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发展的表现十篇科技发展的表现十篇

科技发展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56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1

   1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

   就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言,其中的关键词“区域”和“可持续发展”最初都并非源自科技范畴。“区域”这一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且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20世纪以来,区域一词才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从而成为大众词汇。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起初则为生态学所使用,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才在布伦特兰夫人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达成共识[1]。此后,这些概念或被以具体的实体的概念使用,或被以抽象的概念使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都各自起源于特定的学科,所以当其被应用于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后,必然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区域”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在被引入科技范畴后自然也不例外。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演化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科技可持续发展自然也当如此。科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观和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其与传统科技发展观(只强调科技经济效益)①迥然不同,它强调科技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互动协调发展。就其思想实质而言,科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单纯追求科技发展转变为社会综合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其经济观而言,强调资源占用的“时空公平”,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

   在当今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未来的最优选择,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必然要落实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即区域)。至于何谓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根据上述科技可持续发展内涵的阐述,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通过规范和调整区域科技活动,建立一种能够兼顾环境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区域科技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科技发展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达到既满足区域当前科技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区域未来科技发展能力构成危害的科技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系统担负着把科技内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变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化,从而保证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2]。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在区域科技发展中的体现,反映了区域科技发展对最佳科技发展模式和更高科技发展境界的追求。正由于此,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必然更加注重区域科技发展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尤其是注重以保护区域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基础的、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及改善为前途的科技发展,并将更多涉及区域科技发展的因素纳入科技发展资本范畴,从更长远目标、更宽泛角度来考虑区域科技发展资本的存量增加和结构优化问题,以保证区域科技发展能力的提高。

   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发展与科技经济效益、科技社会效益和科技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追求的是三种效益所能达到的最优化结合。从理论上讲,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就是由其产生的区域科技经济效益、区域科技社会效益和区域科技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总和,即F(G)=f(a)+f(b)+f(c)。其中,F(G)代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f(a)代表区域科技经济效益,f(b)代表区域科技社会效益,f(c)代表区域科技生态环境效益[3]。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就受到区域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学技术、科技资金和科技信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种效益的高低,要视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的利用程度而定,如: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的高低与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的利用率成正比,它的理论值就等于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种效益之和;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区域科技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三种效益不可能同时达到绝对最大而只能是相对最大时,那么,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的高低则取决于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综合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总效益。因此,要使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达到最大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五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即发展目标:maxF(G)=F(a,B,C,t,R);约束条件:a2+B2+C2≤e2,a≥0,B≥0,C≥0。其中,F(G)代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总效益,a代表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变量,B代表区域科技社会发展水平变量,C代表区域科技生态发展水平变量,t代表时间变量,R代表区域变量,e代表区域科技活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3]。

   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提出是对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的意志起着关键的作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科技发展模式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究其思想理论核心而言,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始终围绕着的两条主线是: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建立起一种自我发展的科技机制。即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协调发展并发挥作用。那种在现实问题出现之后针对实际情况再采取事后补救的方式,不仅不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避免差错的方式,而且往往是旧的不平衡解决的同时新的不平衡又立即产生。

   2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就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来说,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在区域科技发展中的体现,其反映了区域科技发展对最佳发展模式和更高发展境界的追求,既是实施全球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特征:

   其一,具有开放性。区域科技发展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系统以外的更大系统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并与区域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宏观的物质转移和定向的能量与信息传递,进而形成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区域科技系统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形成自身特色,而且必须建立在广泛与区外(国际与国内)科技互动的基础上才能迅速提高区域科技发展的起点。

   其二,具有相对独立性。区域之间的科技发展虽是相互开放、紧密联系的,但每个区域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科技发展水平和问题各异,决定了其相应的科技发展道路自然也各不相同,失去独立性的联系和开放将会使区域科技发展失去自主性,因此,一个区域科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立性,即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对外界应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但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中的这种独立性,并非意味着区域科技发展走向封闭,而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是指区域科技在发展中既能合理分工,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又能减少外界的扰动,保持自身发展的稳定和持续。

   其三,具有动态性。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科技来说,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这决定了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必然是由低层次、低水平向高层次、高水平的长期演进,始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区域科技发展受到外界扰动后的恢复平衡;二是区域科技发展面对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适应自身发展趋势做出的有益响应。即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打破科技发展现状,用新的科技平衡代替旧的科技平衡。可以说,在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中,其每时每刻的动态变化都使区域科技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不断推动经济的改善、优化、升级和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其四,具有整体性。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并不等于各个子系统发展的简单相加,因其子系统都有各自最优发展的利益准则,只有区域科技发展的整体利益才是最高利益。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体现出区域科技发展的整体利益,通过统一的协调与匹配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匹配得不好、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可能无法实现。

   其五,具有可调控性。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可调控的系统,其自身对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可运用调控手段来纠偏,以保证系统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地发展;与此同时,其还能在对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因素的实际调控过程中不断塑造系统的最优结构,进而在内部形成新的自稳定、自调节的自我发展机制,使系统能力呈现出正反馈不断增强的变化,最终引导区域科技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2

当前我们科技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要与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兴起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高潮,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高新技术已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同时我们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不懈奋斗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营造了“科学的春天”,极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武汉之所以在50年内成为华中的中心城市,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最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一步论证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他指出“在这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加以深刻理解,自觉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获得最根本的动力和产生更大的威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最高概括。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明创造与运用,就不可能有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和新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科技发展,以顺利地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加宏伟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迎接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抢占高新技术这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立足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因此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他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作为科技大市的武汉要带头响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工作、去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优势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优化配置武汉科技资源,构筑武汉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办好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

2用科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相联系,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

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科学文化概念是指我国公民对科学精神的宣传,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科学的人文理解与运用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科学文化在人们的全部活动中已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一种前进的文化,体现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所以坚持用科学精神审视传统文化,探索未来文化,可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科技成果,不占领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会失去自己的先进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种理性力量。科学是发现、揭示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其行为就愈合乎道德。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技术,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无疑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学文化是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地揭示出世界的本质,是当代人们观念变革的强大动力,它引导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志在强调理论武装的同时,很强调“知识武装”,尤其是“高科技知识武装”。这是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

科学精神是评判是非的重要标准。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共有价值观念的集体体现,在成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准则的同时,又以一种文化形态注入整个社会,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因而科学也成为人们把握和判断社会事物、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比如“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要求全党全社会发挥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当前,我市要进一步认识先进科学技术对人们思维空间拓展、思想观念转变、道德意识更新的巨大影响,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市民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应用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 

3加速科技进步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是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前人民要求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所以我们党要顺民意,顺历史潮流,也必须代表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代表科技进步的要求,代表科学技术创新的要求,使我们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社会。具体地讲,当代的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科技的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要体现人文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进步要从以下几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3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

市科协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开展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在充分征求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与科技局联合下发了《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密切跟踪疫情防控进展,准确把握疫情防控阶段性变化,提前做出活动预案,细化职责分工,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人。

二、发挥优势,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推介,提升公众知晓度,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5月30日前后在日报刊登了代表性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迹,展现市科协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推动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的工作情况及成效。

三、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1.党政主要领导联名发出《致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5月30日,市委书记、市长联名在日报刊登《致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向奋战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长期以来为推动我市市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开展走访慰问活动。5月28日-29日,由市政府副市长带队深入到基层一线,走访慰问了科技工作者代表,表达节日祝贺和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座谈,询问了新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对我市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建议。鼓励他砥砺奋进、勇往直前,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表示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宽松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走访慰问活动,他们纷纷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锐意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率先垂范,深入生产一线,传播科学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多做贡献。

3. 贯彻落实给袁隆平、钟南山等25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5月29日,市科协对全市各级科协组织下发了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集中学习和讨论的回信,各地、各行业迅速掀起了学习高潮。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在全国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百忙中给科技工作者回信,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大国领袖科技情怀,科技的迅猛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必有之路。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的防治,没有科技力量的注入,没有全国上下科技工作者的逆境无私奉献,才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的新冠肺炎的全民防治对全世界的巨大贡献。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以这次的学习讨论为动力,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科技意识、坚定创新自信、再创工作佳绩。

4. 组织开展以“科普进校园”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体宣传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领广大师生学习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打造节日品牌。活动现场,展出科普知识宣传展板30余块,发放各类科普知识读本1000册,宣传页2000份,发放印有“科普中国”微信二维码和科普宣传口号的手提袋、围裙及水杯等物品2000个。

5. 举行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政校企”对接洽谈暨签约仪式。6月12日,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政校企”对接洽谈暨签约仪式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隆重举行。省科协、市政府领导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处室负责人及部分师生,各县区科协及其全市学会、院校科协、医疗机构科协、企业科协等相关基层科协组织负责人,各相关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省科协领导对我市市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政校企”对接洽谈暨签约活动成功举行表示祝贺!他指出,市科协近两年围绕中心,认真谋划,积极探索,走上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正确道路、良性发展的道路,各项工作跃居全省前列。他说,市科协牵头建立“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在全省科协系统是一次有益探索,是创新驱动服务体系和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希望充分发挥“众创之家”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不断拓展丰富服务领域,在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中彰显魅力。要依托“一市一品”产业技术发展大会、重点产业协同创新项目等,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助力柔型引进人才、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和企业转型升级,努力把“众创之家”打造成卓有成效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品牌工程。

市政府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政校企"对接洽谈暨签约仪式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市科协开拓进取、主动作为给予高度赞赏。对科技工作者众创之家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要抓机制,有的放矢破除创新壁垒;二要聚要素,形成合力解决创新难点;三要强孵化,重点突破助力跨越发展。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积极进军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扎实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把实践融入教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4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协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新形势下的科协工作?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我市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全市各级科协组织要自觉地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全市工作大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科协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也是科协工作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行动指南。各级科协组织要自觉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协工作,坚持把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要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真正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具体实践中来。?第二,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协工作。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池州这样一个建市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科协组织要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协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科协工作的全过程,把科协工作与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要以求真务实精神做好科协工作。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牢把握市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结合科协工作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把各项工作落实好。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履行科协职责,不断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担负着广泛联系和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任。新时期我市的科协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自觉地把科协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筹划,发挥科协组织的优势,履行好职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第一,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科教兴市、人才兴市服务。一是要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各种科技服务。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围绕发展工业经济,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为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贡献力量;围绕科技兴农,继续抓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校培训、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等工作,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经纪人,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二是要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咨询与论证活动。市科协及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优势,以“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团”和“科技咨询培训中心”为载体,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涉及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课题和建设项目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科学论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当前,特别是要围绕省“861”计划池州工程的建设开展工程、技术和管理等咨询服务活动。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各级科协要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科普进社区、举办科技报告会、开展青少年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为载体,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的作用,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精心谋划新阶段的科协工作。当前,我市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创新观念。要围绕职能、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几个好的活动载体,精心策划,认真实施,扩大影响;二是创新思路。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增强操作能力,主动出击,寻找市场,在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学普及中实现滚动发展;三是创新体制。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新形势,深化学会改革,加强学会建设,增强学会活力。要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理顺各类学会与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挂靠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完善、自立、自强的运作机制。?第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保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要切实加强科协组织的党建工作,加强科协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加强对科协基层组织的联系和指导,夯实科协工作的基础。要依照科协章程,充分发挥科协代表大会、全委会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坚持民主办会、依法办会,努力形成科学、民主、有团体特色的领导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科协作为科技类的学术性、技术性、科普性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对所属团体的组织领导、业务指导和工作管理。各级科协组织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增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活动,广泛地团结科技工作者,真正把科协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三、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为科协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科协工作既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府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协商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科协在推动我市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中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与支持,为科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党的群众工作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科协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支持科协沿着“三主二业一家”的创新思路,在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主要代表作用,在发展科普产业、科技咨询产业,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开展工作。严格执行《科普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皖发[2003]17号)要求,切实保障科普经费的投入,配强科协领导班子,充实科协工作力量,为科协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建立健全科协的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科技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建立科协组织,扩大科协工作覆盖面。有关部门要支持科协履行好社会职能,对与科协工作相关的精神文明创建、社区建设、知识分子工作、全局性发展计划的制定等工作,应吸收科协参加,让科协在参与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5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金融;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科技。但由于科技企业自身存在着如科研研发时间长、科技产出短期难以实现效益等因素的制约,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很难给予科技企业金融支持,长期以来科技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伴随着金融机构的改革而发展,最初国有银行通过改革专门开辟科技信贷资金的方式支持科技型金融企业成果的转化,后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有了新方式,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各省市科技信用社、科技信托公司相继成立,专门用于科技企业的金融投入。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开始商业化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用来促进金融更好地融入到科技创新之中。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落后于江浙广等省,已经影响到了该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我省科技人员数量少,2018年我省R&D人员共有128,054人,江苏省为455,530人,广东省有621,950人,浙江省为394,147人,在这方面,河南省可谓是“地广人稀”。二是我省出台的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大大晚于其他发达省份,我省最早是在2017年出台了有关的科技金融政策,而科技金融发达的四川省已经在2008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服务意见》[1](30),我省与之相比落后了整整9年的时间。然而科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发展速度惊人,这对于渴求政策支持发展的科技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不高。2019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4782家,从数量上来看位于全国第5位,但从被称为“科技界奥斯卡奖”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评选来看,河南的科技企业无一上榜[2],这说明我省科技企业的发展质量堪忧。这一状况是否与科技金融的发展有直接联系,是否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远远滞后于科技企业的需求有关系,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目前关于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很多,其中刘文丽等运用三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科技金融对区域增长的不同影响,得出了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联动机制和政策[3](89);龙云飞等运用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对四川省的科技金融发展和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目前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2011年以来稳步上升,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高的科技金融指标是资源的投入[4](5);黄江燕等通过创建VaR模型,对上海市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市科技金融的投入能够极大地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5](84)。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要么从宏观层面通过对全国各省的数据进行整理、创建模型进行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要么对科技金融发达的某个省或者市进行科学研究,但鲜有对如我省这样的不发达省份进行的实证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大多只对我省科技金融或者经济发展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对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及对策等进行了理论规范研究,周柯认为“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态势良好,科技贡献指数最高”[6](90)。王芳等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的科技金融长期处于中低效率水平,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不高”[7](89)。郭昕昕通过研究发现“河南省科技与金融结合不紧密,在科技金融效率方面不算太高”[8](30)等等。鉴于此,为了更全面地把控我省科技金融现状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一方面选取了2005-2018年科技金融相关数据,科学地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具体研究河南省科技金融长期发展状况,另一方面选取了2005-2018年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方法对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两个方面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

二、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数据分析

(一)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由于科技金融的发展状况与一个区域的经济、出口、科技等息息相关,为更客观科学地找出体现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成分和要素,参照龙云飞教授、张芷若教授的研究,并经过科学的计算和检验,选取了科技金融投入和科技金融产出两个二级指标,R&D经费支出、GDp值、科技资金投入等九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见表1)[4](2)[9](115),指标体系Kmo检测值为0.724,Bartlett值小于0.005,该指标体系通过检验,可以研究使用。(二)分析步骤。运用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2005-2018年数据进行测算,并按累计贡献率82.898来提取主成分,得到了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方差分解(见表3),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了河南省2005-2018年科技金融的得分情况,绘制了发展趋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科技金融得分除在2006年、2012年出现下滑外,整体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18年突飞猛进。从表2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与河南省的GDp、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政府财政资金支出、专利授权量高度相关,而与科技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南省R&D经费投入有赖于GDp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R&D经费投入的充足是新产品开发的有力保障,是技术市场专利、科技产品销售的有力支持;专利授权量、科技量与GDp、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政府财政资金支出高度相关,这说明专利的发明和创造促进了新产品的产生和销售及技术市场产品成交。同时河南省GDp的投入及政府财政资金支出是专利产生的重要保障。科技论文是专利和新产品制造等的理论成果形式,与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从表4中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经过测算得出了两个主成分,第一个主成分中R&D经费支出、GDp值、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科技数载荷较大,涵盖了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内涵,而科技支出在第一个主成分中载荷较小,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个主成分中R&D政府部门经费支出载荷较大,说明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还主要依赖于R&D政府部门经费支出。

三、河南省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邓聚龙教授认为当研究的对象具有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又难以分清主次因素时,灰理论就可以运用[10](124)。显然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科技金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到底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哪个或哪几个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就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加以分析。1.研究指标。按照灰理论研究的要求,先要确立参考序列,选取了2005-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用x(0)来表示)作为该序列,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在选取比较序列时,仍旧参照龙云飞教授构建的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中三个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即全社会投资额(用x(2)(k)来表示)、就业总人口(用x(3)(k)来表示)、资源消耗量(用电量)(用x(4)(k)来表示),另外选取了河南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用x(1)(k)来表示)作为科技金融的代表指标,这是因为效率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设定的愿望和需要的评价方式”[11]。无疑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是有效地利用科技金融资源使之发挥作用的评价方式。由它来代表科技金融的发展状况是可行的。鉴于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数据难获得性,文章参照郭昕昕在《河南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数据选取2005-2018年的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总效率作为该指标[8](33)。2.计算步骤。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始化,本文采取的是分别除以每列的第一个数。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第三步:计算关联度。第四步:进行关联度排序。(二)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依据表5中经济增长与科技金融相关数据,根据上述四个计算步骤,进行关联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排序(见表6)。(三)结果分析。从表6中可以看出,全社会投资额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高,为0.9448,就业总人口关联度次之为0.8503,而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低。这说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全社会投资额和就业总人口,这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的情况相吻合。同时说明河南省科技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另外三个指标。

四、提升我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6

各位代表、同志们:与起镇科学技术协会第==次代表大会,是进入新世纪后我镇科技工作者的第一次盛会,也是动员镇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我镇党委、政府、镇人大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大会指导的市科协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镇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自与起镇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以来,科协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重要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扎实工作。几年来,镇科协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为与起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健全科普网络,加强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在反对“”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关心和支持科技人员工作,增进交流,加强服务,为我镇科技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过去的=年,对与起镇科协来说,既是逐步发展、不断壮大的=年,也是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年,更是发挥作用、作出贡献的=年。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今年初召开的人代会上,镇党委、政府提出加快现代化工业强镇、江南水乡型人居名镇和文化休闲镇的建设步伐,努力在“五个一流”建设上实现新跨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现代化、城镇建设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人民生活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我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重要思想的实际举措,需要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不懈追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也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大家提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邓小平同志早在多年前就建设性的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跟上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发展,适应我镇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和科学根基,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切实提高科技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科技工作者。二是希望你们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力推动我镇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增强促进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镇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希望你们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向人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在我镇蔚然成风。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镇科协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科学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咨询等活动。要更加密切地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开拓加强联系的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积极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努力使科协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与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把科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不断夯实科教兴镇的基础。同志们,加快与起发展,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希望镇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紧紧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加快与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与起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7

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乡、人才强乡发展战略,奋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麒麟区沿江乡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

出席本次大会的正式代表59名,特邀代表15名。来自各个领域的代表中,有为我乡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息,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有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在科研、教育、生产第一线做出优异成绩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热情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各级领导干部。群贤毕至,欢聚一堂,共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乡”大计,表达为实现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蓝图,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沿江而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我代表乡四班子领导向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借此机会,向全乡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从上次科协代表大会至今的7年,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经济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明显推进,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全乡广大科技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我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广泛开展科学普及、科技交流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各项工作,努力建设“科技之乡”,为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区科协对我乡科协工作始终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今天,区科协胡主席、乡四班子领导都出席了大会开幕式,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各部门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体现了对科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乡科协向出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和动员全乡广大科技工作者,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实施“科教兴乡”和“人才强乡”战略,使科协真正成为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努力为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沿江而努力奋斗!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选举产生新一届科学技术协会领导机构;审议乡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乡科协章程。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8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科教兴国政府财政科技教育

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一、政府财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决科技、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换言之,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所需资源的供给责任,这决定于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公共财政原理上讲,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有效提供,即无法通过市场来完全有效解决发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质基础问题。因此,政府从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据有关专家估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广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这一数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观上,科技对于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科技能够给投资于科技的各微观主体带来巨额的利益。这似乎已经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然而进一步地分析却不难发现,虽然私人部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虽然科学技术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巨额的物质财富,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群体活动,在科技发展中的许多领域,私人部门往往不愿意参与或缺乏足够的投资积极性,从而需要政府财政扮演主要“角色”。这突出表现在:其一,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科学作为前提,应用科学研究就难以为继。因而基础科学研究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基石”。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商品,可以说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因而其发展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其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科研项目,其往往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不但其开发周期长,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投资风险较大。私人部门往往因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而不愿意涉足于此,因此,对于这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在财政与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私人部门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也难于保证能有足够的投人。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项智力活动成果,不仅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而且科技进步对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如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就成为了当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往往难于直接对称起来;而且,从产权角度上讲,科学技术成果的产权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某个人通过学习或其它途径获得了同样的知识,他也同样会得到一样的技术和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发展科技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优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所需资金,只能由政府财政来解决。因此,无论是从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效率,还是从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方面来看,政府财政也是一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财政更是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现有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一方面,虽然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却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从而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这种“人力资本”的支出进行资助有利于改善社会公平。

不仅如此,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财政作为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除了改善公平和解决其外部效应外,还主要表现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因为,第一,现代社会已经开始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而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教育所提供的利益虽然可以内生化和私人化,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教育已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一种个人需要,已经成为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需的一种基本公共需要。从而使得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成为了政府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第二,更进一步讲,从科技进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而科学研究是一种智力活动,它是以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为前提条件的,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这就是说,科技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存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必将带来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和其是否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衡量标志。因此,政府财政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教育:现代社会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政府财政发展史已经证明,政府财政总是根植于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乃至财政制度安排和财政收支结构都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经先后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目前正向知识经济时展。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而变化。

1、科技、教育将成为现代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变成现实。今天的世界,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来的第三次巨大转型。

世界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调整政府财政经济发展思路,将振兴政府财政的思路建立在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基础之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为,这种从后工业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这种区别突出表现在产业支柱的变化方面。与以农业或工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其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其生产是以将高科技作为其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其消费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现代经济的这一发展趋势的财政意义在于:从财政收人方面来看,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必将催生高新技术与高新产品,这些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又会构筑“新型行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供充足的财源。因而,建立起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现代政府财政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由于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的获得,是以加大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加快对人的知识化和以管理制度为主的科学研究环境建设为前提的。因此,发展多结构、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多阶段和多功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管理有方的管理者,营造出一个科技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就是现代政府财政以科技、教育为主要依托的重要表现。这就如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的政府财政是建立在农业和工业经济基础之上一样,现代政府财政也必然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其主要依托。

2、将科技、教育作为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已为我国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和健全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虽然我国的科技、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走的仍然是一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滥用的基础之上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来实现财政经济发展目标的。在时期,还出现了轻视知识、排斥科技的严重破坏科技教育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既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加大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资为中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和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结果是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与世界经济特别是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很大,从而使我国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十分重视发展科技、教育,而且通过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工业总产值的巧%,新产品税利已占工业税利的10%。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人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所提供的税收占较大比重。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政府财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世纪交替时期要完成由尚未完全工业化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任务,使政府财政摆脱目前的困境局面,其基本途径就只能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总之,我国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振兴政府财政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据原电子工业部估计,在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之一的电子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我国的集成电路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15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技术出口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在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及受教育水平上,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的比重,现阶段约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出我国10—20倍,美国达到80%,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30%,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巧0余人,而美国1988年就有200多人,日本1987年为700多人,联邦德国1987年为400多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国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这些差距一方面说明我国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来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尚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完成振兴政府财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以达到振兴政府财政的目的,从财政角度来看,主要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9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艺术;价值;发展

基于新媒体下的舞蹈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变革,在其情感表达,主题思想和审美标准上,也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借助新媒体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增加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还极大地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视觉冲击力。以新媒体艺术为载体,传统的舞蹈表演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新媒体舞蹈艺术,极大的拓展了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使得舞蹈艺术突破了传统理念的桎梏,在与新媒体艺术不断融合中,诠释了舞蹈艺术新的魅力。

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点

1、真实与虚拟集合,打造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不仅为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还为舞蹈艺术舞台表演上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极大的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艺术价值。在新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舞蹈艺术在舞台表演中可以创作出一种虚拟的场景,以一种虚拟化、互动化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传统舞蹈艺术舞台表演,主要依靠真实的道具,背景音乐、舞台背景、灯光设计来完成,舞蹈语言只是单纯的肢体语言,虚拟舞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虚拟画面表现故事情节,运用虚拟技术,真实与虚拟集合,在艺术表演中融入科技,打造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并可以使情感体验进行延伸,通过特定技术,营造一种更加真实的虚拟境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新媒体舞蹈通过虚拟化、数字化的表达模式,摆脱了肢体语言的限制,不再是舞者单一的肢体语言表达,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视觉冲击力,把传统舞蹈只能意会的东西,运用计算机媒体技术通过屏幕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显示舞蹈奇妙的艺术色彩。

2、结合高科技,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舞台氛围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可以将传统舞蹈艺术与信息技术、数字音频、LeD视频等相结合,依托于创新的科技技术,来完成整体性的舞蹈艺术创作。相比传统舞蹈艺术而言,新媒体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具有全新的背景氛围,声、灯、光等在舞蹈艺术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舞蹈内容与激光、场景、荧光灯等融合统一,完成舞台形式,以虚拟的场景,营造一种真实的效果,给人以亲临现场的感觉。传统舞蹈主要是通过道具、灯光、背景表现三维空间,在舞台表演中,很难去表现一种多维空间。而新媒体舞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创造环境,营造一种舞台表演所需的艺术氛围,通过虚拟化、互动化的表现方式,可以再现时空,真实的人物也能虚拟再现,可以多方位技术表达人影互动。当人物不在舞台的时候,虚拟技术可以展示舞蹈的魅力,出现多维度审美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舞台空间和时间也可以扩展,媒体技术,可以为人物表演打造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空间。在舞蹈表演中,运用录像投影技术,能够营造一种交互舞蹈的视觉效果。另外一种是即兴人影互动,在多媒体上,同步呈现舞者表情和实时影像,这种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舞蹈内容,还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在新媒体舞蹈艺术中,表演主体不仅仅是舞者自己,舞者还需要与新媒体技术配合,掌握虚拟的舞台环境,学会与环境共舞。

3、科技与舞蹈结合、形式重于内容

人是传统舞蹈的主体,用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对思想感情进行传达。而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舞蹈限制形式突破,与绘画、文字等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肢体载体变成一种复合载体,将人物的舞蹈技艺,向舞蹈与科技相结合的层面转化。同时,在舞蹈形式上,又往往重于内容。舞蹈往往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即用肢体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和故事。在传统舞蹈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舞蹈艺术的视觉效果,有着越来越强的舞蹈性,出现形式往往要大于内容。

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价值和表现形式

1、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价值

新媒体舞蹈艺术开发了新的审美体验,让观众体验到了更美好的视觉享受。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形态,新媒体舞蹈艺术在舞台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于新奇的追求,舞台表现力的拓展,使得舞蹈艺术吸引了更多的观众。通过虚拟再现等技术,舞蹈的表现空间获得了极大地拓展。在欣赏舞蹈时,观众还可以感受媒体的震撼。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拓展了舞蹈艺术的创作空间,给与了舞蹈艺术更强的表现力。舞蹈艺术更多地引入新媒体技术,可以使舞蹈表演更加的具体可感,给观众一种更加亲切,更加直观的感觉。通过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传播,拉近了舞蹈艺术与观众的距离。在舞蹈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舞蹈艺术的艺术表达效果更加绚烂多彩,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艺术价值。

2、新媒体舞蹈艺术表现形式

1)多媒体剧场舞蹈。

多媒体剧场是与传统舞蹈技能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音频,LeD视频、计算机等,使整体的舞蹈艺术创作得以实现。相比而言,这种舞蹈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形式,与灯和声相结合、利用创新的科学技术,进而具有全新的背景氛围,进而形成舞蹈内容与舞台形式的统一与融合。荧光、场景和激光能使舞台的场景更加虚幻,带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人影互动。

为了能更好凸显舞蹈者与舞蹈影像投影之间的交互舞蹈,在舞蹈表演中,可对录像投影技术充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实现一定的视觉效果,可表现为录像影像与人互动。例如近几年墨舞形式比较流行,利用特效装置,对变化时间进行设置,通过遥相呼应屏幕前的舞者,而实现人与屏幕的互动艺术效果。另外一种是根据电脑发出的命令,采用即兴人影互动的方式,在多媒体上呈现出舞者,同时呈现舞蹈着的表情和实时影像。

3)装置舞蹈。

装置一般包括壁挂和背景等。装置舞蹈主要是带给舞者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觉,是在特定的空间和环境里完成的艺术作品。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景,就是指后面布置的景色。同时,也包括以真实的上水为背景的室外的实景。例如《印象丽江》这样的舞蹈作品,通过结合高科技声光电多媒体,带给人一种真正的创新视觉盛宴。

4)虚拟舞蹈。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对一种虚拟的场景进行创设,可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对一些人物形象和动作进行编导。在屏幕上展现舞蹈动作,通过特定的技术,对延伸意境进行创造,利用多媒体的呈现,使人身临其境。

三、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内容获得了很大的创新,形式上也获得了很大的创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舞蹈艺术发展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舞蹈艺术要想突破原有的舞蹈形式,必须不断创新理念,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拓展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不仅拓展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领域,还衍生出很多艺术门类。一些新型艺术形式,如舞台多媒体设计、3D电影、视觉多媒体剧等都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艺术领域的宠儿新媒体舞蹈艺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新媒体技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环境,开拓了编导的视野,也催生了更多优秀艺术的诞生。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舞蹈艺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舞蹈艺术自由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创新内容和形式,是舞蹈创新的表现。为了更好的发展新媒体舞蹈艺术,需要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编导人才,使舞蹈艺术迈向新的高度。要想使原有的舞蹈内容和形式突破,就需要将创新思想融入其中。舞蹈编导应不断的拓宽思路,通过结合舞蹈与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能,对舞蹈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将为舞蹈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对舞蹈艺术形象和舞蹈表演进行全新的阐释。

2、不断涌现全新舞蹈艺术与媒体艺术结合的人才

通过有机的结合艺术和媒体技术,而将更多的艺术门类衍生出来。新媒体舞蹈因为融合这些交叉学科而发展。正是在这个契机下,而发展出新型的艺术形式,如视觉多媒体剧、舞台多媒体设计和3D电影等。随着不断涌现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要求舞蹈编导能对多媒体技术娴熟的运用。随着新媒体舞蹈专业人才的兴起,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新媒体舞蹈艺术,需要各大院校不断的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

四、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舞者不再单一承载舞蹈技术。基于新媒体下的舞蹈艺术,是将科技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极大的拓展了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使得舞蹈艺术突破了传统理念的桎梏,在与新媒体艺术不断融合中,诠释了舞蹈艺术新的魅力。新媒体突破了传统舞蹈表现形式,舞蹈技术结合了科学技术,视觉效果更加突出,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体现出来一种全新的艺术价值。

作者:李秋萍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杰,吕敏.论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J].音乐时空.2016(03).

[2]吴振.浅析多媒体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

[3]刘丽珺.论数字舞蹈的历史、特质和前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2).

[4]孙娇娇.新媒体在舞蹈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2年.

[5]王尔曼.新媒体艺术在科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科技发展的表现篇10

关键词:科技进步;社会需求;自增强模型;创新行为;人才动力模型

0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改革生产关系等方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对于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及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技进步创造了社会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里的“生产为对象生产主体”即是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创造作用。熊彼特认为,经济体系中的创新,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像被教导需要新的东西。

第二,社会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动力。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第一次对技术下一个理性的定义: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认为,不管科学(包括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多大阻碍,要不是由于它对提高利润有贡献,它永远不可能取得目前的重要地位。

1 经济发展的自增强动力模型

从历史经验出发,创新行为及其结果以其显然的学习效应、合作效应、适应性预期,以及高昂的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这使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等特性,在经济发展中,尤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可视为一种自增强的动态系统(见图1)。

1.1外动力循环:科技进步创造社会需求

科技进步可以细分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不同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因素,催生了知识的分立与劳动的分工;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行业的分工和规模化运作,进而生产厂商的增加产生了剧烈的竞争,也产生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得到不断强化,为进一步的科技进步打下基础。

1.2内动力循环:社会需求推动的科技进步

熊彼特认为,必须把满足需求作为起点,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特定的经济形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人们开始对科技进步的方向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加快了知识与人才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科技进步对分工、竞争与合作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使社会需求更加细化和多元化。

1.3自增强动力模型的基础因素:知识与人才的积累

科技进步推动的经济发展,最大特点在于创造性;社会需求推动的经济发展,最大特点在于适应性。在此2种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强化的趋势,其中的基础性因素是知识与人才的积累。阿伦・杨格认为,由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劳动所依赖的物质和力量,所以,不仅出现了生产熟悉产品的新方式,而且出现了新产品本身,从后两者就可以推断出比原来的使用更经济的使用。

1.4自增强动力模型的动力因素:人才的创新行为

在知识与人才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人才的创新行为是经济发展自增强的内在动力因素。只有人才的创新,才能不断实现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新的人才不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市场规模在不断细化的劳动分工和产业分工中扩大,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追求科技进步和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的创新行为实现的不同成果。

2 自增强动力模型中的创新人才类型

参考汪安佑(2008)的科技进步演化模型,本文将创新人才归为4种类型(见图2),并将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企业家作为4种主要人才类型(科学研究型人才、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代表。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所划分的人才类型,表达的是由人才创新行为的倾向性,并非绝对的划分。

2.1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才动力模型

创新的根本目的为了创造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于个人而言体现为同一行为的不同价值倾向。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国家宣传和文化传统;个人价值则基于人生经历与个人理想的自我规划。根据科技演化模型,将人才创新行为的结果(追求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不同社会和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作为4个主维度,构建了基于创新的人才动力模型(见图3)。

2.2模型的基本含义

路甬祥院士认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技术创新一开始也离不开发明家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但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必须要有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强烈推动。

2.2.1模型的基本思想

经济发展是由人才通过创新追求科技进步,并满足不同时期社会需求完成的。人才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共同影响下,因其行为和成果的倾向性表现为8种不同的创新行为或结果(即图中虚线箭轴所指向的内容)。

2.2.2模型的正圆圈层与4个象限

正圆的不同圈层表示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由内而外递增。4个维度组成4个象限,每个象限中的2条虚线箭轴表示在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行为倾向下,同一类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创新行为或者创新成果。

2.2.3阴影部分的含义

阴影部分面积衡量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工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其中,第Ⅰ象限阴影部分表示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Ⅱ象限阴影部分表示科学研究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Ⅲ象限阴影部分表示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衡量指标;第Ⅳ象限阴影部分表示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的衡量指标。

2.3人才动力模型的深层内涵

2.3.1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结合分析:西方经济发展起步的制度基础

第Ⅰ象限与第Ⅳ象限的人才创新行为与个人价值取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方追求个人独立、崇尚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传统。其经济发展路径为:通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新产品和新工艺为契机,以现代管理和营销思想为指导,最终完成工业化和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社会文化的变革,使个人价值逐渐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美国梦”的诞生),完成了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基础。

2.3.2第Ⅱ象限与第Ⅲ象限结合分析:我国计划经济发展起步的制度基础

第Ⅱ象限与第Ⅲ象限的人才创新行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结合,表达了在公民国家的理念下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国家繁荣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国家财富增加和尖端科技发展;大力引进基础工业技术,通过集体组织形式实现大规模的原始技术创新和技

术整合创新;体现了强调国家利益、注重个人奉献精神的发展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对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倾向。

2.3.3人才动力模型的3个研究维度

将人才动力模型按3个四维直角坐标系进行分类,可细分为3个研究维度:人才激励维度、经济发展维度、市场发育维度。

第一,人才激励维度的4个作用因素(见图4)。

正圆的不同圈层表示不同的人均GDp水平,由内而外递增。图中的制度、政策、动机、动力是影响人才总量和结构变化的4个主要因素。阴影部分在各象限的面积表示4种类型人才的平均收入水平。

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出发,对于科学难题的探索可以是人才从事创新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而特定时期社会需求的激励与压力,是人才坚持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国家要在追求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社会价值取向上实现科技进步与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在政策上吸引和引导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对其正确宣传并深化改革科教体系,在制度上保护人才持续工作的动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二,经济发展维度的4种经济行为(见图5)。

正圆的内外部圈层表示一定时期以某种指标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展进程。阴影部分衡量的是在4种创新行为(逐利、促进分工、竞争、合作)的作用下,4种类型人才指标(如工业化率、市场化率)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展程度。

在追求社会财富增加的经济发展中,创新人才追求利润、深化分工、促进竞争以及加强合作等行为将形成对特定行业甚至整体国民经济在4个方向的拉动力。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新技术的诞生,共同促进了商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和原始技术创新。

第三,市场发育维度的4个发展方向(见图6)。

正圆的内外圈层是由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进程。以4个象限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在市场经济在4个方向(标准化、个性化、规模化、前沿化)的拉动力下,4种类型人才数量的衡量指标。

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新产品的开发相配合,演变为基本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为推动劳动的分工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基础条件,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在个性化、前沿化的拉动力下,催生对基础技术发明型人才和科学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在标准化、规模化的拉动力下,催生对技术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和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3 模型的假设条件

人才动力模型和3个作为研究维度的子模型需要以下2个假设条件方能成立。

3.1经济发展的整体报酬递增

保罗・罗默(1986)在《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任何厂商的技术、知识创新都能通过溢出效益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因此,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劳动分工的细化、市场规模的扩大,以此完成的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适应性预期,都为经济发展的整体报酬递增打下了基础。

3.2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均衡―趋向均衡―不均衡

在特定时期,某种类型人才的突破性创新行为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力,并对其他类型人才产生影响,进而打破前一时期趋向均衡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常态,然后逐步趋向均衡,紧接着又被新一轮的创新行为打破……以it产业为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突破意味着科学研究型和技术发明型人才的创新行为迅速增加。随后,伴随着市场运作管理型人才及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基础科学和技术实现了整合与再创新,推进了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化进程。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