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十篇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十篇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02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群

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依据企业经济活动特点和财务会计目标所确立的财务会计要素,总是互为存在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财务会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就是“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就是资产要素与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之间具有的基本“结构模式”。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来体现。但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仅仅只是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现形式,其与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实质上意味着财务会计要素的依存关系及其体系的“结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进而去把握财务会计要素关系的实质,才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一、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影响因素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以财务会计要素为前提,其通过展示财务会计要素变化的内在联系,来揭示财务会计所反映客观对象的变化规律。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同样与社会经济环境和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我国计划产品经济时期,企业“国有国营”。由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完成,而不是由市场来引导和调节,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并不存在。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附属物”,企业并不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其主要目标只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任务。在资金管理方面,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均需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几乎没有选择余地。这样,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企业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情况的资料。其会计报告则重在揭示企业是否按既定要求使用各项资金,而因为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与投资主体单一,“产权关系”的揭示就成为次要的问题。在重要的财务状况表中,企业依据“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建立起“三段式”的“资金平衡表”,以确定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是否做到了“对号入座”。

以财产私有制为特征的西方国家,人们在其意识中均十分强调财物的产权归属问题。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企业更是如此。面对多姿多彩的资本市场,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成本与效益原则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确定融资规模与方式。正由于企业面临众多出资人,因而明晰地揭示其产权关系,至关重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企业总是从产权关系出发来描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比如,“所有权理论(proprietarytheory)”站在产权所有者角度,将资产理解为所有者拥有的权利,而负债是所有者承担的义务,权利减去负债后的净额即为所有者权益。因而,在这种理论下,是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企业主体理论(entitytheory)”则把企业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主体,要求明确区分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与产权所有者的经济业务,企业是所有者利益的实现者,其承担着相应的“会计责任(accountability)”。因此,这种理论以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主体,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无论所有权理论还是企业主体理论,它们都强调明确揭示企业产权关系情况的重要性。

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要求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因而,在会计上,以产权关系为基础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成为财务会计的直接目标。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影响到财务会计要素的划分结果和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达形式。比如,企业不再仅仅只关心其“资金占用”情况,而更注重财产物资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即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对于企业的“资金来源”,必须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归属即产权所有者,清晰披露企业的产权关系情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成为财务报表等会计方法的应用基础。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表述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财务会计对象的内在规律性,以便为更好地运用财务会计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依据我们所建立的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也是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本文认为,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包括“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和不同级次要素结构模式两大部分。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

(一)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分析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用来描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既是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构件”,也是整个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的“框架”,其目的在于通过它来描述、归纳企业经营活动及相关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揭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之间关系的模式是最基本的要素结构模式。

然而,国内、外有关论著或教材,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界定和理解尚存在不小差别,有的甚至是误解。例如,美、英国等国的大学会计教材中,均以“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作为“会计方程式(theaccountingequation)”。而我国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都作为“会计方程式”。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由于收入是取得利润的基础,是利润的增加因素;费用(成本)是利润的减少因素,利润又是企业资金来源增加的一种渠道。因此,资产=负债+权益会计方程式与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方程式,可以综合为下列会计方程式:资产+费用=负债+权益+收入”。

美、英等国均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来阐述财务会计程序中各种方法的建立与运用,但却未将“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作为“会计方程式”。经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为依据阐述复式记账等方法的理论基础,已经可以得出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加入其它“会计方程式”也许会“多此一举”。②“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结构模式只能说明收益(利润)与收入、费用等的量化关系,而并不能揭示其在经济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在如何完整揭示财务会计对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方面,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成就明显地超过了西方学者。这不仅与我国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关,也与我国学者的价值观念相关。但遗憾的是,我国会计学者却未能全面揭示两个“会计方程式”之间的固有关系,也无法提供“综合会计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不少学者将“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理解为“期末资产+费用=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确立

归结起来,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确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由于对“收益(利润)”要素的认识不同,人们往往只注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结构模式的理解与运用,而忽略了“收入”和“费用”要素及其关系。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不单独认可“利润”要素,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不仅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而且细分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等要素。②无法解释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等要素与收入和费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资金运动静态表现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理解几乎是一致的,但对于动态与静态内容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却相去甚远(因而多数著作干脆避而不谈)。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在于:①财务会计要素建立在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入手建立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才能逻辑性地得出关于财务会计要素的若干正确观点。而现行做法,却是将会计实务中财务报表的具体内容加以归并而“确立”所需的“财务报表要素”。②财务会计要素是按照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对财务会计对象内容进行的合理划分,财务会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体现着财务会计对象内在的规律性,体现着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固有特征。认识和把握财务会计要素,不能割裂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必然联系。而现行的观点,却未能作到这点。③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所具有的“系统”、“环境”、“等级秩序”、“结构”等特征,决定了不同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必然性及其“有序性”。而现行的观点,却忽略了这点。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直接作为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结构模式。

确立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的进入(如吸收投资和借款等筹资)与退出(如分派和偿债等)和内部营运使用。资(本)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营运使用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发生费用)和不断收回新资金(取得收入)的过程,因而其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而且,费用的发生与收入的形成,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收入与费用对比的结果(损益)仅仅表明资产的增减量。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在内容上,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主要是: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主要是: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动态结构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由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动态结构模式是揭示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关系的典型模式。换言之,其重要性要远远高于静态结构模式。在动态结构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负债要素”是指“负债的变动”等,而不是所谓的“期初数”。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意味着资金的“运动形式”。正因为各个要素以“动态”出现,因此,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费用、资产与收入等要素之间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目了然。

有人将动态结构模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视为其“期初数”以及“利润未结转前的期末数”,是不符合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务的现实情况的。动态结构模式揭示和描述的是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务发生(基本要素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实际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务的发生,总是处于变动状态之中。不间断的“动”、“静”互变是这些要素存在的必然形式,也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动态结构模式中,它们均以其“变动状态”出现(而不是静态情况)。依照这种思路,既可以还上述要素结构模式以“本来面目”,又可以避免依据动态结构模式而得出“收入=费用”的荒谬结论。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又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原则确定利润。由于该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收入与费用配比后的“差额”表现为“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的一部分。此部分数额,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净增(减)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但数量已经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由于企业资金运动是其动态表现与静态表现的内在结合,因此,揭示资金运动规律的要素结构模式也必然地分为动态结构模式和静态结构模式。静态结构模式揭示企业资金运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存在规律,而动态结构模式揭示企业资金运动在绝对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期末紧密衔接的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容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要素数量关系均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要素数量关系均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的结构模式相同,但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以会计期间假设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构成如图所示。

三、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

(一)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建立

基于“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的观念,财务会计要素体系层次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导致了要素结构模式的多层次化。除上述基本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以外,还存在“要素次级结构模式”问题,即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问题。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从总体上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而由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构成的结构模式,则用来表现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局部内容的变化规律。

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建立,依据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中不同层次间要素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比如,在现金的变动过程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是其基本变化形式,现金变动的结果形成现金净流量,而现金净流量又是作为现金存量的一部分,因此,现金的变化规律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存量)。在财务会计要素体系中,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居于“支要素”层次,现金(存量)居于“分要素”层次,由此形成的要素结构模式即为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

(二)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由于财务会计分要素与支要素的划定需要在遵循企业经济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因此,分要素与支要素的确立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分要素与支要素的这种特点,也导致了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类型的复杂化。

依据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目的和主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和型模式”和“差型模式”。

(1)和型模式。和型结构模式是指不同要素之间以求和的方式相联系而构成的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例如,“所有者权益(基本要素)=资本(分要素)+资本公积(分要素)+留存收益(分要素)”,“收入(基本要素)=营业收入(分要素)+投资收益(分要素)+利得(分要素)”,等等。

(2)差型模式。差型结构模式是指不同要素之间以求差的方式相联系而构成的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例如,由现金流入、现金流出支要素与现金分要素共同组成“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存量)”要素结构模式,由收入、费用基本要素与利润支要素共同构成“收入—费用(损益性)=利润”要素结构模式,等等。

2.特点。以计量为目的是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首要特征。基本要素结构模式重在揭示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及其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固有规律。而由不同级次要素构成的结构模式则主要是在描述要素之间经济关系的同时,更注重于相关数量关系的计算与衡量。例如,“收入—费用=利润”的要素结构模式以计算确定期间的利润数量为主要目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存量)”的要素结构模式以计算现金净流量为主要目的,等等。本文将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区分为“和型模式”和“差型模式”两种类型,正是基于此特点。

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是它的另一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结构模式是财务会计要素体系基本框架的体现,其更多的是说明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因而具有“稳定性”。而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则更多地体现了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随着财务会计目标的深化或变化,其内容、构成、规模等都将发生相应改变。

参考文献

1.于秀林等。198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fasb,sfac,no.6.

3.rogerh.hermanson.1992.jamesdonedwards,michaelw.maher.accountingprinciples(fifthedition)。richardd.irwin,inc.。

4.阎德玉。1996.会计学原理。第二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64.

5.刘璇、江群、江南。1994.对会计等式的再认识。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

6.罗飞、唐国平。2000.财务会计要素及其体系新论。会计研究,7.

7.于玉林。1993.论会计平衡公式。武汉财会,5.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2

财务会计理论是财务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财会理论结构的基本涵义是将多样化的财务会计理论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效地紧密联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套多层次、全面的理论结构系统。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包含两种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其中每一种理论都包含着多层更加细致的理论涵义。具体是财会基础理论包含财会重要核心理论和财会基本理论以及财会理论的理论基础这几种层次上的涵义;财会应用理论指的是财会基本准则实现理论和财会基本准则发展理论以及财会基本准则结构内容理论这三种层次上的涵义。

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一般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每一个基本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而组成了一套备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理论结构系统。而针对财务会计理论来说,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又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理论:会计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目的、会计基本要素、会计的基本手段、会计的基本实践、会计的基本环境以及会计的基本检查。而对于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来说,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公司的内部环境,公司的内部环境一般是指公司的整体管理规章制度、公司的内部文化以及公司的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第二个是公司的外部环境,公司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司在整个社会市场环境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发展情况等。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所包含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彼此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关系。

(一)会计的基本目的

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所研究的基本服务对象是财务会计工作,而只有在弄清楚财务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目标之后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开始研究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的基本工作范围是由会计的基本假设所控制的,通过熟悉掌握财务会计的内部基本情况,从而帮助公司在忽略一切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排除掉所有与会计工作无关的内容以及干扰因素,从而使得公司能够在纯粹的良好的环境中实施会计工作,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保证所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会计的基本原则

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财务会计资料一定要保证准确无误并且清晰,通过特定的计量标准和权利职责发生制的方式来保证收入与开支成正相关的比例关系。为公司的相关业务或者项目提供最可靠最科学的会计工作服务;第二点,财务会计在进行核对计算工作和提供数据资料时,务必保持非常严谨的态度和遵循重要性原则,从而确保所完成工作的质量。

(四)会计的基本要素

会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收入组成了公司的六大最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中:负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这三条基本会计要素属于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也就是反映公司的财务基本情况;费用、收入和利润这三条基本会计要素则属于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也就是反映公司的运营状态。

(五)会计的基本手段

会计的基本手段就是指进行会计核准计算和数据资料时所需要的手段和程序。会计理论是属于管理方向的一门学科,它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核准计算方法以及监督对象,为了保证会计核准计算和会计资料信息的准确度和科学化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搜集、处理、总结、规律化以及公布,要高效准确地完成这些工作就必须保证会计的基本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原则的有效实施。

除以上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之外,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还包括会计的基本实践、会计的基本检查以及会计的基本环境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三、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意义和指导思想

首先,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确保我们在总体上控制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归属,熟悉了解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会计理论结构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控制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应该包括什么样的理论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应该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有效建立并完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最终,使之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实践提供有力稳靠的理论指导和高效的实践手段。在建立这种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学习全世界的各种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内,并且有效吸收这些理论体系中的特色优势,过滤掉不是和我过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内容。只有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并为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时,它的基本内容是由各种各样的财会理论以特定的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必须从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整体着手进行完整全面的思考,以保证财会理论结构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容具备可靠性、科学性和方向性。

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也就是必须保证财会理论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排序,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该有紧密度和稳靠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内部整体性。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我们还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及逻辑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3

归结起来,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确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由于对“收益(利润)”要素的认识不同,人们往往只注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益)”结构模式的理解与运用,而忽略了“收入”和“费用”要素及其关系。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不单独认可“利润”要素,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不仅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而且细分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等要素。②无法解释资产、负债、业益等要素与收入和费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资金运动静态表现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理解几乎是一致的,但对于动态与静态内容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却相去甚远(因而多数著作干脆避而不谈)。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在于:①财务会计要素建立在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入手建立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才能逻辑性地得出关于财务会计要素的若干正确观点。而现行做法,却是将会计实务中财务报表的具体内容加以归并而“确立”所需的“财务报表要素”。②财务会计要素是按照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对财务会计对象内容进行的合理划分,财务会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体现着财务会计对象内在的规律性,体现着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固有特征。认识和把握财务会计要素,不能割裂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必然联系。而现行的观点,却未能作到这点。③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所具有的“系统”、“环境”、“等级秩序”、“结构”等特征,决定了不同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必然性及其“有序性”。而现行的观点,却忽略了这点。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直接作为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结构模式。

确立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的进入(如吸收投资和借款等筹资)与退出(如分派和偿债等)和内部营运使用。资(本)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业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营运使用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发生费用)和不断收回新资金(取得收入)的过程,因而其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而且,费用的发生与收入的形成,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收入与费用对比的结果(损益)仅仅表明资产的增减量。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a.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b.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在内容上,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主要是: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主要是: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动态结构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由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动态结构模式是揭示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关系的典型模式。换言之,其重要性要远远高于静态结构模式。在动态结构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负债要素”是指“负债的变动”等,而不是所谓的“期初数”。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意味着资金的“运动形式”。正因为各个要素以“动态”出现,因此,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费用、资产与收入等要素之间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目了然。

c.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又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原则确定利润。由于该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收入与费用配比后的“差额”表现为“所有者权益(业益)”的一部分。此部分数额,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净增(减)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但数量已经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由于企业资金运动是其动态表现与静态表现的内在结合,因此,揭示资金运动规律的要素结构模式也必然地分为动态结构模式和静态结构模式。静态结构模式揭示企业资金运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存在规律,而动态结构模式揭示企业资金运动在绝对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期末紧密衔接的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容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要素数量关系均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要素数量关系均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的结构模式相同,但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2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分析

揭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之间关系的模式是最基本的要素结构模式。然而,国内、外有关论著或教材,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界定和理解尚存在不小差别,有的甚至是误解。例如,美、英国等国的大学会计教材中,均以“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业益”作为“会计方程式(theaccountingequation)”。而我国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都作为“会计方程式”。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由于收入是取得利润的基础,是利润的增加因素;费用(成本)是利润的减少因素,利润又是企业资金来源增加的一种渠道。因此,资产=负债+权益会计方程式与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方程式,可以综合为下列会计方程式:资产+费用=负债+权益+收入”。

美、英等国均以“资产=负债+业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来阐述财务会计程序中各种方法的建立与运用,但却未将“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作为“会计方程式”。经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以“资产=负债+业益”为依据阐述复式记账等方法的理论基础,已经可以得出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加入其它“会计方程式”也许会“多此一举”。②“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结构模式只能说明收益(利润)与收入、费用等的量化关系,而并不能揭示其在经济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在如何完整揭示财务会计对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方面,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成就明显地超过了西方学者。这不仅与我国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关,也与我国学者的价值观念相关。但遗憾的是,我国会计学者却未能全面揭示两个“会计方程式”之间的固有关系,也无法提供“综合会计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不少学者将“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理解为“期末资产+费用=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4

一、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新视角: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构成的、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它是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也是指导会计准则建设、评价和解释会计准则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美国从正式制定会计准则伊始,即试图建立用以指导和解释会计准则建设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并曾经历过以“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为核心的概念结构的失败。6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的“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为会计界广泛接受,这为日后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新概念结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即从1978年到1985年陆续发表了6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它标志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按照“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素的报告”等概念构建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建设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范例”。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家或组织也纷纷效仿建立了或正在建立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类似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这种概念结构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整个概念结构的起点和归宿,它会直接或间接地或制约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等概念。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是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关键。会计目标是从对经济现象的、归纳中概括出来的,并以此作为逻辑演绎的起点,推导出一系列的概念和结论,因而概念结构中的概念和结论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首先依赖于会计目标这一理论前提是否与现实关系相符合。有些国家设定的会计目标从满足人的需要和财务会计的未来考虑注入了人的理想化成份,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会计目标设定为: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时机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概念结构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概念结构。它们的会计目标尽管略有差异,但均可概括为决策有用性。为了实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赋予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因此FaSB和iaSC概念结构的最基本框架可以抽象概括为“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在它们看来,可靠性、相关性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没有给出先后次序,某些人甚至更强调相关性。由于FaSB和iaSC的会计准则和概念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所以“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成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成为人们评价会计准则的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就计量属性的选择而言,成本最符合可靠性的质量特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变动是其)其相关性受到挑战,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公允价值更符合相关性的质量特征和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在“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模式下,公允价值成为最符合逻辑的选择,有人甚至称21世纪是公允价值的世纪,为公允价值的广泛呐喊开道;不热衷于应用公允价值者则被视为保守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假设),即现行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能够对公允价值进行审计,并且符合效用>成本的原则,否则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将失去意义,因为很难想像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会具有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数字游戏”问题是否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关?会计目标的设定是否过多地偏离了实际?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是否应规定次序、并将可靠性放在首位?

二、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无国家特色以及如何体现国家特色: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1992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其曾包含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财务报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念结构的作用,但是其缺点很明显,即诸概念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尚不足以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并且会计目标的定位和表述、会计要素的定义、财务报告的构成、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等,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其不严密的一面。我认为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首要的作用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要求,对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了“提纲挈领”或“总则”的作用。尽管它有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但由于诸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以及概念本身的缺陷,并未起到FaSB和iaSC概念结构的作用。

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概念结构的作用和必要性,有关文献已做过很多研究,并已初步形成一致的观点:西方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实践也已充分证明了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此不再赘述。目前首先需要研究的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无国家特色以及国家特色在概念结构中如何体现的问题。

如果承认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没有国家特色,那么各国即无需单独制定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只需采用FaSB或iaSC的概念结构就可以了。

如果承认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有国家特色,那么用来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概念结构也应有国家特色,否则,会计准则的国家特色难以获得理论支持和说明。但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国家特色如何体现尚需研究。

我认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国家特色,首先表现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会计目标是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归纳出来的,它理应反映会计环境的特征。会计环境还通过会计目标间接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财务报表要素的构成及定义、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如计量属性的选择、要素的确认标准等)、财务报告的构成以及披露要求等。

会计目标反映各国会计环境的特征、然后通过会计目标反映会计环境对概念结构中其它概念的影响的观点,与会计环境影响各国会计准则从而使各国会计准则表现出国家特色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简评

美国在经历了以“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为核心的概念结构的失败以后,从70年代开始转向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8-1985年陆续了6辑(其中第6辑取代第3辑,并修订第2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从而建立了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由“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等概念构成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建设方面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范例”。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成功的一面已有目共睹,本文仅就其逻辑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

L、关于会计目标。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会计目标界定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而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则具体确定为如下三项:(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2)对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投资者、信贷者的现金流量和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信息,帮助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使用者估量有关企业期望的净现金流入量的数额、时间和不确定性;(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影响(第1辑第34-54段)。上述关于会计目标的表述通常被概括为“决策有用性”,持这样一种观点者通常被称为“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同时,并未否认会计在报告受托责任方面的职责(即“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1辑概念公告中申明,财务报告应该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怎样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第1辑第50—53段八但报告受托责任被决策有用学派置于次要的位置上,这与将其摆在第一位的受托责任学派显然不同。从时间观念看,受托责任学派立足于过去,而决策有用学派则面向未来(裘宗舜,2001)。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目标的三项表述,其逻辑关系不甚明确,但若将第三项目标作为直接目标,第一、二两项作为间接目标,则另当别论。然而,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所列示的“会计信息的层次结构”看,其第一、二两项目标并非间接目标。若将第一、二两项均作为直接目标,那么以反映过去交易或其他事项为主的现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模式(第3、5辑立足于此)显然难以满足其要求。

2.第l、2两辑与第3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从逻辑关系上说,第3辑财务报表要素应是第l、2辑财务报告目标演绎的结果,但事实上并无这种关系。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看,它们均是根据现行会计实务归纳出来的,而现行会计实务是传统的反映过去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权责发生制会计。这是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目标的理想化与现实脱节的表现,也是未将会计基本假设纳入概念结构所暴露出的缺陷。根据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会计目标,在财务报表要素中至少应有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要素。

3、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进一步明确为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征。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之一是为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提供标准;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财务报告很难符合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4.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第5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报表项目的确认标准为:(1)定义,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尽管FaSB没有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顺序上明确表明态度,但从其行文的次序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相关性。因为计量属性上没有表明哪一种计量属性为主并且在确认标准上倾向相关性,这样就为原始交换价格以外的公允价值的应用大开方便之门。在审计尚难以保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情况下,势必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埋下隐患。

5、将权责发生制放在第3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之中在逻辑上讲不通。

另外,因为概念结构中避开了会计假设,所以难以为名义货币单位的应用提供合理的根据。

四、建立我国财务概念结构应注意的几个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会计准则的支持,如果不制定用以指导、评价、解释会计准则的概念结构,那么建立即与国际惯例协调又符合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失去理论基础。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条件逐渐成熟。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应和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l、研究财务会计建立独立的概念结构的必要性。为什么财务会计学不能简单地理论学或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必须建立自身的理论框架?

2.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无国家特色以及具有国家特色的原因,是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因为若无国家特色,即无单独制定之必要;若有国家特色,那么其特色受何、如何体现将是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予重点研究的问题。

3、明确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与基本准则——《会计准则》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并协调好概念结构与基本准则的关系。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突破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初步实现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具体准则与基本准则的不一致、不协调愈显突出,《企业会计准则》已难以起到统制具体会计准则的作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已十分迫切。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应如何重新定位、其总体结构和如何调整和安排,需要研究。

4、研究会计环境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影响。会计环境既是各国会计准则具有国家特色的原因,也应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国家特色的原因;通过会计环境对概念结构影响的研究和对其他国家概念结构的借鉴,将得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和内容构成,然后进一步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逐项进行研究。

5.关于会计目标的设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是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主导,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会计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设定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依据,目标定位要切合实际。会计目标是否应限定在财务报表的目标上或将财务报表的目标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分开表述并将它们的关系讲清楚。

6.将会计假设纳入概念结构,并在概念结构中简要我国会计环境。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均有密切的关系。会计基本假设是根据会计环境的特征,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设立的前提条件;会计目标是在会计环境中概括、概念出来的。所以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是相互影响的,并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同处于第一层次。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5

关键词:新基本会计准则;优点;企业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在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全面施行。新准则第一章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来源变得更多,它由原来单一的只依据《会计法》扩展到依据以《会计法》为核心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消除《会计法》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旧准则相比,新基本会计准则还具有十个优点。

1目标更加明确

旧准则制定的主要目标是统一会计核算的标准,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建立不够明确,只是粗略的归结为“三个满足”,即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力一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由于目标很不明确,导致对其他一系列基本概念的研究缺乏内在的逻辑基础,各概念间相互矛盾。而在新准则的目标制定中修改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以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新准则首次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即要求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能充分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以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

2内容、概念、要素更加合理

新基本会计准则删除了一些落后的概念和一些表述累赘的会计要素,通过科学的界定,使会计目标、原则和会计要素得到明确的定义。比如我国的财务会计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组成的有机整体,对确认的定义为: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做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如果一个项目当且仅当满足要素定义,并且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和价值”标准,就应当加以确认。计量是指为了在账户记录和财务报表中确认、计列有关财务报表要素,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新准则的对旧准则中内容、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的修改与国际会计准更加的趋向一致,认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思想,可以说,这次对旧准则的修改与当前会计改革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3条款顺序更符合逻辑

条款顺序的排列这不仅表现为新准则在整体上按照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惯例安排,而且在每一章的内容中也注意到条款之间的先后顺序。如在第二章中重新排列了客观性、相关性、及时性、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的顺序并进行了重新解释,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可理解性更强,也更符合我国现实的需要,同时,表述也更国际化。如新准则在规定了客观性原则之后,紧接着规定“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对使用者决策有用”,说明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客观真实的,可靠的,而且还要可用,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要能为需要求者提供做出决策的帮助,说明客观性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引导地位,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对会计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需求。

4调整会计要素定义,规定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旧准则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内容确定会计要素,在这种摊大而求全的情况下对次级要素进行尽可能多的分类和定义,并规定这些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导致基本会计要素的概念与类别中的一些要素定义不一致,造成结构混乱的后果。相比之下,新准则以交易或事项对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影响重新划分会计要素,并使用资产负债观重新定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同时还吸收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以便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出企业非经常性的损益项目,为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而且澄清了被动要素和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如“利润”要素强调了与“收入”“费用”要素的关系,这样就澄清了被动要素与主动要素的关系。

5会计要素定义在内涵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新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虽然仍保留旧准则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分类,和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主要是规定了要素的定义、确认要求和在报表上的披露,对各要素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确认等做了微小的调整,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基本概念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定性规定,相比之下,旧基本准则却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但该内容由各条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而且,新准则对各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虽然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相类似,但在内涵上却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包含的意思有所扩大,对会计要素的定义更详细,更具体,如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6明确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

从新准则来看,财政部在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两者的权衡中,选择了继续保持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使会计准则形成一套前后一致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揉合了对决策有用和对受托方负责的观念,兼顾了企业投资融资的方式,满足投资方、企业主体、顾客等多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在具体内容,更多地纳入了概念框架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引入国际通用的概念且通过在信息质量的特征确认和计量上的充实,我国的基本准则至少距离iaSB的概念框架已不太远。”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基本准则客观上发挥了类似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订模式与西方的财务会计制订模式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但并不是说可以将我国的基本准则看成中国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毕竟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而且保持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更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7“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贯穿于会计要素之中

新准则在收入和费用定义中,将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予以表述,与资产和负债的表述保持一致,而且从理论上也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通过新旧准则中两个负债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准则的主要变化有:第一,增加了“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第二,取消了“能以货币计量”。通过新旧准则两个费用定义相比较,新准则的主要变化有: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新准则合理反映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一基本特征,体现了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总之,新基本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8重新界定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区别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表是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一般而言,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企业对外提供的主要会计信息都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在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有些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另一些是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其他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与方式则可以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通过明确区分两者的含义和用途,突出了财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作为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财务报表中的主体地位。

9明确要求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在管理方式上由过去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育,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进一步分离,企业利益关系人逐步扩大到民众,合法有效的监督已经由企业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督转变为社会监督。除涉及商业秘密之外,企业的会计信息要求一律公开,便于民众、投资者和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这就需要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会计 管理 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对现代企业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和配置。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资源配置作为其中最为重要而关键的内容与职能,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现代企业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从知识开始的,到知识增长结束。在知识经济时代,现行的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以及体系等,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可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不断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新体系。

1.构建知识创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其实就是知识、经济、科学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企业要具备保持生产发展能力的实物资本,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科学以及技术等资本。这样,哪个企业先掌握了知识、科学以及技术,哪个企业就掌握市场和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并且可以从更高层面不断优化产品和组织结构,进而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和群众要求的产品。所以,在现代财务会计及其管理体系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知识的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资产、人力以及知识的管理,认真支持、帮助企业积极运用知识、技术以及人才,不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也要学习引进其他国家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先进的思想、模式以及方法。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出现渗透发展的态势,且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使得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的差距越来越小,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一体化趋势日渐显现。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树立开放的思想意识,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的基本情况,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理论和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新体系。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优化资本的结构,促进市场的均衡,尽量减少投资的风险,全面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我们要着力转变投资风险意识。目前,我国的知识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为重点,且在企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但因高新技术产于具有潜在的风险,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投资危机与风险。对此,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意识,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强知识投资、财务调查、市场预测以及可行性分析,尽量预防和控制知识投资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2.构建多元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在过去的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多数企业都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与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表现出来,加上社会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样,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及任务进行重新定位。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有关利益主体的发展目标及任务。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要以追求有关利益主体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及任务。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知识资本、科技信息以及创新能力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现代企业资本结构发生改变,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步弱化,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越来越凸出。这一改变,不仅改变现代企业中各生产要素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也使得知识及其拥有者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企业的资产,应当归属有关利益主体,即股东、委托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及顾客等。他们一般都为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故而他们都有权分享企业的资产。由此可见,企业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必然成为了企业的利益所在。特别注意的是,要切实保障知识资本拥有者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企业目标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目标体系。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期,由于物质资源较为困乏,且在使用时往往具有排他性等,这就使得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联系不够的不良态势。建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各有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和利益。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单一企业的行为只有实现了相关利益主体和社会的利益时,才能保障自身的利益。

3.构建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关系体系

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期,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有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与税务机构之间、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等几种关系。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仍然存在着这几种财务会计管理关系,但却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关键内容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知识要素与企业的其它生产要素不同的是,其拥有者愿意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所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体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那么对于知识经济而言,就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有关财务会计人员,要懂得怎么调动人才的积极主动性,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7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理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

   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中国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①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基本准则 异同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CF)是由财务会计目标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理论体系。中国的会计基本准则是否等同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财经部会计司(2007)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等国家或者地区在其会计准则制定中,通常都制定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既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有关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SFaC),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本文试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和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下文合称“中美CF”)进行比较研究。

二、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

(一)制定方式的比较“中美CF”制定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给会计准则建设提供理论指南,为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概念依据,并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会计实务的理论性发展起指导作用。“中美CF”内容体系不同。为了克服不同机构不同时期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相互矛盾、首尾不能相顾的现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年至2000年共发表了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SFaCno.1“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no.4“非营利事业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SFaCno.6“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中SFaCno.6取代了SFaCno.3,实际有六份。中国只有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而且篇幅不到美国SFaCs的六分之一。美国SFaCs对各条款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中国基本准则只罗列各条款,没有展开理论阐述。美国SFaCs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基本准则是理论应用,两者的理论层次存在差异。“中美CF”作用的范围不同。美国1939年开始公布财务会计准则,多年后才开始制定SFaCs。SFaCs只能对此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正起指导作用,不可能对溯及过去。中国先制定基本准则,后制定具体准则。中国基本准则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准则,用来指导所有的具体准则的制定,也是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会计处理依据,对本国具体准则作用的范围明显比美国SFaCs大。“中美CF”法律效力不同。1980年,美国FaSB明确主张概念框架不涉及具体的会计准则,也就是说SFaCs不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不具有约束力。“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通常不作为准则组成部分的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我国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处理,在中国的法制环境下,不仅实现不了其制定初衷,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监督部门的认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处在第一层次,属于部门规章,具有强制力。

(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比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目标都兼用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两种观点,但侧重点不同。美国SFaCs把决策有用放在首位。SFaCno.1“财务报告的目标”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划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它分解为三个具体目标:一是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指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SFaCno.1把受托责任放在较低的位置。SFaCno.4“非营利事业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明确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表明FaSB将财务报告目标从传统的“经管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性”,从而为财务报告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基本准则更强调受托责任。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可见,中国财务会计报告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项目标,并且受托责任排在决策有用的前面。因为中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管理阶层通过财务报告向投资人(所有者)报告资源运用和经营的受托责任,是委托关系中人应尽的义务。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具体指导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的传递。“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主张相同,都主张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重,真实与公允兼具。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而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期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可靠性则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不偏不倚性和可验证性。中国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不同。SFaCno.2建立了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质量特征构成的体系来判断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

先,提出总体质量的要求――决策有用性。接着,提出一些次要质量,如可比性(包括一致性)等。然后,提出对质量特征的两个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与可理解性。最后,提出确认的起点要求即重要性(只有符合重要性的项目才需考虑其质量特征)。SFaCno.2以阶梯形式层次分明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展现于使用者面前。这种表述方式在其他概念公告中十分罕见。中国基本准则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形成体系,彼此之间更多地表现为平行并列的关系,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中美CF”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部分内容不同。美国SFaCs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不偏不倚性、可验证性、中立性等特征。中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提到这些特征,也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

(四)会计要素的比较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美国SFaCs的“企业财务报表要素”和中国的“会计要素”二个概念的内涵是同一关系,不是包含关系,具有可比性。“中美CF”会计要素蕴涵的理念相同,都是未来经济利益观。SFaCno.6“财务报表的要素”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分类和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一把业益划分成权益、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三个要素,这种分类能够把本期业益变化的原因清晰地分类反映出来,揭示投资者本期培养资本和利润分配金额以及由生产经营引起的业益变动额。二把全面收益单独列为一个要素,从而可以把资产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作为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可以反映前期调整对本期净收益产生的影响。三对资产的定义有重要突破,把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创造性地用未来的经济利益作为资产的本质来定义资产。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视为一系列未来经济利益的支付义务和属于所有者的剩余。中国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也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如第20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借鉴了SFaCno.6关于资产的定义。“中美CF”会计要素的形式大同小异。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第一次提出财务报表的十大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定义,刻画其特征。SFaC no.6继续认可。中国基本准则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中美CF”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四个要素相同。涉及权益的要素,美国SFaCs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中国基本准则只有所有者权益一个,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美国利得、损失是二个独立要素,中国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这些差异主要因为“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多一个全面收益要素,中国多一个利润要素。这与中国会计的传统惯例有关。“中美CF”会计要素都没有涉及会计记录的处理方法。美国SFaCs只论述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对日常记录使用的账户体系的要素撇开不谈,不涉及会计记录。会计科目由企业自行设计并进行账务处理。我国以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加以规定,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融为一体。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准则体系的正文由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构成,把156个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为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

(五)会计确认的比较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并列人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包括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述一个项目,并将其数额列入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之内。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中美CF”会计确认的基础相同,都是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会计计量、报告的基础。“中美CF”会计确认的方法不同。美国SFaCs主要根据总的标准“确认”。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首次对会计确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首次提出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项目应否按报表要素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并进行了界定:可定义性是指应予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是指应予确认的项目具有相关并充分可靠的可计量属性;相关性是指项目的有关信息应能够在使用者的决策中导致差别;可靠性是指信息应如实反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一项经济事项必须同时符合上述四条基本确认标准才能予以确认。要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一个项目,应当证明这项确认的预期效益会大于提供和使用该信息的费用。而且,如果一个项目是不重要的,则可以不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中国基本准则是分会计要素进行具体“确认”。中国基本准则共11章50条,对6个会计要素分别安排一章,每章分某一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列报三个部分。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表达形式上,美国SFaCs把确认和计量结合在一起讨论,而中国基本准则把要素定义与确认相结合。中国的这一创新更便于理解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有机联系。

(六)会计计量的比较会。会计计量是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中美CF”会计计量的基础相同,都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美cF”有四种计量属性相同。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五个计量模式(分子为计量属性,分母为计量单位或尺度):历史成本(历史收入)/名义货币单位(即名义美元,下同)、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现行市场价格,名义货币单位、可实现的净值/名义货币单位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贴现值)/名义货币单位。中国基本准则规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中美CF”前四种计量属性是相同的。“中美cF”“公允价值”的使用不同。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会计计量部分,主要讨论了现值与公允价值、现值计量的组成部分。指出应用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主要为了捕捉“公允价值”。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随着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所采用的不同折现率而变化所以它不是一项计量属性,而是在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之后的一种摊销方法。SFaCno.7在列举的五种计量属性中,没有用公允价值

取代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中国基本准则适度、谨慎、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属性。“中美CF”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不同。美国SFaCs不倾向于采用哪一属性,主张根据计量对象的特点和相关性与可靠性选用五种计量属性中的任何一种。中国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七)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

“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相同,都采用财务报告形式,体现充分披露原则。SFaCno.1指出,企业最后提供的信息是通过财务报告而不是财务报表来传递给使用者的。财务报告包含财务报表,还存在其他的财务报告,如附注、各种附表、董事长报告、管理当局对企业经营前景的讨论与分析、新闻媒体有关企业的报道等。把财务报表发展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其中包含附注),增加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含量,并使增加的信息不限于定性同定量相结合,可以只是定性的,或只是定量的,或两者兼有。它还可以包含与会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非财务信息。SFaCno.5提出了一整套的报表,包括:财务状况表(即资产负债表)、净收益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表。认为表内是确认形成的信息,而报表附注则属于披露,附注的内容不受Gaap的限制。中国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说明等。此外财务会计报告还包括其他相关信息。限于文体特点,“中美CF”对附注中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没有作具体规定,而是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准则之中。“中美CF”财务会计报告蕴涵的理念相同,都采用资产负债观。“中美CF”都确立资产负债表在财务报告中的核心地位,把基于全面收益编报的资产负债表列为财务报表体系的第一张表,而把基于会计收益编报的利润表表列为财务报表体系的第二张表。这可以促使企业避免短期行为,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9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会计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会计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应不断的研究与分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模式,让现代的会计模式不断的适应于现代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

一、企业会计模式的构成

(一)会计机构设置

会计机构,顾名思义就是维持会计工作有序并有组织的进行工作的一项组织机构。会计机构在整个经济领域中起着调节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的作用。通过设置一定的会计机构,可有力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会计的各个部门处在一个平衡稳定的工作环境,以此来不断的改进会计工作以及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此外,会计机构在发挥他的作用时,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目标一致。会计机构应遵循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并有效的结合企业的主要目标,进而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第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会计机构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进而才能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第三,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要想保证会计机构各部门之间的有力协调,就必需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进而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

(二)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会计模式中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设置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所谓的内部会计制度就是会计企业内部的一种制度,即企业内部中各部门之间以及相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种经济制度。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可有效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以及不断的规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为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机构中的作用,我们就需引入一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随着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会计内部控制方法与程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控制、授权标准控制等。通过对会计方法以及程序进行规范化,可有效的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部门的有效实施。

(三)会计人员管理

会计人员管理是企业会计构成模式中主要的一部分。而企业的财会工作主要是由财会人员进行完成。因此,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管理以及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对于财会人员的管理主要是从对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作为一名财会人员,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衡量一个较为专业的财会人员不应单从专业成绩方面进行评价,还应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对于财会人员的管理,不仅要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还应进行后续教育,以此来加深财会人员对于获取财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应重点监督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监督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可增强财会工作的稳定性以及透明性。此外,良好的道德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在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以此来不断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在财会工作中,我们还可采取奖惩措施来提高财会人员的积极性,不断规范财会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而不断的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控制力差

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控制力差是当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会计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在一定程度上不断调整企业规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在实际上企业内部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缺乏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没有重视财会管理工作在财会企业所起到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会企业在财会管理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减少。因此,为了提高财会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就需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健全与完善财会管理工作制度,进而使财会工作变得更加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从而让财会管理制度在财会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的财会企业中,财会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只有当领导检查时,财会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存在的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企业财务基础较为薄弱,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二)企业财会人员风险意识弱

财会企业是与钱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行业,同时也是风险较强的一个行业。因此,企业财会人员拥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对于财会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随着财会企业之间竞争力的逐渐增大,市场存在的潜在危机已是每个财会企业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财会企业人员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导致其存在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过度负债。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综合考虑自身发展以及不断衡量自身企业的盈亏情况,在自己的还款能力内范围内,有效的向一定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但有些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不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进而就出现无力偿还贷款的现象,从而就导致企业的亏大于盈,甚至要面临企业倒闭的危险。第二,企业短债长投。财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是有些财会企业却忽视国家有关的政策与法规,在没有获得国家的允许情况下,自主的进行贷款,并非法的修改贷款用途,进而就导致企业的负债程度要远远大于企业的盈利程度,从而造成企业要面临倒闭的危险。

(三)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网络技术与财会行业有效的结合也是当前财会企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一发展趋势对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针对当前的财会企业而言,财务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低的现象。不少企业的财会人员对于企业所采取的先进管理模式尚未认识与了解。在工作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及时的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会企业的高效率发展。此外,一部分的财会人员对于新型的网络技术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有效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于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的改变财会人员的认知度与价值观,不断提升财会人员的责任感,以此来不断促进财会企业长期有效的良性发展。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模式的转变

(一)建立多元化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模式

财务会计目标是一个财会企业有效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模式。财务会计目标的建立不仅需要财会企业拥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给社会的影响力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在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我们应建立主要的三个财务会计目标,其主要有:第一,会计工作要有合理的资金运动。一个企业要想良好、持续有效的发展,就依靠一定合理的资金运动,通过资金不断的进行运转,才能有效的保障财会企业处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而为企业赚取一定的利润。此外,资金在运转的过程中,资金运转的速度与方向应与财会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不能违背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第二,为国家的有关政策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财会企业的运营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的运营走向。因此,财会企业应如实的向国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第三,不断的平衡有关债权人的利益。合理有效的财务会计模式可有效的平衡投资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以及平衡的经济环境中。

(二)建立现代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现代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已是当前会计企业发展的必要之路。传统的报账以及算账的会计工作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财会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应不断的创新财务会计的工作模式。就针对当前的财会企业的发展而言,其存在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分散型管理模式、交叉型管理模式以及统一型管理模式。三种管理模式相辅相成,不断的创新新型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此外,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应做到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财会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财会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不仅应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于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为了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检查力度,会计部门应在年末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有效的盘点,进而及时的反映出企业的盈亏情况。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财会人员虚报以及假报数据的情况。一旦出现谎报以及虚报的情况,就会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了促进财会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我们就应加强培养财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加强对于财会人员的监管力度。此外,有关人员还应注重对年末账单的核对情况,避免出现漏单、错单的情况。我们还应大幅度的培养财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少财会人员统计数据的错误率,从而减少对企业的损失。

(四)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及教育

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对于提高财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降低财会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率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的财会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传统的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财会企业的工作。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于财会人员的培训及教育,不断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不断普及现有的会计技术。随着财会行业的不断发展,财会专业的技术也变得越来越为复杂,进而专业性较强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应在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的聘用合理的会计人员,并加强对这些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与教育,从而使他们拥有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技术,进而为财会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技术性过硬的会计队伍。

(五)实现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监督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实现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监督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可有效的保证财会企业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其中管理制度的建立为财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会计目标的确立以及会计模式的发展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经济环境。而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会计目标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保障,在一定程度的上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进而可将真实的会计信息有效的反馈国家,并助国家进行合理的财政调控。监督体系是运行会计模式的有效保障,通过对会计目标以及会计模式的监督,不仅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还能监督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会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将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监督体系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促进财会企业稳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财会企业之间竞争力的逐渐加深,不断的分析与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模式对于财会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认识与了解企业会计模式的构成,进而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控制力差;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弱;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进而从建立多元化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模式,建立现代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以及实现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监督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会计模式的转变,进而不断的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会计模式,从而不断的提高财会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玉.谈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模式[J].商,2013,5(18):67-68

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篇10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开展,从内部挖潜增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职能。因此,建设好财务会计报告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一、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与评价

1992年实行两则两制的财务会计改革以来,财务会计报告经历了动态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从最初的三张主表,发展到如今财政部要求的大量附表和附注的披露,其内容在逐步地丰富和细化,既满足了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报告体系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信息细化的程度不够,披露的时效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设,使财务报告真正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现状一:企业可以做到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电算化,但是二者还没有有效地衔接起来

从企业自身的层面来看,企业的会计核算电算化和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已经初具规模,两者都有通用的软件系统支持,但是从会计账簿数据直接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功能一直没有实现。会计人员只能先通过eXCeL等办公软件系统拷贝账簿数据,然后粘贴到报表格式上来,这种半自动化的过渡导致会计人员无论是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还是年度财务决算时,都时间紧、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还不如人意。

现状二:财务会计报告仅仅满足对外披露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目前,无论是财务预算报表还是财务决算报告,由于有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要求,编报时基本上以及时、较好地完成对外披露为主要目的。而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显得匮乏,尤其在专项业务管理时,往往需要纵向和横向全方位的统计数据,但目前不能够随时获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重新收集资料。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和资源的浪费,显然要应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是十分不利的。

现状三:财务会计报告中,预算报表、财务快报、财务决算中报和年报自成体系,缺乏相关性和整体性

目前,上述几套报表体系在管理上各立门庭,按照业务模块划分,不同人员有不同的分工。这样就使报表之间虽然基础数据相关,但是报表数据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变得复杂,股东、董事会以及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需求者不能够直观地解读财务指标,这对融资、投资等重大资本运营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状四:软件系统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造成数据在企业间、不同报告期间不兼容,降低了数据的可利用价值

有些企业没有统一要求其下属企业的核算和报表软件,下属企业可以自主开发或购买软件系统,造成上下信息流传输不畅,转换工作量很大。同时,近年来软件系统的更换也造成企业的前后期数据不能兼容,直接影响多年经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总体上来讲,目前的财务会计报告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深层管理的深度有待加强,缺乏统一的财务信息体系和系统开发是制约管理的瓶颈。

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元素

从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工作手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会计工作的数据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会计披露目的的改变,由原来受托于经营者的事后反映和总结,转为倾向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总结加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信息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价值。因此,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信息数据的相对固定和统一,增强连续型、可比性和相关性;二是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目的使用者对财务会计报告的需求;三是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升财务数据预测与分析价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研究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和手段。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我们发现由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日益增加,尽管目前财务会计的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任何一套财务报表体系都不能说可以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为使用者的动态需求使财务会计报告需要年年调整。鉴于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该打破固定格式和固定框架的限制,笔者建议引入“信息元素”的概念,以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来解决目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元素的含义

所谓信息元素,就是指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这一主题设计的基本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项目,犹如人体的“细胞”,作为独立的基本单元存在并具有既定的指标含义。

(二)信息元素的范围

1992年,我国的“两则两制”改革确定了基本的三张会计报表后,尽管对报表的披露要求不断细化、报表格式和内容一直在丰富,但是相对而言,会计要素的基本定义要稳定得多。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而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体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又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次调整完全是按照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这些会计要素作为信息元素的范畴,可以为构建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从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财务指标的披露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以及生产技术性指标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也成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信息元素的范围要大于单纯的财务或会计要素的范围,它是完全围绕报告披露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及财务决策而设计指标并发挥功能的。

(三)“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构建

构建“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元素作为基本落脚点,将信息元素纵向分级划分,设定一级主干信息元素和二、三级分支信息元素,构成“信息元素树枝结构”,从而构建起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信息的体系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1.在基本层面上应将信息元素划分为“财务信息指标”和“非财务信息指标”两大类。2.将“财务信息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和“比率指标”两种类型。其中:在“基本指标”下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分析,寻找出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单元,它们是计算其它比率指标的基础,也是披露的基本内容,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一级会计科目作为一级主干型信息元素;再在一级基础上设计二级信息元素,如“往来单位”、“坏账准备”等,以下级次依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应将与报表项目有关的细节加以说明,如“长期借款贷款期限”、“实收资本的构成”等信息的相关性也归属在这里,作辅资料进行披露;“比率指标”部分必须借助“基本指标”中的基础信息,结合企业财务管理,重点设计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的计算公式较固定的比率指标。这些指标公式明确、计算惟一,便于直接进行财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3.在“非财务信息指标”中按照目前披露的、有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人事、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材料进行披露,主要基于信息使用者的关键点需求进行披露。4.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上,需要测试并稽核,防止生成错误的信息元素。5.按照上述结构和内容开发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立电算化环境下的“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实现最终的数据转换、收集、汇总等多种功能。

(四)信息元素的组成特征

从企业建立整体信息库的角度来看,为了便于在信息库中查找、筛选,一个独立的信息元素,至少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名称、时间、填报单位、金额,这四项内容横向描述了该信息元素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完全基于“某一信息元素”而不是“某一张报表”,打破了目前财务报告软件系统不能实现同一指标不同期查询、分析的局限。这样一来,只要按照这四项内容排序输入查询条件,就能够瞬间完成统计数据的收集工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价值。

(五)信息元素的指标来源及其种类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报表的披露详细全面,所以信息元素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里的指标可能成百上千,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指标:

1.可以从账簿中直接生成的财务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从账簿中取数,是形成报表主表和附表财务信息的基本来源。比如以“应收账款”、“应交税金”期末数等指标生成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本期数等指标生成利润表等等。这些数据有一级科目直接生成的,对于具体的科目披露还有从二级甚至二级以下级次会计科目中取数的情况,因此占信息元素的比重应该是最大的。

2.经过计算自动生成的财务指标

如果一项指标是从其他数据加工得来的,那么这项指标尽可能不作为信息元素,换句话说,信息元素以该指标(数据)从来源上直接生成,不需再分解为宜。但是如果某些指标计算公式固定,含义惟一,不产生歧义,也可以作为信息元素存在,但这些指标只占信息元素的少部分,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

3.行业生产技术类的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是编报企业行业技术指标表的来源。具体来说可依据行业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指标,比如电力行业的“发电量”“设备利用小时”等指标。部分指标同样需要计算而成,比如电力行业的单耗类指标。

4.从其它统计渠道得来必须手工填写的基础数据

这些指标多为统计口径的指标,是编报“企业基本情况表”等报表的来源,比如从人力资源部门得到的“职工人数”、从统计部门得到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

5.其它文本说明性指标

这些指标往往需要从多种途径中获取。比如有助于理解对外重大项目投资说明的“利率情况”、“预期完工年限”、“项目完工程度”,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长短期借款中的“借款到期日”等指标。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实施

信息元素的构建和实施必须结合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开发的成败,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管理的决定性环节。与通用财务软件开发一样,需要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并结合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实现从核算系统到报告系统的对接,能够直接从核算系统中取数生成信息元素。

(二)由于非财务信息的存在,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了人事、销售、计划等部门。

(三)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按结构层次构建信息元素外,还可以将相对稳定的报表比如三张主表延伸开发,实现报表的实时生成,这样将大大提高披露的效率。

(四)信息系统生成后,将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五)在建立信息元素的基础上延伸信息模型的建立。既然元素固定,就可以运用这些元素进行项目预测、决策分析、经营结果分析等,实现图表结合、基础数据与计算结果联动的目标,以更直观、简便的方式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和不同指标的平衡。比如,建立预算考核平衡计分卡模型、成本因素分析模型、不同时期经营成果对比柱形图、项目投资后评价模型等等,这些对企业的决策非常有意义。

另外,要注意秉承开放式的开发思想。即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预留接口、将来有可能进行的整体信息化流程(如eRp)整合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传递和分析。

四、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化的配套建设

真正贯彻和落实好这套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系统,建设配套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必要。

(一)建立相应的财会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信息元素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至少应建立以下相关的财会规章制度:

1.明确财务会计报告中信息元素的指标解释

以指标手册的形式明确信息元素的组成、指标解释以及指标间的稽核关系等内容,使信息元素规范、有章可循,这种手册的优势在于设计内容相对统一,手册相对固定,而不是年年变更。

2.规范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的办法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在每个单位内部建立局域网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报告电算化操作流程设计和权限分配,通过身份确认和密码设置等手段,使职责权限分工明确,保证软件系统操作的安全;(2)在上下级单位的报送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或系统远程网络建立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权限,保证及时、准确地报送和接收数据,真正建立起通畅的财务会计信息流。

(二)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保证执行效果

由于系统不仅需要实现软件功能的运用,而且要注重对未来信息的预测与分析,因此,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技能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培训内容还应包括信息元素的讲解、软件操作培训、模型的设计和运用等。同时,还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运用指标分析现状、提出处理或改进建议的水平。唯有如此,财务人员才能真正扮演好经济参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