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活动课程十篇艺术活动课程十篇

艺术活动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45

艺术活动课程篇1

关键词:剪纸;小学活动课;教学;具体方法

中国剪纸艺术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小学剪纸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变化万千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寥寥数剪,花卉、果蔬、虫鱼、鸟兽、人物跃然纸上,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如痴如醉。

一、剪纸教学活动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表示:“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通过剪纸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二、明确目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剪纸课程的开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剪纸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提高学生剪纸技能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先认识剪纸工具,学习使用工具,练习简单的剪纸制作,如,对边一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对角等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创作造型简单的剪纸,激发学生想去剪的欲望。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剪纸活动课程

如何有效地开展剪纸活动课程,关键在于让学生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抱着的愉快心情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在培养孩子对剪纸的兴趣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营造剪纸氛围

教师应该常常鼓励孩子们留意身边剪纸文化相关资源,及时收集有关剪纸的作品。通过欣赏刺激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收集作品,激发剪纸兴趣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收集相关的照片、实物、图片等,并布置剪纸班的教室,模仿民间的过年习俗,在走廊的进口设计了一个以剪纸为特色的门厅;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各种镂空的剪纸作品;在教室中间挂上孩子创作的剪纸作品;在墙上张贴孩子的剪纸作品等。使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气氛,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3.立足实践,掌握技能方法

在剪纸教学中,不能采用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约束孩子。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厌倦和畏惧。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各种有趣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剪纸兴趣。让孩子高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提高孩子对剪纸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1)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剪纸活动是一种较为单一的美术活动,时间一长,就显得枯燥乏味。将剪纸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使课程形式丰富多样,还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如与音乐结合,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行创作,与语文结合,让学生边故事边创作。

(2)贯穿于趣味性游戏活动中

剪纸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能,需要孩子花时间去反复练习,如果采取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孩子们很快便会对剪纸失去兴

趣。因此,可以在剪纸课堂上结合有趣的游戏活动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3)体验成功

孩子往往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有一种成功感,希望得到夸奖。教师为每个人划分区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地方,这样孩子们都能在展示区上看到自己的成果。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四、在正确的评价中实践课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孩子的能力,个性都是不尽相同的,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尊重这种个性上的差异性,不一而论,不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教师应在激励保护孩子信心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既鼓舞了信心,又激发了创造力。

剪纸艺术在小学课堂中传承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生动体现。剪纸活动课的开展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适合小学阶段开展艺术课改工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文化底蕴。小学剪纸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剪纸教育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是提高我国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方式,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族剪纸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曹淑凤,李莉.剪纸教学:让学生们心灵手巧[J].天津教育,2006(12).

艺术活动课程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4-0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为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课程在组织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

本课程每个学习模块都有相应的任务,在每个任务完成后会给学生评定成绩,本门课程的最K成绩取各任务成绩总和的平均分。在评价内容上更加全面、丰富,除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外,还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由原先单一的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实习指导老师评价与主讲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使考核更加公正客观,促进学生增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孔德拉秋克.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陈金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艺术活动课程篇3

一、艺术教育要与学习培训结合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艺术教师师资配置不全,艺术教育缺乏经验,家长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要开展好艺术教育活动,先要解决好学校、教师、家长对开展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为此,我们借助通化县是全国艺术教育实验县的机遇,通过教师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地对艺术教育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开展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大家感受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组织教师观摩先进学校的艺术教育,开拓教师艺术教育视野为重点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先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边学习、边实践等形式、明确了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和开展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例如,我们在带领教师参观一所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时,引导教师不仅要看音乐美术教师的艺术教育,还要看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是怎样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观摩使教师们基本弄清了什么是艺术教育,为什么开展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艺术教育等问题。尽管教师们的专业基础不尽相同,但通过持续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教师们逐步明确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掌握了基本的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持续开展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艺术教育要与活动课程结合

艺术教育不仅存在于艺术类学科,其它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对此,吉林省通化县光华镇中心小学在总结分析了过去学校开展的二课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等活动课程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同时,引导教师在学习先进的艺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开展二课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艺术“2+1”和乡村少年宫项目活动成果和经验,逐步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形式,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整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把二课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艺术“2+1”和乡村少年宫项目活动四项统一起来,统称为活动课程,并进一步完善了活动计划、活动地点、活动内容、辅导教师、评价办法等工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根据活动场所和师资不足等实际,采用了场地一室两用、教师一专多能等措施,保证了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开设了艺术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就是班级学生统一进行的艺术教育课;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不分年级在全校活动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潜能。在活动课程运行机制上,我们实行了班级与校级活动两个层次分开,体育艺术一起活动的形式。例如,我校在班级活动课程中,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开展了绘画、书法、歌舞、弹奏、粘贴等活动课程;在校级活动课程中开设了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足球,电子琴、刮刮画、歌咏、国画、科技制作等课程,不仅让学生活动了起来,而且让学生兴趣和特长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养。在活动中,我们为了增强活动的层次性和实效性,分别鼓励骨干教师编写了艺术教育教材,构建了班级校级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学科教学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活动载体,使艺术教育科学规范不断深入开展。为了检验和促进艺术教育活动,我们非常重视开展艺术比赛活动,并建立了系列艺术比赛活动制度。先后组织了现场书法比赛、器乐比赛、绘画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比赛。除单项艺术活动外,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艺术节,在规模上、质量上、影响上力求创新,使全校师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每年全校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面向社会的大型艺术活动不少于一次,以此为载体举行学校各项艺术展示和比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形成了班级学生全员作品展示,班级优秀作品展示和校级优秀作品展示三个展示层次,时刻鞭策和激励着学生不断提升自己艺术作品的质量。

三、艺术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我校艺术教师师资比较薄弱,更没有能引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基点是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是惠及全体师生的艺术教育活动。要开展艺术教育,只靠活动课程还不够,需要充分发掘艺术教育资源。对此,我校把艺术教育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发掘文本的艺术教育因素,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板书、多媒体要讲究艺术性。例如,各班由语文教师担任的写字课,要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为切实提高书写质量,学校建立了写字教学及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写字教学研究、指导、测评、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写字教学活动,制定写字教学及测评方案,保证学校写字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尽快提高师生写字水平,确保达标,争创优秀。学校的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各班写字水平进行两次测评,奖励优秀,批评落后。凡是不达标的班级,要追究相应老师的责任。

针对有些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慢,独立开展艺术活动能力低的实际,我校通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指导,在班级活动中辅导教师根据艺术教师的指导组织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既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又加大了艺术教育活动的力度,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四、艺术教育要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基础。为此,学校在增加设备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并成为了吉林省文明办、财政厅和教育厅“福利支持的农村少年宫项目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先后投入23万元建成了可容纳37人同时使用的电子琴教室。购置标准篮球架两副,室内外乒乓球台13副,乒乓球发球机1台,建设塑胶篮球场地1个,硬化操场1千多平方米,每学期开学,学校都及时统计辅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课程需要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师生开展活动课程的物质需要。同时,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效促进了艺术教育不断深入规范地开展。

五、艺术教育要与教育科研结合

如何引导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防止低层次循环,规避艺术教育缺乏层次性和实效性,学校把艺术教育与教育科研结合了起来。在艺术教育进行过程中,首先针对我校艺术教育的实际确立了《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作为我校的艺术教育实验课题。通过实验不断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开的形式和内容。其次,艺术教育与艺术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最初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又调整为“艺术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把目光聚焦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上,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摒除急功近利的艺术教育课程开发,杜绝艺术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形式主义,坚持心平气和地办学,一切从孩子终身发展需要出发,回归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需要的原点。第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打造学校特色,把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课题实验与乡村少年宫活动整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

艺术活动课程篇4

一、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2.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

3.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二、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4.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5.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坚持勤俭节约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要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的建设工作。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学生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要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活动应当征得其监护人同意,并由学校统一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要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积极开展顶岗实习。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专职艺术教师不足的地区和学校,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担任兼职艺术教师,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组织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资格认定。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艺术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辅导工作要计入工作量。

7.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合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并尽可能向当地群众开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艺术教学和实践活动。鼓励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

艺术活动课程篇5

【关键词】农村贫困艺术资源课程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期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中学艺术)部级研修班。在研修班上,我们欣赏到了许多从广东、湖南、上海、福建等省市实验区教师带来的优质课例。这些案例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受益非浅。但同时我们也有些困惑:这些优质的课例大部分都来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像教师、多媒体教室、乐器、音响、画室、舞蹈房、排练厅、展览厅等艺术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属于“有米之炊”。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我国中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贫困农村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艺术课程资源相对缺乏,要上好一堂像许多实验区那样优质的艺术课,确实不太现实。所以,如何面对现实,开发和利用我国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在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和薄弱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这些资源识别、开发及运用的意识和能力??由于艺术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艺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艺术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加工、转化和进入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艺术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竟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艺术课程资源。那么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有哪些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一阐述。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是最重要的艺术课程资源。从表面上看,专业、专门的艺术课程教师是贫困农村中小学最为紧缺的资源。但只要我们拓开思维,注意挖掘,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师资还是非常丰富的。艺术课程教师不一定非要用音乐、美术老师担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其它学科老师也完全能胜任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在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他们大部分都有一定的音乐、美术、舞蹈、手工、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特长。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教师的潜能,充分挖掘校内有一定才艺的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把他们充实到艺术课程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去。我们要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加强音乐、美术、舞蹈、语文、英语等各学科的协作,发挥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丰富艺术教学手段和形式,促进艺术课程的发展。另外农村有些乡镇,也有一些退休的诸如师范院校的艺术类教师,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的教师,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他们当中有从事音乐教育及表演的,有从事美术的,有从事戏剧表演的,有从事书法的,有从事舞蹈的,真可谓人才济济,卧虎藏龙;还有一些民间的如吹唢呐、拉二胡、吹笛子以及从事农村剪纸、摄影、书法、民间歌舞、民俗活动的艺人。我们可采用讲座、公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使之参与到农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教育。另外有些学生自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教育资源,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差异的表现,在审美艺术上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美。我们应发现和珍视他们,并在艺术课程中巧妙地利用,会使艺术学习充满了愉悦,带来学生的创造性。另外,学生来处不同的生活环境,受到的艺术影响就会各不相同。特别是有机会接受早期艺术学习的学生,他们具有某种艺术学习经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这些艺术能力,也许正是教师所不具备的。我们也可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他们开展互助互帮的艺术活动,如请学生介绍艺术家的故事,介绍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等,可以使艺术课程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也促进学生艺术交流能力的提高。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农村,虽然没有城市中的雕塑、现代建筑、广场、公园、绿化地等环境资源,可天然的艺术品却比比皆是。比如说山,有的山像骆驼、公鸡、乌龟、猫、龙、大象、狮子等动物,而且形态各一,栩栩如生,简直就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有的农村古民居,如江西婺源的徽派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等,千百年来保存完好,其中就蕴藏着雕刻、建筑、绘画、书法、戏曲等丰富的艺术资源;布依族的麻栏,侗族的风雨桥,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无不闪烁着少数民族兄弟们智慧的光芒;我国民间的木版画与农民画,剪纸与皮影,织绣与印染,编织与编结,陶瓷与雕塑,装潢与纸扎,舞具与玩具等民间工艺,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和享受的文化,是华夏民众智慧的结晶;我国许多农村中的民俗风情,民间戏曲,民间园林,民间家具,民间服饰等,无不呈现出?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我们可以把这些民间艺术融进我们的艺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艺术课程资源,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如果树立起课程资源的意识,用艺术课程要素的眼光去观察,那广大农村中的山山水水、蔬菜水果、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古树怪石、残垣断桥,乃至日出东方、夕阳西下、小村月夜、牧童晚归,哪怕是荒山、黄士地、草棚、土砖屋、古亭、庙宇等,都可变成我们艺术课程所需要的资源。

三、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生活是学生和教师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种种活动中,蕴藏着多种艺术教育资源。师生们朝夕相处、不断增进了解,感情日益深厚,使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艺术能力的机会。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学校各种活动相结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学校的各种活动,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成长特点与教育成长需要设置的。学校活动体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集体活动方式。学校为学生选择能够和形成学生兴趣、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活动方式,如出黑板报、春游、秋游等。学生的学校活动,也就为艺术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内容与展示舞台。挖掘学校活动中的艺术要素及艺术表现空间,使艺术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艺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秋游的活动中,艺术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教学生唱有关的歌曲、带他们欣赏不同景色的音乐描写、介绍所去场所的设施、场景中的文化内涵或民俗民风等,使学生游玩更有兴趣;学校活动与艺术课程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校活动产生更多的愉悦性,同时使学校活动一举两得??锻炼和发挥学生的艺术才能,深化学校活动的目的意义。可以说,在农村中小学组织学生室外活动,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探访民风、民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如,学校的学生运动会、全校的升旗仪式等活动,更可以与艺术课程紧密联系着。学生在音乐伴奏下的入场式、学生竟技时生龙活虎的面貌、师生共同演唱的《国歌》与《校歌》等,艺术教师都可以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独特的视角,组织学生用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艺术氛围。

总之,在我国广大贫困农村中小学中,虽然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艺术课程资源如多媒体音乐教室、钢琴、舞蹈房、排练厅、画室、展览厅等方面没有优势,但我们可以挖掘和开发一些农村中富有特色且得天独厚的艺术课程资源。因此,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总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艺术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艺术课程资源。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尤其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艺术活动课程篇6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艺术活动课程篇7

21世纪的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应保持原有的文化特征,还应融合德育和文化因素,以此来赋予它一个崭新的教育内涵。大学艺术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它的外延就是通过社会先进的精神文明,采取有机的、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来充盈艺术教育的内核。新时期理工类院校的艺术教育研究,应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学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可持续性的艺术教育,提升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1.建立实施方案,从制度上予以保证。理工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应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符合理工类院校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案,明确艺术教育的目标、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这样从制度上为艺术教育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保证,使理工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2.建立一套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艺术课程的课时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当合理安排,要把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要求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保证艺术教育教学效益是关键,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校要坚持以课堂教学推进课外活动,以课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

3.加强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艺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双方加强对艺术教育及其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对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同时在艺术教学中不能过于重视技能学习,要均衡对艺术知识、学习方法与艺术技能的教学。学生也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加强自我学习观念,努力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艺术活动课程篇8

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一起:走进艺术新课程,并共同分享艺术课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惊喜!让我们用情感体悟艺术,用艺术照亮人生!

第一部分点燃艺术的火花

艺术新课程在实施中,无任何现成的模式可循,无固有书本可宣。然而,我们的艺术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能够通过自己对艺术新课程的理解,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他们用爱心捕捉艺术的灵魂,用智慧点燃艺术的火花,他们记录下这美好的情怀,唤起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柔情,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就感动了我们自己,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就温暖了我们自己。

(一)全员培训,树立新的课程观和学科观,牢牢把握艺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定位

2001年秋季初始,艺术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科书把理想的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要使理想的课程成为实施的课程,成为学生参与的课程,要让孩子们轻松步入艺术殿堂,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没有现成的综合艺术师资,没有现成的教学配套硬件设施,没有现成的艺术教学经验,怎么办?是等待?是抱怨?还是行动和反思:在艺术课程里我们自己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还要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为此,我们在区政府和教育局的组织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树立新的课程观和学科观,牢牢把握艺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定位: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课程理念和价值以及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符合《纲要》的主要精神及六大目标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发展铺平道路,指明方向。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包括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等)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发展学生艺术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艺术课程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课程为孩子的成长构筑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生态园”,一块能够自由、快乐呼吸的“圣地”,一条通向成功、自信的“金光大道”。

艺术课程不是一般认识上的“音乐、美术课的合二为一”,也不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大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简单相加,远远不是“1+1+1+1=4”的概念。艺术课程体现的“综合”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内容的综合,而首先是理念的综合、过程的综合、学习活动方式的综合,其次才是内容的综合。而内容也不仅仅是各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文化的渗透、审美修养的养成、艺术评论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等等。因此,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一个“完整的人”。

艺术课程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还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工作者;学生也不再是坐在课堂上洗耳恭听的教徒,而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尝试合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一起在课程上尽情彰显,充分释放,共同体验由“对话”“交流”“合作”产生的幸福感受。

艺术课程的评价能使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合作,形成合力。评价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发展才是根本。艺术新课程在评价上由过于强调过极考试与甄别、比赛获奖选拔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课程差异的评价方式。艺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艺术课程关注对学生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注意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贯彻“以研带训”的培训策略,目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师生双方体验在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命意义,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二)争取多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师资问题不是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根本问题

艺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都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师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培训,但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在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旧有的教学观念产生的惯性,尚有存在:部分艺术课走入拼盘的误区,切入点和侧重点体现不够。这些教学问题说明教师对教材较为关注,而对课程设计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艺术课程实施需要综合型人才,但音、美教师专业技能的现有水平,给综合教学带来一定的限制和阻力,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同时艺术课程的实施还碰到了很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应在实践中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并争取多方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和对策,因为师资问题不是实施艺术课程的根本问题。

第二部分平淡的日子里有一种感动

当我们用一颗明敏纤细的心去感悟生活,用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去发现艺术,不时会有一泓清泉从心头流过,即使在平淡的日子里也总会有一种感动。

如果说课改之初教师注重的是教学中的新尝试、新体验,而几年后则注重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艺术新课程的认识和运用。这种归于平淡和安静的思索能让我们体会到即使是极平凡的课堂、极平凡的教学,都蕴含着感人的情愫和艺术的本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意,积极探讨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意。艺术教师尊重学习主体,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并重视对学习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学习方式的革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有关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的探讨;注重对艺术的感性体验和积累,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和直接经验积累中,帮助他们升华认识,使之获得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艺术学习充满情趣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生命得以彰显,每一节课都有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表现。我们能逐渐体会到孩子们喜欢上艺术,喜欢上艺术课,并在艺术学习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营造多类艺术能力形成的生态环境

通过实物、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艺术情境。如《小雨沙沙》一课,老师在学生头上喷洒水雾制造春雨的意境,结合“听春天的声音、看春天的美景,读春天的故事,画春天的情景”等立体感受和体验春天的美好;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发展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和能力。如《好妈妈》一课老师将学生家长请到艺术课堂上来,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在充满爱和情感的氛围中用歌唱、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广泛吸取各种艺术历史文化的营养,如一位老师离博物馆近,主动和家长配合,组织学生参观马王堆汉墓、参观俄罗斯画展、徐悲鸿画展、听各种音乐会等。

2.围绕人文主题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课程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等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为“完整的人”奠定基础。如《小鸟的家》中,一位学生画了一幅画,画中小鸟的眼泪变成“泪雨”,滴在伐木者的机器烟耸里,他说:“小鸟想让机器变坏,人类就不会破坏它们的家了。”

3.鼓励学生的个性表现

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和创造。艺术课程关注每一个孩子独到的感觉、理解和表现,鼓励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1)在探究中体验。我们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由、自主、独立的活动空间,使课堂充满轻松、快乐,焕发出独特的、无穷的艺术趣味。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差异的实践体验,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如在进行“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时,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体验、参与、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中,学生用谜语、儿歌、故事、歌曲等形式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一环节使学生展示了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倾听、描述、讲解的过程中,增进了学生对动物的了解。在倾听、模仿动物的叫声时,学生通过感受―实践―表演―比较―创作等一系列参与活动,感受声音的性质,创造性地模仿动物的动作,学会用可视符号记录声音等,使学生在一系列“猜”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参与和创作。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体验中发现。我们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体验手段,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如在小学《艺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如“生活中的声音”一课,让学生听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各种声音,体验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体验声音的远近,感受不同声音的节奏、音调和音色等,并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声音远近的测定、创造不同的声音等。在“图画里的声音”一课中,让学生在欣赏大师的作品的同时,体验在大师的画中有什么“声音”……在体验中,学生发现用身边的许多材料都可以创造出各种声音和节奏,用画面也能表现声音,而且还很有趣。

(3)体验创造的魅力。艺术新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表现空间。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活动的过程,如在《神奇的天空》这一课中,教师借助中国的历史神话和童话故事,开展游戏活动,如开展猜谜语、故事连环画、故事接龙、找彩虹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展开想象,尽情漫游在童话般的意境里,使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有机会展现出来。

4.在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中学习艺术艺术与游戏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性。教学中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地激发和流露,使人的生命变得富有意义和充满激情、快乐。通过游戏性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创设了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如在《图画里的声音》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哑巴游戏,根据口形与表情猜声音,体验画面和声音的联系;通过演绎有声音的画面,体验美术与戏剧结合的完美意境;通过探究各种场景中的声音,学会制造声音,表达艺术氛围;通过反思图画和声音的连结点,形成由图画想到声音,再由声音想到图画的双向的沟通渠道,学生不仅能从画面联想到声音,加以模仿,而且能由声音联想到画面,加以演绎。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力、想象力得到提高。

教师巧设悬念,巧玩游戏,巧置情境,让师生共同面对问题,成为合作者、表演者、创造者。学生在悬念中探究,在游戏中娱乐,在情景中体验,而在这些活动中又蕴含丰富的内涵。如《小土粒》一课中老师扮演风姑娘,学生在教师展开情景描述后,再扮演小土粒的各种表情。在特定的氛围中用丰富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展现小土粒的不同境遇。在《小鸟的家》中老师扮演砍伐者,学生分别扮演森林里的植物和动物,共同体验它们失去家园的痛苦,引发师生心灵深处的同情心和爱心。

艺术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采用游戏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游戏中,学生快乐,教师也高兴,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以学生为本”,采用能满足其需要的教学环节,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正是这种互动的师生活动,才使课堂焕发独特的个性光芒。

(二)加强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基于问题解决开展课例研究和课题研讨

实践中我们发现要使艺术课程向纵深发展,可以采取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方法,基于学校、基于问题解决开展课例研究和课题研讨活动。

1.探讨“大综合、小综合”课

在每个单元开始或结束设计一节“大综合”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单元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或全面的把握;在每个课题的教学设计中设计成不同角度侧重的“小综合”课,便于学生形成不同领域的艺术能力。

2.开展“同课异构”比较式研讨

艺术教师分小组将相同的课题,采用完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然后再由各组的教师代表阐述本组的教学设计意图,其他各组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研讨,再由教师将教案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引导教师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实现师生互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将所得带给学生,将反思留给自己,实现艺术课程多方位、多渠道切入教学的综合理念。

3.“以校为本”

在“教材教法、课标研究、学习方式转变、评价改革及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开展艺术“小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把教学当成研究工作,教师即研究者,透过教师对日常教学当中问题的关切与省思,进行专题研究,有助于艺术课程的落实和创新,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十年来艺术新课程改革成果,丰富和发展艺术课程新理念,促进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我区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基于艺术教师成长的问题发现与行为改进实践研究》,现已顺利通过立项并确定为一般资助课题,现正在研究中,我们希望艺术教师能立足课堂发现问题后,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后续教学中,为进一步实现艺术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高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能力,而采用一系列针对具体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方式。

第三部分成长的快乐

艺术新课程的实施,有甘甜,也有艰苦;有收获,也有困惑。不论是在顺境里,还是在困难中,对艺术的执著,便是生命中不屈的精灵。对艺术的执著,其实是一种淡泊中的跋涉,退避中的追求,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气质,一种摆脱烦恼后的快乐与洒脱。

十年的探索与思索,我们欣喜地看到,艺术课程正在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释放了教师的创造力,激发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始成为现实。

(一)教师在艺术课程中的变化

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能合理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活动的组织流畅、自然,教学评估及时、有效,教学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较好,老师们对艺术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

从调查“教师近十年来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的13个小题中可以看出,67%的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上改变很多,虽然在“培训”“支持系统”“资金”“校本课程开发”“班额”“学生状况”“硬件设施”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但90%以上的老师能“借鉴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查阅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请教”或“请求同事的帮助”,并且认为这些方法“有效”,在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86%的老师能结合“自己”“学生”和“学校”实际有效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76%的老师对目前使用的“质性评价方式”赞同,能采取多种方法多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总的来说,95%的老师对艺术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比较适应。

由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90%以上的教师认为艺术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与其他课程比较,艺术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的作用很大;67%的老师认为实验区和学校的教科研部门对艺术课程的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支持较大;81%的老师认为所接受的有关培训在帮助自己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大;95%的老师认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是“很喜欢”和“比较喜欢”。可见,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理解、支持、喜欢艺术课程。

(二)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变化

由教师卷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29%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表现出的兴趣与主动性与新课程实施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62%认为“有一定提高”,只有4.7%认为“没有提高”和“有所降低”;95.3%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新课程实施以前相比“有很大提高”和“有一定提高”,在艺术活动的实践中,86%的老师认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新课程实施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81%的老师认为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和亲善行为“有提高”。

通过艺术课的学习,9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艺术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艺术课的学习对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能力的提到”“有效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丰富性”等个性发展有变化。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98%的小学生和76%的中学生认为艺术课程“重要”,100%的小学生表示“对学习艺术课感兴趣”,82.5%的中学生和94.7%的小学生在艺术课的学习中“表现积极”。可见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和艺术教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尤为突出。

7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有提高,46%认为自己在“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有效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有变化,74%认为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丰富性”。在学生卷的统计和分析中我们了解到,84%以上的小学生在艺术课堂上喜欢“小朋友们展开想象,进行创作”和“欣赏和艺术课有关的艺术作品”,喜欢“根据表现,老师给属于小朋友的花、星星、小旗等涂不同的颜色”。56%以上的中学生喜欢“提高教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喜欢教师“经常指出同学的进步,并鼓励其继续努力”等多种评价方式。

和学生的访谈让我们深受感动,学生们对艺术课程的喜爱和热情让我们深受鼓舞,虽然也有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但他们仍然对艺术课的学习充满憧憬,由衷地说:“艺术课真好!”,学生很喜欢艺术课程,喜欢“欣赏”和“想象”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在艺术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活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表现自己,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艺术课程解放了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他们能够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接触中,调动全身心参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艺术体验。学生喜欢上艺术课,艺术教师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十年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可敬的老师、可爱的孩子、可亲的家长以及所有艺术课程的实践者,都是用生命写故事的人。我们的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老师们脸上写着的不再是因“重复”和“执行”导致的“生硬”和“了无生趣”,而是因创造性劳动而变得富有朝气,充满激情,变得幸福、快乐;有的教师由衷地发表感慨:“上艺术课真的是一次愉快的幸福体验!”有的老师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在新课程中成为一名学习型、合作型、反思型、创新型教师。有的老师立志要成为“孩子心中的艺术大师”,有的老师在札记中写道:“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和摹仿者,他们学会了高兴时跳舞,学会了忧伤时唱歌,学会了用诗歌和童话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他们学会了画画、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学会了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将来长大后不一定会从事艺术工作,但他们充满自信、有爱心、会观察,可以想象,凭借“发现的兴奋”和“创造的快乐”,他们将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个对艺术、对生活抱有“终身兴趣”的人。

还记得课标组长滕守尧、杨立梅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宁愿让我们的孩子充满爱心、学会关怀和尊重,有一定的艺术能力,而不愿看到一个只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而缺乏同情心、创造性、脸上缺乏表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的人。

艺术活动课程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教学

艺术教育是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有些学校直接照搬中学的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或影视欣赏课程。中职学生艺术素质偏低,直接的欣赏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学习艺术、欣赏艺术,反而会导致他们产生疑惑,甚至产生抗拒。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应根据各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长设置艺术课程。

一、抓规范,加强艺术教育管理

健全机制,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开展。中职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中。完善制度,为艺术教育提供保障。为加强对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规范管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艺术教育工作制度,确保每项制度均有很强的操作性,并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保障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抓课堂,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为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落实,中职学校应严格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课堂,精心设计教案,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比如,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训课力度,把实践性教学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使计划中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狠抓六项技能(声乐、钢琴、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儿童故事讲述)。

三、抓特色,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中职学校应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本着“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的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社团活动,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充实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学生向老师的激情汇报,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体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如借助师生大型文艺汇演,让学生用激昂的歌声、饱满深情的语言赞颂祖国的强大,畅想美好的未来;开展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艺术节节徽设计活动比赛、教师“三笔”书法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校园班级合唱比赛、健美青春舞蹈比赛等各类文艺活动,结合中职学校艺术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健康、活泼地发展。中职校园里面,要注重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课堂之上、选修课中、放学后的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里,都是拓宽学生人文视野的地方,都会给青春洋溢的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艺术的种子。

四、抓队伍,确立教师人本地位

中职学校要组建由艺术类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小组,在全校范围内,优先选拔出色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坚持常抓不懈的管理、训练。要组织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拜师结对,互帮互助。学校领导要经常组织听课评课,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在教学上入格、升格,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还应鼓励艺术教师走出去,到外校交流学习,取人之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制订艺术教师考核条例,把指导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定项目,这样才能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五、抓教研,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学校要以教研为龙头,促进艺术教学发展。积极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做到教研有计划、落实有措施、工作有成效,逐步形成人人参与教研的活动方式。以网络教研为契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比如,可借助“班班通”的开设,大力提升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研修,以“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交流并发表评论,整体提升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水平。

六、抓投入,完善艺术教育设施

环境和设施建设不仅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职学校要重视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打造符合职教特点的校园文化并形成特色。同时加大艺教设施建设,改善艺教教学条件。学校还要保证用于艺术教育社团活动和宣传活动的经费,不断改善艺术课堂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董文佳.浅析中职学校艺术教育[J].华章,2013(13).

艺术活动课程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艺术教育建构主义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由具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它与艺术课程教育体系同为高校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课程体系教育相比,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种优质形态,在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自主和开放性的艺术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向主动的艺术实践转变,培养学生的艺术应用和艺术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性质决定了在艺术教育的组织形态、教育的认知特性、教育的成效体现等方面具有着明显的特征。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学生艺术社团除具备以上特征外,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化育学生艺术品格,涵养学生艺术底蕴,强化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方面较之艺术课程体系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1.教育成本低

社团性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体系教育都承担着艺术教育的任务。但高校学生艺术课程体系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单位成本高,占用资源量大。在这一点上,相比于社团性艺术教育,其优势乏善可陈。

艺术社团由学生基于兴趣爱好或自身艺术特长的基础上自发组建而成,参与热情高,内部凝聚力强,不需专门占用过多的学校教育资源。其教育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师资力量要求灵活多变,有利于挖掘潜在艺术教育资源。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多为兼职,可以是专职艺术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内具有艺术理论和实践专长的行政管理人员,或是校外兼职的专家或业内人士,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其在艺术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费用报酬远较课程教育费用为低。

二是交流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利于整合全校教育资源。艺术社团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一般利用课外时间,可以利用课程教学闲置的资源,在“潜件”资源上的效能利用发挥是不容忽视的。

三是资金来源渠道宽泛,有利于提高艺术实践活动的覆盖面。社团的活动资金来源包括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学校对学生社团拨付的扶植基金和社团争取的各种商业赞助。艺术社团在自主交流学习、举办艺术类社团活动过程中借助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具有课程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事实证明,一些组织得力、影响力大、群众基础好的社团举办常规的艺术活动已经不需要或极少借助社团管理部门的资金拨付和扶植就能开展。

因此,充分发挥社团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艺术社团多方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保障艺术教育资金来源,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成本最低化和艺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覆盖大

艺术课程教育一般包括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具有系统、深入的突出优势,但受限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所属专业的限制,师资力量的匮乏,实践活动资金和场所的不足,限定其只能面对特定对象,在特定环境和时间范围进行,属于典型的“小众”教育。艺术课程纳入到大学公共教育后,虽然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但仍难满足广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渴求。比如,“复旦大学每学期有2700人左右选修艺术类课程,但授课的教师只有18位;浙江大学每学期有3000多名同学选修艺术课程,教师也只有28名。”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课门类较少,所教授的内容也大多难以突破“概论”“欣赏”“基础”等层次,教学方式也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在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特别是在艺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艺术社团也得到了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比重一般占到一个学校社团总数的六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在某些艺术院校要高达三分之二以上。艺术社团成员组成突破了艺术课程教育的以学院、年级、班级为单位,并且打破了专业壁垒,其艺术教育的对象面对全体学生,涵盖不同专业,且加入社团门槛较低,既可以吸纳有一定艺术实践基础的学生参与,也可以仅凭兴趣爱好参加,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在学生中的大范围覆盖。

3.专业领域宽

艺术社团所涉及的艺术门类繁多。部分社团具有传统的形式和基础,如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社团、美术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戏剧戏曲类社团等,这些学生艺术社团参与人数多,起到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稳定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部分社团与当代艺术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具有了新形式与新内容,如DV社团、影视(戏曲)表演协会、街舞协会、服装设计与模特表演社团等,此类社团专业性增强,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和素养要求更高,在艺术社团中发挥着生力军的先锋带动作用,推动艺术社团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艺术社团的种类可不受到学校专业、师资的限制,校内外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以高校的京剧表演社团为例,虽然鲜有高校开设京剧表演相关专业和具备专业师资,但在社会资源(戏曲团体、艺术机构)的有力支持下,京剧艺术这门国粹已在高校中以社团的形式得以植入和加以发扬。

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作用研究

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兼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促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艺术社团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重在实践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艺术教育成效及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