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十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39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1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1-02

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性”不只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我在讲三角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三角形,我在课前让他们准备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看谁准备的最多。在上课时,我让他们拿出来自己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在动手前就已经对三角形进行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分类、比较,但他们由于知识和潜在能力的影响,还不能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有疑惑。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三角形,你们发现这些三角形是否一样?他们是否有区别?你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了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点,相信你们通过合作一定会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边,角等方面去讨论、发现,和老师一起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积极思考,自然对所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践操作、检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想。猜也是有根据的,数学直觉是建立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也不会有灵机一动,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已熟悉了镜子里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例、图片等,让学生明白左右交换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猜测,凭直觉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特点。镜子与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绘画,对折等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真正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分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打破框框,走出书本,进行多项思维,并进行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合理中求灵活,求简捷,不断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在巩固、识记乘法口诀时,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如:首先让学生回顾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那么2只,3只,4只,5只青蛙呢?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举手回答。从而达到了复习巩固乘法口诀的目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式思维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方式逐步地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常规思维向立异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从分散的思维向组合思维迁移和扩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准确度,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挖掘物理知识的思维价值,设计学生思维活动,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设置的疑难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除要做到言简意赅外,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在讲解“参照物”概念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千古奇闻的故事,即古代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九回中“宝云问奶公家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场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非常活跃。紧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井会吹到墙外呢?”学生按照“惯性思维”纷纷讲不可能,纯属虚构。此时我加以点拨: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是篱笆做的墙。请同学们根据“参照物”的概念,结合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再认真思考一下是否有可能。学生经过变换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后顿时醒悟:原来被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是跑到墙外。通过设疑,我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物理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例如测物质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在对密度实验进行复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现有天平、量筒、烧杯、水,如何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实验方法是显而易见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继续设问:若提供的器材是天平、烧杯、足量的水,如何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此时学生按惯性思维觉得橡皮泥的体积不可测量而无法回答,教师这时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橡皮泥的体积可否用所给的水的体积来替代。结果许多学生想出了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疑:若所给器材是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如何根据浮力测量橡皮泥的密度?也可更进一步设疑:只有量筒、水,如何利用浮力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此题始终围绕着以密度作为中心,以体积作为突破口,结合多种知识作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去研究某一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自始态到终态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向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和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一个问题从已知条件和原因去推导,结果往往只有一个解,反过来从结果分析条件和原因就可能有两个或多个解。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在物理计算题中,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种方法是一种从结论到已知的思考方法。在解题时一般先明确题目要计算什么,然后根据待求量选择方法即计算公式,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可用的公式较多,必须依据题目提供的条件采用恰当的公式,第三步就是从题目中找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当遇到综合题时还要多次使用上述步骤。例如这样的题目:一物体在空气这用弹簧测力计称时读数是392牛顿,把它浸没水中称时读数为343牛顿,则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1.求什么(物质密度);2.用公式(在初中用密度公式);3.找已知(质量、体积是多少),其中体积又变成待求量,再次用上面步骤1、2、3的方法分析,直到未知数都变成已知为止,最后进行计算。

四、强化“互译”训练,培养“抽象构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以及问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如果对其物理规律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解决起来常常束手无策。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物理问题,常可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能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幂处理,并且常常从图形之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因而把这种寻找图形所蕴藏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构图思维。

对学生抽象构图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要对学生强化“互译”训练,即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定律去训练学生反复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及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翻译”成文字描述形式。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晶体熔化凝固图像、欧姆定律图像,等等。并且训练学生对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图形表示形式的表述,例如可让学生作出匀速直线运动在s-t、v-t等不同坐标系上的图像。在训练中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深化。对学生“抽象构图思维”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采用“抽象构图思维”方式常可使物理问题更易于解决,并能方便地找到独创性解题方法。

有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甲的速度为2米/秒,乙的速度为6米/秒。当甲运动20秒后乙开始运动,用图解法求出甲、乙两物体相遇的时间和路程。利用路程时间图像可知,甲运动20秒后乙才开始运动。所以,乙图线的起始点应从时间轴上20秒处画起,两图线倾斜度不同,表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两条图线相交于一点,从这点作时间轴的垂线,可知甲物体运动30秒,乙物体运动10秒后相遇。从交点作一条路程轴的垂线,可知,甲、乙两物体通过了60米的路程。相遇时二人离他们的出发点60米。在运用“抽象构图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趣味性的物理问题,更能得到较好教学效果。例如将寓言故事“龟兔赛跑”让学生在v-t坐标系中画出龟兔各阶段运动情况及速度变化情况,既寓教于乐又活跃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打破知识界限,培养组合思维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常常要把一个问题放在知识体系中作横向联系,明确这个知识在体系中的地位,从而确定它和其他知识是上位关系,还是下位关系,或者是并列关系。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两个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往往是新知识、新应用所在。这种按照需要把不同知识相交叉的方法叫组合式思维,组合式思维是创新思维中一个重要部分,其结果是常常产生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新发现、新发明。在具体操作时可在坐标系中分别沿纵轴和横轴列出各知识,然后过每一个知识作所在轴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就是两个知识的组合。例如这样一条习题:现有一把刻度尺、一支温度计、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块手表,你能用这些测量工具或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直接和间接测量出哪些物理量(至少说出6个能被测出的物理量)。学生在分析时可以在坐标系上分别沿纵轴和横轴标上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和手表,然后过每一个器材作所在轴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就是两个器材使用的组合。当然,组合出的新的物体一定要实用,符合实际。

总之,思维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物理教育不只是掌握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及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抽象思维、组合思维思考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解题方法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为未来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无疑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镜花缘(第七十九回).

[2]点击中考中考物理复习导航.农村读物出版社,p138.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3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极为普遍表现为"机械教学"、"被动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教和被教"、"管和被管"、"灌和被灌"的关系。作为老师,总是希望把知识全部交给学生,只要求学生掌握老师所教给的、"有用的"、与考试密切联系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像奴隶一样被动接受一切知识,压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21世纪,知识经济将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其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因此,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从宏观上来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内容有极大的包容性,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其中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可置否的作用。

2.当代青少年创造力现状堪忧,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迫在眉睫。有关权威机构对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进行了社会调查,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能力培养现状堪忧。因此,全社会要从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对国家前途负责的战略高度重视、支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以创造性思维为内容的素质教育。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应与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首先,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在教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就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课堂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运用漫画、图片、电化教学、多媒体等手段,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敢于大胆的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以问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

3.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来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之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把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既然生活消费在社会性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学生的"高消费"不也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吗?……尽管学生的问题有片面性甚至偏激,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是深刻的,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深度。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提问时讲究提问的质量,提问的启发性,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从而给学生示范性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地问起来,提问也就有质量了。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让学生挑战自己。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前提,使师生关系必须和谐、平等、民主,这样学生才敢于突破陈规,迸发出姹紫嫣红的思维火花,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之目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思维;培养与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18-001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发掘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幼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教育理念陈旧;二、幼儿的创造潜能未被挖掘,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的能动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们常常固守一两种约定俗成的答案。比如:老师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绿色、黄色)有孩子却回答说黑色、蓝色、彩色;老师问:坦克在哪里行走?(陆地)。有孩子却回答说水面上等等一系列类似问题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定,这显然会阻碍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挥。裴斯泰洛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不能受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应打破常规,提高自己的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意识,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决定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是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高效率、高质量的知识经济时代,仅有孺子牛精神还不够,必须与新观点、新方法相结合,才能高产出。所以,要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更新教师的创造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本身的创造能力,在测试中孩子的班级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增强实施创造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具备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发展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石

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偶尔爬到脚边的一只昆虫,随风飘来的一片树叶,还有在耳边呼呼作响的风;为什么空调一开就凉快了?为什么电话里能听到远方的声音?为什么电视里会出现图像?……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吸引着幼儿的心灵,活跃着幼儿的思维。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试着以幼儿的思维方式了解孩子想象中的世界,留住童心,顺着孩子们幼小天真的心灵,去寻访千姿百态的知识世界,并进一步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思维来源于问题,历史上不少有很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幼年时就对事物有了特殊的兴趣爱好和观察习惯。如爱迪生孵小鸡,牛顿和瓦特运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找到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因为他们幼时萌发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促使他们走上了成功之路。所以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欲。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纲要》中提出,教育者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着力营造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土壤,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在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动自由的条件下实现的。我们必须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生活、游戏、学习的环境,鼓励孩子别出心裁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使孩子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首先,在幼儿园环境中,我们应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及各种活动工具、材料,供孩子们选择,使孩子们不受限制地按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游戏,不断开创科技活动的新天地。也只有在这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里,才能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创造。其次,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大加斥责,甚至因此而给孩子做出种种限制,剥夺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为了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而把新买的玩具给拆坏了,对此,一味的惩罚只能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长在耐心地给孩子讲明道理的同时,应该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励。

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合理发展。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同志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纯真的天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研究、探索,才能诱导天使的灵感,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观察右图,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如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等。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6

摘要: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予以重视。我国教育领域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不如教给他一种方法。物理学科是一种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培养的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一种创新的意识。本文就笔者数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

一、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对于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影响深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1、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不能老是想带着学生进行学习,而是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2、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师生交流是课堂有效性实现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物理是一门实践学科,初中时期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其次要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设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教有关空气知识的时候,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铁丝、带火星的木炭、带火星的火柴棒等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说,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地更剧烈。顿时,课堂火热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物体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为了加深学生对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2、巧设障碍,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过于顺利、平淡的教学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例如在“风的形成”一课的导入新课一环中,我增补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的上方动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的空气使纸蛇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饮料罐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

又比如在“空气的成分”一课的实验中,我先提出一个问题:杯子中的蜡烛熄灭了,是不是因为杯子里的空气都用完了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说:“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杯子放到水中,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杯子中还有没有空气。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再次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有施展的机会,在上实验课时,除了让学生做课本要求做的实验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做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按课本提出的方法给玻璃瓶安上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皮塞,在玻璃管里滴几滴红墨水。用双手捂住玻璃瓶,瓶里空气变热后,红墨水向外移动。放开双手后,瓶里的空气变冷,红墨水又往回流。从而验证了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他想出了一个实验。我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表演。他拿起实验二的玻璃瓶,把瓶子上的玻璃管倒插入水槽中,再用双手捂住玻璃瓶,发现水中冒出了气泡。他小结说:“这说明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接着他把玻璃瓶用热水浇了以后,又倒插入水中,发现水向上流,流到了玻璃管子中,又小结说,“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了,所以水就向上流到了玻璃管中。”这时课堂上响起一阵鼓励的热烈掌声。在这种气氛下,同学们纷纷动脑思考,并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瘪气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胀出来,这说明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有的说:在玻璃瓶的的口上套上一只气球,再把它放入热水中,会发现气球慢慢鼓起来了,也能说明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通过这样的形式很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够让他们感受自己的成就,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还应讲究策略。培养"创新"的教学策略应在整个课堂教学格局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与价值取向,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制定、选择教学策略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基本规律提出的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准则。包括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那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可以重视和贯彻以下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法中,创新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理解主体很重要,主体不是只是说跟着学生转,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场去激励他们,与教师的教态融为一体,使得整堂课教师富有教的激情,学生应有学的激情,大家一起进入角色,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探密。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废止"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教学法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虽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非常需要通过教师创造各种外部因素,诱发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意识与积极性。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以克服他们事事都要依赖教师的惰性心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激励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方式,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评价的有效策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用具有伤害性的语言或十分生硬的态度进行直接的否定性评价,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来鼓舞和鞭策学生,以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积极性。

4、挑战性原则。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是创新的孪生兄弟。一个没有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的人,其创新能力肯定比较差。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刻意培养和鼓励三种挑战意识: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向教师质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见解;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观点、结论。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实践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创新教育能力的充分发挥,保证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和谐、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现代人才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和青少年时期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关。可以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营造一个生长和孕育创新能力的温床。

2、重视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向学生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深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打开知识宝殿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自主地、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单纯灌输知识和培养模仿能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个性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肯定会事倍功半。

5、增强知识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专业知识每门学科不仅有自身的纵向相关性,并且具有与同专业、其它专业学科的横向相关性,因而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这些知识结构体系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知识库,自己的学识有如此贪乏,从而去激励他们学。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培养出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创造性思维;培养

G623.5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严重限制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策略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转型。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习惯养成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难渡性的特点,很多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注意力保持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科学引导

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开始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预习。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要偏难偏深,以免打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探索型预习任务,或者引导小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学习素材,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感性化的认知,为小学生课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了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形成发展的开始阶段,小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无限的,而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塑造学生思维形态的教学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为小学生创设交互式教学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不同的小组布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展开自主探索,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小学生用批判性思维保持对学习内容的质疑精神,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二)开展头脑风暴

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套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的探究型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快速性、灵活性、多元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也是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实际,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决定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关键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另外,创造性思维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潜力。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一生[4]。

参考文献:

[1]甄香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140-140.

[2]李玲.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6):26.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49-01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我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1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1.1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

2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展现。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2.1培养创造性个性倾向: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进取、探究、专注、自信、自制、敢于挑战和冒险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2.2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

3激励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3.1培养批判精神: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3.2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3.3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4开放课堂教学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主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4.1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4.2开拓教学内容: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主要的方式有三种: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所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方面。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后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培养创新素质,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生理和创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基础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实践条件等外部因素协调作用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相对稳定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进行加工、应用,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寻找新方法的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系统。创新素质是人的个性独立发展的标志,是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创新素质培养就是要在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创新潜能,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技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个人的个性独立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自觉自动的成长行为。在学习目的上,强调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适应,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的;在学习的内部条件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自觉自动特性,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的外部条件上,学习者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自主学习能力,应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合理的选择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在阶段性的学习之后,能够实事求是评价学习效果。

三、创新素质视野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要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发生学认为自主学习出现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部条件是自我意识,即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人的自主学习精神,能够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而深刻的动机,从而促进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树立自信。自信可以使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突破,积极创新。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激发需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责任感,即学习是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作为学习者,就要通过学习证明自己,体现价值。

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会去想,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把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就是让学习者学会自我选择、自我思考,促进学习者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思维是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思考、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是学习主体意识发展的体现,是监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对于怎样学习的知识,指一个人在学习能力、心理状态、认知策略、任务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即学习主体根据学习需要,制订出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来优化过程,提高效率,在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过程控制与维持。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调节。

4.学习习惯

学习最终都归结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经过反复练习后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包括相对稳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反复练习而轻松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在掌握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监控学习进程,不断修正学习目标,保证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保证就尤为重要。

5.学习自我评价

笔者认为学习评价以学生的主体发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以实践中的能力作为评价的依据,因此,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自我评价。大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控和优化其学习活动。大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价是通过自我评价信息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调整和纠正学习活动对目标的偏差,改善自己的学习品质和行为方式,优化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目标的实现水平。

大学生培养创新素质,首先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自主学习的目的和升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学习独立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学习的最根本特征。自主学习与创新统一于人的主体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入手,即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思维能力、高效的学习策略、优良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自我评价,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为国家输送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张步新.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