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十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十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23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1

关键词:思品教育;问题;对策

鉴于思想品德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殊意义,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进行着如何搞好品德课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新课改以前,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已经严重与时展要求相脱节。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只是把学生当作相关知识的装载机器,不断地倾倒自身掌握的知识,这样只能完成教学计划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当下,许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有着种种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教师按照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授品德,用自身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课堂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当“观众”。还有些学校在教学观念上,强调一个“统”字,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把学生强制带到教师规定的思路上。

2.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时采用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运用自身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集合教学经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是一味地讲。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是一个记录教师课堂语言的机器,课上虽然记录了,但是,课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根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教学内容方面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最关键特性就是时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然而,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新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造成部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教材落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其内容包含领域较广,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形象,因此,就需要品德教师在教学上多下工夫,把全部的工作热情投入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当中。

二、教学对策

1.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力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主宰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保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俱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转变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并且对不正确的思想给予疏导,这样便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一个主要题目,让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选代表进行发言,然后再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艺术,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上,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必须从心理上重视起来,作为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教师更应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初中品德教学[J].成功:教育,2012(9).

[2]周明.初中品德教学应注重时事[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2

作为一门德育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实现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每一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始终以真诚、友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思想品德课要上好,就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不能上成说教课,而要投入丰富的情感,把自己高尚的道德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切实的感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良好的心理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起优良的思想品德。

二、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素材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知识内容都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就为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素材奠定了物质基础。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更喜欢以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耳提面命的说教方式来渗透德育。我们要能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和知识背景来进行启发、引导和渗透,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发挥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我们打开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会发现各个栏目都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进行设计的,这里我们就选取《学会调控情绪》教学为例:初中生处于身心飞速发育的青春期,容易急躁和冲动,如果我们以宣讲和说教的方式,肯定不能获得学生的思想认同。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小例子来进行引导。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终被诸葛亮气得他吐血而死。我们也经常见甲同学一时着急不注意踩到了乙同学的脚,乙同学可能就一时暴躁给甲一拳,这样就引发了恶性斗殴。而如果乙同学善于控制情绪,能以宽宏大量的态度原谅对方,那肯定就能握手言和成为朋友。这样以生动的例子就让同学们认识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双赢,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三、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一线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宣讲知识,更要能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榜样,给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德育标杆,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来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时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来解决实际问题。四、注重实践体验,完善德育体会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我认为德育渗透也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感化上。我们还要设置教学活动,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体验,来完善德育体会,这样才能刻骨铭心,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比如我们学习《难报三春晖》时,因为许多同学们都没有对父母表达过爱意,所以我们可以组织让同学们给父母洗脚的“回馈父母恩”做起,在现场《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下,让同学们通过切实的行动边帮父母洗脚边回忆父母的点滴恩情,许多同学眼睛湿润了……这样的活动可能不喧闹,但是已经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本文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分析与总结。

四、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3

一、社会大教材与思想品德课本小教材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灯。

选择社会大教材要注意教学材料要新颖、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我们应该选择最新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近期我们党和政府的重大决定、网络上关注度比较高的事件以及在学校近期开展的活动等。把这些材料有机的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我们的教学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行。

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回归社会、顺应时代,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方式,是拓展深化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社会的要求、时代的进步。应努力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支撑,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除了依靠学校,更要依靠家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两个翅膀,少了任何一个都将是残缺。而现状是,农村的家庭教育这只翅膀大多数是断了的。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要么是隔代家长的过度宠溺。就算有少数农村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的目光也只是停留在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考试成绩上,对孩子的品德方面不太关注,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言行上有点坏毛病没多大关系。所以有时会碰到有些学生语文、数学成绩非常好,在家却是个“小祖宗”的事情。另外,很多农村家长本身就素质不过硬,不能做出表率榜样,大人们的言行中夹杂着脏话、粗话、行为不注意,无行中使学生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农村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帮助学校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起了拖后腿的负作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起托起孩子的成长,这是今后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三、全社会对思想品德这一学科要有充分重视,才能最大发挥它教书育人的功能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社会的接班人,因此,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从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孩子就成为了一个家庭的重要核心。许多孩子存在依赖心理,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自立,更谈不上自强,他们离开家长就无法生活。但是,在许多学校和家长眼里思想品德课却是一门普通的常识课,无关紧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的,我们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要只想让孩子成才,而忽略他们成人。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正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一改往日机械而被动的灌输,而是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富有活力与开放的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内化,这样才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道德。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浅谈如下几点: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并不只是言传,更为重要的是身教。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言传,更要身教,只有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如要求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对生活、对学习充满激情;要求学生礼貌待人,教师首先就要文明用语、与人和睦相处。

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千遍万遍不如做一遍,为此教师要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要以教师高尚的品德与良好的行为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避免枯燥而机械的理论说教,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不仅要向学生展现独特的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还要向学生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可以在教师身上看到道德的闪亮,这样才能实现渗透德育教育于无形,才能更加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之中树立榜样,以此来发挥学生榜样的激励作用,以此来带动学生整体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感人事例,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性,学生更为熟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上取心,更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学实例,这样既可以化解教学的枯燥性,避免机械的理论灌输,而是将行为与准则联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有目标,有动力,让学生自觉地向榜样看齐。这样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积极地参与学校与社会区所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从而培养学生愿意参加、热爱公益劳动的情感,取得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正是榜样的积极带动作用,是传统的理论说教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层次来进行德育教育,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道德规范,而没有必要的情感参与,学生只能是记忆于脑中,而无法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

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与情绪主动参与,让学生处于思维的最活跃状态,学生才能主动思考,能够将所学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思考、理解与消化从而能够将这些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机械地讲述教材,而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参与。

引入音乐,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能够以特殊的旋律、节奏来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信息,尤其是情感,一曲委婉动听的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起到强烈的渲染与烘托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相关的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引入关于亲情的歌曲,如《烛光里的妈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常回家看看》等等,悠扬的旋律、欢快的节奏都可以向学生传递浓厚的亲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更加深刻地体会亲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不断变化的生活世界正是教学的源泉。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生活,审视教学,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也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能形成自觉行为。

四、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知行合一,“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德育教育来说,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我们的教学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实践舞台,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家庭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形成自觉行为。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经调查研究发现,当下社会的孩子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多样化,且带来了非常恶劣的结果。为了能够逐渐的改变这些问题,文中对问题现状进行调查,对产生原因进行分类,对问题的严重性作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改善方法及做法,即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心育艺术。本文在明确心育概念的同时对如何进行心育教育进行了详细分类说明,能够使教育者能够把方法应用到实际中。

一、学生的素质现状及产生原因

提起当下的孩子,大部分的人都会不自觉摇头叹息。频频出现的自杀新闻和流露在网上的各类不雅视频无一不在展现当代孩子心理的不堪一击与道德低下。在职场晚辈的眼里,当代的孩子大部分自私、没有团队意识、不懂得尊敬前辈;在老师的眼里,当代的孩子也越来越难管理,打架、逃课、上网、恋爱、懒散仿佛成了当代大部分学生的代名词。老师开始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越来越不懂事,一代不如一代;在家长的眼里,孩子们越来越难沟通,总是盯着电子屏幕,对父母没有半分耐心,不愿意与父母说话。见到亲戚也十分冷漠,打个招呼仿佛成了酷刑。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孩子们肩上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孩子们的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也促使了研究者去探索背后的原因。经调查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缺少父母的关怀。现在的孩子中有许多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养成了自卑但自尊心很强的性格,很容易与人产生矛盾。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忙碌而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只能以金钱作为补偿,更导致了孩子的骄纵,自我,不懂得体贴别人,冷漠。

(2)社会诱惑大。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缺少人引导与教管,学生非常容易就迷恋游戏、沉迷斗殴。

(3)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疏忽。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不少学生老师都已高分为目的,因此并不重视这样的“副科”,常出现不上课或者占课现象,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大部分学校在初中后才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之所以在初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因为初中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初中这个时间段,人的大脑发育趋于逐渐完善,属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而上了初中后,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内容难度增强,学习时间延长,给学生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也开始接触形形的人物,与父母的交流减少,因此,如何给学生塑造正确观念的重任便主要落在老师身上。此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极其重要,不仅能给学生缓解压力,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以一个更好地状态去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如果在人生的转折期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会更加容易被不良的观念所浸染,走上弯路,由此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大部分的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不再是一个孩子或者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三、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心育艺术

针对每个孩子情况的不同,如何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传播正确的观念远远不够,还要通过心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心育,是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生活。如何将心育应用到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上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在心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何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事件来让学生自己领悟一些道理。例如,讲到善待父母、懂的感恩时,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人,由一对夫妇,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人组成。这对夫妇对孩子非常好,但是对老人非常差。平时经常嫌弃老人,忽视老人,在吃饭的时候,也只是给老人一个木碗,盛小部分的饭菜,让老人坐在一边吃。有一次老人吃饭的时候将木碗掉在地上,木碗摔成了两半,饭菜洒了一地。妻子对老人破口大骂的时候发现小孩正在小心翼翼的把碗捡起来。妻子奇怪的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捡这个碗?’孩子天真的答道:‘以后你们老了,就给你们用。’”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分辨生活中的是非,找出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和导致的结果,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对待父母是正确的。

其次,要培育学生心理素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合适的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真正懂的换位思考。而在进行如何让给同学们保持良好的情绪时,则主要通过交流来完成。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享一些引起负面情绪的事件,同时说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负面情绪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享完后,可以对这件事进行细致的分析,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假设结果,进而对结果进行假设,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持良好心态的益处,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思想品德教育成果将会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应当更加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减少悲剧的发生,让学生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如果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心理教育方法更加方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才能塑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学科优势;课堂常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20-01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教育

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则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利用学科的优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做到训练与娱乐相结合,让学生乐于学习。只要体育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多关心学生,让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教育中去,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它的灵魂作用,教学质量才会更快地提高。例如:(1)篮球、足球比赛中的粗暴动作、危险动作都不应该出现,要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2)中长项目中学生意志不够坚强,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多鼓励同学间的相互竞争,自己与自己竞争,做到突破极限,再创佳绩。(3)初中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有人认为体育成绩不计入总分,已不再重要,无需多学,学好文化科已足够;有人认为反正文化科都无法学了,不如学打球还容易过去,天天都想打球,这两种思想都不可取。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体育课用于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既达到锻炼身体,又更有利于学好文化知识”。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借助榜样,对学生适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4.1在体育教学中,应适时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左右,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4.3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5.在课堂常规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创新教育实行途径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广大的青少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理念为目标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教师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就是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例如,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因为只有发挥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创新的教学环境,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8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美育渗透

什么是美育呢?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品德课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毋庸置疑,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以教师外表和行为之美,感化学生

教师的外表包括老师的个人卫生、着装、饰品佩戴与化妆等。教师的行为包括教师的站姿、坐姿、走姿、目光、微笑、手势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理想、智能、品德、情操、意志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外,仪表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总是作为一个人的综合整体,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存在于学生心目之中。教师的仪表风度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教育效果。

2挖掘教材形象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内容抽象性强,形象性不足。如果教师不具有对教材抽象的理论进行审美加工和形象化的能力,教学中从抽象到抽象,从理论到理论,就讲不出形象,讲不出滋味,讲不出美感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审美心理的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努力将抽象的理论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形象化,从而达到理性思维和形象美的统一。

首先,要努为突破教材抽象内容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的、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并把这些美提示出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他们容易对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产生美感。如喜欢色彩鲜明的图画、喜众节奏强烈的乐曲、喜欢对比反差较大的形象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的这一审美心理特点。注意挖掘和选用教材和现在生活中美的内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形式美的感受中,激发兴致,诱出美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备课、上课时,应精心设计、讲究教学艺术,充分利用课本(包括插图)、挂图、照片、图表、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以美诱人、以美动人、切忌呆板、单调、枯燥而导致乏味、厌学。所以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断变化,及时为学生提供新鲜感觉。

3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美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美的教学语言表现在:一要有科学美。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必须有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精辟、透彻、深刻地将其科学之美表现出来。在讲授中应做到字句的精确无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切忌用“或许、可能、也许”等一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词句。二要有逻辑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三有韵味美。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体现出韵味美,学生听了能够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创造"愉快教育"氛围。四要有情趣美。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教师在讲解复杂的问题、抽象理论、深奥道理时要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事轶事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克服空洞说教,诱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求得发展。

4以提问之美,吸引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本教育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有效的生本教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利用教学新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以《成长的烦恼》的学习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烦恼,根据利用调查问卷搜集到的学生信息,有侧重点地选择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与视频中的主人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播放完视频后,教师询问学生:“视频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的哪些烦恼呢?同学们,视频中体现出来的烦恼对于你们来说也是烦恼吗?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烦恼呢?可以和教师谈一谈吗?”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获得切身感受,随后教师和学生根据视频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交谈,将交谈的主题从视频转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从不成熟迈向成熟,学生渴望教师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心中的规则》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主要内容,随后,教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和自由指的是什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一讲吗?”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听一听学生的答案,听学生的答案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喜悦。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失偏颇的地方,教师也要适当进行纠正。教师通过听学生基于个人对自律和他律的解读,在学生的解读上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完善,提高学生对自律和他律、规则和自由的认识,明确二者之间界限。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课堂。

三、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教学

为了实现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生本教育,教师要注重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是热会热点问题,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以《聚焦两会》的学习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人大和政协的组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责。前一阶段两会的召开一直是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详细介绍两会近况的新闻视频和与两会相关的报纸报道。学生阅读和观看完视频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报纸,知道了什么,从中可以体现出我国两会的哪些特点,利用问题方式引起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分析中体会到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课堂上教师利用社会热点代替枯燥的课堂讲授,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达到主要的教学目标。

四、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但是在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是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以《我们的权利》的学习为例,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为一名青少年都有什么权利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侵害了青少年权利的行为呢?作为一名青少年,若是权利受到了侵害,则应如何进行维权呢?谁是青少年的主要保护者呢?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上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每个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后,在小组间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成员在课下时间利用互联网、报纸等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小组答案进行完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满意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自己对问题的答案,制作以青少年的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展报。学生的展报制作好后,在课堂上进行评比,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出制作的最为优秀的展报作品,并让制作展报的小组谈谈如何展开展报的准备工作。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制作展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独自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及调查报告。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将教学内容与热会热点结合起来,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思品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初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以及社会科学常识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及体会。

一、教师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这是不难理解的道理,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识、能力等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先进的教学思想、渊博的学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在现行的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就是言而无信、言行不一、无的放矢、夸夸其谈或单纯而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没有生动活泼气氛的教学过程。唐代思想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得就是不仅要把专业知识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就是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感化、教育学生。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笔者认为要求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包括(1)思想素质: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2)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有政治理论的素养。(3)职业道德: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严谨治学。

2.教师的知识素质,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古今中外科学的思想理论,掌握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教育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相关知识等。

3.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包含很多层次,但要贯彻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能力素质是要善于运用新教育思想,能够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应有独创见解和教学实践能力,即所谓的创造型教师。

二、课堂教学艺术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们不能脱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去探讨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努力使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在品德课教学之中。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素质情况,包括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程度。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思想品德课内容变化相对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提高信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第三,要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现代社会,信息来源的多面性使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干巴巴的讲解说教。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时间性很强,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图片、数据、文字、音像等资料结合在一起,实现超时空的多媒体的信息整合,使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兴趣,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此举两个例子。例如,在讲到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时,利用节假日,我带领学生到附近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去亲自体会考察,还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有关我国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的新闻、图片等,然后让大家互相交流、讨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在讲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内容时,先通过大屏幕播放1997年7月1日零时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画面。庄严神圣的交接场面磁石般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激起了体验回顾,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我提出:“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什么事件?”学生都能答出:“是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我又问:“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基本国策,使香港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很快答出:“一国两制。”我接着再往下问:“什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它的实施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是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