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辅导教学案例十篇心理辅导教学案例十篇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24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1

课例一:心理学漫画的解读与问题设计

1.鲨鱼综合征――不要被曾经的失败吓倒

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鲨鱼为什么不吃小鱼呢?

(2)鲨鱼还有吃小鱼的能力吗?

(3)在你身上是否也能找到鲨鱼的影子?

(4)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影响有多大?

(5)如何帮助它启动能量,让它恢复信心,如何说服它呢?

(6)你回顾一路走来,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你是否也患过鲨鱼综合征呢?你是怎样说服自己,你是怎样恢复信心的?

2.两可图――《树中的宝宝》《妇人与少女》

(1)你看见的是一棵树还是一个宝宝呢?

(2)你看见的是一个老妇人还是一个年轻的少女?

(3)人看图有盲点,那么人有时候看自己、看问题是不是也有盲点呢?

(3)当你遭遇不良情绪和挫败时你如何看待自己?

(4)你是看到自己的努力,还是总沉浸在失败的阴影里?

(5)你是看到自己得到的,还是老想着失去的分数?

(6)你是注意保持积极的情绪,还是无法摆脱消极的情绪?

(7)你是在乎别人积极的评价,还是总忘不了别人对自己消极的评价?

(多给自己做成功的聚焦,可以帮助你提高积极的心态!)

【教师感悟】

心理学漫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漫画的心理学意义,巧妙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由对主题活动的思考扩展到对学习生活的思考,触动学生心灵使其顿悟,从而获得成长。

课例二:导入游戏的选择要适时、恰当

在教学《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时,教授对象是初一学生,在大的活动室上课,我选择了《抢板凳》活动:

1.讲清游戏规则

5人一组,每次抽掉一个方凳,方凳数比小组人数少一个,其余方凳围成一个圆圈,随着鼓点响起,小组成员围着方凳转起来,鼓点节奏由慢渐快,鼓停学生开始抢方凳,抢不到者被淘汰出局,直到最后一位学生胜出,游戏结束。

2.分享体验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你有哪些情绪体验?

生:高兴、紧张、兴奋、失落、沮丧、生气、惊慌、担心……

3.及时切入主题

今天让我们走进情绪,体验情绪,分享情绪。

【教师感悟】

开场游戏既是热场,又是导入情绪的话题,避免仅仅为了热场,却与本课主题无关。

选择热身游戏时须考虑:游戏简单易操作;游戏与主题有较好的结合点,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放和收,时间2分钟左右,5人一组较适宜,老师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能及时回归主题,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小组人数、游戏时间、学生安全、淘汰学生的安排、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结束与分享、动静结合,等等。游戏结束后,及时分享并切入主题。(本主题也可采用击鼓传花、“捉蜻蜓”等热身游戏,视场地而定)

课例三:解开千千结

最初的设想是得出结论:每个人的心结都是可以打开的。但是实际课堂活动中,初一的学生给了我另外的收获:

一组学生的“结”没有打开,他们很兴奋,他们在挑战老师:“老师我们的结不能完全打开。”

从理论上讲:不论活动有多少人,哪怕1000人,10000人都可以打开结,但仅仅是从理论上讲。实际生活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时间的关系、记忆的错误等原因,有些结一时还无法打开,打不开的结不妨先挂起来,可以是一个美丽的“中国结”,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来打开。

课例四:《生命线》――珍爱生命,感悟美好

以0岁为起点,以预先设想的生命结束的年龄为终点,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以现在的年龄为分界线,写出生命中已经发生的三件重大事件,再写出未来最期盼的三件事,并标注时间点。

当我明确规则之后,学生仍然不断有问题:

(1)老师,画一条“射线”可以吗?

(2)线段右端点写上“X”,不写数字行吗?

(3)当我在黑板上把13岁的节点画在线段的中间时,马上有学生抗议,13岁没有那么长!

感悟: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已经有所触动,“射线”“X”说明有的学生在回避生命是有限的,希望生命更长久。

【教师感悟】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2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药理学案例教学法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1]。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上,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药理学是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药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教师进行了药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尝试[2~3]。但多局限于小班教学,原因是小班人数少,便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班型多为2~3班,学生人数多,药理学理论课时少,不利于在课堂上采用教学互动及分组讨论。而且这种大班教学的状态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大班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于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开展了探索研究。现总结如下。

1教学对象

选取我院10中西医1~3班为试验班(大班教学)。

2实施方法

2.1案例的选择和搜集

我们紧紧围绕药理学教学大纲寻找典型案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案例相关内容,我们对许多案例增加了临床背景材料,重点介绍案例中所选药物的机理及临床应用的概况。为了强调同一药物在不同章节的应用特点,我们对每章的案例选择均有其侧重。比如,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的案例与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案例就各有其侧重。此外还根据教学进程选择案例:如在授课初期,选择与本知识点有关的简单案例,而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药理学知识后,选择较复杂案例。经过3个月的案例收集,最终形成《药理学案例教学辅导材料》一书。书中附有习题,帮助同学加强练习。该书于药理学开课前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预习。

2.2课堂教学

课前我们按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尽可能将本章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设计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临床录像、powerpoint等资料的范围,时间和步骤。授课时要详细讲授每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按照课前设计,适当穿插案例、录像等资料,使这些资料很好地为本章重点内容服务。穿插案例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对本章重点留下深刻的影响。

2.3课后讨论和习题作业

每堂课结束前,我们给同学布置课后讨论和作业,要求同学按照学习小组讨论和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可先集中起来,我们多在课间,晚自习或实验间隙解答。此外我们举办3次药理学案例讨论会,讨论重点章节的病例,最后由教师讲评。加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

3.1大班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大班案例教学法将病例带入课堂,借病例引出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对本章重点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帮助同学更好地掌握本章的重点药物,有些影像资料常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后续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2)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尽管我院大三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理学的前期知识,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对药理学教材内容把握度低,如果一味追求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药理学课时少、班容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正面授课力度,利用课后时间加大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纠正,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将讨论的结论及难点通过短信或e-mail等方式告知老师,我们会将问题整理后利用业余时间回答。通过加大辅导力度帮助同学消化吸收课堂和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课后小组讨论,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大家畅所欲言,有了思想的碰撞,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前案例筛选,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案例,还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并给学生预设思维空间,让学生课后有思考、探索和争论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增加与临床的接触,扩大知识面。其次,教师也是课后学生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和总结。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因此,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药理学课堂教学的时空范畴,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有相关临床知识。通过药理学病例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4药理学大班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和建议

4.1课前案例准备及备课工作量加大

课前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中使用的案例和录象资料,对于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要在课前及时解决。对涉及到的背景材料也要完全吃透,因此,教师的课前备课任务难度加大。每位准备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校也要对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文字及录象资料给予积极的支持。

4.2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

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和临床录像等资料,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占用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可能削弱学生对重点药物的把握。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握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案例有效地为药理学教学服务。

4.3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加大

课后辅导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目前,科研和教学是高校药理学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全身心投入药理学教学必将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始终要面对的难题。学校在这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起码应在案例教学开展期间适当减少科研工作量,同时,对课后辅导也要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偿,使得教学辅导工作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5结论

大班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后习题作业和集中辅导的方法不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此外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大班案例教学法是药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Haroldw.webb,GrandonGill,Garypoe.teachingwiththeCasemethodonline:pureVersushybridapproaches[J].DecisionSciencesJournalofinnovativeeducation,2005,3(2):223-250.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师角色全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140-02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自1999年开展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办好开放大学”作为我国继续教育领域创新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广播电视大学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任务。不管是开放教育试点还是开放大学,教学始终是立校之本,而教师则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所在。但开放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与传统教育形式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市场营销学全程案例教学为例对开放教育的教师角色进行探讨。

一市场营销学全程案例教学介绍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接触面广的课程,同时也是工商管理专科的专业必修课,中央电大与湖南省电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都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作为基层电大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辅导教师,笔者结合网上已有教学资源和课程特点,将掌握营销规律、学会思考运用作为教学目的,摸索出了适合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全程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案例为主要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交流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中笔者以教材为基础,用九个专题的形式涵盖全书十六章的重点内容,并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篇幅,节省了面授时间。在具体教学中,每个专题都是由数个案例组成,这些案例主要分为自学指导案例、课堂教学案例、课后讨论案例三个部分,以案例为教学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最后教师以实践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营销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既可以是实际工作的分析体会,也可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完成。

二全程案例教学中开放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市场营销学全程案例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体现了开放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本质,充分适应了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时间紧、工作经验足、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思考、边交流边实践,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工作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开放教育教师的角色较传统教学教师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开发者

开放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开放,这使得开放教育教学不能和传统教学一样以教师的统一安排为主,而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市场营销学是工商管理专科的专业必修课,一直以来中央电大都会提供全面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和教学辅导资料。但是开放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基层电大的教师不能简单地成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的研制与开发,不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

全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后设计开发的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编排,精心选择相关案例实现不同环节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体现了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2.教师成为过程的引导者

开放教育全程案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主导者地位,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安排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自学指导案例环节。教师将自学案例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自学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实现自主预习。第二,课堂教学案例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分析重点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交流,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第三,课堂讨论案例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完善与补充,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分析、自主表达。第四,课后讨论案例环节。教师在网上开放式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或QQ群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了自主运用、自主交流。第五,实践案例设计环节。学生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是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案例设计,教师通过指导答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案例设计,使学生实现了自主实践。

3.教师成为学习的辅导者

传统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以课本为主,教学形式以教师授课为主,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开放教育有课本、音频、视频、网上辅导等多种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更有面授、网上学习、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答疑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供学生选择,因此教师的重点是辅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独奏者”向学生学习的“伴奏者”转变。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辅导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辅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切入点与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才会有的放矢,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课堂及课后讨论中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与完善,辅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的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第三,实践案例设计中教师在学生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师成为服务的支持者

由于教育对象的开放,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背景各不相同,基础参差不齐,因此作为开放教育的教师不能像传统教育教师一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开放教育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成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支持者,具体表现为:

第一,精心选择各个环节的案例。教师在自学案例选择上通常考虑到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既要明确学习目的,难度又不能太大;在教学案例选择上会注重案例中知识点与重难点的覆盖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讨论案例的选择上会注重案例的灵活性及趣味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讨论的积极性。第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各种平台。教师在自学环节上提前把自学案例到网上方便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讨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参与讨论交流;课后在网上讨论案例,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开展讨论。

5.教师成为互动交流的参与者

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完全是接受者。但是开放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要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地位相同,大家以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中,开放教育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同时自己也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教师并不是理论权威,只是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在课后讨论中教师也与学生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并能够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实际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开放教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但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基层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我们只有主动转变观念,明确自己在开放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做好角色的转变,才能够为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辛治杰.关于开放教育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模式转变的探讨――全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2]毛军权.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群体角色定位模型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1)

[3]肖俊洪.网络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研究――教师角色多重性对学习的积极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6(3)

[4]徐皓.理解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深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学生;主题班会;辅导员;道德主题;案例分析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均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底蕴,与文化自信存在着互动共鸣的内生关系[1]。新发展理念诠释了高职校园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助力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的就业创业促进工作。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而“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为谁发展”这一高职教育建设性问题急需解决。高职院校的思想和灵魂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上,而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源,关系着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文化引领发展,只有高度把握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建设,融入新发展理念的时代内涵,才能实现就业创业的“一把手”工程高质量发展,而其本质就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问题。

1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大多高职院校的德育主题班会未形成体系,有些甚至仅停留在形式上。有些高职院校的德育主题班会内容枯燥,脱离学生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形式单一、脱离学生本位,缺少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指导。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1]。

1.1班会主题脱离学生发展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多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班会主题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连续性和系统性。班会主题专业特色、职业特点不明确,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现实生活设计“德育”为主题的班会内容[2]。许多高职院校班会教育目标缺少多样化、信息化、系统化的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主题德育主题班会过程是照搬中学模式,内容和形式都缺乏时代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就把主题班会当成了娱乐性的第二课堂,针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选择、经济负担等方面的主题较少。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辅导员把主题班会课看作简单的通报课、班会课等,随意性较强[3]。同时,德育班会指导方法和手段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组织形式上,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1.2班会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主题班会,注定不能入心、入脑。班会内容的选择应该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鲜活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是提高主题班会效果的一个基本要求。但一些辅导员所理解的“课程”往往仅限于课堂教学,较少思考班会这种特殊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在高职院校屡屡发生的电信诈骗、校园贷、校园霸凌等现象,都是班会活动应该针对的问题,从而增强班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对于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以及房市价格都比较关心,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班会讨论的内容。

1.3缺少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指导

由于从事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的教育人员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一般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只具备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缺乏必要的进修和培训。虽然近年来我国德育方向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4],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高等学校,在高职院校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凤毛麟角,专业师资力量缺失对于很多高职学校来说是很严峻的问题。正是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能力不足,常常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2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效果提升措施

班会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效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提高辅导员角色意识

辅导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德育主题班会的效果[5]。辅导员作为行政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及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要将德育主题班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提高德育主题班会的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辅导员通可按照统一要求,将班会筹备工作交给班干部,但也要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积极参加学生德育主题班会。

2.2提高辅导员自我要求

爱岗敬业是每个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来说,爱岗敬业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最好的教材。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对于自身师德的重视程度,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追求。教师爱岗敬业的核心要求是要将教育当成崇高的事业来看待,能够坚守“清贫”,无私奉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背景下,各行业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才是教师真正追求的人生价值。

2.3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也类似于“印随反应”,即学生会模仿自己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因此,如果教师不能规范自身言行,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规范辅导员的言行是提高德育主题班会效果的重要措施。

3案例分析式德育主题班会模式

案例分析式德育主题班会是通过剖析学生身边案例开展思想教育的一种班会形式。这种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也容易被辅导员掌握。其基本要求如下。

3.1明确德育班会主题

高职院校德育班会主题的确定,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精心选择“顶天立地”的讨论话题。3.1.1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辅导员在组织道德教育主题班会的时候,应选取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适合性的生活或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案例应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突出“时效性”“针对性”,这样更容易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为了防止案例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辅导员要避免选择血腥暴力和色情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由于学生身心不够成熟,对于社会上的事件缺乏正确认知,如果辅导员讲解不恰当的案例,可能会引起个别学生盲目模仿,反而起到与德育主题班会目的相反的效果。3.1.2突出案例中与德育有关的部分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德育主题班会上,就需要注意要以道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事件。道德教育主题班会,不是组织学生一起批判不道德的人和事,而是要通过组织学生通过班会的形式,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对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热议的“扶不扶跌倒的老人”的问题,在班会上不能仅仅批判个别人的道德低下,而是要围绕法治社会建设,讨论遇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处理。教师以“扶不扶跌倒的老人”这一问题举例:面对“跌倒的老人”,你应该怎样做?救助者受到讹诈,又应该如何处理?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有些辅导员在开展班会时,经常忽视师生互动,班会变成了讲课。有些辅导员将师生互动简单地理解为是“提问-回答”模式。师生互动在班会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绝不仅仅是“提问-回答”这种简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会的主角,而教师在班会上更像是“主持人”与“领路人”。具体到德育主题班会上,教师应该注意的两点分别是:分组讨论与代表发言。辅导员在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时,在讲清案例并抛出问题之后,应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应注意固定分组与随机分组相结合、自由结组与指定结组相结合、同质化小组与异质化结组相结合,根据讨论问题的性质合理确定结组方式。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有限,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片面的观点,辅导员应该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经过讨论之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报告。在每一组代表发言时,教师应该注意控制时间和节奏,确保班会目标的实现。因一些学生思维活跃,但是逻辑尚不成熟,容易在作报告时偏离主题,辅导员要及时提醒其回归重点。另外,由于班会时间有限,应特别要防止发言代表发表长篇大论。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讲清重点问题,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在每一组报告之后,可以让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而且可以使话题更加深入。

3.3班会总结与反思评价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6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中专药剂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注意点

药剂学是我校药剂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本课程可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临床用药奠定基础,但其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与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紧密相连,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药剂学教学中采用运用案例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概念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业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1919—1983年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期,此期间法学、医学、企管及许多专业教育领域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1984年至今,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成熟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专业教育,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以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为例讲解案例法在中专药剂学中的实施过程。 

1.选择案例。 

课下教师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材料收集药用辅料的相关案例及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提前几天预习相关章节知识,收集相关材料。我收集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甲素事件,鱼腥草不良反应事件,1937年美国磺胺事件。 

案例1:2006年5月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部分肝病患者在使用了亮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数人死亡。此时一经曝光,全国震惊,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最终查出原因:为求暴利,王桂平将工业用二甘醇代替药用丙二醇销售给齐二药,而该公司又将这种二甘醇使用在亮甲素等药品的生产中,医院在使用齐二药的亮甲素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案例2:2005年,有“中药抗生素”之称的鱼腥草注射液因部分患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被叫停,在该药被叫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召开了7次专家分析例证会,寻求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最后结论:是吐温-80。吐温-80在标准制定和使用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在此事件中,专家对9个企业,19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进行分析发现,各企业使用吐温-80的含量为0.07%-0.59%,相差竟达8倍。而吐温-80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休克、呼吸困难、低血压、血管性水肿、风疹等症状。 

案例3: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现了磺胺的抑菌特性,随后各种磺胺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相继问世,但在面对儿童这一特殊患者群时却缺乏一种口感好、易于服用的剂型。针对这一需求,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用二甘醇和水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许可新药未经临床实验便进入市场的。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后来的动物实验证明,磺胺本身并无毒性,造成中毒死亡的是工业用二甘醇。主任药师瓦特金斯在内疚和绝望中自杀,这就是美国当时震动较大“磺胺酏剂事件”。此事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sandCosmeticact,简称FDCa,1938),对西方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展示案例。 

将此案例的文字材料课前分发给学生,课堂上通过多

[1] [2] [3] 

媒体播放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甲素事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案例、中的二丙醇、案例中的吐温-,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药用辅料的分类? 

()药用辅料的作用? 

.组织小组讨论。 

班是我校高中专药剂班,人数人。我将其分成组,人一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引导小组成员查阅教科书结合课前预习的相关知识就问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我巡视检查,指导学生不要偏离讨论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堂纪律进行“微观调控”,让各组组长记录同学发言,最后由小组成员就发言作出总结,选出代表。 

.组织班级交流,作出总结。 

由各小组选派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处理意见,我给予补充。 

如:()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案例.是工业用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案例是吐温-使用不规范,案例是二甘醇作为溶媒。 

()案例、中的二丙醇、案例中的吐温-,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使用不当。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辅药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勿“重主药轻辅药”,而且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心系人民健康,医者父母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用辅料指在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关系,其质量的可靠性、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药用辅料的分类?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辅料按在制剂中的作用分为种(略)。 

()药用辅料的作用?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药用辅料的传统作用往往在于帮助主药成分的释放,促进主药成溶解或者是用于一些专门的用途,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药用辅料所扮演的角色肯定会越来越大。比如:喉包衣能使药片更容易被吞咽,已经被用来改善药片的美观性;肠包衣已经改善了药品的生物有效性,使活性成分能够持续释放。 

.案例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总结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收获很大,不仅深刻体会了药用辅料的重要性,而且感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身上责任重大,更要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可以由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者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但一般应以真实发生的时间为基础,完全杜撰的案例不但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而且会让学生反感,有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如果是不能发生的事件或不符合逻辑上的推理,虚构的案例应避免使用。好的案例符合以下特征:①贴切课程和教学要求。②叙述完整而不琐碎,连贯而不含糊。③容易引起学生讨论。④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不宜将所有问题一次全盘抛出,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组织小组讨论。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8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探索

1.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心理需要,着眼于心理发展,根据不同的年级来选择。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需求,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应包含如下两大类内容:新生适应心理辅导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大一新生要面临突然转变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应。由此,新生适应心理辅导课程引导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其课程教学内容可包括:相识活动课程、大学生活适应、学习心理辅导、时间管理与规划、人际沟通与技巧、情绪控制、职业规划与生命意义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内容可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知情意心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形式的探索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新生适应心理辅导课设为必修课,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有效引导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设为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同学选择。

就教学形式而言,重点在于其多样性和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他是以学科的形式开展的活动课程,既要服从于学科课程的目标,又要与传统学科课程有多差异,突出“学科活动”的位置,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首先,以认知性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即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系统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理论,突出其知识性和逻辑性。认知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传授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其次,应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实践训练。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实践训练中,可借鉴团体辅导的形式,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的团体辅导,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再如,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典型的心理需求之一,可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刘佰桥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积极改善作用。为此,体验式教学包括团体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创造性的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对话,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的。

第三,自助-互助模式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共同心理困扰形象生动的呈现,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此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助-互助模式,自主思考与相互讨论帮扶他人相结合,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会与收获。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评估与考核

鉴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评应不拘泥于形式,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对于学生学期末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两项,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核占30%。平时成绩要淡化对于出勤率的关注,注重学生行为表现的改变和心理品质的优化,如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解决,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也可以以具体的公益活动、班会等为例,让学生提交一些策划方案来进行考评。期末考核则以心理健康知识的考核为主,评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贫困群体;大学生;心理贫困;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案例介

学生小项来自省内农村,是13级的贫困生。平时沉默寡言,不和其他人接触交流。寝室同学都反映她比较孤僻,我行我素,多次申请独自在寝室晚自习未获批准,常常旷课,早退,班主任已找其谈话好几次,但没有效果。

后来小项主动来找我,在谈话中,竟毫无征兆地哭了起来。原来,她家非常贫困,父亲身体不好,治病吃药花费很高,为了让姐弟三人读书,父母不但兼几份工作,还问亲戚朋友借了狠多钱。好几次她都想放弃上大学的梦想,早点步入社会打工挣钱,但是父母却坚持让她读完大学。来学校之后,寝室同学条件都不错,一些无心的话语和表现,却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认为同学看不起她。听完小项的诉说后,我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当务之急是开导她解开心结,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我找她的室友谈话,希望她们对同学一视同仁,并发动她们加强对小项的关注,平时主动找小项交流、外出活动,拉近距离,化解隔阂和误解。另一方面,我常常找小项聊天,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帮她搜集一些勤工助学的信息,鼓励她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兼职,一方面挣得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一方面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生活圈子,增加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她人穷志不穷,努力完成学业,毕业找到好工作,报答父母。

通过老师和同学真诚的关爱和沟通,她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挚的关心和帮助,慢慢地开始愿意和人交往。我经常在走访她们寝室时发现她常常会面带笑容地和室友们聊天,室友们和班级同学都反映,小项不再是从前那个孤僻的自卑女孩。

二、案例思考

小项的案例虽然是贫困生案例中比较普通也很普遍的一个案例,但却也是一个典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更复杂、也更难解决。通过对小项的观察,我发现了大学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学生辅导工作的一些认识:

第一,做到对学生真实情况的切实深入、耐心的了解。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拿小项这个案例来说,要解决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要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尊与自卑相矛盾: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经济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这种心理现状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对群体生活比较退缩,沉默寡言,担心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影响,会采取隐瞒自己家庭情况,不喜欢与他人沟通,排斥与他人交往,甚至回避集体活动,以此来弱化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逃避他人的关注。

2.现实与理想不相符:贫困生承载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期望,他们满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怀揣着美好理想来到大学。但现实却使他们不得不为学费发愁,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但是,因为沉默寡言、又碍于面子、胆怯等个人因素,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忧心忡忡。

第二,正确做好贫困生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工作。这时候更多侧重于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平等对待,不要因为对方是贫困生就特殊对待,不能让贫困生有“不如人”“低人一等”等负面想法。遇到有问题的同学,应主动真诚去帮助他,同时调动班委成员,为其提供在生活、学习上更为及时的帮助。一对一地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多点鼓励,多些赞美,积极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许多贫困生因为家庭情况往往会感到自卑,因而忽略了自身其他优点与长处。面对贫困生,就需要更多鼓励,更多赞美,引导他们树立起自信,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加强贫困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自我表现中发掘出自己的闪光点、优点,找回自信。

第四,认真分析学生个案,总结学生个案问题与解决过程中的经验。贫困生心理问题不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而可能是一部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认真分析出现的学生个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经过及处理的方式方法,在今后遇到同类型问题时,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同类学生个案的发生。同时积极总结个案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大学生辅导工作中做得更加顺利和完美。

第五,学生工作无小事,辅导员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工作无小事,辅导员应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是每一名辅导员都要反思的问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同时,还要扎实细致地掌握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和突发事件,做到情况早了解、问题早发现、危机早预防、事故早解决。切实增强辅导员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呵护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同学们能更充实、更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

第六,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诚心感化学生,用心灵聆听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管理者,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辅导员应该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细致周到地关注每一位同学。因此我本着“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诚心感化学生,用心灵聆听学生”的教育理念,尽我最大努力去帮助她。对待每一个学生时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上考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只有付出真心,真正做到真心诚意地去关爱学生,才会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辅导员要肩负起学生学业的辅导者、生活的指导者、行为的监督者、纪律的管理者等等多种角色。在众多的工作角色中,辅导员用自己的方式关怀着学生的成长,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欢喜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误,可是辅导员们对学生那颗关爱的心是始终不渝的。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教学案例篇10

摘要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年代,同时也面临着充裕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如何避免、解决各种矛盾引发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和障碍,如何引导大学生用强大的内心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对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的主要困惑,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无论是对于辅导员本身工作良好的展开,还是充实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角色浅析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优势

(1)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基本上可以与自己的每位同学接触,能及时发现某些学生心理疾病信息并深入了解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平时下寝、每周谈话、班委以及家长的沟通等渠道获取更多客观、详实的资料,对学生的观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在其它工作岗位较难得到的一个信息源。

(2)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能带来基本的信任感。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不止是老师,更多的是知心朋友,通过一个长时间的磨合会逐渐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当大家在学校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寻求帮助时,主动咨询的对象很多时候会考虑到辅导员,即使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但适当地倾诉也会减轻内心困惑。

因此,辅导员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担当着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通过挖掘信息并让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当然要对部分信息做好保密工作,更好地为心理治疗提供支援,也为学生工作储备经验。

2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辅导员不习惯花太多时间倾听学生琐事

这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所决定,目前国内辅导员配备比例是1:200,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奖助贷评定、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经常不自主地淹没在学生琐碎事务中。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都隐藏在生活细节里面,如果不放平心态,认真倾听,是很难透过全局抓住其中要害,察觉到问题关键所在,自然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漏洞。

2.2权威猜测给出错误定论

正因为辅导员不会花太多时间在倾听上,往往在浅层了解的基础上过早下判断,就学生叙述内容谈问题,没有全面地造成以偏盖全,甚至是对学生产生错误定向。案例1的学生个性内敛,平时见面总是置之不理,老师自然认为该生为人高傲、难以接近。通过在住院期间与她及家人了解,其实该生内心极其渴望与同学、老师亲近,只是担心大家都不喜欢她。

2.3没有建立系统心理档案

少有辅导员会在大一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在遇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经常遇事论事,而缺乏大方向的把握。

案例1:xx同学,19岁,新疆人,独生女,家庭关系融洽,自身条件优秀,稳重内敛,系学生会任职。经常在校园里独来独往,与老师照面不会主动打招呼,有几次晚自习旷课记录,大一上学期无异常表现。由于系部宿舍调整,通过自行组合,该生被单独分配到混合寝室,与室友关系出现摩擦,一月之后身体不适主动要求入院检查,诊断为严重抑郁症和轻微强迫症,出院后父亲留下来陪读。

分析:(1)该生家庭完整,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其关爱有加。母亲健谈,而父亲内向,基本上与老师无言语交流。推测该生与陌生人交往能力的欠缺有遗传因素。(2)该生个性温和,平时话不多,经常独自出行,气质上偏向抑郁;(3)通过交谈了解,与同寝有过争执,后来互相冷淡。但该生心里一直纠结,总认为室友对她心存怨恨,只要看见旁边有一堆人在私聊,总感觉大家都在悄悄说她是非。晚上不能安睡,白天上课无法集中精神。推断她在人际交往认知上已经存在偏差。(4)有较强地被爱需要。在系学生会任职,期望得到老师同学注意,但又存在人际障碍,与老师照面都会低头走过。她主动提出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父母、同学、老师多方关注,她的情绪明显好转。推测该生潜意识通过示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友好关注,有强烈的被爱需求。在这个案例中,辅导员参与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信息整合;二是协调家长、心理医生、学校;三是后期心理安抚跟进。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好中介角色

首先,习得基础的心理辅导方法。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但是必要的心理辅导方法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平常给学生做心理健康引导惯用方法的是倾听和共情、激励,这些方法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往往是靠经验来处理各种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运用基本心理学知识做判断。当我们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时,就能依据它在实践中做指导,比较清晰地判断哪些是可以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哪些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哪些是必须送往医院做物理治疗的。而不是盲目地一把抓,反复做思想工作,延误学生病情。

案例2:xx同学,女,20岁,安徽人。父母离异,家中3姐弟,从小送给外婆带,进入大学前,外婆去世对其打击较大。大一上学期情绪异常,在寝室割腕自杀,经医院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休学一年后返校。在校期间,疑似病情反复,辅导员与学校心理中心对其格外关注。但该生对这种关注较为反感,现已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