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十篇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十篇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34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开,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与培养的方向、目标与以往相比之下有了较大变化。以往中职学校的教育是学历教育,学生是中考成绩较好的;而今中职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一般甚至没有参加中考的。面对目前中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应该全面实施新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改变观念、重塑中等职业学校文化氛围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学校精髓的外在体现,是学校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发展历程的再现,是学校展望未来的精神追求,是人们信知学校的重要窗口,是学校自我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点于现代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起步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职业教育。要办好职业教育,首先应该重新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位,认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要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带动体制、机制乃至学术技能的创新以及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职业教育产生质的改变,才能以职业学校的办学格式和标准来开展学校的改革与建设,宣传“拼搏、创新、攀登、奉献”精神,努力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2.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重点课程体系

将重点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课程质量工程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拉动作用形成“平台孕育“效应。选择重点建设课程过程中要选好核心课程、考证课程、技能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为了构建重点课程质量平台应建立重点课程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必须进行①情况检查。②听课评课。③中期预查。④终期验收等措施,使重点建设课程成为一个课程建设平台,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孕育出一批特色课程,全面拉动课堂教学改革。

3.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主旨,调整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是学校立校之基、兴校之本。深刻把握专业建设的内涵,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起点,对于建立科学的、规范的课程体系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学校要深入企业、用人单位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岗位人才需求状况,同时聘请行业领导、企业专家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根据工作任务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建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训模式。做到专业围绕市场而设,学校围绕专业而开,更新课程体系,采用基本素质课、岗位技能课、发展潜能课、项岗实训课的能力中心四块课程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基地市场中小型企业的模式和“边教学、边实践、边经营”的教学模式。

4.构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双轨管理机制

教学质量双轨监控机制是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手段,构建教学质量自我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教学质量管理双轨运行模式。在大力发展和完善教学质量外部管理手段同时、将教学质量管理重心下移,重视将常规变成规范,将规范发展为习惯,钢化制度的建设。如建立学生评教体系、教师评价教师、教学督导。教学行家评价、各种层次的授课活动,建立老师业务档案和与教师聘任制度相结合,建立系列化档案、学生问卷调查逐年积累等等。另一方面制定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机制,运用教育目标对教学行为的导向作用,促进自我监控,在重点建设课程、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将终点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完成任务时间表,以便让教师对教学活动和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利用每学期的教学质量分析专题引导教师反思与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效果。

5.努力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简单地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应该是一方面具有专业理论课教师资格,同时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实训课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所以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对教师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制定有效机制的计划,在培训形式上注重普及与提高,实施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体系,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向社会上抛出优秀人才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并积极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做兼职指导教师、建立定点人才、教师实训基地,拨出经费扶持教科研项目,着力提高师资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新型教师内在的动机、好奇心和抱负并在此驱动下解决各种理论与实践的能力问题。增加其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业务综合能力,以此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学历层次,从而真正地培养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

6.努力加强中职学校实施创新教育

真正要使得职业教育能够有条件落实到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实践素质的发展上来,必须是职业教育者具有超前创新意识,能掌握现代工业化发展所属的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和技能,必须确保职业教育中生产、服务、管理的投入、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大力提倡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努力探索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来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

没有教育评论体系不完善情况下的评论出来的中职院校学生不代表着其全面素质的评论,更不是长远的、社会的评论。文化课考分低一些,但在技能性,社会性和思维的活力及散发性方面的素质有着明显的优势,将这种优势素质焕发和培养发展起来,使一大批原来的“失败者”用新的职业教育评论体系变成为一类充满自信和奋发精神建设者,即:使一大批学生从另外一个渠道发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时间观念和诚实守信品质。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提出“要加快职业学校的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中职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学校的主要管理活动。所以在中职学校里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是改进和完善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控制其办学质量的有效管理途径,也是打造学校品牌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iSo9000;过程控制;质量改进;八项基本原则;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要想使学生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模式。iSo9000质量体系蕴含着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三大科学管理机制,既渗透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基本性与先进性为一体。[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并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改进”理念有助于克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将“结果管理”前移至“过程管理”,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过程的计划、实施、监督与改进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标准的统称。它由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所制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正是把质量管理从对产品进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由质量保证转向质量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得到了企业的广泛采用和认可,因其提出的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等理念符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也给学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在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范围中教育排在第37位,可见iSo9000族标准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就已将教育行业包含在内了。

二、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的内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之一是“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视为过程进行控制,依靠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控,防止工作中出现偏离规范的行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稳步提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各种环节和过程的组合。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可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可划分为若干个大过程,一个大过程又可划分为彼此相关的小过程。对每个小过程的有力控制是对大过程控制的促进与保障,对大过程的控制又为对每个小过程的控制指明方向。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工作流程,包括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控、反馈等。由于主体、周围环境及资源的不断变化,过程在实施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轨现象,此时要立足实际对过程进行改进,在维持―改善―维持―改善……不断循环中上升。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其弊端是当工作结果出现差错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并导致后续工作的瘫痪,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和办事效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预防”寓于教育管理之初始,将“控制”寓于教育管理之始终,力争使学生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整个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精髓与灵魂。将其在高校质量管理工作中加以变通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从而满足顾客要求并超越其期望。[2]学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社会、家长及用人单位,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产出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要求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切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其次,还要以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将家长的期望、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方案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可以制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划,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如加设部分课程、企业文化的宣讲等,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对应单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单位人员流动的频率及带来的损失,节省单位为招人、留人等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2]高校领导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后统一制定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方针与目标,并建立、实施一个稳定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增强教职工质量与责任意识,完善监控与考评办法,拓宽反馈渠道,以确保教育管理质量目标的实现。高校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和领航作用。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2]高校质量管理工作除了领导掌舵,更重要的是要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团队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搭建一个学生自治、家长献言、单位参与、社会监督的平台。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2]高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识别各个教育教学过程,明确各个过程的职能、规范和责任,理清不同过程之间的关系并识别与其他过程的接口,对所有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与分析,发现不合理或违规的地方不断进行改进。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2]将教育教学活动划分为过程时不能将所有过程都割裂开来,而要在正确理解各个过程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基础上用系统的眼光将有关联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明确整体过程的目标与规范,识别关键过程,在活动发生冲突时分清主次,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优化配置,保证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2]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应当是高校追求的永恒目标。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式不断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包括过程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确定、具体运作执行、总结执行结果、对结果进行反馈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应在这个循环不止的科学程序的运转中得到不断提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畅通的信息系统,对各环节和过程的数据进行全面灵活的收集,对社会中各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分析,利用相关质量管理工具及时发现数字背后的问题,为决策的制定与过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2]高校的供方是合适的教材、教具、教学设施等物资的供应者,以及优秀的校内外实验教学环境。[3]高校要建立教学物资、教学设施等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与供应商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建立更广泛、深入、长远的合作。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大合力,建立优秀的校外实验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将产学研有效结合。

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工作质量总目标的要求,分层细化各个环节和过程的分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完成各分目标,有利于教职工了解组织目标并追求组织成功。二是实行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定岗定编定责,本着节约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对确定的岗位进行人员及素质配备,将工作过程及规范细化、深化、文件化,并纳入到管理制度之中。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定期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对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干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手段考核工作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和内容要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晋升和评聘的依据。

2.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影响学生工作质量的诸多环节进行监控,使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内监控机制,通过对每个过程输入输出的监控,对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深入挖掘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将事后修补改为动态控制。二是开通社会监控渠道,让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全员参与,将他们的评价和满意度作为制定和改进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与计划的依据。三是落实质量改进举措,监控体系建立的目的就在于质量改进,但质量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周而复始的运转中不断提高。四是加强全面监控力度,校内外的监控侧重点和情况各不相同,监控信息不能分散割裂开来,而要以系统的眼光综合分析利用,加强全面控制。

3.加强高校教工质量意识

高校教职工是实施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主体,学生工作人员的责任缺失、质量意识差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质量。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求学生工作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对待工作不能自由随意。但教育教学工作毕竟与企业生产有所不同,学生工作人员还要用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用责任心感染每一位学生。

4.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过程控制理论虽然能将事后检查缺陷转变为预防缺陷,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学生工作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同时更要以“人为中心”,要将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主动。

以“人为中心”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发展成长的同时,更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与研究的主体地位,杜绝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力争教学形式多元化,鼓励学生解放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以“人为中心”还体现在高校也要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中心,在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与规范、建立全面的监控体系的同时,更要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教职工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在一个既严肃又宽松的环境中创造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秀琴,陈伟国.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综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35-40.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3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1.1教学质量管理主体不全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的监控管理主体相对比较单一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教务處统筹组织教学质量监管管理工作,有部分高职院校由督导组辅助开展工作,其他部门几乎不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另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未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尤其是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还相对落后,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单一,使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

1.2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但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还没有涵盖到所有教学环节,或仍旧按照以往学科教育的模式制定各种监控指标和考核办法,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仍未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方式的多元监控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应该说,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着信息不准确、反馈不及时、责任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决策的及时调整和自我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缺乏科学的、全方位、规范的标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教学建设的当务之急。

1.3教学质量评价不立体

新常态下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应该注重吸收企业等社会人员的参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依旧采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有的高职院校开始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是在建立的评价体系中,从实行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学校内部的评价一般都往往存在于老师,学校领导和教学方法上面,忽视了教学评价过程中一些社会人员、市场和企业人员的参与,导致社会化的外部质量评价无法起到实质作用,缺少了第三方质量评价,再加上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传统,尚未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显示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缺少一个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2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点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有的研究对它缺乏相应的理论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质量的变化做的不到位,所以会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总是处在一种落后的状态,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定位与特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科学地制定相关制度;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必须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各个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为对象,从教学计划、运行、质量控制、考评等方面出发,实行全过程管理,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善新常态下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立质量保证“新常态”,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进而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3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3.1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是系统的,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质量体系,并争取将质量机制建设融入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始末,才能够准确的运行管理教学,确保管理的高效率。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管理规范以及实训工作条例等都包含进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实用的质量管理办法。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高职院校还需组建由教师、专家、学校高层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组,负责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常态化、规范化。

3.2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评估工作不到位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具有一定的多变形、复杂性,评估小组的组成、评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变的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教学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想要确保教学评估的科学性,那么就应该确立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其根据学校课程建构选择评估项目,构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中,有关人员要注意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学态度、设计、方法、内容与效果都囊括进去,以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教学评估过程中,领导组和督导专家还应尽量扩大评估内容的信息来源,为避免单一层次、主观评估可能造成的偏差应采用自动化评估手段去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此外,为了充分发挥评估的作用,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做好评估结果的公示与奖惩,以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

3.3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有着本质差别。鉴于此,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还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上,都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以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在教学质管理体系建设中,要紧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将整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联系学校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技能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切实反映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

[2]赵雪梅,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2016,

[3]牛军,王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

[4]刘明,田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4

一、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和组织结构

第一,质量目标。从教育事业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的长远质量目标是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所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质量目标是在总的质量方针下一系列的质量指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贫困认定及资助的准确率、综合测评和评优的准确率、党员发展比例、学生对各项社团活动的参与率及评价、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

第二,组织结构。质量管理体系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是高校内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全部岗位、部门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纵向管理层次看,高校自上而下通常都有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统管全校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处)和团委,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主任或书记、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但这并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全部组织机构,因为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教学、后勤、财务等部门的工作都涉及到一系列的学生管理问题,因此,凡是涉及到学生管理的所有部门和岗位都应纳入到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的范畴内。

二、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体系

iSo族标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要求不是固定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编制,而且高等学校与企业组织有所不同,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中往往是一人多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如部分高校的学生辅导员除负责本科生的日常管理之外,还担任了团工委书记、心理联络员等角色,因此,笔者认为,在确保控制的原则下,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简化学生工作的文件和文件结构,具体来看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需编制以下文件:

第一,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策划的纲领性文件。质量手册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职责、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管理细则等内容,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管理手册应明确涉及学生工作各部门、岗位的职责,详细阐述各项学生工作开展的内容及要求,并列出学生工作所要用到或可能产生的记录。

第二,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阐述具体作业活动和作业要求的文件,如果严格按照指导书进行操作,一定能准确、快速地完成作业。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内容,可以分为新生招录作业指导、入学教育作业指导、贫困认定及资助指导、党团组织建设作业指导、社团文体活动作业指导、心理健康作业指导、学业生涯规划作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作业指导、升学及就业作业指导等,这些作业指导书必须明确“5w1H”问题,即where、who、what、why、when、How,也就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如何按步骤进行某种目的的作业。高校可以根据作业过程的复杂程度、作业人员的实际技能等决定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及其详略程度,职能部门及院系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再次制定作为支持文件的二级、三级作业指导书。

第三,记录(表格)。记录是阐述作业结果的文件或证明作业完成情况的证据,它为进行追溯提供文件和验证。高校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各项作业过程需要使用的记录(表格)文件较多,甚至在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中,记录(表格)文件的填写成了主要工作形式,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应该重视记录(表格)文件的编制。

三、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例的作业指导设计

每学年度进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内容,具有周期循环性、部门协调性等特性,在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此为例进行作业指导设计如下: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业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二,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仅适用于该项工作。

第三,引用文件。**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

第四,作业阶段。作业内容、步骤及操作标准,如表1所示。

第五,总结。院系验收总结(范本略)、学校验收总结(范本略)、指导书执行情况评估(范本略)。

将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引入高校学生工作是一种尝试,在操作过程中会面对诸多具体的困难,在缺乏现成有效的体系范本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改进功能,力求使制度化、标准化的科学优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华.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2、钱汉珍.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沈霖泉,钱建平.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iSo9000标准[J].中国建设教育,2007(12).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6-02

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着水平不高、办学条件不足、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强、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在同众多的“名牌”院校的竞争中,在生源和发展的竞争压力面前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必然的选择[1,2]。iSo9001标准是基于“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3,4]。沈阳工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13年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及沈阳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合并并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学校处于面临转型发展和本科评估的历史时期,学校认为要继续发扬“质量立校”的传统。首先要转变质量观,要从考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视角确立质量新标准;其次要明确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同时,质量管理是系统性工程,从顶层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新生接待、毕业生离校等微观的教学及辅助活动,都会影响教学质量,有必要寻求一个体系来强化教学质量的管理[5]。因此,拟定在二级分院――能源与水利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探索。

一、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沈阳工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二级管理工作的深化,二级分院管理工作量大量增加,职能部门或二级分院之间协调难度加大,职责不明的工作不断涌现。时常出现脱节和推诿现象,出现“有些事都知道该做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者发生问题时职能部门和二级分院互相推卸责任”(职责问题),“该说的没说到或没说明确”(指令问题)、“指令明确了却没做到”(执行问题)或“虽然做了却好坏不分,努力工作的没得到应有的评价”(评价与奖惩问题)等,有时出现多指令问题,即同样一件事,多个职能部门要求二级分院上交表格,内容相同,格式不同等等。凡此种种,对二级分院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二级分院要确保办学质量,迫切要求尽快建立规范、高效、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引进质量管理体系是:

1.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全面创建的任务,而质量提高必然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尤其如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自身情况,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缺少专门的质量管理理论,因此,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被广泛认可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这些院校借鉴的唯一选择。

2.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导作用,提升执行力度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大多数采用学校―二级学院―系(所)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的互通性发展,使得校级教学管理趋向于宏观管理,而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注重不同教学过程的执行情况。因此,二级学院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利于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3.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需要。高校的管理通常比较死板,以不变的方法来解决变化的问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注重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工的岗位职责,规定了教学规程,各种程序文件、需保留的记录等,从细节上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

4.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育的一个层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学生能力的获得急需对其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控制,才能保证其质量。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实践能力形成过程,这样才可以保证转型期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及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增加生源、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一个学校的知名度在于它的整体给社会的良好印象。能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学校,一定是有好的校风的学校,它的管理一定是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

2.规范学院管理,建立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规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一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过程规范;能够及时预防和纠正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格项,以确保持续的改进和控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通过编制教学质量管理文件,完善和规范学校管理,做到一切要求和职责有据可查。规范学校的各职能部门,依据程序文件和工作指导书展开工作,形成工作质量记录,根据记录追溯责任,从而减少混乱和推诿现象。

3.提高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过程教育和评价,学校的一切设备、资源、教学、教育及活动都是以“顾客”――学生为出发点,及时与“顾客”沟通,一切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都以“顾客”满意为导向。

三、能源与水利学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程序参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法,结合学院教学工作的特点,程序如下:

1.通过调研,识别社会、特别是周边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识别出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求;明确家长对学生成长的期望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的要求。

2.理解相关需求,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分院内各专业间的有效沟通,确定分院教学质量方针及教学质量目标。

3.根据教学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要求,识别教学质量目标实现的所有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核心过程,确定出过程的方法、职责和目标。

4.确定相关过程的资源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提供以及教学经费的保障等。

5.制定不同过程有效性办法,例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教师工作考核办法、教师工作规范、考试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等。

6.依据过程方法进行相关过程,通过过程控制、评价办法检查过程的有效性。包括进行教学规范督导、教学工作检查、学生教学成效评价等方式来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7.制定出防止潜在不合格品产生的预防及纠正措施办法,对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如制定并实施班导师工作方案、学生课程重修、补考管理办法、学生违纪处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

8.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阶段性对各层面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过程评价及调研结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四、能源与水利学院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型应用

1.QC课程组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质量管理中的QC质量小组方法用于课程建设中,在水利水电类专业中成立不同QC课程组,不要进行必修课的建设和质量保证工作,每个QC课程组建设指定专门负责人,小组成员由讲授该组相关课程的人员组成,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制定《QC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来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活动。

2.将pDCa过程法引入课堂教学。pDCa循环是戴明提出的,p-plan,策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将pDCa循环引入课堂教学,找出每节课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并寻求改进。当第一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策划:包括整个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辅助设施的需求等;然后根据教学策划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互动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最后留出时间接受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判断课堂教学的成效,并马上进行改进、补充,同时也为下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采用pDCa循环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保障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学校要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就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而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1标准可有效保障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利于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军,宋明顺,熊明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8):67-69.

[2]夏思淝,刘东红,俞琳,等.加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82-85.

[3]储祖望,戴冬秀,宋华民.高校教学评估与建立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0-51.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教学秘书教学质量监控作用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秘书作为高校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是高教界一直在积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运行模式

教学质量是教学效果的体现,是教育价值的一种表现。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生质量的优劣程度上。用控制论的观点分析,质量内涵就是状态输出水平、状态控制水平和状态输入水平三者的统一。按照这个基本理解,如果状态输入水平一定,状态输出水平便取决于对状态的控制水平,即学生的质量是由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的。质量管理是对形成产品质量的诸因素所实行的一种行为控制,而教学质量管理则是从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诸种因素入手,对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工作及其过程所实行的质量控制方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的决策系统、监控目标系统、监控过程系统、监控信息系统的多边互动来实现。通过教学质量决策系统对教学目标实施总体监控,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前期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教学信息进行反馈监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决策系统是指确定学校教学工作总体目标等重大决策,并为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由教学工作的最高决策者――校领导和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教务处两个要素组成,决策系统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影响最大,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着决定作用;教学监控目标系统是指通过对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实施计划和方案进行监控,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障,主要包括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是通过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管理,使学校的教学决策迅速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使各教学环节运转有序,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秩序检查、教学管理评估等。教学信息监控系统是通过多渠道收集教学工作信息,为及时调整教学工作目标和政策,为加强教学实施过程管理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运行中的作用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教学秘书是在教学院长直接领导下工作,是教务长、教学院长、各中心和任课教师等各个教学管理环节之间的重要联系人,是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起着桥梁、纽带、沟通、协调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一)对教学质量监控决策系统的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扎根于教学第一线,是贯穿教育思想的纽带;是教学计划的中转站,实施教学计划的神经中枢;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其思想理念、工作作风直接反映出一个学院的精神面貌;负责学院各种文书和协助相关的大量日常教学工作,获取第一手的教学信息,通过分析整理,向决策系统反馈意见和建议。教学秘书队伍具有较强的求实创新能力,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调研,总结出关键性的情况和问题,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发挥好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中的监督和协调作用

教学秘书是教学院长的得力助手,衔接经办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教学秘书与教师、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他们除了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信息和规章制度及时高效传达到各中心外,还要把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上去,确保学院的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运转。教学秘书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高效内部与教学质量有关的系列工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对教学目标监控系统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提出修正教学目标方向的有效建议,为更好地在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中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学校有序、和谐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三)在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中的补充和核实作用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教学秘书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每一所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使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控制转变为多重控制,从单门课程转变为多层次的综合控制。也就是说,教学质量监控始终伴随着教学整个过程,所以,教学秘书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及时准确地转换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教学秘书是教学实施过程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和指导作用贯穿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学秘书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参与对象直接接触,所掌握的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学信息最全面、最及时、最准确,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监督和检查,能够迅速补充教学信息监控系统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教学秘书是衔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对学生评教不实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理解的不当之处进行适当解释和修正,有利于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使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就要正确处理与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秘书与其他监控者的关系

教学秘书是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务处和院级,以及校级督导、相关职能部门等监控者间进行纵向和横向联动来实现的。因此,想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联动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其他监控者之间的关系。

1.与学院领导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秘书接受学院的领导、指挥、控制与监督,为学院领导制定教育教学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学院领导要保证教学秘书的话语权,适当增加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意见的分量。

2.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好教学管理部门的战略伙伴,为教务处和学院提供咨询、协助、服务。教学秘书与教务处和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办公,紧密结合,共同处理教学工作问题,同时也对教务处、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过程进行客观监督。教务处和其他职能部门要理解和支持教学秘书工作,接受其合理的建议。

3.与教学督导和教学信息员的关系。要与教学质量调查员和教学质量信息员一起做好教学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

(二)正确处理教学秘书与被监控者的关系

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监督、参谋、协调沟通,在全校范围内创建和谐的教学秘书工作氛围,处理好与被监控者的关系,对树立并保持教学秘书工作的威信十分重要。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秘书工作理念。教学秘书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与被监控者形成对立。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当好教师的知心朋友,热情支持和鼓励教师认真治学。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和管理部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督促其尽快改正,让学院认识到教学秘书不是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单纯地找毛病,减轻师生对教学秘书工作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人文关怀中自觉地推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秘书工作制度。制度是教学秘书工作健康、有序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教学秘书应该熟悉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熟悉本学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计划,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应该经常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情况,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学院长或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应该有较强的责任心,办事认真,热爱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有良好的协作意识,在教学院长的领导下与教务员互相配合,使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拥有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知识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竞争。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促使高校必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保障、教学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建立与学校定位相吻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与不同的就业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形成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对于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确保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晓卉,郑家茂.构建科学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编[Z].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手册.

[3]黄云龙.现代教育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7

1意义:构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1.1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种转变对高校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如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质量管理系统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缺少质量标准,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评价及持续改进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当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2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高等教育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善、运行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支撑条件和基础平台。过程管理作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等活动,是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闭合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3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手段

决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即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资源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实施过程管理,以便学校领导、管理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能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进而调整工作、协调关系、纠正偏差,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潜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2理念与思路:构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

2.1基本理念

事物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去引导它走向一个正确的、良性的发展道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就其基本性质来说,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鉴于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必须既要吸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又遵循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基于这样的认识,构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必须遵循以下三个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理念。将“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引入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体系构建中。强调体系建设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教师发展服务。二是“科学管理”理念。把科学管理作为过程管理的衡量标尺。明确质量保障流程,敦促学院各部门履行义务,促进资源公平分配。三是“自我保证”理念。要明确过程监控和专项检查结合,强调执行单位在完成工作计划过程中要担负自我监控的职责,改变过去单一依赖监控部门进行检查的现状。

2.2基本思想

我们提出了全面过程管理的思想,即“构建科学的高校内部过程管理体系是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循环闭合的基础前提;独立设置高校内部过程管理机构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组织保障;科学编制工作任务是推动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保障;常态化开展高校内部过程管理是促进各项工作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是实现智能管理、动态监控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是评价高校内部过程管理质量的决定因素”等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思想。

2.3基本原则

应遵循全面性、全程性、系统性、可行性、导向性等基本原则。

3探索与实践:构建适合我院实际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3.1构建科学的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依托,在主管校长的领导和策划下,结合学校“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外部主要因素着手,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要素间的紧密联系,运用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围绕输入—过程—输出三个环节,构建了以“目标规划—过程管理—效果评价”为主体的管理系统流程,搭建了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循环闭合、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了对学院教育质量管理内涵的理解(如图1所示)。

3.2构建科学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过程管理子系统是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也是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过程管理有两个入口,第一个入口是目标规划,需要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分解为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落实;第二个入口是效果评价的信息反馈,主要根据反馈的结果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下一个循环中持续改进。从箭头走向看,主要负责落实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分析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办学条件,为正常的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和持续的质量改进。通过对高校职能的分析,按照pDCa循环,通过指挥、执行、控制这三个关键环节,以任务流和信息流为载体,构建了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源管理等六个子系统构成的高校过程管理体系。以人才培养系统为例,指挥包括制度保障、规划落实和调整改进三个二级项目,执行包括学生输入质量保障、培养过程质量保障、学生输出质量保障三个二级项目,控制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分析三个二级项目,每个二级项目再通过层层分解梳理出各环节主要工作任务。过程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学院各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框架图(图2),找到自己的相应位置,明确本部门在整个pDCa循环应该发挥的作用,较好地处理了人才培养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

3.3制定质量标准,编制质量保障工作流程

首先,构建了由教学基本建设标准、教学过程标准和教学管理标准三部分组成的内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如课堂教学工作规范、考试工作规范、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材选用规定、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为规范过程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其次,科学组织质量保障流程的编制工作。我们采取泳道图的形式设计了描述过程管理文件“三位一体”的工作任务清单——程序文件、工作流程图、控制节点表,以人才培养过程工作任务编制为突破口,组织相关职能处室进行编制,采取了上下结合、研讨论证等形式,不断修改、简化和优化程序文件。通过对现有工作的认真梳理,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流程,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的、职责、工作程序,确定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找出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动学院过程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优化。

3.4研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平台

过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据量大,且数据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作用,自主研发的过程管理网络软件系统由工作计划、任务、执行任务等模块组成,可实时向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仪表盘管理)。过程管理网络软件系统的启用使网上办公成为现实,同时通过对工作任务节点的控制实现了实时管理,对于过程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5形成了过程管理和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双重”质量保障机制

本着注重规划落实、持续改进的思路,以工作计划为主线,以工作流程为落足点,开展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其中,过程管理信息化平台采集的信息面向过程,相对宏观,日常的教学计划、组织、执行和监控面向流程,相对微观,从而形成了过程管理和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双重质量保障机制。现以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系统中教学运行宏微观过程管理为例:

从宏观过程管理监控来看,首先,每年初,各部门都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要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分解为月度计划执行,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其次,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计划,按照工作流程有计划组织各项工作任务的布置、执行、检查、反馈等活动。再次,过程管理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各系统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实现了持续改进。过程管理软件投入使用之后,工作计划实现网上和网上执行,做到了信息及时获取,为领导决策、部门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从微观过程管理监控来看,学校建立了“三级听课”“四项检查制度”。建立了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和同行相结合的三级听课制度。建立了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普遍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形成了定期开展期初、期(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中、期末教学检查的制度,形成了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报告等主要教学环节以院系自查为主、学校抽查为辅的专项检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

总之,通过建立“目标规划—过程管理—效果评价”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清晰质量保障工作流程,明确过程管理的控制和激励机制,开展全面、全程、全员的过程管理,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纵向和横向的互动,实现了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时控制、及时调整和持续改进,变过去的就事论事和分散管理为以系统观点为指导的全面综合管理;变过去的以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的管理方式为预防为主的管理方式,推动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和人本化,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课题来源: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271)和“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网络化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987)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阳.高教大众化视野下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8

文章以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结合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特殊性的基础上,探索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提出合理的评价方法,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tU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740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新增专业实践课程,以及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应用实践能力。虽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专业的应用性,但是课程开设的合理性,以及实际效果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考证[1]。工程管理专业虽然隶属于管理类专业,但该专业与一般的管理类专业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其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管理中的一些法规、原则,而且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具备绘图、测量以及造价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环节对于该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而且通过实践能使学生熟悉施工环境,了解施工流程以及技术,培养学生工程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2]。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虽然加大了该专业实践课时比例,然而并未重视该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比如:某些高校开设测量学课程,但是测量操作只在校园甚至教室内进行,与实际工程作业环境相差甚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高校只是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开展实习,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向应用型高校的真正转变,不仅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更要选取恰当的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验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成果与成效。

对于如何进行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章蔚中等[3]指出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组织与管理”“教学

与指导”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合理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陈红[4]基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的特点,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理论教学质量评价相分离,设计出独立的更适合于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合理评价,有效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韩宗先等[5]通过阐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提出了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最终根据高校实践教学评价的特征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陈美华等[6]以某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采用教学大纲、实验教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建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标杆法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合理评价。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对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从研究现状来看,针对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评价方法也较为单一。本文以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学校以及专业特点,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更为合理的评价方法,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提供思路与手段。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随着向应用型的转变,有关高校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验证实践教学的成果,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合理评价的方法。在对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两所学校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高校采用与评价理论教学相同的指标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未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实质性地分离开来,评价方法也多采用五级打分制(优、良、中、差、合格)或百分制打分法,评价指标有

教学大纲、实验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实验考核、指导书评审、实验教师结构、课时比例、督导组评分、教学评价等。

调研显示,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确

大多数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采取与理论教学相同的评价指标[7]。部分高校选取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方法、指导书和最终课程成绩等五个指标,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上述指标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实践课程的主要状况,但是实践课程更应充分考虑实践环境、设备以及学生最终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虽然有些学校开设工程造价实践课程,但是使用软件清单模块较少,软件版本过低,进而导致学生操作技能的课程学习与工作要求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评价指标的设定应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工程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实验室软、硬件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才能确保评价结果具有现实意义。

(二)评价方法不合理

对实践教学,许多高校多采取与其他理论课程教学相似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自我评价、教师互评、督导组专家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相Y合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8-9]。由于评价主体的角色不同,考虑问题的立场不同,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较为明显的差别,通过教师互评以及督导组专家评价可以较好地反映理论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通过听课、考查等模式很难对实践教学成效进行评议。除此之外,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和督导组专家大多数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而实践能力在行业现实环境中才更能有所体现,应采纳相关从业人员的评议意见。

综上,对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在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选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合理考评,才能得出有价值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意见。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要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合理评价,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先决条件。为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w质量评价指标,本文在运用Delphi方法对天津市10位专家进行访谈和邮件问卷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相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行业需求以及实践课程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提出五个方面的指标,而每个指标又延伸不同的子指标。该指标体系兼顾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比如:第一层级的五个指标中专业培养和教学过程两个传统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学的评价。同时,鉴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还提出了针对实践教学的实践技能、实践环境和技能认证三个指标。上述第一层级五个指标从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两大方面检验实践教学成效。

从上述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应增加一些传统的专业培养指标,比如:培养计划设置、课程开设比例、课时比例分配等,这些指标是衡量课程的开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开设实践教学课程还是增加课时比例,都应以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最终的教学宗旨。此外,为体现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在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本文将实践技能分为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两部分。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部分实验任务以小组形式完成,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绘图、测量以及施工管理等,也应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小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和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的方式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但是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加大比例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仍需检验。应用型主要是指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适应今后专业需求的技能。因此,在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应将行业环境与实际需求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为了解工程管理行业的整体需求,

以及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对相关企业发放了200份问卷。通过整理问卷不难发现,多数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表示认可,但是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对行业工作环境较为陌生,工作技能仅差强人意。对20名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41.23%的认为校园的实践环境与工作环境相差较大,以致工作后需要较长的适应周期。有23.4%的认为高校实践课程使用的硬件设备与实际工作中的存在差距。如部分高校在测量学课程实践教学中仍然采用光学测量,而实际工作中企业多采用较为高端的全站仪。有21.6%的认为高校的实践软件环境较差,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低,难以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由此可知,虽然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实践教学模式与行业实际发展现状差距较大,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成效。

因此,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应加入实践环境这一指标,以反映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现状的相关性,通过操作环境、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

三方面评价实际教学成效。此外,实践教学的成果有别于理论教学成果,难以通过考试等方式进行检验。为克服传统理论教学单纯依靠成绩或者作品进行评价的弊端,本文提出结合工程管理行业的从业资格,开展技能认证,由实验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验证实践教学的成果。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结合高校与企业的共同需求,建立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项指标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也应该有所不同。本文采取德尔菲法,邀请10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和工程管理企业高级工程师,对上述五个评价指标及其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并对打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以下结果(表2)。

表2数据显示,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学质量自身的评价权重与实践教学技能培养的权重基本相同,这也说明,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是行不通的,应对最终课程技能培养进行相应考核。而在实践技能、实践环境以及技能认证三个指标中,实践技能所占比重最高,说明实践课程的宗旨并不在于教学本身,而是应侧重通过实践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综合技能。

此外,五个指标的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大多数专家认为,在实践技能指标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也要重视综合技能。而实践环境指标中较为重要的是硬件设备,这是符合工程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的。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管理行业所使用的硬件设备推陈出新的步伐较快,虽然高校难以和企业保持一致的步伐,但是应注重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从而确保实践课程的开设与行业真正需求相一致,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在技能认证这一指标中,虽然大多数专家认为学校认证是技能认证的重要手段,但是还应考虑企业认证,以体现实践教学的实际性。总之采用德尔菲法得出的各指标权重值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的,能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四、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可量化指标,如课程开设比例和课时比例等,也有难以量化的指标,如行业认证和专业技能等。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值进行评价,而难以量化的指标则只能通过主观判断进行评价,因此,应选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以下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例[5],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流程进行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流程:建立模糊综合评判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与权重集合确定评判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适用于指标难以量化,划分界限较为模糊的评价过程,因此,本文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级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共五个等级。通过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矩阵与权重得出评判分数,从而确定评判等级。此外,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不仅可以得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值,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评价值,从而确定学校实践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完善指明方向。

五、结论

实践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如果单纯考虑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等指标,难以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指出其主要存在的评价指标不具针对性和评价方法不合理等两方面的不足。基于上述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行业需求,提出建立符合专业特性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等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体现不同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相结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韩建军,程玉.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与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6):110-111.

[2]赖芨宇,魏秀萍,张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导向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30(3):56-58.

[3]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7):62-68.

[4]陈红.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59-161.

[5]韩宗先,王新惠,曹长雷,方平.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70-71.

[6]陈美华,鲍振华.基于标杆法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J].学术论坛,2016(1):235.

[7]文凤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3(13):84-85.

[8]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9-94.

[9]陈美华.基于Fuzzy综合评判法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J].实验室科学,2011,24(3):72-74.

abstract:

tomeasuretherationalityandteachingeffectivenessofpracticeteaching,appropriateevaluationontheeffectofpracticeteachingisverynecessary.theappropriateteachingqualityevaluationcannotonlyreflecttheteachingeffect,butalsofindshortcomingsanddeficienciesintheprocessofteachingsoastoimprove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thispapertookengineeringmanagementmajorinapplieduniversitiesasanexample,combinedwiththestrongpracticalitycharacteristicandthespecialtyofthismajor,setupapracticeteachingevaluationindexsystem.BydeterminingtheindexweightusingtheDelphimethodandputtingforwardreasonableevaluationmethods,thispaperprovidedreferenceofpractic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foruniversities.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8-02

一、目标管理体制视角下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与独特性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让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它的含义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中“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它强调的是质量的评价主体是“顾客”,是“顾客”的感知。[1]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其工作目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的本身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整个企业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式上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要求。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等教育目的观变得更为工具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竞争趋于白热化、全球化。许多学生也把高等教育视为就业的敲门砖,并学会了依据教育质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因素来评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赞成要提高质量,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都根据工作质量来评定每个教职工。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便将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那么,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是否可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美国学者列维和史密斯认为,因为高职院校的神殿内也深藏着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原则,如强调知识与教育、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持久改善等等。这一论述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2]尽管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或正在计划实施全面质量(tQm)并申请iSo9000认证,也有不少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3]但是人们对高职院校能否采用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全面质量管理能改善学校管理。因为企业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组织目标、评价内容和管理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管理目标的差异性

tQm目标具体、明确而清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优势,并有效和高效地实施最大的经济效益”。[3]工业企业产品是有形的、静态的,质量标准清晰而且易量化,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去度量。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目标比较宏观,不易度量。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成果及其为社会和学习者所作出的服务,都是难以甚至无法量化的。因此不可能如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标准去度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是动态的,它以大学生未来从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而这种效果的高低又要求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的创新,因此管理起来有时无法用统一的标准。

(二)评价内容和结果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有赖于各个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系统的相互协作,共解难题。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则具有明显的游离性和分散性,一是学术职能与行政后勤职能的分离。这一分工经常导致两个分离的平行团体,而非两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两个团体里的成员很少共享整个组织的宗旨和远景目标。二是各门学科的分工。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是兢兢业业的,而对但对其他专业一般很少关心,这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离心现象特别明显。

(三)管理内容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从系统角度考虑问题的原因,认为大部分的问题是由于系统存在的缺陷造成的,而不是个别人的错误。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一般把教学事故的发生归咎于个人的行为而不是整个系统的不完善。

(四)tQm质量标准运行周期相对较完全,有立竿见影之效,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体系有效性相对滞后,一般要经过五年甚至三十年积淀才有效果,因此要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这与tQm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有矛盾。

(五)tQm的一些词汇很难引起高职院校人士的共鸣

tQm的首要原则是“消费者至上”,但许多教师认为“消费者”一词过于商业化,用来描述师生关系过于简单化。并且,“消费者满意”容易使教师们迎合学生的要求,而无法开展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而且这类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2]

二、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虽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实施tQm来换位思考高职院校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施tQm可以从深层次上考虑实习过程的本质以及改善措施,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为此,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确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和标准体系。要以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优秀”等级标准作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个方案制订、完善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实践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考试管理规范、考试试卷评估标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评估标准、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等等。二是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招生计划与就业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试与试卷质量监控等。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如实践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审查与论证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建设检查制度、教学实习基地评估制度、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等。三是完善周期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按照教育部5年一周期的专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系统观念。要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教学建设体系,实验室建设与实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其次要完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室的建制、规划、实践教学、实验人员队伍、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物品、安全与环境等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对实验室建设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对建设不力,管理不善的要追究责任并责令改善,效益低下的不予投入直至关停并转,以提高资源利用绩效。

(三)真正做到以科研促实践教学

大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因此,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实践教育质量观,高职院校才能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全面实现教学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也不是尖端科技。我们不能把tQm当作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丹琳,聂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企业家天地,2006.2:106-107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石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2000.01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