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3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

由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如何来帮助、指导年青一代认知自我,开发潜能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

心理健康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而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投入学习和工作。从学校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处于压力之下,其思维就会变得机械、呆板,压力还会干扰注意、记忆和想象等认知活动。心理学家哈罗克(e.Harlock)曾经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批评而引起的恐惧、紧张、烦恼、愁闷等不健康的情绪,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阻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校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聋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有一种自卑心理,自信心不强,没有努力目标,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社会态度消极,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我意识不强,耐挫力差等心理障碍问题。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友圈以及信息渠道都比正常孩子要小的多,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我们聋校日常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就是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身心健康

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对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属于直接不理睬,不接受状态。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四处碰壁,从而使内心一再受挫。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从德育方面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骼肌肉活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的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综合保健。

再者,传统教育中,我们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重点。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智力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这也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聋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在聋生社会地位不被认可的状况下,他们会从其他方面寻求心理上平衡。比如,谈恋爱、玩电子游戏、和社会青年打架斗殴等。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①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②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③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④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此时,对聋生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使聋生适应社会形式的必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现象,都将对聋人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温馨减少,家庭对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聋人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聋人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2

abstract:Collegersinprivate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areweakinconfidenceandtolerance.Facingdrasticsocialenvironment,livingenvironment,learningenvironment,theyareeasytobepuzzle,feelanxious,andgloomy,andevenproducementaldisorderorphysiologicaldecease.So,weneedstrengthenmentalhealtheducationofcollegers.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实意义

Keywords:private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strengthenmentalhealtheducation;realistic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16-01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高校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压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国际国内形式的深刻变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由于国际敌对势力对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还有其自身的某些局限性。一是心理不平衡,有自卑情绪。很多学生认为由于高考失利,分数较低,不得已才踏入民办高校的门栏,与考入国办高校的同学相比,自卑情绪较重。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后进生”很难管理。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处于扩大规模的初期阶段,因此校内除了有统招本科生、专科生,还有五年制学生、中专学生等。由于入学门栏过低,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不努力、纪律性较差、经常违规的学生入校后,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是经济负担重,有负疚感。有的民办高校学费略高于国办高校,很多家庭负担过重,而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产生负疚感。四是文化基础差、就业压力大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由于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非常吃力,导致了部分学生半途弃学。而且由于民办高校建校历史短、社会认可度相对不高等原因造成社会某些机构或团体不招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致使努力学习的学生对前途也感到茫然。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但竞争也日益激烈,民办高校要想长远发展,除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应该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由于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社会认可度低,国家虽出台相应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但许多民办高校并未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民办高校信誉度、师资、生源质量、制度建设、内涵发展等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改革、发展以培育出优质的毕业生,民办高校才能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维护民办高校的稳定是保证民办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此外,民办高校的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网络上瘾等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各类社会问题在校园里也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必须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突出办学特色,才有利于民办高校和谐、安全、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代高校大学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社会生存环境,及家庭环境的不同,致使大学生的承受力、抗打击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脆弱。“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倾向,一个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常常不考虑后果。一旦受挫,则很容易出现情绪难以控制,做出过激行为,甚至触犯法律、伤人夺命等恶行。”“特别是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惟我惟上,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甚至轻视生命,这样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不是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而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举动。”[1]对此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994年教政【1994】3号国家教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1995年教政[1995]11号国家教委关于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3]的通知;1999年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2001年教社政[2001]1号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5];2003年教社政厅[2003]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6];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教社政厅[2002]3号《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7];2004年中发[2004]16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8]都进一步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民办高校在克服自身局限性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学校及学生本人都极为重要。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们心理素质趋于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趋于形成的阶段,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具有自身的某些局限性,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丁振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学生行为准则实施指南[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199-1200.

[2]国家教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政[1994]3号.

[3]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教政[1995]11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5]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

[6]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Z].教社政厅[2003]2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9-0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规工作模式,同时,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环境的改变,加强心理社团的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完善心理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完善,在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发挥心理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前提是对心理社团的重要性有充分全面的认知。正确认识心理社团才能对心理社团的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的发挥心理社团的重要作用。

1.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各高校以1:3000-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承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宣传、科研及危机干预等工作,往往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为了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高校学生的每一个人身边,高校普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多层次教育网络体系。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基础,承担了联系学生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部门的纽带作用,是将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执行的重要载体。

2.心理社团承担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唤醒大学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地去寻求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和辅导,变为主动地学习和调适,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心理社团正是由很多具备这种心理健康意识的同学志愿组成,他们是培养和带动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先锋军,是发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力军,所以,心理社团承担了发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体作用。

3.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根据现有的调查来看,心理社团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本建设过程,在心理社团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心理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社团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自身的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社团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态。但是,还普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社团自身建设不足,理论学习缺少。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也是大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具有一定目标的非群团性业余团体组织。作为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社团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理论学习不足,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落后是很多心理社团的通病。“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自我定位不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不明显。大学校园是十分广阔、十分活跃的平台,大学生会因为个人的意愿组织各样的社团,开展各式的活动。心理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根本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但是,随着校园活动的活跃,心理社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强调活跃校园文化而忽视了活动开展的教育意义。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突出社团的内涵和建设,将威胁到社团存在的根本。

3.自身视野受局限,活动的教育意义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社团活动的创意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吸引人,但是,一些心理社团把创新活动的形式作为社团活动开展的根本,忽略或者无视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与内涵。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为基础的活动形式创新才是社团活动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积极创建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要针对现有心理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遵循学术性、从属、自主的两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创建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设“学习型”心理社团,提高社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心理社团承担的责任特殊性要求心理社团成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同时,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在社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学习,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建设“服务型”心理社团,贴近学生生活,做学生的“知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工作以现有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心理社团才能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深入人心、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

3.建设“高效型”心理社团,进一步规范活动开展。心理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良莠不齐,活动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心理社团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活动目的要进一步回归,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明确其教育意义所在;活动形式要进一步灵活,校园活动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热点和学生心理需求,单一、老套的活动形式完全对学生构不成吸引力,活动效果更无从说起;活动效果的推广要加强,活动的教育意义要在活动效果的推广中深化,单纯的活动现场效果只能达到活跃校园文化的目的,而活动的根本教育意义容易被人忽视。

4.建设“网络化”心理社团,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服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己经成为高校各个部分的连接纽带,是高校老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它以其新颖、灵活、及时、快速、自主、自助、平等、双向、虚拟、隐蔽等特点和优势,为高校心理社团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网络上可以大量地传递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快捷地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利用网络的同时,必须端正学生上网动机,杜绝不良信息,也要避免学生“网络成瘾”现象。

5.建设“文化型”学生社团,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影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而不往,非礼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经典名言,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苦难和挫折等心理素质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心理社团要学会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加强心理社团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的不足。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也有了一定成效,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相继完善,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数量之众较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匮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心理社团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空间,基于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朋辈之间更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心理社团倡导了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打破了错误的“心理健康”认知。当今高校里面,还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甚至一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社团通过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宽容,提升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调试能力,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中的重要作用,摒弃错误的心理健康认识。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使个体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形成。

加强心理社团建设是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进一步给予心理社团建设全方位支持,促进其发展,使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吉.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6月.

[2]洪丽.试论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年7月.

[3]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用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2月.

[4]张锷.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6月.

[5]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3月.

[6]王建军、陈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4

abstract:withtheall-rounddevelopmentofoursocialeconomy,people'sideologicalconception,valueorientationpresentsmulti-layereddevelopmentsituation,andthishasadirecteffecton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thoughtsandvalues,maketheirideologyandvaluesthegreatchanges.therefore,theauthordiscusseswiththe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ordertoachievetheintegrationtheory,tocontemporaryyouthuniversitysetsupthecorrectvaluesandformsoundpersonalityhassignificance.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Keywords:mentalhealtheducation;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39-02

0引言

现阶段正值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充斥市场、百家争鸣的复杂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探讨对我国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除了要求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1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方利益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形式各异的大众传媒、娱乐方式、文化媒介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思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导致其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变化,心理问题突出。在教育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学知识,即可丰富高校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弊端,又可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

1.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不仅能使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还能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教育效果不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对来咨询者,被咨询者时期倾诉对象,是其心理上的开导者,二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更以了解学生思想和内心,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入手教育学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方式,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相融合,对解决心理问题,推动心理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将心理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由于对客观现实情况难以正确认识、评价,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涌现,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难以进行自我正确定位。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综合全面的评价自己,从而接受真实的自我,使心理保持在健康积极的状态。

1.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借助的是外部因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于对学生政治、道德、法律等社会化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心理教育,如应对挫折、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而心理健康教育运用柔性化、隐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强调学生自己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剖析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等人格问题,使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手段之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意义重大。

2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2.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重理论轻人格的教育局面,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氛围。首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只有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才能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心理健康教育课只进行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挥二者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积极作用。

2.2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唇与齿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逐渐发展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在授课方式上进行创新,如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正常发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法,引入心理教育的一些原则,如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使之事半功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试和平衡,及时予以纠正,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自身存在的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

2.3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教师队伍从体制上,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队伍相结合,使之浑然一体。首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立场,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了解相应地解决措施。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有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技能,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不充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支既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师范类院校开设一门既具有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又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专业,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水平高,兼具有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双重功能”的教师预备军是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

2.4以和谐理念为先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第一、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贫困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司、财政部教科文司编写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文件规定,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

第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1.2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因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仅可以提高其预见性,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压力较大,在心理健康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勇敢的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

第二、必要性

贫困本身就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生活压力,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生活中,也表现在学习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学费就很可能导致他们辍学,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也更懂得珍惜,而且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就会给自己更多的学习压力,一旦学习效果不理想必然会出现紧张、压抑、愧疚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所以,积极开展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存在的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二、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内容不系统;第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较差。

2.2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这是造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家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子女最早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对子女的思想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对子女的要求过于严格,就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待这些压力,心理健康就容易出现问题。

第二、学校因素,这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重视,教育方式单一、缺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等。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完善助学制度,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第一、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为了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出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向贫困生提供无担保优惠性贷款,按照合同,学生毕业后就将毕业单位及时通知银行,一年内开始按季度还款。

第二、拓宽勤工俭学渠道。高职院校与其他的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贫困生进行勤工俭学的渠道比较少。所以,要不断的增加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让那些贫困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应得的报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让一些贫困生在寒暑假期间去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完善和改进奖、助学金制度,实现奖优和助困相结合。为了激励贫困生进步,国家设立了奖、助学金。实现奖优与助困相结合,使国家的奖、助学金真正起到奖优、助困、促学的作用。

3.2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从思想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进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对我国的国情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出生在贫困的家庭虽然是不能选择的,但自己的未来是可以创造的,我们不能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开展相关演讲工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信心。学校可以经常地邀请一些比较优秀的贫困学生进行演讲,通过他们的学习与奋斗经历来影响其他贫困生,让他们了解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如果每个贫困生都能积极的对待学习与生活,放下心理包袱,正确对待贫困,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与未来发展方向,那么成功就会为之不远。

第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高职院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贫困大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从而使贫困生的烦躁情绪、压抑情绪、自卑情绪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以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林芙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0.03:30-33

[2]张桂敏.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10.05:55-5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6

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认识。

1、党中央《决定》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也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决定》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课题研究提出了任务。XX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这些都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教育部的《纲要》为依据的。虽然近几年贯彻《纲要》取得了进展,但发展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我国的社会面临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急速发展的变革,而学校又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所处的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以保证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3、素质教育呼唤师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并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行动研究。目前中国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的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因此,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就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相结合,而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在人们行动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产生的,它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改变自身境遇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渐进活动;另一方面又试图确认这些活动的标准,提供行动的处方,使渐进的活动系统化。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学生、校长等日常遇到和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学生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需的研究技能;另一方面研究专家又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所以说,行动研究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将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突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表面文件上和理论研究中,而在于将研究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词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环境)关系和谐。二是动词义,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个体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校主体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它包括积极心理的教育和消极心理的预防两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全体教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教师、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通过作为行动者的教师、学生等人的行动研究,使其

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或者他者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干预,通过各种心理调适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心理知识的普及,比如学科中心理知识的渗透,比如心理课程的开设,比如个性化教学等等,最终能够个性化地解决现存的问题并防止心理不健康因素发生作用,最终使得每个参与者既作为研究者存在,又作为行动者存在,以达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体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道德心态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题的界定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核心内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本研究的突出特点是行动研究,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让学校中的主体参与到研究中来,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体、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教师、家长都参与进来,通过教材建设、学科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关注个性化的教育。

本课题旨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了解实践工作和相关情境,使实践工作能够付诸实施而有成效。它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显著特征是:为行动研究(researchfor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inaction),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byactor)。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是涉及到学校中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的主体和参与者,因此他们同时也都是研究者。而且就心理健康研究本身而言,纯理论的研究有其统率指导和上位引领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实践行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要从实践行动中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要在实践行动中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的总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是,通过各学校的积极参与,使得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教师宽容、慈爱,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题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的具体目标是:呼吁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全部参与行动和研究,呼吁社会、学校和家庭全部关注和参与,呼吁家长、教师、校长和学生加入和参与,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职业倦殆、心理重负的教师和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方法。

通过宣传海报、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使得家长、学生、教师、校长等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以最广泛的渠道和途径普及到最广泛的人群。

2、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教材、学科渗透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材的研发与建设,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通过心理课堂的开设,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更加深入,找到一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行动研究的广阔的途径。

3、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位和谐一体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目前,健康教育是各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重视的重要内容,对中职学校来说,健康教育同样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系列措施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教育。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健康教育丰富了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的目标,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设计出来的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具有健身性、运动性、娱乐性等基本特点。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开展健康教育,可以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运动技术和比赛方式的教育基础之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达到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这与中职体育教学的基本宗旨一样。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

2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生理知识、心理知识等方面有较多程度的了解,同时方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正确的促进措施,从而帮助有问题的学生矫正不良的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在体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

1按照人才的发展要求,加强体育课教学。

(1)明确新的健康教育目标。全国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能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不但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其首要教学任务,对此,中职学校应该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把培养目标具体化,实施到体育教学中去,实现学生身心和体能的健康发展。

(2)探索新的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中职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首先中职学校要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把学生的健康教育与体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体系;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健康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教育。其次,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让那些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学生帮助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在技能学习、健康发展、体育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调整健康教学内容。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仍然采取比较陈旧的教学内容,比如让学生自由活动,打篮球、乒乓球等一些基本的活动,当然不能否定的是,这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这些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健康教育的宗旨,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健康身心的活动。其次学校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教材,采用科学性、时效性较强的教材多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渗透。再次,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指导,比如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矫正不正确的生活习惯等。最后加强各年级之间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通过增进学生之间感情的方式,让高年级的学生做出健康教育的好榜样,同时也有利于低年级的学生像高年级的学生学习。

2丰富体育运动形式,延伸健康教育内容。集体体育活动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康学生的重任。对此,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开展广泛性、休闲性、趣味性等形式的体育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挥特长的需要,这些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职学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让学生有动力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增强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9

1.2004年,我校曾作过“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心理卫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我校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九个因子上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

2.为了深入地了解职校生的心理现状,我校在2006年又作了《职校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的课题研究,从职校生的常见心理疾病入手,进行了卫生、品德、人际交往、个别差异、就业、审美教育、网络、影视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心理现状调查。调查发现,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的学生共127人,占有效调查总人数的27.4%;心理健康存在中度问题的学生共11人,占有效调查总人数的2.4%;没有发现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

二、我校04~06年开展心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面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状况,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积极探索了五条适合职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具体是:(1)建立用于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室;(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3)多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5)邀请专家讲座。经过三年的探索,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职校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获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义乌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一等奖;课题《职校生心理现状研究与对策主题报告》获金华第三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已申报省第三届教育教学成果奖;我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撰写的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每年都在在省、地、市各项论文评比中获奖。近三年,我校教师的《师范大学生人际关系控制源因素的调查研究》等7篇科研论文在浙江省心理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5篇科研论文获金华中职学校第六届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职校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与对策》等6篇论文获市级奖项;《职校生网络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等于《职业技术教育》等刊物上。

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008年金华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到我校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检出率低于全国常摸,我校近三年无重大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如:自杀、刑事犯罪等。

3.学校学风、校风的转变

(1)个人言行举止文明规范。在我校,学生说脏话的现象逐渐减少;学生穿着打扮得体大方,符合中学生形象;能够尊重老师,对同学也能友好相待,和睦相处;举止文明,基本无不良习惯。而且96%家长的反馈说自己的子女在言行举止上有了明显进步。

(2)个人思想品行健康向上。暂差生的思想与以前大不一样,能够处处为老师同学着想,能够为班级出谋划策,懂得为班级争光。他们逐渐减少了自私狭隘、自高自大、粗暴无礼等不良思想和行为。

(3)带动了学校文明校风的形成。由于暂差生转化工作落到了实处,使得小的方面是暂差生个人得到了转化和进步,大的方面是学校的总体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和学习氛围都发挥到了极致。正因如此,我校于当年荣获了“义乌市四星级校园”和“义乌市绿色学校”两项瞩目的成绩。

4.流生减少学习氛围渐浓

我校前几年的流生人数较多,而现在流生人数大大减少,这正说明了暂差生的转化是较成功的。

他们能够安分守己,不再惹是生非,安心于学习,安心于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学习氛围渐浓。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心育组织网络,校长、书记亲自“挂帅”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书记担任副组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政教员、心育教师、班主任代表为组员。这样,由上而下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心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6年,我校率先成立了义乌市第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学校“心育”中心,由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组成,全面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育中心与学校其他部门有机整合,相辅相成,建立起“教学、政教、心理辅导”的“三合一”预防机制。

2.心理健康教育场所齐全,硬件设施、经费有保障

(1)建立心理咨询室――谈心坊,为学生排忧解愁。我校谈心坊位置隐蔽,室内环境温馨、简洁大方、舒适实用,充分体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谈心坊是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绝佳场所。周一至周四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辅导教师值班,值班表贴于谈心坊门口,便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前来咨询。(2)有专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理活动室,活动室布置一新,环境幽雅,各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此教室开展,保证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提供了放松心

情的缓冲地带。(3)学校成立以个体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资料为主的专用心理阅览室,放置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周一至周四每天中午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到这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方法策略、心身调节技术等书籍资料,从中得到帮助和启示。(4)我校还投资近万元购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软件,我校今后的心理测试可以在校园网上操作,既科学系统又方便省时,这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中的又一特点。

3.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

我校高一各班每周都有一节心理辅导课,充分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得到课时保证,高二、高三年级是不定期地进行专题专项心理讲座。目前,我校共有九位C证老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他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辅导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行为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团体辅导效果更加明显。为了提高辅导教师的上课水平,我校心育中心每两周召开一次辅导教师交流会,每次开会分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都亲自参加,在交流会中大家就某一个辅导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对活动课过程中以及学生个别咨询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和看法。这样教师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辅导的能力都不断得到提高。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在省、地、市开设示范课,如:全省“百课万人”创新观摩课、浙江省职教教研基地“服务周”示范课等。

4.充分利用多种媒介

学校心育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橱窗、板报、校园网、周一升旗仪式的“国旗下的讲话”等宣传媒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5.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心育人员的心育技巧、策略

我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性;我校除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以外,目前我校持有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C证的教师共有28人,B证4人,还有2位教师正在接受a证培训(义乌共5人)。我校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接受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6.专家指导

我们聘请义乌市和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人员,指导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我们也请省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普及心育知识。周红五教授曾到我校作了名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题讲座等。

7.充分调动学生力量,加入学校心育工作行列,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校于2007年5月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心理自助协会,由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协会指导老师。心育中心定期对协会会员进行培训,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过心理健康的主题辩论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心理自助协会还协助学校心育中心管理学校的心理阅览室。在学校各个班级,我们尝试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新模式,高一、高二各班级设立一名班级心理督察员,学校心育中心定期对心理督查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班主任、心理自助协会与各班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重大心理变故与行为异常者),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报告,从而使心育中心能够及时得到各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班级、学生寝室,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心理督察员在宣传、疏导和预警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8.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开展心理周记的实践活动

为了在学校班级工作中更好地推广、普及心理辅导,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周记活动,让学生把一周的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把心理活动呈现出来,班主任先一一批阅,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于每周定时向学生传递上一周心理周记的反馈信息。对于一些反映问题严重或预示与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周记,班主任则要转介到学校的心育中心,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帮助解决,或向班主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操作策略。这种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使教师切实抓住了学生心灵活动的脉搏,在心育层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9.打造我校心育工作之品牌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

为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打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参与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职校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我校成功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工程――心理健康活动周。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在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向全校师生推出六项活动:心理健康常识手抄报展览、“美丽心灵,亮丽人生”主题班会、“我和父母心连心”的征文比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心理测验、精彩纷呈的心理健康主题辩论赛。2007年5月,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本次活动周以“健康之路,从心开始”为主题,分八个系列,为学生们提供了一顿丰富的心灵大餐。浙江部分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周红五教授以及我市兄弟学校的领导、教师都来我校参加了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10.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和示范动能,尤其骨干教师带动全市范围的相关工作

(1)在扎实开展我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我校还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义乌电视台《生活之路》栏目于2005年曾对我校的专职心理老师作了专题报道,义乌教育网上也多次报道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我校还不断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兄弟学校的联系,多次接待有关领导、教师到我校观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观了我校心理辅导室,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校的骨干心理辅导老师也经常前赴兄弟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承担我市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培训任务。

(2)我校于2007年上半年加入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2007年11月参加了在我省湖州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首届年会,和全国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的学校、老师学习、交流。

(3)2007年11月,我校被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金华市首批优秀学校心理辅导室。我校是金华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中等职业学校。

我们愿加倍努力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更加扎实、全面,真正为广大师生的心灵还原一片蓝色的天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心理健康社团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有助于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实践服务,有利于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心育环境和心理保健氛围,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

一、问题提出

1.中职生生源状况

由于职业院校实行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未经遴选,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多,行为习惯不良的多。

2.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源状况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心向学,不能较好的适应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挫折承受能力弱;情感压抑冷漠,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

2.3部分学生因成绩欠佳,家境不好,读的是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低人一等”,出现逆反敌对,标新立异,自暴自弃等消极表现。

此外,技校生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目前中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大多数心理老师为兼职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的不充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繁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充分认识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社团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既成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模式能切实缓解由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和咨询室咨询、讲座为主要模式,而社团活动则形式多样,更贴近学生。如心理剧演出、心理游戏、团体训练等,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刻板模式,更为中职院校学生接纳和喜欢。

3.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

4.营造和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动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两支干部队伍

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入心理社团”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能更贴近学生,开展好活动,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两只队伍。一支是社团干部,一支是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均属于心理社团干部,统一归社团管理。

2.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明确职责,

社团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尊重心理社团活动自主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社团能够真正开展一些有创意、有意义、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

社团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社团干部、心理委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社团干部做好社团日常管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各类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各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心理委员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在班级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组织本班同学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如若发现在心理上有疾病的处于痛苦中的同学,要帮助、劝说、陪同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介绍心理老师做出相应的咨询和危机干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学校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3.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效,必须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有专门的、针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要让心理社团的成员明确专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的心理机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心理社团活动,

首先,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设计活动。

其次,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热播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进行友好的探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第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增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合作。比如说,可以联合戏剧社共同来组织心理剧演出,拍摄;与漫画社合作开展心理漫画征稿、“关爱心灵LoGo大赛”等。

第四,社团活动开展要灵活。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在保证学生安全、活动有意义的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不比太拘泥。[2]

成熟的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心理社团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