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十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十篇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12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4-0045-0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地方高校培育人才和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科学凝练研究方向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希望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1]据有关资料统计,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5%以上,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相比985高校,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如何建设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是实现人才和仪器设备共享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在资源设置的合理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途径是确定自身的优势特色,寻求全方位合作,加大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寻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争取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并且加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3]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和重要内容,具有技术研发和转移、资源共享、共建企业等作用,是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加速器。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融合更多学科优势,实现系统集成,提高担当承建重大科研的能力,获得原创的重大科研成果,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地方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是获得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就是通过对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进行多元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改善科学研究现状,增强科技的发展能力,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地方高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有益于学科间的交叉贯通、高层次多方面复合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组建和“产学研用”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一些长期困扰平台建设的因素仍然没有得到解决。[5]许多地方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还未引起国家或地方性政府的重视,地方高校拥有的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太少,而且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所属学科太过于单一,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缺乏原创性成果及前沿性的研究;承担部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影响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经费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等,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水平低;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激励政策,留不住人才;团队协作精神不够,没有大师级人物做台柱,科研团队如一盘散沙;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很难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三、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如何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有序健康运行,是我们当前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各地方高校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类平台建设,同时还必须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争取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经费投入,建立起符合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6],将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究竞争力为目的,来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一)重视团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点,也是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采取“开绿灯、花重金、区别化”的方针,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实施拔尖人才津贴等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才能增强学科的发展实力。同时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利用团队的优势来弥补缺乏大师级学者的不足。利用科技创新这个平台,培养地方高校自己的大师级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年轻人。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大担子重量,在实践中创造人才,“赛场选马”,我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7]

因此,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首要任务是加大人才引进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其次是建立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形成大师加团队的新格局,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与其他高校竞争的真正实力。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的加大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和设备仪器的功效是显著的。衡量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经费投入量的大小,科研经费的多寡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但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往往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发展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就必须要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投入。例如,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任务的合作,首先应该积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自身前期投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前阶段研究,努力在前期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争取政府更多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在取得政府经费投入后,也要注意分阶段、重点突出地朝重点研究领域方面进行投入和扶持。地方高校在争取政府以外的科研经费投入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争取学校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争取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政策、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方面,地方高校一方面需要省部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来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进入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此之外,地方高校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更多经费支持。

(三)整合资源,发挥地方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凝聚特色,建设特色型科技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除了要紧跟国家科研热点和科研重点领域外,更要注重突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优势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标志之一。第一,地方高校应树立自身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增强地方社会发展,比如加强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跟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等,通过对资源的优势利用给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长足的好处。其次,地方高校要坚持开展校企、校行、校市之间的合作,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广阔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有关的资源,结合相关的优势学科,创建有独特优势的科研创新平台。在该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团队就能够更好地找准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优良成果和获得较快的科研增长速度,积累达到一定的实力后,就可以朝更具有挑战的领域出发,进一步增强实力,从而努力成为国内外的科研水平一流的团队。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摇篮和重要力量,同时地方高校的责任和功能之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更应该团结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地方、企业的相关资源,努力建设完整成熟的高新技术科技平台和对内外可以共享资源的科技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优势,找准合作的重点,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力度,努力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从而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四、结论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理应坚持“突出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注重基础应用,强化平台建设,培养顶尖人才”的思路,发挥团队作用,聚集和吸纳创新人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构筑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综合竞争力。

[注释]

[1]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覃永毅.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90-192.

[3]戴晓琳,刘成敏,陈子敏.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宁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91-92.

[4]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70-72.

[5]骆丹,华小梅,宋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07(9):20-22.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2

一、区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1、远期目标(年)

2、阶段目标(年)

(三)基本思路

二、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一)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品(技术)

1、电子信息领域

(1)微电子技术

(2)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

(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

(4)计算机及软件技术

(5)半导体照明

(6)汽车电子

(7)信息安全

2、新材料领域

(1)生物降解材料

(2)高科技防伪材料

(3)生物医用材料

(4)新型建筑材料

(5)其他高性能材料

3、环保与节能领域

(1)城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城市节能技术

(3)环保设备

(4)环境监测与治理

4、生物医药领域

(1)疾病诊断与治疗

(2)血液制品技术

(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1、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凸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2、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

3、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二)打造“创新的空间”,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集聚

1、依托张江,建设知识创新基地

2、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以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设为抓手,推动创新高地建设

1、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力度

2、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

(四)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合力机制

1、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

2、推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3、推进研发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4、建立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五)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六)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

1、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法规的落实

2、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一、区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区建设、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为主线,深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功能凸现、内涵深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使之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提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将区域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区域竞争优势,确实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市科技发展战略,结合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发展的目标。

1、远期目标(年):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中小型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若干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根据市要求,逐年提高区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区域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33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500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达到30家,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左右,基本建成知识创新区,成为立足、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教中心区、创新型城区和知识经济密集区,成为重要的创新基地。

2、阶段目标(年):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区域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165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220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达到10家,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左右。

(三)基本思路

围绕把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定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坚持聚焦国家和市科技发展战略,聚焦创新基地,聚焦自主创新企业,聚焦创新型人才,发挥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落实“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以“三区联动”为重要突破口,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进一步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展优势产业和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早日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二、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一)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品(技术)

1、电子信息领域

(1)微电子技术

重点研发高性能微处理器CpU/mCU、通信电子、有线或无线通信传输设备、电路交换或接口功能设备、消费类电子片上系统芯片(SoC)、智能卡芯片等。

(2)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

重点研发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pLeD),重点攻关快速反应型高分子电阻器,以及发光材料合成工艺、器件制备,建立具有自主研发部件和关键设备能力和知识产权的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产业及其产业链,带动相关材料、行业发展。

(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

重点研发新一代无线宽带多媒体数字通信和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力争主导制定相关国内标准。

(4)计算机及软件技术

重点研发无线局域网加安密接入设备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服务;重点研发交互式虚拟应用系统平台、嵌入式宽窄带视讯交换系统、网络交互式视频通讯系统、多媒体分发网系统等计算机服务;重点突破LinUX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动漫设计、信息安全、家庭网络核心SoC平台、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创新技术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重点研发数据库及用户系统软件、金融分析系统、集成电路芯片分析验证系统、证券行情分析与服务系统等。

(5)半导体照明

开发对LeD器件的主要指标进行自动测试、分选的装置,满足LeD器件生产厂的需求。

(6)汽车电子

重点研发开展汽车总线技术攻关、汽车导航和安全系统服务、电子和液压制动系统、初定和底盘控制系统、电子空气悬挂系统和传感器等。力争在汽车动力总线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7)信息安全

重点研发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

2、新材料领域

(1)生物降解材料

重点研发“一步法”低成本聚乳酸的制备,形成产业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2)高科技防伪材料

光学高分子新材料及其防伪应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进高科技防伪产业的形成。

(3)生物医用材料

重点研发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材料。

(4)新型建筑材料

研发建筑材料的绿色制造及绿色节能型建筑材料。

(5)其他高性能材料

对纳米单体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高分子材料的环境友好技术、新型纤维材料(聚乳酸纤维)等先进功能材料和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等。

3、环保与节能领域

(1)城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改善技术、城市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污水的高效处理与安全回用技术、城市水质安全保障技术设备和药剂、城市节水技术及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相关技术和装备的适用性,形成适用于我国城市水资源特点的应用技术体系。

(2)城市节能技术

开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与城市新能源、节能(电、水)技术与水(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3)环保设备

研发活性氧废气净化设备,发展以绿色产品设计、清洁生产、废旧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环保设备技术。

(4)环境监测与治理

开展对生产与生活等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液体、气体、固体等污染物或污染因子,以及对生态系统指标进行的测试和检测等;重点开展对城市市容、城市环境卫生、水污染、危险废弃物等领域的环境治理、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

4、生物医药领域

(1)疾病诊断与治疗

开展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愈后诊断高灵敏、高特异诊断试剂的开发。

(2)血液制品技术

开展人造代血浆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

(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重点研发医用射线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直接数字化成像装置系统、移动式射线机等。

(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依托区域内大学、大厂、大院、大所资源优势,着力于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按照“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着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朝着科教主导功能方向转型,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全区经济总体又好又快发展。

1、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聚焦五角场战略,重点发展创意产业,积极引进品牌培训机构,知识型生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增加。

——研发与技术服务。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为有效抓手,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市场,承接国内外研发外包业务。以市开展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为契机,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对外开放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为企业提供研发技术服务。

——创意设计。充分运用滨江地区近代工业遗产和大学周边区域资源,积极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发展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传媒设计、时尚设计等领域,整合区域、企业和产品品牌,把建设成为规模最大、能级最强的创意设计中心之一。

——教育服务。依托区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做实教育服务园区的平台功能,引进扶持中外著名教育集团和职业培训、中介服务等机构,重点发展教育培训、教育中介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逐步扩大留学生服务规模和服务层次,力争成为的品牌教育服务集聚地。

——科教商务。以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大连路-控江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技术、人才、创业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共享,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努力建成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教特色中心商务区。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建设,以研发设计为引领,打造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电子信息。扶持一批重点项目与核心企业,建立若干行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形成从设备研发设计到内容开发应用的产业链。

——环保节能。依托区域高校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强势学科,以及污染控制、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科研优势,围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循环经济重点环节,重点发展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研发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发技术、节能与绿色建筑、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加快建设环保节能产业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节能科技产业集聚地和服务中心。

——新材料。依托复旦、同济与中科院、上科院等国内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在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建设新材料科技园。重点发展以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医用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聚乳酸(玉米塑料)、芳砜纶纤维技术等为突破口,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

——光机电一体化。整合滨江产业布局,引进和发展内外资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数字医疗、先进光学器件、新能源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支持理工大学部级科技园整合有关都市型产业园,打造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

三、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凸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简化科技型企业认定手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火炬计划、创新基金以及各类创新支持项目;支持企业联合大学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通过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降低科技型企业研发成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2、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和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积极组织优势企业申报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在优先布局,力争每年有1-2个部级科技项目或市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落户,对落户的部级科技项目和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3、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和技术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科研人员主动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加强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全面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以科技招商的形式促成区与外省市的产学研合作。“”期间,争取建立3-5个不同领域的产学研成功合作模式。

(二)打造“创新的空间”,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集聚

1、依托张江,建设知识创新基地。以知识创新基地纳入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协调管理范围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域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科教人才、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基地开发建设,加快知识商务中心的开发建设,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重点打造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创意传媒产业基地,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使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开放、集聚、辐射的自主创新高地。“十”期间,完成知识创新基地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工作。

2、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按照“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功能凸现、内涵深化,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和产业集群。支持复旦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国家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加大对财大科技园(财大财经服务产业园)、电力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和复旦软件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把科技创业中心建设成为部级“火炬”创新创业园。

(三)以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设为抓手,推动创新高地建设

1、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力度。以战略性产品(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载体,引进和培养对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设立知识创新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鼎元资金),用于资助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业、紧缺人才和海外人才引进开发等。

2、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以区域内中职、高职和成人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为支撑,以中国()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和公共实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

(四)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合力机制

1、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以知识产权园建设为依托,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服务类企业,夯实服务平台的基础,提高其综合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集专利、商标、版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展示和交易中心,同时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2、推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抓住国家新一轮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区域内部分科研院所改制和国有企业调整转移的契机,结合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以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为抓手,推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积极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环保和现代设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到年,基本建成现代纺织、软件、环保和现代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推进研发服务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的开发建设,促进高校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推动其与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发展。

4、建立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体、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通过实施统借统还、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规模、设立专项融资担保基金等模式,每年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设立1亿元规模的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导和扶持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争取到年有3家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五)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一是要以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和科普进社区为重要抓手,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形式,继续开展面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提高青少年和居民的科学素质。二是以院士风采馆为基地,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两院院士的丰富资源,举办院士科普讲座,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通过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在高校中开展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科普活动,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创业意识。四是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促进职工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五是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科普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

2、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鼓励大学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财政扶持办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继续办好“知识”创业投资论坛、创业大赛和创意大赛等活动,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继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融资渠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服务,提供项目推荐、融资路演的通道,创造与风险资本实现对接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实现快速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和市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各方创新资源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形成新思想迸发、新创造层出不穷、新企业繁衍生息的创新型生态环境。

(六)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

按法定程序,制订和修订与科技规划纲要实施密切相关的地方性规定以及产业政策,通过规章、政策规范科技行为,为知识竞争力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3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4

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进一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2006年1月19至21日,教育部在广州召开了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6次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她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努力。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书记和校长围绕高等学校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行了交流、研讨和咨询。会议还特邀了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所有关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领导列席。

为了便于读者及时、全面了解会议的盛况,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科技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本期主张栏目特别刊登周济部长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需要说明的是,此材料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传达会议精神,请以大会文件为准。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央反复强调,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浪潮中,中国要迎头赶上,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受能源、资源、环境、人口的限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今后15年,我们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正在研究制定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筹备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对未来15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是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重要措施。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正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们适当集中了力量,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对部分基础好、水平高的高等学校给予重点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的提出,对建设高水平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要推动科技进步。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抢抓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快“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提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

我们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大学所面临的挑战,不仅要有强烈的机遇感,而且要有强烈的危机感。从国际上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仍有巨大的差距。在我们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着眼于创新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培养,着眼于重大创新研究突破和下一代的创新科技,也在制订新的建设规划,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从国内看,高校现在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工作缺少长期性的、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也不符合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需要。国际国内的情况表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居安思危则进,小富即安则退。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难得的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成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力量。

把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和工作主线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水平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实现再一次跨越,必须在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再一次跨越。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投入,需要高水平人才,一个是财,一个是人。但必须看到,在短期内增加投入和吸引人才都不可能有根本的好转,那么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靠什么?主要靠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作为高水平大学一切工作的主线。也就是说,要以创新精神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与源泉,把观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创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高等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主体,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一要在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在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二要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和高技术领域予以超前部署,加大组织力度,为增强国家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做出贡献;三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四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跨学科力量的密切合作,鼓励多项技术集成的创新模式,实现集成创新;五要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出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高等学校要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们国家的企业现在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但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中国现在的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大学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源头。首先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重大项目和课题,加强研究实验体系、中试工程化研发体系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衔接,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实到这些需求上。第二,要努力建设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竞争力的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借助合作企业的优势提升学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带动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第三,要认真分析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科技需求,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服务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第四,要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之,我们要在研究项目的产生、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和建立创新联盟等方面,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高等学校要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引领力量。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水平大学分布在各个区域,应该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科技走向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与高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在这个方面,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斯坦福和硅谷、剑桥和剑桥园区、mit及哈佛和128公路,都是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了对有关高校的省部共建工作,推动共建高校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去,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省部共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的高等学校已经走入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地区创造的经验,我们要很好地学习。

此外,在国防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方面,高校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进一步主动参与到这两个体系的建设中去。特别是在国防创新体系建设中,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远景规划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发与制造能力和军民结合高技术发展能力的需求,构筑了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框架目标。高等学校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把军工科研工作作为一项大事,认真抓紧抓好,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的优势,为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服务。

不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2004年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这既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学校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使高等学校成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创新体系的很多重要的节点,都分布在高水平大学中,国家对此相应会有较大的投入。对教育部和学校来讲,要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投入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三个金字塔体系和一个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

第一个金字塔是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它的顶层是国家实验室,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层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正式批准筹建的5个国家实验室中,有3个是依托高校建设的,1个是高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设的。我们可以集中力量,争取在高校多建设一些国家实验室。当然,国家实验室的数量不会很多,但我们高校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在不能都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情况下,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划和建设。科技部和发改委也赞成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行调整,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能进入国家实验室,同时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扩大一些领域,增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重视。要利用“985工程”二期对这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多争取国家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建立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各个省、和一些部委可以联合起来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创新体系。

第二个金字塔主要是以工程应用科学为主体的应用研究。这一部分顶层为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是行业的共性基础,但在现有条件下,不太可能把工程中心都放在企业里。因为企业对于技术的独占性是非常强的,一旦工程中心在某个企业的手上,那么工程中心所创新的技术就只有这个企业自己用了,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不太可能再去采用这个技术。而高校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很多有远见的企业都在高校里建立了研究中心,利用研究中心把一些原始性的创新源源不断地向企业里提供。第二个层次,是科技部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在科技部很愿意和教育部在高校共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要大力争取。第三个层次是建立一批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

第三个金字塔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我们希望也是这样一个结构,有国家的,有教育部的,还有将来省部级共建的。我们先把这事做起来,这样将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建设中,我们就占据了主动。我们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形成一批能够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一个平台,就是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要利用这个平台,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形成生产力,并把发展方向更多地转向和企业进行紧密结合,把科技成果通过转化和服务转移出去。这是高校在所在地区的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建设部分服务支撑体系,包括大型科学装置、公共实验平台、科学数据系统等,实现高校科研、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效率,使其成为国家公共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三个金字塔体系和一个平台形成后,就形成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框架,这对于扭转高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科研资源分散、科研目标偏小的局面,形成一批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两个问题。一是科研题目偏小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平台的建设承担一些国家的重大项目,并在此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能力。现在国家每年都在组织大科学项目,但到目前我们真正获得大科学项目的高校非常少。这个体系建立之后,就可以改变现在这种状况。二是科研队伍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问题,我们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强大的人才竞争能力,我们提供不起他们那样高的工资,然而可以通过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吸引和凝聚相当一批的拔尖人才。

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在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都具有了相应的基础。“985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地、矿、油、农、林、水这些行业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学科,可以成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防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211工程”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可以成为条件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包括各个地方大学,可以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可以成为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等。所以,我们要把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结合,抢占制高点,在竞争中占取主动地位,整体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努力营造有利于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首先,要从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原有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普遍采用苏联模式的教研室模式。当前,这种基层学术组织形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改革,调整大学内部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最终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资助责任不明晰,对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研究生的资助制是“大锅饭、铁饭碗”,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各培养单位应通过改革,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导师对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感,确保研究生的培养有项目支持和经费保证,建立新的与研究工作紧密挂钩的研究生资助制度,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增强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这项改革的实质是培养机制的改革,而不是全面收费的改革,更不是全部自费的改革,必须做到不加重研究生的经济负担。改革后,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仍然主要由政府提供。培养单位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统筹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再加上导师的部分研究经费和本单位筹集的其他有关资金,可以落实和扩充研究生的资助经费来源。总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5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

2007年,全省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其中烟台万华集团和威海三角集团分别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和*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4.3万件和2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2%和13%。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2%,比年初增长3个百分点,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增长3个百分点的目标。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正式揭牌,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正在加紧筹建,美国百利通等世界著名大公司的前期项目已经落户园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已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我省乃至我国海洋科学探测和考察能力。去年,我省阳谷橡胶助剂、东方海洋的海藻、山大糖工程、乐陵马铃薯、鲁南制药的手性药物等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使我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纪录地达到9家,实现历史性新突破。*农业大学的作物生物学实验室获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省属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浪潮、海尔、海信、兖矿、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等5家企业实验室被定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是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实现新突破。2007年共争取国家各类计划资金13亿元,其中获得973计划重大项目4项,973前期专项5项,项目总经费达1.02亿元,重大专项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居全国第四位,前期专项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居全国第一位。实施了*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投入1亿元财政科技资金,确定立项扶持40个项目。

五是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召开了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建设进行了部署,出台了《*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加大了科技投入,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全省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省科技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科技工作是非常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省科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首先,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求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能否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推进我省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对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具体检验。

第二,跳出*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南部,长三角地区苏、沪、浙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北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态势。这对地处两地之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去年12月,李建国书记、姜大明代省长率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进行了考察,使我们感触很大。与江苏相比,我省还有相当的距离。从产业结构看,2006年,江苏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等六大高新技术重点行业销售收入为10854亿元,是*的1.6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6.6%,比*高9.3个百分点。从自主创新上看,江苏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比达到1.60%,*只有1.06%。专利申请和授权江苏分别为5.3万件和1.9万件,*只有3.8万件和1.6万件。无锡市锁定集成电路、光伏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到2010年一个市就将形成三个千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昆山出口加工区,it产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80%。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差距,奋起直追,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步伐,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第三,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为科技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国家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有“保”有“压”调控政策,保的是农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好项目,压的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工业结构明显偏重,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强,因此“压”对我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是个很大的考验,但对科技工作来说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进生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更好地发挥科技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正因如此,李建国书记、姜大明代省长在省九届三次全委会上要求我们要客观辩证看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对今年的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做到“两防”,实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就是做到富民利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结构调整优先,节能减排优先,协调发展优先,改革发展优先。省委2008年工作要点也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撑,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实现“五个新突破”。省委、省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对此,我们科技战线的每一位同志都要认真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把各项科技工作做得更好。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各级政府换届后的开局之年,做好科技工作意义重大。全省科技系统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指导方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努力推进创新型*建设。

(一)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放松。总的是要提前实现十一五高新技术占35%的目标。一是抓重点企业。要抓住新税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培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技术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抓重点产业集群。要集中培植一批以核心技术和标准作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基地,突出抓好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这方面,龙口、临沭、禹城、章丘搞得比较好。三是抓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努力提高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近,省政府已批准日照、菏泽、聊城、滨州和嘉祥五家开发区纳入省级高新区序列,要把高新区作为载体,作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来抓。济南、淄博、潍坊、威海等搞得比较好。要充分发挥优势,立足自身特色产业,推动高新区工作实现“二次创业”。四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突出信息化带动,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集中力量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到“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经营业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要坚持“以用兴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宽带网和信息技术联盟的作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认真落实*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施意见,抓好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制造水平。总之,要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把这一亮点真正做大做强。

(二)紧紧抓住创新平台建设不放松。一是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要联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探索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新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与省外、国外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加快国家海洋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步伐,构建新的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要进一步加强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自主创新主力军作用。二是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要强化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要围绕我省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省里每年选择一批骨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重点扶持,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出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建设15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抓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近日,我省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省科学院建立成果转化中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积极吸纳中科院最新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要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重点支持、共享公用的原则,在去年全面开通*省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实现我省近千台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继续建设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实现我省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要进一步规范服务于科技计划组织、申报、查新和管理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功能。

(三)紧紧抓住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放松。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培养一批在国内有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由技术创新向管理创新、结构调整、战略策划等方面发展。继续办好产学研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专题活动,促进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紧密衔接。要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大、清华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关系。要学习江苏的经验,把产学研科技合作的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县(市、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标志,看合作的数量,合作的知识产权创新,看创新平台的建设,项目的争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果。

(四)紧紧抓住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不放松。一是及早研究2008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要抓住国家“十一五”加大科技项目实施的重要机遇,立足各市、县实际,学会选项目,争取部级项目,做到争取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去年我省超级玉米、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SD10Ye全液压推土机、鲜海带精深加工、变压器采用国家非晶带材的关键技术等五个省长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方专项)全部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立项数与辽宁并列全国第一,对促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今年要继续加强省长项目的调研筛选工作,希望各市、县也要加强市、县长项目的筛选,把有限资源聚焦在关键项目上,争取早日实现突破。二是在工业项目中要重视节能减排项目。科技工作必须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技术开发和政策扶持的重点,加快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特别是钢铁、电力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三是要重视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继续实施特色农业示范县、科技信息村村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良种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六大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工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扶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农业品牌。要充分利用各级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知识进村入户。要认真实施我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进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坚持技术创新、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四是要加强对重大项目实施的调度、监督和考核。我们比较重视跑项目,要钱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项目实施上用力不够。要加大项目的实施力度,管好用好资金,加强调度考核,对表现好的单位要召开现场会进行表彰奖励,对实施不顺利的项目要进行督促检查,限期整改,违规的以后不再安排项目。

(五)紧紧抓住知识产权创新不放松。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今后,省里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科技奖励等方面都要把知识产权作为衡量的标准,引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积极申报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六)紧紧抓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放松。要认真实施好“泰山学者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等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加快培养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要切实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要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的支持力度,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营造新时期科技工作的良好环境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建设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加快转变指导方式,努力提高领导和驾驭科技工作的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九届三次全委会的要求,把科技工作真正摆上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定期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事关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科技与工业、与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为科技进步和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政府投入作为是否重视科技工作的重要标尺,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和使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要研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拓展科技投融资渠道,形成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以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以全社会科技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定。要大力宣传国家、省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调度,用好相关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鲁发[2007]2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进一步明确了依靠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明确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工作。科技工作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带头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头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头推动工业发展方式实现五个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带动向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带动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带动、产业集群带动转变。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竞争力强、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观察思考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指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能力。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做到“四破四立”,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为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搞好服务。要重点开展好县(市、区)科技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积极探索适应基层特点的案例教学方式,造就一批乡土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抵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防止权力商品化,努力把我省科技系统打造成学习型、服务型、开放型的廉洁高效系统。

(四)着重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弘扬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弘扬科学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心浮气躁,反对弄虚作假,集中精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推广新鲜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开展。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考核,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同志们,做好2008年的科技工作,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科技系统干部职工责任重大。希望大家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6

十六大以来,市科技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必要、有能力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员调研,分赴全市90余家企事业单位了解科技创新情况,到工作开展较早的城市学习先进经验,起草了《关于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建议》、《关于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2009年行动计划》、《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调研报告》、《关于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初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一是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2项,其中组织实施的我市首个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日熔化量10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重大成套节能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为玻璃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围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组织实施了硅基液晶平板显示屏幕、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机、非晶合金电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项目,项目完成后,预计可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8个,申报专利20项,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二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步伐。积极调整全市科技园区布局,在海港区北部工业区建设了港城创业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全面竣工;在北戴河区建设河北省(*)信息产业基地,已列入省重点项目,正在做开工前各项准备;开发区火炬大厦标准厂房已竣工,已有25家企业入驻。三是推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年内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论证,被纳入省建设序列。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标志着该实验室历时8年终于建成。全市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四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与合作。由清华大学软件工程与管理研究所编写完成了《*市信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全市信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河北建业投资担保公司、*市科技投资公司达成建设绿色化工园区的协议,将为全市化工产业开辟新的发展模式;积极组织我市与河北工业大学的全面合作,市政府、市科技局分别与河北工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了人员挂职交流、培训、共建科研基地、项目合作等四个方面合作内容,组织了5家企业与该校开展项目合作。五是发展壮大科技服务组织。依托燕大建设了我市首家技术转移中心,并被列为“首批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这是我省唯一的一家,不仅实现了我市技术转移机构零的突破,而且对于促进我市乃至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帮助企业技术创新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全市现有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为创业企业打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全市建有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其中部级示范中心1家,省级试点中心1家,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服务。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深入推进新农村科技服务。全市共下派各类涉农科技特派员221名,服务211个村,推广农业新品种186个,农业新技术173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60多场次,培训农民8.3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明白纸)12.5万份;培育建立各类服务组织35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市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二是积极开展富民强县和一县一业一园工作。指导各县围绕玉米深加工、甘薯、酒葡萄、板栗等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卢龙县、昌黎县被省科技厅列为“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重点县。

(四)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全年组织实施80项卫生医疗项目,围绕常见病和重大疾病防治,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应用研究,市第三医院“慢乙肝a-2a干扰素治疗过程中HBVDna动态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和市妇幼保健院“血清Ca125水平变化与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结束了几年来卫生项目没有省奖的局面。二是实施了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创新项目。依托三英环保设备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了“自动摆头喷淋装置”、依托*图成玻璃技术有限公司实施了“玻璃生产线冷端关键设备”等24个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项目,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省级计划“清洁发展机制(CDm)潜在项目开发”项目,通过了由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项目综合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五)围绕提高科技管理队伍素质,推进机关文化建设。在全市科技管理系统积极开展了机关文化建设、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抓学习、树理念、建标识、定规范、重活动、送温馨等方式,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了人们内在的工作动力,大家的精神风貌发生显著变化,一是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追求真诚做人、一心干事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三是追求修身正己、完善自我的愿望进一步强化,四是追求工作至上、力争卓越的氛围进一步浓厚。机关文化建设工作得到王三堂书记和时晓峰部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全市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省科技厅也在全省科技管理系统推广了我们的做法。

通过认真总结与回顾,局党组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科技工作的具体实践。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真抓实干,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坚持站位全局,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创新,高标准做好科技工作。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而且在全市形成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人才队伍,为全市创新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明确检验工作成效的三个标准,即:科技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以此来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全面查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市科技局虽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当前科技工作的需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期待相比,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呼声相比,与科技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相符的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坚持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看,结合“树创促”回头看和“四个征集”活动成果,围绕落实赴迁安考察观摩现场会精神,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征求意见函,发放到相关部门、服务对象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收到各种意见、建议50多条。结合学习调研成果,局领导班子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研究,归纳了我市科技工作五个方面的差距与不足:

(一)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带动力弱。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园区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聚能力不够。全省有17家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部级高新区2家,只有我市和沧州无省级高新区。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发挥作用还不显著。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的中试环节薄弱,因缺少中间试验的投入,致使一些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形不成企业急需并能直接应用的技术;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我市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机构数量少,运行机制不规范,专业化服务水平低,企业诊断、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还未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

(二)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还未确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2008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22.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平均6家企业拥有不到1项发明专利,关键生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不够。二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竞争需要。虽然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数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不高,目前仅有1家企业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较弱。三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增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少,缺少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全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供给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和对接平台。二是科技创新资源尚未有效利用。近年来,我市虽然围绕创新条件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但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引导和支持创新源头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体系的力度还不够,驻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燕大在重型装备制造、材料与信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优势,与我市产业有较大合作空间;玻璃研究设计院在浮法生产线设计、节能研究方面代表国家水平,但与我市合作较少;河北农大海洋学院、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在海水、淡水养殖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唐山、山东、辽宁等地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与我市合作仍有待加强。三是科技开放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为我市利用周边特别是与京津科技资源提供了条件,科技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科技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市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科技创新的规范性文件,但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加以修改完善,制定出台一些激励作用更强、调控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二是科技政策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国家陆续出台了整套科技创新的政策,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抵扣政策、技术合同认定免税政策等,对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落实政策协调力度还不够,没有使更多的企业享受到优惠和政策的激励。三是全社会创新氛围还不浓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尚未形成。

(五)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在真学、真懂、真用上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工作研究还不够透彻。面对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深感对当今科技创新的规律认识和把握仍显不足,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形态研究理解不够。三是工作思路还不够宽。抓项目和具体工作多,谋划宏观战略少;想本系统、本机关工作多,整合全社会资源、营造大的创新环境不够;想眼前工作多,谋划长远发展的还比较少。四是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对市内外好的经验、做法学习不够;创新精神不足,创新办法不多,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深刻剖析,找准影响和制约创新发展的切入点

针对以上问题,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还存在,站在全局进行宏观谋划和全面部署相对不够。利用科技规划、科技政策对全社会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力度不强。解放思想的“总阀门”还没有完全打开,还不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二是工作方法还需改进。突出重点,抓大项目、大活动的意识还不强,真正聚焦聚力、做出亮点的重点工作还不突出。对重点产业培育力度还不够,形成重大原创性成果、重大应用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还不多。创新载体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效应还不明显。科技工作往往局限在使用计划、项目、平台、手段等几个有限的载体上,综合利用社会资金、政策、人才、品牌等多种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科技的引领作用体现还不充分。

三是科技投入强度还需加大。从总体投入看,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低,政府科技投入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科技与金融结合不够,多元化、宽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还没有形成,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四是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需要。虽然我市在人才密度指标上居较高水平,但人才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企业和基层缺乏人才,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很少,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更加匮乏,缺少既掌握科技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缺少一大批具有科学经营理念、超前战略眼光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

五是机关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力度还不够,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还不够高,等人上门的多、主动服务的少。任务细化分解不具体、督导检查不及时、跟踪服务不到位,对一些重点工作不能一抓到底。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还需不断创新形式,采取实招,加强培训培养,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四、理清思路,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城市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探索科学发展的方法、牢记科学发展的责任,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进发展的自觉行动、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带领全市科技工作者为*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同时,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格局的重新分工与调整,为我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只有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才能加快三个基地和一个中心建设,才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有效提高群众就业和生活质量。

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强基础、促改革、惠民生、抓稳定”的总体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把“保增长、调结构”作为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当前,要突出抓好四项重点任务:一是要全力担当起创新型城市建设组织协调者的重要使命,二是要全力肩负起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责任,三是要全力完成激发全市科技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重要任务,四是要全力探索走科技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主要工作内容是:

(一)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要抓紧完善《*市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意见》,争取早日由市政府出台。统筹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分解任务,加强督导,强化考核,力争构建创新型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创新环境优化等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二)深入推进科技项目建设

要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当前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谋划项目,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使我市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项目,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一是抓好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领域的项目。实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建设船舶修造、电力装备、冶金专用设备、铁路器材配件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示范等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强煤港粉尘治理、污水治理等环保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

二是实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项目。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实施一批新优品种和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工程。组织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开发。

三是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示范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大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

四是围绕城镇建设现代化进程,以先进、节约、环保为重点,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建设节能型、智能化建筑,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体现城市建设的先进性、时代性。

(三)强力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培养科技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平台建设模式,着力加强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1、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建设。提升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优势产业集聚的重要手段。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港城创业中心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建立3-5家示范作用强、特色突出的农业科技园区,围绕我市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医疗电子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领域,谋划建设1-2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各县、区科技局要根据各地产业特点,结合各地科技园区建设情况,通过规划制定、项目支持、政策扶持等手段加快科技园区或产业基地建设。

2、加快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研究制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相关领域科研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围绕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与环保、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10个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试验室的管理,提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研发中心申报省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努力建设富有我市特色的,市、县(区)协调,综合与行业功能互补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1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指导和支持现有孵化器扩大规模、提高水平,谋划建设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着力推进科技强企战略

要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主体推进工程,培育企业发展新优势。

1、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渗透力和带动力强,是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认真落实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会同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争取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并积极协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

2、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0家,形成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并积极争取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创新基金计划。

3、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工程,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推动部级大院、大所在我市建立研发和产业基地,鼓励他们的技术向我市转移和推广应用。一是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支持中科院计算所*分部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建设绿色化工园区,举办中科院应用技术项目会,为我市企业与中科院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搭建平台。二是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深入开展与清华大学软件与管理研究所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扩展合作领域,充分利用省校合作资金,鼓励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三是推动与河北工业大学的合作全面深入展开,积极落实各项合作内容。四是继续推进与驻秦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燕大、东大*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农大海洋学院及玻研院、视听所、果树所、水产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紧密合作。

(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当前一个时期,由于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挑战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对科技政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全市科技系统要加强对企业运用科技创新政策的指导和服务,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

一要加强《科学技术进步法》及各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经正式颁布实施。全市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新《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宣传。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家出台了77条关于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全市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政策的学习,要抓紧研究,认真解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

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认真落实《河北省促进企业专利工作规定》和《*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实施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作用,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三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各类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立项过程中,要把人才培养当作重要标准之一,优先支持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科研小组承担科技计划项目,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对成绩显著的创新团队以适当方式给予持续稳定的滚动支持。

四要加强科学普及和科技宣传工作。全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完善科普工作机制和政策,集成科普资源,推出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普教育基地,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组织开展好科普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科技宣传,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宣传工作,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争取媒体的支持,加强对科技创新典型事迹和重大科技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社会氛围。

五、明确方向,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局领导班子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指针。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关键在领导班子,根本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局领导班子将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更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坚持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及时了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动态,借鉴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不断开阔眼界、完善工作思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着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实际能力。

(二)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抓住科技工作中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在观念上不断更新、在思路上不断开拓、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勇于克服困难和各种不利因素,善于把上级的决策要求与科技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创新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7

一、“”科技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效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科技人才建设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大协作为主要途径,以重大科技活动为手段,全市科技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

1.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在年科技部中期评估中获得优秀,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年荣列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年入选中国10大特色创新城市、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省首位。-年,专利申请量年增长15.71%,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商标数量、驰名商标数量以及版权登记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071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4项,国际先进水平192项;获得部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90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20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年企业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经费分别占全市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和R&D经费的70%、70%和68%;到年,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0家;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创新型企业5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涌现出华北制药、石药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集团。

“人才强市”战略成效显现。“”前四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由71.79万人增加至77.72万人,年均增长2.68%,人才密度指数由10.9%增加至11.8%。至年底,驻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97家;从事科技活动高层次人才3360人,其中院士8人;建成9个省级、市级引智示范基地;市科技局被认定为市院士工作站;高新区以岭药业院士工作站发挥智库咨询、人才培养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实现年均增长7.21%,年达到47.61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市本级科技投入占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年达到5.8%。-年,全市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环保节能等领域共承担部级项目与平台建设137项,经费16530万元;省级项目与平台建设335项,经费10480万元。

科技创新平台初具规模。到年底,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6家;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拥有5家部级、43家省级、3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到32.6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科技中心、生物产业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产品快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已投入运行。目前,全市已建成3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1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明显。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80余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约15%,-年平均增长约12%。

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成效显著。(1)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现代通信、新型网络设备和光传输设备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半导体照明产业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软件园成为全省性的软件生产和服务中心;(2)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成为国家首批3家“生物产业基地”、全国10家“医药出口基地”之一,组建的“抗生素、维生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省首次建立的全国性契约型技术创新组织;(3)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大力推广光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增25%左右;(4)新材料技术及产业。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改性、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开发出氧化锌铝陶瓷靶材、低贵稀土含量钕铁硼永磁材料、远红外粘胶纤维新型材料;(5)资源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重点推进废水、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产业化。

3.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

农业科技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期间,共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系)180多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3个;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156余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112项;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组建了中兽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饲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现。截至年共有农业科技园区34家,其中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园区23家。-年,农业科技园区累计科技经费投入8767.50万元,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23项。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年,、、县均实现千亩以上大面积亩产550-580公斤的产量突破,其中市核心区实现同一地块连续5年亩产620公斤以上。奶业、辛集皮革、小麦、无极蔬菜、栾城生猪等项目相继获得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支持。

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作用明显。评审认定第一批52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10个示范乡镇(试点)、5个示范县(试点),年,我市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市”,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7个,引进新技术162项,推广新品种170个。“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均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年龙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9537万元,技术开发费总额7827万元,分别比年增加了70.04%和87.52%,其中企业自筹7775万元,占99.34%。-年,龙头企业技术开发项目513项,认定新品种71项,获得专利5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获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8项);龙头企业获名牌产品55项(其中部级知名商标45项);获得驰名商标5项。

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年以来,全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网站拓展升级、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应用服务以及农业信息化教育培训等六大工程,助推新农村建设。

4.产业聚集创新效应突出

全市有23个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和28个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区成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一区三园”的总体格局,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28%以上的增长速度,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产业,40%的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孵化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家,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增强。6大产业基地(含南部工业新区)、16个县域周边工业园区和28个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科技创新基地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

5.民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新药研发取得新进展。年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15项,争取资金1亿余元,涉及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研发平台建设、化学药大品种技术改造、新药研究关键技术及药物新品种研发等领域,初步形成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

食品安全科技促进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实施食品安全科技促进专项行动,开展食品安全监控、诚信体系建设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提供了科技支撑。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加强制药、电力、化工、钢铁、建材和纺织等重点行业共性、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研究与示范,清洁生产技术及其标准研究与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全市万元GDp能耗“”前4年累计下降17.98%。

6.科技大合作跃上新台阶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省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与中电科集团公司54所和13所分别签订了《关于加速“半导体照明基地”发展的合作协议》和《关于建立“卫星导航产业园”的合作协议》,直接投资额达15亿元;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和“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创了产学研在各个领域科技大合作的新局面。

加强同京津等周边城市及国际科技合作。依托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合作平台,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转移。-年,组织实施部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7项,经费1133万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3项,经费891万元。实现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和合作项目”向“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战略转变。截止年底,已建成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7.科技管理改革成效显著

科技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严把科研项目立项关,提高立项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了项目评价制度;公共性科技课题和重大课题实行招标制。

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以“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主题,以农业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企业上市等为核心,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环境。推进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工作,推动了全市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期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制定科技政策30余项,对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R&D经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9.94%降至24.82%,R&D经费支出占全省的比重由37.76%降至27.41%。年全市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18%,但科技支出同比下降6.75%。

2.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年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比重由26.87%降至25.18%,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由76.29%降至74.69%,R&D人员占全省的比重由34.70%降至31.55%。

3.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

从整体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低,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28%,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缺少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对全市科技支撑作用不足。

产生上述主要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与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表现为(1)科研经费实行多头管理体制,资金分散;(2)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合力;(3)未能建立有效的促进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在税收和政策方面对科技创新扶持不够;(4)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创新的机制;(5)区域科技协作水平低,与京津在人才、技术、产业对接等方面尚未实现创新要素共建共享;(6)产学研在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深度合作不够。二是科技创新环境不够优化,表现为(1)对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缺乏大力度根本性措施,没有形成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和对京津等省外人才强大吸引力的优良社会环境;(2)科技金融合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海外投资的比例较低;(3)对国家、省、市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贯彻落实。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分析

(一)国内外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世界科技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态势,一是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正在催生重大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二是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三是主导技术以群落的形式出现,区域科技集群化趋势突显,更加注重原创性;四是把建设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科技战略规划目标,将科技与创新作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核心,采取多种政策激励企业成为研究与开发投资主体,产学研广泛合作成为各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2.国内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特征

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二是区域科技与经济在全国均处于发达或中等水平,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均落后,但科技发展更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科技发展上,政府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方式有四种主要模式:一是区域内科研院所集中,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知名大学中心模式;二是区域工业基础深厚,对外开放程度大,发展空间的可拓展性强,形成产业园协同推进模式;三是区域内拥有一大批在业内领先的大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主体,或以颇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为主体,形成了引进消化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模式,形成企业集群模式;四是在各方面平衡发展,形成综合科技竞争力,走均衡互补发展之路。

3.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将是市“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但是,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迅速提升,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利用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强化在冀中南经济区的主导地位。而全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引领和支撑。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必须作为实现“十二五”战略任务与目标的重要支撑。

(二)市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分析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求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实现由资源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力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

2.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需求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

(1)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加速壮大我市有一定优势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快速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在全国有突出优势、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产业,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

(2)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科技需求。一是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二是以信息化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线和基础,加快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化水平;三是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促进低碳、循环发展;四是加快产业向园区的聚集发展,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规模效应。

(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破解新时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强,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向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以“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产业科技由单一关键技术需求向产业化技术体系需求转变;农产品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突出,要求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创新。

3.县域特色经济创新需求由产业聚集向创新带动转变

我市县域特色经济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大部分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不能支撑提升县域特色经济竞争力的要求。

4.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需求由资源约束向环境友好转变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2%,仍然是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仍是主体,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因此,需要科技创新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资源依赖小、环境污染少的产品,实现产业的绿色化。

5.小康与和谐社会构建需求加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时期,城市化、区域协调的科技需求明显增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城镇化建设,保证公共安全,实现社会和谐。

6.社会发展与进步需求让科技创新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公民享受新技术发展带动的好处。一是适应公民对自然、经济、健康和社会安全等知识需求,研究提供相应的知识普及、推广方式方法;二是新技术对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方面的需求,研究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满足公民对技术基础设施的需求,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一)科技发展定位

根据省相关规划,综合分析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市科技发展的总体定位是:在生物医药、半导体、卫星导航等领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在冀中南经济区居科技创新引领地位,成为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为主线,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引领产业竞争力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为打造京津冀第三极,强化在冀中南经济区的主导地位和全省的领先地位,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创新特色鲜明、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浓厚、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省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达到国内省会城市中等水平。到2020年,综合创新能力达到国内省会城市中上水平前列。到2015年的具体目标是:

科技投入大幅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5%。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75%,消化吸收费用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达70%,培育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形成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域特色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各类产业重点开发、引进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产品(新技术)分别达到100项、50项、50项和150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4%。

科技创新载体不断完善。聚集转化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企业200家,各类孵化器达到6家,孵化面积累计100万平方米,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30件,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12500元,持有自主创新产品和部级新产品数量达80个。部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150家,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吸引聚集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R&D人员超过3.5万人年,每万人口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0人。

创新成果惠及民生。百人口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40户,城市空气污染指数达2.1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扩大,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发展重点

1.集聚创新资源。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求,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中介等科技创新服务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集聚,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科技创新。

2.营造创新环境。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并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开放、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出台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

3.突破关键技术。以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主的产品体系和以品牌为主体的市场竞争优势。

4.聚焦创新重点。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重点,集中科技资源,全力打造东部产业新城,使其成为省战略新兴产业龙头带动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展现省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区。在新区规划建设低碳、生态、智慧新城,成为未来省会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5.创新促进民生。推动科技创新向社会领域拓展,让科技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重大工程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要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十五个重点领域。

(一)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1.主导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力量组织实施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现代化、微生物发酵技术及组合化学技术三大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

生物工程药物。集中力量推进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甲肝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药物的规模化。利用较为成熟的分子克隆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酶固定化技术,加速推进白细胞介素-15、角膜干细胞、基因芯片、人血清白蛋白、长效胰岛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β-干扰素、人重组成骨蛋白-1、神经生长因子(nGF)、链激酶等药物的产业化。大力开发多肽类药物、活性蛋白、反义核酸药物系列产品和戊肝疫苗、乙脑灭活疫苗、特异性肿瘤疫苗、儿童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

化学制药技术。组织传统遗传育器、细胞融合和构建基因工程菌、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艺、生物反应器及其发酵过程控制、发酵后的处理及产品回收等发酵技术攻关。采用重组Dna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大幅度提高发酵菌株产率,实现大宗抗生素原料药的技术升级;重点推广应用微生物发酵法、“一步发酵法”、耗氧法生产新工艺;加速丁苯酞、阿仑膦酸钠、阿地福韦片、唑来膦酸钠、盐酸丙哌维林、那格列萘、阿比朵尔、伊班膦酸钠、依达拉奉等国家一、二类新药的产业化;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红霉素系列、新诺喹诺酮系列的生产规模;积极研究开发广谱、高效、低毒类抗生素新品种;实现D-对羟基苯甘氨酸等侧链和7-aCa、FaCCa、FanCa、7-aDCa、GCLe/GCLH半合抗等关键中间体的产业化。实现三、四代头孢类药物的规模化生产,替代进口。跟踪国际化学制药发展新形势,通过积极开发和引进,迅速实现超低分子肝素钠、玻璃酸钠、硫酸软骨素、肌氨肽苷、脑蛋白水解物等的产业化生产;利用组合化学、小分子化学等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作用机制和药理活性的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新型抗生素药物、手性小分子药物、合成多肽药物、糖类药物等。

中药创新药物。开展药效物质制备关键技术、药效物质分析方法和技术、活性筛选及评价、有效组分配比优化筛选模式等研究。组织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中药酶工程、动态逆流提取、超临界萃取和超微粉碎等技术攻关和推广,集中建设中药制剂提取分离先进工艺集成配套、胶囊超微化工艺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新药。着力打造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复合药物-新型中药制剂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品链。推进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加强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固液分离技术、中药成分纯化与精制技术、浓缩技术、干燥技术、在线检测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制剂成型技术以及加强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满足临床需求。推动中药标准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新型高端药物制剂。加快脂质体、透皮给药和控缓释制剂、纳米制剂等新型制剂技术研发。重点实施现代化软包装输液、二甲双胍缓释胶囊等项目。大力开发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制剂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及国际化制剂产品。

营养保健品。重点开发以道地中药材及其提取物为原料的黄芩茶、柴胡皂苷、酸枣仁多肽、枸杞籽油、丹参素等高端功能性中药保健品;重点发展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系列、维生素D、维生素H等维生素类全系列保健品;重点发展大豆分离蛋白和天然植物来源的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等半必需或条件必需氨基酸保健品。

(2)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重点在煤矿采掘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飞机、节能电机、核电泵阀、专用汽车、工模具等产品领域研究开发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产品。

煤矿装备制造。快速提升系列岩石掘进机、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重型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煤矿排水抢险大型矿用潜水大型泵、井下锚护设备等产品领域加工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大力推进重载货车、高速铁路车辆制动摩擦片、道岔用全硫化弹性铁垫板、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以及铁路货车修造、机车车辆配件、制冷空调、机车电机等产品领域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航空产业。大力推进运五B系列、小鹰500等通用飞机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升级,争取建成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航空服务提供为一体的航空产业基地,积极谋划电子、精密机械加工等配套产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专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大力推进商务用车、随车起重运输车、车用大功率柴油机、精锻钢质活塞、智能化安全气囊、预紧式安全带、碱性蓄电池等产品领域的技术开发。

特种泵阀装备技术。大力开发精密化、集成化、高速化、机电一体化通用设备,重点发展石化用高温泵、低温和超低温泵、高速泵、精密计量泵、耐腐蚀泵、潜水泵,环保、城建、电力用泵等,延伸发展科研实验用精密泵、压电泵、直流无刷泵等高端精密泵产品,发展风机及风动工具、气体压缩机及气体分离设备等其他通用设备制造技术。

环保设备。以建设全球高端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设备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研究空气、水质、污水CoD、烟气、酸雨等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设备及仪器仪表,吸引集聚国际国内知名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延伸发展原水处理、污水处理、除尘、脱硫、空气净化等环保设备及仪器仪表,着力打造以环境监测设备为核心的环保设备产业链。

专用工具。着重发展金刚石工具、合金工具,拓宽工具产业领域,大力开发新的粉末冶金材料、粉末成形设备和成形技术,延伸发展新性能、超高性能粉末冶金工具。

(3)循环化工产业。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经济循环化的发展思路,到2015年,实现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品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显著。

石油化工。重点开发油品质量升级和原油劣质改造技术、双氧水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粗苯精制技术、汽车、电子用尼龙工程塑料生产技术、芳纶生产技术、聚氨酯专用料生产技术、高性能无机氟化盐生产技术、电池用六氟磷酸锂等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含氟电子化学品和光学级无机氟化物等高档氟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丙烯腈法制备己二腈生产技术、碳纤维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大型化工装置离散控制、节能降耗及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新型催化技术、新型分离技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

煤化工。重点开发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甲醇制芳烃(mpa)技术、大型粉煤气化技术、醋酸扩能改造技术、二甲醚应用技术、尿素、三聚氰胺、纯碱三联产技术、大型(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技术、1,4-丁二醇及ptmeG生产技术、聚甲醛生产技术、聚碳酸酯生产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技术。

盐化工。重点开发干法乙炔工艺技术、高性能pVC、oDS替代品及下游深加工生产技术、离子膜法烧碱清洁生产技术、聚氯乙烯先进工艺。

精细化工。紧密结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重点研发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以我市优势半合成抗生素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氧胺盐酸盐、呋喃胺盐等市场急需、附加值较高的医药中间体,完善产品链。

(4)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时期,以“信息化带动”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技要素,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培育、壮大智力密集型服务业。

服务业信息系统。再造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应用商业智能技术构建成本分析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综合考评系统。重点推进全市传统物流资源的信息化优化与物流资源信息整合,推进第三方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综合应用,加快构筑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与示范。集成全市电子商务项目,借鉴并应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技术(如RFiD、ebXmL、ipv6、GpS等技术),建立城市级协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重点发展B2B模式。加快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构建商品展示、贸易、投融资、信息咨询、经济技术合作、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业信息化系统。

现代公共服务业。大力开发教育网络的建设,为全民提供网络教育平台服务。全面建设和推广使用电子政务,为企业和市民提供透明化、快速化的政府服务。

信息、软件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承载输送能力;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园,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加强金融、电力、医疗、汽车、通信、地理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创新研发机构。借助总部经济平台,创造环境,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智力密集型创新研发机构。

2.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领域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到50个,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

半导体照明。重点开发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封装、光源模块及相关材料,努力参与半导体照明相关标准制定与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平板显示。重点开发驱动LeD背光源等关键配套材料和专用设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通信设备。重点开发光纤接入系列产品、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件、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和memS光开关等光通信器件的技术。

卫星导航。重点研制多模式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前端芯片及模块项目。制造多模卫星导航接收机、各类BD-2导航用户终端、oem版终端等产品,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北斗二代民用产品等。

公共安全。加快建设无线电监测系统、电子警察,研发相关设备及生产技术。

节能与能源电子。重点开发、研制并建设应用中央空调、电力能源管理系统、通信机房恒温恒湿节电控制系统、恒压供水(气)节电控制系统、高耗能企业综合节能控制系统。

软件、动漫。支持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家庭网络、aSp等服务和网络支撑平台建设,自主研发企业管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在数字动漫领域重点研发基于CG技术的三维动画技术,制作高质量的3D游戏和3D动漫电影。

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重点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多晶硅和单晶硅专用设备、太阳能电池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研发通信测试仪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电子基础测试仪器。

物联网技术。重点攻克传感节点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共性支撑技术等物联网核心技术,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2)新能源产业。到2015年,重点研究开发新能源新产品和制造技术,提升新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化,促进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新能源(不含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5%以上。

太阳能。重点支持中电科集团公司13所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和聚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项目、晶龙集团多晶硅铸锭设备制造的技术研发与攻关,在西部信息产业带建设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以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热水系统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步伐。

锂电池。研究开发锂电池生产制造技术,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锂电池在储能电源系统、邮电通讯的不间断电源以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生物质能。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大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推广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节能炉具。重点实施生物柴油、甲醇柴油、甲醇汽油与能源林产业化,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秸秆发电等项目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开展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LnG)等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及示范工作,研究开发配套建设快速充电站、蓄能电池更换站、LnG加注站以及停车设施充电系统等服务网络。

(3)新材料产业。积极开展新材料基础研究,提高新材料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以稀土永磁材料、硅外延材料和液晶材料为主的新电子材料、新纤维材料、新型建材等新产品。

新型电子材料。积极推进稀土永磁材料、硅外延材料和液晶材料等新型电子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建设新型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高合金特种材料。大力发展高合金特种材料技术,实施高合金特种材料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攻关,建设高合金特种材料生产基地。

新型纤维材料。积极开展新型纤维材料,实施金属纤维、功能化竹纤维等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产业化技术攻关。

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开发利用废石生产高强度高耐磨高硬度混凝土(骨料)产业化、电厂废渣(脱硫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等技术,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新产品。

3.传统优势产业

(1)农业。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95%,种、养、加各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大幅度提高。

粮棉油新品种。高产优质与节水抗逆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甘薯新品种创制及种质创新;在高产稳产的前提下,选育抗枯黄萎病品种、抗盲蝽象品种、抗旱耐盐碱品种、高油品种、优质纤维品种、超早熟品种和彩色棉品种;选育高产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

种质资源和生物技术。开展作物转基因研究,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农作物分子设计及新品种选育,作物抗逆与营养高效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基因沉默及基因敲除技术及产品,能源用作物生物技术育种,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及多适应性品种的选育,农业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农业生物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高营养价值(品质)及功能性食品研究,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相关标准研究。

现代畜牧科技。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畜禽重大疫病的预警、诊断与防控措施研究,畜禽转基因育种及产业化开发,畜禽重大疫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畜禽产品快速高效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研究,现代畜牧产品生产和监测设备技术研发。

果蔬科技。梨、核桃、大枣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蔬菜土壤诊断和平衡施肥应用技术、蔬菜安全化药物防治技术与生物技术防治、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加快推进名特新蔬菜品种的引进和示范、粮菜轮作区蔬菜高效化模式生产、露地蔬菜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以及绿色无公害果蔬基地建设。

农业资源。土壤氮、磷、碳养分过程模型的研究分析;土壤培肥新技术、主要农作物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信息技术和土壤养分管理模型的区域土壤养分管理技术应用研究;环保型肥料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鉴定和筛选抗旱节水的优质种质资源技术、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与非充分灌溉技术、现代农业水管理综合技术集成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饲料、农药、肥料、食品以及农业微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

农业重大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新的耕作制度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和预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安全高效药物及防治技术的创新、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规程的建立;农田草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技术、抗草作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技术、化学除草剂精准使用技术以及杂草的抗药性治理技术的开发。

精准农业与信息/数字农业科技。传感器与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系统、基于光谱诊断和机器视觉识别的智能施肥系统、农田变量作业系统、基于激光控制的土地平整技术、智能型农机具与自动控制技术、设施农业微生态调节与智能控制技术等应用研究;区域数字农业监测网络、数字农业网络化与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农业电子商务开发与应用。

现代农业装备科技。加快开发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旱作节水技术与装备、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经济作物机械化中的油菜、棉花、花生和薯类收获机械化装备、深松耕技术与装备、高效喷灌滴灌渗灌设备、安全施药技术与高效低污染植保机具、工厂化农业成套设备与配套关键设备、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生态安全技术与装备、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与远程网络通讯技术。

农业圈层布局。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农业圈层布局,形成集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纺织服装产业。到2015年,争创国内名牌5个,重点企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比重提高到50%左右。

纺纱、织造、染整工艺新技术。重点开发机电一体化、连续化、自动化纺纱技术和无梭织造自动化技术;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研发;开发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生产技术;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技术;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及其纺织产品生产技术等。

生态纺织品技术。重点开发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速生林等资源生产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技术;提高棉、粘胶、天丝、麻类纯纺及混纺织物服用舒适性的生物酶处理技术;具有国际水平的绿色环保染料、助剂、浆料应用工艺和技术。

高档新型面料。大力开发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多组分复合材料等新型纤维面料开发;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面料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面料的研制与开发。

产业用纺织品。大力开发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节水灌溉、储水和缓释包装等农用纺织材料和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航天和航天器预制件材料、手术衣、隔离服、纺织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制与开发。

(3)轻工产业。到2015年,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发10个左右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创新产品,争创3个左右国内名牌产品,行业重大装备7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0%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塑料行业。重点开发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绿色、节能化学建材及特种管材生产技术、农用节水塑料器材生产技术,多功能宽幅农膜、“光生态”新型棚膜、宽幅在线涂覆薄膜、高性能温室配套材料和温室专用降解地膜等新型农膜生产技术;开发与汽车、医疗等产业密切相关的塑料产品生产技术,废塑料改性及综合利用技术,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生产技术,新型免喷涂塑料生产技术,新型功能性塑料及其制品生产技术,新型可降解材料生产技术,塑料动态成型加工技术等。

造纸行业。重点开发应用高档新闻纸、箱板纸、书写印刷纸加工生产技术,新型高速九层以上瓦楞纸生产技术,新型高性能功能性纸生产技术,污染物减排集成技术,过程节水与废水回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技术,配套碱回收污染处理技术,深度脱木素技术,无元素氯漂白技术,非木浆碱回收、白泥回用、热电联产、污水处理、沼气发电等技术,推广林浆纸一体化等。

五金制品行业。重点开发稳定性、疲劳性能、可靠性、强度、韧性好的新材料技术以及五金制品加工技术。

皮革、毛皮行业。重点开发应用高档鞋面革、沙发革、汽车坐垫革及其制品等关键生产技术,皮革后整理加工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和辅助设计技术,制革和毛皮加工中水循环利用技术,保毛脱毛、无灰浸灰、生态鞣制等清洁生产技术,节水型清洁制革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家具行业。重点开发应用智能家具制造技术,新的家具结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数字多维控制技术,计算机模压技术,真空复膜技术,各种先进的饰面和封边技术,待装配家具(Rta)设计及制造技术,“即需即供”的灵活生产技术,“低碳环保”家具生产技术等。

(4)食品产业。到2015年,完成20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60%以上,重点行业关键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乳制品加工业。重点开发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搅拌型发酵乳生产工艺技术、超滤分离技术、冷杀菌技术,以及超声波技术、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技术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等乳制品检测技术。

粮油加工业。重点开发谷物蛋白和生物活性肽制备技术,淀粉分子修饰与防回生抗老化技术,谷物细胞壁活性多糖生产技术,谷物中生理功能卓越的活性物质生产技术,粮油加工自动控制技术,油料膨化浸出技术,油脂物理精炼技术。

肉食品加工业。重点开发食用品质保证关键点控制技术,保持肉制品安全、稳定、营养和风味的栅栏技术,对肉制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时间进行智能化预测、监控和管理的微生物预报技术,肉制品质量安全的跟踪追溯技术等。

酿造调味品业。重点开发高效节能的混合发酵技术,提高发酵效率的固体化细胞技术,液态发酵中的微孔通气技术,食醋酿造膜过滤除浊除菌工艺,DF生物反应器快速酿醋技术。

果蔬饮料加工业。重点开发高效酶解榨汁技术,酶液化与澄清技术,皮油提取和芳香液回收技术,分级、检测、包装、运输新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保健食品加工业要重点开发超声波萃取技术,微波协助提取技术,超临界提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

食品加工及检测装备技术。重点引进、更新、改造新型膜分离设备、连续模拟移动床设备、节能高效蒸发浓缩设备、高效结晶设备、高速和无菌罐装设备、膜式错流过滤机设备、高速吹瓶设备、新型高速贴标机等关键共性设备;开发日处理400-500吨组合式粮食清理设备,面粉后处理高效混合成套设备,食品原料进厂快速检测、生产过程在线监控和产成品质量检验设备,食品原料及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验、农药残留检验及添加剂检验设备;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网络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与应用;食品企业质量检测中心或实验室检测检验设备研究与开发。

(5)建材产业。到2015年,完成10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开发5项绿色建材新产品;骨干企业生产装备全部实现大型化和生产自动化。

水泥行业。重点开发高质量水泥熟料生产技术,适应水泥制造用的能量利用率达到20%的粉磨设备或系统的开发及相应的制造技术,高效化的大型专业生产设备和成套装备开发及制造技术,水泥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利用废弃物作原料、燃料的技术,降低水泥基材料环境资源负荷的技术,石灰石矿山经济(均化)开采技术,特种水泥生产和工程应用技术等。

建卫陶瓷行业。重点开发连续式球磨机、符合环保要求的干法制粉装备、节省资源和能源的轻型和薄陶瓷板材及装备的生产技术,各种助磨机、解凝剂、减水剂等外加剂的应用和低品位原料、工业废渣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微波干燥、微波烧成技术,采用高档色釉料、大颗粒、微粉、二次布料、渗花、套印、干法施釉、多次烧装饰、水刀切割拼花等新型装饰技术,卫生陶瓷及配套技术,原位固化技术及相应装备,卫生陶瓷连续组合注浆成形工艺及装备,自洁陶瓷、抗菌陶瓷、保健陶瓷、透水陶瓷砖、调温调湿陶瓷砖、蓄光陶瓷砖等改善环境和健康等功能陶瓷生产技术,利用纳米技术改善和提高产品性能的技术,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专家系统等。

房建材料行业。重点开发适应健康、环保、节能、轻质、安全、耐久的要求,低VoC环保型、抗菌型低毒型房建材料生产技术,零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全循环房建材料生产技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用作房建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二)产业聚集区升级工程

1.东部产业新城

到2015年,把东部产业新城建设成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带动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科学发展先行区,成为全市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龙头。

(1)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到2015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30%以上,基本建成创新功能突出、创新环境优良、创新文化浓郁、创新网络完备的科技新城,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区、全市科技创新的先导区、高新技术的孵化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辐射中心,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现代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成为华北地区规模较大、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聚集中心。产生一批世界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一批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数达到300项;各类企业的R&D投入占产品销售额比例达到4%,研发人员比例争取达到15%,吸引研发人才0.6万人。

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建成2-3家部级重点实验室,支持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企业技术中心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省级中心。建设或引进10家左右设施一流、国内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公共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打造科学研究公共服务平台。谋划组建“高端医药产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软件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和“精密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三个特色工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核心群”。

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等领域发展专业孵化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创建前端的扶持和培育,推进形成“科技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共性平台+创新网络”的新型孵化机制。增建“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孵化器”等3个特色专业孵化器。建设1个“科技企业综合加速器”,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精密装备制造”等3个特色专业加速器。针对高端生物医药业、信息网络业、精密装备制造业建设1家综合性和3家专业性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中心。培育和扶持5家有实力的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咨询评估和专利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和机构。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要着力推进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现代装备制造三大产业的链接和相互融合,加快“生物医药科技信息库”、“信息网络科技信息库”、“精密装备科技信息库”、“高端人才信息库”、“自动化生产设备信息库”、“园区企业信息库”等功能强大的共享开放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设。依托本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特色科技网站。着力构建大型仪器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建设“()高端医药产业园”,围绕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类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基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在优势特色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突破。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建设“通信和微电子产业园”,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软件外包、软件设计、数字内容服务、高端元器件、特殊电子材料和多元化整机生产为重点,构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以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业为特色的信息网络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数字通信产业链、电力电子器件设备产业链、现代显示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集群,成为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的龙头区域。

建设“光伏光电产业园”,投资100亿元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条G5液晶基板生产线、5条G6(兼容G5)液晶基板生产线、2条彩膜生产线、5条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到2015年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光电新型产业链,培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光伏光电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为方向,实施产品升级工程,加强与国内外精密装备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精密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实施战略投资引进工程,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知名精密装备制造品牌和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现代装备产业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通用设备、环境保护设备、系列制冷设备、电力自动化设备、专用工具、压力容器六大产业链。

建设“省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园”,吸引与培育研发和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数字化媒体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向高新区聚集,建设成为创业投资高地。吸引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咨询、科技中介等各类服务机构,形成从知识创造到知识资本化的创新服务链,打造高技术服务业集群。

“五大聚焦”战略。一是“政策聚焦”,自主创新政策、项目、资金优先支持高新区发展。二是“产业聚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在高新区聚集和发展,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产业化项目优先在高新区布局。三是“机构聚焦”,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国内重点企业和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各级各类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创业投资和贷款担保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优先向高新区聚集。四是“人才聚焦”,支持各类领军型人才和高端研发团队在高新区创新创业。五是“文化聚焦”,形成多元文化、多元社会结构主体共生互动和知识融合发展的社区环境。

(2)其他产业聚集区

省级良村经济开发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创新要素聚集,促进生物医药、信息、精密装备、纺织服装、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物流产业、石油化工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开展科技协作、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和集成创新。

2.特色产业聚集区

到2015年,以现有产业集群、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和支撑,以营造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为配套,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开展特色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信息产业基地、南部工业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向创新型区域产业集群快速成长。

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分类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激励机制,鼓励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特色产业聚集区流动,推进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国外的先进技术、生产设备、现代工艺,对现有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的投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联姻,采用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含量,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

特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特色产业聚集区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在技术咨询与服务、产品分析测试、电子商务、技术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科技创新惠民工程

1.人口与健康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学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和技术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人口和计划生育。组织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提供优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加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肺部疾病以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老年性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研究为重点,开展疾病相关基因、蛋白质组学及蛋白芯片的研究,多态性分析、调控机制研究;基因诊疗技术;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病机制与模型建立;病理组织、细胞、血清标本和遗传信息文库的建立;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早期诊断、药物和生物治疗技术;介入、无创、微创等技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及诊治方法。

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疫情。重大传染性疾病以鼠疫、霍乱、SaRS、人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流感等的综合防治研究为重点,开发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高通量、规模化分子筛选、检测技术,生物分子传感器定向识别、快速识别技术,靶向表达、多肽定向转移基因技术,识别标识分子肽库的建立,基因工程药物、Dna药物、寡核苷酸药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制技术,疫苗规模化发酵、分离纯化技术,分子流行病、宏观流行病学疾病预测数学模型建立。

环境、职业危害。开发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个体暴露检测技术和污染物健康危险度评价技术与预警技术;开展急性中毒的首选快速救治标准化方案及对策措施研究;研究开发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损害的快速和早期检测技术;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职业环境因素对健康危险性的评价体系和技术研究;探索职业性高危人群的筛选和保护措施;健全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加强对尘肺治疗的研究。

生殖健康与人口健康。以遗传性疾病和造成孕产妇、新生儿等死亡的疾病防治为重点,研究开发影响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的重大疾病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综合预防干预、监测和评价基因及蛋白质组学诊断技术,出生缺陷初级预防和早期诊断、干预技术;孕产妇急救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开发妇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预警和干预技术,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和早期识别不良发育特征及干预技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儿童健康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技术等。

基层服务模式。研究适合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推广适宜技术的模式、机制;开发易感人群营养与健康、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膳食营养相关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技术;研究疾病及危险因素预防干预措施;高危人群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疾病干预技术在社区的推广示范;适合本市情况的卫生服务模式研究。

2.环境保护

到2015年,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实现重要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研究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监管体系和较为完整的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水污染防治。重点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关键支撑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重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成因与调控技术,市区大气环境问题与控制,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

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研究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农药环境安全。

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重点研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危险废物管理、风险控制和处理处置技术,化学品环境效应与风险评估技术,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研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

基于循环经济的污染防治技术。重点研究静脉产业污染防控和资源化技术,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技术,污染物总量物质流分析和控制途径,资源循环对污染物总量的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

3.节能减排

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市区建筑节能率达到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下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新机制。

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在工业清洁生产、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高效清洁燃烧与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与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工业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烟气控制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九个“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领域,开发推广潜力大、应用面广的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攻克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节能减排技术示范项目。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后评估工作,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资金投入情况、领导重视程度、人员素质、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水处理”等以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其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与扩散,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咨询、工程设计等专业性技术服务。

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研究推广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重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清洁发展机制,拓展CDm项目开发领域,建立适合我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到2015年,建设成为管理民主、决策科学、组织健全、依法治村、生活富足、全面小康、安定有序、邻里和睦、民风纯朴、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卫生、科技普及、文化繁荣、农民素质显著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技术普及与培训。应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实施远程教育、开通科技信息服务热线、开发宽带互动电视技术等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浏览、科技信息互动咨询、科普教育等服务,将科技服务信息“进村入户”,推动科学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通过阳光培训、星火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工作,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职业技能,丰富农民科学知识,增强农民发展能力和转移能力,发挥农民的创造力。

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课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位、应用到位,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星火富民示范项目。大力加强星火富民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发展以县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乡镇为主体的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科技成果,促进农村“一村一品”经济和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和农产品竞争实力,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乡统筹。坚持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互动,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按照工业化思路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城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进程。

5.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

加快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到2015年,建设成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和谐、文明、稳定的宜居城市。

城乡公共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与安全问题。研究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提高科教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拓展数字广播影视服务领域,带动并促进消费电子制造业技术升级和发展。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科研教育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

食品与农产品安全监测技术与监测体系。研究开发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微生物污染检测技术、生物毒素快速检测技术与科学仪器,加快食品中有害因素、有害物质快速分析技术的开发。整合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食品安全科学的高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食品安全科研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公共安全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急处置。加强对爆炸物、等违禁品与核生化恐怖源的远程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加强对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消防技术的研究,建立重大安全事故预警与救援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地震、洪水、暴雨、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预测和警报技术的研究,建立协同、高效、现代化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系统。

(四)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1.创新平台与条件建设

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整体研究创新能力。加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尽快形成产业技术研发优势。积极组织装备制造业创新方法、卫星导航技术与设备、轧制设备及工艺等申报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建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5年末通过市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85家。

公共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在已有快速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针对优势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为初创期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示范推广,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探索行业研发平台(研究院)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创新平台协调运行管理。根据平台性质及不同定位,分别制定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可采取股份制、理事会和会员制等多种有效运作模式。加强对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明确平台的利益协调机制、协同作业机制、技术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推动各类科技资源整合,激活存量、优化增量,实现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联合、开放、共享、流动、竞争、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2.高端人才保持与吸引

高层次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建立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对于拔尖人才及优秀科研团队要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制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项目申报、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和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军人才。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适时调整市属高校专业结构,以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全面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程,造就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吸引。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按技术要素和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加快实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实施“企业科技新星”计划,支持和培养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和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科研院所优秀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平台、设立面向企业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委托高校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以留学生创业园、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重点实验室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建立多种引进及激励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政策,在人事、奖励、住房、教育等多个政策领域实行更加灵活的引进办法,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市工作。继续推进院士智力引进工作的不断深入,在科研攻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咨询论证等领域,力争取得更多合作成果。加强院士工作站工作,吸引更多的“两院”院士来我市开展科技活动,增强科技智力支撑。

社会和法制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

3.科技投入体系与机制

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投入规模上,保证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将财政科技投入依法落实到位情况列入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和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到2015年财政科技拨款占市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4%。

在投入结构上,合理安排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科技基础条件经费等的比例,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服务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对企业开展的中长期关键技术等研发项目,财政资金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鼓励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快速发展。

在投入方式上,支持项目、产业聚集区和研究者个人相结合,通过加强知识生产基础平台建设,以及对研究人员稳定持续的支持,提高整体研发效率。

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激励中小型科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认真实施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

科技金融互动合作平台。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获国家与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对资信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创新科技保险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等提供风险保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节能减排贷款的探索与试点。

风险投资事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凡在我市注册、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资本总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风险投资机构,可执行相应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与预算控制。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科技计划课题管理和预算控制制度,积极推动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体、政府科技部门共同配合的一项全新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目标的实现。

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围绕科技重点工作,以“交流、合作、创新、服务”为原则,以公益性为主要运转方式,在企业与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科技中介等之间架起桥梁,通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知识产权、科技政策宣讲培训与落实协调等公共服务,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行业协会。培育新型行业协会组织,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行业协会组织在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促进行业技术联盟的形成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动态掌握企业融资需求和需求方式,通过设立信用担保公司、企业信用体系、完善风险担保和风险转变金制度等,调动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有关金融机构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建立银企互动平台,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风险资本引入力度,探索建立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科技型风险组织,拓展民间资本进入渠道。

5.创新文化环境

科普教育。确保政府科普专项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科研院所利用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壮大科普队伍,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出版科普读物,让更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工作的新机制,整合社会团体、大型企业和新闻媒体等优势资源,探索社会化办科普的新路径。

创新文化环境。营造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创新提供更多的自由度、更多的制度弹性空间、更开放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更宽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提倡求真和平等的科学精神,树立开放协作的竞争观。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培育团队精神,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和激发创新。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五、重大专项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十二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1.创新药物、生物制药及中药现代化专项

重点研究高端新型药物制剂开发、生物技术药物、传统中药现代化、现代中药、化学中药及生物中药制剂开发等。

2.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专项

重点研究快速掘进成套设备、煤矿井下应急避难系统、超硬岩深孔钻进成套技术、重型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技术、通用飞机制造、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宽重型织机、整车及配套产品等。

3.化工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专项

重点研究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三化合一技术、碳一化学、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化工园区能量物料平衡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等。

4.科技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专项

重点研究金融业、会展业、旅游业、物流业与商贸业信息化建设,开展服务业信息系统集成与示范;交通运输和仓储企业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技术标准体系等。

5.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专项

重点研究半导体材料和器件、LeD背光源技术、光通信器件、多模式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前端芯片及模块、节能电子产品、嵌入式软件开发、三维动画技术、电子测量仪器等。重点研究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应用技术、锂电池生产及应用技术、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研究稀土永磁材料、硅外延材料、液晶材料、高合金特种材料、新型纤维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

6.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专项

重点研究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畜禽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新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果蔬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农业重大病虫草害综合治理、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现代农业装备等。

7.建材与轻纺工业新技术、新材料与新产品研发专项

重点研究水泥、建陶等清洁生产技术、工业与生活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健康、环保、节能、轻质、安全房建材料及全循环房建材料生产技术等。重点研究新型环保塑料制品生产技术、新型高性能功能性纸生产技术、高档皮革产品开发、皮革清洁生产技术、家具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粮油生物加工技术、高效节能混合发酵技术、食品装备技术升级等;连续化、自动化纺纱技术、无梭织造自动化技术、功能化与差别化纤维产品设计与生产、高附加值纺织品设计与生产、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生产与产品检测信息化技术等。

8.产业聚集区创新体系建设和改造提升专项

重点研究产业聚集区创新资源集聚模式、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专业孵化平台建设、产业聚集区运行体制与机制创新、创新政策的制定、试验与示范等。重点支持产业聚集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产品与项目。重点研究开发适用于改造、提升特色产业的先进适用技术。

9.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科技专项

重点研究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污水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控制和处置技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保护城乡统筹关键技术、城乡统筹生活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共性技术。重点研究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工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及关键技术、烟气控制治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技术、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及清洁燃烧技术、农村新型节能住宅等的推广使用等。

10.科技促进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专项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其他先进适用技术在社会管理、交通、教育、传媒、医疗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支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城乡统筹配置,农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效模式,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等。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危险品远程探测技术,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消防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救援技术,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等。

11.创新平台与条件建设专项

重点研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部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平台建设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探索行业研发平台(研究院)建设模式与机制等。

12.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专项

重点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人才瓶颈问题的政策体系制定与实施、人才载体建设、适应区域科技发展需求的财政科技投入、税收、金融支持、政府采购、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的制定与实施、部级与省级科技政策的配套措施等。构建创新团队选拔与评价机制,从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3-5个创新团队,实行持续资助计划,争取重大科技突破。重点研究激励创新的制度文化建设、遵循创新规律的评价机制建设、燕传统文化创新与重构、科普工作新机制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1.推进科技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以需求导向为原则,通过实施“科技需求调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挖掘和梳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使科技资源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科技决策机制,在科技政策法规制定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决策方面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2.进一步推动科技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加强科技部门专业化建设,将管理职能的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上。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

3.加大落实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力度

加强对国家、省级科技法规文件的配套政策制定工作,围绕区域科技发展需求和目标,形成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政策体系。

4.加强对国家与省科技计划申请和实施

积极申请国家与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科技基础平台计划等计划项目在实施,做好全市科技计划与国家、省科技计划的衔接,引领全市科技发展。

5.加强对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价

以科技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依据,按年度对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以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按期完成。

(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抓手,激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增强创新活动,深化以产权、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支持企业采用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分配形式,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进一步强化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落实有关科技、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科技投入实施意见,并加大落实企业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提高企业科技投入水平。

3.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作

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集团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共性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企业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

(三)构建产学研长效合作新模式

1.推进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模式创新

在“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的基础上建立“政产学研金联席会”,形成由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研、教育、生产、金融、中介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合作模式,制定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方案。引导和促使基于单个项目或成果的产学研合作向与产业的培育、产业链的形成、人才及团队引进、研发实体等纵深发展,由短期合作向长期、稳定的高端战略性全面结合转型。

2.进一步发挥驻石科技资源的作用

充分发挥驻石科技资源优势,实现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为本市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推动本市企业与驻石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省市合作机制”,支持市属单位与中央、省驻石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的全过程,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诚信水平。

2.鼓励重大专利技术实施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保障,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于重大发明专利技术予以重奖。建立专利基金,重点支持有广阔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专利技术的实施与转化。

(五)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1.积极推动京津石一体化进程

大力提升城市吸引力,提升主导产业层次,接受京津知识空间扩散和产业辐射,使我市成为京津城市的功能拓展带。充分利用交通地理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京津人才到我市创业、定居,形成京津冀都市圈第三人才聚集区。

2.搭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有针对性地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产品交易和专题论坛等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地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引导企业拓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空间,采取课题招标、委托研发、设立海内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战略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3.积极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引导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向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

(六)做好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接

1.有机整合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相辅相成,有机整合“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做到相互促进。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8

关键词:产业基地创新体系建议

当前,正面临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规划实施,为营口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探讨研究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加速提升营口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营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建立科技创新领导机构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促进沿海产业基地的环境建设

产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要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创造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要建立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领导机构,组建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运用政策法规、规划、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创新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重点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落户产业基地。

2.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为基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建成适应基地经济发展要求,体制全新,机制灵活,功能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大部分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和自主创新龙头企业。

3.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通过技术成果展示会、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利用产学研对接机制产生项目,引导更多的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同时,为企业开展检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尽快建立科技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科技文献保障服务系统,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络建设,避免科研活动的重复进行,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形成科研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各类的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各类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

4.实施院校合作工程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的对接与耦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

4.1引导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与具有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

4.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接省内外技术成果,实现商品化生产,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成熟、具有牵动产业发展作用的重大创新成果,可采取“带土移植”和“定单技术”等模式,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通过企业转化实施,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实力。

总之,改善服务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鼓励和促进服务、生产要素资本化、市场化,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按市场机制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统一规划要素市场网络建设,依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都市功能的互补,联手进行环境整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沿海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作为引领和支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对实现沿海经济强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2]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2007,(12)

[3]大力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人民日报,2004-12-30.

[4]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软科学,2007,(7).

[5]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6]加快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领导之友,2008,(5).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9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

2007年,全省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其中烟台万华集团和威海三角集团分别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和*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4.3万件和2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2%和13%。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2%,比年初增长3个百分点,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增长3个百分点的目标。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正式揭牌,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正在加紧筹建,美国百利通等世界著名大公司的前期项目已经落户园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已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我省乃至我国海洋科学探测和考察能力。去年,我省阳谷橡胶助剂、东方海洋的海藻、山大糖工程、乐陵马铃薯、鲁南制药的手性药物等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使我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纪录地达到9家,实现历史性新突破。*农业大学的作物生物学实验室获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省属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浪潮、海尔、海信、兖矿、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等5家企业实验室被定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是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实现新突破。2007年共争取国家各类计划资金13亿元,其中获得973计划重大项目4项,973前期专项5项,项目总经费达1.02亿元,重大专项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居全国第四位,前期专项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居全国第一位。实施了*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投入1亿元财政科技资金,确定立项扶持40个项目。

五是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召开了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创新型*建设进行了部署,出台了《*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加大了科技投入,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全省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省科技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科技工作是非常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省科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首先,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求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能否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要求,推进我省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对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具体检验。

第二,跳出*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南部,长三角地区苏、沪、浙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北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态势。这对地处两地之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去年12月,李建国书记、姜大明代省长率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进行了考察,使我们感触很大。与江苏相比,我省还有相当的距离。从产业结构看,2006年,江苏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等六大高新技术重点行业销售收入为10854亿元,是*的1.6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6.6%,比*高9.3个百分点。从自主创新上看,江苏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比达到1.60%,*只有1.06%。专利申请和授权江苏分别为5.3万件和1.9万件,*只有3.8万件和1.6万件。无锡市锁定集成电路、光伏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到2010年一个市就将形成三个千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昆山出口加工区,it产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80%。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差距,奋起直追,加快高新技术发展步伐,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第三,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为科技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国家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有“保”有“压”调控政策,保的是农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好项目,压的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工业结构明显偏重,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强,因此“压”对我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是个很大的考验,但对科技工作来说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进生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更好地发挥科技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正因如此,李建国书记、姜大明代省长在省九届三次全委会上要求我们要客观辩证看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对今年的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做到“两防”,实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就是做到富民利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结构调整优先,节能减排优先,协调发展优先,改革发展优先。省委2008年工作要点也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撑,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实现“五个新突破”。省委、省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对此,我们科技战线的每一位同志都要认真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把各项科技工作做得更好。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各级政府换届后的开局之年,做好科技工作意义重大。全省科技系统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指导方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努力推进创新型*建设。

(一)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放松。总的是要提前实现十一五高新技术占35%的目标。一是抓重点企业。要抓住新税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培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技术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抓重点产业集群。要集中培植一批以核心技术和标准作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基地,突出抓好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这方面,龙口、临沭、禹城、章丘搞得比较好。三是抓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努力提高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近,省政府已批准日照、菏泽、聊城、滨州和嘉祥五家开发区纳入省级高新区序列,要把高新区作为载体,作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来抓。济南、淄博、潍坊、威海等搞得比较好。要充分发挥优势,立足自身特色产业,推动高新区工作实现“二次创业”。四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突出信息化带动,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集中力量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到“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经营业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要坚持“以用兴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宽带网和信息技术联盟的作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认真落实*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施意见,抓好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制造水平。总之,要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把这一亮点真正做大做强。

(二)紧紧抓住创新平台建设不放松。一是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要联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探索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新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与省外、国外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加快国家海洋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步伐,构建新的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要进一步加强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自主创新主力军作用。二是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要强化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要围绕我省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省里每年选择一批骨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重点扶持,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出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建设15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抓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近日,我省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省科学院建立成果转化中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积极吸纳中科院最新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要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重点支持、共享公用的原则,在去年全面开通*省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实现我省近千台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继续建设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实现我省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要进一步规范服务于科技计划组织、申报、查新和管理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功能。

(三)紧紧抓住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放松。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培养一批在国内有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由技术创新向管理创新、结构调整、战略策划等方面发展。继续办好产学研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专题活动,促进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紧密衔接。要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大、清华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关系。要学习江苏的经验,把产学研科技合作的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县(市、区)科技工作的重要标志,看合作的数量,合作的知识产权创新,看创新平台的建设,项目的争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果。

(四)紧紧抓住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实施不放松。一是及早研究2008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要抓住国家“十一五”加大科技项目实施的重要机遇,立足各市、县实际,学会选项目,争取部级项目,做到争取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去年我省超级玉米、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SD10Ye全液压推土机、鲜海带精深加工、变压器采用国家非晶带材的关键技术等五个省长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方专项)全部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立项数与辽宁并列全国第一,对促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今年要继续加强省长项目的调研筛选工作,希望各市、县也要加强市、县长项目的筛选,把有限资源聚焦在关键项目上,争取早日实现突破。二是在工业项目中要重视节能减排项目。科技工作必须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技术开发和政策扶持的重点,加快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特别是钢铁、电力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三是要重视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继续实施特色农业示范县、科技信息村村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良种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六大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工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扶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农业品牌。要充分利用各级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知识进村入户。要认真实施我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进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坚持技术创新、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四是要加强对重大项目实施的调度、监督和考核。我们比较重视跑项目,要钱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项目实施上用力不够。要加大项目的实施力度,管好用好资金,加强调度考核,对表现好的单位要召开现场会进行表彰奖励,对实施不顺利的项目要进行督促检查,限期整改,违规的以后不再安排项目。

(五)紧紧抓住知识产权创新不放松。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今后,省里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科技奖励等方面都要把知识产权作为衡量的标准,引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积极申报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六)紧紧抓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放松。要认真实施好“泰山学者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等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加快培养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要切实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要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的支持力度,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造就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营造新时期科技工作的良好环境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建设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加快转变指导方式,努力提高领导和驾驭科技工作的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九届三次全委会的要求,把科技工作真正摆上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定期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事关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科技与工业、与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为科技进步和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政府投入作为是否重视科技工作的重要标尺,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和使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要研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拓展科技投融资渠道,形成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以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以全社会科技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定。要大力宣传国家、省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调度,用好相关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鲁发[2007]2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进一步明确了依靠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明确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工作。科技工作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带头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头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头推动工业发展方式实现五个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带动向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带动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带动、产业集群带动转变。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竞争力强、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观察思考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指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能力。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做到“四破四立”,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为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搞好服务。要重点开展好县(市、区)科技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积极探索适应基层特点的案例教学方式,造就一批乡土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抵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防止权力商品化,努力把我省科技系统打造成学习型、服务型、开放型的廉洁高效系统。

(四)着重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弘扬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弘扬科学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心浮气躁,反对弄虚作假,集中精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推广新鲜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开展。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考核,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同志们,做好2008年的科技工作,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科技系统干部职工责任重大。希望大家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篇10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提出;含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4.1文献标识码:a

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资源型发展模式,这些国家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例如科威特就是其典型代表。二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在相当程度上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例如泰国就是其典型代表。三是创新型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依靠科技创新。美国、日本、韩国均属于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中国不可能走资源型发展模式,也不可能走依附型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64-1970年我国先后成功试验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这是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艰苦攻关和全国大力协作创造出的人间奇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观点。中国在载人航天、纳米、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科技水平与世界科技先进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用于向国外支付专利费。中国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在60%左右,研发投入仅占GDp1.3%左右,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研究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也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国情、世界科技发展状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出发,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富国强民的需要,是在科学发展水平上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发脑库,变人口红利优势为智力优势,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始创新是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主要是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跨越。集成创新是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集成创新所要解决的是产业相关度问题,学科的交叉问题,是单项与多项的配合问题,是“三个法国兵能打赢一个马木留克兵”的问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日本、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他们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1:8,而我国仅为1:0.5,在这方面明确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了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我们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明确2020年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具体来说: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设若干世界一流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制

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应用的主体、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结合、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培育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前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今后中国不可能再走低廉劳动力的道路,必须发挥智力优势,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中心。淡化大学行政化职能,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师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倡导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应是现代大学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大学应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就是现代大学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