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经济效益十篇旅游经济效益十篇

旅游经济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40

旅游经济效益篇1

[关键词]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吨水效益

1引言:单维二分法的困境

依照现行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人们也希望计算出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以说明旅游业如何重要,并指出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

然而,这种单维的二分法是为了判断是否要发展旅游而设定的,其实实践中很难找到决定不发展旅游的例子。为判断发展与否的直接与间接划分,不能与资源消耗形成直接的逻辑关系,那样就隐藏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在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多达10余项的成本条目中,确实可以找到旅游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这样的表达,意味着旅游资源也就是占半个款目的分量。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为我们一般测度不出来消耗了多少旅游资源。

温泉地要发展旅游是不需判断的,至少温泉旅游学者与温泉地政府十分关心可归结到温泉资源消耗量上的经济效益状况,如果按照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来认识温泉旅游,我们会立即发现在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是消耗温泉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一是非温泉项目带来的效益。我们不能将温泉的经济效益湮没在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中,也不愿意将非温泉的旅游效益并入间接效益,即常规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二分法在温泉旅游应用上出现了问题。

2温泉:可测度耗用量的一种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学者一直没有将伴随资源消耗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单独划分出来,那是因为学术上无法计算出资源的价值,学者能够做到的是将旅游产品分成资源依托型与市场导向型两类并对前者提出资源价值补偿概念,而补偿多少又是个未知数。与其说不知道资源价值量,倒不如讲我们无法计算出消耗了多少资源。然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确实存在着一类诸如温泉那样的资源,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消耗了多少温泉水,在实践中各地管理部门还明确规定了用水单价。也即在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且也可以将原有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一分为二,其一是消耗温泉的直接效益,其二是不消耗温泉的直接经济效益。

3直接、必然、或然、间接四分法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旅游收入作为分析指标而基本上不再涉及其他经济指标。按照常规的观点,直接(基本)收入是指向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游览景点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间接收入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和。然而,如此非常清晰的划分方式,当以温泉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时,一旦欲从旅游活动中挑出消耗温泉的收入项目,就不得不将原来的二分法视角变为三分法甚至是多分法视角,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放着可以深入研究的机遇而不继续,不能为了维持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不研究各类独有性质。本文认为,非耗用温泉水的旅游收入必须要与耗用温泉水收入相区别,那样才有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温泉消耗的温泉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也不能将非耗用温泉水旅游收入归并于间接收入中,那样会让旅游直接收入获得较低的数值,从而不利于做出大力发展旅游的判断,况且现实中我们经常低估旅游的经济效益,为此才有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出现。

首先,本论文将温泉洗浴、饮用(饮泉、品泉、矿泉水)以及将温泉水向外域出售(管道运输或罐载运输)等直接耗用温泉水活动所获得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收入,这个收入基本上是旅游直接收入的组成部分,但根据具体状况,温泉养鱼、温泉蔬菜等项目也可以包括在其中,它们可以是直接用于观光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可以是不向旅游者开放但间接服务于旅游的项目,也即温泉直接收入强调的是消耗温泉水所获得的收入。

其二,温泉地素有宿城的说法,旅行者在选择投宿地之时如果知道附近有温泉地则一般不会错过,尽管大城市周边的人工温泉地已经开始成为一日游目的地,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远郊温泉地坚持这样的看法。温泉洗浴是很消耗体力的一项舒适性旅游活动,可以认为餐饮是温泉洗浴必然的连带消费项目。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的旅游文化也必然逐步形成并固化在社会需求系统中,那样温泉旅游者将不会错过闲游温泉街区的机会,闲游过程中也必会或多或少消费。尽管目前在我国这样的逛街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但观察世界著名温泉地会让我们坚信那只是时间问题,不然在旅游规划上也不会出现温泉步行街、温泉城、温泉小镇等概念。本文将通过住宿、餐饮与温泉街闲游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必然性连带收入,这类活动特点是与洗浴活动自然捆绑,表现为立即性和发生在温泉社区内。

其三,在温泉地的周边一定会存在某些观光资源,温泉地政府与居民自豪于并极力推介这些资源,度假旅游者、小团体(group)旅游者、团体旅游者很有可能在随后的滞留时间里选择这些资源作为观光对象,本文将温泉旅游者游览域外临近观光资源的收人称为或然性连带旅游收入,因为有的客人前往,但也有的客人并不去那里,这种观光需要额外付出且并不是必须的,这类活动并不消耗温泉资源。另外,交通是旅游者前往温泉地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由此带来的收入可以归类于必然性连带收入,但由于许多客人自驾车而来,或者由旅行社组织而来,这项收入落在温泉地的比例并不高,也可以归类于或然性连带收入。

其四,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间接收入,诸如税收、增加就业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指标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间接收入可以与前三项收入加合,也可以不进行加合,因为温泉地的经济效益分析强调的是耗用温泉水所得的效益和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哪些收入,二次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收入当然可以考虑在其中,但有时因为存在着重复性计算现象而难以加合在旅游总收入之中。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的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划分方法不完全适合于温泉旅游,由于温泉旅游对温泉资源的消耗量是直接可以测算的,故此需要将基于消耗温泉的收入单独拿出来作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效益,将扣除温泉直接效益后的剩余的旅游直接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泉活动必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另一类是温泉或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即或然性连带效益,强调的是发生在温泉社区以外的观光收益,第四类为常规的旅游间接效益。

4辽宁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1概述

弓长岭温泉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俗称汤河沿温泉,其以八宝琉璃井为代表的医疗矿泉水的利用历史相传已有1500年,是我国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这里拥有冷暖天然泉眼各一,日允许开采量为6000立方米,实际日利用量为3850立方米,年接待旅游者约100万人次。自建国以来,弓长岭一直以铁矿开采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水上弓长岭、绿色弓长岭、魅力弓长岭”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旅游立区的战略定位,主持了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并着重进行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4.2弓长岭温泉直接收入

弓长岭耗用温泉水的直接收入表现在洗浴、矿泉水生产和外运温泉水三项。温泉洗浴设施主要有两种,大中型温泉酒店8家与小型浴池18家,日接待能力为1500人。温泉酒店的洗浴门票为15元,小浴池门票为5元,以两者的平均价10元为单价,鉴于小浴池没有提供相应洗浴用品,故对总收入做10%的放大,则有年洗浴营业总收入1100万元的计算结果。

该区矿泉水开发始于1983年,日允许开采量为1420吨,其中如一、金枫叶、真牛等品牌在辽南地区已经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在,矿泉水生产达到了年产灌装水4万吨、瓶装水1万吨的规模,以罐装水每吨1000元、瓶装水每吨2000元销售价格计算,则有矿泉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当前的温泉用水量还没有达到允许开采量的限制,一部分温泉水被运送到温泉村以外的地段用于洗浴活动。在距离温泉村6千米的城区内有30余家高、中、低档洗浴场所,其依赖于车装温泉水经营,日运水量360吨,年均营业收入达到2530万元。

虽然以上三方面的收入有一部分落到了温泉村以外的地域,但投资者主要是弓长岭区当地人,且主要营业行为也发生在弓长岭区内,虽然诸如温泉养鱼、取暖等方面的收入尚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未计算在内的比例较小,故可认为上述三项收入之和9630万元基本上代表了弓长岭温泉水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

按照目前年利用温泉水140万吨计算,平均每位洗浴者用水1.22吨,显然这个数字过大,表明当前温泉水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敞流现象十分严重。如此计算,本文得出了1吨温泉水产生68.8元直接旅游收入的结论,然而其中洗浴收入只占11.4%,表明温泉洗浴虽是温泉旅游的核心活动,但并不是主要收入,应该做好与洗浴产品相关的纵深开发工作。

4.3弓长岭温泉必然性连带收入

弓长岭温泉目前拥有床位数3100张,标准间价格不足百元,单床价位在15元左右,以一间夜30元为计算标准,并考虑到客人因住宿而对相关服务产品产生需求,进而每间夜增加20元的消费,则有住宿年收入3750万元的结果。

本地区的餐饮设施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包括2家在建宾馆在内的10家大中型酒店,二是位于汤河镇柳河村(温泉村)的小型饭店,三是紧邻温泉村的汤河水库风景区道路沿边的以温泉鱼、水库鱼为主打料理的带有小型住宿功能的农家饭庄。来访者多是一间夜二餐的滞留方式,少数为洗浴加一餐的一日游方式,这里设定过夜游与一日游的比率为3:1,早餐标准5元,正餐标准为30元,则有3375万元的餐饮收入。

目前该区的街区闲游做得还很不完善,活动主要集中在泉源文化欣赏上。闲游带来了旅游者的温泉情绪,赏泉、品泉、参观社区、共有汤试浴等会带来一定的社区零售收入,本论文暂按餐饮收入与住宿收入之和的5%计算,则有356万元的收入,虽然这个数值很低,但却是将来温泉地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

经过上述计算,弓长岭温泉旅游必然性连带收入是7481万元,这让每吨温泉水所产生的收入累计达到了122元。

4.4弓长岭温泉或然性连带收入

在温泉村周边还拥有丰富的观光资源与设施。其中西北方向上的冷热地在概念上强化了温泉意念,但在功能上仍是一处观光景点。以汤河水库为主要依托的汤河风景区近在咫尺,早在1966年就与温泉区捆绑开辟为风景旅游区,1983年汤河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位于温泉村东南的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北侧的朝阳洞朝阳古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这里还有汤河水库、参窝水库、姑嫂城、四方台、穆家坟等著名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据2007年弓长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弓长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0208元,当地的休闲市场是不容低估的。本论文以过夜游客人均30元、一日游客人15元计算,则有2625万元的观光收入。

目前来弓长岭旅游的交通费主要由机构或车主负担,当然也有少量乘坐公交车来访或随旅行团来访的情形。就自驾车而言,交通费包括过路费、汽油费和停车费。总的来说,旅游者个人承担的情形所占比例较小。当然,交通收入的一部分落在弓长岭区外,主体还是留在了辽阳市。本论文以人均30元计算则有3000万元的收入。

4.5弓长岭温泉间接收入

由于旅游间接收入的计算比较复杂,依据实地访谈的结果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旅游年度发展报告,本论文确定了2200万元的旅游间接收入。从地域发展角度来看,税收与就业虽然属于旅游总收入的二次分配范畴,但也可以归为区域发展的收益方面,只是其不能作为旅游总收入的加合项目。据调查结果,弓长岭目前温泉产业直接就业人数为680人,这个数字对仅有1700人的温泉村而言是可观的。依据有关研究成果,在我国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就业人员4.9人,依此计算则有间接就业人员3332人,两者合计为4012人。

依据每吨温泉水单价以及参考3%营业税标准,弓长岭财政可获得245万元的资源使用费与748万元的温泉企业营业税,两者之和为993万元。

4.6评述

依据前面的计算,本论文得出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的总收入为24936万元,很接近经验者曾估算的2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扬弃了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分析框架,将这种分解更加具体化到了下一个层面的指标体系里,其更有利于针对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的落实工作。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旅游者人均消费为249.36元的数据,也得到了吨水(温泉)产生178.1元收入的数值,后者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到的指标。

从表1也可以感觉到,弓长岭温泉目前旅游收入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消耗温泉水的项目开发,还有待于开展高附加值的旅游经营活动。

根据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弓长岭区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目标,2012年全区旅游接待量将达到130万人次,按照上述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出届时旅游总收入为6.33亿元,其中耗用温泉水直接收入24272万元,必然性连带收入为21499万元,或然性连带收入12350万元,间接收入达到5200万元。如果设定届时的温泉水利用量恰好为日允许开采量6000吨,则吨水(温泉)所产生的旅游收入将由目前的178.1元提高到289.0元。

旅游经济效益篇2

依照现行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人们也希望计算出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以说明旅游业如何重要,并指出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5美元的间接收入。

然而,这种单维的二分法是为了判断是否要发展旅游而设定的,其实实践中很难找到决定不发展旅游的例子。为判断发展与否的直接与间接划分,不能与资源消耗形成直接的逻辑关系,那样就隐藏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在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多达10余项的成本条目中,确实可以找到旅游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这样的表达,意味着旅游资源也就是占半个款目的分量。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为我们一般测度不出来消耗了多少旅游资源。

温泉地要发展旅游是不需判断的,至少温泉旅游学者与温泉地政府十分关心可归结到温泉资源消耗量上的经济效益状况,如果按照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来认识温泉旅游,我们会立即发现在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存在着两个部分,一是消耗温泉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一是非温泉项目带来的效益。我们不能将温泉的经济效益湮没在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中,也不愿意将非温泉的旅游效益并入间接效益,即常规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二分法在温泉旅游应用上出现了问题。

2温泉:可测度耗用量的一种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学者一直没有将伴随资源消耗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单独划分出来,那是因为学术上无法计算出资源的价值,学者能够做到的是将旅游产品分成资源依托型与市场导向型两类并对前者提出资源价值补偿概念,而补偿多少又是个未知数。与其说不知道资源价值量,倒不如讲我们无法计算出消耗了多少资源。然而,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确实存在着一类诸如温泉那样的资源,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消耗了多少温泉水,在实践中各地管理部门还明确规定了用水单价。也即在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且也可以将原有旅游的直接经济效益一分为二,其一是消耗温泉的直接效益,其二是不消耗温泉的直接经济效益。

3直接、必然、或然、间接四分法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旅游收入作为分析指标而基本上不再涉及其他经济指标。按照常规的观点,直接(基本)收入是指向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游览景点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和,间接收入是指在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医疗保健、邮电通讯、娱乐购物、金融保险等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总和。然而,如此非常清晰的划分方式,当以温泉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时,一旦欲从旅游活动中挑出消耗温泉的收入项目,就不得不将原来的二分法视角变为三分法甚至是多分法视角,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放着可以深入研究的机遇而不继续,不能为了维持旅游资源的共性而不研究各类独有性质。本文认为,非耗用温泉水的旅游收入必须要与耗用温泉水收入相区别,那样才有助于兼顾经济效益和温泉消耗的温泉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也不能将非耗用温泉水旅游收入归并于间接收入中,那样会让旅游直接收入获得较低的数值,从而不利于做出大力发展旅游的判断,况且现实中我们经常低估旅游的经济效益,为此才有旅游卫星账户概念的出现。

首先,本论文将温泉洗浴、饮用(饮泉、品泉、矿泉水)以及将温泉水向外域出售(管道运输或罐载运输)等直接耗用温泉水活动所获得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收入,这个收入基本上是旅游直接收入的组成部分,但根据具体状况,温泉养鱼、温泉蔬菜等项目也可以包括在其中,它们可以是直接用于观光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可以是不向旅游者开放但间接服务于旅游的项目,也即温泉直接收入强调的是消耗温泉水所获得的收入。

其二,温泉地素有宿城的说法,旅行者在选择投宿地之时如果知道附近有温泉地则一般不会错过,尽管大城市周边的人工温泉地已经开始成为一日游目的地,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远郊温泉地坚持这样的看法。温泉洗浴是很消耗体力的一项舒适性旅游活动,可以认为餐饮是温泉洗浴必然的连带消费项目。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的旅游文化也必然逐步形成并固化在社会需求系统中,那样温泉旅游者将不会错过闲游温泉街区的机会,闲游过程中也必会或多或少消费。尽管目前在我国这样的逛街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但观察世界著名温泉地会让我们坚信那只是时间问题,不然在旅游规划上也不会出现温泉步行街、温泉城、温泉小镇等概念。本文将通过住宿、餐饮与温泉街闲游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温泉旅游的必然性连带收入,这类活动特点是与洗浴活动自然捆绑,表现为立即性和发生在温泉社区内。

其三,在温泉地的周边一定会存在某些观光资源,温泉地政府与居民自豪于并极力推介这些资源,度假旅游者、小团体(group)旅游者、团体旅游者很有可能在随后的滞留时间里选择这些资源作为观光对象,本文将温泉旅游者游览域外临近观光资源的收人称为或然性连带旅游收入,因为有的客人前往,但也有的客人并不去那里,这种观光需要额外付出且并不是必须的,这类活动并不消耗温泉资源。另外,交通是旅游者前往温泉地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由此带来的收入可以归类于必然性连带收入,但由于许多客人自驾车而来,或者由旅行社组织而来,这项收入落在温泉地的比例并不高,也可以归类于或然性连带收入。

其四,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间接收入,诸如税收、增加就业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指标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间接收入可以与前三项收入加合,也可以不进行加合,因为温泉地的经济效益分析强调的是耗用温泉水所得的效益和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哪些收入,二次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收入当然可以考虑在其中,但有时因为存在着重复性计算现象而难以加合在旅游总收入之中。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的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划分方法不完全适合于温泉旅游,由于温泉旅游对温泉资源的消耗量是直接可以测算的,故此需要将基于消耗温泉的收入单独拿出来作为温泉旅游的直接效益,将扣除温泉直接效益后的剩余的旅游直接收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泉活动必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另一类是温泉或然性连带的旅游直接效益即或然性连带效益,强调的是发生在温泉社区以外的观光收益,第四类为常规的旅游间接效益。

4辽宁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1概述

弓长岭温泉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俗称汤河沿温泉,其以八宝琉璃井为代表的医疗矿泉水的利用历史相传已有1500年,是我国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这里拥有冷暖天然泉眼各一,日允许开采量为6000立方米,实际日利用量为3850立方米,年接待旅游者约100万人次。自建国以来,弓长岭一直以铁矿开采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水上弓长岭、绿色弓长岭、魅力弓长岭”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旅游立区的战略定位,主持了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并着重进行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4.2弓长岭温泉直接收入

弓长岭耗用温泉水的直接收入表现在洗浴、矿泉水生产和外运温泉水三项。温泉洗浴设施主要有两种,大中型温泉酒店8家与小型浴池18家,日接待能力为1500人。温泉酒店的洗浴门票为15元,小浴池门票为5元,以两者的平均价10元为单价,鉴于小浴池没有提供相应洗浴用品,故对总收入做10%的放大,则有年洗浴营业总收入1100万元的计算结果。

该区矿泉水开发始于1983年,日允许开采量为1420吨,其中如

一、金枫叶、真牛等品牌在辽南地区已经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在,矿泉水生产达到了年产灌装水4万吨、瓶装水1万吨的规模,以罐装水每吨1000元、瓶装水每吨2000元销售价格计算,则有矿泉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当前的温泉用水量还没有达到允许开采量的限制,一部分温泉水被运送到温泉村以外的地段用于洗浴活动。在距离温泉村6千米的城区内有30余家高、中、低档洗浴场所,其依赖于车装温泉水经营,日运水量360吨,年均营业收入达到2530万元。

虽然以上三方面的收入有一部分落到了温泉村以外的地域,但投资者主要是弓长岭区当地人,且主要营业行为也发生在弓长岭区内,虽然诸如温泉养鱼、取暖等方面的收入尚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未计算在内的比例较小,故可认为上述三项收入之和9630万元基本上代表了弓长岭温泉水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

按照目前年利用温泉水140万吨计算,平均每位洗浴者用水1.22吨,显然这个数字过大,表明当前温泉水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敞流现象十分严重。如此计算,本文得出了1吨温泉水产生68.8元直接旅游收入的结论,然而其中洗浴收入只占11.4%,表明温泉洗浴虽是温泉旅游的核心活动,但并不是主要收入,应该做好与洗浴产品相关的纵深开发工作。

4.3弓长岭温泉必然性连带收入

弓长岭温泉目前拥有床位数3100张,标准间价格不足百元,单床价位在15元左右,以一间夜30元为计算标准,并考虑到客人因住宿而对相关服务产品产生需求,进而每间夜增加20元的消费,则有住宿年收入3750万元的结果。

本地区的餐饮设施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包括2家在建宾馆在内的10家大中型酒店,二是位于汤河镇柳河村(温泉村)的小型饭店,三是紧邻温泉村的汤河水库风景区道路沿边的以温泉鱼、水库鱼为主打料理的带有小型住宿功能的农家饭庄。来访者多是一间夜二餐的滞留方式,少数为洗浴加一餐的一日游方式,这里设定过夜游与一日游的比率为3:1,早餐标准5元,正餐标准为30元,则有3375万元的餐饮收入。

目前该区的街区闲游做得还很不完善,活动主要集中在泉源文化欣赏上。闲游带来了旅游者的温泉情绪,赏泉、品泉、参观社区、共有汤试浴等会带来一定的社区零售收入,本论文暂按餐饮收入与住宿收入之和的5%计算,则有356万元的收入,虽然这个数值很低,但却是将来温泉地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

经过上述计算,弓长岭温泉旅游必然性连带收入是7481万元,这让每吨温泉水所产生的收入累计达到了122元。

4.4弓长岭温泉或然性连带收入

在温泉村周边还拥有丰富的观光资源与设施。其中西北方向上的冷热地在概念上强化了温泉意念,但在功能上仍是一处观光景点。以汤河水库为主要依托的汤河风景区近在咫尺,早在1966年就与温泉区捆绑开辟为风景旅游区,1983年汤河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位于温泉村东南的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北侧的朝阳洞朝阳古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这里还有汤河水库、参窝水库、姑嫂城、四方台、穆家坟等著名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

据2007年弓长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弓长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0208元,当地的休闲市场是不容低估的。本论文以过夜游客人均30元、一日游客人15元计算,则有2625万元的观光收入。

目前来弓长岭旅游的交通费主要由机构或车主负担,当然也有少量乘坐公交车来访或随旅行团来访的情形。就自驾车而言,交通费包括过路费、汽油费和停车费。总的来说,旅游者个人承担的情形所占比例较小。当然,交通收入的一部分落在弓长岭区外,主体还是留在了辽阳市。本论文以人均30元计算则有3000万元的收入。

4.5弓长岭温泉间接收入

由于旅游间接收入的计算比较复杂,依据实地访谈的结果并结合当地政府的旅游年度发展报告,本论文确定了2200万元的旅游间接收入。从地域发展角度来看,税收与就业虽然属于旅游总收入的二次分配范畴,但也可以归为区域发展的收益方面,只是其不能作为旅游总收入的加合项目。据调查结果,弓长岭目前温泉产业直接就业人数为680人,这个数字对仅有1700人的温泉村而言是可观的。依据有关研究成果,在我国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就业人员4.9人,依此计算则有间接就业人员3332人,两者合计为4012人。

依据每吨温泉水单价以及参考3%营业税标准,弓长岭财政可获得245万元的资源使用费与748万元的温泉企业营业税,两者之和为993万元。

4.6评述

依据前面的计算,本论文得出弓长岭温泉旅游经济效益的总收入为24936万元,很接近经验者曾估算的2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扬弃了既有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分析框架,将这种分解更加具体化到了下一个层面的指标体系里,其更有利于针对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的落实工作。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旅游者人均消费为249.36元的数据,也得到了吨水(温泉)产生178.1元收入的数值,后者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到的指标。

从表1也可以感觉到,弓长岭温泉目前旅游收入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消耗温泉水的项目开发,还有待于开展高附加值的旅游经营活动。

根据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弓长岭区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目标,2012年全区旅游接待量将达到130万人次,按照上述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出届时旅游总收入为6.33亿元,其中耗用温泉水直接收入24272万元,必然性连带收入为21499万元,或然性连带收入12350万元,间接收入达到5200万元。如果设定届时的温泉水利用量恰好为日允许开采量6000吨,则吨水(温泉)所产生的旅游收入将由目前的178.1元提高到289.0元。

旅游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益;途径;营销策略

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或占用)与劳动所得之间的比值,这是我们用以衡量和评价旅游经济活动成效的客观标准。旅游业是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组织安排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盈利的综合经营性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产业都要节约劳动,讲求效益,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

旅游业年度总经济效益额=旅游总收入―总支出或总经济效益率=(旅游总收入―总支出)/总支出×100%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与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

一、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加强旅游市场调研,扩大旅游客源

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增加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随时掌握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对现有客源的流向、潜在客源的状况,以及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宣传和促销,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失去客源,而没有客源就没有旅游经济活动,也就无法实现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素质,加强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组织的科学性,尽可能实现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完成同样的接待任务,或者以同样的投入完成更多的接待任务,达到节约资金占用,减少人财物力的消耗,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扩大营业收入,达到提高利润,降低成本,增加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是旅游企业借助货币形式,通过记帐、算帐、财务分析等方法,对旅游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劳动占用和耗费进行反映和监督,为旅游企业加强管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加强旅游企业的经济核算,有利于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开源节流,挖掘潜力,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旅游职工素质,改善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表现在旅游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旅游活动的内容是否丰富多采,旅游接待设施是否舒适、安全,而且也体现在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上。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就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促使他们增加逗留时间,增加消费,从而相应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既然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职工身上,因此必须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这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五)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不仅是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标准化工作,促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定额工作,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水平和严密的定额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定额管理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和计量工作,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并在加强计量监督和管理前提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格各种工作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促进经营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二、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广告宣传和促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即大多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旅游产品正在开发,旅游市场正在开拓,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尚不高,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主要对策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产品质量;采取促销手段,吸引旅游者;鼓励中间商经销企业产品,扩大市场领域。“快”字、突出一个“好”字,即旅游市场开拓要快,旅游产品质量要好。

2.开发有自已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提供有差别的旅游服务,通过实行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旅游商品以创造用户,扩大市场。

3.通过合理的综合运用探查(市场调研)、分割(市场细分)、定位(产品定位)、优先(优选目标市场)等战略4pS策略因素和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手段等战术4pS市场营销因素,实现市场营销的整体效果最优化。如对待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散客潮”,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团客”的办法,采取以下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方面,针对散客购买行为随意性大的特点,可采取多品种,少批量,小单元的产品结构策略,提供灵活组合与自由挑选的充分方便。在价格上,对散客更需遵循价值规律,切莫漫天要价,而应采取不同的差价策略。在销售渠道上,我们可设立“散客部”和“接待站”,为散客提供方便,灵活,机动,多样的接纳渠道,包括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在促销手段上,一般有推式和拉式策略。对团客我们是推拉兼用,对散客则应以拉为主。面向广大客源市场的潜在游客,采取电视、电台、报纸,产品样本等广告媒体,参加旅游博览会等多种宣传策略,以争取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势在必行。提高的途径需要不断的探索,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考文献:

[1]段强.旅游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旅游学刊,1999,(6):65.

旅游经济效益篇4

【关键词】河南;旅游业;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方政府对旅游的认识和定位,大体经历了从隶属于外交政治事务的政治事业,到独立于外事业务的政治与经济性并重的新兴经济产业,再到各地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最后到现在各地的新支柱产业、三产的龙头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这样一个产业地位日益突出、功能日益重要的发展过程。“十一五”规划中,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河南重点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2008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更是把这种重视进一步提升到“旅游立省”的高度。但是,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本文采用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研究河南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找出影响河南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以期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已开始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挺进。河南实现旅游强省、旅游立省的跨越发展,既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便捷的交通设施以及不断壮大的旅游产业集群赋予了河南旅游业很大的优势。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旅游资源类型多、数量多、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在河南广阔的土地上,点缀着嵩山、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鸡公山、尧山(石人山)、太行山大峡谷、牛尾山(伏牛山之尾)等名山大川,绽放着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等奇花异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此外,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市场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河南旅游产业不断壮大,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格局。

当然,河南旅游业尚存在的劣势也不容忽视。观念的落后导致很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因当地政府财力有限而未得到重视,旅游资源开发也很有限,河南旅游企业整体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融资能力较差。就旅行社而言,小、弱、散是其显著特征。

2006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明确提出“加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等集中连片旅游区的规划,推进跨省区旅游合作”。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2008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更是把这种重视进一步提升到“旅游立省”的高度。近些年来,寻根旅游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确立发展方向。旅游所呈现的区域性特征是明显的,江南秀色、沿海风光、西部荒原、冰城奇观,周边旅游省份对游客的分享,也要求河南以更高的姿态、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招徕游客。

二、河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分析

旅游业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实现所需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作为经济活动,就是研究用较少的资源占用与劳动耗费来获取较多的产出,但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还需考虑其间接经济效益,即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对河南旅游业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认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找出影响旅游产业经济效应应发挥的因素,为河南的旅游开发工作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旅游业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业收入效应分析

(二)旅游业就业效应分析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的形式体现的,为旅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手工劳动所占比例较大。在安排和解决就业问题上,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三)旅游业创汇效应分析

依据旅游收入来源不同,可以将旅游收入划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或旅游外汇总收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入境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全部花费。通常,国际旅游收入都以美元表示。国际旅游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收汇能力和对该国国际旅游收支贡献的大小。

由于受时空距离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外贸出口额方面,虽然在总量上增长较快,但与全国相比,河南省的增长速度还没有跟上全国出口增长的节奏。

三、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1.影响因素的选择

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内旅游收入人数、居民人均花费及包括交通条件、服务设施、接待机构设施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等。经分析,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旅游人数(X2/万人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4/元),并以公路里程(X5/公里)和铁路里程(X6/公里)作为相关基础设施的代表。为此设定了以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

Y=+X+X+X+X+X++

其中,Y为第t年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2.模型的估计

旅游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旅游投资决策可持续发展博弈

旅游投资决策是指为达到—定的旅游投资目标,用一定方法对旅游投资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比较不同投资方案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投资方案的经济活动。旅游投资决策可以分为战略性决策和项目性决策。

现实生活中,有三大因素制约着旅游投资决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思想、方法来研究这一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策略问题。

一、旅游投资战略决策

旅游投资的战略决策是研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旅游投资领域的全局性谋划和重大策略问题,涉及旅游投资的规模、结构、布局、投资时序和效果等多方面,属于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投资经济系统工程中的决策问题。

整体性和层次性是旅游投资战略决策的特征。旅游投资战略决策的整体性,是指对旅游投资领域的重大问题,从全局的高度,以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考察相关的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因素,并加以统筹解决,以达到系统整体的优化。旅游投资战略决策是多层次的决策过程。根据旅游投资决策的层次性,可以把它分为全国性旅游投资战略决策和区域性旅游投资战略决策。

全国性旅游投资战略决策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投资战略决策,属于宏观战略决策,是高层次的投资战略决策;区域投资战略决策是地区旅游发展发展规划中的投资战略决策,是较低层次的投资战略决策。一般来说,区域旅游投资战略应服从国家旅游投资战略,较低层次的投资决策目标应当与高层次投资决策目标相—致。

二、旅游投资项目决策

旅游投资项目决策主要研究具体旅游建设项目方案的比选问题。就旅游投资项目本身来说,它属于微观层次,但旅游投资项目决策并不服于微观决策,而是包括旅游投资项目的宏观决策和项目的微观决策两部分。

旅游投资项目宏观决策是从旅游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来评价一个旅游投资项目的决策,它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期件的特征。旅游投资项目宏观决策谋求旅游投资项目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长期动态平衡。在进行旅游投资项目宏观决策时,不仅要考察旅游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要考察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考察、研究、预测和综合评价旅游投资项目的总贡献。因此,旅游投资项目的宏观决策又称为旅游投资的项目的社会决策。

旅游投资项目微观决策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用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评价项目的优势,这种决策具有局部性、具体性和短期性的特征。在进行旅游投资项目的微观决策时,可以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按照项目的实际收支,确定项目的建设费用和效益,并以此来判断旅游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因此,可以把旅游投资项目的微观决策称为旅游投资项目的财务决策。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投资效益

长期以来,我们进行旅游投资决策时,仅考虑旅游投资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情况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该综合的考虑旅游投资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而且对于不同规模的旅游投资,其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旅游投资的规模越大,旅游的各种效益也就越大。

1.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占用、投入、消耗与成果产出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则旅游投资的经济效益是指旅游项目的投入与成果产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长期以来,旅游投资的经济效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旅游投资决策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投资的经济效益。因此,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旅游投资的经济效益体现为旅游投资者的经营收益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旅游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分为正的经济效益和负的经济效益,总体来说,正面的经济效益大于负面的经济效益。

(1)通过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增加GDp

旅游消费不仅可以直接的增加当地的收入。还可以通过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更大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直接分享旅游收入的企业、个人和政府机构,要把这些收入在本地经济体系内再次消费,从而不断启动新一轮的经济活动。这些继发效应能够带来远远大于最初的直接效应地GDp影响程度。一个旅游投资项目对当地的经济影响是很大,包括直接的旅游收入效应和间接的乘数效益。因此,旅游投资能够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活力。

(2)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来说,往往缺乏传统的物质资源,但是却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因此发展旅游业成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落后地区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投资能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机会。目前,我国旅游投资的主体正从国家开始转向于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从旅游等第三产业中逐步退出。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正在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军。在这种局面下,旅游投资的加大,无疑可以促进国有经济从旅游等第三产业中逐步退出,转而重点投向能源、交通、石化等资金密集型基础产业领域。这种新的旅游投资格局符合国有、民营资本各自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是对经济结构进行积极有效调整的重要举措。

(4)影响了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是,旅游投资活动的开展,需要投资大量的资源。这导致旅游目的地一些稀缺性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其中尤其以对土地的需求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我国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这需要不断的增加旅游投资。而旅游投资项目用地规模是很大地。为了旅游产业地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以牺牲该片土地的其他用途为代价,例如,某一片土地一旦用于开发旅游景点便意味着放弃用于农耕或建工厂。因此,在决定占用某一土地开发旅游项目之前,往往需要对其不同用途所能带来的社会收益和有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进行比较和权衡,以便确保该项土地资源的用途符合当地社会的最佳利益。

2.社会效益

旅游投资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方面是旅游投资对当地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旅游投资开发活动对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程度,与旅游投资开发的规模和接待地区的社会特点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大规模旅游投资开发活动的开展,引起的大规模人员流动,特别是异域游客的大量来访,难免会给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带来某种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往往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而增大。

(1)拓宽旅游目的地的就业渠道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产需要多个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生产出产品,对于旅游产品的生产来说,也是如此。投资者在进行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必须配备一定的劳动力。只有这样旅游投资的结果才有意义。此外,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部门,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对一般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高,因此,旅游投资项目比一二产业的项目更能够吸纳就业。

(2)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消费质量

旅游投资会增加旅游收入,目的地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例如新疆的卡纳斯湖开发以后,附近的县城通过提供旅游景点的配套项目,发展住宿、餐饮、旅游商品的开发,居民的受提高,食品开支下降。而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增加。

(3)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投资项目,尤其是一些大的旅游项目建成后,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游客量的增加,伴随着当地知名度的上升。在开发黄山以前,很少有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而黄山开发以后,吸引了不少国家领导人到这里。他们在旅游的同时,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给予了很好的政策。这些年,黄山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黄山景区旅游投资项目的开展密不可分。更有一些客商,在旅游的过程中,对当地的投资环境有了更深的印象,从而决定在这里投资。因此,好的旅游投资项目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硬软件环境的改善,目的地整体形象和声誉的提高,其结果是电信、交通、商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

旅游投资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旅游投资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则投资项目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正的效益;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旅游投资项目建成以后,对旅游目的地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产生负面影响。

(1)改善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旅游投资的正面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目的地景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等方面。这对于一些生态旅游项目来说,尤其明显。这些旅游投资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不同的方面采取措施,这样的旅游投资会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投资者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实施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于区域内各种生活废水和废气的排放进行限制。并通过与当地政府和村民通过签订协议和采取经济补偿等措施,严格规定景区内禁止森林采伐活动,使森林得到休养生息。另外一个方面,通过阻止各种狩猎野生动物和采集挖掘野生植物资源现象的发生,造就了珍稀动物良好的栖息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前来景区生长繁衍。

(2)污染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随着旅游投资开发活动的开展,伴之而来的负面环境效益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旅游学术界的很多学者都对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投入了越来越大的努力。人们意识到,在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损益分析时,应将环境指标考虑进去。

(3)破坏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

不少地方在进行旅游投资开发以后,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区域范围缩小,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和破坏。旅游者的进入不仅会改变当地地貌,诱发沙害,而且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一些珍稀动植物的灭绝。

旅游者丢弃的大量废弃物不仅破坏了环境的美感,还可能危及动植物的生存安全。野生动物不仅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更是当地生态系统中难以替代的链节,然而不少地方的有关部门对这一资源的开发管理不严、执法不力,致使不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危险。

4.三者间的博弈关系

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投资决策,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找到三者博弈关系的平衡点。综合前述,过多的重视经济效益则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生态效益减少;相反,过多的重视生态效益,则必定会影响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两者是矛盾的博弈双方,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静态博弈加以分析。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惠关系,经济效益上来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当地的就业率、知名度等自然会随之上升,进而又对经济效益产生加强作用。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静态博弈关系。

四、小结

旅游投资决策应该不仅考虑到旅游投资的经济效益,还应综合的考虑到旅游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旅游投资者在确定投资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博弈关系基础上,确立优化模型,制定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旅游经济效益篇6

前言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11367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9.72万间,床位267.7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67.5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430.2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52.9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5%。就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来讲,中国旅游业若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必需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在产业规模、产业素质、产业形象、产业发展预期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也越来越为中外投资者所关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旅游业的份额呈加快趋势。这些资金的快速注入,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总体发展速度快,旅游产业已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但如何建立旅游投资的效益评级体系,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大众化旅游把我国旅游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中国旅游投资特点和效益问题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一、大众化时期旅游投资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催生了更多和更加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业也进入了大众化旅游阶段。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扩大和升级内需的需要,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大众旅游需要大众化产品,当前大众消费的热点正在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消费方式灵活多变。为此,旅游投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坚持把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摆在优先位置,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扩大供给总量、增加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层次。这就需要不断加快度假休闲设施的建设,推动经济型酒店发展,开发乡村旅社以及汽车旅馆、度假营地、房车等符合大众休闲需求的产品。我国旅游业正成为资本投资关注的新领域,日益显现出跨区域旅游投资趋势明显、跨行业投资旅游业成为普遍现象、跨区域大项目集中连片投资开发趋势明显、旅游区域集中项目招商态势出现等特征。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预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左右,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因此,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扩展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共同发展,旅游产品将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发展到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旅游新业态将大量出现。旅游投资前景广阔,投资增幅会持续增长,投资水平会不断提高。

二、旅游投资项目的评价的研究进展

陈南江(1997)认为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六大特性:旅游项目可行性的内在机制和重点不同;区位需要着力分析研究;旅游项目产品单一,品牌忠诚度低,建设风险大;市场前景具有旅游行业自身特殊性;;旅游项目经营期需具体分析;行业指标值不同。钟海生(2001)分析了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论述旅游投资趋势变化和现行投资机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旅游投资的新定位、新政策、新手段和新机制。程胜高等(2004)研究了生态旅游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自然生态环境、旅游人文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容量气氛等四个部分,并选取荆山生态旅游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对荆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有效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王奇和颜醒华(2005),认为旅游项目的投入大、关联性强、阶段性明显,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在分析旅游项目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基础上,引入实物期权理论,分析旅游项目在阶段性投资的过程中所隐含的投资价值和风险,提出了阶段性投资旅游项目的柔性管理措施。

陈雪琼(2006)对中国饭店业投资行为诸因素分析,认为目前中国饭店业的利润呈现不断下滑现象,然而饭店业投资行为却持续高涨。这需要在理性预期理论和相关理论指导下,对目前中国饭店业投资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郑建华(2006)探索了投资项目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投资项目生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设计,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4个等级。万先进和丁黎明(2007)分析了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的风险分析,认为民营企业旅游投资开发失败的原因有市场定位不准、投资盲目、融资困难、规模不经济、行为短期化、管理落后等等,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投资旅游项目前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对投资的不确定性没有进行详细的考虑,应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知识与技巧,在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中全程贯彻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降低和转移风险。

伍蕾和郑向敏(2009)结合饭店投资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及算法,对我国饭店投资决策指标体系研究,对饭店投资中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比较,构建金融、区位、经济、多元化和相互关系五大因素组成的饭店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定量研究饭店投资决策。雷莹、蒲勇健(2010)研究了基于旅游空间承载力约束下的旅游项目评估,认为旅游项目的运营产生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受到其空间承载能力的约束。对于较复杂的旅游项目组合来说,其接待的游客数量不仅决定了项目的最终经济产出,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使用一种折中规划模型,结合旅游地游客承载能力和项目组合产生的经济收益,能够克服因最终经济产出的市场价格缺失而造成的评估困难。杨雷、马帅和戴卫东(2012)结合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应用熵权FuzzyaHp的方法来对旅游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了基于熵权FuzzyaHp的旅游投资项目评价方法和指标。

三、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投资评价指标

目前,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态势已经形成。民营旅游集团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对开发投资旅游项目还缺乏可行性研究论证,投资项目盲目跟从、雷同,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为投资商做好参谋和服务,为民营经济搭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平台,建立民营经济投资旅游的抗风险机制,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驱动力、投资项目选择、投资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旅游投资是否能取得投资者的预期设想,能否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其投资决策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正确的投资决策的做出必然需要科学的投资分析。许多旅游投资项目决策问题都有多个目标,财务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等各个目标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因而难于进行比较,目标间的矛盾性是客观存在。如果采用一种方案去改进某一目标的值,可能会使另一目标的值变坏。总之,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以保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般而言,旅游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设定,应该符合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应能检验和区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差异,使得决策方案必须满足共同的比较基础与比较条件,在评价项目的实际工作中,选择的决策评价方法和指标宜简便易行而确有实效的。具体来讲,包括反映项目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反映一个项目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基准投资收益率所能实现的盈利水平的价值性指标—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率等比率性评价指标。

但是旅游业中有多种公共产品,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社区居民的培训、旅游研发、面向公众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参观型旅游景区等等。按照经济学的一般逻辑,政府应从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产品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直接投资购买公共产品。政府应从公共利益角度维护其非排他性,所提供的旅游公共产品应服务于整体公众利益,应从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整体谋划、集约投资。旅游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正、负外部性。一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消费不仅给游客带来愉悦的心情和丰富的阅历,也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收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知名度,进一步吸引资金和人才,增加旅游地区的就业机会和一系列的隐形收益。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生的社会利益大于消费者的私人收益之和,体现出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开发者的有限理性、“无烟工业论”、纯粹的“以旅游者为中心”的开发理念、非有效的旅游资源产权结构、旅游管理体制激励的缺失、旅游区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与开发权的界定模糊,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消费过程中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严重冲击,这体现出负的外部性。旅游投资中的外部性将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也使得旅游投资偏向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领域,无法形成完整、协调的产品结构,存在投资短板,势必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应进行经济分析。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项目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它是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采用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货物影子价格等经济分析参数,从项目对社会经济所做贡献以及社会为项目付出代价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有关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其目的是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进行限制,以及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差,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予以鼓励。在具体指标上,应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当费用和效益流量识别和估算完毕之后,应编制经济分析报表,并根据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进行经济效率分析,判断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指标是经济净现值(enpV,是指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流量折算到项目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是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主要指标)和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指能使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是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辅助指标)。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旅游项目,还应进行经济影响分析,即在完成对项目的财务分析、经济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经济费用效果分析)之后,进一步分析项目对区域、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为重大旅游项目的各级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旅游项目的投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运营之后的项目社会适应性问题,需要进行社会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判断项目的社会可行性,评价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活动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出的贡献。从宏观层面看,社会评价能判断旅游项目的投资实施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能否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能否保证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协调发展;能否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人力、技术和知识,增强地方的参与程度;以及能否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和运行可能引致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保证项目收益在项目所在地区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以及预测潜在风险并分析减少不良社会后果和影响的必需环节。通过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降低项目实施的总体风险。

旅游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林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贡献与影响

森林生态旅游对我国林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就是经济方面的支持,在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及利用生态旅游获得相应经济效益,一来可以维持地方经济效益发展,而来促进林业建设有了基础保障。所以说,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与影响,下面就针对森林生态旅游以及林业发展战略简单阐述,并对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影响进行分析。

一、森林生态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是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将区域内的人文、社会景观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是一种郊野性旅游旅客通过森林生态旅游增加了对自然的接触和了解,享受自然生态功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旅客在游玩的过程中顺应大自然的意境,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森林旅游是一种有计划性的活动,在旅游部门严格的管理下,对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利用的过程。在生态旅游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旅游活动,不仅为人们普及了自然知识,而且强调了环境教育,使游客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旅游。旅游活动要在维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是旅游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任务。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区的境问题也在逐渐增多,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能够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是依靠森林资源的产业和公益事业,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考虑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取连续的经济效益和满足地方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与生存环境,不损害人类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将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相结合,实现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只有遵循发展的原则,发展经济与培育资源相结合、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有形产品经营为林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要注重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在合理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协调生态、环境、发展、资源之间的关系。

2、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失衡

要想保持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保证生态、社会、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都以健康发展为目标,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建立在生态、社会、技术和经济共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林业稳定发展。尤其是生态与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重要,生态是林业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任何一方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都会导致林业发展受限制。就目前我国经济与生态两个方面发展情况来说,还有待调整与改善,降低生态破坏行为,提高经济水平,加强对林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

(2)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影响

林业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与投入,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而目前林业经营与管理方面并不理想,缺少有效的经营与管理措施,在经营管理中仍保留传统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现阶段林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完全成脱节的现象,林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若是再不提高管理水平,就会使得林业发展受到影响,进而林业资源出现被破坏、非法占用、肆意砍伐的现象,致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同时传统的经营理念过于死守陈规,所以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不能够获得长期的发展。

三、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现如今最新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人类带来了生态效益。但目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的建o可以帮助林业摆脱资源危机,为林业面临的经济问题解困,是如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

1、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森林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经营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将森林资源或产品直接流向用户,而是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满足和心情的愉悦。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为森林资源修养生息提供了机会,而且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的经济效益为经营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资金保障,所以森林生态旅游促进了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2、森林生态旅游减轻了商品林的经营负担

林业分类经营把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林业将商品林经营所得的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和公益林公益效益的补偿,建立健全公益林效益补偿,有利于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商品林的产业化发展要加强科技、资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公益林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减轻商品林的经营负担,为商品林的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森林生态旅游促使人们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强了当地居民、政府和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空间,降低了就业成本,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了旅游地的内需。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接受了环境的教育和生态的启迪。

结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提高了我国林业经营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资金来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实现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展林业产业体系提供了保障。各林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张立春.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旅游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区域旅游区域旅游合作概念

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促进了全球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融合,这一潮流又促进了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时代的到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就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问题――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作点探索。

一、对区域旅游和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不同界定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值得商榷,有待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旅游起源于国外,我国对现代旅游的研究,要晚些。我国旅游学术界于20世纪80年代起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和研究旅游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对区域旅游和区域旅游合作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学术界各自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涂人猛(1994)认为区域旅游是指特定空间存在的旅游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接待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活动的经营服务方式。郑荣富(1997)认为,区域旅游是依据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以及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诸要素,以客源集中的中心城市或著名的旅游点为依托,以彼此相互协作的接待服务为基础,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区域。这种界定为以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中心景点为核心、向周边扩散的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郑耀星(1999)认为区域旅游是指跨行政区域的一些旅游地域空间关系密切的地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跨行政区的旅游。这一概念强调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是跨行政区,并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来对待。薛莹(2001)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它包括合作三要素:合作主体、合作对象、合作效益。这一界定比较切合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和目标。秦学等(2002)认为:区域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自然人),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产品――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陈烈等(2002)认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从旅游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跨越行政区划甚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形成相对发达的旅游区域。梁艺桦等(2004)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由不同行为主体和不同类型旅游产业要素(资源景观、交通廊道、旅游商品、信息等)及区域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给出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定义:区域旅游合作是具有区域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旅游主体单元与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形成有机运行系统,并不断促使系统“整合功能”日趋增强和发展的演化过程。薛莹(2004)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自愿进行的自利性与互利性相统一的旅游经济活动。袁宇杰(2004)认为,广义上,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大合作区域内,围绕着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合作各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资本、劳动力、物资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的界定实际上已包含了“合作”的内容。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旅游本身不是为了经济目的,但现代旅游活动又离不开经济活动,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对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界定要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体制因素。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称谓各不相同,有称旅游板块、区域空间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协作,有称旅游圈、旅游带等的,用的多且广泛的是“区域旅游合作”一词。随着实践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内涵越来越深刻,外延的范围越来越大,有些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在地理空间上并没多大联系。在其他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约束下,为了完成某些重大的旅游发展计划或为了谋取某种共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区域或区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济主体及其他相关部门,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参与,依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区域旅游合作既包括区域内地区与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又包括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区域内合作是基础,区域间合作是区域内合作的扩展,没有区域内合作就没有区域间合作。

参考文献:

[1]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83~88

[2]郑荣富:促进区域旅游与合作加速发展福建旅游业[J].旅游学刊,1997(5):19~21

[3]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9

[4]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6~29

[5]秦学陶希东: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60~62

[6]陈烈沈静: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热带地理,2002(4):345~349

[7]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105~108

旅游经济效益篇9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及高效益等特征,其能够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则属于低碳流放,即是在旅游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旅游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模式。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发展生态旅游,这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及环境保护的实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利用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创新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采用低碳的旅游方式来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及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当前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生态旅游中更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即通过旅游生产低碳化、旅游消费低碳化及旅游产业低碳化来促进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旅游成本的节约,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低碳经济时展生态旅游,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扭转一些不良风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将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引进旅游产业中业,降低碳消耗量,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在旅游中应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将低碳环保用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做为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好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引导工作,利用低碳旅游的理念来达到旅游过程中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要创建和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新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环保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工作,以此来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观,在旅游地开发低碳环保景区,使旅游者能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 

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严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旅游经济效益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带动作用;旅游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各种发展战略随即提出。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发展旅游的重要的性,农村旅游发展随即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过哦旅游旅游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民俗为依托的发展模式。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经济问题随之显现,如人员外来化,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性,生态环境破坏化,使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不得不承担更多的严重过后果,整体发展模式缺乏前瞻性,忽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整体经济形势呈现快速发展,但发展模式发展前景不良化的趋势。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可持续性及真实性经济效益。

二、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旅游发展大多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文化民俗,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做为一种普遍而单一的模式,各地区普遍沿袭以往地区的发展模式,在模式创新上没有相应的因地制宜,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独特性,打造独特的资源的发展模式,资源利用率低。单一的农家乐形式使整体资源吸引力不高,一味的模式套用使农村旅游资源失去了整体长远的吸引力。

2.当地村民自身参与率不高,使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外来化趋势。导致部分地区村民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惠及当地村民,相反村民不得不去承担经济不合理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致使当地居民的满意度极低,破坏了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初衷,使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3.不少旅游资源场所由开发商以收购租用耕地林地等方式作为创建旅游资源的手段,使耕地林地面积进一步流失,部分农村地区政府为谋得经济的发展盲目制定不合理的招商政策,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加之资源自身利用率不高,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等因素,外形模仿城镇发展模式,使农村旅游资源失去自身发展特点,失去整体发展前景。各种资源代价过高,使当地村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经济效益。

4.各种经济模式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经济链发展模式,各种产业之间的带动作用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农村旅游经济的作用没有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值,其内在经济价值没有达到最大化,致使当地居民在失去利益的导向下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参与度进一步降低,使经济发展处于孤立的境地。

三、解决农村旅游经济问题的措施分析

1.以当地自身拥有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文化民俗,农业生态景观为依托,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独具一格的景观模式。以内蒙古地区为例,独特的牧区文化资源是其建立其独特的最大依托。可以因地制宜,开发独特的牧区旅游景观,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最原始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文明等,在充分研究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开发体验式乡村旅游,与当地居民协商使其真正参与其中,使当地居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组织当地村民建立共同的旅游收益体制,可以让旅游者感受草原上的特殊交通工具勒勒车、牧马等,参与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如挤奶、给牲畜喂草等,以感知最大化为基础。同时可以让旅游者参与草原地区特色食品的制作,如牛肉干、奶豆腐、奶茶等,地区可以提供人员负责指导,通过真实的体验增强旅游者内心的旅游感受。草原上独特的音乐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开发点,地区内可以搜集者方面的音乐艺人做为表演者和指导者,引导旅游者感受草原文化的深刻内涵。各方旅游资源充分配合,依托自有景观特点建成独特草原体验之旅,使资源利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2.提高居民参与度,地方政府在引进旅游外资的同时需考虑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居民的满意度。各旅游项目的引进以真正惠民增强当地村民的利益为基础原则,各旅游项目充分引用当地居民的参与,可以通过股制等形式,使居民的参与与其实际利益相结合。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使其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同时增长自经济效益。

3.合理规划当地政府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制定有效合理的招商政策,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必须将经济科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第一目标。政府在规化旅游设施、旅游环境布局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居民的意愿与意见。在旅游城市进程化过程中,要保持自己原有特色风貌,杜绝在外形上一味的效仿城市建筑,使资源失去自身的特殊性而失去长远发展的价值。

4.建立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作为引导带动原有一二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同时纳入发展轨道,增加农业体验旅游,使旅游者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当中,第二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充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以农村旅游经济为起点,带动城乡二元体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化经营模式。在农村地区居民素质普遍不高,对旅游经济发展认识不高。地区政府以及旅游开发人员应充分发挥带头引导作用,提高当地居民的认识。利用各种媒介,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宣传,如可利用报纸、新闻、图片墙、电子屏幕、移动传媒介质等,调动各方因素,当地居民可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当地景观进行宣传讲解。增强居民自身的发展意识,促进经济产业化,增强农村居民在旅游资源上的创造力。

6.增强各方配套设施的建设配合力度,一些乡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设施、饮食、住宿,过于落后,影响了实际服务的质量,影响了资源整体的吸引力。服务质量对于整体旅游资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着力改善配套设施的质量以提高服务质量,各旅行社可以与当地政府通过有效沟通建立各种服务网点,当地政府与当地居民应致力于改善交通状况,国家政策对于发展该类旅游的地区应大力支持,给予资金政策人员等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2]李加林,童亿勤.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透视[J].宁波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