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资源的内涵十篇文化资源的内涵十篇

文化资源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27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1

一、人力资源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人力资源培训的内涵。人力资源培训是指在企业管理范围内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培训机构,主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起到推动整个经济向前发展的作用,它是人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评估体系和管理体系,具有一定实用特性。在培训员工过程中采取工作技能和员工素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企业不同培训的内容和理念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各种培训的方式来适应企业整体的发展变化。

2、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组成人员共同拥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与这一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存在的完美体现。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的结晶,它是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凭借企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载体,渗透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领域,为企业的内部员工树立了行为准则和榜样。

二、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1、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目的。培训具有针对性和组织性,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进而达到企业价值快速增长的目的。绝大部分的机电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后,使他们获得了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来应付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可以和公司更好的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摆正他们的学习心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实现机电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变。企业的主要培训项目就是机电企业文化培训、管理培训和艺术技能的培训,更加重要的是员工的学习心态、价值观等内容的塑造,最终将员工塑造成具有独特竞争力,具有特殊观念和知识理念的人。

2、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方面。非公机电企业受到自身发展规模的阻碍,只能以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主导,不仅形成了企业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构成了员工分工协作的良好氛围。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差异性意味着企业针对不同部门进行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依然是不变的理念。因此,针对他们的人事管理就建立在了目标管理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差异性的现象。而对于人力资源措施的差异性又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管理措施可以理解为,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各个岗位的职能不同,所以在管理方面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各个企业管辖的范围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起适合员工的管理制度。

3、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内容。第一,企业文化培训主要是公司的发展情况与现代企业发展状况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的实际情况离不开。通过学员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安排专业性强的文化知识,提高学员的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进而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第二,就是对产品的基础培训。了解目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后,新的产品也不断问世,所以注重对新产品的了解也是关键,足以确保学员能够充分掌握对所有产品的了解,为企业的销售做贡献,也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销售记录,提高公司实际利润;第三,对市场营销的基础性知识的了解与市场培训时间的长短两者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业务人员的销售技能和对产品的基本认知的目的,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也能有效地促进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高层管理者更应该以身作则。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与其他企业相同,非公机电企业依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完善企业的制度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信心,为企业创下更好的业绩。

三、机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1、人力资源培训中对企业文化不重视。企业的文化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大部分机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文化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内部缺少制度规则、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员工工作过于懒散并且缺乏远见。所以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作为中心,积极提倡改革创新精神。要想将正确的价值观整合成特殊的经营模式,做到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具备高素质的管理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

2、人力资源缺乏企业文化战略思考。机电企业中的培训往往是被动的,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规模、发展模式和前景来开展,也没有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没有整体的规划,没有长期的战略目标。

3、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评估体制。在企业培训中,一定要有相应的效果评估政策,不然培训只会是一种形式。按照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量企业在员工培训的质量与成效上没有形成切合实际的质量评估。难以做到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有效地对接,未能形成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压力和动力,以至于导致了当前的培训评估无法做到科学有效。

四、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相关问题的措施

1、提升企业员工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当前的时展下,培训已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今的企业已不再是单一的组织形式,大量企业投入对员工进行彻底的企业文化的灌输,注重研发新产品来推动营销。新时代的背景下,公司企业转变原来的理念,提升员工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变化发展。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2

[关键词]图书馆高效课堂模式科研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0-0040-02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注重科研能力。在图书馆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供人们探求、猎取。通过科研实践发现,以前的科研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内涵建设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科研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有效的科研模式的发展,让内涵建设与图书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与水平。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一)它是提升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内涵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而进行的开创性的、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开展科研的过程是图书馆员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行总结、归纳和向着信息创新、知识创新的理论高度升华,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的科研成果不仅对本馆工作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它是深化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声誉、地位的必由之路

现代企业中广泛流行的一句口号是“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树形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图书馆。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效果上下功夫。回顾以往的图书馆工作,大多在服务上花的功夫很多,但对服务的外延拓展有余而内涵挖掘不足;服务仅流于表层,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无法令读者满意,致使许多人对图书馆产生误解。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有利于对图书馆内涵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利于高校不同岗位工作者的自我发展。

(三)为内涵建设提供学术平台

图书馆收藏的书籍包括各种科研活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更是为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和条件,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图书馆内进行资料收集和汇总。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发它的重要职能?近几年,许多高校图书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根据内涵建设全过程的特点,要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前期管理,需要内涵建设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容都进行详细的核实,特别是涉及一些有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情报,要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力争处理好图书馆信息资源。作为内涵建设者,要有明确的情报资料,根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加强沟通,力争把相关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清楚。

二、高校图书馆在内涵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形象,是指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即图书馆馆风馆纪、馆容馆貌、藏书质量及规模、服务质量及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馆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及其成果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和获得的评价。

(一)使用价值

所谓有使用价值,就是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图书馆信息资源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一旦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被传递起来就显示出来是动态的,因此科研部门要建立数据库系统,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工作要做到分门别类。

内涵建设者在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利用时,由于具有使用价值,才会被应用,如果没有价值,就只会对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工作起到作用。从整体上看,只要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就都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内涵建设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对于内涵建设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图书馆信息资源都一直融入其中。

(二)具有针对性

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使用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的。根据不同内涵建设的需求,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存贮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要立足于内涵建设本身的特点,将图书馆信息资源与项目本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让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没有目的性地搜集无关的资料。在内涵建设中不能应用,信息资源就失去了价值,因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三)具有时效性

在内涵建设全过程中,图书馆信息资源是走在前面的,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将最新和最有价值的资料应用于内涵建设,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是动态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速度和时效。并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能够与科研课题完全相关的资料很少。科研产品本身就是在众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的结果就是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三、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局性

由于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管理,有的内涵建设会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的新图书馆信息资源会涌现出来,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实时地更新与发展,每个阶段需要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信息资料都要有层次,这就要求注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局性,要朝着科研和生产的方向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把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新动态,实时地对内涵建设进行更新,力争让内涵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创新性。

(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对于内涵建设者,在进行内涵建设过程中,要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结合在一起,这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前期工作需要科技人员用专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需要相关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搜集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和科研精神,要求科技人员和内涵建设者一丝不苟地将本职工作做好,相关部门要使资料共享性好,时刻保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流通性和动态性。

(三)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针对不同阶段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要注重使用后的整理,对已经使用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要进行整理,为日后内涵建设的实验和验收工作提供便利。要保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密性,这些图书馆信息资源有的是内部资料,需要内涵建设者注重知识理论的保密工作,这样与内涵建设的专利有直接的联系。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时,要时刻保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都要有条不紊,不能随意处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要严谨、科学地对待。

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文献的出版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论从用户出发,还是考虑馆藏要求,都应体现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色。对于不同内涵建设或者内涵建设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融入,只有这样,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才更能体现科研活动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四)要制定完整详细的发展规划

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完整详细的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和长远目标及实施步骤,取得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和改革力度,在办馆方针和方向上都要有创新意识。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知识信息、进行社会教育等多重职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社会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形象体现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高校图书馆形象和声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开拓和巩固读者市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一个高校图书馆都应该注重塑造自身形象,重视开发这一无形资源,使图书馆在21世纪取得长足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对于当前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而言,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知识学习,此外也要自主地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有着丰富信息资源和广泛的学术馆藏的图书馆以弥补自身知识的空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浅谈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员素质培养[J].网络财富,2010,(14):108-109.

[2]刘桂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价值工程,2010,(22):35-36.

[3]杨玉红.浅谈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员服务水平[J].网络财富,2010,(20):186-187.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德育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叶剑英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侵华战争,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历史文化资源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二者的复合体。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博物馆、历史古迹等物质实体,也有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等精神内涵,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历史古迹是历史事件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实体,而历史事件依托历史古迹等实体展现出来。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5)统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体。它既包含历史资源也包含文化资源,它是二者的融合,也是历史和文化的完美组合。

(6)价值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即给予了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又给予了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更是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造自己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教训、经验、理念、精神等等反映人类心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发展的指路明灯。

当今世界,唯有中国享有从远古到今天不曾间断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与文化教育价值,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具体。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理论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思想依据。历史文化资源留给我们诸多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理念,是我们实施德育的有力思想依据。它是以人的本性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高扬,尊重人的各种本性需要,使人的独立意识得以确立的一种德育理念。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源于这种理念。

2.实践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实体依托。“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并非指不说话来教,而是指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同时要使“不言之教”透出一种难以抵抗的威力,就要用实事来让人信服。而历史文化资源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因此,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客观事物。青少年“情感参与”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青少年对德育不一定能“情感参与”,但对一个鲜活的具体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情感投入”。这是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同时,德育教材限于容量,只能以大量的文字出现。因此,历史文化资源充当了为青少年提供形象化德育素材的重要角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具有鲜明形象的德育载体,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历史文化资源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青少年借助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使德育在青少年身上完成由理论意识到实践行为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学术探索,2004,(08).

[2]刘艳平.三峡地区乡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5.5.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4

一、发掘旅游文化崇尚自然的核心内涵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这些都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在城市中长期生活的人们,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他们感受自然、追溯历史、开阔视野和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优越,使内蒙古形成了特色的自然景观,这里的草原、湖泊、沙漠等都吸引着八方来客;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供现代人品鉴。内蒙古要想发展好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崇尚自然的理念,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开发建设旅游文化产业。这里所说的崇尚自然是指,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开发这些自然景观时,必须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任何破坏行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未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这些自然景观的完整性,这不仅能造福当代人们,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二、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对旅游文化内涵予以定位

为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各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对于一个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文化定位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该地区未来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底蕴、县域经济情况、旅游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明确该地区应如何进行旅游文化定位,让人们对该地区旅游文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科学的规划,使该地区成为旅游文化内涵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要想使旅游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就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做支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要在各种配套设施中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包括交通、住宿、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在旅游地区建设星级酒店、农家乐集群、大型旅游餐饮服务区时,要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四川九寨沟旅游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如酒店等,都体现了当地独特的藏羌风情。在九寨沟周边有一个喜来登大酒店,无论从外形还是里面的陈列品、饰品等,都体现了藏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感受到了浓郁的藏族文化。

(三)充分突出内蒙古旅游文化内涵特色

旅游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离不开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果凸显不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魅力,不能创造特色的旅游品牌,也就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重视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发扬,真正将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表现出来。例如,当我们去杭州或者北京时,均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对应的旅游文化,杭州西湖文化、北京四合院胡同文化等。这些旅游文化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实则是一种文化的挖掘、发扬,而后通过传播所实现的。因此,应高度重视挖掘内蒙古旅游特色文化,具体如下。1.明确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草原牧业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正如学者林富平关于草原牧业文化的精髓提出的看法:“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因此,必须将草原牧业文化作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的核心。2.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文化产品充分结合内蒙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融合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等。在充分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将其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旅客领会到内蒙古民俗文化之丰富,特色之鲜明,进而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全方位的旅游文化内涵营销战略

营销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旅游文化内涵也要靠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来发扬和传播。第一,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中心,突出文化内涵,形成特色。第二,对特色的旅游文化进行充分宣传营销。特别是要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进行传播,如微信、微博等。同时,利用好各种旅游平台进行宣传营销。第三,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宏观上,相连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营销,打造地区特色的旅游路线等产品,以节庆、会展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从而发扬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如,秦、汉、唐、宋4个朝代都曾在西安、洛阳和开封先后建都,这几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时,这3个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条特色的旅游路线,从而弘扬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内涵。

三、结语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5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0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这三大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在进一步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和获取信息手段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在争取读者、吸引读者方面的挑战性。地方性高校图书馆要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发展生命力,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就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文化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以创立个性化、特色化的图书馆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创新图书馆文化,以形成鲜明的图书馆个性特色和独特的人文内涵,大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校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文化品位。

1拓展图书馆文化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认清时展的形势特点,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自身的文化品位进行打造,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丰富馆藏文化,提升服务化水平。拓展丰富图书馆文化主要从图书馆的馆舍环境、馆藏资源、图书馆服务方式、手段等几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1优化馆舍环境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三大理念之一,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校图书馆的内外环境设置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的内涵,同时应与高校周边环境和人文内涵相协调。优化馆舍环境不一定要“唯大唯美”并不是一定要注重图书馆建筑规模的宏大、馆内环境设置的富丽堂皇,而是应注重图书馆人文内涵的建设,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高雅、富有艺术性的图书馆环境,使读者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提升文化品位。

1.2拓展馆藏资源

地方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应当遵循“全、新、专”的建设理念,应重视信息的新颖和独特,兼顾高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拓展馆藏资源应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二是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出发。三是从重点研究课题出发,建立能满足教学与科研的丰富馆藏资源。如拓展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应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各种专题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快捷、实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方便读者进行查询、筛选等自动捕捉信息。电子阅览室可根据高校重点学科、课题建设及师生的需求,搜索引擎可分为各专业资源目录,如图书类、期刊类、政府文件、档案文献及硕博论文等相关链接,供用户检索、下载、拷贝、打印等服务内容。

1.3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员的服务手段应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化、服务方式由接纳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化、服务对象由面向本馆读者向所有互联网用户转化。二是拓展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定期对操作现代设备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图书馆员的现代化服务水平。三是图书馆员需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某学科的专门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检索技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读者。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四是图书馆员还应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便与读者沟通、答疑。

2创新图书馆文化

创新高校图书馆文化的重点是在于创新图书馆品牌文化的内涵与个性化服务,通过人――形象――品牌系列来树立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

2.1图书馆特色文化的创新

对于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来说,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创新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去搜集、开发、整理地域特色文献。如北京图书馆的古籍、中外文地图、名人手稿及图片;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族谱、碑帖;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文出版物和革命历史文献;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地图和地区文献等。地方性高校图书馆以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利用四川内江的地源优势,将国画大师张大千系列作为图书馆的特色文化,分门别类地向广大读者和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有关张大千研究的各种资料。为广大专家和学者研究客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公众认识、了解张大千提供了技术平台。

2.2.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的创新

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满足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也是高校图书馆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谋求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创建一个属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提高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建立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向读者馆内通知、新书预告、图书催还、续借通知,使广大读者能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了读者的身边,为读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服务。

个性化服务还可以包括馆藏资源的归类整理和初期研究,比如一些基础性的资料分类,按照某个科研课题进行的资源整合。

3结束语

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功能、建设目的的研究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拓展和创新必须从自身特色文化出发,结合地区、高校的资源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把握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人文内涵,创新服务方式,才能给地方性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进步。

参考文献: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6

处在宝顶大佛湾的大足石刻,一群群大型雕像紧密相连,蔚为壮观。

从石刻特有的文化氛围里走出来,大足县委书记辛世杰领记者来到他办公室一幅大足地图前:“游到深处是文化,我们树立了在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立足石刻,辐射一线’的思想。”

大足石刻特色鲜明,富有资源品位和良好的开发优势。辛世杰说,文化内涵的开发,可以拓展石刻优势并形成辐射势能。立足石刻,就是要立足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石刻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好这座潜力巨大的旅游文化宝库。辐射一线,从邮亭、龙水到宝顶――这是大足经济发展的主轴线,更是推进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风景线。通过开发,充分释放大足石刻的旅游文化势能,使大足石刻更好地走向全国,影响世界。

“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着力点是建立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辛世杰认为,大足石刻的旅游文化产业,应围绕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掘和利用石刻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建立和发展适应游客需要的集“看”、“听”、“赏”、“吃”、“住”、“娱”、“购”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这种“大旅游”,可以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旅游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要努力增加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品位。辛世杰说,我们将根据大足石刻旅游文化的系统性、丰富性,进行深度开发,发挥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用,优化产品结构,使旅游价值在文化层面上产生乘数效应。

辛世杰认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要将旅游资源的“花”根植于石刻文化的“根”中。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等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4日,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集中研究和合理利用、开发石刻文化,具有开拓视野、充实内涵、提升品位的重要作用,可以改变目前文化品位不高的状态。

辛世杰告诉记者,大足石刻艺术的神秘、奇绝和文化底蕴水融,密不可分。进行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一方面要以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为抓手,打造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文化节庆等载体,不断开展吸引力强、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游客市场为突破口,将文化节庆与旅游观光、招商引资、学术研讨、休闲度假、技术和商品会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争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促进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7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曾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论述道:“公司不单单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出现,它更应该起到管理作用”。管理功能与公司内涵之间到底应该有哪些契合点?笔者将公司内涵定义为资本化合同中不完全要素的实行过程。财务会计与公司内涵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融合点呢?依据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资本保全理念,本文将围绕这一理念来探究公司内涵,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这三部分能否融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蓝图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的内涵与管理

 

公司中不同资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的互换过程,这就形成了公司合同中的原始合同,原始合同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追求投资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由于原始合同的不完备性特征,依据社会经济学中的阿宏--博尔顿模型,如果由于投资过程中的复杂性而是初始合同的相关约定无法明确,那么公司的管控作用就可以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根据不同的状况,将公司的管理层控制,投资者控制,或相机控制有效地结合。但是,具有管控权并不代表真正能达到管控效果,所以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简而言之,在公司的原始合同中,安排一种制度来保障原始合约中不同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是非常有必要实施的,而这种制度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因此,公司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保障企业内部不同的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大化。而公司内涵又是管理企业的理论基石,是探究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的方式的逻辑出发点。企业管理可以总结为投资者和与这一复杂的利益链相关联的人的一种政策上规范化的安排。最中心目标为实现公司资源配置的管理权。围绕这一管理权的实现,学术届提出了“股东至上”和“管理权力配置多元化”这两种概念。很久以来,国际上大多追捧“股东至上”的理念。但面对时间推移,这种主导思想也经不起学术界的推敲和质疑:(1)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在执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存在着不完备的问题。然而这种学术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公司管理模式,即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2)新修订的经济法将赋予了股东大会更多的权力,包括选举或者更换董事成员的权力,即使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只是附属于股东大会的具有责任性的机构。虽然这个模型的建立完善了股东大会权力和职责,也明确了董事会的职权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股东大会呈现出“走过场”的现象。(3)缺乏对于监视部门起保障作用的措施设立,从而使监视会的行为越发消极,因此其价值形如空设。

 

美国企业也将从“股东至上”逐渐向“董事中心”转控,这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将是企业大量的重视人力资源,企业的管理早已经失去了对公司的完全掌控权,更多的体现为不同资源所有者之间平等合约的调节关系。即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相互融合来共享企业的经营所有权。因为公司的管控全也不再集中地分布在单一资源的所有者手上,而是分布于不同资源的所有者之间,即人力资源所有者和资金所投资者时间,两种分配的系数待定,是经济学中一种博弈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司本质的认识也将越加的深入,企业也将以动态的管理模式来治理集团公司,治理动态的发展就是属于资金范围,从公司的这种管理模式中发生裂变,也是新时期对资本观念的深化。从社会学来看。对企业利益链当中的相关人而言就更加关注公司社会资本的利用水平。合约的中心内容便是确保投入资产形式的体现的要素功效保全,与之俱来的是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中心构建公司财务会计知识的理论框架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基本主义”内涵。

 

二、公司内涵与财务会计

 

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提到过:“财务会计是企业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这句话蕴含着很深的公司内涵问题:不同资源对所有权与财务会计演进的动力是一致的。总而言之,研究公司内涵与财务会计的核思想就是发掘财务会计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其中的内在规律。而若要发掘其内在规律,必须从公司内涵的角度来分析财务会计本身所存在的学术性基础问题。

 

费孝通先生站在了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角度将公司描述成由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四个不同的资源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这是对公司内涵的宏观性描述。实际上,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将会对应着公司不同的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在企业组合中所存在的地位,并借助财务会计的传播功能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内涵与财务会计有着本不离质的密切关系。

 

从深层剖析,财务会计衍生于资金所有权,是资金标价分工和专业化的成果。在资本市场上资源拥有这将通过财务会计的方式把公司资产体现于账本之中。这种约定对公司财务以及资金计量方式形成了初始合约。公司合同的出现也使社会资本是流动资本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予以标价,同时也出现了专款专用用来投资。显然,以外在物质形态出现的生产要素是这种契约组合的最初体现,若仍未落实物质与价值形态的可借助资本市场的拆分。其资源的拥有者将会变成物质资金的投入者,来获取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很明显,在这种控制理论下,对资金定价及考评的要求衍生了按照资金资源拥有者的意思确定并计量属性传达的财务会计消息,归属于单方面私有契约属性。但是,现阶段企业最重要的丰收就是人力资源的特征和功能不断地挖掘着,找到了创造公司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当代的公司资源契约中,财力资源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消极了,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虚拟化,被动化。而公司发展的潜力主要还是依靠于人才的推动,因此,不应该把人力资源结合到企业剩余的关系简简单单用激励来解答,更应该是让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取得公司所有权。与之俱来的是,人力资源所有者的确定必然有利于扩展企业权益的范围,而以前针对资金所有者的会计体系也遭到了挑战和质疑。并随着公司的发展而逐步的发展着,资金所有者关于公司的掌控权也出现着分化和裂变,社会会计就是公司财务资本内涵的一个特例所指。因此,随着对公司内涵的深入了解,不同的公司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政策安排,而安排的核心目的是确认哪种资源在契约组合中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简单的货币资源所有者为主导的公司掌控权集中制度逐步分散给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源、人脉资源的所有者,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备合约,单独的核心资本在公司中不好分辨,因为不同资源的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步建立了所有权共享制度,然而,精确确认与计量企业剩余以及在各个资源所有者配置之间需要一个计量方式或者计量部门,这无疑就应该是财务会计部门所擅长的。

 

三、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

 

站在在企业管理的不同视野上认知,财务会计领域也从学科的角度探究其内涵,并希望完成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相互发展互助性,这种互助性来源于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来解释。在该理论中,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作者把微观分析扩展到了宏观层次,从而对社会分层、社会运动与思潮、社会冲突、思想发展及知识分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者强调的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因此,该理论被认为是寻求财务会计与公司管理契合点新发展的重要成果。目前主要的研究范围可以总结如下:(1)不同的企业管理结构中的财务监管问题;(2)企业管理框架下的财务管理导向问题;(3)互动仪式链中相关利益者的财务监管体制探究;(4)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研究;(5)企业管理框架下与财务信息的质量型相结合的探究分析;(6)企业管理与财务信息造假的剖析,等等问题。很明显,当代对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契合点剖析的理念是: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普通型叙述,引入闭着的管理理念,寻求财务会计与管理理念的契合点,从外在上进行融合,引出结论。

 

剖析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契合点还可以利用自愿性披露公司会计信息的原则,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源已经成为能否竞争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愿性披露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企业拥有较好的声誉,就意味着能引来许多投资商投资。因此,为了赢得良好的声誉,企业应该提高其财务报表的质量,自愿性的披露外界所关心的信息,来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顾虑,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同时也是为了引起投资者对企业的兴趣。当宏观经济整体萧条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通过自愿性披露企业信息,报告其良好的业绩,以便长期保持市场对其的信任度。中等的企业也会通过做出优秀的财务报表来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也会自愿性披露其经营成果,期望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来增强企业对其未来成长情况的信心。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由此看来,企业管理与操作与财务会计理论密切相关,因为自愿性披露体现出不同资源所有者相互制约的财务会计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模型理论的实现程度,简而言之,持久性经营的良性发展依赖于财务会计的披露。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可以被看做是为了公司持久性经营而贯彻信息披露的一种政策性安排。

 

四、公司内涵、企业管理及财务会计的逻辑契合点:资本保全

 

笔者以实证性研究分析了公司内涵与企业管理、公司内涵与财务会计以及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间的逻辑契合点,那么,公司内涵、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又如何呢?笔者认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资本保全观念将这三大板块融为一个完备的理论构架中,这一理论构架可以描述如下:

 

1.资本的价值要借助企业的不断运作和发展才能实现其增值保值的过程,然而对于当代公司内涵的了解也从过去货币资源的发展到现在资本观念的进步过程,简单的财力、人力二分法在内涵上有着缺陷,然而货币资源、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源、人脉资源的分权掌控则是解决企业现有问题不足的根本。资本演进从过去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现如今的货币资源、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源、人脉资源,它们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内涵和范畴,然而对于公司这一不完备的契约组合来说,它们四者对企业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核心作用,并且相互间存在着依存性,具体表现在货币资源和人脉资源的帕累托斯最优化,人脉资源和动力资源以及企业家才能的内联性,即社会人脉资源是动力资源和企业家才能的基础,而动力资源和企业家才能又是人脉资源创造条件的前提。

 

2.基于资本的内涵是套期保值,因此,现代许多商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投资资本的在保值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而这正是建立在不同资源所有者之间的博弈行为,根据社会经济学弈的最终结汇会表现为企业管理的政策性安排和实施。换而言之,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不同资源所有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具体机制,因此寻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基于不同的公司对资源概念看法上的差异性而导致了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发生,即“股东至上”理念与“管理掌控权多元化”的理念,费孝通先生的资本保全内涵也恰恰衍生在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而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平衡发展的,这也是企业掌控权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局,以不同资源为核心的企业必然有着对应的价值保全理念。

 

3.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奕玮同学以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来剖析会计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他认为经济法的改革与变迁对财务会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从外在逐渐的内化到企业的发展,使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因而,公司财务会计模式的变迁很大程度得益于资本价值保全理论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资源与会计模式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对应关系,因为,企业资本和资源保值的观念的选择的重要核心就是企业的会计模式。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的观点,以上三方面观点把公司内涵、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三个不同的概念融为了一个理论构架当中。但不可忽略掉的是,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和公司内涵还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影响,这恰恰符合了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模型。笔者还根据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资本保全理念来分析,财务会计在资本保全落实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与核心资源不匹配的财会模式不利于保值基础上利益最优的实现。而在实际操作中,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剖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展现为内部要素掌控政策的制定和安排的纲领性原则。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重要途径。制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技工院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点,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承载院校灵魂和精髓的物质环境文化,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以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推进文化管理,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文化资源的内涵篇10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音乐的品位源于对内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乐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华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韵味。如果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欣赏到音乐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调也会毫无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传统声乐中所表达的情调,透析其内在的精华和内涵,这样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声乐文化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者要重视各地方人文风情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涵,增强其声乐涵养,更深层次的认识音乐中所流露的情感,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声乐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

二、搜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拥有丰富的声乐教育艺术资源是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努力获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声乐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艺术特点,寻访地方音乐家和民间艺人,这些人对声乐的理解较为透彻,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其次,去资料馆或者图书馆查阅中国不同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将那些已经失传或者难以找寻的音乐传统发扬光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乐文化,如果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将会极大的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声乐,可以增强其音乐欣赏层次和水平,丰富高校艺术表演形式。

三、在课堂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传统文化概念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民间传统音乐中受到熏陶,同时还能边观察边实践;教师还应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实时修改,带领学生定期寻访老辈的传统民间艺人及音乐家,鼓励学生和他们交流,在传统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民间传统声乐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地区均拥有特殊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文化,选择其中优秀代表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来,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其传承下来。所以,应该将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声乐作品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潜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优缺点,真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