的监管机制,就容易诱使普遍的寻租现象,从而降低政府行为的效率,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成为新自由主义攻击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理由。

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并不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而且在一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中,还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来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后,政府的功能将更多的体现在通过指定具体的保障机制,来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必须强调对政府公共行为机制的有效监管机制,保证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一方面,还要更加注重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在科学有效的政府运作机制的维护下,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功能,最终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2

摘要:2016年4月8日正式实施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的政策制度,可以说对国内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带来的是一

>>跨境电商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企业的转型研究浅析“新政”下跨境电商的发展当前市场背景下企业的电商转型之路税改新政背景下我国跨境进口电商发展对策研究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际结算方式研究浅谈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物流的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平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实践平台运作模式探讨跨境电商背景下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跨境电商背景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跨境电商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冲击引发的思考浅析关税新政对于跨境电商企业的运营影响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复合技能型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跨境电商环境下中小企业出口转型对策分析跨境电商环境下中小企业出口转型对策研究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创新创业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的发展问题探究新政难题,跨境电商如何破?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6.3.24.

作者简介:张帆(1985-),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王建伟(1989-),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

基金项目:郑州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编号:ZSLX2016900。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体会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节能减排措施初探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管理政企博弈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实现路径探索“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节能减排的对策研究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视角下四川酒店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研究“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形势下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措施探讨低碳经济形势下煤矿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油气田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思考低碳经济下企业减排的法律对策“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低碳经济视角下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碳排博弈现状及中国低碳经济对策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低碳营销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中国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发展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以及相关措施。关键词:低碳经济;乡镇企业;节能减排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引言

目前根据全球化资源枯竭的现状,各个国家都采取发展低碳经济,采取这一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为科学地、更好的去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具体的行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和研究的时期。就现在情况来看低碳经济指标付之于实践的国家并不多,进而也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通达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考虑方向不同,从而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为我们以后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性价值。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英曰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内容是指一个经济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经济的出现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自身政治、经济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提高能效,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碳或低碳能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关注点;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可能改变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格局;低碳经济需要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2、低碳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2.1、缺乏科学的规划

由于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国家对农村人口。就地消化。的方针下,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化,。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写照。大多数乡镇企业主要是依托农村社区,以当地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投入,以社区政府扶持为力量而兴建的企业,使企业具有浓厚的社区性和较强的政府行政干预性特征。乡镇企业正是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不愿离开乡村或社区,致使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乡镇企业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乡镇工业企业始终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而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是乡镇企业中的主导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明显失衡。

2.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持续推进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撑减排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及标准体系、机构及监管体系、市场及服务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减排任务的加重、要求的提高,减排工作的技术人员配备、装备建设、技术支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2.3、《乡镇企业节能自愿协议》应用范围有限

节能自愿协议旨在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自愿与政府部门签订协议,做出承诺,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节能和环保目标。我国首个节能自愿协议试点是于2003年在山东济钢和莱钢两家企业落地生根的,先后在青岛市、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等省市得到推广。自愿协议最先由国外制定并运用,在我国,了解和熟悉的人并不多。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不够重视、公众关注度不够高的背景下,自愿协议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十分有限。3、相关解决措施

3.1、强化政府对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调控措施和激励措施

提高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节能减排是为了民生福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在区域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其环保意识也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动员全民积极投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

3.2、设置碳基金,提升低碳技术开发研究水平

碳基金包括政府以及民间基金两类,前者通过政府出资执行,而后者则通过社会捐赠募集有关资金。当前我国成立了清洁发展政府基金以及绿色民间碳基金,满足了低碳经济、防护气候变化的经费需要。然而,当前两类基金主体面向碳汇研究项目给予支持,没能令基金更多的用在低碳技术开发研究的激励引导上。为此,应在基金建设中更多关注低碳技术发展。应通过辅助商业机构以及公共单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在该过程中探寻低碳技术应用的商业途径,真正辅助我国开创低碳经济现代社会。碳基金的有关经费应用,应致力于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推进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并成为投资的孵化器。应将政府投资作为主要模式,同时应通过多方筹措丰富资金来源。应依据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理念,丰富碳中和手段,衡量减排节能综合潜力以及应用技术手段成熟性,推动节能技术发展创新,培育开创低碳技术经济市场,进而实现持久的节能减排目标。

3.3、乡镇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创新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4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其中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GDp同比增长10.4%,ppi同比上涨7.6%。居高不下的通胀魅影成了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关键影响变量。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的通胀数据已经既成事实,换句话说,政策调控需要躲避“既成数据”的陷阱与误区,毕竟政策的发力重心在于“将来时”,尽管静态经济指标中可能隐含了“将来时”趋势的信息。因此,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审时度势,未雨绸缪,调整市场主体的预期和行为。

我们知道,中国地域广博。从空间的维度来看,东西南北的产业结构及增长模式差异明显,并且影响着资金周转速度和总量需求;其次,从行业维度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甚至农业运作模式和资金需求同样特点迥异;再次,从行业规模和性质的维度看,国有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样诉求差异明显。通常,中小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自身缺乏足够盈利积累,劳动力、环保、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无不考验着其微利的生存空间。然而它们却承担了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重任。那么,在“一刀切”的紧缩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可想而知,甚至出现停产、倒闭,这扼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极有可能动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隐忧渐现,6月份仅为50.9%。可以预计,在科学发展观的人文主义反思背景下,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代将告一段落,那么,“低速行进”中完成经济的有序转型绝非一朝一夕,再平衡之路充满了变数,“一刀切”的非理性政策可能导致中国满盘皆输。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将置身经济网络格局中,各经济体的政策效果必然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亦不例外。梳理扑朔迷离的全球经济前景和把握趋势,有助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超然”世外。美国无就业的复苏仍在延续,6月失业率仍然高达9.2%。同时,“驴象之间”的债务上限之争仍然待解,在经济数据转淡的背景下,美国仍然手握“量化宽松”(Qe3)这一以邻为壑的政策主动权。反观欧盟诸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国债危机危如累卵。此外,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平衡之争与博弈,包括汇率和保护主义等政策,以及衍生出来的政治化选题都将呈现“常态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5

关键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基本国策立法背景立法过程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背景分析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有其特定的立法背景和成因,这些背景因素中往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的立法既有国内因素的考虑,还有国际因素的考量。就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而言,应该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笔者试图从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国内背景分析

1、经济背景(因素)分析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的状况,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始终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因此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确立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长期以来虽有国策却无国家立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依靠政策和地方立法开展工作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2、社会发展背景(因素)分析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平均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平均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平均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六、七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美元左右)仍居世界中位左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450美元)。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国家用于发展的资金相对减少,能够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资金不足,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全体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保证当代及子孙后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选择了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迫切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发展完善。

3、政治背景(因素)分析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国家计划生育管理必须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为了规范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行政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必须制定专门法律。

实行计划生育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了更好地体现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应当改变以往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对公民重义务、轻权利、重管治、轻服务的状况,国家也急需制定专门法律来明确规定公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同时本应享有的合法权利。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9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近几年,我国不断增加了支持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低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主要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通过大力创新制度与科技、开发能源以及产业转型等方法来将能源消耗减少,降低废弃物排放量,进而不断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近几年,低碳经济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不断受到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不但能够对生存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优化与调整经济结构,如此一方面可以切实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还可以推动新能源的开发。房地产是高排放量以及高能耗的行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上升。房地产业需要加快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

1.使得房地产业成本增加

当前,因为受到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影响,低碳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就目前我国打地产发展看来,如若大力运用低碳技术,容易增加房地产成本,需要不断加大相应资金来开展技术研究。此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得到取代,所以在研发与使用低碳技术时其成本较高。将该技术运用于房地产开发中会大大增加建筑成本。尤其是目前主要的中小规模的房地产业,在实际发展是资金并不宽裕,从而致使其难以广泛运用低碳技术。

2.使得房价抬高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中,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则必然要加强研发新能源与新技术的力度。如此一来,企业必然会大力宣传建筑材料以及能源的先进性与优势,从而将房价提升。而且将低碳技术运用到房地产建设中,必定会提高整体建筑质量,而其价格必定相应上升。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下极易导致房价抬高。

3.会在短期内抑制房地产发展

发展房地产必须要由充足的能源供应作为基础,因此其不但需要用到大量能源,并且能耗极高,尤其是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排碳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若离开了充足的能源作为支持,则必定会抑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制定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环境具有一定复杂性,并且其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强。在此背景下,如若缺乏完善的低碳地产发展政策,则要想发现低碳房地产必定会面临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则容易致使违法行为增加。在发展低碳房地产时,因为其犯罪成本较低,且所获得利润非常可观,所以具有较高犯罪率。不仅如此,还会出现虚假房地产价格等现象。因此,在目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发应当要不断完善各类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积极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

在以往发展房地产时便有诸多问题存在,加上当前所提倡的低碳经济,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房地产的发展,随之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日渐复杂。如若依旧采用以往的政策来管理房地产经济,则必定难以获得成效。所以,在应当要全面分析房地产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积极健全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保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得以健康发展

3.科学策划房地产业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体制变革速度不断加快,为了适应变革的需求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亦有所改变。当前要求房地产实现低耗能、低排放。所以,要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为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如何继续发展做出策划,对于房地产低碳经济下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和扶持,让房地产业能够平稳发展,降低由于低碳经济而对房地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

4.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地采用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要想在低碳背景下实现自身良好的经济管理成效,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地采用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阶段在房地产行业中材料与技术在绿色环保、节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企业将其应用到自己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中去,并且经实践证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次,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能源技术地成熟,将它们应用到房地产项目建设与后期使用中也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此,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要充分结合自身项目建设实际,以及相关指导要求在房地产施工中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进而实现良好的低碳经济性。

5.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低碳经济相关法律

虽然得益于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增长,房地产行业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但从实际情况分析来看行业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在这之中房地产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便是代表之一。也正是由于这方面法律法规存在着漏洞导致了低碳房地产因缺乏强制性以及权威性而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例如,目前低碳经济房地产关于碳排放量并未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予以规定;另外部分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所致,针对一些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存在着处罚力度不强等情况。对此,为了促使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发展,我们应当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房地产行业协会以及一些地产巨头等就房地产低碳经济法律法规进行商讨,随后将初步意见向社会公布并征集意见或建议,这样一来有助于确保所制定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必然会朝着低排放、低能耗的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国辉.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6(36).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7

近期新元成为全球货币贬值大军中瞩目的焦点。4月14日,新加坡金管局在每半年一次的货币政策声明中称,将新元汇率政策区间中心调整至新元名义有效汇率主要水平,同时升值速度维持在0。这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自2003年以来第二次放宽货币政策。虽然新金管局认为新元没有理由出现任何不恰当的贬值,新元区间波动幅度保持不变,新元名义有效汇率水平适当,但事实上下调新元贸易加权交易区间,就意味着令新元一次性贬值1%~3%。

众所周知,新加坡货币政策是将新元的贸易加权汇率维持在不公开的目标区中,贸易加权汇率由一篮子不公开的该国主要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货币组成。对新元的汇率波动范围的控制,是新加坡主要的货币工具。尽管本轮危机已持续近两年,但过去大多数时间里新加坡都坚持不调整货币政策。此次新金管局之所以会如此突然的放宽其货币政策,主要是由于新加坡陷入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当中。

在金融风暴背景下,外需大幅下滑导致出口萎缩,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加坡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而2009年,新加坡经济萎缩速度加剧,第一季度批发零售、交通和仓储等行业受到了沉重打击。数据显示,2009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了11.5%,这是该政府自1976年开始编制可比数据以来最为糟糕的一次。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出口环境出现实质性好转,否则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将徘徊在潜在水平下方。新加坡政府预测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介于-6%至-9%之间,低于先前预估的-2%至-5%。

然而,在新金管局4月14日早上宣布放宽货币政策之后,市场并未出现新元快速贬值的走势,美元,新元从原先的1.5140左右下跌至1.5000左右,新元反弹,与声明的政策背道而驰。其实这也不足为奇,近期很多货币都呈现出与央行货币政策/干预政策目标相背离的走势。譬如前期在俄央行干预卢布贬值时,卢布反而继续贬值,而在俄央行停止干预时,卢布反而小幅升值。美元/新元此次的反应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部分市场预测金管局可能会让新元持续贬值,而不止一次性贬值,此次金管局政策反而使得部分投资者旁观。第二,那些早些卖空新元的投资者可能见势获利回吐,导致新元走强。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8

[关键词]营改增;税法;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D9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3-0155-03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andthedeepeningofeconomicglobalizationbringsaboutexcitingdevelopmentopportunitiestoChina'ssmallandmedium-sizedbusinesses,which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thedevelopmentofChina'snationaleconomy.withbothbusinesstaxandVatimplementedatthesametime,ChinacomesupwithastrategytoreplacebusinesstaxwithVatinawaytosupportthegrowth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andtoacceleratetheoptimizationofeconomicstructure.thereplacementexertspositiveinfluencetosocialmoralityandtaxpolicy.atthecurrentreplacementtime,measuresareproposed,includingclarifyingtaxlawlegislationprinciple,enrichingtaxpreferenceformsandcreatingfriendlytaxpayingenvironmentforsolvingproblemsintermsofdelayedlegislation,singlepreferenceform,andflawsinimplementingthepreferentialpolicy.

Keywords:changebusinesstaxintoVat,taxlaw,taxationplanning

一、前言

S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深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增长,但是亦产生了诸多类似于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产生该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便在于我国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自2008年我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后,我国将产业结构转型提上日程,希望能够促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且快速的发展。此时,“营改增”的出现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众多企业能够在“营改增”背景下得到税法更加有效的保障,继而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二、“营改增”的内涵与意义

(一)“营改增”的内涵

“营改增”主要便是指营业税改增值税,即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转变成为缴纳增值税项目,增值税即是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进行纳税,能够有效的减少重复纳税的环节。就此而言,“营改增”属于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作出全面了解与分析后,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改革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财税体制的改革,减轻企业的赋税压力,促使各个行业均能够充分调动发展积极性,促进低端服务业逐步向高端服务业转变,继而促进产业以及消费升级。

(二)“营改增”的意义

首先,“营改增”有利于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人均服务业的增加值亦比较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而“营改增”的试点需要从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入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现代服务业收获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其次,“营改增”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增值税具有典型的“抵扣机制”特征,在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大部分制造获得了更高效的服务,同时获得了进项增值税抵扣,降低了自身的税负,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加速了企业分工的细化与技术方面的进步,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最后,营改增有利于防止“改革洼地”效应,即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均能够在“营改增”背景下参与企业的公平竞争与发展,具有较高的平衡性[1]。

三、税法原则下“营改增”的特点

(一)具有税收公德性

“营改增”在税法原则下具有一定公德性:首先能够维护税收的公平,该点主要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自身的实际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要具有一定均衡性[2]。就我国的增值税税收而言,其覆盖的范围并不完整,且大部分劳务均未被纳入到增值税征收的范围内,在我国税法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增值税必须亦要作出改革。“营改增”此时严格遵循了税法原则的公平要求,不仅扩大了“营改增”的深度,更加扩大了增值税税收的范围。其次能够保障财政收入顺利,“营改增”属于我国结构型减税措施,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收入必定减少,但是因“营改增”范围的扩大,其必定能够促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分配更加稳定。

(二)具有税收政策性

税法原则下的“营改增”税收政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保证税收效率。“营改增”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管理成本比较低,有利于对增值税的经济效率进行充分发挥,且对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充分流动,在此情况下能够指导征税方与纳税方在“营改增”制度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能够进行宏观调配。“营改增”出台后税负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现象,但是物流等行业的税负却在上升,主要原因在于物流业需要缴纳的“交通运输服务”税率比较高,而实际上能够与其进行抵扣的项目比较少[3]。“营改增”在税法原则的要求下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不但能进行完善与改革,而且以此促进税改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税法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立法具有滞后性

“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税法在中小企业的实施中,税收立法相对比较滞后,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税收责任与义务而出台的税法。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相关立法机构需要对中小企业税法相关的法律规范等在“营改增”背景下作出充分的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方能够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作出改变,但是,当基本的法律规范等出台以后,诸多地方政府在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法时并不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甚至不能够在税收程序中执行全新的税法标准,此时,中小企业的税收立法便出现了一定滞后性。

(二)优惠形式具有单一性

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既与大型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亦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部分国外企业之间展开竞争。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为了促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促使企业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营改增”背景下税法实施中会产生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税收成本均能够尽量被降低。但是,当前“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税法优惠形式基本上均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提供了直接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直接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压力,更没有从促进中小企业L远发展的角度予以优惠支持,可以说,当前的优惠形式十分单一。

(三)优惠执行具有缺陷性

“营改增”背景下我国各个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定优惠政策,希望能够有效的减轻各个地方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更好的扶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健发展。但是,在“营改增”背景下虽然我国税法制定了一定优惠政策,在执行中却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地方政府在明确税法中优惠政策后到真正执行需要较长时间,该段时间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仍旧会受到税法方面的限制。其次,中小企业税收优惠中典型的为福利优惠,但是执行中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等情况,对于福利优惠的管理并不严谨,导致优惠效果并不明显[4]。

五、“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税法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税收立法的原则

“营改增”背景下我国税法实施时必须要重视明确税收立法的相关原则。在此方面,首先应该明确税收法定原则,即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必须要严格按照法定的原则,促使税收人员以及中小企业均能够充分履行自身义务,行使相应的权力。[5]其次,税收立法必须要遵循公平性和适用性原则,即在“营改增”背景下无论大型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在税收方面均应该一视同仁,且为了促使中小型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我国税法必须要积极的开展税收优惠政策。

(二)丰富税收优惠的形式

我国税法在“营改增”背景下于中小企业中实施时,虽然当前已经能够予以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良好,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单一存在密切关联。为此,我国税法在实施中必须要积极的丰富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直接优惠政策以外,我国税法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予以针对性的税收优惠,促使众多中小企业均能够通过具有较高适应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自身的税负压力,降低纳税成本,继而获得良好的发展状态。

(三)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为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巨大动力。随着“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施与深入,我国税法在实施中更需要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纳税环境。首先要积极构建纳税机关服务体系,监督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参与力度,在“营改增”背景下将直接优惠政策与间接优惠政策相互关联,促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够有效的享受税收优惠,继而获得良好发展[6]。

六、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营改增”的视角,为了促使广大中小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我国税法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对于减轻中小企业税收压力,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成本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租用。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我国税法在“营改增”背景下于中小企业中的实施,必须要能够明确税收立法的原则,丰富税收优惠的形式,并且要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由此方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切实的税法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志华,夏永哲.金融业“营改增”的税负影响及政策选择――基于两种征税模式的对比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5,8(3):71-83

[2]樊磊磊.浅议企业“营改增”的应对策略及税收筹划措施[J].现代国企研究,2016,8(2):34

[3]苏强.“营改增”背景下纳税人涉税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J].注册税务师,2013,8(8):52-55

[4]周刚.营业税改增值税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宁波银行的相关数据分析[J].金融会计,2013,10(1):43-53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9

关键词 近现代 经济思想 分析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1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起源及其继承变化关系概况

西方经济思想的起源可谓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却是在15世纪-18世纪早期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政府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财富的关税保护政策,重商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18世纪中晚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价格是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19世纪70年代,经济思潮中出现了以“边际革命”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运用边际分析法研究了市场经济中价格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问题,进一步证明了自由放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许多人士都在反思西方现存的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并构想未来的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出了新资本主义的众多构想和方案。

2近现代西方经济经济思想流派的变迁、原因及其主要观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经济思想和流派的演变主要经历了6个主要阶段,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国家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为内容的凯恩斯主义,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货币学派,以生产价格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理性预期学派,目前受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趋势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理论的反思或者对未来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构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的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价值规律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发挥了作用,自由竞争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到经济思想领域,就必然要求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取代国家干预而成为主导思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思想和其政策主张,从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理论和思想时代。

新古典经济体系和思想的提出是源于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批判继承基础上之上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和发展,但其某些提法已经超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范畴。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其基本背景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大危机,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遭遇了一次严重危机。面对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抛弃了自由放任的信条,运用行政、经济和其他各种手段来直接干预经济。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出现的,并取代了传统自由放任的思潮。1936年英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

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手段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施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领域引起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凯恩斯主义的重新反思和对于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重新回味,凯恩斯主义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国家财政支出大量增加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基础上的,而国家财政支出增加会引起财政赤字,为刺激投资而降低利率又会导致通货膨胀。基于这种反思,经济思想界出现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潮和观点,即货币学派、生产价格理论以及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1960年英国皮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3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演变特征及新形势下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面对于近现代西方各主要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来看,其经济思想和主张有种环状循环和回归的特征,即大体遵循着一个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再到自由放任这样一个回归循环过程,同时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和特征,即无论在单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在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实践上也越来越侧重于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融合和综合使用。经济思想理论和及其实践的这种演化导致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和混合经济的出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背景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想界对于其传统经济的理论、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层面上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反思。

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不但需要市场机制的自由放任特点,也需要计划机制的宏观统筹,因而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既重视市场机制调节,又重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一种理论。

基于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混合经济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战后美国的经济既不同于以前完全的市场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它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综合理论的典型的混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和如何生产的问题仍然依靠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得手即价格杠杆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和加强,政府广泛地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及其他必要的手段越来越频繁地对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来纠正经济运行的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宏观政策的调控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性调整,从而保持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实现国民福利待遇的提高。这种混合经济的基础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但不同于19世纪的古典市场经济行为。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理论界和其他人士对新自由主义和新国家干预主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和构想,从而推动了西方经济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无论从内容主张到具体方法措施,还是其在国家经济管理措施的层面上,这种新的反思和构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海啸中,西方众多经济界学者都严厉地批评了新自由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把放任无度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当成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从而提出在经济的发展政策中把自由市场言论作为政策指导是错误的和危险的,另外,对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贸易政策和市场一体化的反思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危险和风险的相关防范机制等的研究,并提出了对于未来经济新秩序的构想,同时,也使经济思想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论断给予了重新的关注,也使得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对于传统数学模型的崇拜和迷信中走了出来,更多地从体制和政策等宏观层面上研究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

4总结

自亚当·斯密从西方传统的重商主义中脱离出来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以来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几经变迁,发展到了目前最新的理性预期学派,其中的过程和主张也有回归的现象,但总体看来,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主张自由经济到主张国家计划和调整作用的发挥再到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这样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本文就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演变史上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流派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原因、主张及其政治经济影响,试图找出人类经济思想演变的规律和背后驱动因素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等规律性的东西,接着对于西方经济思想的未来演变趋势及其影响进行了合乎推理逻辑的预测,认为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在宏观上从重视物质财富的个体自由积累到重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应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微观上从贸易保护主义等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上的应用到对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心理行为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等细节问题上的考究。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篇10

关键词防风险;宏观调控;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3-0001-06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总结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总体特点:“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则表明当前经济呈现持续的底部企稳的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积累;与此同时,当前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等。基于此,今年下半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实际已经开始从“稳增长”向“防风险”转变。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笔者认为2017年经济工作将围绕五大方向展开,一是经济政策的重心将更注重防风险;二是在稳中向好的基本面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是防风险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中性偏紧;四是对于经济与民生均影响颇大的房地产领域,房地产调控注重“稳”,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五是更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过去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更偏向“稳增长”,2017年工作重心将侧重防风险

从近年来的政策目标来看,2016年首次提出了“防风险”,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虽然“防风险”位列最后,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出台中,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心,已经由近十年的“稳增长”向“防风险”转变。

梳理了2006年至201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随着国内经济从2007年经济增长达到14.2%的历史次高点,经历金融危机的断崖式下跌,逐步有所回升进入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新常态,宏观经济政策也经历了从“双防”到反危机的调控政策、由微刺激向定向调控①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②。从政策目标来看,金融危机前宏观调控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反转,实施以“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等为核心的反危机政策,截止到2011年,政策目标主要是保增长一直是金融危机以来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稳增长则是2012年以来政策调控的第一目标。而从“双防”到“四万亿”强刺激,从强刺激到定向调控,从微刺激再到供给侧改革;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管理向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降和结构性改革,无不体现了宏观政策对于稳增长的倚重(见表1)。

2016年政策重心开始向“防风险”转变,上半年,宏观调控明显体现了稳增长的主基调,下半年在政府主导力量带动经济企稳的同时,系统性风险有所扩大,债务风险的凸显,房地产价格的暴涨,股市市盈率经历2015年的股灾后有所回调但依然在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发生转变。6月,国新办专门针对债务问题举行了“债务吹风会”;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除了明确五大重点工作方向,尤其提出要“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9月以来至国庆期间,全国20个城市集中出台对地产限购和限贷的政策;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以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10月28日召开的全年第三次政治局会议尤其强调了“货币政策要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防止金融风险”。近期,银监会明确将表外理财资产纳入mpa广义信贷监测,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证监会管理下的交易所大幅提高了地产债的发行标准甚至传出暂停发行的消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2017年,一方面,抑制资产泡沫将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在杠杆率高企的背景下,控制总体杠杆率的同时,降低企业杠杆率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股权融资的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年“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改为“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更是明确了对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之一。

二、在当前经济底部企稳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在“稳中求进”中坚定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稳重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笔者认为,稳既是推动改革的环境,也是经济工作的目标,同时也是改革推动的准则和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将政策目标中重新加上了“促改革”,也凸显了管理层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的背景下,2017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坚定推进。

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实际情况来看,“三去一降一补”有实质性的推进,虽然不同过剩行业去产能进程不一,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均有所推动;以煤炭、钢铁行业为例,上半年二者去产能推进节奏缓慢,1~6月份,仅完成全年目标的30%左右,下半年进度明显加快,12月份中上旬已经完成钢铁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去产能目标任务。虽然随之而来的是煤炭、钢铁价格的快速反弹,尤其是动力煤的期货价格,已经反弹至近3年的新高;作为基础类产品的煤炭、钢铁价格反弹也为进一步去产能是否能持续推进增加了阻力和疑问,但是从供需来看,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2017年仍是去产能的关键时期,在宏观经济持续筑底中,去产能仍将延续。

以去杠杆来看,从2016年以来的情况来看,以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杠杆水平微幅下降,但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去杠杆态势不一,前者杠杆率进一步上升,而私营经济部门则持续去杠杆(见图1)。从历史情况来看,近几年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基本稳定在47%~58%左右,但是在经济处于低谷期,稳增长主要由政府相对可控但是效率相对低下、同时也负有社会维稳责任的的国有企业部门投资来保增长,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Y产负债率由金融危机之前的56%左右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私营经济并没有很深的介入政府主导的逆周期调控,基本上是顺应了经济的自然周期进行债务收缩,因此资产负债率由危机前的58%左右下降至目前的51%左右。当时在当前债务风险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将坚定持续推进僵尸企业、高负债企业、过剩产能企业的调整,进一步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企业破产、债务重组、债转股等手段的存量调整有所进展,但相对低于市场预期,2017年预计将有所加快。

三、在防风险为重心的背景下,稳健的货币增长将更趋向中性偏紧

对于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从2016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转变为“货币政策要保持文件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笔者认为,在当前以防风险为重心的背景下,防范资产泡沫与去杠杆持续,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相对有所收紧。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在国内资产价格上涨,ppi和Cpi超预期,通胀压力增加;另一方面,美国加息的启动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都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制掣。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外汇占款的趋势性减少带来基础货币供应方式的调整都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影响(见图2)。

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我国外汇占款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加大。此前,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之一,外汇占款的趋势性减少使得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2016年以来,央行主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mLF为主要货币投放方式,尤其是8月底和9月中旬分别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流动性呈现明显的短期化特征;“锁短放长”的流动性操作有利于金融主动去杠杆,防风险(见图3)。同时,货币政策收紧态势近期也有所体现,尤其是第4季度以来,无论是逆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还是发行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行,另,央行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的mpa考核,尤其是同业存款账户的清理和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表内监管等事实,均体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更为趋紧,2017年这种态势将会延续。

四、房地产调控重在“稳”,建立长效机制并非首次提出,重在落实

对于房地产市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的政策目标,并再度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由于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和民生影响颇重,对其调控首当重“稳”。而建立长效机制,则需要痛下决心,改革土地制度。

从过去来看,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2003年开始实施调控以来,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十年九调控”房价陷入“屡调屡涨”怪圈,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政策市场,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属性随着货币在股债等资产流动中体现明显,尤其是2016年房地产价格泡沫化更是说明了这一点③。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回归房屋的基本属性。从调控手段来讲,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货币信贷、土地供应、住房制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计划部署,但细看具体内容,并无太多新意,更多是强调对已出台的多项政策要切实推进,要求见到成效。尤其是建立长效机制,也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要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长效机制,时至今日,长效机制并未形成。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金融危机期间的保增长,还是近年的稳增长,均高度依赖于土地财政、房地产及其带动的相关行业发展。房地产调控思维更注重短期效果和短期影响,因此,由于对经济增长和民生影响甚重,房地产市场调控总是出现反复,2016年尤其反应了调控政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见图4)。

在经济持续筑底,防风险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背景下,2017年,房地产调控将突出“稳”,一方面,对于供给相对短缺,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会合理增加土地供应;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加大去库存,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将去库存与城镇化结合起来。而对于建立起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加快研究”意味着短期内并不能实现,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央地两级政府财税收入的分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制度、城市居民住房用地70年期限、设立房地产税,等等。因此,必须改变注重短期效果的行政化的调控思维,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向长期的全方位改革。

五、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在当前“脱实就虚”凸显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并且从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创新驱动等多个角度论述了如何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旨在保护实体经济,防止过度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还提出“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