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十篇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十篇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17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1

【关键词】学校管理;秩序性;功利性;情感管理;教育性;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26-02

各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二字,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如何,往往决定了这个组织的性能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活动,毫无疑问,它也需要管理来实现它的价值。学校管理与其它行业的管理之所以不同,在于他的教育性。俗话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把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才是教育本位的管理、实质的管理。

然而,在当代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太关注于秩序、效益等短期可见的效果,却忽略了将教育性融入管理当中,出现了“去教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下面这四个方面。

一、当代学校管理中的秩序性管理

秩序性管理是学校管理去教育现象中十分突出的一点,也就是说,为了让各种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强制员工、教师和学生按照校规校纪来行事。这种管理着眼点在于用呆板的条条框框来管理师生和校内日常事务,将师生和员工都框在各种规定条款之中,要求他们在心理上服从和尊重校纪校规,不得提出任何异议,在行为上则不允许各种形式的违反。在管理过程中其目标是促使师生接受既定的秩序规则,因此对于校规校纪,服从,便是师生的第一且唯一反应。如果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井然有序,管理者便认为达到了管理目的。

不可否认,良好的秩序确实可以保证学校良好的日常运作,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不断强调创新与革命,而秩序性管理是难以实现教育创新进步的。秩序性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既定秩序的教育,它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秩序性管理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任何一点新想法、新做法都会被条条框框的规定扼杀在萌芽中,学校的气氛因而会变得死气沉沉。

二、当代教育中的功利性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益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学校教育也难逃此劫。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学校管理也开始像企业一样变得功利性很强。许多学校把为效益而管理,办有效益的学校作为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与企业追求利益相似,学校会设立一个整体的总目标,然后将各种任务层层下放。班级的质量一律量化,考试排名、升学率统计等各种形式的比较层出不穷。教学质量如何,全部用数字说话。量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各类表格可以十分清晰地表现出成绩的起伏、教学质量的变化。殊不知这种管理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变成了为班级争名次、为学校争荣誉的工具,所以学校管理所收获的数量效益未必就是教育收获的效益。更有甚者,某些教师会为了完成效益任务弄虚作假,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更加不堪设想。学校教育管理切不可太过功利性。

因此,真正的管理要注重人性化,以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实行人性化的教师管理

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多面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中的主体。教师作为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应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教师在教学前线,他们的发展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教师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发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这样一来,教师也就成了学校的主人翁,不再是一个传递管理命令的中介,不再是被动地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呆板地遵照各种规章制度行事。教师工作在第一线,对很多领导不能发现的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应该避免给教师强加功利性任务,应当给予教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发展自身业务,对于教师的创新想法应指导鼓励,对于教师的管理建议要积极采纳,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四、在管理中融入情感

学校领导在管理中不能忽略情感的作用。管理的力量有很多种,情感便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如果运用得当,情感可以成为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推动力,去感染教师、影响教师。作为学校领导,可以各种情感在不同时段相互叠加,用鼓励、关心的言语以及通过平时的行动对教师进行关心,让领导和教师直接产生浓厚的情感,互相促进,增强学校员工的凝聚力。对待教师,要真心真意,一碗水端平,秉承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摆架子,不用权利压他们,以德服人,以赢得教师的信任和爱戴。关心和爱护教师,并不是空洞虚伪的口头说教,要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通过对教师行为实践的科学合理评估,在教师中评选骨干教师、教坛新星,以激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热情,使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理性。因此,学校的制度依然需要执行,在管理上不能完全只使用情感。

总之,当今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只有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改善学校管理是当务之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四周开始充斥着各种诱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面对的挑战将更多,压力也将日益增大。在提高管理水平、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我们应该时刻不忘校园是一片净土,不管怎么变化发展,都不能忘记它的教育性。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2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问题分析;有效对策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人性化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1.人性化管理经验不足

对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牢靠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活状况有详细的了解,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高校内,由辅导员直接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但是当前辅导员普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低、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大部分辅导员往往由刚毕业的人担任,年纪较轻,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较少,人性化管理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2.传统管理制度阻碍了人性化管理的推进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但是,在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方面,仍旧是以传统的管理制度为管理准则,将管理人员与学生直接划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具备显著的强制性。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学习与生活中的需求不仅得不到充分满足,其个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压制,甚至由此引发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3.缺乏法制观念,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处在传统制度的管制之下,各项行为与活动都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虽然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安全,其中存在的某些强制性管理手段对学生的人身自由与个人隐私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一些高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用电,会随时抽查学生宿舍,察看学生是否存在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行为,并要求学生将衣柜、抽屉等打开检查,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与合法权益。

二、强化人性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1.树立人性化管理观念

管理人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考虑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工作为出发点。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因以自身为榜样,时刻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到言出必行,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同时,要确保对学生管理的公平、公正,做到对校内所有专业学生的一视同仁,支持与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一些生活贫困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在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中。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中选举最受同学认可的管理干部,协助高校管理人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管理冲突。而作为学生中的管理干部,其个人言行举止及管理方式也需受到其他学生的监督,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公正的管理、学习氛围。

3.提高管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的管理对象是校内所有学生,管理中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但在实际中,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师兼任,教师既要为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又要管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况,精力有限难以顾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教师的专业领域为相关学科教学,对管理方面研究较少,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凭借个人主观观念与前人经验进行,难以确保管理工作的到位。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加强专业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优先选择专业技能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也可结合实际管理需求,通过其他途径引进优秀的管理教师。对于现有学生管理教师,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对本校学生的高效管理。

4.鼓励教师进行管理模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还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式与手段,做到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高校应鼓励管理教师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管理热情,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认可教师的管理工作成果,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管理方式,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巍.论人性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28).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3

【关键词】学校人性化管理

学校管理一味强调“从严治校、依法治校”,过分刚性化准则,失之温情,很难激发教师感受工作快乐,更难调动教师竭尽全力为学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性化管理”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作为知识、智慧的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而展开研究的管理方法,能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也越来越被更多管理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所重视。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客体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体系。因此,学校管理归根到底主要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使被管理者对指令或目标产生认同,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畅且有成效。

目前对学校人性化管理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如下:

误区之一:认为人性化管理=宽松管理

人性化管理并不等于宽松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弹性管理,它实质在于“以人为本”,遵循人性规律,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自我实现的欲望。

误区之二:认为人性化管理=人情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学校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人情化管理则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主观判断,没有科学依据。

误区之三:认为人性化管理可以淡化制度管理,甚至可以取消制度管理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制度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而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既符合人性又符合理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制度,非但没有淡化制度管理,而且要健全管理制度,甚至强化制度管理,它将管理制度内化为每个人的观念,成为内在自主的控制,成为自觉行动的指南。

以上三个误区,其实质是没有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真正含义和本质。

1.尊重信任教师,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基础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尊重师生。只有管理者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也让笔者想起了朱永新的一句话:“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没有学生的快乐”。因此,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对于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教师的工作十分辛苦,带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的工作能得到领导的尊重和及时的肯定,领导表现出不仅是对工作的关心,更是对人的关心,有了“感情移入”,能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将自己置于和教师完全平等的位置上,给予教师柔性化的、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在工作部署上要讲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让教师去理解,使教师内心有认同感,变“让我做”为“我要做”。在工作落实检查中也要注意方法,从关心的角度了解“工作完成怎么样了,是否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学校做什么吗”等方式检查完成情况,决不能讽刺、挖苦和训斥。在总结工作成绩上,要多看优点,大力表扬宣传,对于缺点和不足要说现象,背后指出,绝不能当众点名批评。即所谓的“喇叭播优点,电话讲缺点”,即使没完成甚至做错了,也要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耐心给予指导。

尊重教师还体现在“诚”字上,校长必须真诚地关心爱护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不搞权术,不搞亲疏关系,以诚相处,以理服人,设身处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要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们对学校的管理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要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鼓励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尊重教师的自我完善要求。尊重和信任教师就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有着对学生成长的责任感,都有着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精神需求。

教师的劳动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体、个性的特征,因此尊重和信任教师就要给教师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空间和自由。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的自尊得到重视,教师的劳动得到肯定,教师能以主人的资格参与学校管理,才能激发教师的情感投入,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

2.注重情感沟通,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沟通问题。管理必须通过沟通才能实现。80%的管理问题实际上是沟通不畅所致。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增强相互理解,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关系更加和谐。学校领导的工作思路、学校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要适时地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了解,才能求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想什么、需要什么、工作生活有什么困难、对学校出台的管理措施有什么意见,学校领导要及时地去听取、主动地去收集分析。对教师生活、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雪中送炭暖人心;对教师的合理要求,只要条件允许要尽量满足;对工作意见和建议,要注意吸收其精华,及时修订管理措施,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沟通是一个学校文化健康的标志,没有沟通的学校或沟通不畅的学校,是一个病态的“沙漠化”学校,一个智慧的学校管理者会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会给教职工创造更多的“咖啡时间”,促使教职工之间有一个更好的情感交流,造就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

3.赏识激励教师,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保证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而是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员工在计时工资时仅发挥其能力的30%,而在受到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90%。校长在管理过程中选30%还是选90%,不言自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赏识激励的过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是培养优秀教师的保证,而且也是实现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保证。

一名成功的校长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去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坚持真,示以诚,注以情,为教师才华的涌露和锋芒的显现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让教师在被赏识的幸福感中获得满足。

赏识是一种“仰视”。“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我们经常以这句话鼓励学生“我能行”。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不要因为是校长而高高自居,应带着尊重和谦逊去欣赏每一位教师,带着“你能行”的眼光去勉励教师。

赏识是一种“宽容”。校长的胸襟要海纳百川,既要容人之长,又要容人之短,还要容人之异。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教师身上哪怕只是细微的闪光点。

赏识更是一种认可。认可是校长对教师工作的一种积极评判,是校长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尊重,是一种精神激励,一旦满足了教师的这一愿望,就能使之获得巨大的工作内驱力。

学校是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场所,硬性、呆板的制度只会造成按部就班、墨守陈规,决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这也与新课程要求相违背。因此,优化教师群体组合,创造宽松的人际氛围,为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是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的前提。同时,每一个教师要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作目标。目标的制订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有了目标,教师才会朝着既定目标去努力、去创造,才会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使命感。人的发展是在不断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教师的合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校长要善于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加以调控,实现教育最优化发展。但在激励教师的同时,必须把握精神与物质的度,精神激励具有教育性,并具有对物质激励持续增力作用,过多的精神激励而缺乏物质的给予,会产生减效现象;但过多的物质激励,则会产生对物质欲望的畸形发展。因此,要讲究精神与物质的巧妙结合,首先强调的是精神激励,同时也让教师正确认识物质需要必须通过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质的提高而获得。

激励教师,校长还要善于“易位思考”,必须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把每一位教师放在最适合本人发展的位置上。正所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

4.积淀文化底蕴,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

学校文化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树立学校形象少不了学校文化,教育形象的延续离不开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品牌必须灌注学校文化。

积淀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一种软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校园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等。在现实中,一直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地方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雅、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

结论:总之,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也是制度的管理,更是情感的管理。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激励人精神中潜藏的能量。管理的秘诀是尊重,制度的核心是真爱;只有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是一种脆弱的管理、不负责任的管理;只有专制的制度不是完善的制度,是一种没有活力的制度、缺乏人性的制度;惟有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教师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和关爱去唤醒内心和激发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逼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学校管理学.海军出版社,1991年6月.

[2]中小学管理.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出版,2005年第5、6期.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性化管理

abstract:withthetransformationofdormitoryadministration,collegestudents,onceregardedastheobjectofsupervision,hasnowbecometheobjectofservice.togetherwithit,theconnotationofdormitoryadministrationhasalsomadecorrespondingchanges.thus,theimplementationofhumanisticadministrationbecomesessentialinthisadministration.itneedstoestablishacorrespondingsystemforvocationalcollegesintheaspectsofthecompetencyoftheadministrationteachers,thestandardoftheservice,theenthusiasmofthestudentsparticipatingindormitoryadministr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dormitorycultureandsoon.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students’dormitory;humanisticadministration

学生宿舍管理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他们在学校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也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当今,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维权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学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原来一刀切、一锅煮,学校灌输学生接受的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应更具针对性,更多的关注个体教育的有效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使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人性化的学生宿舍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方法就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执行制度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方式。这体现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在管理中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以亲和的态度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进而管理他们;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办实事,解决具体问题,在工作中完成育人职能。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方面:

1.用情、用心去关爱学生。学生宿舍是学生之家,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个性比较彰显的地方,同样也是学生矛盾比较集中并激化的地方。这样就给宿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虽然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成才条件,但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等方面并不完善和成熟,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所以宿管老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宿舍管理不是单一的管理学生工作,而是集管理、服务和教育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能一味地压制,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要讲究方法、策略。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像关心孩子一样细心地关爱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相处,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温馨、平等、自由、向上的亲情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溶入其中,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2.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高职学生由于其生源的复杂性,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但是他们的主流是积极的、上进的,都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都希望在大学期间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作为宿管人员和老师,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个性,以欣赏的眼光和亲和的态度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进而去管理他们。在工作中,要经常收集学生的意见,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要时刻铭记我们的管理工作是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3.倡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调动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宿管部门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这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宿舍管理方式,能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人格特征正常、健康地发展;智慧潜能和才干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下得以发挥;各方面的素质教育逐步得以提高和完善。

4.人性化管理不是放任式管理,更不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一味地姑息和迁就,而是用情管理和教育式管理。如:学生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明显是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宿管人员一经发现,不应斥责、批评和罚款,而是先教育,说明违章使用电器的弊端和影响,使学生深切理解自己行为的不当,然后再按章处罚。

二、高职院校人性化的宿舍管理措施

(一)制定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制度

在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宿舍管理制度要顺应时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实现宿舍管理由“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转化,使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时,一要讲究用词、语气,尽量不用强制性、威迫性语言;二要科学、合情合理,能满足学生正当的需求,如期末或节假日延长熄灯时间、根据学生双方的意愿可以调换宿舍等

(二)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

宿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宿舍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好坏。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学生最多,他们的言行举止、办事风格和处事态度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这就对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宿舍管理员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更不是仅为学生开关门窗的一般性服务工作,宿舍管理员应该是需要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业务、身体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实用性人才[2]。因此,实施学生宿舍的人性化管理,提高宿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首先要加强宿管人员的队伍结构建设,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各方面。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支精干的、有素质的、充满朝气的宿管人员队伍,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要加强宿管人员的思想建设,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学生成为后勤服务的“消费者”,宿管人员就要转换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服务中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好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体制,在管理服务中做到“四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诚心,对不文明行为要有戒心,对组织建设要热心。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要求开展工作。最后要加强宿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宿管人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服务理念。上岗之后要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消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宿管人员应能熟练地处理学生在宿舍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处理,让学生在生活中觉得安心。

(三)提高宿舍的服务水平,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化需要

宿管人员应主动深入宿舍当中,了解学生的服务需求和对宿管工作的意见,并尽快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满足学生合理的服务需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院宿管中心应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提供安全、保洁、维修等方面的服务,对宿舍内损坏的设备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做好室内外的保洁工作,保持环境干净整洁。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他们能感觉到“家”的温暖,宿管中心应利用宿舍楼的橱窗和黑板报,开辟一个“温馨提示”专栏,如公布每天的天气情况、小疾病的防治、各季节的注意事项、放假了或毕业离校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等。另外还可以在楼内免费提供工具箱、针线包、打气筒、煮药炉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活服务,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

(四)成立宿舍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满足学生自我管理的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管理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较高素质人群,自然也有此需求。为此,宿管中心为了发挥学生在宿管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必要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阵地,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自律组织——宿舍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学生会选派优秀学生代表及宿舍楼长组成,负责学生参与宿舍民主管理的各项事宜。宿舍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有两个:一是借助学生集体的力量,代表和维护居住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宿舍管理部门进行磋商、协调,并与管理部门一道共同管理宿舍,主要目的是督促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引导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这样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又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利,使得宿管工作开展得更好更顺。

(五)创建宿舍文化,彰显学生个性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因此,学院宿管部门应将宿舍管理寓于宿舍文化建设之中,经常组织开展以活跃气氛、培养情趣、强身健美、增强体质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宿舍文化节活动、宿舍设计大赛、星级寝室和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楼层间球赛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是实现育人功能的催化剂,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美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高品位的学生宿舍文化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从而发挥宿舍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为此,学院要高度重视宿舍文化的塑造,积极引导活动的开展。要在宿舍硬环境建设上多一些对文化形象、文化气质的设计,在宿舍软环境建设中多一点文化的自觉和培育,多发挥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熏陶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宿舍生活中时时处处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享用文化,自然形成高品位的文化观[3]。这样,既彰显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加强了宿舍管理,同时还会在缤纷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发现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晓菲,胡书金,徐琳娜.浅谈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29.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5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高校学生;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14-02

我国高校作为汇聚各种高级人才以及为祖国培养未来高科技人才的地方,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许多人才在国际大环境下,选择出国留学而不是留在国内高校,这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以及人才储备来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性质以及目前它在我国所处的地位,要求必须从学生管理工作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本文从人性化理念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校中人性化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其学生管理工作上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制度,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高校的管理工作进行顺利运转,但这种制度中人性化理念的缺失也导致了问题的发生,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性化理念的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进入高校中调整专业是十分困难的。由于我国高校报考制度的调剂制度,以及许多学生在高考后报考院校和专业时,对于所学专业往往只是一时的兴趣使然或者道听途说,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很可能会发现其填报或者被调剂的专业并非自己想学的。而且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在读学生选择转换专业上所做的努力还不够,甚至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是空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或者是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而导致人才和教学资源浪费。第二,学生选课方面不够民主。目前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上,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程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或者选修课程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同时很多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只是兴趣使然,但是又必须要参加考试来获得成绩和学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陷入了两难:想要学习选修但又不想参加考试。这种不人性化的选修课程设置就导致学生学习中有兴趣但动力不足。第三,学生在学习中面临较大的考试压力。一般高校在课程结束之后都会安排笔试来进行分数的划定,其中大多数都是闭卷考试,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而在学期末采取突击的方式来得到较好的分数。还有一些高校将英语过级考试与毕业学位证书相连。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学习重点就是英语,而并非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忽视自己本专业的情况导致专业能力下降。第四,在学校教育管理很多工作细节上,都还没有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感受。比如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高校在自身硬件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就大量扩招,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因为师资或者教室的不足而采用100~200个人甚至几百人在一个课堂上大课的现象,教师无法应材施教。再例如,学校在寝室用电以及用水上的管理措施更多的都是为了满足管理单位便利,而并非满足学生使用便利。同时在学校一卡通的建设上也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图书卡以及饭卡、水卡等都无法通用,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多不便。

二、我国高校管理缺失人性化理念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建国之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这种残留的观念以及体制等还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进步,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在高校中处于一种管理对象的角色。尽管目前高校在课程建设上已经完善了专业课程设置,但是却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就导致许多学生在完成其专业知识学习之后仍然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之所以落后于世界顶尖高校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目前我国教学资源存在严重落后的现象。我国高校教育不同于西方的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普及教育,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扩招之后,大多数高校的在校生数量都急剧增加,导致学校教学资源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不管是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高等教育都需要学校开设大量的辅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师资不足以及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的现象。例如,现在许多高校都将新校区建设在郊区甚至是异地兴建新校区,这一方面导致同一学校的不同院系将分割在不同校区甚至是不同城市,乃至有些高校出现了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安排在不同校区;另一方面还导致院系之间以及年级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甚至导致一些学生需要每天坐班车在校区之间进行穿梭来完成课业的情况。第三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老师存在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这导致了他们的管理措施以及手段等都是缺乏人性关怀的。

三、高校走向人性化教育的措施探讨

在高校内进行人性化管理,最主要的是要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在制度建设表现为需要规章制度但并非依靠制度去限制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在高校内进行人性化教育的可行措施。首先就是学校的管理层需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第一,需要承认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的生活需求,这些需求是作为大学生的正常需求,应当进行适当的满足而不是压制;第二,需要对这些生活需求以及学习需求进行研究来找到最合适的方式;第三,满足这些需求;第四,通过合适的引导与教育来提升这些需求,将需求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们不应该仅仅满足需求,而是需要提升这些需求。其次就是全方位地实行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导师制度已经凸显出很好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都仅仅实行了辅导员制度而没有导师制度,由于一个辅导员同时负责数百人的学习和生活,这就导致针对学生的服务和教育很难有针对性。可以将高校负责教学的老师引入到管理中来,通过班主任制度以及导师制度来进行小班引导教学,同时通过弹性学分制度让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个性化设计,这有助于学生在选课时不是仅仅为了凑够学分而选课。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过这种大众化精英模式的培养可以让其更具有创新能力。再次就是要做到真正地关心和体贴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从具体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体贴和关心学生,用感情和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不单单是空话,而应该是管理者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下心来与老师沟通并且可以促使他们去遵守学校纪律。最后就是要通过规范的制度进行保证。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保证,离开了制度那么管理措施都是没有依托的。所以在高校内倡导人性化管理更为重要的就是倡导制度建设。

实际上在高校内推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建设和谐校园,尤其是在目前这种个性化意识崛起的当下,更加需要从学生出发做好人性化服务,从而提升校园和谐氛围为科研和学习创设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青.社科类图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

[2]沈秀清,丁养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6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任何组织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更突显出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底蕴,这就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学校管理中来,更好的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文中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对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这就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特点来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快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其积极性会对工作绩效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沟通和参与机制,使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强化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丰富教师的工作内容,为教师工作赋予更多的挑战及新鲜感。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依托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做好教职员工的培训、组织和调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对教职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更好的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学校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加快推动学校的变革,从而促进学校的创新和发展。 

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知识性。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通过学习、吸收和消化,具有共享性、可传播性等特点,主要以归类知识和沉默知识为主,即易于传递和表达的和潜藏在大脑中经验性的无规律的知识等。作为学校的教职工,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播这两类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充分的运用个人与集体智慧进行知识创造和扩散,实现归类知识和沉默知识的共享和转换,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作为核心,学校人力资源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主宰者,同时还是知识资本的使用者和运用者,因此学校人力资源表现出较强的知识性。 

智力性。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以想象思维能力作为核心。教职工通过在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实践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将受教育者塑造成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新人,同时通过开发智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功能,更好的运用知识来解决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中的堵多问题,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而且随着工作实践和工作时间的不断持续,学校人力资源的智力性还会不断增强。 

教育性。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質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效果和利益以及发展的进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各要素如知识、能力及素质等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的培养和训练,这就需要教职工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由此也充分的显现出了学校人力资源的教育性特征,这也是学校人力资源区别于企业、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 

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措施 

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一直以来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方法,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要求来完成教师的引进、聘任、退休、工资审批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工作十分繁琐,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学校需要充分的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的成功经验,打破学校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使学校人事部门直接参与到学校决策管理工作中来。通过设立人力资源部门,并配备合理的管理机制,专门负责教职员工的管理,从而更好的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学校要想确保良性运行,需要进一步对其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充满活力,对工作保持极大的热情。在当前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人性化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以此来进一步做好新教师录用、监督和考核工作,强化教师的管理,重视教师师德的培养及职务评审、考核,从而全面提升学校人事管理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设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学校在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后,需要以此为基础业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将教师招聘、培训、绩效、报酬等都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确保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学校不仅要实行教师职务聘任,而且要真正做好教师全员聘任工作,进一步对教师评优进行载波,强化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效的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文明寝室建设;人性化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不断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学生寝室是学生融入的一个小社会,是学生的另一个家,是教室学习场所的延伸。如何对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学公寓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项根据大学生的活动场所时间分配的统计调查表明,学生的时间分配的主要在场所主要包括食堂、运动场、教室、图书馆、寝室、校外。而占据时间最长的地点便是寝室,人均达到10小时以上。现在的大学寝室大多是多人一起居住。学生是非常具有多样性的,受到地理、个人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民族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对待同一事物往往有多种看法。多人居住在一起,摩擦难免发生。这让我们寝室公寓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利益最大化与服务最优化之间的矛盾。高校后勤经过社会化改革,学生宿舍管理职能从学校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学生与管理员的关系从管理关系变成服务关系,利益关系也从无偿关系变成有偿关系。给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公寓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升级。公寓管理部门想要生存并发展,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但学生公寓管理部门不能只是为了赚钱。光赚钱却忽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却没有实现服务、管理功能。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让收入和功能达到平衡,这才能促进我们公寓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人员普遍素质过低。当前学生公寓的管理人员主要群体的年龄过大,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没有什么危机感,他们的陈旧观念非常需要转变,而且管理员队伍普遍教育水平低,不了解高等教育的校园环境,往往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公寓管理专业的培训,所以很难适应并胜任高校公寓管理的工作,这严重地限制了我们高校后勤向社会化转变的速度,也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进度。

二、高校学公寓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服务好学生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就必须在工作开展前,融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然后在发现问题并认真解决问题。

(二)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保证健全的制度实施。公寓是服务性质的机构,那么就必须有严格严谨的规章制度,这是机构、组织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这并不是简单的只进行物业管理工作就够的,而是要构建一个小社区,让宿舍延伸成学生的第二教室,让学生接受一定制度的约束,又能感到家的温馨。管理部门需要制定《住宿管理制度》、《管理服务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此外,公寓管理人员队伍扩充,要选择年纪、学历相近的人来当管理员。建立健全的制度,建立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围。公寓是学生之间交往频率最高、相互影响最大、流露感情最真、空间距离最小的地方,把握风气走向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是关系到学生成长的问题。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群体的覆盖,,工作的渗透力度要不断加强。

提升寝室文化品位,创造宿舍特色文化。宿舍文化主题和方向要和学校文化建设方向一致,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宿舍成为校园的延续。创造多元化的宿舍特色文化。举办公寓文化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校和宿舍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举办一些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来,来满足学生的丰富课余生活的需求,活跃生活气氛,并拉近了师生、管理人和学生的关系,使得公寓便变成一个好思想、好创意交流的平台。

三、结语

总之,学生公寓作为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服务中心、重心”的宗旨,把宿舍管理工作、管理员工人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让“人性化”理念中能在我们管理工作中扎根,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构建一个更为和谐、温馨的校园宿舍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文化管理;科学管理;行政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系统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对于管理的要求,需要以文化为主导,将文化融入到科学管理中,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文化管理。当前,高等学校的发展及实力比拼,不单单只停留在高质量的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上,同时也非常注重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就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实现形式就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高校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随着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了解和使用,文化被衍生到不同的领域,例如企业文化、政府文化、军队文化、宗教文化等。在20世纪30年代其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并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形成一枝独秀,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出了“高校文化”的概念,并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得以丰富。高校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由校内所有师生创造和传承,并均要坚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基本信念以及价值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精神文化,是指校内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观等,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等,这些是高校文化的核心部分。二、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学校章程、教学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这些能够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运行都有章可循。三、物质文化,是指通过物质可以表现出来的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环境、校内设施、校徽、校歌等。这些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高校文化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位置,其次是制度文化,最是物质文化,它们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作用、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如图1所示。高校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就像企业文化一样,它会直接影响身在其中的广大成员的软环境,对于增强人文氛围、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优化组织风气、激发创造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文化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集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具有凝聚的作用;二是制度层面,它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规范保障;三是物质层面,它是高校行政管理实践的基础。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管理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种境界:人管人(低层次管理)、制度管人(中层次管理)、文化管人(高层次管理)。高校文化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利用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实施调控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最高层次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一种最直接体现。

2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管理人员为了实现学校的工作预定目标,依靠相应部门和依据相关制度,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发挥管理职能,从而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组织活动。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都是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制度管理,比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行政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对一些可以量化的工作目标来说,科学管理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但科学管理仍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不能知人善用,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办事教条化,削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抑制其潜能发挥,打压其创新精神,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的情况,也不能应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在科学管理制度没有被管理者认可的情况下,则会使科学管理制度难以执行下去,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就会出现现今常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口服心不服”、“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之类的消极现象,势必导致科学管理的效能就无法体现。

3文化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承担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文化机构,应建立与其特性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由于价值观在高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广大师生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塑造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高校文化管理的核心。鉴于当前高校师生规模和校区规模普遍趋于扩大化,导致高校行政管理的问题和弊端逐渐浮现,为了解决问题,适应新发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增强自我竞争力,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引入文化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及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整体办学效能。行政管理部门的构成主体是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均是以人为主体,文化对人的浸润和影响往往要大于制度层面,也就是文化更容易让人发自内心的接受。因此,高校应重视文化管理工作,采取文化管理模式,形成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建立先进的文化模式和共同的文化愿景,形成以文化促管理的良好局面,从而使行政管理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更好地作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事务性强且具体繁琐,绝大部分实行坐班制,时间不自由,且在高校中的职称待遇和工资待遇普遍不如教学及科研人员,这种工作性质容易催生厌烦感,形成工作质效降低的普遍现象,如果仅靠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进行约束管理,就无法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还会限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这时就需要文化管理的协同效应进行干预,因为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核心,是为了人的发展而管理,它更有利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最终实现文化浸润群体的自我管理。从高校全体师生层面讲,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塑造出特有的学校文化,容易使广大师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校主人翁”的角色,从而自觉地、由衷地、全身心地爱校爱岗,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模式,而不是依靠高校行政管理者或者行政管理制度来指挥和控制,更容易激发出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在内心深处形成“校荣我荣,我荣校荣”的潜在意识,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最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

4文化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而传统的制度管理又表现出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为了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引入具有柔性机制的文化管理,将其与传统的制度管理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刚柔并济”,使高校行政管理更具人性化,从而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

4.1文化管理塑造高校核心文化,利于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凝聚力

通过文化管理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高校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文化,是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在高校形成一套明确的价值系统,使其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和力量,促使被管理者能够接受它、认可它,并能够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在高校行政管理方面建立共同的愿景,要时刻忠诚于学校的事业,要以学校的发展为最高价值,在这样的价值环境影响下,不断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凝聚力,让大家能够自愿的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从而引导其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4.2文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利于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意识的产生

长期以来,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强制硬性的规章制度来完成工作目标,形成了各项事务的管理流程,这就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也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意识比较固定,按规矩办事,丧失创新思维,不能有效的应对管理中出现的突况。通过文化管理的引入,使之与制度管理相互融合,刚柔并济,在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下,更好的发挥文化管理的优势。通过文化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原有管理模式的限制,发现新思路,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而变革工作方法,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有活力,提高效率和质量。

4.3文化管理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高校内实行文化管理,使整个学校都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校园内将会形成一种校荣我荣、求知上进的积极氛围,有利于校园内正能量的传播,而一所学校内正能量的传播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同样会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充实。通过在学校范围内正能量的传播和渲染,行政管理人员也会受到感染,会为学校的发展而产生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的潜在意识,这样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参加各类培训,在工作之余,加强自我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便很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4.4发挥文化管理中的导向、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9

一、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flexible)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容易弯曲,不易折断;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柔性化管理就包含两个方面,即“弹性”和“人性”。柔性化管理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环境和管理主体的变化,改变管理手段和方法,达到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性之柔,强调人的核心作用,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

柔性化管理思想是日本丰田公司率先提出的,它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的。柔性化管理强调根据人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强调通过人性解放、权利平等、精神激励等方式进行管理,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发挥人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同时,柔性化也强调通过改变适应外部环境。在强调人的核心作用时,注重通过运用道德文化、舆论等非强制性手段对人进行管理。通过组织的柔性化管理,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总之,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通过采取非强制性方法,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但在学生管理上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理念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

管理理念的落后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问题,管理理念的落后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等。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具体表现在:首先,未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高校管理理念落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体现,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结果是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其次,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管理者认为学生不具备自我管理的条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拥有绝对管理权,不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最后,忽视学生对权利和自由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申诉渠道不畅通,学生的权利和自由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高校管理方常忽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管理方法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系中,由于过于行政化等原因,管理理念仍处于上行下效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的调查访谈,得出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方法主要以严苛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辅,缺乏对学生的关怀,未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对某些学生放任不管,对学生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范,严格的要求,而学生的权益却是处处受限,忽视学生的权利,硬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文关怀。事实上,管理者应当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学生,运用情感教育,既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又能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管理过程无视隐形管理。

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过度重视有形管理、显性管理的运用,忽视无形管理、隐形管理的作用,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一方面,管理者忽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目前高校部分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缺少感染力,甚至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学校文化的熏陶。当前高校管理者片面理解学校文化,过于注重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建设不断更新,但是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忽视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未能将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管理。

(四)管理制度未能体现柔性要素。

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是“90后”,更具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现行的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管理制度过于硬性,缺乏弹性,未能体现柔性要素。现行的管理制度涉及范围较广,包括《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校学生证、校徽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等。这些管理制度,部分条例过于刚性,缺乏灵活性。针对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处以严厉处罚,处理方式缺乏柔性要素,灵活变通性差。而针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要么严厉批评,要么置之不理,都反映高校管理制度的弊端,对学生的处理缺乏弹性,忽视管理过程中的柔性要素,而以刚性管理为主。

三、加强高校学生柔性化管理

(一)转变管理理念,凸显学生地位。

高校管理者要转变现行的管理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根本,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个主题,时刻考虑学生的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甚至是“95后”,学生极具个性和特点。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使学生意识到其主人翁地位,从而进行更好的管理。最后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管理者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从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人性化管理,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改变管理方法,注重人文关怀。

高校管理者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改变管理方法,采用柔性化管理,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摒弃现行的管理方法。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方法主要以严苛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辅,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管理者在转变自己的观念的基础上,摒弃现行的管理方法,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即柔性化管理。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权益。高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权益,让学生参与政策的探讨与制定过程中,使其在履行自身义务时,也能够享受到自己的权益。最后要注重情感教育。高校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等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关注学生的情感,采用劝说、情感引导等方法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优化管理过程,注重隐形管理。

高校管理者要优化管理过程,注重隐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注重隐形管理。一方面,管理者要提升自身素质。高校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实施柔性化管理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对学校和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规范学校的行为准则,管理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四)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柔性化管理。

高校管理者要随着社会环境和学生群体的变化,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强柔性化管理。现行的管理制度过于刚硬,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不被学生所接受。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更关注自身利益。同时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95后”,他们更关注自我,强调个人利益。而高校的管理制度却更强调学校的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因此,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建议改变部分已经不适用的管理条例,完善更符合学生需求的管理制度。同时,管理制度的完善也要体现人性化,不可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的柔性化。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篇10

1.1管理层面的主体需求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按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管理对象基本上都是拥有不错的学历和资历的大学专业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生活以及学习上都有比较丰富的经历。这些人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其行为的方向,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性。面对这样的人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的保持对其主体上的尊重性,不仅要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规范化,还要保持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将人才的最有效价值发挥出来,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需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所谓的独立性也就是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统一管理的统一性,不仅要保留各专业、各学科的基本特长,还要保留人才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特点,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和成熟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同人的行为管理动机是不同的,在能力需求上也是会有许多差异性的,要适当地进行人性化管理,最大程度上满足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有效调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能动性和热情。

1.2管理主体在创造性上的需求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需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有不错的表现,并且具有十分前卫的创造性,这样的主体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这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方向特性。基于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创造性,在管理规范化的传统模式中,重心应逐渐从规范化管理转移到人性化管理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改革。尊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的约束性,促进人们的创造性发挥能力,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高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会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具有机动性。人性化管理对于教学工作者和高校科研工作人员在拥有主体创造性的前提下也能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工作促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使其效果更加突出。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来衡量,对高校本身的管理做出严格的规范。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广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打好基础。

2.1规范化管理的不适应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规范化管理模式还是根深蒂固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受到的约束非常多,这样繁杂的管理制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这个管理制度和规定文件从上级到下级是逐渐管理的,再由汇报部门进行分级汇报,这样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缺乏长期延伸的。但是就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来看,其高度规范化中的人性化和自主性还是有一些存在感的,这样的人性化和自主性就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带来许多优势,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弊端和不适应性,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计划。

2.2量化考核带来的质量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传统模式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量化考核,这样的考核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由于量化考核直接与绩效挂钩,许多教育工作者在量化考核方面丧失了工作的主要性质和方向,失去了能力提升的潜力,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不利。就我国目前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量化考核来说,大多数的考核标准是将数量和质量进行直接挂钩结合处理的,但这其中数量可能相对质量来说占有更大比例,面对这样的情况,量化考核就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量化考核的数量关系更是直接关系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前景。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缺少的人性化导致量化考核失去了原有的本质,成为了教师冲刺绩效的利器,对高校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2.3规范化管理下的薪酬制度不平衡

高校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下,薪酬制度是相对不平衡的。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规范化管理的薪酬制度是为了平衡工作者的量度和能力,但是经过规范化管理无异于是排除了按劳分配制度,这样的安排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规范化管理下的薪酬制度,就可能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和成熟以及转型,还会从根本上阻碍高校的健康发展,影响高校的前景开拓。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化转向分析

3.1提高管理人员的人性化意识

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缺少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理念,这样就很难从原有形态进行本质上的转型,要想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转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就必须从管理人员的意识形态上入手。将规范化管理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进行深刻的贯彻,管理人员强化自身人性化意识的同时,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增加高校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能动性。

3.2在管理上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制定出相关的人性化政策来应对管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将高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从根本上落实。如果不能依靠相关的政策进行落实,那么人性化管理可能就还局限在传统理念中。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各自专业有其专业的特点,如果能有效地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就可能在无形之中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力量。这样也就需要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将人性化管理内容进行深刻的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3.3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放在第一位,如果不能处理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科学性,就可能失去对制度的有效掌控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将人性化管理进行贯彻,这样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没有明显效果的。为了能更有效地落实高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就必须注重制度的科学合理安排,降低制度以及政策的执行难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规范性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