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十篇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十篇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52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1

一、学生背景知识材料不足,导致其归纳能力基础薄弱

一方面,初中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客观上造成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高中历史课本语言的概括性都比较强,不可能详尽地描述相关背景知识,这导致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确,分析和整合能力有限。

二、归纳背景知识的常用方法

1直接讲述,感受情境。例如在学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一目内容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有意识地设问或讲述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状况,创设历史情境,切入对新课的学习。讲述法一般适用于某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并且讲述主体多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归纳和分析材料能力的培养作用相对较小。

2按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归纳背景知识。例如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目内容需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我们可将其归纳如下: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政治上:地主阶级开始出现并不断壮大。

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层次清楚、内容全面,不过不太符合正常的认知规律,因为面对一个陌生的历史事件,学生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它“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而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到它发生的政治、经济等因素是什么。因此,对于一些不方便划分的历史事件,就不太适合用上面的方法加以归纳。

3按不同类型原因归纳背景知识。即按决定事物发生程度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按意识关联划分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归纳背景知识。

比如人教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这样归纳: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对外扩张。

主要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腐朽,清政府腐败无能。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再如中国共产党与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可以概括为:

主观原因:中共力量较小,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客观原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性较强。

按原因类型归纳背景知识的方法我们非常熟悉,其优点仍然在于层次清晰,可以非常明确地展示出在促成历史事件产生的因素中不同要素所起到作用的大小,易于把握重点。当然,这样的归纳方法也不是很容易就能训练出来的,因为原因的划分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给出指导和提示。

总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将上述的方法和基本认知规律结合起来,遵循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更好地帮助学生归纳相关背景知识。

三、将基本认知规律和常规方法相结合

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因此,所有的历史事件背景知识都要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条件都具备事件才会发生。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养成一种习惯,让学生带着规律去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把基本认知规律和常规方法相结合。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层,依据文本、材料、图片归纳必要性和可能性。如宗教改革的背景,可以这样来归纳:

必要性:天主教会阻碍了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可能性:马丁·路德宗教理论的形成,世俗君主的支持。

第二层,在学生熟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再进一步细化下面的原因:

根本原因: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天主教对德意志地区的压榨。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2

[关键词]主观题知识体系题型知识重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69

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综合性强,对考生能力要求高,是广大学生特别担心的题型。学生解题时常会出现提问解读不够严谨,对信息把握不准确,抑或由于知识断层,无法围绕提问在第一时间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连接等,导致分析思路不清,答案组织混乱,失分较多。笔者认为在高考复习中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应对主观题的能力。

一、“重点知识”与“知识体系”

高考主观题除了常以某一重点知识作为知识角度考查(如2014年高考海南卷中“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还频频出现以教材体系为知识限定的提问(如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41题中“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文化与生活”就是以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为标题)。假如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知识运用必然会全面错位。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复习时不仅要突破重点知识,更要学会自主梳理归纳教材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体系,防止审题偏题,开拓主观题的解题思路。

在归纳教材知识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细化知识体系。因为在各地高考中除了以单元标题、课题、框题外,还涌现了以某一目标题为知识限定的题目。2.反复归纳,持之以恒。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不能幻想一步到位,而是要经过“归纳―修改―再归纳”多次反复。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解题过程中、订正巩固试卷中均要有意识地关注教材结构的问题。3.深入理解,遵循逻辑。学生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关注,不是强记教师印发的知识结构图,而是按照理论逻辑理顺,最终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常见题型”与“全新题型”

每年各地高考主观试题的提问设置虽然十分灵活,材料展示方式变化多样,但大部分题目依旧是我们常见的题型。因此,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常见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熟练把握某一类型的解题技巧,进而做到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做好准备以适应新的题型出现。各地高考主观题的题型不断创新,如引入作图题、撰写小论文等全新题型,情景材料更是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热点话题。如果学生考前不能充分准备、未雨绸缪,在考场上难免会手忙脚乱,影响考试正常发挥。

具体的复习建议有以下几点。1.熟练掌握一般解题方法。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所示问题”。学生可运用建议类题目的分析思路,即根据题目涉及的主体或根据材料暴露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即可以运用理论,围绕主体“政府”,针对材料二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2.学会对比,适当拓宽。主观题中常会出现背景相似,提问不同,或提问相似,但背景不同的情况,对此我们要尝试进行比较。此外,还要拓宽自己阅读的范围,积极思考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鲜事物。3.返璞归真,把握本质。各地题型虽多变,但只要抓住本质和规律,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一般的解题过程为:依据提问、运用理论、针对材料、组织答案。提问一般都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影响”“怎么办”中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设问。答题时要求做到有理论、有材料、有顺序等。

三、“教材结构”与“知识重组”

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主观题出现最多的知识角度就是某一模块或几个模块综合。如“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一类的提问。这种提问形式的知识限定已经不是某一具体知识或教材的固有结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提取某一模块、甚至综合几个模块的多个知识点去解题。因此,在复习中学生不仅要深刻把握教材原有体系结构,还要学会打乱原有体系,依据新的规则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重组。学生学会了对教材知识重组的方法,有利于解题时熟练地选用相关的知识,准确地论证观点和探究问题。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3

那么,怎样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需要做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分类梳理史实。

这是归纳的基础。因为史实浩如烟海,只有依据学习目的将具体史实进行归类整理,才可能进行第一步的研究。在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归类整理的方法是,把同一时期、相同性质的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或者按史实的基本分类(如政治类、经济类、思想文化类等)将同类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例如,在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时,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等史实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变法运动等史实归于政治类;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经济的发展等史实归于经济类;把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史实归于思想文化类。

第二步,分析得出每一类史实的本质特点。

任何一类史实或一个史实都有若干特点,为了最终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就要找出其本质的内容,分析得出其本质特点。仍以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为例,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的瓦解,私田的出现,各国通过变法将封建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奴隶制瓦解,封建统治确立,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和政治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步,概括不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或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史实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阶段性特征或发展规律。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4

1.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在课前给出学生导读提纲,一般还设置一则新颖有趣、寓意浅显的漫画或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并有针对性地设置1~2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欲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归纳的特点,运用了“一节三评”的教学方法,即每节课由起始的近期时事评论、课中对教材所举事例的评述和课尾的典型例题及热点问题评述组成。每次评述都有数名学生参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每次评述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材料进行评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劣、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议会制度及三权分立制的优劣、西方的两党制及多党制与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劣等问题的评述中,学生各抒己见,敞开思想进行讨论。教师要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分析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在复习课教学中,不是简单重复新课的内容,而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性梳理,精析重点,突破难点。在复习课中,我通常采用纵横交错法、分析比较法、知识系列法,着重使学生把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结成知识网,从而达到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

纵横交错法,是指在每课书或全书讲完后,先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综合、归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教师再讲。对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我采用了“主线串联法”。例如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使学生理解《经济常识》各课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为主线,使学生理解《哲学常识》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我采用了“中心辐射法”,即以某个重要概念为中心,使学生理解每课知识点之间或全书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在《政治常识》的复习中,对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我分别以“国家”和“民主”为中心概念,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列图,讲清其内在联系,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我再进行点拨。这种方法点、面结合,既使学生复习了知识点,又使学生找准了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定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比较法,就是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事物的异同。例如,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管理形式、民主的比较,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比较,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等。

知识系列法,是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例如,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的基本理念,要从其提出、实施、依据、含义、基本内容、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等方面加以理解。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5

摘要: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核心,而地理推理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文章从地理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类比能力的培养三方面阐述学生地理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地理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

地理推理能力,是将地理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已有地理判断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的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千变万化,异中有似,似中有异,因此,进行地理推理时要小心谨慎,但又要大胆进行。地理推理能力对于压缩地理记忆的信息量,对于认识大量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理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练习地理推理的机会,并指导学生形成地理推理能力。

一、培养学生地理归纳思维能力,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地理归纳能力是地理推理能力之一,是从多个地理个别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的能力。在教学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大量的地理素材,单独学习和记忆存在困难,地理归纳能力很重要,应当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例如,通过田纳西河、长江等河流综合开发的学习,总结归纳,提取共性,上升为一般规律和一般知识结构。流域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区位、流域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优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概况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流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要依据流域的资源特色和流域的生态背景,不同流域的开发建设重点不会完全一致,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和产生制约的因素,认识和确定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以及环境整治的对策。这样,不但便于学习内容,而且可以从现象到本质,深化认识。归纳时要注意求同存异,在归纳出一般性后,还要留意各流域的独特性。

又如,通过南昆、京九等铁路区位选择的学习,归纳铁路选线的各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需要是确定运输线路布局的主要依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铁路线建设的内在需求;运输方向决定运输线路的空间走向;运量的大小决定线路的等级。自然条件:由于铁路线是在一定的方向上和固定的始终点之间连续布设的,必然经过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因此,自然条件对铁路布局有很大影响。技术因素:若没有冻土区建设铁路的技术,青藏铁路就无法完成;若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就不能实现火车高速运行。政治因素:如京九铁路的建设就考虑了香港的繁荣稳定等政治因素。另外,还有民族、国防、文化等因素。

二、培养学生地理演绎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演绎是与归纳相逆的推理过程,即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由于地理同类知识的知识点多,加上地理新教材注重演绎式内容体系,地理演绎能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常用。例如,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发展方向(从改进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演绎到美国和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等。又如,从区域资源蕴藏状况、资源开发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自然环境优势和环境问题产生)等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也常用到演绎能力。例如,在“气候类型”的教学中,教师介绍完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后,可以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用图表数据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推理出该地的气候类型。

三、培养学生地理类比能力,养成知识迁移运用的习惯

地理类比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颇有特色的推理能力,是从个别地理事物推知其他个别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理类比并不具备充分的推理条件,带有猜想的成分。在没有现成的地理原理可用的情况下,地理类比有时可以推导出地理事实,乃至揭示出地理原理。所以,地理类比虽然不尽可靠,但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养成学生正确的类比意识,既敢于进行类比,又注意不造成错误。例如,世界雨都乞拉朋齐位于南亚非沿海地区,而我国的多雨地火烧寮则在台湾岛的近海地区,从表面上看,位置上似无多大类同之处。但从两地雨量极多出发,考虑两地雨水来源,发现都是位于带来水分的气流的迎风坡,且都背靠山地,处于山地抬升气流的部位。由此可见,两地的位置是有相似性的,类比是有事实基础的。这个例子可以鼓励学生反过来从背山迎风的类似位置,通过类比,推导出火烧寮也像乞拉朋齐一样是多雨地。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6

一、实习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针对于此,在进行了五年的大专学习生活,通过对《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审计》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2010年三月到六月,有幸参加了为期近的专业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

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我来到了某某公司

我在财务部工作,公司财务部主要有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税务会计以及出纳。

三、实习过程

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一些会计日常业务处理、银行及税务相关工作处理。公司财务部主要有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税务会计以及出纳。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公司主要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也借助单位网上银行进行收付款业务查询及处理,在税务处理工作方面,只要利用税务局相关软件进行纳税管理,如登录网上办税大厅、aBC3000等税务软件进行纳税申报以及税收抵扣等业务。

在处理日常经济业务方面,主要利用用友财务软件,针对实际发生经济业务性质进行会计处理,编制会计凭证,进行审核记账等。公司日常的经济业务通常不是采购就是销售,在进行采购业务处理时,需进行编制采购入库单,并核对采购数量、金额及税额;销售业务方面,主要是对于应收账款的核对,根据实际发生以及相应回款进行收款或转账凭证的编制并审核记账;在采购与销售方面的实习工作当中,在制单处理方面要特别细心,要注意核对供应商以及客户往来,以免在进行项目核算时发生串户。除了采购和销售业务,日常经济业务还包括通过单位网上银行进行付款业务,并在受到银行回单后,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应付账款核算。日常会计业务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程序,都必须以会计制度为基础,尊重原始凭证,考究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利用财务软件的强大功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公司的另一个重要会计核算项目就是进行成本及费用的核算。工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生产费用核算和生产成本核算,生产费用核算,是根据经过审核的各项原始凭证汇集生产费用,进行生产费用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然后,将汇集在有关费用账户中的费用再进行分配,分别分配给各成本核算对象。生产成本的计算,是将通过生产费用核算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上的费用进行整理,按成本项目归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计算。如本期投产的产品本期全部完工,则所归集的费用总数即为完工产品成本。如果期末有尚未完工的在产品,则需采用适当方法将按成本项目归集起来的各项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在实习过程中,对于进行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主要是收料单、领料单、产成品交库单,月末盘点表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费用归集的时候,必须要有相应发票才能进行计入费用。

税务处理是公司财务处理的重要部分。税务会计主要公司税务的申报(包括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以及办理公司税务的缴纳、查对、复复核,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事项,编制相关税务报表以及相关分析报告,申请开具红字发票,办理相关免税业务等。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利用网上办税大厅进行申报以及增值税认证抵扣,利用aBC3000进行税务报表的填制,并对于本期应交及未交税金进行查对和复核。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2009年起,凡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均可进行增值税抵扣。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所得额15%征收。

月底是公司出具财务报表的时候。总账会计即主管会计,主要负责公司主要财务报表的出具。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各种附表,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计算出本期应纳税所得额并进行纳税申报。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还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以及销售利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财务报表需一式三份,上交给国税及地税各一份,本公司自己留底一份。

公司财务部还设有出纳及增值税发票开具处,出纳主要管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编制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等,开具收款收据以及票据的办理,专用收款收据需到税务局领购,且每次只能购买一本。通过出纳岗位的实习,我还了解到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开具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的办理。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中,必须核对单位的每一项税务信息,包括税号、名称、电话、地址等,在开具过程中,必须真实准确,如发生错误的增值税发票,需向税务局提出申请,开具红字发票等。

四、实习心得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通过此次实习,将学校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不仅让我们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有了详细而具体的认识,熟悉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对象,也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在实习期间,主要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及财务账表对一定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对于税务、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重要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更加熟悉了用友财务软件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的各种操作,体会到了会计电算化为会计工作带来的便捷。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7

【关键词】回归教材、提升能力、调整心态

进入第三轮复习后,许多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普遍增加了焦虑感,感觉以往比较清晰的知识点变得模糊不清,对每个星期的综合测试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对待,不少学生因此自信心有所削弱,对自己以往的复习方法和计划甚至有所怀疑,在学法和心理上出现比较严重的动摇和思想混乱。认真而慎重地对待学生中的各种学习和心理上的问题并及时地引导,有助于在最后阶段稳定学生心态和巩固学习成果。具体而言在第三轮复习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一、我们进行这轮复习时,应以四本必修教材和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加强对基础知识夯实和构造好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思维能力。

(1)一方面,要回归好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回归教材由目前的考情决定,也和学情相一致。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的框架整理清楚。经济生活四个单元内容的课节体系要清楚,每单元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哪些要明白;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政府、政党、民族宗教以及外交政策等主干知识要牢记;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多样性、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是高考常考点;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哪些观点,对应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要分清楚。

(2)第三轮复习侧重热点复习,关注热点和考点的联系。

①热点复习老师要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对考点的把握上,切忌不要就热点而背热点。学生要在了解相关热点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去系统综合分析、认识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分别从“为什么”、“怎么样”两个设问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模块去把握热点,以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应试能力。例如:在就业、再就业问题上就可以联系到经济生活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政治生活中的党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国家的职能;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哲学生活中的从实际出发,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等。

②为了进一步认识热点问题,三轮时复习老师要重组几套综合模拟试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进一步梳理教材主干知识及知识网络,将老师所教授的一般应试技巧贯彻在每一个试题中。

二、在巩固环节上坚持二个结合,即能力提升和基础巩固相结合;选做真题和归纳总结相结合。

(1)能力提升是第三轮复习中必要的教学任务,但最后收官阶段不宜盲目和片面追求能力,必须和基础知识的巩固紧密结合在一起。新课标和新大纲为我们在学科能力培养方向上提供了基本依据,应该领会其精神,把握教学的具体深度和层次;知识巩固则是能力提升的基本依托和生发点,在知识横向延展和纵深分析中要注意符合新课标和新大纲的原则。

(3)选做真题。在冲刺阶段,大家一定要正确处理研究高考试卷与选做模拟卷的关系。两类卷相比,前者由专家命题,科学性强,后者科学性较差。如客观题:前者难度适中,规范性强,后者或过难或过易,不一定都非常规范;主观题:前者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后者有的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前者答案紧扣题意,应用双基分析问题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逻辑性强,后者有的过于庞杂,主次不分、有的扣题不紧且有疏漏。这一阶段,大家应慎选或不再做新的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归纳是飞跃的基础。要想收获自己的成果,就一定要善于归纳,如果仅做题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在做题的过程中归纳题的不同类别,题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善于归纳和总结,每段知识一共有多少个题型,各个题型以怎样的方式设问,如果你归纳出来了,在考试中就没有了畏惧感。

三、高度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时刻给予心理上的帮助,使其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心态,这在第三轮复习中重要性不亚于知识巩固的一个环节。

第一,调整状态,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谁都希望能获得成功,而要想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其现象可见一般,但他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面对高考,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给自己加压,而是减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的失败,要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使自己在复习、应考阶段,能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高考中高水平发挥,考出理想的成绩。张扬过度的关注成绩和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她可以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做个对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收获,那她就是进步的,她就没有虚度光阴。

第二,树立正确的高考目标。正确的目标是我们用力跳起来能达到的高度。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图。”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凭着我们的能力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高考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8

关键词:高考备考;一轮复习;基础夯实;课本使用;六种读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87-02

新的一年高考复习备考在2012年高考结束后如约而至,面临着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学生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教师们则开始深切思考:怎样在最为重要的第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以待厚积薄发呢?经过了四轮的高考备考,我个人对于2013年备考有一点新的思考,并且基于经过的四轮复习的经验教训,本文侧重于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课本方面谈一点个人的得失以及感受。

各个学校对于每一年高考复习都配备一些辅资料,且资料的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集合大部分的资料就会发现都是对于课本知识的复述、分析以及基本知识的初步归纳升华,而且这一方面内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轮复习备考最重要的还是对课本的把握。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并使用课本呢?又需要对于学生做出怎样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呢?本文浅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与同仁们商榷。

一、“通读”和“熟读”

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内容包括四本必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在复习中首先应当做到“通读”课本。四个必修模块各自有四个单元——大致什么体系;还包括九到十二课不等具体内容——大致什么知识要点难点;每一课有两个框题的课时教学——大致什么内容。在复习开始时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那就必须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本,这一步骤主要使用目录学习法。但是“通读”仅仅是对课本了解一个大概,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做到“熟读”。复习时间相对紧凑,每一个模块先期复习都是自成体系,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熟读”完全可以做到。“熟读”是在看清知晓主干脉络的基础上,熟悉知识的枝枝桠桠,对整个模块形成熟悉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熟读”环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读目录进而读课题的方法,以目录为纲,再进行细节知识的补充完善,进行体系图的填充效果比较好。当然在设计填充式体系图时,教师要注意对重难点,高考必考点、常考点多做设计,来龙去脉都要体现。经过这样的两读,学生起码对课本做到了知识上的熟悉和心理上的重视,对于下一步的深入复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熟读”侧重于读框题、读课文,相对而言复习量很大,点多且细,要沉得下心付出辛苦才会有好的收获,所以教师还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多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多做成功的心理体验,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开始的就是“打地基”的工作。高考“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课本,离开了这个“宗”我们的复习也就失去了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精读”和“点读”

第一步对课本的使用强调概括性和基础性,提纲挈领,而第二步要比之更具有关键性,能否做到第三部的升华与提炼全看这一步的落实。在梳理每一课知识后,我们就要对应近年来的高考题目找出高考必考点、常考点和易考点(一般以近三年为主,适当扩展到近五年),之后再进行“精读”,做到对这些考点透彻地认知和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精要意义。这个环节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但是大量的整理归类使学生的复习方向很明确,使用课本“精读”时也事半功倍。例如必修四中对于“物质”概念的“精读”。明确它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哲学性概括归纳;它与具体物质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它的唯一特性、固有属性,等等。“精读”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模块考点做好整理和标记,以备学生展开有的放矢的“精读”。在这样的工作之后,学生对于课本的认知又上了关键的一个层次,应对各类型考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有了量的积累。“点读”是与“精读”相配合,将课本中关键考点再“悟”再“读”,分出一级、二级甚至三级考点来,越是高考考查频繁越是级别高越需要“点读”以强化之。“点读”中所做的工作实质上已经有了归纳升华的意思,将每一个必修模块中的要点进行“点读”的归纳,形成若干个知识节点或者小的知识体系框架,这些框架是有别于第一轮“通读”、“熟读”的,更多地强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拓展,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三、“拆读”和“联读”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9

目前高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学的安排,重在教学环节,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评价往往就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简单评价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概念定义,轻视管理实践,重视教师教学,轻视学生参与,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学生局限在教室,容易和实践相脱离。学生离开学校后,面对真实的岗位操作往往不知所措。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逆向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如何展开。

二、逆向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整体逆向

整体逆向教学模式,即从整体上打破传统教学先理论、再过程、后结论的三段式教学法,翻转课堂为明确教学结论,根据教学结论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学理论的整体逆向教学模式。具体到基础会计教学,就是以三大会计报表为起点,明确三大报表的关系和内容,以证、账、表为主线,实训操作为核心,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结构,将基础会计划分为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综合模拟四个基本模块,设计教学过程,融入教学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和谐统一。

1.设计整体教学目标

以创业案例为启蒙,学生参与讨论,得出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在启蒙案例中,教师启发提问:你认识会计吗?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的职能是什么?会计工作应该遵循怎样的会计原理和会计制度准则?在一系列的讨论总结中,凭借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明确会计人员日常主要工作为算账、记账和报账,教师配合展示凭证、账簿和报表,让学生明确,该课程最终所涵盖的内容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2.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过程

发放会计报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识记会计报表的关键内容,比较报表中的数据信息,得出要做成这样一份报表,需要准备哪些教学内容: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会计账户等。明确基本理论之后,引导学生,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了,我们是直接把经济业务录入报表吗?展示凭证和账簿实物,要得到报表中的相应数据,在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我们要按照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对业务进行分类汇总,填制相关凭证和账簿,最终形成报表。

3.归纳总结

将创业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所要经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框架,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所学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教学目标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等。

(二)局部逆向

局部逆向教学法在整体课程教学思路确立的前提下,对局部教学模块进行调整。现以《记账凭证的填制》为例。记账凭证的填制是会计核算的起点,一张凭证出错,随之账簿和报表将出现错误,它是基础会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介绍记账凭证的定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填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很难形象记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而逆向教学法恰好克服了这个弊端。

1.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展示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引导学生讨论发生了怎样的经济业务,观察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总结归纳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种类、不同名称的经济业务,应该填制相应的记账凭证,由此,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下,更好的实现。

2.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完成对经济业务的直观认识和分类后,教师总结收到货币资金填制收款凭证,支付货币资金填制付款业务,不涉及货币资金的经济业务填制转账凭证。从而把会计分录和记账凭证紧密结合,理解记账凭证的核心就是会计分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记账凭证的相关项目,将经济业务填到相应的凭证上。一部分学生能迅速领会并选择正确的记账凭证并填写,但部分学生会计分录不熟悉,会导致后续工作的错误。教师要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复习经济业务的核算,并填制相应的凭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轻松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

3.教学总结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篇10

命题意图是通过试题题意体现出来的。试题由命题材料和设问构成。试题的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了试题的题意。试题题意就是试题的含义,即试题的规定性。它包括题型、题眼、题问、题旨。题型就是试题类型。目前政治学科高考试题有五种题型:最佳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题型不同,答题方式和测试功能也不同。题眼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命题角度。它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上。它规定了题问内在逻辑关系的思维角度,规定了试题的答题角度。把握题眼,才能避免答题跑题漏点。否则试题解答就如同盲人走路。题问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试题问题。它通过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出来。辨析题的题问含在命题材料之中。题问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直问型和变问型、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理论型和实际型等。不同类型的题问,有的是相互交织的。题旨即试题的主题、立意,就是试题的中心旨意。它是题意的核心,反映命题的思想性,体现命题的根本意图。把握题旨,答题才能高屋建瓴、通观全局。把握了试题的题型、题眼、题问、题旨,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试题题意,进而明确命题意图。

明确命题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解答试题。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试题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试题解答中,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觉悟是灵魂。考生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明确命题意图,也就是确定命题意图。明确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就是确定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也就是确定解题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

明确即确定命题意图的依据是试题题意。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眼的、题问、题旨确定的。题眼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应用角度,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重要依据。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具体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主要依据。题旨规定了试题的主题、中心,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依据。另外,试题题型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的伸缩程度。论述题要比简答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细致全面些;辨析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介于论述题和简答题之间。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题眼的主要命题角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国民经济发展”。因此规定了命题材料中的“无工不富”的“工”是指乡镇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乡镇企业知识,不是工业知识。高考中不少考生把握不住这一命题角度,用工业知识答题,使答题跑题。该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句话隐含着“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关系的知识。高考中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命题角度,使答题漏点。该题的题问是: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把握题眼、题问的基础上,进而可以把握该题的题旨,即考查考生对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认识。从该题题旨可以折射出试题考查的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把握题眼,依据题旨,结合题型,按照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折射学科知识,便可确定出此题考查的知识的具体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可见,准确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才能使试题答案内容与标准答案内容基本吻合,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实效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方法,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问确定的。题问从思维方式上可分为: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试题题问思维类型不同,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答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也不同。试题题问中抽象型题问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答题。试题题问中的辩证型题问,主要考查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即理论和实际辩证的具体统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答题。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要求考生用归纳法思维答题;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演绎法思维答题;第三问是抽象型兼辩证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中的演绎法和辩证思维中的具体化法思维答题。可见,明确试题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把握试题解答的论证方式方法,按照试题命题意图要求的思维方式方法答题,才能保证试题解答的逻辑与标准答案要求的逻辑相一致,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逻辑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型、题问确定的。题型不同,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四种能力,重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五种能力,重点考查判断推导能力;简答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7五种能力,重点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7六种能力,重点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论述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6、7七种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评价能力。题问类型规定试题考查的能力。题问类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问类型变化趋势可见:高考政治试题题问类型趋向变问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题问类型趋向辩证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题问类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直问型低于变问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论型低于实际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归纳型低于演绎型、演绎型低于辩证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试题,题问类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考查的是归纳思维能力;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演绎思维能力;第三问是抽象演绎型兼辩证具体化型的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中演绎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中具体化思维能力。显然,第一问低于第二问、第二问低于第三问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题型,题问类型不同,对考查的能力及其程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和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都是论述题,但是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基本上是教材知识,知识跨度小,综合程度低,是理论型题问。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是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并要求二者具体结合,知识跨度大,综合程度高,是实际型题问。可见,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与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相比,不仅增加了对辩证思维具体化能力的考查,而且对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也提高了。不同题型,题问类型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及重点也不同,尤其是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简答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抽象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辨析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论述题的题问一般为实际型、抽象型兼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具体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又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另外,由于题眼命题角度的转换,使测试难度加大,对各种题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别是对各种题型重点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命题设问角度由以往要求选出人物转换为要求选出孔繁森事迹。这样不仅提高了对再认能力考查的要求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对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命题材料规定的隐蔽巧妙的变问命题角度(前面已经说明过,故略)显然比直问命题角度提高了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的要求程度。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能力,并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试题解答中有意地体现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使能力发挥到位,这样才能使方法运用到位,觉悟体现到位知识应用到位,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科学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觉悟,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旨确定的。试题题旨立意反映的思想性,就是试题命题意图考查的学科觉悟,也就是考生在试题解答中体现的学科觉悟。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掌握程度,以此考查考生对这一时事政治的认识水平。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我国目前国有经济中汽车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解决汽车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以及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做法的认识。以此考查考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水平,考查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觉悟并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觉悟,才能在试题解答中自觉体现觉悟,充分发挥能力,正确运用方法,准确运用知识;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