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经济的作用十篇旅游经济的作用十篇

旅游经济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58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1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富裕了,腰包鼓了,有剩余的钱了,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等精神享受,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旅游,用于旅游的费用越来越多,于是旅游成为当今时尚。正因为如此,旅游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旅游经济收入也成为我们北票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统计,2009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5.43亿元;2010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7.3亿元;2011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9.8亿元。

一、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旅游的发展可以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三燕文化、佛教遗址等。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吸引众多的游人,在旅游的同时会增加消费,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的增加。北票是贫困县,如果旅游经济发展好了,很有可能会通过旅游来摘掉贫困的帽子。

首先,旅游的发展可以带来当地环境的改善。环境优美的地方才可能吸引众多民众,要想持续发展旅游,就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同时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一个城市的旅游开发的越是深入,这个城市的建设就越优美,环境越清新。反过来,一个城市脏乱差,不可能吸引民众来。

其次,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经济涵盖内容广泛,发展起来必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如旅行社、交通、住宿和餐饮等相关设施的发展,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再次,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民众的收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的是衣食住行多个行业的发展,而衣食住行涵盖了服装店、小饰品店、饭店、旅店、超市、水果店等众多店铺,几乎涉及所有的个体商户。旅游的发展,将会直接增加他们的收入,进而增加当地社会的收入。人民增收,生活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对摆脱贫困是指日可待的。如果某个区域发展比较落后,可以研发旅游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项目可以吸引富裕地区的民众到此游玩观光消费,这样钱就流入到落后的旅游当地,从横向看可以削弱贫富差距的拉大。当地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政府要重视开发旅游项目,可以利用此来脱贫,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项目。

二、我市旅游助推经济发展缓慢因素

旅游经济不仅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助推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有:

第一,缺乏真正的品牌。目前北票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共四个,有大黑山景区、白石景区、燕湖园和惠宁寺,这些景区都在努力发展自身的特色,单一个大黑山景区就开发了杏林春晓、黑山烟树、群峰竞秀、烟霞深处等多处迷人的景区。但是从城市的整体上看,缺乏品牌。

第二,旅游经济发展欠缺合力。各个景区都在争相发展自己,对北票经济的发展起到促动作用,连锁效应不强。旅游的发展是一门经济,不是简单的旅游参观,它的发展应该是个锁链。简单的说,旅游的同时能带动餐饮业、旅店的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店铺的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并没有很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个产业之间缺乏合力。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北票被誉为“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但是很多景区开发建设迟缓,基本是最初开发时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是什么样,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造成很多游人观看过了后就不愿意再来。很多游人有一个感觉就是五年前来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第四,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上市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做了有奖问答等形式的宣传,但是还是有很多民众都不清楚旅游经济到底指的是什么。我市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是吸引了民众过来参观,但人数不多,很多群众都感觉没多大兴趣。要想让整个辽宁,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知道认识我们北票,最起码的是先让北票人了解自己的城市。

三、增加我市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选择

一是要着重树立精品品牌。我市拥有的旅游产品有化石、战国红品种为数不少,但是缺乏包装,没有自己的品牌。懂行的人会慕名到发源地北票来寻找。北票旅游资源可为丰厚有,如果将所有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开发,形成一条龙式的观光购物景区,前景更为广阔。目前,所有的景点与化石、战国红等购物街没有相连,虽然北票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模的商业街,但与各个景区分离,主要是出售化石荟和商业街虽然地处黄金地段,但是商业街是拥有众多居民的小区,故交通不便。

二是学习效仿名胜古迹。我市具有传统的根雕艺术和人才,我们可以将各种艺术加以修饰、装裱。根雕艺术、蛋画艺术都要分门别类展现在世人面前。建成有风格各异的建筑、独具特色的艺术、风味可口的小吃等的街道。让游人有的看,有的买,有的吃,还有的玩,这样我市的旅游才能发展起来,有效的助推我市的经济的发展。

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个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线路建设,旅店改观,饭店店面升级等建设。让游人吃、住、行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

四是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建设。对一些需要保持原貌的古建筑物遗址,我们要保护,修复。如佛教文化资源我们要做好对其的保护性的修复建设工作。保持原貌。另外加强对皮影文化的传承工作。

五是扩大宣传。宣传不要局限在我们的北票市内宣传,我们可以扩大。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向外传播。通过外市搞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形式,多看少收费,以扩大知名度为宗旨,实现助推我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2

关键词:翻译产业;旅游经济;关系;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更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当前,针对产业和经济之间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大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如章迪平(2013)则以浙江省文化产业为例,就其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小倩(2017)则以通过研究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而探讨产业的变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从产业与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翻译产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中,丁兆国(2011)则论述了翻译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就当前翻译产业化问题进行探讨。综合上述的研究看出,当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且鲜有就翻译产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产业和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翻译产业的概念及范畴

第一,翻译产业的概念。要理清楚翻译产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界定清楚翻译产业的概念。对翻译来讲,翻译作为当前文化产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存在于对外交流与贸易之中。针对翻译产业的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翻译产业在历史贸易和经济交往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语言转换和信息沟通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文中将翻译产业定义为专门为人们提供语言转换和文字转换的技能活动,并且在转换的过程中拥有上游、下游等各种相关支撑的一个产业群体。而针对翻译产业的分类中,配第•克拉克则将其划分在了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部分。

第二,翻译产业的范畴。根据上述对翻译产业的定义看出,翻译产业主要是在商务活动中为企业、个人等提供语言转换服务的翻译公司、设备企业、培训机构或者是中介机构等。而根据翻译产业的定义,又可以将翻译产业的范畴界定为三个层面:以人为主的层面、人机结合的边缘层面、其他层面。其中,以人为主的层面主要是指对语言的口语翻译、手语翻译和文笔翻译等。这三种翻译方式对人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在技能方面;人机结合的边缘层面主要包括翻译与计算机等的结合,如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该层面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其他层面为与翻译有关系的,如图书翻译、影视翻译等等。

二、翻译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创造就业岗位与财富。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加深,翻译开始在社会经济中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翻译也并非只是在旅游中发挥简单的语言信息转换的角色,而是通过人类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财富的活动。因此,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交往的加深,翻译产业必将在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的角色,进而提升我国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发挥文化传播功能,提升旅游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翻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可以提升城市旅游的形象,以扩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进入到中国旅游,不但发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进而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国际旅游热的同时,部分城市在翻译服务方面却跟不上,如部分景点翻译存在语法错误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城市旅游建设的形象,而不利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综上表明,翻译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但是从目前整个翻译产业发展来看,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并且成熟的文化产业,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三、翻译产业化:问题和对策

(一)翻译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我国翻译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在翻译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容乐观。而总结当前翻译产业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层次旅游翻译人才严重缺乏。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截至目前,我国国内从事翻译的从业者大概在7万人左右,从事业余翻译的则超过50万人,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经过专门的翻译训练。而将其中的人数放到旅游经济中,其从业者更是寥寥无几,最终造成旅游形象严重受损。如在某旅游景点中,经常会出现“汉语式”的翻译。如对“华山以峰称奇”的翻译中,部分翻译人员采用汉语式的翻译方式,将其翻译为:“mountainHuaissurprisedforitspeaks”。这一翻译问题在于将汉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进行英语词语替换翻译,进而误传源语言的本义,结果造成词不达意,不仅会产生误解,还严重影响城市和景区的形象。造成该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即是在旅游翻译方面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第二,国内翻译公司规模大部分较小,缺乏国际竞争力。根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翻译市场中,超过70%的旅游翻译是由国外的大公司提供。而在全国工商网查询中,注册的3000多家翻译公司和机构汇总,营业额能够超过1000万元的公司则屈指可数。而在旅游翻译中,部分翻译公司一味的降低价格,没有提升自身的服务和水平,进而造成旅游翻译竞争恶性循环。

第三,政府决策者尚未充分认识到翻译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翻译是一个高成本和低附加值的活动,并且部分地方认为翻译是附属于经济活动的,进而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对翻译产业不重视。但是随着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部分政府决策者也开始认识到翻译产业对提升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力度还不够,缺乏对旅游翻译产业标准的有效制定,进而造成旅游翻译产业发展混乱。

(二)翻译产业化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结合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出台旅游翻译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翻译行业,国家人事部在2003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翻译资格考试制度。而该资格考试制度的构建,也为当前我国专业性翻译人才的标准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准入制度。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针对旅游翻译的考核和准入标准,而只是笼统地提出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标准。对此,标准的不完善不利于旅游翻译的健康发展,制定更加符合旅游翻译实际的标准,是目前解决旅游翻译困境的一个重要路径。

第二,进一步加大我国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长期以来,我国翻译人才大部分都是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旅游专业知识方向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课程等有密切的关系。如专业设置过大,不够细化,造成部分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还欠缺。同时,在教学中忽视对旅游专业翻译的培养,进而造成毕业生在旅游翻译方面的知识不够专业,影响旅游翻译的水平和翻译质量。因此,从高校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尤其重视旅游英语方向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加强对旅游翻译性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并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只有加强对旅游翻译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翻译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加强旅游翻译人员和翻译服务公司的交流合作。如在部分景区整体缺乏专业旅游翻译的情况下,为避免出现“汉语式翻译”“词不达意”等翻译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旅游翻译的分工协作,通过专业的旅游翻译软件来解决那些多样的、复杂的文本,提升翻译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旅游翻译文本的质量;同时,翻译人员不断从中获得翻译经验,提升翻译的水平。要提高我国旅游翻译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借助高度信息化的方式,发挥专业翻译人才的丰富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转化能力,关注翻译产业的文化,才能完满完成各类高难度的翻译任务,进而提高旅游经济的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对中小型翻译公司的扶持力度。要快速促进旅游翻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扶持和壮大翻译公司。对此,在制定准入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考核。通过严格的市场考核,进而敦促朝着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提升旅游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在资金、人才对接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同时政府应加强中小型翻译公司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定向人才输送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我国旅游翻译人才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当前翻译产业来讲,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服务好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要解决当前翻译产业中存在的缺乏准入标准,同时制定产业化的发展政策,扶持更多的中小型翻译企业,并通过严格的考核,促使这些翻译企业提升在旅游翻译方面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章迪平.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241-246.

[2]李小倩,任大帅.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5年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6):141-144.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3

[关键词]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旅游经济增长;偏离度指数;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1-0036-08

一、引言

区域经济增长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关注知识外溢、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知识与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其中人力资本作为知识与技术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实现旅游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皆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盘活旅游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旅游人才增量,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成为旅游经济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旅游人才结构不仅包括旅游人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不同行业的分配结构,也包括旅游人才的区域分布结构。因此,为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对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旅游人才以及不同行业的人才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层次、水平和结构相匹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旅游产业发达区域与旅游人才集聚区,但其旅游人才在不同产业及行政区域上的分布差异明显,直接导致区域内旅游经济增长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其旅游人才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旅游人才结构偏离与旅游经济增长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推动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建议。

国外关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早。theodoreSchultz最早创新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1]。Joegenson证研究了1929―1957年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美国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2]。Romer提出特殊的知识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amparo认为人才结构分布不平衡的国家往往其经济增长率呈现较低水平[4]。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陈清修认为经济结构调整决定人才结构调整,而人才结构调整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5]。杨益民提出适当的人才结构调整是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人才结构协调性变化趋势进行预测[6]。陈玉兰则认为科技人才的产出弹性自东向西逐步递减[7]。在旅游研究领域,刘佳等综合多种测度方法对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8]。目前来看,旅游人才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作用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且计量研究不足,研究结论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运用结构偏离度模型对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差异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旅游人才结构偏离状况及其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以期为推动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

二、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测度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只有使旅游业各地区和各行业的旅游人才分布状况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现状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人才结构优化对地区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超过这一比例的程度即为就业结构偏离度。借鉴已有相关研究[9],对旅游人才结构的偏离状况进行测算:

在旅游人才空间结构中,是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度系数值,基于指标数据可获得性与可比性,以旅游企业营业收入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用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表征旅游人才总量,用于表征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空间结构总偏离度。若,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的区域分布比较均衡;若,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人才供过于求;若,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人才供不应求。在旅游人才行业结构中,用旅行社、星级饭店与旅游景区营业收入表征各行业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用各地区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表征旅游行业人才数量,是沿海各地区不同行业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之和,是各地区不同行业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之和,是沿海各地区旅游人才行业结构总偏离度。若,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的行业分布比较均衡;若,表明该行业旅游人才供过于求;若,表明该行业旅游人才供不应求。若结构偏离度系数逐渐趋向于0,表明旅游人才结构逐渐趋向合理,若结构偏离度系数正值越大、负值越小,旅游人才结构越不均衡。基于数据指标的可获取性、客观性、代表性以及可比较性,这里的旅游企业主要指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差异与演化

选择2000年、2006年和2012年三个时间截面,对沿海各省域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状况及演化特征进行对比(见图1)。由图1可知,上海和广东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度系数均为正值,旅游人才供不应求,发达的旅游产业经济推动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不断扩大;天津旅游人才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再到供过于求的发展与转变,表明该地旅游人才供求市场发展态势不稳定,目前需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江苏省则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以至相对平衡,近年来通过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培养适销对路旅游人才、改善旅游行业环境使旅游人才市场秩序趋于稳定;河北和福建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度系数一直为负且不断降低,表明河北和福建旅游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显著增长;而辽宁、山东、浙江、广西和海南的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度系数虽为负值,但变化逐渐趋向于零,表明这些地区旅游人才数量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适应。

由图1可知,沿海三大区域的旅游人才结构发展同样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态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处于旅游人才匮乏状态,而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则一直处于旅游人才总量较大的供过于求状态,与上述省级视角下的旅游人才分布状况基本相吻合。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重心经历了由南部向中部与北部的转移,未来长三角地区一方面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和旅游人才供需矛盾,同时要积极帮助环渤海、珠三角地区转移并吸纳过剩的人才资源,努力从整体上优化区域结构,实现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和协调。

(三)沿海地区旅游人才行业结构差异与演化

选取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传统旅游行业反映沿海地区旅游人才行业结构的偏离状态与变化趋势(见图2)。由图2可知,旅行社的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并呈递增态势,表明旅行社行业人才供给存在缺口,失衡现象比较严重;星级饭店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且绝对值指数有所加大,表明旅游人才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其旅游人才失衡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就旅游景区而言,除2000年、2003年旅游人才供不应求,其他年份均为供过于求。尽管2003年“非典”疫情导致旅游萧条,但由于旅游景区开发较早,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较强,2003年之后,随着旅游业恢复性发展,旅游景区人才总量保持供过于求,且结构偏离度系数绝对值变化逐渐趋向于零,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化。从旅游业整体来看,沿海地区旅游人才行业结构存在显著偏离,且偏离幅度逐渐增大,不均衡趋势更为显著。

由图3a可知,在旅行社行业,三大经济区域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系数均为正,表明旅行社人才短缺,其中珠三角地区匮乏现象最严重,其次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2004年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给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位置因素,旅行社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皆难以得到保证。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大、旅游业发展速度快,但受限于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工作环境和发展潜力因素,从业人员数量同样不足。由图3b、3c可知,在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行业中,由于从业门槛低以及就业环境良好等因素吸引,三大区域旅游人才行业结构偏离度系数总体均为负,说明供过于求。由图3d可知,从旅游企业整体上看,三大区域旅游人才行业结构偏离度系数不断提高,表明各区域各旅游行业所需的旅游人才模总量较大,始终处于人才短缺状态,另外各区域旅游人才行业结构与旅行社、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旅游行业的营业收入构成比例不协调,即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的人才供给与其产生的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尚不匹配,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旅游人才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亟须调整。

三、旅游人才结构变动对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与方程选择

旅游人才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合理的人才结构使得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增加并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反之则导致旅游人力资源被浪费闲置。其次,合理的旅游人才结构和存量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也将直接推动旅游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再次,旅游人才结构通过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增长,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通过加大技术研究和科技含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仅有技术溢出效应远远不够,需要及时调整修正地区旅游人才结构。总之,旅游人才结构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进一步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对旅游人才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拟合,以揭示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对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与作用机制。面板数据能充分利用样本个体、变量指标与时间序列三个维度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相关关系和变化态势。因此,以2000―2011年沿海11个省域各指标变量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分析变量数据平稳性与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面板数据估计模型。以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tC)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旅游人才空间结构、旅行社行业结构、星级饭店行业结构和旅游景区行业结构四个偏离度系数的绝对值,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式(3)中,下标和分别代表沿海地区第个省份和第年份(,),为面板数据截距项,、、、分别是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程度、旅行社人才结构偏离程度、星级饭店人才结构偏离程度和旅游景区人才结构偏离程度,其绝对值越大,代表旅游人才结构越不均衡,、、、分别为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为随机扰动项。为消除变量数据的剧烈波动和异方差性,对旅游总收入(ttC)、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度和旅游人才行业结构偏离度各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为、、、、。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变系数、变截距和混合回归模型,根据个体影响不同形式,变系数和变截距模型又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根据F检验建立变系数、变截距模型或混合回归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确定固体效应模型或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检验过程略)。根据检验结果可知,(0.95,50,66)=1.5405,表明在5%检验性水平下拒绝建立混合模型的原假设;=2.4550>(0.95,40,66)=1.5763,则在5%的检验性水平下拒绝建立变截距模型的原假设。故建立变系数面板模型。进一步根据Hausman检验可知,模型更适合固定效应分析,因此,将式(3)的面板数据模型确定为固定变系数模型。

(二)面板数据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为避免因数据不稳定造成回归过程中的伪回归,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各变量显示为同阶单整,则一般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数据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作用关系进行检验;若各样本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有些为平稳序列,有些为不平稳序列,则不能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与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可在保证经济意义前提下修正模型,使各变量变为同阶序列,当变换后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时可直接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为增加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信度,避免使用一种检验方法所产生的偏差和错误,综合采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在不同检验方法中,序列inttC单位根检验结果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0.1,因此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序列为非平稳,进一步对inttC进行差分,得到新序列C_inttC,其检验结果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原假设,即序列C_inttC为水平平稳的,同时序列、、、大多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非平稳的假设,由上可知5个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因此无需进行协整检验,可直接对由C_inttC、、、、构成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三)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分析

根据以上检验结果,进一步利用2001―2011年相关指标面板数据进行参数估计。考虑到个体样本截面数据残差可能存在截面异方差与同步不相关[10],因此采用截面权重的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由于面板数据研究样本不够大,因此采用pCSe(panelCorrectedStandarderrors,面板校正标准误)估计方法来进行面板数据拟合回归,以解决样本过小导致的面板误差结构问题,估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变系数面板模型的拟合度以及F值和伴随概率p值基本符合要求,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值对模型设定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从各解释变量弹性系数来看,除星级饭店人才结构偏离度对地区旅游经济影响不显著之外,其余变量弹性系数及伴随概率p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星级饭店的旅游人才过剩问题对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人才对旅游业发展仍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推动作用。从回归系数来看,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程度大于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对旅游经济的产出效应;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中旅游人才供不应求程度每增加1%,将会带动旅游经济分别提升0.056%和0.013%,影响程度较小;星级饭店人才行业结构偏离程度则对旅游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综上,星级饭店人才结构偏离程度较为严重,如若不通过一些措施引导旅游人才向其他部门转移,将会对当地旅游经济产生负影响;且结构偏离状况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因此对旅行社和地区间的旅游人才的分布不均进行结构调整十分迫切,这对于明确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内部人才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检验模型设定形式为变系数模型,因此m一步分析不同截面时期的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以揭示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和演化特征。由图4的左图可知,沿海三大区域中旅游人才的空间结构和行业结构偏离程度对本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从空间结构偏离程度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和辽宁、长三角的浙江以及珠三角的福建和广西旅游人才分布不合理现象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其余省域对本地还产生微弱的正向影响。其中负向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的是辽宁,一方面辽东、辽南地区旅游人才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辽西和辽北地区复合型和管理型旅游人才较为缺乏。上海凭借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吸引了较多高层次旅游人才,人才对旅游经济贡献显著。从旅行社人才结构偏离程度来看,各地区系数均为较小正值,这是由于各地区的旅行社行业中的旅游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中长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福建系数值相对较大,这是由于两地旅游人才综合素质较强,在产品开发、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贡献突出。从星级饭店人才行业结构偏离程度来看,环渤海的辽宁、长三角整个区域以及珠三角的海南对旅游经济增长呈现负向作用,表明这些地区星级饭店部门存在很大的旅游人才排斥现象,与其本应消化和吸收更多旅游人才的优势相悖。从旅游景区人才结构偏离程度来看,三大区域中各省域作用系数变化不大且绝对值较小,表明其结构偏离程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不大,应解放剩余劳动力,鼓励向供不应求的产业部门转移,实现旅游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由图4的右图可知,不同地区、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旅游人才分布不均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系数变化较为一致,大多为正向影响,表明地区以及行业间的旅游人才结构不协调分布尚未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星级饭店人才结构偏离程度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为负,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的供过于求已经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不一致,亟待提高星级饭店旅游人才质量,培养高素质、高附加值、专业型管理人才;旅游人才空间结构偏离程度和旅游人才行业结构偏离程度对旅游经济增长作用系数值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亟待有效改善。

四、结论及对策

本文从空间结构和行业结构两个方面,对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偏离度展开测算与分析,运用固定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的偏离状况对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机理。研究结论为:(1)从空间结构来看,旅游人才呈不均衡分布,其中上海、广东和江苏旅游人才相对紧缺,天津、河北和福建旅游人才过剩,其余地区旅游人才数量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与地区旅游业重视程度、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环境有关;另外,长三角地区处于旅游人才逐渐匮乏阶段,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则始终处于旅游人才供过于求时期,这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具有一致性。(2)行业结构存在显著偏离,各行业部门间的不均衡分布趋势愈发明显,旅行社行业人才较为短缺,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行业人才相对过剩。(3)沿海地区星级饭店行业旅游人才过剩问题对旅游业的影响不显著,三大区域中旅游人才的空间结构与产业部门结构的偏离程度对当地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皆存在差异。

为进一步优化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人才分布结构,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实行“梯度推移”策略,引导旅游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不断推动旅游人才的跨区域合理配置,实现旅游人才空间结构优化。充分利用差异化的人才激励、人才吸纳、环境改善和创新培养等措施手段,依托沿海地区本地优势,促进旅游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实现旅游人才地区分布结构的合理和均衡,尤其是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旅游人才相对富足,可加快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流动和有效输出。

第二,充分发挥不同旅游行业部门的人才吸纳作用,促进旅游人才资源跨部门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有效激发市场机制,根据旅游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并确定旅游人才计划,“按需分配”,有针对性地向各类旅游行业输送旅游人才,尤其是加快旅行社行业的人才储备,推动各类旅游人才市场化流动。

第三,提高旅游人才素质,优化旅游人才结构,实现旅游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改善旅行社旅游人才学历水平低、外语水平低、创新能力弱、敬业精神不足等问题,培养适合旅游市场的多层次、专业性旅游人才,提高不同旅游行业对旅游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总之,只有实现旅游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旅游人才分布状况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现状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人才结构优化对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拉动。

[参考文献]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JorgensonDw.thedevelopmentofadualeconomy[J].economicJournal,1961,71(282):309-334.

Romerpm.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5):1002-1037.

amparoCastelló,RafaelDoménech.Humancapitalinequalityandeconomicgrowth:somenewevidence[J].theecomomicJournal,2002,112(2):187-200.

陈清修.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4-8.

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118-123.

玉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来自不同时期的省级数据[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7-80.

刘佳,于水仙,赵金金.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空间差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76-84.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4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地和目的地。哈尔滨旅游经济产业,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取得了迅猛发展。每年接待大批国内外游客,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也使人们看到旅游经济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这其中文化元素的注入为哈尔滨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改造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文化内涵主导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专家认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旅游产品最终是文化竞争。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旅游品牌内涵价值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旅游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文化是促进旅游经济的主要因素。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百年老街,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作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首个开放式、公益型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紧紧围绕“欧陆”这一核心文化理念,分别于1997年、2004年和2005年和今年,对中央大街风貌区用地功能进行调整,增强商业和文化内容,整治建筑群体特色,完善交通和配套设施,实现了对中央大街主街及其中心区域的提档升级和配套完善。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更加突显了欧陆风情特色,使其商务、旅游、休闲、交通功能进一步提升,欧陆、红色、冰雪、音乐、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延展,增强了中央大街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文化为老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中央大街旧貌换新颜,游人如织,大大提升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商业、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旅游是旅游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旅游是心理满足的过程,这种心理满足外在表现为对旅游产品的积极购买、消费和享受,实质是对旅游文化的购买消费和享受。缺少文化的内涵,任何一种旅游产品都无法拥有市场感召力。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的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营销模式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对旅游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作用,文化刺激了游客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旅游活动,让大家感受美的同时,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刺激无形中就产生了。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是多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荟萃建筑文化、俄罗斯文化、音乐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等世界多民族文化,是镌刻一个城市成长的印迹,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缩影。作为哈尔滨最有“洋味”的街道,中央大街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欧陆风情的建筑风格构成了凝固的交响乐章,是哈尔滨的骄傲和灵魂。一直以来,中央大街的游览休闲功能似乎更胜于购物功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央大街已成为众多婚纱影楼、体育用品专卖店、俄罗斯旅游商品争夺的风水宝地。各路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在中央大街上遍地开花,让以往“逛的多,买的少”的现象从此改变,百年老街在其游览价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据统计,今年中央大街游人倍增,目前日游人达50余万,比去年增加三成,比前年增加了50%。游人剧增带动商业发展,以店面为单位统计,今年旅游纪念品销售额普增5%以上,其中最高销售额度增长20%,突显了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5

【关键词】旅游业青岛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改革开放使青岛的旅游业冲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前沿,发展极为迅速。它与青岛的国民经济优势互补,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拉动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了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先看看下面这些喜人数据:2001年―2005年,青岛经济总量迅疾跃升,连续5年GDp年均增长超过15%(《青岛日报》)。2006年青岛跻身“3000亿俱乐部”,该俱乐部全国仅有六个市,一个青岛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5个青海省(《第一财经日报》)。半岛网2007年12月28日讯,青岛市发改委初步预计,本市2007年生产总值将突破3700亿元,同比增长16%。同时,全市人均GDp在2006年突破5000美元之后,今年将超过600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以上。2008奥帆赛举办城市的桂冠,更让这座旅游城市散发出夺目的光彩。2007年12月20日12:30,随着一批入境游客乘坐航班进入青岛,青岛接待入境游客达到第100万名;当日,青岛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从而实现了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双突破”,年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390亿元人民币。

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或许由下面这些称号可窥其一斑:在十强旅游城市中,青岛市被评为全国“公众最向往城市”和“最具风情城市”(人民网)。2007年10月8日,在巴西玫瑰湾举行的世界最美海湾组织10周年纪念大会上,绵延于青岛730公里海岸线上的一处接一处湾岬,以“无可分割”的秀姿被整体命名为“青岛海湾”,并入选“世界最美海湾”,成为世界最美海湾组织认定的中国第一个“世界最美海湾”。

一、青岛旅游业的优势

从2001年7月13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在奥运的旗帜下,青岛旅游又增加一种资本,一种将城市旅游竞争力骤然放大的资本。也是从此时,使它的旅游业开始了新的腾飞旅程。

青岛市市旅游局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02年至2006年,青岛累计投入资金206亿元,开工建设重点旅游大项目100多个。其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观光园、崂山巨峰游览区、天泰滑雪场、金沙滩景区、石老人浴场改造工程、温泉主题公园40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0亿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项目已于2006年底签约、开建。在这诸多项目中,人们富有远见地把握着“奥运元素”,并将其注入以“山、海、城、文、商”为特色的青岛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旅游特点。2006年8月的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俱乐部为参赛的50个国家帆船队的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优良的住训服务,深得好评。

资料来源:青岛旅游政务网(qdta.省略)

同时,中国惟一的水准零点主题公园、世界上最大的海星外形建筑――银海国际会展中心、世界上首座建于海上的可机械开合的彩虹桥、奥运文化长廊、奥运会展览馆、帆船之都观光塔在这里也先后完美现身,共同组成了继栈桥、五四广场之后的青岛新的融陆岸观光和海上游乐于一体的标志性滨海景观群。2006年8月,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游艇俱乐部为主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奥帆赛落户青岛为青岛旅游业的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如今,即使海外游客也可享受到更加细致的青岛旅游信息服务――青岛市投资开发建设了服务器置于首尔、东京、台北的三个海外青岛旅游网站,开通了多语种青岛三维旅游电子地图;同时,建立起以85912000旅游投诉电话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旅游投诉联动网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旅游投诉热线呼叫系统,配备了旅游执法车辆,24小时值班,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全市旅游管理体系。同时,青岛诚信旅游企业达到368家,覆盖面接近70%。从表1不难看出青岛旅游业腾飞的轨迹。

二、数据、模型及分析

1.数据分析

通过青岛市近六年旅游业总收入和GDp相关数据收集,分析旅游业的增量对GDp的影响程度。表2列出青岛市2001年至2006年旅游总收入和GDp的总量水平以及相关比重和增长率。可以看出近六年旅游业总收入和GDp的增长情况。图中所示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较快,而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旅游业出现负增长属于特殊原因,分析时应考虑该因素造成的分析不准确影响。总体来说其增长是持续、稳定、和快速的。

数据来源:2001年~2006年青岛统计信息网和青岛旅游政务网

2.回归分析

为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建立以旅游业收入X为自变量和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

Y=β1+β2X+u

式中旅游业总收入X为自变量,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β1为常项,β2为回归系数,u为随机项。用最小二乘法对商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SpSS运算得下表:

从表3中可知,简单相关系数R=0.983,调整确定系数R-Square=0.967,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p值很小,可以拒绝原假设。从表4中知β1=339.742,回归系数β2=8.908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收入每增加一单位,青岛市的GDp就增后加8.908个单位。

回归方程为:Y=339.742+8.908X

所以t检验和回归方程均是线性显著相关的。

三、结论及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与青岛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交互影响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旅游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又具有正的反馈效应,是经济的增长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旅游业总体规模的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让旅游业在发展模式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旅游业要妥善处理旅游业与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等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孤立地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否则就会引起对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地价值降低等问题,最终给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巨大损失。1.统一规划旅游业发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业管理体系

建议组成由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强有力的旅游业行业管理机构或综合协调机构。旅游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规划不合理,比例不协调,必将使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制定旅游业规划,应对旅游业进行系统设计和综合布局,同时加强对所有涉及到旅游产业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协调,建立比较完善的旅游业发展机制。

2.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旅游景区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基本载体。虽然青岛市已具有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但其发展空间还很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以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是打造青岛强势旅游业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3.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于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旅游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既懂旅游学科技术又懂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青岛市政府应该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科学旅游学科的体系和规划;应该鼓励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和教育机构等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快市场化步伐和政策的倾斜,引导企业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促进青岛市旅游业的进一步腾飞。

4.加强青岛旅游业品牌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

在提高青岛旅游业的整体运营水平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科学健康打造青岛自己的旅游业品牌,这是青岛旅游业做强做大的必然途径。信息化是旅游业成长的必要条件,应重视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推进网上旅游的平台建设,从而更有效的提高青岛旅游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周永广.旅游环境管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强国.风景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革命老区;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梁敏(1963—),女,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馆员。江西南昌330006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先辈们创造的红色传统文化,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基础,是我国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来源之一。以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为主线,有机地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文化开发,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是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地位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与思想的目的,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红色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是培育我国“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通过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可以将革命传统、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以旅游文化的崭新方式传输给广大受众,效果明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在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就是依靠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业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即可让人们了解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传统精神,又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革命历史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必然带动老区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发展老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发展老区经济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为革命老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全面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一大创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旅游的形式,是我国的特色旅游产品重要的内容之一。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现代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中国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世纪的一种拓展体现,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创新产品。

(三)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突显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全中国解放的历史过程,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数之多,历时之久,社会变革之深刻,前所未有。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由此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必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机和活力,更能展现我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必然会提高民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从而转变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三、以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江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多地被誉为“红色摇篮”。如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市安源等,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发详地。数量之多,数不胜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这里为起点,从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洒血捐躯,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展开,成为国内旅游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把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成世界独有亮点,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世界,并带动江西经济发展,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措施

1.统一规划布局,分级组织实施。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各地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规划的细则。

2.加快“三个整合”,强化建设管理。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把“三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3.加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巧妙组合各种形式旅游,打造成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

4.实施优惠政策,广筹多种建设资金。各地纷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减免投资红色旅游项目的规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红色旅游。

5.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观念,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6.以红色旅游文化来树立时代新形象,提高国内外知名度。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促成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在发展中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树立起时代新形象,提高地方及各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江西省紧紧围绕江西发展战略,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加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先后建成了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效应,使江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色文化旅游热点,扩大了对外影响,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总结与提升办法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2005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精品正逐渐唱响全国。2012年来,江西红色旅游不断创新。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使广大游客深深爱上了红色文化旅游,并成为江西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的源泉,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才是建设红色旅游文化的目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将会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西红色旅游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江西旅游业在繁荣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为我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7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途径。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占用和消耗同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劳动占用和消耗,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规划组织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占用和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即旅游成本和费用等。所谓有效成果,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最终产出,它既包括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又包括通过旅游经济活动获取应有的利润,从而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在一定的劳动占用和耗费情况下,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满足程度越高,旅游经营部门或企业的旅游收入越高,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越好,则表明旅游经济效益越好。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旅游经济效益既有和一切经济活动相同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经济效益是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旅游经济活动通常由旅行、餐饮、住宿、交通、观赏、娱乐等多种活动所组成,因而旅游经济效益实质上是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种要素作用发挥的好坏,最终也必须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因此旅游经济效益不仅体现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其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体现整个旅游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并通过旅游活动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把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旅游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二)旅游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经济活动必须面向市场,以旅游者为中心。这就要求旅游经营部门和企业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必须树立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思想和观念,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考虑,尽可能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在充分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和利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因此,从以上两方面来衡量旅游经济效益,可采用以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即接待游客人数、游客逗留天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利润和税收、客房率、游客人均消费、游客投诉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以及服务质量等多项指标。

(三)旅游经济效益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旅游经济效益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也有量的规定性。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取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和指导下,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含量和改善服务质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性,是指旅游经济效益不仅能用量化的指标来反映,而且还能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比较作分析,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问题,从而寻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旅游经济效益质和量的规定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质的规定而片面追求量的目标,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旅游经济发展宗旨和方向,甚至成为不良社会行为生长的土壤;反之,若只考虑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而没有量的追求,就没有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难以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只有把旅游经济效益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旅游经济活动健康、正常地开展,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技术因素,又有政策、法律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等。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一)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旅游服务的对象,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前提。旅游者数量的多少与旅游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劳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若以较少的劳动占用和耗费,而为更多的旅游者及时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好;反之,若为一定的旅游者服务而劳动占用和耗费不断增加,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差。因此,旅游者数量的多少对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

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数量的增加必然相应增加旅游收入,从而提高旅游主要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用率,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占用和耗费,特别是表现为固定费用部分(如基本工资、折旧、管理费用等),在一定范围内会随旅游者数量的增加而相对减少,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者数量越多,则对于每一个旅游者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就相对减少,从而相应使旅游经济效益增加。

此外,在旅游者数量既定的情况下,旅游者逗留时间越长,所需旅游服务项目越多,则每个旅游者的平均消费支出就越大,于是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因此,不仅旅游者的数量规模大小对旅游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旅游者的结构状况也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旅游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利用率。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是指对各种旅游景观、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和通讯、旅游辅助设施的总称。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旅游物质技术基础与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好,则吸引的旅游者就多,旅游人数多必然使旅游收入增多,而劳动占用和耗费相对减少,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应促进旅游业适度超前地发展各种旅游设施,尽可能配备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技术设备和手段,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耗费,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而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就意味着花费在单位游客上的劳动占用和耗费减少,从而降低旅游成本,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全过程涉及到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衔接配套的。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能否有效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否高质量地组织和安排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就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中,一定要针对不同旅游者的类型、需求特点、消费习惯等,有目的地规划和组织好旅游活动。尽可能在旅游时间安排上张弛结合,留有余地,保证旅游时间有效利用;在旅行线路上尽可能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提高旅游者的兴致,使其得到最大的身心需求满足;在旅游服务质量上,要礼貌谦和、服务周到,使旅游者真正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旅游业的科学管理。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现代科学管理。因此,旅游行业必须科学地组织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衔接好、做好配套,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因而要积极安排好培训,以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旅游经济效益评价

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这也是评价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通常,对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重视对以下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社会需要的比较。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当旅游产品能够有效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不仅不能体现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旅游经营单位遭受损失,而且会因旅游者的反面宣传而使旅游产品失去更多的客源。因此,必须努力生产和提供旅游者满意且又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劳动消耗和占用的比较。作为广泛经营部门和单位,为了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必然要耗费社会劳动,占用资金,从而形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成本和费用。如果旅游经济活动只讲满足社会需求,而不计成本高低,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因此,要讲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主要是利润和税金)同劳动占用和消耗进行比较,以评价旅游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8

为解决好传统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利用建立旅游产业资源集中整合的云平台,通过云协作机制来促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以此提高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根据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云协作的应用需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初级应用阶段和高级应用阶段。

(一)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初级应用阶段模式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初级应用阶段,最需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建立开放式的云协作机制。在云协作机制中,各种参与实体之间可以顺畅地沟通信息,使用对方可共享的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源,以此达到降低自我经营投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多赢和谐局面,促进整个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最终提高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样可以使得旅游产业中各方之间存在的固有的和非固有的关系巩固化和规范化。其次,引入社会中第n方参与到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中来。第n方可以是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也可以是通讯、快递等信息物流机构,可以是除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行政职能政府部门,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对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社会任何实体、任何产业。这样能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一跃成为开放式产业。这种第n方加入越多,整合的社会资源越丰富,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实力也就越强大。因此,开放式对云协作机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二)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高级应用阶段模式在云协作初级应用阶段的基础上,建立类似it行业中云计算的云平台。这一云平台是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类社会实体的信息加工处理和资源整合的中心。所有的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源都将在这一平台进行处理和交换。以旅游专业学校为例: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将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法律法规设置到云平台;旅行社将切实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要求设置到云平台;旅游从业人员将工作中遇到的市场情况和问题设置到云平台;旅游者将对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设置到云平台;第n方将自身参与旅游产业的目的和存在的各种需求设置到云平台。旅游专业学校就可以通过这个云协作平台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宏观旅游产业政策、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旅游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新的市场问题和素质要求、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直接要求以及第n方所带来的旅游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依此来进行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适合旅游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工作。旅游专业学校则不必扮演这些实体在经济中的角色,不必增加相应的参与成本,就可以得到这些有益的资源,这也是云协作的最大效用。

二、云协作机制在旅游经济中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云协作机制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既不是经济风险,也不是产业市场风险,而是如何建立健全这种云协作机制,并把这个机制落到实处。另外,要调动社会经济中其他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益的实体资源,除要有开放式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更重要的是要使参与的实体有很强的积极主动性。为了应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基本手段解决:首先,通过行政机制建立云协作平台。云协作平台的建立,需要通过政府各级相关部门的主导才能实现。目前旅游经济产业中的各个参与实体,均第一注重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各方之间的往来关系既不透明也不直接。这就导致各方即便面临难以处理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更不会在市场经济中自觉地联合产生一个可以相互沟通和利用的平台。而单靠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一方,很难协调各个参与实体以及建立协作机制,更难利用旅游产业以外的各种社会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各级相关部门主导,共同促成旅游经济云协作机制的建立。其次,商业化运作云协作平台。在政府主导建立云协作机制平台的基础上,将该协作平台推向市场,商业化运作,使云协作平台本身也纳入到市场经济运行当中。这也是保证云协作机制开放式特点的基础。云协作平台所具有的强大资源集中整合、信息处理功能,本身就蕴含着资源配置、信息经济等实现市场化的基础,因此,该平台的运营管理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最后,调动市场各类实体的积极性,吸引第n方参与支撑云协作平台。在市场经济运营中,各类参与方均把经济效益列为首位,因此经济效益也就是第一驱动力。而这一驱动力的来源,一是要有健全的参与机制与退出机制,二是要有盈利效益,二者缺一不可。在云协作机制的平台建立初期,政府可以出资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形成云协作机制平台引导基金,有了这个资金保障,各类参与到旅游经济产业的实体就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加之参与后会以较小的使用成本获得同质同量的社会资源,会直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体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云协作机制运作的良性循环。

三、云协作机制在旅游经济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9

【关键词】旅游一体化驱动机制发展困境沈阳经济区

旅游一体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区域内紧密的旅游联合,可以实现区域内外旅游业的增长。同时,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参与当前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手段,要求区域内的不同个体在同一目标下进行全面合作,以整体的利益进行竞争。通过旅游一体化建设可以把区域内各个行政区联系起来,能够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实现沈阳经济区八座城市旅游业的合作,有助于满足旅游市场发展的竞合之需,从而提高区域旅游业的整体水平。作为东北地区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目前沈阳经济区旅游业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对推动沈阳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本文对于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驱动机制

1、宏观政策支持

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加快区域旅游合作速度,2009年沈阳经济区成立了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2012年,八座城市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合作共赢签订了书面协议。2013年8月,辽宁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借旅游一体化的机遇,提高了沈阳经济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2013年11月,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会议代表对于进一步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给予了指导意见。同时,各行政区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将旅游集群发展提高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如沈阳和抚顺为加快区域旅游合作,共同签署了《沈抚旅游一体化协议》。

2、产业经济优势

沈阳经济区自成立以来,各城市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使得经济区内旅游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3年沈阳经济区旅游收入2497.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3.7%,其国内旅游收入3224.09亿元,占全省国内旅游收入72.7%,旅游外汇收入281094.9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80.8%。接待国内旅游者28949.01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的71.6%,接待入境旅游者364.62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总量的72.5%。各项指标对全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沈阳经济区旅游业收入自2008年到2013年,6年共增加了1553亿元(见图1)。因此,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辽宁省旅游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区位优势

沈阳经济区在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中占有重要地位。沈阳经济区自成立以来,八座城市以“一核五带”的格局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不断加快一体化进程。2012年,沈阳经济区的八所城市形成“1小时交通圈”,为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区域内城市的快速发展和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必会促进区域的发展,如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发展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意义一样。沈阳经济区是环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一体化发展将为环渤海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对于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4、资源优势

沈阳经济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截止2014年底,沈阳经济区有部级旅游景区(点)158家,占全省264家的59.8%,其中沈阳经济区有4a景区40家(见图2),占全省4a级景区总数的54.1%。在沈阳经济区内,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八座城市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的格局。作为中心城市的沈阳,旅游资源丰富平均,拥有全国知名度很高的清文化旅游资源,如“一宫两陵”、张氏帅府等著名景点。同时,作为“东方的鲁尔”,其工业旅游资源也是一大特色,以铁西铸造博物馆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是旅游制造业的代表;本溪、阜新、抚顺、铁岭、辽阳等五城市距离沈阳较近,自然旅游资源突出,如本溪水洞、关门山的中华枫叶路等自然风光;营口尤以温泉旅游资源著名,如熊岳温泉、思拉堡温泉等;鞍山是融自然风光、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千山风景区、玉佛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5、客源优势

作为沈阳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沈阳有巨大的客源市场。2013年,沈阳旅游业总收入833.4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574.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92.2.亿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3.1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66451.3万美元。从2013年沈阳经济区各城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来看,沈阳接待游客人数均位列第一(见表1)。目前沈阳已合作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有东三省、京津冀、鲁晋豫、长三角、珠三角和大西南等地;国外旅游市场主要有日韩、港澳台、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因此,作为经济区发展的中心城市,沈阳应充分利用自身天然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发挥对周边旅游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其他七座城市的市场合作,实现沈阳经济区旅游市场开放、客源互送的共赢目标。

二、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困境问题

目前沈抚、沈本旅游一体化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沈阳经济区旅游合作仍比较松散,多数是纸上谈兵,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有很多瓶颈问题急待解决(见图3)。

1、行政区域制约严重,没有形成一体化观念

目前,各城市在推进区域旅游业合作进程中做了很多努力,但多数是空谈,实际行动较少。区域大旅游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实现,主要是因为各级行政区政府主导区内旅游经济发展,在追求行政区旅游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导致旅游区域发展战略与旅游资源禀赋不协调。对于打造辽宁温泉第一大省这一规划,沈阳经济区各城市温泉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不一,对于水体资源丰富的营口市,开发温泉旅游资源是它的优势。而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抚顺市,大量投资开发温泉资源匮乏的旅游项目,势必会造成一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忽略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投入,同时影响沈阳经济区打造区域旅游业特色的规划。因此,缺少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势必会导致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忽视自身优势,同时不利于区域间资金、人才、物资及信息等重要要素的流通,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联动机制的形成,影响了经济区旅游业“整合共赢”效果的发挥。

2、缺乏整体发展规划,没有形成区域大品牌

八座城市围绕区域旅游一体的目标,已建立相应的组织,但是缺乏一套能够协调经济区旅游发展的规划,导致区域旅游业缺乏一致的发展目标。同时,各行政区制定本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更多注重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略区域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利益。尽管沈本、沈抚开展旅游一体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一体化的成果不能改变沈阳经济区整体一体化步伐缓慢的现状。虽然沈阳经济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缺失整体发展规划,致使旅游资源分割,各行政区旅游业独自奋战,发展目标雷同,忽略特色资源开发,影响了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整合开发,导致沈阳经济区至今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区域旅游品牌。

3、一体化发展缺少抓手,深层合作动力不足

随着各行政区对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视,相关城市旅游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八座城市携手举办了大量的节庆活动,如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沈阳经济区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同时对宣传经济区旅游资源,打造旅游集散中心都具有积极意义。相比旅游一体化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沈阳经济区缺少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抓手,影响了相关城市合作的动力及深度,主要表现在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此外,沈阳经济区忽视了旅游业和信息业结合的重要性,缺乏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离实现区域旅游“一卡通”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缺少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必备的条件。

4、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大旅游环境

沈阳经济区要实现旅游一体化建设,除了树立一体化的发展观,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共建区域旅游品牌,还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方针,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取得的成果与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是分不开的,三个经济区的政府重视推动本区域旅游一体化,并在宏观政策、资金、信息及人才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保障。而目前沈阳经济区在推动区域合作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旅游一体化的相关政策缺乏、融资渠道有限、技术及人才匮乏等方面。因此,推动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要以政府的引导为发展方向,将区域一体化相关项目落实,最终推动区域的整体合作,形成协作共赢的大旅游环境。

三、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1、建立跨区域的联合管理模式,树立一体化发展观

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实现需要政府进行宏观引导。目前,沈阳经济区处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代替部分市场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重新分配,这种政府间的一体化对于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树立大旅游的发展观。首先,要使各行政区清楚认识到,区域旅游业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还可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其次,要建立跨区域的联合管理模式。沈阳经济区应尽快建立跨区域的旅游协调机构,负责人主要是各行政区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其职责主要是协调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相关问题。同时,处理好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促进区域旅游的平衡发展。最后,应定期举行各行政区政府的联席会议,共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及方式,做好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的衔接。

2、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共建区域旅游品牌

旅游业发展规划是进行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总方针。因此,首先要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在考虑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目标和经济区旅游业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打破区域壁垒的发展规划。同时,制定相关合作项目的专项规划和计划,由沈阳经济区旅游协调机构监督实施。其次以区域内全部旅游资源为对象,针对沈阳经济区旅游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层次进行旅游品牌的塑造。在区域范围内,全力塑造工业旅游品牌。对沈阳经济区工业旅游的典型代表,如沈飞航空博览园、鞍山钢铁公司、本溪市南芬区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等进行联合开发,创新工业旅游产品。在国内范围,精心打造沈阳经济区温泉旅游品牌。目前,沈阳经济区温泉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国内影响范围小,因而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温泉文化内涵,塑造“东北生态温泉城”的品牌。在国际范围内,要重视塑造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沈阳经济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应重视本区著名的沈阳“一宫”、“三陵”及抚顺“三京”等清代历史遗址,将沈阳、抚顺、辽阳等地的清代遗址景点联合开发,共建区域文化遗产旅游精品。

3、明确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推进产业融合

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需要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各城市对推进旅游一体化的积极性是内因,而快速整合和营销特色旅游资源是外因。旅游集散中心为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整合旅游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旅游集散中心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会不断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进而促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因此,沈阳经济区应借鉴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成功经验,加快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发挥自身的交通、集散等服务功能,推进沈阳经济区无障碍旅游区的快速形成。此外,旅游集散中心还具有宣传城市形象、分解客流及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外显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沈阳经济区应抓住智慧旅游的时代契机,建立集区域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功能为一体的“大旅游网”。通过沈阳经济区旅游信息公共平台,宣传旅游线路,传播城市形象,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优的信息和服务,使游客体验到信息和服务的一体化。

4、建立一体化保障体系,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目标要求的实现,无论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还是人才保障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首先,在政策方面,政府应针对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合作双方的利益,做到利益均等化。同时,经济区在发展重大合作项目时,应采用合作竞争制,在宏观层面牵动各城市旅游合作共生。在微观层面要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合作项目的实施,要将合作成果与各地旅游管理机构的绩效挂钩,加快区域旅游业合作的速度。其次,在资金方面,政府自身应加大对经济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各行政区应设立发展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合作,旅游公共平台建设,区域旅游品牌营销等相关活动。最后,旅游人才是实现旅游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因此,沈阳经济区应重视区域旅游教育资源的共享,合力培养旅游人才,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及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旅游人力资源的无障碍流动。

由于旅游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区域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在合作中竞争成为新兴旅游区域互惠共生的关键。沈阳经济区集聚了辽宁省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沈阳经济区应充分利用经济、区位、资源、客源方面的优势,打破区域壁垒,形成大旅游的合作形式,塑造沈阳经济区有代表性的区域旅游品牌。

(注: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L14aJL010。)

【参考文献】

[1]吴义良:安徽省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D].沈阳大学,2012.

[2]宋园园:沈阳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4(2).

[3]升、李悦铮、江海旭: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2).

[4]唐美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旅游经济的作用篇10

一、旅游业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理应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旅游业的地位日趋提高

1、目前旅游业已是当代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之一,而且在世界上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已超过10%。

2、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国际旅游专家曾这样分析,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际旅游动机,超过10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洲际旅游动机。因此,世界各国都注重抓住时机,开拓旅游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有些国家就是依靠旅游来推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例如,战后西班牙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在19年中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成为旅游强国之一。可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不容置疑。

3、世界旅游组织的口号(1981年: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1987年:旅游促进发展)可以看出,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

4、旅游业在我国兴起只有二十年历史,却迅速成为我国一个投资见效快、利润大、外汇多的经济部门。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处于支柱地位,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因此,1998年中央将其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展旅游事业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旅游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

1、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总收入已从1978年的368万元上升到1998年的3438万元,年均增长25%(见图一),特别是近十年来,旅游总收入从220亿元猛增到343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3%提高到4.32%(图二),年均增长35.7%。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8.8%,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并且高于gdp的增长速度16.9个百分点,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旅游总收入较上年增长10.5%,比国内生产总值快2.7个百分点。

2、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一个国家拥有外汇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和国际支付能力的强弱。增加外汇收入无非两条途径,贸易外汇收入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旅游创汇是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国尤为重要(见表一、图三),例如:1978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占外贸出口额的2.70%,到1998年提高到6.87%。旅游创汇收入所占的分额比重越来越高。而且,旅游创汇比贸易创汇具有换汇成本低、不受一般贸易保护限制、节省运输开支、消耗物资商品少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另外,旅游还是一种就地“出口贸易”。据1991年统计,到我国旅游的外宾,平均每人逗留12天—14天,花费达1000美元,这个数目的外汇,在对外贸易中大约要出口原油10吨,或自行车12辆,或苹果4吨,而且旅游外汇收入是通过旅游者到旅游生产国或地区来消费各种商品和服务来获取外汇收入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就地的“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创汇作用。

3、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很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乘数作用,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大于原始收入的数倍,并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刺激其他产业(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饭店、旅馆、娱乐等)的发展。1978----1998年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旅游资金70多亿元,带动社会资金2000多亿元,吸引外资200多亿美元,财政资金带动民间和境外资金的拉动作用高达52倍。

4、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1)国际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合作;(2)旅游业为经济合作提供了食、住、行等必要的物质条件;(3)旅游业促进了科技人员和信息的交流;(4)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引入外资较多的产业,也是投资者乐于投资的产业。“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是招商引资、开展经济合作的流行方式。

5、发展旅游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就业方面有三个优势:制造就业机会的成本低;受经济衰退影响小;旅游业的发展还能给与旅游有关的的行业间接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研究表明,旅游业在1994年直接或间接雇佣2亿多人,占全球劳动力的10.6%,每9个工作者中就有1个属于旅游部门。在当前经济低迷,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发展旅游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旅游为扩大劳动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我国有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00万人,预计到2000年仅旅游业就可吸纳2000万人就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可见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就业乘数”作用。

6、调整产业结构,旅游业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已经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扶贫战略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扶贫攻坚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旅游扶贫使我国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的占近五年脱贫人口的十分之一。

旅游业具有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带动行业发展、吸纳就业、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财政收入等巨大作用。因此,旅游业被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二、旅游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

首先,我国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相当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国内旅游消费的现实需求性强,市场基础广阔;目前我国还拥有各类旅游企业11938个,已有24个省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给予支持和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经济基础。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央的这一决策对各级政府重新认识旅游业,重新部署旅游工作,尽快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旅游业实现跨世纪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与扩大内需的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以上这些因素,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我们在看到旅游业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必须充分看到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

1、世界经济环境多变,国际竞争不断加强。亚洲金融危机阴影犹在,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周边客源国市场前景不明朗;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亚洲各国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更加看重旅游业,利用各种手段与我争夺客源市场。

2、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目前各项经济改革继续深化,改革成本相应增加,国民进行旅游消费能力不足;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前大家认为,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但这是以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业能依托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为前提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上述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尽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开发这些资源所必需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极端短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深层次的发展;

4、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我国各类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经营机制陈旧,企业效益不理想。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服务领域,各类旅游企业将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以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现状,面临这种竞争是十分被动的;

5、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虽然拥有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但是盲目无序的开发和管理不力,已经对我国旅游资源造成了较大的伤害。

三、充分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潜力(可行性)分析

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1、虽然我国已进入世界10个旅游大国的行列,但境外游客仅占全球份额的4.4%,旅游收入仅占全球份额的2.5%弱。从世界旅游业占全球gdp的平均水平10%来推算,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应超过9000亿元,我们对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仅开发了1/4。同时,如果我国旅游收入能够达到国际水平,旅游所创造的税收将达到600亿元左右,可见,旅游业存在着较大的税收增长空间。

2、我国旅游就业人数仅占人口的1.2--1.3%,如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占人口的10%,则我国可以安排劳动就业1亿人口以上,这也充分说明旅游业可以带来巨大的劳动就业市场;

3、随着我国产业发展重心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发展旅游、通过旅游扶贫必将加快中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步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绚丽的自然风光,近300个部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胜,还有19处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保护区等等都是我国发展国际、国内旅游的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旅游业是环境、自然保护最和谐、相互促进的经济产业和“无烟工业”,我们可以利用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产业;

5、我国旅游业1998年逆势发展,势头强劲。1998年我国gdp同比回落一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大幅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逆势发展,旅游总收入及旅游创汇收入都有较大发展,势头比较强劲,说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比较大。

(二)运用财政政策

发展旅游业,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一致,与扩大内需的战略一致,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区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发展地方经济、培育新的财源、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定,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其影响依旧存在,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特别是东南亚旅客的来华旅游,1999年我国旅游业机遇和压力并存。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加大资金和政策双重投入的力度。发展旅游业应该成为涉外财政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1、财政通过促进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大财政对我国旅游促销活动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促进建立能够与国内旅游供给能力相适应、能够与境外旅游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促销机制,扩大旅游业的国际流通规模,增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有效扩大内需,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挥优惠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筹集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旅游事业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并争取扩大预算内资金的来源和规模,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信息网络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2)要尽量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专项国债、扶贫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1998年财政部发行的1000亿可转换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旅游发展后劲的大好机会,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需求符合可转换国债的投向要求。为此,在当前启动经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中应把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范围,把旅游业真正作为经济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3)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同时要加强与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专项资金使用的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跟踪问效工作,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4)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境外资金,加快旅游资源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惠财税政策,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资金支持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旅游商品退税政策、加快旅游改革和发展的财政政策、吸引外资政策、鼓励旅游创汇奖励政策,以及建立规范的旅游税等等,促进旅游企业良性、快速地发展;同时要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了解旅游业发达国家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投资发展政策、政府资金投资方向政策等等,加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