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十篇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十篇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47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1

【关键词】中职卫校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3-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边疆地区医学中职教育迅猛发展,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校遵循中职医学教育特点,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优质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打造精品。《妇产科护理学》自2013年被评为校级核心课程后,课程组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课程定位、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再接再厉于2015年9月被确定为“自治区级中职精品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将建设过程介绍如下。

一、明确课程定位

我校地处祖国西北边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校企合作”是我校发展的根本,《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基础上,依据中职生认知特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工作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原则,制定课程标准,_定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理念

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理论知识传授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即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实践教学有校内实训练习、寒暑假顶岗实习、临床见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技能训练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内容优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由行业专家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框架,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分析探讨并转化为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做”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优化为6个母模块,19个子模块,实践项目11个。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

与行业专家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临床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校内外实训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一学一做”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Flas、音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生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直观显示女性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妇科护理的方法及过程,图文并茂,突出知识传播灵活性,配合案例,扩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更形象新颖;问题式教学启发思考和加强记忆;病例讨论及病历分析能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的内容直接应用于临床,为将来实习打下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1]。我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内涵建设,向内地兄弟院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及指导思想。

1.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国家示范性院校考察学习、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举办的课程建设学习班、各种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等,聘请职教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2.教务科与督导室严把入口关,执行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听课、学生评教等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日常每周一至周五的巡视,形成立体交叉管理。

六、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1.教材优化编写“适用与实用”的教材放在课程建设的首位,课程组2012年编写适合我校中职学生的校本教材《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妇产科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2014年参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015年参编护考急救包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参编教材切合“护考”,在考点上高度融合;切合中职教育特点,坚持“三基、五性”基本原则,借我校国家示范校创办东风,搭载精品课程建设良好氛围,结合岗位知识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编写出宜教宜学的精品教材。

2.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

我校多媒体设备建设完善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制作图、文、声、动、色为一体的课件,提高兴趣,促进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搜集医学视听教材、动画,形象展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的内容(如自然分娩的过程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建立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课件、实训视频、实训指导(自编)等网络资源,根据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建立题库,实现考教分离,形成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考试题库在内的立体化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搭建课外学习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答疑解惑。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契而不舍的积累与沉淀。建设精品课程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才能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课程组继续根据护考标准和临床岗位群需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工协作,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和辐射作用,切实推进边疆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耿秀双陈枫汤善钧等.《护理基本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C].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3):332.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2

1.1起源与发展

网络视频公开课起源于西方教育体系。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查尔斯・韦斯特(C.m.Vest)宣布mit开放课程运动(openCourseware,oCw)正式启动[1],麻省理工学院将部分课程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免费获取共享的教学资源。这种完全开放、充分共享与最大限度回报社会的教育理念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被各国众多高校和教育机构所认同和效仿。2008年,一个名为“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penCoursewareConsortium,oCwC)的组织[2],联合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世界25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公开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讲义、作业、课件、课堂视频等。截至2013年10月,在oCwC框架下共提供了超过20多种语言的13000多门课,包括了参与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国外高校除在本校或联盟组织开展公开课运动外,还与第三方网络视频资源集成平台进行合作,如苹果公司的itunesU、Youtube视频网站、Facebook社交网站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苹果推出的itunesU整合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75个国家的大学课程资料库[3]。

1.2运行模式

国外视频公开课以高校等独立教育机构为单位进行项目管理,由这些机构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这类课程的规划、制作、和评估,在课程的选题环节上,并没有太严格的选拔标准,由于课程管理环节少,建设效率相对较高。

公开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基金会、企业捐赠、会员会费等。如oCwC由美国两大慈善基金会――william&FloraHewlett基金会和andreww.mellon基金会为其提供资金援助。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为例,其每年项目运营费用为350万美元,其中课程的费用占将近一半,每推出一门视频公开课,需要的制作经费达到2-3万美元[4]。如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是国外开放课程运动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公开课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CommonLicense,简称“CC协议”)[4],它是针对数字作品的开放共享和保护原创者权利的一种新型授权协议,文献版权属于出版商或作者。各大学根据“CC协议”以及网络视频课程的需要,组合不同权限,生成对课程资料不同程度的保护,对是否免费、注册或收费、下载服务、知识产权处理等方面也各有差异。“CC协议”规定,可供下载的作品被允许免费传播,但必须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4个条件所组成的6种协议。

国内网络公开课现状

2.1起源与发展

2003年9月,“mit开放式课程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1]。会后由北京交通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名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认可,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的高等学校联合机构――CoRe。CoRe标志着中国网络公开课的正式启动。

2005年10所CoRe的项目试点大学承诺共同承担100门mit开放式课件的翻译[1]。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建设[1]。

2010年,在众多自发的翻译团队参与下以及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非盈利支持下,首批1200集国外课程在网易上线,其中200多集配了中文字幕[1]。

2011年3月,复旦大学与网易合作推出《执拗的低音》讲座,复旦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在门户网站上推出公开课的大学。

2011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推出“视频专区”,并通过教育部“爱课程”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先后分批同步上线[4]。截至2013年10月24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视频专区汇集了国内50所知名大学的精品课程[5]:其中“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栏目266门课[6],“国家精品课程”栏目185门课[6],“名师名课”栏目28门课。在爱课程网(icourse),截至2013年10月24日,汇集了国内167所大学的365门视频公开课[7]。

目前国内网络公开课主要分布在三类网站平台:以教育部为主体的部级精品网络课程网站、以高校自身建设为主体的校园课程网站以及第三方网络视频资源集成平台。

网易、新浪、搜狐等国内著名的门户网站以及许许多多的非营利网络组织和翻译爱好者,为中国网络视频课程的传播与普及做了巨大的贡献。网易在2011年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8],成为oCwC在中国的第一家企业联盟成员。2011年11月网易“公开课”频道正式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9];同年新浪和超星合作,首批推出20余门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所院校和机构的课程、及500多集超星学术公开课在新浪公开课频道上落户[10]。

2.2运行模式

国内网络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统筹项目,由教育部发起,以精品课程专项资金、学校专项资金等方式提供资金。教育部计划未来5年,按照每门课程15-20万元的投入,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

国内第三方门户网站在网络公开课最初的投入并不涉及商业利益,如网易名校公开课是网易门户纯粹的公益项目,在前期投入了100万元后,每年至少还要追加投入一两百万[3]。

国内网络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一个资金支持问题。目前大部分项目都是由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但有年限限制。第三方门户网站也在寻找新的模式,如采用提供服务、增加广告、设立会员制等途径筹集资金,一些项目通过建立学校间或区域间的协作联盟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内网络公开课遵循以下规定:在国家现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框架下,以协议形式明确课程建设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持续建设和共享。国内精品课程以自愿申报、自愿共享为基本原则,要求主讲教师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所申报课程入选的视频公开课视为职务作品,将由“全国高等学校课程网”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集中展示,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禁止商业使用,并设专门机构负责产权保护和运营管理工作。

由于国内的视频公开课在全国范围内层层选拔、多环节把关,质量更有保证,但效率相比国外较低。

网络视频公开课对地质图书馆视频资源建设的启示

3.1地学网络公开课现状

截至2013年10月26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网站共有地学网络公开课169个[11],麻省理工学院112个(包括行星科学)[12]。国内总共只有7个相关的视频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学科发展看,国内地学视频资源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地质图书馆网络视频资源建设设想

受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启示,基于对国内外地学网络公开课现状的调研分析,本文提出地质图书馆进行地学网络视频资源建设的设想,探讨地学网络视频建设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开发策略、资源定位、管理机制、资金来源、知识产权、平台建设等。

3.2.1开发策略

首先是制定地学网络视频资源建设的长期规划及短期目标。视频资源建设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国内地学专业特色的视频资源库。图书馆可以通过采集、制作、整合等多种形式逐年将视频资源做强做大做全,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

其次是建立一个可行的视频采集方案。一个视频资源的制作涉及多方因素,如资金、主题内容、演讲人、知识产权等,还要兼顾用户的需求。经费不足是这几年图书馆的常态,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即使准备开发视频资源,也难以大规模地投入资金。国内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每门课程投入15-20万元的制作经费,如此高成本的运作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因而图书馆需要另辟蹊径制定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需求的视频采集方案。

第三是明确地学视频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从事地学的科研人员、广大的地质工作者、学校师生、地学爱好者及其他用户提供地学专业的视频资源服务。通过视频资源的网络传播更好、更快地展示中国地质教育和地质科技的风采,开创中国地质图书馆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并推进其实施。

3.2.2资源定位

资源的定位即资源内容的选定,指根据用户群体建设相应的资源类型。地质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类型将视频资源定位于三种类别:科技类、教学类、科普类。

科技类资源。科技类资源面向地学科研人员、广大的地质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管理人员。

科技类资源可以根据内容设为几大模块: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专题讲座及学术报告、人物专题等。

科技类资源的采集可以通过4种方式实现:购买、捐赠、采集开放资源、自己制作。国际会议的视频资源可通过购买或捐赠的方式获得。国内学术会议可通过购买、捐赠获得,如果会议很重要但没有视频资料,图书馆可自己录制资料。本系统专业培训可通过与培训主办方合作,共同制作或图书馆独立制作完成。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来源于北京各个科研院所和中国地质大学的讲座、报告,图书馆根据学术内容和专家人物选取重要的讲座和学术报告进行录制。人物专题可通过电视节目收集相关视频,图书馆也可以自己录制人物专访。

教学类资源。教学类资源面向有志于地质事业的大专院校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等。

教学类视频资源可以效仿网络公开课的运行模式。对目前已在网络上开放的国内外地学网络公开课,地质图书馆可将其链接整合进图书馆的视频资源库中。对国内的地学课程可以寻求一种可行的合作方式制作视频资源。

国内地学专业网络公开课只有7门,地质学的基础课程几乎没有,其原因一是国内公开课起步较国外晚;二是国内公开课资金来源以教育部资助为主,经费有限,入选课程以项目方式管理,入选门槛较高;三是国内公开课宣传力度不够,公开课的前提是主讲人愿意将自己的课程在网上公开。

据调查,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除了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外,学校自己也录制了部分课程视频资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录制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路线视频资料,但这些视频资料目前还没有在校园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拥有中国最具实力的地质教育资源,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外籍院士5人,大学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就有17个学院(课部),设了60个本科专业,“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中国地质大学是国家地质学理科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体系,但该网络教育体系并不对外开放。

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寻求多种模式进行公开课的推广。复旦大学与网易合作推出本校的公开课。北京大学则自建公开课,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几年前就专门成立一个多媒体室,制作本校的视频资源,图书馆配备了视频制作设备和专职人员,但自建视频资源只在图书馆的校园网内,不对外开放。

中国地质图书馆可借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制作模式,利用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学资源,作为大学的合作方联合制作优秀地学课程,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地质大学、更多的人吸取其教学精华和优秀的教学成果。

科普类资源。科普类资源面向所有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员或青少年群体。

科普类资源可以根据用户类型和热点问题分成多个模块,如地球的演化、古生物、海洋、灾害、地质公园等。

科普类资源的采集可以通过采购或网络开放获取。在目前采购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重点放在收集开放资源上。国内做地质科普的有众多博物馆和科普馆,中国地质图书馆是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科普基地,但目前还缺少一个比较全面的视频科普栏目,通过本科普视频平台,可以将地学知识以更直观、生动、精彩的方式传播给用户。

3.2.3管理机制

树立资源公开的理念。免费、传播、共享与回报社会是公开课传递的教育理念。地质图书馆建设一个开放的地学视频资源,将学术研究、地学精品课程、地学基础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大胆和共享,不但可以传播地学知识、普及地学文化,还可以扩大演讲人或主讲人的个人声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地质图书馆,增强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地质图书馆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制定相关制度。视频资源的建设涉及到与外单位和个人的合作、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权限的界定、视频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等。完善的制度保障是视频资源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组建专职队伍。组建一个有地学专业背景的团队,负责采集和制作视频资源。优秀的团队建设是高质量视频资源的保障。

3.2.4资金来源

开放课程运动提倡开放共享的非商业化理念,但制作、维护资源本身需要资金的支持。麻省理工学院每年用于公开课的费用是350万美元,推出一门视频课需要2-3万美元。国内精品课项目每门课的投入是15-20万元人民币。由于教育部投入有限,国内很多学校采用与第三方合作或学校自行投入的方式建设视频课程。对中国地质图书馆来说,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寻求外单位和个人合作,并借鉴国外的运行模式,压缩制作成本,是一个可行的视频课程建设方案。

3.2.5知识产权

图书馆要遵循国内外对公开课知识产权的协议和相关规定。国外公开课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国内公开课遵循国家现行著作权法、并以协议形式明确视频建设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视频演讲人以自愿共享为基本原则,图书馆负责本馆视频资源产权保护和运营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资源的合法制作和使用。

3.2.6平台建设

中国地质图书馆目前在建的多媒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作为地学视频资源的平台。该平台可以按照视频资源的种类需求设定模块,后的资源用户可以在线观看或下载,图书馆可以通过ip地址等来设置用户使用资源的权限,包括在线使用或下载权限等。

3.2.7面临的问题

中国地质图书馆视频资源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其次是要寻求合作方共同进行地学公开课的建设。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3

【关键词】高职;《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环境生态学》是高职院校中环境类的专业课程,它的专业通常涉及面相当广,在应用上与生物学原理及系统的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这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国家近年来推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加强《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首先必须要明确其专业性目标。

1从社会实践确立

《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高职《环境生态学》网站建设过程中,着重让学生在生物学科,化学,物理的基础上了解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了解环境监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教师在网站建设时,应该有意识的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市场上环境保护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其岗位所需的技能。这样在建设《环境生态学》这一网站时就具备了社会需求的导向性。从社会的实际需求中重新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社会环境保护行业中具体岗位的需求作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要依据。高职《环境生态学》的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时,还需要明确网站建设的专业性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出网站建设的目标,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及环境规划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就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事业单位更深层次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项目的参与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同时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且把课堂知识理论的讲解转变为实际操作的吸收。这是高职院校《环境生态学》网站建设的重要目标。换言之,根据市场的调研,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保护行业具体岗位的职能需求,确定高职《环境生态学》网站建设的目标。只有具体明确的网站建设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网站建设。

2根据专业目标改革网站建设,注重实践操作性的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环境生态学的特殊性要求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时,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网站的学习,牢固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充分的了解并将其应用自若。然而学生生活环境大多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了解有限,严重的影响学生在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上的理解。那么,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在网站建设时,必须充分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首先,环境生态学涉及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它包含着全球的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及其全球的生态平衡及修复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实际环境生态情况相结合,比如教师在网站建设中涉及有关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时,就应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具体分析环境问题。这样学生在网站学习时就能更加的接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与实际项目结合时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应用。然后,教师在网站内容上可以适时地将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研究的科研结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就能及时的了解国内外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动态。这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态修复问题时能够有效的抓住重点并且加以理解甚至是应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点,校企结合,加强网站建设。例如在学生开始学习《环境生态学》这一课程时,就让学生开始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项目上接触和联系,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的实践操作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技能,而这就需要在网站建设中将这些环节模拟出来,学生在参与之前就能对其有一个更好地认识。在所建设的网站中,通过与企业的项目案例联系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全面学习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做理论上的准备;从而获取职业技能的资格证书,这是对于知识基础的复习和加强,同时也能够增加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认可度;通过定岗实习加强岗位职能的深刻认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深入了解和适应环境保护行业的工作状态。

3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创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环境生态学》,从以上网站建设的创新,可以看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坚持从学生本身的实际操作出发,除了在教学内上的改革以外还需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打造环境生态学的高效课堂。高职环境生态学想要创建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突破,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所建设的网站中设置案例,结合环境保护中的实际案例进行知识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实际训练法进行环境生态学的教学,适时地安排教学实习,实际的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高职的环境生态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改革和创新,在环境生态学中充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造精品课程的首要技术应用。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同时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传播的特性创建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扩充教学特色模块和分享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存有疑问的知识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回顾,并且做到自行测验和自主评价这可以成为环境生态学教学考核的另一个方式。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及辅导和答疑,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学生在线交流等。最主要的是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打造高效课堂。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高职院校中打造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实践条件、一流教学资源的有特色的示范课程。就需要在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切实注重以上工作的开展,才能提高网站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状况的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许标,童卫涛,吴春芳,吴志敏.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共享的思考与实践———以高职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49~51.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4

关键词:近代;护理教育;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湘雅护士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76-05

中国西医护理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调整和繁荣振兴等几个阶段。1887年,美国基督教护士麦克奇尼在上海成立了护士训练班,标志着西医护理教育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并由此开始进入了最初的萌芽期。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西医护理亦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由最初的萌芽阶段进入到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护理教育领域出现了两所具有时代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的护士学校,分别为北京的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和湖南长沙的湘雅护士学校。两所学校创办的西医护理教育成就显著,各有千秋,不仅引领、推动着近代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对当今中国的护理教育亦能提供若干思考与借鉴。

历史沿革——北协和、南湘雅

(一)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迅猛地冲击着中华文明。西医作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一种途径被迅速地推广,许多医学传教士和医生纷纷来到中国开设教堂,借医传教或设立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到20世纪初期,以英美为主要力量的西医医院大量建立起来,由此催生了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20世纪初期也是我国近代教育体制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被引入,涌现出了大量的西医学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旧译为罗氏基金会)经过对中国先后三次的考察后选址北京,决定在中国创办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医学院校。1921年,协和医学院举行落成典礼。这所学校以办世界一流医学院校为理念,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为办学宗旨,将美国当时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办学经验移植到中国,采用严苛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在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医学院还高瞻远瞩地创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护士学校“成立于一九二零年(民国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专以培植女护士为主旨,会在中华护士会美国纽约大学登记,并经教育部立案,为我国之第一护士学校”。①护校无论在人员选拔还是教育教学方面,均参照美国护理教育的模式,进行高淘汰率的精英式培养,并在纽约州注册。从学校创办至1952年停止招生,经历了1943年的被迫迁址、1948年的艰难复校。协和护校在跌宕起伏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秉承“勤、慎、警、护”的校训,坚持为中国培养了聂毓禅、王琇瑛、黎秀芳、陈淑坚等一批高素质的护理精英,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可当之无愧地称为近代中国护理教育之翘楚。

(二)湘雅护士学校

湘雅护士学校的前身是雅礼护病学校。1911年11月,一所以传承南丁格尔精神为己任的专门培养看护者的学校——雅礼护病学校在雅礼医院的怀抱中应运而生。时任雅礼医院护士的美国高级护士盖仪贞(也译作妮娜·盖治)女士应聘为首任校长兼教务长。这是湖南省最早的护士学校,分为男护病学校和女护病学校。在雅礼医院院长胡美、医学教育家颜福庆的多方努力之下,1913年7月,美国雅礼会与湖南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办医学事业的协议,“湘雅”医学品牌从此建立,包括当时的雅礼医院、雅礼护病学校及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三个机构。当年秋季,护病学校开学。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雅礼护病学校则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

湘雅医学教育同样秉承美国教育模式,招生标准高,教学管理严格,淘汰率高。经过数年的发展,其水平已能与当时的协和医院相比肩。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非基督教运动愈演愈烈,1926年12月,盖仪贞女士辞职回国。1935年7月,湘雅护士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8年,受抗战影响,湘雅护士学校迁往湘雅医学院沅陵分院。1939年1月正式复课,并于同年9月正式对外招生,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复员长沙,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接管。

湘雅护士学校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和发展,一路亦是风雨飘摇,但是它始终秉承南丁格尔精神,遵循“勤、诚、谨、毅”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依然没有放低培养标准,坚持精英式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护理人才,成为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两所学校护理教育之比较

(一)生源

两校在招收学生方面均采取“重质量而不重数量”的原则,这固然与当时中国社会风气未开、生源有限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培养护理界的精英人才。

协和护校在招生时,十分注重学员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开设预科教育。其具体招生要求为:“凡愿入甲种肄业者,须由旧制中学毕业,或三三制高级中学肄业二年,始得与考,各生必须能读英文教科书,直接听讲,并能用英文达意者为合格。应考各生,年龄须18岁而独身者,投考前须呈验体格证书,及品行证书。凡愿入乙种肄业者,须三三制高级中学毕业,有考入燕京大学一年级之程度,并须于60学分内有42学分为必修课,12学分为选修课。”②从192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至1952年协和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共有28个班毕业,263名学生,其中第一班毕业生仅1名,平均每班毕业生9名。

雅礼护病学校建校时兼收男女学生。学校规定:“凡报考者须肄业中学二年,入学考试各科成绩均须及格,并征得家长同意。1911年前来应考者有60名,学校从中录取了12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5人”。③1927年,护校开始专招收女生且仅限秋季招生。1935年在全国范围录取29人。到1937年,湘雅护校拥有在校生87人。1939年9月,在沅陵分院继续开办湘雅护士学校,并正式对外招生。抗日战争期间,湘雅护理教育从未间断。自开办起到1938年,27年间共毕业226人,年均不到10人,淘汰率达90%。1938年因抗日战争迁往沅陵后,在艰难困苦中连续招生7届,共培养护士90余人。

(二)修业年限

两校的修业年限有所不同,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护理教育是本科高等教育,毕业后颁发学士学位;而湘雅护士学校则不属于本科教育。

协和护士学校的修业年限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湘雅护士学校在创办之初修业年限为四年,1935年7月,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后,学制改为二年半,从1948年开始,修业年限为三年半。

(三)课程设置

两校的课程设置在近代中国护理教育中是比较完善和规范的,从基础到专业,从理科到人文,均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

协和护校的理论课程分为护理预科必修课程和本科课程。护理预科必修课程包括:中文、英文、生物学、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本科的理论课分为五组:生物自然科学组、社会科学组、医学科学组、护理学及护理技术组、语言学组。

湘雅护校的课程设置(以1926年为例)包括解剖学、生物学、化学、应用护理、药物学、营养学、儿童疾病、眼耳鼻喉病、产科护理(女)、生殖泌尿护理(男)、内科疾病、外科疾病、护士伦理学、护理基础历史、野外护理与问题之专题讲座及讨论、英语等。与一般女子职业学校不同,湘雅护校除专业教学之外,还较注意“其他教育性、常识性、团体性之学科”,其目的是“力求所造就之人才,能适应时代之普通需要”。为此,学校除注意基本课程外,“尽量扩充体育设施及课外读物,提倡一切课余活动。凡地方或政府主办之演讲论文及球术运动等类竞赛,靡不参加,且叠获冠首”。因此,护校学生之爱好活动,“亦如其他普通中学然”。不过,护校学生也并未因此放松学业,虽然他们“实习之工作紧张,课堂之作业繁冗。然精读博览之风,蔚然成习”。④

(四)教学方法

两校均采用英文教学。协和护校从开办之初即明确要用英文教学,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医学知识,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护校的学生上课极少用到教科书,全部课程基本上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书。学生须以英文答卷,所有教材、参考书、资料及病历化验单等都使用英文。协和护校以这样的教学方式督促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国外同等学校学生的水平。而在湘雅护校采用的则是由外籍教员首创的英语直接教学法。

两校在教学方法上重点突出了实践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两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按程度编班教学、小班制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五)临床实习

两校均非常注重学生的临床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机会,同时制定了严明的实习纪律。在协和护校,根据学校规定的各科实习的周数和时数,各科护士长为护校学生安排实习病房,规定实习内容和时间,并指派有经验的护士辅导每个学生。实习期间,教师还为学生安排多种临床教学活动,如教学巡诊、读书报告、个案讨论等。“临床实习时,辅导老师都有手册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有差错事故处理甚严,像打错针、发错药等要延期3~6个月毕业”。⑤在这种严谨的训练环境里,学生在工作中都十分谨慎,严格遵守制度,极少有发生事故延期毕业的现象。

在湘雅护校,学生先学习主要课程,且须各科成绩均合格,并举行“加冠典礼”后才能参与实习。实习期限,“护士班须满足二十二个月。实习期内,凡请假或因其他事故而缺席之日数,均须延长时间以补足之”。⑥

(六)师资力量

两校亦非常重视护理教学的师资力量,师资中大部分是外籍教员。在协和护校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医学院的教授。协和护校校长美国人沃安娜曾列出一个她所信赖的美国护士学校清单,从这些学校中挑选毕业生来协助她的工作,以达成教学目标。随着协和护校规模的扩大,中国接受护理培训的优秀护士也被吸纳进护校从事教学。

湘雅护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外籍教师,在初期办学时占大多数;二是中国籍教师。这些教师的任命均由董事会联合决定。后期中国籍教师开始呈上升趋势,多为优秀的本校毕业生。1921年,共有专职教职员5名,教师基本都是护理专业人员,其中3人为高级护士。专职人员中有外籍教职员3人,中国教职员2人。此外,还有7名毕业生分别担任护士督导以及病房、手术室和诊疗室的护士长等职务。由于护校附属于湘雅医学院,当师资不足时可由湘雅医学院教师兼任,再加之初期的护校规模较小,因此师资方面的问题不是太大。

思考与启示

(一)精英教育理念

两校无论是在相对稳定的时期还是在战乱年代,都坚持小班招生、高淘汰率、培养护理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理念。

协和护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班学生招生人数都做了限制,入学招生时最少仅为3名,最多也只有20余名。据不完全统计,协和护士学校的毕业生中,曾担任过医院副院长、护理系主任、护校校长、护理部主任的约占27%;担任过科护士长或护校教员的约占18%;担任过各级卫生机关、保健组织领导职务者约占7%。她们中有许多人在1949年前后分别在“中国护士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大城市护理分会担任负责人,可谓精英荟萃,以致留下“言护理,必言协和”这真切并无可非议的说法。

湘雅护校的护理教育不仅在湖南,甚至在整个中国,都起到了一种示范与导向的作用。在以湘雅护校为主要力量的努力下,“护理服务从仆人提升到有尊严高贵的地位”,同时,其“在妇女护理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传教士和教会培训的护士是创建中国护理专业的关键人物”。在所有的护理培训课程中,只有湘雅护校的培训课程“可以颁发比证书更高的学位”。因此,可以说湖南乃至中国护理事业之能有今天的发展,其中实在有湘雅护校一班人不可抹煞的功劳。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精英人才引领学科发展的真理。精英教育体现在两方面——数量和质量。时至今日,协和护理教育还在努力秉承这一传统,每年招收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60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规模高等教育模式。而全国大部分护理院校均加入到了“扩招”的大军之中,有的学校甚至每年招生过千人。在迅速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是否看到了自身教育水平的薄弱?是否还能够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如果只是看到眼前需求,而不能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走势,则必定违背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数量可观,但将不会再是护理领域的精英,而只能是泛泛平庸之辈。

精英教育更体现在质量上,意味着不能忽视对高学历护士的培养。近三十年虽然高等护理教育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但社会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有所偏颇,也有许多质疑之声,认为根本无培养高学历护士之必要,护士只需练好基本功即可。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经验的护士,才能引领整个学科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否则护士只能沦为诸如“医生的腿”之类的低级劳动力。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从历史中反思,才能让现在的护理人员乃至全社会的人逐渐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有所改观。

(二)重视学生德育

两所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从各自的校训中窥见一斑。协和护校的校训是“勤、慎、警、护”,即勤劳、谨小慎微、慎独精神、机警、爱护。不仅要求学生技术上娴熟完美,还要求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湘雅护校的校训是“勤、诚、谨、毅”,“勤”就是“勤事”,尽心尽力于职事,不偷懒,这是对护士职业品质的要求;“诚”就是“真诚”,诚心诚意对待周围的人,不虚假,这是对护士做人品质的要求;“谨”就是“谨慎、严谨”,做事严格遵守科学规程,不随意,这是对护士专业品质的要求;“毅”就是“坚毅”,坚定持久,吃苦耐劳,不畏难,这是对护士性格品质的要求。

在这样的校风、学风中熏陶出来的学生不能不是德才兼备的,学校在讲授护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患者。诚然,在当时教会教育主导护理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会带有宗教意识灌输的痕迹,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在培养人真、善、美的层面的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思现在的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许做得更多的是“言传”,而不是“身教”,加之奖惩力度不够,以致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作为未来从事救死扶伤事业的人群,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规范言行的形成是比之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引起重视的。因此,还是要从历史中借鉴,学习当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三)重视临床实践

两校均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同时对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亦十分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是护理教育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尤其是对高等护理教育。自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已暴露多年,对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偏低,认为高学历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又过于僵硬。基于此,近年来,全国许多高等护理院校陆续开展了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让学生能“早临床、多临床”,既能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又能锻炼批判性思维,为适应临床工作做好过渡。但需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设置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比例,使之能够与其他层次护理教育相区别,这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此外,还需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带教教师的培训,加强学校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共同制定教学任务与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工作、学习技能、感悟职业精神,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人性化关怀。

(四)重视英语学习

近代中国的医学知识主要是由西方传入的,加之当时中国的编译事业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受到学校性质的影响,所以近代护理教育多由教会开办。基于此,护校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护校逐渐有中国教师加入,并开始以中文授课,但英语授课仍是主要形式。英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增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现代护理教育仍旧以美欧为翘楚,要保持与国际水平接轨,必须掌握好英语这门工具语言,必须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外语学习和锻炼,尤其是对涉外护理专业而言尤为重要。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开辟英语实习基地,聘请外籍教师,使用外籍教材,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让“涉外”徒有虚名;对在职护士而言,同样应加强英语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应对越来越国际化的病人来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了解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地对自身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

(五)重视人文修养

在两所护校的课程设置中均有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协和护校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湘雅护校的“护士伦理学”、“护理基础历史”等。实际上,近代中国护理教育虽然不能达到各校课程设置的统一,但许多学校均开设了数目不等的人文课程,特别是对护理历史的学习,意图让学生在前辈的事迹中感悟护理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当代我国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经过几十年调整,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已经意识到“护理”绝不是单纯的理科分支,而是融合了社会学、人口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性技术服务,还要在沟通中为患者提供医生所不能给与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多元化知识的积累。因此,护理教育要继续加大人文社科知识的比例和内容,特别是对护理历史的学习要重新拾起。这既是一门专业学科的基础,更能够使学生从中外护理前辈的身上、从护理发展的坎坷经历中重新认识护理专业,正确对待护理工作,树立健康的职业信念和信心。

注释:

①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简章》,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30年出版,第25页

②赵雁,王云峰,张京煜,等:《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教育的文化内涵》,《中华护理教育》2011年第六期,第46-49页

③刘笑春,李俊杰:《湘雅春秋八十年》,中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④⑥王泰元:《护校复员三年之情况略》,《国立湘雅医学院三十四周年纪念(院庆特刊)》1948年第12期

⑤刘燕萍:《解放前的协和护校》,《当代护士》1997年第3期,第27页

参考文献:

[1]胡燕.中国护理教育史[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25.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5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59-03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医学术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于《人体解剖组织学》。因此,《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走进护理大门的“入场券”。护理专业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过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正确、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开展健康教育,努力增进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基础课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教师按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是一所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护理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为后续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于2009年着手准备申报《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4月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计划

1.1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课程建设小组成员以从事《人体解剖组织学》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邀请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和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加盟,使成员结构能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1.2开展社会调研

用“文献检索法”了解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召开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座谈会,倾听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与护理工作需要的解剖组织学知识与技能,为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1.3制定课程建设目标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确立以下目标。①课程定位: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形成定位正确、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②教学内容:开发具很强针对性与适用性的校本教材;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④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⑤教学效果评价: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形成能正确评价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试题库。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组织新教师上岗培训,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等内容,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新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授课;对新教师实行指导老师制,由指导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2.2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全校性示范教学公开课,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尤其是为青年教师的授课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3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标准,解决教栩中的疑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发挥相互交流、扬长避短作用;配合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的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加强教师平时备课环节的管理。

2.4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为教师参加各种对口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学知识和各类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拓展了现代医学的功能。当代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促进健康、防治疾病、进行康复和保健指导的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均要求护生必须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此确定教材的编写思路,使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临床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编写时体现以下原则。①严格执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合理编排本课程内容:②构建“必需、够用、实用”的知识体系,呈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4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努力体现“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精神。

4.1课程内容的调整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精简、优化。删减与现代护理应用技术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精简各组织器官的光镜下结构,精简与后续课程、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如人体胚胎早期发育内容划归《母婴护理》;精选、优化与临床护理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2坚持量体裁衣

课程内容力求注重基础、降低难度、反映前沿,交叉组合,将教学重点安排在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用得上的内容方面,如骨性标志活体定位、肌性标志活体定位、肌内注射部位、常用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的静脉及其临床应用等,使课程内容贴近护理工作岗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3培养自学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并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4.4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重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均有明确的技能要求。

4.5培养学习情感

在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情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等方面亦作相应的要求。

4.6关注学习过程

将《人体解剖组织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积极参加实践,亲自体验活体触摸定位,以期形成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4.7体现历史、发展的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适当反映本课程的历史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应用价值等内容,体现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对《人体解剖组织学》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均作具体要求,安排“《人体解剖组织学》发展简史选讲”、“现代护理技术应用解剖”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本课程文化熏陶的同时领会科学知识的价值、以此提高综合素养。

5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1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教学组织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标本、模型等辨认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解剖组织的基本知识;从护理工作任务入手,熟悉护理工作的解剖要点:利用情境模拟、课外活动、实验室开放等手段进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局部解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护理岗位群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任务教学、课堂情境模拟、讨论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全面认识护理工作过程的同时,提升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①学导式教学法:选定部分易学章节,要求学生自学、自制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讲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提炼和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②模拟训练教学法;主要用于实验课教学,如讲解锁骨下静脉时,先由老师讲解该静脉的组成、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而后由学生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演习,最后再要求学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③pBL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课教学,如讲解股三角结构,首先提出怎样进行股动脉穿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穿刺点和穿刺层次结构,然后根据学生的叙述导入股三角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学时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购置形象直观的教学挂图,添置先进的实验设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5.4校园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评估系统、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万方数据库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查阅资料提供帮助。依托学校信息中心将相关教学内容上网,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6.1构建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

建立8个功能不同的实验室。组织胚胎切片标本实验室2个,添置各类组织切片标本、光学显微镜;胚胎大体标本1个,内有各类胚胎大体标本;标本陈列室2个,内放置精美的实物标本,标本旁有图解,为学生观察实物提供方便,提高观察实效:系统解剖实验室3个,内有按系统添置的相关模型、图谱和尸体标本,模型和尸体标本摆放于展台,给学生提供人体结构三维立体概念,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各器官标本。

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坚持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制度,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日、巡回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6.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教研室经常会同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走访,听取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遵循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应用,而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通过提问、作业、讨论、实验报告、标本观察、活体定位、书面考核等形式,从学习态度、感知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位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人体解剖组织学》试题库,为教务部门实施教考分离提供资料: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把课程内容、教案等搬到网上,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切实推进了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在《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尚需不断更新;在仿真教学环境建设、筹建模拟操作网络教学系统方面尚须不断完善:并要积极收集尸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作者:谭鸿等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3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概念;建设;评审指标

一、概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教学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应该是“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学,不同时提高教师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课受益面积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精品课程的衡量标准

精品课程虽然分层次,多样化,但不意味着不要标准。既然是精品课程,必须要有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的精品课程就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一门高水平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是适合其高水平重点大学教学需要的高标准,若将之机械地搬到一般大学或高职高专,很难称其为“精品课程”。反之也如此,一个高水平师生群体使用的教材,挪到其它水平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可能会失去了精品的示范指导性和适用性。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博士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重视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1.教学队伍20分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8分)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4分)

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8分)

2.教学内容22分

1)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10分)

2)教学内容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6分)

3)实践教学:设计出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6分)

3.教学条件20分

1)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的需要。(8分)

2)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教学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高水平的实验并选用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6分)

3)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编、制作了系统软件资源。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6分)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

4.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10分)

2)教学手段:充分、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8分)

5.教学效果20分

1)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证明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6分)

2)学生评教: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6分)

3)录像资料评审:仪态端正、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8分)

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人员保证、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支持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将建立“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政策、规定、标准、通知等信息,并接受网上申请,开展网上评审、网上公开精品课程等工作。

1.申报方式

1)申报条件。国家精品课程原则上应是本科、高职高专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同时,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还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

2)申报步骤。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公文内容应包括申请学校名称、课程名称、授课对象、主讲教师姓名等,不再附申请表格和说明材料。另由申报课程所在学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通过“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直接提交课程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以及课程上网的网址等。教育部不直接受理高等学校提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申请。

3)申报时间及受理机构。国家精品课程自2003年起,连续评审5年,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截止日期为当年的9月15日。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受理机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评审方式

教育部将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评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料、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30天。情况特殊的也可以委托专家到校观场复审。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由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3.运行管理

1)课程上网。由有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上网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确因技术原因需要中断的,必须在“中国高教精品课程网站”中注明原因。所在学校和课程人员应及时排除问题,尽快恢复上网课程的正常运行。

2)年度检查。国家精品课程每年检查一次,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在网上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到校检查。检查不合格的课程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停拨维护升级费,但保留其两年申报复查的资格。复查合格的恢复“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但不补拨维护升级费。被取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不能重新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4,知识产权管理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5.经费支持

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支持经费包括建设补助费和维护升级费。建设补助费在评审结果公布后3个月内拨付,维护升级在年度检查通过后拨付。教育部根据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多少和维护、升级情况适度调整支持额度。

五、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在于造就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2.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又不能单纯关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套)书或一本(套)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学中存在的“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一本教材统治高校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特别应该加强大学生对原著的学习,因为教材是编者对原著的归纳,不同的编者归纳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但由于教材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而不为人知。学生直接接触原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比如,精品课程建设中要不要照顾西部地区?实施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专家学者对此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4.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国际化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向世界先进国家看齐,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有条件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

5.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在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

质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贯主题,也为各高等学校所重视。比如,教育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在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从编写出版质量看,总体上体现了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广大高校所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考虑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精益求精。要进一步加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宣传力度和使用范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6.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科研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一方面,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人课程教学。比如,著名科学家黄昆先生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是,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具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

7.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教学规范,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家学者认为,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比精品课程建设或者某某工程建设还重要。因为精品课程建设、某某工程建设,只是表明做了什么事情,是治标不是治本。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高等学校、政府

都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这就能够杜绝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设事,杜绝政策的不稳定和长官意志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损害。

8.处理好几个关系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8

关键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内容分析;调查

本项研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国内高校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教学功能与应用现状,目的是尝试从师生需求的角度对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教学适用性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内容分析及高校师生对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使用与期望调查。

本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一、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教学功能与应用方式特点

1.以提供教学资源为主,缺乏学习支持工具

研究结果表明,90%以上的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包括:“教师简介”、“课程概况”、“教学大纲”、“单元练习”、“授课录像”、“参考文献”和“资源下载”。70%以上的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包括:“授课ppt”、“教学图片”、“链接资源”、“扩展知识”和“练习反馈”,这些基本上都是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而生物学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缺乏“聊天室”、“视频会议”和“学习记录与追踪”、“虚拟实验”、“资源上传”、“电子笔记本”、“日历”、“网站地图”、“FaQ”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学习工具。从网上资源的主要教学功能来看,“教学资源”最高(71.4%),其次为“教学设计”(50.3%),“交流工具”和“学习工具”较低(20.0%、18.3%)。多数学生(63.3%)认为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对学习的支持主要是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只有少数学生(28.7%和16.0%)认为课程网上资源还提供了很多交流工具与学习工具。

2.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

调查中我们发现,生物学精品课程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资源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讲解和演示,如流媒体视频、文本、图片、Flas、ppt演示文稿等,而且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和知识点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除了大量的文字阅读材料外,“授课录像”占94.1%,“授课ppt”和“教学图片”各占88.2%,“实例与演示”占64.7%,“电子教材”占58.8%,“教学视频”占47.1%,“教学动画”占35.3%。而能体现网上答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网上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些功能模块较少,其中“学习指南”、“讨论协作”、“在线测试”、“主题探究”、“答疑辅导”等的比例都在40.0%以下,“虚拟实验”只有5.9%,“视频会议”和“学习记录与追踪”为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0.0%的学生认为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提供了多种学习活动支持。“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不足从课程的类型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类型的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教学功能区别不大,但“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相比其他两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明显不足。统计数据显示:实践(验)类课程网上资源具有的功能模块总量排在最后三位;“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分析项目总数比例最低(31.6%);“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全部不具有的功能模块数量最多(21个);“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在教学设计、交流工具和学习工具方面相差其他两类课程也较多。在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中师生也普遍感觉目前的“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教学功能不及其他两类。

3.主要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多数教师知晓并经常使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使用的主要方式为:课堂教学前用于信息、帮助备课、制作课件、观摩教学等:课堂教学中如果网络条件许可,部分借助课程网站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后,教师主要通过课程网站上传授课ppt、布置作业、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组织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答疑辅导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诸多条件的限制,通过网络组织的协作、交流、答疑等网络教学活动并不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网上资源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授课ppt”、“授课录像”“教学图片”、“教学动画”、“教学视频”、“单元练习”、“练习反馈”等。

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4.0%)每星期平均使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2小时。学生使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一般是在课外时间由自己安排(42.7%),有达34.7%的学生平时基本不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学生浏览最多的网上内容知识为基本理论(49-3%)和前沿动态(48.7%);学生使用最多的网上教学资源为“授课ppt”(51.3%);学生进行最多的网上学习交互活动为“答疑辅导”(35.3%)。

由以上推论,我国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主要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辅助,处于较低的――补充层次的网络教育应用水平。师生主要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教学参考、补充与辅助资料。师生在课程网站上进行的学习交互活动主要为在线答疑与讨论,但开展的较少。相比教师,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时间较少。

二、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不能适应师生需求和期望的主要问题

1.缺少学习支持的功能模块

调查中师生都认为较重要的“教学公告”(重要度为3.72)、“学习指南”(重要度为3.66)、“答疑辅导”(重要度为3.64)、“站内搜索”(重要度为3.64)等有关学习支持的功能模块,在受调查课程网站的出现频率分别只有29.4%、35.3%、29.4%和23.5%,明显偏低,与师生的需求和期望不符。

2.缺少直观、形象的“动”态资源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宜于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去表现。教学中把生命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及各种生命活动过程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除大量的文本资源以外主要是“教学图片”和“授课ppt”(均占88.2%),而动画、视频类的资源偏少:“教学视频”(47.1%)、“教学动画”(35.3%)。在访谈和问卷中师生都期望增加更多的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增加课程网站的动态元素,让网站“动”起来。

3.缺少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

生物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也只有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才能得以培养。但目前生物学

精品课程的网上实验资源偏少,而且往往都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搬至网上,缺乏主题研究、开放性的实验资源。本研究中,被师生充分关注的“虚拟实验”资源只有5.9%的生物学精品课程,具有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求。

4.缺少适用的网上教学资源

在分析调查结果时发现师生对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的评价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是基本满意,如调查数据显示,有63.3%的学生认为生物学精品课程“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分别有21.3%和40.7%的学生认为课程的网上学习资源“很丰富”和“较丰富”。另一种是不满意,如访谈中甚至有教师认为“资源丰富度严重不足”。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如果仅从网上教学资源内容数量和种类上去评价,师生基本上都是满意的,但如果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适用性来重新评价,师生又觉得真正适合师生需要的资源仍不丰富。因为大量的网上资源是“书本搬家”、“人有我有”的低水平重复;资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是以“教”为主的知识传递型课件;资源的开发思路仍然是知识信息的呈现,内容和形式缺乏交互性等等。

5.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

调查中教师认为现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内容多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指导,缺乏对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启发。调查中许多学生也认为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应该有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内容,希望多一些最新的、有趣的、和生活实际联系较多的知识内容。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6.对网上教学活动支持不够

网络教学活动往往通过课程网站的互动功能模块来实现,在调查中了解到,教师普遍认为精品课程的网上“答疑辅导”、“虚拟实验”、“在线测试”、“BBS”和“讨论协作”等功能模块很重要,需要加强。在功能模块重要性的学生问卷调查中,“答疑辅导”(3.64%)、“虚拟实验”(3.51%)、“在线测试”(3.51%)的重要性排序位于中间。有近一半的学生(46.7%)认为生物学精品课程对网上学习活动的支持“一般”。教师普遍感到现有的生物学精品课程缺乏网上自动答疑系统和协作学习平台的支持,或无法使用外校生物学精品课程提供的此类功能,从而限制了网络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7.课程的开放性、易用性不够

师生反映他们通过网络访问的一些生物学精品课程不能登录或是部分网上教学功能不能使用、部分资源不能下载,希望进一步改进以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同时,有许多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学校的上网条件不是太好而且收费,不便长时间利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学习,希望课程的一些网上资源能提供mp3、mp4格式的文件,以方便下载到便携存储设备离线播放、观看。

三、基于现状的分析给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启示

1.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设计

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多数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讲解和演示,缺乏对知识学习指导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网上学习活动的设计,网上教学、网上学习功能不强,对学生的学习支持不够。高校生物学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根据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增加和办好网上的“学习指南”、“答疑辅导”、“站内搜索”等学习支持模块,设计强大的网上教学与网上学习功能。对于目前往往是百人课堂的高校生物学基础课教学来说,建议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可利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设计、组织一些如阅读辅助在线材料、参与在线测试或问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网上小组讨论、写专题调研报告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网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学习。

2.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开发

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缺乏生物学实验资源,缺乏更多直观、形象的“动”态资源,不能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的学科教学特点。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生物学教学一向重视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在教学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生物学实验资源的开发,重视“实践(验)课”类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同时开发更多图片、动画、视频格式的生物学教学资源,满足生物学教学的实际需求。建议加强研制、开发能突破教学时空限制的生物学网上虚拟实验资源,并鼓励教师适当地将其用于真实实验前的预习、实验后的复习,或者代替部分无法进行的操作实验,以弥补目前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学经费紧张、实验学时少、实验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

本次调查分析还了解到,现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内容多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启发。大学本科教学更不同于中学教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生物学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要有研究深度,要能反映国际上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成就。建议增加和办好前沿动态、科研指导、开放实验、专题探究、教师研究领域、教师研究成果、研究方法、选题指南、热点研究综述、文献索引、文献推荐、前沿动态、小论文、科学专题、学生优秀实验设计等网上资源模块。同时,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素养。建议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上增设趣味轶事、发明故事、自然与人生、科学与人生、第二课堂、科学大师、生活中的生物学等轻松活泼却又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栏目模块,同时经常利用网上资源的论坛组织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生物学专题讨论或小竞赛活动。

3.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管理

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网上资源的后期维护与更新不够。网上资源的共享性不好是本次调查中师生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另外,调研中教师也反映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定期维护、后期开发的工作量很大,学校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不够,教师普遍不愿花太多时间投入。

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参加完评审就不再维护、更新、变化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后期维护与更新是实现精品课程长期开放与共享、更好地满足师生需求的根本保证。维护和更新需要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也需要参与精品课程

建设与使用的师生的付出与努力。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首先应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管理制度,在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

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维护和更新包括课程网站的连通性、资源内容更新、功能模块更新、界面设计更新等内容。建议精品课程教师、网站管理者要经常组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增加和更新符合学生需求的相关功能与内容,以体现新的教学安排、新的研究进展、新的功能服务。为保证网上资源后期维护与更新的经常化与制度化,建议国家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网站的连通性,还应该包括网上资源内容的更新。

4.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应用

目前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应用定位于支持高校生物学教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模式,但其中网络教学活动的应用层次偏低。在应用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开展网络教学的意识、没有在线答疑系统和协作学习平台的支持或不太熟悉相关功能的使用,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上网的条件和时间,缺乏适用的教学资源。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加强生物学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为网络教学活动提供丰富、适用的资源和平台支持: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建议对目前许多网上教学条件不好,没有建起本校生物学精品课程,首先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和学生合理、充分地应用好现有的外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提高网上资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条件较好、已建有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学校,要以一定的机制和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9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教育;现状;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当前的护理教育很多学校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但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人性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护理人文教育也应该成为现代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本课题研究团队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了解该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针对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4年4-5月随机抽取该校护理系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共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人,女生660人,年龄19~23岁。其中2010级和2011级各200人,2012级300人。

1.2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尔后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展开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率为93.4%。

1.3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①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②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③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经过核实与纠错后输入计算机,建立Foxpro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认为很有必要者占28.9%,有必要者占52.9%;明确表示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者占13.8%,有4.4%的学生不知道要不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清楚。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0.9%)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54.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部分学生(32.7%)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护理职业素养;极少部分学生(3.4%)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无任何作用。调查发现,本科护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公共选修课和图书资源,有少部分学生(33.9%)认为参加校内各种活动也能获得所需人文知识,有17.1%的学生认为医院见习和社区护理实践等途径也能获得人文知识,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人文课程学习获得所需人文知识,这反映了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不理想。

2.2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提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等概念时,21.5%的护生表示“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绝大部分(占76.8%)护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有1.7%的护生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些概念”。对人文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护生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知识的掌握分别为69.7%、49.5%和42.3%,可能与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以及中学阶段所学有关;而法律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分别只占23.4%和12.6%,说明学校对护生伦理法规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待加强。

2.3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不高,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人文课程数目太少、设置不合理;另外有47.7%的护生认为学校“缺乏优秀的人文教师和学者”,导致已有的人文课程授课质量差,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见表3)。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②人文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尤其是人文课程设置面比较窄、内容单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滞后、手段陈旧,人文课程不固定且随意性较强;③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④缺乏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对人文教育的监管不够;⑤缺乏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2014级本科护生开始,契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力改革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改革措施概述如下。

3.1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重新提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向师生大力宣传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尤其是要让护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护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护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人文讲座、新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社区志愿护理服务等多种途径,创造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管齐下达到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3.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凸显能力”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规律,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贯穿于本科护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上,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增加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如《护患沟通与交流》,增加原有的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的学时,强化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精简和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打破原有的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课、护理专业课这种老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把学生从繁重的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也为人文教育腾出更多的时间。

3.3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学生普遍反映人文课程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低。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后,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导入法、翻转课堂、反思性教学、幕课和微课教学等,重视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3.4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护生未来的护士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本次调查发现,该校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医学和护理学知识缺乏,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严重不足。因此,根据该校师资及人文课程特点,在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由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后,进行《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③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知识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后,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如形体训练课和健美操由体育教师承担。

3.5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护理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三位一体”(即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理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逐渐建立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不再侧重考查知识的记忆力,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3.6创建校园人文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凸显校园文化功能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营造良好的护理人文教育氛围,我们在护理实验楼内摆放南丁格尔塑像、悬挂南丁格尔获奖者生平事迹的人物画像等,通过各种物质载体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达到启迪和醒世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人文讲座、演讲会、辩论赛、画展、每周末下社区开展志愿护理服务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增设了形体训练、健美操等体育教学项目。努力构建富有活力、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提升护生的文化品位,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努力培养出能开展整体护理的合格护士。

随着疾病谱、健康观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护理的人文性越来越重要。高校培养出的本科护士需要掌握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此,各高校都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贾秀英,周红,等.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98-100.

[2]李秋萍,李金平,林毅,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2007,42(11):1034-1037.

基金项目:

江西省2013年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52。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年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51316642。

作者简介:

龙苏兰,女,1982年出生,江西永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精品课程外科护理学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普及强化工业设计职业素质

笔者承担研究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知识产权教育对工科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实证性调查及分析》,以工业设计专业其中的相同年级、不同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经过实验发现在实验对象中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很感兴趣,有学习的需求,这类学生愿意自主、自愿的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但是由于所面对的是一个自己毫无知识基础的学科,显得有些无处着手,除了通过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及道听途说的故事以外,没有其他可靠、科学的途径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造成了对知识产权知识体系存在一知半解、甚至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有兴趣的同学愿意去学习,但是没有一个可靠的平台去学习这门体系庞大的纵跨科技、法律和管理三个领域的学科,而且专业课负担重,作业多,还要积极努力的参加专业类比赛,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确实不容易。为此相同年级的不同班级开设《知识产权法》、《专利申请》两门课程,从原理及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并进而重视知识产权教育。并在笔者主编并教学使用的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新产品开发设计》一书中,单独设立章节讲述相关内容,取得一定效果。

一理工院系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

理工院系作为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一个高素质人才培育部门,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理工院系有他独特的学科优势,以自身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展开知识产权教育,使学生、教师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而在学校、企业、政府的激励机制下进一步取得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更加系统、深奥的理论知识研究体系,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理工院系应当引入知识产权教育。

近两年,通过教学实践,对知识产权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专利机构的帮助成功申请并授权了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书,并得到学校及当地政府的嘉奖,此时,这部分同学就业时就在无形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也不乏有兴趣但是在申请专利过程中遇到困难者,甚至因为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中途放弃的情况。坦白说,这个问题也存在于一些教师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研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往往在专业领域有一些技术和理论突破,然而如何去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突破以及学术性的研究也是老师们所迷惑的,教师在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而这些困惑并非是多大的阻碍,只要得到有效的学习和专业的指导,完全可以得到解决,所以教师的知识产权知识水平也亟待学习和提高。

总之,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多种途径,知识产权教育能够在初步满足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展开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将知识产权教育渗透其中,提高职业素质。在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在教中有所学,受益于知识产权教育。

二理工院系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1)时间不允许

理工科院系的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以外,专业课是占比重最大的、最耗费学生精力和时间的课程。而理工科的专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大量的作业、练习、实践已经使同学们不堪重负,很少有精力、时间再投入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中。

(2)自身不重视

对于知识产权知识学部分同学兴趣一般,可谓一知半解,总觉得可有可无。如果各方面(包括时间、经济、精力等)投入不是很多,或许有些同学还会试试,但是面对一个复杂、体系庞大的学科,一时半会不见效的学科,很多同学都打退堂鼓了,当代大学生习惯了文化快餐,乐于接受快速、简单、易记的知识、文化,而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学习、品位经典的、深奥的文化精髓和知识核心。况且掌握知识产权技能本身难度也比较大,大学生正值花季,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很少有人能够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去研究、学习这项知识内容。

(3)平台不具备

即使学生有兴趣想要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知识,但可能又缺乏平台,平台的搭建又缺乏合适的师资。合适的师资是平台搭建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合适的师资,就算平台搭建的再好,没有老师来教授科学的知识,错误的认识和曲解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合适的师资很重要。但是,现在理工科院系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的教师拥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知识产权知识,也拥有一套合理的教学方式,但是为理工科生授课却得不到肯定和欢迎,他们习惯于计算、公式、推理、试验等一系列逻辑思维中,对于老师讲授的相关的知识产权法中的案例毫无兴趣。本专业的教师只是在本专业有较高的建树,对知识产权涉及的内容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一来,知识产权法老师只讲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学知识,专业课老师只讲专业知识,知识产权与专业知识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一样,各自无限延伸着,永远没有交集。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分别在学习知识产权和专业知识,就像水和油一样,无法融合。两个专业的老师即使想互相渗透,也因为专业领域上的鸿沟望而却步。

(4)企业不重视

对于已经有专利的同学在参加工作时,用人单位看重的只是他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太重视知识产权本身。更不在乎专利的内容,更不会去深究他所取得的专利的价值以及专利本身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小企业、村办企业等问题更突出。正是有的用人单位不太重视知识产权,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理工院系知识产权教育的建设对策

(1)培训师资

以法学院知识产权法专业的老师和具有丰富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教师(也可以聘请专利机构的专职讲师)为培训老师,在理工院系各系部挖掘、推选合适的老师,对其集中上课、培训,使本系的专业教师掌握系统的知识产权法知识,并结合同学们的专业,将知识产权法的学习渗透并应用于专业课的学习中。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的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定期交流沟通在两个学科交互渗透中出现的问题。

(2)设置课程

鉴于目前的情况,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学校几个相关系部联合开成选修课比较合适,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使有兴趣的同学能及时找到一个可以放心学习的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展开学习、研究,完成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自身专业学习中。

(3)深入实习

在实习和专业类比赛中加入知识产权的内容,尤其是在参加一些专业类的比赛时,尤其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权利。作为工业设计的学生,参加省、部级的一些比赛,以及一些企业赞助的创意设计大赛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学生作品获奖以后的授权、专利转让、展览权等一系列权利是参赛学生和老师所忽略的。可能一张不起眼的授权书就让原本可以产生很高效益的产品用极其低廉的价格转让出去了。所以,教师们必须先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加强学生保护自己创造成果的意识和能力。

(4)完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中也可以加入知识产权的考察内容,树立专利保护意识。在毕业设计作品展览时邀请相关企业前来参观,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产品,创造就业机会。在向企业输送设计人才的同时,将作品的知识产权授权给企业,挖掘设计的价值,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保护了学生的知识产权,而且也是将学生的设计作品转化成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

(5)推动奖励机制

鼓励学生通过比赛、课程设计等出设计成果,申请专利,并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在专利奖励中可以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三个奖励等级。工业设计专业特殊,一个作品的模型制作或者样机制造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考虑到当前高校教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或者老师自主制作并全部承担费用负担较重,而学校的教学资金有限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投入太多,最实际也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和企业联合。前期可以制作效果图,通过产品报告书的形式向企业展示设计作品,通过与企业的洽谈达成共识后,利用企业的资金资源和生产设备将学生或老师的设计作品模型化、实体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作为第一创造者,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也是让学生和老师拥有主动权的一种方式。

(6)延伸产业影响

这种与企业联合的方式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一步一步铺开发展,经过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慢慢将知识产权的内容渗透到工业设计学科内部,使知识产权与工业设计实现有机的结合。当这种局面打开以后,就形成了一个从工业设计根源上就渗透着知识产权内容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前期工业设计专业老师对知识产权的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就能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消化、吸收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就实现了知识产权与工业设计同步进行的目标,知识产权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普及也就不成问题了。四总结

通过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最终受益的不只是工业设计的学生,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工业设计的老师以及知识产权授课老师甚至是整个工业设计行业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是工业设计人才包括老师、学生、职业设计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知识产权授课老师鲜活的教学案例的形成,工业设计企业的规范运营和经济效益,乃至整个工业设计行业的职业规范的形成,甚至是引起整个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在像工业设计专业此类理工科院系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刻不容缓,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获成果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或许这个过程是艰难而缓慢的,但却是意义非凡的。作为一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产权对工业设计以及其他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性,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为之努力,为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做出一点贡献,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教育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俊涛,肖慧新产品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王俊涛,肖慧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