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孩子心理教育感想十篇孩子心理教育感想十篇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56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1

关键词:卢梭家庭情感教育现状启示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1762年,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问世,提出了适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法国,波及西欧,而后影响到全世界,从而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开辟了现代教育的新纪元。他的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教育理念为我国当前幼儿的情感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爱弥儿》中的家庭情感教育理念

《爱弥儿》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卢梭酝酿了20年的成果,不少内容来自他当家庭教师的感受和体验。他说:“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越走越入歧途,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做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成人呢。”卢梭否定家庭教育成人化的思想,从卢梭培养爱弥儿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所关注的是爱弥儿的健康和谐的情感发展,关注的是爱弥儿完整的人格发展,而不是爱弥儿作为一个成人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持有的情感教育理念和充满爱的教育行为,给我们提供了家庭情感教育的范例,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家庭情感教育的施教者。

卢梭深受父母的影响,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包括父母、亲戚)对于卢梭的成长尤其是其教育思想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很多都来自他早年在潜移默化中从亲人身上学到的品质、信念和思想。所以卢梭本人接受的家庭教育在爱弥儿身上得以延续和流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与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因为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幼儿期形成的,这也正是孩子和父母接触最为密切的时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对父母说:“你们在五岁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卢梭认为怎样的家庭教育、父母应具备怎样的情感素质才是有助于儿童的健全发展的呢?

1.精心的呵护。卢梭恳求慈爱的母亲们,要善于“保护这样正在成长的幼苗,使他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孩子出生后,母亲就要通过目光、身体的接触和各种体贴关怀向孩子输入爱,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懂得并体验爱的美好。

2.善良的情感。要使孩子健康的发展,父母要用自己善良的情感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卢梭认为“只有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化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父母要通过爱别人的善良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使孩子生发希望别人幸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同情受苦的人等情感。

3.宽容与理解。当爱弥儿遭受挫折时,卢梭会不声不响地同他一起忍受痛苦,不出怨言,不发牢骚,直到爱弥儿因感动而醒悟。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善于揣摩他的心理,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引导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孩子一旦意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会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摆脱心中的懊恼。

(二)家庭情感教育的受教者。

长久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都是被忽略的对象,卢梭认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应是自然教育,“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基于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卢梭认为父母应给予儿童博爱情感的哺育,尊重儿童天性,使他们在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中,能够健康和谐的成长。卢梭认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应该继承的情感素质又是怎样的呢?

1.成为善良的人。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孩子应该从父母那继承的情感素质主要是善良的性情。卢梭始终抱着极大的耐心、周详的准备、谨慎的言行,就是为了防止爱弥儿的心灵沾染上罪恶,以及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体会到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感激之情。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给予爱,即能去关心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2.健康的心态。卢梭为了促进爱弥儿的善良本性和健康心态的形成,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从感知觉、理性判断到情感的起伏发展,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他的慈爱。目的就是让爱弥儿感受到“爱”,在“爱”的包围中逐渐成熟自己的心志,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导致爱弥儿人格的脆弱,反而能够帮助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当前我国家庭情感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太功利了,家庭教育应该是情感教育,但现在很多家庭就像课堂,知识化比重太大,过分注重孩子的琴棋书画技能,忽视了对子女进行人格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了错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极为关注,家庭的大部分教育投资都用在了孩子的智力培养上,给孩子施加超负荷的压力,拔苗助长,使孩子厌学情绪不断高涨。儿童的身心受到摧残,情感发展受到抑制,各种原本不应该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等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甚至酿成悲剧。

卢梭早在十八世纪就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自然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卢梭恳请父母不要受社会上的各种干扰性舆论的冲击,要按照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剥夺孩子应有的快乐。

三、卢梭的家庭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幼儿情感培养的启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与同情,以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只有这样,个体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自强自立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不断呼吁,不仅要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更强调要使孩子学会关心,要重视培养其关爱、同情、友善等良好品质,并将之看作是未来社会和每个个体得以发展的关键和希望所在。因此,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每个做父母的不仅要把爱给予孩子,还应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奉献孝心和爱心。卢梭的家庭情感教育思想对于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学会关爱做出如下提示:

(一)正确地关爱孩子,并唤醒孩子对他人的关爱。

孩子是在父母精心爱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与父母之间有天然的血缘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爱呈单向性,即孩子尽情享受父母之爱,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父母教养他们长大所付出的心血、辛苦和爱,更难想到父母也需要爱。在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时常细心地点拨,孩子的孝敬之心便会慢慢形成,并学着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别人。

(二)及时让孩子感受关爱他人的愉快体验。

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时间久了,孩子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父母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这样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孩子关爱他人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关爱他人的行为。

(三)创造机会,巩固孩子的关爱品质。

如今的孩子除了和自己的父母祖辈们相处外,几乎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伙伴相处,因而他们的关爱对象只有父母长辈,范围狭小。所以做父母的应该积极地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提供与其他人相处的机会,孩子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会有很多学习关爱和关爱他人的机会。父母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时刻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去关爱别人,纯洁的情感,能使爱更具内涵,让孩子的关爱品质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版.

[3]王天一.西方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安全观;健康成长

安全感是社会人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心理条件,只有其本人觉得安全,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出,儿童成长时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长时期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儿童容易焦躁、自卑、无理取闹,负面情绪极多,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便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经过教育界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成长阶段恰恰是儿童安全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发儿童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与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生,此时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的举措。

一、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一)极端型

极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现一般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存在过分的保护迁就或者过分冷漠、不关心;或者过分训斥、体罚孩子。这一类父母要求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儿童一般具有胆小、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主观意识会在父母极端教育中出现消退或者越积越烈两种趋势。

(二)严厉型

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现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较少迁就和保护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观点和指令,更多采用体罚、指责、不管不问的方式教育儿童,一般不会同孩子讲道理,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极端性相似,都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现反向的教育后果。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保护和迁就孩子,对孩子很是热爱,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宝贝,得宠着、惯着”这种思想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孩子体罚、责骂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儿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会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负、自满的心理。

(四)成就压力型

成就压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秀,各种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一般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很少会对孩子做出体罚、责骂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会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见能力,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有较多的安全感。

(五)积极型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议,尊重孩子的意见和个性,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经常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责骂、体罚。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识和个性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优秀。

二、选择正确教育方式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儿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幼儿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拽着父母的手,让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个人过去,但是总会回到父母身边,这正是体现了安全感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儿正常发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满足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就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条件再好,其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多种问题,孤独感、被抛弃感、恐惧感油然而生。从而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等。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中,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儿童缺乏安全感,在社交中往往有两种极端表现: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当儿童在一起游戏时,会有两种独特的孩子出现,一种是躲在角落自己玩耍,另外一种是频繁攻击其他游戏的伙伴,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给予儿童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享受快乐的拥有伙伴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63-66.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3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4

一位妈妈通过网络联系我,咨询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她给我的留言是:

“昨天我又对孩子发火了!在用田字格写字时,字的位置不对,我擦掉让她重写。可是擦几遍她还是那样写,她也不去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就为这我又跟她发火了。可她什么反应也没有,你打也好骂也罢,她就那种表情,随便你了!她爸有时也会打她,属于那种疼起来很疼,打起来又不手软的。女儿现在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上心,比如,考试考不好,别的小孩会哭,她没有感觉,至少我们看不出来。现在感觉我们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可能和我们对她的教育态度太粗暴有关。以前没有意识到这点,我现在很后悔,该怎么调整呢?为什么我老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在这位妈妈反反复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打骂孩子的内疚,更能感受到她的无奈。

在孩子犯错时,如何对待孩子是需要智慧的。打骂多是教育者在感情失控状态下,实施的失度的教育手段,刺激作用大于教育作用。孩子对此的心理反应多为畏惧、怨恨、抵触、对抗、委屈、后悔等,这种刺激所激起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常常会减损教育效果。因为孩子犯了错之后,大多数会产生内疚悔恨心理。这种悔恨是他们剖析错误,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的开始。而打骂常常发生在孩子反省活动之前或开始阶段,这就中断了他们自身的内心谴责和剖析错误的过程。用外来的错误的教育手段,取代了内在的内戒教育,结果不仅不能对错误的性质、原因和危害认真剖析,也不能促使孩子进行触及实质的深沉反思、自我裁判和自觉纠错。

孩子犯错后,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却没有惩罚他,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挨完打便两清了,心理也平衡了,于是失去内疚感。这种情形,在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身上经常发生。因此,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反省过程,并提高其反省质量,是孩子知错并改错的关键;而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犯错后,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

oo

父母打骂孩子后的内疚与后悔,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没有任何裨益。分析前面这位妈妈易发火的原因,我们不难体会出她的焦虑心情。在社会转型期,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生存艰难,升学和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家长时常担心自己和孩子跟不上社会的步伐而被淘汰,一旦孩子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就会焦虑不安,情绪失控,随意发火。发火其实是逃避责任的表现。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自己产生烦恼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责任推给别人。在家庭教育中,体现为家长容易把责任推给孩子。

同时,这位妈妈在复制上代人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据沟通得知,在她年幼时妈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骂她。于是多年来,这种一个施暴一个承受的教育模式,在她的成长中固化了下来。她当了母亲之后,不知不觉地传递着同样的教育模式,用自己童年时接受的教育模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年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态度极其反感,内心也很痛苦,所以当自己制造同样的伤害给孩子后,会产生相当大的内疚与自责。

随意对孩子发火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孩子是自家人”的观念。这取决于我们的儿童观,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是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还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可能在很多家长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意识,自家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不必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更谈不上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尊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家长千辛万苦付出一切后,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因为家长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只给自己想给的,只要自己想要的,而不去管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帮助他。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置换内疚感,即坚持用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强大自己的内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学会智慧地和孩子沟通,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犯错时,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方法,来增强自制能力:

1、及时给予自己暗示和警告。例如,当你感到怒气正在上升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克制,再克制!或者默默地从1数到10。往往只需几秒钟、几十秒钟,你的心绪就能够平静下来。

2、当感到难以在短时间控制情绪时,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情绪,例如,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或是逛逛商店等。回来后,再考虑如何和孩子沟通。

3、家庭内一切事务商议,包括教育孩子等,都不要安排在下午5时至7时这段时间进行,以避免情绪失控,因为此时是家庭成员工作、学习的一天中最疲劳的时段。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5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让幼儿学习换位思考、珍惜同伴、理解父母,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只有让幼儿学会理解爱,才能够让幼儿去表达爱。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把孩子视其为“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照顾,偶尔有一点不如意,还要大哭大闹。当前的幼儿教育,家长又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缺乏爱心,表现出自私、狭隘、霸道、脆弱、敏感、任性等性格。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幼儿园更应重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利用幼儿故事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狐狸妈妈的葡萄》等,通过生动的童话故事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理解母爱的伟大,进而懂得母爱,学会感激母爱。

2.抓住日常生活环节培养幼儿的感恩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要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3.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通过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4.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比如,开展“我为妈妈过母亲节”“亲子作品制作”“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等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与家人合作的乐趣及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感恩教育及其一生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确实,一个生活都不会自理的人,又如何去帮助他人、感恩他人?因此,一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虽然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幼儿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生活中只是充当“保姆”的角色。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些机会,如擦桌子、扫地、学穿衣服、系鞋带等。这样,既锻炼幼儿做事的能力,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为他人服务、感恩他人的能力。然而,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实践中,我们巧用拟人、游戏、儿歌、正面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幼儿出色完成时,我们及时表扬,予以肯定,强化行为。但由于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小心弄湿衣裤、把桌子上的脏东西抹到地上弄脏地面等,面对这些,我们也总是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以保护幼儿做事的积极性。同时让幼儿明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从中体会父母、教师的艰辛。久而久之,在“润物细无声”的生活教育中培养了幼儿的感恩之心。

四、强化习惯培养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6

关键词:家庭感恩教育;现状;成因;建议

“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现代汉语词典》)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为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感激之情的一种心理体验。会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会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才会生活得更有情趣和更有意义。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家庭是“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一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家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首先,家庭是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启蒙老师。www.133229.com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最初的教育发生在家庭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其次,家庭感恩教育效果明显,是由家庭特有的优势决定的。

1.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父母与孩子长期、全方位密切接触,可使感恩教育渗入生活,随时抓住生活点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2.庭教育具有亲缘性。父母为孩子提供帮助最多,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对父母的情最深,意最切。感恩父母,往往是许多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起点。

再次,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即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二、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家庭感恩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养而不教,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智力和成绩方面,片面求智,很少涉及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娇惯,要么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科学引导。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成因有三:

(一)家庭感恩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现代家庭中爱的错位及感恩教育的不作为,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1.错误“养育”观念的影响。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无私地为子女奉献,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对长辈的付出有所回报;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也学不会感恩,等孩子大一些再教育也来得及;一些家长甚至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归于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2.片面成才观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家长在“分数第一”思想指导下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传统“荣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思想。还有些家长爱攀比孩子的成绩,使孩子长期在攀比的环境中把自己误解为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认为自己只要成绩出众,成就非凡,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就是对得起父母,就是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遗忘了本应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引导缺乏科学性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家长们在教育时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方式,如“你应该学会感恩”、“你必须这样做”。这种强势呆板的说教,吸引不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童;容易引起处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长往往重口头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动锻炼。由于缺乏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感受,孩子很难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缺乏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容易出现“说的比唱的好听”现象。

(三)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围。

有些家庭,父母回避感恩话题,对感恩行为嗤之以鼻;有些家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怨这怨那,恶语相向,家庭成员之间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常为一点小事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长此以往,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感情受到伤害,感恩之心也会减弱甚至泯灭。

2.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及错位。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然而,一些家长借了他人钱物之后,故意躲避债务,借而不还,不知感恩;还有一些家长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不以为然,甚至吝啬说声“谢谢”。孩子长期耳濡目染,想要建立感恩意识实属难上加难。

(四)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一些家庭过多地从功利层面强调感恩的意义。曾听一位母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某某领导对你很关心,你要多联系,说不定毕业的时候对你找工作有帮助。”这种感恩教育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利己观念呢?难道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值得我们联系和感恩吗?

三、加强家庭感恩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家长应树立“养”、“育”结合的全面教育观。家长除了满足孩子衣食住行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应注重孩子精神及道德方面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育”。家长在与孩子共同生活时,引导孩子对他人的帮助道一句真诚的“谢谢!”,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竭尽所能帮助对方,为辛苦劳作归来的父母端凳倒茶等。

2.家长应树立多元的成才观。树立多元的成才观,要求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在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读书的首要价值不是“升学”,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身份,而是提高能力与素质。不仅因为孩子的优异成绩而自豪,当孩子乐于助人,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孝顺长辈时,更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3.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家长应把“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视其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应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二)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家庭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应做到以情动情。感恩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孩子的感恩教育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说教灌输的方式必然行不通,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对话谈心,让孩子体会他人的付出,从而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帮助孩子培养感恩意识。

2.感恩教育应做到“知行合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即感恩教育应以孩子形成感恩观念和行为为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讲求“知行合一”,引导孩子将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可以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为劳累的父母做一次家务;为辛勤付出的老师倒水擦黑板;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道谢等。把“感恩”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灵深处。

(三)家长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1.家长应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感恩教育氛围。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爱心不需要刻意培养。家长给孩子讲知恩图报的小故事;登门感谢“恩人”时尽量带孩子前往,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到爱与恩的交融,久而久之孩子会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爱与关心。

2.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教子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无论工作多忙,都别忘了在假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家长若能以身作则,处处感恩,特别是孝敬长辈的言行,定能达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润物于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四)施恩不图报,家长应防止感恩教育功利化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出自对生活及他人的感激,是非功利的,它不是投资,应该不求回报。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千万不要亵渎感恩的内涵,把感恩教育庸俗化。感恩教育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即“施恩不图报”,这才是感恩以及感恩教育所应有的高尚境界。

法国杰出的雕刻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以家庭为感恩教育的起点,让孩子怀着感恩之心,去迎接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7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以关怀、接纳、茸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拄。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本文从环境支持、活动支持、情感支持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新《纲要》)所追求的理想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这一理想最终转化为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新《纲要》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做好孩子的支持者。

做好孩子的支持者,要求教师努力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材料,积极鼓励孩子操作、探索和与人交往,激发主动学习的态度与愿望。我们从环境支持、活动支持、情感支持三个方面探讨:

一、环境支持

环境支持,即创设适宜孩子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瑞吉欧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和学习的“容器”,赋予了环境丰富而有意义的内涵。它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幼儿园的环境应该动态的。环境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能使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新的主题,形成新的课程;环境能展示孩子们心智成熟的历程,能记录和反映出孩子们成长的足迹;环境能支持幼儿园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环境能促进孩子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环境能激发孩子的认知。使孩子处于一种积极地探索状态,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幼儿教育应为孩子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为孩子提供蕴含教育内涵的信息;使环境具有一定的问题情境性,让孩子在环境中不断产生和探索新的问题;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将引起相关经验的各种环境因素组合起来;使环境富有弹性,能根据孩子和成人的需要不断变化,并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

这就为作为幼儿成长支持者的教师提出两点要求:

(一)为幼儿成长发展创设“活”的环境。发挥环境创设的参与、服务和评价功能,使环境成为孩子、教师、家长才华展示、思想碰撞的主阵地。一方面,给每个孩子留一块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展示他们的思想,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孩子在这样的天地里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吸引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环境的创设,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

(二)为幼儿成长发展创设“动”的环境。即变化的、流动的环境,这个变化要缩短到“周周有主题”、“天天有变化”,围绕主题教学,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收集资料丰富环境,共同创造作品更新环境,真正使环境成为大家成长的沃土和共同的教师。

二、活动支持

活动支持,就是创设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教师组织适合孩子发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活动成为孩子学习性的、支持性的、发展性的环境。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其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算阶段。他们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中获得感性经验的。是在和周围成人、同伴的交往和接触中得到社会发展的。离开了操作和具体的事物,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嘴战好孩子的活动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一)创设活动区域。教师在班里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美工区、动手区、音乐区、建筑区等等,在每个活动区里放置了丰富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3岁至6岁的幼儿思维活跃,模仿力强,想象大胆,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良好时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诱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和“怎么样去做”,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幼儿在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

(二)活动材料的选择与积累。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选择余地越大,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活动材料不一定要精致、豪华,一些原始的、自然的、简朴的材料,如图片、橡皮泥、树叶、水果、豆类、绳子等,甚至一些废旧物品,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活动材料。可以在班里专门设立一个材料区,在注意收集一些自然物质的同时,还发动小朋友把家中旧的玩具收集起来分类摆放。幼儿在做游戏时可以自主地从材料区中选取所需的替代品进行加工、组合,尝试多种玩法。

我们强调:无论是活动、材料、区域布置,还是要求、引导,都要重在支持孩子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操作和充分体验;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和“开放式问题”,激发孩子思考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其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孩子间积极的互动与交往,支持孩子在群体中互相观察、模仿、协商、合作,组织“孩子教孩子”活动,建立一种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情感支持

教师应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支持性环境和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教师的情感支持是教育行为最有效的催化剂,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孩子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和愉悦感,学习的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孩子是纯真的、感性的,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使他们几乎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因此,教师需要淡化主宰的、冷漠无“情,的、高高在上的教育理念着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聆听孩子的心声,给予情感支持。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8

开好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下一代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内容科学,方法优化,形成活泼的教育网络。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之心,但往往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了解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更重要地是了解教子成龙成凤的方法,无疑在他们的眼里教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每一次开家长会,孩子的父母长辈都会满怀希望地来到学校,听着记着。面对那些渴求的目光,作为班主任仅仅只介绍一下班里的情况,说一下张三长,李四短是不够的,我觉得还应该给点什么给家长,或者是教育教学中的体会,或是儿童年龄阶段的什么特点,或是别人教子有方的经验。如果把家长会开成一个教育专题讲座会,或者经验交流会,那么到会的每一个家长都会有所收获,有一种拨开迷雾的感觉。基于以上的考虑,近两年来我开家长会总要思考一个问题:这次家长会给家长点什么?然后,结合班里实际,查资料,找理论,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让到会的家长满意而归。哪怕是开差生家长会,也会让家长们感觉到不是受训,而是受益。这几学期我开家长会的专题有《帮助你的孩子走向成功》、《差生心理初探》、《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下面仅以《在孩子心里中种下责任的种子》这个专题的家长会,谈谈自己的体会。

1、问题的提出。

这个班我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可以说对学生相当熟悉,让我最恼火的是孩子们没有责任心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孩子们不负责任的事情。如:忘了带学习用具,作业没做完就玩去了;做清洁,扫把、帚帕扔一地就不见人影了;笔、书本摊一桌子,抽屉垃圾塞得连书包、字典都放不下等。有一次上美术课我班有37人没带画具,还有一次上自然课25人没带书,劳动课常常是半数人不带工具,就连语、数课也常有人忘了带书带笔。每当老师帮助教育时,孩子们都是一个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孩子记性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得了健忘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被培养起责任心。

有一天我正上语文课,教室的门开了,一个学生满脸泪痕地被推了进来,不知所措地站在门口,紧接着一位家长伸进头来大声解释迟到不能怪孩子,是家长睡过了头。类似情况,有的家长不能来,就让孩子带纸条,解释迟到的原因,承担迟到的责任。我真想问问这些家长,上学究竟是谁的事?迟到了应该由谁负责?现在许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想帮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上去了比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管。说实在话,我们替孩子做得越多,照顾得越周到,孩子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一切责任都有人为他承担。而有些家长也非常乐意承担责任,孩子成绩没考好,家长说我不知道要考试,没给他复习,孩子的学习用具没带,家长又说忘了给孩子准备。其实承担责任是很累的。有的家长三天两头请假给孩子送东西,怕孩子爱委屈,有的家长就干脆叫孩子把画笔、水桶等,长期放在教室里,省得孩子记不住,更放纵了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基于孩子不负责任和家长过分承担责任的表现,这就决定这次家长会要讲一讲培养责任心的问题,帮助家长认识培养责任心的重要和怎样培养责任心的问题。

2、内容的安排。

首先我让本班学生家长进行经验交流。让两个学生家长分别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两方面发言。然后,由我向家长进行《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专题发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⑴责任感对国家、对家庭、对孩子本人都是极为重要的的。⑵孩子不负责现象堪忧。⑶不负责任原因探索。⑷培养责任感宜早不宜迟。⑸如何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还查阅资料以全国第四届十佳少先队员黄思路为例,深入浅出地告诉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狠心,要有韧劲,长期坚持。责任的种子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开花。最后建议每个家庭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工作,让它们每天坚持完成。

3、信息的反馈。

《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专题家长会一结束,家长们纷纷围上来发表看法,总的认为是家长会开到了点上,找出了孩子的病根,家长的不足,也学到了一些教子方法。廖欣羽的家长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家长教育经验的相互交流,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老师对不同年龄段小孩的心理状况的分析和教育重点的指点,使家长受益非浅。庹颖的家长写道:在会上老师多次提到的学生责任心的问题,我们也有同感。试想一个孩子,如果现在不在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将来怎样走向社会。且不说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生存都将存在问题,我们一定配合学校,从抓责任心的培养着手,培养孩子的素质。许利劫的家长写道:听了家长的发言和老师加强责任感的讲话,使我们了解了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使我们知道了教育孩子的侧重点。曾卓的家长写道:李老师讲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我们家长深受教育。过去总认为学生在校有老师教育引导,一切万事大吉,非常放心。因此,忽略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小孩十分娇惯,现在也吃到了一些苦头。通过今天的家长会感触颇深,对小孩的教育我们要重做一番思考,管教小孩的方法要有所变化。感谢这次家长会,要不然还不知道在迷雾里耽误多久。

从上面信息反馈来看,家长确实受到教育,受到了启发,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把家长会开成教育专题会,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现状和教育现状的了解,有利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到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认同,共同担负起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会创造的一代新人的重担。开好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下一代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内容科学,方法优化,形成活泼的教育网络。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之心,但往往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了解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更重要地是了解教子成龙成凤的方法,无疑在他们的眼里教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每一次开家长会,孩子的父母长辈都会满怀希望地来到学校,听着记着。面对那些渴求的目光,作为班主任仅仅只介绍一下班里的情况,说一下张三长,李四短是不够的,我觉得还应该给点什么给家长,或者是教育教学中的体会,或是儿童年龄阶段的什么特点,或是别人教子有方的经验。如果把家长会开成一个教育专题讲座会,或者经验交流会,那么到会的每一个家长都会有所收获,有一种拨开迷雾的感觉。基于以上的考虑,近两年来我开家长会总要思考一个问题:这次家长会给家长点什么?然后,结合班里实际,查资料,找理论,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让到会的家长满意而归。哪怕是开差生家长会,也会让家长们感觉到不是受训,而是受益。这几学期我开家长会的专题有《帮助你的孩子走向成功》、《差生心理初探》、《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下面仅以《在孩子心里中种下责任的种子》这个专题的家长会,谈谈自己的体会。

1、问题的提出。

这个班我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可以说对学生相当熟悉,让我最恼火的是孩子们没有责任心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孩子们不负责任的事情。如:忘了带学习用具,作业没做完就玩去了;做清洁,扫把、帚帕扔一地就不见人影了;笔、书本摊一桌子,抽屉垃圾塞得连书包、字典都放不下等。有一次上美术课我班有37人没带画具,还有一次上自然课25人没带书,劳动课常常是半数人不带工具,就连语、数课也常有人忘了带书带笔。每当老师帮助教育时,孩子们都是一个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孩子记性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得了健忘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被培养起责任心。

有一天我正上语文课,教室的门开了,一个学生满脸泪痕地被推了进来,不知所措地站在门口,紧接着一位家长伸进头来大声解释迟到不能怪孩子,是家长睡过了头。类似情况,有的家长不能来,就让孩子带纸条,解释迟到的原因,承担迟到的责任。我真想问问这些家长,上学究竟是谁的事?迟到了应该由谁负责?现在许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想帮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上去了比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管。说实在话,我们替孩子做得越多,照顾得越周到,孩子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一切责任都有人为他承担。而有些家长也非常乐意承担责任,孩子成绩没考好,家长说我不知道要考试,没给他复习,孩子的学习用具没带,家长又说忘了给孩子准备。其实承担责任是很累的。有的家长三天两头请假给孩子送东西,怕孩子爱委屈,有的家长就干脆叫孩子把画笔、水桶等,长期放在教室里,省得孩子记不住,更放纵了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基于孩子不负责任和家长过分承担责任的表现,这就决定这次家长会要讲一讲培养责任心的问题,帮助家长认识培养责任心的重要和怎样培养责任心的问题。

2、内容的安排。

首先我让本班学生家长进行经验交流。让两个学生家长分别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两方面发言。然后,由我向家长进行《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专题发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⑴责任感对国家、对家庭、对孩子本人都是极为重要的的。⑵孩子不负责现象堪忧。⑶不负责任原因探索。⑷培养责任感宜早不宜迟。⑸如何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还查阅资料以全国第四届十佳少先队员黄思路为例,深入浅出地告诉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狠心,要有韧劲,长期坚持。责任的种子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开花。最后建议每个家庭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工作,让它们每天坚持完成。

3、信息的反馈。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9

启东市和睦幼儿园薛丹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有关“爱”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儿童接受了爱,却并未感受到爱,更想不到付出爱。尤其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使一些人对人生的态度、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道德、良心、爱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唾弃。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要探讨一下爱的结构与作用,弘扬爱的精神,以更好的进行教育。

一、爱的结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根据我们的演绎和认识,认为爱由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宽容、要求、奉献七个内容组成。

1、爱是理解

大干世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个不相同,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进行语言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融洽。就是说,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在心理学上称“移情”或“心理置换”,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在儿童期,所谓的“问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作为教师,若能经常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相信对理解孩子,关心孩子不无裨益。所以,理解是爱的前提。2、爱是尊重

爱不是怜悯,爱不是施舍,爱不是并吞,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试图用一个人的生命感去唤起另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爱是尊重。只有尊重才会使孩子感到爱,的关怀,如果没有尊重,那爱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在教育时,如果孩子尽了最大努力而事与愿违或是不小心造成错误肘,教师真诚的赞美和温和的话语可以极大的弥补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受到爱的力量。尊重是爱的锲机。

3、爱是信任

爱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信任。教师信任孩子,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他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孩子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相信能用爱感化迷途的羔羊,没有信任,爱的关心将是无力的·、苍白的,而孩子也只有建立了对教师的信任,爱才能被接受。信任是爱的桥梁。

4、爱是关心

关心是爱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关怀对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帮助他,如:父母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教师的传道授业,社会捐资贫苦地区……所有的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主动的关心。我们对孩子的爱的关心是细腻的、无微不至的,既关心孩子的物质,又关心孩子的精神,当孩子觉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视,而不是被忽略遗忘时,就会产生喜爱之感,乐意接受爱。所以关心是爱的体现。

5、爱是宽容

冲突和错误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的以恶相对,或是冷嘲热讽就会加剧矛盾,形成恶性循环。如:孩子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则就显示出教师的善与爱。宽容是爱的剂。6、爱是要求

孩子心理教育感想篇10

【关键词】尊重、为他人着想、培养受挫能力、学会感恩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道出了教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是每位父母所关注的话题。下面就如何实施家庭教育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同时也含有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前者是家长有目的的,对子女有一定期望值所实施的教育;后者是指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受到家庭成员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蔡元培曾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这就是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可以说,孩子从胎儿期直至生命结束,始终受家庭的影响和教诲。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无不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对早期的孩子影响最深刻,在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父母自身修养直接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模仿。

再者,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和亲和性。孩子成长过程中在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同时,家庭对子女不仅以血缘关系、情感关系为纽带,而且以经济关系为辅助,这就是使家庭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这是社会、学校都无可相比的优势条件。因此,孩子比较容易相信父母的教育,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亲切,父母的教育就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三、科学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结合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所感所悟,特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其一,言教与身教相辅相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自己生活习惯却杂乱无章,那么怎么能让孩子信服你的教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二,充分尊重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身份首先是独立的人,哪怕他(她)只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权利决定自己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作为父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当今社会的现状是:新世纪的孩子大部分都肩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起,父母们就带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之间,没有双休日的孩子多之又多。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试问,哪个孩子不爱玩呢?童年是短暂的,但是现如今有几个家长让孩子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有的父母给孩子报辅导班时,要么抱的是功利的心态,要么是不甘落后的想法,其实自己也是很盲目的,看见别人报,就自作主张地也跟着报,根本不问孩子到底感不感兴趣,到底愿不愿学。当然,充分尊重孩子并不单单体现在让他们自主选择辅导班这一件事情上,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只要是孩子能想到、能理解的事情,都应该给他们参与权和发言权,而不是一切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否则,孩子如何能早日学会独立、自主?

其三,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心中有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4+2+1式“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中,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容易就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小霸王习性,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身心发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不仅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家长们除了管好孩子的冷暖及学习,也要重视对孩子良好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其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古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对孩子的熏染、引导和教育,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最终往往都反映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而子女问题又反过来造成家庭更大的混乱,形成家庭发展的恶性循环。如在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谐,整天为了一些琐事在争吵,试问这样的家庭如何才能让孩子生活的安逸。只会使孩子敌视父母,敌视家庭,在家庭中得不到的温柔,只会在外面需要另一种寄托,逐渐的养成不良的习惯。

其五,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学会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