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52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游戏活动空间;评价

童年属于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人们在成长以后具备的大部分能力都会受这一阶段的直接影响。利用游戏活动进行教育是目前幼儿园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引导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培养幼儿拥有较强的运动技能,例如跑步以及投掷等运动,并且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一、适应素质教育具体游戏活动空间的深入分析

1.适应幼儿自身体能素质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部分儿童自身的体格发育非常良好,但是,却存在体能比较差的劣势。人的成长发育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就包括幼儿阶段。幼儿阶段的成长发育直接影响了幼儿未来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如果能够在幼儿阶段就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育。体能是人们在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中突出表现的自身素质,体能如果得到良好的发展将会直接关系到全体机能能否顺利协调发展。对于幼儿来说,需要采用一种比较适合幼儿具体情况的锻炼方式,利用游戏活动空间能够有效提升幼儿自身具有的身体素质。

2.适应幼儿社会性质进行的培养

幼儿具有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幼儿能够在大环境的作用下,充分了解社会的基本规范,并拥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怎样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并追求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幼儿自身逐渐趋于社会性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幼儿的自我认知、评价以及反省等内容。其次,社会系统的具体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幼儿与家长的交往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等。最后,社会规则的发展,包括社会的角色变化以及社会的规范道德等。

社会性质发展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培养幼儿拥有社会认知的能力。我国逐渐走向了独生子女的新时代,几乎所有出生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都会得到非常全面的照顾,甚至会受到所有长辈的溺爱,正是因为这种家庭的溺爱给孩子过度的宠爱,最终导致幼儿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存在社会交往的问题等。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会导致幼儿未来发展的性格非常自私并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今的社会竞争力变得越来越激烈,幼儿只有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才

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3.适应幼儿自身心智素质不断发展

对幼儿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阶段的小孩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幼儿一生的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幼儿心理教育都将重点放在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进行心理治疗,往往忽视了对幼儿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制定的教育目标一般都是幼儿的心理适应问题,反而忽视了心理潜能的培养与教育。为了适应幼儿自身心理潜能的发展,需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通过游戏活动空间,从而有效培养幼儿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游戏观察与评价

1.幼儿园具体游戏活动空间以及幼儿的素质教育

本文中的游戏活动空间归属于一种建筑学的概念,并成为幼儿游戏活动重要的载体,结合具体的教育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发展的规律,促进幼儿能够全面发展,

并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拥有较大教育意义的活动区域或者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游戏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幼儿自身具有的主动性,促进幼儿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健康地成长。

幼儿自身的素质教育可以从幼儿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素质教育需要遵循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对于幼儿进行的最初教育是幼儿素质形成重要的一个阶段,素质教育需要结合幼儿具体的发展规律,并按照社会制定的基本要求以及目标,利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手段,有效挖掘幼儿具有的各种先天优势,

培养幼儿学会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怎样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发挥素质教育的最大作用,推动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2.游戏活动空间是进行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游戏活动空间比较符合大部分幼儿具有的心理特点,幼儿阶段属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拥有天真烂漫的思想。传统的幼儿教育注重的是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组织幼儿学习,缺乏一些有趣的活动,利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与幼儿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了幼儿具有的发展规律。利用游戏活动空间实现对幼儿的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以往的教育环境比较单一,教育形式比较枯燥,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创设游戏活动空间,有效为幼儿开设了更多的学习空间,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幼儿园具体建设的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创设游戏活动空间能够培养幼儿拥有创新精神,并紧跟时展的步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以及时代性。通过对游戏活动空间的深入探究,让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全面地了解适应素质教育创设游戏活动空间具有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咸孚.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67-02

高职教育在我国是20年多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其在学生管理上,与一般高等教育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一般本科学生的管理,有自身的特点。采用一般本科院校或中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外延性的数量增加,发展到以积极心理学教育方式为导向的内涵性的质量提升,更新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实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校管理理念更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任务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高职院校要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办学实质包括:“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最广泛最充分地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调度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和谐校园制度和氛围”。“以生为本”还应表现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学生的利益继而维护学生的利益,在高职院校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都是学生管理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目前在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现象。部分学生因管理缺乏针对性,往往难以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教育管理甚至产生抵制教育管理的情绪。综上所述,在学生管理方面,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立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的自身价值和情绪情感。其次,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才能,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三要以服务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身份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加强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克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掌握学生的基本需求这样的教育和管理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更可以感染他们的内心。

(二)树立“以职业素质提升为重点”的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在素质培养方面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具有普遍性,是全体“社会人”都应具备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素质、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拥有相应的职业素质;作为“职业人”除了基本素质外还需要有一项特有的素质那就是职业素质,其具体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绪等方面,这些表现是满足个体是否适应工作并最终取得成就的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分为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顾名思义共性特征是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与人合作、沟通公共、解决问题、心理承受和适应等;而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又要求个体应该具备特有的某些素质,举例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对流行元素的敏感度和创新的素质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个性,因此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内在的潜能,将社会化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使学生不但学到书本的知识更多的可以发展自己内在的潜能,更可以将所有知识和能力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这些是素质教育的精神。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障,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和关键,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动力源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品格保证,能够对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持续的追求是培养职业素质的核心理念。综上所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文化和身心素质等要素构成了职业素质。因此,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紧紧围绕“职业素质”这个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重点抓好职业素质教育。

(三)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能够在社会拥有广泛的认可度也是因为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学生教育管理是一种为学生学习、生活等提供帮助的服务性工作,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思想并躬身示范,产生“示范效应”。作为高校基层服务提供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其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全面的感化和影响,其示范性极强。因为高职学生的年纪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很多现象的认识容易片面,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作为“权威人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在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方面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严重违规,必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严重削弱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必须强化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做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楷模,让学生切实感受至上服务,进一步认同“服务至上”理念,为学生管理模式的良好运行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树立“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的管理理念

“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管理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二是把企业的工作人员纳入高职学生的管理队伍,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要求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把企业特色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运用到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化管理氛圈,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企业化管理模式做好准备。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还需要企业员工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把有指导经验的企业员工纳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让其在校企合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员工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引导为主,服务学生为先

当前高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而9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社会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过于优越的物质,“4、2、1”的家庭模式又让孩子承担了过多来自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因此大部分90后都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散漫、缺乏责任心等特点。针对学生的现状,简单的管制显然无法将学生管理好,甚至适得其反。这要求学生管理者转变思路,坚持引导为主,服务学生为先原则,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努力实现逐步从“领导”向“服务员”的转变。因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被赋予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管理与服务并重且同步实施,要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统一在一起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更有效的融合渗透。学生工作者首应先要建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服务的同时更容易平等交流,也就加强了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与个性充分发展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否认和阻碍个性的发展,反而可以为个性充分发展建立一个优良的内部条件。同样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才会更好的把自身的知识才华、特长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发展。由于每个个体的天赋各有所长,兴趣和爱好也截然不同,在个人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法组成的学习结构不同,每个个体又都有不一样的优势与劣势,因此要求完全均衡的发展和全优发展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符合科学的。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教育应做的因材施教,在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其积极的个性特征。综上所述,将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制定各项管理规定、明确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形式、编写教材甚至是设计人才规格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将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很多,但使用和选择管理方法,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结合是其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批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离开这一目的,管理就会失去方向。同时,任何管理都必须讲求有效性,有效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选择和使用管理方法时,必须既把握好目的性,又把握好有效性,使两者紧密结合。贯彻这一原则,要克服在管理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及方法上的机械化、简单化,要克服由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任职时间短,流动性大,不注重业务积累提升,只应对简单事务的短期行为。要求管理者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既要做好事务性管理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把各项管理活动和培育合格人才这个大目标有机结合,做到在管理中渗透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实现高效的工作为明确的目标服务,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终身受益的东西。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3

由于近年来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地创新,对医院各个运作中心及医护人员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标准,而作为直接影响病患生命安全的消毒供应中心,更需要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故为了顺应时代医学的要求,消毒供应部门的护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涵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消毒供应中心

消毒供应中心身系医院各类无菌医疗用品供应及消毒的安全与责任[1]。其日常消毒与供应中的工作模式、理念、流程等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都有所更新,为了增强医院在消毒与院内感染方面的控制力度,提高医疗效率及医护质量,减少医患关系的恶化,从而促进医院和谐发展,使医院各部门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上更好的衔接,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上应具备以下自身素养及能力。

1护理人员基础素养

1.1职业道德及自我控制能力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与患者有着隐性而紧密的连接[2]。消毒与供应工作是整个护理环节的基础及中心。该部门护理人员的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需具有高度责任心并认真、耐心、细心地做好日常器具及物品等各个方面的消毒及供应工作。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重点关注的部门,其所在部门的护理人员更需要在工作上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本部门护理人员应注重与临床各科室人员沟通方面的基础礼仪及合作能力,树立好团队意识,培养护理人员对其消毒供应工作的喜爱。护理人员长期从事消毒与供应工作难免会有枯燥、精神疲惫等情绪影响。故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应具有调节自身心态方面的能力及各种不良情绪的控制能力。要养成这种自我调节及自我控制的能力,护理人员应具有为本职工作献身的精神,长期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和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锻炼其学习和修养,才能迈向护理事业的巅峰,从而走出工作的繁琐、枯燥及内心冲突等不良情绪的阴霾。只有时刻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在护理方面对待工作更加人性化。有利于具有以“病患为核心”的将其服务延伸到临床治疗效果中理念,并将该思想作为目标指南,运用于实际医护工作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工作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根据临床规定实事求是地消毒及供应给每位病患所需的医疗用品,及时做好各急需用品与其他器具的临时准备工作。由此可知在消毒中心严格的工作程序下护理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自我管控能力,才能轻松地按照中心的各种规定和标准做好日常的工作任务。

1.2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由于现代临床手术的高技术性及复杂性,让消毒与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增加,许多诸如高温潮湿、清洁包装、杀菌收送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手脑并用[3]。临床手术及病患用后下收的医疗用品都堆积在消毒供应中心,使病菌导致中心护理人员被传染的机会加大,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在完成消毒及供应工作的同时,减少病菌的感染机会。需做到以下几点:1)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专业的保护,学习专业的职业防护知识,严格按照中心消毒与供应制度操作。2)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时间,保持睡眠充足,加强自身体格锻炼,以防止传染性病菌入侵。3)定时体检,接种相关疫苗,增强自身抵抗能力。另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与医院各科室工作人员直接有工作方面的衔接,其工作本质决定了其必须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技巧与能力。护理人员在和各科室相关人员工作往来上,应重视礼貌待人、注意形象、保持信任与尊重。总而言之,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及优秀的沟通协调能力,既能顺利的开展日常消毒及供应工作,也能使同事关系融洽、身心健康快乐,更有利于中心护理质量提升。

1.3自我防范、慎独及强烈的责任心消毒供应中心是回收及处理全院污染器具及医疗用品的责任部门,护理人员身在一个集中性和污染性很强的环境中,稍有不慎可能受伤,从而带来感染性伤害、小则波及个人,大则给全院带来危机。故医院要求护理人员务必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操作。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对于各种器具及物品的杀菌工作是否做到安全到位,完全依赖于其自身的良知和责任心。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自我职业防范意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心,才能保障工作的质量以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2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特殊、操作技能独特,因此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传染学视野来看,杀菌灭毒毅然成为了一门单独的科学,使中心的护理人员不但在杀菌灭毒知识上要拥有很强的理论性。还需熟悉了解各种医学器械及医用物品杀菌灭毒的程序规范及工作原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要点:1)熟悉回收物品回收分类、冲洗及两次漂洗的先后处理程序。2)了解回收物品在消毒后的烘干、养护,检查及包装的操作规则及流程。3)熟悉各种杀菌性器械的操作参数、操作流程与规则等知识。4)熟悉消毒后各种医疗物品的发放工作,认真执行三查四对的操作标准。5)熟悉检测杀菌规则及流程工作,做到严格检查,确保每件消毒用品合理交接至各需求中心。6)对中心消毒仪器故障进行提前预判,及时通知工作人员维修。

3结论

换而言之,消毒供应中心这种平凡及繁琐的消毒供应工作,不仅在医院无菌医疗物品的杀菌质量把控和及时供应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而且它存在的意义也是病患安全健康及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保证医疗质量的另一保障。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应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并注重自身在灭菌及供应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故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必须拥有各方面优秀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才能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轻松地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高德艳.浅谈提高现代化医院供应室护士素质的新思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32-32.

[2]方彩霞.现代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6):166.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4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5

健康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之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生理健康是健康之美的外现,而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其内隐。无论是外现或是内隐,对学生进行美育均不可少。某广告词做得好:“内外兼修,方能完美”。

对学生的美育,从健康所包含的几个内容入手,效果会更好。

一、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知道:身体健康是拥有美的前提

1.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健康的身体属物质的范畴。使学生有“健康第一”的意识,这必须要求施教者言传身教来完成,施教者是否拥有健康的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目前,虽早已提倡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付诸实践,但应试教育却始终主导着教育的模式。一切以考分的高低论英雄的社会现实还在主导着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学习成绩好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这就是素质教育的一只拦路虎,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2.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将对美的追求付诸行动

在中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体育与健康课,从传统意义的体育课来说,其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使之能保证繁重的学习。身体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就是界定学生生理是否健康的标志,当然也是衡量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也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其目标就是要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然在施教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能把握教材教法的灵活应用,对教学过程及效果有良好的预见能力,也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也是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教师是否具有榜样作用之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严格要求学生,使课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能否使体育与健康课达到使学生得到健康的保证。从另一角度,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告诉学生:得到健康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具有一定的耐力和韧性,方能得到艰苦的身体。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行为美

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直观概念是身体没有病。常言道:“病从口入”。许多病都是因为不健康的卫生行为习惯引起、传播的。故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将可避免生病或少生病。如饭前便后洗手,常保持皮肤、衣帽、鞋清洁,个人物品专用,不吃不卫生的食物等。使学生知道:卫生文明的行为习惯是取得健康的保证,病体是不可能与健康和美挂钩的。因此,学生不但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还要具备坚持锻炼身体、爱护环境、尊老爱幼等行为之美的意识。这些都是构成健康之美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知道:健康的心理才是健康之美的核心,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五讲四美”中的“四美”皆属心理健康之美的范畴。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具备健康的行为。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切实有些让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16%的中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而且这个数据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一可怕的信息提醒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国家应出版相应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之列,并规定相应的教学时数。然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某一个教师的事情,应是所以老师的共同责任。那些只教书不育人、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应加强对其培训和管理。使这些教师知道:只有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全的人生。否则,掌握的知识越多,其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才会做到语言美、行为美,才会保护环境美,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其心灵之美。这就是健康之美的灵魂所在。

三、应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钢琴演奏心理因素状态调节

一、引言

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通过三百年的不断发展,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风靡全球。从世界范围来看,钢琴也许是除歌唱以外最普及、分布区域最广、学习人数最多的一种乐器。但几乎所有的学琴者,包括长期从事钢琴演奏工作的乐师及钢琴家,在面对舞台时,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因为钢琴演奏需要同时运用运动觉、视觉、听觉、触觉,通过娴熟的技巧,不间断、完整地表达出艺术情感。因此,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异常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到表演质量。所以,我们不仅应具备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全面的艺术修养,更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型的钢琴演奏表演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技术相当熟练、音乐表现力也很好的演奏者却发挥得不够出色,这些司空见惯的例子也体现了钢琴演奏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是对心理能力的一种考验。那么,要使演奏者的实际水平得以充分发挥,演奏前的心理调节、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技术练习到炉火纯青,将心理情感控制得淡定自如,才能使自己在演奏过程中获得到良好的表现。

二、钢琴演奏效果与心理因素的联系

我们知道钢琴演奏主要包括技能认知和艺术情感的表达,技术能力的娴熟与提高在于演奏者的努力程度,而艺术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力、情感、想象力、直觉能力及性格个性等很多方面。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心理情感的表达,因此它与人的精神情感、内心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演奏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演奏过程中。同时钢琴是单一音色的乐器,它的每一个音各具自己固定的发声体。钢琴声源响出的条件是决定于各音的琴弦、附加在各琴弦前的琴键、以及琴梭的运动方式,而触键的速度和力度是控制钢琴音色变化的最基本手段。这些细微的技术都要求演奏者运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来临场发挥。倘若在演奏中没有健康、平和、放松的心境,即便已具备熟练的技术,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奏佳境的。

1.良好心理素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钢琴演奏是一门极高深的表演艺术,演奏应达到心、手、音的一致。它要求演奏者要有良好的空间知觉和准确、敏捷的动作,以及良好的音准感觉和较高的听觉意想能力,还必须具备辨别音质的敏感性、对音乐意蕴的领悟把握能力等,从而能让音乐自内心经由手指的技巧达到正确的表达。良好的心态是一种丰富的情感展示。钢琴的演奏是一种美妙音乐传播和情感流露的艺术情操,钢琴演奏者若在演奏过程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所表达的艺术情感中去,这样的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也更加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2.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钢琴演奏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技巧把握和忠实地传达作曲家的意旨,更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在提高演奏能力的同时,还要有自己演奏的独到特色。钢琴演奏者只有随时客观地用端正的心态聆听自己的演奏,及时反思、调节,才能使演奏层次更上一层楼,才能对音乐作品随时产生创新的再建构。

3.平和的心态是准确把握技巧的关键。我们知道钢琴演奏需要很好的把握手指的力度、节奏等,如果一个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途中心情浮躁、内心不安、情绪过于激动,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很难把握这些演奏技巧的。

4.身体健康是良好心理因素的保障。练琴,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面对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练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力支持,就无法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在舞台上,面对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力,更需要一个好的身体状况。当身体处于疲乏、不适的状态时,我们很难灵敏地接受大脑的指令,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地挥动手指。没有充沛的体力,如何能技术娴熟地驾驭大型作品呢?一味多练,放开速度快弹,连续不断地多次排练,使思想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不注意保持体力,以至于在正式演出中反而让身体处于疲劳、麻木、心浮气躁的低潮,这样不仅达不到平时练习的水平,而且还会造成精神紧张,加大心理的压力。所以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演奏中减少心理压力的因素。

三、培养和调节良好演奏心态的方法

钢琴演奏要达到很高的境界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过程。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霍尔绍斯基、刘诗昆、朗朗等等这些钢琴演奏大师,没有一位其演奏生涯是一帆风顺,不费吹灰之力而一举而成名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青年演奏家朗朗,其求学过程中同样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在纪录片《郎朗的歌》中,郎朗对这些往事都做了毫无保留地还原再现。在他9岁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时,意外地遭到了钢琴老师的当头棒喝,“钢琴老师不喜欢我,每天都在说你不可能成为钢琴家,劝我回沈阳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求学条件的窘迫曾让郎爸的精神陷入了一种濒于崩溃的地步,影片中,郎爸在无法面对这一切的时候,终于对郎朗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你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郎朗在听到父亲给自己的选择时,产生了强烈的内心挣扎,“我当时完全盲目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还真想选吃药。”但是朗朗在这些艰辛的客观条件下,承受起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毅然地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坚强。正因为钢琴演奏的技能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此,要求我们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1.顽强的毅力面对反复的训练。钢琴的准确把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忍受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反复复的钢琴练习,这就需要我们要拥有一颗乐观的心态去积极地面对。演奏者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时,尤其需要有灵敏而迅速的应变能力。在演奏的瞬间往往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干扰演奏的进行,如突然某个琴键不起来,演奏中不小心漏了一两个音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这对演奏者是一个考验,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集中思想继续下去,不能因此受到影响,打乱了思路。思想上要有充足的准备。

2.认真对待每一次小型表演。钢琴演奏者往往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奏会,这时候,我们要用认真准备,努力把握好这些大大小小的挑战,用一颗淡定的平常心去感悟自己所弹出的曲子。做到“付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的良好状态即可。等到真正上大舞台时也就能应付自如。

3.平和心向强者请教。所谓“科学无国界”,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要有一颗虚心请教的平和心态,积极向技能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千古之真理,学习钢琴万万不可封闭自学,要多多主动和他人交流经验、教训。这也是我们摆正心态,步入成功殿堂的重要阶梯。跟钢琴的学习一样,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调节。

4.演出前充分准备,缓减心理负担。所谓“艺高人胆大”,熟练的技能技巧和流畅自由的演奏,是表现作品的起码要求,也是减少心理压力的基本保证。在准备阶段,演奏者就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音符、每一组动作、每一种技巧和每一段乐思,真正扎实地掌握,确保准确无误。许多演奏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练习时容易出错或把握不准的地方,演奏时也最容易失误和引起心理紧张。这就要求在练习阶段狠下功夫,必须有100%以上的熟练程度的把握,将要演奏的作品正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减少演奏中错误和意外的发生,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把握好上场演奏前的几分钟。上场前,应安静下来,使呼吸均匀流畅,获得一种平和、镇定的感觉;也可有意识地通过手指肌肉的运动来刺激大脑,使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恢复正常。如用加大手指动作和力度的深触键方法,增强触键感的准确性和控制力,减缓大脑的兴奋度,恢复正常的反射功能。逐渐加快速度,让手指自然、放松地跑动,用以提高灵敏和放松度,使神经系统保持与演奏相适应的兴奋程度和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从而在演奏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到场时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到场紧张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够。因此,只要走到了舞台上,就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与冷静,为自己加油、打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5.不可过分看重演奏结果。钢琴演奏者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奏活动时,认真对待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不应该过于去在乎演奏完毕后的结果和成绩,因为钢琴演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每一次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过于看待过去演奏的结果和成绩,势必会影响到演奏者的下一次发挥。

四、总结语

众所周知,优秀的钢琴演奏表演不仅仅是反映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也是音乐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演奏者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良好的音乐艺术素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能力,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等,这些都要求演奏者拥有很好的舞台表演心理素质。我们知道心理的素质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坚持长期磨练自己的耐力、意志力、受挫力以及个性化的创新能力。钢琴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演奏者只有投入全身心的情感,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得到认可。培养一种安静、平和的心理,可以使拥有扎实技巧的演奏者如虎添翼,可以让演奏者更加深入地体会钢琴作品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韵味。对于初学者,要好好把握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演奏表演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防止胆怯心理。对于资深的钢琴演奏者,要正确把握好演奏中的细微技巧,不可过分看中演出结果,以至于给自己带来过重的心理包袱。所以,我们要用一种顽强、坚韧的心态做出每一次努力,用一种勇敢、自信的心态对待每一场演奏,用一种平和、洒脱的心态看待每一次结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自己的演奏生涯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17-02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期提前,但他们不能超越精神饥渴和心理断乳这一特定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感脆弱,他们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趋深刻、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凭借自身的品行、学识、人格以及仪表、风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泛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对他人产生的吸引力。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在品德、学识、个性等方面所应该具备的一种综合的非权力影响力。它在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它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他们迫切需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而教师人格魅力恰好是最能为中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教师也顺理成章成为他们效法的典范。因此,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一名中学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条件。那么,中学教师怎么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格魅力呢?

第一,要拥有自我塑造的弹力。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知识丰富、热爱学生的人。教师应该从点滴做起,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并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拥有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系,努力做到思想进步,品行高尚;谦虚好学,知识渊博;工作认真、执教严谨;作风正派,秉公办事;平易近人,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自觉守法,讲究文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率先垂范,做一个师德高尚的人。

第二,要拥有通识古今的才力。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在教学中才会左右逢源,例古证今,厚积薄发,教师素质的内化和优化才会落到实处,素质教育之树才会根深叶茂。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本身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为此,要潜心治学,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借鉴、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取精用弘。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的老师,越发成为学生追求知识、实现人生目标的驱动力。

第三,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动力。只有把握住时代精神,关心人类社会的明天,才能把握住当代教育的灵魂与方向。教师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关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重视自身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要有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创造的乐趣。

第四,要拥有大胆创新的魄力。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创新提高到了新的层面。教师就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清洗落后的、陈旧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推陈出新,形成新课改中的育人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专业情感,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形成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铸就师能。

第五,要拥有感化学生的亲力。感情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学生富于热情,在家庭中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更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尤其想得到教师的爱,哪怕只是一种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会激发他们求知的力量和信心。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知道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因势利导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各种矛盾和困惑,正确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问;谅解他们的失误,爱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对学生真诚地爱护,热情地关怀,深切地同情,友善地对待,平等地尊重。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才能更加有力的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受到学生的敬重与爱戴,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第六,要拥有健康向上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心态决定境界,境界影响人生乃至命运。拥有一份积极向上、淡定健康、平和阳光的心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正能量。为此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接纳他人,以诚相待,宽以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出于公心,对人无等级之分、无世俗之染、极少有“晕轮现象”;要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中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诚信理念等时刻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家,久而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对其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教师威信。威信是学生是对教师的真心信服,是通过教师的个性特征、业务能力、学识素养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尊敬。威信须依靠两方面的影响力:一是教师客观、公平地对待学生而产生的影响力。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地关爱学生,并对学生提出合理要求,恰当和善意地进行批评、表扬和奖励等,学生便会对教师心悦诚服。二是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这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各种积极的情感。

第三,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四,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教师自然流露的激情和健康爽朗的笑容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深远持久地吸引着学生、优美悦耳的教学语言和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滴滴细涓地陶冶着学生,这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理智与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第五,有利于培育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发挥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来自教师的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学生人格塑造和心灵成长的持久的动力和支柱。“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他,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可见,教师人格魅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要想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成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紧密相连。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扩大自身的折射力。教师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中,生命和使命同行,人格就能闪发出耀眼的光辉,照耀学生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朝着美好的未来飞奔。

参考文献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8

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么简单,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理解和使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试卷中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性。

所谓积习难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告诉我们,学生应从小就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素质,使学生成长为自信、独立、坚持、热爱生活、有创新精神、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人。很多家长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给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特别是在农村,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写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一提上学就发愁、头疼。这和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联。但是同时,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就更应该明白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领导人曾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招。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决定整个教育的质量。小学生正是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模仿能力,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知与新奇,小学时代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道德的塑造尤为重要。

或许在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小学教育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简单的教学内容,没有特别高的难度和特别难的知识范畴,几岁的小孩子,初中毕业教小学都绰绰有余。就是这种想法,很多学校的小学老师缺乏高的科学技术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不会规范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教育小孩子热爱学习,珍惜学习机会,不懂得如何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机械地把教材上的东西告诉他们,只能叫做告诉,而不是教育。

小学教师的素质问题主要面临着知识性和教法性的两大难题,学历与知识修养不匹配,拥有了学历不代表拥有相对的知识含量。教师知识的熟练应用是教学的基本。但同时我们也会面对这种问题,高学历、高知识含量,但是学生无法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这要归咎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多数教师没有专业学过教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不从别的地方获取教育灵感,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领悟力。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9

1.1政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不仅具有鲜明的政策性,而且真正的代表着部门的形象,这就要求行政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和撑握好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否则必将成为瞎子摸象,无法有效开展工作。为此,行政管理者必须学会关心时事,随时了解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本行业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措施与成就,了解政府机构改革形势,行业发展情况,才能有效宣传并有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学会科学判断发展着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学会科学判断是非曲直问题,对管理中的问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1.2文字写作能力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难免要经常做一些书面文字处理工作,如制定工作计划、草拟文件、撰写工作报告、各种总结、各种表格填写,更有甚者还会要求写会议纪要、简报、调研报告、工作发展计划和规划以及其他公文写作,这不仅要求行政管理者要有灵敏的思维能力、反映能力,更要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还要有撑握公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和写作技巧,否则将有被淘汰的可能。

1.3口头表达能力行政管理工作除了会写,还得会讲,口头表达是实现信息快速准确传递的能力要求,它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流作用。更能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如工作中的上情下达、即兴发言、即席报告、即席总结、宣读文件等等,这些对现代行政管理人员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有较高的口头表达技巧,又要学会关注听众的心理感受,学会尊重听众、学会倾听,学会恰当的肢体语言配合,注意口语言修饰,要注意根据听众的反映调整内容形式,所讲的话、所念的文件、所作的报告要能吸引公众、吸引听众,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4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成为办公必不少的载体,所有工作岗位都要借助计算机处理业务,获取信息和与外界沟通交流,倘若对计算机不懂或不熟练,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或不能熟练操作网络系统技术的应用,不会编制程序,只会简单的进行计算机文字处理,简单的观看信息、观看影视,对电子政务等重要网络办公系统不了解或应用力薄弱,是无法有效提升办公效率的,这最终也将会被淘汰。

1.5调查研究能力调研活动最根本的是从群众的愿望出发,选择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只有胸中有数,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既是工作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所以只有从广大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才能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

1.6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社交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形成完美个性的必要途径。也是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取得重要成功的保障。

2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2.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这是每个行政管理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理论知识、政治能力、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包括科学的公共行政管理理念、依法行政理念、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效率观念,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政治引导,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政治觉悟、政治理论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能否的顺利开展下去的问题,因此,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需主动接受组织的政治学习与教育和自觉加强政治思想的修养,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有意识有能力的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本职工作、本行工作在关注民生工作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2.2道德素质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而且服务对象具有群体性、社会性、大众性。因此,行政管理工作的道德品质、道德水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否深入开展,所以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行政管理人才的主要标准。社会发展需要每个行政管理者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没有人的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2.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核心是知识素质,行政管理者必需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如行政管理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计算机知识、法学知识、管理心理学知识、政策学知识等等,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就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当然拥有知识不只看你是否拥有文凭、拥有学历、拥有多少证书,而是拥有多大的知识能力,能否将知识结合工作实际融汇贯通。

2.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情感、信心、意志、气质、性格等,行政管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对工作、对公众,有激情、有热忱、有耐心、有笑容,才能有效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才能效控制情绪,才能形成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发生的一切矛盾,才能对自己和对公众的作出客观公证的评价,进而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2.5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身体素质好,他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就好,工作就能有保证。所以说健康的体魄是事业的基本保证。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的,为国家成大事的人,一定要十分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实现中国梦和构建和谐社会人人必须讲强身之道。

3总结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罗素;品性教育;幸福

[作者简介]侯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幸福是我们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品性教育作为一项为人谋幸福的事业,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在这方面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以“说教”为主的品性教育方式、倾向于政治教育的品性教育内容、脱离实践的品性教育模式等,限制了学生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和获得。在全民倡导建立“幸福中国”这一背景下,品性教育如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增强学生自身的“幸福感”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英国教育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对品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品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终生幸福和培养人感受幸福与追求幸福的能力。因此,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培养与幸福相关的德性,注重基于现实并归于现实。这一观点对当今我国品性教育的方法、内容及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素品性教育观的深刻内涵

罗素所倡导的品性教育将人的幸福生活作为终极目标,认为品性教育应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幸福,应包含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内容,应注重从书本走向现实。他的倡导与“幸福”这一主题相呼应,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内涵。

(一)强调品性教育过程中个体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性

自由精神和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增进人的“幸福感”。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罗素倡导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他反对那种通过纪律强迫学生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认为那种教育牺牲了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学生良好的品性也不是通过外界的灌输和压制所能获得的。当然,罗素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提倡“学与不学之间、学习内容以及观点表达上的自由”[1]。意即品性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精神,鼓励人的自发活动,使人自发形成良好的品性,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欲使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品性教育不仅要注重人的自由精神的发挥,还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这一理念在罗素的品性教育观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应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他指出,旧式的教育把学生当做工具,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从而阻碍了学生“幸福感”的获得。品性教育应该把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注重品性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强调品性教育的多元化是罗素品性教育观的又一丰富内涵。罗素指出,“幸福”包含四个要素,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工作。他认为,健康使人快乐,良好的收入可满足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爱情、儿女亲情,以及所有那些亲近密切的人际关系。倘若这些关系不愉快,也会使生活过得很艰难。[2]”成功的工作意味着一种乐趣,一种与自己本能不相冲突的事物。品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工作奠定基础,增进人的“幸福期望值”。

罗素所倡导的品性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健康教育。罗素认为,身体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人的活力。他指出,活力是幸福生活所必备的要素,是一种所有人都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由健康带来的活力可使人减轻痛苦、感到快乐,促进人心智的健全发展。因此,欲使人幸福,首先应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当然,只有健康的身体并不一定给人们带来幸福,心理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罗素强调,心理健康关乎学生一生的幸福,关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品性教育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罗素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不仅包括人的良好性格的培养,还包括人的公正观念和诚信意识的树立,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以及性教育等内容。罗素认为,忧虑、焦虑、妒忌和自欺是一个人最容易产生的不良心理,这些心理是阻碍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不利于快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二,技能教育。罗素把技能看做人的立命之本,认为技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多种美德的形成,要想使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就要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爱惜生命的思想。拥有了这些品质,也就具备了创造幸福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技能教育也是品性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注重品性教育的现实性

品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幸福感”之根基。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品性教育呢?罗素主张品性教育不应脱离现实。他认为:“现代教育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对现实的不关心。”[3]他反对用僵化、抽象的道德观念充斥儿童的头脑,认为“对儿童进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愚蠢的,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许多事情从成人的观点来看是道德教育,但在儿童眼里却感到那和教他如何使用锯子没什么两样”[4]。因此,罗素强调,品性教育必须是具体的,并与现实情境紧密相连。学生通常对抽象的事物不感兴趣,反而具体的、直观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现实生活中,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为其提供学习的榜样。如只灌输给他们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父母或教师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学生的良好品性也很难形成。品性教育只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幸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罗素所谓的“幸福”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丰富的、多样的。一个具有良好品性、自由精神及和谐人际关系的个体便拥有了幸福,而品性教育就是获得这些品质的途径,是增进人的“幸福感”之根基。

二、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现状反思

综观罗素的品性教育观,省思我国当前中小学品性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一)品性教育方法“以理为本”,强调“说教”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却忽视了“品性教育旨在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这一基本内涵,从而导致了品性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首先,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方法简单。很多中小学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品性教育的深刻内涵,他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关注学生性格的成长与发展。在“以理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中小学教师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实施品性教育。他们将大量的政治、道德和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一些道德概念和条目,甚至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或是通过“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的机械方法来考核品性教育。其次,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过分强调“规范”的作用,而不顾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某些“规范”的含义。如在小学阶段,品性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如何使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5],但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言,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这种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品性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以虚假的行为来骗取教师的信任,学生的品性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品性教育内容单一乏味,“假、大、空”口号式内容居多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是人获得终生幸福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了丰富的、具体的品性教育内容。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化、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据,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几大模块: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但在有关教科书的实际编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占有较大比例,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偏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等内容常以条目形式编排,许多学生能够对这些条目倒背如流,但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此外,在道德教育中,与学生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正、同情、慈善等基本品质的培养也被忽略掉了。由此可见,目前的品性教育只传授给学生一种空泛的概念,学生只获得了“爱祖国、爱人民”这样一种空口号,无法体会如何将爱、尊重、理解以及关心推及他人,因而也体会不到由爱他人带来的幸福感,无法获得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现象也容易带来品性教育方法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特点,盲目进行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教育”[6]。

(三)品性教育模式说教多实践少

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是当今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所存在的又一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将品性培养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外界环境对学生品性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的行为极不符合道德行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仿效的榜样。学校中也缺乏与品性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缺乏政策保障;实践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和整合存在不足”[7]。同时,抽象化的品性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致使学生虽具有品性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知如何践行,这种脱离现实的品性教育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因而也无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三、罗素品性教育观的启示

在“幸福”这一时代主题的召唤下,我国的品性教育应以罗素的品性教育观为借鉴,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标,着力改善品性教育的方法,从注重“理”到注重“人”。通过说教、简单训斥实施品性教育的传统做法,是导致品性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方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品性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获得良好品性

首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幸福感”。如以“乐于助人”为主题的品性教育可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相声表演等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良好品性。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应尊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让其在直观的活动中获得良好品性。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应注意引导,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行动,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抗意识。此外,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外向型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善于融入这个群体,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来培养其良好品性,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主动与其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品性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在这种“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持下,品性教育一方面可以避免传授空洞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二)品性教育内容要从“单一”走向“多元”

罗素提倡品性教育内容应与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他提出了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几大品性教育内容,即健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一观点为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一种借鉴。“幸福作为人生目标在德育内容上的落实,表现为幸福感的体验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或者说,道德教育内容中应有对幸福人生的充分的展示,从而创造出体验和创造幸福的机缘。”[8]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应向这一目标努力。

为此,我们应借鉴罗素的做法,将与幸福密切相关的情感教育、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列入品性教育内容之中,扩充品性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在品性教育课程中增加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品性,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品性教育模式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模式陈旧,即仍以传统的理论模式为主,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辨能力有限,难以通过复杂的理性分析、思想吸收和价值调整等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品性。

罗素提倡品性教育应来源于现实并归于现实。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在品性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品性,教师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行为标准,使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品性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应制定品性教育实践环境和条件建设的相关政策、确保中小学生参加品性教育的时间、明确品性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安全责任”[9],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良好品性。教师可以在讲完相关德育知识后,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良好行为,使学生通过观察将行为内化,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去灌输某种观念。通过这种模式进行的品性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终生幸福为最终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自由之路(上)[m].李国山,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32.

[2]庄敏,江涛.罗素思想小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6.

[3][英]罗素.历史的安慰[m].梁祥美,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164.

[4][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14.

[5]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4.

[6]姚黎.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