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的性质十篇旅游资源的性质十篇

旅游资源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33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1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2

【摘要】笔者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采用aHp法选取了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用Delphi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利用该模型针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为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式中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5]吕燕,《关于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D],2003,p7―11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3

引言

湖北省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北西北边缘的神农架林区的南部,属于大巴山山脉东南延伸的中高山区。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山峰多在海拔1500m以上。公园总面积达1022.72km?,由五个园区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神农顶园区、官门山园区、天燕园区、大九湖园区和老君山园区。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古老而又神秘。这里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这里的历史记载着20亿年来地壳沧海桑田的变迁。在长期地质作用下雕琢形成的山体地貌、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等地质景观这里有近200处,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与其他的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其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对于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一、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

神农架旅游吸引体系类型齐全。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笔者对神农架地质公园未开发旅游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较好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经过分析与归类,神农架地质公园中的旅游资源可分为8大类23亚类和39个基本类型。在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神农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神农架地质公园有23亚类,占总体亚类的77.42%,在155个基本类型中,神农架有39个,占25.2%。具体见表1。

神农架的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有一些社会旅游资源。主要以各种高山和原始森林为主,水域风光其次,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

二、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一)总体评价

神农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类型较多且分布集中。从过去未开发旅游前的“架木为梯”、“架木为屋”、“架木为坛”的传说文化,到观光旅游阶段的山、水、林景观型资源,再到度假体验旅游时代所需的在全国范围具有独特性的自然环境,乡村田园、传统聚落、人文活动组成的人文环境,滑雪地、温泉、主题运动区等体验型资源,自然和社会物产以及松柏石城、木鱼木城等概念性资源。

(二)综合评价

1.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丰富,旅游资源整体质量较高。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存在丰富的景观资源,包括高山绝壁、奇山异水、神秘的洞穴、秀丽的山谷以及种类丰富的动植物。其中山地地貌景观丰富,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2.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神农架地质公园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生态地位突出,林区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是驰名中外的“绿色明珠”、“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和“清凉王国”。神农架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汉江中游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

3.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密度较大,呈小集中、大分散格局,形成了以高山为中心的若干旅游资源集聚地,以深谷、河流为网络的若干旅游资源富集区,以现有的交通为纽带、村镇为节点的若干旅游资源带,为神农架的旅游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资源组合配置较好。神农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数量大,范围广,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各属不同类型,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辉映,完美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旅游资源组合。

5.新兴旅游资源量多质优。神农架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物产。珍稀、奇特的动植物资源遍布林区,林区经济中大面积产业基地的发展逐渐成为创意旅游商品开发、养生养老旅游、探奇旅游、文化演艺旅游产品的基础资源。

三、结语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4

abstract:DongyuanCountyhasexcellentlocationandrichesuniquetouristresources,whichprovidesinherentadvantagesofthetourismdevelopment.However,theneighboringcountiesandcitiesalsohavesomeuniquetourismresources,whichhavehigh-profilebecauseoftheearlydevelopment,andhaveclosetheDongyuanCountyinspace.itbringsoutenormouschallengesforDongyuanCounty.proceedingfromthetourismresourcesinthedistribution,thearticledemonstratedthecompetitionbetweensimilartourismresourcesoftheDongyuanCountyanditsneighboringcitiesandcounties,aswellasthecooperationoftheheterogeneoustourismresourceswithinDongyuanCounty.itputsforwardthatDongyuanCountytourismdevelopmentneedstoalargeareacooperation,sothat(1)tostrengthenregionalintegration,toestablishtourismcollaborativerelationshipswiththesurroundingcitiesandcounties,(2)todeveloptheregionaltourismproductsandopenupthetourismmarketthroughtourismcircuitdesignandtourismresourcesintegration,(3)toimprovethetourismtrafficjointly.

关键词:东源县;旅游网络结构;空间竞争;合作

Keywords:DongyuanCounty;thetourismnetworkstructure;spatialcompetition;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66-02

0引言

东源县是广东省的贫困县暨旅游扶贫试点县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比较优越的区位。然而,在东源县周边还有很多类似的县市,这些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近邻,对东源县旅游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能够获得旅游开发的成功是东源县面临的重要难题,文章笔者从自身参与东源县旅游规划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东源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特点,试图为东源县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1东源县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资源作为前提条件的,东源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其中有些旅游资源在广东省甚至华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东源县周边县市也广泛分布着各类旅游资源,其中有些资源开发较早,已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旅游地在空间上相间分布,形成了网络式结构(图1)。与东源县一样,这些旅游地主要面向的目标客源市场也是珠三角地区,这无疑对东源县旅游发展造成巨大的挑战。

东源县旅游资源特色主要是山水风光和客家风情,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空间上近邻,受负向近邻效应的影响,东源县与周边县市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各自分流游客,使各自的旅游吸引力相互抑制。而在东源县内部,由于旅游资源个体差异性较大,则可以通过合作,延长游客在东源县游玩的时间,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2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竞争

2.1名山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竞争名山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共性大、个性强,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是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其在空间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非替代性竞争,即知名度大、地位高的名山抑制知名度小、地位低的名山[1,2]。

万绿湖―桂山、鼎湖山―七星岩、丹霞山、罗浮山、白云山同为广东省境内的名山旅游地、4a级旅游景区,目标客源市场都是珠三角,必然在空间上产生竞争。万绿湖―桂山旅游风景区作为东源县旅游业发展的一张王牌,主要是依托新丰江水库开发的景区,该景区资源独特、品牌的知名度高,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目前主要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和水上游览为特色;尽管受环保因素的制约,景区在开发方向上受到限制,但是作为华南地区的优质水源地,万绿湖―桂山旅游地拥有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稳定的旅游者群体。肇庆的鼎湖山―七星岩景区资源的独特性较高,开发较早,旅游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素以“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著称,鼎湖山上的负离子含量为目前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作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拥有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市场,已成为珠三角市民出游、避暑、度假、休闲的主要目的地。位于韶关的丹霞山,更是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知名度高,因其独特的旅游功能,不仅吸引着学者、研究人员等稳定的客源群体,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岩层景观,对大众旅游市场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羊城八景”之首的白云山重点风景名胜区,地处广州市区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广州市民周末短途休闲的好去处,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白云山在游客心目中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道教圣地、“岭南第一山”罗浮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在广东省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2客家风情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民俗风情旅游地作为文化旅游地,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差异性等特征[3],是以文化事象作为吸引物和承载物,激发旅游者的亲身投入,成为特写民族环境中的一员,从而达到旅游主体和客体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的目的,其旅游魅力就在于文化内涵,但是,在同一地域同时出现以同一民族为主题开发的民俗风情旅游地时,必然出现空间竞争,而且由于民俗旅游地重游率不是很高,其空间竞争主要表现为替代性竞争。

东源县苏家围和梅州雁南飞同为客家风情旅游地,都位于粤北地区,其在空间上的竞争不可避免。位于梅州的雁南飞,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体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属性的客家风情区。且由于投资大、规模广,雁南飞已经成了梅州旅游的品牌,在珠三角客源市场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这对东源县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是,东源县苏家围客家风情游览区开发主题突出,有自己的特色,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由于紧邻河源市,距离广州等珠三角地区较近,区位优势突出,因此,只要在规模上适度控制,也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2.3温泉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温泉旅游地由于资源本身的性质影响,其开发受区位条件和水质条件的影响较大,空间竞争主要表现为替代性竞争。但是,由于受旅游功能的影响,温泉旅游地的重游率相对较高。

东源县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仙塘、黄村、黄田、康禾等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温泉群,温泉水质好,矿物质富含量高,是开发温泉休闲康体旅游的重要保障,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位于广州北部的从化温泉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水质好、水温高、泉景佳著称,已成为广东游客心中的“岭南第一泉”。珠海的御温泉,也由于开发较早,已在珠三角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配套设施、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都比较成熟。

3异类旅游资源之间的合作

旅游资源的禀赋不同就会造成旅游开发方向上的差异。东源县赋存着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种旅游资源在同一地域出现,可以通过异类旅游资源之间的合作,形成互补[1],为东源县旅游发展赢取更多的客源市场。

3.1东源县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在东源县内部,无论是旅游资源类型还是旅游地域分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行业标准,并结合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可以将东源县的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7个主类,23个亚类,共45种基本类型[4]。这些旅游资源里面,不仅有像万绿湖、桂山这样突出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而且还有苏家围客家文化、畲族少数民族风情区、颜检墓、赵佗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灯塔盆地三高农业示范基地,恐龙蛋、恐龙骨骼、菊石化石遗址群等特色旅游资源。

3.2东源县旅游资源的合作分析东源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但是从总体上看,旅游资源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万绿湖景区、东江画廊沿线区以及灯塔盆地-黄龙岩等三个区域。东源县菊石化石遗址、恐龙蛋和恐龙化石遗址为科考旅游发展提供了空间;县城北部广布的生态农园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资源基础;万绿湖―桂山、苏家围和温泉又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对于旅游资源类型上的差异和分布地域的不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旅游资源分区,整合全县的旅游资源,使各类旅游资源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形成互补,使各个旅游地域连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仅能丰富旅游活动类型,而且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旅游发展赢得更多的旅游客源市场。

根据东源县旅游资源的区域关联性和邻近性原则,可以将东源县旅游资源划分为三大组合区:①万绿湖―桂山风景区,主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②东江画廊风景区,打造为沿江观光度假休闲走廊;③灯塔盆地―黄龙岩旅游区,以发展生态农业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图2)。

4结论与讨论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东源县旅游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和周围县市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尽管东源县拥有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整合不同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的目的;但是,一个县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通过东源县内部各景区之间的协调也只能使全县接待游客的人数总量在县域内部的分配上发生变化,对全县总体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影响不大。要想从总体上增加全县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收入,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1加强区域联合,与周边县市建立旅游协作关系东源县与周边县市拥有共同的目标客源市场,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是他们共同的目标。由于每个目的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所吸引的游客群体的构成也就不同,这样一来,各个目的地就会通过加强旅游地自身建设、扩大宣传促销等方式尽量使潜在游客在出游前能够将目标锁定在自己的目的地。如果每个目的地都采取同样的方式抢夺客源市场,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结果尽管每个旅游地环境和设施等各项建设越做越好,而接待游客人数的比例增长却不多。因此,从政府层面上出发,建立起区域旅游协作关系,能够有效地避免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4.2通过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区域性旅游产品,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前文分析了作为一个县内部不同旅游资源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这种合作关系完全可以在更广域的空间尺度内进行。东源县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的差异比一县之内更加明显,每个县都有自己最独特的旅游品牌。通过旅游线路设计与整合,将各县的独特的旅游资源联系起来,形成区域性旅游产品,一方面不仅可以扩大各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将几个目的地连为一体,形成此消彼消、此涨彼涨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4.3共同完善旅游交通旅游时间比已经成为现代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对象。因此,在与周边县市进行旅游合作的过程中,也要强调旅游交通的完善,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旅游专用通道,构建广东两小时旅游圈,扩大周末短途自驾游游客市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3,114-115.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6-267.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5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价值

一、文化旅游的含义与类型

关于“文化旅游”定义的界定,有多种解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认为:“作为一个名词,文化旅游对众多的人意味着众多的东西,而它的优势和缺陷也均存在于此。”加拿大学者鲍勃・麦克彻博士和澳大利亚的希拉里・迪克罗博士认为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主要有四种类型:衍生于旅游的、动机性的、经验性的以及操作性的。

1、衍生于旅游的类型

旅游的定义把文化旅游置于旅游以及旅游管理理论的宽泛框架之内,例如将文化旅游视为特色旅游的一种形式。另有一些定义把文化旅游置于旅游的系统语境之中,认为它包含了人、地方以及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将文化旅游置于人的暂时性运动这一语境中加以定义。在此类型下,人们从商务活动的视角来确定文化旅游的概念,认为文化旅游包含了针对国内外旅游者而对不同遗迹或吸引物所进行的开发与营销。

2、动机性类型

世界旅游组织把文化旅游定义为“本质上出于文化的动机而产生的人的运动,如艺术表演和文化巡游,旅行去参加节庆或其他活动,访问历史遗址遗迹,旅行去研究自然、民俗或艺术,以及宗教朝圣等”。

3、经验性或意愿性类型

对于动机性文化旅游的定义无法囊括文化旅游的内容,文化旅游也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它还包含着某种意愿性的成分。在最低限度上,文化旅游涉及对不同地方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遗产和特殊品质的体验和接触。人们希望旅游者通过对文化的体验除了获得娱乐之外还能得到教育,并有机会了解东道主社会。

4、操作性类型

使用最普遍的定义方法是操作性定义,而大多数衍生于旅游的定义、动机性定义和经验性定义也包含了某种操作性的成分,目的经常在于阐明其所表达的意思。文化旅游操作性定义的依据是对几乎为无限的活动或体验中的任何一种参与行为,因此常常以“文化旅游包括……访问”这样的语言来陈述。

文化旅游活动的范围界定为对下列文化遗产资产的使用:考古遗址、博物馆、城堡、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艺术品、雕塑、工艺品、画廊、节日、盛事、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剧院、原始文化、亚文化、民族社区、大小教堂以及能够代表民族及其文化的其他东西。

操作性定义强调了文化旅游活动的可能范畴。从根本上看,文化旅游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无论是对被利用的资源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都不可能绝对地限定范围。事实上,文化旅游已经变成一个伞形词语,它涵盖了范围广大的活动,其中包括历史旅游、民族旅游、艺术旅游、博物馆旅游等等。

二、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与“旅游”

1、关于“文化”

关于“文化”有多种解释,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辞海》中对文化的第一种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从狭义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关于“旅游”

“旅游”的概念也有多种解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这里的“惯常环境”包括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总的说来,现代旅游活动是一项以不同地域间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三、文化旅游中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其本身就涵盖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内容的以体验异国他乡文化风情、丰富阅历和满足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生活方式。在文化旅游过程中,游客在欣赏和吸收旅游地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客源地的文化带到旅游地,对旅游地产生影响,形成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以及发生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碰撞。

文化旅游活动反映了文化旅游主体的文化需要、旅游客体的文化价值及旅游中介的文化素质,是一种以经济形式来实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文化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活动有物质上的消费,也有精神上的享受。对于文化旅游媒介体来说,文化旅游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文化是游客出游动机和审美对象之一。总的来说,文化旅游活动是以文化为依托的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文化旅游的本质内容就是文化,文化是文化旅游活动的灵魂。

四、文化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作用

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性是文化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活动还是旅游消费行为都具有文化性。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关键,文化旅游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在文化旅游中,文化的价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发现旅游者文化旅游行为规律、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品位

(1)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如很多名人故居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知名度,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地。文化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有的是旅游资源本身具有的,有的需要开发者的深度挖掘甚至创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发掘或创造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来提升其知名度。

(2)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必须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加工才能体现出来。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一种文化来消费时,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就体现出来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这种文化的价值作用显而易见。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将童话世界的故事还原到现实;长江三峡本是自然造化,由于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旅游者既饱览了三峡的自然美景,又增添了一份对文化的体验与向往。这都是由于文化增加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价值。

(3)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资源本身,也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文化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旅客的魅力,时间越久其文化价值体现得越明显,越能够吸引旅游者。这就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价值作用。

2、文化有助于发现文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规律

广义的文化旅游行为指一切与文化旅游有关的人类行为。狭义的文化旅游行为主要指文化旅游者的行为,是文化旅游者在收集有关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文化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消费行为,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影响文化旅游者行为的各种因素中,文化是一个更具深刻性的根本因素,文化环境相同的文化旅游者具有相似的文化旅游行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受到各自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行为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比其他因素更为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旅游者的行为。在文化旅游行为的研究中,文化有助于找出文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规律,因为文化决定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与行为规范,造就和影响文化旅游者的习性和行为。

3、文化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文化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文化是文化旅游形象的灵魂,其对文化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旅游形象的构建与重塑两方面。一是文化旅游形象的构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文化旅游形象,不同的文化旅游地有不同的代表性文化,分为无形的代表文化和有形的代表文化。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内河流多,“水上城市”就成为其有形的文化旅游形象。二是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是对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因为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已经过时。

(2)文化主导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文化创造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位的资源上,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物化成产品的过程,也是将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文化主导的。

文化对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导作用是旅游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如道教文化就是武当山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主题,如果将道教文化同其优越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开发,就构成了武当山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文化内涵”。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类别与编号:一般项目2007d449。)

【参考文献】

[1]鲍勃・麦克彻、希拉里・迪克罗: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源: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6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推进,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数个城市聚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城市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命题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当前中原城市群崛起战略已实施,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区域旅游城市群。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多是从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现象及其本质,探索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的特点,提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为中原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内在差异,以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及结构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按其成因和属性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古迹、上千年文化传承形成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种建筑等。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包括地理景观、水域风光景观、气候和天体景观等。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研究中,采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分类进行了研究。

表1为区域旅游资源结构的差异分类统计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分类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1、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

截至到2015年,中原城市群有94个a类景区,占河南省的44.13%,虽然所占比例未过半数,但是景区的集中度较高,能够形成资源的聚合效应,洛阳和郑州景区的数量已过半,呈现资源的高度聚合性,其中4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3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及许昌。中原城市群区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发挥了较好的资源聚合作用。

2、5a级景区总数占河南省绝对多数

中原城市群所含5a级旅游区较多,有8个5a级景区,所占比例非常大。焦作有3个5a级景区,洛阳有2个5a级景区,在资源的组合上有所不同,其中焦作3个5a级景区为云台山等自然资源景区。洛阳则以人文景观景区为主,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自然旅游景区多于人文旅游景区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景观资源多于自然景观资源,很多游客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也是以人文景观资源为主。当前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有丰富而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及提升。

4、景区类型分异规律明显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景区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区域性比较明显,一些区域是以人文旅游景点为主,如洛阳。一些区域是以自然旅游景区为主,如焦作。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景区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加注重资源的开发。如开封景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自然景观,会阻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景区赋存情况与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经济展得益与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状况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焦作为例,虽然其工业经济不发达,但区域有占主导地位的5a级旅游景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差异集中反应在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上,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较为集中,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点,在结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通过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聚合资源,区域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一面,要对区域旅游资源加以分析,确定优势互补策略。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文化旅游景区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三地。很多游客的旅游重点放在了这三个区域,而忽略了其他区域资源。

1、人文旅游景区高度集中或将导致产品严重同质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中突出的表现是文化旅游的不平衡性,这是中原城市群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韵味,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的古都中即有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城市也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在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包装中受到风潮影响,趋于同质化,盲目跟风,模仿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与实际风格的脱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能力较弱,也影响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

2、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集中易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偏向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带来了较好的效益,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人们对郑洛卞城市群的关注度较高,区域影响力较高,易使政府在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时出现政策倾向,片面强调对此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区域的旅游事业发展,加大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差距。

3、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引发区域旅游产业二次创新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各行业竞争加剧,旅游行业的区域竞争也在加剧,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广中,区域经济都可以通过差异来探讨其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发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核心,形成当地的旅游业特点,以避免造成负面影响,要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二次创新,打造文化同质性的独特品牌。如焦作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包装和开发,并加以严格的管理,实现了从一个工业城市到生态旅游城市的转变,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太极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涵。

4、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激发区域旅游文化重新整合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同质化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有不利影响,要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否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定位和整合。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总结,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古城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开封和许昌城市为代表,突出文化资源的特点,对四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加以梳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让其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此外古都文化也应包含世界文化遗产特色,要在文化特色及地理空间的布局上突出特点,形成古城文化区。二是花卉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节为代表。三是功夫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为代表。四是陶瓷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唐三彩、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为代表。五是大河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济源为代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古城文化、花卉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大河文化皆是根据城市特点加以分析提炼。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基于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分析,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客观认识差异性,“存同求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是突出而显著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客观的认识差异,注重发挥区域旅游的特点,实现互补,确定适宜的包装宣传策划方案,做好旅游定位,形成良好的聚合效应。要求同存异,谋求共同的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

(二)打造精品,推进多元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考虑到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实力互补,资源互补。通过联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文化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品的推广,实现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发自然旅游资源,通过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建立旅游发展创新机制,鼓励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发展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促进营销整合,树立旅游品牌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强抓机遇,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要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开拓国际市场,整合旅游宣传媒体资源,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做强做大。要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打造良好的旅游品牌。通过设计精美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宣传册,来加大宣传效果。同时做好旅游广告片的拍摄工作,在各大海内外媒体投入,通过中原城市群旅游形象和旅游内涵的的宣传,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借助于微博、网络等新媒体来创新宣传平台,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巩固文化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人文景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财富。旅游和文化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优势,强抓机遇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升文化内涵,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服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优势项目,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同时要做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旅游信息化,创建新型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区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旅游网络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推动了智能旅游的发展。微消费、动旅游和云服务将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四、结论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7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8

地质遗迹作为重要的自然遗产已成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观赏的旅游资源之一。黄土地质遗迹是地质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澄城县形成、发育良好,不仅有黄土塬、墚、峁等宏观景观,也有黄土峰林、黄土柱、黄土墙等中微观地貌,是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的缩影,对研究我国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以及人类活动具有极高价值是进行科研、科普和探险的理想基地。但其旅游及科研价值未引起重视,目前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基于此,通过对当地黄土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陕西澄城县黄土地质景观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开发可能面临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具体的开发对策。

一、研究区概况

陕西澄城具有观赏与科研价值的黄土地质旅游资源位于澄城县庄头镇镇政府西北5km处,与澄城县城紧密相连,面积约2000亩,涉及永内、庄头、宋家庄三个行政村。庄头镇地处二级台塬区,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以梁塬为主,占84%,其余为沟壑占16%。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冷晴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550mm。境内有西河、大浴河及西北方位的永内水库。(如图1所示)

二、庄头镇黄土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分布

作为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的微观缩影区,澄城黄土峰林地质景观的地质遗迹丰富独特,分布广泛。区内由于风蚀和流水作用形成独有的奇特黄土地质遗迹景观,黄土塬、墚、峁、黄土柱、黄土墙、黄土峡谷等地貌发育,典型的黄土剖面景观具有重要的科普、科研意义;独特的黄土峰林地貌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具有科学和美学价值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如图2所示)。

(一)西沟黄土地貌景观观赏区

在风蚀、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现在雄伟壮观的黄土地貌景观,其形态类型主要有黄土柱、黄土墙和黄土陷穴地貌景观。沟内有众多的黄土地貌景观,根据其不同的形状当地居民起了通俗有趣的名字,如:母子石、山子峰、骆驼峰。造型犹如雕塑大师梦幻杰作,令人遐想,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千奇百怪的峰林风格独特、造型逼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站在挂印咀北侧的小台塬上观察,峰林雄伟壮观,在一天的不同早晚时分、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二)黄土峰林景观观赏、绘画、摄影区

黄土峰林的自然造型丰富多变、形态生动逼真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黄土分层明显,古土壤和黄土颜色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光照的变化、角度的变化,色彩也有变化。黄土地貌区峰林和峡谷的早霞、落日余辉景色美丽,一年四季风光不同,是从事摄影、绘画的好地方。因此,可以通过黄土风光摄影比赛,吸引影视公司来景区进行影视拍摄。学生或画家从事绘画创作,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三)南沟黄土科考研究区

在紧接景区南边主入口大坝西侧,种植荷花,形成荷花池。池中放养些观赏鱼;荷花池往西为科考剖面,沟南为一条完整的剖面,约1000米,北面大约500米剖面。剖面介绍冲沟的发育形成(小流域的微观地貌景观)过程,蜗牛化石,钙化层的科普知识等。

(四)东沟黄土峡谷探险区

从挂印咀东砖厂到开心农场东永宋路长约1.9km的狭长V字形黄土峡谷。谷内也发育黄土柱、陡崖、黄土洞等,生长着野桃树。在谷底种植桃树,做桃花艳遇谷。峡谷幽长,沟底路险,吸引一些年轻游客到此科考探险。

注:(图a:西沟黄土地貌景观观赏区,图b:黄土峰林景观观赏、绘画、摄影区,图c:南沟黄土科考研究区,图d:东沟黄土峡谷探险区,图e:黄土柱,图f:黄土墙。)

三、庄头镇黄土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即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研究[4-8]。

(一)优势

1.黄土峰林景观独特,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良好。陕西澄城县庄头镇是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的微观缩影,拥有丰富的黄土地质遗迹,不仅发育有至少140万年的黄土地层,而且分布着因风蚀、流水作用形成独特的、规模宏大的黄土峰林景观。紧挨黄土地质景观的是已建成的樱桃园、苹果观光园、设施水果采摘园、开心农场、花卉等乡村农业景观和白家城遗址、仿古村等人文景观。非常适宜开发成一个集观光、度假、科普、探险、文化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休闲目的地。

庄头镇黄土地质景观不仅与其附近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强,而且与澄城县其它乡镇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度良好。澄城县已建成和在建的旅游景区有澄城县博物馆、渭北民俗博览馆、尧头窑景区、城隍庙乐楼等文化历史景区景点和郭家庄万亩樱桃园、龙首坝、壶梯山等自然风景区以及龙泉醋浴度假山庄等,而黄土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更利于澄城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如图3所示)。

2.区位紧邻县城,拥有固定的客源优势。澄城黄土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地位于澄城县庄头镇镇政府西北5km处,南与县城相连,交通十分便利,目前澄城县的人口有42万,其旅游开发好可吸引城镇居民在闲暇时间前往游玩,这一固定的客源群,可促使将黄土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并打造成澄城县的“后花园”,建设成为备受城市居民喜爱的典型的城市郊区型旅游目的地。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澄城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向陕北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随着包西铁路复线、黄―韩―侯铁路、榆商高速公路的建设,澄城县将成为了联系陕南、关中与陕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之一。交通条件改善导致的区位条件提升,使得澄城县可以把关中经济区的科技、资本、人才、产业等优势与陕北经济区的能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谋求县域经济的发展。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东北部,南与大荔县毗连,北与黄龙县接壤,东隔大浴河与合阳县相望,西界洛河与蒲城县为邻。县城南距大荔县城50km,北距黄龙县城67km,东距合阳县城27km,西南距蒲城县城50km,南距渭南市115km,西南距省会西安市186km。京昆高速G5从澄城县南通过,并与省道S202立体互交,而省道S202南北向贯通澄城县黄土地质旅游资源所处的庄头镇,与周边县市大约有1-2小时的车程。澄城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能吸引更多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旅游,也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同时利于与渭南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旅游经济振兴。

(二)劣势

1.市场认知度不高。澄城县旅游业发展滞后,许多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不高,更何况黄土地质旅游资源,虽然其黄土峰林景观独特,地层剖面清楚,但其在陕西省的认知度较差,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来澄城地区游览的游客对黄土峰林景观的认知度较低,而且来此游览的游客95%是当地的居民,外来游客很少。

2.旅游休闲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较差。黄土地质旅游资源位于乡村地区,虽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因靠近县城,其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但交通道路建设仍比较滞后,也缺乏休闲旅游所需要的旅游基础设施,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和旅游质量。另一方面,受黄土本身特性影响,黄土地质旅游资源也面临着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威胁,加上乡村居民长期的某些不良习惯都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尤其是厕所和环境卫生,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资源开发地的印象。

3.毗邻的乡村农业资源的淡旺季明显。澄城县是陕西省主要的果品生产基地,黄土地质旅游资源毗邻地区虽拥有陕西省知名度很高的樱桃、苹果、花椒等土特产品,以及火龙果、草莓、蓝莓等设施农业,其在开花、收获季节能够吸引大量的本地游客前来采摘、游览和体验,但因农业景观的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淡季时可观赏游览的对象减少,从而导致游客减少,接待设施闲置和浪费现象明显;但若旅游开发顺利,旺季时游客接待可能会处于饱和状态、交通拥堵,服务质量也会下降。

(三)机遇

1.政府重视,开发条件时机成熟。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等部级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实,西安市作为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城市乃至整个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纳入部级发展战略层面,“西咸铜渭”四城同城化发展势在必行。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中的重要一条单独提出,为位于西部地区的澄城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在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尽快脱贫致富的呼声已愈来愈高涨,形成一股强烈的内部动力。近年来,陕西澄城县政府认识到了黄土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周边乡村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及其转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可能性,实行由政府引导,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旅游,乡镇干部全面积极参与的旅游开发形式,以充分挖掘区内黄土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旅游价值,使旅游业能成为庄头镇乃至澄城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市场潜力大。澄城县的旅游发展几乎是空白的,旅游发展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经验的积累,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游客的消费需求不再只是单单的观光旅游,而是希望从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园区应该抓住澄城旅游机遇发展的大机遇,尤其是旅游需求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变化。园区现在的市场主要以县城及周边游客为主,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和宣传,吸引西安、渭南、铜川、河南、山西等周边省市的客源市场,未来园区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四)威胁

1.生态环境脆弱,地质遗迹保护形势严峻。地质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或根本无法得到修复。澄城黄土地质旅游资源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地貌复杂,土质疏松,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和风蚀作用下可改造和形成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但也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而可能破坏一些值得观赏的黄土地质景观。而且一旦破坏就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为此,在黄土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2.周边县市的市场竞争。澄城县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既面临着大荔县主题明确的乡村农业旅游发展的竞争,也有周来自北面的知名度很高的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威胁,因此,如果澄城县地质旅游资源及其毗邻的乡村农业景观开发主题不明确,没有特色,则会受到其他旅游资源的屏蔽,不利于澄城县旅游业的发展。

四、澄城县黄土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加强宣传,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园区有造型独特,惟妙惟肖的黄土峰林自然景观、白家城遗址、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等景观,园区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提高其知名度,依托澄城县的地域文化、民间特色举办具有旅游导向性的文化旅游艺术节、果品采摘节,通过节庆舞台和旅游发展宣传,营造氛围、扩大声势。就目前的旅游市场而言,主要以澄城县城的游客为主,当地县城游客占其95%的市场,周围的市、县游客较少,在未来的园区发展中就需要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通过拍摄园区的旅游宣传片进行多种渠道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范围。

(二)建成县级研学旅游基地

园区作为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的缩影区,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堆积地貌、侵蚀地貌、潜蚀地貌和重力地貌,各种(微)地貌单元种类齐全,尤其是黄土峰林地貌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和较重要的科研价值,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研学旅游,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加上学生家长,形成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研学旅游旅游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广受青年学生青睐,研学旅游发展迅猛。园区可以借鉴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的发展模式,可作为当地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和科研实习场所,将黄土遗迹的科学价值转化为科普价值,进而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资源。

(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旅游发展做好铺垫,建设标准化停车场、修建县城通往园区的道路;完善路面标识系统、园区解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的地质博物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示黄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使游客对地质景观进行了解,增加科普性、趣味性,使游客更好的获取科普知识。以及旅游住宿、餐饮、娱乐和旅游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建立。

作为服务型行业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无形中会降低旅游服务的质量,制约园区旅游业的发展。一是加强与国内旅游院校的的合作有计划的定向培训各类高级人才,学习从事旅游的相关知识,了解市场动态,使他们能够承担开展旅游的各项工作。二是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并对其进行旅游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联系。三是对具体服务人员要从服务质量和卫生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对于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方风情等知识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服务。四是在当地的居民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地质旅游讲解人员,了解黄土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和游客进行地质科普教育。

(四)实施设施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化,形成不同形式的四季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9

一、牡丹江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根据牡丹江市计委与旅游局1997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旅游资源共有6类45个基本类型,即《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6类,牡丹江市全有,全国划分的74个基本类型,牡丹江有45个,占60.8%,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有12个基本类型,属人文旅游资源有33个基本类型。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淼,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响水河水势缓急相间,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森林覆盖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的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主要有东北虎、马鹿、花鹿、紫貂、猞猁、獐子、貂熊、青羊和雪兔等。占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为牡丹江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保障,以社会效益为依据,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二)生态性原则

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资源多为敏感性强的脆弱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应持珍爱、尊重的负责态度对待,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在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三)公平性原则

旅游人群的流动会带来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保护旅游地文明,就是要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使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尊重,使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以牺牲旅游地的文明为代价。

(四)知识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象的脆弱性决定了保护与开发对于知识的依赖性。科技支撑是资源保护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有待于他们知识文化素质的增长。只有全面进行知识导入,才能使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上相辅相成。

(五)广泛参与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关心和努力,而且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参与广泛合作,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构雄厚的社会基础。

三、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环境: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强化环境监测;加强旅游景观区自然灾害的预防;保护景观环境,及时收集处理旅游垃圾污物;建立生态型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

(二)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发展初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应当推行在统一规划下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依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获取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招商引资、专项税款返还(如生态资源保护税)、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争取国际组织的项目资金援助、贷款等。

(三)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制订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特性和分布;合理划分功能区,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四)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已由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转化,因此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

(五)信息技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刺激了旅游需求、拓宽了旅游市场渠道、增强了旅游市场管理,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行业质量管理、公众旅游引导、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

(六)区域合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协作的营销时代,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加强区域联合,促进区域内资源、产品的优化和共赢,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应对竞争不仅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选择。

(七)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首先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队伍。

(八)市场监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秩序保障

旅游资源的性质篇10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