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武术初级枪术教学十篇武术初级枪术教学十篇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13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1

李承祥先生现任哈尔滨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董事长,为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百杰,曾获得中国体育开拓者、全国优秀裁判员等荣誉奖章。几十年来,他锐意进取,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承祥先生1941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桓仁县。自幼习武。13岁时从哈尔滨市第三武术馆刘岷山先生习练少林太祖拳,凭借着机智灵活与聪慧好学的性格,迅速脱颖而出,登堂入室成为少林太祖门第六代传人。四年后,于1958年参加哈尔滨市武术比赛获第一名,同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三等奖,1959年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获一等奖。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到黑龙江省武术队,后来担任了队长。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武术职业生涯。1962年师从王历生先生学练吴式太极拳,是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此后又相继掌握了拳击、梅花太极螳螂拳、陈式、杨式、孙式太极拳等技艺。1969年借调到中国人民第23军特务连教授散打和搏击,受到指战员的好评:1972年以教练员兼运动员身份代表黑龙江省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太极拳、螳螂拳优秀项目奖;1974年代表黑龙江省在西安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太极拳冠军;1975年作为黑龙江武术队教练,带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运会。比赛成绩超过其他省市11个专业队的成绩,在李承祥先生的影响下,第二年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在哈尔滨市成功举办。李承祥先生集多家太极拳法于一身,是难得的武术人才。

李承祥先生武艺高强,为人谦和,才思敏捷,虚心好学,善于钻研,多年习武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深谙中华武术文化和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真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时总结拳理拳法,可谓著作等身。自1983年起先后写作出版了《少林拳法》、《少林拳技击》、《梅花螳螂剑》、《梅花枪》等专著,为《精武》、《少林与太极》、《太极》、《健康杂志》、《黑龙江画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撰写了多篇论文。2002年至2005年期间又相继在广州俏佳人音像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少林太祖长拳第一节》、《少林太祖长拳第二节》、《少林太祖短棍》、《少林太祖拳械套路欣赏》、《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十三刀》、《吴式太极十三刀》等教学光盘。在北京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初级长拳一、二路》、《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刀术》、《初级剑术》、《杨式太极拳85式》、《陈式老架第一路》、《陈式二路36式》、《孙式太极拳93式》、《吴式太极拳82式》、《三段太极枪》、《四段太极枪》、《太极十三枪》、《梅花枪》、《梨花枪》、《春秋大刀》、《八段锦》等教学光盘,上述教学音像制品早已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并被多家武术组织用于示范教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李承祥先生在国内外武术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1986年之后多次受邀到中国武术院参与审定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竞赛套路,1989年被中国武术院聘任为全国“四式”太极拳学习班教练员,同年被国家体委派驻新加坡等地进行为期近半年的教授“四式”太极拳、太极刀剑及推手工作,1991年被聘任为中国武协武术培训中心教练,1992年被调往青岛国际武术裁判员教练员训练班任教练,1993年被中国武协武术培训中心聘任为教练,同年先后任中国武协武术培训中心太极拳剑强化训练班教练、太极拳推手班教练。1994年担任中国武术院举办的太极推手裁判员学习班主讲教师,1996年参与了中国武术院审定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工作,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

李承祥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担任教练员的四十余年中,先后教授近千名武术运动员及太极拳爱好者,学员遍布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军队院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国家体育院校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专业运动员,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毕业的李翠霞、张玉东、李岩等二十余名学子,现都分别担任了各大院校的体育教师和教授。据统计,有二百余名学员,曾获得过国内外各项武术比赛金牌,有数百名学员成为各地区太极拳活动站的骨干,哈尔滨市武术协会的教练员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为李承祥先生的学生。李承祥夫妇有一子一女,家教有方。女儿现为一级武术裁判员。儿子现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目前正在研究探讨我国武术与高科技电子信息的结合与发展,并颇有建树,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李承祥先生自1984年担任全国武术竞赛裁判员以来,先后于1987年被国家体委派往日本担任第四届全日本武术太极拳锦标赛裁判长,1997年任大连第三届国际武术交流大会总裁判长,1998年任哈尔滨全国武术锦标赛仲裁,1999年任杭州全国武术锦标赛副总裁判长。2000年任北京全国武术锦标赛副总裁判长,同年任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总裁判长,2001年任顺德全国武术锦标赛副总裁判长,2002年又任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总裁判长,同年任淄博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总裁判长,2004年任厦门全国武术锦标赛副总裁判长,2006年任新疆“天山之夏杯”太极拳比赛总裁判长,2008年3月任香港“迎奥运杯”第六届国际武术节副总裁判长,6月任东北三省太极拳锦标赛总裁判长,9月任同江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总评判长。李承祥先生十五年中先后多次担任了国内外各个武术赛事的裁判工作。1992年新加坡出版的《武林人物》、199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尔滨市武林人物史话》、1994年江苏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大辞典》、199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名人辞典》、200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太极拳辞典》、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等国内外刊物,均记载和介绍了李承祥先生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国内外武术界的一致好评。李承祥先生自1991年起先后代表哈尔滨市武术界出访了前苏联和日本,1999年第二次出访了日本东京等地,2005年再次访问了日本的主要城市,2007年访问了俄罗斯纳霍德卡市,2008年初访问了新加坡等地,2007年接待了日本砺波市、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外慕名而来的武术界访问团,为推动国内外武术界的民间友好往来和无国界体育运动做出了贡献。

李承祥先生自2002年4月起,在记录着哈尔滨市几代人的体育画卷和梦想的八区体育场创办了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他的前身是哈尔滨市太极拳研修中心,是目前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最大的私营武术俱乐部。创建六年来,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余人,学员遍布各机关、军队院校、企事业单位、私企和社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4岁;职务上到市级领导,下到普通群众:大家因为热爱武术、喜欢太极拳、自觉自愿地聚集在一起,在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愉悦身心、学练武艺、强身健体。几年来。李承祥精心安排教学课程,孜孜不倦地亲自授课。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以规范教学、重点教学、特色教学为出发点,突出了少儿教学中传授初级刀枪剑棍和少林拳的重点,突出了在中老年教学中教授国家规定的传统和竞赛套路的特点,使教学既深入浅出又严格规范,深受学员们的欢迎,为广大学员学好武术练好太极拳,同时又为掌握一定的养生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承祥先生视野开阔,胸襟广大,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灵活教学,六年来12次带领学员奔赴国内外各大武术赛场参加比赛、交流武艺、开阔眼界、广交朋友;六年来有八十余名学员在国内外各项武术比赛中共获得一百五十余枚金、银、铜奖牌;六年来接待了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武术团体和个人的友好访问交流。李承祥先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喜欢读书,记忆超常,对陈王庭的《长短句》、赵朴初的《宽心谣》、王重阳的《坐忘铭》、阎敬铭的《不气歌》等佳文都能熟读熟记,常常名言警句不离口,课上课下与学员亲切交流,既是良师又是挚友,深受广大学员的爱戴。李承祥先生始终遵循自己的人生格言:“德艺双修首先是德。练拳健身首先修心”,几十年来在武术事业的发展中辛勤耕耘从未放弃,为传承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2

桑永茂(1896年10月1日―1980年5月18日),名世俊,字永茂,号基昌,别署看园叟(晚年看护果园,附带教授武术。赠给弟子王振明的拳谱,署款“看园叟”),满族,祖籍长白正蓝旗。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生于奉天府盖平县东关外之常贾园子(今盖州市东城办事处新华)村,中年迁居城北红旗园子村。

父亲桑万福时任县衙管财税的八品小吏,母亲李氏出身东邻门屯村的书香门第,桑家当时堪称小康之家。桑永茂幼年曾入学读书,十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自16岁起,先后在本县几个商号、货庄学徒当店员,此间经常接触关内来盖州的拳师,由此爱上了武术。民国初年,拜盖州城东关开拳房的贺先隆(名被讹音“善龙”,山东牟平县姜格庄人,梅花螳螂拳郝家五虎之首郝恒禄大师的大徒弟)为师,系统学习了螳螂拳械,由于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功夫大见长进,架势出众,其臂力过人,又有诗书文化功底,深得贺师傅器重。

桑师承继的拳术有:崩步、拦截(五打、七打、九打三套)、八肘、翻车(大、小两套)、偷桃、金龙大合口拳、呼延拳(大、中、小三套)、节捶(三套)、罗汉拳(五套)等。器械有:燕青刀、锁口枪、群羊棍、春秋大刀、朴刀(双手带)、雁翅锐、鲁达铲、方天画戟、大梢子棍、双小梢子棍、三节棍、双刀、双鸳鸯圈等。还有擒拿手,点穴法,器械对打,拳术对打等三十余套。螳螂拳套路歌云:崩步拦截捎八肘,翻车呼延连五手,……神仙见了难逃走等名目。

后来经多名拳师教授,承袭拳械包括对打等共一百余种,现在依据桑永茂留下手写拳械套路谱,目前查到的套路动作谱已有百余种,这些均是他的拿手技艺形式表现。

1921年,桑永茂报考盖平县警察教练所,录取后,曾受教于教练所的教习德州人杨俊峰师傅,授与八卦拳(与董海川八卦掌无关)的拳械,计有八卦拳、八卦刀、双头攫花枪等。之后又经历多名江湖拳师,继承下来的拳械有:鸳鸯绕步拳、紫霞剑、五行掌、黑虎拳、五手拳、四平拳等;梅花彩镰、花子棍、霸王鞭、峨眉刺等。由此,他不仅精通螳螂拳,而且,博取众长,对其他拳种拳法也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桑永茂师傅操练武术逾六十年如一日,不论春夏秋冬,苦练不辍。功夫扎实,拳势精巧,博采众长且融汇贯通,自成体系,对于繁荣盖州武术,有率先垂范及倡导之功。民国时期,他任警察巡长,利用武术降恶惩强,得心应手,展现出其精深的身手根基。1930年之后,在盖平城北红旗园子村的“北大庙”创办拳房。1939年,日占时期,为了能在困难的形势下继续教授中华武术,桑师傅去省城领取了奉天省武道振兴会盖平分会的执照,以会长及武术教习身份,公开传授传统武术,学员来至各阶层,主要有“国高”学生以及社会人员,以后学员中多有名家闻名于世。桑永茂师傅能在日本侵占期间,坚持传授武术,实为难能可贵,其武功之高和被当时人们所认可的程度,当今被人们回忆起来,仍旧津津乐道。

1945年光复后的10月间,在盖州城内兴隆寺(上帝庙偏东对面),建立盖平县武术馆,馆址在南关道西福建会馆也叫海神庙院内,桑永茂任教习一职。当时从学的成年人有张斌、蒋德芳、王秉初、富景宏、王永涛、杜树奇、刘瑞天、陈馥尧等,还有张洪飞、芦士宣、宋俊声、李建纯、王立身等十多个小学生。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山东烟台郝氏梅花螳螂拳师贺先隆在盖州传艺起,到桑永茂继承振兴,其弟子传人中涌现出很多拳家名手,有参与当年多部影片拍摄武打设计兼演员的李希义和李玉祥;有1947年8月15日在辽宁沈阳国际体育场武术比赛中,获得优胜锦旗的富景宏;还有任当时比赛组织的参议职衔的大弟子王秉初、上世纪八十年代取得国家武术二级裁判员称号的王英麟、长期在沈阳劳动公园武术场地授徒的何文风、八十年代中期在盖州成立的辰州业余武术社的于希广、九十年代考得国家一级裁判员、武术段位五段、现任武术研究会主席的徐贵宏等,都是桑永茂的门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桑师傅弟子简瑞海的侄子简增蛟,后来被国家武术队选中,后成为世界刀术冠军,现在美国发展。

盖州解放后,桑师傅积极参加地方革命工作,曾被任命民主政府的村长参加。以后县政府组织了砖瓦盆的工人(大部分是山东人),成立了窑业工会(盖平县制砖厂的前身),在工会领导下创办武术队,桑永茂任教练,经常以武术、龙灯舞的表演形式参加基层单位各种形式的会议和集会。桑永茂一生,谨慎处事,平易近人,豁达有度。对求教者皆以礼相待,并告诫习武者重武德。他常说:“武功可以健身强国,振兴中华,但不能倚强凌弱。”

在那群众斗群众的特殊时期,因为桑师傅当过旧时代的警察等原因,亦免不了受到打击、管制等磨难,好在弟子黄福生,当时是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师傅保护,使桑师傅躲过了多次非难。

桑永茂拳师在授徒习武间隙,曾经念叨:多半辈子了,死了就是一辈子,吾学到的各种拳械一百余套,又有什么用呢?考虑武术传承口耳相传总有遗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桑师傅别有一番苦心,按照徒弟悟性、身型、文化及各方面衡量,把他所学的全部武术套路,分别传授与几位徒弟。其留传给徒弟们的手迹拳谱各不相同,现在众弟子经过收集其留下的笔记本中亲笔记载的拳术、器械及对打套路等,通过统计,已逾百十余种套路的拳谱,其中缺失套路中动作名称,而存名目的器械有:双手戟、双板斧、双捶、双钩镰枪,单刀拐子对花枪、单刀盾牌对花枪、九节鞭对花枪;还有没写完的半趟“竹节钢鞭对花枪”等;拳术存目有:大圣拳(即猴拳)、燕青拳、梅花拳、地清巧腿拳等等(存目中的拳械谱,可能哪一种套路,在没有收集到的笔记本拳谱中另有存在)。经历清末民国之桑永茂拳师,壮年之后又历经“日占”时期、“国共”战争、社会动乱环境等,其能继承下来这么多的武术精粹,当今国家又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众多弟子中,武术研究会副会长王振明是继承先师武术套路较多的佼佼者,武术研究会副会长桑启润是先师的嫡长孙亦演练不辍。王振明、徐贵宏、桑启润、简瑞海教习梅花螳螂拳数十年,传授过很多的学生,有学生考取了沈阳体育学院,不少人在省市举办的武术交流表演中获得奖项。

1980年5月18日,桑永茂师傅病逝于次子家中,享寿84岁。

1996年10月1日,盖州梅花螳螂拳传人于市政府招待所会议室,举办了缅怀先师桑永茂百年诞辰的聚会,省内外百余门人相聚,会后大家一同去了先师陵墓参拜,又在市政府招待所门前做了一次即兴表演,大家共同演练了门内的拳法套路以及刀、枪、剑、棍、大刀和双人对打等。师傅留传于盖州螳螂拳,拳术价值极高,如当年贺先隆师祖到盖州开办拳房授徒,时常表演的是梅花螳螂门小呼延拳。此拳手法多有长拳短打,而且连贯,窜跳出入,闪赚腾挪。一出手连续五击打,顺序是:劈、挑、漏、崩(掸)、圈,全部用右手,左手只起防法及采、封作用。步法是随着手法动作,小步往前滑串(托步),使对方无法躲闪,此五连击手,连续如暴风骤雨,一气呵成,此套路的风格,当今已经不多见了,好在盖州得以保留下来。

时代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武术亦越来越有被人们淡化的趋势,先师的荣耀渐渐地已变成了我们的记忆和闲聊的话题。仰视先师的成就,应成为我们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并进一步去促成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和重视。

附录:从贺先隆师祖算起,梅花螳螂拳在盖州地区已有90多年的历史,树大分枝散叶,至现在的梅花螳螂拳传人已散布在辽南各地以及辽宁沈阳、鞍山、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我们根据先师生前讲述,并依据其他材料,而记其梅花螳螂拳师承系统如下:

祖师:王郎,被称侠盗、于七、善和禅师等名称,其实是一人。即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于七,栖霞人。

第二代李秉霄,别署升霄道人(郝氏曾称两涧山道人),莱阳碗底(今万第镇)小赤山村人。晚年著有螳螂拳谱《罗汉行功短打全谱》,即乾隆二十七年手写本,拳谱内只有其本人序文,但此谱已亡佚(所谓有两人的序文版本,都是咸丰后被改编的)。好在道光本《棍棒鞭全谱》中多有存留,而乾隆本在咸丰五年被卢乡(莱阳)人弗遑道人增补之后,名之《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其中有原著和改编者两人的序文。

第三代赵珠,字启禄,莱阳大赤山人。

第四代梁学芗(?~?),字书圃,莱阳与海阳交界地榆山夼村人。

第五代郝宏(1865―1914),字莲茹(其次子五虎之首:郝恒禄秉承郝氏衣钵),牟平县庙后村人。

第六代郝恒禄(1887--1948),字绥唐,牟平县庙后村人。

第七代贺先隆(1890―1946),名先隆(名被讹音“善龙”),字不详,牟平县姜格庄人。从盖州回老家姜格庄十余年之后,清剿队收买其入伙而不遵从,之后,被暗中枪杀(其儿子辈,名范“传”字)。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3

(一)武术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首先奋起抵抗的保安部队,他们的武器装备比较差,但他们的战斗士气并不差,敢于面对强敌人展开拼搏。这支保安队有一套武术搏斗的训练教材,是著名武术家褚桂亭和傅剑秋一起编著的《国术教范》,褚桂亭他俩亲自培训部队的骨干教官,然后在军中推广搏斗拼刺的武术,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三年的训练,终于在淞沪保卫战中发挥了作用。

褚桂亭1925年前曾在杭州担任孙传芳军队的武术教官。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名声大振。1930年去南京教拳,受聘于国民政府军政部担任武术教官,训练国民政府军队的军官。同时还担任警官学校的武术教官、国民政府侍卫队的武术总教官等职务。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国术的推广,在省市、在军队、在学校开办国术训练的课程。由于褚桂亭在武术界有广泛的人脉,军政部等部门经常请褚桂亭介绍一些武术家到各部队或国术馆担任国术教官或教练。民国二十三年(1934),褚桂亭介绍傅剑秋到无锡,在江苏保安队担任武术教官。

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日深,尤其翌年“一・二八”事件,让褚桂亭深知中日必有一战,他早有报国之心,作为一个武术家,他能做的是强健国民体魄,提高他们的尚武精神与搏击技能。因此,他介绍傅剑秋到保安部队后,当傅剑秋与他商议怎样训练部队的国术时,他义不容辞地帮助傅编写教材,并亲自去无锡帮助培训骨干教官。

傅剑秋也是有名的武术家,同是李景林的弟子,是褚桂亭的师弟,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上一同担任监察委员。褚桂亭介绍傅剑秋到江苏保安队担任武术教官后,傅剑秋感到保安队装备比其它部队差些,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需要对士兵加强作战技能训练。而褚桂亭曾在孙传芳等部队当过教官,有训练士兵的经验,所以傅剑秋请褚桂亭帮助指导训练兵士。在这一背景下,两人合作编写了一套教材。以五形拳、形意连环拳和形意刺枪术、形意劈刀术为主,针对士兵作战特点,抽取武术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核心内容(“奥妙要诀”),编写了以形意刺枪术和形意劈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以训练官兵。先抽调骨干进行面对面培训,学习毕业的官兵再被派到各连队施教。此后,江苏保安队的官兵统一使用《国术教范》来训练。以后,褚桂亭又利用军政部武术教官之便,培训一批骨干教官,推广这套训练教材,使这套武术教材也在国民政府警卫部队等队伍中传开。形意拳在当时已有比较普遍的传播,加上《国术教范》精简实用,易学易用的特点,所以推广起来较为顺利,对这些参与训练部队战斗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些年,这本《国术教范》在山西省一个王姓人家中发现,傅剑秋的孙子傅占奎、傅占民得知消息后登门协商,得到了这本珍贵的教材。几经战火得以留存的这本教材才重见天日,让我们记起了这段历史。

这本《国术教范》,封面有“致庄题”三字(编者:据傅占民先生文,“致庄”即项致庄,当时江苏保安大队的一位处长),封底已残破,尚可见有“任邱褚桂亭宁河傅剑秋合著”的署名,还有“江苏省第二区公民训练师……”、“无锡艺海美术印……”等残句。全书共32页,长宽约18x13cm,这个尺寸,应该是当时出书者考虑便于读者衣服口袋中携带。

(二)《国术教范》的一些特点

一、《国术教范》强调了武术在热兵器战争中仍有一定作用。

在教范《绪论》中简要讲述了武术在现在战争中作用:

“近今火器日精,射击远速,其势猛,其效大,实占战斗中之大部分。然遇密雾暗夜,风雨交来,或为地形使困或遇剽悍之敌,又非近战不可者,是根刺枪也,劈剑也,军队中又有此种近战之技术,待其动作简陋,沿而不巧,求之实际,恐不能断其必能应用也,矧乎彼我交锋,技巧者先,血肉相搏,体健者胜,武术一门,陆离光怪,电掣风驰,动作敏捷,神乎莫测,徒手教练,体操可代,持械教练,劈刺兼能,既可制敌,复可强身,合古法与今法,为一家融体育技术为一种,省时间之虚靡,保国粹之沉沦,诚一举而所得也,军队中又为乌得不揉,兹分编述其动作如后”。

二、《教范》智慧地运用传统语言鼓舞士气,提高士兵的心理素质。

《教范》第四节“四梢说”:“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日梢,四梢用力,则可变其常态,能使人生畏惧焉”。“一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四轮旋转,敌胆自寒,毛发虽微,催敌不难。二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肉坚比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微,全敌丧胆。三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踢,气势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四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还有如,“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丹田气抱,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胁,出入不乱,是谓之三抱”等。又如,“突刺者,用步枪按其动作,直冲直入,有进无退,旁若无人,以歼灭敌人为目的;滑刺者,亦用步枪,按其动作,忽进忽退,连贯缠绵使敌人无隙可乘”。这样的语言在其它武术书中不多见,但用于军队的培训教材中,有其独特的功效。

三、传统武术在训练部队时,结合军队操典特点,易于教学。

如《教范》在教授武术动作时,采取1、2、3口令式指挥,士兵易学易记。如:“各式于开式以前,如立正半面右转诸姿势,俱按现行操典草案规定实行之,然后如拟练五行拳时即下开式口令,口令下达既喊(开式数――1-2)此后即成三体式矣,但练习纯熟,即免去一二之分解动作矣。”枪刺说明,“本教范刺枪术,分为两种,一种用步枪,为磨练腕力,预备冲锋,实际应用。一种用木枪,为素日考比成绩优劣”。“口令下达法,即喊(预备用枪数――1――2――3),此后即成预备用枪姿势,但练习纯熟,即免喊一二三分解口令,即喊,预备用――枪,可也”。

四、《教范》讲究实战实用,不尚花哨。

《教范》将传统武术形意拳、器械中最核心精华的动作提炼出来,作为教范的基础,便于举一反三,在搏斗中取胜。如第三节连环拳说:“(三)拳法以应用为主旨,连环,可以连贯,五行拳,因时措用,握之为拳,伸之为掌,故又可变为连环掌,出乃徒手之应用也,无论枪刀剑棍,皆能刺劈砍打,以应用,此乃手势之变化也,故各种器械均可包括无遗,则变化之技俩,岂浅鲜也。”

在五行拳的基础上,《教范》第二章第八节,又将基础的技术总结提高,编排成八式拳。“八式拳之开式也,与五行拳不同,此拳约十三动。”打至十三动,“再如来时打回,即完成该拳之套路矣”。将形意拳的精华串联起来,又可独立成套,简单不单调,简易不低级。

第三章刺枪教练。分步枪、木枪两种训练法,内分四项,突刺、滑刺、对刺、乱刺。“本劈刺教练,为求速成起见,特将用途,动作,混成一说,一则省却笔墨,简而易用,二则引起学者之兴趣,故先下想定敌人刺我之方向及部位,以为练习动作之标准,而为教者之捷鉴”。其用枪姿势三动;突刺,三段各四动;共十二动,滑刺,十一动。确实是简而易用,又是学武的捷径。

第四章劈刀:“今所述劈刀,以五行拳为础,即劈钻崩炮横,五势是也,其姿势简单,易于学习,盖刀之奥妙要诀,不外乎戳手剪腕劈刺击撩等法,是刀不取姿势之美观,但求实际之应用,故多取藏腕式,(亦名藏刀势)使敌我者,无所施其技也。”

(三)《国术教范》之意义

一、《国术教范》承载了一段抗战的历史。这本小册子,是国民抗日部队的武术训练教材,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不如日寇的情况下,坚持抗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技术的准备。《国术教范》写下了那个时代中国武术光辉的篇章。

二、《国术教范》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它不是正式图书发行的书刊,印刷量不会很多,几经战火,能留存于世的只发现一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物,对中国武术的研究是一本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上世纪初,火器传入中国后,步兵的训练大多采用德、日等西方列强的步兵操典法。《国术教范》既保持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又吸取步兵操典一些特点,“中西结合”。在当时中国军队的训练方法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有其研究价值。

三、《国术教范》对思考武术的定义有帮助。它是热兵器时代的武术教材,对我们正确认识武术在当今时代中的作用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重新评价“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功能已无用武之地”的论点,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国术教范》对武术的教学有启迪作用。它提倡武术“简而易学”,它浓缩了形意拳、浓缩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奥妙要诀”,是“为教者之捷鉴”。它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训练出能够很好运用武术技击技能去消灭敌人,保卫家国的战士。这种科学编排和合理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4

八路军流动工作团,是随着以山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而组建的军工企业,它为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提供武器装备。为适应游击战的需要,队伍跟随主力部队流动,故称流动工作团,也誉为“驮在驴背上的兵工厂”。全团有一千多人,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从欧洲回国的留学生,有从南洋归来的华侨,有国内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有大城市工业产业的技术人员,也有根据地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其中著名人士有100多位,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室的研究生郭栋材,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华清、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程明升,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系的陆达,燕京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张芳,北平大学工学院的毕业生郑汉涛、牛治华,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学生高源、李守文,天津北洋大学毕业的陈志坚、孙艳清、张培江、刘致中、牛宝印、齐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唐英之,天津河北工学院毕业的张浩、张温如、王锡嘏、耿震、李非平,云南大学采冶系毕业的李树人,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宋宗景,山西大学工学院毕业的席永先、宋宗恕,东北大学毕业的赵云鹏,天津女师学院毕业的柴毅,山东大学毕业的高广平,武汉大学毕业的林溪,河南大学毕业的张志青,上海雷氏德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毕业的唐成仪等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身在富有家庭,为了抗日救国而抛弃舒适的生活,离开优越的环境,不远万里,远渡重洋,从国外或大后方爬山涉水,投奔到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生活艰苦的太行山区,同当地民众艰苦奋斗创建抗日根据地,从事对敌武器的研究与制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一曲“科技救国”的新篇章。

从大砍刀到枪械的研制

抗战初期,由于八路军的迅速扩展,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凭着大砍刀、长矛梭标与日军拼杀,不少人壮烈牺牲。身为流动工作团领导人的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急战士所急,他以曾在德国、苏联学到的军械制造知识,从根据地的客观条件出发,很快设计出我军步枪的结构图,召集黄崖洞兵工厂厂长程明升、梁沟兵工厂厂长陈志坚、工程处工程师郭栋材、唐成仪等一批科技人员研究在兵工厂制造步枪的问题,并责成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具体组织实施。刘贵福原为太原兵工厂造枪分厂钳工,有13年的制枪经验,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时,他带领15位技术骨干投奔到根据地兵工厂,先后任技师、副厂长。他接受任务后,在刘鼎部长的指导下,吸收了捷克式、汉阳式、三八式等国内外步枪的优点,从黄崖洞兵工厂的技术、设备、物资条件出发,立足于适应我军游击作战的特点,经过反复试验,于1940年8月1日研制出一种重量轻、体积小、射击精度高、便于战士携带、使用灵巧的新型七九步枪。这种步枪比普通型步枪短10厘米,形似马枪,故取名“八一式步马枪”。造枪用的钢材,取之白晋铁路,民兵于夜间破路拆卸的铁轨,运往兵工厂。全枪仅3.36公斤,采用三棱刺刀,机动灵活,实战效果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枪。从此,流动工作团的各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源源装备部队,在抗战期间共制造出这种枪一万多支。八路军战士有了这些新式武器如虎添翼,在战场英勇杀敌,越战越勇。八一式步马枪的作战威力,不仅在抗战中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而且也优于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造的步枪,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总司令在视察战利品时,拿着阎锡山军队的美国造的步枪说:“这不如我们造的适用,如果我们不是道轨钢会比这更好”。

从手榴弹到炮弹的研制

手榴弹是抗战中八路军使用最广泛的杀敌武器,这是因为太行山区煤、铁矿产丰富,手雷弹制造技术比较简单,又易于普及,兵工厂、游击队、民兵都能制造,八路军战士几乎人人都配有手榴弹,但手榴弹投掷距离短,只适应近战,且杀伤力不强。1940年百团大战,我军缴获了一批日军在山地作战中具有较强杀伤力的掷弹筒(五o小炮,即口径为50毫米的追击炮),彭总指示流动工作团要抓紧研制。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掷弹筒很快仿制成功,但五o炮弹难以制造,主要是缺少铸造弹体的灰生铁。外购在敌人严密封锁下根本不可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时为流动工作团工程处副处长的陆达挑起了这一重担。当时陆达年仅26岁,从小生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934年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了即将届满的学业,在旅德华人抗日联合会的帮助下,年底随杨虎城将军考察团乘船回国,投奔延安,参加了抗日大军。1939年,陆达被调往战争前线,参与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建设。为解决生产炮弹的原料,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他深入武乡县柳沟铁厂进行试验。柳沟铁厂原是一座采用当地矿石冶炼生铁,铸造铁锅、铁壶、犁铧等农民生活用品和农业工具的工厂,抗战开始后逐渐增加了手榴弹、地雷等军用品的生产,成为流动工作团的一个重要兵工厂,高源在此任厂长,六旬炼铁专家张华清任技术顾问,故炮弹批量生产的试验定在这里进行。炮弹结构比手榴弹复杂,它由引信、弹体、弹尾、尾翅等部件组装而成,这些部件的连接主要靠螺纹丝扣,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而柳沟铁厂冶炼的生铁是白口生铁(碳化铁),硬度高,质地脆,不能切削加工,如何软化白口生铁,使其能切削加工,成为能否制造炮弹的关键。为攻克这个难题,陆达日夜守候在炼铁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试验,他运用从国外学到的德国式白心韧化技术原理和美国式黑心韧化技术原理,同武乡地区传统的生铁焖火技术相结合,在技术工人孙兆喜等人的配合下,改造了土方炉,创造了火焰反射加热炉。将生铁铸造的炮弹毛胚置入炉内焖火,使弹体表面软化,以达到切削加工的要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自1941年4月起,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开始了炮弹的批量生产,当年出产炮弹4万多发。车工甄荣典就是在车削炮弹中,以质量好、数量多、班产达480发的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王”,荣获边区劳动英雄称号的。黄崖洞兵工厂制造的五o小炮和炮弹,每年可装备16个团,使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火力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起点。1942年,他们又开创了八二迫击炮和弹的生产,大大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

从黑火药到现代火炸药的研制

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宋朝开始用于战争,一千多年沿袭不止。抗战初期,八路军的地雷、手榴弹、枪炮等多数仍用它装填,虽然能杀伤敌人,但威力有限。为了提高作战能力,我们的科技人员从1940年开始,就着手研究现代火炸药的制造。现代火炸药的主要原料是硫酸,它是化学工业的产物,其制造工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接触法,装置复杂而又需要细白金粉做触媒;二是铅室法,工艺虽简单,但需要大量的铅板建造铅室。根据地既无白金来源,也无铅板可取,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我们的科技人员依据硫酸的制造原理,就地取材,探索新的制造工艺。1940年7月,晋察冀工业部技术室主任张芳和化工技师张奎元,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的老百姓用以盛水和储粮的陶瓷缸,具有良好的耐酸腐蚀性能,便以它代替铅板,垒成缸室,创造了用缸室法取代铅室法制造硫酸的成功。1941年5月,化学工程师王锡嘏、张浩,火药技师王化南、白英、焦逢春等在黎城县白布焦寺,采用缸室法建成了制造硫酸的化工厂,开始了硫酸的工业性生产。硫酸是火药之母,它的问世,使现代火炸药走进了八路军的武器库,无烟发射药、硝铵炸药使我军的炮弹、枪弹威力大增,抗战后期,我军生产无烟火药15400多斤,硝铵炸药23500多斤,给日军以严重打击。

在火炸药的研制中,火药技师焦逢春是一位功不可没的英雄,他在抗战前曾是民间爆竹匠,家族祖祖辈辈都在山西洪洞县以做鞭炮和焰火为生,从小学会了一套制造黑火药的传统技术,1937年冬,他跟随叔父教子富、教子学全家七口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专门制造填装手榴弹的黑色炸药。1939年,由于制造技术出众,他们被调到了流动工作团,教子学任火药技师,焦逢春任火药技术员,参加了现代火药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焦逢春的两个叔叔和妻子都先后牺牲于爆炸事故中,唯一的儿子也因触碰废炸药而被炸死,他自己在试验中多次受伤,但他为了探索火药的生产规律,毫不退缩,把从战争中收集到的国内外各种炮弹,冒着生命危险一一拆卸、解剖,留做样品,放入一个特制的小箱内随身携带,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与这个“宝贝箱”从不分离,经过苦心研究,终于掌握了各类炮弹的结构与性能以及雷管、底火、引信等火工品的特点,并在郑汉涛的指导下,编著出版了《炮弹》一书,为炮弹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产和试验时,凡发生哑炮、漏药等问题,都要请他去“查病因”、“动手术”,排除故障,因而被称为“火工品的外科医师”。由于多次负伤,加之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焦逢春在抗战胜利后不久便不幸离开了人世。

从作坊式生产到企业化管理的探索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5

关键词:河北高校地域性传统武术可行性

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发源于河北省的有50多个。现存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沧州的劈挂拳、八极拳、燕青拳,廊坊的通臂拳、八卦掌,保定蠡县的戳脚,邯郸永年的杨式、武式太极拳,邢台的梅花拳、衡水深州的形意拳等,其中邯郸永年的杨式、武式太极拳、沧州武术、邢台梅花拳和沙河藤牌阵已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拳种在本区域具有群众基础雄厚、习练者众多、易于发展的优势。高校作为武术运动传承、发展与普及的一块重要阵地,对地域性传统武术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可根据这一规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本地域内的拳种作为武术教学内容,使之进入高校的体育课堂,以满足大学生对习练武术的需求。

1.河北省地域性传统武术的自身优势

地域性传统武术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定生成空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河北省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政治和军事等造就了河北浓郁的武术文化、丰富的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在这样的氛围中,河北高校理应充分利用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把地域性传统武术引入高校体育课程。

1.1河北省拥有着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

河北省作为燕赵故地,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武术在社会当中的群众基础极为优越。因此,河北省拥有武术之乡的美誉。这是与河北的历史相联系着的,早期的神农氏伐斧、燧之战,蚩、黄涿鹿之战,以及炎、黄阪泉之战等,皆爆发于河北省境内[1]。另据《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黄帝通过教武“振兵”、“习用干戈”,可见那时古代所称之“大战之术”的武术,就在河北萌芽了。假如从西周倡导的农民“一时讲武”算起,河北武术已有三千余年历史[2]。

1.2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武术资源

在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名单中河北省就占有3个地方,其中有沧州、邯郸的永年、邢台的南宫市。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有50余个发源于河北省。现存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八极拳、劈挂拳、八卦掌、燕青拳、通臂拳、梅花拳、戳脚、形意拳、六合、太祖、秘宗、功力、飞虎、昆仑、八盘掌、螳螂、地躺、昆吾剑、青萍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形意、苗刀、翻子、少林、埋伏、花拳、杨家枪、短拳、阴手枪等,在太极拳流派中的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太极拳都发源于河北省。其中沧州武术、邢台的梅花拳、邯郸永年的武式、杨式太极拳、沙河的藤牌阵已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中有着极为详细的记载,河北省于1985年挖掘整理传统武术汇编的《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中,收集整理出近70多余种武术拳种。

1.3传统武术在河北省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传统武术在河北省开展范围很广泛,群众基础很深厚,如沧州仅在校学生习武的已有十万余人,其中深县组织了6个武术辅导站36个训练点,并带动了196村恢复了练武活动,而且建立了自己县的“武术节”,举办武术学习班,献技、献艺、献资料,积极挖掘整理武术、名人轶事、传秘诀口、史料,等等[3]。

2.河北高校开设地区性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探讨

2.1河北省各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拳种分析

将河北省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每一区域由几个城市组成。北部有张家口、唐山、承德、秦皇岛四个城市,中部由廊坊、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组成,南部由邢台、邯郸组成。各区域高校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选取本区域的武术作为教学内容。北部地区张家口高校开设八极拳,唐山开设形意拳、通臂拳,承德开设查拳,秦皇岛开设八卦掌;中部地区沧州的高校开设劈挂拳、八极拳、燕青拳,衡水深州的高校开设形意拳,保定开设戳脚,廊坊开设通臂拳,八卦掌;南部邯郸开设杨式、武式太极拳,邢台开设梅花拳和藤牌阵。

2.2河北省各高校所开设内容的设置

根据当前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所开设内容应结构简短,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便于学生接受,依据当前的初级套路,建议动作设定在30个左右为宜。

2.2.1在内容的设置上动作应突出技击性

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传统的习武目标十分明确,攻防技击性最为突出,所采用的练习形式都是“打练”结合的形式,因此,技击性较强的传统武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

2.2.2在内容的设置上应突出武术的地域性

武术有着“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每个地区又有不同的武术拳种。如河北省沧州只开展劈挂拳、八极拳、燕青拳,邯郸永年开展杨式、武式太极拳,廊坊开展通臂拳、八卦掌,邢台开展梅花拳,保定开展戳脚,衡水开展形意拳,等等。依照就地取材的原则,本区域只开展本区域的武术,先发展本区域的武术,最终使河北省的武术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景象。

2.2.3在内容的设置上应突出拳种自身的特点

武术拳种繁多,每个拳种的拳理、技法特点都不一样,在内容的设置中应注重各拳种的自身特点。如杨式太极拳动作舒展简洁,沉稳轻灵,中正圆满,庄重浑厚;形意拳的特点是朴实简练,步稳身正,劲力充沛,沉着稳固。言语中所说的:“迈步如行犁,落脚若生根”,“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等,这些都形象地反映了各拳种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只有保留了各拳种的自身特点,学生才会喜欢它,武术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2.3河北省各高校所开设传统武术内容的练习形式

在练习形式上应遵循传统武术练习体系,以基本功为基础,先学武术套路,熟练后逐步讲解每个动作的攻防技击方法,并把套路拆为散势,这一程称之为“拆手”。然后两人按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演练,此过程也可称之为“递手”或“喂手”,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随意的对抗性练习,进一步提高攻防实战的能力。

3.结论

河北是武术大省,有着丰富的武术资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聘请武术名师来校进行指导和任教。由相关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对河北武术拳种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组织编写适合在高校开展的正规的传统武术教材。同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加强舆论宣传,促使地域性传统武术在高校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万春.河北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76-78.

[2]张绰庵,韩红雨,马振水.河北民间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48.

[3]张绰庵,韩红雨,马振水.对河北民间武术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0):29-31.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6

之所以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战争在许多时候,连创造奇迹的人都认为这是奇迹,而且这一奇迹即使后来能再次发生,我们也不能为此而降低为了创造奇迹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准备以及斗争。话说,步枪打飞机,就属于这样一个话题。它不是正规军事组织的一个标准战法,即使是在民兵组织里,许多时候也只是配合其他防空力量或者成为补充。但有关它的话题却总是不断,原因很简单,它创造了奇迹。不过,时间久了,奇迹一再被神化,就更不着边际了!这就宛如平头百姓总是相信包青天却不相信实实在在的体制一样,属于过分相信精神原子弹的类型。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挑起这个话题,是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个系统的论述,权作抛砖引玉。

影视剧掀起讨论热潮

话说近些年影视作品中多有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极为震撼人心的画面。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从视觉效果来说肯定相当的震撼,最新上映的当属2013年盛夏发行的国产影片《同心》。该片讲述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宁夏同心县,并且帮助回族群众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回族自治县的故事。在剧中便有红军使用步枪将敌军飞机击落的镜头(红军长征中真有用步枪击落国军飞机的战例,而且不止一次,后面有详述)。而在2012年美、韩合拍的史诗性影片《我的征程》中,同样有步枪击落敌机的镜头。影片中,被朝鲜籍士兵救出的中国抗联女兵神席拉,为了报朝鲜士兵救命之恩,在日机来袭时原地不动,直接用步枪瞄准迎面俯冲而来的日军战机,最终一枪将敌机飞行员毙命,飞机坠毁,而自己也被敌机击中殒命。相对于《同心》,该片更有国际影响力,而影片中击落敌机的士兵,居然是中国抗联女兵,饰演者是中国女星范冰冰,应该说这代表着韩国电影追逐中国市场的雄心。

2006年英美合拍的大片《空战英豪》中,男主更是在和德国飞行员平行飞行时手持左轮手枪打死德国飞行员,从而导致敌机坠毁(二战中就有美军飞行员用手枪打死日军飞行员导致飞机坠毁的战例)。在1988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第一滴血3》中,更是有兰博驾驶坦克用坦克机枪将苏联人的直升机打爆的火热场面(二战中,德国坦克驾驶员曾用坦克炮击落过苏联攻击机)。当然,在美国的文学乃至影视作品中,大量存在着战机被步兵武器击中而造成人员伤亡乃至战机被击落的范例,比如美国小说《迷茫的入侵者》中,主人公驾驶a-6攻击机时,他的轰炸手就因为主人公在返航时采用低空飞行方式而被越南农民的步枪给击中,造成颈部中弹,最后死去!在美国电影《捍卫入侵者》中也有类似镜头,1名越军的士兵手持莫辛纳甘步枪一枪击中1架a-6攻击机的驾驶员,当场导致该机坠落。以越战为背景被越南步兵武器击落的美军战机电影实在太多,恕不一一举例。

近年来上映的反映步枪击落飞机的电影,大约要数2007年上映的美国大片《狙击生死线》了。剧中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狙击手史瓦格利用狙击步枪击中了直升机的主螺旋桨,从而导致该机被摧毁。不过,如果说上述影片基本都是步枪或者狙击步枪,那么美国经典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中,德军几架低空飞行的敌机用机枪扫射街道,而巴顿将军当着英国将军的面从阳台上跳了下去,推开士兵的阻拦,直接站在街道上,而且是站在敌机射来的两道弹雨之间,向敌机开枪。气势很壮观,不过没有击中或者击落敌机而已。

更为让人“震撼”的“打飞机”电影,当属朝鲜1953年拍摄的《对空射击组》。该片中男主朝鲜人民军战士金万植一人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创造性的战斗行为,在一个月之内就使用步兵武器消灭了11架美帝国主义的飞机。而在6个月之内,朝鲜人民军的对空射击组就总共击落了1155架敌机,“从而粉碎了敌人的空中优势,揭穿了美帝国主义空中霸王的实质,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有类似的桥段。在都梁小说《亮剑》中,讲到中国台湾空军的4架FB-26“蚊”式战斗轰炸机就因为大陆方面在两岸对峙初期没有任何防空力量,大摇大摆地进入大陆进行例行侦查轰炸。谁知道台湾战斗轰炸机遭遇的却是“诡计多端”的S师的李云龙。李云龙利用地面的露天弹药库做诱饵,在附近布置了一个师的轻重火力组成的防空网。虽然只有冲锋枪以及轻重机枪,但进行俯冲攻击的“蚊”式轰炸机却因为进入俯冲阶段很难改变航线,所以在上万支步兵武器的打击下,最终击落敌机1架,击伤1架。

如上这些影视作品或者小说基本强调的是,这些被击落的战机都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尤其是前面几部影视作品上映后,在报纸以及网络上掀起了步枪究竟能不能击落飞机的讨论热潮。当然,为这件事起发酵效应的还有2011年《朝鲜日报》报道的韩国士兵向韩国亚洲航空公司1架载有119人的空客a320客机开枪射击的报道:2011年6月17日,韩国亚洲航空公司1架载有119人的空客a320客机在从中国成都飞往韩国仁川,当客机下降距仁川国际机场几十千米时,2名驻守在乔桐岛的韩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误以为该客机是入侵的朝鲜战机,于是用自己的K2步枪射击,10分钟之内发射了99发子弹。最终该客机并未中弹,但却掀起了步枪打飞机热潮的新闻噱头。不管是许多专家教授还是一般百姓,似乎对步枪打飞机都报以无限的嘲笑,而后面更多影视剧的加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事件。毕竟韩国士兵的步枪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伤害,而影视剧却又神话了步枪打飞机,那么到底该相信谁呢?

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

如果说如上基本都是杜撰或者没有实现的故事,那么在实际的战争中,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例子似乎并不少。比如在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11年后,1914年8月22日,英国飞行员瓦特福尔中尉驾驶的1架“阿芙洛”-504型轰炸机成为不幸第一架被步枪击落的战机。不过,考虑到那时候战机的飞行速度以及材质,相信大家都认为这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在1909年利比亚爆发的土意战争中,也有土军士兵用步枪击落敌机的记录。

中国第一个使用步枪击落飞机的记录者出自中国工农红军一名叫做王文礼的战士。1932年7月下旬,正在瑞金工农红军学校学习的王文礼看见3架国民政府的战机对工农红军学校进行俯冲轰炸,一阵狂轰乱炸加扫射后,4名红军学员当场牺牲。怒不可遏的王文礼于是用1支法国产步枪,对准再次进行俯冲攻击的战机进行迎面射击,第一次射击没有击中,第二次则一枪命中飞机油箱。敌机瞬间冒出了浓浓黑烟,栽倒在地上,瞬间爆炸起火,机上3名乘员全部丧命。其他两架敌机一看形势不妙,立刻调头逃跑。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在得知此事后,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授予王文礼“英雄对空射击手”的称号,并且在主席台上亲自为他戴上了一枚银质奖章。在这枚奖章的背面,就刻有“英雄对空射击手”的字样。这枚奖章被王文礼的后人于1979年捐给了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至今保存在该馆的土地革命博物馆当中。

在长征途中,红军也曾用自己简陋的武器击落过6架部队的飞机。长征中的红军自然不会拥有防空武器和重型武器,能击落敌机的自然只会是步兵武器。1934年11月24日,红一军团更是在湖南道县在与敌薛岳、何健、白崇禧部展开激战时,将从南昌中央空军调来的第三中队1架编号为709的敌机用步枪击落,并俘获了两名飞行员谢廷藩、魏德。其中,谢廷藩是中央航空学校的高材生,同时还是黄埔六期生。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谢廷藩座机还是其他5架被击落空军的飞机,台湾方面的史料均能证实。如谢廷藩的记录是“江西云都人,出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于1934年11月再湖南宁远侦(察)炸共军(被击伤)迫降被俘殉国”。

在中共密云县党史办,有这样一段记录:1939年,由华北抗联改编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团长白乙化于1942年2月在密云县清白口东胡林一带阻击西路的4000余日军。战斗中,日寇派战机前来轰炸,压得八路军战士抬不起头。白乙化于是率林战士向敌机密集开火,最后,我军步枪打中敌机油箱,敌机坠毁于我军阵地前。由于当时白所在部和其他地方的八路军一样缺乏重型武器,所以士兵们还将飞机上的重机枪拆下来使用,而当地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着白乙化用兵如神的传说。

在中国抗战史上,最有名的用步枪击落敌机的战例,大约要数1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宋岭春用“三盖”击落1架日军战机的故事了。1943年9月份的一天,在山东栖霞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驻扎着八路军64团205连。当天早晨,正当战士们准备吃饭时,村边山头的哨兵向村子里发出了紧急防空信号。当时年仅18周岁的八路军战士宋岭春也和其他战士一样,迅速放下饭盆,拿起武器,立即向村边的山坡疏散,因为那里多灌木和沟壑。由于该山村附近就是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日军经常来这一带轰炸扫射,所以宋岭春并非第一次遭遇日机。也许是由于过去总是只能躲而不能反击的憋屈,这次宋岭春并没有采取过去那种趴着躲避敌机的姿势,而是朝天躺着。按照宋岭春的说法,即使死了,也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同时也便于观察敌机采取措施。当宋岭春看见4架日军飞机大摇大摆地飞过来,而且速度很慢、很低时,他突然产生了能不能打下来敌机的想法。毕竟日机距离地面的高度才一两百米,而宋岭春手中的“三盖”有效射程可达到800米。但是,区队长曾下令不许使用单兵武器进行对空射击,这样做有可能暴露大部队的行踪。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不能击中关键部位,比如油箱、发动机等,单兵武器对飞机的伤害可以忽略不计。

宋岭春在犹豫,但日军飞行员却给自己制造了机会:一架日机的飞行员居然探出头来寻找地面目标。打飞机什么部位有效果,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飞机知识的宋岭春自然不知晓,但只要把人击中,飞机自然要坠落这点他还是明白的。这架日机偏偏为宋岭春制造了这样的机会,该机不但直直向他的方向飞来,而且飞行员再次探出了头。早就持枪等着的宋岭春没有浪费自己的机会,直接一枪命中,该机失去控制坠毁在山坡上……宋岭春原本以为他会得到处分,没想到最后却是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接见了他,而且获得了“小英雄”的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依然有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1951年3月初,志愿军375团1连1排2班副班长兼机关崇贵在阵地挖了一夜工事。天刚亮,关崇贵所部即遭遇英军29旅一个营的猛烈攻击。关所在一连战士又困又饿,但仍英勇作战,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而英军的攻击不减反增。此时,美军十几架p-51也加入空中支援。由于过去几乎没有遭到过中国部队的地面射击,所以美军的飞行高度也很低(p-51可以实施零高度攻击,即10米高度时飞机的仪表显示是高度为零,但仍能展开攻击),几乎能掀起中国士兵的帽子。p-51的对地攻击对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在腾空而起的泥土中倒下,关崇贵端起了手中的机枪要向飞机开火,一旁的弹药手试图阻止了他的这一举动。因为当时志愿军中有这样一条纪律,不准对空射击飞机,因为轻武器对空射击一方面很可能没有战果,而且会暴露地面部队,可能会引来更多敌机的围攻,招致更精确的轰炸。这是中国部队在入朝参战初期,在不具备地面防空火力的情况下,用无数士兵的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所以纪律执行起来极为严格。但是,已经被硝烟包围的关崇贵却对他的弹药手大喊一声“大不了枪毙我”,随即开枪,第一次射出的7发子弹没有打中,一架美机见状反而俯冲向关崇贵。关再次射出7发子弹,结果接下来的情形连他都看呆了,这架p-51自己翅膀抖了下,机尾冒着黑烟栽进了山沟,然后是剧烈的爆炸声和一团冲天的火焰。美军飞行员虽然立即跳伞,但由于高度太低,没等到伞张开就被树枝给戳死了!

关崇贵本以为自己会得到严厉的处分,但逐级上报的打飞机事件最终得来的是志愿军司令员的嘉奖以及轻武器打飞机方法的认可!最终,关崇贵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记特等功。

抗战中,194师前身独37旅在“八一三”凇沪会战中,在上海闵行地区和日军作战时就曾用步枪击落1架向国军阵地低飞的日机。而在“一二八事变”中,19路军在上海抵抗日军进攻时,蔡廷锴将军的卫兵连曾在蔡本人的指挥下,分小组轮番向低飞的日机射击,最终也击落1架日机。而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傅仲芳第99军也有过用步枪击落日机1架的记录。

在苏联卫国战中,苏军士兵面对德国的空中优势,也多有用步枪进行集火射击的战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上,更为传奇的步兵武器击落飞机的故事,大概要数二战中缅甸战场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博格特少尉的经历了。1943年3月31日,在缅甸上空的美国B-24轰炸机副驾驶欧文・博格特少尉的座机被击中。在跳伞逃生时,他先是假装死亡,待到日机飞近想确认他的死亡时,用自己的配枪――m1911型手枪连开4枪,打死了日军飞行员。如果说步枪打飞机带有不可思议的意味,这个手枪打飞机除了当事人欧文・博格特,大约都会以为这是神话或者剧情故事。如果不限定步兵武器,飞机被地面武器打下来的奇迹事更多。比如淞沪会战中,1937年11月初国军从上海撤退时,国军高炮第41团11连于26日在浙江金坛附近掩护撤退的国军时,遭遇成“品”字形对地面攻击的3架日机。正当第一架敌机打开弹仓欲投弹时,早已瞄准敌机的11连6门20毫米高射炮一齐开火,瞬间打爆第一架敌机,而敌机炸弹立刻爆炸又殃及两侧的僚机,最终3架日机瞬间齐毁。该连连长梅映波被顾祝同召见,并奖励法币3000元。

在遥远非洲的贝宁,1988年曾发生一件更加神奇的事情,因为一架现代化的“幻影“战机被高尔夫球给击落了,击落地点是该国首都波多若夫的空军机场。事发时,机场临时工马蒂厄正在机场附近的球场练习打高尔夫球。与此同时,对面机场跑道上,空军飞行员龙宁正驾驶一架战斗机腾空而起。马蒂厄的高尔夫球鬼使神差地击中一只飞鸟,而飞鸟落下时刚好撞在马上起飞的战斗机的挡风玻璃上。龙宁吓得一身冷汗,忙拉动驾驶杆,结果飞机脱离航向,一下子撞在了旁边的一架战斗机,而巨大的冲击力又使得这架战斗机撞向其他的战斗机。最终,该国的6架战斗机全部被摧毁。

为何质疑步枪打飞机

虽然笔者列举了上述许多现实中的例子来证实步枪的确打下来过许多飞机,但时至今日,为何这一话题为何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其他媒体中不断发酵不断争议呢?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只需要理清楚如下几个问题即可:

第一,到底是步枪还是机枪打飞机。如上从影视作品和历史记载两个角度来陈述步兵武器对飞机的攻击,但实例中,既有步枪对飞机的攻击,也有轻机枪对飞机的攻击,比如抗美援朝战场中关崇贵用轻机枪打下来p-51。虽然都是步兵武器,但步枪和轻机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这里还需要对所谓的步枪做更进一步的定义,或者说,大家所理解的步枪打飞机,一般而言指的是单发射击的栓动步枪,即不能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实现再次装弹入膛的步枪,或者最起码也应该是半自动步枪,而不是现在一般士兵手持的最普及的突击步枪。因为这牵涉一个问题,那就是概率的问题。如果射速够高,理论上击中目标的几率就高,那么打下来的几率就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轻机枪打飞机质疑较少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是一队机枪对空射击把敌机给打了下来,尤其是面对喷气式以前的战机,这没有什么神奇的。苏联曾有数据显示,被击毁的德军战机有大约13%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毕竟二战中被地面武器击落的敌机数不胜数,虽说有地面火炮的原因,但高射机枪击落的数目从来不少。而且高射机枪无非是机枪的另一种用法而已,增大枪的口径,让机枪射界越大越好,最好360°,第三是尽可能采用多联装设计,而且有枪架打起来会比人工扶着机枪来的专业来的准确来得轻松。大家质疑步枪打飞机,其实更多的是质疑一发步枪子弹就能打下来敌机。

第二,打的是什么飞机。我们从步枪打下飞机的时间看,无论中外,基本都是在一二战以前,为何?当时的主流是螺旋桨飞机,不是喷气式飞机,其飞行速度慢、高度低。而且一战时的战机根本就没有防护装置,包括对飞行员、油箱、发动机的防护,基本都是在二战开始后各国陆陆续续搞起来的。即以在大陆战场抗战后期参加战斗较多的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美军眼中的“奥斯卡”式来说,该机虽然1941年以后才投入战场(这时,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几乎已经损失殆尽,虽然到1941年年底“飞虎队”投入了战斗,但毕竟制空权一直在日本人的手里),最高速度能达到515千米/时,但就和现在的战斗力不可能一直开加力去飞行一样,不可能一直处于最大速度状态,因为这意味着燃油会飞速燃烧殆尽,很快就得结束战斗返航,不然只能掉下来。更何况,在战场上步兵能击落的,一般都是侦察机或者俯冲轰炸机等机型(战斗机也不是不能轰炸,即使是“零”式战斗机也能挂2枚60千克炸弹,问题是那是捎带的功能,就和现在你不能指望“飞豹”成为中国空军夺取制空权主力机型一样,那不是它的主业),其速度往往是在较慢的状态。即以山东战场宋岭春当时击毙的日机飞行员来说,如果其飞机速度达到500千米/时以上,该飞行员的头伸出驾驶舱外会是什么感觉?中国高铁一般时速就是300千米,如果有人站在铁路旁边,感觉人都能被吸走,那么从时速500千米的飞机上伸出头……所以,宋岭春击落的敌机,其当时的速度大致应该在80~150千米/时或者更慢。此时,如果是射击水准高的战士,自然击中目标的几率很高。除了速度,高度同样重要。二战时期的水平轰炸机或者战斗机,其一般飞行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早就超出了步枪的最大射程,所以要击落战机,战机的飞行高度只能要求在500米以下了。这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射击手要看得清,第二,要有射击准确度的保证。

以日本“零”式、“隼”式以及97式轰炸机(中岛Ki-21)等来说,二战前期都没有自封油箱以及对发动机引擎和飞行员的防护,所以一旦击中这几个部位,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比如“隼”式,盟军飞行员的评价是很难被瞄准,但一旦被击中,哪怕只是一颗12.7毫米子弹,也会将它击碎或者使它着火。试想,如果一群中国士兵采取设伏等办法,等日机低飞时在其必经之地突然一大堆步枪齐射,那么飞机被击落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比飞机被鸟撞后才成事故的可能性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第三,射击方法以及射手的水准。对飞机的射击,显然和其他目标不一样,所以无论是步枪还是机枪,要射击飞机,都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飞机的运动速度以及估计运动方向,如果方向不变,自然容易估算出提前量,而不是射击在飞机的后面。由于战争中不可能指望飞机匀速飞行,而一旦飞机要俯冲,速度自然会更快,所以必须要判断飞机高度以及加速度后的飞行位置。同时,进行射击的士兵站位也很重要,应该选在飞机俯冲的方向射击并一直持续到飞机离开射击距离。而在射击方法上,即使没有重武器,对于空中的飞机最好采取集火射击来增加击中的概率。而集火射击,就会面临战功是谁的问题,如上击落敌机的战例,虽然许多都强调是某人直接击落,但是这里面显然存在一个和二战中王牌飞行员击落敌机时相同的问题。如果大家同时开火,敌机被击落,该战绩算谁的。所以飞机被击落,虽然战功算在某战士头上,其实很可能存在大家都开火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射手了,这么多记录,查下这些射手,基本都是神级别。不然,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是很难把握的。

第四,射手的武器。为何过去实际发生的战例,许多人不信,但是许多电影,比如《狙击生死线》里面射手用狙击步枪击落直升机大家反而本能的相信。原因很简单,因为射手手里的狙击步枪有很高的射击精度,只要把握住机会,自然能做到“百步穿杨”。同样,宋岭春之所以能一枪击毙敌飞行员,也是因为他手拿的是精准度极高的三八式步枪。按照许多读者的想法,步枪即使击中敌机,也很难对敌机造成什么危害?这其实都是站在现在的观点看问题。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抗战爆发后乃至二战初期,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战机其武器配备往往是2挺威力非常弱的机枪,比如在抗战初期日军的Ki-27,即著名的九七式战机,其配备武器是2挺日制八九式7.7毫米机枪,备弹500发。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解,这款飞机只能打酱油了,因为就是步枪的口径啊,能打下来敌机?但二战中日本陆航的击坠之王穴吹智其最初击落的几架p-40,正是靠九七式战机的2挺7.7毫米机枪打下来的。上面提到的“隼”式战斗机,其最初的武器和九七式战机一模一样,只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发现武器威力太弱,才逐步由2挺7.7毫米换成7.7毫米机枪和12.7机枪各1挺。到了一型的丙型,换成了2挺12.7毫米机枪,而到三型时,已经是2门20毫米机炮了。因为战争后期美军皮糙肉厚的B-29都出来了,即使是2挺12.7毫米机枪,对其也往往无能为力,除非一枪打死了飞行员。即使是压日本九七式一头的美国p-40e之类的战机,其武器配备也往往是2挺12.7毫米机枪加1~2挺7.62毫米机枪。当然,战斗机击落敌机,也不光是武器,相对于地面人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即能追着敌机打!但由于双方都快,所以打起来也不容易。只要对比一下一战和二战飞行员平均击落敌机的架次就能看出来,如果再加上现代战争,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步枪打飞机的现实意义

现在网上流行很多版本的我国建国后的讲述步枪如何打飞机的教材,基本被嗤以无稽之谈,这实在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网上流行的于1965年2月15日编写的教材《怎样打飞机》,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空军的发展已经进入喷气时代,战斗机早已经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这种教民兵用步枪和冲锋枪(其实应该称之为突击步枪,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突击步枪和冲锋枪不做区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冲锋枪一般使用手枪弹,有效射程非常有限,100米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保证,即使用来打螺旋桨时代的战机,也是不可能的)来打击敌人战机的方法,显得很“没有水平”。我国建国后,虽然防空力量依然薄弱,但也创下了许多世界级的记录。比如1959年我国防空导弹部队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击落RB-7D高空侦察机1架,首创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3年后的9月9日,我国防空部队又击落一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而这之后,我国的防空部队多次利用地空导弹创造击落不可能击落之任务的奇迹。至今,在北京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陈列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残骸,无时不在诉说着中国防空部队的辉煌。那么这样一个创造了防空奇迹的国家,为何还要采取这种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用步兵武器打击敌机的方法而且大力宣传呢?

这里忽视了一点,这些教授民兵打击敌机的方法,并非是这些步兵单独去完成的。步兵用步枪等射击敌机,是步兵打击敌机的防御阵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敌机来了,部队和民兵利用一切可能的武器对敌展开攻击,如果这被人嗤之以鼻,那么实现了中段导弹拦截技术的中国是不是就不用采用末端拦截技术了?又或者有了“红旗”-9是不是就不需要“天燕”-90了?有了“天燕”-90就不需要730高炮了?层层防御能将敌方导弹的威胁降到最低乃至于彻底排除。同样,和民兵的高射机枪配合进行防空,也是一个意思。

其次,即使步枪乃至高射机枪不能击落敌机,最起码可以实施驱离战术,保护要地或者重要目标不被敌方摧毁。或者说由于步兵防御武器的存在,减小了重要战役或者战术目标被摧毁的几率。再次,相对机到来时的慌乱,夺路而跑,进行有组织的对空射击战术,也是一种稳定军心的战术。

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是,步兵武器打飞机是中国部队武器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如果当年的中国军队具有今天的防空力量,谁会只单单强调精神原子弹?在那样一个实力孱弱的年代,唯有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刺猬,才会使得任何一个敌人都为之胆寒。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7

伊拉克国防部长近日宣布,伊拉克将采购价值超过15亿美元(约11.1亿欧元)的武器装备,包括直升机和美国的m16a2系列步枪。为了实现这项宏伟的采购计划,伊拉克当前财政年度(2007财年)国防预算将增加26%,增至41亿美元(30亿欧元)。金志扬:职业足球的叛逆者

刘亚平

过去的他,被称作“金指”,在职业足坛演绎一段“永争第一”的绿茵传奇,无疑是职业足球的受益者:今天的他,被称作“金老师”,带着北理工这支大学业余球队征战中甲职业赛场。虽说负多胜少,但在他眼里,学校体育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职业足球似乎已是穷途末路。

北理工在中甲(中国甲级联赛)赛场遭遇四连败,在这样的情况下采访金志扬本是有些忐忑的。但结果出乎预料,在连败的状态下,金志扬的状态却是乐观的,他坚信即便输球,北理工坚持的道路是属于未来的。

“过去您在职业队执教时,队员对您的称呼是‘金指’,现在队员们对您的称呼是‘金老师’,有不同的感受吗?”

“我现在工作就是老师,称呼的转变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金指”主要的任务是教会队员踢球,‘金老师’则意味着你必须去教书育人,不仅教会队员踢球的技术,更培养他们对足球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真正去享受这项运动,去理解成功和失败都是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

金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目光没有丝毫的游移,目不转睛地看着场上正在做准备活动的队员们。

“北京理工大学能够冲进中甲,展现的不仅是竞技水平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我们现在走的路是属于未来的,和专业队、职业队完全不同。毋庸置疑,就未来的体育发展而言,大学、中学、小学为主体的学校体育,才是今后竞技体育的基础和方向。”

正值下午3点半,阳光热情地照耀在绿茵场上,队员们生龙活虎的样子似乎印证着金老师所期待的未来。

“回头看,在冲进中甲时,我们把一些职业队挡在了外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潜力。现在我们要把潜力和信念结合起来,去展示我们的实力,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站在中甲,我们决不能降下去,一旦降下去了,对学校和我们个人都是巨大的损失。”

现在他时刻提醒队员,联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三场比赛的胜负并不意味着最终的结果。如何站稳脚跟,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知己知彼,这些问题需要全队上下去一起面对,集思广益,共同制定战略。

每次训练之前,他都会针对上一场比赛之前的得失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如说,在上一场对阵的比赛时,门将丢了两个球。他就在训练前同大家一起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个球是因为门将的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扑球应该把球尽量的往外扑,这样就不会给对手跟进补射的机会:第二个球则是因为后卫的防守位置不对造成的。

分析了原因之后,球队就必须马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针对门将的失误,安排门将进行相应的练习。“扑得方向必须纠正,向外扑球的技术必须掌握,今天的练习每错一次,就必须重新练习10次。”同时,关于选位的错误同样安排了相应的练习环节。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金老师在训练中时刻提醒大家及时改错以应对随后的比赛。

每安排一项训练,金老师都要求大家必须保证百分百的完成,顺应实战的需要。

“别总回答‘差不多’,比赛中没这个词儿,达不到要求,就别浪费时间,该干嘛干嘛去!”

金老师提醒大家必须从细节处去完善自己的技战术能力,“只有技战术能力提高了,自信心才能进一步提升,球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训练结束时,金老师神情轻松,没有疲惫的感觉,他笑着说:“现在可比过去省心多了,过去虽说是职业队,其实很多队员并不职业。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都得盯着队员,根本没有休息时间,就这样还经常出问题,球员的自律性实在需要提高。回过头看看,这几年我们总有队员受到国际足联和亚足联的处罚,相比之下,韩国和日本的球员就没这样的问题。中国足球的职业球员的素质必须提高。”

“北理工在尝试一种新的模式,球队有队委会,队里7个研究生、9个党员,还建立了党支部,这都能够让球队做到很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我现在只需要下午3点来带好训练就好了。”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学校体育真正得到更大发展了,全国有50支北京理工大学这样的大学队,辐射和影响500支高中队、500支初中队、50000支小学队,中国的足球水平何愁不提高。中国体育真的必须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这样做或许一两年你看不出来效果,但是5年、10年之后,肯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为了这个10年后将会创造很多精彩的目标,金老师现在成了体教结合最积极的实践者与倡导者。他告诉《新世纪周刊》,过一阵子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他将同钟南山、何振梁一道参加一个关于大学体育的论坛,与这两位老先生一道去做专题报告,自己报告的题目是《体育回归教育》。“我是有感而发,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到这项积极、富有远见卓识的工作中来。”

采访结束时,金老师送了我们一本他与北京大学专门研究领导力和团队管理的青年学者吕峰一起合著的新作《像教练一样带团队》,书的封底赫然写着金老师对男人、团队、民族、国家精神的理解:一个男人要有志气,一个团队要有士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一个国家要有朝气。

联想这些年来,他在绿茵场的“永争第一”和今天在校园内的辛勤耕耘,这铿锵激情的文字渐变成一种感动漫过心头。

此刻,夕阳的余晖在远天一片火红,球场尽头队员们的背影渐渐远去,金老师的目光随着队员的背影向前――

那些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在这一瞬间生动了起来。

伊拉克已开始引进美国研制的m16a2和ma步枪,它们正在逐渐替换目前正努力争取订单的伊拉克部队中普遍装备的前苏联制aK-47系列突击步枪,

伊拉克采用美国的武器几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武器外购政治因素才是主要的考量,性能永远是其次的。当m16在越南横空出世的时候,就有过美军扔下m16用aK-47的传言,从此轻武器界关于aK与m16到底谁更好的争论就开始了,到了伊拉克换枪也许是另外一个轮回。

aK-47的fans们总会认为aK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武器,任何现役步枪都无法和它相比。它火力猛,可以连发,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仍然很可靠,是目前世界上保有量最大的军用步枪,估计全球有上亿支各种类型的aK步枪在各地的军、警、民兵、游击队、射击爱好者手中发挥着作用。毫无疑问aK-47在它的时代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步枪。aK-47步枪于1947年定型,1949年装备部队。跟它同时代的北约步枪相比,它

的观念是超前的。

aK-47是世上第一种大规模投入使用的现代突击步枪。所谓突击步枪的概念最早由俄国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弗・格-费德洛夫在1916年提出,他认为单兵武器的未来演进可能出现两种类型的枪械:一种为冲锋枪和轻型卡宾枪合二而一,使用新枪弹(现代短突击步枪的概念):另一种为轻型自动步枪,应当使用威力较大一些的枪弹(现代突击步枪的概念)。这个概念显然超前他的时代太多,因为在1910年各国甚至连半自动步枪都还未普遍列装,到了二次世界大战除了美国的m1伽蓝德步枪之外,各主要参战国的主战步枪还是旋转后拉步枪。

然而战争永远是武器发展的最好推进剂,二战末期德国终于研制出了第一种现代意义的突击步枪mp44/Stg44,这种武器跟过去人们熟知的步枪完全不一样,由于采用了可拆卸长弹匣和手枪型小握把,它更接近于当时人们普遍认可的冲锋枪的外形,然而威力和射程却远远超过发射手枪子弹的冲锋枪。aK-47的诞生受了mp44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完全接受了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理念,采用了7.62mmX39mm型中间威力步枪子弹,这种子弹比苏联过去使用的7.62mmX54mm全威力步枪子弹威力要小,但是连发射击的时候可控性比较好。

与aK系列步枪相比,同期北约的步枪使用7.62mmX51mm全威力步枪子弹并不适合连发射击,北约装备的Fn-FaL、m-14步枪在连发时士兵普遍反应后坐力过大,无法控制。英军更干脆取消了他们装备的Fn-FaL步枪的连发功能,变成一种半自动步枪。

虽然ak-47比起同时代的北约武器概念领先,但是在技术上并没有独特的创新,应该说它的设计师是既揉合了前人的精髓而又做了一些自己技术性质的创新设计。值得赞许的是aK-47步枪定型之后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了RpK型班用机枪出来,首先实现了枪族化设计概念。

然而aK-47远不是一种完美的武器,它的表尺射程虽然为800m,标称有效射程为400m,但实际上300m以外都打不准了。连发精度很低,枪机框后坐时撞击机匣底是连发精度低的主要原因,这种武器后坐时整个枪机框会整体往复运动,硬撞在机匣底部,导致枪身剧烈的抖动,而且由于枪托和枪身呈一定的夹角,后坐力无法直接传导到抵肩部位,倒是枪身上跳更严重。枪机框的撞击而且还会很容易震松瞄准具,加上上机匣盖的形状导致这种武器安装精密的光学瞄准镜的时候很不方便。

在越战中aK-47得益于丛林中的极近的交战距离,掩盖了远度低的事实。事实上同期的以色列军队使用Fn-FaL步枪与使用aK-47步枪的阿拉伯联军交战时,并无报告说明ak-47步枪能够全面压制以军的步枪。反而在沙漠远距离的交火中以军的Fn-FaL步枪更有威力。

aK-47虽然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在北约国家使用的枪的性能之上,世界上却没有永远不用保养的“神枪”。由于aK-47系列枪械使用具有腐蚀性的酸性发射药,在其保养套件中除了用的枪油之外,还需要另外携带一种碱性油来中和酸性,避免腐蚀。由于冶金工艺的落后,跟北约国家的武器相比,aK系列武器的抗腐蚀能力也并不算出色,枪械本身很容易生锈。国产56系列冲锋枪(国产aK47)在对越作战中这个问题时基层战士有反应。

毫无疑问aK-47是一种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廉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能使用的步兵武器。但是在现代战争中,专业化的士兵和军队更需要功能强大而且能够精确射击的单兵武器。在此方面aK系列武器已经落后了,甚至连它的原产国俄罗斯,都已经开始放弃了aK系列步枪,转用具有先进的变频射速功能的an-94系列步枪。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8

提起戳脚拳,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我国戳脚的发源地河北蠡县的戳脚,然而在挖掘整理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风格不同,内容迥异的戳脚支派。本人曾走访过一些不同流派的戳脚拳师,并参考有关资料,认为就戳脚风格和内容而言已分成几大流派。现就个人浅见,从其内容、风格特点及劲力,以及历代传人的沿袭上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戳脚不同流派形成的原因和发展概况。

一、戳脚拳流派的形成

戳脚,因其代表性动作“鸳鸯腿”在用法上讲究上撩下戳而得名。

戳脚起源甚早,最初见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就有关于戳脚动作“鸳鸯腿、玉环步”的描写。在武松醉打蒋门神一节中,武松就用了鸳鸯腿打倒蒋门神而取胜。《水浒传》成书于明初,至少那时已有戳脚的趋形和典型动作。纵观中华武术史,任何一个拳种的形成,绝非一人所创,而是后人总结前人的经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发展而成的,戳脚亦是如此。

戳脚有史记载,却是近代的事。相传,在清道光年间,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政府镇压后,其领袖之一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化名赵灿章,河南人)隐匿于河北饶阳一带传拳授艺,以待东山再起。后来,在饶阳、深县、蠡县、固安的一些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戳脚的基本拳为金钢锤等初级套路,后在传拳授艺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较为系统的戳脚拳系。

戳脚自河北一支历代相传,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五六代。在传拳授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戳脚这一拳系目前已形成几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而戳脚流派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中国各拳系的起源看,每一个拳种或流派的形成,不外乎受社会因素或技击因素的影响。王郎创螳螂拳是当时技击的需要,学习螳螂捕蝉的技法而创成螳螂拳,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太极拳的形成也可理解为技击的需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少林拳形成鲜明的对照。而戳脚的后继者大都带艺投师,本来在某个拳种上下过功夫,学习戳脚后,兼收并蓄,吸收戳脚的主要腿法,融入自己原先掌握的拳技。为了适应技击的需要,在长期地传拳授艺过程中,不断总结丰富而形成戳脚的另一支。例如,戳脚与翻拳的结合而形成戳脚翻子,戳脚与通背的结合而成戳脚通背,戳脚与地趟的结合而形成地功戳脚。戳脚与少林的结合而形成少林戳脚等,加上后继者自身的身材高矮,力量大小,性情刚烈或文静,对其风格的形成又有一定的影响。现对武林中一些不同风格的戳脚作以分析。

二、戳脚拳的主要流派

(一)河北戳脚

河北蠡县、饶阳一带是戳脚的传播地。清道光年间,由冯克善传饶阳段老绪后,又传蠡县刘观澜三兄弟及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刘氏兄弟传下代刘振国,刘振国传刘景山等人,一直流传至今。

河北戳脚的内容有文趟、武趟各九套共十八个基本套路,和金刚架、金钢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甲子锤、三拦手、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一般套路较短;。文趟子是变化发展而来,套路较长。器械套路有,左把螺丝枪、正把螺丝枪、五虎断门炮、易手四门枪、二龙出水枪、绝命十三枪;刀术有大小昆仑刀、梅花转枝刀、夜战八方刀、八卦刀、绝命十三刀;剑术有文武三才剑、绝命十三剑。另外,还有大刀、双刀、鞭、锏、锤、拍把、鸳鸯钺、鸳鸯盆、火焰剑、乾坤剑等百十种器械套路。

河北戳脚在风格特点上,一招一势朴实无华,演练时手法、腿法、身法、气法有机配合,内外如一。技法上讲究硬攻直进,不招不架,指上打下,一步一腿,拳脚并用。突出腿法。

河北戳脚,在劲法上讲究“绵软硬脆滑”五劲。绵劲者,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顺人之力专用伸缩,不事遮拦,巧如无此心。软劲者,练拳之时,不逞强,不架硬,两膀软如绵。若不着人则舒散自由,一着人则力从内发,有推墙倒壁之势。硬劲者,硬攻直进也。硬磕硬撞硬托硬架,而要之所来,能活腕能松臂膀,力从内发,故不失于拙笨。脆者,聚也,将劲贯于手腕,而膀与身毫不带力,灵活快便,故着人最捷。滑劲者,溜滑也。随机应变,妙如转环,能使敌人望空扑影,无从摸索,手至此则神而神矣。

河北戳脚拳中的“交手要诀”与孙子兵法相契合,由此可见,戳脚拳理受古代军事战争的影响较为突出。

(二)辽宁戳脚

辽宁戳脚以沈阳为代表,始于清光绪年间,由当时号称花枪胡的胡奉先赴河北饶阳,拜河北第二代戳脚拳师段氏为师,专习戳脚,辗转数年,载艺而归。胡带艺投师,原习少林、形意、八卦,尤精姜家枪法。自学习段氏戳脚拳法后深悟其腿法义理及腿脚之妙用,并在原有拳法上发挥创新,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以腿法功夫为主的文趟子拳。虽然辽宁有武趟子及其它流派,但比较大的一支要数文趟子。胡奉先传张学增、龚天民、疗景华、白岐山、温宝山、于华章、于伯谦及其子胡星五、胡安祥等人。于伯谦又传张福生等人。

辽宁戳脚以文趟子为主(共有三十二式、二十四式、十八拦拳、十二捋手拳、二八拳、二八腿、软四趟子、宏拳、燕行拳等九个套路,计二百多招式)。

辽宁戳脚虽师承于河北,但又区别于河北而别具一格。它的特点是架式较小,动作严谨,腿法变化多端,手法严谨细腻,手脚配伍合理,步脚法合一,虚实随意,左右一法,身形上讲究缩身、屈膝、藏肘、掩肋;步法上讲究进退、闪摆、抽换、起横落直;技击上强调促巧快,要求腿法连环,多用低腿法,攻防方法比较含蓄。

辽宁文趟戳脚在劲法上强调,“蓄力如弓,发力如箭,先蓄而后发,巧用弹簧力”。

(三)北京戳脚

北京戳脚全称为“戳脚翻子”(是戳脚与翻子拳结合的拳种)。它虽然没有文武趟之分,实类似戳脚的武趟子。戳脚翻子在北京的流传是近几十年的事。其主要传人为河北蠡县齐家庄的吴斌楼。吴斌楼师承清末宫廷带刀护卫“铁腿魏赞魁”,魏赞魁之师是河北蠡县魏昌义,魏昌义之师则是魏老方,而魏老方却师从于河北腾县姚家屯的姚振芳。从这一条线看,北京戳脚与河北戳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别于河北戳脚。从河北戳脚的传人来看,魏老方为河北戳脚第二代传人,也就是说师从于冯克善,而北京戳脚却上溯至魏老方师从于湖北姚振芳。这之间,是否可以说在第二代河北戳脚的后继人中就有带艺投师者。在之后传拳授艺的过程中,历代拳师又不断充实丰富,使其成为戳脚的另一支戳脚翻子拳。在这其中,吴斌楼对戳脚翻子的发展和传承起了一定的作用。

戳脚翻子拳包括的套路很多。

它们的门户拳是九趟戳脚。戳脚分左右成十八趟燕青翻子拳(又称罗汉拳),下生十八趟靠粘连(又称罗汉影、翻子影),再下生六趟寸手翻子(又称十六合拳),下生六趟小翻子(又称燕行拳),它又下生六趟梅花落地,即地趟拳。另有八趟大翻子,下生八趟醉拳。还有二龙枪、五虎断门枪、点钢枪、六合枪等,大刀有春秋大刀、偃月大刀、青风大刀,单刀有小昆仑刀、大昆仑刀等上百个器械套路。综上所述,戳脚的原始套路绝没有如此多,如此全面,而是戳脚翻子的历代拳师在传拳授艺的过程中,或带艺投师,或汲取它派之长,进而发展成如此系统的拳派。

戳脚翻子拳因在戳脚的基础上加上翻子拳的上肢动作,使其在技法上更胜一筹。更确切地讲,它既有戳脚以腿法见长硬攻直进、烈打猛冲、攻防明显的特点,又有翻子拳“两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特色。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手封腿打,上下紧密配合的拳派。它在技击上讲究硬快毒狠变刁,腿法分为正反左右共一百零八连环腿,散手称为岳氏散手。在行拳走势中,以掩子当头,讲究扣足扣膝,掩裆掩肘掩手,顺肩合胯,强调出手先护己。北京的戳脚翻子已成为一大拳派体系,起式为斜身拗步,收式为狸猫洗脸。

戳脚翻子的劲力讲究点劲和爆发力,要求劲力由内至外,由柔至刚,蓄而后发,气聚于腹,发放于一点,并有翻子拳冷脆快硬的劲力。

(四)江苏戳脚

江苏戳脚以扬州、镇江两地为代表,当地误传为“蹉跤门”(实为音误,北方称戳脚,扬州话称蹉跤)。起源于清末民初,由河北名师张恒庆所传。张恒庆师承于北方大侠张酒海。张恒庆乃河北独流入(现属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当时的河北独流村,通背拳甚为普及,几乎习武者都练通背拳。张恒庆在学戳脚拳之前,难免也已习通背拳。至今扬州一带的戳脚套路中,还有叫通背的初级戳脚拳。扬州戳脚与河北、东北、北京戳脚有明显的区别,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张恒庆艺成之后,在江苏一带传拳授艺,不断总结充实丰富提高,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和技术的要求,将戳脚、通背融为一体,既有丰富多变、凌厉快速的腿法,又有通背拳上肢灵活,放长击远的手法特点。可以说,江苏戳脚是以戳脚为基础,有机地融合了通背、少林的戳脚又一支。张恒庆在扬州、镇江一带传王清尘、何玉山、田椿等人。王清尘后移居上海,在上海传授戳脚。何玉山、田椿在扬州一带传拳授艺,所以扬州一带练戳脚者甚众,在历次省市比赛中都有获奖者。晚年,张恒庆移居武汉,所以江苏戳脚流传面除江苏外,还有上海、武汉等地。

江苏戳脚的套路有四行、通背等初级套路,龙形翻子、鹞鹰、少林等中级套路,还有东保、行拳等高级套路。这些拳术套路都是弓步捧掌上式,狸猫洗脸收式。在中高级套路中,每个套路都有不同的腿法,都有攻防很紧凑而合理的动作组合小段。江苏戳脚除初级套路外,一般都比较长,有六至八段,内容丰富充实,腿法多变。除拳术外,还有刀枪剑棍钩鞭等若干对练器械套路,有一整套的练腿、练功、炼气的方法。

江苏戳脚动作灵活快变,放长击远,拳脚并用,内容丰富,攻防紧凑合理,结构严谨精悍,在行拳走势中,强调甩发冲肩,拧腰切胯,要求手出力由脊发,脚发力从臀输,既强调力度和硬功,又快变巧打。在技击上,讲究“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要求手使曲直圆,足使抽换排移;战略上讲究,“彼不动吾不动,彼微动吾先动”,并用“候彼力量而击之”的技击方法。套路中,多为丁步、横裆步、戳脚步。每发力冲拳后,以脚掌着地,脚跟抬起,以便于放长击远。手法多用挂劈掌、甩发拳、五花锤贯穿全套路。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9

青县位于沧州市以北30公里,北临天津市静海县,曾隶属于静海,是有名的武术之乡,但历史上没有练八极拳的,八极拳传人青县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八极拳传人青县有三个途径:一是程宝珍先生;二是孙福泰先生;三是刘连峻先生。

途径一:程宝珍先生

程宝珍,河北省青县陈缺屯人,生于1903年,卒于1998年。一生酷爱武术,16岁拜本村王顺亭为师习太祖拳,后在天津随八极拳师李凤样学艺。1935年李老师将自己的爱徒推荐给八极六世吴秀峰先生,其成为吴先生在天津的早期弟子之一,并赐名玉亭。

当年,程宝珍在天津法国电灯房当电工。很受老板器重,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出三倍还多,还按月发放,要知道当时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不仅低,而且总是拖欠。程宝珍看到工人受气受罪,便站出来替工人辩理,与工人一起闹罢工,后来因此被老板开除。吴先生把他介绍给天津大户宁家做保镖。待遇优厚。一次程宝珍路过解放桥时,正遇两个日本兵在调戏中国妇女,程一边呵斥一边飞身冲到日本兵面前,此时两个日本兵同时举枪托朝程宝珍头部砸来,他双臂一撞将两支枪崩落,顺手用托喉之术将两个日本兵击落水中。

由于程宝珍爱打抱不平又不怕引火烧身,地痞和日本人对他又恨又怕,于是联手对其进行暗杀和追捕,被迫之下程只得返乡务农。拜别师父时,吴先生先赠其捧掌的秘诀和药方,又赠送一对精钢打造的“判官笔”。

回乡后的程宝珍本想安安稳稳地在家种地,然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却把他带人战场。在战斗中,他的“铁掌功”和“绝命枪”吸引了众多的战士,当战友们纷纷要求学习“绝命枪”时,他毫不保留地向战士们赠秘诀赠要领,并手把手地教,使战士们提高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本领。

程宝珍随吴秀峰先生学艺三年,不仅精研拳术和各种器械,还苦练了“铁掌功”和“五虎断门枪”,现保留下来的功法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练、劈挂拳、飞虎拳、十二趟行劈、五虎断门枪、行者棒、提柳刀、天罡剑、九节鞭等,还自创了小架对练、节穴掌,并对十二趟行劈由每趟一招增补至几招可连环攻击,他的内壮功“十三头养练功”也很有特色,全是骁骑埋伏,使人做到绝处逢生。

程宝珍习武八十多年,他一直以习武健身为宗旨,以继承和发扬八极技艺为己任,遵照吴秀峰先生的教诲,收徒严把武德关,授徒做到因人而异,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逾百人,主要分布在陈缺屯周边,在青县县城和天津等地也有多人。

途径二:孙福泰先生

孙福泰,河北省青县李家镇人,生于1917年,卒于1988年。自幼随父习武,在天津谋生时拜冯临朝为师学习八极拳,曾任天津市第四十国术馆馆长。

孙福泰六岁随父亲孙东生习八卦掌,因其聪慧伶俐,勤奋好学,几年后已见功底。日寇侵占青县期间,孙东生曾和十二名目本兵交手,凭着深厚的功力把日本兵全打翻在地,后被日寇所杀。自此,孙福泰挑起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生计去天津六号门干脚行,后接全家落户天津地道外郭庄子。

一天,十六岁的二弟拉车路过解放桥,无故被法国巡警揪过来就是一顿打,孙福泰上前理论,那巡警不容开口,举起警棍劈头便打,孙福泰火冒三丈,身形一晃躲过警棍,将身贴近巡警一拳击中其下颏,巡警仰面而倒,旁边几个巡警把孙福泰抓住并关进巡捕房。后由天津第一百国术馆冯临朝师傅和青县老乡、天津大户宁家取保出狱。

孙福泰闻得冯师傅乃李大中曾孙李树森先生高足,武功高强,便请求拜师,改学八极拳。有缘习得名家名拳,孙福泰更加坚定了苦修八极拳的信念,勤学不辍,艮年不怠。

1946年,冯临朝因患脑溢血弃馆还乡,临行嘱咐孙福泰别放下功夫,并照顾好武馆和师弟们。1947年该馆改为天津第四十国术馆,孙福泰任馆长并开始授徒。他信守教徒不收费的诺言,一生授徒百余人,且从不收费。

1955年,孙福泰回原籍务农,早晚义务授徒。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里,他不仅刻苦练功,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将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子徒。青县的武术爱好者受其恩惠者颇多。

孙福泰所传功法有:八极小架、八极拳、八极对练、六合大枪、行者棒、十三节鞭、流星锤等。其中十三节鞭得自好友、八极名家李良臣,传的是其胞兄李赞臣的鞭法;流星锤乃卖艺老人“流星刘”和武友周德轩两家锤法的精妙组合。

1988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孙福泰先生因患脑溢咀去世。孙先生一生刚直不阿、无私奉献、诚怂待人、海人不倦的精神,深得弟子们的崇敬和武林同道的赞誉。

途径三:刘连峻先生

刘连峻,祖籍河北省阜城县,1961年生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师从八投七世吴连枝先生,后随父迁青县,得孙福泰先生指导,又遍访武术名家,孜孜以求之,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现为青县公安局干警、青县文武学校校长兼总教练。

刘连峻接触八极拳是受二哥刘连云的影响,刘连云是八极名家吴兆海先生的弟子。他比二哥小六岁,五六岁时常随二哥观看大人们练武、比武,从此痴迷。后被吴连枝先生看中并收为弟子。十三岁时随父亲工作调动迁入青县,但他为了练武,每到星期六放学便径直骑自行车去孟村,在师父家住一晚,星期日练上一天,晚上再顶着星星回家。青县到孟村七十多公里,骑车一趟需要五六个小时,他竟一直坚持了五年。

没有师父在身边,刘连峻自己练功也非常刻苦,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一百五十个小臂交叉肘磕地,然后与武友一起晨练,五趟拳两趟器械必须到位,睡前一百五十个俯卧撑,雷打不动。他还把腌咸菜的大肚坛子装上沙石,平时进门抓坛子进屋,出门抓坛子出屋。夜间举石锁、抖大枪,他的铁枪与众不同,是买来的铁管装上枪头,几年下来,铁枪已抖坏了几支。如此大运动量的练习,他不以为苦,反而从中找到无尽的乐趣。

刘连峻不仅随吴连枝先生研习八极拳,还遍访名家虚心求教。他师从八极名家孙福泰先生习罗疃八极和六合枪、十三节鞭、流星锤等器械;随连环门拳师张连溪先生学绵掌;跟阴山派道家十三代传人朱鹏飞先生学麒麟拳,并多次骑自行车去天津向八极名家赵福江先生请教、印证。还与朋友交流学习了十二路华山拳、迷踪拳、通背拳、方天戟、阴把枪、疯魔棍等。他把各家各派的精华消化吸收,结合自身的特点,整理出一套具有青县地方特色的八极拳系列内容。

经刘连峻整理发展并广为流传的拳械有:八极拳、八极对练、麒麟枪、苗刀、十三节鞭、流星锤等,其中由他创编的八极拳,1999年经国家体委专家组终审鉴定,成为全国比赛的规定套路。

三十年来,刘连峻在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连获殊荣,仅国际大赛的冠军就有三十一个,被吴连枝先生誉为“常胜将军”。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道第二是什么滋味”。因其在八极拳的整理和发展方面的突出成绩,2005年曾荣获沧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市长特别奖”。

武术初级枪术教学篇10

水剑光,原名瑜璞,字剑光,又名霖生,即吾普慈老师之父,应龙府君之第四子,我之师祖。剑光师祖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十七日,因天旱得雨,故名霖生,归真于1959年农历正月初九日,终年63岁。

剑光师祖少时随父学习武术,包括心意六合拳、弹腿、回回十八肘等。在伊斯兰教中对《古兰经》也下工夫,常和李保恒、马淇清等在教中有名望之阿訇在一起钻研教义以及经典事务。在家训四事中,只医学欠佳。因年幼已入民国学校,学习新知识受欧风美雨侵袭,对时势好钻研。1920年以前在当时之省立南阳第五中学(即宛南阳书院)读书,与新野人焦灵山先生至好,在学堂之东省南角奎星阁练功。有一次练功过迷以致被蜂蛰头大肿,惹得全校大笑。二人常游武候祠、玄妙观,见该处方丈道人长鬓,道袍飘然似仙家之风,而伊斯兰教中也有留鬓之“圣命”,二人也蓄胡留髯,“以二十八宿”作乐,惹得多人捧腹。

自“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知识大增,旧书训已陨落。1922年师祖因幼时曾受业清末廪生陈士卿之指导,学习经史子集,孔孟之道,就与南阳宿儒、旧时秀才胡坤堂、王郁斋等在旧文庙西廊开办一所“泛古私塾”招收爱旧文学的学生。当时政策杌陧,喜古文者多命其子弟来学习,由清末秀才们讲古书,师祖教授新知数学理化和武术心意六合拳。当时对日本侵略我国的仇恨已深,学校出动宣传抗日,上街游行演讲,编街头剧等。学生何衡甫撰文赞誉师祖是“爱国的好老师”。刊载在《南阳文史资料》1987年第17辑上,写出当时师祖的讲演稿:“日本国没有一个牛蹄窝大,竟敢不自量力要侵略我们,欺侮我们,真是蚍蜉撼大树,我们全国人民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淹死他们。”说得幽默逼真,听众群情激昂。没有爱国心肠的是写不出如此生动活泼的词句的。

1925年以后,师祖同友人离开南阳出外谋生,曾在汉口、九江、开封朱仙镇等地清真寺办学。时冯玉祥主持河南省政治、军事,在省会开封办一个“军政训练班”,师祖与一个回教部队首长马鸿逵、马父马福祥一起编印教课书多种。马鸿逵及其父马福祥尤其笃信伊斯兰教。马之参谋长罗震(南召人)与师祖有交,师祖到“政训班”不久即脱颖而出,作军械处长职,又不久任“军官教导团”教官,讲《曾胡治兵语录》和孙中山之《三民主义》等教材。

马之部队编为第15路军,驻防平汉、陇海、津浦等铁路沿线。师祖有机会畅游名山大川,如信阳之鸡公山、泰山之玉皇顶、曲阜之孔庙、济南之珍珠泉,开阔眼界,增加智能,收获良多。1931年马父福祥归真于北平(时马父任国民政府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在清时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他率甘军与敌激战,民国后仍以勋功授爵)。马部举军致哀,当时中央政府在北平开追悼会,全国上下单位、个人赠送唁电讣文,马鸿逵请师祖在灵前朗诵的唁电:“马伏坡老而益壮,曹无惠生不矜功,呼昊天之不愍而讵夺我令公……”文既恳切读亦怆,与会人莫不嘘唏。次年马鸿逵调任宁夏省主席,部队官佐多数从政。罗震任省府民政厅长,师祖任盐池县税局局长,由于秉性耿直,查私不阿,得罪要人致入囹圄,使家信杳然。其父命其三兄献之先生前去探视,棠棣衷肠,谈事由来,由师祖指点,献之先生奔走,终保昭雪。其有诗文记其见三兄献之诗句曰:“友生急难一旁笑,兄冒风尘万里来。”此后兄弟二人就在宁夏教书数年。1940年二人忧母回南阳,献之先生在内乡“宛西师范”、“开封高中”等校任教。师祖在镇平“文峰中学”、唐河“钟毅中学”教书。建国后,师祖同友人去江西九江办牛奶场。1954年在江西省中国象棋赛上名列前茅,获奖和纪念品。1959年,因病回南阳,医治无效于是年正月初九日归真,享年63岁。葬于南阳城南五里堡。

水剑光一生多在外地工作,1933年从北平回家小住,带回经书很多。尤以马福祥印之伊斯兰教书《天方性理》《天方典礼》《环球名人德育宝鉴》和武林界万籁声在长沙编印出版的《武术》杂志等书籍。子侄等围谈武功,并要求指点,师祖与之说清初窦尔墩和镖师甘风池和枪扎猿猴之唐大用故事外,传授万籁声《武术》中之太极拳和太极剑以及练气功之“吹人倒地”和“伸手入牛肚取物”之功夫技能。特别指出水氏家传之武功,说:“你们的祖父是了不起的武师,你们年幼应多在你祖父前多学点咱们水门之武技,如心意拳等。不要耽误时间,趁年少黄金岁月易学、好练,不要咱祖传丢失。”

师祖在宁夏时与当地回教之阿訇王世龙、虎嵩山要好,二人合编了回教先哲刘介廉所撰之《五更月歌》,他们与之解释。印本《〈五更月偈〉解》一书,在宁夏出版很受中人喜爱,但词句深渊,非教中识者,难以掌握。说人类分为二类:一是入世,二是出世。入世派即现今之争权夺利,花天酒地。出世派即现今修真养性,乐善好施,作死后之枉想。把人类分为四乘,即如孙中山之“圣贤才智”并非“公伯子男”之等级,用先知先觉来划分。北平之回教学府“成达师范”出版之《月华》杂志,常有师祖之论文。斯时与回教名流铁子房先生情谊很深。因多在外地家中存稿极少,兹记其在宁夏梵王宫诗一首:差参楼阁万家中,烟消云淡眼界空,登临一望天下小,几生修得梵王宫。

师祖之事迹在《南阳市教育志》、《南阳文史资料》、《南阳教育春秋》、《南阳县志》、《南阳姓氏考》皆有述。――援引自《南阳市志》

“三镇名医”张云镜

张云镜(1900年――1981年4月5日),南阳内乡县马山口镇人,会看相,算命,知风水,别善恶,在南阳旧镇署门前设挂摊给人算命。用一个小黑板,人家说,他用粉笔,在板上画圆圈,他不会汉字,目不识丁,他画的圆圈上,如蚯蚓蝌蚪般的给人解命。水献之先生好道学,与其交好,时军阀混战,水献之引他到家避乱,与之相谈投机,劝其更职改业。水应龙也待之如宾。不久就住水家,水献之教之汉文识字,其人聪慧,很快就通,后略识文字,粗写成章,水应龙也教他武医。

时国民军杨虎城部驻宛,水应龙与刘团长要好,引荐张云镜给刘团长,刘命他当便衣警察,给他生活费用。后刘去马德乾部队当南阳剿匪总指挥时,马与水子立要好,把张云镜引荐给马德乾,马命他在东门外做把门稽查,张云镜查门有权,识一女张景仙,二人钟情,不久成亲。张云镜在水家客居十多年,从此离开水家独立生活,他的家乡人有张明堂,弟弟张汉镜,来南阳多住在水家。

仙峰公工于书法,真草字体,劲骨飞舞,民国22年,由九江返宛,他们几个老兄弟,相聚古城南阳练功习武,常聚首谈欢或联诗兴雅。摘录《光阴》散体诗一首,以作怀念。

光阴(散体诗)

光阴光阴,昼夜流转,如驹过隙,永去不旋。

古人说你,如梭如箭,我看你简直似烟似电。

千秋万岁,倏忽不见,少壮转老,顷刻之变。

刚才雪花霏霏,转瞬间落红片片,

正感着秋意戚切,忽观南来双燕。真正是寸金难买寸光阴,

又岂能谓寸阴即寸剑,

我们当分阴是惜,

不能让古贤独美於先。

由于坚持劳动,心胸开朗,虽历经磨难坎坷,亦能健康长寿,1999年7月1号在家中无疾归真,终年92岁,葬于西安回民仪地。

――援引自师兄水葆全《不可忘却的怀念》

师伯水陆俊

水陆俊公,又名逸民,普慈老师之长兄,即剑光先生之长子,我之师伯,生于1916年丙辰4月6日,归真于2005年正月8日。水陆俊幼时随父辈学习家传回回十八肘,与我师水普慈同授业于三师祖献之先生。1936年考入南阳农林学校蚕科。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外迁,师伯到豫光小学任教,后参加游击班学习,毕业后考入军委会政治训练班,结业后去宁夏师祖水剑光公处纳家户小学、早元回民小学当教员,回宛时,路过甘肃平凉,遇其兄水仙峰在42军工作,乃留该部队,在机要室任翻译,未几保送到金谷园受训。受训后,他只身回宛,到豫鄂游击军,不久,在南阳县民办教育馆和景穆小学供职。解放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转山西省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分在大同市第一中学教书。于1962年回宛,曾在工人文化宫从事职工文化活动,1979年在个人问题解决后,分到南阳市第五中学当教师。1985年被评为中学二级教师,1990年退休。归真于2005年正月8日,终年89岁,葬邵沟村回民仪地。

――援引自师兄水葆全《不可忘却的怀念》

五师伯水仲贤

水仲贤公,又名陆杰,普慈老师之五兄,即献之先生之长子,我之五师伯。水仲贤生于1917年8月25日,幼时随父辈学习家传回回十八肘,同时随三师祖献之先生攻读诗书,少年入崇正小学读书,和我师水普慈同班,1935年毕业后,入省立南阳中学学习。1937年又和我师水普慈同入景穆小学当老师。五师伯曾任校长,一年后,因战事吃紧,学校停办,他们二人一同考入河南省汽车技工训练班,学习汽车。后因病辞职,经兰州到宁夏,由三师祖水献之和师祖水剑光介绍,在纳家户小学当教师。1940年水陆俊、水仲贤、水普慈、水陆义弟兄四人骑四辆自行车,历经艰险辛苦回到故乡南阳。随后又和我师水普慈一同到湖北随县新城镇清真寺小学当教师,一年后与河北邢台太极名家陈固安(1913――1993)先生一起在湖北老河口清真寺小学任教。解放后,先后在市四小学、石桥中学、南阳四中、六中教语文,因他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深得老师们和学生的喜爱,口碑甚佳。1981年离休。

1954年春由于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一行三人要求拜望举世闻名的张衡墓地,引起当时河南省政府的重视,首次拨款3000元修整,并派时任南阳县文化馆馆长张宏俊到四中见仲贤先生征求建议。五师伯非常热心提出建议,建议得到上级政府认可,为后来整修张衡墓作出了重大贡献。

水仲贤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离休后,常写纪念文章,发表在有关报刊杂志上。

五师伯仲贤先生一生经历坎坷,但幼时所习之功夫始终未曾丢弃,五师伯对五禽戏情有独钟,他十六岁那年正练五禽戏时,有一卖豆腐的壮汉要和他比武,对方把他双手合抱在一起(那时豆腐是用石磨磨的,壮士每日推磨臂力很大),水仲贤师伯一声“走”,对方不明白怎么回事已被放出丈外。五师伯对我讲:“那时我只知心意一动,丹田一抖,也不知是什么招把对方放出的。”我在随普慈老师学习时,也曾向五师伯讨教,五师伯曾向我讲解“头颅起枕骨”、“珍珠倒卷帘”、“五行本是五道关”等拳理,并让我摸他的脊背与腰胯的开合之劲,使我收益良多。

五师伯归真于2007年11月10日,终年90岁,安葬于南阳五里堡村回民仪地。――援引自师兄水葆全《不可忘却的怀念》

我的老师水普慈先生

水普慈老师生于1920年元月27日亥时,名陆仁(排六),幼时少时都承欢绕膝于其先祖父母之下,常聆受水公应龙之教诲。故其茁壮生长全依赖水公之培育。老师常以水公为楷模,在家训四事中,莫不欣欣以尊,老师虽未钻研诊脉开方,但对水公之妙方神剂多予以抄记。对伊斯兰之教义,较为遵守不殆,效之尤甚,对于文学更是乐而不倦,手不释册,对于武术更是酷爱如渴,锻炼不辍,因此老师之一生不啻应龙公之重现。

老师幼时患天花病已入膏肓,躺在床上等死,适其祖父应龙先生由镇平看病回来,一见大惊,马上开方煎药,撬开口灌下,须臾大哭,病就好了。爷说:“在镇平县耳朵听见孙儿喊,故赶快赶回来的。”还有一次睡在东屋,忽然哭喊不止,其爷爷急唤老师名字,母亲抱他出来以后,紧靠之东山墙即刻倒下,爷奶及全家都认为大难不死,一定要好好教育他。老师幼时,自知是属肖猴相,喜蹦跳。一次在街口看耍猴戏班后归来大喊:“我不属猴相,被人玩弄丢人。”这之后坚不承认属猴,爷奶奇之。

1933年罗震任南阳地区行政专员兼南阳县长,与南阳以北的巨豪周伏坡联办南阳十三县首届武术比赛,一时南阳所管辖之十三县民间艺人,云集街上,刀枪剑戟、斧钺钩钗,耀人眼目。当时老师年在髫年,常听爷爷说到家传武术,心向往之,闹着要学武,于是老师祖父把1927年烧坏的单刀、家传武术谱找出来,把烧掉的九节鞭重装了木把,还到独山农业大会上买了白蜡杆子,从此老师开始跟随爷爷学练武。当时水应龙先生已年有八十,腿脚不便,教“群枪”之“青龙出水须忙,大鹏展翅放豪光,高分劈往前进,老龙归洞把身藏,腾落闪电分心刺,跳脚换步四平枪。”在跳脚换步四平枪时,年高腿衰,身直趔趄,老师急忙扶着,劝他以后只指示形式,不要以身试教了。就这样学习了群枪、六合刀、回回十八肘等。应龙公教导,既学拳就要记住拳谱,背诵之余还让普慈老师手抄一份《水氏家传拳谱》,此拳谱至今尚存。

1933年至1936年间,老师在家半夜起床,在星光月辉下练拳,早上给三伯父背经书,上午由三伯父教论语、古文和数学,下午在门外广场练功习刀枪,对扎枪时,由其五兄仲贤作对手,常年如此,终日不辍,又把家传武术谱抄写下来以示不忘。当时南阳县政府建设科长高子升曾对老师说:“我每天上下班走你门口过,上午听见你读书声,下午看见你练武功,我那儿子虽然在学堂,就只知道问我要钱,和别人打架,你们家真是家风好呀!”赞许不已。1936年后考入宛南中学,千余考生而老师竟挂桂冠,得第二名,第一名石锦芳。入学后受学校优待,当班长、童子军队长、学生会干事、校刊《现实半月刊》编辑等。1937年抗日军兴,我军收复“百灵庙”大捷,老师撰文庆贺,作诗刊登在月刊上。是年又结婚,后参加工作担任小学校教师,再后校长。解放前在天主堂办之西满女中任教,建国后因在河南省师范专科毕业,被领导分配在南阳中学当教师,南阳中学就是当时之宛南书院。后,调入南阳市第五中学和南阳市教育局,担任编写《南阳教育志》和地方史志。南阳政治协商会和河南省政治协商会,多处邀请老师撰文刊登过去历史资料,他给地方文献作出了不少贡献,曾荣获南阳市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有50多年,是南阳的文化界主要人物。1983国家体委举办体育“金狮奖”号召爱国人士进行“三献体育”活动,水老师把《水氏家传拳谱》资料贡献给南阳市档案馆。当时该馆长王桂枝复印成册,原件退回,呈报市体委地区和和河南省体育处,受到了奖励。2004年,水老师又把传承了四代珍藏160多年的《水氏家传武术谱》献给了卧龙区档案馆。南阳市文博研究学者吕凤林先生盛赞该武谱是“不可多得的武术文化瑰宝”。它的进馆不仅填补了南阳市武术文化档案方面的空白,而且为宣传南阳武术、弘扬中华武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2000年时洛阳工学院有日本国千叶县佐仓市上志津原人甲斐正也先生,曾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在我国到处寻找我国武术瑰宝,尤其是关于心意拳术的资料和演技。甲斐正也来南阳寻宝,经由南阳市民族武术训练馆馆长丁功和先生(心意六合拳名家丁长汉之子)介绍,拜见了水老师,并多次来宛请教,复印资料等。他复印东西很多,他说:“跑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都没这资料宝贵。”此外,还有新西兰人颜志俊(字紫元)和波兰国人等前来学技,老师以“艺术无国界,但能使之多发展,即是造福人民造福世界,也问心无愧,不枉走这人生一趟”,皆予以诚挚接待。本国人更有很多名手都来研述,并请教于老师,可见爱武之士代不乏人,老师虽已年高,仍乐于接待,望有志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是见老师之仁心令人敬佩,不愧为我们练武之楷模。老师授艺,师古不泥古,循循善诱,总是把拳谱中的诸字,让我心里明白,口里能讲,身体力行。老师常讲:“练武要具备真传、苦练和悟性及锲而不舍的恒心,假以时日,自可洞彻拳艺三昧。”

老师既会武功并不标榜,也不在人前玩弄,使世人知之者甚少。迨抗战军兴,为救国之存亡和个人生计,于是老师奔走生活圈子,19世纪30年代去大西北之回族地区之宁夏省吴忠市之早元省立小学教书(该校经费是庚子赔款偿还),40年代回南阳在天主教教会联办的西满女中教书。50年代因毕业于河南省师范专科学校,组织上安排在南阳中学任教。80年代退休在家,撰写个人《回忆录》,在南阳地方志书和《南阳市教育志》以及《河南省文史资料》写过事迹很多。2005年9月9日归真,终年86岁,葬邵沟村回民仪地。

七师叔水陆义

水陆义,又名宣轩,水献之次子,普慈老师之七弟,我之七师叔,参加后改名石真,1922年5月7日生,1987年5月13日归真,终年65岁,葬水沟村。

水陆义幼时和我师水普慈二人同时随父辈学习家传回回十八肘,小学他俩也同级同班学习,初中在省立南阳中学学习,抗战时学校外迁,参加青年军,抗战胜利后复员转开封河南大学学习,南下水陆义又随“河大”到江苏苏州参加人民,转战苏、浙、闽、等省。

1956年转业回宛,初任南阳青年中学教师,后在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1962年任南阳市四中语文教师,他学识渊博,每年赴省参加批改高考语文试卷,人称“活词典”。“时期”下放镇平劳动改造,回老家水沟村看瓜种菜,虽也受到过不公平待遇,但家族关照较好,不曾有太大冲击,他平时不仅看管瓜菜,而且经常教本村子弟文化知识,至今老家水沟村仍称颂不已。1979年问题得到改正,仍回市四中教语文。他勤奋敬业,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后因患胃癌于1987年5月13日归真,终年65岁。

七师叔他为人正直,我师水普慈说他:过于固执,性格倔强。只是七师叔终生未娶,可称憾事!平时喜好购书,家藏甚丰,时他把书全部捐于街道委员会,甚为可惜。与人交谈多辨语,致使同事敬而远之,但我师水普慈他们二人甚好,有投机之感,在他归真后,我师水普慈曾写挽联:学习好,知识渊,恸我手足,断一良臂。秉性直,心底善,哀此世界,少个好人!

――援引自师兄水葆全《不可忘却的怀念》。

马雷石

马雷石,中国武术六段,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邓州市东河街人,生于1966年12月13日。马雷石幼嗜武技,幼受业于南阳张志诚一脉心意六合拳谱传七世陈合龙大师,成为其关门弟子。艺成后又得到南阳唐万义一脉心意六合拳的重要传人刘洪军、买全义、马明庆、丁正喜、吕鸿扬、马子勤、张秀志等明家传授,并有幸得到马三元的七世孙繁城马拴林先生的悉心指导,另外,曾向武当山王金道道长学习道家功,从固始县杨居仁先生、邓州齐明云、齐守成、苏永勤以及南阳谢龙德等前辈学习少林拳械、易筋经等。后又随水普慈先生深造汤瓶七势拳、回回十八肘、心意拳械。从医业,武医结合。现任南阳市清真寺志编委,中国武当武术联合会理事,南阳市武协副主席,南阳市心意六合拳研究会会长,邓州市武协主席,邓州市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