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十篇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十篇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27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1

论文关键词: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对策

随着贵州经济的高速发展,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以及外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持续稳健增长的“瓶颈”。如何解决好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总的来说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的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长期以来融资的主要渠道。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业主自身投资和企业自身盈余。据调查显示,显示有90%的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于共同创业的成员、家庭成员或者朋友。而且企业规模越小,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外源融资是指不同的资金持有者之间资金的流通,具体到企业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对企业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集中性的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企业只有依靠外源融资来获取所需资金,外源融资分为两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现阶段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融资的问题

直接融资是资金盈余部门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短缺部门的有价证券,资金直接从盈余部门流向短缺部门而不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主要有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限制。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其中支柱行业中的骨干企业。据2006年统计报告显示,贵阳上市公司11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1位,是全国上市公司最少的地区之一,数量仅占沪深两市挂牌公司总数的0..72%。到2006年底,所有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量只占沪深股票市场市价总值的0.44%,上市数量偏少,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全国,在全国上市公司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过高的“门槛”将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排斥在证券市场筹资的行列之外。而且企业如果要上市或者公开发行债券,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柜台交易是不允许存在的。并且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还要求提供通过审计机关严格审查的财务记录等,因此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要想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是相当困难的。目前我市的实际融资情况是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不足10%,90%的资金需求来自银行贷款。在直接融资结构中,企业上市等股权融资占90%以上,债券融资不到10%。这样的融资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这使得在正常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中长期投资只能依靠非正式的、小规模的集资或者股权融资取得,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融资方式的单一加剧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难度,也成为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二)间接融资的问题

间接融资指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流动,是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实现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是大部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政策性银行贷款偏向于政府扶持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提供的资金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尤其对于大量规模较小、自身实力较弱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很难在银行借贷到资金。从贵州现有的贷款结构来看,贵州小企业约有40多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推动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然而,80%以上的小企业面临资金紧缺,融资难的问题,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量的比例不到20%。贵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相比得到的金融支持较少。主要原因有:

1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对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条件和管理要求严格,商业银行对增量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a级以上的资质的企业,而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很难获得aa级以上的资信评级。甚至一部分银行规定,对县域以下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不予贷款,并将民营企业锁定为贷款退出企业。

2、银行对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歧视”,贵州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规模小、持续经营能力弱,并且信用级别不高,是银行认为借钱给贵州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风险大,使银行处于自身的安全性不敢向其贷款。目前中国暂时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中小银行,使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手续复杂,成本高,时间长,非万不得已不愿向银行借钱。

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力高度集中,这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时效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一方面,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另一方面,企业急用资金用于生产,两者矛盾比较突出。

4、银行与企业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在信息上的了解和掌握不对称,导致企业和银行在贷款上出现差距。

二、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局限性

(1)缺乏管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不高,信息不透明。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贵州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较低;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

(2)财务信息失真。据调查表显示,80%以上的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会计报表不真实或者没有会计报表。由于贵州民营科企业的属于非国有企业,在现行的体制下,外部很难以得到企业的信息,并且很多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确实存在信息部透明,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得贵州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从而导致了所谓的“歧视”现象。

(3)产权关系不明晰。在成立初期,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家庭成员或合伙人之间一般很难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对企业的产权进行划分界定。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出资者往往把自己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作为投资收益和进行利益分配的唯一手段,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正式的契约关系来约束或协调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利益企业今后的发展。

(4)人才资源的思想观念落后。目前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相当数量的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人才选聘没有市场机制,结构单一,选拔不畅,没有真正用好所有的人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目标不明,发展步伐减缓,发展规模层次难以健康拓展,发展理念难以及时提升。

(5)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弱。民营科技企业大多集中在机电、家电、建材等行业,而在通信制造、通信软件、环保、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少,尤其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小。随着竞争的加剧,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将很难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金融机构制约发展

(1)银行贷款体制不利于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最广泛、最直接的融资方式就是银行商业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授信管理体制,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基层银行往往只有贷款实施权,而没有决策权。又因为民营科技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增多,时间长,使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成本加大,这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时效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致使许多民意科技企业只好放弃了在国有银行贷款。

(2)贷款“歧视”现象。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出现了贷款向国有企业一边倒的倾向,有的地方长期以来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其贷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因为部分商业银行过度强调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执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而民营科技企业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从而出现了贷款过程中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的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贷款的服务热情,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导致了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偏爱”。

(3)缺乏相对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与信用担保体制。从全国民营中小企业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落实担保而发生的拒贷高达50%以上之多。主要原因就是:一是全社会现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二是贵州民营企业担保信用机构数量少且不够完善,因而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要做成一笔贷款,落实担保机构很不容易。

(4)金融机构缺乏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中央银行频繁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使得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因为准备金率上调而压制信贷规模,加之贷款基准利率也多次上调,这使得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急需形成完整的支持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3、社会因素阻碍发展

(1)直接融资渠道处于缺位状态。国家处于风险分散考虑,塑造的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期望给国有企业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事实上却被排斥于直接融资的行列之外。

(2)缺乏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各类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法律法规以及具体为中小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系统性法规的相关文件,使得贵州政府在扶持贵州民营科技融资与发展上无法可依,阻碍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进程。

三、解决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提高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建设

要提高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建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企业自身的建设:一是加快家族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现在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家族特色——任人唯亲,家族成员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决策上独断专行的状况,改为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在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环节,且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民营科技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资料不完整等问题,形成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为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贵州民营企业家应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知识学习,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三是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创造条件引入风险投资,提高企业的效益。风险投资是一种金融与科技型相结合的权益性投资方式,将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大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充足的资金。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利用风险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2、拓宽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1)拓宽直接融资的渠道可以借鉴德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政策性机构和政府性金融机构两种途径搭建中小企业的融资框架,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多元化的融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鉴于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小的问题,应该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其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改变现有的大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的金融产品的现状。要积极对待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创造条件积极支持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消除市场准入歧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和协调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业板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采用租赁的方式解决民营科技企业更新设备的资金问题。(2)拓宽间接融资渠道以地方银行为支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了巨大的小型金融服务市场,迫切需要社会地位与之对等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金融机构以优质高效、管理层次少、成本低等优势,主要从事金融零售业务,正好适应民营科技企业的运行特点和融资需求,能更好地为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次,推进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应在金融领域放松管制,促进金融深化,培育产权明晰的中小银行,发展多样化、分工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拥有为贵州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贵州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策问题。

3、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促使担保功能的正常运行

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没有合适的贷款担保制度,是其难以取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民营经济担保体系是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于小额贷款,可以以企业自身的资产和项目作抵押担保,并逐步尝试使民营经济自身形成相对完备的贷款制度;其次为进一步保证民营经济的融资顺利进行,可以尝试建立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其担保基金的启动资金采取“政府支持、社会资助、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办法对民营企业融资进行担保;最后是对一些私营企业的贷款,可以尝试探索数户联保的方式,促成企业联合,这样既可以使企业之间相互担作为担保者,或者设立企业联合担保基金,使企业融资有强大的后台。

4、政府部门为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制定制度

调整国有商业银行面向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发挥其对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设立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开拓其他融资渠道,其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积极为民营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创造条件,发展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切实解决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保持贵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加大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力度,争取早日制定出科学而实用的解决方案,才能是企业更近一步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忠平《中国民营经济融资的困境与出路》[J].专家视点,32—34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16-05

2014年以来,国务院频频出台政策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如何有效解决小微资金互联互通问题再次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紧迫性课题。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本身具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关系。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因为融资难所以就会出现融资贵的结果。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的一般原理,当一件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调节后,大家都会趋之于生产并提供该类商品,出现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状态,其价格必然下跌。但是,对于小微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一直供不应求。可以预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较贵的资金价格体系下,并没有出现小微企业资金供求趋于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只有从政策突破入手,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才能形成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国外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企业面临资金缺口。Stiglitz&weiss(1981)从委托理论出发,通过研究信贷市场借贷双方的委托关系,系统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融资选择的微观机理,并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信贷市场的普遍现象是银行金融机构配给的结果。Kenneth(1994)认为,信息不对称将引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行为,使得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Barton&matthews(1998);Gibson(1992);Cavalluzzo,Cavalluzzo&wolken(2002)考察了企业主主观偏好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自身融资难的可能性。亦即,处于某种因素的考虑,作为融资主体的中小企业主有可能宁愿选择规模受限的内部融资,而主动避免在银行信贷市场进行外部融资,因而在融资方式选择中显示出某种主观偏好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结合国内小微企业运作特点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林毅夫(2005)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融资不通畅的主要原因。王霄,赖雁云(2014)则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内生和外生融资缺口的新“两缺口模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复杂,仅靠银行难以奏效,必须政府、银行、企业、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赖小民,2009)。陆岷峰(2011)认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路径。赵亚明(2012)从经济转型的长期趋势看,构建一个专业化和多层次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马乃云(2012)研究发现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财税政策,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罗仲伟(2014)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新兴市场,依赖既有的金融机构开发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是解决小微企业金融问题的可行路径。闫永晶(2014)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中银企信贷关系的动态博弈分析,进一步表明辛迪加贷款模式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孙玉西(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瓶颈有效破解,并明确了中小企业融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主要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大问题,从而形成较高的信息费用和交易费用。通过反思造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局的原因和解决思路,研究发现,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大多学者试图通过增加资金供给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忽视了小微资金供求渠道闭塞这一核心问题。资金渠道问题不解决,再大的资金供给也解决不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微企业政策的四大维度,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只有从政策突破入手,打通小微资金渠道,小微资金供求才有可能形成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二、“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可以预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大,在较贵的资金价格体系下,小微资金的供给渠道不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一)小微资金刚性需求会加大

近十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是以小微企业的膨胀式成长为支撑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从小企业数量来看,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小企业数量已从2000年14万户扩大到2013年的近30万户,增长了两倍;从资产规模来看,小企业总资产规模已从3.89万亿扩大到2013年的近24万亿,增长了近6倍;从经济产能来看,小微企业总产值已从2000年的3.67万亿扩大到2013年的40万亿,增长了近10倍。按小微企业近十年来数量、资产规模、经济产能等成长趋势来看,小微企业的投资发展将撬动巨量的资金资源,对小微资金的刚性需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持续加大。从图1中,可以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滞后因素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在2010年后出现一定程度减少,2011年以后数量出现回升态势;小微企业资产规模一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二)小微资金供应渠道仍不畅

从目前中国金融业态来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民间金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三大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导致小微资金供求矛盾。

1、直接融资渠道较严。目前,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市场的新三板,债券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小微金融扶持债等品种。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资金渠道。截至2014年10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挂牌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年内挂牌企业融资总额突破100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存量规模为170.29亿。但是受市场的开放程度局限,直接融资方式普遍对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要求过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自身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融资方式的要求。因此,这一渠道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的资金供给有限。

2、间接融资渠道受阻。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是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近些年来,在国务院的政策指引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纷纷出台了多项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2.3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但是相比于小微企业的资金的刚性需求,银行的信贷配给仍显不足。从图3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至15%左右,短期贷款增速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0%左右,总体反映出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供给相对于大企业中长期资金供给要小。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在2014年7月已超过短期贷款增速,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和大型投资项目,而对于小微资金的信贷配给却相对不足。尽管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以来已启动定向mLF和定向降准,释放更多银行贷款资金,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给中小企业。降低银行准备金要求,新增流动性也不一定必然会流向实体部门,而是流向同业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3、民间融资渠道收窄。近十年以来,民间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巨量的社会资金资源以其独有的人缘、地缘、信息等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资本运作出现了大量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跑路”、“失联”等案例,整个民间金融环境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民间资本的风险偏好逐渐降低,避险意识显著增强,市场出借资金规模大幅降低,民间金融渠道持续收窄。

(三)社会资金结构失衡

从整个社会资金面来看,中国资金市场的供给规模仍较大,并未出现资金面趋紧的态势。截至2014年10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已达到135549.30亿元;货币供应量m2从2000年的132487.52亿元增长到2014年10月1199236.31亿元,增长了8.05倍。社会庞量的资金规模之所以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刚性资金需求,根本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各种可能的供应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的需求渠道,从而导致了小微企业资金供不应求的结构失衡呈一种常态化。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关键在于捅破政策的天花板效应,疏通资金供求渠道,促进小微资金的互联互通。

三、政策制约是抑制资金供给的根本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微企业资金一直供不应求,但并没有出现资金供求趋于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政策的天花板效应限制了各种可能的供应资金流向小微企业。

(一)政策的针对性较差

近十年以来,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等部门为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频频出台一系列涉及银行信贷、担保体系、民间资本、财税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试图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但是,部分政策条目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针对性较差,从而很难达到政策预期效果。

1、从银行信贷配给政策来看,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配给。从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模式来看,各商业银行出于对小微企业融资所产生的成本、风险和收益等指标的考量,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定位于小微客户,而是集中偏好于中大型客户追求规模扩张的同质化发展。

2、从担保扶持政策来看,担保体系的建立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增信功能,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截至2013年,全国拥有8185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2.57万亿元,放大倍数2.34倍。然而,中国目前的融资担保体系和模式在缓解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加剧了企业的融资贵问题。据实地调研发现,担保公司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以咨询费、手续费、顾问费等收取方式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3、从民间资本政策来看,民间资本依靠人缘、地缘、亲缘等信息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供给渠道。伴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变化,民间资本运作管理不完善导致了民间资金脱实向虚,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成本高居不下。

4、从财税扶持政策来看,目前中国对小微企业还未实现名单制的分类管理,容易造成扶持对象针对性差,财税扶持资金的低效利用。考虑到小微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的特点,对有限的财税资金应该做到“定点定量”,才能充分发挥扶持功效。

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一。

(二)政策的执行力较弱

通过比较各国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我国相当一部分政策的执行力较弱,并未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纵观美、日、韩等国通过法律手段对小微企业发展计划、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规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在小微企业融资政策中缺乏法律手段的有力推进,政策的执行力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强化政策的执行力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二。

(三)政策的有效性较低

在对小微企业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微企业的实际有效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于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渠道。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旨在通过制定多项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小微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这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做大规模的同质化偏好。因此,这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于小微企业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配给,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包含多种费用,造成小微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很难低于10%以下,政策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增强政策的有效性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三。

(四)政策的顶层设计缺位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殊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就业、税收、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回顾近十年出台的关于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中,政策的制定者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总局及各省市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内容涵盖财税、金融、行政、法律等各个方面。由于政策上缺乏顶层设计,难以形成政策的协同合力,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微企业管理分散。中国目前尚未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统一管理机构进行集中化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无法形成管理政策上的合力,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发挥,降低了政策功效。

2、服务机构分散。我国目前还未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专营金融服务机构。目前,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的服务机构较为分散。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均设立了中小微企业部,但存在无法集中金融资源对小微企业进行专营服务的缺陷。

3、专业化水平不足。小微企业客观上的资产规模小、资质等级差、资金实力弱等先天不足决定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偏好、信贷模式、信贷产品等必须进行专业化设计,从风险和收益角度进行合理定价。调研发现,民生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做了大量的专业化实践,而其他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传统的定价和流程进行小微信贷配给,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信贷产品、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

因此,如何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制定上进行顶层设计,是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之四。

四、政策突破是一项多维的系统工程

(一)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在有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在现已颁布的部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银行信贷、担保增信、民间资本引入、财税扶持等政策中,存在一定的道义上呼吁,细则不明,过于原则化和条文化。通过提高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是今后政策制定中的首要任务。①对于银行信贷政策而言,如何处理好行政性和商业性的关系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政府低成本的财政存款作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的一大资金来源。②对于担保增信政策而言,如何促进现有担保模式的转型和发展,真正做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担保机构,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③对于民间资本引入政策,如何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开放性资金市场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民间资本的阳光化运作,按行业划分成立专营民营银行,比如科技银行、物流银行等,同时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④对于财税扶持政策而言,如何对小微企业实现名单制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是关键。可行的路径为通过名单制管理,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方式、不同税种的税收减免政策实行差异化、定点化、定量化,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二)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小微企业政策的执行力直接决定了政策的预期效果。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小微企业系列政策的执行力是各个部门的政策着力点。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契机,发挥法律政策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中的强制性。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确保相关政策的强制性、可操作性、合规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便有了法律的保障。具体而言,在充分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细化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一系列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权责明确、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小微企业法律体系。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做到事前约束和事后奖惩相结合,充分强化政策在事中的执行力度。

(三)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方面,实现正规金融市场利率与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并轨,让市场在社会资金定价上起决定性作用,优化利率结构,切实缓解小微资金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细化小微不良贷款核销政策、适当放宽这类银行监管指标考核要求、提高小微风险容忍度、创新小微信贷产品、简化小微信贷审批流程、实现小微业务流程再造。

(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1、落实小微企业集中化管理。小微企业融资所涉及的经济主体和相关政策具有繁、广、散的特点,只有通过落实小微企业集中化管理,才能充分集中政策资源,对小微企业发展进行集中管理,形成条线化管理路径,从而有效提升对小微企业管理效率。

2、实现金融机构专营化服务。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同质化信贷配给服务导致资金资源的分散。只有整合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成立小微企业专营政策性银行,本文实现金融机构专营化服务,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3、提升信贷专业化水平。通过加大对小微信贷的结构调整、流程再造、产品创新、风控灵活等来提升小微信贷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努力。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在于通过明确和细化政策标准,精简和优化政策流程,确保从政策的针对性、政策的执行力、政策的有效性及政策的顶层设计四个维度进行突破,形成政策协同效应。惟其如此,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才能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从而实现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BartonSL,matthewsCH.CorporateStrategyandCapitalStructur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9(6):623-632.

[2]CavalluzzoKS,CavalluzzoLC.wolkenJpetition,SmallBusinessFinancing,andDiscrimination:ev-idencefromanewSurvey[J].JournalofBusiness,2002,75(4):641-679.

[3]GibsonB.FinancialinformationforDecisionmaking:analternativeSmallFirmperspective[J].theJournalofSmallBusinessFinance,1992,1(3):221-232.

[4]KennethJarrow.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andSocialKnowledge[J].americaneconomicReview,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1994.84(2),1-9.

[5]StiglitzJe,weissa.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393-410.

[6]赖小民.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09,(2):61-63。

[7]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8]陆岷峰,张惠.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资金对接渠道建设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31-37。

[9]罗仲伟,贺俊.国外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实践[J].求是,2014,(11):28-29。

[10]马乃云,张安安.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7-10。

[11]孙玉西.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0):37-38。

[12]王霄,赖雁云.配给之谜信贷配给还是自我配给[J].现代财经,2014,(10):36-45。

[13]闫永晶,李存金,杨青.基于博弈论分析辛迪加贷款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科技和产业,2014,(5):156-161。

[14]赵亚明,卫红江.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11):56-59。

theResearchonissuesofFinancingofmicroandSmallenterprises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normal

LUShun1wanGZugang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94;

2GoldenCreditRatinginternationalCo.,LtD.,nanjingJiangsu210005)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3

关键词: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现状;对策

1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分析

所谓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实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智力、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可见,民营科技企业是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的新型科技企业。贵州省的民营科技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民营科技企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当前,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发展状况:

(1)企业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2)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技工贸收入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本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3)研究开发支出总体呈上升态势,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已成为本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

2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1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匮乏

据调查,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经营者经营管理理念陈旧,在管理上仍旧停留在凭过去经验进行市场判断、凭主观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的初级阶段,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家族化经营。家族化经营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迅速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的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化经营由于缺乏有效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容易造成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不和与冲突,致使企业内部沟通困难,影响企业工作效率。

此外,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情况也不乐观。一是科技人员所占总的工作人员比例较低。二是企业中高学历职工比较少。可见,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2资金来源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大多数企业实现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自我积累实现,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基金和有关贷款担保机构大部分地区没有成立;其次,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欠发达;再次,缺乏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融资难与民营科技企业主导产品的市场前景、资产状况、管理水平、领导集体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但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失灵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贷和投资的最大障碍。

2.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较差

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进行创新,但是目前贵州省大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型创新为主,原质性的、独创性的自主性创新比例不高,这就成为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难以同国内外大企业竞争与抗衡。

2.4产权制度不规范,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集体科技企业大多产生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就会导致其与母体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难以理清。近年来,集体科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产权模糊问题。产权关系难以理清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导致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国家和西部各省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投资软环境中,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没有优惠政策和政策力度不够的问题,也不是发文件的问题,而是执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并且越到基层,执行落实中的问题越严重。

3对策与建议

3.1提高企业家素质,规范管理机制

(1)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专门的职业企业家培训体制,对在岗的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职业经理人培训。重点培养科技创新型企业家,即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鼓励高层次人士创业,尤其是要鼓励大学生、研究生或专业人士创办科技企业,并在政策服务上给予支持。

3.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的投融资体系

(1)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推行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和信用担保体系,突出政府积极发展科技事业的导向,给予企业直接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扩大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降低金融机构对民营科技企业贷款的经营风险,支持其发展。

(2)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

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创新。在现存的银行体制下,通过激励机制、融资工具、贷款技术等方面的优化改造与合理运用,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其次,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因不能满足传统大型国有银行的银行贷款条件无法得到贷款以及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力量薄弱、资金来源有限问题,需要建立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相匹配的区域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供应不足问题。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4

中国目前存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利息率偏低,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增长显得有些疲软,同时利息率却在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在上升,这一情况值得认真思考。

中央政府对该问题非常重视,国务院8月份公布“金融十条”,就是希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在第二季度的调研中发现,小微企业的年化贷款利息率是25.1%,而在如此高的年化利息率下,企业是很难生存的。虽然借贷25.1%的利息率是短期的利率,但是无论如何都太高了。虽然最近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让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依然是严重挑战。

恶循环

从短期来看仅仅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从长期看这涉及中国金融稳定。有三个事实不容忽视。第一,中国企业的负债率也就是杠杆率非常高。杠杆率可以用公司债务和GDp比来衡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机构的研究结果,中国企业的杠杆率为120%~150%。根据标普提供的研究成果,美国如此大的经济体,企业的债务总额是13万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的债务总额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债务问题比较严重。

债务主要包括企业债、居民债、政府债。中国居民的负债率在30%~40%,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属于比较低水平。中国中央政府加上地方政府的债务,比重是50%多一点,不超过60%。这两类债虽然值得警惕,但是从国际角度来看还不算特别严重。相对而言,中国企业的债务是最严重的。

第二个事实是中国企业的杠杆率高,同时利润率低。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两吨钢的利润只够买一根冰棍儿。从工业部门来看,据官方统计,5000家大公司(非金融公司)的平均利润率2011年、2012年持续下滑,现在在7%左右。

第三个事实是企业的融资成本急剧上升。一方面,中国5000家制造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6%以上,另一方面,融资成本也达到6%以上,甚至到7%,同时企业的债务水平也很高。如此下去,杠杆率会越来越高,不会趋向稳定值,而不稳定的过程可能导致危机,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企业的利润率非常低,要想发展生产就得借钱。借钱的代价又非常高,使得企业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又使企业更加努力去借钱,否则没法发展。当然企业也可以不发展,而不发展的结果是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根源

融资难、融资贵不只是简简单单对当前企业生产、财务成本造成影响,还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金融稳定造成影响。融资贵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就是企业贷款利息率相关。而这需要探讨基准利率问题。

如果基准利率背离自然利息率将发生什么情况?两者一个受政府操纵影响,一个客观存在。如果基准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会出现金融抑制。在利息率太低的情况下,储蓄不足,可贷资金供给不足,会出现通货膨胀。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有排队现象,市场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出新,而是靠拉关系、走后门。基准利息率背离自然利息率,低了就会导致这一结果。如果它过高又会导致其它结果,如储蓄过剩,意味着消费不足,可贷资金供给过剩,会有顺差等一系列现象。

这里需要特别关注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比方说,有储蓄想要投资,但是储蓄没有直接转到需求方,而是经过金融中介。这不像两户农民,一家粮食没有了去另一家借粮食当种子,属于非常直接的储蓄转换到对他人的投资。在人们互相不认识情况下,需要金融中介,而经过金融中介就有中介成本。由于中介成本的出现,对应给定的资金供给量,投资者必须支付比储蓄者接受的利息率更高的利息率。

有了这个框架之后,再来探讨企业融资成本到底由哪些部分构成?企业融资成本包括基准利息率(央行确定的一年居民固定存款利率)、加成、交易成本(银行提供中介服务的成本)、风险溢价(各种抵押、担保、联保和额外加价)。

而导致供给曲线偏移的原因包括:其一,“加成率”过高。2013年工、农、中、建、交5家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率高达23.6%,利润占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35.6%。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平均利润率为6.04%。

其二,风险溢价上升,融资环境变化,银行自身风险偏好若过度下降也是一个问题。不少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不仅压低质押率而且还要求提供担保,不仅要求提供担保而且还要求有联保,不仅要求有联保而且还要有联保的联保。

其三,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吸金。房地产贷款以及平台贷款大量占用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的贷款规模,挤掉了本应为一般企业提供的资金,特别是对民营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后者为了生存则不得不转向高利贷。

其四,信贷规模控制和75%贷存比的风险监管指标。供给方规避管制的活动导致可贷资金的供给链条不断延长。与此相对应,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层级低的平台)、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小微企业受到监管、资质和抵押担保等的限制,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通过影子银行(信托、基金、小贷公司等)获取资金。这样,在供、需双方逃避监管的共同作用下,交易链条延长、“金融密度”加大,交易成本上升,必然最终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地方融资平台(主要参与者是中、小型地方性国有企业,其投资领域多为“城建”)、房地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可贷资金的需求方,对利率变化缺乏弹性,也是造成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其五,不对称的变相“金融自由化”。目前虽然贷款利息率自由化已经实现,存款利息率名义上依然受到管制。在可贷资金需求旺盛(不一定是出于投资和消费的需要)的情况下,银行之间必然会展开存款争夺战。通过出售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之类的形式,银行实现了或正在实现存款利息率事实上的自由化。各种理财“宝宝”的出现,也推高了存款成本。实际利息率的上升使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实现了平衡。但是,除非银行自动减少“加成”(这不大可能),资金来源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资金使用成本的上升。

何解?

融资难、融资贵是由多方面原因特别是制度性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不是单靠放松货币政策能解决的。各种制度性因素对融资成本上升或居高不下到底有多大影响,还需通过经验研究给予回答。

此外,进一步降低基准利息率,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但也有可能恶化资源配置、不利于结构调整、不利于对通胀的控制。总之,加速金融改革是降低中介成本,从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完整的纲领,主要内容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这四条内容完全正确。而提到利息率的市场化,马上会有人问,中国基准利率是多少?中国存在着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利息率(5年期以下)、Shibor(1年期以下)、国债收益率(1~5年期)至少三个基准利息率,它们都是基准利率,但又都不是“基准”。而要对金融产品定价,需要一个基准。由于各种金融产品期限不一样,有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等各种期限,基准利率应该是没有风险的利息率,别的利息率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中国还未形成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息率和各种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所构成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或期限结构曲线。统一的定价基准的缺失,难免造成金融资产定价(由利息率决定)的混乱,进而诱发投机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表达为金融中介成本的上升。

比如说隔夜拆借利率是2%,把资金借出一晚上,出借的利率肯定高于2%,至于高多少要根据对风险程度的评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隔夜拆借利率,而是跨越时间很长的一条线,没有这条线就没有定价的基础,乱定价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套利活动或者是寻租活动,增加中介成本,而不是使实体资源服务于实体经济。所以,应该尽快建立收益率曲线。

从短期来看,降低基准利息率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同时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

从中期来看,关键在于降低中介成本,包括通过金融改革改变商业银行行为方式,发展资本市场,通过体制改革改变企业行为方式(增加资金需求对利息率的敏感度)等。此外,中介成本是顺周期的,经济形势的改善会促进中介成本下降。

从长期来看,需要改变储蓄者的时间偏好(收入分配、资产价格等),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是有相应的市场。表面上看,中国的利息率已经基本市场化了,但是,这种市场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没有市场的市场化。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收益率曲线。

例如,中国应该尽快完善银行间拆借市场,使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成为具有联邦基金利息率和主要再融资利息率同样作用的基准利率。目前,中国的国债市场无论在深度和流动性上都无法充当相应期限金融资产的定价基准,发展国债市场刻不容缓。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5

【关键词】金融改革;民间借贷;问题;对策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民间借贷合法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自2011年4月以来,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频发。2011年9月,温州信泰董事长胡福林因高利贷出逃;2011年11月,济南市的两个在建楼盘舜耕名筑和东城摩尔,因开发商“跑路”和被查封而停工;2012年3月,常熟鲤鱼门酒店董事长周思扬、苏州凯维隆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顾春芳在欠下巨额债务的情况下相继跑路。全国各地的“老板跑路”事件频频发生。

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全国工商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90%的中小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小微企业这一比例更是达到95%。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没有各方认可的信用等级等原因,导致其难以从银行筹集到资金。于是,他们将筹资的渠道转向了民间资本。据调查,跑路的企业主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年化利率非常高,有的企业的实际民间借贷成本已经达到100%,而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利润率不过3%~5%,大大低于民间融资的利率。资金链一旦断裂,停产、关门甚至“老板跑路”都会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浙江,尤其是温州,存量民间资本数量巨大。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温州市存量的民间资本已达到6000亿元,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就有1200亿元。

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民间资本合法地流入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使民间借贷规范化和阳光化,就需要架设一座桥梁。

(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2011年10月,总理视察温州期间,浙江省和温州市提出了把温州作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求。10月底,温州市起草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示》,递交到央行。2011年11月8日,温州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一个主要文件和八个配套文件。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温州的金融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全国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都在关注,中国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合法化将从这个试点方案正式起步。

二、在温州金融改革中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遇到的问题

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民间借贷危机倒逼的金融创新举措,是打破金融垄断的破冰之旅。试点改革将以前不受监管的、存在灰色地带的、靠隐性手段运行的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这将对民间借贷的有序运行起到积极作用。温州金融改革是试验,是创新,是在探索中前行。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快钱文化”融入温州民间资本,使其不愿扶持实体经济

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风向标,其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其他地区民营企业的信心。希望通过温州金融改革,引入大量民间资本来扶持实业,给民间资本以合理的名分,恢复民间借贷的信心。

然而,“快钱文化”已经融入温州的民间资本,投资者习惯了“投机”,习惯了追逐虚拟经济下不正常的高收益。投资者可以放高利贷,温州民间高利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投资者也可以抱团炒房、炒煤、炒棉花、炒大蒜,短期内便可获得高额回报。投资于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见效慢,投资者往往不满足于正常的回报,他们在快钱文化的诱惑下,看不起行业的平均盈利。因此,如何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民间资本不愿进入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投资大大减少,曾经的“温州速度”降下来了,温州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滞后于浙江其他地市。2011年8月开始的全球经济低迷的浪潮又波及到了温州。温州民间金融生态遭遇生存危机,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个别企业家跑路或自杀。温州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

温州人具有游牧民族的性格,他们有一种“骆驼精神”。估计有160万温州商人遍布全国各地,大约有40万温州商人闯荡海外。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质,在温州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的预期下,温州民间资本很可能绕道温州企业,投向可能带来更高回报的异地企业。上海一位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人士表示,“温州本地资源匮乏以及产业面临空心化,其他地方受国家鼓励新兴行业要比温州当地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纺织业更受pe的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温州本地企业不受温州本地创投的追捧,而温州本地创投偏好外地项目股权投资。因此,温州本地企业发展的滞后使创投无处着力,资金外溢的可能性加大。

(三)“温州模式”发展遭遇瓶颈,民间借贷合法化难当重振温州经济之重任

温州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面镜子。温州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低模式”:低成本、低附加值、低水平模仿。几十年了,温州中小企业层出不穷,但是自主创新少,低水平模仿多,闻名国内外的大企业少之又少。现在,全球经济低迷,经济环境变数大,“三低模式”难以为继。辛苦积累的资金无法助推产业升级换代。仅凭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民间借贷合法化,恐怕难以完成重振温州经济之重任,而应多管齐下,打出一组综合拳,出台更多配套措施,温州经济才能从“温州模式”的藩篱中走出来。

(四)温州的民间借贷文化,可能使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运转遭遇困难

2012年3月28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3月29日,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注册成立。中心有22位股东,其中8名为自然人。现在已经有4家融资中介机构入驻该中心。温州的民间借贷文化就是依靠熟人私下交易,现在要摈弃这种方式,并非一时就能实现。另外,大家都比较要面子,不愿意让第三方知道自己在借钱,所以可能不会接受这种公开登记的民间借贷方式。因此,温州的民间借贷文化,可能使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运转遭遇困难,甚至会是“死水一潭”。温州民间借贷文化的重塑可能尚需时日。

(五)温州的金融改革试点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不能完全解决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融资难、招工难、用电荒等问题,融资难、融资贵只是其中之一。温州的金融改革,为民间资本找到了政策性的良好归宿,为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温州金融改革将民间借贷合法化、阳光化,并不等于完全可以解决民间借贷问题,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能还会长期存在。

三、在温州金融改革中针对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温州金融改革,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民间借贷合法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要解决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温州企业必须“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增加企业投资吸引力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的“三低模式”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突破瓶颈,重现经济发展的活力,吸引“嫌贫爱富”的资本,温州企业必须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应该加快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努力加大研发力度,着重培育自己的品牌,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积极创新将民间资本转化为科技资本、产业资本的地方资本市场。资本逐利是其天性,当温州本地企业重现活力,民间资本将会注入本地企业,外溢的资本也自然会回流。当然,现在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多,机遇与挑战并存,调整与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企业需要做好经历阵痛的准备。

(二)政府应出台措施,加大力度,多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

中小企业是温州整体经济的中坚力量,他们兴,则温州经济兴;他们衰,则温州经济衰。政府从政策层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是当务之急,是民间资本流向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敲门砖。第一,温州民间资本丰沃,却是泡沫制造者,民间资本似乎更多地与“炒”连在一起,温州本地的创业投资却是一个资本的“贫瘠之地”,与民间资本的发达程度严重脱钩。政府应出台措施,留住喜欢“炒来炒去”的民间资本,系统性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使其投向实体经济,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企业研发与自主创新。第三,从“税”和“费”两方面给中小企业减负。根据国家对企业结构性减税的政策,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适当减免对中小企业的行政事业以及社会团体收费,对高科技创新企业税费可全部减免。第四,政府可聘请专业培训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培训,培育他们的风险投资意识,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温州十二条”只是为温州金融改革搭建了框架,政府需要出台更多可行措施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只是为温州金融改革搭建了框架,指明了方向,政府需要出台更多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措施。这次改革,是一次金融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发现和探索。例如,民间借贷的利率能否市场化的问题。实行浮动利率可吸引民间资本的流入,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外地资本涌入,形成制度套利。能否搞“利率特区”需要政府的智慧。又如,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问题。“温州十二条”明确支持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通常来说,中小企业债券的风险会比较高,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垃圾债或高收益债。企业债券的门槛应该设多高比较合适?如何保证中小企业债券能够顺利融资?这些问题,同样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也等待着市场的检验。

长期以来,温州的实体经济只是充当了融资的平台,实体经济的低收益难以承受昂贵的资本成本,资金并未进入到实体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去。通过温州这次金融改革,希望民间资本能够流向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笔者也希望通过民间借贷合法化,为民间资本找到合适的和满意的投资渠道,更希望这次充满着勇气与智慧的金融改革试验能够成功,并尽快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王子.温州金融改革:民间借贷行为面临新取舍[J].中国企业家,2012(8).

[2]曾刚.“温州试点”影响几何还待观察评估[n].中华合作时报,2012-04-12.

[3]叶檀.警惕温州金融创新走偏[J].中国经济周刊,2012(4).

[4]温州悖论:泡沫制造者缺席创投盛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4-14.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6

新常态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庞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可以为全国75%的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调整周期的过程中,如何正确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转变经济房展模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融资贵的难题,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热议的话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因素

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往往会造成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这也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因素之一。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财务核算不规范,导致其不能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的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一方面,银行出于谨慎性原则在不能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的情况下的会选择谨慎放贷,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实现融资目标很可能会粉饰相关财务报表,隐瞒相关不利信息或者捏造相关的虚假信息,骗取银行的贷款资金。上述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仅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造成损害也导致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不能够获得正常的银行资金支持,造成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彼此利益受损。

(二)小微企业自身因素

从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其产品结构单一加上,同质产品较多,技术含量较少,再加上小微企业运营模式单一,自身规模小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破产风险,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小微企业往往不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以及信誉管理,没有严格规模的财务核算系统,不能有效对自身的财务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衡量,给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难度,加上,小微企业数量庞大,资金需求方式多样,资金需求紧急,这些特点都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大。

(三)外部配套环境滞后

一方面,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部分企业的融资的首要渠道。对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金融风险高于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微企业的贷前检查以及贷后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相应的增加了银行的信贷业务成本。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小微企业的数量大、规模小的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以及相应的信用评估方法体系。第二,小微企业因为自身固定资产规模小,相关的抵押物和信誉都不足以得到银行的抵押贷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的担保机构,我国的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比较落后,担保公司的运作比较混乱,对于小微企业收取的高昂的担保费用,间接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第三,政府在小微企业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比较少,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从而不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小微企业管理,强化信用观念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小微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完善提高市场竞争适应经济社会。首先,小微企业应该规范操作,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法律准则进行财务的登记,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规范性。企业自身定期评估企业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对小微企业管理层的道德建设,杜绝管理层卷款潜逃事件,强化对管理层的信用意识,减少故意违约现象的发生,树立良好的小微企业形象,与银行建立良好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

(二)银行应创新融资模式,完善信贷制度

银行金融资产充沛,一直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一方面,银行与企业应该建立合作共赢的模式,根据小微企业类型的不同,融资需求的不同,银行及时创新融资供应链,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另一方面,银行要适当的进行工厂式的集中管理,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切实为小微企业服务,高效并切实的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信贷服务,缩短融资周期减少银行融Y的时间成本。银行可以适当的下放下属分支机构的贷款的审批权,精简流程、减少融资周期,高效的为小微企业服务。最后,银行应该针对小微企业建立一套适用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把控,确实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与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防范信贷风险,对信誉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加快小微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担保体系还比较落后,不能做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及时有效的担保。一方对现有的担保公司进行规范,严查担保公司乱收费现象,规范担保公司的操作。第二个方面,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各级政府以及财政部应该组织成立相应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对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提多层次、多方面的融资担保,并落实担保公司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和免征增值税政策。

(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模式的种种限制,互联网金额给小微企业打开了一种新的便利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没有地域限制,相对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互联网金融成本更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给小微企业带来新的融资渠道,能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考虑划拨资金与银行金融合作建立官方的公共网络平台,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操作,保障平台和小微企业的利益,使互联网金融不仅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能得到良性发展,助力我国金融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7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三期叠加下,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经济增速却有所回落。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虽然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速回落与小微企业的景气指数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小微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的税收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小微企业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小微企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融资困难,小微企业的这种融资困境亟待解决。

一、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1.小微企业本身原因造成的融资难。企业融资最常见的两种途径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一般是企业将自己的未分配利润等资金积累下来并转化为投资。外源融资通常是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从银行贷款或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总量较少,从事的项目本身收益往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靠内源性融资常常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小微企业常常需要通过外源性融资。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小微企业外源性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小微企业用来抵押借款的固定资产较少;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周期短,主要是流动资金需求,一般需求量较少、借款次数较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管理费用就大些;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有一定漏洞,小微企业的信用程度难以量化。由于小微企业这些因素的存在,银行在考虑贷款安全性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减少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供给。

2.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商业银行是经济人,贷款首先得考虑风险因素。相比大型企业,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更高些。“2008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小微企业的风险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46%和90%。”[1]商业银行间同业贷款成本相对低些、风险相对小些,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同业之间拆借。商业银行贷款属于债务资本,一旦贷款收不回来,银行将面临很多风险。如果银行只是分担小微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不能分享小微企业的收益,那么这种投入和回报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也是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给小微企业提供公平的融资环境,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贷款给那些该淘汰的钢铁、煤炭等所谓的“僵尸企业”,也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

3.市场融资空间狭小、融资成本高造成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我国票据市场还不发达,通过商业票据融资比例小。2014年9月,我国在广东、上海等地进行民营银行试点,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政府与民营银行缺乏沟通合作。我国民间融资,如天使投资刚起步,规模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信息平台。债权融资市场和股权投资市场虽初具规模但非常不规范,小微企业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融资。次贷危机后,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虽然降低贷款利率,但鉴于上述金融机构自身原因,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量不会大幅增加。小微企业融资主要还得靠私人信用甚至高利贷途径。小微企业从互联网金融渠道比如阿里系的余额宝融资利息一般都超过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

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出路

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在短期内采取差别化的金融政策是有效的对策。赵亚明、卫红江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有效激励小微企业成长的经济与金融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的扶持,促进小微企业的竞争和创新;另一方面,差别化的政策又不至于被缺少竞争优势的小微企业搭便车,成为企业转型和成长的束缚。”[2]次贷危机后,央行采取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多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要低于大型金融机构。2011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制定了更为系统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自2015年9月6日起,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但从经济转型的长期趋势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合理规范民间资金借贷,构建一个专业化和多层次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秩序,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

1.在企业自身经营方面,小微企业要规范自己的财务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在我国现阶段,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信誉问题。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理论上存在着可将大量的分散的可提供短期融资的个体资金汇聚成庞大的资金额,但由于担心借款的风险,在现实中p2p模式大打折扣。小微企业必须做到内部财务透明公开,做到不造假账不赖账不逃债,按规章制度运行。

2.在地方政府金融服务格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小微企业摆脱融资困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继续大力简化和下放行政审批权来激发市场活力和万众创业。三是地方政府应主导建立一些混合所有制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专为本地小微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联合国内相关信誉评价机构,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五是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并做到来源多源化。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在政府信用担保下,吸收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并不断扩大基金数量。

3.从科技体制层面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从靠要素、投资驱动转向靠创新驱动转变,因此必须大力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3]科技型小微企业是对技术革新浪潮较敏感的群体,也常常会有一些对现有应用技术进行微小革新的行为,但由于融资困境、科研力量单薄等原因使其很难有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因此,我们要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国家应对技术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研发支持。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完善技术改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紧密跟踪了解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果。对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帮助其吸引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政府建立科技发展银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开展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技术中介等相关业务。

4.从金融市场方面看,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形成一个市场化的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流动资本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就如血液之于人体,小微企业的英年早逝很大程度上缘于“缺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将会促进小微企业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

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3]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做到金融资本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打破某些垄断金融企业的割据,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的重要途径。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8

关键词:新常态;科技金融;创业投资

当前,贵州省正处于建设“贵州省科技金融战略框架”的关键期,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能够形成贵州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对提高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型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互相渗透,在“十三五”期间,必将成为促进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和“能源动力”。本文的研究正是处于贵州省从“十二五”向“十三五”迈进的关键阶段,对贵州省科技金融在“新常态”下的出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贵州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初步成果

(一)社会科研投入持续长,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2014年,全省R&D活动经费支出55.51亿元,比上年增加8.33亿元;R&D强度为0.6%,比上年增加0.01个百分点。2010年至2014年,贵州省R&D活动经费支出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20.0%。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财政科技拨款金额年均增长超过35%,至2013年达到34.29亿元,且连续4年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保持在1%左右。

(二)创业投资发展良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加快。2008年-2014年,贵州省年均新设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家数6家,截止2014年,贵州省现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42家。2008年,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仅分布在贵阳市和遵义市,如今,贵州的创投机构已经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中的7个,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

二是国家支持力度加大。截止2014年底,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总计27.11亿元,累计服务项目123个,直接服务金额达8.43亿元。2013年-2014年,贵阳工投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安顺富海高技术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安顺先进装备制造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获得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国家参股资金合计1.5亿元。

(三)知识产权质押再创新高

2010年,贵州省开始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到2014年全省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额达到8.2175亿元,同比增长74.4%,创历史新高,质押贷款总额在全国继续保持第15位。全省第一家新三板上市民营药企――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013年,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融资1.195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药物研发、生产及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四)多层次资本机构逐渐完善

截止2015年5月,全省证券机构累计74家,其中证券法人机构1家,证券分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69个。2014年,全省全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3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46.4%。截止2015年6月,全省共有公开上市公司21家,市价总值58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7.7%。

二、贵州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贵州省科技金融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但较之国内科技金融工作发展较为完善的江苏、上海等省市地区,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科技与金融“两张皮”现象仍然严重

现有的金融服务模式与广大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科技信贷总量较小,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活动融资难的矛盾突出,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有待加大。各部门对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意义把握不准,不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把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二)创业投资优质项目少、风险抵抗能力差

2015年,被调查创投机构列举的在贵州开展创业风险投资面临的最大困难仍以创业投资项目方面的占比最高,抽样的11家机构中有8家指出最大困难在于创业投资项目方面,主要包括优秀项目少、缺乏潜在项目资源以及项目抗风险能力弱等。

(三)政府对资金引导不给力

一是创投失衡,天使投资不给力。全省创业投资项目多扎堆于中后端,阶段失衡,种子期、初创期对创投资金需求量大,而以政府资金为主体的天使投资发展缓慢。

二是政府对社会资金引导不给力。全省创业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有创投机构,社会其他资金参与较低。作为全国创业风险资本主要来源的上市企业,由于未能得到有效引导,很少通过基金形式参与到贵州省优质项目培育、产业构建等工作中来。

三、“新常态”下贵州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出路

(一)加快建立“贵州省科技金融战略框架”,构建良好科技金融环境

着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科技厅(局)、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贵州省科技金融战略框架”。组建省、市州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项引导资金,引导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担保、小贷、创投等全金融行业领域和手段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

搭建科技金融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众筹等创新金融工具,在确保风险基础上鼓励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在既有渠道和工作基础上,配合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革,将投融资、市场、技术、评估、法律、财务、税收等全方位服务功能统一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

(二)完善科技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服务体系

一是针对种子期和中早期项目,政府部门应加大引导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成立科技企业天使投资基金,建立比较紧密的天使投资者团体和信息网络,加强投资者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降低天使投资风险。

二是针对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继续加大创业投资引导力度,落实已有和国家有关政策,帮助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其次,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和有条件、有需求的大型科技型企业,组建行业、产业并购基金,在人才、资金、税收、项目上保证该类基金正常运行。

(三)构建全省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搭建全方位的政策制度框架。研究制定支持贵州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投融资战略框架,明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融资体制、政府职责和导向措施,形成合理有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各种类型的场外交易市场,在集中社会资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向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2.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管理中心)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管理中心重大调研项目

参考文献: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9

关键词: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基本状况的概述

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自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后其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1980-2000年间平均速度的7.8倍,其年均发展速度实现了环比6.5%以上的增长幅度,截至到2011年底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缴纳总额已经达到了全省总额比重的67.4%。从目前贵州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状况来看非公有企业已经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两大支柱结构并且相互之间各有渗透的局面,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成分的发展已经对推动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构筑了多元化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

二、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从纵向来看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和表现,但与国内其他省份横向比较中其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归纳总结起来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的建立健全,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机制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调整,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解决方案机制还没有得到建立。贵州省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相关的财政、税收、行政管理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和支撑系统同其他沿海省份和周边省份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新形势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解决机制规划。

第二,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由于企业自身面临的环境生存压力和自身经济实力薄弱等因素,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对于科技管理创新的投入和关注没有上升到应有的水平,对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规模增长向内涵质量增长转变的贡献率不高。目前贵州省的非公有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生存压力和相关的科技产业运作体系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整体上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资金资源投入水平非常低,只占企业总收入的小部分比例,这使得企业的产品服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迟迟得不到明显提高,同时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由于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相关的金融配套体系和支撑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使得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和不畅通,高投入产出回报率的行业和领域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形成了进入壁垒,其生产经营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目前贵州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和投资资质受到了很大的政策限制和束缚,其平均投资收益水平较低,投资领域多集中在一些传统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领域,另外企业高速发展和规模扩展中的资金需求多数依赖企业自身资本积累和利润留存,企业的融资周期过长和融资成本过高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和促进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研究

根据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基本状况的概述,在分析了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快和促进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必须建立和健全与非公有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其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力度,面向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研和支持体系建设,从省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角度来看待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问题来确立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机制。贵州作为一个中西部内部省份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鼓励存在一定的地理区位劣势,并且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以及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体制机制束缚和局限也越来越表现得愈加明显,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政策法规等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设。

第二,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科技管理创新投入和创新力度,从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筑的角度出发加大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以及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向产品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以及优化管理要效益,同时凭借核心科技水平提升和管理优化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贵州省非公有企业发展中应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投融资渠道不畅和狭窄的瓶颈,从立法政策层面将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视为市场经济的平等主体,创造和鼓励其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打破各种政策性和做法壁垒,同时发展与非公有制企业相关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体系,降低其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必须打破国有企业对于高投入产出率和资金回报率行业投资的垄断状况,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相关项目的招投标和竞争,打破各种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身份歧视,要加快金融资本市场改革,着力于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资本支持体系的改革调整和完善,满足其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中对于资金资本的需要。

四、总结

加快和推进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贵州省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概括了贵州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和促进其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即完善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相关体制、企业自身应该加大对于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投入以及拓展相关的非公有企业投融资渠道等。

参考文献:

[1]刘传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及对策分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

融资难融资贵的解决方法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产业集群;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在省十一届人大第32次会议上介绍说,中小企业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我国有劳动力人数近8亿,就业人数已达7.67亿。全国的小型微型企业,仅企业主自身一项就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加上企业雇佣员工,已经解决我国1.5亿人口的就业。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以上集中在小型微型企业。

2014年中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面良好,但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平均指数为81.81,连续两年呈现下降态势。2014年9月2日下午,在南京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上,首次了《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4》。这是受到近年来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减速下行、劳动力及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融资难及融资贵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经营难、转型升级难的客观现实。截至2013年末,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据了解,目前中山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银行很难准确把握其真实情况。中小企业找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要么找不到企业信用记录、财务报表等资料,即使找到资料也都残缺不全,从而影响企业获得贷款。因而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贵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据国内外有效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一大机遇与挑战。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核心主体,表现出它所具备的地域集聚性、地区根植性等特征。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因此使集群内部企业系统、专业和有序化合作,及时对外部环境的信息变换做出反应。在此,资源能够共享,信息能快速扩散,价值链能够满足企业间相互需求。

在产业集群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符合生产需求的系列生产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毫无疑问集群产业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产业链有促于企业产业创新,区域特色产业形成,打造品牌的效应等等,这些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济不景气、融资难的现状而言,是一个解决中小企业目前困境的有效的途径。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问卷调查情况――以嘉兴市为例

了解嘉兴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特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1、就是否了解产业集群这一概念问题,被调查者中55.77%表示没听说过;42.31%表示听说过;1.92%表示了解。

2、就嘉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被调查者中3.85%认为很好;38.46%认为有潜力;7.69%认为有困难;50%不是很确定。

3、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现状,被调查者中15.38%认为多数中小企业经营前景堪忧;15.38%认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前景一片光明;36.54%认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良好,但增速明显放缓;32.69%不是很清楚。

4、就嘉兴地区开展的产业集群融资由哪一方负责较好,被调查者中34.62%选择政府;5.77%选择中介;40.38%选择企业(选举出);19.23%选其他。

5、就融资难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被调查者中34.62%选融资难;28.85%选融资险;32.69%选融资乱;3.85%选融资贵。

6、就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被调查者中40.38%选经营规模小;80.77%选制度不健全;76.92%选管理不规范;71.15%选抗风险能力不强;61.54%选融资能力欠缺。

7、就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被调查者中80.77%选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贵;40.38%选主管部门的领导才能;38.46%选员工的协作能力;50%选企业产品质量。

8、就产业集群环境下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被调查者中50%选集群供应链企业间缺乏融资协同;51.92%选集群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平台不健全;53.85%选资金来源单一,股权融资较低;48.08%选权益资金短缺,负债资金较高;34.62%选缺乏融资抵押与担保,34.62%选规模歧视严重。

9、就企业融资主要偏向,被调查者中67.31%选短期融资;53.85%选长期融资。

10、就融资资源,被调查者中38.46%选自有物业,动产,设备,被评估后,价值远高于目前融资额;50%选高科技和专利技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及省市产业政策支持项目;42.31%选有真实的生产订单(保守估计利润远大于目前融资额和存货);42.31%选有一定价值的品牌(中国名牌,省市名牌);32.69%选颇具市场生命力的商业模式,融洽的商业合作伙伴,以及清晰可预测的盈利能力;40.38%选政府支持并愿意提供财政担保;32.69%选有价值的股权出让(银行认可的第三方受让担保);30.77%选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和守信记录;21.15%选可供质押的应收帐款。

11、就曾向哪些机构申请融资而未获批,被调查者46.15%选四大国有银行;30.77%选其他商业银行;28.85%选信用联社;19.23%选邮政储蓄银行。

12、就造成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最大的外部原因,被调查者中57.69%选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51.92%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28.85%选担保与抵押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48.08%选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落后。

13、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所带来的最大影响,被调查者中55.77%选延缓经济的整体增长;50%选滋长非正规金融市场;48.08%选使资金利用率降低。

14、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重要的方面,被调查者中63.46%选树立正确的中小企业发展观,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立法;61.54%选完善中国金融政策,疏通信贷梗塞;48.08%选发展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50%选政府对其加以扶持。

15、就企业认为政府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被调查者中55.77%选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53.85%选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利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50%选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44.23%选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资本市场;36.54%选加强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沟通;15.38%选其他。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发展完善产业集群并不是单纯的企业的集合,而是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协会的利益共同体,构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出于对于各地GDp的考虑,政府应当采取一切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以促进中小企业乃至整个集群的发展。而作为集群内的金融机构也应积极寻找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方法。集群融资良性发展中,政府政策、金融机构和企业自身是三个主要的节点,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又必不可少。具体阐述如下:

1、政府:政策支持

(1)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针对集群内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于一些产品有市场销路,产业基金要积极支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战略对有前景的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至于生产技术落后、需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奖励,促进企业间的技术改造;而那些投入高、风险高的具有高科技的企业,政府要充分保障他们的企业资金安全,大力推广政府财政和风险投资基金,进一步使集群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

(2)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从法律法规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加快直接、间接融资的法律调整,加快有关信用、风险投资、主办银行等方面立法,尽快建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创建科学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信息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等。

(3)扶持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引导、组建各种盈利或非盈利的行业组织,使其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金融机构:业务创新

(1)打造顺畅的企业间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如今,市场的经济竞争无疑就是信息的竞争,一旦信息资源被优先读取,就表明企业可以优先选择物廉价美的技术、原料以及市场。在这个平台上,以银行为信息中心,和供货、销售、贸易、生产、物流等企业的供应链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保证了供应链的融资项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加快创新企业间供应链的融资产品,创建双向信用捆绑的业务。不同于配套是单一产品的现象,在供应链融资的前提下,所有的银行均运用信用捆绑的技术。第一,在间接的授信范围内下,推行商业承兑汇票保障、贴现等业务。第二,在货权的基础上,建立先票后货的货押业务。一旦核心企业在协议责任中签订回购条款,它在银行对货物的处置流程中将承担一部分责任。第三,创建稳固担保提货的业务。受理企业会承担条款所属的相关发货的责任,当企业生产无法正常发货或下游不足于提货,就此差额退回银行授信额范围内的货款。第四,办理国内的明保理的业务。商务合同买方(保理商)的核心企业将通过三方(成交方)协议以及单笔明确的规定来确定它对银行(保理商)的付款的责任。第五,办理国内的暗保理的业务。就如应收账款保理,银行确定其应收账款后,便拥有债权,代位追责核心企业。

3、企业:自身优化

(1)通过对核心企业进行整体评估,建立正向评估、逆向操作的系统,严格控制风险。一是建立风险度量、风险定价等补偿机制。二是风险转移,引入适量的评估机制,设定不同的信用等级,正向将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公司引入局部的风险主体。三是采取有效的损失控制措施。出现损失不可避免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止损。如企业信用状况恶化时,应采取资产保全、停止授信、加强监控等手段。四是控制操作性风险。主要是完善内控体系,完善授信风险对应资产的审核与管理;完善各类产品的业务流程,定期审核产品流程缺陷;提高人员素质、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采取有效合理的激励措施,对操作、审核、监管人员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五是严控因信用风险的“位移”操作。增强贷后操作制度的执行力严密性,有效控制风险大小。

(2)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信用制度的建设。一是要重点加强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开拓市场、节能减排、扩大就业,以及改善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二是加快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创新,努力研发出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积极开发研究,鼓励创新如质押贷款、应收贷款等金融工具,还要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特点,不同的信用评价制定个性化的贷款政策。三是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为外源融资创造更便利更可靠的融资条件,并巩固企业的信用机制。另外,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中小企业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的重要前提。(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吴江龙.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策略及风险控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6).

[2]牛敏敏.浅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