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十篇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十篇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4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1

朋友们好!我今天所作的报告题目叫《如何把黄果树铸就成我民族旅游的绝对品牌》,声明一点:报告中的文字所包含的个人感情,全部倾于我民族旅游事业发展的热心,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和珍爱我国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之一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就黄果树景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提出更好的看法、方法和解决办法。

同时,也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的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的黄果树瀑布,不仅是我民族的骄傲,也同时是祖国的一张名片。在生态平衡、历史文化、自然特色、民族风情以及经济发展等等方面,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完善?作为部级重点保护对象的黄果树景区,应该给后人留下个什么样子?下面就与“民族、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人文历史与生态平衡、经济基础与旅游建设相统一”等有关的问题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黄果树印象

当前的黄果树无疑是“白水一河声自横”。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黄果树匮乏或者说缺少人文的历史背景。这当然和开发的时间有关。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在发掘和丰富自然遗产文化方面我们还做得不足,或者说当初是急切地把她宣传出去,而没有认真地、更科学地给她梳妆打扮一番的。黄果树的确是神奇的,也很世界,这是必然的。不可否认,前期宣传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来讲,她更需要不断地注入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提高景区的欣赏含金量和升华其独特的文化及思想境界。

其次是民族的风味不够独特或者说不够浓郁。作为旅游发展问题的重要倾向,黄果树还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定位,就是:世界的自然景观,民族的风情巨献。两者如能兼容得好,就能高速地发展起地区民族旅游事业来的。在我们所熟知的大瀑布旁边,民族的东西显然是看不见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没有好处,也不符合客人观光旅游的心里需求。无论由表还是及里,民族最深厚的东西客人看不见,就连我们自己也看不见。

其三,实实在在的景观何以给人苍白无力的感觉?这其中还有一个隐藏着的因素,就是这个叫“产品”的东西。从旅游角度来讲,说黄果树是一个产品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那么,既然是产品,就必须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要素。质量、包装、宣传等等条件缺一不可。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黄果树旅游品牌,很大程度上带有政府大力扶持的宣传色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尚不满足产品本身的特点。

其四,如何把提高旅游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黄果树地区的旅游创收有机地、协调地统一起来,是当前最艰难的问题。当然,这首先是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思维的历史局限性问题,但同时也是我们的管理者想得还不够多,或者说做得还不够高明。我想,既然我们已经把这个品牌宣传出去了,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连教科书上也收录了,就不必再花重金做宣传了。如果大量的重复地做宣传,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会有损这一珍奇景观的自然特征。当然不是说不做,但应该少做,至少要讲究策略。而我们应该做的,则是要尽一切可能和办法,把旅游区的人民生活问题与旅游开发统一起来,要达到多方受益的目标才算成功。

二、建设中的黄果树名胜区设想和及其矛盾性问题

已经启动的把大瀑布旁边的小镇迁移到陡坡塘瀑布边上去的工程,实质上是想更加完美地重塑大瀑布的标志性和自然性及原生态性品位和形象。当然,这是很具有战略思想的高度和地位的。但稍一不慎,就必然落入历史上改造景区失败的怪圈。因为这至少存在一下问题:

首先是建筑的极不协调性破坏来访客人的参观动机。我调查了一下,陡坡塘瀑布边上正在建设的项目有现代化停车场、旅游公司办公大楼、税务办公大楼等等。我不是说这些项目一定不适合建在景区,而是决策者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怎样把它和景区协调起来。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一个纯自然纯民族的景区突然出现一个现代化的小城会给客人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我还特别考察了旅游公司的办公大楼,可以说是非常现代化的,就其外观来看,不比贵阳的浙江商城差多少,区别仅仅就在于房顶的样式而已。从效果图上来看,极不和谐的墙砖装饰给人以奢华的感觉,线条是超级现代的,结构也是。我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不要这样隆重的外表?能不能仿一下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石板房?再声明一下:我不是说不建设,但是起码应该充分地考虑一下环境因素和历史要素,在设计上再下点功夫。

其次,虽然集中消费的想法很好,但随之而来的矛盾性问题同样突出和尖锐。大家都知道,黄果树景区的景点是很分散的,也就是说景点之间距离不小。因此,想集零为整怕是适得其反。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就是:以整为主,以零辅之或附之?这个问题不作深层次讨论,相信管理者有可行性方案来实施的。

再次是血本巨大必然引来争议。黄果树瀑布这个品牌到现在为止,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贵州特有的民族品牌,前面说了,她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名片。就因为她的特殊性质和含义包含了比茅台酒还要丰富和细腻的民族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整改黄果树风景区,必须同时照顾到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问题和世界人民的审美倾向和需求。或许我们这样做比较合适:运用很策略的方式既做宣传又把这样的信息公布于众,集更多人的思想精华来做这件事情,也许要好些的。第一是充分采纳各方意见;第二是把这样的事情社会化,免去了日后不必要的争议。这是从地区行政策略上来考虑的。

三、成就黄果树绝对品牌的几个重点

首先是深挖民族特色的东西。包括地方小吃、蜡染、手工艺品和旅游食品、纪念品等等。这些东西是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也是旅游事业中应该加以开发的元素,它牵涉到如何结合贵州旅游事业实际的基础性问题。那么,还应该做点什么呢?我看见那些餐馆张着大嘴巴等在那里,也看见那些宾馆瞪着大眼睛蹲在那里,心里不觉为当地民众喊可惜!与其把高价位的菜谱摆在那里,不如研发一些特色小吃什么的,来满足客人想吃地方特色食品的渴望。可是没有人这样做,都守着四季不变的农家饭,在等!很多人傻乎乎地等在店铺门口,脸上挂着憨厚老实的笑,心里却盘算着逮哪条“鱼”来下酒。真的很够痛心的,可惜了大好的市场机会啊!难道是真的没有吗?有,一定有!贵州的民间小吃数不胜数,小米渣啊、荞面汤啊、酸汤火锅啊、大杂烩啊……多得数不完。为什么不去开发呢?

再说,完全可以引进具贵州特色的名小吃。比如王记牛肉粉,比如程肠旺面等等。引进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独资,可以合资、也可以加盟嘛,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政府也应该牵一个线嘛。况且来黄果树的人未必一定会去花溪,去吃牛肉粉,能在黄果树就近解决了满足胃口的问题,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也就上面的例子来讲,王记牛肉粉不开到黄果树,照样会开到凯里、开到镇远、开到马岭河甚至开到成都昆明去的!所以。这并不存在争夺地区旅游资源的问题。那么,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我们的民族工艺品非得要登大雅之堂才叫艺术品吗?才会有价位吗?在瀑布边上,在天星桥在神龙洞在大小瀑布边上找个适合的地方弄上个十家八家的行不行?刺绣、蜡染、手编制物无一不可都是可以上的啊!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管理层是有责任的,而且责任不小。怎样做更合适,我想这不用我们多言了吧?比如编个大簸箕是实用,但卖不了好价钱,那么我们编小一点,融进些特色的东西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让客人得到纪念品而我们得到钱,不是很好的吗?可目前的情况就这样,问题多的是。

其次,还原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取经济利益。瀑布边上,我看见的是很多的耕地,就要爬到山顶上去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甚至可以说,对于生态平衡危机来讲,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退耕还林势在必行,可能连白水河上游的耕地都得退耕,何况就在瀑布周围呢?那么,就这样退耕了也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到景区民众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必须安置好旅游区的居民。这就要求我们找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在种植对象的选择上要更科学和客观。其要求至少有两个:一是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不至于让我们的后代所看见的瀑布是一滴眼泪;二是要满足现在的民众生活及发展需要。我在瀑布旁边和很多景点周围看见了人工种植的柏树,是些还很幼小的树苗。我们知道,柏树的生长周期很长生命力很旺盛,寿命也很长,但是,除了这个还能种点什么呢?种点李、梨、桃、杏、苹果什么的行不行?至少,作为穿插着种的方式可行不可行?的确,柏树能四季常青,但是自然人文的景观一定要四季常绿吗?就算是,穿插着种经济林也不见得不可以的啊?用生态的东西来保证居民生活,这是几全其美的事情啊!这一点可以参照贵阳的情人谷、百花湖等景区的,完全可以操作。

当然这又同时弹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收获的季节性问题。诚然,经济林的季节性很强,对于习惯了有两次收成的贵州农民来讲的确很难接受。但这可以从手工业和服务业来加以补充的,再说还可以种些竹子、药材等不受季节限制的经济类林产物种。这些不都是出路吗?

再次,民风的教化和文化再集中。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突出。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年青一代都汉化了,都世界了,而民族的东西都丢得差不多了,甚至连民族的语言也怕要面临灭绝了。曾经问过很多乡民,都说连布依族的“三月三”这样民族味道浓厚的节日,也没有过了,都忙着去搞经济去了。那么我们不难想像:几年后,当所有人都去登三轮车、去卖臭豆腐去了,黄果树还有多大的魅力?客人来了,在瀑布前长叹一声大喝一声:美啊、好啊、绝啊、安逸啊……然后是忙着和三轮车讨价还价,忙着和卖臭豆腐的讲折扣,或者干脆赞叹完毕,笃的一声驱车离开?所以,舍弃了民族的东西,黄果树就必然失去人文内涵,说白了就是水从高处落下来,将会一点趣味也没有的。这不符合越来越发展的审美要求和情趣倾向,也是不符合特有景观应该追求的旅游效果的要求的。

如果说五台山道家味道十足、黄山云海味道十足、泰山历史文化味十足的话,那么黄果树应该是民族风情十足的拳头产品。可惜在目前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至少不够完美。多年后的今天,黄果早已不在枝头,这的确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这和生态保护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2

失落文明的证据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常内陆升起,大津巴布韦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发现,证明了我们之前对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和无知。――吕贝克・斯特夫《废墟的真相》

《圣经》记载: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城叫俄斐。大约公元10世纪时,俄斐与东南非洲开始交往。那时,在东南非洲海岸的港口从事贸易的阿拉伯人开始从俄斐购买黄金,然后运向海外。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不懈努力寻求俄斐的准确位置。

1871年,一个叫卡尔・莫克的德国人奇迹般地发现了这座传奇中消失了的俄斐。1892年,本特写了一本名为《马绍那的城市废墟》的书,详细描述了这片废墟的环境及地貌。1895年,锐达・哈格德写的一部探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也是取材于这座城市。卡尔、本特、锐达所说的这座城市就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也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石头城”(津巴布韦在当地语中是“石屋”或“石头城”的意思)。

石头城占地约100英亩,是个大面积的复合体,共有3组建筑:山顶围城、大围场和山谷围城。沿着陡峭崎岖的古老石道拾级而上,眼前出现一条由两块巨石相间而形成的一人宽的窄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到达山顶时,一道用长方体花岗石砌成的高墙横在眼前,这就是西尔废墟,下面是仅能走过一人的小石门,通过石门就进入山顶围城。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城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围城的墙上是精妙绝伦的石头雕刻,其中被称为“津巴布韦大鸟”的石像,据说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这些图像在今天津巴布韦的国旗和钱币上随处可见。

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台的塔。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有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所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准备的学校。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处,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

山谷围城由布满于周边地区的“达格”园形小层组成。“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供普通人居住。

石头城的墙和塔,由切割得非常精确的石板天衣无缝地垒砌而成,石板间找不到任何泥浆之类的黏合物。庞大巍峨的建筑以及巧夺天工的造工所体现的高度非洲文明,曾使欧洲人不相信这是“低人一等”的黑人所建。殊不知,当他们希望以“开化”的文明来“指引”非洲人时,在这之前,以文明自傲的欧洲还处在愚昧文化时期。

“不眠人”的黑夜与白天

一位长期住在哈拉雷的中国老人说,哈拉雷的绿色和花树是美的,但哈拉雷人更美。

――晋辉《哈拉雷三部曲》

哈拉雷的名字来自一位抗击英国外来侵略者的酋长,这位酋长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夜以继日,从不打瞌睡,因而被当地人称为“哈拉雷”,当地语的意思是“不眠人”。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为位酋长,于是把津巴布韦国的首都改为哈拉雷。

哈拉雷是一个因颜色而生的城市,也是世界驰名的“终年鲜花盛开的城市”。每年9月,当遍布全城的蓝花树扬花吐艳,大大小小蓝晶石般的蓝花缀满枝头的时候.哈拉雷每年一度的“蓝花节”来临了。此时此刻,大街小巷,蓝花树下,青年男女颈挂蓝花圈,手捧蓝花簇,成群结队,有的朗诵诗歌,有的歌咏竞赛,还有的翩翩起舞。当蓝花还未凋谢,火焰花就以大朵大朵火红的花染红了墨绿高大的凤凰树干。这时,登高远望,一棵棵凤凰树,就像正在燃烧的一把把巨大的火炬。而火焰花方兴未艾,黄花树又含苞待放,这种乔木开起花来别开生面,一串串黄花就像金黄色的铜铃挂满枝头。

著名旅游丛书Lp认为,来津巴布韦要做的头件事是到哈拉雷的酒吧里去见识一下非洲最有名的pUnGwe,意思就是庆贺的人群伴随着鼓声和吉他等混合声音不停地跳舞到第二天的黎明。夜幕来临之际,当地人着身体,头戴豹纹头巾,边弹奏乐器边尽情起舞。

他们使用的乐器很简单,沙锤、mbira安比拉琴和鼓,却能发出美妙的音乐,时如行云流水,时如江河奔腾,而绑在腿上的沙锤在舞蹈时也发出唰唰的节奏音。人跳到尽兴时,常常会蹦到半空。身临其境,会完全被音乐的热烈、奔放所感染,人们的情感往往会在舞蹈中发泄掉,忘却苦难。而反观东方民乐往往表现的是哀怨、凄凉、无奈,将情感埋藏在内心,这反映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

除了夜晚,哈拉雷的迷人之处更集中在白天,从现代化的西门购物中心到市区里的奇石公园,从闻名南部非洲的麦拜尔集市到号称小伦敦的BoRRowDaLe市场,都是到哈拉雷的必看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哈拉雷的郊区,有一座奇特的公园,它既不以名贵的花卉著名,也没有秀丽的风景,但却以巨形怪状的石头而闻名世界,这就是奇石公园。

公园内怪石林立,大小不同,表面光滑且形状各异。有的状如蘑菇,有的则形似一顶小帽,还有的类似木船……这些石头一般重达几吨,有的甚至达几十吨,但下面的支撑点都很小,经过千年万年的风雨,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平衡而不倒。正是这神奇的天地造化,使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奇石公园成为津巴布韦天然的旅游胜地之一。奇石公园里的“船形巨石”图案,已成为津巴布韦的国家象征之一,它被印制在纸币和旅游册子上而广为人们所知。

来到津巴布韦,千万别错过一种奇特的又矮又胖的树,它的名字叫波巴布树,由于猴子和阿拉伯狒狒都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而胸径却可达15米以上,往往要十几个成年人拉手才能合抱。有趣的是,当地居民常把树干的中间掏空,搬进去居住.形成一种非常别致的大自然“村舍”。也有的居民将掏空的树干作为畜栏或贮水室、储藏室。猴面包树还是有名的长寿树,即使在热带草原那种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其寿命仍可达5000年左右。由于当地民间传说猴面包树是“圣树”,因此受到人们的保护。

雷鸣之烟与漂流

来到非洲,不能不去维多利亚大瀑布,津巴布韦当地人称瀑布为“曼吉昂东尼亚”,意为“声若雷鸣的雨雾”。

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与马塞马拉大草原、撒哈拉沙漠并称为非洲三大自然景观。它是一个瀑布群,最宽处为1690米,最高处108米,年平均流量约934立方米/秒,由“魔鬼瀑布”、“马蹄瀑布”、“彩虹瀑布”、“主瀑布”及“东瀑布”共五条将近百米的大瀑布组成。1.5亿年以前,当时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石断裂谷正好横切三比西河,河水直接泻入长72千米、宽度25~75米的峡谷,形成了维多利亚瀑布。除部分东瀑布在赞比亚境内外,其余均在津境内,因此,从津巴布韦

境内观赏瀑布,最为壮观。

花45美元,就可以坐直升飞机在维多利亚瀑布上空转15分钟。奔腾的河水从几百米高的断崖倾泻而下,数公里外就能看到那腾起的白雾,就像原子弹爆炸时引起的蘑菇云一样长年漂浮在瀑布上空,而瀑布在从断崖冲下时发出的巨大震吼就像千军万马在身边掠过,美哉壮哉!

白水漂流是维多利亚瀑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由5、6个人组成一组,乘橡皮船随激流而下。船分为2种,一种是由专业服务人员用大桨来掌握方向,还有一种是小组成员每人使用一把桨根据服务人员的指示来掌握方向。

船随着水流弯弯曲曲地向着维多利亚瀑布的下游峡谷而去。由于多少会有一次翻船的可能,所以最好穿不怕湿且不容易掉的鞋去(最好是用带子绑住的运动鞋)。而漂流旅行一般分3小时的半日游,6小时的1日游。漂流距离长短与当时的水量有关,全天可以漂流20―25公里。

米里奥与狂野周末

米里奥正在忙不迭地向游人强调安全安全,包括走路要轻轻地不要惊。下了动物。游人都嫌他有点罗嗦了。米里奥是生物学的研究生,每逢周末,他都到万基国家公园做义工。

津巴布韦有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保护区观赏狮子、大象、野牛和羚羊等动物在原野中生活的趣景以及周围的大自然美景。万基国家公园就是非洲最大和最完备的野生动物园之一。

米里奥继续咐咐说,在保护区内不得下车,前几天,有一日本游客见了动物很兴奋,擅自下车去拍照,结果被一个狮子抓伤,抢救不治。有游人间,真的可以见到野生动物吗?米里奥笑着说,大家不要急,那里的动物有的是。

首先填写一份承诺书,游人笑称是生死状。oK,出发了。

由于是旱季,河流变成了小水塘。动物们下水后,出来个个身上都粘满了黑泥。看见一群狒狒,见有车来纷纷逃进了密林,而独有一只中年狒狒,不紧不慢地走开,还不时地回头看车。米里奥说,这是个狒狒领导,在断后。在动物的世界,领导们必须是吃苦在前,它有保护群体利益的责任感,同时享受也在前,它有强壮自己身体的优先权。

在万基国家公园游览,常常会遇见许多惊人的场面:就在前方100多步远的地方,一片低矮的灌林乱摇乱晃,接着一颗颗小树喀嚓地倒下去,露出一头大象,扇着鼻子,卷起倒下的树的叶子,慢吞吞地咀嚼起来……大象吃得心满意足,打一个响鼻,又慢吞吞地迈进了更深的森林里去。一群野马不约而同地从远方飞跑过来,活像草原上卷起了一阵黄色的波浪,转眼间突然站住,围成半圆圈,歪起头来看看,又一阵风似地跑掉了,眼看着它们就要湮没在草原的深处,然而又一阵风似地跑回来细细瞧看。

夕阳西下,热闹了一天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回复平静。成群野兽在水塘饮水,大象懒洋洋地在旷野中漫步,几只小鹿蹦蹦跳跳围绕在大象的周围,而小鸟们栖息在鹿身上……一如进入童话中的动物王国。

在动物保护区内,有几个政府特批的宾馆,可以方便游客居住,近距离观察动物。为防止动物进入宾馆伤害客人,宾馆周围用电网隔离。有趣的是,这里的宾馆,很多的房间修建在大树上,房间团费是每晚150美金。

石雕艺人与岩画艺术

街头石雕艺人亚历森德鲁花了一个月时间在马托搏山附近雕刻了一座石雕。他来自美国,是个30出头的石雕艺术家。他来到津巴布韦马托博山追寻古老的岩画艺术,同时卖石雕来筹集昂贵的旅费,用他的话来说,自由和激情,是永远的津巴布韦精神。

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家是“世上最不为人所认识的雕塑家”。在街头雕刻石头的人,你永远分不清他是石雕艺术家还是个工匠。亚历森德鲁身穿褐黄色短衣,光着头,长时间在外曝晒使得他比一般的黑人更黑,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没脱下来的护眼罩。此刻,他正倚在刚完工的石鹿像旁,他雕刻的是四只淘气的小鹿,争相恐后拥挤在一起,神态活灵活现。亚历森德鲁说,他创造的这个雕塑是没有画稿的,全凭自己的感觉。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3

外宾夙愿待偿

瀑布仙茗在时代的风雨中湮没。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一代表团到杭州,我方以龙井茶盛情款待。对方在赞美龙井同时,却提议能否品尝瀑布仙茗?接待人员听后脑子一片空白,好在善于辞令,说是这次未备此茶,留点遗憾等下次奉上仙茗。人说外交无小事。接待后有关人员分析,日本民族行事十分精细,对中国名茶研究更深入,提出瀑布仙茗不会无中生有,一定事出有因,应查源头出处。当时请负责茶叶收购的全省各县供销部门调查,得知瀑布仙茗出在余姚四明山上。从此她在我国名茶丛林中声誉日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后虽经过30年的曲折发展,但仍未还其历史本色。

瀑布仙茗是中国第一个有品牌名号的名茶。

瀑布仙茗的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中的原始茶。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向世界宣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国民族的摇篮。它地处姚江岸边的四明山麓,与瀑布仙茗的原产地相连,同属于四明山脉。如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樟科植物遗存,专家们认定为原始茶,开原始茶文明之风。我国远古时代有“医食同源,药膳同功”之说,原始茶制作成羹状,用来充饥、保健和解渴,其功用完全符合古代书上所述茶的功用。而同属河姆渡文化系列的田螺山遗址上挖掘出6000年前的古茶树根,经日本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植物园园长铃木三男博士检测为山茶科中的山茶属植物,属下的植物组中有可能是茶树种。此后又经中国农科院有关部门检测,其所含的茶氨酸,为茶树所独有。它以科学依据,表明6000年前,余姚已有茶的元素。瀑布仙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沐浴在河姆渡原始文明的氛围中。

丹丘子惠泽虞洪

“汉仙人丹丘子”发现四明山中有大茗,惠泽余姚人虞洪。其文字记录见诸《神异记》,为唐代陆羽撰写《茶经》所全文引用:“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所写茶事有地点交待,有人物对话,有开端结果,虞洪由茶发迹,折射出非凡的风骨情怀,感恩礼仪。《茶经》的“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三章中从不同视角写到这一生动茶事。凡茶史、茶文化书籍多转引这唐之前难得的文字,以至《鲁迅全集》第六卷也有辑录。当地志书记述更为详细。

丹丘子由凡人饮茶成仙。南朝道教医药家陶弘景(450-536)在《名医别录》中记“茗菜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诗僧皎然有诗“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也许丹丘子是古代神化了的爱茶道士,四明山里有丰厚的地域文化可佐证,有道士山地名传承,羊额岭为丹丘子赶羊群云游之地,虞洪为丹丘子立有茶祠遗址,大岚茶乡立有茶仙祠,奉丹丘子为茶仙。

最早的茶叶品牌

茶圣陆羽著就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成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这部7000余字的经典著作中,有一个难解之谜,不仅多处写了余姚茶事,而且还在《茶经・八之出》中写了唯一有名号的茶叶,“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作为茶叶上乘“浙东越州上”的代表。

是茶圣陆羽没有评茶吗?不。《茶经・八之出》记述茶区:有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及岭南,茶区中前五个的下属各州产茶,陆羽又分上、次、下、次下等若干档次作了评述。

是唐代当时没有名茶吗?也不是。据《茶道》一书介绍,唐代全国名茶有46个,在浙江就有鸠坑茶、径山茶等。陆羽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不便轻率着笔写上好茶名号。中国的茶区纵横数千里,遍及全国900多个县(市),《茶经》书中唯一有茶名者为瀑布仙茗,这实在是余姚之荣幸。据考证,陆羽几度到浙东,到过余姚、上虞一带,参与考察和监察茶事,后人对瀑布仙茗的出典,往往以唐代为准。这主要缘于陆羽和《茶经》的地位。瀑布仙茗的品牌名号其实是陆羽据当时仙茗的声望手书记录。

瀑布仙茗的生长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几十股泉流汇成白水冲大瀑布,从陡壁悬崖冲下,如银河倒泻。至今在涧边岩石中仍有野生古茶树,它为陆羽所写“大茗”进化而来。附近田螺山遗址更有古茶树根、陶罐等出土。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迹。如今,宁波市人民政府在山上建碑立亭,立有瀑布仙茗古茶树碑,碑文如下:

苍茫四明,东南形胜,道教列洞天福地,此处称瀑布泉岭。溪瀑纵横,泻入白水冲,直卷悬崖千丈雪。厚壤沃土,草木森森,滋生千古奇茗。

汉仙人丹丘子示虞洪,“山中有大茗”,唐代名茶,入陆羽《茶经》:“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乃浙茶之肇端。

戊子夏秋,华夏茶专家相聚,两度涉足考察,探索中国绿茶之源,古茶“大茗”进化,树干硕粗,叶大质厚,满披白毫,为南方之嘉木。盛世茶益清香,崛起瀑布仙茗。是以为记。

公元二千零九年夏 宁波市人民政府立

瀑布仙茗盛世崛起

如今恢复出产的瀑布仙茗绿茶,呈条形略扁,绿翠光润,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口味鲜爽,嫩香持久,人见人爱,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2007年春,著名文化人士冯骥才回宁波家乡,当地政府要给这位他乡游子送点礼品,既要有文化品位,又要是高档次的。议论再三,选定了瀑布仙茗精品。京、津、沪等大都市里都有瀑布仙茗的消费群,甚至东北地区,不少人也由原来品尝花茶转向爱饮绿茶瀑布仙茗。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4

各位游客、团友们,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下,我是xx社的导游xx,大家就叫我小x好了,这位是我们的司机x师傅。首先,我代表黄山旅行社,司机师傅以及我本人向大家表示欢迎,欢迎大家来黄山旅游,很高兴为大家服务,如果在游览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及时向我指出,我将尽可能的为大家解决,希望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次为我们提供交通服务的x师傅,他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驾临,经验丰富,安全可靠,大家可以放心乘坐。今天我们所参观的是中国部级风景旅游区黄山,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是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下面,我再把黄山四绝分别作个介绍。

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5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31-03

引言

就目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旅游景区的整合已成为一个政府及地区共同认可的话题。旅游景区的整合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使景区旅游人数增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壶口瀑布及周边环境旅游景区作过研究,但是涉及到其关于整合的文章却很少。目前壶口瀑布的旅游发展状况不是很好,由此笔者联想到,若实现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则能改善壶口瀑布旅游业的发展,并能促进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发展,从而为整个地区带来良好效益。下面就从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对策方面进行浅析。

一、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

(一)壶口瀑布的发展现状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一大景观奇迹,是继黄果树瀑布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瀑布。2000年7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由此可看出,按其资历与历史,壶口瀑布是山西省的王牌景区。但目前旅游发展现状不是很好,通过现有资料搜集调查法,笔者得到壶口瀑布2011年―2013年的年接待人数、年收入、年创收效益等数值,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3年,每一年的年接待量及创收效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的幅度却呈递减的趋势,2011年至2012年接待量增长了27.3%,2012年至2013年接待量增长了6.8%,可以看出增长幅度下降了20.5%。同理可以推出,2012年到2013年创收效益增长幅度下降了19.8%。这就是目前壶口瀑布的发展现状。

(二)壶口瀑布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

通过走访观察,运用实地勘察调查法,笔者发现,壶口瀑布周边环境旅游景区丰富而分散,为直观了解,特此制定景区分布示意图(图1)。

从图中,我们可进一步一目了然地看出壶口瀑布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丰富而分散。此外,我们还通过运用直接询问法,走访山西省吉县旅游局及壶口管委会,发现这些旅游景区一般都各自出售门票,各自接待游客,收入效益几乎是微乎其微。因此,实现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必要性

(一)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壶口瀑布和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现状描述,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壶口瀑布景观单一,游客游览内容少;其次,壶口瀑布规模小,游客游览时间短;再次,壶口瀑布周边环境旅游景区丰富而分布分散,同时管理者各自为政;最后,目前来看,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互补性不强,整合度微乎其微,对游客吸引力低。

这些问题导致游客对壶口瀑布的满意度不高,同时景区的创收效益也随之不好。因此,必须根据现有资源,对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进行整合,提高壶口瀑布景区的旅游价值,让游客花的每一分钱都能起到真正的价值作用,使游客还有再次来的欲望。同时,这也正响应了目前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创新与联合。

(二)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影响

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景区而言,可进一步提高壶口瀑布的知名度,同时,壶口瀑布周边环境的旅游景区,随着壶口瀑布这一核心景区,知名度也会一步一步地提高;第二,对游客而言,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可使游客获得更多的旅游体验,摆脱景观单一,游览内容少、时间短的现状;第三,对旅游景区管理者而言,通过整合,可以使其具备统一的管理规范,形成团结意识,不再各自为政,为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第四,对壶口瀑布及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餐饮、住宿等行业而言,通过整合,可以极大地促进其发展;第五,对吉县政府而言,通过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方便管理,更有力地促进对外宣传;最后,对旅游创收效益而言,通过整合,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天数,以及增加游客的重游率,从而可以极大地促进旅游人数的增长和创收效益的提高,形成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的整个地区整体实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特色分析

一个地方的开发潜力和开发的可能性是由这个地方的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丰富程度决定的。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特色越明显,数量越丰富,则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对该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正如文章前面所提,壶口瀑布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上唯一的大瀑布,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明显。壶口瀑布的周边环境旅游景区较多,在图1中,已经明显展示。因此,可以看出,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已具备先天的条件。

(二)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环境可行性分析是指综合评价与分析旅游开发地的各种环境要素,其中包括开发地的经济状况、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及基础设施等,这些环境要素条件越优越,其该地开发的可行性就越大。

通过实地勘察调查法,走访到吉县旅游局和相关旅游人士,把自己的想法讲解了一遍后,笔者获悉,原来吉县旅游局已经出台关于吉县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山西省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其中,介绍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进行旅游景区资源整合的前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建构的总方向,要想打造吉县这一旅游品牌,必须要使各地域在行政区域划分上保持顺通,不能受到阻隔,在内容上要自由,不能受行业的约束,在客源上要保持往来通畅,不能受地区的局限。因此,制定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吉县景区整合一体化并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亟须解决的课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吉县的经济水平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同时,临吉高速的建立,使得交通条件得到局部优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沿黄旅游经济带的构建以及西安、临汾等地打造无障碍“黄河金三角”旅游区等,这些都为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提供了相当优越的条件。

(三)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外部影响分析

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影响,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它可以使游客获得更多的旅游体验,摆脱景观单一、游览内容少、时间短的现状;可以使景区管理者具备统一的管理规范,形成团结意识,不再各自为政;可以使吉县政府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有力地对外宣传;可以促进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极大发展;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天数以及游客的重游率,从而极大地促进旅游人数的增加,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周边的社会繁荣,真正实现共赢的局面,同时可以对外树立吉县的整体风貌。

四、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相关对策

(一)从旅游景区角度进行整合

从旅游景点进行整合,形成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的三大旅游功能区,即黄河文化体验区、农业观光休闲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如表2所示。

经过以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使旅游目的地的产品更趋成熟,旅游产品更趋多样化与多层次化,行业结构更加合理,能够在原有的客源基础上形成新的客源层面。同时,可以理顺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与比例,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从组织角度进行整合

从组织上进行整合,借鉴杭州旅游资源整合的方式,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应纳入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扶持之下,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一步骤、统一行动,加大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举全县之力;对企业内部来说,建议三大旅游功能区采取销售联票的方式,统一价格,形成一个联合的整体,以防止各个功能区内各个景区之间的秩序混乱和不公平竞争;最后联想到的一点是,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实施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的三大旅游功能区,即如上图所示,相信其整合能够获取良好的效益。另外,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必须和各个部门进行配合、互助与协调发展,其中包括通信业、餐饮业、金融业、商业、文化、卫生等,在管理上树立全局意识,各部门应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切实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保证健康、和谐旅游的开展。

(三)从人力资源角度进行整合

从人力资源上进行整合来看,首先,由临汾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以壶口瀑布管委会专业旅游人士为核心,集中临汾市、吉县旅游界的精英,组成强有力的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策划小组和咨议机构,成立“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研究其整合的方案;其次,引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推动”的模式,遵循四大权利即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资源属于国家,周边的各大企业为主力军进行经营三大功能区,使其进行持续增值,“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享有管理权,而政府具有其监督的权力,为三大功能区提供交流、协作的平台,使其形成多种资源共同开发、管理上具有统一性、各大企业共同入股、利益上有福同享、风险上有难同当的市场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建议成立“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信息化协会”,大力弘扬共享、开放、合作、互利的网络经济精神,积极引导和促进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全面、持续的合作和联盟,以免形成不必要的竞争关系和资源的重复建设,以集中优势和实现互补,有利于加快形成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强大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其各方的综合竞争实力都有增强。

(四)从实施“大统一”角度进行整合

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可以实行“大统一”。第一,统一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酒店及各种副业的经营价格,建立统一的价格体系,施行统一招标采购,保证价格合理和质量合格。第二,统一安排交通路线,目前临吉高速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但是在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内,亟须建立统一交通路线,因此市政府、县政府必须加大对其重视,使其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能够尽快实现统一交通路线安排,以此形成客源能够没有阻碍地进行移动,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可以缩短一个功能区内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开通旅游专用车;景区内各行政区域之间要对旅游专用车进行开放,做到旅游车辆、导游等资源可以相互的调动与分配,进而实现各功能区之间旅游的无缝隙连接。第三,统一施工费用,建立一个合理的施工价格体系,以免造成浪费。第四,统一协调三大功能区之间的施工队伍,防止出现施工队伍在分配任务时挑三拣四的情况,培养一个良好的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整合的施工市场。第五,统一制定三大功能区的销售价格,保证稳定的市场价格,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景区管理成熟化的进程。

(五)从文化核心角度进行整合

笔者通过阅读书籍、资料发现,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旅游区点的建设那么简单,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一个旅游者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的全新体验所涵盖的各个产业要素和行业,旅游者旅游的过程较高层次来说,是一次文化的体验和精神的盛宴。因此,我们联想到,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要以黄河风情和地域文化为核心,在三大功能区内设计以黄河风情和地域体验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产品。把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深层次地挖掘出来,设计出更能吸引旅游者的体验参与型旅游产品。例如,可以通过成立表演团队,在三大功能区内分别进行具有晋南特色的锣鼓、唢呐、舞龙狮、骑毛驴和腰鼓等表演活动,形成固定的表演周期。同时,旅游者可以在表演人员的亲自教授下表演简单的项目,使其旅游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到表演项目中来,使其能够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另外,服务于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各行业,也必须树立黄河风情和地域文化的文化理念,例如,餐饮业方面,服务员应统一着装、餐饮房屋装修设计也应体现浓厚的民风民俗特色;景区讲解人员也可统一穿着具有民风民俗特色的衣服,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游客对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从而使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真正为游客带来更好、更多的文化享受与体验。

(六)从后续经营角度进行整合

1.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资源保护。首先,对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内重要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若发现有重要的遗迹资源,应该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制定出保护方案,对其进行严格、科学的保护;其次,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措施,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选拔有经验的相关人员对其重要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开发要适度,要尽每一个人的最大努力使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风貌;第三,政府要不断开展旅游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监督管理,要使生态道德和环保的这一理念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此实现生态和旅游二者双赢的局面;最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同时加大对当地果农农业生态知识的学习与教育,防止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异化,尽最大努力地对生态风险和危机进行防范,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开发生态旅游的行列中来;同时更要加大对其保护,使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整合能够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2.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大力推销该重新整合的新旅游产品。首先,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宣传网站,制作高清旅游宣传片在该网站上循环播放,立体展现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色,例如,设计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徽记,举办反映黄河风情和地域文化的比赛活动,如摄影、绘画、书法、诗歌创作等;在景区内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如壶口垂钓活动、吉县苹果展销会、农副产品交易会等。其次,在网站上开通方便旅游者查询和预订的各种服务,如,景区的票价、交通、餐饮、住宿等,并对其进行及时更新;同时,对旅游者的咨询服务和疑难问题要聘用专人对该网站进行负责。再次,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必须能够及时地在网上和旅游者实现对接,例如,景区淡季门票打折、开展节庆活动等。最后,在该网站上设计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平台与旅游者进行交流,对旅游者在三大功能区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做一详细了解,以此不断提高壶口瀑布与其周边环境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提高其服务质量。

五、结语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6

关键词:黄檀硐;民俗;建筑;乡土

引言

在温州的乐清地区和楠溪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乡土建筑村落,研究这些乡土建筑的目的就是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构成,促进地方文化建设,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绝佳机会。乡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剖析和研究乡土文化的作用,并使之在现代社会继续绽放光彩,有助于繁荣地方文化和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温州乐清和楠溪江地区的乡土建筑大多以血缘型村落分布在各个乡镇,现存村落历史悠久,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甚至有宋代的遗迹,多年来由于不发达的经济和不便利的交通,古村落建筑得以很好地保留。但随着经济开发的冲击、交通的日益发达和商品市场的渗透,古村落的破坏也日益严重。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在近几十年迅速增加,增加的家庭成员一到成年就要分家,分家就必须造新房,在古村落中建造新房势必造成建筑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是旅游,各种以刺激地方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旅游名目都喜欢把旧的拆掉,再按旧的样子重新盖一个仿古的。无节制的旅游开发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的目的,更加速了乡土建筑的破坏,甚至歪曲了乡土社会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分析和了解乡土文化的构成元素,所以选择黄檀硐村作为案例进行了考察。黄檀硐有着其他古村落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自然环境独特,山水相连,格局紧凑,空间封闭幽静;2.新建筑极少,建筑群体性甚好;3.乡土气息极浓,驳岸、房屋及跨溪小桥就地取材,原汁原味,具有浙南农耕文化的氤氲氛围。

以下是考察实录和思考。

一、村落概况

处于青山环绕的狭长山谷地带的黄檀硐村,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有确切记事的年代远在明朝永乐年间。全村面积20.7公顷,海拔400余米。全村350户人家,1400多人除一户人家姓黄,其余都为卢姓,是一个典型的血缘型组织村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交通运输的不便,逐渐迁居到乐清市区。如今村内仅剩一些老人家,守着老房子,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从而也使得大部分的乡土建筑没有受到钢筋混凝土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侵蚀,保留了其乡土本色,为研究该地区的乡土建筑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黄檀硐村由寨门、村口、村巷网络、溪流沟渠、宗祠、庙宇、院落等构成,除了1958年时发生火灾烧毁部分建筑,其余建筑都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村内的100多幢房子内部梁柱为木结构,其余部分都是石材垒积的,乍一眼看去俨然一个石城,风格整齐划一。深浅参差的灰色蛮石建筑与绿意盎然的农田、郁郁葱葱的翠竹山林相映成趣,呈现一种鲜活朴实的乡村景色。

黄檀硐村建村的历史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始祖是当时任温州通判的卢尧盛,在南宋年间举家由福建迁入村里避难,由此建村;另一种说法认为明朝永乐年间,清江蔡岙的一位叫卢柯穆同样因为逃难而迁入此村,在村东口,如今尚有一座卢柯穆的坟墓。据对族内历史颇有掌握的卢尧林称,村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基本上认定就从卢柯穆开始。关于村名,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村庄对面的山上,有一片黄檀树,于是叫黄檀硐。这些黄檀树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期间被大量砍伐用于烧炭,如今不复再见了。

在清末民初时,黄檀硐曾经聚集了不少的财主。现在乐清的柳市、虹桥、白石、乐成等地,当年均有相当一部分田地系黄檀硐村的财主们所有。黄檀硐村的财主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里,他们大量置办田产。出于防患需求,他们还在村里修建城门,逐渐形成现在看到得村落的规模。

二、遗存现状

1.村落布局

黄檀硐村群山环抱,东有五龙瀑布和关公洞,西有西龙瀑和古城门,南北两边均为高耸百米的陡峭石壁,形成“雨溪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村口寨门险要狭隘”的肌理形态。

村子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现如今南北城门已不可考迹,只留东西两道城门旧迹。从东西城门的位置依稀可以勾勒出当初村落的范围。城门所在四面山体犹如四个出海神龟,四龟神态各异,或翘首以待,或匍匐前行,常年守护着村落的宁静生活。从北面的陡峭山腰俯视整个村子,可以看到整个村落的布局呈L形,向东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舒展开来,一条龙溪自东向西缓缓流向村子的西面,在狭长的谷口形成瀑布,飞泻而下,形成西龙瀑。水流在谷口蛮石上的圆形落水口盘旋而下的时候,龙的形态豁然明朗,景象甚为壮观,想必这就是西龙瀑的由来。在瀑布口边矗立着古城门的西门,西城门所在位置易守难攻,城门旁边皆是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即使是在战乱频繁的抗战时期,村落也鲜有祸事,可见始祖始迁之时对选址考虑甚全。城门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后,只剩下石砌的门洞和门框横石。东城门是整个村子的主入口,1990年在东南方向修了盘山公路之后,城门也形同虚设了。村口的古关隘、古石刻、古山道和5棵有着500年历史的古罗汉松、抱石树是中国古村入口的经典象征。

村落的选址和总体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崇尚自然和谐、因地制宜。整个古村落的建筑布局不是以传统的方格网为基础,而是顺应自然,依山就势,看似信手拈来,却别有一番独特景色。这种自然观还体现在,前人就地取材不加任何雕琢地运用周边石材砌墙、铺路。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的位于村落西部山坡高台上一座名为“卢福涛家宅”的院落,也极其真切地再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此宅依山而建,西边有条小涧,屋前为陡坡,屋后为较缓的山坡,比较符合风水中所谓的“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演绎得非常到位。

2.建筑型制

黄檀硐村的建筑年龄大多在300至700年间,最早的可追溯至元代。村内主要建筑为民宅、宗祠、书院、作坊等。其中又以卢氏宗祠、下大宅、卢(财主)家宅、卢孔华家宅等13座古建筑较为出名。建筑的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们的建造材料原木、蛮石一样彰显自然色彩,表现出居民对山川自然的亲切感和朴素的审美能力。

(1)民宅

村落内民宅依山而建,因势而造,就地取材,多为上百年的三合院,墙用山石叠砌,上面采用抬梁与穿斗结合的木构架,颇具气势。屋前有古色古香的石料院门,上有石刻斗拱作装饰,屋檐上的瓦当花纹各异,雕刻精美。屋内保留明清时期的木刻、窗花及雕饰,蕴涵着木石的天然本色,极具明清建筑特色。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宅子有卢文周宅、东不大宅和下大宅,其中下大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二百多年。大宅坐北朝南,院落宏大,为典型的三合院建筑,木结构石墙立面。正房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厢房有楼阁,屋内门窗上的明清时期的木刻、窗花及雕饰做工精美。此宅曾经居住过12户人家,63个人,改革开放后,住户逐渐弃农进城,现为空宅。

(2)宗祠

村内大小古宗祠庙宇共有六处,其中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卢氏宗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宗祠坐南朝北,坐落于龟穴风水宝地处,前有龙游溪,溪岸古树相望,后为山体,山顶形似灵龟,山腰有“流米洞”,山脚为竹林。宗祠为一四合院院落,其布局紧凑,构建合理。中堂前立卢公牌位,供奉始祖画像,院内门拱、柱础、木雕、彩画、戏台等颇具特色。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这里都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摆设香案,演出做戏等。在卢氏大宗里保存完好的一座古戏台上,还有两箱戏服行头。据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仅有1000余人口的小村,曾有过两个小型的越剧戏班。时期,宗祠的一些古物、建筑构件虽然被损,但是整体上还保留了原貌。

3.民俗事象

黄檀硐村民风淳朴,闭塞的交通并没有让他们变得冷漠孤立,黄檀硐人热情好客,在和一些当地的居民的交谈中我们发现,村内蕴涵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民间杂祀、戏曲传统、饮食文化等。

(1)民间工艺

古村落里有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夹缬、织布、酿酒等传统制作工艺,更为难得的是拥有从靛青提炼到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夹缬生产最为完整的一套工艺流程。

黄檀硐历史上盛产靛青,村外小道田间遗留的大大小小地缸(地缸,在田头挖的专用于制靛的土坑,深1米许,直径2米多,内用石灰或水泥抹平),让人感受靛青传统制作的工艺。在黄檀硐村可以看到从生产靛青到制作夹缬的中国最古老的印染文化的遗迹,村民们生产靛青止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而印染夹缬则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据传,温州地区的靛青以黄檀洞村的为上乘,原因一是这里山高、水清、风凉,生产靛青的自然环境好;二是在打浆时,黄檀硐人能够用舌头非常准确地把握靛青水的酸碱度。夹缬原是浙南民间的婚嫁必备用品,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曾经为该村带来了滚滚财源,加上这里交通偏远,远离战乱,吸引了更多的商人来此投资,历史上这个闭塞的村庄曾经富甲一方,显赫一时。

在村子的东不大宅里,还收集着数十件先人的生产生活用品,和一些历史久远、有收藏价值的婚丧嫁娶用品,全部为木制品,制作极其精致,雕刻细腻。时间跨越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应俱全。这些工艺品很好地展示了黄檀硐村的农耕文化。

(2)节日风俗

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在乐清地区流行一种古老的习俗――划龙舟,黄檀硐地区也不例外。龙舟的形式很多,黄檀硐的是档龙,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

龙舟是人们在新年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太平、六畜兴旺、生意兴隆,以及道贺各种喜事的传统仪式。黄檀硐大致的仪式是,先从村子西城门处的佛光先师庙请来龙舟,然后沿着龙溪往村内人家移动,有的人家会在门前摆设供桌,奉上米塑(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米塑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糕点、香烛等,龙舟会在摆设香案迎接的住户门前停留。有专门的领龙船先生在锣鼓配合下吟唱祝辞,祝辞的内容大致是唱贺村内的喜事,祈祷农事顺利、人畜平安、门第兴旺等内容。

(3)丧葬仪式

在黄檀硐一个老人的丧葬仪式中,我们看到基本上目前居住在村内的男女老少都会参与丧事的举办。哪些人负责哪部分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还有专门的帐房负责丧事相关事宜的经费支出。女人基本上被安排准备食物、茶水等,男人则准备酒席上的桌椅用品,以及送葬物品的筹备。在还山――即灵柩下葬,仪仗队奏乐、鸣炮回来之后,要举办宴会,俗称“送葬酒”。邀请亲戚、友人、仪仗队人员以及协助办理丧事的人入席,宴会气氛静默。由于乐清地区靠近沿海,酒席上的菜式也都以海产、水果类为主。仪式的过程在一个肃穆氛围中渡过。

三、小结

为了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方比较寻找保护黄檀硐地区乡土建筑保护的可靠方法,之后我们又走访了楠溪江流域的芙蓉村、岩头村和坦下村。之所以选择该地区作为比较对象,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楠溪江地区与乐清地区的乡土建筑聚落在社会背景、组织关系、建造工艺、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对于深入研究黄檀硐地区的乡土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早在80年代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一批从事乡土建筑研究的资深教授就在楠溪江流域作过比较系统的调研,为后来从事乡土建筑调研工作的人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其次,楠溪江乡土建筑保护走的是以旅游促保护的路,虽然把楠溪江的乡土建筑推到众人的视野之中,但是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效应还是有待商榷的。一方面,旅游经济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旅游所带来的人流超过乡土环境的负荷,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并且为了迎合旅游效益而盲目扩建所谓新的古建筑,使各种“假古董”泛滥。走访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触目惊心的,有很多建筑因年久失修倒塌而变成了垃圾场;有些居民自发“老改新”的建筑安上了铝合金窗户,完全破坏了乡土的本色;还有很多现代的新建筑穿插在中间,新旧面貌反差强烈。众多的前车之鉴是我们在进行黄檀硐乡土建筑研究的过程中不得不深思熟虑的。

值得庆幸的是黄檀硐村的乡土建筑保存得还是非常完整的。一则黄檀硐村距离乐清市区路途遥远,交通极其不便,自给自足的生产状况限定了村子规模的发展,即使后来修建公路,改善了交通条件,若无人带领也很难发现这个世外桃源。二则由于80年代的大迁移,村内除了少部分老人外其余居民皆已搬迁到乐清市区,很多建筑因此而闲置下来;最后一个原因是黄檀硐的建筑外立面、围墙、道路等都是蛮石所建,有效保护了内部木结构的梁柱,免受风吹日晒。眼下最让人忧心的不是自然因素的对建筑的风化侵蚀,而是人为因素。近年来有一大批古镇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黄檀硐也正在蠢蠢欲动。在它还没有变成一个众沓纷至的“公园”的时候,迫切需要对其建筑环境进行研究记录,为以后的研究工作留下详实的资料,同时能够为乡土建筑保护工作提出有效的保护和整改措施。针对黄檀硐的乡土建筑保护应该秉持以聚落为单位,把物质和非物质的保护结合起来的原则,不仅要保护村落内乡土建筑本身,更要注重建筑群内的乡土文化艺术的传承,建立科学有效的民俗民艺的传承机制,聘请专业的研究人员对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此外,还要把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艺术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树立地方艺术品牌,可以开展一些民间艺术的表演、交流等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逐步建立起新农村的本土文化体系。保护乡土文化并不是保留其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居民落后的生活水平置之不理,而是促使乡土文化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合理地转型,保留其健康、多元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社,1985年。

[2]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3]南伟然:《乐清传统民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

[4]丁俊清:《温州乡土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陈志华:《乡土建筑研究提纲――以聚落研究为例〔J〕》,建筑师(81)。

[6]王其钧:《宗法、禁忌、习俗对民居型制的影响(J)》,建筑学报,1996(10)。

[7]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中华文化遗产,2007(2)。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7

游庐山瀑布导游词一:

庐山,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庐山因瀑布而有名,瀑布因长而有名。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用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赞美它的悠长和壮观。

迈入庐山风景区,你便会觉得空气是“洁白无瑕”的。猛吸两口,令人心旷神怡。走着走着,感觉树木愈来愈密,色彩愈来愈绿,而瀑布声也是越来越近。先是一阵“哗哗”声,接着便像狂风巨浪向我们袭来,响彻天空,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剩下瀑布在吟唱。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瀑布的脚下。凉丝丝的水花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落到水面时还在蹦跳着,好像在欢呼自己的愉快。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的扑了下来,像一头头小狮子,令人又惊又喜。

在“银河”中失散的水花,好像还不愿过早的溜走,他们像长了一双翅膀的小精灵,随风飘飞,漫天浮游,好一派壮丽的景象啊!水花儿玩累了,便主动打着降落伞飘下来了,落在“琴弦”上,奏出了悦耳动听的乐曲。我像漂浮在声浪中,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游人被那乐声陶醉了,我的心也醉了。

忽然,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急雨,瀑布更加壮观了。雨水夹着瀑布的水花像赛车从轨道上疾驰而下。

雨过天晴,太阳光折射出一道道彩虹。彩虹仙子大概正坐在彩桥上凝神欣赏庐山美景呢。彩虹给庐山瀑布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彩虹中的庐山瀑布更美,更动人。

庐山瀑布的魅力是永恒的,它的美丽永远令人心醉。

游庐山瀑布导游词二:各位亲爱的游客:

你们好!

我是这次“游庐山”活动的导游——江海天,很高兴带大家一起游这个5a级景区。大家有不明白的尽管部我。请各位注意以下事项:一、由于游人众多,游客们一定要紧跟导游,以免走散;二、有事先要告诉我,不要擅自行动。

我们先到这个20世纪初开辟的锦绣谷。这里因四季花开,犹如锦绣而得名,“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是王安石在此留下的,请各位跟我走。这是仙人洞,当此处云雾缭绕时,洞里会增添仙气,仿佛有仙人来临。毛泽东主席在此留下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三叠泉。三叠泉从五老峰顶流下来,潭里的水就是三叠泉水。由于泉水流淌时,一些大岩石使泉水流动方向改变,“三叠效果”就产生了,加上泉间的云雾,增添了一种朦胧美。

沿阶梯走出三叠泉景区,我们来到了含鄱口,含鄱口与汉阳峰形成壑口,使鄱阳湖起点定于此。

最后我们一起到庐山的“两潭看”(意思是两潭景区),它们是黄龙潭和乌龙潭。黄龙潭非常幽静,银色瀑布冲出岩石,流入深潭,再入黄龙潭。往前走,就是黄龙潭,含上、中、下,水从五股巨石缝隙里飞扬而下。连起黄龙潭,成了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寸”的“小瀑布”。

光阴似箭,我们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每次来庐山都会有变化,大家一定要常来看看哦!

游庐山瀑布导游词三: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在这个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见面,我是你们的导游郎志伟,你们可以称我为郎导。

你们抬头看,那就是五老峰。多像一个仰面朝天的慈祥老人的面容。当地群众会告诉你,他就是毛泽东。民间传说毛泽东热爱庐山,他来到这里就不肯走了,就在这里休息了!他化作了一座大山。

快看,这就是《望庐山瀑布》里提到的“三叠泉”瀑布了。庐山的瀑布群是有历史的,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尾摇风,故又称“马尾水”。关于庐山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周武王时,有一个方辅先生,同老子一道,骑着驴子入山炼丹,两人最终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或许你们只知道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却不知道徐薿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庐山是一座垒式形的断续山,外险内秀。主峰是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散布在群山中的冈岭有26座,峡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瀑布22条溪流18条湖潭14处。

时间也不早了,今天的参观到此结束,希望你们常来游玩。祝你们一路顺风,再见!

游庐山瀑布导游词四: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风景优美的庐山,这次旅程将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庐山,我姓刘,是中国旅游社的导游,大家叫我刘导就行了。请游客们进去后做到以下几点:1、不乱丢垃圾,随地吐痰;2、不乱涂乱画;3、带小孩的大人请看好自己的小孩;4、保护好自己的财产;5、认清旗,以免走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风景如画的庐山吧!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8

关键词:庐山;旅游文学;变迁;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102-05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性在近年的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其中文化地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探析人地互动关系中的文学事象及其发展规律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旅游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述旅途见闻,描写旅游地各种自然与人文景物,记叙、评介旅游地的现实状况、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等,表达作者由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的文学。庐山是中华传统名山,这不仅源于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更有赖于历代传承的旅游文学作品。基于此,本文以吴宗慈《庐山志》和《庐山续志稿》辑录的历代诗文为统计依据,并参考胡迎建校补的《庐山诗文金石广存》以及《全唐诗》和《全宋诗》等古典文献,对1911年以前的庐山诗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共收录有135篇文章,1573首诗歌,涉及660位作者。按照朝代划分,将作者及其诗文分别统计,从中可了解庐山旅游文学的发展变化过程、地理分布状况及其价值构成,由此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独特山岳文学的沉积特点和机制。

一、庐山旅游文学变迁过程

以公元220年三国魏建立为起始,一直到1911年清朝结束,在总长1691年的时间内,按照朝代更迭的历史时段,将庐山旅游文学变迁过程划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和清代五大时段,前三时段的朝代时长大致相当,明清时长也基本相似。以此为依据,在统计庐山诗文作者和篇数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各时段的平均数值,具体结果见表1。

从朝代分布来看,年代越为久远,作者人数也越少,清代以206位作者最多,年均作者人数达0.77人;明代以200人的作者群体和年均0.72人紧随其后;宋元时段作者群体虽较隋唐五代多了5人,但按年均作者计算则唐代还略多一些;魏晋南北朝作者群体最少,仅有25位,而年均作者则更是仅有0.07人。这一趋势与作者群体的诗文篇数变化一致,魏晋南北朝的年均诗文数量最低;清代的创作效率最高,年均达2.12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与时代久远而相关作者及其诗文湮没有关,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受整个中国文化重心南移趋势的影响。两汉及其以前的庐山旅游文学,最早可追溯至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禹于庐山紫霄峰筑石室并刻石载功,《一统志》说有好事者下至石室并识得其中“洪荒漾予乃撵”六字,《舆地志》则云“摹得七十余字”。无论如何,后来的司马迁受此事感召,千里迢迢赶赴庐山,并在《史记・河渠书第七》中记下了“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十字,这成为庐山名称由来的正式文献记载,也同时开创了庐山旅游文学的文献发端。自此而后的数百年间,庐山字眼逐渐出现在了各史家笔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以上著述并非旅游文学作品,但是相关的传说故事和点滴文献记载却为庐山旅游文学作品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以南在时人心中仍是蛮荒之所,许多历史典籍在提及庐山时带有的神仙境域描述,充分说明了南方的“未开化”状态。庐山君女是庐山旅游文学的开山鼻祖,汉顺帝时有小吏曹著被庐山君迎至庐山,庐山君女为其抚琴而歌,遂有《琴歌》一首流传于世。实际上,这则神话传说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一个缩影,庐山的遥远神秘成为中国旅游文学创作的一个创作灵感来源。晋武帝太元四年(381年),慧远由长安南至庐山,由此开辟了庐山旅游文学的正式发端。慧远善为诗文,原有集十二卷,但至今仅存《庐山记略》、《游庐山》和《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等若干篇,成为现存有关庐山的诗篇中最早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篇。稍后的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虽然大部分诗篇中未有时著庐山者,但所居游地处庐山南麓一带,著名的《桃花源记》的原型地也被许多学者认定在星子县境内的庐山垅。文化名士在庐山的活动,既是庐山自然地域的吸引所致,而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庐山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慧远、陶渊明以及道教南天师道创始人陆修静三人,虽然并不生活在同一时期,但“虎溪三笑”典故却在后世得到广泛宣扬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庐山旅游文学发展的创始期,伴随着中国文化重心的渐次南移,庐山区域文化的集聚效应逐渐得到了体现和扩张。

隋唐五代是庐山旅游文学的初兴阶段。李白和白居易曾长期栖居庐山,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而且带动了唐代大批文人前往庐山观瞻拜访。李白在庐山秀峰创作的《望庐山瀑布》,引发了更多的文人前往访古探幽,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文中提及的香炉峰和黄岩瀑布的总次数分别达到了55次和41次。五老峰是另一个吟咏的主角,魏晋南北朝时,尚未发现有提及五老峰的诗句,自李白写下“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绝句后,五老峰在后世诗文中的提及率显著提高,历代总次数达到了惊人的132次。白居易贬谪九江期间,为我们留下了59篇各种类型的诗文。其中,《琵琶行》、《大林寺桃花》、《庐山草堂记》等成为千古绝唱,虽然李白等人在庐山均自设有书堂、草堂等别业,但是白居易在庐山创建的草堂却成为后世新的名胜地,并且被园林界学者认定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典范。除此之外,唐代孟浩然、刘长卿、钱起、韩愈、孟郊等著名诗文都曾为庐山留下了瑰伟奇绝的诗篇。唐代文人在传承魏晋山水诗文的同时,采用疏化和淡化意象的方法,以时空意识审视自然景物,以积极的心态去抒怀和言志却不缀理,以表达个体化的性情为主要目的,在漫游、行役、闲居等日常生活中发现自然山水的美,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宋元时期是庐山旅游文学的发展阶段。本期的庐山旅游文学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基础上,将儒家理学思想、民族历史忧患和庐山山水情趣结合起来,融入了时代新兴元素,突出体现宋诗理趣特征。苏轼与朱熹是北宋和南宋最为杰出的文人代表,二人在庐山的诗文分别达到了26篇和6l篇,相关诗文在谈及庐山风景时都具有深厚的理学思想。苏轼在《记游庐山》一文中对他在庐山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总括,“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虽如此,但仍不免技痒,在庐山山南十余天内作诗十余首后,最后在西林寺又作一绝,“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此,“余庐山诗尽于此矣”!苏轼由不作诗到作诗再到诗尽的过程即是一个矛盾的动态过程,与《题西林壁》诗同样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朱熹守南康军之余,力倾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中国理学思想的集散中心,《白鹿洞规》不仅是中国书院教育的章程,更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白鹿洞虽早于朱熹,但自他申修重建后,书院自此成为最为重要的庐山名胜之一,宋元诗文中的提及次数达17次,明清时总计突破了70次。庐山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有密切联系,在他的两首庐山诗文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母、妻墓均葬于庐山支脉之株岭和太阳山。宋元期间庐山旅游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庐山旅游景点的开发,也使庐山文化在佛道文化基础上添加了浓重的儒家理学特征。

明清时期是庐山旅游文学发展的高峰阶段。在宋元理学思潮的主导下,明清沿袭了书院教育模式;而同时自魏晋以来的佛山传统和文人宦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庐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圣地。在明清543年的历史进程中,共有434位文化名人写作了各种有关庐山的诗文,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旅游文学形式――游记,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代表作品有王思任《游庐山记》、徐霞客《游庐山日记》、黄宗羲《匡庐游录》、查慎行《庐山记游》等。根据文人纪游,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庐山的开发状况,如仰天坪、汉阳峰、含鄱口、天池寺、五老峰顶、三叠泉等地逐渐成了时人必往观瞻的景点,诗人吟啸不再是“望”、“看”、“想”等,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感触。根据诗文中出现的景点的统计,明清时的数量由宋元以前不足百个迅速上升为明朝的174个和清朝的269个。不过,我们也同时可以在诗文中发现庐山各景点的路暮穷途之苍凉。李渔在为简寂观题联时写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黄宗羲对开先寺古松尽伐、古亭皆圮等景象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康有为在1889年首次游历庐山时,有《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诗“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既是庐山景象的深刻描绘,更暗含了清朝的社会景象。在庐山传统旅游景观日渐没落之际,李德立开辟了牯岭避暑地,为庐山新一轮旅游文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转型基础。

二、庐山旅游文学创作群体的地理分布

根据吴宗慈《庐山志》和《庐山续志稿》辑录的诗文作者,按其所属朝代进行分类统计,并以当今所属省域情况对占籍进行地理区划,结果见表2。

从总体上来看,除67位不明占籍外,庐山诗文作者群体覆盖了全国25个省份,具有较为广泛的地域来源。在各分省数量上,江西省作者群体数量最为庞大,总计达153人,占总数的23.18%,其中省内的九江因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总计有36位作者,仅低于浙江省、江苏省以及安徽省的数值;居于第二位的浙江省,作者群体数量达到98位,占总数的14.85%;江苏省以81位占总数的12.27%位列三甲。如以距离庐山远近来考察各诗文作者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衰减规律,以庐山为中心,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七省份,共有446位作者,占总数的67.58%;与此相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以及港澳台地区距庐山较远,均未有人撰写过庐山诗文,即便是新疆、云南、海南、甘肃、河北、辽宁等有作者分布,但数量也非常有限。

按之朝代占籍分布,则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各历史时期庐山诗文作者地理分布的动态变化轨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作者的地域分布集中在七个省份的两大流域,其中山东省人数最多,占当期的24%;两大流域是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前者共有12人,比后者的5人高出一倍多,可见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一带。隋唐五代时期作者的地域分布出现了快速扩散的趋势,省份扩散到了14个;流域范围也扩散到了闽江和珠江流域,从比重上看,黄河中下游流域虽仍占34.23%,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了36.94%。宋元时期诗文作者的地理分布保持了自唐以来的发展态势,省域分布达到了16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到了60.34%,南方文化中心地位完全确立。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福建、广东、海南、四川等远离中原的作者数量也有显著的提升,绝对数量达到了16人。明清时期作者的地理分布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的集聚特征。明代的省域范围为17个,清代达到最多的19个;集聚性除继续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基本表征外,更为明显的是集中于某些省份,江西省在明朝时的人数达57人,清朝虽有所减少,但比例仍高达25.24%;浙江省在明朝时以36人占当时代的18%,居于第二位,但在清朝时被江苏挤至第三位;福建省在明代时曾一度有17人,表明庐山的知名度已经播及全国范围,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庐山旅游文学的发展。

庐山旅游文学创作群体的总体分布以及朝代变迁规律,除以上提及的文化重心南移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一是九江的战略中心地位。九江历来有“七省通衢”、“三江门户”之称,是南北交通之孔道,东西水道之要津。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以及太平天国与清军的鄱阳湖水战,均体现了九江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庐山旅游文学得以兴起的基础条件。二是九江的政治中心地位。秦统一中国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为九江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建置,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分分合合,自隋唐以后九江建置渐趋稳定,江西地方行政中心地位也得到了确立。明清两代分别将“九江道”和“广饶南九道”之治所驻在九江,使九江地方行政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政治次中心的形成,为各级官员汇集庐山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自唐以来的白居易、朱熹、毛德琦等先后任职于九江各地,他们创作的大量旅游文学是庐山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九江经济地位的渐次提升。隋唐以后,以京杭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北江―广州为主轴的“京广大水道”,成为全国货物流通的大动脉,九江是这条运输线上的关键点,明代创设的九江钞关进一步提升了九江的经济地位。庐山声名也得益于九江政治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历代诗文中少有作品以“湖中望庐山”为题,而明朝李绂六过庐山而未能一览山水美景,不禁长叹“不能旬日之游,固宜见哂于山灵耳”,充分表达了庐山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已非往昔。

三、庐山旅游文学的价值分析

历经二千余年积累而成的庐山旅游文学体系,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价值包括文学价值、遗产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

1、文学价值。历代文人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庐山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历史胜迹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论述,时代差异形成的文风印迹,文体各异而

殊途同归的表达效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时代差异上,六朝文赋雅美简约,宋代文章擅长说理,明代游记情趣活泼,清代文章考辩色彩浓厚;诗文体例上,文章可分为游记、杂记、铭传、辞赋、论辩、书信、赠序、序跋、诔祭、小说等,诗歌则有古体诗、律诗、词曲,近代还有新体诗等类别,但无论何种体例,均表达了对庐山自然、人文的赞美之情,是文言志、诗言志的具体体现。数以千计的庐山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慧远的《庐山记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记游散文,富有特色的语言艺术和严谨的写作手法,展示了鲜明生动的庐山山水艺术形象,不仅结束了起自汉代仅为“润色鸿业”而专事夸饰却少有真情实感的赋篇描摹,也完全区别于模山范水只为枯燥乏味的玄理的阐释,引领了后世山水诗文的写作潮流。叫稍后的陶渊明被誉为汉魏800年以来最为杰出的诗人,在存世的一百多篇诗文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代表作有《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记》等。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纯朴自然的语言和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的天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唐代以后,以庐山为创作素材的名篇佳作日益涌现,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皆是名垂千古的绝句佳言。庐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其他名山胜地所难以企及的,长期以来,以庐山为中心而开展的陶学研究热潮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2、遗产价值。1996年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惟一的文化景观系列的遗产地,这其中的贡献离不开庐山旅游文学的遗产价值。如前所述,庐山数以千计的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宝贵的资料,从中可以探知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驱动机制,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年代的变迁以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庐山历史上的寺庙、书院、铁塔等文化古迹一度损失殆尽,所幸的是,历代文人通过游记、题刻、词赋等记录了当时盛况,为后来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白居易草堂被誉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典范,但在唐末以后仅能在诗文中寻找它的故址,近年人们根据《庐山草堂记》的记载,对此项古迹进行了修复,再现了白居易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景观。与此类似的文章还有白玉蟾的《福海院记》、易顺鼎的《匡山草堂记》等,都是文人理想景观的现实表达,只可惜目前尚未有修复之计划。东林寺是佛教中国化的表达,简寂观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场所,白鹿洞书院是中国理学思想的代表,这些景观在庐山吟咏中均占有重要的份量。自然景观是世界遗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庐山诗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其中五老峰、香炉峰、黄岩瀑布、三叠泉、金轮峰、汉阳峰、含鄱岭等成为诗文中的常见景观。由此看来,庐山的自然景观已经不单纯是自然存在体,文人将它们与人类的思想情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文化景观”概之于庐山的山山水水是再恰当不过了。

3、旅游价值。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文所具有的旅游宣传功能,如李白评价庐山时说:“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白居易则更发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赞叹,这不仅吸引了后世文人游客前往庐山观瞻,在当今旅游大潮中同样具有强烈的宣传功效。二是人们了解庐山的重要信息途径。无论古今,收录于各种教材的庐山诗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给孩童最先提供了庐山的最初步的信息。在古代社会尚无旅游指南之类书籍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地借助于前人的诗文,逐个探访故人诗文抒发之所,再进而写下属于自身感受的文字,代代相传而沿至于今。三是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前述三诗的创作流传,故而黄岩瀑布、香炉峰、大林寺、花径、西林寺也随之成为庐山最为重要的旅游景点。通过对历代诗文中出现的景点频次的初步统计,历代诗文中出现最多的五老峰、东林寺、白鹿洞、黄岩瀑布、三叠泉等都是人们必游的景区景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实际上也就是历代的文化沉积,具体可表现为景点被多少文化名人所描述,有多少相关的文化传奇故事,叠加于自然景观基础上的文化是庐山旅游的最大魅力源泉。四是可以产生直接的旅游经济效益,通过组织庐山诗歌旅游线路,按诗索骥,据文择点,可以为庐山的旅游业发展开辟新的市场。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9

关键词:本土旅游资源爱国主义教育教师旅游收获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报告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机遇。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会议精神指出: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城镇人口、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四个比重”,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遵照中央和省委精神,近几年我校根据教学需要,分期分批派遣老师一不限时间方式,到各地进行旅游、学习考察,不仅是对老师们的犒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考察能提高老师们的文化素养,增强老师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把老师们的考察收获集中起来,进行整理,则有以下关于遵义地区各个旅游景点的介绍。下面进行展示,也算是从一个方面对遵义地区旅游事业所作的小小贡献。

一、杨璨墓

杨璨墓在贵州省遵义市东南永安乡。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风景优美。史称冉家林,因杨璨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时人称之为“皇坟嘴”。墓建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占地面积50平方米,是一座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左为男墓室,右为女墓室,全部用白砂石砌成,无灰砂黏合痕迹。墓内雕刻装饰,极具艺术水平。其中以石雕人像最为精彩,墓主人身着朝服,端坐龙椅之上,武将各佩剑、斧、弓、箭,仕女各执长镜油壶,“进贡人”赤脚露体,呈献贡品,栩栩如生。杨璨在南宋嘉泰年间袭播州(今遵义)沿边安抚使,其始祖杨端于唐乾符三年(876)由山西太原入播,世袭官爵统治播州,在元、明两代是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土司之一,传至杨璨为十三代。杨璨执掌播事期间,治政宽简,留意艺文,标榜忠孝,崇尚儒术。

二、桃溪寺

桃溪寺在贵州遵义市西南5公里的桃溪畔。原名延禧寺,是明播州宣慰司杨氏家庙。主体建筑为正殿、前殿和左右两厢,由此而组成一个四合院。连同庙前的荷花池,共占地2600平方米。山门两旁是对称的八字墙,门上横匾上书写“桃溪寺”3个大字,书法遒劲。山门前的荷花池,池畔环植杨柳建有雅楼,每当夏天荷花盛开之际,登楼赏荷者络绎不绝。

前殿和正殿为面阔3间,前檐带廊的悬山顶建筑,上盖板瓦,雕梁画栋。殿中供奉释迦牟尼塑像,慈祥瑞正。左右侧长台上,塑有十八罗汉像,形态生动。寺周林木蓊蔚,山重水复,风景优美。

三、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县大娄山中,又称太平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川黔两省交通要道,有川黔公路经过。两侧峻崖直立,峭壁嶙峋,山峰奇险,线路如蛇,地势极为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清咸丰、同治年间(185l—1875)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黔军惨败,被歼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同志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关上现立有大理石碑,高14米,宽25米,上刻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金光耀眼,矗立隘口、益增雄关声色。

四、十丈洞瀑布

十丈洞瀑布在贵州赤水市境内,是神州又一瀑布奇观。它位于赤水河的支流风溪河上游,离赤水市区约38公里。瀑布宽度68米,高度72米,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相比,其宽度约窄3米,但比黄果树瀑布高4米多。瀑布为典型的帘状瀑布,其珠帘状况,流量大小变化不大,场面相当壮观。飞瀑从绝壁上飞泻而下,几百米之外,水珠扑面,瀑布跌落之声。犹如沉雷轰鸣,震人心弦,在瀑布之上,有一个1公里长的天然湖泊,景色宜人,可荡舟游览。距瀑布下游2公里,还有中洞瀑布,高度为18米,宽度为45米,仍然气度不凡。距十丈洞瀑布下游4公里的两河口半崖上,有一座会水寺,龛内有8尊摩崖造像。瀑布附近生态环境良好。由于水量充足和人烟稀少,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态环境。两岸植被繁茂,悬崖绝壁上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和杂竹,河床滩地灌木丛生,杜鹃成片。森林中还栖有多种动物,如豹、山羊、苏门羚、恒河猕猴等。

五、茅台镇

茅台镇在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1935年3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此第三次渡赤水河向川南挺进。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渡河纪念碑和红军烈士陵园。这里气候温暖,草木葱郁,水质淳美,是茅台酒的产地。据记载,早在明嘉靖八年(1529)就建有“大和烧房”。道光年间(1821—1850),这里的酒坊已不下20余家。所产“茅台春”与“茅台烧春”,到二十世纪初已跻身世界名酒之林,曾屡获金奖,可谓香飘四海,誉满全球。

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部,山峦重叠,溪谷纵横,林木繁茂,植被完整。林区总面积69000亩,区内有乔木树种60科、130属、3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被誉为“活化石”,十分珍贵,银杉的分布有17片,约有1000多株。除银杉外,刺柏林、楠木林和道真独有的“道真润捕”,均在国内罕见。此外,还生长着天麻、黄连、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苍翠的林区,又是花卉的世界,其中以西南山茶和杜鹃最为独特。西南山茶,耐阴耐寒,四季常绿。当白雪满山,万物凋零时,山茶花盛开,色彩鲜艳,气味清香,赏心悦目。杜鹃花品种繁多,五彩缤纷。茫茫林海又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条件。有野生动物10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苏门羚、毛冠鹿、林麝、大灵猫等。保护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景观资源众多。有城门洞、甄子岩的岩溶地貌,老龙洞和大河坝的瀑布碧潭等,令游客流连忘返。

七、仙女洞自然保护区

仙女洞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北角,面积10万余亩。区内山势雄伟,林木繁茂,是具有多重保护价值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森林树种近300种,其中罗汉松、黄杉、红豆杉、穗花杉等孑遗植物,属国家保护植物,颇为珍贵。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系列植被,包括山地常绿、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动物有50多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黑叶猴、红腹锦鸡、水鹿等。其中黑叶猴仅有百余只,更为珍贵。保护区不仅动植物种类繁多,景观资源也独具色彩。其中最著名的是仙女洞溶洞群。溶洞群坐落在灰磏河西岸,分上、中、下三洞,景观各有千秋。下洞洞口宽敞,洞内有一钟乳石柱,状似仙女亭亭玉立,仙女洞由此得名。中洞规模最大,景观最多,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上洞曲折迂回使入迷离,景致甚佳。

八、仙米洞

仙米洞在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双河乡金竹山腰。传说洞中有仙人,饥荒年常以米周济贫民,仙米洞由此得名。洞为岩溶洞,有正道和岔道,其中钟乳石构成若干景观,处处引人入胜。进洞入正道,有一大厅,平坦宽敞,可容千人。洞顶弧形,高20米,顶上有无数石幔下垂,四周有石柱群,像仙人聚会成蹲或立,姿态各异,人称“群仙聚会厅”。离厅北行,经曲径可以看到农田坝、花园、仙米池等景观。农田坝两边似丘陵起伏,连绵不断,中间田埂弯曲,田水汪汪,一派田野景象。花园内有石葡萄、石蘑菇等,还有泉水瀑布、清澈溪流。沿溪行数十步,过“虎口挟”,则见仙米池,宽约2平方米,穹顶石隙出水注入池中,池内有小石如莲子,洁白晶莹,闪烁生光,人称“仙米”。出仙米洞是巴渔水库,水库为群山环抱,碧水如镜,游鱼成群。西北角建有两跨拱桥,在桥上小憩,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九、申祐祠

申祐祠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北波罗山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清道光时重加修葺。系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中死难之臣申祐而建,名“申忠节公祠”。主祠4立3间,正中供申枯木雕坐像,两厢为配房,中间是石院坝。垣墙正中为4柱3门的石牌楼,门上均有横额,两侧墙上嵌有石碑,刻《申御史三烈事迹》等。皆保存完好。

申祐(1425—1449),务川火炭丫人,15岁中举入国学,19岁中进士,授四川道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1449)秋,瓦刺集团侵犯中原,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师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围困,英宗被虏,文武大臣死难者众。当“土木变起,群臣以公貌似英宗,代乘舆死难”(清道光碑碑文),终年24岁。其平生事迹有“三烈”之美谥:救亲于虎口,脱师于逆鳞,殉难于从龙。

参考文献:

[1]张兴智.贵州旅游业发展方略[J].贵州社会科学,1997(01):123-125.

黄果树瀑布的历史文化价值篇10

万岛之国挪威位于斯卡迪纳亚半岛的西部,被北海和大西洋的海水环绕着,是一片充满崎岖地形的狭长地带,拥有多达15万个岛屿和长达2万多公里的蜿蜒海岸线。在这条曲折的海岸线上,山峰和海水错落相连,无数瀑布倾泻而下,从北到南,一个接一个的峡湾和独特壮阔的峡湾风光是狂野而宁静的挪威灵魂,使挪威获得“峡湾国家”的称号,其中盖伦格峡湾是公认的“全世界最美丽的峡湾”。

峡湾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它来自于几千万年前冰河的活动,冰川侵蚀河谷产生峡湾,由高处下滑的冰川,又在重力作用下侵蚀山峰而成峡谷。峡湾深入高耸的群峰中间,水流从两岸的千仞绝壁一泻千里,造就了壮阔的瀑布。盖伦格峡湾是以险出奇的峡湾,它的美在于峰峦和海水之间的跌宕起伏。峡湾被山顶终年积雪的大山围绕,河谷全长16公里,两岸的陡壁多在1000米以上,一路壮观的瀑布、牧场,高耸的山峰令人目不暇接。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仰望罗姆斯达尔山谷的“山妖阶梯”,或是目睹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冰川――尤斯拉达尔冰川,站立在万年冰川上,你会感受到自己在宇宙天地和时光岁月中是那么渺小,而大自然的双手又是那么神奇与充满魔力。

七姐妹瀑布是盖伦格峡湾最著名的景色,那骤然起落的三度空间令人瞠目结舌!水量充沛时,绝壁上挂出7条瀑布,仿佛7个身姿婀娜的少女从天而降,与其说是7姐妹,倒更像是神话中的7仙女翩翩落入凡间。

穿梭于雄伟的峡谷间,两边是连绵的雪山,清澈的湖泊,绿色的原野,缤纷的野花,山水间点缀着北欧红色黄色的小屋,峡谷瀑布的壮阔与山坡那份恬适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结合得那样天衣无缝。难怪问及人们,该去哪里看挪威峡湾?都会说盖朗厄尔峡湾,世界上最美的峡湾。挪威的峡湾,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准确地说是心灵的震撼。

宁静的田园风光卢森堡

公元963年古罗马帝国阿登公爵之弟西烈弗鲁克在河畔建了一座城堡,称为卢泽尔堡,意思是小城堡。岁月悠悠,从一座小城堡到今天全国城堡林立,卢森堡变成了“千堡之国”。这个有“袖珍王国”之称的小国面积很小,却古迹多多,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卢森堡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早在公元三世纪已有人在此定居,由于处于德法交通要道,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有北方直布罗陀的称号。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全盛时期的卢森堡市曾经有过三道护城墙,数十座坚固城堡,23公里长的地道和暗堡。15世纪以后,卢森堡屡遭异族入侵,先后被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国统治长达400多年,这期间,勇敢的卢森堡市人民为抵御外敌入侵修建了许多牢固的城堡,这些城堡建筑一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1995年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中首都卢森堡市就是一座最大的古堡,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富有特色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如今虽然部分城堡被拆除,大量古堡被改建为公园。只留下一些石墙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古堡仍旧是卢森堡最大的看点。建于1644年的卢森堡古堡是卢森堡最具历史的史物,古堡下面修建有20多公里长的地道、暗堡,是从坚硬的岩中开凿,工程颇为艰巨。在维安登,你将有机会游览莱茵河西岸最美丽的城堡。出生在卢森堡的著名美国摄影师爱德华史泰钦曾用镜头记录下克莱沃城堡,作为其精彩的《人类一家》摄影展的作品之一。在卢森堡茂密的森林中,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邂逅童话般的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