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动物的心得十篇保护动物的心得十篇

保护动物的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51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1

从农场主到濒危动物拯救者

伦特父亲拥有胡德思普瑞特附近大片农场土地,当伦特还是6岁的小女孩时,父亲将一只捡来的猎豹孤儿(猎豹母亲因为猎杀农场主的牲畜遭到猎杀)送给她作为礼物,当时伦特就深深喜欢上了这种神奇的猫科动物,对于猎豹的感情由此一发不可收拾。1970年伦特与先生约翰・鲁德(JahannRoode)结婚。1985年伦特和她先生一起在原先家族地产的边上买下一片土地,也就是今天的保护中心位置,之后她也继承了家族的农场。但是她没有继续运营家族农场的意愿,而是把全部土地拿出来做了保护区,也就是今天的卡帕玛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中的胡德思普瑞特濒危动物拯救中心,整个占地12500公顷。

1989~1990年,猎豹救护中心成立了,主要拯救濒危的猎豹,在资深猎豹专家学者大卫・梅尔德(Davidmeltzer)以及德赛・瓦拉迪(DesVaraday)的帮助下,伦特和她的先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保护猎豹的事业中,之后衍生到其他濒危动物,包括非洲象、犀牛、野狗、狮子、地犀鸟、蓝鹭等珍稀动物,猎豹保护中心也发展成为了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如今来到保护中心,一切都是井井有条,俨然一个专业且颇具规模的濒危动物保护中心。门口就可以看到保护中心得奖的证书,以及发展20多年来众多捐赠者和赞助商的名字。在一旁的视听室,滚动播放着关于动物中心成立的介绍,两侧墙壁上也摆放着很多关于发展历史的照片。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里面摆放着猎豹的标本以及非洲野狗标本。这些都是用来介绍保护中心,让前来参观的儿童有所认知的最好方式。

保护中心的“居民”数量不少,猎豹就有10多只,分不同区域,有些刚被引入,有些则可能在返回大自然过程中遇到问题而继续留在保护中心。还有不少濒危的地犀鸟、濒危的非洲野狗,甚至有一对伦特从马戏团买回来的年老狮子,在这里过着“退休养老”的日子。

可以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很少有女性能够拥有像伦特这样对于猎豹和动物的激情投入,以及她对于动物保护所做出的努力贡献。在过去10多年中,超过270只新生猎豹或者猎豹孤儿在这里接受悉心照顾和抚养,并有90%以上的猎豹最终被成功放回自然环境生存。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及科学喂养方法,如今南非的猎豹已经不再是极濒危动物。

猎豹女王的激情和艰辛

我在参观胡德思普瑞特濒危动物拯救中心的时候,正好有机会与伦特・鲁德女士见面,并简单聊了一会,真是受益匪浅。

伦特虽然已年过花甲,但是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对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她说了很多以往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故事。她觉得“对于猎豹的激情,是上天给予的天分,所以她有让这些猎豹得到保护的使命感,让他们最终能够重回大自然。”维持保护中心正常运转并非易事,花销很大,比如说这么多动物的食物,他们每天购买大量新鲜牛肉来喂食猎豹以及其他濒危动物,加上管理员,整个保护区的维护、防止盗猎等费用,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之前她的先生一直依靠自己的生意支撑伦特对于猎豹的保护行动。但是在2008年她的先生去世后,她的财务顾问让她关掉动物保护中心,但是她不愿意,依旧拿出自己的家产,继续这一伟大的工作。

她说保护动物,给它们吃喝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延伸内容,比如对于猎豹的研究,如何更好地了解它们,掌握它们的行为,以减少日益严重的冲突才是关键。此外,整个保护区还是当地重要的野生动物科普基地,开放给当地孩子参观,教育当地孩子如何对待动物,如何保护环境,并定期组织猎豹志愿者学生项目。对于伦特而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赞助,以及保护区酒店的经营。但是相对于保护区开销和这些动物的开销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她现在投入的资金,总有用完的一天,真心希望有一些赞助或者喜欢的朋友去那里住住玩玩,也算是给这些动物的支持。

对话结束后,伦特要开始喂食几只王猎豹联络感情了。进入王猎豹区域,伦特让我离得稍远些,因为这个王猎豹只认她和饲养员。她手里拿了一些肉块,所以王猎豹很乖的在身边,像一只大猫。从她和猎豹的亲密程度可以看出她对于猎豹执着的爱。

这些王猎豹的斑纹特别深,在野外很少看见,因为它们深色斑纹很容易暴露,不利于捕食,因此这些王猎豹在野外存活率不高,所以伦特在这里饲养这些王猎豹孤儿或者在这里出生的小王猎豹,已使得这一独特的亚种不至于消失。

虽然看着这些猎手如今只能呆在笼子里有点遗憾,但是总比看不到它们要好,毕竟伦特曾经尝试将带着追踪器的王猎豹放回野外,但是效果不好,王猎豹无论捕食还是追求配侣都有问题,所以只好留在这里。

快乐的“常住民”

卡帕玛保护区里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营地,那也是让伦特引以为豪的高端营地,并不只是因其拥有豪华的硬件设施和周到的管家式服务,更重要的是营地的名字和它的主题:扎布兰妮。扎布兰妮是一只非洲象的名字,在当地语言中是“快乐”的意思,事实上营地就是以这个大象名字命名的。扎布兰妮其实出生于克鲁格国家公园,当时只有3个月大的它不幸陷入泥潭无法自拔,遭到象群遗弃,被胡德思普瑞特濒危动物拯救中心管理人员救下,抚养长大。也因为这只好运的大象,伦特开始关心更多的濒危野生动物,而不仅仅局限于猎豹。

野狗也是这里的“常住民”之一。肯定有朋友会问,为什么保护中心要在这里养着这么一群野狗,还要向游人开放参观。原因如下:这群野狗来自于两窝孤儿,被送到保护中心,在这里长大。伦特可以有两种做法,一个是等它们成年后放回野外,另一个是保留在中心。最后选择后者,是因为一来把野狗放回野外成功率比较低――不同于猎豹,野狗有很强的领地意识,而且成群生活,贸然放回可能导致这些从人类保护下长大的野狗死亡;第二在基地有一群野狗可以给动物研究学者(这里是南非重要的濒危动物研究中心)更多研究野狗、了解野狗的机会;第三,保护中心需要这么一群野狗向广大游客展示,告诉他们这就是非洲目前最濒危的猎食动物,在野外几乎难以见到,在这里可以观察、拍摄、了解,对于宣传推广是好事情。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2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存在问题;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78-02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移动文物必定会受到风化、人为损坏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关键所在。

一、不可移动文物概念界定及其保护

(一)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界定

不可移动文物又称古迹、史迹、文化古迹或历史遗迹,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涵盖政治、军事、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娱乐、劳动、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领域,弥补了文字和历史等纪录不足之处。

不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是文物的组成部分,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不可移动文物比可移动文物更具有历史直观真实性。一旦一个建筑物或遗址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或暂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时,通常就受到主管机关保护,未经许可,包括所有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意变动、修改。

(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内容

1.加大对新的文物发掘的保护力度。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田野文物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各地政府与相关部门既要抓好县、乡、村群众宣传教育,又要加大安全巡查、检查力度,及时排除隐患,同时与公安部门紧密配合,打击文物保护范围内的违法违规活动。

2.保护文物的原貌和完整,做到修旧如旧。文物都有自身的物质属性和直观形象,对文物的修复,应当充分尊重文献记载的内容,按照其原有的形制加以修复和复原,努力将其历史原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增强其历史可信度。

3.保护文物的文化特色。从文化范畴看,文物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形式,是物化了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进行城市建设或开展旅游业的同时,要维护文物的文化特色,不能为了当前利益盲目修整,破坏文物特色。

二、当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文物的保护十分重视,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当前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物的保护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来说,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破坏和损坏文物,在文物的修复工作中,要尊重原物的设计,不能随便加以自己的想象。以此为对照,在当今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文物修缮,好心办坏事。不可移动文物年久失修容易坍塌,很多政府部门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使其能够流传千古,让后人观瞻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但是修缮文物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修整,不能翻新。可是在某些地方,由于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成为了旅游重地,很多游客前来观赏,但是很多当地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认为文物的破旧十分寒酸,不能体现出生活富裕的面貌,就将那些历史悠久,很有文化价值的古墓和祠堂大加修整,甚至将一些很有特色的墙面上贴满瓷砖,或者画彩图,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了古朴之风,就连文物的历史价值也大打折扣。很多诸如此类的“好心”修缮,让历史文物慢慢地走向了灭亡。

2.旅游的开发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当前,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改善,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门新兴产业,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就更多地开始关注对历史的探索。于是,大批的游客前往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观瞻游玩,与此同时,引发了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矛盾。

第一,游客过多,容易对文物保护的环境带来破坏。一般文物都是质朴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这种现代商业的喧嚣破坏了文物本身安静朴实的环境,破坏了文物本身的美感。

第二,一些文物保护部门在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忘记了对文物。

保护的初衷,大肆开发,这种过度开发利用行为大大减短了文物的寿命。

第三,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开发旅游资源,招揽游客,不顾实际的条件,盲目开发地下文物,有些文物甚至还不具备保护条件,这样的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文物毁灭性的破坏。

3.旧城改造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城市不断地进行进行造修建与改造,这就与文物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深。尽管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使得文物与景点的相互结合,进行合理开发保护。但是那些毁坏文物,造成历史文化破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决策者认为现在是科技社会,人们对城市地关注更多的在于城市的建设,片面地认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文物的保护不放在心上,当文物保护与城市改造产生了矛盾时,他们宁愿舍弃文物也要继续进行城市改造。在某城市就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些部门想要拆掉四合院,用来修建道路和商住楼,即使有些旧楼被保存下来了,一些地方决策者认为旧楼太过破旧影响城市的美观,于是把它们进行翻新,把旧的焕然一新,他们认为这是提升了城市的美感,其实这样的做法完全破坏了文物的历史价值。

(二)原因分析

不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文物破坏的情况,在机场、港口、公路等地方,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物破坏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为局部利益,肆意破坏文物古迹。从整体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关心和保护文物的意识还不够强,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经济建设高于一切的想法,致使在开发建设中,破坏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

第二,人们没有相关的文物保护知识,缺乏相关的正确指导。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建设时,没有按照规定事先进行文物勘探,致使文物古迹遭受毁坏。还有些地方利用当地的文物资源开展旅游业,滥建旅游景点,破坏文物古迹。

第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够法制化和规范化。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颁布多年,但是文物执法的主体不仅仅是文物部门,还有公安等执法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行动不一。执法力度不够,致使破坏文物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及时处理。

第四,文物保护力量薄弱。我国地域广阔,古遗迹多,仅靠文物部门几个人和有限的经费,难以实施全面保护。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是我国现有的考古和文物修复的专业人员还比较少,以致文物保护单位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措施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加强文物保护至关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强化管理措施,保护文物安全,传承民族文化。其次,要重视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价值。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绝对不能再出现为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现象。再次,应当加大对现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增强大家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民保护体系,政府和群众相互结合,从上级到下级,形成正确的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让任何一个破坏分子有机可乘,让重要的文物得到保护,让我国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第二,及时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对于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应该尽早纳入法律法规的保护,同时也要对不法的占用利用做出法律规范。随着考古的发掘越来越多的文化遗址被发现,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史迹建筑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以便在以后的保护中有更完善的法律条文可依。

第三,旅游的开发和城市的建设,或多或少都会对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把有重大价值的重点文物放到城乡规划当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让它们远离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破坏,让不可移动文物更长久安全地流传下去。

第四,加强培养基层文物管理人才,积极对外引用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政府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技能,并且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适量地增加文物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对于一些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可以让其转岗或者清退,要有一套严肃公正的工作体制,遵循有为才能有位的原则,严肃纪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五,在合理利用文物的前提下,多筹集资金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针对文物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对文物保护的措施规划。要充分发挥文物的历史价值,合理适当地开发旅游业,免费参观文物,但可以研究一些精美的纪念品,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然后将所得资金用于对文物的保护上,可以用来弥补资金上的缺乏。

四、结语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的遗物,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物的保护有一定的难度,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各地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有策略地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民群众也要投身到对文物的保护中来,使之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先耀.安徽池州发现百年路基[eB/oL].中国文物网版,2008-

05-21.

[2]卢杰英.浅谈城乡风貌改造中的文物保护问题[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黄晓勇.试谈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3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65-03

目前,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就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而言,一方面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提升博物馆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和保护研究基础的改善、完善,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文物病害状况及腐蚀机理,并对文物病害的发作进行早期干预,为文物病害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甘肃省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是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自1960年正式设立文物保护修复机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以来,甘肃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甘肃全省以及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目前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水平和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落后,加之文物研究、修复工作场所使用面积不足,受场地狭小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添置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难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求得事业的持续发展。

为改变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研究工作的现状,进一步提升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博物馆于2015年3月开工启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科技修复大楼改扩建工程”,自筹资金600万元,将位于馆东侧原三层砖混结构办公大楼改建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修复中心,改建、扩建总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全部用于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科研、文物修复等基础研究工作。

2013年,甘肃省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甘肃省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控方案》,该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目前项目正在实施当中。为进一步完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科技保护技术、水平和研究基础,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能力,同时为配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修复中心的改扩建建设,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制了本专项方案,拟向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项申请共计5869.41万元经费。在预防性保护研究基础方面,通过配置一批文物科技保护仪器和修复专用设备,加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研究基础和科技实力,提升甘肃省博物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一、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

(一)文物收藏单位概况

甘肃省内严格意义上的文物收藏,始于建国以后。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馆藏文物以古生物化石标本、彩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瑰宝、近现代革命史料等独具特色,在中华文物宝藏中亦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和邮电事业的标志。

甘肃省博物馆下设专业文物保护和修复部门――文物保护中心,另外,还下设自然部、历史考古部、信息资料中心、陈列部、研究部、社教部、网络中心、保卫处、办公室等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48人,其中业务人员约占2/3,包括在职高级研究人员31名,中级研究人员51名,初级研究人员46名,具有雄厚的历史考古研究基础和文物保护力量。

(二)文物收藏与展示概况

1.文物收藏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珍贵历史文物7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组),国家一级文物721件(组),二级文物2637件(组),三级文物48241件(组)。彩陶、简牍文书、佛教艺术品是该馆藏品的三大特色。闻名遐迩的原始彩陶、汉代木雕、文字简牍、佛教艺术品、丝绸之路文物等,精美绝伦,弥足珍贵,在中华文物宝藏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库房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各类库房28间,按类别、质地分为金银器、灰陶、彩陶、革命、瓷器、石器、书画、钱币、民俗、近现代、杂类、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及临时整理库房。库房内安装摄像监控系统及通风系统,缺少温湿度控制系统。

库房内文物藏品采用金属组合柜架、密集柜、木制柜按类型分柜存放,除少数珍贵文物定制了囊匣(均为老式木制夹衬囊匣)外,大部分均直接放置于柜内隔板表面或屉内,随着文物逐年增多,囊匣数量严重不足,总体还远未达到可移动文物保存微环境控制的要求。

2.文物展示

目前,向社会推出的展览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32个固定陈列,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地理文化。

自建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各类展览近300个,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馆藏文物多次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克罗地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为宣传甘肃做出了贡献;同时,博物馆发挥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开展文物保护与研究,其中三项文物保护课题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古生物与古人类、原始彩陶、长城文化与中西交通、简牍学、佛教石窟艺术、西夏文字与历史、古代书法艺术等科研学术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甘肃省博物馆对外开放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三大基本陈列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1年,甘肃省博物馆“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3年,甘肃省博物馆“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荣获“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秀奖。

3.文物保护与修复状况

甘肃省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博物馆之一。在起步阶段,就明确提出了文物保护的理念,开始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工艺保护文物的探索,在吸收文科人才开展历史研究的同时,特别吸收理工科人才来不断充实文物保护科技工作队伍,这些科技人员后来逐渐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骨干。近年来,随着新馆大楼改造工程完成,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随之,在实验室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由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和古字画装裱室组成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一直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继承传统的修复工艺,发展现代科技保护技术,全力推动全馆文物科技保护事业的陕速发展。

目前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文物修复、科技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物修复数量,据不完全统计,自成立保护实验室至今,修复保护馆藏各类材质文物近万件;二是除负责本馆馆藏文物的修复保护外,还承担着甘肃全省地县馆藏文物技术保护以及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下达的相关项目;三是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科研技术水准,尤其以潮湿环境下壁画和糟朽漆木器保护研究最具代表,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其中:“pS―C加固材料的研究”课题获1989年度文化部文物科技进步二等奖;“潮湿环境下壁画加固保护与霉菌防治研究”成果获国家文物局1996年度文物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1996年度甘肃省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一等奖;“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五号墓半地下式复原研究”获1996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潮湿环境下壁画地仗加固保护材料与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二等奖。

4.文物腐蚀损失状况

2004年,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重点调查单位,重点对本馆馆藏文物腐蚀状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各类材质文物合计8107件,其中一级文物508件,约占馆藏一级文物的82%;二级文物1556件,约占馆藏二级文物的81%;三级文物5989件,约占馆藏三级文物的38%;一般和未定级文物54件,约占馆藏一般和未定级文物的0.8%。

腐蚀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博物馆大部分文物藏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其中漆木器类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有漆皮起翘、干裂,胎体糟朽、变形等,调查漆木器文物中,中度腐蚀以上文物高达77.51%;纸质类文物普遍存在折痕、折裂,糟朽也很严重,少数也存在虫蛀和霉变现象,中度腐蚀以上文物达27.96%;纺织品类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是糟朽、残损、血渍、水渍污染等,中度腐蚀以上文物达70%;陶器是甘肃省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类齐全、品位高,这类藏品存在的主要病害是表面沉积物、盐析、破损、彩绘层酥粉、褪色或脱落等,中度腐蚀以上文物达71.42%;金属文物在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金属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有表面硬结物、无害锈、粉状锈、通体酥解等,调查金属文物中中度腐蚀以上文物达72.48%。

二、项目背景

当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大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建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借助现代先进科学仪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为特色的文物科技研究工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化”概念正在形成。

国际文物保护科技领域的国际性机构“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已成立了50多年,其在意大利罗马总部同时建立了规模庞大、设施完备、面向全球的培训与研究并重的科学实验室、修复实验室和图书资料馆等。西方各个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韩等国家的许多博物馆,都建有配备先进科学仪器设施的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和部级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为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反观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工作,其总体发展依然滞后于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建设方面比较迟缓,对繁重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的支撑明显不足。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我国蕴藏了大量的遗物、遗址等各种文化遗产,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文物保护形势。根据2010年统计,全国现有国有文物博物馆3589家,文物博物馆系统拥有馆藏文物3018.54万件(套),而且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每年还有万余件文物出土,但这些文物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据“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馆藏文物中,有半数以上文物遭受了各种病害的侵蚀,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文物近243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16.5%,其中珍贵文物42.6万件,总经济价值估算高达2500亿元。因此,保护修复这些珍贵文物,尽可能延续其寿命,是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建设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科研机构,更好地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升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各地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不少省市纷纷新建、扩建或筹建现代化的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在保护研究基础方面配备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仪器设备,如已建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配置了4000多万元的科学分析仪器,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中心配备2000万元的专用设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也已经配置了数千万元的文物保护修复设备。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目前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省级以上(含)的科研机构84家,共建成499个实验室,共拥有2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为99246.2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小型科研仪器设备3296台,总价值59720.6万元,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85台,总价值39525.6万元。

为了有效保护修复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要求通过文物健康评测、本体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提升和增强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使我国7+3个文物保护综合技术中心的设施设备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先进行列,加之31个省部共建区域性保护国家修复中心、93个技术推广站以及15个移动系修复实验室的建成和发展,合理布局,建立起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全国三级网络和移动修复网络,使我国文物行业在科技资源整合、自主创新能力、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综合能力得以极大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甘肃作为全国文物大省,文物藏量众多,科技力量雄厚,文物保护技术领先,在建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科技修复大楼,是目前和今后甘肃地区唯一的馆藏文物保护科技专业机构。因此,在甘肃省博物馆率先建设―个现代化的馆藏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配置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仪器设备十分必要,这既是甘肃乃至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是提高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三、实施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研仪器应用于文物保护行业的产品日益增多,有些仪器厂家还特意针对文物保护研究的特点,不断改进仪器参数、配置等,以适应文物分析样品珍贵性的实际隋况,为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这些年轻人才的涌入给文博事业增添了新的血液,他们的思维理念先进、动手实验能力很强,来自于众多不同的专业背景,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并应用于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使得他们在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提高,同时也促使他们敢于并有能力应用先进的、之前未应用于该行业的仪器去研究、去探索更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国家文物局一系列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制定,特别是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文物病害评估标准、文物检测标准等的具体实施,对于各种文物参数的测量、各种病害的鉴定、文物本体修复和预防性保护这些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或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作保障。因此,齐全的仪器设备是标准执行和高效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4

心肌保护的研究起源于1950年Big-elow提出全身低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1960年Shumway和Lower分别报道了心脏局部低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mel-rose又提出心脏停搏液技术,1978年Stthomas液使心肌保护技术变得成熟,给心脏外科带来了飞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心脏不停跳心肌保护技术,至今对心肌保护技术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和发展,心肌保护的慨念已从单纯术中心肌保护转变为术前、术中和术后全面的心肌保护。本文将对心肌保护的一般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供同行参考。

1心脏停搏液灌注方法

1.1顺行灌注顺行灌注即经主动脉根部冠状动脉灌注,是最常采用的灌注方法,适用于绝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一般在升主动脉根部灌注,也可通过冠状动脉或血管桥灌注。同时心脏周围放置冰屑,使局部温度在4℃左右,心脏快速停搏降温,灌注压不宜超过26.7kpa,灌注速度250~300ml/min,灌注量l0~20ml/kg。优点:能较确切地将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肌。缺点:灌注压力如果太大会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并沿其行走路径导致缺血性心肌损伤。

1.2逆行灌注逆行冠状静脉窦灌注简称为逆行灌注[1],由Lillehei1956年首次提出,1978年Solorzano和1982年menaehe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具有适应指征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病人,可以切开右心房插灌注管入冠状静脉窦开口,也可以通过荷包缝线内切口插灌注管入右心房后再引导插进冠状静脉窦,压力小于8kpa(60mmHg),灌注量10ml/kg。优点:停搏液在心肌分布的均匀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缺点:冠状动脉窦壁非常薄易被灌注管尖端穿透,以及灌注管插入过深使右冠状静脉窦灌注不足等。

1.3顺行和逆行联合灌注近年有人提出进行顺行和逆行灌注相联合,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灌注的缺点[2]。如冠状动脉狭窄行旁路移植时,顺行灌注可能使狭窄动脉分布的心肌得不到有效灌注,联合逆行灌注可使灌注液均匀到达心肌各层,从而获得最佳的保护效果。目前联合灌注仍在研究之中。

2心脏停搏技术与不停搏技术

2.1心脏迅速停搏技术最早的心脏手术只能在间歇钳夹主动脉形成心脏缺氧性停搏情况下进行,心脏在停搏前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心室颤动,心肌三磷腺苷消耗明显增多。自1955年melose提出心脏停搏技术和1973年Gay成功应用冷钾心脏停搏液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以后,低温含钾停搏技术已成为目前心脏外科最常用的心肌保护措施之一。研究证明心脏如能迅速处于舒张期停搏状态,可减少约90%的心肌耗氧量,二氧化碳、氢离子等有害物质堆积减少,心肌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备得到良好的保存。心脏迅速停搏已成为常规的心肌保护方法,近年温血高钾停跳技术也得到很好的应用。

2.2心脏不停搏技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心脏不停搏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中体温维持在34℃左右,不阻断主动脉,以温氧合血灌注心脏,使心脏在无负荷条件下跳动[3,4]。这类手术刚进入临床时以右心系统手术为主,后来逐渐开始进行左心系统手术。优点:具有减轻心肌损害程度、避免再灌注损伤。缺点包括:(1)回心血量多,术野暴露差;(2)心脏复跳时容易发生气栓;(3)术中有发生心室颤动的可能性;(4)冠状静脉回流较多,心内吸引多,增加了血细胞的损伤,术后溶血、血红蛋白尿出现几率增加。

3心脏停搏液

3.1晶体停搏液近年认为心脏停搏液中钾、镁要维持适宜浓度,添加葡萄糖、胰岛素、三磷腺苷或者磷酸肌酸等能量代谢基础物质可提供能量,维持阻断期心肌缺血期间的代谢所需。一般认为pH值宜超过7.4,这样可缓冲和抗衡无氧代谢所引起的酸中毒。目前,对晶体停搏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改进停搏液成分上,有学者指出添加适量的普鲁卡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可以稳定细胞膜,加入钙离子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减少再灌注时钙离子内流,也有研究指出使用自由基消除药或抑制自由基的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甘露醇、别嘌呤醇和氧嘌呤等,可以对抗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心肌。

3.2氧合血停搏液晶体停搏液配置简单、使用方便,电解质浓度也与血液相似,但缺乏蛋白质、补体等胶体物质。如使用氧合的晶体停搏液,氧含量必须很高才能提供有效的氧分布,而过高的氧饱和度对内皮细胞会产生毒性,导致心肌细胞水肿,因此有人提出使用氧合血停搏液。灌注后心脏处于有氧环境,三磷腺苷消耗减少,无氧代谢降低,能较好地维持胶体渗透压,缓冲能力大于晶体停搏液。近年的研究表明氧合血停搏液也存在不足,如温度低于l5℃时血红蛋白曲线左移,心肌细胞摄氧受到影响,同时血液中会产生红细胞滞留、血小板聚集等现象,影响心肌微循环灌注。多数学者认为这类停搏液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

4不同温度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4.1冷停跳液自1950年心脏低温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后,目前已成为最常用的心肌保护方法之一,方法是:间断灌注适量冷停搏液(4℃),同时应用冰屑或冰生理盐水持续作用于心脏表面[5]。优点:(1)降低代谢、氧耗以及能量消耗;(2)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缺点:(1)低温可抑制肌浆膜及肌浆内质网的钠、钾和钙的三磷腺苷酶系统,使细胞容量失控、发生肿胀;(2)低温可降低细胞质的液态性和胞膜酶功能,从而使心肌细胞膜电活动和运输功能失调;(3)低温限制了葡萄糖利用与三磷腺苷的生成,造成能量负平衡;(4)低温造成的氧离子曲线左移和细胞外液碱化可使释氧活动下降,造成相对组织缺氧。最近有研究指出,15℃时心肌三磷腺苷消耗量、氧需量反较22℃时增加,代谢功能恢复时间也明显延长,且术后会出现心律失常和肺部并发症[6]。显然在20℃左右已充分发挥低温的优点,并能避免更低温度带来的损害。

4.2温血停跳液1982年Rosenkeane首先倡导温血停跳技术,逐渐人们较为一致地认可温血停跳液。优点:(1)温血间断或持续灌注可为停搏心肌提供最佳代谢环境[7];(2)使心肌处于常温有氧状态下停跳,心肌细胞在最小氧需下得到最大的氧供;(3)温血有利于携带和运输氧,缓冲pH值,提供适当的渗透压,且代谢底物的功能也处于最佳状态[8];(4)有利于心肌电生理活动、酶学及形态学的改变,对不成熟心肌及病变较重的心脏更有利。缺点:(1)降低流量或停灌注(有意识缺血),心肌出现温缺血性损害;(2)易致心肌灌注时绝对流量不足造成无意识缺血性损伤(无意识缺血)。(3)部分温血停搏灌注因停搏不满意须改用冷停搏。温血停跳液分为常温(35~37℃)、微温(30~32℃)、中低温(28℃)。常温易激活全身炎症反应,易致电解质紊乱,组胺释放增加、外周血管扩张致低灌注压等等。ma等研究认为28℃中低温血持续灌注对代谢及心功能保护优于37℃。

4.3常温停跳液与冷停跳液的联合应用既然常温及冷停跳液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又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及副作用。有学者认为将二者联合应用形成优势互补。alien等[9]回顾了567例儿童心脏外科手术,认为“温一冷一温”含血停跳液灌注模式是最佳的心肌保护方式。

5缺血预处理(ipC)心肌保护

1986年,murry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ipC对心肌的保护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内源性保护。ipC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近来研究表明短暂缺血一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腺苷、一氧化氮、缓激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与蛋白激酶C(pKC),引起靶蛋白磷酸化及atp敏感钾通道(Katp)的开放以达到保护效果[10,11]。延迟性保护机制涉及基因转录、蛋白质的合成等,保护性蛋白,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可能是参与该保护性机制的重要环节[12]。优点:(1)保护范围广,能减轻缺血心肌的致命性细胞损伤,保护微血管的存活,缩小心肌梗死坏死范围[13];(2)能明显加快术后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保存心肌收缩力,对抗心肌顿抑作用[14];(3)能提高心室颤动阈值,减少缺血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缺点:ipC虽然是一种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式,但毕竟是一种损伤性的过程,且由于缺血的最佳时间、安全时限及个体差异等诸多问题使ipC已成为目前乃至将来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

6药物保护

药物预适应(pharmacologicpreconditioning,ppC)是指用药物取代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而诱导缺血预处理效应,即用药物模拟缺血预适应中的介质而产生预处理效应。术中用药或心肌保护液的添加成分,如心钠素(anp)[15]、钾通道开放剂、腺苷激活剂[16]等对心肌保护的效果均取得新的进展。心肌保护的概念还应包括术前、术后的药物治疗。经过术前、术中、术后全时相处理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心肌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法。浅中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作为一种最接近生理的新的手术方式,突破了心肌保护的传统概念,具有独特的心肌保护效果,值得推广应用,但应严格掌握的适应症。ipC作为一种内源性防御机制,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将ipC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领域,并成为一种治疗手段,目前还为时尚早。药物预适应可能是ipC临床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由于ipC需要多次短暂地阻断相应器官的血管,本身会造成一定的组织细胞损伤,而且ipC的临床应用受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进一步深化ipC机制研究,特别是研究ipC引发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明确ipC的最终效应物,对于开发更具有特异性的药物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药物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这种内源性保护机制,以期望为临床提供一种药物,维持高危患者长期处于理想的保护状态,这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由于心脏搏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温度维持在34℃,没有中低温过程,已经运用成熟的体外循环血液稀释晶胶体比例预充技术等理论是否适应仍在探讨中。目前多数的心脏医生认为心脏迅速冷停搏可提供一个安静无血的手术视野,便于操作,效果确切,易于掌握。主张将心脏冷停搏技术作为心肌保护的常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新根,殷凤珍,刁文瑜等.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肌保护的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1):58~59.

[2]李刚,田伟忱,李松梅等.应用磁共振技术评价顺逆行心肌灌注效果[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6,22(1):32~34.

[3]何巍,林辉,陈铭伍等.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1):678~680.

[4]林辉,何巍,彭青云等.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附1106例报告)[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3):129~131.

[5]VanCampJR,BrunstingLa,ChildsKF,eta1.Functionalrecoveryafterischemia:warmversuscoldcardioplegia[J].annthoracSurg,1995,59:795~802.

[6]张宝仁,邹良建,徐志云等.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1154例长期效果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43~246.

[7]LichtensteinSV.warmheartsurgery:concept,concens,andfuturecourse[J].JCardiovascSurg,1993,8:161~166.

[8]Gozal-Y,Glantz-i.normothormiccontinuousbloodcardioplegiaimproveselectrophysiologicrecoveryafteropenheartsurgery[J].anesthesiology,1996,84(6):1298~1306.

[9]allenBS,BarthmJ,ilbawimn.pediatricmyocardialprotection:anoverview[J].SeminthoracCardiovascSurg,2001,13:56~72.

[10]inagakiK,Churchille,mochly-RosenD.epsilonproteinkinaseCasapotentialtherapeutictargetfortheisechemicheart[J].CardiovascRes,2006,70(2):222~230.

[11]DasB,SarkarC.Similaritiesbetweenischemicpreconditioningand17beta-estradiolmediatedcardiomyocyteKatpchannelactivationleadingtocardio-protectiveandantiarrhythmiceffectsduringischemia/reperfusionintheinactrabbitheart[J].JCardiovascpharmacol,2006,47(2):277~286.

[12]Riksennp,Smitsp,RongenGa.ischemicpreconditioning:from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toclinicalapplication-parti[J].nethJmed,2004,62(10):353~363.

[13]miurat,iimura.infarctsizelimitationbypreconditioning:itsphenomenologicalfeaturesandthekeyroleofadenosine[J].Cardi-ovascRes,1993,27(1):36~42.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5

关键词:植物保护;发展现状;新世纪展望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2083

博兴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温度高,降水丰富,耕地面积大,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实行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对博兴县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建立完善的植物保护应用体系,将植物保护技术更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发挥其价值。

1植物保护现状

1.1推广效率低

从事植物保护推广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使得植保科技转化率低。在植物保护工作进行时,不能全面开展,不能把植保重点,植保目标不明确,不能够迅速地找到问题并解决,不利于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影响工作效率。

1.2植物保护体系不健全

当前,相应的成立了植物保护机构和办公区,配置了植保工作技术员,但是植物保护体系还缺乏许多专业性设置,缺少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全程记录和监督,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无法迅速得到解决,也无法真正发挥植保的作用,降低了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不利于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开展。

1.3缺乏管理经费

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资金短缺,无法添置和更新设备,缺乏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影响植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缺乏资金,植保部门无法维持正常的开支,不能有效地运转,那么植物保护只能流于形式。

2新时期植物保护展望

2.1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当今形势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建立专业的技术培训体系,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定时定点地组织专业植物保护技术人员对人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让人人都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技术,从而推动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促进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同时要让人们了解政府对植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决心和信心,由政府出资建设植物保护基地,公开透明地开展植保工作,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让人们了解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直观的感受植物保护技术的优势,亲身体验植保成果,增加人们的信任度,从而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

2.2加生物防治

对农田植物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前提是要创造出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大环境,从而保证当地现有的天敌资源,协调好保护天敌与化学防治之间的矛盾,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保证有益生物,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2.3提高农民保护意识科学除草

要大力推广植物保护新技术,强化农民对植物的保护意识,改变固有的传统种植思想和方式,减少人们对农业化学物质的依赖和使用,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学农药对生态引起的破坏,有关部门要重视生物防治、物理科技和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运行,从源头上限制生物入侵情况,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4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人员要重视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将其纳入日常的核心工作之中,同时要统筹农业生产活动,要同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进行密切的联系,强化沟通交流,协调工作的一致性,相关负责人要签订责任状,积极组织各部门开展落实植保工作,确保农业健康发展。

2.5绿色植保技术

植物保护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工作方式,调整工作结构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植保经验,大力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提倡使用生物、物理、农业、生态等方式应用。提倡绿色植保技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

植物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漫长的工作周期,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加大工作的投入力度,强化各项植保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植保工作者也要充分认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植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制定工作计划,科学的进行各种病虫害防治,帮助人们科学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高,促使农业安全生长,实现博兴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广泛地进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6

一、继续完善协会组织建设

在*6年完善协会秘书处常设机构建设的基础上,*7年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协会分支机构的建设上。现在全疆13个地州和部分重点县市已经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另外在天山西部林业局、阿尔泰山林业局也建立了二级分会。在原有的马鹿委员会、雪莲保护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又新成立了野生鸟类保护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团结了一大批爱鸟、护鸟的有志之士,投身于*的野生鸟类保护事业;还在*大学成立了以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大学工作委员会,这是在协会组织模式上的一种创新,通过协会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动性,释放他们的激情和活力,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一)"爱鸟周"活动

*7年是爱鸟周活动在全国开展25周年纪念,继*6年在伊犁州举办全疆"爱鸟周"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之后,*7年"爱鸟周"活动在南疆博湖县美丽的博斯腾湖畔举行。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宣布对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家、普通老百姓进行表彰,树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榜样,这种形式的表彰在*还是第一次。"爱护野生动物,迎接绿色奥运"青少年野生动植物摄影展览也与"爱鸟周"仪式同时开展,共展出摄影片近*张,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选材新奇独特,画面引人入胜,表现了青少年活跃创新的思维,多才多艺的良好素质以及关注奥运、关注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各地州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制作的爱鸟周板报多方面展示了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雪莲维药、*昆泰药业的板报充分反映了企业的良好状况及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央七套、自治区电视台、*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新闻社及州、县等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二)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是科学技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任务。协会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各种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参与保护事业,在参与和学习中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7月初,协会组织了"揭秘夏尔西里--青少年科考活动",协会选择*0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重新划界后归属中国的夏尔西里保护区作为考察地点,这次活动既是一次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又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整个活动中,生态教育和爱国教育形成了密不可分同时又互相促进的效果。美丽的环境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而环境的保护又离不开祖国的强大。如果没有坚强的祖国做后盾,也许美丽的夏尔西里仍然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块神秘土地。所以,"环保"和"爱国"这两个主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取得了相得益彰的突出效果。该活动被评为自治区"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重点项目,*电视台、*工人时报等媒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紧接着协会又与中科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学生竞赛委员会、*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生化学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崇尚科学、珍爱生命"夏令营,组织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疆内各地区获得前三名的学生及指导老师,共十几个地州二十余所学校的40余名师生先后参观了卡拉麦里保护区、五彩城、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天山野生动物园、南山风景区、地质博物馆、师大北鲵馆和科学院标本馆等地,为全疆优秀生物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机会,提供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未来的"小小生物科学家"的健康成长创造发展空间。通过这次夏令营,更加激发了他们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热情,回去以后,他们的这种激情必将感染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我们播下了一棵棵绿色的种子,通过他们,这些种子将撒向全疆各地,结出一个个丰硕的果实。

协会还与*中学生物学会联合举办"保护野生动物,迎接绿色奥运"青少年摄影展,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使青少年树立起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到"建立和谐社会、共享自然"的行动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及各地州协会进行了征集选拔工作,精选出一批优秀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选材新奇独特,画面引人入胜,表现了青少年活跃创新的思维,多才多艺的良好素质以及关注奥运、关注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全疆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共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六名,优秀奖十名。

(三)分会活动

各二级分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充实了协会的活动内容,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尤其是新成立的野生鸟类保护专业委员会和*大学工作委员会。

野生鸟类保护专业委员会组织爱鸟人士,开展了多次观鸟、投放鸟食、投放金银花预防禽流感的活动,还自费救护鸟类1万多只放生到野外,并且通过展出宣传展板、悬挂鸟巢、自编文艺演出等方式把保护鸟类的活动办进社区,与社区群众进行最直接的接触,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最近他们还对*候鸟的一个重要栖息地--青格达湖湿地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了影响候鸟生存的潜在威胁,及时向自治区有关部门和领导作了报告,并着手准备建立*国际候鸟迁徙补养科普观察研究教育基地青格达湖生态湿地永久性保护区的方案。

*大学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在坚持每周一次例会,学习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的基础上,以科普宣传、参观野生动物园、标本馆、参加定向越野赛,放映野生动物类影片等形式,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的大学生社团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四)其他宣传活动

1、9月15日,协会响应自治区科协号召,参加"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活动,积极宣传野生动植物和环境保护知识,得到了自治区科协的好评。

2、9月18-19日,协会与*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网络影视中心、安利*分公司合作开展"关注普氏野马,构建友好环境"主题活动。

3、12月1日协会与*鸿福大饭店联合举办"相约*8--鸿福童话圣诞--关爱野马与绿色奥运同行圣诞迎新点灯仪式",在点灯仪式上举行了"普氏野马保护基金启动仪式",并在饭店大堂内设立"野马保护基金捐助箱",希望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努力,保护野马。

4、12月28日协会、野马繁育中心参加了乌市第十三中学初二十班的学生的"保护野生动物、关爱普氏野马"主题班会,以"听政会"的形式,同学们扮演了从政府工作人员、科技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饲养野马工人和普通群众等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阐述了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充分表现了青少年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生态文明、关心社会状况的向上精神面貌。

三、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联系政府和群众

协会利用自身与社会公众联系紧密的优势,注重收集群众意见,积极向上级部门反馈,并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时组织群众学习、理解,架起政府与群众相互沟通的桥梁,竭尽全力当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助手。比如在*6年12月1日《*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后,协会印发各种宣传手册,在全疆范围内开展学习该条例的活动。10月份,为响应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协会组织部分人员,配合自治区林业厅制作《以法为纲,共建和谐*--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光盘,该光盘与其他部门制作的光盘合成一套,由自治区党委统一订制,下发全疆各乡村党支部,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协会还非常注重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例如在11月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研究讨论,配合自治区林业部门制定《*维吾尔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该类型的专项规划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将对我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科技交流与合作、科学考察活动

协会非常重视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与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强工作交流,在野马保护、环境监测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合作计划,同时协会还与wwF、wCS等非政府自然保护组织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学考察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7

关键词游戏幼儿环保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的教育建议。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式。游戏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在游戏中渗透亲自然内容幼儿更容易接受,并能在玩中掌握环保知识,践行环保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探讨。

一、通过区角活动游戏开展环保教育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区角活动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懂得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增强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让环保理念植根于每一个孩子心中。比如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情感体验法开展保护小动物的环保教育。我先在班级的主题墙上“造”了一大片“森林”,然后展示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孩子们围着这些图片有的说:“这只小松鼠多可爱啊,它的家在哪儿?”有的问:“老师,这只鸟的羽毛为什么是红色的?是什么鸟?”区角活动前我讲了一个关于小动物找朋友的故事,孩子们从开始对动物的名称、外形好奇到对动物有了自己关心、同情的情感。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把画好或剪出的一些鸟类、昆虫类送到“森林中”和小动物做朋友。几次活动后,孩子们把这一片墙的小动物、鸟、昆虫当作了自己的伙伴。他们会说:“今天,小动物又多了三位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吧。”通过区角游戏,孩子们从内心萌发了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从而爱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区角活动游戏中,我和幼儿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布置成了“咖啡屋”、“小超市”、“图书之家”等。我还指导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活动,收集各种纸盒、酸奶杯、牙膏盒等进行工艺作品制作、玩具制作。幼儿知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我们把废物收集起来,每一件废物在我们的手里都会变成有用的工艺作品或玩具。这些物品外形、大小各异,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极大。游戏中,孩子们用牛奶盒向上垒高成各种房屋,用酸奶杯排成栏杆,把广告纸、吸管、一次性的盆和盘等变成了玩具、房屋等有用的宝贝。在游戏中,小朋友们明白了垃圾可以转化成宝贝,并使幼儿的亲自然的情感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实现了“知行统一”。

二、在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综合教育活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相互渗透。而这五大领域都是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教学活动,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例如大班音乐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活动通过游戏表演小动物都是好朋友,它们爱护自己的环境;通过歌曲,激发幼儿自觉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意识。此外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哪些废品是有毒的,要注意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的使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利用亲子游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我们对幼儿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还必须和家长密切合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例如,我设计了亲子游戏《蚂蚁搬豆》活动:先请幼儿的一家三人组成一组,扮成蚂蚁(第一个站立,两手作触角;第二、第三个分别弯腰,双手抱住前面一个人的腰)。再请一组组的“蚂蚁”排好队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别人。最后设置一定的距离,在终点放置一些废旧物品作“豆子”。请“蚂蚁”从起点到终点,再返回,比赛搬豆,看谁搬得快。

通过亲子游戏活动,家长们可以了解幼儿园工作,明白幼儿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支持老师们的工作。老师可以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建议家长在做家务时可以指导小孩用淘米水浇花、人离开房间后关灯,帮助小孩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我们还可以建议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例如: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几个小朋友用无害的废品共同制作了洋娃娃。

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思考;游戏中学会了尝试;游戏中学会了合作;游戏中学会了分享。当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自然和谐相处,习得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知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8

关于一起保护动物的倡议书1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对钱的贪婪的欲望却促使着他们不断的虐杀着动物,当他们有一天忽然幡然醒悟时,为时已完。不知有多少珍稀动物的血脉断送在人类的手里。其中白鳍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xx年8月8日,最后一头白鳍豚死了,宣布白鳍豚绝种时,不知有多少人潸然泪下,得知了我亲历了一个物种的灭绝,我也很伤心。既然如此,那我就倡议:

  1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学习和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

  2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小动物,我们应该做到:”三不“:不恐吓,不打击,不捕捉。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放弃对动物的残杀虐害,真心爱护小动物,那我们的祖国一定会美丽起来的。

 

关于一起保护动物的倡议书2

亲爱的长辈、同学们:

  最近,我看书时偶然翻到一些关于动物的部分,我看了,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就说那旅鹆吧,它们的国家曾经那么的强大,它们的数量曾达到上亿只,它们遮天蔽日,多得让人恐惧,不过几年时间,这个庞大的家族便永远消失了……再看看现在我们的生活,许多人成天穿貂皮大衣,可这些是用狐狸毛皮制成的`,许多人整天大吃野味,伤害了无数生灵,很多人都在家里养宠物,可又不精心呵护,没几天宠物就死了……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种啊!人与动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类其实不过是自然生物链的一环,动物们才是构成它的主环,人们对动物的残杀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很久以前,撒哈拉沙漠是个大草原,但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以致撒哈拉沙漠最终变成沙漠。生物链破坏不得,一环断,全链断,万物也将受到毁灭性地打击。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权衡利弊,不要去做无谓的杀生,克制自己,多去保护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并将宠物放生,向更多的人宣传保护动物,向他们陈说利害关系,让他们也一起加入保护动物的行动里来。人类总是一样事物消逝才懂得它的价值。总是事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后,才知道自己错了,但愿这次人们能选择正确的方向。

  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停止罪恶伤害,那自然之母便会来惩罚她的子女了。

 

关于一起保护动物的倡议书3

  亲爱的的猎人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生。当你们捕捉到一只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你可否想过,如果你们每天都捕杀动物,照这样的速度,我估计50年后的地球便不会再出现动物的可爱身影,所以,我们便失去欢乐,为此,请你们做到:

  1、关爱动物,保护森林,让茂密的森林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护庇护场所。

  2、保护植物,花草树木,让小动物在这个环境舒适的小天地尽情玩耍。

  3、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劝说阻止,举报各类破坏森林,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做保护生态环境的模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地球建设成为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花城!

 

关于一起保护动物的倡议书4

  "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是全世界第一个专门致力于保护中国虎及中国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的慈善基金组织。

  为什么选择保护老虎?众所周知中国拥有好多种神奇稀有的动物,如熊猫、雪豹、云豹、东北豹等。然而,知道老虎起源于中国的人却并不多。实际上,最先出现的虎即华南虎是于二百万年前起源自中国的,而老虎公认的8个亚种包括现存的5个亚种皆是自此衍生出来的。如今,华南虎也是唯一仅存于中国的老虎亚种。

  当今世界剩下一共有5个老虎亚种,中国就占有其中4个,包括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其中的3个亚种为我国与邻国所共有。而华南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虎,作为始祖虎的直系后裔,反倒成了世界上最濒危的老虎亚种。

  传统的中国艺术从华南虎的身上得到启示,数千年来,中国人把这种具有神奇力量且令人敬畏的动物称?"森林之王"。"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中描绘了老虎是多么地让人又敬又怕。

  因此,拯救中国虎不仅仅是为了挽救大自然,更是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与我们民族的精神。拯救华南虎是一个非常严峻有争议的问题。现存的野生华南虎估计只有10到30头。但是如果我们不作任何努力,华南虎将肯定无法挽回地灭绝。

  请您帮着救救华南虎吧,给它们这最后的机会!

  帮助拯救华南虎的方式很多,其中包括捐款、帮助我们宣传,或用一切您能够想得到的方式。

  我们信任您。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您们的身上。

  倡议人:xxx

  xx年x月x日

 

关于一起保护动物的倡议书5

  尊敬的广大市民: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以来,我县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错误观念的误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强。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资溪的文明形象,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全县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幸福资溪作出积极贡献。为此,我们郑重的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在全县范围内发起保护拒吃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落后、野蛮、残酷的消费陋习,提倡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

  勇敢举报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法规的行为!

  让我们的郑重承诺传播到全社会,落实到每一个人。

 

关于一起保护动物的倡议书6

爱护动物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看着鸟儿在天空飞翔,看着鱼儿在水中遨游。也许你会认为世界上的动物很多吧!其实不是,现在的动物不仅不多,而且有的动物已经很稀少,甚至某些动物已经灭绝。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挽救的话,那么将来世界上的动物就只有我们人类自己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哦,这里有真凭实据:

印度洋毛里求斯群岛上生活的渡渡鸟,由于它身上的肉鲜美无比而遭到当时人类的大量捕食,在十七世纪就已告灭绝。再说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吧,目前只剩下7万只左右,而一百年前却是它的十倍多,因为人们用他们的绒毛来织珍贵的披肩,一天披肩就要牺牲3只藏羚羊,多可怕啊!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9

[关键词]动物特殊价值;动物精神价值;动物生态价值;动物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d950.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15

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动物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繁荣,一场动物保护的革命渐渐走进法律视域之中。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奥地利、德国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修订,使得一场关于动物的法律革命在各个成文法国家悄然发生,其核心正是动物对传统“物”的概念的冲击与挑战。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亦不能回避这一潮流。对于动物是不是“物”的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激烈讨论,客体主体化等新理论新问题出现在争论中。一方以环境伦理学者为代表,认为动物不是“物”,动物有相应的权利主体资格;而另一方则以民法学者为代表,坚持动物仍然是“物”,只不过有不同于一般的物的特性。[1-3]

在这场应对动物保护思潮冲击的论战之中,主流民法学家作出了较为有力的回应。他们认为:法律人格的扩充不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动物不具备主体应有的意志能力,赋予其主体资格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但否定动物法律人格也不意味着忽视对它们的保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动物物格制度。杨立新[3]指出,法律物格制度的一大特征是赋予不同的物不同的法律地位。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因物制宜,根据不同的物的特点规制以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救济方法。在笔者看来,动物的物格正是法律物格制度中重要的一环,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但动物物格与传统的法律理论仍有不衔接之处,环境伦理学者提出的如何在法学范畴内体现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此外,传统民法将动物归于一般的物,所有人可依据其权能自由使用、处分,即使强调其特性,也是在饲养动物侵权时强调某些动物的危险性,或者在环境保护时偶谈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意义,对于动物独有的价值很少通过法律触及。本文拟结合动物这种特殊物的特征和价值,在分析其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就我国进行动物特殊价值的法津保护提出建议。

一、动物精神价值的法律保护

1.价值认知

物的种类千姿百态,物的功能各有不同。在日益重视精神世界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安宁和充实。一些特殊的物往往对人的心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寄托和抚慰作用。而此类物往往是特定物,独一无二,一旦灭失则不可恢复原状,致使权益人丧失寄托,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法律的核心价值是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对于承载了权益人精神利益的物,法律应予以保护。动物正是这样一种物,特别是与主人亲密的伴侣动物,其有着排除寂寞、寄托感情、充实生活的超乎其固有财产价值的特殊的精神价值,它们一旦遭受虐待或者被剥夺生命,则主人的精神利益往往会受到损害。对于那些终日与动物朝夕相伴的鳏寡孤独者来说更是如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护这些动物不仅是在保护主人的财产利益,还是在保护主人的精神利益。

2.立法状况

如何利用法律对动物特殊的精神价值进行保护和救济呢?笔者认为应将其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保护范围之内。但这就意味着传统民法的一些观念需要进行调整和重述。

对精神损害而言,鉴于界定的困难,大陆法系国家往往采取的是限制主义的立法方式,限制其适用范围并予以法定化。[4]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情形,权利人难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这往往会产生法律保护的价值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不对等的情况,即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保护方式,但该精神价值的丧失是

观存在的,造成的精神痛苦也是难以估量的。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的特定的物是有限的,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仅仅包括“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品永久性灭失或者损毁的”情形。而一般理论认为,判断一个物是否有“人格象征意义”要看该物是否寄托了某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初恋的定情物是基于当年初恋情人的关系才有了独特的意义,亲人的遗物也是基于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才有了特殊的价值。如果仅是所有人对自己所钟爱的物品的深厚感情,则不会使这种物品产生人格利益。[5]宠物正是这种脱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而无人格象征意义的物。

我国在2009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第22条笼统地规定了“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该条可将动物对所有人的精神价值通过宽泛的“人身权益”来进行保护。

3.改进建议

如此前所言,现实中往往出现保护价值不对等的情况,宠物不符合精神损害赔偿法定的适用方式,并不等于其衍生的精神价值不值得保护。对动物遭受侵害时所有人(或饲养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不囿于法条的局限。

一些学者和法官指出,在考察“人格象征意义”的标准时,可以考虑宠物是否给予饲养人人格利益上有较明显的增加。[6]比如一直获得重大比赛奖项的狗实质上增加了饲养人的名誉利益,一条导盲犬事实上扩大了盲人的人身自由范围,一只与孤寡老人朝夕相伴的宠物狗无形中丰富了主人精神健康权的内涵。这就将“人格象征意义”的内涵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了人与动物这种特殊物的关系之中。这种突破是在当代法律背景下,人与人的法律关系向人与物或者说人与自然的法律关系转移的产物。这要归功于动物保护运动,也说明动物的精神价值在文明社会的日益凸显。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的规定,让我们对人格概念的内涵和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有一个新的认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兜底条款,法官的解释仍然有很大的随意性。故而,笔者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或者将来的案例指导制度中,将这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明确化,以增加对动物精神价值给予法律保护的可操作性二、动物生态价值的法律保护

1.价值认知

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动物保护(从生态意义上讲,这里更多指的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内容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重大行动”的首项行动是“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这就表明我们也需要以保护动物生态价值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法律体系。可以说,人类关注动物的重要性最早就是从其生态价值开始的,但这也是仅从关注其作为资源的价值入手的。从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角度关注动物的生态价值应是一个新的课题。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起到了维护基因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人们过去往往重视它们作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装饰价值、娱乐价值和科研价值等,但忽视了其生态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动物具有平衡生态的作用及动物物种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等方面。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每一个物种都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一个物种异常的数量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系统的震动。而一旦一个或几个物种灭绝,则整个系统都可能陷入崩溃的困境,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所以,动物保护关系到整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吕忠梅[7]认为,物权法的终极关怀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制定物权法时要考虑不动产物权的环境保护要求,主张不动产的使用要适当让步于环境保护。在笔者看来,其实不仅是不动产物权如此,动产物权亦然。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动产,也要体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2.立法状况

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而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这说明,有相应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对于野生动物资源没有所有权,但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使用权和收益权没有在我国《物权法》中予以法定化,事实上只类似于已法定化的海域使用权、取水权、捕捞权等准物权。而对野生动物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来说,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都使其负担了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本质上就是对于环境保护的让步。国家从公法角度介入,规定了国家本身及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国家有保护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制定重点保护动物的名录、划定和管理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等职责;相关单位和个人有不非法捕猎、运输、买卖等义务。比较而言,美国《联邦频危物种法》更加突出了政府的责任,政府不仅有不得伤害物种的义务,还有帮助恢复物种数量的义务。此外,该法还给予了公民通过司法途径进行救济的权利,并且赋予了司法机构对政府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

3.改进建议

我国自1989年颁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来,逐步加大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但仍然有一些不足。在笔者看来,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确定好野生动物资源使用权的具体范围。野生动物资源的使用人事实上担负着生态保护的一些义务,但其使用权没有法定的物权效力,权利人不能行使物权请求权,得不到物权的法律保护。这就使得这些使用人的权益不能像海域使用权人、捕捞权人一样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我国现行法律对野生动物资源使用人利益和责任的界定不清,导致使用人在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时顾虑重重,难以扩大规模并取得更好的收益。事实上,在法定条件下,野生动物资源使用人的合法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就无法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的义务。从这个角度讲,民法典“绿色化”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协调好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要厘清人类经济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的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野生动物资源使用权的具体范围,使野生动物资源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为其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义务创造条件。

三、动物伦理价值的法律保护

1.价值认知

自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澳大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提出“动物解放”的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具有某种深刻的道德含义。[8]人们开始意识到,动物和人都是“地球村”的生命体,只不过两者的存在形态有异,进化程度有别,不只是人类有喜怒哀乐,动物对环境的友好和恶劣也有感知的能力。动物不应当被随意处置,被肆意残杀虐待,也应受到文明的待遇和人道的关怀。一个稳定、健康、文明的社会比单纯经济增长的社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网络疯传的“虐猫”、“虐兔”和“虐鱼”等视频反映了一种畸形的暴力审美观,散播的是残忍的视觉快感,给社会埋下的是血腥、暴戾、不稳定的种子。良好的伦理基础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尊重动物是更好地尊重人的起点。

动物有不同于一般物的性质——其不能被任意处分,相反应得到人类的尊重。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不进行虐待的消极义务,动物的所有人对其还有适当关爱的积极义务。这样就将动物从原有“被利用的资源”的地位提升到了“特殊的需要被关怀的生命”的层次。但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动物法律地位的提升并没有使其超越客体的范畴。动物虽然有感知能力,但其不具备支配自然界的自觉能动性,不具有意思和意志能力,也不像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一样有生长或者重生意思和意志能力的可能性。[3]它们的利益只能基于人类伦理的考虑被维持到一个不被虐待、相对自由的合理的限度,但不可能被无限制地拔高和夸大,它们仍然属于民法中的客体,只不过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尤其有特殊的伦理属性。其二,动物的伦理价值应当在法律层面予以体现,至少需应用法律规制的手段强制反对虐待动物。道德与法律存在着差异,产生条件、表现形式、作用范围、制裁效果等各不相同,伦理学者的观点自然不能简单等同于法律学者的主张。但是道德是法律最初和最好的起源,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道德随各国文化地域和时代而异,而道德的内涵却始终是发展的。道德的发展提升了道德最低线的位置,从而也就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不是说这是伦理学的问题法律就不必插手,而是说如果这涉及到了一个文明社会的最低道德底线,法律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换言之,当社会迫切需要这种伦理道德作为走向文明的基石和阶梯的时候,法律就需要进行规制了。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作用也

得以凸显,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其功效不仅仅是制裁,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指引。2.立法状况

从西方各国的立法来看,人们正在由过去保护动物就是利用动物的态度,转向保护动物还要关爱动物。这在英国《动物福利法》中的“关照条款”和美国《联邦动物福利法》对疏于照料动物的看护人的惩戒条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事实上,动物引发的物的革命的一个侧面就是动物所有人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动物所有人不能随意处分其所有的动物,不仅不能虐待它们,而且要给予适当的关爱,日本《关于爱护及管理动物的法律》第27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使其衰弱的虐待行为”和“遗弃应爱护的动物”者将被处以3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正体现了这一点。这一方面体现了动物的伦理价值(野生动物还涉及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大众的重视,动物成了被爱护、被珍惜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从关注动物本身的资源价值到关注人与动物关系的转变。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几近空白。

3.改进建议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关于动物福利、反虐待动物的立法可作为他山之石、彼岸之花,我们完全照搬过来并不可行,但不管它们的法律如何,只要今天中国的环境需要就值得我们借鉴。显然,处在道德日益滑坡、精神信仰趋无的国人现在迫切需要这种“反对虐待、适当关爱”的动物伦理观。

动物伦理价值的发现和进展是人们重视反虐待动物问题的重要因素,从中我们也可以知晓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常纪文教授为首的专家们为《反虐待动物法》积极呐喊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反对虐待、适当关爱”的伦理价值,与市场经济时代民法的帝王条款“诚实守信”不谋而合——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己,也需要关爱他人,或许还要关爱他物。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良法的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人抛掉对外界万物的敌意、适当地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是良法得以施行、良治得以实现的最好基础。反对虐待动物不仅仅是对动物新属性发掘和认识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文明与进步。

法与社会是互动的。整个法律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作基础,而法有教育和指引作用,法的某些条款可以反过来促进良好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动物保护条款关系到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有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功效。一方面,通过关照动物条款从正面规定人们积极关爱动物的法律原则性义务,使之贯穿并指导人们所有涉及动物的民事行为;另一方面,设置反虐待动物的惩戒性条款,从反面消极地预防破坏动物伦理价值的行为,从而消弥暴戾和野蛮的风俗,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总之,我国在修正民法及相关法律时,适当考虑社会伦理的因素,增设关照动物或者反虐待动物条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将会有很大裨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有特殊的精神价值、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超越了人们常识中动物具有的使用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在这里,《德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其第251条第2项规定:“医治动物所生费用,不得以因其费用超过动物价值而认其恢复原状需费过巨,而不予恢复原状。”[2]这表明,对动物的救济费用可以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显然,这与传统“物损”中的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是相悖的,但从这条立法意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民法典》对动物的保护已经超越了其固有的交易价值本身。伴侣动物被侵害时可能会损害其精神价值和伦理价值,如果是野生动物,还有可能损害其生态价值。这些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与所有权人、社会秩序或者生态平衡息息相关,不恢复原状所造成的损失会远远超过动物本身的交换价值。法律力求恢复原状而不计成本,看似不符合一般的价值衡量标准,实际上是对动物内在独特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与其说传统的实际赔偿原则受到了冲击,不如说作为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动物的新价值得到了发掘和体现。

动物特殊价值的发现和保护也说明了人们保护动物并没有脱离人类本位主义,即对动物的保护还是基于对人类相关权益的重视,只不过这种权益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之中,而非人类自身。动物不能自言,人们正是看到了动物映射到自己身上的精神、生态和伦理等价值之后才展开了动物保护运动。笔者否定了环境伦理学者以动物本身为中心的视角,但以此为认识基础,则以反虐待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动物保

护法》会有更好的可接受性;同时,许多法学理论争议也迎刃而解,如对动物本身就不需要有主体和客体之争,把其当做有特殊价值的物就会更加符合逻辑。

中国至今还没有《动物保护法》,虽然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动物保护问题,但相关的法律仍处于呼吁阶段。笔者认为,该领域法律难以颁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不理解,社会可接受性差。而对动物特殊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宣传,尤其是研究视角向人类本位的回归,或许是增加动物保护立法民意支持度的最好办法。提升动物的物的特殊地位、发掘动物的新价值是时之所需,法律人需要对现有的体系做一些修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动物的特殊价值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15.

[2]陈本寒,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兼析我国民事立法对动物的应有定位[j].中国法学,2002(6):64.

[3]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j].法学研究,2004(5):86.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杨立新.“狗格”不是人格[eb/ol].(2009-08-09)[2012-04-14].yanglx.com/dispnews.asp?id=979.

[6]严海涛.因饲养的动物受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应否支持[j].人民司法,2010(8):86.

保护动物的心得篇10

牵头撰写《自然保护地法》草案,

奔波一年在今年两会得到13个省份

20多位代表的支持。

她要保护的不只是野生动物,

而是整个生态环境。

一头雌虎正常生存需要45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连续18头雌虎组成的稳定种群就要接近1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区域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法,那兽类之王的家族在人类狩猎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面前只能坐等崩塌瓦解。保护这些动物的命运也是我牵头撰写《自然保护地法》草案的初衷。”解焱说。

守住中国生态安全底线

解焱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前中国项目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现在的她正忙得不可开交。3月3日正值全国两会召开,而为了使自己所牵头撰写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能够通过,她已经在外奔波了整整一年,最终在今年两会期间,该法律草案得到了来自13个省份20多位代表的支持。

对于普通人来说,觉得这可能没有什么,因为两会正是各个代表提出提案的时候。可解焱本身并不是全国人大代表,并且她所提出的这个草案其实是在质疑去年两会上由国务院法制办所提出的《自然遗产保护法》,当时该法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在外行看来,立法是好事一件,而解焱等专家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作为我国自然保护方面最高位阶的法律规范,《自然遗产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只包括了保护地的前两种: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并且排除了地方性的保护区,只保护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风景名胜区。也就是说,对于如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其他保护地类型没有涉及,剩下的7000多个保护地将无法可依。

“这样的分割保护是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个相互影响的整体。”解焱说。

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首先遭殃的就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是一个方面,非法捕猎更是直接威胁野生动物生存。此外,湿地经济利用价值高,最易受到经济发展的威胁。

《自然遗产保护法》的问题很多,对它持不同意见的专家也有很多,但苦于没有带头人,这时性格豪爽的解焱当仁不让地担起了这个责任。“我们四川人平时可能是谨小慎微的,但到了危急关头,却又都是行侠仗义的。目前我国的生态底线就已经到了危急关头。”解焱对记者说。不过,她强调,自己并不是完全反对,而是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好的法律出现。

“去年9月份,我牵头找了260多个专家,其中包括7位院士,一起建议对《自然遗产保护法》做重大修改。经过我们的努力,《自然遗产保护法》被延迟审议了,这与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关系。”解焱告诉记者。

其实,《自然保护地法》不是面向她的老本行——动物保护,而是针对中国最基本的生态安全底线。今年初,整个中东部地区都被雾霾覆盖。从根源上讲,这与中东部自然保护地覆盖率小有很大关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我国自然保护区不少,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它们大多集中在西部、北部。而在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多的中东部,很多地方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不足5%,对保护地的投入也很小,这些都是保护力度弱的表现。谈及此,解焱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凝重。

“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保护地圈起来不让人进入是不可能的。一旦《自然保护地法》能够通过,国家可以根据保护严格程度和主要利用方式的不同,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严格保护类、栖息地/物种管理类、自然展示类、限制利用类共四类。保护地会允许一定量的捕捞、养殖,但是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等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工具及物资。”

而这一年来为了让《自然保护地法》这部法律更加科学实用,解焱发起成立了自然保护立法研究组,经过大量的保护地实地调研、研讨会和网络调研,在来自全国环保、生物、法律等领域的1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组终于起草完成了《自然保护地法》草案专家建议稿。

对于这部《自然保护地法》的前景,解焱乐观地表示,她希望每一个支持这部法律的省份都能提一个议案,今年开始进入调研阶段,起草正式草案,到2015年正式颁布。

从山村走出的动物学家

看得出,解焱的“野心”不小,《自然保护地法》要保护的可不只是野生动物,而是整个生态环境,也就是大自然。这个大自然就包括解焱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她出生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居住区,稍大点来到三苏故里眉山上小学,这都是自然环境极好的地方。那时,山上的小动物都是童年伙伴,周末她还时常采摘野果,从家走到学校经过的农田、河流也是她心中大自然的一部分。

遗憾的是,这些年家乡也遭到了破坏。当年清澈的溪流已很难看到,农田虽然还在,却已经被农药污染,周围的动物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日渐稀少。回忆过去,让解焱不得不再次感慨“生态系统保护确实没跟上啊。”

家乡环境的破坏,是她走上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道路的根源。与不少久居城镇的人不同,生活在乡间的小解焱学到的是“与自然做朋友”。野外不干净、蚊子太讨厌了、蛇很危险……这些恐怕是城市小朋友接受的教育,难免对自然有所惧怕,站在对立面上,而解焱却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好。

在家乡,她读到了一本终生受益的书:珍妮·古道尔的《我和大猩猩》。书中这位女动物学家对自然界无限的好奇以及充满传奇的野外经历,都引领着年少的解焱走向动物研究之路。有趣的是,当年的珍妮是读了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而痴迷这一领域的。

尤其难得的是,书中展示的并非单一的温情。珍妮发现大猩猩并非大众所认为的素食动物而是杂食的,吃野果外还爱吃动物,有时由于嫉妒,猩猩还会把其他猩猩的婴儿抢过来残忍地吃掉。这些很“残忍”的事实告诉解焱,生态系统自有其食物链,“以前欧洲缺乏食肉动物,鹿群数量激增,植被不堪重负。这些鹿也因为没有压力而肥胖、虚弱。直到引入狼群才解决问题。”解焱理性地告诉记者。

正是这份理性看待自然界的态度,让她离动物专业更近了一步。这其中,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她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上中学时她养了一只不吃不喝却活了1个多月的昆虫,就去问父亲。虽然父亲也答不出,却鼓励她的“研究”,还把这个问题寄到了《少年报》。至今想起《少年报》给她的回信,她还是有点小得意。

野外科考大有意义

对自然的热爱,家人的支持,解焱的科研之路还算顺当。按她的话说,“我今天的工作状态似乎17岁填高考志愿时就定了。那时,我的志愿是动物、地质、考古,都是希望到野外工作。”就这样,她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始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说起来,野外科考多少还有些“性别歧视”,如今有的同行还是会优先挑选男学生。当然,解焱不会这样。在wCS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很多出色的女动物学家。在她看来,野外工作需要的不是想象中与野兽搏斗的体力,而是细心与耐心,不做危险的事,别让动物感到你的威胁,这些似乎女性更具优势。“当年,珍妮·古道尔也是花了几个月时间慢慢接触猩猩,跟它们同住同食,而不是一上去就制服它们。”解焱又讲起了前辈的经历。

在工作中,尤其是担任wCS中国项目主任的7年里,她野外科考的经历很多。在帕米尔高原、东北珲春、长江中下游,她长期与藏羚羊、东北虎、扬子鳄和斑鳖零距离接触,推动了减少野生生物消费和贸易项目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项目有效开展。特别是她发起成立的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为有效减少野生生物消费和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她依然遗憾“在野外工作的时间不够多”。科学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实验室工作多是从分子、遗传等微观角度出发,但是动物保护也需要宏观工作,这就离不开野外科考。“wCS不少同事都是每年有半年多的时间在野外。”她不无羡慕。

“有人把动物保护专家形容为‘穿着带泥巴的靴子在野外行走的研究者’,这还是挺准确的。”解焱说,“野外科考很多时候没有实验室里的现代设备,单凭罗盘、照相机、纸、笔这些简单工具进行工作,就能收集到动物保护的有用资料,希望今后二三十年能有更多野外科考机会,实现儿时从珍妮·古道尔书中得到的对大自然的感觉。”

保护动物多股“哲学”味

2012年,解焱辞去了wCS的职务。在这之前两年,她就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每个人精力有限,怎么才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做更多工作?比如那时她在珲春保护东北虎,就很难再有精力帮助其他地方的动物。因此,她重新回归动物学家的身份,就是不想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物种的保护,而是着力于整个中国的保护事业,凭着过去的经验,做些推动性工作,让更多人加入进来。这也就有了质疑不完善法律、牵头撰写更好法律的行为。

同时,她也更多地思考了一些“哲学”问题,比如面对自然生态我们用的是“改造”“建设”这样的词,而外国更多地说“生态恢复”“生态维护”,这其实就反映了“人工”与“自然”的不同。解焱娓娓道来,“我们习惯把其他生物都看做资源,中医就是建立在野外资源利用的基础上,‘这种动物有什么药用价值、是不是滋补、味道怎么样’成了人们对动物的第一印象。如此才有了冬虫夏草的过度挖掘,有了虎骨的非法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