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具体措施十篇科技创新具体措施十篇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31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1

昨天,南山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颁布《关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2013-2015年)》,正式出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20条措施。南山在未来3年要实现5个“100”:就是实施不少于100个核心技术突破项目,新增不少于100个创新载体,引进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完成不少于10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引进与培育不少于100家科技服务专业机构。

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钟小平出会。

四单位获科技创新奖

会上,南山区向11位科技顾问颁发聘书。11位科技顾问包括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吴家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前院长冯冠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研祥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志列等。南山区政府还授予4家单位南山区科技创新奖(2011-2012年),这4家单位分别是: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

南山区副区长纪震说,20条措施旨在实现3个“全面加快”:全面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全面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南山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拓展体系。

进行6方面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具体包括:

——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3年区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比上一年度翻一番,至2015年,3年累计安排不少于8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3年累计超过600亿元。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低于6%。

——实施核心技术突破。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支持不少于100个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在4G通讯、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和高端医疗器械等20个以上重点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

——加强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新增各类创新载体不少于100个,其中部级5个以上。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区财政3年累计安排不少于1亿元,支持不少于200个创新研发项目。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3年累计引进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加强技术转移及成果产业化。通过研发资金和投融资支持,3年累计支持不少于100个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

区域协同创新三项措施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至2015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20个,其中省部级联盟不少于8个,全国性联盟不少于2个。

——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至2015年,服务平台组成单位达到200家以上,为不少于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开放式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服务。

——加强深港合作与国际合作。建设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三举措搞好区域科技投融资

区域科技投融资体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

——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鼓励银行在南山区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信贷中心等专营机构。

——拓展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渠道。开展孵化贷、成长贷、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服务。区财政3年累计滚动安排资金不少于2亿元,为企业提供贴息、贴保支持,对银行和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代偿或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提供不少于20亿元的贷款。

——汇聚国内外创投资源。针对重大科技成果在南山区产业化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孵化器载体建立天使基金、孵化投资基金。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5措施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有5条措施:

——创新科技管理服务机制。编制《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年度行业分析报告》,深化研究“中国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深圳南山指数)”。

——深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打造孵化器集群,至2015年,孵化器数量达到40个,孵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达到3000家。

——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至2015年,组建不少于6个标准联盟。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探索“科技服务超市”运营模式。3年累计引进与培育科技服务专业机构不少于100家。

——完善科技专家决策咨询机制。聘请科技顾问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专家制度。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空间拓展体系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大沙河创新走廊研发及总部基地、南山智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2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3

1)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由自身的行业特点所决定,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局限性较强,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活动基于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而每个工程项目都有项目费用控制、业主方要求、设计方确定、施工方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如果该项目本身不具有创新性,那么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就往往落足于小改小革、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新产品的运用、新技术的研发需要较大额度自主资金投入,对以营利为目的施工企业而言,很难激发其主动性。

2)自主创新条件受限。

绝大部份建筑施工企业都存在项目性质单一、技术成熟的特点,前后项目在施工技术的运用上差异不大,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的外在条件不足,不易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工艺创新。

3)存在科技创新趋同现象。

企业下属多个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下各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工程项目分布于国内、国外,点多面广,由于建立互通、直观、统一的网络工作平台工程量较大,目前尚未建立,因此存在不同的项目部进行类似或者相同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得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面上重复投入,效率不高,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4)企业研发平台作用发挥不够。

虽然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到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但在收集国内外研发现状、分析市场需求、研究目标制定、研发机制建设、研发机构运行等方面还缺少方法和经验,缺少一个适用于具有上述各项特点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模式,导致研发平台的运行缓慢,研发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5)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专利、工法、成果数量较多,但与国内同行业相比,还没有某项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很难说具有核心竞争力,这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由上而下的总体策划、系统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有关。

6)产学研活动深度不足。

与相关高等院校、设计院所、科研院所已经建立有战略合作关系,就单个项目相也有一些联合协议,但合作的层面,目前主要集中在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技术服务的层面上。在研究与开发具有前瞻性、竞争性的技术方面还缺少细致深入的沟通与探讨。

7)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够,认为科技创新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不大。作为施工企业经营者,更关注企业当前的利益,重视产值规模与数量,而对于需要资金投入并且存在失败可能性的技术研发,往往嘴上说重要事实上却并不关心。随着资质升级所必需的指标完成,经营者最初的迫切心理往往会减轻。

8)缺乏复合型的科技创新人员。

科技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高,企业在招人用人时并非以具有科技创新性为迫切要求,以致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施工一线员工有科技创新条件却没有综合总结能力,有创新思维和总结能力的往往在领导岗位不从事技术业务,两者很难结合。

9)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施工企业生存环境欠佳,压价接标、垫资施工、工程款拖延等现象严重,使得企业紧张的资金问题愈显突出,因此很难对科技创新投入。

2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当类似企业经过某一阶段的全力冲刺而后进入科技创新工作的平台期,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重新梳理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思路,以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方法和措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重新调整科技战略规划。

科技战略规既是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提供给企业高层的决策支持,更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规划要充分调研,综合考虑市场竞争需求、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核心技术确立、研发平台资源、技术人员能力、产学研配置等因素,以使制定的规划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指导性。

2)重视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要有针对性的做好科技信息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加强调研,认真研究企业主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切实为企业技术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要研究更加有效的重点课题研发模式,要把立项前期的可行性分析作为重点,确定课题负责人在团队里的主导地位,制定好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由其组织团队做好科技项目的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风险分析等,策划项目的优势技术和亮点,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实施提供保证。

3)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研发方向。

科技创新工作很重要的功能是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技术储备,这项工作仅靠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是完不成的任务,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着想,早策划、早入手,将技术研发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4)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

要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下大力气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研发人员的复合型能力。特别要注重针对技术能力突出的骨干,加强其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能静得下心、有团队意识、具创新分析能力的人才,能够有意识地将经验积累下来,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织化,通过领军人物带动全体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

5)考核要严格,奖励政策执行要到位。

为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企业制定有针对领导层的考核政策,将科技创新方面的业绩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促使其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也有针对研发人员的奖励政策,具体到每项技术成果的产生过程。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要加强落实。对领导层的考核要逗硬,要让平时领导“感觉”不到的科技创新在考核时有所提醒;针对技术人员的奖励要落实到位,管理者要摒除将科技创新奖励与效益工资混淆的观念,要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才能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导向。

3结语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4

关键词:基层油藏;经营管理;创新增效

htakur认为油藏经营管理是指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实现油藏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杜志敏、罗平亚则认为油藏经营管理是指通过对特定油藏制定和执行油藏经营优化策略来获得最佳经营方案,并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来实现作业费用与投资额度最低化及油田开发效益最大化。由此可见,油藏经营管理具有集成化、协同化、动态化、系统化和长期性的特征。创新是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要素之一。为此,本文主要讨论在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下,如何实现创新增效。

一、强化意识,创新基层油藏经营管理

在基层油藏经营管理中,若要实现创新增效,则无论油田开发企业或是工作人员均应树立危机意识、效益意识、效率意识和进取意识。危机意识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据产量要求,严格执行基层油藏经营的管理方案及组织开展油水井的重点措施;二是重视注采管理及动态分析,以遏制效益自然递减的现象;三是组织进行注水专项治理,以强化注水管理的基础,继而强化基层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效益意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效益最大化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基层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评价机制;二是坚持生产责任主体统一的原则,健全成本运营管理机制;三是坚持生产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健全经营效益考核机制,继而实现基层油藏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效率意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目标管理程序;二是创新生产运作模式,健全“计划、准备、组织、总结”的生产过程管理程序;三是强化安全忧患意识,健全长效的安全管理程序,继而建立健全基层油藏的经营管理程序。进取意识要求全体员工树立效益与产量意识、争先与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以实现基层油藏经营管理文化的创新。

二、创新措施决策评价机制,增强基层油藏经营管理能力

创新措施决策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技术人员利益与措施效益挂钩的运行机制,以预测和评价措施在实施前后的效益,继而通过激烈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来强化措施的投人论证和措施的决策能力,并最终实现措施结构最优化、措施投人成本最低化和措施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就此,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实现措施决策评价机制的创新:

(一)健全多项制度

即:1、健全措施单井效益评价的跟踪台账,就措施开展“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的三期评价;2、健全油水井措施的听证会制度,通过分析油水井的措施效益来实现优选;3、健全计量制度和基础资料录用制度,以实现措施的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二)改变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价模式

即:1、转变思路,组建基层油藏滚动增储项目组和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以实现对组内成员的绩效工资进行风险管理,具体采取油藏开发效果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方式;2、在基层地质技术人员中对措施增油的有效率进行排名,具体分季度进行措施增油有效率排名,借此激励基层地质技术人员通过自主钻研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3、根据投人产出比,评估措施井与新井的效益,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政策,以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激励其创造性与积极性。

(三)强化精品理念

即:1、组建油水井措施会审小组,分别优化每一口措施井,并在此过程践行精品理念;2、在措施会审中乃毛从横向上将作业、注水、工程和地质结合起来,再从纵向上将技术部门与实施单位结合起来,以使措施决策的地质意图很好地体现在设计与施工上;3、采用考核的方式定期淘汰和更换会审小组的专家成员,继而提高决策的成功几率。

三、引进基层油藏经营管理创新模式

根据论证结果表明,引进基层油藏经营管理创新模式是实现石油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健全基层油藏数据资料库,创新信息管理

即:1、组织不同学科的班组成员设计资源材料方案及制定资料录人的操作规范;2、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数据资料存人综合数据库中,以提高数据资源的共享程度;3、根据特定的标准和数据资料库,将油藏经营管理划分为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类型的油藏,进而形成科学的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以实现开发成本最低化。

(二)组建项目组和虚拟团队,创新组织管理

即:1、按基层油藏经营管理的实际要求,组建由勘探工程师、地质统计师、油藏模拟专家、计算机专家及设计工程师等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2、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将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虚拟团队,以实现开发成本最低化和对专家团队进行有效利用。

(三)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的高度集成

即:1、在基层油藏经营管理中引进地质建模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水平井技术和工智能技术等;2、在基层油藏经营管理中,通过技术的高度集成实现决策的优化、风险的降低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组建企业联盟,实现新型制度的创新

其中企业联盟是指在共担风险和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参与相应项目的设计与计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进而获得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基层油藏经营管理是实现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对其进行创新又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当从增强意识、创新管理模式和创新措施决策评价机制等角度做出努力,进而实现石油企业成本最低化和效益与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l[]闰超伟,卢建强,李水宾等.实践基层管理模式提升油藏经营管理水平[J].中国科技博览,2012.

2[]董殿泽,刘水强,张安等.树立四种意识创新油藏经营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3.

3[]徐德芳,杨林江,张霞等.油藏经营管理区管理工作探讨—基层管理工作的认识[J].现代商贸工业,2012.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5

《意见》有四大看点。

定位精准。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和引领,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有力支撑。

目标具体。按国家《纲要》的战略部署,结合湖南实际,分阶段提出了建设科技强省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到2030年,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对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经济格局、创新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也给出了定性与定量指标。

重点突出。重点任务全覆盖,涵盖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企业、高端创新人才、创新服务体系提质升级等11项重点任务。

措施到位。以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将科技强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国企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体系。

而在行动的细化上也不含糊。

明确了深化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健全创新评价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激励、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四大改革举措。譬如,深化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与项目资金管理配套的绩效考核、后补助、人才评定和管理监督等配套机制;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绩效分类评价,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各类人员的尽职免责机制;探索建立公益性较强的成果推广激励机制,完善促进国企、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投贷联动试点,支持保险机构在湘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专利保险等创新试点,支持省技术产权、股权交易所开设“科技创新专板”等。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6

内容摘要: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战略举措。针对wto后过渡期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本文从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以及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以新的发展观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战略举措,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外贸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复杂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基本对策思路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际因素,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内因素,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市场要求,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为基本路径,同时积极运用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各项权利,依法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形势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近几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排名远不及印度,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和中国香港占近70%;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很低,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看到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对我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等非贸易壁垒为武器,加大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力度。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或即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我国产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产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绝不能因为当前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失去正确判断,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

经济体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信息传递方式、动力机制、调节方式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产业分散,市场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新旧两种体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影响产业发展的体制,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制度环境。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产业竞争力的制高点,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国内外经验表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经济的安全和繁荣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大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化,技术创新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要形成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把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定位在高科技含量上。

当前,我国的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力,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强化竞争力发展主体意识;优化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提高;加速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的发展基础;增加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和技术创新人员数量,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重视观念、体制和经营战略上的创新,鼓励创造和创新,并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化总体偏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整体来看,一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更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目前,我们应立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快这些产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尽快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的升级,进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更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实现较高的附加价值。所以,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同时,引导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政府通过对产业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以干预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配置,使资源配置方向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从而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今后,我国政府应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为基点,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注重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加强分类指导,制定扶持、鼓励或限制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应通过产业政策,优先发展和扶持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自身的集成度高,各自具有一整套严密的产业链,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又如,对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经过努力可望在较短时间内具备竞争力的冶金、石化、化肥、造纸、医药等产业,应积极鼓励、引导其发展,要以国内短缺和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作为调整结构的切入点,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作为化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加大行业重组力度。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可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老国有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国有企业应尽量退出竞争性行业,避免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里的不公平竞争,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公用事业。对于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他们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对劣势企业实行改组、改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最终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国际化大公司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对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我国企业应积极引进国际化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制定名牌产品策略,打造名牌产品,培养国际化品牌,提高企业国际形象。

创造企业核心技术。政府应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鼓励并扶持企业加大科技上的投入,重点抓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引导企业将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组合起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进行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投资、国际间资本合作,发展跨国资本经营。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可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并在政策上积极加以扶持。

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提高产业自我保护能力

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wto有关规则的研究和利用,要积极借鉴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达国家的某些做法,不断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充分采用差别化保护方式。通过对国际差距大的产业或产品实施倾斜保护,或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产品实施重点促进,可以达到同等开放条件下提高总体保护水平(或有效保护水平)、减弱整体冲击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在降低某个产业(大类产品)关税平均水平的过程中对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下调幅度,在取消非关税措施的过程中对某些产业或产品保留较长的过渡期,在开放工业品市场的过程中对某些产业或产品实行关税配额、指定经营或国营贸易,还应在实施或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对具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实施重点促进和倾斜政策。

合理运用一些非关税保护措施。很多发达国家在被迫放弃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之后,又从各种角度制定或形成了很多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性保护壁垒。随着我国逐步取消进口许可证、配额、特定招标要求等基本非关税措施以及一般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售后服务标准、进出口产品检验标准,并对某些产业或产品的进口保留申报要求和登记制度,还可以对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质量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进口产品的限制作用和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组织的作用。在wto规则下,民间协会组织可以继续对国内产品和内资企业受到的冲击或影响发挥一定的保护和协调作用,同时可以对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调查。近年来,我国的各种协会组织在发展规模和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面对加入wto之后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协会组织在职能定位和功能完善方面还要继续推进,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培育、发挥和改善协会组织的作用,并协调好各种协会组织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7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以新的发展观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战略举措,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外贸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复杂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基本对策思路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际因素,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内因素,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市场要求,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为基本路径,同时积极运用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各项权利,依法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形势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近几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排名远不及印度,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和中国香港占近70%;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很低,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看到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对我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等非贸易壁垒为武器,加大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力度。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或即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我国产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产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绝不能因为当前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失去正确判断,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

经济体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信息传递方式、动力机制、调节方式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产业分散,市场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新旧两种体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影响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制度环境。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产业竞争力的制高点,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国内外经验表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经济的安全和繁荣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大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化,技术创新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要形成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把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定位在高科技含量上。

当前,我国的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力,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强化竞争力发展主体意识;优化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提高;加速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的发展基础;增加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和技术创新人员数量,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重视观念、体制和经营战略上的创新,鼓励创造和创新,并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化总体偏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整体来看,一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更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目前,我们应立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快这些产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尽快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的升级,进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更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实现较高的附加价值。所以,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同时,引导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政府通过对产业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以干预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配置,使资源配置方向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从而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今后,我国政府应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为基点,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注重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加强分类指导,制定扶持、鼓励或限制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应通过产业政策,优先发展和扶持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自身的集成度高,各自具有一整套严密的产业链,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又如,对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经过努力可望在较短时间内具备竞争力的冶金、石化、化肥、造纸、医药等产业,应积极鼓励、引导其发展,要以国内短缺和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作为调整结构的切入点,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作为化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加大行业重组力度。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可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老国有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国有企业应尽量退出竞争性行业,避免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里的不公平竞争,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公用事业。对于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他们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对劣势企业实行改组、改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最终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国际化大公司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对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我国企业应积极引进国际化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制定名牌产品策略,打造名牌产品,培养国际化品牌,提高企业国际形象。

创造企业核心技术。政府应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鼓励并扶持企业加大科技上的投入,重点抓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引导企业将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组合起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进行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投资、国际间资本合作,发展跨国资本经营。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可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并在政策上积极加以扶持。

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提高产业自我保护能力

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wto有关规则的研究和利用,要积极借鉴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达国家的某些做法,不断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充分采用差别化保护方式。通过对国际差距大的产业或产品实施倾斜保护,或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产品实施重点促进,可以达到同等开放条件下提高总体保护水平(或有效保护水平)、减弱整体冲击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在降低某个产业(大类产品)关税平均水平的过程中对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下调幅度,在取消非关税措施的过程中对某些产业或产品保留较长的过渡期,在开放工业品市场的过程中对某些产业或产品实行关税配额、指定经营或国营贸易,还应在实施或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对具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实施重点促进和倾斜政策。

合理运用一些非关税保护措施。很多发达国家在被迫放弃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之后,又从各种角度制定或形成了很多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性保护壁垒。随着我国逐步取消进口许可证、配额、特定招标要求等基本非关税措施以及一般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售后服务标准、进出口产品检验标准,并对某些产业或产品的进口保留申报要求和登记制度,还可以对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质量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进口产品的限制作用和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组织的作用。在wto规则下,民间协会组织可以继续对国内产品和内资企业受到的冲击或影响发挥一定的保护和协调作用,同时可以对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调查。近年来,我国的各种协会组织在发展规模和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面对加入wto之后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协会组织在职能定位和功能完善方面还要继续推进,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培育、发挥和改善协会组织的作用,并协调好各种协会组织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8

[内容提要]:解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功能就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出发,不仅认识它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它的构筑方和遭受方两个角度来研究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对别人的激励,或者它在阻碍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阐述“双刃”功能的特性和分析“双刃”功能外化过程中的条件,指出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运用之策还是应对之策,都应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上多做文章。[关键词]:tbt“双刃”功能作用条件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面性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是贸易壁垒的非关税壁垒中的一类。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如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使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的障碍。这里的“技术性措施”,它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方面的内容;二是技巧方面的内容。从科技方面来看:它是随着市场扩大、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而客观形成的。市场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环保的、生态的或安全的材料和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高质量的需要。商品进口国政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的变化,反映市场的要求,并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不受到威胁,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建立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制度,来保障和审核产品质量,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这时的“技术性措施”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然而,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壁垒”这一消极的东西。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这些标准和制度客观上对那些发展水平尚不够高的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形成了贸易壁垒。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差别亦很大,产品标准的过分差异使得制造商增加成本和失去规模效益,也在形成壁垒。从技巧方面来看:它是为了满足贸易保护政策目标的实现而由政府或在政府支持下人为设计形成的,专门用来阻碍进口产品的一种策略。这时的“技术性措施”显然具有歧视的性质。由于科技进步,新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它为这种歧视性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因此它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形成贸易壁垒。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于“技术性措施”之中,使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了两面性----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合理的一面。世界贸易组织正是承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合理的一面而允许其存在。同时也看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合理的一面而制订了《tbt协议》,来规范和限制各成员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行为,防止出现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的两面性,是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的理论出发点。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功能及其特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功能讲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构筑方和遭受方的双边效应,它可以从“收益”和“代价”两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的两面性出发,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功能,就是要在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和消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看到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怎样地在激励别人,或者它在阻碍别人的同时又怎样地在制约自己。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功能具有以下特性: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构筑方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功能是由政策动机选择决定的,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要实现政策目标,使你获取利益。因此它明显带有主动性、原生性、指向性和收益性的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功能则是在保护功能发挥其作用的同时,随着其功能的实现而自然派生的,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在抵消保护功能所获取的利益,使你付出代价。因此它明显带有自动性、派生性、背向性和成本性的特征。

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使用的效率评价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比较。看你自主的政策目标选择和公平竞争机制维护的有效性如何,若收益大于成本,则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使用的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遭受方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功能是在与对方发生贸易时,对特定商品所遭受到的阻碍,使你付出牺牲。具有被动性、原生性、针对性和牺牲性的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激励”功能是在阻碍功能发挥其作用的同时,随着其功能的实现而能动派生的,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它作为能动应对和连带内生机制创新的结果,在抵消付出的牺牲,使你获得新生。具有能动性、派生性、连带性和新生性的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应对的效率评价取决于牺牲与新生的比较。看你能动的应对之策和内生机制创新的有效性如何,若新生大于牺牲,则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应对的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可见,无论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构筑方来看还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遭受方来说,都应千方百计地去降低它的成本和减少牺牲,努力扩大它的收益和创建新生。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外化过程中的条件我们说,功能是事物内在的、客观的、固有的能力。它的外化形态表现为作用。功能在其外化过程中,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表现为积极作用,或表现为消极作用。因此,我们要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成本或扩大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收益,必须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上多做文章。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外化过程中的条件,从它的构筑方来看主要有:⒈措施动机选择----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人在自觉地实行每一具体行动之前必然明确地意识到进行这一行动的原因和预期达到的目的。是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政策与措施的制定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它总是服务于明确的指向性目标。因此,政府决策机构在制定政策与措施时,不同的动机就会有不同的政策与措施指向,就会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有时政府决策机构还会遇到复杂多样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动机,面临抉择,就必须通过思想斗争,使其中一种占优势后,才能确定行动的目的,以确定政策与措施的指向。在这里,“措施动机——行动目标——政策指向——作用效果”是它的逻辑关系式。⒉法律、标准、制度的管辖范围----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是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和规定,建立技术、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制订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和检验程序等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法律、标准、制度由谁制定,管辖范围有多大,直接关系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影响力的大小和其作用效果的大小。一般而言,法律、标准、制度被各国认可的程度愈高,其管辖的范围就愈大,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影响力和作用效果也就愈大。有些国家强制推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不能被其他国家所承认,就容易产生摩擦、纠纷和抵制,大大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影响力和作用效果。拿标准来说,在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wto、iso、区域经济组织和个别发达国家等制定的许多标准,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它们正在企业生产规范化和市场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尺。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对创新的追求已经不在于研发一两件新产品,而是创立一个新标准。一旦这个标准为市场所接纳,这种产品就会成为一系列产品的规范,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你只要掌握了标准,就等于是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搞替代加工。真所谓“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卖技术,一流公司卖标准”。标准对国家利益来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一些国家的政府、行业、企业在努力地使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尚没有建立标准却具备一定基础的国家也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争夺标准就是争夺市场。所有这些表明,标准的创立和被市场所接受,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和结果。标准的管辖范围处在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之中,而标准的创新国在这一过程中将处于有利的地位。⒊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种比较优势的对决,即发达国家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成本优势的较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施行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由于它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或满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所提出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存在很多的困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愈大,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效果就愈明显。⒋公平竞争机制维护----所谓公平竞争,是指在同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主体通过采用符合法律和商业道德的手段或方法,以实现其产品价值的一种市场机制。公平竞争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求参加竞争的主体拥有同等的市场条件并且接受统一的竞争规则的制约。wto规则要求成员国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实际上,wto的多项原则都蕴含着公平竞争的精神。其中,非歧视性原则就是要求成员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都是要求成员国之间实施非歧视性待遇,保证不同的成员国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而透明度原则是需要各成员国公平地实施国际贸易的各项政策和规则,防止成员国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管理,造成成员国之间的不公平竞争。wto对公平竞争机制维护的要求客观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运用起到了制约作用。如果wto成员国能考虑到对“公平竞争”规则的维护,那么,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功能就会受到大大的限制;反之,则相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外化过程中的条件,从它的遭受方来看主要有:⒈能动状态----当遭受到对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你所持有的态度是“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主观条件。你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付,或者干脆听其自然,其结果大家是不言而喻的。若你能动地去应对,就存在了限制其消极作用、扩大其积极作用的可能。否则,可能就是其消极作用大,积极作用小。⒉技术差距的大小----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主要由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和检验制度、信息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等构成。作为壁垒的技术要求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遭受方国家现有的技术状态之间差距的大小是“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平台性条件。差距愈大,“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平台就愈大;反之,就愈小。

⒊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的能力----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实施的绝大部分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其制定的原则、依据和程序都没有违反wto的规则。但由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占有优势,其采取某些措施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形成了壁垒,而且它们在遵循wto规则上往往做得比较巧妙,难以通过谈判磋商机制打破壁垒。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来实现对壁垒的跨越。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各国进口关税不断降低,使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在关税保护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利用技术优势来实现非关税壁垒就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技术壁垒的遭受方要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必须将它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使本国产品达到或超过技术壁垒所要求的技术标准。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能力的大小是“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在这里,①是要看成本优势的大小。成本优势是否足够补偿因改进产品技术设计、申请检验、废旧产品处理等所增加的费用?从原理上来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价格竞争而实现的是技术竞争。只要技术达标,价格的高低在反倾销的限度内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一方面要获取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成本优势,才能在技术壁垒条件下赢得商机、扩大市场份额、树立产品信心、建立企业信誉。②是要看技术基础的高低。技术基础是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的起点,起点高,赶超技术壁垒所要求的技术标准的可能性就大。③是要看技术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科技进步,新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一些国家尤其是wto发达成员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水平越来越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苛刻。你所具备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为跨越新的技术壁垒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的重要保障。⒋制度创新的安排----制度安排是一种针对机制,它的有效性如何是一个国家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过程中组织能力的体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动态变化,要求应对主体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做出正确的应对选择,并能得到完备地实施,使上层建筑成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障和推进力量。如果应对选择错误,或者尽管应对选择正确却不能得到完备地实施,或者组织措施不能满足动态变化的需要,那么制度安排将会成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力量。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贸易关系协调----依据wto有关规则加大对外谈判磋商力度,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对歧视性的或违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营造有利的贸易环境,维护经济贸易利益。②对外贸易战略-----把加强外经贸标准化工作,跨越国外技术壁垒,作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加快整改,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③参与和渗透----组织相关行业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标准化的制订、修订活动,努力将国家或行业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④信息沟通----组织力量,密切跟踪、及时,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引导企业规避出口风险。⑤鼓励和扶持-----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和认可,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对已达标的企业和商品,加大推广介绍力度;对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和新兴商品,制定扶持措施,使其尽快实现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化。参考文献:1.宋波、夏廷.重峦叠嶂----技术贸易壁垒的内容、影响及相关对策.中国牧业通讯.2003(18)2.石杰.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技术壁垒.中国经贸.2003(11)3.吕博等.积极应对非关税壁垒.中国商务部网站----贸研报告2003(7)4.k06贸研院子站.贸易技术壁垒之破解篇.2003年9月13日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9

关键词:煤矿开采 矿井通风 安全 管控探析

矿井通风,是矿井安全工作的基础性措施,现代矿采技术环境下,实现煤矿资源的安全生产,是当前煤矿开采运营的基本目标。对于矿井瓦斯与粉尘危害的治理具有可靠高效的保障功能。新时期下,科学的分析煤矿井下通风技术,探究煤矿井下通风的安全管理对策,保障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运行,是当今煤矿生产的重要基点。本文针对影响煤矿矿井安全通风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煤矿井下通风的安全管控措施。

1、矿井通风的内涵分析

煤矿开采中,矿井通风的工作原理是将新鲜空气风流由入风口引入矿井后,经过井下各需风空间,通过气体的循环置换,稀释和降低矿井内的毒害气体及粉尘浓度,然后导入回风井,由回风井排出矿井,风流所经过的整个路线称为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是指用来进行矿井通风的方式、方法和通风设施网络。矿井通风系统由通风机和通风网络两部分组成,其基本任务是:(1)能够安全有效地箱矿井井下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保障矿井内工作人员的氧气消耗需求。(2)能够发挥有效地稀释、淡化以及降低矿井井下单位空间内的毒害气体和粉尘物质浓度。(3)能够有效调节矿井井下的空气密度及温度效应,创造良好的矿采工作环境,保证矿采业的安全生产。

2、影响煤矿矿井通风安全性能的因素分析

煤矿矿井通风,是针对现代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为有效改善井下矿采环境而采取的输风降调性处理技术。影响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有效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2.1技术因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煤矿资源的井下开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矿井通风,作为有效调节改善煤矿井下空气环境的重要矿采技术手段,是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可靠多元的矿井通风技术方式、方法,决定着矿采业的安全性。新形势下,开发高效可靠地矿井通风技术方式,是现代矿采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措施。

2.2人力资源

现代矿采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综合能力较高的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是保障和促进煤矿井下开采的重要因素。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科学创新,矿采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素质,则是煤矿井下通风安全效果的前提保障,直接影响着矿井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2.3管理因素

煤矿资源的开采生产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煤矿矿井通风,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煤矿矿井通风的安全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潜伏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质,完善严密的管理机制与监控体系,都是矿井通风安全性能的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事故。

2.4环境因素

煤炭矿采的井下生产,要有可靠安全的井下工作与开采环境,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矿井下空间往往会聚集大量的瓦斯气体以及粉尘物质,严重威胁着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矿井下的空气密度状况,毒害气体密度、粉尘含量浓度以及周围工作环境,对矿井通风的安全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

3、矿井安全危害

煤矿瓦斯的井下管控措施如果不严谨,一旦发生燃烧,则会酿成灾难性火灾,甚至导致瓦斯或煤尘连锁性爆炸。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浪,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煤矿巷道和器材设施的严重损毁,给煤矿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4、加强煤矿矿井通风的管控措施

随着现代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为进一步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能和矿井通风管理工作,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需要进行如下管控措施的强化与落实:

4.1强化责任意识,转变矿井通风安全防患观念

煤矿矿井通风,责任重大,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认真执行矿井通风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加强煤矿企业人员的安全防患观念,杜绝麻痹大意的轻率思想,坚守职责,提高安全生产能力。

4.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煤矿人才物资管理储备

现代煤矿开采,必须根据实际需求,积极利用人才,物资等各种有利资源优势,拓展各种培训学习形式,针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学习与实践活动,探索和创新科学合理的煤炭开采技术方法,提高煤炭资源的安全生产效率。

4.3完善管理机制,严格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程序

科学有效的监控管理机制,有利于矿井通风措施的有效落实,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规划科学严谨的安全监控预案,建构合理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保障体系,利于煤矿矿井通风技术的落实。

4.4改善矿井环境,保障煤矿矿井通风科学运行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矿安全生产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保障,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整合资源,拓展融资渠道,保障煤矿开采安全生产机械设备的充备供应与资金投入,改善矿井作业的安全环境,保障煤矿开采的生产的高效运行。

4.5开发技术设备,落实煤矿矿井通风技术实践

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采煤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发展,煤矿安全管理中,要加大生产设备的开发与更新,严格矿井通风设施的配备和养护,利用有效措施,拓展矿井通风的技术培训和实践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的综合治理与管控。

4.6严格执法整顿,加大煤矿矿井通风监管控制

煤矿开采属于高危性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必须长期高效落实,煤矿企业要高瞻远瞩,注重人员素质的选拔培训,组建专业素质较高的管理机构,严格加强煤矿矿井通风的监管力度,确保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运行。

科技创新具体措施篇10

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指出,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将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中国南极天文台、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规划》还提出要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开放共享,协同推进预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国际合作。

“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公布

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近日公布。《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试点建设15个至20个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并明确了创新基地建设的功能与定位,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总体部署与重点领域等6方面内容。

《规划》指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是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为宗旨,以促进创新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重大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与扩散为目标,设施先进、人才优秀、运转高效、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创新组织。“十二五”时期,将围绕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在5个层面部署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包括建设基础性、公共性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面向重点工程、农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具体采用3种模式:一是一家为主、多家参与。在计量科学、农业机械等创新资源较为集聚的领域,以最具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核心,通过产权入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相关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组建;二是多家共建。在海洋资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由领域内多家创新能力强的创新主体共同组建;三是联盟组建。在移动通信等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的领域,由领域内创新资源丰富的骨干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牵头组织,联合相关创新主体,以联盟形式组建。

《规划》指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整体具备以下4个功能:一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发现、提出、承担并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任务,保障国家重大需求,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二是集成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进行重大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保持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四是吸引、汇聚、培养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化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队伍。

(来源:经济日报)

多举措力保完成2013年城镇保障房任务

财政部消息,2013年除了继续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外,还将通过提供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减免相关税收等多项举措确保今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顺利完成。

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筹措等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筹措与保障工作。

通知提出了六大保障举措,强调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渠道筹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明确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从公共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政府债券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需要政府支持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

通知指出,将采取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继续落实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含土地出让收入)与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切实减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费用。

此外,通知强调,要严格按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进度及时拨付财政资金,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滞留、挤占和挪用;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并选择部分市县开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评价试点。财政部将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适时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扩展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