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十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十篇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11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天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是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又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

三、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所有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仅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展开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现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四、利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观下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在物理学习中,一题多解的开放性试题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捷径。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有限,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路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要寻找故障出在哪儿,应怎样排除故障。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是接触不良或是坏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断是不是报废的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科学课 科学思维能力 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

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3]连文星,等.《浅议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紧迫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19(2).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9-01

思维是创造人类文明与科学的源泉,它能够以客观的角度揭示现实规律,并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与个体的进步。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养成与成长的重要时期,在人才型社会的促进下,初中数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目前,初中数学的首要教学目标便是发挥学科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一、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学生逻辑思维兴趣进行激发

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大多数的数学理论是源自生活,并且能够作用于生活。而兴趣是学生探索欲望的根源,能够引导学生钻研知识,爱上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将现实生活运用到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与教学实际内容相结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所有学科的教学基点都是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将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最后实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建立数学教学内容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无形中学会逻辑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对典型题目进行综合列举,让学生在解题中掌握其中的步骤与技巧,以此来揭示出解题的基本规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相似三角形”题目多是图形与习题相结合的出题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图形的基本观察,找出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再根据习题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给出结论。这样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

三、做好学生思维基本功训练

(一)深入探究数学概念教学

在数学概念的深入探究中,教师可以选取较为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两条平行线被一条直线所截,会出现几组对顶角、相邻角?学生的答案会有1组、2组等,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答案给出明确解释,这种开放性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利用判断数学命题的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判断题:在绝对值相等的前提下,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必定互为相反数。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学生在进行命题判断时会深层次的分析相反数的概念,由此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概念。

四、利用做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的题目类型多样,例如证明题、思考题或者讨论题,这些题目可以对学生逻辑思维模式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练习此类题目,并在联系中进行规律总结,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要做到计划性、目的性。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可以借助辅助线来解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这类题目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也更利于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五、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帮助

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思维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个别学生擅长几何类题目的解答,而个别同学则擅长函数类,教师不能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条水平线上,而是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例如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点时会出现一些困难,他们不能进行空间几何的构建,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或者是现场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类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理解盲区需要反复指导。

六、结束语

初中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成为创新型、全面性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各科综合为手段,并实现初中数学的优势最大化,使理论结合实践、知识结合能力培养,为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成长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B,2012,6(2):89-89.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

思维是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都来关注此话题。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纵观古今科学发展史,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在科学家的想象中创造的,只有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发散,他们才会大胆地创新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初中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采用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实验对知识进行讲解,通过改变斜面的构成材料,证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滑动的距离越远的结论。实验中并不能实现小车不受阻力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想象,想象若小车在不受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从斜面滑下,会出现哪种状况?

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和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训斥学生,而是要耐心地去指导学生,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表扬学生,鼓励他们一直保持前进的步伐。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加深,而且也不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有畏惧心理,在学习中也可以大胆地去创新想象。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明创造有重大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遇到一种事物时,会联想到另一种事物与这个事物的共同规律。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法拉第磁生电的理论和阿基米德原理等都是在科学家的联想思维下造就的,这就说明,联想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是相当大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联想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就必须使学生学会使用归纳法、类比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同类事物进行分类归纳,便于联想创新。例如,在电流、电压等抽象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将电流想成水流、电压想成水压,便于学生对概念更清晰地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做到“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注重对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合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初中物理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理论概念理解的逻辑性,不能将理论相混淆。例如,“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是欧姆定律,但“电压和电流成正比”是错误的理论。其次要锻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归纳法,对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概念进行充分掌握。

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上进行,而是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会有许多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学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因为学生收敛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快速有效地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还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的知识时,大胆设想,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变通性和独特性。例如,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定量(一杯水,一只气球),要求学生使用有限的物体进行实验,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他们才能在物理研究中大胆创新,并能解决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五、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初中学生;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数学教育

一、前言

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这门思维性科学中最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不但缺乏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理解能力也普遍不高。同时,一些初中学生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深入了解认识,既无法欣赏数学之美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无法掌握数学概念和公式或者运算法则导致数学成绩较差,只是一味觉得数学很难学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另外,初中数学教育由于中考压力,很多数学教师都喜欢运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给学生造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生感觉对于数学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紧张、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中数学的学习就愈加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但容易滋生厌学情绪而且反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降低积极性越来越感觉索然无趣。

三、初中数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系分析

(一)应试教育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虽然我国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无法彻底避免。如今,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就仍然还是在继续以应试教育作为主导。初中数学教育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即使我国中学生已经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得不少荣誉,充分证明了我国中学生具有不低的数字计算能力,然而我国初中数学教育针对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培养方面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果要有效改变初中数学教育目前这样的局面,突破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提升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应用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效率并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重视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可以同时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区发现和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促进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提升和积极性提高。

四、初中数学教育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初中数学教育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很多老师为了追求高分死抱书本和标准答案,对于学生那些与书本或教师相异的创新思想见解,即使学生明明正确但也因为和标准答案不同或者未按书本和老师指定方法就一味排斥指责。同时,学生日常所接受的也通常都只是跟随型、模仿型的思维训练。这样几乎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只会让学生徘徊于前人的定论知识当中,不但思维僵化而且问题意识缺乏,那么又何谈创造和创新呢?现代中学生由于信息接受面更广,思想更活跃敏捷,生性中的求异意识和好奇心理让他们的言行普遍具有创造因素。

因此,初中数学教育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多变性,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分析数学问题拓展其思维空间,结合学生具体学习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所熟悉的东西进行教学

虽然数学知识的日常应用广泛,但是其理论却比较抽象而且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所以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会潜意识的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单调而枯燥。经常数学老师即使花费很大精力教学,学生也花费很大努力学习,然而学习成效却并不理想。虽然目前新课改已经针对传统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融入更多适应社会和时展所需的新内容,但是其学习难度并没有降低而且甚至在某种程度而言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反而更高了。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知识联系学生普遍熟知的东西进行教学,在为学生讲授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先分析下学生普遍熟知的东西能够和新知识相结合,如果从他们所熟知的东西出发再加上新知识的融入就更容易让他们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老年人拄着拐杖走路就会比较平稳的原因,这是因为拐杖的落地点和人的两只脚这三点已经形成了一个确定三角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三)重视开放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当前初中数学教育通过类似开放题这样的载体实施对于学生的开放思维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着眼点。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但重视一题多解或多变还可以尝试多题一解对学生展开思维训练。同时还应该突破教材命题已经给定的条件和结论,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推理进行常规模式的证明。另外,初中数学老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涉及一些结论并不确定或者唯一的问题,以及一些条件并不充分需要探寻和补充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现实性较强更易调动学生探索热情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针对开放题的探索有效锻炼思维进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题: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一条直线穿过一个正方形,那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直线穿过正方形的方式不限。以此开放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位进行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因为直线位置的不确定可以给与学生更宽阔的想象空间,不但促使其展开自己的思维去积极探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各种答案获取成功的喜悦由此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于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数学教育更应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将学生培育成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奠定创造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九星.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及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J].学周刊.2013,12..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体验;实践能力;培养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对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物理知识,去体味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这样能够在实践中培养物理知识的创新意识。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抽象思维,而应该依托社会生活,以此为基础进行物理知识与定理的观察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为抽象的理论寻找到现实基础。初中在此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深入探讨了初中物理学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体验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中,教师应培养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初中物理学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模具以及课堂实验是运用,这样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对象,让学生可以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摆的等时性原理,就可以进行课堂实验,学生对此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逐渐得出该物理学理论知识。再比如,进行声音产生于传播、浮力应用等实验,教师可以进行多种物质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进行比较,来感悟不同的物理现象。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面让学生来感受物理实验,进行亲身体验。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面进行小孔成像原理的实验,让学生进行体验多个孔成多个像的现象,还可以进行大气压的验证实验,有了大气压的存在,人们吸饮料时才能比较顺利。用瓶子、胶塞等,把玻璃管插在胶塞上,在瓶内装满水,用胶塞塞好,用嘴向外吸,水没有被吸上来,通过反面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与作用。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知识要多进行观察和动手实验。这样就将物理课堂上书本上面的知识转到学生身边,物理学定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富有乐趣的各种物理实验现象,能吸引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初中生所处的阶段,对各种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对物理课程的学习要通过观察物理现象与动手做物理实验获得亲身体验,这样就能够将物理学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物理学理论就显得饱满和有张力,而不仅仅是各种公式和符号。初中生对物理现象与实验累积,增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培养学生严谨和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对物理现象认真观察和分析,不要受到权威观点的影响,学生要独立做出判断和结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生教学参与程度,实现学生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给予指导,形成科学的实验方法。比如:首先要明确进行物理实验和社会实践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最后,要能够对发现的问题给出科学的解释。这样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与思考的模式,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思维模式基础。

其次,要将物理学理论和相关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对应与验证。初中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学生要意识地进行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对应于验证,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回归应用于社会生活,体现科学知识的价值。初中生可以根据物理学原理设计制作出一些方便家庭生活的东西,还能够对家电等进行简单维修。初中生应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有助于推动科普教育。初中生将物理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想象力与发挥作用的舞台。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扩展到了社会生活。

最后,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实验与实践活动。由于当今的初中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其接触的知识更加丰富,也激发了学生的开拓性创新活动。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因势利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与实践的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指导学生,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单独进行物理小实验,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将所学的物理学原来与知识进行运用,使相关理论得到验证,例如:浮力定理等,这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性体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成实践小组,让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加强对信息收集与逻辑思维,设计出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物质的密度的比较等等。

四、结论

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体验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得出初中物理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中关注物理学知识与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初中生能够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有效扩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能力。为学生理解与学习物理学定理与相关知识建立逻辑联系,学生逐步养成探究科学的品质与创新素养。学生在体验物理现象与知识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感悟和总结,形成自主探索学习模式,这样才能良好地开展初中物理课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矫淑娟.关于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3]王晓凤.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应该加强[J].邢台学院学报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56.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82-02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虽然已经实行了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更多地停留在以课本为纲,以传授和掌握地理知识、追求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层面。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人云亦云的应试教育倾向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远没有达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受自身素质、传统教学的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必须引起高度关注。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21世纪的教师应当走在学生的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不故步自封,不墨守成规。因为学生思维能力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相得益彰。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材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创新。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

2、引导学生类比思维。运用类比方式学习就是把地理事物对比参照,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例如在学习了“俄罗斯”、“日本”后。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个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什么不同,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两国为什么这样布局。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的途径,学生明白了,两国自然条件不同,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临海分布是便于利用海运进口工业原料和出口工业产品;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工业基地大都靠近原料产地,这样便于就地取材和节约运输成本。通过互相对比参照的途径,学生产生了新的认识。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学习就是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的束缚,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异、扩散的思维能力。如学习“日本”一节时。

4、教给学生辨证思维。运用辩证思维学习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观察地理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把握、研究它的整体,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的角度看待,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新的发现才会层出不穷。如分析“火山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时,学生都认为火山爆发会摧毁周围的田园、建筑、道路和各种设施,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为什么人们冒险搬到火山口附近居住、种地呢?这是因为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种田,庄稼长得特别好。绝大多数火山爆发是百年不遇的事,只要掌握了活动规律,就可以趋利避害。这样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经过对相关的地理信息存疑、联想、推理、顿悟等环节,开拓出地理认识的新领域。

二、创新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乐学、好学、会学,主动探究,勇于实践

创新是对传统的超越,创造是对常规的突破,教师应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积极探索、变革和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初中地理教学的主体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行为能力的学生,如果像以前那样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处于一种置身事外的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满足发展的需要。初中生的创造力发展与人格发展有密切联系。需要是创造的动力,社会的客观需要只有内化为初中生自身的主观需要时,才能成为一种创造活动的动机,推动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专题介绍初中地理课的内容、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初巾为什么要开设地理课,初中地理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总体教学目标,怎样学好地理课,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社会功能等,结合每节课及每节课巾的具体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初巾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初中生辩证思维能力已经开始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渴望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规律,并对诸多奇妙的地理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形象又准确地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寓于生动的讲述之中。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再好的一节课,如果没有主体学生参与活动就是不成功的。因为素质教育着重培养能力,学生不实际动脑、动手参与,就无从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应该优化教学环节,组织课堂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4、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和亲身实践,可以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学生的潜能是一座“金矿”,研究性学习就是开掘金矿的极好方式。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及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检测手段,摒弃死记硬背的测试方式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思维思维发展

一、引文

初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有难度的课程,其严谨的逻辑性和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性,对于初中生来讲具有双重影响。其一,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型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这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二,尚不完善的逻辑思维特点阻碍了学生对理想状态下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发散性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发散(灵活)程度,从认知过程的不同环节来分析发散性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起点具有发散性,在学生进行认知活动时,逻辑起点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去理解和认识问题,然后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性,思维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灵活的过程,需要经历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再到判断推理,最后才可以形成全面的认识。思维过程的发散性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分析同一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思维的结果具有发散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往往可以获得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转换角度看问题是思维结果灵活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结果的发散性导致个体的认知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发散性思维反映了智力的“迁移”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发散性强的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个体思维素质中重要的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思维的发散性实际上也是深刻性的延续和拓展。与思维广度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思维的发散性强调的是从不提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而思维广度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从多个方面寻找线索为解决问题服务。发散性思维的本质简单说就是一题多解,或者说是求异与创新。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思考,寻找不同的线索和关系,从内部逻辑关系中形成到达彼岸的桥梁,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如此。

三、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就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我们可以循着个体认识事物的三个步骤来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具体途径。

1.通过“是什么”入手,合理引导

“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现象问题。物理教学和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物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物理知识的源头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发散性的思维积累有效的素材,并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当涉及“蒸发”的内容时,由于这种汽化现象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并且多数时候是没有明显的外在可视现象存在,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以理解并出现错误记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将蒸发现象按照“是什么”的模式变化,如可以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字,待其慢慢蒸发,让学生通过与前面“沸腾”现象的比较自己总结出这种汽化现象的特点,从而给出这样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并让学生自己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而进一步理解蒸发的含义。通过“是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面现象来总结或者验证物理知识,这在一些学生看来违背常识化认识的物理知识来讲尤为管用。比如覆杯实验,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大于杯中水的压强,但是当呈现出杯中水不满时也出现了相同结果时,学生的“是什么”认识模式就遇到了有悖先前知识的挑战,这便为教师提供发散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加工、再造和知识衍化,达成对知识的变型、歧化,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意识上强化学生这种发散认识,这是发散思维得以科学使用的基础。

2.通过“为什么”挖掘,有效激发

“为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原理问题。“为什么”强调的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如何透过物理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进行哪些演绎和变化,据此来推断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认识。同样是促进思维发散性的良好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在完成“电流”“电压”的教学之后,可以给出学生这样的思考题:“为什么家庭电路采取各家各户并联的方式,而不采用串联连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串并联电路有更好的理解。可是这样说,传统的理科课程学习强调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这个环节,但是纵观已有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的培养立足点放在了“唯一性”上,似乎只有唯一的才是科学的,这显然违背了科学的复杂性和自然发展的多样性。那么针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中的“为什么”就需要更多的从“殊途同归”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这在物理原理的推理中经常见到,比如对一个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基本的物理公式进行多途径的推导,这种方式体现在具体问题解决上就是“一题多解”,所以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3.通过“怎么样”迁移,学以致用

“怎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方法的问题。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去追寻问题的可能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在探索不同方法与结果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完成《电功率》的教学之后,初中电学基本知识已经全部教授完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样”环节本质上是将学生的认识推向了一种非既定状态,这可以看成是发散思维的具体使用,也是知识学习来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目的实现。

三、结语

在众多思维品质中,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创造力的核心基础。初中物理恰恰能够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进行系统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春.浅谈初中物理发散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探讨,2004.23.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整合,从而制作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在应用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呢?

1.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越有利于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怎样去理解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我们是无法看到的,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但是学生的内在心理变化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学生解决有关问题的外在行为表现,就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内在心理变化,因此要制定明显具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表示外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反映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

2.认真做好化学演示实验。

首先必须明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要认真分析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形成什么知识,为了获得这些知识应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实验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要给学生示范哪些基本操作,培养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从知识、现象、操作、能力四个方面去全面分析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而有趣;(3)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4)问题要有启发性;(5)问题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和智力的突破口,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立性。

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思维过程中能够迅速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两个标准: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方法: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一定的课堂教学节奏;二是利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适当开展学习竞赛;三是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提供结论,而应注重给学生展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有色化,使学生知道教师是如何分析和思考这个问题的。

2.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过程的灵活程度。其特点: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性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思维的灵活性强调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的思维,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方向去思考问题,重视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化,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程度。

3.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做抽象逻辑性,它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是可通过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思考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从而深刻地认识有关的内容;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小问题要逐渐增加,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性,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把学生的思路“逼到”正路上;二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就是说,要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

科学的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组织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理论,其基本过程一般为: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处理资料和数据发现规律性结论。

这个基本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它又可具体化为12项,具体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数据过程:(1)观察,(2)实验,(3)实验条件的控制,(4)测定,(5)记录。

2.分析处理资料、数据过程:(1)数据处理,(2)分类,(3)科学抽象。

3.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过程:(1)发现规律性,(2)模型化,(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

以上我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了三方面的想法,总的说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成为教师强烈的自立意识,并渗透到从备课走向教学双边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其它各种能力就会得到不断培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学习评价指导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笫4版.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对于初中生数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挥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运算中计算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身边环境为出发点,促进初中生逻辑能力的自主性形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从我国祖产生发展至今,其离不开思维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在不断的进化和改变中,人类的思维日渐完善,而形成思维健全的人类群体。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因此,作为初中的助学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贯穿学生思维的实际来源和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在实际的环境中,去理解思维发展和逻辑能力运作的离去,进而自主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逻辑能力培养的兴趣,以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在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紧密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贴近实际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给出疑问的回答自主性。教师对于从实际环境出发,对初中生提出具有实际性的问题,利于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1]。

二、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

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利于促进数学学习成绩,增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效果最大化[2]。教师在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时,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加强自身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把教学的内容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初中学生进行逻辑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偏离于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把数学教学和逻辑教学合理化的结合,避免偏向逻辑能力的教学,忽略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初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数学的应用型习题,作为逻辑能力养成的主要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数学的质变和量变环节,把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结合,在思考核实际运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进行基础的逻辑能力的培训活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育活动时,对于初中生逻辑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让初中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时,要主要培养过程的合理化,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加[3]。

1、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理念理解

数学教育活动具有抽象性特点。其出抽象化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是通过理论的实际依据,来对食物进行判断、分析而产生的结论导向。初中数学教育是相数学教育活动的一员,因此也具有极大的抽象化特征。其次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和小学时学生接触的略有不同,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抽象化导向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抽象化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抽象化的特点,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化转为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利于学生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现象,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在实际的案例教学活动中增加反面的教学,让学生在相对的观察和比较中,进行实际的讨论,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具体的理论的理解,化抽象化为简单化,其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运用,合理有序的语言把数学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4]。

2、激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初中生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数学习题的学习量的增加,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习题的练习,并交到学生在进行解题环节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扩发力,利于多样的解题方式,尤其是对于与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关的习题练习,讨论性问题、论证题放在首要练习位置,增加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把不同的习题问题进行有序的排列,增加学生对辩证问题和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数量,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四、结论

建立全能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全能型人才包括,建立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等,增加学生的身心素质。其中,对于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当下初中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重点环节,因此教学工作人员,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要利用日常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关注度,自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环节时,利用证明题和辩论题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良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李晓萌单位:盘锦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2]仲跻宫.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45.

[3]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