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十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十篇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35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1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发展、改革及特色等。

关键词:网络技术;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逐步完善了课程档案、丰富了教学资源,2005年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5月~2008年5月,本课程组借学院专业人才教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加强本课程建设,参照评估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考核方法、工学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课程2008年评为山西省省级精品课程。笔者作为本精品课程负责人,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概述如下,以期与同仁共勉。

1本课程的历史沿革

1.1第一阶段(1999-2002):课程开设与定位阶段

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历时8年。主要定位于学院计算机应用、金融、会计电算化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金融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当时硬件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课程组于2003年9月,开始建立课程档案,当时的课程资源只局限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件、测试题库等。

1.2第二阶段(2003-2004):教学模式转变阶段

(1)教学模式转变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4月、2004年10月,笔者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工程的培训,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出“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带领我系专兼职教师全面开展了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至此,计算机教学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根本性地转向现代的职业教育。

(2)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程组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遵循我院办学理念“理念先导、市场引导、素质主导、实践指导、就业向导”,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理论够用为度,实践实用为主”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标准。

(3)课程内容整合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技术应用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工业、商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维护、管理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必备的能力。

本课程分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概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传输介质与互联设备、计算机局域网、internet技术及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简介、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实践教学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协议安装、双绞线制作、双机互联、局域网组建、综合布线、子网规划与划分、internet接入、internet技术应用、杀毒软件的安装与设置、个人防火墙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的应用以及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本课程以精简理论知识,突出实用部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及校内外专家的认可。

1.3第三阶段(2004-2008):课程改革与完善阶段

(1)师资队伍建设

2004年7~9月,我系组织本课程组相关教师参加国家CeaC网络工程师培训,9名教师获取“网络应用工程师”职业资格,2名教师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4名教师获取“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007年7~12月,我系先后选派本课程组4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锐捷网络公司的网络技术培训,并获取“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及企业网络培训讲师资格。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及行业知名度。

(2)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

2004年12月建立我院“计算机网络组网与维护实验室”;

2005年3月建立我院“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2)国家实训基地

2007年10月申请到“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2008年6月投入使用。

3)校外实训基地

太原市奥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西省邮电建设总公司

山西华兴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我院师生、中职教师培训、金融等周边行业培训实训。

(3)专业建设

1)专业方向

通过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2001年开始至今,我系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供学生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专业方向选择。

2)新增专业

2004年12月,经过专业论证,我系新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

(4)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的教师,针对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本课程先后选用的《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等教材进行整合,编写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自编教材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指导教材》。

(5)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实际网络案例导入。首先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并将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6)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分层次、分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良莠搭配,使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分层教学对基础不一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实训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相应层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组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兴趣诱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前,课程组教师准备充实、完善的教学案例及实习内容,这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包含一定知识点及技术含量的综合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及实习任务。

2)分组学习

实践课采取分组学习,按课程模块进行分组。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试行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7)考核方式

技能考核:依据课程特色,本课程结合实训大纲及授课进度计划,适时进行考核。

综合考核:按照学院教考分离制度,参加学院期末统考。

资格认证:要求计算机类学生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考取“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具备就业必要的职业技能。

2本课程的建设特色

2.1梯队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005年以来,课程组重新组建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优良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的所有教师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取“国家CeaC网络管理员”、“国家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2.2部级的网络实训基地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7年10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

2008年6月新建的“网络技术实验室”投入使用。

2.3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精品课程包含:课程描述、课程大纲(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知识结构图、技能结构图、教案与课件、教学指南、实训指南、教学视频、实训视频、在线测试、教学交流、工学结合等优质教学资源。

2.4易于更新维护的精品课程网站

本课程网站由2005年的传统静态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改变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动态网页设计制作技术(aSp),使网站界面更加人性化。网络资源获取在一个界面完成,更加方便、快捷,网站后台的更新与维护更加容易实现,课程组的教师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更新、添加教学资源。

2.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5.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企业标准,组建“网络技术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按职业标准,组织课程组教师,参加网管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

以企业工程案例导入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按企业要求组织校内实训内容。

结合职业需求,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2)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项目

1)与太原奥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针对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项目:

中小型园区网络构建实训项目

交换机调试案例

路由器调试案例

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训

2)与山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发网络技术高级资格认证项目,学生可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综合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5.2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1)顶岗实习

第5学期开始,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请进来

于2004年9月,成立计算机网络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及金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指导,并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

(3)走出去

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派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高新技术培训。进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

(4)毕业设计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前能自主确立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网络维护与管理技能,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质量控制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获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根据毕业生反馈意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本课程组及时采取分组、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课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关键,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近年来,我国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努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每年举行的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精品课程培训,以及2011年推行的100门课程的高校教师在线培训等,目的就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做起,把改革重心移向课堂,必须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真正的改观。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较大,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针对全校学生,学生人数多,参差不齐,而且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样,每个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这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学目标更加灵活、有效和合理,要求学生都能够投入其中,积极参与。既要考虑到能调动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又要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太吃力,能跟上进度,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也作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服务为前提。制定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前精心准备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和教学技能赛效果都不错,公开课上授课游刃有余,轻松自在,整个课堂效果很好。原因何在?因为上公开课前教师都为该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仔细研读教材,并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教学过程做了精心的准备、设计。由此可知,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1.教师课前必须吃透教材

教材规范了教学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教授内容。不过目前很多学校对基础教学不太重视,认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简单,部分学校基础课程老师得不到相应的认可,这就导致老师教学热情下降,从而变成了任务式教学。

2.教师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要使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教学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教师授课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需要对相应的知识进行筛选。教师可以到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补充,比如《办公软件操作》,在讲eXCeL的动态图表时,教材上只讲到一种利用函数的嵌套的方法来实现,而常用的方法还有自动筛选和辅助序列的方法,教师可以补充这两种方法,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表情严肃以显示威信,实行的是还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很少有与学生互动,在上课过程中既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又不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课堂气氛压抑、枯燥。

其实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更好进入状态,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和“乐意学”,成为课程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表情丰富,时常保持微笑,对学生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错误的行为给予引导,适当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律否定,更不能以尖酸刻薄的话批评学生。

四、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授课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实践证明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5分钟左右,比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穿插相应的动画,这样既能取得更好的演示效果,又能缓解学生疲劳。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时可以放映相应的视频,使学生更能直观、形象地理解;采用板书的形式讲解数值转换的过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讲ppt制作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放映一些优秀的ppt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在讲授ppt之前,先放映第三届和第四届锐普ppt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学生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急切想怎样才能做出如此漂亮的ppt作品。我对作品做分析,告诉学生在这些作品中用到哪些知识点,自然引出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带着问题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就可以接受,课堂效率明显比直接讲如何制作ppt好。

另外,要根据课程特点安排授课地点。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精讲多练”,对于操作性强的授课最好安排在机房,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尤其是对于语言类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学生只有在练习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五、淡化等级考试的影响

目前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影响。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直接左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很多同学只关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考到的知识点,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点的更新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建议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行教考分离。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学效果的方式。

六、加强教师培训

高校教师出身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师范类专业,他们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各个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训练,授课经验不足,部分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相当不错,但对于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比较迷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学校应该给青年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走出去,能够深入优秀的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相应的高校教师培训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名师导师制,给每个青年教师配备1到2名学校教学名师,这样既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很好地利用学校资源,使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衰浩第.大学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313.314.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0-02

1网络教学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积极建设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的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的交流,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放型学习空间来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和能力拓展,落实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教学可支撑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方位开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教学网站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基本信息介绍(教学大纲、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参考资料、考核形式等)、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之家、学生论坛、学生提交作业与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平台,共同组成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在教学网站与课程网站以及教师的个人网站之间建立连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分散且无序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专业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使用简单便捷的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包含音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典型案例、试题库等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制作音视频和教学动画并在网络上,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经重新整理后向学生放和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典型案例是由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覆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放程度,积极鼓励各个高校将自己优秀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以及其他的课程资料在网络上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分享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另外,网络教学的正常运行需要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来支撑。例如:课程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整个网络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除具备课程讲义和课件、学生自主选课、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功能外,还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测试、优秀作业展示等平台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网络教学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完善实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放力度,使其具备实验预约、实验时间和机位安排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充足、高品质的机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实验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除建设拥有实体实验设备的各类实验室和传统实验平台外,还应积极构建虚拟实验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虚拟实验平台、模拟网络配置的虚拟实验平台等,方便学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通过网络远程完成买验任务,提尚实验教学效率。

我们应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机房管理系统、学习监控系统,积极开发其他的辅助管理系统,如作业网络管理系统、项目网络申报和管理系统等,不断完善其对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的建设水平,以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环境以教学网站和网络管理平台为主要支撑,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以及优秀教学经验共享的平台,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工具平台,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环境支持保障。

2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形成多元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构建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其中课堂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教学体系包括网络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研究创新综合实践等。基于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发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全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理论教学+网络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研究创新综合实践平台的模式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逐步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是国家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适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

3.1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在高校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并将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

3.2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当前,任何学科的重要研究问题都需要通过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来促进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来推动自然科学以及其他领域产生重大成果。

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首先,要实现计算思维与学科思维的融合,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备长期性和基础性的计算思维渗透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以抽象和自动化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科思维层面讨论和研究学科的根本问题。其次,要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融合,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应用需求为依据,构建计算机科学最小知识集合,并以知识模块化为基础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为目标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最后,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融合,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法运用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完善以专业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有效且可观测的能力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3.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个高校要将国家精品课程逐步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借此东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对已有的优秀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计算机基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强调共享性和开放性,可采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建与协同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课程优势,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学习培训,促进教学队伍知识和技术的与时俱进。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参与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配置。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聘请优秀的老教授们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组织和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并将其与职称晋升挂钩,激发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

3.5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扩大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

充分发挥十个部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要素资源,如精品教材、精品课件、特色实验仪器设备等。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4研究创新综合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实践性,所以我们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专业的应用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要以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前提,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发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增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专题训练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实践环节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

1)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和兴趣爱好,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例如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

2)充分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可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研究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我们要加强将科研成果向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转化,并将优秀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将研究创新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相结合,自主设计反映计算机科学最新成就和前沿技术的教学实验,自主研制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装置,并积极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同时,我们将科研创新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自主研发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以及学生网络学习系统等,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管理水平。最后,我们要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前沿的学科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以及学习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3)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我们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国际、国内以及校内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竞赛活动,如:aCm国际生程序设计大赛、Robocop竞赛、中国“挑战杯”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以及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在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方案,并不断验证和完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60-01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建筑结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结构课程面向工民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大。该课程在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屋建筑及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外,它又是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烦琐的构造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工民建专业教师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结构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必须按照“双师型”师资梯队打造。形成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专业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主讲教师必须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教科研等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这一兼职教师资源,使课程内涵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和高级技师主要负责施工实训讲授与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真实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切实施行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假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方面应充分体现“必需为先,够用为度”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专家座谈,参观大型工程建设,从中了解现代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坚持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最新规范接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抽象知识多,为适应课程的特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首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真实再现;基于网络的课后教学: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方便。电子课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网页课件(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与施工图片、模拟练习、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网上答疑系统、课堂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和模拟练习。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聊天室、邮件、网上留言实现答疑;实训教学:注重体现岗位情境。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一般到工地上走马观花就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施工工地,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现场教学。

“一流的教材”要求坚持选用部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在自编教材工作中,应针对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以真实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真实的施工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双证书”结合,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内容里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1-0267-02

一建设基础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很早就开始招生,是省首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目前该专业现有在校生229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5.2%,专业对口率为85.4%。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2.5+0.5”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具备基本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

二建设目标

深化与it行业、产业合作,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网络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融教学做、培训认证、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网络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经过2-3年的努力,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辐射能力强的省内教学改革试点示范专业。

1.创新“311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与各大网路公司的合作,采取“校内培养+企业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争取全程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2009年本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240人。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网络工程师的职业能力为依据,以“组网、管网、用网”核心能力为标准。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

3.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培养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人,聘请具有企业经历的高级工程师2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使双师比例达到95%以上。2009年力争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院级教学团队。

4.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功能,提升实训室的专业技术和企业文化内涵建设。

新建2个、扩建2个校内实训室,新增校外实习基地3个,使其校内外实践条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5.拓展横向联系,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网络建设提供服务。

至2010年,成立1个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企业10余家、职业技能培训200余人次。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

1.深化与网络龙头企业合作,创新“311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表1“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11”方式学期内容

“3”第1、2、3学期在校内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

“1”第4学期在校内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1”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联想集团、惠普公司等)

“1”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依托于网络企业。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承担技能训练任务,使学生熟悉职业环境,积累职业经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在企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顶岗实习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指派校内教师深入一线,掌握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聘任企业技术骨干、企业行家为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培养职业能力,并作出综合评价。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组网、管网、用网”为核心能力的优质网络课程。

(1)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组网、管网、用网”的核心能力为标准,确定课程体系主线和相应课程,使学生按照基于网络工程师的工作过程逐步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职业素质。

(2)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以专业教师为主,由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参与,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立体化教材、职业认证试题库、教学资源库等。将《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

培养1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在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技术应用、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成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从知名企业中聘请2名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的网络工程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学习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能力。培养2名骨干教师,参加网络企业锻炼3个月以上,参加国内进修和师资培训。通过学习与培训,每位骨干教师获得至少1个行业资格认证证书,承担1门专业课程建设,主持1项科研课题,2篇,参与2次以上对外技术服务。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兼师教师队伍建设。

从网络知名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优化团队专兼结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职前培训、指导学生校外实习,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3个实训室、扩建1个实训室。

持续校企合作密切关系,强化与网络公司的紧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捐赠设备和获得采购优惠,新建网络安全实训室,增加信息安全和网络管理实训内容;与miCRoSoFt公司技术支持中心合作,扩建网络系统实训室;新建网络工程实训室,增加模拟真实环境综合布线和网络测试实训内容,尽早成立Fluke网络测试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校企双方签定合作协议,学院每年为实习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企业接受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优先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

(3)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内涵建设。

按it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通过企业文化图版宣传、企业产品展示,构建与职业活动相一致的职业氛围,提升实训基地的文化内涵建设水平,探索与企业有机融合的方式与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6

关键词:mooC;组装与维护;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61-03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覆盖到各个领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知识,已经成为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1]。依靠目前网络平台的普及,在已有成熟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教学基础上,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形式,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开放教育理念得到快速推广,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和互动交流[2],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突出计算机硬件的行业特征和实用性,选取了企业需求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岗位中的各环节为主要教学内容,针对组装与维护就业岗位群中的计算机组装、系统维护、网络工程、数据恢复、计算机营销等核心工作能力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并实现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预期的组装与维护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常见计算机故障的能力。

2011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被我院立项为院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不断加大对该课程的软硬件投入力度,完善课程资源建设,目前课程网站已经在学校网站开通,在信息技术类各专业中均开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2014年我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依托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平台网络,将课程资源上线,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地通过在线平成课程的学习与考核,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和建设中,体现网络学习模式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2传统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

2.1课程资源不丰富

传统精品课程受课程网站设计的限制,在线课程资源主要是教师授课视频,同时由于网站服务器空间限制[3],视频资源的上传与更新速度较慢,学生通过网站获取的课程资源较少,不能够体现计算机硬件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

2.2课程互动平台不完善

传统精品课程平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是停留于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只能通过网站的课

件和视频进行学习,很多新媒体工具如微信、QQ、论坛交流方式无法在网站中体现,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较少,一方面教师无法得到学生学习后的实时反馈数据[5],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与教师快速沟通,没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效果[4]。

2.3课程受众面较窄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局限于将课程的受众面放在校内学生,这和现在

的开放教育模式理念是有差距的[6]。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要服务于在校生,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中的在职员工和自学人员,努力拓宽课程受众面,这样才能给体现出精品课程的优势所在。

2.4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在传统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导致精品课程在实施中的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体现出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同时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虽有所运用,但是基于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3基于mooC形式的课程建设

3.1教学模式的改革

1)实践教学为主,夯实岗位能力培养。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项目组编制《安徽省mooC示范项目课程规范文档》,从企业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出发,确定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作业、评分规定等标准,从而使课程的整体框架更为清晰明了,便于在授课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项目化的实训教学,将工作中所需的能力目标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自己组装计算机、自己应对和处理软硬件故障,也只有通过实际动手才能发现自身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将组装维护的实践课程分解为模块化过程(见图1),同时把学生分为项目组,在单位时间内,优先完成实训任务的项目组会有加分等奖励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与市场接轨,了解最新业界发展趋势。

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日新月异,早已超过了著名的摩尔定律的速度,教材上所反映的硬件知识点,往往比市场最新的发展趋势要滞后[7]。这就要求多到互联网上去浏览,多去图书馆查阅最新的计算机发展动态,多深入电脑市场去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硬件产品。让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走出教室,改变过去课程一定要在教室中完成的传统模式,到市场上去接触最新的计算机硬件产品,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

3)与企业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学院和系部与计算机销售和维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针对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聘请企业资深员工担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师,企业讲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大纲的制定,共同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将实训课程搬到电脑公司的实地场所,让学生与公司员工面对面进行交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工作过程的具体实施。在周末和假期时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岗位实践,更好地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岗位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完善网络课件的建设,加大网络教学的改革。依托日趋完善的校园网建设,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网络媒体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在整个教学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网络共享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学校网站上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网站上公布,及时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发展趋势,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精品课程网站真正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宝库。

同时在网站上建立师生互动版块,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工具,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打破原有45分钟的课堂时间限制,从而实现课程与学生学习时间的无缝衔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3主干知识点采用“微课模式”

以往的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单纯在教室里录制视频,只是将传统的上课过程搬到屏幕上,上课过程缺乏生动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微课”是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解,一次课程的片段长度为5-10分钟,这样更便于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度,同时把教学过程相关的测评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模块化的形式贯穿起来,形成微单元形式的学习情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采取在实训室、电脑公司、市场调研等场所的情景化视频片段,突出“微课”模式的资源容量小、资源情景化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教学反馈及时等特点,在原有的精品课程视频资源上进行尝试性改革,以期达到更高的在线视频教学效果。

3.4特色与创新

1)建设三个“三分之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学与企业实践密切结合

根据课程的特点,按照培养和引进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原则,实现将三分之一的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顶岗锻炼,聘请三分之一的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到校内为实训指导教师,三分之一的课程要由企业专家授课。通过三个“三分之一”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2)基于工作岗位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的建设

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制定课程培养方案,依据职业能力的目标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选取有代表性的工作能力需求模块,组织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将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满足师生的在线资源共享需求,进一步发挥课程网站的作用。

3)开展基于在线课程资源的主动学习方式

通过实施慕课教学方式,将对传统课程教学产生变革,通过多种新媒体工具,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通过网站提供的课程资源,自己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需要和学习进度[8],自己选择学习片段,自己选择学习时间,这样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体现出在线课程的优势所在,更方便地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完成答疑和解惑,发挥在线学习系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4总结

在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建设中,采用慕课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将课程知识点使用微课程形式进行组织,将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贯穿于课程建设中,同时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类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莉.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转型道路[J].科技展望,2015,25(31).

[2]王朝岗.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3]杨姝,赵玉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知识转换能力的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1).

[4]唐新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

[5]夏德宏.关于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的原理与方法[J].信息化建设,2016(2).

[6]余孝奎.浅谈项目化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6(2).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7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今天,不同行业领域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计算机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依据我校以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办公自动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构建适用于外语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更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审定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其中,白皮书中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计算机教学”和第六条建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指导高校要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更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说,最切合他们实际的想法是能在今后的发展、就业中,将计算机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他们处理在专业领域内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校对学生计算机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熟练,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白皮书”的指导思想和我校的培养目标,我校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重新整合了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使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与基础课程相衔接,在基础系列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一年级基本技能训练、二三年级实践技能提高、四年级综合技能达标”四年不断线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将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

依据“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结合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我校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在大学四年中逐步实施。使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间断地、阶梯式地向前递进,最终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3.1一年级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一年级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反映了其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为将来能否顺利地完成后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方式: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突出技能操作。理论和实践共68学时。

具体实施:

(1)配套一年级基础教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实际应用,教师们自编了“案例式”基础实践教材,把知识点融入案例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度挖掘,重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2)课上教学采用机房授课、人手一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旨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课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参考实践教材进行操作技能自我训练,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每章综合实训、开展第二课堂、举行技能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加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实验环境,提供全天候免费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在线观看、下载教学资源,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反馈等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

3.2二年级office与internet实践技能提高

“二年级office与internet实践技能提高”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的重要保证阶段。旨在加强第一阶段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的实训,加强office综合应用能力和internet网上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和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实现现代化办公奠定基础。

培养方式:结合office与internet内容,设计两个综合实训在上、下学期完成。导师讲解指导6课时/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

具体实施:

(1)结合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与网络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师设计了两个综合实训,分别为office综合应用实训与internet综合应用实训,贯穿在二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旨在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软件综合运用能力和网络应用技巧。

(2)实行导师制,由实践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对任务进行统一布置讲解,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构思、自己设计、寻找素材、组织素材”,通过internet查找、搜集相关资料,按要求设计出完整的作品并提交。

(3)实践教师认真审阅学生上交作品,并及时反馈与指导,作品不合格者要限期返工,同时组织学生作品的优秀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为三年级程序设计与专业实践技能提高阶段做好准备。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与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方面的前沿信息。

3.3三年级程序设计与专业实践技能提高

“三年级程序设计与专业实践技能提高”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第三个阶段,旨在使学生能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应用,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就业中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处理在专业领域内遇到的问题,辅助完成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方式:结合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专业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训在上、下学期完成。导师讲解指导6课时/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

具体实施:

(1)结合必修、选修课程和学生专业,以解决专业领域问题为切入点,教师设计了两个需要合作完成的实践任务,分别为VB综合应用/数据库综合应用(根据不同专业选修课程二选一)与专业综合应用(不同专业实训内容不同),贯穿在三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完成。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2)沿用二年级导师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实践任务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导师给予及时反馈与指导。同时组织学生作品设计优秀评比竞赛,让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把作品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所用到的知识点、作品的创新等进行逐一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根据不同专业与兴趣爱好,为学生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菜单,包括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课件制作、电子商务、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同时,为不同专业学生培训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4)为进一步督促学生自主训练和检查实践教学效果,结合“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了“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方案中对每个学期的实践课程考核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与详细的说明,同时在第六学期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

3.4四年级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综合技能达标

“四年级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综合技能达标”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旨在锻炼学生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综合运用的能力。课程以灵活运用办公软件为基础,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设备为重点,通过多个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性办公实例大幅度地提高毕业生的办公自动化实践操作技能,希望在就业前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平台,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快速地适应办公环境奠定基础。

培养方式:结合办公软件应用与硬件设备,模拟现实办公场景设计综合办公案例,在办公自动化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际训练。大四上学期开设16课时。

具体实施:

(1)学校投资建设了两个一流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模拟实际的办公场景,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常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在实验室中,学生能够模拟真实的办公情景,完成从办公软件的高级创作到办公硬件的使用维护等一整套的操作,能够应对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教师模拟现实办公场景设计综合办公案例,在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进行办公软、硬件的讲解,以软件综合案例为主线,结合硬件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投影仪、碎纸机等)的应用贯穿整个课程,各个环节紧密相扣。

(3)学生每三人一组,采用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小组间相互协作的方式,在办公自动化模拟实验室配合完成实际办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根据课程开设的目的,组织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自编了办公自动化实践教材。教材弱化了理论的讲解,以办公软件应用为切入点,融入办公设备操作,以现实的办公情景为例,用多个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案例贯穿并模拟了实际办公任务的操作过程,重在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办公软件与办公硬件设备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办公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结论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我校的实施效果,外语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其中“*”表示所开设课程的学期):

5结束语

本论文是我校重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外语院校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目的在于结合我校以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开辟一套适用于外语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扫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盲区,突出“实践性、实用性”。自该实践课程体系在我校实施以来,我们不断地吸取经验、改进与完善,现已有1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良好。希望该课程体系对同类院校能够起到借鉴作用,使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共同达到一个新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可新.外语院校计算机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25-130.

[2]韩智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36-37.

[3]曹琳.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08(2):49-51.

[4]梁燕.外语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全套人才培养方案[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8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80-283.

ResearchonpracticalteachingSystemofComputerfortrainingapplicationability

LianGYan

(moderneducationtechnologyCenter,JilinHuaqiaoForeignLanguageinstitute,Changchun130117,China)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8

关键词:就业;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师资队伍

上世纪末,计算机技术在各应用领域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十分火爆,毕业生非常抢手,这大大地推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事业。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且就业率呈逐年下滑之势[1]。

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尽管2008年全国对信息类人才需求的绝对量还是很大,但全国失业最多的8个专业中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部分高校为了吸引生源,社会上什么专业热就一窝蜂地开设什么专业,导致高校电子信息大类毕业生数量猛增。据统计,电子信息大类在校生已达110万人左右,总人数排在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之后,列第三位,热门专业很快就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二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尽合拍,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分工日益细化,对人才需要也趋于专业和精细,而各高校专业趋同导致高校无特点、人才无特色、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明显优势,走向社会后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致使许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根本无法运用本专业知识就业。

1嵌入式系统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在早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偏硬件的课程一般有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接口技术和单片机等,但学生在学完这些课程后,只是留下一点理论的记忆,动起手来还是什么都不会。这一方面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近几年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内8位单片机设计工程师已经是供过于求,但是32位aRm工程师却存在严重的缺口,而且aRm工程师和8位单片机工程师之间的待遇也在逐渐拉大。根据智联招聘网2009年统计,嵌入式软件人才职位一直稳居职业需求前10名。根据aRm公司统计,嵌入式人才需求在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长,在这个增长里面,8位,16位的人才需求有所回落,32位高端嵌入式人才的需求增长非常突出。

尽管近几年一些高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当调整了教学计划,增加类似于“嵌入式系统”等课程,但仅仅是几门课程的改变难以扭转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因为市场需求的是专业化和技能化人才,而不是以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人才,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对专业进行彻底改革,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

通常认为掌握嵌入式技术“门槛”较高,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基本素质,但是高职院校可将嵌入式技术办成专业,通过对专业知识进行细分,重点突出操作技能,通过长达几年教学实践,完全可以做到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国内有些高职院校已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2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一个专业设置存在必要性首先是依据市场上有无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而不能走为招揽生源而闭门造车的路子。目前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发达,电子产品制造、玩具等工业全世界赫赫有名,客观上能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设置“嵌入式系统”专业的职业主要是面向信息、电子电器类行业,如在计算机、通信、家电、汽车电子、玩具、医疗器械等行业从事嵌入式产品软硬件开发、系统调试、辅助设计等工作。同时可从事嵌入式产品应用软件升级工作;在电子产品厂家从事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测试、辅助设计等工作;还可从事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微控制器应用开发、电子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具体说就是[2]:

(1)产品研发。智能化产品研发中嵌入式计算机设计工作。

(2)与嵌入式产品相关的生产、制造部门从事生产管理、测试、检验工作。

(3)嵌入式产品的销售、产品升级、维护、售后服务等工作。

(4)可从事微控制器应用开发、电子设备维护维修、印制电路板(pCB)设计、通用计算机维修、计算机板卡维修等工作。

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的职业岗位需要相应的职业能力,而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如嵌入式软件设计流程、pCB板制作、8位和32位系统基本原理等;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如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职业道德、抗压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需要通过制定详细周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整个校园文化共同打造形成。

3课程设置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时,往往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先有结果再来拼凑过程,或者直接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以“学科系统化”为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这种操作模式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北大青鸟推荐的一种专业建设思路,很有借鉴作用,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以及相关的师资队伍、实训室的建设等,根据目前市场上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需求,构建如下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实训基地建设[3]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环境,需要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设计与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直坚持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同步建设,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的思想。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结合公司具体产品综合训练,而校内实训基地侧重于各方面技能训练,具体说,建议设立如下校内实训基地。

(1)计算机组装与外设维修实训室。

设立50个左右的工位,满足一个教学班(50人)的实训需要,设备配置:1/3采用市场销售的新型号计算机,用于学生识别最新的硬件系统和硬件安装演示、系统软件安装训练;1/3为市场在用的流行计算机,用于硬件系统的安装训练和软件系统安装与测试;1/3为市场接近淘汰的机型,用于拆装机训练和维修训练。

(2)电工电子实训室。

用于进行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训。

(3)单片机及pCB板制作实训室。

用于辅助单片机课程和pCB课程学习,作为完成各种综合实训场所。在通用机房安装protel或其他电子设计软件,用于电路原理图绘制和pCB设计。该实训室配备电烙铁、万用板,以及“pCB雕刻机”、“pCB孔化设备”,既可完成手工制作pCB实训,又可了解设备制作pCB过程。

(4)aRm嵌入式技术实训室。

配置基于aRm9以上序列的嵌入式实验教学设备25台左右,满足一个教学班(50人)需要。主要是实训aRm基本应用。

(5)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实训室。

该实训室可结合aRm嵌入式技术实训室共同组织实施,主要完成操作系统(Linux和windows)裁剪、移植实训工作,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实训工作。

5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依托,包括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等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要能够站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和市场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骨干教师能够精通本专业的相关技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年富力强。教师队伍应保持相应的稳定,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保持恰到的比例,不要太集中于毕业于某一院校,避免产生近亲繁殖。

目前根据我们招聘教师的经验,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因为按照现在中国研究生培养学科方向,软硬件皆精通且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实在不多。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应立足于从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主,培养本校在职教师及聘用兼职教师为辅的方法。

6结语

近几年许多高校都面临了这样一个事实:报读计算机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这一方面与学生就业难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在发生变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而高校对此缺乏足够的敏锐。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计算机类专业也不例外,唯有不断改革适应市场需求、挖掘新的专业方向,才能保持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41-42.

[2]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ConstructVocationalSpecialtySystemofembeddedSystemorientedtoemployment

LiUYi-jun1,XionGJian-ling2

(1.GuangzhouVocationalCollegeoftechnologyandBusiness,Guangzhou511442,China;

2.GuangzhouthinkerScienceandtechnologyLimitedcompany,Guangzhou510630,China)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9

在我国高职的教育领域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挖掘与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启了联动模式,把科技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今天的产品也代代更新,所以传统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是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的。为了使基本理论和技术得到保持,高职院校方面必须把当前的网络技术的方向掌握好,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喜爱的人才。

1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是抽象的概念,不仅要通过实践进行练习,还要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操作流程和步骤,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思维培养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在windows系统中,学生会逐渐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逐步形成技能反应,强化学生的知识含量。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对市场做了一些调查,通过对一些知名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到了企业对人才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人才的基本素养、人才的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除此之外还了解到企业将网络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为以下几种类型:网络管理、系统集成、网络平台开发、网络产品营销、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数据库维护、办公文员等岗位。所以,相应的,高职院校方面需要根据这些岗位类别进行建设,为此应当将课程的创新思路归纳为“一基四化”。

1.1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注重高效教学,而高效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就是要善于划分课堂时间的分布,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当建立网络专业与专业培养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可以将科学按照要求将网络专业的各个职业进行划分。根据这个模块,可以将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院校方面在构建模块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予以重视,试图找到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1.2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的学生,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薄弱性与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管理模式也会有所制约,所以为了在从前的统计教学模式里寻求突破,学校方面就应该加强管理,完善课程评价,让学生在标准化的课程评价里培养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课程建设的动力,也是改革的动力。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动力,但也可能是课程改革的障碍。为了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预期目的得以实现,院校方面需要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而探索出和新课程理念相同的方法,也就是尽早的建立网络专业课程评估体系,尽快将课程评价标准化。

1.3课程建设精致化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目前非常火热的科目,在高职学校里,学生总量的增加会让教师和学校不能达到教学的精致,所以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学会让课程建设更加细致生动,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加强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在建设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有必要利用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机会,在已经存在的精品课程上,将专业主干的课程建设好。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及部级精品课程,进而最终将专业课程逐渐精品化。

1.4专业教材系列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高职制教学体系中,基本都是以技术教学为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贸易不断与国外互动频繁,对于英语的要求也就逐渐增加,为了让学生在未来工作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更好的交流,学校本应该就不同的专业开展不同课程的,至少在不同专业模块内,例如管理学,工学,医学等等,都应该划分出计算机相关教学的相应重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里,教材却不能系列化,很多课本不能衔接,含糊不清,不同的同学冗杂到一起上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不能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专业教材的建设,通过专业教材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明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有章法可遵循。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更好的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目标,进而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很快的是适应岗位。网络专业应当进一步的规划和充实专业教材所要编写的内容,使专业教材更加系列化,并且在和校企进行联合出版的过程中,应当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的网络实训教材,以便在这方面能取得更好的突破。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具体实施方案

在目前教育兴国的口号号召下,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全健全了管理体制,在经济的带动下,学校师资力量的提升和设施的安装运用也不断落实,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应该运用创新思维去开发全新的教学策略,以上述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作为前提,当前,大部分院校的网络专业对课程建设的力度加大。很多单位部门均承担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课程建设子课题的建设任务,以便争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好课程建设上能取的更好的成果。为加快专业建设教材的建设,将专业企业对全国的辐射力与知名度提高,采用以下措施是十分有效的。

2.1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进行课程模块划分

院校方面应当将“组网”和“建网”作为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将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编程等三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分别为“建网”、“管网”与“用网”三种核心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确定为课程主线。

除了上述内容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专业核心模块划分,相关人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依照应用能力的“宽窄”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置课程,这些过程有“学网”、“用网”、“组网”、“管网”与“建网”等。这些网络过程让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使得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各个方面对课程的模块进行强化,以便让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为了使某个方面的课程得到强化,以及其他能力得到培养。相关人员应当将模块划分为职业岗位能力导向,并依照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在一起,将专业分成六个模块,这六个模块为: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路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等等。

2.2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并且与企业合作获得培训资源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创新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问法、合作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等方式去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简单的aDoBe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课本基础上进行独立,在完成操作时分小组总结,从而增强了实际运用的经验,也能在思考过程中更好的熟悉软件技能。

当前,大部分院校在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均按照华为、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it的认证,在适当之时,应当将本专业的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提高,进而使其的课程评价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应当尝试建立试题库,并在网上实施考核平台。为了更能观察到学生的能力,相关人员需要将理论和实操测试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方面还需要借助企业的理论,将业务内的主流企业中的培训教材、电子课件,以及在线考试系统等的培训资源免费拿来作为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与吸收,并将其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使这个体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均能得到加强,进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层次得到更大的提升。这种方式可以将大学生的企业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2.3课程精品化策略

院校方面需要对某些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并将课程作为先导,将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这十门课程分别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安全基础、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实训、网络编程应用开发、信息工程监理和网络监测技术等等。并以这些课程作为导向,加大课程的建设力度。关于课程的修订,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将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修订完善;以华为、Cisco等作为突破点与企业合作制造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对专业课程的网络建设予以加强,以便保证至少有4门课程是教学的资源库,以便能为校内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全国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与此同时,推广当前国家精品课程需要网路互联技术的建设经验,以便将其建设成为课程小组,并攻破各门课程的特点。以核心课程作为导向,建设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争取将2年以上的课程设置成为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篇10

关键词:实训基地;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54-04

1基地概况

2009年11月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50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现拥有计算机设备600余台,设备总值逾千万。该基地目前正常运行,对我院计算机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了现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和实现。

目前建有H3C网络综合实训室、苹果e-design实训室、VCom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16个实训室,功能涵盖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与维护、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音视频处理、二维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方面,基本满足在校学生和本区域高职学生的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培训等要求。

2实训基地对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意义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网站开发和网页设计能力、数据库开发技术及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多媒体制作与图像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训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佳途径,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育的平台。目前社会亟需大量计算机应用人才,而随着我国各类院校不断扩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学生感叹工作难寻。该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重基础、重技能,却轻实践、轻素质,最终导致所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我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给我院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强大平台,依托该基地的硬件设施,我们可以转变实践教育方式、从行业需求出发,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工程的实训教学,建设仿真性强、职业性强、管理先进的计算机基地。

3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特点

3.1学生学习动机各异

动机是导致人特定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于自身的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一些学生的动机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些学生则是为了个人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关注学习动机不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学习动机。

3.2学生学习兴趣范围有局限性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对枯燥内容的学习效率低下,往往学习兴趣就落在教师上课的内容上,却无法深入学习下去,这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结合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理论实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是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从而实践课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兴趣的平台。

3.3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转变

高职高专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学生入学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自和专业定向,围绕着专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也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作出转变。

4依托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学生培养方式

4.1树立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定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够”、“激”、“用”的三字原则:

1)基础知识“够”用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是要培养能够直接进入一线岗位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终点应放在应用上。理论知识要够支持应用操作,操作基础够支持一线岗位的应用。“够”不应该是静态、绝对的,而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呈螺旋形上升。

2)“激”发学生兴趣

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艰苦的学习成为负担时,同时也是“知之者”教育的失败。对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不能使机械地授予,而要更大程度的让学生感到“能操作”、“易操作”、“想操作”,使之成为“好之者”,“乐之者”。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有乐对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生个体差异决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在用的时候这个差异就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抓住这个环节分析每个学生的差异,找出学生的擅长和不足,鼓励学生讲所学内容主动联系到应用。因材施教是古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因该是教育者回归到教育本质理念的一种追求。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所学能否转化为所用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4.2理论服务实践的教学模式

4.2.1从行业需求出发

1)设计合理的实训课题

实训课题要能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训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训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实训课题的设计要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2)仿真的项目环境

按照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分组,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实训任务不仅是知识点的设计,还要设计任务阶段,任务中的角色。

4.2.2从学生特点出发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训环节区分开兴趣倾向不同的学生,针对兴趣给学生不同的引导。完全按照实训计划环节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抗拒,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从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计划。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摸底,指导学生分组搭配。

4.2.3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业行业专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导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紧贴市场需求,内容先进实用,并跟踪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法、工作情境教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注重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文档写作、项目管理、演示表达等多个方面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以职业岗位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三个训练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在各项实践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4.3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精益求精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4.3.1任务布置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确定任务内容,设定任务环节。学生接受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团队合作。如果是团队合作完成的话要分配团队角色,确定每个人所完成的具体内容。

4.3.2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制定较完整的学习计划。如: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每个步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整个任务的完成进度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任务相关资源,指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图书馆,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3.3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学生根据任务内容首先做概要设计,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明确任务目标,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详细设计中就要根据概要设计中的小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3.4任务实现

学生对教师提供资源和自己所准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提炼、加工、整合,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然后合作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根据任务设计进行任务实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计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时间,积极地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

4.3.5完成、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对任务中所有问题讨论并综合之后,提交作品和书面形式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以课堂答辩和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任务评价。

5教学团队建设

2009年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始建设,围绕着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也在同步实行。我们以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教师力量,优化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定位明确,搭配科学,面向市场,资源共享的教学团队体系。

5.1课程建设

5.1.1加快课程更新速度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技术更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课程体系不能随着专业技术发展而更新,所设课程的滞后就会严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也会和市场需求相背离。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更新,几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有的专业课教学都进行了更新。有的教学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了颠覆性更新,如动态网页设计已从aSp技术更新为.net技术;有的教学在软件版本上进行了更新,如原来的pHotoSHop6版本已经更新到现在的CS3版本。教材选择适应当前教学内容,更加面向操作。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学。目前,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取的证书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c语言)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装调员、网络管理员等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证书等。

5.1.2建立课程体系特色

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多年摸索和研究,将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四个方向:程序设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多媒体应用。在理论课程相同的条件下,四个方向的专业特色更加依赖实训教学的开展,目前实训课程已占专业课课时量60%以上。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建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网站建设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数据库开发实训室、动画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鼓励教师开发实训主导型课程和教材,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各种课件大赛,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整合网络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共享知识库。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通过专业能力培养来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5.2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要具备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科研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良好的实训基地,需要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的本校教师、校外实训实习单位具备相当业务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培训人员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以下途径:

5.2.1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市场的新技术;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5.2.2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如网络课程教师,必须先到实训基地网络实验室实训,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上课堂授课。对于专业基础好、有事业心和上进心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派他们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在带班中积累实践经验。

5.2.3加强教师培训

聘请行业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讲座,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5.2.4“产学研”结合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师通过开发一定的程序,如利用来开发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等,利用flash、authorware开发多媒体片头等,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品。

6结束语

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否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人才的关键,而构建一个高效的计算机实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姜南.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2]方风波.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与探索[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8.

[3]胡琳.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