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训学校内部管理十篇培训学校内部管理十篇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38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1

按照《省林业厅直属机关开展“提高能力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为了加大我校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我校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和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为提高我校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高我校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及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具有我校特点的干部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三、培训时间、方式、培训对象及培训主管部门

(一)培训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二)培训方式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具体管理任务较重,在培训中应加强对中层干部自学环节的指导,每月规定自学内容(见第四项培训内容),中层干部在自学过程中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以此培养中层干部的自学能力。

2、集中培训、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中层干部的理论素养,突出重点内容,组织短期高效的集中培训学习,在集中培训中将播放结合工作实际的讲座视频,提高集中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培训对象:学校全体中层干部。

(四)培训主管部门:党委工作部。

四、培训内容

1、“学校发展,赢在中层”讲座视频

2、现代教育新理念(四月份)

3、教师职业道德(五月份)

4、教育方法与学习策略(六月份)

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九月份)

6、中外教育史(十月份)

7、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十一月份)

8、教育法制基础(十二月份)

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自学内容进行总结,汇总每位中层干部的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总结大会,请在培训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中层干部交流培训学习心得,相互交流,为我校今后的中层干部管理奠定基础。

五、保障措施

在培训过程中,党委工作部对培训进行全过程考勤,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干部培训方案(二)

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20XX年-20XX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4号)“要采取多种措施,抓紧培训年轻干部,坚持学员选调与后备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xx”规划》(征求意见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教8号令)的有关指示精神,为了加大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校级后备力量,为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校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及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具有我市特点的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1、提高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形成依法治校的能力。在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训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对象

(一)培训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二)培训方式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应继承我市“xx”校长培训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在培训中要采用以下主要方式: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中小学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具体管理任务较重,在培训中应加强对学员自学环节的指导,每科都要规定自学内容、思考题目,学员在自学过程中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以此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

2、集中辅导、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突出各学科的重点内容,要组织短期高效的集中辅导,在集中辅导中应将讲授与研讨交流、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集中面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活动引领,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力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是一种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训类型,通过自学和面授辅导帮助学员掌握所需理论知识,通过相应的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员形成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技能和能力。活动类型包括校本研修、学员论坛、挂职锻炼、教育考察,职能训练等,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三)培训对象

1、全市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民办高中等)以及示范性初中的中层干部由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干训部组织培训;

2、其余所有学校的中层干部由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干训部组织培训。

四、培训内容

作为中小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他们不仅是一线教师,又肩负管理者的责任,所以必须在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学校管理理论素养,这样能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又能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必修课:(其中面授为120学时,自修240学时)

1、中小学现代教育新理念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3、新课程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4、中小学教学与学习策略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中外教育史

7、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8、教育法制基础

9、义务教育法讲座

第二板块:选修课(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30学时)

第三板块: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校本研修、学员论坛、挂职锻炼、教育考察,职能训练、撰写管理案例等等,80学时)

五、考核与结业

要加强对学员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考核,既要有对学员学习态度和出席率的过程性考核,又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要依据不同学科的学习要求来进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检查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读书汇报、撰写论文和教育管理案例、进行管理案例分析以及闭卷考试等。考核内容要以培训内容和选用的教材为依据,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有培训内容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由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教育干部“xx”培训证书,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今后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一要从科教兴国和加强教育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在齐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充实、调整、健全市、县(区)两级“xx”教育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并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是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要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真正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各中小学中层干部要全员参加培训。

四要把各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本次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五、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者的培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培训资料的选用、学业成绩的考核等业务由齐市教研院具体负责。

2、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选聘由专职干训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者领导组成的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干训教师队伍。

二是培训前要对专兼职干训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等相关培训,提高干训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是注重教科研活动的引领作用,针对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经常开展干训教研和听评课活动,提升培训的质量。

四是高度重视对专兼职干训教师的考评工作,对不胜任的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3、完善制度、确保陪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各培训单位应根据考核要求对培训进行全过程考核,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全市中小学校中层干部培训任务完成后,要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和表彰,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员考勤、学籍管理以及奖惩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检查、评估制度等,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干部培训方案(三)

“xx”期间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学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干部后备力量,提升中小学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以确保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教8号令)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本着遵从教育干部成长规律的原则,根据《齐齐哈尔市“xx”期间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规划(方案)》,结合讷河市教育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讷河市“xx”期间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使命,以提高中小学校中层干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局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具有较高的执行能力,善于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中坚力量,为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培训原则

1、分类指导,按需施教

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校的管理岗位,任职年限的不同而设置和安排相应的课程及实践考察活动。

2、全程管理,关注实效

对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性,关注学员在工作岗位的能力提升。

3、创新培训模式、细化培训过程

集中培训与岗位自培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竞赛相结合,开展校际交流研讨,读书汇报、现场参观学习,优秀管理论文评比及全方位才能展示等活动,为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搭建平台。

4、全面考核,训用结合

重视考核结果,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中层干部培训档案管理,并将结果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优秀的,建议优先选拔任用。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中小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为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积极诸备人才资源。

1、提高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形成依法治校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和水平。

3、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培训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对象

㈠培训时间

20XX年4月至20XX年8月

㈡培训方式

以遵循教育干部成长规律为前提,以培训有效性为出发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岗位的培训。

1、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分层次培训、高中学校的中层干部由齐市教研院培训,选拔优秀中小学中层干部接受齐市级培训、其它中小学中层干部由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2、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开展分岗培训。包括教学、教育、行政等。

3、开辟多元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如:读书自学、理论讲授、校本研修、校际交流、外出考察

㈢培训对象

教育中层干部全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1、选拔和推荐初中、小学中层干部各10名参加齐市教研院培训,年龄男50周岁以下,女48周岁以下。

2、高中学校中层干部由齐市教研院培训。

3、其它中层干部由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㈣培训内容

教材由齐市教研院干训部统一订购。

培训内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部分为必修内容。面授80学时,自修80学时内容有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等。

第二部分为研修内容。选择适合学员研究的课题,带着课题在工作单位结合理论学习,联系工作实际进行进修校本研修,通过论文、案例、课例、叙事或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不得少于120学时。

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外出考察、优质课展示、学员听评课、岗位职能训练及竞赛、撰写管理案例等,不得少于80学时。

五、考核验收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进行全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席率、学习结果等。考核方式是除本市各科成绩考核外,还要参加齐齐哈尔教育教研院统一考核和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教育干部“xx”培训证书,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今后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组成健全的培训管理机构。

一要充分认识中层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和领导,要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在齐齐哈尔教育局和讷河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成立市(县)、乡(镇)两级“xx”教育干部培训领导小组,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

三要把各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中层干部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聘请专家学者参与到培训中来。

一是选聘由专职干训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是注重教科研相结合及其引领作用。开展教育干部的听评课活动,提升培训质量。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2

关键词:国际视野高校干部境外培训实践探索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全面快速深入推进,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治理结构、学术管理等,是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数百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相互开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不断改进办学模式,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组织大学主要管理人员到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进行培训,有助于尽快缩短我们的差距,促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意义重大。当前,学校确立了“1-10-100”(世界一流、国内前10、世界前100)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综合治理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开拓创新精神和善于国际合作的复合型高等教育管理人才。从2006年起,学校陆续组织中层管理干部开展境外培训。实践证明,组织中层干部和优秀专业技术骨干到世界一流大学培训,学习交流高校管理经验和创新发展,对于开阔视野、提升素质、推动发展十分必要。

一、建好培训课程体系,保证境外培训质量

首先是选择一流的培训伙伴。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外事资源,选择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一流培训伙伴。根据学校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我们精心选择对我校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国外一流高校作为我们的培训伙伴。目前,学校已和31个国家及地区的15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一流研究机构、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为学校组织境外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校自2006年起至今,组织了多期中层管理干部境外培训班,分赴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几个高等教育强国,到其著名高校进行学习访问。在法国,以最著名的工程师大学之一中央理工大学(集团)为培训伙伴;在英国,以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爱丁堡大学为培训伙伴;在美国,以公立大学的三巨头之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培训伙伴。

其次是一流培训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中心任务,设计与培训干部需求相吻合的一流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以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出发点,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设计,以一个时期学校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安排。例如,我们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安排了一批干部到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进行培训,通过听课、走访、座谈,参训干部了解了法国工程师学校的办学理念,学习了他们特色鲜明的工程师教育体系,对我校大力推进的本科教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以卓越绩效管理为主题,派出一批干部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学习,该校57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就行政管理、科研管理、战略规划和评价、预算和财务管理、跨学科研究等16个专题进行的演讲,使参训干部较为详细地了解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运作和管理机制。

再次是设计一流的培训方式。必须紧密结合干部需求,探索与参训干部工作背景相契合的一流培训方式。在教学安排上,每期培训班既有课堂讲授又有实地考察;既有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互动,也有参训干部间的切磋研讨;既有专家学者对高教理论的介绍,也有与学校管理人员和教授学者的交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专家授课与学员研讨的有机结合。在每节课课后都留有半小时的提问释疑时间,学员和老师进行充分的讨论。如,在伊利诺伊大学,我们进行了影子跟踪式的学习,直接到他们的管理部门、院系观摩他们的工作现场。这些形式灵活、特色鲜明的培训方式,适应了高校干部善于深入思考、批判性强的特点。

二、抓住关键培训管理环节,保证境外培训成效

第一是要抓好与培训方的沟通环节。学校每年的境外培训一般安排在暑期进行。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双方会提前半年就培训主题、内容、课程设置等情况进行多次讨论,培训方还两次派人到我校进行当面沟通,以设置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课程,确保培训质量及效果。在培训结束后,我们及时了解参训学员的反映,就教学质量、服务水平、培训效果与培训方又进行了沟通交流。

第二是要抓好预培训的环节。每次在培训团出国前,学校都要组织预培训。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培训国与我国交流合作的情况及其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况;培训伙伴各方面的情况;我校在拟培训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外事纪律及学习纪律等。通过开展预培训,可以帮助学员在正式培训时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要抓好境外学习的环节。每个境外培训团都既有班委会也有临时党支部;培训方的外事部门也有人员全程跟班管理。班委会在课后及时组织团员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及时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临时党支部则结合国内外发展大事开展学习教育活动,2009年暑期在赴美国的伊利诺香槟分校学习期间,正逢国内进行吴大观的学习。临时党支部及时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讨论。

三、抓好培训成果的转化,保证境外培训取得实效

一是要抓好成果落地。回国后,每位学员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撰写学习心得,认真总结自己所学所感所悟。在此基础上,每个培训团还要组织多次讨论,最大限度集中全团的智慧和力量,撰写形成专题总结报告,体现培训团整体的共识和最大公约数。同时,培训团成员还要把学习培训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结合学校综合改革和自身工作实际,拿出具体改进工作的措施并付诸实施,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3

规范、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项工作高质量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就高等学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而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是要中央、地方、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各自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之上,履职尽责;站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个人成长的高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规律,着力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要自觉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高校管理干部作为独立类别和培训服务对象,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的总任务和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培训课程,将理论知识学习同日常工作相联系,把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深入实践的锻炼紧密结合,通过示范培训等形式,培养干部队伍中坚力量,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管理服务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前瞻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和学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探索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并规范学时计算办法,保证干部参加学习的时数达到标准要求。要着力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校内培训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统筹规划,分工负责。高校可成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分类施教、重点突出、重心下移、全员覆盖的教育培训格局。完善以干部日常表现、业绩情况、学校发展需要等为依据的干部校外、境外培训择优选派机制。高等学校虽为学术共同体,但也有着系统化、专业性的行政管理工作。高水平的专门业务培训是提高管理干部服务水平和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校内基层单位和业务部门组织开展本单位、本业务系统人员的专门培训,根据学校发展和业务提高的需要自主办班,扩大受训人员范围,提高培训针对性。要建立分级分类师资库,强化综合考评和动态管理。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应根据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干部对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求,分级分类确立重点优秀师资力量。高等学校作为学术发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相关领域专家教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应吸引一批校外优秀师资力量,通过聘请社会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讲座或主题报告,以建设一支精干优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计划生成和课程研发体系创新

高校应根据自身改革发展实际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在充分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分类指导大纲,保障教育培训工作既满足学校的改革发展实际,又符合干部成长需要,有助于参学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要以需求调研为基础,设计开发培训项目。高等学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参学干部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性质、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满足参学干部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针对参训学员的岗位性质,培养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其岗位需要;也应立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实现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责任意识、理清办学思路,提高廉洁从政和领导决策的能力;教育引导普通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执行能力,重点加强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党外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和凝聚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上来。要强化调研成果分析,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需求调研是提高培训成效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要与需求调研的分析成果紧密结合。目前,重需求调查、轻结果分析的现象普遍存在,统计数据与课程研发相脱节,不能有的放矢地应用于实践工作。要改变有调查无分析或重调查轻分析的状况,必须建立需求调查成果开发机制,充分运用需求调查分析成果,研究培训政策、培训战略和培训课程及开发。有关单位应组织专门力量,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将需求调研结果细化为近期需求与远期需求,群体需求与个性需求,分层次、分阶段设计研发课程,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需求分析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数据处理过程,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需求调研和课程研发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纳入科研课题的立项管理范围,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结合高等教育行业特点,设计特色专门课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应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干部队伍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培养。通过管理干部专业素养提升计划等,以主体班次集中授课和专项工作交流研讨的形式,围绕政策法规、应急管理、高教动态等方面内容,加强对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履职尽责能力培养。通过专职管理干部自主选学全员培训计划等,围绕党的历史和基本理论、国家重大政策和事件、国际关系与国际形势、高等教育前沿问题、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开设自主选学专题,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后备干部“助力成长”培训计划等,以挂职锻炼、拓展训练和跨类别、跨级别培训等形式,为青年干部搭建交流学习、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管理骨干行动学习计划等,采取自愿参加和重点调训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引导干部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和具体的行动实践,主动发现和反思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三、培训模式和内容创新

高校管理干部普遍学历层次高、学习欲望强,有确定的学习研究方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对学习培训有着较高甚至严苛的要求。推进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要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双创新,以研究前沿理论、解决问题为导向,凝聚集体智慧,提升队伍质量,推进事业发展。培训形式要创新,要主动将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设多样化的培训模式。通过加强对项目班次和培训主题的科学设计,着力帮助党政部门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行能力,重点指导教学科研单位管理干部理清办学思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履职水平。如中层正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工作研讨、校外委托培养、境外学习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突出抓好高教理论和宏观战略培训;中层副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专家专题讲座、校内专题培训、校外领题调研相结合的形式,突出抓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将主体班次培训与推进学校重大任务落实相结合,通过初任培训、岗位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提高培训等形式,提升干部的工作落实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校外专门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委托培训,提升干部高教理论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按照小规模、多渠道、注重实效、厉行节约的原则,重点选派优秀管理干部赴境外有关培训机构或合作高校开展学习考察,着力提升干部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形式打破干部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帮助干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业务本领。有关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案例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最受欢迎,欢迎度分别超过了80%和50%。在研发新课程、新内容和新方法的同时,还应构建和完善信息化课程平台,加强学时管理和考核,规范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培训内容要创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十精神的学习作为培训必修内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和帮助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党的十确定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将“德”、“廉”的培养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管理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建设一支素质精良、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管理干部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注重培养干部严谨务实的行政能力和尊重、服务学者学人的职业素养。以现代高教管理理论、科学决策方法的讲授为切入点,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遵循学科专业、科研学术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的管理服务理念,引导其按照行政事务管理的基本程序决策行事。引导管理干部切实增强执行能力,努力把工作设想付诸于实际行动,转化为现实成果。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服务意识的培养,引导参学干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四、考核评价与结果运用机制创新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4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之际,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中国免费文秘网)推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省厅制定了《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部署了我省教育干部“十一五”培训工作,规定了干训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及各项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巩固,提高培训全面推进,高级研修培训的规模稳步扩大;培训方式不断改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实效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在学校德育工作、新课改实施、规范办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我市的教育干部培训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干训“十一五”规划为我省干训工作明确了目标。贯彻落实省干训“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各培训院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战略性的认识,切实响应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的号召,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部署,加强指导,狠抓落实。要认清目标,明确任务,立足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创新培训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要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干部,营造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氛围;努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干部保障和人才支持,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二、明确任务,抓好重点

根据省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市十一五干训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落实大规模、高质量培训我市教育干部的任务。通过培训,使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市级培训机构引领示范作用,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分级培训、统筹协调、保障有力的培训格局;教育干部参训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项培训制度逐步完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培训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保障更加有力。

主要任务:

1、积极完成省级组织的各类培训。①引导我市的省高(完)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省、市级一类、二类幼儿园园长及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积极参加省级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及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按质按量完成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任务。②配合省教育厅做好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和名校长培训培养的选拔推荐工作。③积极参加省级培训的针对皖北地区市、县的400名农村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

2、切实有效地搞好市级培训工作。①积极组织全市的初中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力争任职培训率和提高培训率都达到100%,所有中学新任校长全部持证上岗。②组织全市区内的小学校长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力争培训率达到100%,所有小学校长也全部持证上岗。③组织全市(三县四区)至少10%的乡镇中心小学骨干校长参加高级研修培训。④争取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都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培训率达100%,做到持证上岗。⑤积极组织初中及市区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训。⑥实施市级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⑦力争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干部轮训一遍。⑧积极组织我市农村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实现农村中心校校长的全员参训。⑨力争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办教育学原理或教育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统提高一批中青年教育管理干部在教育及管理方面的理论修养。

3、指导落实县级培训任务。①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所属区域内的农村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工作,力争做到农村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率达到100%,提高培训达100%,做到全员持证上岗。②各县市还要做好城区内小学校长的全员培训工作。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认真学习“十一

五”规划,加强宣传;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巩固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加强骨干校长研修培训,逐步提升中小学校长学历层次;要保质保量完成“十一五”干训目标。各类培训学校要结合受训人员的实际工作,积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用新的办学和管理理念武装各级各类校长,着力提高各类校长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以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为加强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教育干部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分级培训,分级管理。市教育负责全市教育干部培训的统筹规划、管理协调、业务指导、质量监控和相关信息服务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完善教育干部培训的领导体制,统筹部署和定期研究本县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要将教育干部培训情况作为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贯彻落实干训工作不力的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根据情节,给予党内行政记过处分,严重的将降职或开除职务。

各县市区和各培训基地在具体组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遵循和把握教育干部的成长规律与培训需求,激发教育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将教育干部培训与事业发展、干部成长进步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战略思维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2、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加强对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根据培训的实际需求,分别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实施分类指导。培训计划要注重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薄弱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合理分工、分级实施。

3、倾斜农村,均衡发展。结合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我市农村学校偏多的特点,全市教育干部培训要“突出骨干,加强农村”,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从培训政策保证和经费支付上加以倾斜,加强城市与农村校长培训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之间校长队伍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研讨问题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引导教育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我市经济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内外教育发展最新动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发、引进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进入教育干部培训领域,鼓励支持培训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强培训区域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四、做好保障,切实落实

按照省“十一五”规划,做好相关保障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好如下保障:

1、进一步加强干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效。各培训基地要继续充实干训教师队伍,完善学科力量配置,积极派干训教师出去进修、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省干训教研活动,组织干训教师开展教研和系列课题研究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兼职干训教师队伍,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从熟悉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知名专家学者等各类优秀人才中选聘兼职教师,使他们走上我市干训教学讲台,建立全市教育干部培训的专家资源库。进一步优选优聘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有计划地组织干训管理者开展系列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考察学习,促使他们深入认识教育管理实践,开拓他们视野,提升他们的干训管理理念。

2、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探索干训教学新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做好训前调研工作,组织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长,会同专家学者,针对我市教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系列课题,及时添设这些既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要求的、又贴近管理一线、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内容和课题,使分段教学更加合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培训模式。加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问题解剖、现场观摩等实践性教学,综合运用现场诊断、挂职锻炼等培训模式,研训结合,以“研”促“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积极推进教育干部远程教育,面向基层,为教育干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提供便捷的优质培训资源。依托中小学校长提高班、高研班,围绕主题,举办“名校长论坛”,提升教学层次,提高培训质量。

3、强化制度建设,保证训用衔接。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完善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把校长培训取得的成效作为干部任(聘)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强化培训与干部培养、聘任、考核之间的联系,突出培训与任用的有机衔接。凡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的新任校长,必须在任职之日起至六个月内,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书”。在职校长,“十一五”期间必须参加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对于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和在规定期限内未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其本人不得参加教育系统各种“评优”、“评先”,不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其所在单位不得参加达标学校、示范学校等评比活动。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按计划参训的中小学校长,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对免去其职务。继续将教育干训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各级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范围,加强督导检查。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规范管理,从严治训。市教育局将加大对全市干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与计划必须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为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将建立调训任务完成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各县区教育局要加大培训质量监控力度,定期对培训进行检查评估,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选择、培训师资选聘以及培训过程管理等环节上加强监督。各级培训机构对参训学员要严格管理,实行考勤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定期考试、考核制度,考试考核成绩和写实性书面学习鉴定存入本人档案。严格培训学籍和培训证书管理,建立完善的培训登记制度和备案制度。由省教育厅印制的各类教育干部培训证书实行固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管理干部;能力本位;培训;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高校中层管理干部是高校行政组织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维持高校有效运行、参与高校战略制定、协助高校战略的执行以及维护高校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较好的战略思考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但是,目前高校管理干部能力总体与上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加强对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迫在眉睫。

一、高校管理干部培训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每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中心任务,适应时代要求,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了高校管理干部的海外培训,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注重专题培训,对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挥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注重对高校中青年管理干部的培训,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但在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培训需求分析,不能“对症下药”。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造成学非所用的现象。目前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诟病:理论、业务、技能培训比例失衡;对按需施教、分类培训缺乏重视;培训与实用相脱节。

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知识本位的培训主要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的培训流程,在培训方法上,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而并非以学员为中心;培训内容以教师培训计划来确定,而非以学员工作中出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依据。

三是培训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后续跟踪缺乏。目前的干部培训侧重于抓培训学习过程,忽视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工作,受训后缺乏跟踪管理。

基于“知识本位培训”的种种不足,结合新时代对于高校管理干部的新要求,培训方向必须从过去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能力培养为主,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校管理干部培训体系,使培训符合高校管理干部职业发展的需求,才能满足社会与国家对高校管理干部的期望。

二、能力本位培训的内涵与作用

能力本位培训是以全面分析培训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活动为起点,以提供培训对象履职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使培训对象能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履职能力。能力本位培训重点要把握住四个环节:反映学习行为结果。要随时掌握学员对培训的感受,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引导学员为实现培训目标而学习;确保学员的能力、素质在培训前后应有明显区别;作为培训的结果,应有利于培训人员所在单位工作效率的提高。

能力本位培训是建立在核心能力基准体系上的一种培训方式,是人本管理培训发展的新阶段。它强调系统管理,注重提高素质能力和培训结果的评估及运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能力,从而使每个人各尽所能、各尽其用,促进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其作用首先表现在转变了培训的目标,适应了培训的需求;其次,它革新和拓展了培训方法,转变了培训者的角色,使培训者不单纯是“知识传播者”,还是整个培训的“计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判者”,是培训理念的一次变革;第三,它突出强调培训结果,重视培训计划、个体参与及实际成效;第四,它注重培训效果评估,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员培训中不必要的重复,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三、高校管理干部能力本位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立高校管理干部能力本位培训体系就是通过制定符合该类别管理干部的能力标准,结合其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岗位工作需要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教学内容和师资、选择培训方法以及评估培训效果,并对其进行跟踪反馈。培训效果评估既是前一轮培训的终点,又是新一轮培训的起点,如此形成培训的一整套完整体系(如图l所示)。

为了验证该培训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课题组于2011年至2012年先后在浙江省教育工委委托浙江大学举办的“浙江省高校中青年管理干部研修班”

(每年一期,每期两个月,以下简称高校班)上进行了跟踪调研,获得了丰富的数据。

(一)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合理制定能力指标

1.培训需求分析

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高校管理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培训需求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麦格希与赛耶(w.mcgeheeandp.w.thayer)等人提出的一种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到了80年代,戈德斯坦(Gold-stain)使培训需求方法得以系统化,他指出,培训需求分析一般应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

高校管理干部的培训需求主要体现在学校组织、管理岗位和干部个人三个层次上。因此,要从“个人职位组织”这一逻辑框架来把握“高校管理干部”的培训需求。

为了使培训需求分析更加科学、定位更加精准,必须对培训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以2011年和2012年举办的两期高校班为例,学员总人数103人,其中女性为19人,占18.44%(如图2所示)。

由分布图可知,首先,该高校班的培训对象以中青年居多,占总人数的67.6%,对这一年龄层的管理干部,既要注重基层管理工作的能力要求,又要把握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解决从“中层”迈向“高层”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次,培训对象的学历层次较高,有68.5%的人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其士占了8.2%,说明高校管理干部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积累,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在结构分布上更要体现能力培养及提升的特点。最后,培训对象的“职位”多指向党政管理工作,要求在能力指标体系设计时能够着重突出其相应的履职能力需求。

浙江省教育工委对高校班非常重视,十分关注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方案前专门进行了针对个人、岗位与组织需求的《学员学习需求调查表》问卷调查。同时在教育工委层面讨论、分析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再与浙江大学共同讨论、确定培训重点。

2.制定能力指标体系

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国人部发[2003]48号)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文件精神,借鉴英美公务员核心能力标准的相关材料,充分结合我国高校管理干部自身特质,浙江大学于2011年初设计了《高校管理干部(中层)能力本位培训能力指标体系》导向性问卷,同时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导向性问卷,完成最终实证检验问卷。检验问卷分别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在两期高校班中发放问卷103份,收回93份,其中包含有效问卷90份,被调查者对能力指标体系的因子构成进行了检选和完善。

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形成了“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能力本位培训能力指标体系”(如表l所示)。这一指标体系包括6大类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用于阐明高校管理干部培训中亟待提高的各项能力。

3.确定培训重点

为了突出培训重点,确保核心能力的提升,还通过问卷对培训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培训对象认为的重要程度对6项一级能力指标,即“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控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排序。

二是从能力指标体系6项一级能力指标中各选择一分项能力作为培训对象认为应当重点培训的能力。

三是要求培训对象进行培训前能力自我评估,按照培训前对6项一级能力指标的掌握程度进行排序。

针对上述实证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培训对象认为应当重点培训的能力依次为(按重要程度依次递减):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管控能力。

培训对象从6项一级能力指标中选择出的重点分项能力(如表2所示)。

培训对象对培训前自身能力掌握程度的评估结果为(按掌握程度降序排列):

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管控能力。

(二)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能力本位培训要树立培训的“能力本位观”,培训内容的设计应紧扣前期制定的能力指标体系,突出核心重点能力的培养,再辅之以知识、思维和观念的培训。

1.课程设计和实施

能力本位培训课程多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培训需求与课程、素质能力与课程模块之间呈“目标路径”关系,素质能力结构中的每一个能力维度都应该有一系列培训课程模块或内容相对应、相支撑。两期高校班便采用了这样的“目标-路径”、“能力模块”相对应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所有课程分别针对六大能力(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应重点培训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六个重点分项能力,在课程安排上都做了相应的强化和突出。首先是课程量的加大,其次在师资的选聘上十分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校内外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担任授课教师,充分发挥能力培训以能力培养为本的诉求。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干部培训中,通常希望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其多年的研究经验为能力本位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教材、案例和讲义。特别是针对高校管理干部的核心能力和特质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突出高校管理的工作特点,还原模拟其日常的工作情景,并作出详细的策划,包括任务布置、任务展示时间和地点、任务检验方式等。

2.培训模式设计和实施

能力本位培训更具有目标性、参与性、情境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所采用的培训模式更注重情境模拟、问题导向、参与合作、团体效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发[2006]3号)明确提出:“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根据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两期高校班在培训过程中共采用了11种培训模式,分别为:课堂讲授、拓展训练、现场教学、案例讨论、参观考察、情景模拟、学员论坛、高端讲座、读书交流、班级研讨、课后师生互动,同时全程安排学员进行师资介绍与讲座总结。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有了明显提高。这种贯穿始终的互动式培训模式对学员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严格实施培训评估,提升培训质量与实效

严格而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可以有效地监控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反映并凸显培训价值。培训评价一般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员对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者、培训内容等;第二层次是学员通过培训是否达到了能力和知识的提升,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检验教师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第三层次是学员通过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工作行为是否改变,是否因培训为所在的组织部门带来工作绩效的变化。

由浙江大学干部培训研究中心立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范柏乃教授主持的《干部教育培训绩效的评估指标、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课题,对我国现行干部教育培训评估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一套科学性及操作性很强的干部教育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由范柏乃教授主编的《干部教育培训绩效的评估指标、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一书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能力本位培训体系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一)进一步探索能力本位培训规律

能力本位培训抓住了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点,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好能力本位培训工作,还要提高以下三方面认识:一是对能力本位培训作用的再认识。要联系当前干部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培训的规律和要求进行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二是能力基准定位要与时俱进。能力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等特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干部自身的能力基础和社会要求都不同。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确立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基准。三是干部素质全面发展是能力提升的保证。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能力的开发有赖于素质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为能力本位培训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能力本位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能力本位培训以互动式教学为主,其效果有赖于教师对互动教学的掌控力。现在的学员知识面宽、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在主持论坛、研讨等教学活动中很难及时甄别各种观点、正确判断其新颖程度、形成自己的看法,难以引起学员的共鸣,缺乏一定的掌控力。有的教师坦言所承受的压力比“一言堂”教学大得多。要有效开展能力本位培训,必须建立具有相应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学者、学者型官员、实践者“三位一体”。二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特别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互动式教学的掌控能力培训。三是培训者和培训管理人员的准确定位,努力成为学员学习的推动者、支持者、辅导者和服务者。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6

关键词:教师进修;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育管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形成比较统一的名称,是由县级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目前国内学者普遍是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如张立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新取向》中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综合性平台,郑梅枝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的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等。目前我国各县(县级市)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教师培训机构很多,包括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县级电大、县级党校、县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等。考虑到研究目的,本文中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指县(县级市)的教师进修学校不包括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县级电大、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县级党校构等单位,并确定其培训对象为县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一、我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历史变迁

我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历史不长,只有50多年的历史。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各时期发挥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中期。该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多数称为小学教研室,设置在县小学内,主要功能是举办基层干部轮训班,学员对象为文盲和半文盲党支部书记。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70年代后期逐渐更名并成立县教师进修培训班。主要功能是组织培训小学、初中民办教师。在当时师范生紧缺的情况下,快速培养出一批教师,满足了社会对教师数量上的需求。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后县教师进修学校职能逐步完善,很多老同志都称这是教师进修学校最辉煌的时期。主要开展中师函授教育,提升各县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大幅度的提升了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主要内容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陈旧的管理模式与培训内容日显单调枯燥,培训量小,教师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一度陷入尴尬局面,不少地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纷纷撤消或与其他培训机构合并。

通过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历史发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以前的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大多数内容实质是对教师进行的一种学历补偿教育,这些内容本应是职前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职后教育。以前的教师的需求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现在的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甚至是专家型教师。

二、新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办学面临着艰巨的形势,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面临艰巨的挑战。主要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式的管理导致的办学能力下降。一是师资队伍发展没有考虑到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人员老化问题严重,甚至成为部分地区老校长、老局长内退的“养老院”。在专业方面也表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专业竟没有专业老师。二是教学管理模式落后。一直沿用大课堂、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学现状。陈旧的管理模式日显单调枯燥,既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也不能对学员的行为加以约束。课堂往往变成两不管现象,教学培训演变成走过场。三是教学内容更新明显不够。现在教育教学知识理念更新较快,教师实际联系不够,课程缺乏深度,长期忽视教师的发展,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狭窄,难以创新,培训能力下降。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本质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当前教师职后教育的管理模式。这一切对于学校目前状况来讲是艰巨的挑战,但是如果从学校的长期发展来说,也是促进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机遇,给教师进修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要求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进一步地加强管理,优化组织机构,强化师资队伍,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研培能力。

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管理策略思考

通过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历史与当前形势的分析,结合内涵式发展的工作思路,从衔接教师进修学校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管理、教科研提高、特设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思考。

(一)优化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层占全体成员比率较高,约占50%,而一般学校只占10%-20%,往往出现管不动,管不了的现状,因此要加优化组织机构。首先,管理者要做到落实制度和提升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拓宽知识结构,实现“内行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因素更能提高管理者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能力,领导者要拓宽知识结构,跨学科的知识。其次,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力度,进一步激发干部学习进取的积极性,让人们普遍感受到终身学习好处多,形成良好风气。第三,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主要领导对学校要有使命意识,带头遵守制度,以此感染班子中的其他成员。

(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能力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加强对培训队伍管理,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学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双师型”教师资格证。另一方面,建立外聘教师资源库,把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放入学校网站上,可以让基层学员不但可以公开评价,也可以让基层学员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培训教师和培训的内容,便于确定课程培训内容。

(三)培训和教研结合,形成培训-教研一体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们对这种培训者主动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的做法持欢迎的态度,能拉近了教师与培训者的距离,也使教师培训真正落到了实处,受训者不但能获得知识,同时,教科研能力也有增强。共同教研,符合基层教师的需要,更具有实用价值,能很好的帮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拓展办学思路,打造教师进修学校特色文化管理

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校本培训、教学科研、课堂评价等途径,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打造特色课堂;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地方资源、师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围绕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定期开展绿色校园、组织基层学校开展各类基本功比赛、观摩课、赛课等活动。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立足地方需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就应加强管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遵民,秦洁.《我国继续教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报,2010年第3期,1-8.

[2]于静波.《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职能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1期,14-15.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7

[关键词]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公安院校

一、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意义

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是外警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档案管理规律,结合外警培训工作特点,科学地管理外警培训档案,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加强国际合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有助于规范教学管理

外警培训学员的学籍档案是外警培训档案的重要子集。学籍档案包括学员信息、考勤情况、考核成绩、心得体会等内容。做好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学员的培训表现全部记录在案,作为了解学员情况,约束学员行为,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过程,做好培训总结的重要原始依据。这对规范教学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2]。

(二)有助于编写培训教材

档案在每一个业务领域中都可发挥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成为业务活动的信息支持和保障。我国外警培训工作启动时间短,各公安院校在外警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进行的外警培训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公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外警培训档案,从国别、警种、培训效果、满意度、建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培训课程内容的不足,不断地修正已有的专业教材,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

通过总结、开发外警培训档案,采取多种编研开发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警培训档案的宣传作用。可以将编辑外警培训内容宣传小册子、重要领导来访、优秀学员风采、历届培训缩影等专题编研成果作为培训教材发放给新学员;或者开设本校外警培训历程专题展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制作培训成果mV、媒体报道汇集等,给学员放映,让学员对外警培训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有选择性地利用培训档案,提供给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公安院校的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宣传作用。

(四)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

外警培训是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国内外警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3]。培训期间,国内外学员交流警务经验、技能、案例,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有利于提升全球警务服务水平。培训教育结束后,学校要形成学员通信录及信息跟踪档案,加强高校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维系学员与高校之间的感情纽带,有益于双方的边境警务合作,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安全[4]。同时,从归国学员中跟踪调查,了解掌握学习到的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对培训学习的建议等,作为修正培训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教育更加符合实际工作和提升培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

二、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真实、准确、有利用价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归档原则

外警培训不同于一般学历教育,其中一个方面是学习时间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外警培训大都以短期培训为主,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而且每次外警培训均有培训主题,例如,广西警察学院开办的越南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越南出入境官员管理培训班、加纳高级警官研修班等。因此,可以把外警培训档案视为专门档案,如科研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等。这就决定了外警培训档案归档时间不必严格遵循一年一归档、在次年6月底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的规定,而应该在每期外警培训结束后,尽快及时整理归档。

(二)公开与保密原则

某种程度上,外警培训档案不仅仅是对外警学员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记录,其内容还可能涉及警务秘密、个人隐私等。所以,在外警培训档案信息化和公开利用时,必须注意相关内容的保密,只能公开法律或相关规定允许范围内的内容,对法律和相关规定不允许公开的内容,必须做到严格保密。查阅外警培训档案要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或授予一定的查阅权限,在利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未经许可单位和人员的保密。

(三)学员参与原则

外警学员是外警培训的对象,也是外警培训档案的主要来源。他们在整个外警培训过程中形成的培训笔记、培训心得、培训总结,对公安院校教学和管理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对提高公安院校外警培训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外警培训学员参与建立培训档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外警培训档案建立之初和在整个建档过程中,积极参与立档工作,使外警培训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和有价值。

三、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

开展外警培训的公安院校应建立健全外警培训学员档案管理数据库和外警培训教学档案管理数据库。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必须要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建立的时间。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是从每一期外警培训列入计划并获得批准时开始,也就是要加强整个外警培训过程中对文件的前端控制及全程管理。二是明确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硬件要求。要按照“三铁九防”的原则,配齐配全外警培训档案的设施设备,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实体和信息安全。三是明确外警培训档案建立的相关制度。包括立卷归档制度,确立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保管期限。此外,还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确保外警培训档案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

(二)外警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外警学员所在培训部门的工作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由该学员的带班队长担任档案收集的直接责任人。在培训期结束时,带班队长把学校各部门对本次外警培训的教学、管理、评价意见等材料,以及该期外警培训的各种审批、汇报、总结等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在档案数据库中如实记录,必要时还可添加备注说明,之后由培训部门的工作负责人移交给学院档案管理部门。

(三)外警培训学员档案的移交

外警培训档案中的学员个人档案,是在外警培训学员自入学时建立起来的,在今后两国的公安业务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在保密前提下,根据需要,外警培训学员毕业时,个人培训档案也可移交给其国家警察机关或相关部门。

四、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使外警培训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外警培训档案工作作为开展外警培训公安院校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同其他档案工作一样,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统计、编辑和研究等八个环节。因此,在建立外警培训档案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从这八个环节入手,建立一系列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制度化,从而保证其管理的规范化。

(二)提高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素质

提高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保障。外警培训档案材料的形成部门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培训部门,因此,外警培训部门的档案管理业务人员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必须对所有涉及外警培训档案材料的经办人员进行相关的档案知识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好、领会好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强调建立外警培训档案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保障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全面真实

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全面真实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灵魂。外警培训档案的内容,一方面是公安院校开展外警培训工作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通过对档案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提高公安院校外警培训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外警培训档案既要全面具体又要真实可靠。全面真实,具体指外警培训档案反映的内容要全,要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归档范围进行收集。归档材料应客观反映学校开展外警培训的真实情况,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档案中既包括学校在外警培训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好的一面,也要包括不足和存在问题、甚至出现错误的一面。

(四)科学利用是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落脚点

科学利用外警培训档案,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落脚点。科学利用档案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现代化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互联网+”理念,建立外警培训档案数据管理网络,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使校内校外有对外警培训档案需求的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全面、真实地了解学校开展外警培训的情况,从而提高档案利用速度和效率。

五、外警培训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四化”的构建

外警培训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包括外警培训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一)外警培训档案的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一类是把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以计算机作为存储介质存储档案信息;另一类是在档案建立时,制作电子文件,将文字、图表、声像录入计算机。档案数字化具有减轻档案库房压力、检索便捷、维护方便等优势,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每期外警培训,其档案在建立之初就应当重视数字化工作,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的转换。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涉密内容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泄密问题。

(二)外警培训档案的网络化

档案网络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对外警培训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公安院校外警培训档案建设的网络化,目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共享网络,实现外警培训档案在特定范围内的动态性、即时性、开放性。一种是校内网络化: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子系统接入到校内档案管理大系统,形成校内统一的网络。另一种是公安院校之间的网络化:为了使公安院校能够快捷简便地了解到兄弟院校开展外警培训的情况和经验,可以尝试建立一定范围联网的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但必须对其中需要保密的内容设置访问权限,或分级设置访问权限。

(三)外警培训档案的标准化

外警培训档案的标准化是指档案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在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外警培训档案信息内容的标准化,即要求培训部门收集归档的外警教学信息、外警学员管理信息的内容、格式基本一致。其次,是档案的分类、保管方法等档案整理流程的标准化,即规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等环节的统一标准。最后,档案信息传输方式的标准化,即公安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使用共同的信息传输标准,通过标准化处理,实现院校之间档案信息的共享。

(四)外警培训档案的专业化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8

一、实施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各项管理规定为指南,以学校的改革发展为目标,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根本,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为基点,通过校本培训,使我市教育事业得到新发展,步入新境界。

二、实施校本培训的目标任务

1、在教师个体上,通过校本培训提升人格、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管理干部和少数教育教学专家,从而在我市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小学校本培训方案。

2、在学校发展上,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办出更多的示范学校、名校和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3、就校本培训本身而言,构建起全市校本培训网络,形成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培训经验与成果。

三、实施校本培训的步骤

1、**年1--6月,各校拟订培训方案(其中培训内容分年度拟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6月15日前各校务必将本年度培训计划报市进校继教中心。

2、计划拟订之日起全面实施。

3、年底将对本年度培训进行全市范围的考核检查。(考核用表附后;考核检查以后将在每年年底进行)

四、实施校本培训的培训内容

实施校本培训,学历达标是基本前提。小学校本培训方案。凡学历未达标者,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历层次(但不能作为不搞校本培训的理由)。校本培训的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各校在本着立足[本校、[本岗、[本职甚至[本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按照[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菜单式的培训思路,自行设置培训课程。一般而言,培训内容可分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部分。①师德修养,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③现代教学方法、名家教学风格(包括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等),④新课程新理念,⑤信息技术,⑥学科最新理论与拓展,⑦教育科学研究,⑧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析。每校每年要有2个以上的专题培训。(培训参考内容附后)

五、实施校本培训的培训形式

校本培训讲求的是针对性、实效性和个性化。学校应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案例研究、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等。最好能采取分层推进以达到整体优化。即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职级的教师,因人施教,展开培训,最终收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六、实施校本培训的学时安排

七、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

1、由市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2、进修学校负责实施过程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3、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包括校长考核、教师考核)。

4、在学校,各校校长是第一直接责任人,负责本校校本培训的全面管理。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教导室负责校本培训计划、方案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负责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负责读书笔记的检查登记、继教学分登记等其他档案管理;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校本培训的研究;负责协助各级培训院校搞好校本以外的其他培训;负责教师、班主任的各种学习活动、各项技能训练及检查、考核等。(档案参考内容见附表5)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师资培训;弱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18-04

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水平程度,直接涉及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败问题。而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以及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共同承担的责任。全国各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师培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依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师培机构从成立至今,为高校中青年教师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学历、访问进修、高级研讨等尽职尽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需求也在相应扩大,且对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增强。传统的教学与师资培训模式,已滞后于高教形势发展的步伐。北师大原校长钟秉林教授指出,“高校教师发展,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现状堪忧。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现实要求。如果不引起重视和解决,必然会误人子弟。中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基本上放任自流”。

面对现代高等教育对师资的需求,面对近年来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弱化现象,必须对弱化成因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提出适应现代高教需求的高校师资培训模式。

一、行政管理弱化成因探究

(一)行政管理行为弱化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的规划、管理和经费投入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中的职责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保障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各种培训途径和形式,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师资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等”。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有的高校师资培训政策和模式,对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和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也未曾出台新政策或规定。作为片区和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期盼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或完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希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师资培训模式;切实加强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建设,重视和发挥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

(二)培训法规落实不力

《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由于编制、经费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重视程度等种种因素,在教师培训工作方面“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培训供求关系失衡,新教师对培训课程不感兴趣,课程内容不能反映和解决新教师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加之培训方式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等诸多原因,省级高师培训中心的教师岗前培训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高校教师培训涉及方方面面。既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个性发展、教师管理以及培训模式与培训课程设置等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培训课程与培训项目,提高培训成效,规范参训制度,必须认真执行和落实原有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结合高教发展形势需求,完善修订以及补充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此来约束和加强高校教师的各类培训工作。让广大教师自觉参训,逐步形成“要我参训为我要参训”的良性态势。

为此,必须建立教师培训监控评估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培训评估体系,也无法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教师的潜能开发程度、培训目标效益、培训结果等始终游离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之外”。

欧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法律化。通过立法形式,把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终身教育轨道,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加强了高等学校的终身在职教育。

(三)师培管理归口不一

由于较长一段时间,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弱化了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和对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缺乏出台适应高教形势发展需求的师资培训相应的新政策、新措施,加上对高职高专与本科学校的分块管理,师资培训管理也归口不一。就是本科高校的培训与管理,也是多部门出口和交叉,包括项目经费、行政归属,甚至不同的分管领导等问题,使得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大、阻力大。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明显滞后于现代高等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的需求。

纵观目前高职高专、省属高校特别是刚刚由中专整合升大专、大专整合升本科的新院校,不仅新老教师需要培训,所有管理干部也都要进行大学的管理与治学理念培训和部门对口业务培训。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理顺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管理归口问题,完善出台新的培训法规,研究制定职前职后的培训规划,落实项目经费与行政经费问题,重视和发挥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才会有新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才不是一句空话。

二、高师培训弱化滞后现象剖析

(一)内容模式传统固化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最大量的培训对象和任务还是青年教师。面对每年不断增加的新教师队伍,面对当前高教改革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的形势,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30条意见》等对高等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对照一直以来的培训工作,例如“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以课堂讲授和书面考试的模式”,离现代高教的师资与教学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实际效果上剖析,既传统又固化,缺乏科学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明显滞后于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必须尽快予以改进和完善。

对于高校师资培训的其他项目,如进修班、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等,也由于体制、经费、管理等诸多原因,培训的效果、质量以及成效评估、过程管理等都有待完善和提高。

(二)课程设置一成不变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关的岗前培训,是教师从事大学教学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需规范的培训。近年来,高校新进教学或教管人员,都是博士、硕士。他们虽有满腹经纶,但如果没有扎实过好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课堂规范与实践培训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定要走很长时间的弯路,也势必要阻碍自身的发展,甚至会误人子弟,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以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为例,根据原国家教委要求,从1996年开始,为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高等学校新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四门理论课程的岗前培训。

十几年来,各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依据的规定,积极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为本地区高校培训了大量的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努力完善,力求培训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岗前培训和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较长时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原有的教材内容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时代的需求,已投用十五年之久的教材内容需要完善和修订,对于新教师课堂教学必须掌握的教学法原理、多媒体教学技能与课堂应用、课堂教学艺术等课程必须要增加,同时还要注重基本原理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要增加教学实践观摩与互动环节,把岗前培训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考核形式与探究式、互动式、参与式课堂教学合理对接。

(三)授课教师疲于讲授

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规范教师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模式;职后培养是提升教师的教学层次与艺术,强化与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相关学科骨干教师。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模式在更多高校课堂教学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现时的教学改革还未真正涉及和推行探究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加上岗前培训及各类短训班课时紧、经费少、时间短以及教师培训的监控评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等原因,许多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培训任务,教学只能是按部就班满堂灌,对于课堂教学互动、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等都无暇顾及。因此,培训效果不仅不能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也无法灌输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岗前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应认真重温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深入调研、深刻总结、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制定: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观摩学习、教学实践、个体自学的培训模式。

(四)师培机构仍需冲劲

作为担负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具有从事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职能职责,是各省、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的主要机构。

师培机构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和沟通,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方案,提出思路;争取政策,争取经费,逐步建立以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为中心,辐射带动本专科学校师资培训工作一体化的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同时要加强与兄弟省市高校师资培训部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丰富高校师资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益。

三、完善高师培训工作措施与对策

(一)提升认识,整合机构

面对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师资的需求,需要整合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师培训机构、各相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三位一体的职前、入职培训联席运行机制。“职前、入职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体化,已经深入到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者在内的所有教师教育相关者的理念当中”。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原有工作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省级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建设,赋予其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并以三位一体的联席运行模式为省级培训机制,保障政策,提供经费,规划项目,有效培训。重点建设适合本地区高校特点的本科及高职高专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培训及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协调、统筹、管理、引领与辐射的职能职责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省级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地位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转变观念,从培训转向发展,从管理转向服务”。协同各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需求,发挥各相关培训及实践基地优势,统筹相关高校的专家组成调研力量;选聘教学名师或企业高工、高管组成立体培训机构与纵横工作模式,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省级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建设,既要注重机构的引领辐射,还要加强机构的纵横协作,拓宽培训途径,丰富培训模式,增设培训课程。把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造就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骨干和领军人才工作合理结合。同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题立项调研,剖析问题、提炼问题、汇总问题、解决问题。扭转或改变教学改革工作、教学质量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常规的课堂规范和一般性的评价。必须结合现代高教形势和要求,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贯穿或渗透到日常教改和质量工程之中。

(二)全面研讨,分类剖析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十一种,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管理的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和高级研修等培训类;二是教师个人或学科发展需求,由个人申请或学校推荐,部门审批,院校同意或国外邀请等,如国(境)内外访学或课程进修等。

反思岗前培训班的实际效果,已经滞后于现代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问卷调查与调研访谈都反映了岗前培训必须充实和完善:教材要修订,内容要充实,课程要增加。教学艺术和课件制作技术是新教师不可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讲授与专题,设计要合理;培训班的质量与效果,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要健全。

回顾国内外访问学者等各类进修班的选拔细则、过程管理、成效评估等,都需要全面调研、反思。根据现实情况加以总结和完善,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审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测试环节,不少教师未能有效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对理解领会教学大纲和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用途还有相当差距,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与讲解不清晰,多媒体运用与板书关系、概念混乱等诸多问题亟须加强和完善。

研讨教学能力测试评分体系设计也欠合理。所有这些都说明教师在岗前培训和教学实践以及监督管理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全面调研,分类剖析,逐项完善,确保质量。

(三)转变观念,完善体系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指出,“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美国高校对教师发展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将培训视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必将极大地丰富高师培训的内涵,并且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完成各项工作”

现行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必须从教师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出发,行政手段与人性思考相结合,把服务理念渗透于行政管理之中,拓宽和完善培训体系,力求做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培训中注重需求。按照高校教师发展需求,开展咨询、讲座、研讨、学术休假、资助等多样化形式,切实提高培训成效,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拓宽教师培训途径,提供自主选择平台,贯彻实施“面向全员、注重实效、规范培训、分类提升”的培训体系。

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入门问题,要把丰富、迥异、各具特点效果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技能训练、科研训练、教学沙龙等教学模式以及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列入高校教师的培训课程,全面研讨,科学规划岗前培训、职后提升、骨干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四)高师培训的对策措施

成功的入职教育,被认为能够极大地降低新任教师的挫败感,使其自信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大幅提高,增加其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忠诚度,从而极大地降低新任教师离职的风险性。因此,对高校教师的职前培训、职后提升必须依法依规、强化师德、注重需求、重在实效,制定和落实对应措施与对策:

1.针对人职1-3年的新教师,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岗前培训、师德教育、校本教育,切实执行教研室传帮带和助教培养制度。学校必须自行加强督导和评估。

2.教学实践3-5年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技能技巧、科研能力、专业学科、个性化教师教学发展、课堂教学艺术等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专业学科研讨班等职后培训。

3.组织一支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省、校、院随机随堂抽检听课队伍,督导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探讨商榷课堂教学出现的具体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天津本科教学质量督导常态化——49位专家随机进校抽检,建立市、校、院系三级督导机制”。

4.通过高级研修、国(境)内外访学、建立国(境)内外培训访学基地等途径,增加和完善遴选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团队以及应用型专业骨干教师的研修访学机会。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努力成为“不仅风趣幽默、善于言辞,而且帮助学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智力和教育两方面均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并使学生产生希望学习更多知识欲望的卓越型大学教师”。

5.拓展自主培训平台,创建全国范围的优质课程与精品课课堂教学网络培训与咨询交流平台,为更多中青年教师提供或选择名师教学讲堂的学习交流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加强在线教育与远程培训。

6.完善有效的组织措施和管理制度,将各类培训进修成效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确定、聘任、教学科研成果的评定等紧紧挂钩,确保培训进修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必须重视高校管理干部尤其是教学教务管理干部的教学理念、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的培训。

7.借鉴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在计划之前首先要对教师进行需求评估,了解和分析教师对相关活动的需要。从服务角度出发,开展满足教师需要、能吸引教师积极参加的项目和活动,是美国教师发展项目成功的重要经验。

8.针对骨干教师、高职称教师的培训,必须增强法规意识,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积极支持和落实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讲学、著书立说、学术假和学术休假等培训形式。

培训学校内部管理篇10

一、校长培训的制度历程及现实问题

在国家教育行政层面上,我国开展有组织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1982年,教育部又了《关于加强普通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中小学干部定期轮流离职学习的制度。1989年底,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政策文件,从此,我国的校长培训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阶段。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校长培训工作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将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该规定提出:“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随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又颁布了一系列校长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管理、院校依法施训,校长自愿学习”的校长培训运行新机制。

近30年来,在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院校及培训机构的多方努力下,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在校长培训实践工作中,也存在着如下方面的问题:(1)培训主题和内容与校长的实践需求相脱节,不能反映基础教育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过于重视理论导向,缺乏操作性;(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或课程结构太松散,缺乏引领的核心;(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缺少实践环节,不能激发校长们的积极性;(4)培训的针对性差,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培训过多过滥,校长疲于应付,不胜其烦;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培训严重不足,但是很多的培训承担部门却采取同样的课程内容展开培训,忽略了学校的办学实际和校长发展需求,导致培训效果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校长培训工作研究,对培训理念、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实施流程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开发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方案,更好地通过校长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校长队伍素质,促进校长职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校长培训的需求分析

为什么要开展校长培训?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首先是基于教育行政部门提高校长队伍素质的行政需求,同时也基于校长职业发展的实践需求。

根据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理论,政府是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供给者,要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中小学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者,政府开展对校长的培训工作,可以采取的形式包括两种:(1)政府下设的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进修学校等直接对校长进行培训;(2)政府委托师范大学、综合大学教育院系组织开展校长培训工作,可以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校长培训服务的非政府供给。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校长培训工作的基本需求。任何形式的培训,都必须考虑到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务求实效。

在实践中,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以在职或短期离岗的非学历培训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根据《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校长培训主要有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培训所面临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表现如下。

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

在培训之前,需要对培训的类型、校长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现在,一些承担校长培训的部门发现,校长培训越来越难做了,一些参训的校长已经参加过多轮培训,甚至有在海外参加培训的经历,而同时也有一些校长以前还从未参加过培训。如果对这些校长施以完全相同内容的培训,培训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组织培训之前,培训承担部门要及时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沟通,摸清校长的整体培训需求类型;同时,如果可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向来参训的校长具体摸清他们希望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理论的启迪,并分析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哪些问题是个性化的,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三、确立校长培训的共同愿景

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使学生不断追求卓越。对于校长培训来讲,其核心价值则在于促使校长持续追求卓越,进而推动学校走向卓越。近30年来,虽然校长培训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途径等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持续追求卓越是校长培训的永恒主题。校长培训的首要工作是为中小学校长树立一个卓越绩效的发展愿景,并提出参考性的实践路径。

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卓越学校?根据《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1](educationCriteriaforperformanceexcellence)的标准,卓越学校应当坚持如下价值观并实行之。

(1)前瞻性领导。学校领导者需要建立明确而实在的目标,设定清晰的发展方向,鼓舞学校全体成员追求卓越绩效。(2)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探索成功之路提供多样性的机会。(3)组织与个人的学习。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提高学校对内外环境变革的适应能力。(4)重视教师与合作伙伴。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学生、教师、家长和利益相关人群的满意度,实现信息与发展成果的共享。(5)敏捷性。学校能够灵活回应各种利益相关人群的需求,并强化学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6)注重未来。理解与把握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变动趋势,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坚定的未来导向。(7)促进创新的管理。革新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改进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8)基于事实的管理。将学校管理建立在细致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之上,将事实作为学校管理的思考基点。(9)社会责任。恪守教育职业伦理、实现学校社会责任分明,学校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楷模。(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学校要为学生和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促进学校整体的绩效改进。(11)系统的视野。做好学校组织内外的资源整合,系统思考学校发展策略。《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为分析和评价学校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也提供了一套价值评判的参照标准。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异,学校存在着薄弱的(weak)、一般的(adequate)、优质的(Good)等多种层次,但是想把学校办得出类拔萃也即卓越(excellent)是校长的不懈追求。同时,在国际化、社会经济转型以及新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的内外环境、教育内容与途径、学校管理等方面也在持续变化,这决定了学校追求卓越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学校卓越绩效的改进是一个永续的过程。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价值指向性,校长培训工作也不例外,它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在学校和校长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校长培训工作的应然功能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如此回答:通过培训,协助校长构建一套卓越绩效学校的愿景,提出明确的行动目标并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自觉实践策略。校长培训工作怎样帮助学校构建卓越学校愿景并为之付出行动呢?这需要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效果评估方面的策略支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四、结构化设计校长培训课程

要办好学校必须提高校长素质,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从20世纪初实行科学管理以来,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校长培训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综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可发现,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校长培训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校长职业发展和管理实践需求为导向,对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校长的培训需求,将课程设置作为校长培训的中心环节,构建以学校领导力提升为核心的结构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校长的职业发展,促使学校不断追求卓越。

在教育学中,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综合。采取结构化的方式设计课程,也就是将校长培训课程设计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将若干相同或类似的培训主题归为某一特定的课程结构,在培训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加以组合,使之适合校长的实际需求。一般来讲,结构化的校长培训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教育理论通识课程:这类课程以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国内教育改革的一般问题为基本内容,主要目的是提高校长的一般教育理论水平及提高教育实践的问题意识,帮助校长把握教育的宏观发展脉络与基本法律制度。

2.教育管理专题课程:以学校管理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并将国际性的学校改进经验、教育管理的前沿理论纳入进来,旨在促进校长的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

3.办学实践经验课程: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介绍办学理念、领导管理和实践体会;同时,安排参训校长进入学校实地听课、观摩、研讨,为参训校长提供办学思想、组织与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启迪。

4.校长行动研究课程:选聘优质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研究工作者担任校长培训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协助校长边参加培训边开展相应的反思性的行动研究,同时在培训期间,举办一定次数的校长研讨会或学术沙龙活动,将培训成果以校长行动研究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实践中,教育理论通识、教育管理专题、办学实践经验、校长行动研究四个部分的课时结构的时间安排比例大致为1:2:2:1。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将具体的各个主题的培训内容交叉进行。无论课程如何具体安排,在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都要突出校长培训的实践需求导向和办学具体问题导向,同时扩展校长的理论视野和国际前沿视野,并提高校长的基于现实问题的反思性研究能力。上述的课程安排其实是为校长培训提供了一套课程的“菜单”,也可以称之为“菜单式培训”,实践表明,这种“菜单式培训”在培训实践中是否有效,是师范类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校长培训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可以采取培训的承接单位与有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培训主管部门共同开发培训课程的形式,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培训主管部门来提出培训需求,双方共同详细设计上述四个课程部分的具体内容,从而提高菜单式课程的课选择性和针对性。[2]通过专题课程、实地考查、行动研讨的课程结构设计,在全面提高校长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情况下,促进校长的问题研究能力的提升,并采取措施鼓励校长将反思性的行动研究成果发表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

五、培训效果的评估策略

对于校长培训效果的评估,主要分为两种策略:过程性的评估和结果性的评估。培训的组织者需要实时跟踪、监控培训的过程,随时监测培训效果,包括课程进度、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适用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并定期将培训过程的监控结果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培训工作结束之际,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整体的评估。总的来看,培训效果评估是指对培训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成效、对校长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是反馈信息,及时反思总结工作,做好当前的培训工作,并为下一次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培训工作提供准确、必要的信息。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从对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对校长培训研修过程与成果的评价两个角度进行。

培训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调查问卷。为了了解培训效果,继续改进培训单位的校长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工作结束前一天培训单位要立即做培训工作调查问卷,分别涉及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感受等方面,具体调查了解校长接受培训的收获,比较受校长们欢迎的课程,对课程内容安排的建议,对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方面。

2.访谈。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参训校长的培训感受,可以组织开展个体或集体访谈等调研形式,分别就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服务等方面展开讨论,具体了解培训内容是否存在缺失、专题实践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与学校的交流是否充分、学术研讨环节的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3.授课与指导教师评价。为了提高校长们的教育管理研究能力和水平,应选派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和一线优秀校长承担培训课程,并担任参训校长的学术指导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校长随时与任何教师和学术导师展开思想互动,所以从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角度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可以对校长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授课与指导教师评价,可以进一步了解参训校长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校长开展行动研究所选取的问题、研究的规范性程度、取得的具体成效等,并听取授课与指导教师对于校长培训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同时,培训单位还可以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培训工作是否达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预期目标,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有待改进的地方。实践证明,综合多种调研方式,全方位、全流程监控与评价校长培训的成效,这是保障培训质量、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方式。

在校长培训实践中,能否有效回应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校长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通过研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校长需求、建立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设计结构化的课程以及完善培训效果监控措施,构建一种面向实践需求的校长培训实施体系。事实表明,这对于提高校长的治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不断地促进学校从薄弱走向优质,从优质走向卓越,进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训”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美国鲍德里奇国家质量计划•教育类卓越绩效准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