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十篇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十篇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25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1

一、顺向延展思维

顺向延展思维就是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造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立意。顺向延展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顺向思维结果(立意)

下面以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利用顺向延展思维方法进行文章的立意。本次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材料内容为: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时,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盖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他们就会拼命的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俱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看到这样一则材料后,思维不能停留在事件本身,否则就会跑题或立意没有深度和新意。采用顺向延展思维方法,根据材料选择一个顺想思维的切入点,“幼鹰坠向谷底,在设法保住性命的过程中学会了飞翔”,由此延展开去,经过多次顺向思维,最终确定出理想的文章立意。根据该材料,顺向延展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幼鹰坠向谷底,为保住性命学会了飞翔。幼鹰经历磨难锻炼,学会飞翔我们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成功逆境是成才的摇篮。

通过上述分析看到,由材料这个原点出发,通过一系列顺向延展思维方式,最终确定了文章的立意。通过这样的顺向延展思维,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材料本身上,而是有所创造和创新。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立意就是与常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对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反向思考、另辟蹊径,以使立意独特新颖、不落俗套。逆向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逆向思维结果

下面以确定《快乐的春节》这一题目的立意为例说明逆向思维的方法。如果按照逆向思维,由快乐的春节逆向为不快乐的春节。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我”的爸爸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在家过春节,他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而坚守工作岗位。由此进一步想到虽然“我”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春节是不快乐的,但爸爸坚守工作岗位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快乐,所以“我”的不快乐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个春节是有意义的快乐,继而歌颂那些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们。对于题目来说,这个立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由快乐的春节写到了不快乐的感受,转而又写到了因有意义而快乐。这样的立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方面去思维,确定不同的立意,并从中选择最佳的文章立意。对于学生而言,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写作擅长地立意不同。利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立意,从而为写出好文章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散思维的立意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角度一立意一

题目或材料角度二立意二

角度三立意三

仍以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如何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文章立意。从鹰妈妈对幼鹰锻炼做法的角度立意为:对孩子不能溺爱,应该让孩子自立自强;从幼鹰情感的角度立意为:被迫接受锻炼,最终学到了本领,理解和证明了老一辈是对自己用心良苦;从幼鹰接受锻炼过程的角度立意为:逆境易成才。由发散思维产生了多个立意,这就拓宽了立意的选择空间,为防止俗套地立意提供了保障。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自己理想地立意,为写出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四、聚焦思维

所谓聚焦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通过思维方式向理想的立意方向层层聚焦,每次聚焦形成的新立意较先前的立意更具体,更有深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立意为止。有些学生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有的是因为立意太广、题目太大,使文章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覆盖面太广泛,最后导致“什么都想些,什么都没写好”。聚焦思维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题目或材料聚焦思维结果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2

你一定听到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突然一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谁也不能把他从水里救出来。这时,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石头把缸砸破,把缸里的水放出来,这样小伙伴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在现代社会,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科学家想研制出一种可以在太空中使用,不会变形漏油,可以在水中、在玻璃表面书写的圆珠笔。为此,他们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和上亿美元的金钱。当美国宇航员带着新研制出来的笔去太空时,却发现前苏联宇航员早就有了这样的笔。你知道前苏联宇航员用的是什么笔吗?答案是铅笔。

你知道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聪明吗?你知道是什么让前苏联少花费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和上亿的金钱吗?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像是成功路上的关起的大门,只要孩子掌握了打开它的方法,就可以让他的智慧加倍,帮助他更快地走到成功的彼岸。

逆向思维让孩子更聪明

我们常以一个孩子有没有创造力,作为衡量他是否聪明的一个标准。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部分。

逆向思维是一种可逆思维,它的思维方式同单向思维相反,它是从事物相反的方面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单向思维更具有批判性。孩子学会了逆向思维,就好像是他多了一只看世界的眼睛,智慧从单车道驶上了双车道,学习起来更是加倍的成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孩子的思维如果总是顺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考学习,不仅会缺乏创造性,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有时还会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孩子能让思维作逆向推理,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很可能会找到全新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能会事半功倍呢!

从1996年开始,作为上海市市级课题的一部分,逆向思维训练开始引入孩子的早期教育,收效明显,训练过的孩子明显胜过其他孩子一筹。

所以,从3~4岁开始,您就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了!它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提高他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逆向思维不仅让孩子更聪明,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非常有利,还能提高孩子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逆向思维对于孩子今后学习数学特别有帮助。

罢夷嫦蛩嘉摹安厣淼亍±

LiSt1:“花式”数学题

数学,是让孩子更聪明的科学,它对孩子思维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数学思维又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孩子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孩子能学会逆向思维,就意味着他学习数学的潜力将进一步得到开发。

比如您可以给孩子写一个错误的算式,请孩子改变其中的一个数字或符号,使它成为正确的算式。举个例子,您可以给孩子一个算式2+1=4,让孩子改正。孩子一般都会改成2+1=3,虽然孩子没有做错,但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定势。您不要满足于此,应该更进一步,让孩子反过来想想,多少加一等于四呢?这样,引导孩子通过逆向思维,得出2+2=4、3+1=4。

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活动,但日积月累,将极大地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

LiSt2:颠来倒去说故事

语言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给孩子看几幅画:第一幅是河里出现了几个泡泡;第二幅是露出了河马的眼睛;第三幅是河马的整个头露出来了;第四幅是河马站起来了。可以说,这是河马从水中冒出来时的画面,但如果将这四幅画反过来排,则会清楚地看到是河马钻到水里去的情景。所以,您在让孩子练习看图说话时,不妨多选择一些有时间顺序的图来让孩子进行排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LiSt3:生活中的“逆向操练”

常识活动是孩子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它对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也有重要的作用。您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例子中得到启示――

例一:有同样的两辆汽车,一辆车中的客人向后仰,另一辆车中的客人向前倾,您可以问孩子“哪辆车刚启动?哪辆车刚停下?”

例二:有一幅图,图上有一棵长满苹果的大树,树底下还落了许多苹果,您可以让孩子给熟透的苹果涂上颜色。

例三:有表示早晨、中午、傍晚的三幅图,每幅图上都有一个玩皮球的孩子,您可以请孩子根据画面上的时间提示,在每幅图上画上小孩的影子。

例四:两个水瓶中各放一个球,灌入水后,一个球的位置相对发生变化,浮在水面,一个仍在底下不动,您可以问孩子:“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知识,但却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不要忽视它们,赶紧利用起来吧!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3

如果说我们能想到的游戏都玩够了,能不能换个方式来玩呢?也就是说,正着玩够了,那就反过来,逆向玩一玩,你体验过吗?Go!Go!行动起来,看看游戏还可以这么玩!

石头剪子布

人物:毛豆,女孩,3岁 毛豆爸爸 毛豆妈妈

风和日丽的周末,一家三口来郊外野餐。爸爸烧烤,妈妈在地上铺一张大大的布,毛豆帮妈妈摆餐盘。一会儿毛豆又蹦起来喊:“我也烤,我也烤!”爸爸把毛豆拦腰抱起,教她如何一块一块地翻肉。炭火舔得鲜肉在炉上直冒烟,啦啦地响。不一会儿肉烤好了,全家人吃得那叫一个开心!

“咱们玩个游戏吧!”爸爸提议。毛豆最积极:“太好啦!”

“石头剪子布,淘汰制!”毛豆爸说。

“啊……”毛豆似乎有点失望,“我总跟奶奶玩这个……”

“这次啊,我们换个玩法。”爸爸神秘地说,“准保和以前不一样!”

毛豆眼睛一亮,问:“怎么玩啊?”

“嘿嘿,这次啊,咱们反着玩!”爸爸说。

“怎么个反法呢?”妈妈也来了兴趣。

“咱石头剪子布,输了的得笑,赢了的要哭!”

“哈哈,这是怎么个玩法啊!”毛豆妈从没这么玩过,有点疑惑。

“那我们试试看吧。”爸爸的话很有挑战性,毛豆抢着说:“我先来!”说着伸出了小拳头。

“那我也要试试啦,来,咱俩赛!”妈妈也不示弱。

“好,我来裁判啊,记住,输了的笑,赢了的哭,开始!”

三个人齐上阵:“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大手是个布,小手是个剪,“哈哈!”毛豆刚兴奋得叫出来,爸爸赶快说:“赢了的哭啊!”毛豆一愣,马上回过神来,双手假装擦眼睛:“呜呜呜,我赢啦!”在一旁的妈妈也缓过神来:“哈哈哈,我输啦!”这样一来,一家人笑到了一起!

“再来再来!”毛豆来了精神:“石头、剪子、布!”这一次,小手是个锤,大手是个布,“呜呜,我赢啦!”妈妈说。毛豆笑着:“哈哈,我输啦!”一家人兴致勃勃地玩个没完。蓝天下,一家人的笑声,和着风,和着花香,飘荡在郊外的山水之间。

说反话

人物:小睿,女孩,4岁 睿奶奶 睿爷爷

小睿从幼儿园被接回来,立刻就缠着爷爷做游戏。爷爷说:“小睿,咱们做这样一个游戏吧:爷爷说一个东西,你来接着说反话。”小睿很奇怪,问:“什么是说反话?”爷爷说:“爷爷说一个词,你要反过来说。比如我说大树,你就说小树,这就是反话。”爷爷解释道。

“好啊!”小睿兴致勃勃。

“大树。”爷爷说。

“小树!”小睿回答。

“黑夜。”

“……白天!”

“对啦!小睿真是聪明啊!再来,嗯……高山。”

“啊,高山,矮山……小山?”小睿犹豫了。

“都对,都对!矮山,小山,都是对的,不过人们习惯于说小山。”

“噢,小山。”小睿重复着:“啊哦,我说对啦!”

爷爷又说:“大河。”

“小河!,’小睿抢着说。

“前面。”

“后面。”

“里面。”

“外面。”

“天上。”

“地上!不不,嗯,地下!”

“对啦,是地下。天和地是对应的,上和下对应。小睿真厉害!这都难不住你呀!”爷爷高兴地夸奖小睿。祖孙俩玩得十分尽兴。

反口令

人物:明明,男孩,6岁 明明父亲

明明爸是业校的老师,博学多才,风趣幽默,只要他在家,总能逗明明开心,并且总是想出很多游戏的新花样。这一天,明明爸说:“明明,咱们今天要玩一个特殊的游戏!”明明立刻睁大了眼睛,兴奋起来:“好啊!怎么玩?”明明爸说:“这游戏叫反口令,我说立正,你就稍息;我说起立,你就坐下;我说坐下呢,你就起立。总之就这样反着我的口令,你来做动作。懂了吗?”明明似懂非懂,不过他还是点点头,跃跃欲试。明明爸说道:“我们先试试看。注意啦,起立!”明明愣了一下,然后慢慢坐在小椅子上。明明爸笑了,说:“好,做得不错!你这么快就明白了。现在我们继续:坐下!”明明这次反应可快了,“腾”地站了起来。爸爸又说:“立正!”明明赶紧立正站好,可一下子反应过来,又赶忙稍息……父子俩笑得弯了腰,爸爸说:“很好。我们再来:稍息!”这一回,明明马上“立正”站好!

“明明真棒!注意,这一回我要增加难度了!”“好哇!”明明最喜欢接受挑战,当然积极应战。“现在我如果说向左转,你怎么做?”“我就向右转!”明明回答。“如果我说向右转呢?”“我就向左转!”。“对啦!好,现在开始啊,注意,稍息!”明明全神贯注,一听口令,马上反应一一立正站好!明明爸继续发口令:“向前一步走!',明明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反应,犹豫着向前抬腿,又一想,也许应该向后,于是他的腿就一前一后的成了弓步,很是滑稽。父子俩相视乐在一起……

专家的话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4

这些反应是不可逆的,且无特殊治疗手段,故应以预防为主。张口困难的预防:在放射治疗开始时至其结束后的3个月内,每天进行张口锻炼,尽可能地让患者多张口做咀嚼动作,活动两侧颞颌关节,也可把开水瓶塞放入口中做咬瓶塞的动作,每次10分钟,每天3次。

颈项强直的预防:在放射治疗开始时至其结束后的3个月内,每天进行颈部肌肉、关节的锻炼,方法如下:

耸肩运动:坐在椅子上,将两只肩膀抬高到耳部,保持此姿势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5次;

增加肩部力量运动:坐在椅子上,把两手分别放在椅子的两旁,将臀部抬高离开椅子,保持此姿势5秒钟,然后重复此动作5次;

肩部牵引运动:坐在椅子上,左右肩部向后背靠拢,保持此姿势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5次;

上肢伸展运动:坐在椅子上,把一侧手臂放在桌子上,尽量朝前伸,身体不要朝前移动,保持此姿势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5次;

肩部上举运动:站立,两脚并拢,用双手握一圆木在胸前,然后上举至头顶部,保持此姿势5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5次;

抬肩爬墙运动:站立在墙边,伸出受影响的手臂,用手指做向上爬墙运动,爬得越高越好,需要按照手指爬的高度调整站立的位置。

高位截瘫者做好3种锻炼

有资料表明:中国至少有45万长期卧床病人,长期卧床者过半死于褥疮感染。而近日,一则“医学奇迹”被媒体争相报道:河南焦作一位80岁老太太因高位截瘫卧床50年,在丈夫及5个孩子的照料下不仅从未生过褥疮,如今除了听力稍差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口齿清楚如年轻时。这就说明,只要护理得当,高位截瘫者亦可长命百岁。

做好功能锻炼是关键

高位截瘫是一种创伤性疾病,家里有因高位截瘫卧床的患者,要综合以下3种锻炼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这也是做好护理此类患者的要点。

【扶物行走法】站立一段时间后,可让患者锻炼扶物行走。膝关节固定器固定患者膝盖部位,依靠助行器进行迈步、抬腿等功能重建性锻炼。

【肌肉关节运动法】每日3~4次做瘫痪平面以下的肌肉被动活动,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肌肉丰满,同时进行瘫痪平面以下的各关节被动活动,保持关节灵活,以防关节僵化而影响进一步的功能锻炼。

【抵膝抱臀站立法】此法适用于脊髓损伤3个月后的截瘫患者,具体顺序如下――

a 让患者双手扶床边,双脚着地,坐于床边;

b 配合者坐于患者对面,以自己的膝盖部位抵住高位截瘫患者的膝盖部位,双手抱紧患者臀部,并让患者双手抱住自己的肩膀;

c 配合者双手用力抱紧患者臀部并往自己的方向牵拉,同时患者双手用力即可站起。

防褥疮每2小时翻次身

褥疮是高位截瘫病人最惧怕的并发症之一。截瘫病人由于皮肤感觉障碍,不能随意变动,支配皮肤的神经营养差,再加上发热、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一旦褥疮发生后,不易愈合,所以对于褥疮应以预防为主。

预防褥疮,受伤后骨突部位即要用软垫(海绵垫、气圈)保护,定时翻身,通常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要注意防止腰颈椎骨折和受伤。床单要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任何褶皱均将增加局部压力。晨晚问护理时可用温水擦洗其身体,用酒精、滑石粉对骨突部位皮肤进行按摩。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调节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呈直线上升,30%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激烈的竞争,枯燥的学习生活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得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甚至造成个别学生心理扭曲,对事物的认知产生严重障碍,理智丧失,行为反常,精神空虚,萎靡不振。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症、考试焦虑症、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等等。其中抑郁症、考试焦虑症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外,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的病因,进行自我调节,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沉和忧郁为特征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兴趣衰退、“厌学”、学习不上进、胡思乱想、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学习能力差、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身体不适、悲观失望等等。这种抑郁情绪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考试焦虑症就是考试过度紧张,达到焦虑状态。例如:考前失眠、头痛、闹肚子或吃不下饭,考场上写字手发抖,头脑出现空白等,这种症状使得中学生在诸多的考试中发挥失常,丧失信心,难以应对。

这些症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根源,一方面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愿望强行施加给孩子,替孩子设想着未来,孩子被迫学习;有的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只讲功课,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高负荷压抑着中学生脆弱的心灵,因为千千万万个学生都在挤升学这个独木桥,做不完的作业,频繁的考试,生活紧张而单调。这些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压力,如果处理不好,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心理障碍。

中学生应如何面对这些心理障碍并加以预防和自我调节呢?

一、调整认识,科学评价自我,树立必胜信心

每一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不足,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认清自己的实力、特长、薄弱环节和潜力所在,不要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在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评估后,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有计划,有目标。只要自己努力了,不管后果如何,都无怨无悔。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偶尔遇到一些困难不要气馁,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善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坚定信心,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心理适度,防止心理异常。要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充实一些,把每天、每周、每个阶段的任务合理的安排好并付诸实施。避免过多的空想,如果你抱定“我必须上名牌学校”,“不录取就完了”,“学习上不去,前途暗淡”等想法,就一定会产生紧张、恐惧、不安的感觉,这样反而分散学习精力,影响学习效果,造成心理障碍。当你感到内心郁闷,心烦意乱时,采用宣泄疏导法,把自己心里话向好朋友倾吐出去,重新调整心态,制定目标。当你遇到某种挫折的时候,采用代偿迁移法,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要相信自己,坚定信心,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科学作息,创设轻松环境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保障,当你精神紧张,感到心情压抑时,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立刻会感到非常精神。科学表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可以使人肌体彻底的放松,消除紧张和焦虑。因此,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计划和科学的作息制度,努力做到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不打疲劳战。当你学习时间久了,要注意调解,可以到室外打打球、散散步,使大脑得到休息。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轻松的氛围,用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投身到繁重的学习考试中。

三、科学应对考试,做好考前准备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6

关键字:亲子关系;学习;逆反心理;

许多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工作者都相信,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尽量给其童年的记忆中不要留下任何阴影以及潜意识的伤害和负性自动想法。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形象,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的批评、表扬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以下几点是我对当今家长教育孩子所出现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方式

(一)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错误方法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学习”已经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词,除了周一至周五必须按时到学校,家长还会为学生在周六周日报各类辅导班;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繁重作业,还有家长额外添加的各类功课。然而这样不见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倒是孩子的快乐感却大大的下降了,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出现逃学的行为,更有甚者,孩子和家长之间则出现较大的裂痕。

(二)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1.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学习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心、智、灵全面发展,培养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的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其目的也是长远的,而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贪图一时的成功。

具体来说,“分数”和“能力”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能力,但分数不等于能力。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分数除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关之外还与考试试题有关系,所以,面对考试成绩,我们更应该仔细分析孩子的实际能力有没有进步,学习上是否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是否快乐等,100分或者多少分,许多时候都只是一部分地反映了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而过去的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修改的,孩子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只能是未来,因此,面对孩子的成绩单,不过分的看重多少分,而是去注重学习品质的培养,注意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远比单纯的追求多少分,满足一时的成功感要好得多!

2.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因此,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这样在学习的时侯就会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学习者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3.让孩子主动学习

笔者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学习,甚至厌学,这样孩子自然也不会主动去学习。然而,只有孩子从内心中产生我要学习的想法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也会跟着提高。而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二、家长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方式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逆反心理人人都有,并非是青少年的专利,只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和明显。一般心理学工作者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超限逆反,一般情况下,适当的反复能增强引导的效果。但机械地、过度地(包括次数过度及内容容量过度)反复却容易导致相反的结果。教育内容单调,陈词滥调,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逆反心理;其次是禁果逆反,对于某件事情,长者只是禁止而不说明原因,孩子们便会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犯禁意向。禁果逆反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还有一种就是评定逆反,这主要是由于引导者对于某一事物的评定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而使引导对象产生的逆反。如过头的批评反而会使被批评者不承认本已认识到的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转而同情该人甚至为其错误开脱;而过头的表扬也往往使他人采取不同的立场,其效果适得其反。

(三)家长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误区以及正确的对待方式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以及行为的时候,许多家长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去看待这种现象,而总是站在家长——这种具有权威的立场上来解决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因此难免回避不了打骂、强令禁止、过分监督、过分要求等高压手段。这种过分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减弱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加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家长觉得孩子不懂的事,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孩子也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太多于专制,太过于偏激。因此这样,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剧了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的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认为在处理孩子逆反心理和行为的时候,应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要尊重孩子,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一些在家长看来有些荒诞幼稚的孩子的想法。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克服“家长权威”、自以为是的心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尊心和自信心是青少年进步的动力。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时刻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平等、民主的态度,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开放自我,了解孩子,注意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以期待亲子情感上的共鸣,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好的思想苗头和行为,增强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信心,从而控制青少年的自主逆反。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表扬为主。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它所使用的原理就是正性强化。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然而对人最好的强化方式就是只奖不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作为家长可以漠视、忽视,但不可批评;同时,抓住孩子点点滴滴较好的行为,把握好时机进行强化。使孩子渐渐的朝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7

情感教育幼儿教育思考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但是身心健康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幼儿情感教育是形成良好情感素质的关键。由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和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作用,以此来达到幼儿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情感教育的定义

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情绪、信念和态度,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教育主要是能够使学生感到身心健康的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和尊重人的情感品质,发挥学生的自我情感自控能力,使幼儿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具备独立健全的个性特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促进幼儿情感教育的对策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现今,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大多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够重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教师要针对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的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要使幼儿的能力得以全面的完善,从根本上达到幼儿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坚持体育为首,进行适当体质锻炼

现在幼儿的身体体质普遍较差,所以教师想要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就应该让幼儿坚持体育锻炼,适当的让学生的体质得以提高。由于体质较差的学生他们通常都较为孤独和害怕,存在一定的消极情感,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体质锻炼,可以使幼儿的不良行为得以改善,时间一久就会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使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以此来作为情感教育的基础。

(三)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同情心

游戏在幼儿情感培养中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幼儿不但是游戏的主体,也是情绪的主体,通过游戏不但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尽情的表现。由于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所产生的共鸣,以此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与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大多数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的互换,从中去体验别人的情感。一些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存在抢玩具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去了解别人的感受,去学会同情其他小朋友,以此来使幼儿能够和同伴间友好的相处,提高他们情感教育的效率。例如,老师组织孩子玩了一个《我和小刚在一起》的游戏,游戏中强调了“故意”和“不小心”的不同,老师又引导幼儿玩合作的游戏,使幼儿养成主动帮助别人的好习惯,因人施教可以让孩子的弱点转化为闪光点。

(四)让幼儿体验悲剧情景,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来向幼儿讲解一些生活的悲剧事例,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幼儿都是幸福的,有些幼儿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的父母离异,有些家庭的孩子吃的不好,穿的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去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组织幼儿去参加一些献爱心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生活的疾苦,贡献自己的爱心。只有让幼儿从小养成有爱心和怜悯之心的人,才可以使他们的情感教育得以有效的实施。

(五)情感教育活动要与幼儿生活活动相联系

在幼儿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活动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学校中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了解幼儿的生活,要重视日常生活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影响。幼儿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教会幼儿认识某一个情感,使幼儿的情感在日常活动中得以体现,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敢于说出自己的感想,完善幼儿的能力。

(六)提高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技能,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

教师和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双方相互影响的,作为教师,其的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是愉快的,那么就会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情绪,由此可见,教师在幼儿的情感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的提问都会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和表扬幼儿,使幼儿活跃的情绪被激发出来,相反,讽刺和挖苦的消极语言,也会使幼儿出现逆反的心理,因此,做好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显得极其关键。例如,教师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心情画下来,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能让学习释放自己的心情,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七)有意识地让幼儿多与成人,特别是品德高尚而健谈的成人交往

由于成人的谈吐和举止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使幼儿跟着学习。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下意识地让幼儿和成人多接触,特别是一些品德高尚,并且健谈的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完善,还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除此之外,要让幼儿去一些公关的场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相应的生活体验,例如,让幼儿去买一瓶水,要学会和成人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以此来提高幼儿的情感教育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坚持体育为首,进行适当体质锻炼,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同情心,并且,要让幼儿体验悲剧情景,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情感教育活动要与幼儿生活活动相联系,提高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技能,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除此之外,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多与成人,特别是品德高尚而健谈的成人交往,通过种种手段,来使幼儿情感教育走向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玲.幼儿情感教育探究\[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01).

\[2\]林倩,钟晓红.促进幼儿情感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8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恩全集》第一卷,p15)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据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

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转引自《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1期,p29)

杜威也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大都来自外在的某种压力或利益驱动(他律),而很少自主选择、自我践行(自律)。在教育中,对学生仅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而对学生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从我国历史上看,传统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级统治者与“听话”的“愚民”,品德评价标准为: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因循守旧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称为“听话”教育:从一个刚出生还不懂事时起的“乖孩子,听话”到要求儿童青少年“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直至要求成人“在单位听领导的话”,一个人即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与行动以及负责的能力与精神,只要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志”。鲁迅在评论中国的家庭在教孩子时曾指出,那种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学生、青少年)畏葸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种教育,“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鲁迅全集》第4卷,p565,第11卷,p9)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当代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也不唯师,在观察和对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与对照。个体道德意识发展是影响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个体不断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找出差距,主动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实自己。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征、需要及其规律为基础的,也是以现代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为基础的。

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恶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它是依赖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任性,强调“出自法则”去行动(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当人和审判官,检查和审判自己的言行。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律”,指的是人的行为受自己内在独立思考和价值标准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则。

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通过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人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所谓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这涉及道德认识,道德理想诸方面;所谓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锻炼、自觉践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所谓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与通常所谓“良心”或“内心的道德法庭”相似。具体内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劝告、自我选择、自我修养、自我践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断、自主责任心和自我负责,以及独立的社会适应和交往协作等能力。

相对而言,他律是指由外在因素决定自己意志的道德准则,即道德选择与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之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如恐惧、压力、图取报偿等)。处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往往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需要靠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来行动。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规定性,它由价值目标(动力和导向因素)、价值原则(准则因素)和道德责任心所构成的统一体。道德人格完善,则指主体自主作出的道德决定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地被实现的状态或境界。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我们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启示,下面来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国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在身残志坚下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辉巨著。日本教育也规定:要创造机会把孩子投入艰苦环境中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据说在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门口,有一块水池,学生每天脱下木屐从水中走进校园,即使寒冷冬天,也从不在教师面前喊冷。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评价教育。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2)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3)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行为不为人知即“个人独处”的情况,经常检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三)道德问题讨论。所谓道德问题,是由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它包含认识、目标、障碍三个因素。问题的解决,是从困难障碍中寻找一条出路。德育实质上是一个由“已知”出发,帮助学生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利他利己,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可以说,德育是道德问题解决的教育和教学。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四)道德责任心培养。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我国德育的传统,孔子主张“仁以为己任”,明末顾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小学思品课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为此,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为了责任,处于现实可能的道德主体,他律性。

出于责任,处于自为的道德主体,自律性。(五)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实践活动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个锻炼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道德困境时,常产生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等“双重人格”现象。而活动性德育课程是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的真面目,进而参与社会生活改革与创新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具有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自主负责的行动能力,不妨称为“实践的道德”。因为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客体,“接受者”、“旁观者”,德育的效果是从外显行为来评价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咨询、晨会、班团活动、课外活动等。其作用:(1)引导学生分辨周围发生的突出社会现象,(2)注重学生自育的主动性,(3)为自律品德发生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层次性原则。真正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距”,但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只要求:在幼儿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性情);在小学,培养学生低层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在高中,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主体性原则。人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所以,教育要启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有权利有责任自愿地主动地民主地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评价的主人。强调的是自觉的行动积极的行动。

针对性原则。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变。

总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自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今后长期的任务,由于作者才粗识浅,本文提及的几种方法,仅供教学参考,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于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资料: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9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篇10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而在育儿教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也会不断带给你新的体会。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在9年的育儿过程中,我有几点粗略的体会。

一、首先教孩子学会爱、学会做人。

日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说明做事得先做人,人格的魅力要胜过任何地位和金钱,所以首先注重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做人要大气,不要太计较利益,对人要有爱心,善于宽待别人,做个情商丰富的人;取得成绩不要骄傲,碰到困难不要气馁,树立与人为善,以诚取胜,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如果学习习惯好了,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并且学习效果好,所以我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玩,做作业的时候认真做,玩的时候也要痛快地玩;有个好的生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自己感觉好,别人也喜欢。因而我从小锻炼孩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注意培养其待人接物、卫生等习惯。

三、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或不放心他做。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也可以鼓励他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有时候要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有很大的帮助。永远记得儿子第一次过马路的事情,那是上学期的事情,虽然我儿子已经8岁多了。永远忘不了他过马路时那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神态,也忘不了从6楼的阳台看见汽车驶到他旁边时心快蹦出来的心情,更忘不了儿子回到家那一刻自豪地说:“妈妈,我回来了,我自己会过马路了!”眼睛写满了自信,当然也忘不了我当时激动地紧紧抱着他说:“儿子,你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谢谢你。”因为那一次,是儿子教会我学会放手,才能飞得更高。

四、言传身教,把握时机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很多的言行是仿效父母的,因此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到挫折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以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看时间和场合,把握好时机,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今年,我儿子上三年级了,和其他人一样,英语科成了最头痛的学科。第一次上课回来,老师要求背诵课文,由于没读好单词,又跟不上录音机读的速度,有点找不着北,急得只想哭,时间很晚了,该睡觉了,有点想放弃了。我及时鼓励孩子说:“儿子,不用怕,有妈妈在,我和你一起读。”于是我跟他一起读单词,教他读课文,跟他讲课文的内容,还与英语老师经常沟通。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终于入了门,不怕英语了。这次成功不但使孩子不再对学英语怵头,而且培养了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放飞心情,留点玩的空间

孩子是童真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锻炼,玩也能玩出智慧,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留给孩子一定玩的时间。我会在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旅游,或远途,或附近的公园,或爬山,或做运动,让他放飞心情,增加知识面,减轻压力,创新思维。愉快的心情,将带给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更多的收益。

成长是一种殷切的期望,成长是一种美好的心情。

家长溺爱孩子十类可怕的后果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