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十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十篇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16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2

(一)制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加强民族文化的设计应用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传统文化的授课内容方案,重点介绍我国设计史上先民是如何设计出依然具有现代实用价值的生活工具的,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去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去深入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大部分都开设了相关的中华民族历史教学内容,宗旨就是为了加强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的深刻影响,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就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讲,许多平面设计学生在学完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逐渐忘记,印象不深,这就说明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无法加深中职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因此学生无法有效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这些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照本宣科式的知识灌输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目前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加强对传统落后教学模式体系的革新与完善,灵活采用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题材、元素开展平面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质量,让学生在未来的平面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三)加强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知识点加以重点讲述,比如在具体设计主题的教学环节中,总课题要紧紧围绕相关图片开展讲解,充分挖掘出图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若是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礼”,那么就要从字面意思进行跨越式生发讲解,挖掘出所蕴含的身后文化内涵,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然后灵活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自己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搜集图文资料、影像资料等素材,会加深学生对设计主题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收集相关素材,丰富设计,提升设计。

二、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思想、园林建筑、艺术精神、古典文学、民间艺术、书画篆刻、陶瓷雕塑、戏曲、诗词、音乐、传说,①包括中医、围棋、武术……都是我们的文化宝藏和最宝贵的教育资源。艺术设计教育承担着培养设计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艺术设计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精华。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基础课程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于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长远的重要意义。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中的思考

(一)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践,总结下来的优良文化,是我们巨大的资源。在当代,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的精神财富,提高学生的艺术学习、创作水平。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以传承、创新,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1.对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提炼及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绘画、诗词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包含韵律感、线条感、节奏感等。②

韵律感。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追求丰富的对比效果,如动静、远近、虚实等变化使艺术作品达到传神的效果。这在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在中国绘画中,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等方面。在素描、速写的教学中,教师应融入对于整个画面韵律的把握,培养学生在基础课程中的创造力。

线条感。音乐的旋律跌宕起伏,形成各种节奏对比,体现了独特的线条感。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调、音色绝妙无比。音乐中的线条让人们感受到丰富变化的美感。在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中,线条的运用更是充满了变化趣味。例如,中国书法中的汉简,流畅的行笔,部分笔画的拉长变化,整篇看上去就像是一幅抽象画,线条的魅力在速写的教学中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在速写的教学中,通过对传统书法绘画的临摹,让学生体会线条的重要性。

节奏感,主要强调变化。在书法中,主要表现在轻重、缓急、虚实等方面。从绘画角度看,体现在画面构图、色彩表现、造型形式等各个方面,皴、擦、点、染等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节奏美感。③将传统书法绘画丰富的变化运用到素描、速写、色彩课程中,使学生体会变化的美妙。构图的多变、画面的虚实、丰富的色彩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的。

2.中国画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影响

中国画艺术是中国文明精神集大成之体现,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反映。中国画的传统魅力在于气息和神韵。

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学中所讲究的朴素、简约、无为等思想贯穿着传统中国画的始终。中国画在创作上注重构思,追求意在笔先和形象的思维,重视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方面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是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④这对于素描教学很有启发意义。通常的素描教学大多追求造型的准确、刻画的精细。其实,对于绘画对象神韵的把握往往更能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

中国画的作画手法有很多,常见的工笔白描和写意手法是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借鉴之处的。在造型语言使用方面,工笔白描广泛采用线条,速写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于工笔画的临摹,体会用线的要领。写意画,则是将线去掉,直接用色作画,注重意境,所谓写意性,即非写实性,是指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而注重形象的概括性、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⑤在色彩教学中,鼓励学生以色造型,通过丰富和谐的色彩,营造一种氛围。

中国画的构图十分讲究。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笔墨发挥和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这些推敲缜密的构图形式运用到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无论是对于静物的描绘,还是风景写生,都会达到独特的效果。

3.将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融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也十分有益。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丑怪的东西,如中国园林中的怪石,坡的老树、怪石头,又或是山人笔下的鹌鹑。但是人们却都很欣赏,将这些丑怪的事物包含的美学运用到我们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就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诗词、戏曲音乐、古琴音乐都追求一种脱俗的意境,体现“清、幽、淡、远”的文人气质,⑥十分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是古代贤人修身养性,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基础教学中引入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沉稳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修养。古诗文中蕴含的哲学美学直接引入基础教学,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注释:

①邱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03.

②⑤⑥张伟.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性[J].大众文艺,2012(12):109.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课程设计的缺失以及教师教学中的忽视等原因,中华文化缺失、被忽视、被冷落,中华文化表达“失语”等境遇应引起高度重视。

(1)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对西方的价值观采取支持的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持质疑的态度,包括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以英语为主要语种所承载的西方文化正以它的强势力量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从食品、服饰到节日、娱乐,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热衷于洋快餐、洋品牌,喜欢过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日,忘记了春节的味道,不清楚中秋节的来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在一些媒体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来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如一些学者所说,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令人堪忧。

(2)课程设计的缺失。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文化既包含语言,又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加以表现,加以传承,加以弘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就课程设置来看,为了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大量增加了目的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如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文学史与作品选读等内容,这对更好地利用语言进行跨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笔者从四川省两所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发现没有设置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从课程设置情况看,只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对本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3)教师在教学中的忽视。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在教学观念上,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上课就是传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无关。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语言形式教学,即关注语音、语法、词汇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教学,教师也比较重视英语文化在英语口语、词汇、语法等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以加深学生对其理解。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却被忽视或认识不深,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使中国文化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当然一些英语专业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或欠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学习和研究,自身表达困难,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教育感染学生。正是这一原因使学生在学习时过多地侧重英美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国文化,导致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造成交际障碍。

二、加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中小学英语教师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光荣使命。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高校就必须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修订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要求,一是在编制教学计划和实现的教学目标中,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要求,强化教师的责任担当;二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概要”“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三是修订教材内容,编录反映中华文化的优秀外语文章,在教材中主动导入中华文化的元素;四是修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外读物,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摄取量等,以此来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3)提升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中。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专业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要求教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又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底蕴的积淀。唯有此,在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才能用流利的英语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平等对待多元文化的观念和意识,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4)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丰富的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习得中华文化知识、提升中华文化素养、培养中华文化自觉、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推荐阅读书目和报刊杂志,鼓励学生撰写英文阅读日记或读后感。二是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邀请著名的文化学者介绍中国历史、文学、建筑、艺术、民俗、饮食、服饰文化,并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三是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现实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有其特有的文化符号,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帮助学生解读这些文化符号,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文脉相接。四是组织开展诗词朗诵、英语演讲活动,开展中国画、书法、剪纸作品展览,开展音乐晚会、戏曲表演等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五是营造学校传统文化环境,在图书馆、教学楼等重点场所张贴中国传统名言警句或悬挂书法、国画作品,对校园建筑物、道路、桥梁、湖泊命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厚办学历史积淀的名字等,建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5

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助推下,大陆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升温,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近年来,通过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就举办了多次大陆古籍书展、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展、两岸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观摩、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引进等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如何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体系,如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传统文化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建设,等等,正成为海峡两岸教育界同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有幸组织并参加了“海峡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季”活动,对如何有效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

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建立科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它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思想、行为处世准则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为多数有识之士接受,但由于受认识水平、基础教育“功利化”倾向、升学压力和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具有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功能,更应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

1.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保证一定的授课时数

经典国学篇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篇目的保障。教师通过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吸收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的自豪感。长期以来,大陆对传统文化进课堂没有硬性规定,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纲要》从战略高度阐释了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相关内容。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语文及其他人文学科课程来体现,没有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对其融入教材的权重也无明确要求和考核标准,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台湾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国文课来实现的,其《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国文课约占在校学习时间的30%,随着年级增长逐步加大文言文比重。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地区高中阶段安排有“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属于必修科目,并统一使用《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这是台湾地区高中阶段长期使用的一本国学教材。从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看,明确经典国学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和内容比重,尽快将其纳入主修科目,保证一定的授课时数,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

2.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笔者在参访台湾地区几所中学时发现,他们特别注重利用社团活动和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中华文化之美,体会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真正领悟和认同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台湾建国中学有79个学生社团,其中国乐社、民俗记忆社、社会科学班、人文社会自由班等都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社团,传统文化的元素渗透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从而实现其多元、自主、精致、创新的育人目标。对外合作交流是台中二中开放办学的一大亮点,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去国外游学和交流,通过与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情怀,促其成长为具有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基隆百福国中以科学、系统的阅读活动为抓手,将国文教学计划融入阅读活动中,带动全校各科教学和师生阅读能力提升,如通过“阅读游台湾”主题阅读,让学生感受台湾多样性文化和人情之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屏东县陆兴高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陆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是一所公办国际学校,国际化是学校的重要特色,他们在国际化办学和交流活动别注重对学生“根”的意识培养,提出了“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的办学目标,因为他们坚信:只有有了“根”,国际化才“立得住”。广州市增城新康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他们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通过日常践行、课程融合、活动渗透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师生、家长、社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实现了其“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

3.利用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与地域关系密切,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地域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岸这方面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以河南省历史教学为例,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大地上数千年来涌现出众多影响中国历史的名家大儒,楚国的老子、战国的惠施、秦代的李斯、西汉的贾谊、三国的阮籍、唐代的韩愈,不胜枚举。将这些厚重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名人选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增强了学生的地域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小学利用避暑山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避暑山庄文化为背景,开发出富有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诗词文化特点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台湾地区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有益探索。台北金华国民中学在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采用“融入”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成效显著。除课堂融入外,还有艺术融入、生活融入、家庭融入等贴近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延伸和拓展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融入”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加大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培养、培训工作的力度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它对教授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授者的学识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两岸中小学,尤其是中学阶段,普遍存在优质师资匮乏问题,缺少学贯中西、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型国学教师。目前大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多由语文教师和其他人文学科教师教授,还有一些自身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经典著作储备不足的非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担负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是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1.建立一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课程体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大在职传统文化相关学科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优质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把这项工作放到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

头人。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总体规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等教师培训活动中。通过各级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关系,帮助他们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教育

要求。

3.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三观”的养成,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将其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旨在激励教师学习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4.借助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可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聘请高校、社科院所和文化机构中的国学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给教师授课。

还可结合成功案例,组织教师参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成效突出的学校,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和

做法。

三、高品质教材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根本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的载体,构建科学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材,它承载着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多重功能。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最优秀的部分甄选出来,如何针对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设计出相应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这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大陆除地方教育部门和出版机构组织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外,没有统一规划教材,还有许多学校自编校本教材,但教材水平不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教材编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问题。

1.确定符合《纲要》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纲要》明确指出,新时期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编写者在确定传统文化教材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时应紧扣《纲要》要求,在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方面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学段孩子的认知水平,深入研究,反复论证,以确定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北师大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该教材在编写时紧扣《纲要》中对初高中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具体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在单元主题及导语、选篇设问、栏目设计等方面均体现了《纲要》要求,兼顾了学生接受和实际教学的渐进性特点,体现了“盈科而后进”的学习

规律。

2.确定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编写架构和编写体例

传统的国学教材和读本大多是对历代国学名篇的解读,缺乏对青少年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解读和引导,尤其缺乏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价值理念内容的摒弃。遴选和提炼适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教材架构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同类教材一般都采用史论的思路,这种架构较为系统、清晰,便于传授。但从另一方面讲,青少年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成为传统文化的体验者和践行者,所以加强教材的互动和实践环节非常必要。比如,以单元主题下组合选文的方式,通过“导语”“提示”“思考”“链接”“诵读”等引导性、互动性、扩展性板块设计,既保证了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又体现出文化形态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3.确定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选篇

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卷帙浩繁,许多古代的文化形态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摒弃或改造。甄选出既符合《纲要》要求,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特征且难度适宜的经典篇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选篇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内容质量的高下,体现出编写者的专业水平。当下,一些自编国学教材中存在原搬古文、不加取舍的现象,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在文化多元时代,编写者应站在更为宽广的文化背景下,将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养成要求和认知特点的经典文章遴选出来,这样才能触及现代教育的育人本质。

4.确定由不同学术背景组成的编写团队

专业化的编写团队是保证高品质教材的首要条件。中华传统文化形态多样,构成复杂,彼此关联,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精华,甄选出哪些是要“学”的内容,这就要求编写者既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发掘出符合当代价值要求的“优秀”部分,又要了解和把握当代文化价值理念,这对编写者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笔者策划并参编的北师大版面向全国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编写团队囊括古典文学、文献学、训诂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出版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不同学科的视角论证了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确保了教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适合青少年道德养成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方式和实施途径,是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

[2]石中英.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15(1).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6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课内与课外,而课内又包括专列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和其它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外又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维度主要体现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包括理论阐述、技能操作、实践训练等多种方法;多层次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认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基本了解、感知体验等。

2.为高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大学阶段,《纲要》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可见,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

供参考路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本项目研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提供方式与方法,同时也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打造师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项目实施方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首先要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等;其次是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班,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第三是根据实验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将项目进行总结与完善,并予以推广。

三、项目实施过程

1.组建研究团队

本项目研究跨学前教育、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武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2012年项目实施之初,便组建了由以上各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分工协作,研究团队成员不管是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上,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

2.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项目研究的核心,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等。比如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门类众多,哪些内容可以构建成一门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哪些内容则可以作为素质拓展以活动形式呈现,都是需要斟酌研究的。所以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合,首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服务于以高文化素养、深道德涵养为目标的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所以在各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宽度与深度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

在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在对实验班的培养期间,将实验班学生,从待人接物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态度、职业素质状况、文化修养水平等多个维度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评估,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素质拓展活动内容。

5.对学前教育专业国学实验班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学生毕业后,通过跟踪调查,将实验班学生,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等两个方面与非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考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形成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项目推广

研究总结报告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文化类课程标准、传统文化主题类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以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等。

四、项目初步运用所取得的实效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13-03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国内多所小学都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此同时,过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在德育中起源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是在学校德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在语文学科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可见一斑。同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会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隐射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或理念,以或故事或诵读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仿效形成美德。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德育教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榜样示范,营造一种文化熏陶的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有的小学在学科课程外特设国学课程,与一般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分开,将国学经典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各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共同承担着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3.在家庭教育中传承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花大力气、高价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练习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诚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在拥有了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或多或少接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不得不说,家庭教育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片沃土。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中起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风生水起。

二、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些文化典籍中被保留下来,又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九九重阳,登高怀远,诗人王维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遗憾自己未能与兄弟共度佳节,来表达心中的那一份思乡怀亲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溢于言表。古人以诗歌这样的方式寄托着一份感情,传播着一种文化,散发着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节日的魅力,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对学生进行这些诗歌教学、文化常识灌输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深入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魅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目标的完成。但目前在小学阶段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显得过分“刻意”,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态很难。教育,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而不是“揠苗助长”,“循循善诱”而不是“急于求成”。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人格塑造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门单向的学科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

要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或研究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好“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几个概念。在西方,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而在中国古代,文是指纹,即花纹。“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文化的概念侧重于人的精神领域。传统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传统文化“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背后的一种精神纽带,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信仰、价值、秩序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关注重心集中于文化传统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热却又流于形式。因此,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有效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建设意义。

(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1.认识偏差,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整体,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德育的教育。由于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在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这类的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上,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背诵和默写。

2.墨守陈规,教学内容单一

在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传统节日、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典文学、传统历法这些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上流传下来的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拿传统节日来说,2007年12月14日新修订的《全国节年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的重要意义之一,但很少有学校能够适时适地地对小学生进行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久而久之,放假最大的意义变成了不用上学。如果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更灵活、细致一些,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将大大提升。

3.施行不力,系统性、整体性不足

在很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课程中关于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其他一些课程,例如音乐、美术课程、体育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却难见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子。追根溯源,墓家颁布文件到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施行的过程中,学校的相关教育缺少系统规划。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在层层施行的过程中又缺少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使得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存在后天不足的情况。

4.条件有限,技术性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在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虽然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完全区分开来,但是仅仅依靠语文教师一己之力,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衡。而如果语文教师在承担语文学科教学之外还要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又难免会力不从心。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补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需要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一些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城市,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多数教学不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具任何色彩的知识,不能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这给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一些阻力。

(三)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材为主要手段,主体、场所、手段单一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淡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家长们仍然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框定孩子的一切,加上传统文化在成绩中所占比重极小,甚至几乎没有,这必然导致教师、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降低,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日益淡薄。

(四)学生缺乏兴趣

就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来讲,可能有些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小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识字量的有限,又无法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校外的一些书法培训班、奥数班等很受欢迎,但像京剧这一类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培训几乎没有。而且参加这些培训班的也多是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课堂内外的背诵之外便再无其他。

三、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层面

国家教育部门应从宏观把握,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计划。考虑到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思维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深入浅出地对同一种文化F象作出不同的阐释。这一套系统完备的课程计划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不同学段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每一次系列学习中对同一或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循序渐进的了解和思考。

(二)学校教育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学校如果有电子屏可不间断播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文化墙等的布置可充分挖掘传统歌舞、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重视课程设计

国家的顶层设计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有“干”必有“枝”,而树的“枝干”就需要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学校文化氛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学校教学还应分学段制定阅读计划。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建议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分别作为一至四年级教学书目,当然这只是作为教学建议,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除了必要的国学课程,其他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武术、书法、棋艺、陶艺等也要考虑纳入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

3.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学实验的难点是专业师资问题,培养具有国学文化基础和传统艺术修养的专业师资是学科教学实验最艰巨的任务。学校既要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又要加强对老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4.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适应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适应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读诵中华传统文化古籍的做法应该继续传承下去。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5.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小小书画展”、传统音乐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书法、绘画、音乐之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实实在在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活”文化。

(三)家庭教育

1.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的文化环境是最直观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墙上挂上一些名人字画,在家里专门设计书柜摆放传统文化典籍等。

2.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大家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身教,要远远好于空洞的讲解。所以,在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前,家长要先广泛地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3.注意方式方法

“棍棒教育”“填鸭式教育”都不可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家庭教育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也同样要与时俱进,或循循善诱,或潜移默化,或言传身教,或榜样示范,总之,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

(四)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教育就是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如果全社会能形成一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这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很好地说明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仍然存在。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文化精神学习铺设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段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分层次分阶段有序地持续推进。只要我们充满信心,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我们的继承、延续和不断创新中注入全新的活力,焕发生机,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傅丽霞等.文化传统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8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所以,一方面,党中央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治国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它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文理念、道德观念,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二、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借助社区教育大平台,向广大社区群众传播文明礼仪、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区整体道德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职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

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校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辐射到社区,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德?淙耍?培育全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学校责无旁贷。

3.学校拥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

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建立一支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及可圈可点的成功做法,无疑为社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同时,借助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群众建设和配送电子课件、微课及学校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优势十分明显。

三、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1.制定培训计划

对社区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摆上学校工作日程,设专人负责。选择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通过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同步实施等方式使其发挥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要”。

2.开发培训教材

学校要在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培训教材,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拓宽受教育面。制定培训大纲,以突出儒家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确立社区培训工作目标和培训重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社区群众所接受,为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社区培训

本着“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学习、方便生活”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培训班、国学讲座、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方法新、理论新、重实效。培训教师要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培训教育质量。

4.参与社区活动

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是巩固和发展社区培训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区国学演讲、朗诵国学经典诗句、重大节日纪念庆祝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图书、电影、民俗歌舞等活动走进社区,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拓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9

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发达国家,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是高度统一的。但长期以来,中国建筑行业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导致行政强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了建筑行业的生态,加上当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营状况,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观念的缺失,造成我国“缺腿”的建筑业态。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业提出“建筑三原则”,即“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个原则在今天看起来,严重违背建筑行业的基本规则,因为它将审美与建筑的本质与功能作为对立的二元来判断和思考,如此便可引出“假使条件不具备,就可以不要审美”的结论。

绘画、雕塑、建筑原是艺术和科学互为支撑的整体。但中国在1952年将建筑学划归工科,造成了此后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建筑学”变成了“建筑工程学”。

中国建筑业包含四种业态: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作为学术概念,建筑装饰这个概念并不能成立,因为它的存在本身与建筑是“对立”的,认为建筑先行缺失了艺术,后者来替建筑补充艺术。就此含义,我将建筑装饰业称作“逆流而上的中国建筑装饰业”。

问题是,我们的房子盖完后,并没有最终解决房屋与人的行为、人的生活发生良性关系等问题,我们还需要家具、灯具、“软装”(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个名词)。这就导出我称之为“顺流而下的中国室内装饰业”,室内装饰针对中国建筑业的现状而存在,那是顺理成章的。

改革开放后,建筑行业内的建筑装饰业与室内装饰业发生博弈;从根本上说,这是建设部与轻工部之间的博弈。

二、中西文化传承的本质

搞清楚中西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实现室内装饰行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前提。

首先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历史中的“时空”和“文化”。

中华民族的时空坐标是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特征是统一的集权文化;而西方文化的时空坐标指向多国的千年文明传承,其特征是文化多元。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图》将当代国家统一罗列出来,放在历史坐标下比较。我们可以借此很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时空积累的差异。

中国华夏文明以稳定社会为基础。华夏文明延续两千多年,主要在一个国家内完成,且前后三个阶段相对稳定:秦汉持续400~500年,唐宋延续600~700年,最后是明清。清代中间以1840年为标志分成两段,此后经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方版图上,罗马帝国及宣称为其继承者的神圣罗马帝国前后延续的时间相当长,从公元前27年延续到相当于中国清代的19世纪初。但罗马帝国及神圣罗马帝国,却是由众多城邦和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及自由城市构成的。

从世界版图看,华夏和罗马是唯一可以堪比的两大文明体系。

华夏文化中稳定的时间段非常长,秦汉稳定的时间达440年,唐宋相对稳定660年,明清相对稳定470年。从世界版图看,中国的统一也至关重要。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泰晤士版本地图显示,秦代时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领域已经形成中华文明与西方交流的通道,到唐宋时,华夏文明达到空前高度,而清帝国则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由众多小国构成,西方文化长期的动荡社会导致各种风格产生,先后有公元纪年前后的古典风格、公元500~1300年的中世纪风格、1300~1700年的文艺复兴风格、1700~1800年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以及1800~1900年的古典复兴风格,社会的变动,成为不同风格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观念的形成还因所处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华夏文化的主要背景环境是内陆,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以来影响到华夏文化的各个层面,其精神特质平和、舒缓、优雅、内敛。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内海,海洋文明所带来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即伴随产生,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因此显得极致、细密、张扬、外向,将“人”看作大自然主宰。

两种文化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也完全不同。华夏文化孕育的农耕文明,以正统、固化、保守和人文的理念著称于世。而西方的文化有发散对立的思想观念,最终导致工业文明出现,反映出变革、开拓、注重科技的总体面貌。

建筑装饰方面,华夏文化以宗法制度作为装饰构建的基础,封建伦理提倡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仁、义、礼、智、信,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乃至其他方面,均以均衡的构图、循规蹈矩的装饰手法占主导地位;像北宋的《营造法式》,其间包含了多年积淀、代代延续形成的定制。中国最初的设计应该说还是非常有创意的,但经过代代规范,基本上成为工匠式的延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北京紫禁城的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只为显示皇权,并非以人的居住为设计主体,其格局是典型的王朝“家天下”的格局。故宫的太和殿,皇帝一生中用不了几次。虽然皇帝夏天常去圆明园,可圆明园已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这样一来,我们缺少作为一个人的皇帝的居住环境的实例。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的建筑理念基本来自故宫。

中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人有两种审美理想,其一是“错彩镂金之美”,其二是“出水芙蓉之美”。前者体现宫廷装饰源流,后者体现民间装饰源流,这是中国室内装饰的基本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故宫太和殿的宝座可谓“错彩镂金之美”的典型,而民间文人的社会实践和居家环境,则可以作为室内装饰设计“出水芙蓉之美”的诠释。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曾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意标新,舍富丽尤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宫廷装饰讲究华贵、富丽、雍容、繁缛,民间装饰讲究简洁、宁静、清秀、自然。但今天中国室内装饰的主流观念显然来自于宫廷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超越宗教的哲学体系,这对中国设计来说也影响至大。在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其中道、儒、墨、法四家影响最大。道家讲“顺乎自然”,儒家讲“三纲五常”,墨家讲“一义兼爱”,法家讲“依法治国”。但遗憾的是,此后秦焚书坑儒,汉代在“独尊儒术”的同时又“罢黜百家”,儒家独占统治地位,道儒墨法四家的文化并没有完全传承下来。虽然经历了1919年“”和1966年到1976年的“”的冲击,但儒家纲常体系还是对我们的设计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因素极具影响力,以最有影响的基督教而言,以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东正教、以梵蒂冈为代表的保守的天主教以及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等教派教义不尽相同,多元共存,并且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熟悉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建制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西方教堂奢华版本,被奉为所谓西方风格的典范样式。其实,在西方,类似芬兰赫尔辛基路德教大教堂那样的基督教新教教堂所展现的朴素面貌也同时存在,只不过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那样有点寒酸的设计不能登大雅之堂罢了。

三、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

要实现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首先要冲破单线传承的围城。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综合的思想体系,这应该成为我们传承的基础,而不是局限于儒家纲常礼教与等级制度等糟粕。

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关键是观念转型。我们应一反过去对宫廷装饰风格的一味追崇,将民间装饰源流发扬光大。宫廷装饰源流是影响华夏文化现代观念形成的障碍,其糟粕应该彻底被抛弃。

要实现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创新,我们还要立足下游产业资源整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大的从农耕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文化形态的社会,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存在现代转型问题。由于我们在本质上缺少对工业文明的继承,直接导致了狭隘的专业观。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优秀案例,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精华的融会创新。

室内装饰要基于环境观念,具体来说,就是立足下游产业的资源整合。室内设计还需要与工业设计联姻,以生活方式的变革来引导我们的设计。在这方面,瑞典的宜家做得很好。

宜家在欧洲的定位并非高端,但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以俨然高端品牌的姿态吸引国人趋之若鹜。实际上,宜家的理念就是整体设计。从室内空间、室内装修一直到室内陈设,三者合为一体,综合设计,综合考虑,综合营销。反观现在中国其他卖场,90%以上还在延续以前的单线作业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中西文化精华融为一体,以实现今天真正的创新。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回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要将道、儒、墨、法四大家结合起来,按照现代观念解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才有可能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中华民族在原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学。风水学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观。在风水学中,自然要素与人的行为结合成一种“以天合天”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模式在现代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描述中可见形迹。

工业文明导致生活变革。1900年,西方工业国家的一般国民就有能力购买电扇、炊具和暖炉。20世纪初,电灯、抽水马桶、电话和洗衣机等家用设施的机电化与人工控制的环境系统就成为商品住宅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一切首发于西方国家。

我们今天建筑面积约90平米的中小户型住宅空间中,放着按照20世纪西方现代风格标准设计制作的模数33mm家具,尺度普遍偏大,浪费资源,成本也高。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不少设计参数基本延用西方设计构架,以厨卫空间、装修、产品为例,偏向于大型与高端,没有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消化调整。这些设计所提供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差别?我们有没有可能建立符合国情、面向经济适用住宅的30mm家具尺度标准?我们有没有可能重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设计体系?这需要室内设计师与工业设计师的共同努力。要再次达成“天人合一”整体协调的环境,我们有很多路要走。

如果能够发展出既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又满足人的行为特点的设计,这种设计就可能面向全行业。仅以厨房为例:如果我们不仅着眼于硬件产品,还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从行为模式出发进行设计,那么,橱柜与流理台设计可以转换为餐前操作与储存系统设计;灶具与排烟系统设计可以转换为烹饪操作系统设计;水具与排污系统设计可以转换为餐后存储系统与垃圾清运系统设计……以此为例,我们需要整合其他行业和设计门类,打造全新的设计理念。

创新是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即融会人类思想之精粹,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创新是个积累升华的过程,从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出发,实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转化。当代中国室内装饰从业者,必须融会中西文化精华,才能实现传承创新,这不是某种风格的表面抄袭和膜拜,而是从生活本质入手,去发掘更多尚未被我们发现的传统文化优秀宝藏,从而开创中国室内设计未来新的辉煌。

郑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艺术设计分部主任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中国元素;艺术设计;实训教学

一 中国元素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元素不单纯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它们都是在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随社会发展而内涵日益丰富。

(1)中国元素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

传统图形元素、剪纸、脸谱、传统书画等这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结晶。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是现代设计的母体原型,是最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包括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景观设计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元素的印迹。可以说中国元素为现代设计师创意提供直接的设计灵感。因此,中国元素文化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

(2)当代设计教育不能脱离中国元素

在现代设计中,具有中国元素符号的设计表现还没有形成比较突出的设计风格。主要是中国元素运用认知的片面性,导致广告缺乏深层次创意。设计师在中国元素的运用上,更多的关注剪纸、书画、戏曲、服饰、民俗等“有形”的符号,但却忽略了“无形”的中国元素:比如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仁、义、天人合一、中庸”等形而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如何把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传承和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元素与视觉艺术的有机整合。

二 艺术设计专业基于中国元素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设计实训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元素,加深对中国元素的感悟,让学生从深厚的中国元素根基中把握现代设计的风格。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指导下,我系对中国元素教学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第一,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增加一些其它相关综合学科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的技法与古典文学等教学内容,整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第二,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渗透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涵。比如在三大构成设计课程中,我们将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水墨艺术等中国元素充实到构成基础教学中,加强现代构成艺术与中国元素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研究、提炼和创新,在原形与现代构成形式的对比中,增强三大构成训练的新颖感和创意性。第三,在广告设计、Vi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题设计教学实践中渗透中国元素的文化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中国元素精华,并在传承历史基础上进行创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现中国元素独特的设计魅力的同时,达到古为今用目的。比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书法、水墨画为例展开设计教学。使学生学会从中国元素出发,对原形进行变异、解构、组合旧有元素,使之具有现代趣味。第四,系统地进行中国元素艺术资源的收集与研究。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工艺进行调查搜集,在艺术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元素的热情。我系多次组织师生在华东五市、北京、青岛等地进行艺术考察,取得了一些关于中国元素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三 彰显中国元素特色,整合现代设计教学模式

我系在设计实训教学中把中国元素作为设计资源引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现代视觉设计教学中重新解读中国元素,推动中国元素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探索出了彰显了中国元素特色的教学模式。

(1)以中国元素为基础进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推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设计人才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每届中国广告节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专类奖比赛,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设计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及设计水平,突出中国元素文化特色,提升中国艺术设计的国际地位。

(2)以传承中国元素为主线,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年青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教师虽具备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过于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知不够。要从根本上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必须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提高艺术设计的教师教育水平。所以,要引导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树立全新思维,培养探索式学习方法,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学水平。

四 结语

艺术设计需要有中国元素文化底蕴的支撑。如若一个中国的设计师对中国元素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将传统文化艺术精华传承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使中国传统文化透过艺术设计传播和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作品。这就需要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中,构建现代设计教学和中国元素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了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设计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设计教育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庸著,中国元素[m],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2月

[2]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