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医药专业十篇动物医药专业十篇

动物医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46

动物医药专业篇1

农学院校动物医学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兽医、兽药行业日渐兴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很多农学院校增设了与此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动物药品制剂》就是其中之一。在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动物药品制剂》是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的必修课。

一、专升本教育的特点

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是指普通院校的专科学生结束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参加由各院校公布招生人数、各省级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按原专业或相关专业升入本科院校继续进行正规本科教育的制度。这一教育制度为广大专科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取得本科学位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专升本”的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培养方案。学院在制定“专升本”课程内容时,并没有完全套用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计划,而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专科学习基础,本着让知识更深入、更全面、不重复的宗旨,在学生原有知识层面的基础上,为其开设更新、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科,使学生真正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本质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动物药品制剂》课程介绍

动物药品制剂是研究动物药品制剂的理论及生产工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在不断与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制适合动物用药特点的新制剂的一门工艺学科,具有密切联系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的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动物药品制剂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各类型动物药剂的制备工艺、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动物药品制剂的稳定性;熟悉动物药品制剂的配伍变化;了解动物药品制剂的发展前沿、发展动态及生物药剂学发展对动物药品制剂学的影响,为兽药研究、开发、生产与合理用药打下必要的基础。动物药品制剂与前期学习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中兽医等多门学科知识互相关联,结合紧密,也与后期开设的临床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有后续关系。

三、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开设《动物药品制剂》的必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既为畜牧行业输送技术研究型人才,也为基层畜禽的诊疗工作或动物药品的销售工作培养后备力量。一些畜牧业科研机构在研制新型药品时常会涉及到剂型知识,比如球虫疫苗可用来预防鸡球虫病。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如疫苗的稳定性、使用剂型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球虫疫苗的广泛使用。有研究通过微囊技术(动物药品制剂中的一种新型工艺技术)制备了微囊型球虫疫苗,此种制剂技术既增加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又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有效的鸡球虫免疫预防方法。可见,动物医学方面的科研也很需要制剂的相关知识。

同样,从事诊疗工作的人员掌握及了解动物药品的常见剂型或制剂的制备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兽医师,在基层从事诊疗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开具临时处方的情况。所谓临时处方,就是兽医师根据患畜的病情开写法定、协定处方以外的处方。这种处方的特点就是具体病情具体开写,药物搭配灵活,使用剂型多样,此时就需要兽医师具备一定的药物制剂知识。例如,大家畜的肠道感染,可以使用肠道难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通常是粉状,不适宜动物服用,兽医师可以以水为溶剂加一些辅药调配成合剂,一次性灌服,或者以糊精、淀粉等为辅料制成舔剂,也便于动物服用。具备了的制剂知识,兽医师还可以为畜主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口服给药,散剂比颗粒剂起效快,颗粒剂比片剂起效快;添加什么辅料可以增加药物的适口性;什么样的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什么样的剂型起效快、哪些剂型缓释等问题。动物药品销售人员也可以适时地结合剂型优势推销药品。因此,《动物药品制剂》与动物医学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动物药品制剂》的教学设计

《动物药品制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学院制定该课程总学时74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6学时,实习20学时,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基本是1∶1。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验学习,学院除了注重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外,还在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过去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占30%。现改为:考核形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阶段理论测试、实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30%和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总成绩的30%。此种改革,将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覆盖面加宽,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使考核比例更合理,成绩的分配比例体现了学院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侧重,避免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实.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黑龙江教育,2010,(4):6-8.

动物医药专业篇2

关键词:专利信息分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医药产业;产业发展;专利数据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07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05-04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3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marineBiopharmaceuticsindustry)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目前已知地球上物种约有50万种生活在水中,海洋生物的品种总数达到20万种,占地球生物的80%以上,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症、抗病毒、抗凝血、抗艾滋病、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药理性质。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海洋生物在生存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与陆生生物迥异的特殊结构,对这些生物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帮助解决危害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HiV等疑难杂症都有重要作用。

2011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发展海洋药业,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西海洋医药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的科技成果,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路子。本文运用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生物类型有:(1)海藻:如昆布、海人草、石花菜、螺旋藻、羊栖菜、鼠尾藻等;(2)软体动物:如牡蛎、珍珠、章鱼、石决明、蛤蜊等;(3)节肢动物:如龙虾、对虾、寄居蟹等;(4)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海星、海燕等;(5)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海鳗、带鱼等;(6)腔肠动物:如珊瑚、海蜇、海浮石等;(7)微生物:海绵、海鞘、苔藓虫、微藻、细菌、真菌等。从图1专利研究分布中可以看出,上述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生物碱、萜类等,新发现的化合物在以每4年增加50%的速度递增。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药物前体。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图2容易看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02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增长比例多年高于医药行业整体速度。目前,我国已有藻酸双酯钠(ppS)、肝糖酯、烟酸甘露醇、多抗佳、河豚毒素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国家批准上市,并取得了数十亿的产业价值。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海洋生物医药业之所以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与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分不开的。此外,从2002~2011年,平均每年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新的生物结构200多个,一大批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已经陆续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1.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北部湾是我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依靠良好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海洋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贝类、藻类及其他生物,还拥有占全国面积40%的沿海滩涂红树林,以及涠洲岛周围的浅海珊瑚礁,具有天然的海洋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已有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及化妆品公司40余家,从业人员逾4000人,并且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中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且早在2004年便已投资2亿元建成了广西首个以海洋生物为资源的医药加工基地。这为加快推进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建设提供了基础。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洋创新药物也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了产品开发阶段。“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建设,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西迈向海洋大省的重要举措。然而,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科技层面,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产业效益,还有许多迫切问题需要克服。

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海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首先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广西申请的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仅有13项,远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申请。从发明主题分析,多为鱼肝油、珍珠粉等健保制品,鲜有涉及热点如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等核心技术领域。从发明类型分析,多为产品发明,对于活性物质研究的专利仅有2项,没有对活性物质药用机理等深层次的研究专利。传统的广西大型医药公司也鲜有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而新兴的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因此也缺乏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这与广西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广西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2缺乏有效的公共研发平台

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等,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高的特点。单靠某一个单位或领域的投入很难取得产业化成果。广西目前尚未建立起联合多学科及医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在广西的海洋生物医药的专利申请人构成中,只有北海医药厂与广西医学院开发的鲎试剂一项,属于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名申请。这样的分散研究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不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技术瓶颈的突破。长此以往,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新的海洋生物医药的方向研究,而更愿意投入到科技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医药物生产环节,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科技水平止步不前。

2.3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尚处于发展期,专利申请多数为科研院校,公司申请专利较少。中国海洋大学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首个海洋药物化学专业,1996年创建了海洋药物硕士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由表2可以看出,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省份皆是有强大的科研院校做支持。在此阶段,科研院校一方面承担起了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攻关任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就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来看,广西仅有钦州学院一所公立本科学校拥有涉海专业,2008年起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医药方向本科生。学院的成立弥补了广西没有海洋生物医药专业的空白,承担起了为广西培养掌握系统的海洋药物科学理论,具备药学、医药工程、海洋药物和现代药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生物制品、食品、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但仅靠钦州学院一所院校,并不足以填补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尤其是在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培养上,广西目前还不具备培养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能力。就目前来讲,亟需政府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广西,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应该逐步规范和建立起各层次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竞争中取得优势。

2.4专利保护意识水平差

由于现行科技人员技术晋升过于侧重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使得技术成果无法得到完整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增加了海洋生物医药药品研发的风险,也使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专利申请方面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pCt专利是《斯特拉斯堡协议》中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为各国专利申请人提供国际专利申请的渠道,pCt申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的质量,也反映出申请主体的国际保护意识。在我国申请的44项外国公司专利申请中,有31项属于pCt国际申请。而反观我国专利申请中,只有广东2件、上海2件、浙江3件、天津2件为pCt国际申请,要想将新型药品打入国际市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3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表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的进步,使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朝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利用海洋生物技术探索出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的高附加值资源,促进海洋新兴药品开发,实现海洋生物特殊活性物质产业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广西基础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盲目学习其他省份进行规划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因此我区更应抓住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实现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这一“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壮大。

3.1加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建设,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

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链的前端原料是海洋资源库各种生物,随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海洋药源生物的需求量必将不断增大,其上游原料产业依靠传统的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市场。广西拥有天然的海域生物资源优势,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对于扩大海洋药源、开发新型海洋药品具有先导作用。因此,挖掘相关海洋药源资料,对现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建立本海域完善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信息系统,对于海洋生物进行基础性研究,能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整体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广西海水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北海、钦州及防城港3市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推进由普通海水生物的养殖到海水药源生物养殖的转变,不仅能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海洋药用资源库,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

3.2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区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具有仿制技术相对成熟、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业化水平低、新型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整体布局,避免盲目鼓励高难度研发,造成资金与设备技术的浪费。

一是鼓励海洋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科研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并利用获利资金反哺新型药物的研制,从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二是进行重点规划,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率先进行技术升级。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拥有17项抗肿瘤发明专利,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抗肿瘤研究方面处于领跑地位。该所通过对国外专利药物“仿制――改进――创新”的模式,用10年时间拉平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差距,完成了一系列治疗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类药物研制和生产,部分药物已成功上市。广西亦可借鉴其思路,通过“仿制――改进――创新”三步走模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龙头示范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3.3利用中医药理论,建立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体系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我国现代医药领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就已经进行了临床应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海草本草》等都对海洋药物进行过记载。我国海洋中药材的利用历史悠久,许多药方的药理药性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广西中医药理论素来应用丰富,“三金”、“红花”、“金嗓子”等中药品牌已深入人心,将传统的中药理论应用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从中药药方中提取有效物质,效率会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要高得多,这是广西发展海洋新型药物的核心优势,应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与传统中药制药企业的合作研究。

3.4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产业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区应从人才数量和人才综合素质两方面,提升对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在扩大专业人才数量方面,要充分发挥钦州学院海洋学院的优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招生规模,以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尤其是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海洋药物特点又具备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建设,争取尽早开设海洋药物硕士点。鉴于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特点,可采取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与如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5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主要是保健类产品,我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已具有一定实力。保健养生类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海洋药物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发展高科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丰富保健品类新产品资源的开发,为扩展海洋保健品市场提供新的战略储备。一方面我区应紧跟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十二五”规划,加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保健产品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力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将其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而不是急于发论文、上职称。另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与维持费用的资助力度,保证专利的维持时间,实现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合理规划与战略布局。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的中国专利申请曲线充分显示出其强劲发展的势头,广西政府把海洋生物医药纳入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作为沿海大省,广西要更加充分开发海洋这天然的药物宝库,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使“蓝色药业”成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卞俊.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

[2]林江,邓家刚,江海燕,等.广西海洋药业和保健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6).

[3]龚斌.创新海洋生物制药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报,2011,26(5).

[4]焦炳华.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

动物医药专业篇3

1.1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生物技术专业近十年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压力年年加大。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问题仍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每年除了大约30%-5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往往趋向于散发状态。而且一般性生物技术企业多是参加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就业招聘会,而不参加医学类就业市场,生物技术医药类企业多数是名为招聘生物技术专业,实则招收医学类、药学类学生,更是加剧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的恶化。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调查,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学生比例较低,大部分学生从事的行业与生物技术关系不大。因此,考取研究生也成为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学校和专业教师也往往鼓励学生考研,从而使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大大打了折扣,变相地转变研究生教育的预科培养。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近三年的调查,表明大约有80%以上的学生将考取研究生作为其毕业时的首选,甚至毕业后仍有不少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重新加入再考研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1.2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后续问题

就业形势的差强人意带来连续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考招生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青睐生物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尤为普遍。该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近几年一直不高,而这种现象又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部署,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向生物技术专业倾斜。同时由于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大部分生源需要从其他报考专业调剂,又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调剂到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感到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从心理上对生物技术专业认同感较差。这些调剂的学生中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学习风气,从而使专业的发展极其被动。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从诞生开始就显现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并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直接促成了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

2.1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医药生物技术将是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开发领域,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做强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2.1发挥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资源优势

地方医学院校一般都有多年的办学历史,优势专业往往集中在医药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和药学等专业,而这是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充分挖掘医药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目前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生物技术专业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生物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计划与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生物、医药之间的交叉融合特点,除让学生学好生物基础平台课程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别安排一定比例的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医药类板块,建立生物技术知识为主、医学和药学知识为辅、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联合办学

产学研是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优秀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往往站在医药生物技术科技发展的前沿,往往洞悉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充分挖掘办学驻地或者临近区域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资源和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融入他们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理念,有助于培养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积极走出去,同山东省烟台市威海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具体规模,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别从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专职教师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通过互派方式,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生产操作平台,他们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培养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参与者。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能及时掌握生物技术企业中生物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就会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就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更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接轨

卓越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时抓住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各环节前后衔接,形成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授课体系,并将国际上关于生物技术的新进展融入教学体系中;紧跟生物医药企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需求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及时更新。在已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或医药研究所(公司)联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对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校企联合模式组织教学,在企业进行的教学过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2.5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分类培养我校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积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喜爱程度,进行分类培养,通过有类别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生物技术产业中不同层次的人才。例如,热爱生物技术科学、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要及时把这部分学生引入教师的科研中,使其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研思维,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考取研究生,培养成为生物技术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近三年,我校药学院积极在生物技术专业中积极开展大学生早接触科研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经过统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基本保持有3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联系专业教师,课余时间跟随专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起到了很好的培养,参加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他对生物技术不是非常喜欢的学生甚至厌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难度,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产学研平台中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中及早进行实践锻炼,把所学知识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使他们一毕业就能有娴熟的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对接的操作技能,在企业中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3展望

动物医药专业篇4

【关键词】临床药学本科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54-02

在成熟、有效的教育体系支撑下,美国临床药学工作发展迅猛,引起了其他国家效仿,美国推行的pharm.D.(药学博士)学位教育也成为全世界临床药学教育的标杆。2002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药师制,并规定不同级别医院应配备临床药师人数。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国内临床药学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临床药师需求增多,高校瞄准了需求缺口,纷纷开设高等临床药学教育专业。然而我国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华西医科大学于1989年开始5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招生,1999年停止招生。2006年教育部批准高校再度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大多数高等院校开展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时间为6~10年。通过网络查到13所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招生信息,其中11所院校学制5年,2所为4年,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包括医院、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社会药房、药品监督与管理机构、营销机构等,培养目标包括从事临床药学、药学教育、医药营销、药政药事管理、药品检验等工作。以化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药伦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主要课程。

二、国内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多,学制短

临床药学专业是从药学专业中分化出的新专业方向,国内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药学专业加上临床医学专业模块。因学制最多5年,而两个专业的课程门数多,重复内容少,难以统筹安排全部课程,放弃部分课程是唯一选择,因此,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大多数难以保持课程的连贯性。面对众多专业理论课程,4年学制不可取,6年学制对本科教育过长,失去招生竞争力,参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5年学制是较好的选择。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适用教材缺乏

1.临床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内高校普遍设置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临床医学课程,但pharm.D.没有以上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仅占很小比例,相应临床医学知识可能穿插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中讲解。美国的临床药师定位于与医护人员组成治疗团队,为患者诊治共同工作,主要承担合理用药、药物治疗评价、保障药物治疗质量等责任,药物治疗知识是主要学习内容,临床医学知识是辅质,因此,临床医学课程较少。

2.不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受课程过多影响,部分高校缺乏心理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设置,即使设置也不重视。没有经过相关系统培训的学生不能理解患者的痛苦、需求,无关爱生命的观念,难以把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治疗中。

3.缺乏专用化学类教材。大多数高校选用药学专业本科化学课程体系教材,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其他课程被迫压缩授课时间或放弃(不设置)。少数高校选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化学课程体系教材,学习内容少,学生基础差,不利于后期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药学专业课学习。

4.缺乏临床实践教材。大多数高校不设置临床实践课程,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不了解临床实践教学,无法编写出教材。临床实习期间,没有经过临床实践培训的学生不清楚学习的方向,思维及行为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差异不大,背离临床药师培养目标。

(三)师资缺乏,教学方式落后

缺乏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教师是制约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院校药学专业教师无临床实践经验,拥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的医学专业教师受职业习惯影响很难讲解到位。对专业教育定位的认识模糊使大多数院校未意识到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依然采用培养科研型人才的药学专业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差强人意。美国高等药学教育普遍开设pBL(以问题为中心/基础课程)讨论课,其对师资的要求甚高,国内院校很难开展。

(四)临床实习时间短,实践教学效率低

国内院校都制订了详细的实习计划,但实习期间往往用药学部门实践代替临床,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由减少临床实习时间,导致临床实打折扣。在临床轮转阶段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临床药师的指导,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临床医学知识上,关注药物治疗偏少,未能很好地掌握合理用药实践技能。

(五)教育定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期望,学生毕业后难胜任工作

现实中很多医院希望毕业生能够很好地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和指导,深入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和实施。而临床药学本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毕业后接受临床药师专业培训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毕业后需要经过一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或在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带教下工作数年,才有能力与医师对话,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一员。因此,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希望接受更多专业培训。

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一)集中培训目标,重整课程体系

面对学制过短、课程过多,减少培训目标是上策。发展服务业是国策,归属服务业的医疗行业处于扩张期,医疗单位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临床人才,相对于药学专业学生,他们更乐于接受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临床药学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培训目标收缩为临床药学、药学教育、药政药事管理,放弃医药营销、药品检验等工作,不影响毕业生就业,相应可以缩减化学课程,不设置医药营销学等课程,最终减轻学习负担。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不难发现,简单地把药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组合不是最佳方案,重新编制课程虽然困难,却是必然趋势。总结国内教学得失,吸取欧美发达国家临床药师的培训经验,压缩化学课程,把内容相关、相近、重复课程组合成长周期教学课,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等是改革方向。

(二)重视教材建设,按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设置教学课程

临床药学专业通过设置更多与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的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化学类课程不必使用药学专业本科教材,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不影响后期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科目即可,可考虑重新编写教材,现阶段使用药学专业大专教材较适宜,节省的时间可用于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深入学习。临床药物治疗学是最重要的课程,把临床医学知识融入药物治疗学中学习能使学生明白临床工作中的定位,更易形成有别于医师的临床药物治疗思维。患者病情评估、临床治疗监测、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等是临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应设置相关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增加临床沟通技巧科目,让学生掌握与医、护、患沟通技巧,在实践教学中尽快成为治疗团队队员。贴近现状的课程,如药物经济学、临床营养学、循证药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争取请临床药师授课,尝试开设pBL讨论课。

课程设置与教材密不可分,不解决教材问题则课程设置合理性无法实现,对于无教材的课程,都有必要短期内解决教材问题。

(三)多种途径聘请师资,组建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现阶段可从多种途径聘请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教师。聘请临床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医师长期负责临床药学教学工作适合现状,强调长期是希望转行的教师能够安心日常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外,选派院校优秀教师到临床进修学习,为日后教学培养师资;聘请临床药师转行成为专职教师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见习、实习相结合,聘请临床药师指导实习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多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临床药学专业也适用类似模式。早期见习与临床医学学生混编,共同接受临床医师教学指导,了解临床治疗过程、需解决的问题,获得临床治疗的感性认识。后期实习时间约1年,分为临床实践和药学部门实践,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8个月,学生在临床医师的带领及临床药师的指导下在科室(内、外、妇、儿)轮转,参与日常查房,处理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工作。

临床医师大多数不了解临床药学的培训内容,按临床医学专业模式培训学生,等同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样的培训不到位,学生在获得临床知识的同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药物治疗上,不知道自己在临床的位置,不知道如何以临床药师角色与医护人员、患者沟通,而临床药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因此,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实习生的人数应与称职的临床药师挂钩。

(五)适应用人单位需求,设立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

现在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须接受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才有资格成为合格的医师,临床药学专业也是类似,但规范化的临床药师培训还很遥远,现阶段适宜的解决方法是设立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是基础,办好本科教育才能尝试研究生教育,大多数的院校不具备办学条件。

综上所述,现阶段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医疗单位的需求,在发展中改进是必然的。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虽然现行的医疗政策、制度限制了临床药师队伍大规模扩张,但仍然需要补充新生力量、储备专业人才,希望各位同行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须脚踏实地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秦阳,张峥,胡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及启示[J].中国药房,2012(28)

[2]谢晓慧,史录文.长学制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建立及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7(13)

动物医药专业篇5

关键词:药理学考试评价专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专业也越分越细,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医学领域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药理学是医学类学生的必修课,是基础与临床间的桥梁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合理用药、科学研究等工作所必需的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而传统药理学考试评价模式无法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针对传统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对药理学考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完善。

1研究背景与现状

考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逻辑性、循序渐进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完成正规的医学培训后具有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宽泛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科学医学思维能力,并且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随着专业的细化,医学领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业者需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工作中要深入钻研,善于沟通、表达和协作,而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远不能适应当前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学生长期被动的、缺乏沟通与合作的,完全接受的学习方式,易生成惰性,缺乏创造力。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新的药理学考试评价系统的开发应用,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针对传统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开展针对师生的问卷调查,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探讨并构建不同医学专业药理学考试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临床、护理、口腔、麻醉、影像等各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适当缩减部分考试内容,加强专业相关药理学教学内容的试题,增加病例讨论在考试中占的比例,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药理学考试评价的准确性。

第二,药理学考试评价体系的开发应用,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认识到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药理学评价体系建立

3.1问卷调查

分别以2009级、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药学、专科等不同专业层次师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总结现行的药理学考试评价体系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3.2药理学试题库现状

目前,我校药理学试题库包括药理学总论、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与血液系统和内脏系统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药物、化学治疗药物、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和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共8部分,48章。

3.3构建不同专业药理学试题库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特色,针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护理、口腔、麻醉、药学、专科9个专业,分别构建相应的药理学题库。例如:临床医学专业题库删减章节包括:局麻药、全麻药、子宫平滑肌兴奋和抑制药、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抗寄生虫药;重点强化章节有: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抗菌药物等部分。并加强专业相关病例分析试题。

口腔专业药理学试题库的删减章节有:抗癫痫与抗惊厥药、抗帕金森病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抗精神失常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子宫平滑肌兴奋和抑制药、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重点强化章节:局麻药、全麻药、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抗菌药物等部分。并加强专业相关病例分析试题。

麻醉专业药理学题库删减章节包括:抗癫痫与抗惊厥药、抗帕金森病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抗精神失常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子宫平滑肌兴奋和抑制药、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重点强化章节: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吸入、静脉、局部、骨骼肌松弛药及其拮抗药、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抗心力衰竭药、抗心律失常药、控制性降压药、血浆容量扩充药、抗菌药物等部分。并加强专业相关病例分析试题。

3.4反馈与完善

药理学试题库的构建与应用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在试题库构建、应用过程中,不断收集师生意见反馈,进一步修订、完善药理学考试评价体系。

动物医药专业篇6

>>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思考建设有特色的医药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如何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医药物流专业“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医药物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从全洲医药物流港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九州通北京物流中心:现代化医药物流自主建设的典范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刻不容缓破解医药物流信息化“短板”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探索期待医药物流自动化标准尽快构建高校特色物流专业建设策略分析工商联盟创新区域医药物流发展之路《中草药》:走特色化、专业化办刊之路行业背景下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对策研究浅析高校医药物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之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谢钦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教学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189-102

[3]丁雪峰,谢五洲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2):126-128

[4]夏旭东等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行模式探析[J]中国药业,2009,18(4):15-17

[5]陆国平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上海医药2009,30(8):366-368

[6]商务部201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R]http:///stat,2012,(6):1-2

[7]李华,曹莉,陕西省疫苗经营企业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1):61-62)

[8]灼月承载梦想创造价值[n]上海医药2013年第34卷第1期(1月上)

[9]李志锋等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物流技术,2008,27(6):9-11

[10]邹阿罗陈永法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制约因素[J]药事分析2012,(6):28-31

动物医药专业篇7

一、学术推广的概念

所谓学术推广,即药品销售以药物本身相关元素为出发点,引发处方医生有不断的兴趣,认知、掌握该药物使用的系统市场推广规划。通过专业的推广团队将药品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的最新信息,通过拜访和专家推介,及时提供给医生。通过学术传播方式,使医生了解产品特点,提升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并推荐和指导临床医生用药,让医生形成处方习惯,同时将医生与患者对于药品的反映及时回馈给企业,在企业、医生和患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①

二、学术推广的来源

学术推广并不是医药行业的专利,其他行业也存在专业化学术推广。下面的案例只是学术推广在众多行业中存在的案例之一。

【案例】

××公司润滑油的专业化推广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基础油供应的不足、销售组织内部结构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的开拓和保持等原因,××公司润滑油的销售额逐日下降。

一直以来,××公司的销售组织都是按地区划分成几个市场部,公司销售业务实行按地区划分的中间商经销体制。在这种模式下,经销商对润滑油的销售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也使得公司对最终用户的情况无法掌握。

随着市场竞争日渐加剧,××公司的这种模式弊端日显:经销商出现多品牌经营,或倾向于推销批零差价大的国外品牌,不是对用××公司润滑油替代国外油缺乏积极性,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区结构的销售组织令销售人员的眼光受限于地区;××公司中的业务人员大多数都非技术背景出身,无法掌握这种高技术含量的工业油市场推广工作,更别提去捕捉一些十分宝贵的专业信息……

针对这些困扰,××公司经过多方调查与摸索,在销售公司的技术服务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产品工程师,并建立较完整的授权经销商体系与相应的销售队伍进行辅助和支持。此外,××公司还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国外润滑油公司专业化推广的做法加以借鉴,于1999年在技术服务部门先后设立了车用油Ⅰ、工业用油Ⅱ、车用油Ⅲ、车用油Ⅳ四个产品工程师负责专项产品市场推广的挑头工作。此外,××公司还专门培养了一批专业化市场推广人员。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公司走专业化市场推广是正确的,××公司的润滑油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利润持续增长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案例分析:

如果从油价或者是服务方面着手,不难看出企业采用的是直接让利的促销思路,企业的未来一味受到价格下滑的侵扰而较为被动,而从油品油质入手通过专业人员的释义达到推广的目的,可以看出企业是从品牌角度考虑的解决思路。这就是专业化学术推广。

医药行业的专业化学术推广与上述案例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竞争的冲突不直接体现在销售的单一让利上。走专业化推广之路,是企业应变的最佳策略,也是使产品上量、利润倍增的有效方法。

学术推广的盛行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发生变化

企业生产的出发点是市场,经营的出发点、终结点仍然是市场,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市场去展开。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医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978年,我国全面扬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各行各业实现飞速发展。医药行业由从前的计划生产调配、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医药行业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平均以年递增13.8%的水平在发展。特别是“入世”后,我国人民的保健意识不断加强,药品市场每年增加5000万美元,成为西方制药企业眼中的一个有利可图的巨大市场,外资制药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于是,西方市场机制开始全面引入我国的医药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医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西方市场的先进医药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没能被我们及时消化和吸收,结果是漏洞百出。

一些制药企业和医院开始投机钻营,走起歪门邪道。当第一个医药代表通过给医生回扣取得了惊人业绩后,药企就开始眼馋,纷纷效尤起来。自此以后,回扣战略(即挂金销售)开始成为盛行于中国医药市场上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并在医药行业愈演愈烈。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患者“看病难,吃药贵”的呼声接踵而至,并一浪高过一浪。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相继出台了“治理商业贿赂”等相关政策,并制定新医改方案,药品销售尤其是面向医院销售的处方药销售开始面临严峻考验。

(二)医药代表全面转型

1988年,西方医药代表这个名词开始录入中国药业词库,同时也将西方“挂金销售”法带入中国医药市场。1995年后,医药代表成为了行贿医生的售药者之代名词。

随着反商业贿赂行动的开展,身处医药企业终端销售一线的医药代表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此时,医疗体制改革更令无数医药代表的生存发展陷入危险境地。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状态下摆脱困境、求得生存?这是医药代表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改变形象成为当下医药领域医药代表销售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时,学术推广开始被提上医药营销的议程,一些医药行业培训咨询专业公司在医药培训市场应运而生。医药代表开始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术专家和信息专家,通过推广自身高附加值的个性化服务来取得业绩。

例如,通过组织医生开展学术交流会议推荐企业产品,向医生提出同类竞争产品研究的阶段,讲解国际上对此类疾病治疗的研究水平以及最新进展,指出学术文献的来源和出处,并论证自己产品的先进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令专业医生刮目相看和钦佩。

此外,医药代表除了向医生宣传自己的产品之外,还负责将医生在使用药品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公司反馈,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一些不良反应的解决方案,成为横跨在医药企业和医生之间的桥梁。

(三)学术推广成为医药营销的重要手段

在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影响之下,许多制药企业开始反思并逐步调整自身的营销战略,将传统的“关系营销”转换为专业化学术推广。

关系营销就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与消费者、竞争者以及分销商、供应商、政府机构和公众等发生交互作用的营销过程,其核心是保持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营销关系的个人或集体的良好关系,其本质是使关系双方得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据了解,为了加快学术推广的步伐,一些企业不惜花费重金邀请一流的医科专家“办班授课”,进行专业化的学术研讨会。

a企业在促销活动中,常常会同时与政府、民间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学会进行积极合作,用医学会、药学会或老年学会等名义组织和主办会议。而在活动中授课的医药专家既讲解时下各领域内的最新医药研究现状、成果与方向,也对协办企业相关药品的药理、药性、药效加以解析。医药代表则在活动中扮演“公关”的角色,他们主要负责邀请一定数量的目标医生前来参会与业界专家进行交流,以深化企业推广产品的疗效,促进其在今后从单纯的专业化临床角度对该品种进行推广。

××企业专门在其内部设立了一个专业推广培训部,聘请了一些具有专业推广经验与水平的培训师,对企业中一些具有医学、药学专长的营销人员和刚毕业的医药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学术推广队伍,从而使得企业全面摆脱了传统的草根营销方式,踏上了专业化学术推广的营销道路。

可以说,医药企业走专业化推广的道路,既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为患者负责;不仅能为自身产品赢得良好的口碑,也能激励自己研发和生产出疗效更好、科技含量更高、医疗价值更丰富的产品。

三、学术推广的意义

学术推广是打造营销力,带动企业管理升级的工具。具体来说,学术推广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六个维度,分别是:促进合理用药、企业管理升级、信息传递准确、拥有专家集群、铸就品牌金身、顺势成就规模。(见图2-1)

(一)促进合理用药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近几年来,随着上市新药数量的急剧增长,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同样呈快速上升之势。

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我国每年都有近20万人因药源性疾病死亡。统计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即5000万例病人中,有250万例是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住院病人致死性不良反应为19万例,占住院病人的0.38%,占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病例的7.9%。这些数字都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药物治疗错误是最普遍的一种医疗错误,每天都在发生。当护士对患者进行药疗时,每3个不良药物事件(adverseDrugevents,aDes)中预计就有1个是因发生药疗错误而引起的。如果护士未阻止约86%的各种潜在错误,此数字还要大。可预防的、会引起伤害或死亡的aDes有显著的经济后果。目前的情况是,医药公司与医生早已结成“利益共同体”,所有这些不安全的医疗、药疗以及医药行业总体不良的大环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医疗和药疗的伦理的呼唤。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议报告》就目标这一项提出的建议中,有两点是:确保在中国生产和使用的所有药品都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促进医务人员和消费者使用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和成本效果好,且有高质量证据的药品。

报告还就合理用药明确提出:临床实践应遵从循证制定的国家标准治疗指南和国家处方集,并与中国的疾病负担相适应,应加强医学及药学本科生的合理用药教育,通过一个由政府主办的、有网络信息和出版物支持的国家药物信息中心,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客观的药物信息,增强对大众的合理用药教育。

中南大学遗传药理研究所与湖南湘雅三院联合建立了个体化药物治疗咨询指导中心。该中心的工作是对医务工作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基因导向性给药模式的宣传和教育,以促进个体化用药知识的普及和尽快实施。这是学术推广在国内临床形成影响的新尝试,形成临床合理用药新思路。

造成医疗事故隐患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存在于药品生产安全方面;二是存在于医生用药方面。药品安全不仅是传统的理化药学概念,既要从临床使用的角度考虑用药的合理性,以防止不良事件,又要从药物政策及社会科学的角度考虑合格药品的可得性(即供得上、买得起、用得上)。让用药者能够充分从药疗中获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害,这才是用药安全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这是2006年3月17日在珠海召开的珠三角地区合理用药论坛上,我国著名临床药理专家、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顾问唐镜波教授提出的“广义药品安全观”。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的优劣、疗效的高低乃至于药品的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和医生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这也是企业学术推广全新的立足之点。

医生获取药品专业知识的渠道是有限的,对于药品知识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经费也是有限的,与满足社会安全合理用药的现实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企业更应该看到通过学术推广带来的医护群体知识结构提高对于社会的价值。这也是学术推广能够在未来大行其道的理论空间。

(二)企业管理升级

企业自身素质的升级是企业管理的革命,医药企业要想启动学术推广,就必须完成这次革命。

对于市场来讲,学术推广的开展有利于企业对基层销售平台的根本了解。对于市场来说,学术推广不仅体现在为基层服务上,更能体现在市场管理上。

无论是管理还是客服,由被动提供转换为主动引导的方式,都会是制企业在市场控制上解决疑难问题的最好方式。

在过去,我们对市场的感受来自我们直接的部下或商,而通过学术推广得到市场的真实信息来自最基层的销售代表和处方医生。过去企业对于市场的管理是通过销售实现的,无论对于商还是医生,熟悉的只是产品和朝夕相处的一线企业代表,他们对于企业的认识抽象而不具体,一旦销售人员发生问题,就有可能中断联系。

另外,企业通过学术推广不断地强化着商、医药代表专业知识的积累,来自市场的专业化水准的提高反过来促进着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改变。过去企业放了产品、放了政策就万事大吉,操作简单又有效,而今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操作的要求变化了,交易也显得复杂,显得多样化。不搞学术推广工程,好多的部门都不用建,好多的事都不用管,好多的方法都不用会,好多的钱都不用花,搞了学术推广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搞了学术推广才发现营销还是两重天。

推崇学术推广的企业一定是实力相当的企业,这种实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彰显企业的管理能力。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实行学术推广,考验的是整个企业的知识结构。如果过去还能凭胆魄创建企业,那么现今就需要凭专业水准去发展企业。

(三)信息传递准确

我们知道,产品的概念是需要传递的,传播的环节越多、传播的路径越长,则信息流失越多。解决传播的途径有好多方法,学术推广无疑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种,由企业的专职人员与临床大夫直接沟通,信息保真度高。通过对医生和消费者的洞察,对竞争产品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然后对学术证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提炼出核心观点和关键信息,在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概括出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做出清晰的产品定位,这样的内容才能够打动专业的目标医生。

过去,企业需要传播的信息是线性逐层传递的,而学术推广的信息是立体传播的,医生接受信息以及反馈的渠道不再单一。

很多的时候,不是我们的产品缺乏说法,而是基层代表或处方医生根本不知道该产品的处方理由。企业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卖点,企业花大力气搞出来的科研成果并未被终端及时准确地了解。

学术推广相当于介入治疗,准确地把企业塑造的概念传递给临床一线,从而把广泛的医学新知传递给准确的目标群。

(四)拥有专家集群

企业要有强大的学术推广组织,毫无疑问这个学术推广组织的领导力是由一支医学专家集群构成。外企的学术推广题材是由企业组织广泛的全球专家精心炮制,从在中国的实践而言,外企重视推广活动,而对于学术的构成并不依赖中国专家。所以国内企业参考外企推广组织的构成时,看不见这一重要的组织结构内容,比较忽略专家集群的建设这一重要板块。

国内企业因企业实力和见识而显得急功近利。推销产品时,如果发现那些学院派的药理专家对于临床销售起到的作用不大时,就会另寻临床应用方面的专家给自己的产品找促销的说辞,即使是临床专家的使用,企业也是隔三差五地更换。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对专家的功能特点和持续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

企业产品的成长实质上就是专家成长的表现,企业经营产品就要经营医学专家。企业想让自己的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专家建立起牢固的关系。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让专家从与自己的合作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该治疗领域或研究领域的权威。企业不仅需要拥有一支优质的销售团队,也同样需要一支对市场有影响的专家队伍,二者之间是必然关系。

一个好药的周围,应该有一批甚至一大批医学专家围绕。如果企业的产品引不起众多专家的关注,这个产品的市场潜力就值得怀疑。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有一大批的医学专家来作后盾,没有这个支持就无法拉动基层医生的响应,这个企业临床促销的信任度就值得怀疑。

(五)铸就品牌金身

学术推广是企业实力的表现,是企业崛起、腾飞的标志。能够启动学术推广的企业肯定不是在生存的泥潭中挣扎的企业,肯定是需要二次蜕变以实现企业的“更上一层楼”。

企业通过奋斗,业已获取了改造升级的基础条件,自身能够质疑原来销售模式的缺陷,希望解决制约企业再次进步的瓶颈,需要引进或升级学术推广来变革销售模式,形成更立体、更丰富、更先进的营销营运体制。牵一发而百动,营销是龙头,营销的变革影响着企业提供更优质优价的产品,提供社会认同的文化理念来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这是企业迈向成熟、趋于进步的表现,更是企业品质追求升华的表现。这些想法,是企业迈向品牌、追索品牌拥有的纯洁动机,可以被社会所接受,可以被合作者们接受,可以被消费的终端接受。

我们知道品牌的构成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产品品牌;一个是企业品牌。这两个层次理清对于企业认清当下的客观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依据。尽管学术推广对于两个层次都适用,但是在操作上、在推广工具的选择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学术推广动用的资源多,管理的难度加大,就操控能力而言,执行学术推广与否,在销售渠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有所体现。

学术的构成是企业的品位升级,推广活动的声势是企业影响和企业内力升级等要素,集结而成的是企业或产品的认知度飙升,这是品牌提升战略的前奏。学术推广凭借科学的论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所以产品在上市后数年的销售额很快就可以达到数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当前国际上重磅炸弹级药物营销模式的核心都是学术推广,其年销售额最大的产品已超过100亿美元,如阿托伐他汀。这样既体现了学术推广的重要意义,又实现了产品的品牌效应。

(六)顺势成就规模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临床急需、疗效突出的有特色的大品种、大品牌、大企业。”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对外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医药行业在“十一五”期间,重点要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医药产业,部分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向医药强国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带来的大浪淘沙,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国际市场2001~2010年有200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美国药品福利管理模式(pBm)的导入,不仅仅意味着仿制药企业有着大幅扩张的机会,显示着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拥有先机,还预示着我国医药行业追赶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的时机到了!

“十一五”规划对医药行业的结构性提升标注了三个重点关键词:改革、创新、国际化。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产业腾飞的最重要条件。在这种大势背景下,目前的国内企业毫无疑问会在竞争之中产生一批国际化企业。

2007年制药工业百强合计销售1954.07亿元,同比增长20.25%,比2006年10.17%的增速大幅提高。2007年进入百强的销售收入底线为6.5亿元,比2006年同期提高14.05%。对比部分排位的增速,也发现较2006年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共29家,比2006年多7家,比2005年多13家。大部分企业规模在20亿元以下,其中又多集中在10亿~20亿元,为30家,比2006年多12家。而从各区间增速来看,也是中等企业增速较快。

数据显示:中等企业正在较快崛起。顺政策之势、顺时运之势、顺调整之势、顺积蓄之势,许多企业历经艰难困苦终于有所建树,摆脱了生存的困境,正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高歌猛进,利用时代赐予的转型之期使企业成就更大的规模。

此外,学术推广在医院销售增长明显。全国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与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表明(如图2-2所示),2004~2007年医院购入总金额平均增长率为20.17%;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的总金额大约为350.3亿元,增幅在28.74%,是近4年来的又一次高峰;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医院市场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增长了32.76%。这就告诉了我们药品的主流销售还是在医院。

动物医药专业篇8

加强动物诊疗活动管理,严厉打击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违法从业行为,规范动物诊疗市场秩序,促进动物诊疗行业健康发展。

__年6月25日至10月15日(为期4个月)。

针对近两年动物诊疗机构管理以及兽用处方药制度推进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对城市动物诊疗机构、乡村动物诊疗市场以及兽药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整治。

(一)城市动物诊疗机构

1.无证营业、无证行医问题。重点检查动物诊疗机构是否存在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擅自营业、或者已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但不再具备规定条件的情况;兽医人员是否存在无证行医、超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情况;是否存在使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或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的情况。

2.无害化处理问题。重点检查动物诊疗机构是否与专业机构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协议、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协议,并按规定处理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医疗废弃物和诊疗废水。

3.年度报告问题。重点检查动物诊疗机构和执业兽医是否按规定报告年度动物诊疗活动情况。

4.注册与备案问题。重点检查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和动物诊疗辅助活动的人员是否主动向注册机关申请注册或者备案;注册机关是否按照《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开展兽医注册或者备案审核。

(二)乡村动物诊疗市场

1.无证营业、无证行医问题。重点检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单位是否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活动、使用兽用处方药的兽医从业人员(主要包括个体动物诊疗人员以及动物诊疗机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兽药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技术人员等)是否取得乡村兽医登记证、兽医师执业证书或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

2.诊疗活动开展情况。重点检查乡村兽医是否超出《乡村兽医基本用药目录》范围使用兽用处方药,是否如实记录用药清况;是否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乡村兽医是否有固定的从业场所和必要的兽医器械。

(三)兽药经营场所

重点检查兽药经营者是否存在擅自聘用执业兽医或非执业兽医坐堂行医、开具处方的行为;是否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张贴“兽用处方药必须凭兽医处方购买”的提示语;是否对兽医处方笺或乡村兽医登记证进行查验,并单独建立兽用处方药的购销记录。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25日-7月15日)

各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讲解,推进执业兽医注册、乡村兽医登记以及动物诊疗机构许可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7月16日-8月15日)

各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乡村动物诊疗市场摸底调查,集中开展城市动物诊疗机构、乡村动物诊疗市场以及兽药经营场所专项检查,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案件,处理一批违法机构和人员,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三)深入巩固阶段(8月16日-9月15日)

督促整改落实,巩固工作成效。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日常监督执法力度,深入持续打击非法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动物诊疗市场秩序。

(四)重点抽查阶段(9月16日-10月15日)

州局将组织人员适时对县(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

专项行动期间,各县(市)要严格按照文件精神,根据专项检查主要内容,全面细致的开展专项检查活动。

1、落实执法责任。强化执法人员责任,明确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保证专项整治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2、加强培训和宣传。各县市要加大监管人员和动物诊疗、兽药经营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明确工作职责,向从业人员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从业规范,确保诊疗及兽药市场秩序,创造动物诊疗行业发展良好氛围。

动物医药专业篇9

医药外包市场快速崛起

1998~2009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57%,不仅高于全球药品市场8.45%的增长率,更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81%的平均增长率,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9年,全球约有生物医药企~k4700家,产品销售额117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15%。据市场战略分析机构Businessinsights公司预测,在2009~2015年,治疗性蛋白、疫苗类药品和单克隆抗体类药品等三大类生物工程药物的年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8.1%和9.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将保持6.7%的年平均增长率。作为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生物医药产业链来看,围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和验证、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等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环节,产业分工日趋明显,更加专业化的合同研究组织(CRo)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型技术和专业组织管理提供优质临床或生产服务,与学术研究机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构成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2007年,生物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发(R&D)费用合计约为600亿美元,其中25%(约150亿美元)采取外包服务形式。而在1998年这一市场仅仅42亿美元,10年来增长了320%。尤其在近几年增长率高达19%~20%,远高于R&D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可以说,制药工业正在快速减少传统的内部研发,增加外包比例。

驱动外包服务市场急速扩张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大批“重磅炸弹”药品的专利保护到期,将会使制药企业的利润减少。仅2007年和2008年这两年就有总价值达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到期,品牌药的利润将被仿制药吞噬。外包服务可为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节省30%~70%的研发经费,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

其次,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线“苍白”,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新药候选者凤毛麟角,大型制药公司必须通过外包提高其研发效率。

生物技术公司的内部结构使其必须采取大量的研发外包,才有可能把主要资源集中在其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2007年宣布了裁员和增加CRo的比重,包括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裁员10%,其他生物制药巨头强生、葛兰素史克、安进、诺华和施贵宝等也正在实施较大范围裁员和关闭生产设施计划。

抓住机遇,迎接中国时代

由于医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新兴国家巨大的市场吸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了将生物医药研究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以求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开拓新兴国家药品市场。生物医药跨国公司直接将研发业务转移至海外研发中心或当地CR0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如美国礼来公司(efiLiliy)近年来将其早期药物临床试验任务的20%~30%外包到中国市场;惠氏公司(wyeth)则与印度的GVK公司合作,将4000多万美元的早期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外包。同时,生物医药CRo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研发外包业务,如美国Quintile、Covance、Kindle、mDS等已经先后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或合资CRo企业。

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类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同比增长24.6%。特别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作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兴产业,对吸纳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提升产业机构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已超过400家,超过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首选之地。

我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和高端研发人才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临床试验受试者众多,找到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比在欧美国家容易得多,这对许多临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国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疾病群体,这为开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了机会。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凭借在成本和l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生物医药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通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外包产业,应该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循环要走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我国药物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生物医药CR0的发展可以使我国更迅速地学会生物医药创新的规律,培养出一大批国际水平的GLp、GCp专业技术人员,为将来实现原创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另外,生物医药CR0还可以吸引国外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落户中国,弥补我国本土制药工业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为我国制药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我国尽快进入制药工业价值链的上游。

激发活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承接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多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转移,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占领市场,努力成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提高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国际分工地位。

动物医药专业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重要性

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于1990年由Hepler和Strand提出并倡导的,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包括药物的选择、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和信息,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包括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等,具有药师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安全用药指导、药学宣教等药学服务[2]。

1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现状

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虽然安全性有保证,但依旧具有二重性,治疗的同时或多或少产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进而容易产生药物无效或中毒;使治疗过程延长甚至治疗失败。

1.1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治疗还要负责用药指导,工作量大,只能简单地向患者说用法用量或者在药品包装上标明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患者只能机械地按医生要求用药,对于出现的其它作用不知晓或不在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或治疗失败;药剂人员却从事着简单的药品销售工作,不能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服务,造成技术资源浪费,也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受重视程度不够。

1.2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于患者提出的用药相关的问题答复不完善;服务意识不高,未能主动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1.3药学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患者对药学服务认识不够,认可程度不高。

2药学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活动中的作用

2.1药物的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时间等,是根据药物本身及辅料的理化性质、药物在体内过程、治疗目的、人体生理特点等影响因素而定。择时用药可发挥最佳药效、最小不良反应[3]。对于特殊患病人群实施用药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诊疗质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1.1对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多数慢性病患者需要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药物间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给药时间、服用方法等不尽相同,如果一起服用可能出现影响主要药物的疗效、产生副作用甚至产生配合禁忌,引起严重不不良反应或慢性药物中毒事件。此时需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交待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合禁忌。贮存方法等相关信息,针对慢性病特殊性,药师会严格要求患者不得以病症消失而自行停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加大加深对治疗慢性病药物的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

2.1.2对老年人和儿童患者的用药指导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复杂且记忆力衰减、视力减弱等情况,极易漏服、错服药物,造成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单凭临床医生或护士口头交待,患者很难记清如何用药。此时需要药师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药物相关信息,或在患者能看清的前提下记录下来,有必要时实行药品按一次服用时进行单包装并标记清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儿童因机体功能未发育完全、口味挑剔、辨别力弱等特点,对药物特别是剂型要求较高,如果监护不到位,容易误食甜味药物造成药物中毒。这就需要药师向患儿家属推荐适合的剂型、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相关信息,特别强调患儿家属要将药物放置于儿童不易接触的位置。

2.1.3对计划怀孕和孕产妇的用药指导

本类人群具的生理的特殊性,对药物敏感,要求药物药理作用缓和并对机体Dna和Rna无干扰并无细胞毒性等。这需要药师为根据此类人群生理状况精心挑选对胎儿无影响的药品并详细交待药品使用的相关信息,如果非得用有影响的药物则建议延迟怀孕、终止妊娠、停止哺乳等,确保对胎儿和乳儿的身体健康。

2.2协同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临床药师(执业药师、药师)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对药物的理解更广、更深。应用专业知识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开展药物治疗,选择适合特定患者的药物,并参与指导用药,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配合禁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避免重复用药等,并很大程度地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使其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非药物治疗上,更好地提升治疗效果和维护患者身体健康。

3药学服务发展的支撑点建设建议

3.1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药学服务组织,由分管院长直接负责,成员包括临床科室、医务科的主任、副主任;药剂科全体药学专业人员。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服务标准和流程。用高尚的医德、专业药学知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确保患者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

3.2各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促进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向临床药师转型,将患者开出处方后的药学服务工作从临床医生转移到药剂工作人员,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转变药师的角色,从幕后的配药到设计和指导患者的用药

向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各医疗机构应在指定位置设立药学服务咨询处,方便患者需求药学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3.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进行药学服务的宣教工作,让群众了解常用药的相关信息,不盲目服药,不过量或欠量服药,减少不良反应等,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4结论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虽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但毕竟药物都有治疗和不良反应二重性,只有在正确的用法、用量、避开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才能使患者更科学地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才对适应症有最好效果和对患者最小的不良反应。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用药宣教是重要的服务手段,能够快捷的传达常用药物的相关信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发展,促进医改进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时萍,柳艳平,曹志红,等.我院药学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执业药师,2012,9(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